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明清时期萧平原的水利协作与纠纷——以三江闸议修争端为中心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Cooperation and Conflict Involving Irrigation Works in Xiaoshao Plain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 作者:李晓方 ; 陈涛
  • 英文作者:LI Xiao-fang;CHEN Tao;
  • 关键词:三江闸 ; ; 毛奇龄 ; 水利共同体 ; 环境
  • 中文刊名:史林
  • 英文刊名:Historical Review
  • 机构:赣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4-01
  • 出版单位:史林
  • 年:2019
  • 期:02
  • 语种:中文;
  • 页:92-103+224
  • 页数:13
  • CN:31-1105/K
  • ISSN:1007-1873
  • 分类号:K248;TV698.22
摘要
明中叶浦阳江改道西出钱塘江后,兴知府汤恩主持在西小江河口创建了三江闸,萧平原山阴、会稽、萧山三县在共享水利的同时共同对这一工程进行维护和管理,由此构成了区域性的利益共同体。清康熙末年,三县围绕大闸修缮问题产生争端,其中以毛奇龄为代表的萧山部分士绅对自身所承担的义务提出质疑,坚持罢修,影响深远。本文通过对争端过程的梳理和分析,认为毛奇龄的意气讨伐除个性使然外,也暗含着萧平原内外水利形势演变的深刻背景,以此案例可以揭示自然环境变迁背景下区域水利协作与冲突的一个面相。
        Three counties—Shanyin,Kuaiji and Xiaoshan—were responsible for the maintenance of the Sanjiang dam. These counties thus formed a regional interest group. But in the late Kangxi reign,the Xiaoshan gentry represented by the outspoken Mao Qiling decided to abandon this dam. Investigating the cooperation and conflicts involving this dam,the present paper attempts to revisit this issue in a deeper and broader perspective.
引文
(1)钱杭:《库域型水利社会研究——萧山湘湖水利集团的兴与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
    (2)此类研究成果甚多,不一一列举。最典型的如长江中游“四邑公堤”的研究,参见彭雨新、张建民:《明清长江流域农业水利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84—268页;尹玲玲:《明清两湖平原的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05—256页;杨国安:《国家权力与民间秩序:多元视野下的明清两湖乡村社会史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75—200页等。珠江三角洲桑园围的研究,参见徐爽:《明清珠江三角洲基围水利管理机制研究——以西樵桑园围为中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等。再如江南地区河流疏浚研究,参见谢湜:《高乡与低乡:11—16世纪江南区域历史地理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版,第359—370页等。
    (3)鲁西奇以明清时期江汉平原围垸和堤防水利的协作情况为例,对区域水利协作的基本特征和局限做了细致分析,相关论述见鲁西奇:《长江中游的人地关系与地域社会》,厦门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308—405页。
    (4)关于浦阳江下游改道问题,学界存在一定争议,已有多位学者对此展开考辨,此处不再展开。本文以传统志书观点,即自东汉以来一直到明中期,浦阳江下游的主河道都固定在今西小江河道,而起始于元代的碛堰山开凿活动是在钱塘江主泓道北移、西小江下游排水不畅大背景下进行的一项大规模人工干预河流改道的工程。详参朱海滨:《浦阳江下游河道改道新考》,《历史地理》第27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06—122页;钱杭:《江河改道对区域社会形成和转型的影响——以浙东浦阳江为例》,《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
    (5)有关水利共同体理论的概念与使用,已有多位学者对此进行讨论。笔者赞同钱杭提出的将此理论视作一种关注某类社会关系、互动方式的研究策略和方法。详参钱杭:《库域型水利社会研究——萧山湘湖水利集团的兴与衰》,第8—12页。
    (6)汪家伦、蒋锡良:《古代兴三江闸述略》,《中国水利》1983年第3期;沈寿刚:《试议兴三江闸与新三江闸》,盛鸿郎编《鉴湖与兴水利——纪念鉴湖建成1850周年暨兴平原古代水利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书店1991年版,第196—209页;李云鹏、谭徐明、刘建刚:《三江闸及其在浙东运河工程体系中的地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11年第2期;蔡彦:《兴三江闸历史考证》,《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等。
    (7)李玉尚:《三江闸与1537年以来萧平原的姜片虫病》,《中国农史》2011年第4期;耿金:《宋以降宁地区的水利演进与区域环境、社会变迁》,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2017年,第69—114页。耿金博士论文中也提及毛奇龄罢修三江闸事,但并未详细展开,参见第79—80页;张权、孙竞昊:《泄洪与遏潮:明清时期萧平原西小江治理与区域水环境演变(1368—1759)》,《史林》2018年第1期等。
    (8)佐藤武敏:《明清時代浙東における水利事業——三江閘を中心にー》,《集刊東洋學》1968年第20期。
    (9)毛奇龄:《请罢修三江闸议》,《毛西河先生全集·议》卷3,萧山陆凝瑞堂藏板,嘉庆元年重印本,第50册,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藏。
    (10)毛奇龄:《毛西河萧山三江闸议》,康熙四十九年稿本,浙江图书馆古籍部藏。按:此稿本系康熙四十九年三县再次议修三江闸时毛奇龄呈送浙省布政使的《再议》原件,题名《毛西河萧山三江闸议》,其内容与府县志、《毛西河先生全集》收录《再议》略有不同。
    (11)《明史》卷381《汤恩传》,中华书局1974年标点本,第7213页。
    (12)《总督陶公塘闸碑记》,《三江闸务全书》上卷,马宁主编《中国水利志丛刊》第48册,广陵书社2006年影印本,第51页。
    (13)《明史》卷381《汤恩传》,第7213页。
    (14)李镜燧:《越中山脉水利形势记》,民国《兴县志资料第一辑·山川》,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影印本,第1885页。
    (15)《郡守汤公新建塘闸实迹》,《三江闸务全书》上卷,马宁主编《中国水利志丛刊》第48册,第36页。
    (16)黄九皋:《进士黄九皋书》,嘉靖《萧山县志》卷2《建置志·水利》,《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年影印本,第29册,第219页。
    (17)徐文长:《修撰张公初修大闸碑记》,《三江闸务全书》上卷,马宁主编《中国水利志丛刊》第48册,第29页。
    (18)万历《兴府志》卷17《水利二·闸斗门》,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影印本,第1320页。
    (19)《修撰余公再修大闸实迹》,《三江闸务全书》上卷,马宁主编《中国水利志丛刊》第48册,第71页。
    (20)《总督姚公三修大闸实迹》,《三江闸务全书》上卷,马宁主编《中国水利志丛刊》第48册,第87页。
    (21)李师曾,山阴人,生卒年及履历不详。乾隆《兴府志》载会稽有名曰李师曾者,乾隆五十一年丙午(1786)岁贡,年代相差较远,当非康熙朝末请修三江闸之山阴李师曾,见乾隆《兴府志》卷35《选举志五·岁贡》,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影印本,第837页。
    (22)嘉庆《山阴县志》卷20《水利志·三江应宿闸》,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影印本,第793页。
    (23)高天骥,江南江都人,举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任。乾隆《兴府志》卷27《职官志三·县官·山阴县知县》,第634页。按:高天骥生卒年及履历史籍记载不详,在接任山阴县令之前,曾在河道部门任职,康熙四十一年(1702)河道总督张鹏翮在《恭请圣驾来春蚤临河工以慰臣民颙望事》奏章中曾提及其名,时为举人。见傅泽洪辑录:《行水金鉴》卷55《河水》,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801页。
    (24)在第三次大修之后编纂的《三江闸务全书》中有多处关于大闸修缮间隔约五十年的记载,见《三江闸务全书》上卷,马宁主编《中国水利志丛刊》第48册,第10、87、97页。
    (25)秦代置山阴县,南北朝末陈时以兴城中府河为界,将山阴县析为山阴、会稽两县,直至民国建元,两县合并为兴县。
    (26)毛奇龄晚年热心湘湖水利事务,其间充分展示了其恃才傲物的性格特点,后世对此多有议论。详参钱杭:《库域型水利社会研究——萧山湘湖水利集团的兴与衰》,第211—215页。
    (27)《敕封汤神灵济徽溢记》载:鸣九先生梦寐不忘其事,因与缙绅王谷韦、鲁德升、毛奇龄,士庶刘□、郑清毅、丁思尹、赵予敬等,具呈请封。见《三江闸务全书》下卷,第69页。毛奇龄曾作诗《重葺汤太守祠有感兼赠李使君》记述兴知府李铎修汤太守祠事:“先哲有遗泽,所重在庙祀。况能利是人,不止悦从事。缅想前代贤,大者阐理义。细亦克树绩,樽俎列为例。夫君亲祼荐,每祀致精意。稽神恋萧,假庙葺颓废。伊昔汉太守,不以一钱系。近且开瀃门,恩共海涛濞。感激拜祠宇,前后治无二。以之祝金石,取寿在世世。”诗载乾隆《萧山县志》卷34《艺文一》,乾隆十六年刊本,第17页。
    (28)毛奇龄:《请罢修三江闸议·初议》,《毛西河先生全集·议》卷3,第1—3页。
    (29)乾隆《萧山县志》卷25《人物三》,第20—21页;乾隆《萧山县志》卷26《人物四》,第13页。
    (30)乾隆《萧山县志》卷25《人物三》,第27页。
    (31)梁鼐,陕西长安县人,康熙四十六年(1707)以福建提督调任闽浙总督,任间曾与浙江巡抚王然一道会勘杭、嘉、湖三府河渠水利,疏治河道、建立水闸,此役于蓄水溉田、排泄洪涝、舟楫往来甚利,农商皆庆。康熙四十九年八月,梁鼐丁母忧回籍,去官,康熙五十三年(1714)卒。见雍正《浙江通志》卷52《水利》,《中国地方志集成·省志辑·浙江》,凤凰出版社2010年影印本,第300页。
    (32)毛奇龄:《毛西河萧山三江闸议》。
    (33)毛奇龄:《请罢修三江闸议·三议》,《毛西河先生全集·议》卷3,第5页。
    (34)毛奇龄:《毛西河萧山三江闸议》。
    (35)嘉靖《山阴县志》卷4《水利志》,第6页。
    (36)董开章:《修筑兴三江闸工程报告》,《水利月刊》1933年第1期。
    (37)黄九皋:《进士黄九皋书》,嘉靖《萧山县志》卷2《建置志·水利》,第219页。
    (38)任三宅:《麻溪坝议》,康熙《萧山县志》卷12《水利志·堰闸坝》,康熙十一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影印本,第367页。
    (39)耿金:《宋以降宁地区的水利演进与域环境、社会变迁》,第79页。
    (40)陈桥驿、吕以春、乐祖谋:《论历史时期宁平原的湖泊演变》,《地理研究》1984年第3期。
    (41)顾冲:《邑令顾公湘湖均水利约束记》,富玹:《萧山水利》初集卷上,《湘湖(白马湖)文献集成》,杭州出版社2014年影印本,第1册,第31页。
    (42)周易藻:《萧山湘湖志》卷2《清宣统时主垦主禁始末》,《湘湖(白马湖)文献集成》,第2册,第106—107页。按:“昭明”也做“昭名”,下同。
    (43)《湘湖调查计划报告书》,《湘湖(白马湖)文献集成》,第4册《民国时期湘湖建设文献专辑》,第80页。
    (44)南宋时期,萧山县令顾冲制定的《湘湖均水利约束记》载有湘湖九乡灌溉面积147 898.7亩,其中由化乡34 413.7亩,夏孝乡12 694.7亩,长兴乡7 837.5亩,赡养乡6 336.6亩,许贤乡12 780.4亩,新义乡24 755.2亩,来苏乡3 820亩,崇化乡31 723.6亩,昭明乡13 537亩。萧山全县水田亩数依据康熙《萧山县志》卷10《田赋志·田土》所载数据,自明初至清康熙年间,萧山全县24乡水田总数一直保持在36万—39万亩左右。浦阳江改道之后,崇化、昭明、来苏三乡以及安养、许贤两乡80%不再使用湘湖湖水,减少38%,约56 372亩,到康熙十年(1671)时,湘湖灌溉面积仅占全县水田总数之23.6%。见《邑令顾公湘湖均水利约束记》,富玹《萧山水利》卷上,《湘湖(白马湖)文献集成》,第1册,第31—43页。有关全县水田详细数据及考证,详参钱杭:《库域型水利社会研究——萧山湘湖水利集团的兴与衰》,第69—70页。
    (45)《请湘湖开发联合会主任赴兴县商谈开放三江闸之事》,1948年1月3日,档案号:L049—001—0139—014,萧山区档案馆藏;《为电请迅予开放三江闸由》,1948年1月3日,档案号:L049—001—0139—015,萧山区档案馆藏;《准电嘱迅开放三江闸电覆查照由》,1948年1月15日,档案号:L049—001—0139—044,萧山区档案馆藏。
    (46)张应甲,居地不详。康熙五十八年(1719),张应甲曾和来竹等人一道向县府控诉湘湖偷放湖水案,亦可见其与湘湖关系密切。乾隆《萧山县志》卷12《水利上》,第19页。
    (47)乾隆《兴府志》卷14《水利志一·总论》,第357页。
    (48)《郡守汤公新建塘闸实迹》载:“公初意欲建三十六洞,因太长,止建三十洞。潮浪犹能微撼,又填二洞,以应经宿,于是屹然不动矣。”《三江闸务全书》上卷,马宁主编《中国水利志丛刊》第48册,第38页。
    (49)全祖望:《答山阴令舒树田水道札》,《鲒埼亭集》卷34《简帖》,四部丛刊景清刻姚江借树山房本。
    (50)康熙《萧山县志》卷12《水利志·堰闸坝》,康熙十一年刊本,第349页。
    (51)韩振:《兴三江闸考》,见贺长龄、魏源等编《清经世文编》卷116《工政二十二》,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840页。
    (52)毛奇龄:《毛西河萧山三江闸议》。
    (53)毛奇龄:《请罢修三江闸议·三议》,《毛西河先生全集·议》卷3,第5页。
    (54)毛奇龄:《毛西河萧山三江闸议》。
    (55)毛奇龄:《请罢修三江闸议·三议》,《毛西河先生全集·议》卷3,第6—7页。
    (56)康熙《兴府志》卷17《水利志二·堤塘》,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影印本,第1646页。按:康熙朝兴府四修府志,此处所引为康熙五十八年刊本,下同。
    (57)康熙《兴府志》卷17《水利志二·闸斗门》,第1736页。
    (58)赵文璧:《与俞知府卿书》,乾隆《萧山县志》卷13《水利志下》,第15—16页。
    (59)康熙《萧山县志》卷11《水利志》,康熙三十二年万绿轩刻本,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编《明清萧山县志》,上海远东出版社2012年版,第453—454页。
    (60)《核实管见总论》,《三江闸务全书》下卷,马宁主编《中国水利志丛刊》第48册,第188—199页。
    (61)乾隆《萧山县志》卷13《水利志下》,第16页。
    (62)乾隆《萧山县志》卷13《水利志下》,第13页。
    (63)乾隆《兴府志》卷15《水利志二·萧山》,第392页。
    (64)《赵总兵文璧与俞知府卿书》,乾隆《萧山县志》卷13《水利志下》,第15—16页。赵文璧,字子润。康熙癸丑(1673)武进士,以一甲第三人拔侍卫,外补永宁都司,后升广东高雷廉总兵官。康熙五十三年,赵文璧回乡丁忧。乾隆《萧山县志》卷25《人物志三》,第17页。
    (65)乾隆《萧山县志》卷13《水利志下》,第16页。
    (66)姜希辙:《郡守胡公捐俸置田添造三江闸板铁环并补给闸夫工食碑记》,平衡撰《闸务全书续刻》卷1,清咸丰间刻本,第10页,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67)乾隆《萧山县志》卷13《水利志下》,第11—12页。
    (68)张文瑞《西江备塘记》,乾隆《萧山县志》卷13《水利志下》,第17页。
    (69)耿金对三江闸外泥沙淤涨情势有细致考察,一方面与闸外植物开发和河道裁弯取直有关,更与闸外沙洲坍塌关系密切,而康熙朝之后钱塘江主泓道北移则进一步加快了这一速率。见耿金:《宋以降宁地区的水利演进与域环境、社会变迁》,第81—92页。
    (70)杜甲,江苏华亭人,乾隆十三年任兴知府,十五年调任杭州。
    (71)《杜使君治行记》,沈大成:《学福斋集》文集卷11《记》,《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本,集部第1428册,第135页。
    (72)蒋士铨:《忠雅堂集校笺》4,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321页。舒宁安于乾隆十八年任兴知府,兴德于乾隆十九年任兴知府,见乾隆《兴府志》卷26《职官志二·郡守》,第604页。
    (73)万以敦,字觉山,云南阿迷州人,乾隆二十七年任山阴知县。嘉庆《山阴县志》卷12《名宦》,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影印本,第328页。
    (74)蒋士铨:《再贻观察书》,《忠雅堂集校笺》第4册,第2320—2321页。
    (75)茹棻(1755—1821),会稽人,字稚葵,号古香。乾隆四十九年(1784)甲辰科状元,乾隆五十六年(1791),回乡奔父丧,倡议捐钱修三江应宿闸。
    (76)《王衍梅跋铅山先生请重修应宿闸书》,见民国《兴县志资料第一辑》,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影印本,第2343页。
    (77)乾隆《兴府志》卷14《水利志》,第373页。
    (78)朱英:《题平二渔先生修应宿闸卷后》,平衡撰《闸务全书续刻》卷1《诗词》,第47—48页。
    (79)鲁西奇:《长江中游的人地关系与地域社会》,第371页。
    (80)宣统元年(1909)九月,山阴、会稽、萧山三县正式成立塘闸水利会(亦名塘闸研究会),在制定的《山会萧塘闸水利会规则》总纲中即言明:关于山阴、会稽、萧山三县有共同关系之塘闸,其防护、疏浚、兴修等事宜,均由本会议决行之。三县共同关系之塘闸包括西江塘、北海塘、(三江)应宿闸,以及其他与三县有直接间接利害关系之塘闸。见民国《兴县志资料第一辑·塘闸汇记》,第2418—2419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