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高校贫困生价值取向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和高等学校收费标准的逐年攀升,贫困生问题已成为媒体报道和学术界研究的焦点问题,这也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问题。经济贫困给这些学生带来了生活、学习、思想、心理等各方面的困惑。政府和社会各界纷纷行动起来,从物质资助、心理扶持等方面来帮扶贫困生,这些努力或多或少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贫困生解决了一些问题,促进了高校贫困生问题的解决。然而却有一种“贫困现象”潜存在于贫困生群体中而少有人关注到。贫困生的精神层面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有关贫困生的全面发展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思考。
     本文尝试着从一个更高、更新的角度来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出解决贫困生问题的新思路。文章采用了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访谈法等方法对高校贫困生价值取向状况进行了剖析。笔者首先采用了访谈法,通过与中北大学近70位贫困大学生和10位辅导员近距离接触和面对面交流沟通,从而获得贫困生的价值取向概况;同时还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借鉴他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自制了价值取向调查问卷,对中北大学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等四个学院的200名贫困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0份,其中男生105人,女生85人。
     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北大学贫困生价值取向问题的调查研究,结合我国高校贫困生的具体情况,对如何解决我国高校贫困生价值取向的问题做进一步探讨。全文主要分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进行高校贫困生及其价值取向的概念界定,阐述当前研究高校贫困生价值取向的意义,即有利于高校贫困生自身的健康发展和自我完善,有利于高校贫困生工作的有效开展,有利于国家、社会和学校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第二部分分析目前高校贫困生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即价值取向从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化,价值主体选择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转化,自身价值观念冲突、心理问题日趋严重,实现价值目标的手段由单一转向多种方法和行为并重,以及诚信缺失问题严重等五个方面的问题。
     第三部分对目前高校贫困生价值取向所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
     第四部分提出了引导高校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的方法和对策。
     本文概述了价值取向的涵义,阐述了高校贫困生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导致贫困生价值取向出现问题的原因,即贫困生自身特点、学校教育与现实的脱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双面效应、社会价值导向失衡、社会思潮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因素分析。最后,提出了引导高校贫困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的方法和对策。
With the on-going deepening of the reform of the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the continual enlarging of higher education scale and annually elevation of tuition-fee standard, poor students, as the important issue of college student work, has became the focus in media reports and also in academic research area. At present the government and other social circles have helped poor students solve some problems in aspects of material and money, psychological guidance so that the settlement of poor students' issues can be promoted to some extent. However, it is not overlooked that economic poverty is bringing these students some perplexity ranging from life, study, thought, mentality, and so forth.
     From a higher and newer perspective, this article trie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healthy grow-up of poor students and put forward a new train of thought for these students' issues. By means of literature consult, questionnaire and face-to-face interview, poor students' values are analyzed in this thesis. First, through a face-to-face interview with nearly 70 poor students and 10 assistants a rough state of poor students' values is acquired. Next is the questionnaire. The status quo and features of poor students' values are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under this carefully designed questionnaire. Third, plenty of data has been consulted in order that the basic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our country can be known, including the emergence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status quo of researches and solutions into this problem.
     Investigating the poor students' values in the 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 and with concrete situations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 in our country, this thesis move a single step to probe how to solve this problem. My text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of poor students to college and to define the concept of value orientation, the current research of University poor students the meaning of values, that i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ll help poor students to develop their own health and self-improvement is conducive to the work of College Students effectively, there are national, social and school stability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The second part analysis the current values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 Problems. That is, from the values of idealism to realism into the main choice of the value of community-based to an individual-based transformation of their own values conflict,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realize the value of goals means by a single act of turning a number of ways and both, as well as the serious problem of credibility, such as loss of the five issues.
     The third part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values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
     The fourth part puts forwards Blueprint for System and Content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 Values and counter measures for it.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connation of values, expounds the status quo and features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 values, analyzes the relevant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onversion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 values, and puts forwards some practical counter measures that guide the correct establishment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 values. Based on a survey, five problems existed in values has been summed up: Conversion from Idealism to Realism in Their Values; Value Subject's Choices from Social Particolarismo Giuridico to Individual one; Mental Diseases Exacerbating with Students' Values Contradiction; Methods for Their Value Aims Changing from Mono-way to both Multi-ways and Multi-activities; Lack of Integrity. And then factors analysis is done in these four respects: Features of College Poor Students; School Education; Social Value Orientation; Thought Trends. Finally, beginning with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core value concept, Blueprint for System and Content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 Values including education in ideals and beliefs, patriotic education, socialist ideal of education, collectivism education and so forth is put forward and the practical counter measures that guide the correct value concept from such three perspectives as Carrying on Integrity Education; Implementing Perfect Personal Education; Strengthening Setback Education; Create a healthy and progressive atmosphere of the campus culture.
引文
[1]何建娥.贫困对贫困生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第三期上半月刊,第40页.
    [2]吴庆.公平述求与贫困治理——中国城市贫困大学生群体现状与社会救助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10月版,第18页.
    [1]袁晓建.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及其价值观念体系重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六期,第302页。
    [2]袁晓建.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及其价值观念体系重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六期,第302页。
    [1]弗·布罗曰克.价值与评价.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第171页.
    [2]《光明日报》.2006年10月9日第二版..
    [3]英克尔斯.从传统人到现代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2页.
    [1]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关于价值观研究现状的调查报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2年第1期,第26页.
    [1]樊琪.张继玉.王芳.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的调查与研究.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一期,第128页.
    [2]吴庆.公平述求与贫困治理——中国城市贫困大学生群体现状与社会救助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10月版,第41-42页.
    [1]徐贤佳.国家助学贷款与贫困生诚信问题探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第295页.
    [2]史月兰.诚信与高校贫困生助学贷款体系的建立与完善[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5期,第64页.
    [1]姚迎春.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与价值导向.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第12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60页.
    [3]姚迎春.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与价值导向.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第12页.
    [1]姚迎春.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与价值导向.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第12页.
    [2]江泽民.1994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讲话.
    [1]刘京生.当代社会思潮的主要特征[J].理论前沿.1999年19期,第22-23页.
    [1]人民网.江泽民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252/5792/index.html.
    [2]邓小平为英国培格曼出版公司出版的《邓小平文集》英文版写的序言,1981年2月14日.
    [1]王金存.析美国的新干涉主义:“为价值观而战”.中国青年报.1999年6月6日.
    [2]陈明红.经济全球化时代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6第33期,第50页.
    [3]孙洪彬.新时期对大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探索.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62页.
    [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9页.
    [1].袁晓建.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及其价值观念体系重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6期。
    [2].莫军成.对高校贫困生资助的探讨[J].高教论坛,2003年第5期。
    [3].中国教育报.2005年3月11日第一版。
    [4].中国教育报.2002年10月29日第一版。
    [5].郭扶庚、王庆环.贫困生新资助政策体系确定,500亿助学前所未有[OL].(2007-07-03) http://edu.qq.com/a/20070703/000044.htm。
    [6].光明日报.2006年10月9日第二版。
    [7].樊琪.张继玉.王芳.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的调查与研究.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一期。
    [8].汝信.社会科学新词典.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
    [9].弗·布罗曰克.价值与评价.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
    [10].英克尔斯.从传统人到现代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1].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M].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
    [12].何建娥.贫困对贫困生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第3期上半月刊。
    [13].世界银行“部门研究”考察团.中国高等教育改革[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
    [14].刘京生.当代社会思潮的主要特征[J].理论前沿,1999年19期。
    [15].姚迎春.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与价值导向.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优秀硕士论文。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
    [17].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关于价值观研究现状的调查报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2年第1期,第26页。
    [18].人民网.江泽民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252/5792/index.html。
    [19].邓小平为英国培格曼出版公司出版的《邓小平文集》英文版写的序言,1981年2月14日。
    [20].王金存.析美国的新干涉主义:“为价值观而战”.中国青年报.1999年6月6 日。
    [21].陈明红.经济全球化时代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6年第33期。
    [22].孙洪彬.新时期对大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探索.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2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4].房宁,王小东,宋强.全球化阴影下的中国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5].张荣成,谢英芬.党员干部发展观、政绩观、人才观、群众观学习读本.人民出版社,2004年3月版。
    [26].赤峰教育网http://www.cfedu.net/news/jjgf/2005-12/16/20051216154743_2.shtml。
    [27].董建华.在香港回归一周年庆典上的讲话http://www.fmcoprc.gov.hk/chn/yglz/zyjh/hkznqd/t50703.htm。
    [28].张翼星.应当怎样纪念蔡元培.书屋,2008年第9期。
    [29].李从松.贫困对贫困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J].青年研究,2002年第2期。
    [30].丁玉霞.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1].江泽民.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北京教育,1994年第9期。
    [32].王劲松,张雅兰,苏睿,庞晓红,周春芳.当代大学生政治价值取向及对策思考.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33].夏绪仁.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版。
    [34].薛英汉.思想政治工作对弱势群体问题的介入[J].求实,2002年第10期。
    [35].乐章.郑重.高校贫困生:他们的生活、学业与心理[J].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3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Z].2004年。
    [37].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6月版。
    [38].张维斌,赵仕民.高校贫困生问题解决办法初探[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39].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0].王绍玉.跨越转折: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报告[M].北京: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41].何冬梅.当前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分析及工作对策[J].理论界,2002年第5期。
    [42].颜小冬.当代大学生犯罪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
    [43].陆士桢.中国城市青少年弱势群体现状与社会保护政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44].吴娟.大学生弱势群体与思想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版。
    [45].冯森.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07年第18期。
    [46].蓝琼丽,韦成全,秦小云等.高职高专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与对策研究[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7第29期。
    [47].陈烈,彭建军.贫困大学生心理状况分析及对策[J].南华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48.何耀明.高职学生弱势群体的成因及其求助途经[J].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49].孙雅萍.从细微处着手——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的实践研究[J].科教文汇,2007年第7期。
    [50].蒋肖波,倪再羊.“构建和谐校园”与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工作[J].华东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4期。
    [51].马振彪.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J].社会心理科学,2006年第6期。
    [52].李艳红,陈保平.自我效能感研究对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高等理科教育,2006年第3期。
    [51].张澎军.社会思潮冲击与青年学生若干社会价值观念导向.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53].吴朝霞.价值观对大学生就业期望偏高的影响.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增刊第2期。
    [54].卞桂平.弘扬主体性: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之价值取向[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第1期。
    [55].吴庆.公平述求与贫困治理——中国城市贫困大学生群体现状与社会救助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56].徐贤佳.国家助学贷款与贫困生诚信问题探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57].史月兰.诚信与高校贫困生助学贷款体系的建立与完善[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5期。
    [58].武文军.向晋文.做好高校贫困生工作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年第11期。
    [59].吴立龙.李晓书.高校贫困生工作的思路与探索[J].教书育人,2006年第17期。
    [60].王仕.对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教育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半月).2008年第1期。
    [61].张丽霞,吴水盛.贫困生在勤工俭学中的人格磨炼[J].教书育人2005第29期。
    [62].吴世传.让学生走出贫困的阴影[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普教版).2007年第7期。
    [63].沈玉.王柳.高校贫困生的现状及解决对策[J].观察与思考.2001年第8期。
    [64].姚冰.王鑫.关注高校贫困生[J].红旗文稿.2006年第4期。
    [65].李卓.浅淡我国高校贫困生主要问题及对策[J].才智.2008年第2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