伸展断弯褶皱作用和裂谷同期沉积作用——印度尼西亚中苏门答腊盆地的一个实例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  推荐本文 | | 获取馆网全文
摘要
我们描述用伸展断弯褶皱理论解释裂谷盆地中不对称半地堑的几何学和构造史的一种分析方法。利用中苏门答腊盆地的地震反射剖面和平衡正演模型,我们展示了相对于沉积速率的构造沉降的局部变化是如何形成已褶皱裂谷同期地层的典型样式和记录盆地历史的不整合面的。如果沉积速率超过局部沉降速率,褶皱的生长地层形成向上变窄的膝折带,这在先前描述为生长三角带。相反,如果沉积速率小于或等于局部沉降速率,生长地层被褶皱并在半地堑边缘的表面遭受剥蚀。随后,相对于沉降速率的沉积速率的增加,在半地堑边缘附近形成角度不整合。这些不整合在不需要侵蚀的情况下形成,并由持续的断层滑动所褶皱。在半地堑较深部位,不整合面上、下的地层是整一的。因此,半地堑边缘上的角度不整合有助于确定可能反映沉积和构造沉降速率变化的层序边界。另外,对断弯褶皱的解释得出了断层的几何形态及水平伸展量的大小,这二者控制了三维半地堑的几何形态和容纳空间。我们展示了断层几何形态中沿走向的变化如何形成盆地内的构造,这些构造可以成为有远景的油气富集带及局部沉积中心。
引文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