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地上悬河”问题研究回顾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  推荐本文 | | 获取馆网全文
摘要
黄河“地上悬河”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关于黄河“地上悬河”问题的研究,我国科学家通过地质学、地理学、水利学、数学力学、计算机等多学科联合攻关,从运动稳定性和非线性动力学系统科学原理出发,分析了黄河“地上悬河”成因、决口和断流演化等机制与规律,并且形成了模式化认识。根据近50年来国内主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有关论文,从“地上悬河”的成因、“地上悬河”的稳定性、“地上悬河”引发的灾害以及“地上悬河”的治理等4个方面,对“地上悬河”问题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的文献评述。另外,为了能系统地反映关于“地上悬河”问题的研究,还对历史时期黄河下游的发展状况作了简要介绍。
引文
[1](元)脱脱.宋史·杜充传(宋史475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元)脱脱.宋史·河渠志·黄河[M].北京:中国书店,1990.
    [3]魏常兴,刘海龄,黄鼎成,等.黄河悬河的形成演化研究[J].水文地质水文工程,2002,(1).
    [4]罗国煜,储同庆,阎长虹,等.黄河下游悬河稳定性环境地学研究[J].地质论评,1997,(4).
    [5]许炯心.中国不同自然带的河流过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6]罗国煜.论两类环境和两类悬河问题的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0,8(1).
    [7]方建华,谢俊卿,程生平,等.黄河下游河道改道问题探讨[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0,(1).
    [8]刘桂仪,董上茂.黄河下游山东段河道带稳定性的地质环境评价[J].山东地质,1998,(3).
    [9]叶青超.影响黄河下游河道决溢的环境因素[J].人民黄河,1994,(9).
    [10]国家地震局.1∶400万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0.
    [11]陈传友.解决黄河断流的一条新思路[N].光明日报,19980512,(3).
    [12]赵淑玲.黄河流域灾害问题的历史透视[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1).
    [13]张汝翼,杨旭临.黄河断流的历史回顾与简析[J].人民黄河,1998,(10).
    [14]赵沛伦.泥沙对黄河水质的影响及黄河的水污染控制[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1998.
    [15]尤联元.河流系统与环境变化[A].现代自然地理[C].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16]陈静生,何大伟,袁丽华.黄河“断流”对该河段河水中主要离子化学特征的影响[J].环境化学,2001,(3).
    [17]陈静生,李荷碧,夏星辉,等.近30年来黄河水质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J].环境化学,2000,(2).
    [18]何大伟,陈静生,崔树彬.黄河下游“断流”河段水量与水质的关系.环境化学,2002,(5).
    [19]吴锡浩,蒋复初,雷伟志.关于黄河流域环境地学与国土整治的思考[J].地质力学学报,1999,(4).
    [20]陈志清.历史时期黄河下游的淤积、决口改道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J].地理科学进展,2001,(1).
    [21]赵勇,边鹏,张遂芹.黄河濮阳河段二级悬河状况及治理措施[J].人民黄河,2002,(12).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