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龙”的翻译及其跨文化阐释——关于“龙”“dragon”和“loong”的思考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Translation and Inter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龙”——Thinking on “龙”, “Dragon” and “Loong”
  • 作者:申雨夕
  • 英文作者:SHEN Yu-xi;
  • 关键词:“龙” ; “dragon” ; 翻译 ; 语义流变 ; 跨文化阐释
  • 中文刊名:PYJY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Pu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 机构: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7-20
  • 出版单位: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年:2019
  • 期:v.32;No.144
  • 语种:中文;
  • 页:PYJY201904002
  • 页数:5
  • CN:04
  • ISSN:41-1367/C
  • 分类号:7-11
摘要
有关"龙"与"dragon"互译的思考由来已久,而近年来,"龙"的英译问题再度受到关注。这一翻译问题并非单纯的语言问题,还更多地关乎"龙"和"dragon"在相互阐释中的概念重构和权力博弈问题。"龙"在中国语境中正在发生着语义演变,且与"dragon"正在展开权力话语之争。从跨文化阐释的角度看,颠覆"龙"与"dragon"对译关系,对汉语"龙"的对外翻译进行改译,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现实意义。
        
引文
[1]黄佶.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EB/OL].(2015-08-03)[2018-06-08]. http://www.loong.cn/ylfy.
    [2][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施爱东.中国龙的发明——16—20世纪的龙政治与中国形象[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4]冯建勇.清季近代国家观念之构筑及其在边疆地区的适用[J].北方论丛,2009(2).
    [5]李奭学.中国“龙”如何变成英国的“dragon”?[J].读书,2007(5).
    [6]Sell,J. A Metaphorical Basis for Transcultural Narrative:A Response to David Pan[J]. Language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2007(7).
    [7]单波,熊伟.跨文化传播的语言问题[J].国外社会科学,2009(4).
    [8]吴建国.百年梦呓——“黄祸论”与“中国威胁论”透视[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S2).
    [9][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M].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10]叶舒宪.原型与跨文化阐释[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
    [11]夏忠宪.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