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古代的“天下秩序”与“差序疆域”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On “World Order” and “Hierarchical Structure Territory” in Ancient China
  • 作者:赵现海
  • 英文作者:Zhao Xianhai;
  • 关键词:“天下秩序” ; “差序疆域” ; 郡县制度 ; 羁縻制度 ; 藩属制度
  • 中文刊名:JHXK
  • 英文刊名:Jianghai Academic Journal
  •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9-05-10
  • 出版单位:江海学刊
  • 年:2019
  • 期:No.321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边疆史论”(项目号:17FZS002)的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JHXK201903041
  • 页数:12
  • CN:03
  • ISSN:32-1013/C
  • 分类号:202-212+294
摘要
在东亚大陆的广阔空间,古代中国努力构建以"王者无外"为内涵的"天下秩序",积极向外拓展,从而构建起庞大的王朝疆域。在军事、行政能力具有一定局限的情况下,古代中国为管理广阔的疆域,对广阔疆域实行差序治理,在直接控制区施行郡县制度,在无法直接控制的边疆地区实行羁縻制度,而在更为遥远的异国实行藩属制度,于是形成直接控制区——羁縻区——藩属区的层级结构,从而形成与现代民族国家"单一性""均质化"疆界不同的"差序疆域"观念。一部中国史,便是在"王者无外"的天下观念下,差序疆域格局内部不断整合,转变为"均质疆域",而外部不断向外延伸与扩展的历史。正是在不断的边疆内地化浪潮中,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格局逐渐形成。相应地,无论是对中国古代疆域的历史认知,还是对当代中国疆域的现实认识,我们都应从王朝天下的角度,而非现代民族国家的角度出发,否则难以避免理解错位。差序疆域所具有的弹性空间与灵活方式,也为解决当前现代民族国家普遍存在的族群冲突、宗教对立等现实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启示与解决思路,是未来值得借鉴与挖掘的疆域管理模式。
        In the vast space of the East Asian,the ancient China endeavored to build a "world order" that "the emperor of China is the ruler of all the people",and actively expanded outward to build the huge dynasty territory. Due to the limited military and administrative abilities,the ancient China had to take the hierarchical governance in the vast territory. In the area of direct control,the county system was implemented,in the border area,the harnessing system was implemented,and in the farther area of other countries,the vassal system was implemented. Thus the hierarchical structure of direct control area-the harnessing area and the vassal area was formed which has huge difference from the single territory of the modern national state. A history of China is a history that the hierarchical structure territory was gradually transferred into the single territory through the constant frontier developmen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emperor of China is the ruler all the people". Accompanied by this process,the pattern of pluralism and unity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finally came into being.The elastic space and flexible way of the hierarchical structure territory provides useful historical enlightenment and solutions to various practical problems such as ethnic conflicts and religious antagonism prevalent in modern national states.
引文
①杨伯峻:《列子集释》卷五《汤问篇》,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48~153页。
    ②《公羊寿传》,何休解诂,徐彦疏、浦卫忠整理,杨向奎审定《春秋公羊传注疏》卷一《隐公元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9页。
    ③关于中国古代的“天下”观念及构建“天下秩序”的努力,可参见赵汀阳《天下格局——世界制度哲学导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甘怀真编《东亚历史上的天下与中国概念》,(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9年版。
    ④《礼记正义》卷五三《中庸》,郑玄注,孔颖达疏,龚抗云整理,王文锦审定,十三经注疏整理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04~1705页。
    ⑤[日]渡边信一郎:《中国古代的王权与天下秩序——从日中比较史的视角出发》,徐冲译,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4~5页。
    ⑥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周书·召诰》,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442页。
    ⑦《史记》卷一《五帝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标点本,第43页。
    ⑧(29)《史记》卷二《夏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77、80页。
    ⑨李民、王健:《尚书译注·周书·周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357、358页。
    ⑩(56)(57)《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45、236、246页。
    (11)《后汉书》卷五一《陈禅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标点本,第1685页。
    (12)《明史》卷六三《乐志三》,中华书局1974年标点本,第1568~1569页。
    (13)李民、王健:《尚书译注·周书·武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11页。
    (14)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卷一四《尽心章句下》,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24页。
    (15)《汉书》卷六四上《严助传》,中华书局1962年标点本,第2784页。
    (16)《三国志》卷一三《魏书·钟毓传》,中华书局1964年标点本,第400页。
    (17)春秋时期鲁国大夫臧文仲称:“刑五而已,无有隐者,隐乃讳也。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中刑用刀锯,其次用钻笮。薄刑用鞭扑,以威民也。故大者陈之原野,小者致之市朝,五刑三次,是无隐也。”左丘明撰,鲍思陶点校:《国语》卷四《鲁语上·温之会》,《二十五别史》第1册,齐鲁书社2000年版,第77页。
    (18)李大龙指出古代中国是“传统王朝国家”。李大龙:《从“天下”到“中国”:多民族国家疆域理论解构》,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35~138页。
    (19)舜在即位前,接受尧所安排的政治历练,从在民众中倡导人伦规范开始,继之以管理百官,最后和睦诸侯。“慎徽五典,五典克从。纳于百揆,百揆时叙。宾于四门,四门穆穆。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虞夏书·尧典》,第98页)在正式即位前,舜首先履行祭祖仪式,更将政治纳入血缘脉络之中。
    (20)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虞夏书·尧典》,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页。
    (21)学界普遍认为这一差序格局呈现同心圆结构。比如高明士考察了帝制中国的天下秩序格局,指出中国古代天下秩序是由内臣地区、外臣地区、暂不臣地区构成的“三层同心圆结构”。高明士:《天下秩序与文化圈的探索——以东亚古代的政治与教育为中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8~23页。与“差序疆域”概念相比,同心圆结构不仅未明确揭示出不同圈层之间的历史差异,而且有将中国古代疆域以其地理距离而加以整齐化的嫌疑,对于中国古代疆域体系的揭示,相应不如“差序疆域”贴切。
    (22)关于商周服制,参见张利军《商周服制与早期国家管理模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
    (23)(31)(33)(34)(37)郑玄注,贾公彦疏,赵伯雄整理,王文进审定《周礼注疏》卷三三《夏官司马下·职方氏》,十三经注疏整理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30、1030、1030、1033、1033页。
    (24)董珊:《谈士山盘铭文的“服”字义》,《故宫博物院院刊》2004年第1期;晁福林:《从士山盘看周代“服”制》,《中国历史文物》2004年第6期。
    (25)(30)顾颉刚:《畿服》,顾颉刚:《史林杂识》,中华书局1963年版。
    (26)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周书·酒诰》,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403页。
    (27)(28)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撰,黄怀信修订,李学勤审定:《逸周书汇校集注》(修订本)卷七《王会解第五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以下版本同),第810、808~809页。
    (32)《逸周书汇校集注》(修订本)卷八《职方解第六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991~993页。
    (35)(36)(38)(42)(47)《周礼注疏》卷三七《秋官司寇下·大行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77~1178、1178、1180~1181、1175~1176、1175~1176页。
    (39)《周礼注疏》卷二九《夏官司马第四·大司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97页。
    (40)皇甫谧撰,陆吉点校:《帝王世纪》第一《自开辟至三皇》,《二十五别史》第1册,齐鲁书社2000年版,第9页。
    (41)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虞夏书·禹贡》,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815页。
    (43)许维遹撰,梁运华整理:《吕氏春秋集释》卷九《季秋纪》,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96页。
    (44)《三国志》卷一二《魏书·何夔传》,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380页。
    (45)《穆天子传》卷一,郭璞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3页。
    (46)《国语》卷一《周语上·穆王将征犬戎》,《二十五别史》第1册,齐鲁书社2000年版,第1~4页。
    (48)(49)《三国志》卷三○《魏书·东夷传》,中华书局1964年标点本,第840、840页。
    (50)(51)(52)(53)(54)(55)梁启雄:《荀子简释》第十八篇《正论》,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39、239、239、239~241、241、241页。
    (58)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卷一《历代州域总叙上·神农九州》,傅林祥点校,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1页。
    (59)“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浚川。”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虞夏书·尧典》,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30页。
    (60)《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762页。
    (61)李民、王健:《尚书译注·周书·毕命》,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386页。此篇仅《古文尚书》有,《今文尚书》无。
    (62)[美]丹尼斯·塞诺:《内亚史上的马与草场》,载北京大学历史系民族史教研室译《丹尼斯·塞诺内亚研究文选》,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16~119页。
    (63)(68)《汉书》卷七八《萧望之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282~3283、3282页。
    (64)《书经近指》卷二《夏书》,载《孙奇逢集》,清康熙十五年赵氏一鹤轩刻印本,第189页。
    (65)《礼记正义》卷一二《王制》,十三经注疏整理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67页。
    (66)关于中国古代羁縻制度,可参见徐兴祥《中国古代民族思想与羁縻政策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彭建英《中国古代羁縻政策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刘统《唐代羁縻府州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7)关于中国古代藩属制度,可参见黄松筠《中国古代藩属制度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李大龙《汉唐藩属体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孙宏年《清代中越宗藩关系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孙宏年《清代中越关系(1644~1885)》,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69)胡安国著,钱伟强点校:《春秋胡氏传》卷一《隐公上·隐公二年》,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6页。
    (70)刘元卿撰,彭树欣编校:《刘元卿集》卷一《节制贡夷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10~12页。
    (71)范成大著,胡起望、覃光广校注:《桂海虞衡志辑佚校注》,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第207页。
    (72)(73)《明太祖实录》卷八八,洪武七年三月甲戌条,(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1558、1558页。
    (74)《明神宗实录》卷三三九,万历二十七年九月己酉条,(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6278页。
    (75)黄景昉著,陈士楷、熊德基点校:《国史唯疑》卷三《景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73页。
    (76)《明神宗实录》卷三五八,万历二十九年四月乙酉条,(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6687页。
    (77)《明神宗实录》卷四○一,万历三十二年闰九月丙午条,(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7518页。
    (78)交趾政权为北宋藩属国,双方之间有明确边界。“嘉祐五年,交趾寇邕州,杀王巡检。天子以谓恩信著于岭外而为交趾所畏者,公(余靖)也,驿召以为广西体量安抚使,悉发荆湖兵以从。公至,则移檄交趾,召其臣费嘉祐诘责之。嘉祐皇恐,对曰:‘终落犯边,罪当死,愿归取首恶以献。’即械五人送钦州,斩于界上。”(《居士集》卷二三《赠刑部尚书余襄公神道碑铭》,《欧阳修诗文集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660页)蒙古帝国各政权尽管源出同宗,但之间皆有明确的边界。元初与窝阔台汗国之间便存在边界。至元十八年,“五月癸卯,禁西北边回回诸人越境为商”。《元史》卷一一《世祖纪八》,中华书局1976年标点本,第231页。
    (79)黄晖:《论衡校释》卷一九《宣汉第五十七》,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823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