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概念史视域下的近代城市苦力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 Study of Urban Coolie in Moder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History
  • 作者:任吉东
  • 英文作者:Ren Jidong;
  • 关键词:概念史 ; 近代城市 ; 苦力
  • 英文关键词:conceptual history;;modern cities;;coolie
  • 中文刊名:SXYK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istorical Science
  • 机构: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天津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 出版日期:2019-01-28
  • 出版单位:史学月刊
  • 年:2019
  • 期:No.460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近代以来华北区域城镇化进程研究(1860—2000)”(13AZS018);; 天津历史文化研究中心2017年度项目“近代以来天津城市与周边城镇经济关系的演变(1860-2004)”(17LWZX-13)
  • 语种:中文;
  • 页:SXYK201902007
  • 页数:11
  • CN:02
  • ISSN:41-1016/K
  • 分类号:76-86
摘要
对"苦力"进行概念史意义上的考察可以发现,近代"苦力"一词源自于东方国度,发轫于西方语境,成为体力劳动者的蔑称,其涵盖行业体现了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和文明进程,其来源群体反映了转型时期的城乡关系和人口流动,而其社会形象更映衬出苦力行业的运行态势和生存状态。"苦力"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汇,更是反衬时代、体映行业和折射底层群体的缩影,解读"苦力"概念无疑就是解读一部近代中国城市底层社会史。
        An examination of coolie in conceptual history shows that the word "coolie"originated from Oriental countries,but derived its name from Western language context.As a pejorative name for manual laborers,coolie's presence in wide walks of life reflected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economy,society and civilization.The source groups of coolie reflected the urban-rural relationship and population movement in the transition period,while its social image embodied the operation situation of the coolie industry and the living condition of the bottom groups.Coolie is more than a simple vocabulary.It is a reflection of a specific time,aprojection of different industries and an epitome of the bottom groups.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coolie is undoubtedly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social history of urban lower groups in modern China.
引文
(1)张旭鹏:《概念史与历史比较——读何平〈文化与文明史比较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9年第4期,第148页。
    (2)冯天瑜、余来明:《历史文化语义学:从概念史到文化史》,《中华读书报》,2007年3月14日,第15版。
    (3)民国时期的苦力群体研究,多为地方性职业群体调查,范围囊括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等大城市。如20世纪20-40年代的李景汉、马超俊、唐海、陈达、骆传华、何德明、孙本文等学者的论著。当代学者则借助新兴社会史和城市史理论,从多种角度观察某一特殊群体,分门别类地从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等不同角度考察苦力群体的劳动生活、社会救济、矛盾冲突以及代际延续、内在文化机制和边界特征。相关研究把苦力群体的相关层面加以比较综合,探寻苦力行业的共性与差别。如,严昌洪主编的《近代中国城市下层社会群体研究——以苦力工人为中心的考察》(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综合考察了苦力工人的来源、群体特征、职业特点和群体意识及斗争等,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苦力群体的整体性研究。
    (1)江淹:《自序》,梅鼎祚:《南齐文纪》卷十,文渊阁钦定四库全书第139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223页。
    (2)李雪雁:《“苦力”的借入及词义演变》,《现代语文》2015年第9期,第5页。
    (3)刘正聑等编:《汉语外来词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版,第191页。
    (4)经济学会编:《中国经济全书》,武昌:经济学会1910年版,第127页。
    (5)老圃:《苦力》,《申报》,1923年5月7日,“申报常识”,第1版。
    (6)华昶:《汉语“苦力”词源考略》,《学语文》1993年第3期,第31页。
    (7)(8)刘以焕:《“苦力”词源考辩》,《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第64、64~65页。
    (1)雷万忠编:《劳动学引语辞典》,北京:劳动人事出版社1988年版,第190页。
    (2)许涤新主编:《政治经济学辞典》(中),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14页。
    (3)林语堂著,蒋?译:《讽颂集》,上海:国华编译社1941年版,第139~140页。
    (4)卢睿蓉:《英语种族专有词汇的发展及文化歧视现象》,《天津市职工现代企业管理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第60页。
    (5)曲瑜真:《1848-1882中国移民在开发美国西部时的作用及“苦力”一词的来源》,《学理论》2010年第16期,第99页。
    (6)徐国琦:《中国人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历史教学》2014年第18期,第59页。
    (7)徐国琦著,潘星等译:《一战中的华工》,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53页。
    (8)A.A.Softo:《苦趣》,上海:微明学社1927年版,第28页。
    (9)《粮食滞销》,天津《大公报》,1902年7月6日,第6版。
    (10)《原报》,天津《大公报》,1902年6月22日,第2版。
    (11)《译件》,天津《大公报》,1902年7月23日,第7版。
    (12)《革役窃物》,天津《大公报》,1902年8月13日,第3版。
    (1)《俄人修城》,天津《大公报》,1902年10月30日,第4版。
    (2)《清理秽处》,天津《大公报》,1902年10月31日,第4版。
    (3)《水司定章》,天津《大公报》,1903年3月15日,第4版。
    (4)《长垣县朱令佑保禀设立苦力所暨安设路灯请立案文并批》,《北洋官报》第1541册,1907年11月,第7页。
    (5)《判罚苦力》,天津《大公报》,1902年7月18日,第4版。
    (6)《美兵获案》,天津《大公报》,1902年7月10日,第3版。
    (7)《医院续闻》,天津《大公报》,1902年6月20日,第4版。
    (8)(9)经济学会编:《中国经济全书》,武昌:经济学会1910年版,第128~129、128页。
    (10)马超俊:《中国劳工问题》,上海:民智书局1925年版,第5页。
    (11)陈启修:《中国的劳工状况与各国的劳动组织之比较观》,《评论之评论》1921年第2期,第54页。
    (12)《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1年版,第8页。
    (1)(11)(12)马超俊:《中国劳工问题》,第19~22、20、22页。
    (2)(3)王清彬等编:《第一次中国劳动年鉴》,北平社会调查部1928年,第625、625~633页。
    (4)实业部劳动年鉴编辑委员会:《二十一年中国劳动年鉴》,上海:神州国光社1933年版,第241页。
    (5)实业部劳动年鉴编纂委员会:《二十二年中国劳动年鉴》,南京:正中书局1934年版,第397页。
    (6)吴泽:《都市劳动问题中“苦力帮”刍论》,《现代评坛》第2卷第18期,1937年,第10页。
    (7)高希圣、郭真编:《经济科学大词典》,上海:科学研究社1934年版,第289页。
    (8)陈稼轩编:《实用商业辞典》,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495页。
    (9)陶萍天:《新名词辞典》,上海:春明书店1949年版,第56页。
    (10)李宏图:《概念史与历史的选择》,《史学理论研究》2012年第1期,第5~6页。
    (1)《北平的特殊职业》,天津《大公报》,1933年6月8日,第13版。
    (2)Dorothy Johnson Orchard著,王造时译:《中国的人力》,《东方杂志》第33卷第6号,1936年3月16日,第107~108页。
    (3)吴泽:《都市劳动问题中“苦力帮”刍论》,《现代评坛》第2卷第18期,1937年,第10页。
    (4)董汝舟:《中国农民离村问题之检讨》,钱亦石等:《中国农村问题》,上海:中华书局1935年版,第72页。
    (5)(8)许涤新:《农村破产中底农民生计问题》,《东方杂志》第32卷第1号,1935年1月1日,第52页。
    (6)《青年男女离村之去处所占之百分比》,《农情报告》第4卷第7期,1936年,第178页。
    (7)公度:《中国失业概况及救济方法》,《安徽建设月刊》1930年第24期,第10~14页。
    (9)逸民:《中国农民离村向市问题的解剖(续)》,《时代青年》1933年第17期,第21页。
    (10)吴伯思:《中国农民离村》,《天籁》1936年第2期,第248~249页。
    (11)李景汉:《北京拉车的苦工》,《现代评论》第3卷第62期,1926年2月,第5页。
    (1)邢必信等:《第二次中国劳动年鉴》(上),北平大北印书局1932年版,第179页。
    (2)言心哲:《南京市人力车夫生活分析》,李文海:《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城市劳工生活卷》下,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244页。
    (3)逸民:《中国农民离村向市问题的解剖》,《时代青年》1933年第17期,第22页。
    (4)《准备拆除了的新开河岸贫民窟》,天津《大公报》,1933年3月5日,第13版。
    (5)刘云生:《汉口苦力状况》,《新青年》第8卷第1号,1920年9月,第12页。
    (6)转引自王杉:《20世纪20年代东北城市移民管窥》,《绥化师专学报》2001年第3期,第77页。
    (7)邱国盛:《北京人力车夫研究》,《历史档案》2003年第1期,第120页;罗翠芳:《城市化进程中的外来人口与汉口城市发展——以清末至民国中期为中心的考察》,《湖北大学学报》2016年第5期,第58~62页;刘秋阳:《近代中国都市苦力研究:以沪、宁、汉、渝为中心》,武汉:武汉出版社2014年版,第21页。
    (8)(9)(11)逸民:《中国农民离村向市问题的解剖》,《时代青年》1933年第16期,第15、15、16页。
    (10)吴至信:《中国农民离村问题》,《东方杂志》第34卷第15号,1937年8月1日,第18页。
    (12)世界辞典编译社:《现代文化辞典》(上),上海:世界书局1939年版,第287页。
    (1)章可:《概念史视野中的晚清天主教与新教》,《历史研究》2011年第4期,第87页。
    (2)陈启修:《中国的劳工状况与各国的劳动组织之比较观》,《评论之评论》1921年第2期,第61页。
    (3)《粪积如山,住户大感困难》,天津《大公报》,1929年1月5日,第6版。
    (4)储仁逊撰,天津图书馆整理:《储仁逊闻见录》卷6,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年版,第131页。
    (5)刘炎臣:《津门杂谈》,天津:三友美术社1943年版,第95页。
    (6)水心:《北平的自治工人》,天津《大公报》,1933年10月23日,第13版。
    (7)芷迷:《懒病》,天津《大公报》,1934年10月29日,第13版。
    (8)《不懂卫生》,天津《大公报》,1927年9月12日,第7版。
    (1)《粪厂罢工》,天津《大公报》,1906年7月27日,第5版。
    (2)《粪夫罢工》,上海《大公报》,1936年7月20日,第10版。
    (3)《唐山粪夫请愿》,天津《大公报》,1936年4月29日,第10版。
    (4)《东海粪夫暴动》,天津《大公报》,1936年8月14日,第10版。
    (5)(8)(9)王清彬等编:《第一次中国劳动年鉴》,第633、634、634~635页。
    (6)《北平的特殊职业》,天津《大公报》,1933年6月8日,第13版。
    (7)马超俊:《中国劳工问题》,第19~20页。
    (10)蔡斌咸:《从农村破产所挤出来的人力车夫问题》,《东方杂志》第32卷第16号,1935年8月16日,第38页。
    (11)吴平:《天津人力车夫生活一斑》,《劳动季报》第1卷第5期,1935年,第138页。
    (12)实践:《平市粪夫生活》,天津《大公报》,1934年6月22日,第13版。
    (1)(5)刘炎臣:《津门杂谈》,第96、94页。
    (2)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65页。
    (3)李宏图:《概念史与历史的选择》,《史学理论研究》2012年第1期,第4页。
    (4)史谦德:《北京的人力车夫:20世纪20年代的城市居民与政治》(David Strand.Rickshaw Beijing:City People and Politics in the 1920s),伯克利:加州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6页。
    (6)《上海港码头的变迁》编写组编:《上海港码头的变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1页。
    (7)参见王印焕:《交通近代化过程中人力车与电车的矛盾分析》,《史学月刊》2003年第4期,第99~104页;杜丽红:《从被救济到抗争:重析1929年北平人力车夫暴乱》,《社会科学辑刊》2012年第1期,第150~158页。
    (1)相关研究可见辛圭焕:《20世纪30年代北平市政府的粪业官办构想与环境卫生的改革》,《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8卷,2007年,第163~182页;杜丽红:《1930年代的北平城市污物管理改革》,《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5期,第90~113页;彭善民:《商办抑或市办:近代上海城市粪秽处理》,《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7年第3期,第64~67页。
    (2)严昌洪主编:《近代中国城市下层社会群体研究——以苦力工人为中心的考察》,第324页。
    (3)蔡元培:《劳工神圣》,陈子展编:《注释中外名人演词选》,上海:中华书局1935年版,第7页。
    (4)德富苏峰著,张颖、徐明旭译:《中国漫游记》,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第444~445页。
    (5)世界辞典编译社:《现代文化辞典》上,上海:世界书局1939年版,第287页。
    (6)方维规:《概念史研究方法要旨——兼谈中国相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黄兴涛主编:《新史学·文化史研究的再出发》第3卷,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8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