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普通话影响下汉语方言音类的重新分化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Merger reversal in Chinese dialects influenced by contact with Mandarin
  • 作者:金耀华
  • 英文作者:JIN Yaohua;
  • 关键词:重新分化 ; 接触音变 ; 对应规则 ; 跨语言类推
  • 英文关键词:merger reversal;;contact-induced sound change;;correspondence rules;;cross-linguistic analogy
  • 中文刊名:YWZG
  • 英文刊名:Studie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 机构: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7-10
  • 出版单位:中国语文
  • 年:2019
  • 期:No.391
  • 基金: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苏南吴方言与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与研究(2017ZSTD015)”;;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普通话影响下的苏南吴语城市方言学研究(2017SJB1401)”
  • 语种:中文;
  • 页:YWZG201904003
  • 页数:14
  • CN:04
  • ISSN:11-1053/H
  • 分类号:23-35+128
摘要
本文以近四十年来汉语方言研究的成果为材料,梳理了这些材料中反映出的一种特殊音变现象——音类重新分化。这类现象在自然音变机制下不可能发生,是普通话与汉语方言深度接触下的特殊产物。文章首先对重新分化现象进行了分类描写;其次,文章借鉴语言接触和二语习得的相关理论,对于音变的动因、前提、机制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文章指出,在普通话大力推广的今天,这种接触音变将会对各地方言的语音面貌产生深刻的影响。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a special kind of sound change, i.e., merger reversal of phonemic categories, which has long been claimed impossible in natural sound change. Such a change can be seen as the result of close language contact between Mandarin and certain Chinese dialects. Cases of merger reversal are firstly sorted and described in details. Then the motivation, prerequisite and mechanism of merger reversal are analyzed based on language contact and SLA theories. This lead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with the nationwide spread of Mandarin, such a contact-induced sound change is assumed to have a drastic phonological effect on Chinese dialects.
引文
鲍明炜 1980 《六十年来南京方音向普通话靠拢情况的考察》,《中国语文》第4期。
    鲍明炜 1998 《江苏省志·方言志》,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教研室编 2003 《汉语方音字汇(第二版重排本)》,语文出版社。
    蔡佞 2010 《19世纪末的苏州话》,上海市语文学会香港中国语文学会主编,《吴语研究——第五届国际吴方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教育出版社。
    陈保亚 1996 《论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汉越(侗台)语源关系的解释》,语文出版社。
    陈稼 2007 《当代苏州方言演变再探》,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陈忠敏 1995 《上海市区话语音一百多年来的演变》,《吴语和闽语的比较研究——中国东南方言比较研究丛书(第一辑)》,上海教育出版社。
    段纳 2007 《平顶山城区新派方言古入声字语音变异的调查与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 1980 《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岑麒祥、叶蜚声校注,商务印书馆。
    顾钦 2007 《语言接触对上海市区方言语音演变的影响》,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何薇 2007 《湖南省新派岳阳市方言语音及其社会变异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江燕 2008 《南昌话和普通话接触研究》,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李申 1985 《徐州方言志》,语文出版社。
    陆勤 2003 《近五十年来扬州方言语音变化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路伟 2010 《滇南方言的一个新韵母》,《玉溪师范学院学报》第9期。
    苏晓青刘 磊 2002 《徐州方言向普通话靠拢趋势的考察——新老派语音差异及变化特点分析》,《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
    汪莹 2014 《南京方言语音研究》,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王洪君 1986 《文白异读与叠置式音变——山西闻喜方言文白异读初探》,《语言学论丛》第17辑,商务印书馆。
    王洪君 2014 《历史语言学方法论与汉语方言音韵史个案研究》,商务印书馆。
    王世华黄继林 1996 《扬州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
    薛一萌 2013 《八里罕方言岛声调变异调查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熊正辉 1989 《南昌方言同音字汇》,《方言》第3期。
    熊正辉 1990 《官话区方言分? ts的类型》,《方言》第1期。
    熊正辉 1994 《南昌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
    许宝华汤珍珠 1988 《上海市区方言志》,上海教育出版社。
    许宝华陶 寰 1995 《〈上海方言词典〉引论》,《方言》第4期。
    杨焕典 1964 《桂林语音》,《中国语文》第6期。
    杨佶 2004 《当代苏州方言语音演变初探》,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张辉 2010 《桂林话新派与老派语音差异的调查及研究》,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张勤倩 2012 《响水方言与普通话接触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张万有 2000 《八里罕方言岛音系略说》,陈乃雄主编《内蒙古语言学会语言学论文集》,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赵卫 2007 《山东临邑方言语音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Cook,Vivian 1991 The poverty-of-the-stimulus argument and multicompetence.Second Language Research,7(2):103-117.
    Cook,Vivian 1992 Evidence for multicompetence.Language Learning,42:557-591.
    Cook,Vivian 2002 Background to the L2 user.In Vivian Cook (ed.),Portraits of the L2 User,1-28.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Edkins,Joseph 1868 A Grammar of Colloquial Chinese,as Exhibited in the Shanghai Dialect (Second edition).Shanghai: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
    Flege,James E.1987 The production of “new” and “similar” phones in a foreign language:Evidence for the effect of equivalence classification.Journal of Phonetics,15:47-65.
    Flege,James E.1995 Second language speech learning theory,findings and problems.In Winifred Strange (ed.),Speech Perception and Linguistic Experience:Issues in Cross-Language Research.Timonium MD:York Press,233-277.
    Hock,Hans H.1991 Principles of Historical Linguistics (Second revised and updated edition).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
    Lado,Robert 1957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s.Ann Arbor: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Pavlenko,Aneta and Scott Jarvis 2002 Bidirectional transfer.Applied Linguistics,23(2):190-214.
    Robins,Robert H.1989 General Linguistics:An Introductory Survey (Fourth edition).London:Routledge.
    Thomason,Sarah G.2001 Language Contact:An Introduction.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Ltd.
    Weinreich,Uriel 1953 Languages in Contact:Findings and Problems.New York Press.
    Yao,Yao and Charles B.Chang 2016 On the cognitive basis of contact-induced sound change:Vowel merger reversal in Shanghainese.Language,Vol 92 (2):433-467.
    (1)音值构拟参考陈忠敏(1995:20)。
    (2)许宝华、陶寰(1995)采用传统方言学研究方法,最早对这一接触音变现象进行了描写。
    (3)SLM(语言学习模型,Speech Learning Model)由J.E.Flege提出,该理论有7条假设(Flege,1995:239)。其中,假设一(H1)认为:一语和二语中发音近似的音段在感知上会产生联系,这是双语语音相互影响的前提;假设五(H5)认为:由于跨语言的“对应归类”(equivalence classification)机制的作用。二语语音会和一语语音感知为“同一个语音类”(a single phonetic category)。同一语音类中的双语语音互为“跨语言变体”(diaphones)。进而,这两个跨语言变体会在音色上逐渐接近,“语音变化”由此产生。
    (4)王文中对于北京话的标音采取了宽式和严式两种方法,如“揩”的韵母,严式标音为??,宽式标音为ai,为统一起见,本文全部采用宽式标音。
    (5)在1891年苏州传教协会出版的《苏州方言字音表》(A Syllabary of the Soochow Dialect)一书中,与“尴”同音的“奸”“姦”“间”等字的罗马字注音为Kan,蔡佞(2010:117-118)将其声母部分构拟为k,韵母部分构拟为■。可见,100多年来,苏州话“尴”字的韵母经历了■的演变,如果再往前倒推,这一韵母应该就带有鼻音韵尾。所以,明清时期苏州话“尴”字的读音,应该非常接近北京话中的音节kan。
    (6)王洪君虽然没有对“绝大部分”这一问题进行展开说明,但根据《汉语方音字汇》(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教研室,2003),苏州话韵母为?的字(同一个语素有文白异读的情况暂且不计)对应到北京话,韵母有四种读音。其中,韵母为a的字5个:爸、妈、他、傻、洒;韵母为ai的字15个:摆、拜、派、排、牌、败、稗、买、卖、挨挨打、斋、债、蔡、筛、楷;韵母为i?的3个:街、鞋、蟹;韵母为ua的1个:抓。韵母读ai的比例最高,占总数的62.5%。可以认为,苏州话中韵母为?的字对应到北京话中,超过60%的情况下韵母都读作ai。“揩”的读音从苏州话的kh?44变为北京话的khai55这一现象,与历史语言学的“类推”机制较为接近(索绪尔,1980:226-236),我们将这一现象定义为“跨语言(方言)的类推”。(详见3.4)一般认为,历史语言学中的“类推”,要遵从“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Robins,1989:359;Hock,1991:173)。苏州话的kh?44变为北京话的khai55,也遵从了这一原则。
    (7)即使是两种没有亲属关系的语言,如果历史上存在深度的接触,产生了大量的借词,双语者可以通过借词在施语和受语中的语音对应关系,自己总结出一定的“对应规则”。陈保亚(1996:160-162)在研究傣语和汉语西南官话的相互接触中,也提出过“相似接触”“对应接触”两个概念,前者相当于王洪君的“按音值借”,后者相当于“按音类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