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三毛作品的审美品格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台湾女作家三毛在华语文坛红极一时。她游遍千山万水,在红尘中几番追寻,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纵观三毛一生:移民的身份,使她从小敏感善察;少年时的心理疾病,又使她始终游离于主流社会外,奉行着自己的价值观;成年后踏遍万水千山、不断追寻“梦中的橄榄树”的经历,更使她成了“精神流浪者”的代名词。她是家庭和社会的“叛逆者”,她拥有自觉的生命意识,她不愿苟且于庸碌的凡人生活、怀着对命运虔诚的感悟自觉地去远方“流浪”。她的边缘人身份,决定了她创作的独特视角,使她的作品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审美品格。
     结合文本,本文将从多元文化折射、流浪情怀、悲剧内涵、自我言说四个方面来分析三毛作品的审美品格。
     第一部分,三毛作品的多元文化折射。由于特殊的生活经历,三毛一生的创作深受儒道文化和基督教文化浸润。在多元文化的辉映下,我们可以看出三毛作品所呈现的真善、超脱、博爱的风骨。
     第二部分,三毛作品的流浪情怀。出于对逍遥自在的追逐和自我生命价值的确认,三毛开始了尘世中的流浪。她将生活记录成文字,集结成二十余部作品。通过那些文章,我们可以读出三毛对自然、人情、人性之美的向往和追寻。
     第三部分,三毛作品的悲剧内涵。流浪者永不满足的乌托邦式的追求,注定了三毛的追寻是一场悲剧。因为理想和现实的偏差,三毛作品纠结着“真实与偏执”的三毛式乡愁,体现了挥之不散的孤独感和死亡意识。
     第四部分,三毛作品的自我言说。三毛是一个有独特个性的作家,她的个性决定了她的创作。“我执”的创作心态、亦真亦幻的文本呈现,真诚自然的叙事语言,都使得她的作品呈现出鲜明的三毛式风格。
     作为文学女性的三毛,谈不上是文学大家,但她创作流淌着处子般的真诚,洋溢着一个平凡女子对理想人生境界不平凡的追求。她的作品,视角独特,行文洒脱,有着丰富独特的审美品格。挟裹着滚滚红尘呼啸而过的三毛最终没有在尘世找到她理想中的精神家园。但是,通过大量作品,三毛留给后人一个深刻的哲学命题——关于生命。这正是三毛世界的意义所在,也是三毛作品的魅力所在。
San Mao was a quite popular Chinese women writer in the 1970s and 1980s. She traveled thousands of miles and wrote lots of well-known works through hard searching. Taking a panoramic view of San Mao's whole life, her immigrant identity made her sensitive and good at observation. What's more, her metal illness in her childhood made her wander outside the mainstream society. She pursued her own values. When she grew up, she traveled everywhere, searched for the dream olive, which made her become a spirit rover. She was a traitor of the family and society. She had conscious sense of life and was not willing to lead an ordinary life. She went wandering in the remote area with a pious sentiment to fate. Her 'non-mainstream people' identity resulted in her unique perspective of her writings, and her works has unique aesthetic character.
     Based on the tex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esthetic character of San Mao's works from these four aspects: the multi-cultural reflection, the wandering feelings, the tragic connotation, and the natural narrative art.
     Part One is about the multi-cultural reflection of San Mao's works. Owing to the special life experience, San Mao's writing was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culture of Chinese Ru and Dao, as well as the culture of Christian. With the reflection of the multi-cultures, we can see that San Mao's works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uthentic, unconventional and fraternity.
     Part Two is about San Mao's wandering feelings of her works. She began her roving in order to seek the freedom and confirm the value of her own life. She recorded her life with her pen, which is made up of more than 20 pieces of works. Through these articles, we can understand San Mao's yearning for the beauty of nature, human and humanity.
     Part Three is about the tragic connotation of San Mao's works. Her Utopian pursuit doomed her search is a tragedy. Because of the deviation between the ideal and the reality, San Mao's works has authentic and paranoid nostalgia of her style, and shows strong sense of loneliness and death.
     Part Four is about the natural narrative art of San Mao's works. San Mao is a writer with unique personality. Her personality decided her creative writing. Her self-highlighting writing state of mind, combination of virtual and actual writing style, natural and faithful narrative language, all that made her works display clearly San Mao-style.
     As a literary woman, San Mao is not a master. However, her writing is filled with pure faith and an ordinary woman's extraordinary pursue for the ideal realm of life. Her writing has unique perspective and free and easy language, it has unique aesthetic character. San Mao didn't find her ideal spiritual home during her short lifetime. However, through large quantity of works, she left the future generation a profound philosophical proposition-about life. This is right the meaning of San Mao's world and the attraction of her works.
引文
[1]王建民:《社会转型中的象征二元结构》,社会学视野网http://www.sociologyol.org/yanjiubankuai/fenleisuoyin/shehuixuelilun/2008-04-16/5174.html
    [2][美]爱德华·W·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56页
    [1]三毛:《白手成家》,《撒哈拉的故事》,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第172页
    [2]陆士清:《透明的黄玫瑰——论三毛的散文创作》,《台湾文学新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43页
    [1][法]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35页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的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页
    [3]朱维之:《基督教与文学》,上海书店1992年版,第78页
    [1]三毛:《当三毛还是二毛的时候》,《雨季不再来》,哈尔滨出版社2003版,第9页
    [2]三毛:《两极对话》,《梦里花落知多少》,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第239页
    [3]三毛:《我的写作生活》,《梦里花落知多少》,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第152页
    [4]三毛:《梦里花落知多少》,《梦里花落知多少》,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第112页
    [1]三毛:《结婚记》,《撒哈拉的故事》,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第18-21页
    [2]三毛:《西风不识相》,《稻草人手记》,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第66页
    [3]三毛:《亲不亲,故乡人》,《背影》,哈尔滨出版社2003版,第96页
    [4]张景然:《哭泣的百合:三毛死于谋杀?》,中国盲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249页
    [5]山石:《三毛三毛》(纪念文选),作家出版1991年版,第230页
    [1]三毛:《最重要的是被爱吗?》,《谈心》,哈尔滨出版社2003版,第49页
    [2]三毛:《不死鸟》,《梦里花落知多少》,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3]山石:《三毛三毛》(纪念文选),作家出版1991年版,第132页
    [4]三毛:《谈朋道友》,《谈心》,哈尔滨出版社2003版,第157页
    [1]陈怡真:《衣带渐宽终不悔》,《送你一匹马》,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第167页
    [2]陈怡真:《衣带渐宽终不悔》,《送你一匹马》,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第165页
    [3]山石:《三毛三毛》(纪念文选),作家出版社1991年版,第160页
    [4]三毛:《赴欧途中见闻录》,《雨季不再来》,哈尔滨出版社2003版,第104页
    [1]三毛:《明日又天涯》,《梦里花落知多少》,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2]陈怡真:《衣带渐宽终不悔》,《送你一匹马》,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第166页
    [1]三毛:《但有旧欢新怨——金陵记》,《我的欢乐天堂》,哈尔滨出版社2003版,第106页
    [1]三毛:《当三毛还是二毛的时候》,《雨季不再来》,哈尔滨出版社2003版,第14页
    [2]三毛:《回乡小笺》,《撒哈拉的故事》,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第14页
    [3]贺绍俊:《从宗教情怀看当代长篇小说的精神内涵》,《文艺研究》,2004年第4期,第42页
    [1]钱虹《用生命灌溉梦中的“橄榄树”—台湾女作家三毛的创作历程及其作品的阅读接受》,《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第100页
    [2]三毛:《不死鸟》,《梦里花落知多少》,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1]三毛:《我是诚诚实实的快乐》,《天堂之鸟——三毛摄影诗歌集》,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余秋雨:《艺术创造工程》,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30页
    [1]三毛:《白手成家》,《撒哈拉的故事》,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第172页
    [2]三毛:《收魂记》,《哭泣的骆驼》,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3]三毛:《银湖之滨——今生》,《万水千山走遍》,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第127-128页
    [1]三毛:《回乡小笺》,《撒哈拉的故事》,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第14页
    [2]陈兆荣、温越:《从三毛看现代作家的流浪意识》,《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第43页
    [3]三毛:《白手成家》,《撒哈拉的故事》,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第171页
    [1]三毛:《白手成家》,《撒哈拉的故事》,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第213页
    [2]转引自朱平:《一程山水一程歌》,《语文学刊》,2000年第5期,第22页
    [1]《三毛——异乡的赌徒》,《雨季不再来》,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第196页
    [1]三毛:《白手成家》,《撒哈拉的故事》,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第170页
    [2]三毛:《白手成家》,《撒哈拉的故事》,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第170页
    [3]三毛:《云在青山月在天》,《梦里花落知多少》,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页
    [1]三毛:《一定去海边》,《倾城》,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第123页
    [1]李欧梵:《孤独的旅行者——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自我形象·现代性的追求》,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78页
    [2]三毛:《白手成家》,《撒哈拉的故事》,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第170页
    [1]诺瓦里斯语,转引自赵秀媛《中西文化辉光里的散文景观——余光中散文浅见》,《枣庄师专学报》,2001年第3期,第62页
    [2]三毛:《沙漠观浴记》,《撒哈拉的故事》,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第71页
    [3]三毛:《娃娃新娘》,《撒哈拉的故事》,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第43-44页
    [1]缪进兰:《我的女儿,大家的三毛》,《送你一匹马》,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2]赵淑侠:《文学女人的婚姻》,《台湾文学选刊》,1991年第11期,第64页
    [1]韩雪:《浅谈台湾当代女作家三毛的悲剧》,《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第4期,第56页
    [2]高尔顿:《女作家创作的特殊情绪》,《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988年第4期,第43页
    [1]童庆炳、程正民主编《文艺心理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20页
    [2]三毛:《当三毛还是二毛的时候》,《雨季不再来》,哈尔滨出版社2003版,第10页
    [1]三毛:《惑》,《雨季不再来》,哈尔滨出版社2003版,第5页
    [2]三毛:《安东尼·我的安东尼》,《雨季不再来》,哈尔滨出版社2003版,第81页
    [1]三毛:《不死鸟》,《梦里花落知多少》,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2]三毛:《明日又天涯》,《梦里花落知多少》,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第10页
    [3][德]埃里希·弗洛姆:《逃避自由·前言》,陈学明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第11页
    [1]三毛:《随想》,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2][德]叔本华:《论自杀》,《悲观论集卷》,转引自http://www.abada.cn/kexue/2051.htm
    [3][法]卢梭:《一个孤独散步者的遐想》,转引自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1075168.html
    [4]扬雄:《法言》第十二卷《君子》,转引自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1075168.html
    [5]三毛:《秋恋》,《雨季不再来》,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第18页
    [6]桂文亚:《飞——三毛作品的今昔》,《雨季不再来》,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第230页
    [7]三毛:《归》,《梦里花落知多少》,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第26页
    [1]三毛:《蝴蝶的颜色》,《倾城》,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第56页
    [2][美]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杨照明、艾平译,商务印书馆1995版,第222页
    [1]三毛:《归》,《梦里花落知多少》,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第24页
    [2]三毛:《厄瓜多尔纪行》,《万水千山走遍》,哈尔滨出版社2003版,第113页
    [3]李红叶:《三毛形象意蕴探寻》,娄底师专学报,1994年第3期,第53页
    [4]三毛:《月河》,《雨季不再来》,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第21页
    [1]山石:《三毛,三毛》(纪念文选),作家出版社1991年版,第249页
    [1]周作人:《美文》,《谈虎集》,上海书店1987年版,第42页
    [2]周作人:《知堂序跋》,岳麓书社1987版,第330页
    [3]三毛:《两极对话》,《梦里花落知多少》,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第245页
    [1]三毛:《两极对话》,《梦里花落知多少》,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第246页
    [2]三毛:《白手成家》,《撒哈拉的故事》,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第189页
    [1]三毛:《我的写作生活》,《梦里花落知多少》,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第154页
    [2]王国维:《造境与写境》,《人间词话》,群言出版社1995年版,第1页
    [3]王国维:《写实家与理想家》,《人间词话》,群言出版社1995年版,第4页
    [4]三毛:《写作不难》,《谈心》,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第83页
    [1]刘勰:《文心雕龙》,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2]张亚萍:《台湾女性文学的历史和特征简论》,《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3期,第84页
    [3]三毛:《梦里不知身是客》,《送你一匹马》,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第60页
    [4]三毛:《我的写作生活》,《梦里花落知多少》,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第147页
    [1]三毛:《爱马》,《送你一匹马》,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2]陈怡真:《衣带渐宽终不悔》,《送你一匹马》,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第169页
    [3]胡亚敏:《叙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9页
    [4]三毛:《大胡子与我》,《哭泣的骆驼》,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第179页
    [1]张杰编选:《巴赫金集》,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版,第8页
    [2]胡亚敏:《叙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91-92页
    [3]三毛:《梦里花落知多少》,《梦里花落知多少》,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第111-114页
    [1]刘凌语,转引自李红叶《三毛形象意蕴探寻》,娄底师专学报,1994年第3期,第56页
    1、王国维:《人间词话》,北京:群言出版社,1995年。
    2、刘勰:《文心雕龙》,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3、陆士清:《台湾文学新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
    4、余秋雨:《艺术创造工程》,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
    5、李欧梵:《孤独的旅行者——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自我形象·现代性的追求》,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
    6、童庆炳、程正民主编:《文艺心理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7、周作人:《谈虎集》,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
    8、周作人:《知堂序跋》,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
    9、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的精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10、朱维之:《基督教与文学》,上海:上海书店,1992年。
    11、张景然:《哭泣的百合:三毛死于谋杀?》,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2001年。
    12、胡亚敏:《叙事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13、喻大翔:《用生命拥抱文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14、曹文轩:《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5、伍鑫甫:《现代西方文论选·卑微者的财富》,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
    16、雷锐、庞乃耀、张东:《三毛幽默散文赏析》,桂林:漓江出版社,1993年。
    17、刘登翰:《台湾文学史》,北京:海峡文艺出版社。1991年。
    18、张振金:《中国当代散文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19、古继堂:《评说三毛》,北京:知识出版社,1991年。
    20、辛力、钟萍:《谜样的三毛世界》,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21、山石:《三毛,三毛》(纪念文选),北京:作家出版社,1991年。
    22、刘志清:《一个奇怪的女人——三毛》,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1年。
    23、潘向黎:《阅读大地的女人:三毛传奇》,台北:业强出版社,1992年。
    24、李东:《风中飘逝的女人:三毛的人生与艺术》,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年。
    25、陆士清:《三毛传》,台中:晨星出版社,1993年。
    26、崔建飞:《三毛传》,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5年。
    27、屠茂芹:《三毛:流浪歌者》,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1998年。
    28、张瑞德、陈爱璞:《三毛传奇》,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
    29、刘克敌、梁君梅:《永远流浪:三毛传》,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1年。
    30、练琳:《才女三毛》,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年。
    31、崔建飞、赵裙:《三毛:凄美的欢颜》,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年。
    32、刘兰芳:《美丽与哀愁:一个真实的三毛》,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
    33、司马中原等:《三毛的世界》,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9年。
    34、师永刚等:《三毛私家相册》,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年。
    35、白帝:《三毛画传》,北京:现代出版社,2006年。
    36、[德]埃里希·弗洛姆:《逃避自由·前言》,北京: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年。
    37、[法]丹纳:《艺术哲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38、[美]爱德华·W·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
    39、[美]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
    40、[瑞士]荣格等:《人类及其象征》,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年。
    41、钱虹:《用生命灌溉梦中的“橄榄树”—台湾女作家三毛的创作历程及其作品的阅读接受》,《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42、陈兆荣、温越:《从三毛看现代作家的流浪意识》,《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43、朱平:《一程山水一程歌》,《语文学刊》,2000年第5期。
    44、赵淑侠:《文学女人的婚姻》,《台湾文学选刊》,1991年第11期。
    45、韩雪:《浅谈台湾当代女作家三毛的悲剧》,《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第4期。
    46、高尔顿:《女作家创作的特殊情绪》,《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988年第4期。
    47、李红叶:《三毛形象意蕴探寻》,《娄底师专学报》,1994年第3期。
    48、樊洛平:《三毛的创作姿态与文体选择》,《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49、张木冉:《三毛创作个性散论》,《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50、唐敏:《三毛散文品味》,《临沂师专学报》,1999年第1期。
    51、肖霞:《自由优雅的心灵之歌——论三毛散文的特色》,《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