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明史学:20世纪初“新史学”建构的知识谱系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Historiography of Civilization: Knowledge Pedigree Constructed by New Historiography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 作者:刘永祥
  • 英文作者:LIU Yongxiang;
  • 关键词:新史学 ; 明史 ; 历史书写 ; 梁启超
  • 中文刊名: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Jinan(Social Science Edition)
  • 机构: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9-05-15
  • 出版单位: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03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0世纪新史学典范的生成及影响研究”(项目编号:14CZS001)之阶段性研究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21-28+159
  • 页数:9
  • CN:37-1377/C
  • ISSN:1671-3842
  • 分类号:K092
摘要
戊戌时期出现的史学变革言论,是文明思潮在史学领域的表现,至20世纪初结出硕果:以文明史学为蓝本建构起一套新的知识谱系,完成对传统史学的革命。新史学是实现新文明的路径之一,欲真正理解新史学,必须站在文明视角。新史学的核心贡献并不局限于"历史是什么"的本体层面,而在于依托文明理论视角,初步建立起一个新的史学知识谱系,其主要逻辑架构可以概括为:为什么要书写历史——书写什么样的历史——怎样书写历史。新史学不仅致力于实现历史书写从"眼光向上"到"眼光向下"的典范转换,而且尝试用"人类——世界——国家——社会"这一清晰的层级结构,来取代"天下——王朝——社会——家族"的传统书写模式,并由此带来扩大史料范围、跨学科治史等一系列史学方法层面的变革。
        History revolution opinions raised up in Hundred Days' Reform is the reflection of cultural thoughts in historical area. In the early 20 th century, new knowledge pedigree based on historiography of civilization is constructed. This is revolution to traditional historiography. New historiography is new path to realize new civilization. To understand new history, we need observe in civilization view. New historiography is not limited on what history is. Its new knowledge pedigree based on civilization theory can be summarized as why we should write history, the content of history and how to write history. New historiography not only pays attention to change history writing from upper classes to lower classes, but also tries to use human-world-country-society to instead of domination-dynasty-society-family which lead to revolutions as expanding historical documents range and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引文
①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页。
    (1)曾鲲化:《中国历史》首编“总序”,东新译社,1903年版。
    (2)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1页。
    (3)梁启超:《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第96页。
    (4)章太炎:《答梦庵》,载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98页。
    (5)陈黻宸:《读史总论》,《陈黻宸集》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675页。
    (6)梁启超:《研究文化史的几个重要问题》,《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十,第2页。
    (7)梁启超:《东籍月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第90页。
    (8)曾鲲化:《中国历史》首编“总序”。
    (9)章太炎:《章太炎函复朝冈继》,载汤志钧编:《章太炎年谱长编》(下),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57页。
    (10)马叙伦:《史学总论》,《新世界学报》,1902年第1期。
    (11)邓实:《国学微论》,《国粹学报》,1905年第2期。
    (12)陈黻宸:《读史总论》,《陈黻宸集》下册,第676—677页。
    (13)黄时鉴:《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导言》,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3页。
    (14)魏源:《海国图志》卷五《叙东南洋》,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348页。
    (15)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第29页。
    (16)马叙伦:《史界大同说》,《政艺通报》,第15号,1903年9月6日。
    (17)钱玄同:《刘申叔遗书·序》,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8页。
    (18)章太炎:《中夏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书》,载朱维铮编:《章太炎全集》第4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88页。
    (19)《太炎来简》,《新民丛报》,第13期,1902年8月4日。
    (20)章太炎:《訄书》(重订本),载朱维铮编:《章太炎全集》第3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70页。
    (21)刘师培:《论留学生之非叛逆》,载万仕国辑校:《刘申叔遗书补遗》,扬州:广陵书社,2009年版,第46页。
    (22)陶成章:《中国民族权力消长史》,载汤志钧编:《陶成章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12页。
    (23)邓实:《史学通论》,《政艺通报》,1902年第12期。
    (24)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第2页。
    (25)梁启超:《中国史叙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第1页。
    (26)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第6页。
    (27)刘师培:《周末学术史序》,《刘申叔先生遗书》,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28)马叙伦:《史学大同说》,《政艺通报》,第16号,1903年9月21日。
    (29)梁启超:《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第114页。
    (30)⑦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第8、10页,第4、12页。
    (31)梁启超:《中国史叙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第1页。
    (32)章太炎:《尊史》,载朱维铮编:《章太炎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313页。
    (33)②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第4页,第5页。
    (34)梁启超:《变法通议》,《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第70页。
    (35)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第10-11页。
    (36)陈黻宸:《读史总论》,《陈黻宸集》下册,第676—677页。
    (37)许冠三甚至称梁启超为“开今人‘科际整合门径’的先路”,其“眼光远大更是时下的史界庸人难以想像”,实为“现代史界的第一人,且为二千年来史学史上的第一人”(许冠三:《新史学九十年》,长沙:岳麓书社,2003年版,第5、43页)。
    (38)严复:《政治讲义》,《严复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243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