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赋权与认同: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价值激活农民主体性的路径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Empowerment and Identity:The Path of Rural Values Activating Farmers' Subjectiv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 作者:毛安然
  • 英文作者:MAO Anran;Marxism School,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关键词:乡村振兴 ; 乡村价值 ; 主体性 ; 赋权 ; 认同
  • 英文关键词:rural revitalization;;rural value;;subjectivity;;empowerment;;identity
  • 中文刊名: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 机构: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3-15
  • 出版单位: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02
  •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深度贫困地区精准脱贫的内生动力研究”(项目编号18YJC840028);;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研究:10年来文明城市创建的理论、实践与制度构建”(项目编号15ZDC007)
  • 语种:中文;
  • 页:67-76
  • 页数:10
  • CN:31-1779/C
  • ISSN:1008-7672
  • 分类号:D422.6
摘要
乡村振兴的核心主体是农民,激活农民的主体性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乡村振兴是乡村价值的振兴,回归乡村价值,既是振兴的需要,也是振兴的基础。而乡村价值的天然承载主体是农民,因此在参与乡村建设的多元主体中,农民是核心主体,是乡村发展的内因。然而当前农民在乡村发展中主体性缺失,对乡村不热爱,发展不积极。为此,通过政策、市场与社会的充分赋权,激活农民的身份认同、职业认同和文化认同,进而激活其建设乡村的社会主体性、经济主体性和文化主体性,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可行路径。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values and returning to rural values is both a need for rejuvenation and a basis for revitalization. Among the pluralistic subjects involved in rural construction,the peasant is the core subject and the internal cause of rural development. However,the current peasants lack the subjectivity in rural development,do not love the country,and are not active in development. To this end,through the full empowerment of policies,markets and society,the activation of peasants' identity,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cultural identity,and thus the social subjectivity,economic subjectivity and cultural subjectivit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areas,is feasible for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引文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18)》,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年版,第18页。
    (2)根据总人口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计算。
    (1)周立:《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与中国的百年乡村振兴实践》,《学术前沿》2018年第2期。
    (2)毛安然、郑召利:《富裕社会的社会失衡问题探究》,《宁夏社会科学》2016年第4期。
    (1)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17)》,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年版,第348页。
    (2)陈锡文:《从农村改革四十年看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行政管理改革》2018年第4期。
    (3)叶敬忠、张明皓、豆书龙:《乡村振兴:谁在谈,谈什么?》,《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
    (4)朱启臻:《科学认识乡村价值》,《人民日报》2018年1月2日,第20版。
    (1)刘菁、郭远明、高皓亮、秦宏:《职业农民呈“代际增强”趋势逐渐成为现代农业发展主力军》,《瞭望新闻周刊》2016年第26期。
    (2)郭智奇、齐国、杨慧、赵娉、白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问题的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15期。
    (3)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810/t20181019_1628642.html,2018-10-19.
    (4)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tjsj/sjjd/201810/t20181019_1628711.html,2018-10-19.
    (1)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810/t20181019_1628629.html,2018-10-19.
    (2)蒋高明:《调查:千疮百孔的中国农村》,《环境教育》2015年第8期。
    (3)王春光:《关于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体性问题的思考》,《社会发展研究》2018年第1期。
    (1)朱启臻:《新型职业农民与家庭农场》,《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2)毛安然:《扶贫贴息贷款的利益联结机制何以可能——基于信任理论的分析视角》,《金融与经济》2018年第8期。
    (3)(6)王春光:《关于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体性问题的思考》,《社会发展研究》2018年第1期。
    (4)程为敏:《关于村民自治主体性的若干思考》,《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5)叶富春:《村民自治的历程、意义与问题》,《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7)费孝通:《对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思想战线》2004年第2期。
    (8)王艳、淳悦峻:《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问题刍议》,《山东社会科学》2014年第6期。
    (1)刘合光:《激活参与主体积极性,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经济问题》2018年第1期。
    (2)徐顽强、王文彬:《乡村振兴的主体自觉培育:一个尝试性分析框架》,《改革》2018年第8期。
    (3)[印]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85-110页。
    (4)刘行:《中国农民群体弱势化趋势及治理策略研究》,吉林大学2018年博士学位论文,第51页。
    (5)[英]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61、168页。
    (1)高伟、张苏、王婕:《土地流转、收入预期与农村高等教育参与意愿》,《管理世界》2013年第3期。
    (1)毛安然:《扶贫贴息贷款的利益联结机制何以可能——基于信任理论的分析视角》,《金融与经济》2018年第8期。
    (2)方晓红、贾冰:《论<人民日报>“农民形象”塑造——兼议衡量媒介三农报道的一个重要指标》,《新闻界》2005年第4期。
    (3)殷双喜:《关注作为个体的农民形象——新中国美术中农民形象的变迁》,《美术》2013年第3期。
    (4)于德山:《角色差异与认同迷惑:网络话语中的农民形象分析——以网络事件“不嫁(娶)农村人”为例》,《中国农村观察》2012年第6期。
    (5)杜骏飞:《中国中产阶层的传播学特征——基于五大城市社会调查的跨学科分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年第3期。
    (6)李韩旭:《“快手”中的农民形象研究》,黑龙江大学2018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3-38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