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我国学校体育的“概念病”:病症与成因分析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Study on Concept Illness of China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llness and Factors Conditions
  • 作者:刘旭明 ; 宁业梅
  • 英文作者:Liu Xuming;Ning Yemei;
  • 关键词:学校体育 ; 概念 ; 诊断 ; 病症 ; 成因
  • 中文刊名:GXZD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 机构: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广西大学体育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5-10
  • 出版单位: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41;No.204
  • 基金: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广西高校公共体育课4S游戏教学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2016JGB126)
  • 语种:中文;
  • 页:GXZD201903020
  • 页数:6
  • CN:03
  • ISSN:45-1070/C
  • 分类号:140-145
摘要
当前我国学校体育发展面临困境,既难构建完善自洽的理论体系,也难形成顺畅的工作体系,根源在于学校体育的"概念"有问题,需要从学校体育的语词和逻辑概念两方面,依次对病症及其致病因子进行诊断;并在概念的演化历史过程解析疾病的发生条件。研究发现,"学校体育"在我国缺乏明确概念指称,是"一系列学校体育工作的集合"的统称。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制度环境迫使晚清中国仅引入了西方近现代体育之"体",忽视了精神内核,致使我国学校体育的教育本质被遮蔽。
        
引文
[1]郭小莉,宋旭.当前学校体育的困境与出路[J].学术界,2015(6).
    [2]邵伟德.论学校体育学科中几个重要概念及其关系[J].中国体育科技,2004(5).
    [3]杨文轩,张细谦,邓星华.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2.
    [4]王明献,李王杰.略论学校体育的功能回归[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5).
    [5]吴文博,张振华.我国近现代学校体育的流变及其得失[J].体育学刊,2011(4).
    [6]张洪潭.论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J].体育教学,1987(3).
    [7]党挺.体育强国进程中我国学校体育的困境与发展[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6).
    [8]杨韵.被“应试”捆绑的体育:对学校体育发展困境的反思与批判[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5).
    [9]郭小莉,宋旭.当前学校体育的困境与出路[J].学术界,2015(6).
    [10]百度文库.诊断疾病的步骤[EB/OL].[2018-06-30].https://wenku.baidu.com/view/dea73681312b3169a551a44a.html
    [11]戴潘.福多“概念”理论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0.
    [12]梁好翠,刘阳.广西民族地区农村中学生数学自我概念和数学焦虑的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8(3).
    [13]甘莉.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说”语用性释义[J].湖南社会科学,2014(6).
    [14]吴稼祥.论人民(上)[EB/OL].爱思想网.[2013-07-26].http://www.aisixiang.com/thinktank/wujiaxiang.html.
    [15]潘凌云,王健,樊莲香.我国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的制约因素与路径选择——基于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的分析[J].体育科学,2015(7).
    [16]罗敦雄.学校体育政策执行阻滞问题研究——以高校实施“阳光体育运动”为例[D].福建师范大学,2013.
    [17]韩丹.论体育概念之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2(6).
    [18]体育学院通用教材.体育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16.
    [19]郭可雷,王晓晨.论体育之“育”[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8(1).
    [20]花勇民.关于欧洲学校体育概念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6(3).
    [21]杨铁黎.体育概论[M].人民体育出版社,2014:9.
    [22]晏俊杰.传统小农的组织化形态及其当下启示——基于河村“办会”的历史考察[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
    [23]李兰芬.文化坚守者与学问家的张力[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
    [24]宣勇,凌健.“学科”考辨[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4).
    (1)《学校体育学》中,我国学校体育的总目标在于:“增强体能,全面提高体质健康水平;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发展体育与健康实践和创新能力;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培育良好的社会观念和心理品质,养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以及“具有一定运动天赋的学生,加强课余运动训练和竞赛,科学提高运动能力和竞技水平。(杨文轩,张细谦,邓星华.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50-51.)
    (2)根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2017年3月1日修正版),学校体育工作是指“普通中小学校、农业中学、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的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和习惯;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为国家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增强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进取精神。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