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现代汉语“了_2”的时制功能——从“NP了”的“推移性”谈起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Study of the Tense Function of Modern Chinese Function Word “Le_2” from Perspective of Transitiveness of “NP le”
  • 作者:生为 ; 刘振前
  • 英文作者:SHENG Wei;LIU Zhen-qian;
  • 关键词:推移性 ; “了2” ; “了1” ; 相对时制
  • 中文刊名: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 机构: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 出版日期:2019-11-15
  • 出版单位: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06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9BYY001
  • 语种:中文;
  • 页:133-140
  • 页数:8
  • CN:42-1020/C
  • ISSN:1001-4799
  • 分类号:H146
摘要
现代汉语"NP了"句式、"形容词+了"句式和包含"形容词+了"的句子都具有"推移性"特征。三类句子的"推移性"在本质上虽然都是时间的推移,但所体现的时体功能却各有差异。"NP了"句式的"推移性"体现了句尾"了_2"的相对过去时语义功能。对"了_1"在"动词+了_1+光杆名词+了_2"结构中非强制显现现象的分析,为"了_2"的相对过去时用法提供了更充分的证据。从时制功能上看,"了_1"和"了_2"都能表达相对过去时语义,不同的是,后者还能表达将来时语义,该用法同样属于相对时制的范畴。
        
引文
[1]梁银峰.“V+了+O”格式来源的再探讨——兼论事态助词“了”的来源[J].语言研究集刊:第三辑,2006.
    [2]李铁根.“了”、“着”、“过”与汉语时制的表达[J].语言研究,2002,(3).
    [3]林若望.再论词尾“了”的时体意义[J].中国语文,2017,(1).
    [4]郭锐.汉语谓词成分的时间参照及其句法后果[J].世界汉语教学,2015,(4).
    [5]郭锐.汉语叙事方式的改变和“了1”结句现象[J].中国语学,2016,(263).
    [6]孔令达.影响汉语句子自足的语言形式[J].中国语文,1994,(6).
    [7]史锡尧.语气词“了”、“呢”的表意作用[J].汉语学习,1990,(2).
    [8]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9]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0]齐沪扬.语气词“的”、“了”的虚化机制及历时分析[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2).
    [11]彭利贞.论一种对情态敏感的“了2”[J].中国语文,2009,(6).
    [12]陈贤纯.句末“了”是语气助词吗?[J].语言教学与研究,1979,(1).
    [13]高晓虹.助词“了”在山东方言中的对应形式及相关问题[J].语言科学,2010,(2).
    [14]徐晶凝.情态表达与时体表达的互相渗透——兼谈语气助词的范围确定[J].汉语学习,2008,(1).
    [15]何文彬.论语气助词“了”的主观[J].语言研究,2013,(1).
    [16]邢福义.说“NP了”句式[J].语文研究,1984,(3).
    [17]陈前瑞.句尾“了”将来时间用法的发展[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1).
    [18]陈前瑞,王继红.从完成体到最近将来时———类型学的罕见现象与汉语的常见现象[J].世界汉语教学,2012,(2).
    [19]陈前瑞,胡亚.词尾和句尾“了”的多功能模式[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6,(4).
    [20]胡亚,陈前瑞.“了”的完成体与完整体功能的量化分析及其理论意义[J].世界汉语教学,2017,(3).
    [21]金立鑫.词尾“了”的时体意义及其句法条件[J].世界汉语教学,2002,(1).
    [22]黄自然.汉语时制问题研究述评[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7,(5).
    [23]石定栩,胡建华.“了2”的句法语义地位[C].第十三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4.
    [24]沈家煊.“有界”与“无界”[J].中国语文,1995,(5).
    [25]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6]洪雅托夫.汉语的动词范畴[M].陈孔伦,译.罗时豫,校.北京:中华书局,1958.
    [27]刘勋宁.现代汉语句尾“了”的语法意义及其解说[J].世界汉语教学,2002,(3).
    [28]史有为.汉语“时体”的再认识———以“了”为中心[J].语言科学,2017,(2).
    [29] Jo-wang Lin.Temporal reference in Mandarin Chinese[J].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2003,(3).
    [30] Jo-wang Lin.Selectional restrictions of tenses and temporal reference of Chinese bare sentences[J].Lingua,2003,(3).
    [31] Jo-wang Lin.Time in a language without tense:the case of Chinese[J].Journal of Semantics,2006,(1).
    [32] Wolfgang Klein.The present perfect puzzle[J].Language,1992,(3).
    [33] Wolfgang Klein.Time in Language[M].London:Routledge,1994.
    [34] Hans Reichenbach.Elements of Symbolic Logic[M].New York:Dover Publications,1947.
    [35] Bernard Comrie.Tens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36] Sze-wing Tang,Thomas Hun-tak Lee.Focus as an anchoring condition[C].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opic and Focus in Chinses.Hong Kong: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2000.
    (1)“NP了”句式也可以独立成句,参看梁银峰(2006)。
    (2)邢福义(1984)指出,能进入“NP了”句式的名词短语有三类:表示人或事物的名词或名词短语;表示时点的名词或名词短语;表示时段的名词短语。
    (1)有关“了”的合音说,参看赵元任(1979)。此外,朱德熙(1982)将该合音形式的“了”称之为“了3”。
    (1)在这一理论框架下,Comrie(1985)所提出的相对时制实际上表达的是“体”的概念。相对时制的表达是通过主题时间和参考时间之间的关系确定的。
    (2)“о”表示前后两个时间重合,参看林若望(2017:5)。
    (3)此处动词短语和动词短语中心语的表述并不十分准确,更确切地说应该是谓词短语和谓词短语中心语。
    (4)相同观点参看雅洪托夫(1959)、李铁根(2002)。此外,通过对汉语“了1”结句现象的观察,还有学者进一步指出词尾“了1”正在演变为过去时的标志,在特定的句式中可以表达绝对时制的概念(参见郭锐,2015、2016)。
    (1)现代汉语中的名词同样可以作谓语,此处特指在“NP了”这一特殊结构中,名词短语并不具有谓词
    (1)词尾“了1”的“过程-结果”说从语义上对该结构的不完整做出了较为合理的解释。参看林若望(2017)。
    (1)关于“了”和“啦”的同源观点,参看高晓红(201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