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当代中国农村法治缺失及对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当前制约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是“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解决需要有良好的社会机制,法治作为现代社会的有效机制正在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靠传统的礼俗和政策为主要调节和运行手段的中国农村社会也最终要步入现代法治的轨道。所以研究中国农村法治的现状,探求适合和有助于促进中国农村法治发展的思路,对于中国农村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首先,有助于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和中国农村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立;其次,推动中国民主法治的发展和政治文明的进步,推动中国特色的民主宪政的确立;再次,促进整个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进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
     目前,学术理论界对中国农村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研究、对“三农”问题的研究以及对法治和依法治国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丰硕,从法治的视角深入系统研究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的理论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从法社会学角度运用市民社会理论对当代中国农村法治进行研究的并不多见。所以,本文尝试着在这一理论领域进行一些探索。
     本文拟从法治这一视角对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进行分析研究,以期探讨农村社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在研究内容和思路上,本文共分序言、法治是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当代中国农村法治缺失及原因分析、完善农村法治的若干对策思考和结语五部分。
     在序言部分,首先对当前学术界对农村法治研究的状况作以简要叙述,重点介绍对本文写作有重大影响的理论观点;其次,对本文的研究新意作以说明;再次,对当代中国农村法治这一概念的内涵作以阐述。
     第一部分从当代中国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关系的变化和民主政治的发展等方面阐明法治是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二部分通过现状分析说明当代中国农村法治已初步发展,但在法的创制、法治意识和法的实施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大缺失。法的创制方面存在着农民权利缺乏法律保护、涉农立法的滞后和缺失以及国家法在某种程度上偏离农村现实等方面的缺失;法治意识依然比较薄弱,存在着农民对法律的作用认识不足、农民参政议政意识不强、缺少权利意识以及基层干部依法行政观念不强等方面;法的实施存在较大不足,如普通民众法治参与不足、基层干部执法犯法和司法的薄弱等方面。法的创制缺失的原因包括立法指导思想上忽略了农民权益、立法忽略了农村社会的实际承受能力和立法的无序和不规范,法治观念淡薄的原因是传统法文化和封建思想的影响、农村落后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以及基层干部的随
At present, the basic question that restrict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society is the“three agriculture”question. The solution of the“three agriculture”question needs to have good social mechanism. Governance of law is becoming the social mechanism of China as the strategic choice of the modern society's effective mechanism. The Chinese countryside society that depends on the traditional decorum, the customs and the policy also finally must march into the modern governance of law. Therefore study of the governance of law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Chinese countryside to seek suitable and helpful development mentality to promote the Chinese countryside governance of law ha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with regard to the Chinese countryside and the entir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society. First, it is helpful to the solution of the“three agriculture”question and the health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countryside society and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ocialist new countryside. Secondly, it will positively impel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democracy and governance of law and the progress of political civilization and will impel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haracteristic democracy and constitution of China. Thirdly, it will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comprehensive progress of the entire Chinese society, and will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At present, the study of politics and the research of economics about the Chinese countryside society, the study of the“three agriculture”question and the study of governance of law has also made some progress, but the research of governance of law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countryside in the angle of law sociology by using the theory of civil society has not been seen. Therefore,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carry on some explorations in the theory domain.
     This article is to analyze the pres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the tendency of the contemporary countryside society of China in the view angle of governance of law to seek the mentality and som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side society by the time.
     In the research content and the mentality,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the preface, governance of law being the inevitable choi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temporary countryside society of China, the analysis of the flaw and the reason of the governance of law of the contemporary countryside of China,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consummate the countryside governance of law and the conclusion part. A brief narration will be made firstly in the preface for the current research condition in
引文
[1] 苏力著:《变法,法治建设及其本土资源》,载于《中外法学》,1995 年第 5 期,第 1—9页。苏力著:《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年版。
    [2] 苏力著:《现代化视野中的中国法治》,载于《20 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法学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 5 页。
    [3] 王鑫著:《农村法治实践论——社会转型与国家、社会(农村)法治资源的重新发现、重组及良性互动》,http://www.wtolaw.gov.cn 2002-10-28。 徐亚文著:《论当代中国法制现代化的现实目标》,载于李龙主编:《依法治国国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年版。
    [4] 王鑫著:《农村法治实践论——社会转型与国家、社会(农村)法治资源的重新发现、重组及良性互动》,http://www.wtolaw.gov.cn 2002-10-28。
    [5] 王鑫著:《农村法治实践论—社会转型与国家、社会(农村)法治资源的重新发现、重组及良性互动》,http://www.wtolaw.gov.cn 2002-10-28。
    [6] 张千帆著:《宪政、法治与经济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3 页。
    [7] 李昌麒著:《依法保障和促进农村的改革、发展与稳定》,载于乔晓阳主编:《中南海法制讲座十四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年版,第 154 页。
    [8] 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年版,第 179—184 页。
    [9] 李昌麒著:《依法保障和促进农村的改革、发展与稳定》,载于乔晓阳主编:《中南海法制讲座十四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年版,第 153 页。
    [10] 如:1950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5 年的(农村粮食统购统销暂行办法)、1956 年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1958 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等。
    [11] [美]克利福德·吉尔兹著:《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王海龙、张家渲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年版,第 276 页。
    [12] [美]克利福德·吉尔兹著:《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王海龙、张家渲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年版第 273 页。在该书中,基于社会人类学的立场,作者指出法律乃是一种地方性知识,这种地方性不仅指地方、时间、阶级与各种问题而言,并且也指事情发生的经过自有地方特性并与当地人对事物之想象能力相联系。
    [13] 肖方扬著:《论我国农村政治文明与法治建设——以村民自治为基点 》,http://210.45.208.115/wwwuser/fxy/lawreview/lr6/lwgnc(xfy).htm
    [14] 李春旺著:《农村基层干部侵权问题探析》,http://www.rdyj.com.cn/2005/rdqk-8-15.html
    [15] 王鑫著:《农村法治实践论——社会转型与国家、社会(农村)法治资源的重新发现、重组及良性互动》,http://www.wtolaw.gov.cn 2002-10-28。
    [16] 肖方扬著:《论我国农村政治文明与法治建设——以村民自治为基点》 http://210.45.208.115/wwwuser/fxy/lawreview/lr6/lwgnc(xfy).htm
    [17] 李昌平:《我向百姓说实话》,远方出版社,2004 年版,第 22 页。“所谓基层政府、部门和村委会的非法生存是指县乡政府和村委会的财政没有足够的合法来源,而不得不处于违法的‘寻租’的生存状态。”
    [18] 李昌平著:《我向百姓说实话》,远方出版社,2004 年版,第 58 页。“现在,农民离开农村要办五证、缴七费:有身份证、未婚证、计生证、毕业证、待业证,每个证都得交几十元钱;此外,还要交两费,一是计划生育季度妇检保证金,二是公粮税费、三提五统保证金。农民办五证、交七费,少则 500 元,多则几千元。农民来到城里还要办证、交费,有暂住证、健康证、就业管理费、治安保护费,还有企业收取的保证金。把这些办齐,少则 500 元,多则上千元。
    [19]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 年版,第 33 页。
    [20] 余英时著:《论士衡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年版,第 85 页。
    [21] 马小红著:《礼与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63 页。
    [22] 马小红著:《礼与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62 页。
    [23] 曾宪义、马小红著:《中国传统法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载于《法学研究》,2003 年第 3期,第 42 页。
    [24]马小红著:《礼与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6-7 页。
    [25] 马小红著:《礼与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203 页。
    [26] 曾宪义、马小红著:《中国传统法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载于《法学研究》,2003 年第 3期,第 41 页。
    [27] 曾宪义、马小红著:《中国传统法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载于《法学研究》,2003 年第 3期,第 42 页。
    [28] 朱学勤著:《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三联书店,1994 年版,第 273 页。
    [29] 梁治平著:《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年版。
    [30] 《马恩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 年版,第 183 页。
    [31] 瞿同祖著:《瞿同祖法学论著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年版,第 4 页。
    [32] 梁治平著:《民间法,习惯和习惯法》、《习惯法与国家法》,载于《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年版。
    [33] 苏力著:《变法:法治建设及其本土资源》,载于《中外法学》,1995 年 3 期。
    [34] 亚里土多德著:《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 年版,第 94 页。
    [35] 《列宁全集》第 29 卷,人民出版社,1985 年版,第 180 页。
    [36] [法]卢梭著:《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 年版,第 59 页。
    [37] [英]雷蒙德·弗斯著:《人文类型》,费孝通译,华夏出版社,2002 年版,第 110 页。
    [38] 苏力著:《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年版,第 28 页。
    [39] [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著:《自由宪章》,杨玉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四章。
    [40] 张海斌著:《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上)》,http://www.xslx.com/htm/mzfz/gjzz/2005-03-30-18523.htm
    [41] [美]诺内特、塞尔兹尼克著:《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迈向回应型法》,张志铭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42] 尤陈俊著:《法治的困惑:从两个社会文本中的解读》,载于《法学》,2002 年第 5 期。
    [43] 王鑫著:《农村法治实践论——社会转型与国家、社会(农村)法治资源的重新发现、重组及良性互动》,http://www.wtolaw.gov.cn 2002-10-28。
    [44] 王鑫著:《农村法治实践论——社会转型与国家、社会(农村)法治资源的重新发现、重组及良性互动》,http://www.wtolaw.gov.cn 2002-10-28。
    [45] [美]克利福德·吉尔兹著:《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王海龙、张家渲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年版,第 276 页。
    [46] [美]克利福德·吉尔兹著:《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王海龙、张家渲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年版。
    [47] 郑永流著:《当代中国农村法律发展道路探索》,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18 页。
    [48] 郑永流著:《当代中国农村法律发展道路探索》,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18 页。
    [49] 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第 10 页。
    [50] 张树义著:《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法学透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第 285页。
    [51] [美]E.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 年版,第 490 页。
    [52] 田成有、李懿雄著:《乡土社会民间法与法官解纷的策略》,http://www.yn148.com/flrzj/fl/ncfz/xtsk.htm
    [53] 田成有、李懿雄著:《乡土社会民间法与法官解纷的策略 》,http://www.yn148.com/flrzj/fl/ncfz/xtsk.htm
    [54] 佚名著:《宋鱼水审案方法与当代司法方法》,http://www.fayang.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4512
    [55] 王新亚、陈国军、王汝堂著:《三农法庭:探寻中国农村特色的法治之路》,http://www.sina.com.cn 2006 年 2 月 28 日,新华网。
    [56] 马小红著:《礼与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6 页。
    [57] 田成有、李懿雄著:《乡土社会民间法与法官解纷的策略》,http://www.yn148.com/flrzj/fl/ncfz/xtsk.htm
    [58] 邓正来著:《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6 页。
    [59] 谢晖著:《法治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年 12 月版,233 页。
    [60] 谢晖著:《法治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年 12 月版,233 页。
    [61] [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著:《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三联书店版,2003 年版,第 267 页。
    [62] 王彬著:《市民社会驱动:中国法治发展模式的选择》,http://www.chinalawedu.com/news/2004%5C12%5Cma61841121151212140026384.html
    [63] 王彬著:《市民社会驱动:中国法治发展模式的选择》,http://www.chinalawedu.com/news/2004%5C12%5Cma61841121151212140026384.html
    [64] 陶鹤山著:《市民群体和制度创新-对中国现代化主体的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 194 页。
    [65] 汪太贤、艾明著:《法治的理念和方略》,中国检察出版社版,2001 年版,第 236 页。
    [66] 黄宗智著:《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1992 年版,第 167-95 页。王铭铭著:《社区的历程》,1997 年版,天津人民出版社,第 104-107 页。
    [67] 邓正来著:《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第 21 页。
    [68] 郭道晖著:《宪法的社会性和人权的至上性》,载于《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 年第 1期。
    [69] 郭道晖著:《法的时代挑战》,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第 151—162 页。
    [70] 徐国栋著:《市民社会与市民法》,载于《法学研究》1994 年第 4 期。
    [71] 王人博、程燎原著:《法治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 年版,第 157—158 页。
    [72] 贾连军著:《我市流通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http://info.yingkou.net.cn/develop/smly/2003117174625.htm
    [73] 国经贸贸易[2002]96 号文件《关于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率先全面推开开拓农村市场工作的意见》,http://www.setc.gov.cn/mysc2001/setc_mysc2001_main0030.htm
    [74] 王国敏著:《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保护目标和保护政策(下)》http://web.cenet.org.cn/web/wanggm/index.php3?file=detail.php3&nowdir=&id=28133&detail=1
    [75] 贾连军著:《我市流通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http://info.yingkou.net.cn/develop/smly/2003117174625.htm
    [76] 李远行著:《互构与博弈——当代中国农村组织的研究与建构》,http://www.opentimes.cn/to/200406/89.htm
    [77] 田成有:《村民自治制度的设置、运作与实践》,http://www.ynift.edu.cn/yld/web/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395
    [78] 曾宪义著:《论民族地区现代乡村法治秩序的构建》,载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 年第 3 期。
    [79] 周达科著:《修订〈村组法〉的若干思考》,http://www.chinaelections.org/readnews.asp?newsid=%7BF28764D5-E1A7-4D68-B022-1E2EDA829D96%7D
    [80] [美]道格拉斯·诺斯著:《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陈郁、罗华平等译,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 年版,第 49-75 页。
    [81] 李昌平著:《“后农业税时代”的乡镇体制重建》,http://www.chinarural.org/readnews.asp?newsid=%7B8F68F15F-DDAB-4735-96C6-856173E91A60%7D
    [82] 胡振亚、任中平著:《“乡政村治”中乡村关系的两种极端走向及调适建议》,http://www.chinaelections.org/readnews.asp?newsid=%7B69DD6D2B-EA1F-48B8-9586-F13D22CD1B09%7D
    [83]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乡镇人代会有 13 项职权、乡镇政府有 7 项职权,《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规定乡镇党委有 6 项职责任务。
    [84] 詹成付著:《关于深化乡镇体制改革的研究报告 》,载于《开放时代》,2004 年第 2 期 。
    [85] 郑法著:《农村改革与公共权力的划分》,载于《战略与管理》,2000 年第 4 期。于建嵘著:《乡镇自治:根据和路径》,载于《战略与管理》,2002 年第 6 期。
    [86] 吴理财著:《官民合作体制:乡政自治》,载于李昌平、董磊明主编:《税费改革背景下的乡镇体制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
    [87] 徐勇著:《县政、乡派、村治:乡村治理的结构性转换》,http://www.chinarural.org/readnews.asp?newsid={75BC497A-5042-11D6-A7E7-009027DDFA1E
    [88] 吴理财著:《官民合作体制:乡政自治》,载于李昌平、董磊明主编:《税费改革背景下的乡镇体制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
    [89] 吴理财著:《官民合作体制:乡政自治》,载于李昌平、董磊明主编:《税费改革背景下的乡镇体制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
    [90] 吴理财著:《官民合作体制:乡政自治》,载于李昌平、董磊明主编:《税费改革背景下的乡镇体制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
    [91] 吴理财著:《官民合作体制:乡政自治》,载于李昌平、董磊明主编:《税费改革背景下的乡镇体制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
    [92] 吴理财著:《官民合作体制:乡政自治》,载于李昌平、董磊明主编:《税费改革背景下的乡镇体制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
    [93] 吴理财著:《官民合作体制:乡政自治》,载于李昌平、董磊明主编:《税费改革背景下的乡镇体制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
    [94] [美]达尔著:《民主理论的前言》,顾昕、朱丹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年版。
    [95] 李远行著:《互构与博弈——当代中国农村组织的研究与建构》,http://www.opentimes.cn/to/200406/89.htm
    [96] 田成有著:《村民自治制度的设置、运作与实践》,http://www.ynift.edu.cn/yld/web/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395
    [97] 刘奇、刘见君著:《农村发展亟需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载于《人民日报》2005 年 4月 25 日第九版。
    [98] [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三联书店,1989 年版,第 427 页。
    [99] 刘奇、刘见君著:《农村发展亟需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载于《人民日报》2005 年 4月 25 日 第九版。
    [100] 刘奇、刘见君著:《农村发展亟需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载于《人民日报》2005 年 4月 25 日 第九版。
    [101] 刘奇、刘见君著:《农村发展亟需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载于《人民日报》2005 年 4月 25 日 第九版。
    [1]郑永流著:《当代中国农村法律发展道路的探索》,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2]郑永流、马协华、高其才、刘茂林等著:《农民法律意识与农村法律发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3]马小红著:《礼与法:法的历史连接》,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4]袁峰著:《理想政治秩序的探求》,学林出版社,2002 年版。
    [5]郝铁川著:《秩序与渐进》,法律出版社,2004 年版。
    [6]郝铁川著:《法治随想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年版。
    [7]乔晓阳主编:《中南海法治讲座十四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年版。
    [8]汪太贤著:《西方法治主义的源和流》,法律出版社,2001 年版。
    [9]陈明明主编:《革命后社会的政治与现代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年版。
    [10]徐祥民著:《文化基础与道路选择》,法律出版社,2004 年版。
    [11]徐祥民 胡世凯主编:《中国法制史》,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
    [12]高鸿均著:《现代法治的出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13]李秀忠著:《建设法治国家》,济南出版社,2001 年版。
    [14]程燎原著:《从法制到法治》,法律出版社,1999 年版。
    [15]程汉大主编:《英国法制史》,齐鲁书社,2001 年版。
    [16]张千帆著:《宪政、法治与经济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17]万光侠著:《市场经济与人的存在方式》,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 年。
    [18]杨寅著:《中国行政程序法治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19]谢晖著:《法律信仰的理念基础》,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
    [20]梁治平著:《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年版。
    [21]周原主编:《农民!农民!》,花城出版社,2004 年版。
    [22]张树义著:《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法学透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23]王庆五、董磊明著:《治理方式的变革与江苏农村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4]李昌平、董磊明主编:《税费改革背景下的乡镇体制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
    [25]金太军、施从美著:《乡村关系与村民自治》,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
    [26]李昌平著:《我向百姓说实话》,远方出版社,2004 年版。
    [27]韩俊主编:《中国三农 100 题》,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年版。
    [28]苟欣文等著:《政治文明的法治根基》, 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4 年版。
    [29]王乐夫、郭巍青等著:《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30]俞可平主编:《善治与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年版。
    [31]傅治平著:《政策与对策》,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 年版。
    [32]公丕祥著:《法制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1999 年版。
    [33]邓正来著:《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34]马长山著:《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商务出版社,2002 版。
    [35]王人博、程燎原著:《法治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 年版。
    [36]汪太贤、艾明著:《法治的理念和方略》,中国检察出版社版,2001 年版。
    [37]苏力著:《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年版。
    [38]邓正来著:《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
    [39]郭道晖著:《法的时代挑战》,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
    [40]谢晖著:《法治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
    [41]谢晖著:《规范选择与价值重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
    [42]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年版。
    [43]许庆朴、张福记主编:《近现代中国社会》,齐鲁书社,2002 年版。
    [44]许庆朴、李爱华主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探源》,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
    [45]刘德军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代价值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
    [46]田启波著:《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与中国现代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年版。
    [47]陶鹤山著:《市民群体和制度创新——对中国现代化主体的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48]张福记著:《近代中国社会演化与革命》,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
    [49]胡鞍钢等主编:《国家制度建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50]苏力著:《道路通向城市——转型中国的法治》,法律出版社,2004 年版。
    [51][美]艾恺著:《最后的儒家》,冀建中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
    [52][英]范·卡内冈著:《英国普通法的诞生》,李红海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53][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著:《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三联书店,2003 年版。
    [54][美]哈罗德·J·伯尔曼著:《法律与革命》,贺卫芳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年版。
    [55][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著:《法律、立法与自由》,邓正来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年版。
    [56][美]E.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57][美]克利福德·吉尔兹著:《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王海龙、张家渲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版。
    [58][英]迈克尔·曼著:《社会权力的来源》(第一卷),刘北成、李少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
    [59][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三联书店,1989 年版。
    [60][美]诺内特、塞尔兹尼克:《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迈向回应型法》,张志铭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61][法]让·马克·夸克著:《合法性与政治》,冬心平、王远飞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62][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 年版。
    [63][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著:《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