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动力流动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China's Labor Migration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 作者:呼倩 ; 黄桂田
  • 英文作者:HU Qian;HUANG Gui-tian;School of Economics, Peking University;
  • 关键词:劳动力流动 ; 主导因素 ; 户籍歧视 ;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 英文关键词:Labor Migration;;Leading Factors;;Hukou Discrimination;;Urban-Rural Harmonious Development
  • 中文刊名:HSYJ
  • 英文刊名:Shanghai Journal of Economics
  • 机构: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6-15
  • 出版单位:上海经济研究
  • 年:2019
  • 期:No.369
  • 语种:中文;
  • 页:HSYJ201906006
  • 页数:11
  • CN:06
  • ISSN:31-1163/F
  • 分类号:51-60+73
摘要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影响中国劳动力流动的主导因素经历了制度障碍阻隔、收入差距驱动、公共服务引领、机会不平等影响等演变过程。四十年当中,中国经历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国内劳动力流动,为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并逐步形成了区域间劳动力市场。新时代,流动劳动力本身呈现出新老代际交替、产业就业替代等特征,除了在推动减贫、促进产业升级方面继续发挥积极影响外,囿限于与经济发展的互为强化,劳动力流动视角下的区域发展极化问题逐渐突显。实践当中,为促进劳动力更广泛、自由和有效率流动,本文提出应推进全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创建公平竞争的劳动力市场,重视以中等和职业技术教育为核心的人力资本政策,构建有竞争力的城市人才制度体系等政策建议。
        In the past 4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dominant factors influencing China's labor mobility have undergone evolutionary processes of institutional barriers, income gap driving, public service leading, and unequal opportunities. Over the past 40 years, China has experienced the largest domestic labor mobility in the world, which has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China's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and gradually formed the inter-regional labor market. In the new era, the migrant labor force itself pres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lternation between old and new generations and industrial employment substitution. Apart from continuing to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the problem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ar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bor mobility has gradually highlighted due to the mutual reinforcemen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practic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wider, free and efficient flow of labor force,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we shoul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for all, create a fair and competitive labor market,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human capital policy with secondary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s the core, and build a competitive urban talent system and other policy recommendations.
引文
1.蔡昉.改革时期农业劳动力转移与重新配置[J].中国农村经济,2017(10):2-12.
    2.蔡昉.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基于一个贯通的增长理论框架[J].经济研究,2013(11):4-16.
    3.蔡昉,白南生.中国转轨时期劳动力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蔡昉,都阳,王美艳.劳动力流动的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5.蔡昉,都阳,王美艳.中国劳动力市场转型与发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6.蔡昉,王美艳.为什么劳动力流动没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学动态,2009(8):4-10.
    7.蔡洪滨,最可怕的不平等是什么[J].中国企业家,2011(Z1):38-40.
    8.蔡晳,王德文.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与劳动贡献[J].经济研究,1999(10):62-68.
    9.常晨,陆铭.新城:造城运动为何引向债务负担[J].学术月刊,2017(10):55-65.
    10.陈叶烽,周业安,宋紫峰.人们关注的是分配动机还是分配结果?——最后通牒实验视角下两种公平观的考察[J].经济研究,2011(6):31-44.
    11.陈钊,陆铭,佐藤宏.谁进入了高收入行业?——关系、户籍与生产率的作用[J].中国经济学,2009(00):77-101.
    12.邓曲恒,古斯塔夫森.中国的永久移民[J].经济研究,2007(4):137-148.
    13.丁霄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J].中国农村观察,2001(2):18-24.
    14.樊士德,江克忠.中国农村家庭劳动力流动的减贫效应研究——基于CFPS数据的微观证据[J].中国人口科学,2016(5):26-34.
    15.郝大明.1978-2014年中国劳动配置效应的分离与实证[J].经济研究,2015(7):16-29.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74页。
    ②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1)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其中总纲第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思想、言论、集会、结社、通讯、人身、居住、迁徙、宗教信仰及示威游行的自由权。”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第三章第九十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居住和迁徙的自由。” 1951年7月16日公安部发布《城市户口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保障公民迁徙自由,但需要“告知”和“登记”。该办法也是建国后最早的一个户籍法规,从而基本统一了全国城市的户口登记制度。1955年6月2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经常户口登记制度的指示》,规定全国城市、集镇、乡村都要建立户口登记制度,开始统一全国城乡的户口登记工作。
    (2)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第181 页。
    (3)1953年4月17日,政务院发出《关于劝阻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指示》,规定未经劳动部门许可或介绍者,不得擅自去农村招收工人。《指示》首次提出“盲流”的概念,其后五年内又相继发布《关于继续贯彻劝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指示》《关于防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关于防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补充指示》《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逐步强化对“盲流”现象的管理。这一阶段城乡间的人口流动逐步受到控制,城乡居民在就业、福利和生活保障方面的差别也日渐显现,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城乡二元户籍结构。
    (4)1958年1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十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在该《条例》的实施下,我国农村人口被严格限制在土地上,农村与城市居民处于高度“隔离”状态。
    (5)1984年10月1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集镇落户。
    (6)资料来源:《新中国农业60年统计资料》。
    (7)Lipton & Michael(1977)的城市偏向理论指出,在大部分发展中国家,资源配置和政策措施明显有利于城市,而不利于相对贫困的农村。
    (8)1949年3月5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中提到“只有将城市的生产恢复起来和发展起来了,将消费的城市变成生产的城市了,人民政权才能巩固起来”。另一处资料来源:《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28页。
    (9)蔡昉,都阳,王美艳:《劳动力流动的政治经济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10页。
    (10)例如,201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要促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016年国务院继续颁布《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鼓励地方政府根据本地承载能力不断扩大对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标准。
    (11)2006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指出:“机会均等指一个人生活的结果(包括很多方面),应该主要反映他本人的努力程度和天赋,而不是他的背景。先天决定的环境——性别、种族、出生地、家庭背景——以及他出生于其中的社会集团,不应该成为他在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是否成功的决定因素。”
    (12)张文武:《劳动力流动与产业空间结构》,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前言第4页。
    (13)根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7》进行计算。该报告显示,2011-2016年间,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一直是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入地,占全国跨省流动人口总量的90%左右。而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则是我国主要跨省流出人口省份,流出人口占全国跨省流出人口总量的比重接近60%。
    (14)数据来源:《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7》。
    (15)新生代流动劳动力指1980年及之后出生的、由户籍地前往城市务工的人员。
    (16)数据来源:《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7》。
    (17)彭连清:《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溢出效应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9页。
    (18)数据来源:《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201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