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网络化进程中的音乐传播:特征与趋势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互联网媒介环境中,以及持续的网络化进程之中,音乐文化和音乐传播态势都在产生相应的变化。本文旨在从理论上对这个话题做出初步的观察和思考。鉴于本文会涉及一些关于音乐、网络和传播等现象的抽象概念和性质,因此正文部分首先分别各用了一章的篇幅来专门对音乐和网络做探讨。这两章的论述通过结合已有学术成果和社会实际事例,对音乐这一富有特殊性的艺术门类所呈现的基本性质、音乐内容在信息上与其他类型内容的复合传播现象、互联网作为传播工具体系所展现的重要特性等,都做了反思和观念提纯,以便有助于本文探讨的深入进行。关于音乐,本文提出了其听觉性、弱语词性、情感性和合文化性四个主要视点以及音乐的“联构信息”概念及其类型划分;关于互联网,提出了通信性、虚拟性、海量性等视点,阐述了关于网络自由性的博弈关系的存在。此后,本文通过对以上诸项要素的理论整合和归纳,讨论了音乐传播活动在当代人的网络生存方式中具有的特点及其相对于过去的某些定性变化,以网络时代的技术价值和人文价值为参考轴,对音乐与网络的交融和碰撞状况做了思辨和展开,确定了音乐的听觉性、情感性在网络语境中彰显的特别突出的作用,提出“不在场的存在”和“多元需求中的简单情感满足”是音乐传播生态被网络交流环境影响后的两种最主要的表现。随后,这一章还分析了联构信息在音乐与网络的这些交融互动中发挥的不可缺少的作用。接着,本文以信息规模的增长作为把握网络化进程的重要线索,区分出这一进程中三个不同层次的信息规模,并由此对音乐的网络传播中一些最有代表性的或富有争议性的问题给出了一种逻辑上的背景顺序,然后结合前三章中的各个主要观点,对其逐一进行学术解读,以期在理论体系构建方面和现实问题策略研究方面都能有所贡献。具体地,本文论述了网络音乐盗版现象的成因、当前与版权相关的观念的局限性和未来可能兴盛起来的启发性思路,网上音乐资源的品种失衡现象的解决契机和建设趋势,网络化对音乐作品作为封闭概念的地位的不断冲击和调整,优秀音乐成果出产率在网络泛在化潮流中可能发生的变化等内容。最后,通过整理上述话题的经济背景和文化意义中呈现出的历史脉络,尝试推测了网络化进程对人类音乐文明的健康发展和持续积淀所具有的重大价值,指出网络化的信息生态正是音乐艺术体系的社会功能实现螺旋式上升的技术保障。
There have some corresponding changes in music culture and musiccommunication within media environment and in the lasting process of internetization,or networking. This paper aims to make a preliminary observation and reflection onthis issue in theory. Involving some abstract characteristics of music, Internet andcommunication etc, so the writer explores music and network specifically withrespective chapter at the beginning. Combined with current academic achievementsand social reality, exposition of the initial two chapters is conducive to a furtherresearch on this topic.They made a review and summary of the following issues: thefundamental property which music represents as a special art, the compoundcommunicating phenomenon of the music content and other types of content,significant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et used as a kind of communication tool. Withregard to music, the paper proposed four main viewpoint: auditory, weak-vocabular,emotional nature and co-culture, as well as the concept of musical“codependent-information” and its classifications; it also posed viewpoints on Internetsuch as communication, virtuality and huge volume etc, thus expounding the combatof liberty on Internet. Furthermore, the writer discusses the features of musiccommunication among modern people's network life and certain qualitative changesupon the past though integrating and summarizing all factors above. This paper takestechnical value and humanistic value of the Internet age as the reference coordinateaxis, then unfold various mix and collisions on this axis, therefore the extraordinaryrole of musical auditory and emotional nature is established in the networkenvironment, and the two most important manifestations are proposed after the ecology of music communication is influenced by the network communicationenvironment. They are:“absent existence” and “simply emotional satisfaction amongmultiple demand”. Then, the writer also analyzes the indispensable role of“codependent-information” in interaction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music and network.From a horizon of information scale, as a vital clue to master the process ofinternetization, we deduce archive of graphics of each stage, and set a logical orderfor the most presentative and controversial questions in network communication ofmusic. Through the seriatim academic explanation combined with the major points inthe first three chapters, we attempt to make a contribu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theory system and reality strategy research. Specifically, this paper focuses the causesof on-line music piracy phenomenon, limitations of current related views and heuristicmotivations which will be promoted in the future, solution opportunities andconstruction trends for the imbalanced on-line music resources, successive attack andadjustment on the concept of independent “music works” by internetization, possiblechanges in excellent music achievement production rate in the flow of networkgeneralization etc. Ultimately, by arranging economic background of the issues aboveand the historical context showed in culture implications, the dissertation attempts tospeculate the great significance of process of internetization for the healthy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le accumulation of human music culture, and points out itis because “ecology of network information” that helps social functions of musical artsystem achieve an upward spiral.
引文
①宋瑾《音乐美学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年版,第62至66页。
    ①李心峰《元艺术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89至96页。
    ①王思琦《中国当代城市流行音乐——音乐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60页。
    ②[美]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顾连理等译,杨燕迪校,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9页。
    ①例如声乐中的“啊”衬词,参看[英]阿伦·瑞德莱《音乐哲学》,王德峰、夏巍、李宏昀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5页。
    ①杨和平《对音乐存在方式问题的初步探讨》,载韩钟恩主编《音乐存在方式》,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70至80页。
    ①李立平《探索音乐艺术的美学特征》,载《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第1期。
    ②曹宏伟《浅谈音乐的特性》,载《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8年第4期。
    ③宋瑾《音乐美学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年版,第50页。
    ①见王宏建主编《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125至129页。
    ②段彩霞《浅谈音乐艺术的基本特征》,载《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①曾遂今《音乐创造的灵感:从音乐的自然传播到技术传播》,参看曾田力主编《中国音乐传播论坛》
    (第一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69至70页。
    ①[奥]马赫《感觉的分析》,洪谦、唐钺、梁志学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2版,第236页。
    ②[英]戴里克·柯克《音乐语言》,茅于润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第4至5页。
    ①仇德辉《数理情感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6页。
    ①周海宏《从“不美”到“不是”艺术的底线》,载《艺术评论》2004年第3期。
    ①陆正兰《歌词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页。
    ①茅原《现象学的理性批判并音乐作品及其存在方式》,析出自韩钟恩主编《音乐存在方式》,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299至301页。
    ②[德]尼采《快乐的科学》第二卷第106节,转引自刘小枫主编《尼采注疏集》之《快乐的科学》卷,黄明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86页。
    ①曾遂今《音乐社会学教程》,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9页。
    ②许晓婷《互联网时代音乐的变化及其原因探究》,山东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9页。
    ③见《太平御览》之《卷五百七十·乐部八·歌一》。
    ①李双彦《音乐环境心理学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36页。
    ②[英]托马斯·克伦普《数字人类学》,郑元者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210页。
    ①曾遂今《音乐作品存在方式、音乐表演空间与舞台——音乐传播媒介的广义解读》,载《黄钟》2011年第8期。
    ①[前苏]莫伊谢伊·萨莫伊洛维奇·卡冈《艺术形态学》,凌继尧、金亚娜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118页。
    ①[英]露西·格林《音乐教育社会学研究:一些基本的概念》,魏晓凡译,载《音乐传播》2008年第2期,第26至30页。
    ①[英]布莱恩·朗赫斯特《社会中的流行音乐》(Popular Music and Society),剑桥政治出版社(PolityPress)2007年第2版,叶青翻译并摘编其中一章,题为“流行音乐中的身份研究”,载《音乐传播》2011年第1期,第67页。
    ①欧阳友权主编《网络传播与社会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75至176页。
    ②王玮《个性的狂欢——论网络艺术的审美特征》,载《大众文艺》2010年第5期,第75页。
    ①陈镇华《数字音乐传播论》,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第22页。其实该文的绪论中(第5页)已经很明确地阐述过网络音乐(在线音乐)只是数字音乐的一个子集合,可惜在第22页却仍然出现了这个小失误。
    ①周德红《网络文化:社会文化的新内涵》,载贺善侃主编《网络时代:社会发展的新纪元》,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6页。
    ①刘玲华记录、整理《赛博空间:后地理与后历史的新体验——中国学者与约西·德·穆尔(荷兰)的对话》,金惠敏、高建平、贺淯滨现场翻译,载《中华读书报》2004年7月21日。
    ②胡小安、郑圭斌《“虚拟”的哲学内涵探析》,载《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09年8月,第26卷第4期,第51、56页。
    ①[美]雷金纳德·史密斯·布林德尔《新音乐:1945年以来的先锋派》,黄枕宇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第27页。
    ②肖峰《信息主义:从社会观到世界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25页。
    ①韦世林《空符号论》,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84页。
    ②何明升、李一军《网络生活中的虚拟认同问题》,载《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年第4期。
    ①[美]威廉·波纳、安迪森·维金《清算美国》,沈丽英译,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第28页(《信息能创造永远的繁荣吗》)。
    ②田松《遥远的罪恶与你我有关》,见江晓原主编《看!科学主义》,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64页。
    ③伊蕾娜·爱斯波西托《虚构和虚拟性》,析出于[德]西皮尔·克莱默尔编著《传媒、计算机、实在性——真实性表象和新传媒》,孙和平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59至260页。
    ①曾遂今《音乐社会学教程》,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48至149页。
    ②转引自彼得·R.芒戈、诺什·S.康特拉克特《传播网络理论》,陈禹、刘颖等译,褚建勋等审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01页。
    ①[美]尼古拉斯·卡尔《IT不再重要:互联网大转换的制高点——云计算》,闫鲜宁译,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第83至84页。
    ①毛新平、吴静茹《从产品的供需特性看网络产业垄断性》,载《商业时代》(原《商业经济研究》)2008年第11期,第88、90页。
    ①[德]埃里希·弗罗姆《逃避自由》,陈学明译,周洪林校,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第214至215页。
    ②赵志立《网络传播学导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页。
    ③闵惠泉《真实与虚拟:新媒介环境下的追问》,载《现代传播》2010年第2期。
    ④参看何威《网众传播:一种关于数字媒体、网络化用户和中国社会的新范式》,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38至147页。
    ①George Dyson,“Barricelli’s Universe”, Make: technology on your time (Vol.08), Sebastopol(California):O’Reilly Media, Inc.,2006, p.192.
    ①这里举笔者亲见的一个例子。在上海东方卫视频道于2011年9月11日晚播出的《舞林大会》节目中,娱乐明星张柏芝在众多演员的伴舞和华丽的演播室光效中演唱了一首《曾经》。在此过程中,电视屏幕右侧始终醒目地叠加着“《曾经》将于近日通过中国移动进行无线音乐独家首发,敬请关注”的字样。手机互联网用户与电视选秀娱乐节目核心受众的大量重合,使得这种现象的出现顺理成章。
    ②高炜《百年老店打响绝地反击战》,载李二钢主编《数字时代》,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33页。
    ①朱银端《网络道德教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20至121页。
    ①乔天庆《信息悖论引领维纳迷宫出路》,载《潜科学期刊》2009年第4期。参看http://potentialscience.org
    ①此文出自康克里尼在由UNESCO的分析与预测办公室于本世纪初组织的“21世纪座谈会”上的学术报告。笔者认为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或文摘),但可惜译文有多处都比较费解,因此在正文中只是简单阐述了笔者自己对其这部分要义的理解。下面摘录一些本来译文:“我们如何解释这样的事实,在那些经历了长达半个世纪工业化加速发展的社会中,如巴西和墨西哥,民族手工业与最现代化的部门何以并存?拉丁美洲的音乐为何如此流行?”“虽然市场仍然服从于经过全球化强化的竞争规则,但是杂交在商业中出现了,通常在跨文化调解与均等化的伪装之下。不同‘种族’的人一起出现在贝纳通的广告中;英语歌曲和弗拉明戈舞蹈超越了特定的地方特色”……“当杂交成为来自不同社会因素的混合,我们一般将此应用到跨文化差异。这在音乐中被称为一开始并不一定协调的音乐风格的均等化。”“我们在友善的文化调和的外衣下,假装相互靠近,但并没有做出真正的努力去理解对方。”参看热罗姆·班德主编《开启21世纪的钥匙》,周云帆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64至168页。
    ①黑麦《音乐社交网站的“独立基因”》,载《三联生活周刊》2011年第49期,第62至63页。
    ①路艳霞《手机成“90后”上网主要工具》,载《北京日报》2011年10月21日,第12版。笔者对此报道的表述方式其实还是想有一定的商榷,毕竟虽然由笔记本电脑所代表的便携化成了一种个人电脑产业的趋势,我们却仍不能忽视台式个人电脑在青少年人群中的需求量。如果将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的总比例加合起来,这个指标可能会超过手机项目上的那个83.9%。不过无论如何这个超过八成的比率本身已经足够说明用手机作为互联网接入之终端工具的普遍化倾向及其巨大诱惑力了。
    ①[英]伯特兰·罗素《权威与个人》,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40页。
    ①傅松雪《时间美学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0页。
    ①孙佳宾《论音乐欣赏的感性方式与理性目标》,载《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第4页。
    ①曾遂今《音乐网络传播与当代人的音乐观》,载《中国音乐》2006年第4期,第34页。
    ②马立新《单向度传播论》,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第95页。
    ①这种释放的欲望以及对超越生活空间的需求是如此坚定,以至于尝试颠覆经典艺术自律传统的先锋派们用尽全力也没有撼动“普通”艺术的地位。有学者评价道:“人们需要问,是否我们真的想要扬弃自律地位,是否艺术与生活实践间的距离对于一个自由空间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个自由空间中,我们可以设想作出与现存的一切不同的选择。”见[德]彼得·比格尔《先锋派理论》,高建平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26页。
    ②数据参看徐梅、张锋、朱海燕《大学生互联网使用动机模式研究》,载《应用心理学》2004年第10卷第3期,第11页。
    ①张德主编《组织行为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04页。
    ①[英]托马斯·克伦普《数字人类学》,郑元者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214页。
    ①Markus Giesler,“Do U Produce? Subcultural Capital and Amateur Musicianship in p2p Networks”,Cybersounds:essays on virtual music culture, ed. by Micheal D.Ayers, Peter Lang Publishing,2006, p.79.
    ①Committee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 the Emerging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National ResearchCouncil, The Digital Dilemma: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the Information Age, Washington, D.C.: NationalAcademy Press,2000, pp.77-78.
    ①这方面的一些深入探讨可参看魏晓凡《数字音乐道义支付网络平台:网络音乐经济良性运转的必需》,载《音乐传播》2010年第3期,第39至43页。
    ①曾田力《音乐——生命的沉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04页。
    ①[美]凯斯·R.桑斯坦《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产生知识》,毕竞悦译,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78页。
    ①[美]阿诺德·卢茨厄《创意产业中的知识产权——数字时代的版权和商标》(第二版),王娟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年版,第267至268页。
    ①参看程晓婷《WEB2.0时代的网络音乐传播研究》,武汉音乐学院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第67至70页。
    ①此书为《传播革命:紧要关头与媒体的未来》(Communication Revolution:Critical Junctures and the Futureof Media),有中文版,高金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
    ①曾遂今《音乐社会学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197页。
    ①转引自夏然《九成多玩家愿意为游戏付费》,载《北京青年报》2012年2月22日,第D1版。
    ①参看王天《老年人网络使用行为研究》,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①[英]莉迪亚·戈尔(Lydia Goehr)《音乐作品的想象博物馆——音乐哲学论稿》,罗东晖译,杨燕迪审校,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297、299页。
    ①《赵英俊走上正名之路,〈刺激2005〉终于获授权》。http://ent.sina.com.cn/y/2005-12-14/0300927930.html
    ②伍春明《“时代曲”与“救亡歌”——20世纪上半叶中国流行歌曲的人文解读》,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88页。
    ①在天文学研究中有一种“赫罗图”,以恒星的亮度和温度为两轴,标划已观测到的恒星并将其分类。由于大部分恒星的亮度和温度是有相关性的,所以标出的图点就在坐标象限中形成了一条“主带”,而不服从此规律的恒星则分别构成了其他的“区域”,比如低温高亮短寿命的红巨星,和高温低亮长寿命的白矮星。有趣的是,在赫罗图中,主带恒星、红巨星、白矮星的性质,与本文下面要阐述的图4-2中三种不同情况的音乐内容所具有的传播特性,在一定程度上显得特别相似。关于赫罗图的详情,出于本文所属专业的考虑,这里不再赘述,可参看朱慈墭《天文学教程(下册,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1页。
    ①王启成《科学艺术结合构建人的和谐》,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4至25页。
    ①曾遂今《音乐社会学》,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151页。
    ②何威《网众传播:一种关于数字媒体、网络化用户和中国社会的新范式》,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08页。
    ①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下卷)》,白锡堃等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618页。
    ①参看佚名《音频毒品》,载《音乐生活》2010年第4期,第51页。
    ②张申府《所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36页。这里“雅”应同“鸦”。
    ①茹晴《未来世界九大趋势》,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至9页。
    ①李丽芳、郝朴宁《音乐图像学的文化学阐释》,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9至20页。
    ①陆小华《数字媒体观与传媒运行模式变革》,载《新闻记者》2004年第1期,第3页。转引自靖鸣、刘锐《手机传播学》,新华出版社2008年版,第179页。
    ②转引《卫报》的报道。http://it.sohu.com/20110318/n279874811.shtml
    ③朱星辰《乐谱的世俗化:人类社会变迁的影响》,载《音乐传播》2011年第3期。
    ①曾遂今《音乐社会学》,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294页。
    ②参看张藜《音乐里的文章事:张藜谈歌词创作》,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204页。
    ①吴志翔《肆虐的狂欢:传媒美学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5至226页。
    ①陈功《电子传媒语境中的文艺传播模式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第8页。
    ②朱钟万《人类的未来》,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版,第186至191页。
    ③转述自何平《伽达默尔科学技术反思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41页。
    傅松雪《时间美学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韩钟恩主编《音乐存在方式》,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何平《伽达默尔科学技术反思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何威《网众传播:一种关于数字媒体、网络化用户和中国社会的新范式》,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靖鸣、刘锐《手机传播学》,新华出版社2008年版
    李二钢主编《数字时代》,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版
    李丽芳、郝朴宁《音乐图像学的文化学阐释》,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李双彦《音乐环境心理学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李心峰《元艺术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陆正兰《歌词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马立新《单向度传播论》,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
    欧阳友权主编《网络传播与社会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仇德辉《数理情感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茹晴《未来世界九大趋势》,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宋瑾《音乐美学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年版
    王宏建主编《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版
    王启成《科学艺术结合构建人的和谐》,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王思琦《中国当代城市流行音乐——音乐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韦世林《空符号论》,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吴志翔《肆虐的狂欢:传媒美学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伍春明《“时代曲”与“救亡歌”——20世纪上半叶中国流行歌曲的人文解读》,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肖峰《信息主义:从社会观到世界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曾遂今《音乐社会学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
    曾遂今《音乐社会学》,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曾遂今《音乐社会学教程》,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曾田力《音乐——生命的沉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张德主编《组织行为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张藜《音乐里的文章事:张藜谈歌词创作》,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
    张申府《所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赵志立《网络传播学导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朱慈墭《天文学教程(下册,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朱银端《网络道德教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朱钟万《人类的未来》,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版
    [英]阿伦·瑞德莱《音乐哲学》,王德峰、夏巍、李宏昀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美]阿诺德·卢茨厄《创意产业中的知识产权——数字时代的版权和商标》(第二版),王娟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年版
    [德]埃里希·弗罗姆《逃避自由》,陈学明译,周洪林校,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
    [美]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顾连理等译,杨燕迪校,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美]彼得·R.芒戈、诺什·S.康特拉克特《传播网络理论》,陈禹、刘颖等译,褚建勋等审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德]彼得·比格尔《先锋派理论》,高建平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英]伯特兰·罗素《权威与个人》,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英]戴里克·柯克《音乐语言》,茅于润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
    [美]凯斯·R.桑斯坦《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产生知识》,毕竞悦译,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美]雷金纳德·史密斯·布林德尔《新音乐:1945年以来的先锋派》,黄枕宇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
    [英]莉迪亚·戈尔(Lydia Goehr)《音乐作品的想象博物馆——音乐哲学论稿》,罗东晖译,杨燕迪审校,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匈]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下卷)》,白锡堃等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美]罗伯特·W.麦克切斯尼《传播革命:紧要关头与媒体的未来》,高金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
    [奥]马赫《感觉的分析》,洪谦、唐钺、梁志学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2版
    [前苏]莫伊谢伊·萨莫伊洛维奇·卡冈《艺术形态学》,凌继尧、金亚娜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版
    [德]尼采《快乐的科学》,刘小枫主编《尼采注疏集》之《快乐的科学》卷,黄明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美]尼古拉斯·卡尔《IT不再重要:互联网大转换的制高点——云计算》,闫鲜宁译,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
    [德]热罗姆·班德主编《开启21世纪的钥匙》,周云帆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美]泰勒·考恩《商业文化礼赞》,严忠志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英]托马斯·克伦普《数字人类学》,郑元者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美]威廉·波纳、安迪森·维金《清算美国》,沈丽英译,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
    [德]西皮尔·克莱默尔编著《传媒、计算机、实在性——真实性表象和新传媒》,孙和平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曹宏伟《浅谈音乐的特性》,载《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8年第4期
    段彩霞《浅谈音乐艺术的基本特征》,载《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何明升、李一军《网络生活中的虚拟认同问题》,载《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年第4期
    胡小安、郑圭斌《“虚拟”的哲学内涵探析》,载《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09年8月,第26卷第4期
    李立平《探索音乐艺术的美学特征》,载《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第1期
    陆小华《数字媒体观与传媒运行模式变革》,载《新闻记者》2004年第1期
    毛新平、吴静茹《从产品的供需特性看网络产业垄断性》,载《商业时代》(原《商业经济研究》)2008年第11期
    闵惠泉《真实与虚拟:新媒介环境下的追问》,载《现代传播》2010年第2期
    孙佳宾《论音乐欣赏的感性方式与理性目标》,载《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王玮《个性的狂欢——论网络艺术的审美特征》,载《大众文艺》2010年第5期
    魏晓凡《数字音乐道义支付网络平台:网络音乐经济良性运转的必需》,载《音乐传播》2010年第3期
    徐梅、张锋、朱海燕《大学生互联网使用动机模式研究》,载《应用心理学》2004年第10卷第3期
    佚名《音频毒品》,载《音乐生活》2010年第4期
    曾遂今《音乐网络传播与当代人的音乐观》,载《中国音乐》2006年第4期
    曾遂今《音乐作品存在方式、音乐表演空间与舞台——音乐传播媒介的广义解读》,载《黄钟》2011年第8期
    周海宏《从“不美”到“不是”艺术的底线》,载《艺术评论》2004年第3期
    朱星辰《乐谱的世俗化:人类社会变迁的影响》,载《音乐传播》2011年第3期
    茅原《现象学的理性批判并音乐作品及其存在方式》,析出自韩钟恩主编《音乐存在方式》,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田松《遥远的罪恶与你我有关》,析出自江晓原主编《看!科学主义》,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杨和平《对音乐存在方式问题的初步探讨》,析出自韩钟恩主编《音乐存在方式》,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曾遂今《音乐创造的灵感:从音乐的自然传播到技术传播》,析出自曾田力主编《中国音乐传播论坛(第一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周德红《网络文化:社会文化的新内涵》,析出自贺善侃主编《网络时代:社会发展的新纪元》,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
    [英]布莱恩·朗赫斯特《社会中的流行音乐》(Popular Music and Society),剑桥政治出版社(Polity Press)2007年第2版,叶青翻译并摘编其中一章,题为“流行音乐中的身份研究”,载《音乐传播》2011年第1期
    [英]露西·格林《音乐教育社会学研究:一些基本的概念》,魏晓凡译,载《音乐传播》2008年第2期
    George Dyson,“Barricelli’s Universe”, Make: technology on your time (Vol.08),Sebastopol(California): O’Reilly Media, Inc.,2006
    Markus Giesler,“Do U Produce? Subcultural Capital and Amateur Musicianship in p2pNetworks”, Cybersounds: essays on virtual music culture, ed. by Micheal D.Ayers, PeterLang Publishing,2006
    Committee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 the Emerging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NationalResearch Council, The Digital Dilemma: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the Information Age,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2000
    陈镇华《数字音乐传播论》,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
    程晓婷《WEB2.0时代的网络音乐传播研究》,武汉音乐学院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王天《老年人网络使用行为研究》,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许晓婷《互联网时代音乐的变化及其原因探究》,山东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周名赫《SNS网络的音乐文化传播》,天津音乐学院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陈功《电子传媒语境中的文艺传播模式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太平御览》卷五百七十
    黑麦《音乐社交网站的“独立基因”》,载《三联生活周刊》2011年第49期
    刘玲华记录、整理《赛博空间:后地理与后历史的新体验——中国学者与约西德穆尔(荷兰)的对话》,金惠敏、高建平、贺淯滨现场翻译,载《中华读书报》2004年7月21日
    乔天庆《信息悖论引领维纳迷宫出路》,载《潜科学期刊》2009年第4期。参看http://potentialscience.org
    路艳霞《手机成“90后”上网主要工具》,载《北京日报》2011年10月21日
    夏然《九成多玩家愿意为游戏付费》,载《北京青年报》2012年2月22日
    《赵英俊走上正名之路,〈刺激2005〉终于获授权》。参看http://ent.sina.com.cn/y/2005-12-14/0300927930.html
    《卫报》的报道(国内媒体转述)。参看http://it.sohu.com/20110318/n279874811.shtml
    爱音乐网(中国电信音乐门户)。http://www.118100.cn
    百度MP3频道。http://mp3.baidu.com
    北京音乐台官方网站。http://fm974.rbc.cn
    豆瓣音乐频道。http://music.douban.com
    多米音乐。http://www.duomi.com
    京东商城音像频道。http://mvd.360buy.com
    九天音乐网。http://www.9sky.com
    爵士当铺。http://www.jazzsky.com
    迷笛音乐节官方网站。http://www.midimidi.cn
    搜狗音乐频道。http://mp3.sogou.com
    “随心而悦”音乐博客。http://yinyueboke.net
    虾米音乐网。http://www.xiami.com
    一听音乐网。http://www.1ting.com
    “音乐无国界”新浪微群。http://q.weibo.com/275910
    杂碎音乐论坛。http://www.zasv.com
    中国古曲网。http://www.guqu.net
    中国广播网音乐播客频道。http://www.cnr.cn/90/musicradio/hd/bk
    中国原创音乐基地。http://www.5sing.co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