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权力与合法性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从现代政治合法性理论入手,概括了现代政治权力满足合法性所需遵循的条件,再以此为分析工具和视角,对冷战后美国国际权力合法性现状进行了全面考察,揭示了美国国际权力合法性在后冷战时代严重稀缺的情形,并探讨了在这一背景下美国国际权力的合法性困境以及产生这一困境的原因。
     本文的基本假设是:任何权力都会遭遇权力对象的合法性诉求,在后冷战时代,美国的国际权力正遭遇来自民族国家和全球市民社会的合法性诉求;在合法性诉求面前,美国将陷入合法性困境之中:追求与排斥合法性都不利于其国际权力的维持与扩张,在对外政策中则表现为追求合法性与排斥合法性并存的“两面性”特征。本文的基本任务将去证明这些假设,从合法性角度揭示和阐释冷战后美国国际权力的有限性。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文所使用的“国际权力”概念只是对权力的描述,不包含先验的价值判断。
     为此,本文主要分两部分进行论述。前一部分从理论上分析国际权力概念及其现代合法性条件;后一部分则运用前一部分的研究成果探讨美国国际权力的合法性现状、合法性困境及其原因。
     具体而言,在第一部分,本文在现代政治合法性内涵与条件基础上,阐述了国际权力合法性问题产生的动力(包括国际权力的全球影响力和国际社会日益提高的反思与质疑国际权力的能力),总结了现代国际权力合法性的三个条件:程序上遵循国际法和国际制度;价值上尊重主权原则、国际民主和文化多样性;功能上向国际社会提供丰富和高效的国际公共产品,以及提升国际公共福利水平。
     在第二部分,文章首先分析了冷战结束后,美国国际权力合法性问题产生的两大前提:一是,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强势的国家,在国际社会具有无可比拟的国际权力,且它趋向于不恰当使用其权力;二是,继续存在的民族国家和日益勃兴的全球市民社会构成了反思美国国际权力合法性的两大主体。
     接着本文考察了冷战后美国国际权力合法性严重稀缺的状况:程序上,单边主义行为冲击着国际法和国际制度:价值上,其人道主义干涉与军事行动侵害他国主权,忽略国际社会对国际民主的期待和要求,其文化帝国主义正侵蚀本土性文化的基础;功能上,继续维持和巩固国际经济旧秩序,损害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权益,并且在促进全球安全与合作方面没有提供足够丰裕和高效的国际公共产品。美国国际权力合法性稀缺状况遭到了民族国家和全球市民社会的垢詈与抵抗,日益增多的针对美国的反全球化运动和反美主义力量便是这种质疑与反抗的明证。简言之,美国的国际权力合法性问题在后冷战时代日益凸显。
     最后,本文探讨了在其国际权力合法性稀缺背景下,美国所选择的帝国或领导权策略皆难有太多成功的可能性,因为美国无论采取何种策略,都会使其权力
    的运用陷入合法性困境,即它长期追求合法性会损害国家利益,而摆脱合法性束缚的努力又会遭致各种反抗以及消耗过多资源,遵守和摆脱合法性条件都将使美国陷入不利的境地。这意味着美国对外政策同时存在帝国与领导权两种策略成份,具有寻求权力合法性与摆脱权力合法性的政策并存或有时交替出现的“两面性”。
Drawing on the theory of modern political legitimacy, this dissertation argues that modern political power at least needs to meet three preconditions in order to gain legitimacy. It then uses these preconditions to assess the legitimacy of the US international power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and finds that the US has suffered a legitimacy crisis and is facing a legitimacy dilemma of its power.
    The hypotheses of this dissertation are as follows: each kind of power will face demand of legitimacy from those actors who ar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at power; then the US power will encounter the demand of legitimacy from nation-states and global civil societies after the Cold War. Facing this demand, the US always falls into the legitimacy dilemma, i.e., it cannot use its power freely in the end neither accepting legitimacy preconditions or not. The following sections should prove these hypotheses and explain the relations between legitimacy and the US power in the post- Cold war era.
    Based on these hypotheses, this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former is mainly to define the concept of modern international power explicitly and analyze the legitimacy preconditions of the power theoretically; the latter is to explore the reality of the US power's legitimacy and to analyze the legitimacy dilemma that the US power faces.
    Specifically, in the first chapter of this dissertation, grounded on the general preconditions of modern political legitimacy, it analyzes the dynamic of demands for international power's legitimization and defines the legitimacy preconditions of modern international power with three dimensions: abiding by international law and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s for procedure legitimacy; respecting sovereignty principles, international democracy and cultural pluralism as for value legitimacy; providing rich and effective international public goods to international society and promoting international welfare as for functional legitimacy. If these preconditions are not met, the legitimacy problem will arise inevitably.
    In the second chapter, at first, it analyzes the two causes which contribute to the US international power's legitimacy crisis: one is that, after the Clod War, the US has become the most powerful state in the world and it inclines to use its power inappropriately; and the other is that, under the shadow of U.S. power,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nation-states and global civil societies- has raised their demand of legitimacy towards any international power.
    Subsequently, the dissertation explores the reality of the low degree of the US power's legitimacy and the movement of anti-Americanism. In practice, the legitimacy of the US power is in a very low level for its unilateral actions which destroy international law and institutions, the humanitarianism interventions, trans-border military actions and invading wars which violate others' sovereignties, the indifferent attitudes to international democracy which international society requires, and the cultural imperialism which erodes the bases of local cultures and traditions, and so forth. Additionally, America still maintains and strengthens the continuity of the old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 harms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economic interests and doesn't provide international society with rich and effective public goods which is helpful to promote global security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Because of low degree legitimacy of the US power, the movements of anti-globalization and anti-Americanism aiming at the US from nation-states and global civil societies in the world are remarkable. In a sum, the legitimacy problem of the US power is outstanding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Finally, this dissertation argues that, two general strategies are presented for the US. policy makers in the context of very low degree legitimacy of its power, either to pursue an neo-imperial policy or to adopt a leadership strategy. Whatever strategy is taken, the US power will fall into the legitimacy dilemma: if abiding by all dimensions of defined legitimacy preconditions to become a world leader, the US will not be able to use its power to impose its will on other states and global social societies; if not to do so, it will be challenged by all kinds of resistances from within and without, and have to exhaust much of its own resources which it cannot afford in a long time. As to its foreign policies, this dilemma indicates the US foreign policies will constantly have the elements of these two strategies-neo-empire and leadership- simultaneously.
引文
1 有学者宣称自现代以来,合法性成了“政治科学的核心概念”,见M. Stephen Weatherford, Measuring Political Legitimacy,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86, No.1, March, 1992, P. 194.
    2 1500年是西方历史和整个世界历史具有象征性的转折年份。因为16世纪之前的岁月基本属于封建中世纪时代。此后,在文艺复兴仍旧如火如荼之际,经过航海运动和地理大发现、宗 教改革、启蒙运动和政治革命,西方世界开始进入所谓“现代性”(modernity)的时代,而现代性的兴起标志着人类理性开始战胜宗教在世俗事务中的影响力,西方进入现代社会。有关现代性发展历史参见Stuart Hall, David Held, Don Hubert, Kenneth Tompson, Modernity: An Introduction to Modern Societies,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1996.
    3 自西方基督教时代以来,人们大多援用上帝或诸神作为论证事物与行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比如“君权神授”。启蒙时代,人们又多援用自然法,比如“天赋人权”。而所有这些曾经没有经由理性论证的命题最后都经由了理性检视——“君权神授”在马克斯·韦伯(Max Weber)那里被认为是魅力型领导权;“天赋人权”在卡尔·马克思(Karl Marx)那里遭到批判,他认为人权是社会关系发展的必然要求而非天上掉下来的恩赐。
    4 在学术界,“文化领导权”一般特指葛兰西思想中的文化领导权,它有时被翻译成“文化霸权”或“霸权”,然而其英文单词都是hegemony。
    5 陈燕谷:《Hegemony(霸权/领导权)》,《读书》,1995年第2期。
    6 见 Niall Ferguson, Hegemony or Empire? Foreign Affairs, September/October 2003.
    7 《国语》记载春秋时期晋文公功绩时以“文公称霸”作为标题,但文章却用的是“伯”:“文公即位二年……遂伐曹、卫,出谷戍,释宋围,败楚师于城濮,于是乎遂伯。”见左丘民:《国语》,华龄出版社,2002年版,《国语·晋语四·文公称霸》,第168页。
    8 参见左丘民:《国语》,华龄出版社,2002年版。
    9 《国语·齐语·桓公霸诸侯》篇写道:“狄人攻刑,桓公筑夷仪以封之,男女不淫,牛马选具。狄人攻卫,卫人出庐于曹,桓公城楚丘以封之。其畜散而无育,桓公与之系马三百。天下诸侯称仁焉。”第99页。
    10 波寇克著:《文化领导权》,田心喻译,(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初版一刷,第31页。
    11 同上。
    12 运动战和阵地战是葛兰西用以描述进攻性暴力革命和通过渐进积聚力量的方式两种不同的无产阶级革命策略。见[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13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14 波寇克著:《文化领导权》,田心喻译,(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初版一刷,《英文版编辑说明》。
    15 [英]艾勒克·博埃默:《殖民与后殖民文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第9—10页。
    16 [美]爱德华·赛义德:《东方学》,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页。
    17 Stephen Gill. Gramsci and global politics: towards a post-hegemonic research agenda, Gramsci,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es. 1993, p.20.
    18 Charles Kindleberger, Dominance and Leadership i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25, June 1981, p. 252.
    19 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5页。
    20 Robert Gilpin, Wa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pp.28-34.
    21 William C. Wohlforth, The Stability of a Unipolar Worl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4, No. 1 (Summer 1999), pp. 5-41.
    22 参见 William Kristol and Robert Kagan ed., Present Dangers: Crisis and Opportunity in America's Foreign and Defense Policy (Encounter Books, 2000), Preface.
    23 参见[美]罗伯特·卡根:《美国的合法性危机》,《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5期。
    24 Joseph Nye, Soft Power, Foreign Policy, Fall, 1990, p.2.
    25 [美]约瑟夫·奈,西恩·克瑞翰,塞比·拉尔曼:《说服的权力——美国领导权的二元构成》,《国际论坛》,2003年第5期,第79页。
    26 Mlada Bukovansky, Legitimacy and Power Politics: The American and French Revolution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Cultur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2, p.211.
    27 Lea Brilmayer, American Hegemony: Political Morality in a One-superpower World,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4, p.7.
    28 张睿壮:《美国霸权的正当性危机》,《国际问题论坛》,2004年夏季号。
    29 同上。
    30 同上。
    31 周丕启:《合法性与大战略:北约体系内美国的霸权护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
    32 同上,第67—73页。
    33 同上,《序言》,第2—3页。
    34 同上,《引言》,第9页。
    35 参见张胜军:《全球结构冲突与美国霸权的合法性危机——解读伊拉克战争后的世界政治》,《美国研究》,2003年第3期;刘可扬:《单边主义外交与美国在国际关系中的政治权力合法性》,《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简军波:《单边主义与霸权合法性危机》,《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8期。
    1 M. Stephen Weatherford, Measuring Political Legitimacy,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86, No. 1, March, 1992, P.194.
    2 Daniel Bodansky, The Legitimacy of International Governance: A Coming Challenge for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 93, No. 3, Jul., 1999, p.596.
    3 [英]约翰·基恩:《公共生活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288页。
    4 同上。
    5 周丕启:《合法性与大战略:北约体系内美国的霸权护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2—64页。
    6 同上。
    7 西方关于“公民不服从”的概念源远流长,从古希腊开始就有这种探讨,从苏格拉底,到亨利·大卫·梭罗,直到当代的罗尔斯都不厌其烦地论述过这个问题。参见何怀宏编:《西方公民不服从的传统》,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8 见John H. Schaar, Legitimacy in the Modern State, William Connolly, Legitimacy and the State, First published in 1984 by Basic Blackwell Publisher Ltd,. 有关上述定义分别见Seymour Martin Lipset, Political Man, Doubleday, 1960, p.77; Robert Bierstedt, Legitimacy, Dictionary of the Social Sciences, The Free Press, 1964, p.386; Richard M. Merelman, Learning and Legitimacy,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No.3, September 1966, p.548.
    9 程恩富:《新自由主义的起源、发展及其影响》,《求是杂志》,2005年第3期,第38页。
    10 参见[法]邦雅曼·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商务印书馆(北京)1999年版;[英国]以赛亚·伯林:《自由论》,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11 Max Weber, Legitimacy, politics and the State, in William Connolly, Legitimacy and the State, First published in 1984 by Baisic Blackwell Publisher Ltd,. P.54.
    12 同上。
    13 Seymour Martin Lipset, Political Ma, London: Heinemann, 1969, p.80.
    14 [德]卡尔·施密特:《政治的概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版,第248页。
    15 转引自胡伟:《在经验与规范之间:合法性理论的二元取向及其意义》,《学术月刊》,1999年第12期,第79页。
    16 [美]阿尔蒙德等:《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35—36页。
    17 [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317—318页。
    18 J. Rothschild, Political Legitimacy in Contemporary Europe, B. Benitch, Legitimation of Regimes,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Inc, 1978, p.38.
    19 [德]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张峰,吕世平译,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3页。
    20 同上,第12页。
    21 同上,第56页。
    22 [德国]于尔根·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赵鑫珊摘译,《哲学论丛》,1978年第5期,第27页。
    23 Jurgen Habermas, What Does a Legitimation Crisis Mean Today? Legitimation Problems in Late Capitalism, William Connolly, Legitimacy and the State, Baisic Blackwell Publisher,1984, pp.135-155.
    24 [德]于尔根·哈贝马斯(J. Habermas):《合法化危机》,刘北成、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3—119页。
    25 Jean-Marc Coicaud, Legitimacy and Politics: A Contribution to the Study of Political Responsibili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p. 19.
    26 让—马克·库克著,佟心平,王远飞译:《合法性与政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中译本序》。
    27 马克·库克写道:“就我们所知,当政治权力成为某件严格的私人物品时,则它的合法运行是不可想象的……在政治领域,个人的抱负只有置于整个共同体的服务时才会得到认可(justified)。” 见Jean-Marc Coicaud, Legitimacy and Politics: A Contribution to the Study of Political Responsibili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p.33.
    28 [英]约翰·基恩:《公共生活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284页。
    29 同上,第286页。
    30 [德]于尔根·哈贝马斯(J.Habermas)著,刘北成、曹卫东译:《合法化危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28页。
    31 同上,第133页。
    32 胡伟:《在经验与规范之间:合法性理论的二元取向及其意义》,《学术月刊》,1999年第12期第82页。
    33 [美]丹尼斯·朗:《权力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三版引言》,第1—2页。
    34 参见周丕启:《合法性与大战略:北约体系内美国的霸权护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第12页。
    35 以上定义参见:[美]丹尼斯·朗:《权力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2页。
    36 Angus, Stewart, Theories of Power and Domination: The Politics of Empowerment in Late Modernity, SAGE Publications, 2001, p. 12.
    37 H. J. Morgenthau, Politics Among Nations,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73, p.9. 转引自Robert Litke, Domination and Other Kinds of Power, Laura Duhan Kaplart, Laurence F. Bore, ed.,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On Power and Domination: Theories and Practices, Amsterdam Atlanta, 1997, p.6.
    38 Gail M. Presbey, Hannah Arendt On Power, Laura Duhan Kaplan, Laurence F. Bore, ed.,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On Power and Domination: Theories and Practices, Amsterdam Atlanta, 1997, p.30.
    39 Hannah Arendt, On Violence,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World, 1970, pp.43-44.转引自[美]丹尼斯·朗:《权力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46页。
    40 Gail M. Presbey, Hannah Arendt On Power, Laura Duhan Kaplan, Laurence F. Bore, ed.,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On Power and Domination: Theories and Practices, Amsterdam Atlanta, 1997, p.29.
    41 在这里,权力意味着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相互依赖,见Rebecca Ford, Cathryn Johnson, The Perception of Power: Dependency and Legitimacy in conflict,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1998 Vol.61,No.1.在尼采的权力观中,权力就不意味着统治或暴力,而是一种关系。“正如福柯所言,尼采的权力概念决不是政治学的,不应该将他的权力视作统治阶级,国家或君主所拥有的财产,权力关系也绝不仅仅是统治阶级和国家机器对被统治阶级和臣民的支配性压抑,它并不意味着故对另一方的监禁、压迫、否定和阻拦。对尼采来说,权力是维名论的,它是对事物复杂冲突形式的策略性命名,他的权力意志实际上就是力与力的能动关系。……在尼采看来,权力有两种性质:引力和驱力,统治力和臣属力,施力和受力,力是多元的、复数的,是诸力之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嬉戏。”见汪安民:《福柯的界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2页。
    42 Steven L. Spiegel, Domination and Diversity: The International Hierarchy,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72, p. 40.
    43 让—马克·夸克写道:“同时证明权力与服从是合法性的首要问题”。见Jean-Marc Coicaud. Legitimacy and Politics: A Contribution to the Study of Political Responsibili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p. 10.
    44 丹尼斯·朗(Dennis H. Wrong)在《权力论》中借用了勃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对权力的定义:“某些人对他人产生预期和预见效果的能力。”他还写道:“我……拒绝将权力等同于强制、武力或武力威胁。”从中可以看出,他并不将权力看作暴力,而是具有使他人服从的可能性。见[美]丹尼斯·朗著,卢震纶、郑哲明译:《权力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6页。
    45 让—马克·库克著,佟心平,王远飞译:《合法性与政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非特殊说明,本文所指合法性是指政治领域的合法性。
    46 让—马克·库克著,佟心平,王远飞译:《合法性与政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页。库克将“赞同”理解为“接受一种情势,这种情势包含着放弃的份额,并被反映在服从这一义务之中”(见《合法性与政治》第17页)。
    47 有学者指出:“享有一项权利,就意味着享有一种正当的诉求,意味着可以有资格提出某种要求”。因此,如果一种要求从正当的角度出发,这一要求原则上就不能遭到拒绝了。见夏勇:《人权概念起源——权力的历史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8页。
    48 S.马丁·李普塞特写道:“既定民主政体(democracy)的稳定性不仅依赖于经济发展,也依赖于政治系统的效率和合法性。”见Seymour Martin Lipset, Political Man, London: Heinemann, 1969, p.77.
    49 Mlada Bukovansky, Legitimacy and Power Politics: The American and French Revolutions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Cultur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2, p.2.
    50 “规训”(disciplines)权力是福柯所强调的现代社会权力的类型,它体现为一种创造性能够,在权力表现出来之前权力已经被产生,且它以温和的而不是暴力的方式形成对社会的网络式控制。参见梅奎尔(J.G.Merquior)著,陈瑞麟译:《傅柯》,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初版一刷,第140页。
    51 恩格斯曾指出:“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他的思想后来为普列汉诺夫所发挥为“国家职能二重性”理论。见《马恩选集》第3卷,第219页。
    52 Gerard Delanty, Modernity and Postmodernity, SAGE Publications Ltd., p.9.
    53 [美]詹姆逊:《单一的现代性》,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54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译林出版社,2000年7月,第49—57页。
    55 哈贝马斯认为,若以最保险方式理解现代性,最好将之视为未来已开始,一切为未来而存的未竟方案。见Gerard Delanty, Modernity and Postmodernity, SAGE Publications Ltd 2000, p.10.
    56 让—马克·库克著,佟心平,王远飞译:《合法性与政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57 周丕启:《合法性与大战略:北约体系内美国的霸权护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7—73页。
    58 R. Lowenthal, Political Legitimacy and Cultural Change in West and East, Social Research, V.46 No.3 (1979), p.402.
    59 “在传统上,西方宪政思想的突出主题是要设计一些政治制度来限制政治权力的行使。”(见[美]斯蒂芬·L.埃尔金:《新旧宪政论》,《新宪政论——为美好的社会设计政治制度》,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6页。
    60 Max Weber, Legitimacy, politics and the State, William Connolly, Legitimacy and the State, Basic Blackwell Publisher Ltd, 1984, pp.39-42.
    61 转引自让—马克·库克,《合法性与政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28页。
    62 韦伯认为,对价值体系的选择是不能成立的,因为他只简单地反映了表达了强权意愿的主体的切身利益。见Jean-Marc Coicaud, Legitimacy and Politics: A Contribution to the Study of Political Responsibili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p.20.
    63 [德]于尔根·哈贝马斯(J. Habermas)著,刘北成、曹卫东译:《合法化危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4 乔治·恩德勒:《经济伦理学大辞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73页。
    65 价值与群体相联系。不同群体会依据自身的身份、社会地位、功能、历史和经验形成自身的价值和偏好。现代社会群体的分化和不同群体的竞争,更容易形成多元价值及其竞争局面,因此现代政治也由此进入到多元团体政治的时期。在现实政治中,则表现为利益集团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若以美国利益集团为例来了解多元政治,参见谭融:《美国利益集团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
    66 价值优势演变为占社会主体地位的意识形态过程,也就是政治统治阶层形成文化霸权的过程。安东尼奥·葛兰西对文化霸权也就是主流政治意识形态的作用和形成进行过系统性的探索。参见波寇克著,田心喻译:《文化霸权》,(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初版一刷,第36到48页。
    67 Jean-Marc Coicaud, Legitimacy and Politics: A Contribution to the Study of Political Responsibili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68 “帕累托改进”是经济学术语,意指在某种经济境况下,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或交换,能提高一部分人的福利或满足程度而不会降低所有其他人的福利或满足程度,即一种制度的改变中没有利益损害而至少能有一部分人获益。
    69 [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商务印书馆(北京),2001年版,第342页。
    70 让—马克·库克指出,保证权力承担应付的义务需要有对权力进行的制裁的方式。他写道:“我们别丧失制裁(sanction)的见解是值得的。事实上,制裁观念与基于义务而受到限制的政治权力是不可分离的。”见Jean-Marc Coicaud, Legitimacy and Politics: A Contribution to the Study of Political Responsibili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p.35.
    71 马克斯·韦伯首先指明了现代国家对暴力的垄断状况。言下之意,暴力在前现代时代不特为国家所拥有。参见[美]丹尼斯·朗,《权力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0—101页。
    72 李普塞特强调了政治体系的效率和合法性之间的关系。他写道:“效率的下降,将危害即使是合法的体系的稳定性。”见Seymour Martin Lipset, Political Ma, London: Heinemann, 1969, p.80.
    1 [英]艾勒克·博埃默:《殖民与后殖民文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9—10页。
    2 [美]爱德华·赛义德:《东方学》,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页。
    3 同上,第14页。
    4 Gramsci, Machiavelli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 Political Quarterly, p.341.
    5 S. Gill, Epistemology, Ontology and the "Italian school", in S. Gill (ed.), Gramsci,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p.22.
    6 Robert Cox, Gramsci, Hegemon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 Essay in Method, Millennium, vol. 12, 1983, pp. 170-171.
    7 转引自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页。
    8 Stephen Gill, Gramsci,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es. 1993, p.20.
    9 Andreas Bider & Adam David Morton, Teaching Neo-Gramscian Perspectives,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Vol. 18, 1996, p. 16.
    10 [英]詹·约尔著:《“西方马克思主义鼻祖”——葛兰西》,郝其睿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28—129页。
    11 Edited by Craig N. Murphy and Roger Tooze, The New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Boulder, CO.: Lynne Rienner Pub., 1991, pp. 66-70.
    12 Charles Kindleberger, Dominance and Leadership i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25, June 1981, p. 252.
    13 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5页。
    14 Robert Gilpin, Wa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pp.28-34.
    15 金德尔伯格总结了权力的五项稳定功能:为滞销商品维持相对开放的市场:可循环的,至少是稳定而长期的信贷;实施相对稳定的汇率政策;确保宏观经济的协调;通过折旧作为最后的信贷者或在金融危机时使货币畅通(liquidity)。见Charles P. Kindleberger, The World in Depression 1929-1939,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6, p.289.
    16 王义桅,唐小松:《从霸权稳定论到单极稳定论——冷战后新现实主义的回归》,《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9期,第14页。转引自Charles Krauthammer, The Unipolar Moment, Foreign Affairs: America and the World, Vol. 70, No. 1 (1990/1991), pp. 23-33.
    17 William C. Wohlforth, The Stability of a Unipolar Worl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4, No. 1 (Summer 1999), pp. 5-41.
    18 William Kristol and Robert Kagan ed., Present Dangers: Crisis and Opportunity in America's Foreign and Defense Policy (Encounter Books, 2000), Preface.
    19 参见Duncan Snidal, The Limits of Hegemonic Stability Theory,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39, 4, Autumn 1985, pp.579-814.
    20 [日]猪口邦子:《后霸权体制与日本的选择》,北京:时事出版社,1997版,第65页。
    21 Robert Keohane: After Hegemon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p. 49.
    22 [美]S.马拉比:《不得已的帝国主义者》,《国外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23 张立平:《后冷战时期美国的保守主义思潮》,任晓、沈丁主编:《保守主义理念与美国外交政策》,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43页。
    24 Joseph Nye, Soft Power, Foreign Policy, Fall, 1990.
    25 [美]约瑟夫·奈:《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北京军事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5页。
    26 Joseph Nye, Soft Power, Foreign Policy, Fall, 1990, p.2.
    27 [美]约瑟夫·奈:《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北京军事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前言》,第5页。
    28 [美]约瑟夫·奈,西恩·克瑞翰,塞比·拉尔曼:《说服的权力——美国领导权的二元构成》,《国际论坛》,2003年第5期,第79页。
    29 重要文献有Thomas M. Franck, The Power of Legitimacy among Natio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Lea Brilmayer, American Hegemony: Political Morality in a One-superpower World,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4等。
    30 Charles kruszewski, Hegemony and International Law,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w, Vol. 35, No. 6 Dec., 1941, p. 1134.
    31 Thomas M. FrancE, The Power of Legitimacy among Natio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p. 24.
    32 同上,p.91.
    33 同上,p.150.
    34 Mlada Bukovansky, Legitimacy and Power Politics: The American and French Revolution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Cultur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2, p. 211.
    35 Lea Brilmayer, American Hegemony: Political Morality in a One-superpower World,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4, p.7.
    36 张睿壮:《美国霸权的正当性危机》,《国际问题论坛》,2004年夏季号。
    37 同上。
    38 周丕启:《合法性与大战略:北约体系内美国的霸权护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
    39 同上,《序言》,第2—3页。
    40 参见张胜军:《全球结构冲突与美国霸权的合法性危机——解读伊拉克战争后的世界政治》,《美国研究》,2003年第3期:刘可扬:《单边主义外交与美国在国际关系中的政治权力合法性》,《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简军波:《单边主义与霸权合法性危机》,《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8期。
    41 [美]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上海人民出版黄色2001年版,第37页。
    42 Robert O. Keohane, After Hegemony: Cooperation and Discord in the World Political Econom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pp.34-35. 又参见Keohane and Joseph Nye,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World politics In Transition, Little, Brown, 1977, p.44.
    43 Immanuel Wallerstein, The politics of the World-economy: The Sates, the Movements, and the Civilizat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38.
    44 [美]罗伯特·吉尔平:《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秩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05页。
    45 Robert W. Cox, Labor and Hegemony, 31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1997, p.385, p.387.
    46 William I. Robinson, From State Hegemonies To Transnational Hegemony: A Global Capitalism Approach, Edited by Thomas Ehrlich Reifer, Globalization, Hegemony and Power: Antisystemic Movements and the Global System, Paradigm Publishers, 2004, pp.55-56.
    47 参见《维基百科》网址,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C%B8%E6%9D%83%E4%B8%BB%E4%B9%89
    48 郭家宏:《论艾德蒙·伯克的帝国思想》,《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第4期。
    49 乔纳森·谢尔著,王淑梅译:《脆弱的美帝国主义》,《国外理论动态》,2004年第3期。
    50 耐格里著,黄晓武编:《帝国与大众(上)——耐格里论全球化的新秩序》,《国外理论动态》,2003年第12期。
    51 米歇尔·哈特,安东尼奥·耐格里:《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2 罗伯特·库珀(Robert Cooper)著,李英桃编译,《新自由帝国主义》,《国际论坛》,2002年第5期。
    53 米歇尔·多伊尔:《帝国》,康奈尔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45页;转引自爱德华·W.萨伊德:《文化与帝国主义》,三联书店(北京)2003年10月第一版第9—10页。
    54 [美]迪米特里·西梅斯(Dimitri K.Simes)著,辛本健译:《美国的帝国困境》,载于《国外理论动态》,2004年第5期。
    55 吴波:《列宁帝国主义论的当代沉思——兼评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的历史定位》,《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4期。
    56 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53版。
    57 滕海键:《古典的帝国主义理论主要流派评介》,《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5卷,第1期。
    58 同上。
    59 转引自朱明权:《领导世界还是支配世界?——冷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序言》第2—3页。
    60 Thomas Ehrich Reifer, Globalization, Hegemony and Power: Antisystemic Movements and the Global System, Paradigm Publications 2004, P.75
    61 例如,沃勒斯坦使用“霸权权力”(hegemonic power),艾肯伯里使用“美国权力”(American power),事实上,使用“美国权力”来表达美国在国际社会的权力的方式是最为普遍的;除此之外,还有使用“帝国权力”(imperial power)、主导权(dominant power)等措词来表达“国际权力”的术语。参见有关论述美国霸权的文献,如Edited by Thomas Ehrlich Reifer, Globalization, Hegemony and Power: Antisystemic Movements and the Global System, Paradigm Publishers, 2004; G. John Ikenberry, Getting Hegemony Right, The National Interest, Spring 2001.
    62 “国际程序”(international procedure)不同于“国际秩序”(international order)。前者是国际行为体所应遵守的一系列既定的规则和行为方式;后者是体现为某种有规律的国际状态。“国际秩序”并不意味着就存在“国际程序”,不遵守“国际程序”也可以被视为一种国际秩序,因为秩序(order)既可能是社会的稳定状态(hierarchy),也可能是无序状态(anarchy)。而国际程序一定体现为社会的稳定状态(hierarchy)。
    63 玛莎·芬尼莫尔指出:“只有在国际体系中确定了自我身份或自我定位后,国家才有可能相对地追求自己利益的范围、程度和数量等问题”。刘永涛:《当代西方国际建构主义取向评析》,载《现代国际关系》,1995年第9期。
    64 1945年《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在国际法渊源的分类和系统化方面有过这样的规定:“一、法院对于陈述各项争端,应依国际法裁判之,裁判时应适用:(子)不论普通或特别国际协约,确立诉讼当事国明白承认规定者。(丑)国际习惯,作为通例之证明而经接受为法律者。(寅)一般法律原则为文明各国所承认者。(卯)在第59条规定之下,司法判例和各国权威最高之公法学家学说,作为确定法律原则之辅助资料者。二、前项之规定不妨碍法律“经当事国同意本‘公允及善良’(exaequo et bono)原则裁判案件之权利。”因此,国际法的渊源(sources)一般分为“条约、习惯、一般法律原则、作为决定法律规则辅助手段的判例和国际法学者的学说、以及‘公允及善良原则’”。
    65 江国青:《略论国际法实施机制与程序法制度的发展》,《法学评论(双月刊)》,2004年第1期(总第123期)。
    66 参见王杰主编:《国际机制论》,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19—20页。
    67 据统计,联合国直属机构包括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等10个;以及外围组织包括世界银行、世界气象组织、原子能机构等28个。
    68 John T. Rourke, International Politics on the World Stage, Monterey, Cole Publishing Company, 1995, p. 343.
    69 [挪威]托布约尔·克努成:《国际关系理论史导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58页。
    70 学术界对由于国际制度效能的低下所带来的国际制度的合法性进行过较多探讨。参见Jan Aart Scholte, Civil Society and Democracy in Global Governance, Global Governance, Vol. 8, No.3, July-Sept. 2003;另参见[美]小约瑟夫·奈,《全球化的民主——如何使国际机构变得更加负责》,《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1年,第10期,第10—11页。
    71 国际制度中往往存在许多“例外条款”。例外条款的存在实际上是价值与程序相互妥协的产物。由于价值干预容易损害程序的权威性,因此一般而言,国际制度不应附加过多和不容易操作的例外条款;如果存在例外条款的话,则必须得到严格的遵守,以此确保它处从属的程序的权威。
    72 纳粹党人从反犹主义到对犹太人的种族屠杀表明,他们不仅从文化上,而且试图从人种上消灭差异性而保持单纯的血统。这种极端的做法完全是现代性的产物,根本与古代和封建社会无关。对此,西方学者对现代性进行过深刻的批判和省思,包括“法兰克福学派”和最近的社会理论家鲍曼和福柯等人。著作主要有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鲍曼的《现代性与大屠杀》;福柯的《监狱的产生》和《规训与惩罚》等。
    73 [法]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74 宽容应是西方宗教战争的产物,残酷的宗教战争使各方感到只有相互容忍对方的差异才能使自己继续生存。因此宽容实质上只是一种不完全的理性使然,它并不代表认同。宽容是对对方差异存在的忍受,但并非对其真理性的承认,相反,而是自认为真理为自己所掌握。因此宽容背后仍然潜藏着仇恨与厌恶。但是,宽容作为利益与价值妥协的产物,比较不宽容具有进步的意义。有关宽容的论述参见[墨]L.赛亚:《差异权:让理解和尊重超越宽容》,《国外社会科学》,1995年第11期;伯纳德·威廉斯(Bernard Williams):《宽容是政治问题还是道德问题》,《第欧根尼》1998年第2期,等等。
    75 John Tornlinson, Cultural Imperialism, Pinter Publishers, 1991, p.6.
    76 [日]條田英朗:《重新审视主权——从古典理论到全球时代》,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2页。
    77 赫尔德认为现代国际体系“接受了‘有效性原则’,这一原则亦即在国际社会中表现为:力量最终就是真理,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英]戴维·赫尔德:《民主与全球秩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83页)。有关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中实力有效性原则另参见戴维·赫尔德等:《全球大变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1页。
    78 一般来说,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目的是为了结束战争和宗教冲突,即让神圣罗马帝国侯国享有管理国内宗教事务权利。因此,学者斯蒂芬·D.克拉斯奈(Stephen D. Krasner)写道:“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最大的、最重要意义在于,它是神圣罗巴帝国的一部新宪法。虽然在神圣罗马帝国内部,各个侯国以前就拥有的、与外国签订条约的权利被正式予以确认。但是,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同时规定,‘各个侯国之间的联盟不能被用于的对神圣罗马帝国及其皇帝,也不能用于妨害公共和平。每个人都应该遵守效忠于神圣罗马帝国及其皇帝’的誓言。与此同时,各个侯国的国内政治框架也对神圣罗马帝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力,各个侯国的领导人被确认为选举人,他们有权选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最为重要的是,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从法律上确立了宗教信仰自由。这一和约的签字国同意,在德国的不同教派混居的城市里,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将共同分享教堂等教会设施;与宗教有关的问题,必须由天主教徒和新教 徒共同协商解决。”见Stephen D. Krasner, the destiny of state's sovereignty, Foreign Policy. January/February, 2001.
    79 [日]條田英朗:《重新审视主权——从古典理论到全球时代》,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15页。
    80 见王铁崖、田如萱编:《国际法资料选编》,法律出版社,1982年版。
    81 参见简军波,《南北问题与国际关系》,蔡拓等著,《全球问题与当代国际关系》,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1—66页。
    82 二战后,发展中国家通过不懈的努力追求海洋权益。主要行动包括:1970年拉美9国通过了《蒙德维的亚海洋法宣言》,重申1953年提出的保卫200海里领海权的决心;1972年,加勒比海15国通过《圣多明各宣言》,宣布领海和承袭海宽度为200海里;1970年,非洲国家也提出了对领海及其以外专属经济区的200海里主权;第四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和首脑会议也通过决议支持200海里国家管辖区的权利要求。参见简军波,《南北问题与国际关系》,蔡拓等著,《全球问题与当代国际关系》,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83 人权最初是因反对宗教权力和王权而提出的,因此,人权成为了建立现代国家的最有力的口号。比如英国1688年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颁布了《人权法案》,法国1789年大革命期间也颁布了《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
    84 中世纪的民主政治典型地存在于城市共和国或城邦之中。有关论述参见斯科特·戈登著《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版;Michael Peter Smith, City, State,and Market: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Urban Society, NY: Blackwell, 1988.
    85 参见[法]邦雅曼·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贡斯当政治论文选》,商务印书馆(北京),1999年版。
    86 商谈与民主关系的重要性日益受到了重视。有学者写道:“第二个千年的最后十年见证了民主理论向商谈方向的强烈转变。同时,民主合法性日益与这样一种参与,即基于能力和义务就服从于集体决定进行商谈相联系。”见John S. Dryzek Deliberative Democracy and Beyond: Liberals, Critics, Contestatio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Introduction, p. 1.
    87 Seymour Martin Lipset, Social Conflict, Legitimacy, and Democracy, William Connolly, Legitimacy and the State, Basic Blackwell Publisher Ltd, 1984, p.91.
    88 Scott Barrett, Supplying International Public Goods: How Nations Can Cooperate, Edited by Marco Ferroni and Ashoka Mody, International Public Goods: Incentives, Measurement, and Financing,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2, p.47.
    89 Oliver, Dirk Willem te Velde, and Adrian Hewitt, Defining International Public Goods: Conceptual Issues, Marco Ferroni and Ashoka Mody (Edt.), International Public Goods: Incentives, Measurement, and Financing,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2, p. 35.
    90 Marco Ferroni and Ashoka Mody, Global Incentives for International Public Goods: Introduction and Overview, Marco Ferroni and Ashoka Mody (edt.), International Public Goods: Incentives, Measurement, and Financing,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2, p. 7.
    91 参见Kenneth N. Waltz,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New York: Addison-Wesley Pub. Co., 1979.
    92 参见简军波、丁冬汉:《国际机制的功能与道义》,《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3期。
    93 曼库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 Micheal Hudson, Super Imperialism: The Origin and Fundamentals of US World Dominance, Pluto Press 2003, p.147.
    2 同上注,第156页。
    3 张睿壮:《美国霸权的正当性危机》,《国际问题论坛》,2004年夏季号。
    4 [美]罗伯特·卡根:《美国的合法性危机》,《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5期。
    5 参见他们的著作。[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求实出版社,1988年版;[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等。
    6 Michael Parenti, Against Empire, San Francisco: City Lights Books, p.37.
    7 至2003年6月时止,“美国在海外的驻军规模约为24.7万人。从战略的角度看,目前美国海外军事基地的分布可划分为3个战略区、14个基地群。(1)欧洲、中东和北非地区。美国设在这些地区的基地约占其海外基地总数的53%,共有5个基地群,呈两线梯次配置。第一线由中欧基地群(设在德国、比利时、荷兰的基地与设施)、南欧基地群(设在意大利和希腊的基地与设施)和中东、北非基地群组成,以中欧基地群为主体,负责扼守欧洲的心脏地带; 第二线由英国、冰岛基地群和伊比利亚半岛基地群组成,负责增援中、北欧地区作战和实施战略核攻击。其中最为主要的是斯图加特陆军基地(美驻欧空军司令部及北约中欧盟军司令部驻地)和设在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海军基地(美第六舰队司令部联络官和北约南欧司令部驻地)。(2)亚太和印度洋地区。这一地区对美国有重要战略价值,故其在这一地区的海外基地数量仅次于欧洲,约占美国海外基地总数的42.7%,共有7个基地群。这些基地大体呈三线配置:第一线由阿拉斯加、东北亚、西南太平洋和印度洋等4个基地群组成,控制着具有战略意义的航道、海峡和海域;第二线由关岛、澳大利亚和新西兰2个基地群组成,是第一线基地的依托和重要的海空运输中转基地,也是重要的监视侦察基地;第三线由夏威夷群岛基地群组成,这既是支援亚太地区作战的后方,又是美国本土防御的前哨。在这些基地中,较为主要的是:设在阿拉斯加的埃尔门多夫空军基地(阿拉斯加空军司令部驻地),设在日本的横须贺、冲绳海军基地,设在韩国的乌山空军基地和汉城基地,设在印度洋上的迪戈加西亚海军基地,设在关岛的安德森空军基地和阿帕拉海军基地等。(3)北美和拉美地区。美国在这一地区设置了2个基地群。其中格陵兰、加拿大基地群主要担负战略预警和增援任务:巴拿马、加勒比海基地群则构成美国本土防御的南部屏障,也是控制加勒比海地区的桥头堡。”见《人民日报》,2003年6月12日第十三版。另外,根据五角大楼2005年统计,美国长期部署在全球基地的军队超过23万,其中主要集中在德国、日本和韩国。这个数字不包括部署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14.5万人,这些数字反映了美国在海湾地区新的军事承诺。伊拉克和海湾现有大约12.5万军队驻在伊拉克。其中大部分是从在美国和德国的常设基地临时调来的。长期驻在海湾的军队共有7000人。其中包括在卡塔尔的3400人和在巴林的1500人。卡塔尔是一个巨大的空军基地和美国中央司令部前方总部的所在地。巴林则设有美国第五舰队总部。美国在科威特也有不少军事力量。另有1.9万事军部署在阿富汗,目2001年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推翻塔利班政权以来,始终有美军驻在那里。欧洲 欧洲和非洲驻有约11.7万美军,而从欧洲基地调到伊拉克的军队算在美国驻欧部队之内。在驻欧美军的总数中有75603人驻在德国。驻在德国基地的第一步兵师正在伊拉克服役。美国还在德国驻有第一装甲师,并设有拉姆施泰因空军基地——美国空军欧洲的总部和重要的后勤中心。美国的作战飞机从德国的施庞达勒姆空军基地起飞。美国在意大利驻有1.33万部队。美海军第六舰队总部设在那不勒斯附近。阿维亚诺空军基地是美国空军的作战基地,第173空降旅驻在维琴察。大约有1.2万美军驻在英国,其中大部分是空军人员。美国第三航空队的总部设在英国的米尔登霍尔。在西班牙驻有约2000名美军。美国海军在大西洋海岸的罗塔建有一个海军站。驻在土耳其基地的美军约有1800人,大多数是驻在因吉尔列克空军基地的空军人员。另有1500名美军驻在冰岛,那里建有F-15战机的基地。东亚和太平洋 美国在日本的基地驻军最多,估计有4.5万人,其中半数以上驻在冲绳岛。美军第七舰队总部设在日本横须贺,另外还有“小鹰”号航空母舰——长期部署在美国境外的唯一的航母作战群。第三海军陆战队远征队驻在冲绳岛。美国在韩国的驻军为3.75,但将其中的3600调往伊拉克,并表示要将那里的军队减至2.5万。拉丁美洲和加勒比驻在佛罗里达州迈阿密的南方司令部有大约2500名军事人员。该司令部分管拉美和加勒比地区。见http://jczs.sina.com.cn/2005-03-23/1534275305.html.
    8 Michael Parenti, Against Empire, San Francisco: City Lights Books, p.37.
    9 石宝江、刘四海:《美国军队非战争军事行动》,《国际展望》,2002年2月,总第436—437期。
    10 《美国经济数据上升的背后》,《瞭望》,2003年2月3日第5—6期。
    11 见中国商务部网站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bg/200504/20050400039593.html。
    12 [美]大卫·科茨:《新自由主义和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经济扩张》,《国外理论动态》,2003年第8期。
    13 梁卫格、崔彦萍、刘超:《美国经济十年持续增长探源》,《经济论坛》2003年第19期。
    14 陈奕平:《当代美国外来移民的特征及影响分析》,《世界民族》,2004年第5期。
    15 从更为广泛的角度来看,这一模式似乎在文化领域也获得了优势。学者马克·T.贝克写道:“几十年来,盎格鲁—美利坚自由主义处于1945年之后在东北亚和东南亚的资本主义历史的主导性阐述地位。根据这一有影响力的盎格鲁—美利坚模式的观点,东亚——或至少应该——在幻想的总的前进道路上更早转向北美和西欧(特别是美国和英国)的道路。”Mark T. Berger, Battering Down The Chinese Walls: The Antinomies of Anglo-American Liberalism and The history of East Asian Capitalism In the Shadow of The Cold War, C. J. W.- L. Wee, Local Cultures and "The New Asia": The State, Culture, and Capitalism in Southeast Asia,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Singapore, 2002, p.77.
    16 东南亚危机发生之后有许多批评东亚资本主义模式的声音。比如有西方观察家写道:“当世界被高尚的亚洲价值所吸引时,惊人的经济增长速度掩盖了最糟的东西:裙带关系资本主义和腐败。”见王锐生,《亚洲价值与金融危机》,《哲学研究》,1998年第4期:转引自《让我们不要摒弃亚洲价值观念》,《亚洲华尔街日报》,1997年12月5日。
    17 参见李珍:《“华盛顿共识”与发展中国家“新自由主义”改革》,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5期,第70—71页。作为美国为首极力推行自由主义国际经济秩序的方案,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受到了学界广泛的批评。
    18 Rosemary Foot, S. Nevl Macfarlance, and Michael Mastanduno, US Hegemony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The United States and Multilateral Institutio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p.270.
    19 罗会钧:《美国国内对冷战后孤立主义思潮的批评》,《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4月第25卷第2期,第43页。
    20 Eric A. Nordlinger, Isolationism Reconfigured: America Foreign Policy for a New Centur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5.
    21 李明祥:《美国“新孤立主义”述评》,《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5期。
    22 罗会钧:《美国国内对冷战后孤立主义思潮的批评》,《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4月第25卷第2期,第43页。
    23 同上注。
    24 同上注,第44页。
    25 朱艳英:《冷战后美国的新孤立主义思潮述评》,《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9期,第55页。
    26 Lea Brilmayer, American Hegemony: Political Morality in a One-superpower World,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4, p. 167.
    27 同上,第168页。
    28 绝对主义国家是西欧封建帝国向民族国家过渡之间的国家形态,是现代国家的早期阶段。表现为君主的绝对权和财产的绝对权两个方面。这两个权力中心相互制约而又依赖,共同塑造早期现代国家的领土主权。参见Walter C. Opeilo, Jr. and Stephen J. Rosow, The National-State and Global Order, A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to Contemporary Politics,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1999, Part 2.
    29 参见上注著作。
    30 [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王晓珏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版。
    31 参见Benno Teschke, Theorizing the Westphalia system of State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from Absolutism to Capitalism,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Vol. 8 (1) 2002, pp.5-48.
    32 1945年联合国成立以来,联合国的会员国已经从当时的51个增加至2002年的191个,而且总的发展趋势是民族国家的数量还要增加而不是减少。目前,世界面临分离主义威胁的国家有几十个,既有发展中国家也有发达国家。依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国家数量的平均增 加速度计算,到2020年,世界上的国家数量有可能超过220个。
    33 参见王正毅,《边缘地带发展论:世界体系与东南亚的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4 一般地说,民族国家(nation-state)就是现代国家(modern state),而现代国家就是民族国家。有关民族国家形成与性质的论述参见[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胡宗泽等译:《民族国家与暴力》,三联出版社,1998年版。
    35 清晰疆域范围和边界不同于封建帝国时代的情形,帝国不具备严格的领土范围,而是经常发生变动,变动的方式也不是经过严格的程序进行的。而民族国家的疆域一旦确立,便会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其领土的变更若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便不具备合法性。
    36 民族国家无一例外都需要以民族主义建国,因此才能提供民族身份和归属感,这种身份属性不同于帝国时代的身份认知。帝国时代,个人的身份认同条件要么基于狭隘的地域,要么基于血缘,帝国臣民的属性虽然也是一种身份,但却可以发生变化而不固定。一旦敌国领土发生变更,附着于其土地上的人口的身份也会发生改变。而民族国家不同,它是以统一的民族身份和固定边界的国家来确证自我,也就是,民族国家提供了民族成员和公民双层固定不变的身份及其归属感。
    37 从民族国家开始才产生了统一的宪法和纵贯全国的法律体系。
    38 民族国家之前,暴力的合法运用不只限于国家,比如它可能被宗教集团或宗法机构所分享。
    39 民族国家形成初期往往会强调国民经济的一体化与国民财富的增长,因此早期民族国家都采纳重商主义(mercantilism)的方式增长国家财富。有关内容参见Walter C. Opello, Jr. and Stephen J. Rosow, The National-State and Global Order, A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to Contemporary Politics,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1999, Part 2.
    40 冯友兰曾经写道:“从先秦以来,中国人鲜明地区分‘中国’或‘华夏’,与‘夷狄’,这当然是事实,但是这种区分是从文化上来强调的。不是从种族上来强调的。中国人历来的传统看法是,有三种生灵:华夏、夷狄、禽兽。华夏当然最开化,其次是夷狄,禽兽则完全未开化。”(见冯友兰:《关于中国人的民族观念》,载其著作《中国哲学简史》第十四章,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第2版),因此中国有的是文化主义而不是民族主义。因为从根本上来说,民族主义乃是资本主义与现代性的产物,在中国古代社会,其资本主义尚未充分发育,现代性不知为何物的情形下,民族主义的缺失是理所当然的。
    41 有关民族的定义五花八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定义来自斯大林。
    42 黑非洲在西方殖民主义者到来之前,基本上处于部族社会;后来通过反殖民运动获得解放而建立起来的民族国家,其各自边界是殖民者给予利益和实力而不是根据民族和部族分布而划分的,因此黑非洲所谓民族国家其实并没有比需的历史条件。
    43 以加纳的恩克鲁玛(Kwame Nkrumah)为例,他从泛非主义出发,提出建立整个非洲联邦,以克服民族国家与非洲水土不服的困境,并在实践中于1958年与几内亚(Guinea)成立政治联盟,准备以此联盟作为未来非洲国家联盟的蓝本。一九六一年另一国家马里(Mali)加入加纳—几内亚联盟。
    44 民族主义曾经遭到过马克思主义者的强烈批判,认为它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阻碍劳工集团或劳动阶级的世界性联合。从历史来看,民族主义确实是资产阶级的需要,是资本主义发展到需要现代国家时的产物;但是民族主义在反对殖民运动和加速国内建设过程中所具有的意义是不可比拟的。从事实来看,自民族主义诞生以来,它便和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并列的最强大的意识形态和思想潮流,推动了殖民地人民的觉醒和反殖民运动及民族自决运动。有关民族主义运动参见王联主编:《世界民族主义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版,该书较为全面分析了西方民族主义的起源、亚非拉民族主义运动积极原因与冷战后的民族主义浪潮。
    45 大前研一:《民族国家的终结》,载D.赫尔德,J.罗西瑙等:《国将不国》,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83—184页。
    46 简·阿尔特·斯科尔特(J.A.Scholte):《全球资本主义和国家》,载D.赫尔德,J.罗西瑙等:《国将不国》,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64—165页。
    47 见琳达·韦斯(Linda Weiss):《“无权力国家”的神话》,载D.赫尔德,J.罗西瑙等:《国将不国》,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8 S. D. Krasner,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and Independent Statehood, in R. H. Jackson and A. James, eds, States in a Changing World: A Contemporary Analysis, Oxford: Clarendon, 1993, p.318.
    49 D.赫尔德,J.罗西瑙等:《国将不国》,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47页。
    50 [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97页。
    51 冷战后欧洲的民族分离运动也是不可忽视的现象。著名的包括车臣分裂运动、前南斯拉夫的分裂运动、西巴布亚巴斯克地区的分裂运动和北爱尔兰共和军的分裂运动等。参见王联主编:《世界民族主义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版;程人乾等,《涡流:20世纪民族主义潮汐透视》,西苑出版社2000年版,等。
    52 参见 Scott Burchill etc.,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Dealdn University, 2001.
    53 参见[德]哈贝马斯:《后民族结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54 [英]戴维·赫尔德:《民主与全球秩序:从现代国家到世界主义治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82—85页。
    55 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的联系在于,民族主义巩固了民主政治结构,并为民主国家的建立提供了合法的主权;而民主则有利于民族观念的进一步巩固。
    56 民族国家的成功最终抵消了革命的激进主义的冲击,后者主张超越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建立劳工阶级的联合并打破民族主义的神话。
    57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Richard O. Gorman Anderson)写道:“尽管在每个民族内部可能存在普遍的不平等与剥削,民族总是被设想为一种深刻的,平等的同志爱。”他还写道:“我主张对民族作如下的界定:它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并且,它是被想象为本质上有限的(limited),同时享有主权的共同体。”见[英]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商务印书馆(上海)2003年版,第7页。
    58 成熟的民族主义一般需要经历从文化民族主义到国家民族和足以的转型,尽管现实世界中的民族主义转型并不如此成功与彻底。国家民族主义体现为公民文化的建构,民众以公民身份将爱国热忱转向国家而不仅是民族。参见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后民族结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9 也许可以对公民和市民做出区分。公民包含着民主政治含义,表示一国之内符合一定条件的居民具有定期参与选举活动选择政治领导人的权利和义务。而市民不一定具有这样的特征,因为“市民”一词本身不包含政治含义,只表明生活在社会中(在现代社会,便尤其是指生活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的特有身份,尽管市民可能以公民身份参与政治活动。关于“消极自由”的理解,参见以赛亚·伯林,《自由四论》,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以及[法]邦雅曼·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贡斯当政治论文选》,商务印书馆(北京),1999年版。
    60 见 Helmut Anheier, Marlies Glasius, and Mary Kaldor, Editors, Global Civil Society (2001),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p. 12.
    61 同上注。
    62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一章内容。
    63 “无权者的权力”(The Power of Powerless)是捷克前总统,冷战时代著名的异议分子和捷克著名的文学家哈维尔(V. Havel)一篇著作的标题。《无权者的权力》写于1978年,首先通过地下方式流传,1980以后年开始以捷克文、英文和德文等公开出版。中文译本参见哈维尔:《无权者的力量》,《哈维尔选集》,基进出版社,1992年5月版。
    64 “公共领域”是1960年代的西方学者提出的概念,旨在说明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如何发生 联系,以及政治过程如何有效地超越于选举政治而体现出真正的民主。参见[德]于尔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日]川崎修:《阿伦特:公共性的复权》,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版。
    65 Gordon Laxer and Sandra Halperin edited, Global Civil Society and Its Limits, Palgrave Macmillan, 2003, P.64.
    66 在国家仍然占据国际社会主导地位,各国社会内部之间和全球各地区及不同群体之间利益、价值和偏好迥然不同,由此有学者认为全球市民社会或全球社会(global societ),)实际上是不真实的。
    67 参见刘贞晔:《国际政治视野中的全球市民社会——概念、特征和主要活动内容》,《欧洲》,2002年第5期,第50页。
    68 Ronnie D. Lipuschutz, Reconstructing World Politics, The Emergence of Global Civil Society, Minimum, 1992, 7(6), p.390.
    69 John Keane, global civil socie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p.23.
    70 何增科:《全球公民社会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3期,第31—32页。
    71 国内学者在分析全球市民社会(或全球公民社会)时将其划分为“国际非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联盟、全球公民网络、跨国社会运动、全球公共领域”,见何增科:《全球公民社会引论》,李惠斌,薛晓源:《全球化与公民社会》,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4页。
    72 Helmut Anheier, Marlies Glasius, and Mary Kaldor, Editors, Global Civil Society (2001),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p.4.
    73 笔者提出“全球主题运动”的目的在于简化众多形式各异,但性质相同的全球市民社会活动,比如有临时性的国际集会或会议、具有国际影响的游行示威、或者常规性的国际会议等等。
    74 对全球市民社会的理解存在差异。英国学者安海尔(Anheier)就说过:“它对所有人可以是所有的事情。”见Helmut Anheier, et al., Global Civil Society 2001,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p.25;转引自刘贞晔:《国际政治视野中的全球市民社会——概念、特征和主要活动内容》,《欧洲》,2002年第5期。
    75 Edward Comor, The Role of Communication in Global Civil Society: Forces, Processes, Prospects,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2001 (45), p. 389.
    76 参见 John Keane, Global civil socie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pp. 1-2.
    77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黄平校,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8页—26页。
    78 关于社会生活而非全球问题或自由经济的全球化论述显得更为抽象,往往包含着在消费方式、心理特征、空间理论等哲学化的阐述。有关这方面的全球化论述参见吉登斯的《现代性的后果》,乌尔里希·贝克等的《自反性现代性》;阿尔布劳的《全球时代》;赫尔德的《全球大变革》等。
    79 1980年代的民主化浪潮被看作民主的“第三波”(参见萨谬尔·亨廷顿[Samuel P. Huntington]:《第三波:二十世纪末的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叶明德校,台北市: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4年版),这是因为非西方国家在经历1960年代和1970年代的反旧式殖民运动的彻底胜利后,到1980年代开始了真正的国家建设过程,而这一阶段在形式上需要进行民主制度的建构;对于东南亚和拉美一些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如亚洲“四小龙”和巴西、智利、阿根廷等)而言,它们在经济成长之后,市民社会的壮大提出了建立民主政治的呼声,客观上也促成了“第三次民主”浪潮。
    80 参见Gorden Laxer and Sandra Halperin, Global Civil Society and Its Limits, Palgrave Macmillan,2003, p.5.
    82 费德里克·马约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杂志,转引自《山东教育》2000年7—8月版,第127页。
    83 见“绿色和平组织网站”首页http://www.greenpeace.org/international/about。
    84 1960年代西方世界的学生运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集中于1968年。他们反主流文化和人性异化,甚至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当时这批学生以激进主义为思想指南,其中所庸服的人物是所谓的3M(即马克思[Marx]、毛泽东[Mao Zedong]和马尔库塞[Marcuse])。
    85 福特主义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代名词,是指运用泰勒的管理方式,严格的运作程序,将人当成机器进行十分理性化的工业生产方式,而且与大工业相联系。后福特主义则主张人性化的企业管理与生产,强调个性化和以知识经济为主导。参见Werner Bonefeld and John Holloway, Post-Fordism and Social Form: A Marxist Debate On the Post-Fordist State, Basingstoke: Macmillan, 1991.
    86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认同政治与左翼》,《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年第2期。
    87 [加]泰勒:《承认的政治》,汪晖、陈燕谷编:《文化与公共性》,三联书店,1998年版。
    88 参见[德]于尔根·哈贝马斯:《包容他者》第八章《民主法制国家中的承认斗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89 就像很多反美主义者一样,在强调珍惜本国文化的同时,却经不住对美国商品的诱惑,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连反美行为也是美国化的。阿贾米写道:“整个世界都埋怨美国,却又同时接受它的保护、它的闲话和它的颓废。调到一个极端反美的卫星频道Al-Jazeera的谈话节目,就能在屏幕上看到一系列对美国方式和技术进行的拙劣模仿,主持人穿着广告夹克,对喀布尔或巴格达的背景极端无知。这个形式正是从那个主持人正在批判其罪恶和愚蠢的国家那里模仿的。”福阿德·阿贾米(Fouad Ajami):《虚假的反美主义》,《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第1期。
    90 [德]乌尔里希·贝克、[英]安东尼·吉登斯,[英]斯科特·拉什著:《自反性现代化:现代社会秩序中的政治、传统和美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8月版,第29页。
    1 美国小布什政府第一任期内的国家安全顾问莱斯强调说,美国的对外政策应该从“美国国家 利益这一坚实的基础上,而不是从一个虚幻的国际共同体利益基础上实施”。见孔多莉莎·莱斯:《促进国家利益》,《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3期,第60页。
    2 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看,许多国家都有过单边主义行动的记录。在冷战时期,难道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在美国看来不是单边主义行动吗?因此,单边主义并非美只有美国运用过。参见Edited by Rosemary Foot, S. Neil Macfarlane, and Michel Mastanduno, US Hegemony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The United States and Multilateral Institutio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3 有关美国自由主义风格的形成,边疆派历史学家泰勒(H.C.Taylor)有过精彩的论述。他的博士论文有关“边疆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性”,是美国农业史论述的独特视角。
    4 1845年12月,纽约《晨报》(Morning News)编辑约翰·L.奥苏里凡这样写道:“那就是,以我们天定命运的权利扩张和占有此全部大陆,它是我们伟大自由历程与联合起来的自治政府所赋予我们的进步。”但这不是他第一次运用此一词汇,是年早些时候,该编辑在《民主党人评论》(Democratic Review)中也用到了此一词语。见Thomas A. Fitzgerald, Jr.,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Benziger, Inc. 1974. pp. 144-145.
    5 Edited by Rosemary Foot, S. Neil Macfarlane, and Michel Mastanduno, US Hegemony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The United States and Multilateral Institutio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p.27.
    6 [美]罗伯特·塔克,戴维·亨德里克松:《美国合法性的来源》,《外交》,2004年11/12月号。
    7 [美]理查德·N.哈斯:《“规制主义”——冷战后的美国全球新战略》,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85页。
    8 Joseph S. Nye Jr., Unilateralism vs. Multilateralism: America Can't Go It Alone,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June 13, 2002.
    9 贾庆国:《单边主义还是多边主义?》,《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第8期。
    10 James P. Swell, Congenital Unilateralism in a Multilateralizing World: American Scholarship o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Edited by James P. Swell, Multilateralism in Multinational Perspective: Viewpoints from Different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ST. Martin's Press. 2000. pp. 1-25.
    11 朱明权:《领导世界还是支配世界?——冷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2—143页。
    12 1996年3月,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了《古巴自由与民主声援法》,即所谓《赫尔姆斯—伯顿法》(the Helms-Burton Act),并计划于同年8月1日正式生效。该法案目的在于“加强对卡斯特罗政府的国际制裁”(United States: Cuban Liberty and Democratic Solidarity(Libertad)Act of 1996, International Legal Materials, March 1996, p.360)。该法的核心在于其第三条和第四条。第三条规定:为“保护美国国民的财产权”,“在本条款生效后三个月,任何同古巴政府在1959年1月1日以后没收财产有牵连的外国人”,都负有向原先拥有这些财产的美国国民支付相应赔偿和利息的法律义务(Libertad Act, Title Ⅲ Sec. 301, Sec.302),美国国民有权根据《赫—伯法》向美国法庭提出上诉并要求执行判决。第四条规定,自法案生效之日起,美国国务卿有权拒绝向与被没收财产有牵连的外国人及其配偶、子女或代理人发放签证,司法部长也有权将他们驱逐出境(Libertad Act. Title Ⅳ Sec. 401(a))。但这项以国内法规定他国公司行为的做法遭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参见陈刚:《<赫尔姆斯—伯顿法>引起的美加冲突》,《美国研究》,2001年第3期。1996年,美国国会通过《达马托法》,如果外国公司对伊朗和利比亚的石油和天然气工业的投资超过4000万美元,美将对它们实行制裁。2004年8月13日,美国国务卿鲍威尔(powell)以伊朗涉嫌发展核武器为由,要求日本重新考虑在伊朗的石油投资计划,放弃与伊朗签署的巨额石油开发协议。参见唐志超,《百般阻止日本开发油田,美国围堵伊朗石油业》,《环球时 报》,2004年8月18日第七版。
    13 [美]汉斯·凯尔森:《国际法原理》,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77页。
    14 朱廷珺:《美国贸易政策中的侵略性单边主义特征》,《当代亚太》,2000年第1期。
    15 [美]沃尔登·贝洛:《全球主义进程的危机和美国经济单边主义》,《国外理论动态》,2003年第12期。
    16 [美]克莱德·普雷斯托维茨:《主权胜过人权》,《流氓国家——谁在与世界作对?》,新华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
    17 [英]巴里·布赞:《美国例外论、单极和“9·11”——理解唯一超级大国的行为》,《国际问题论坛》,2005年春季号(总第38期)。节选自Barry Buza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Great Power: World Politic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Polity, 2004.
    18 “帝国主义”一般是在经济层面上使用的术语,它意味着晚期资本主义阶段,帝国主义者通过武力和资本的手段,维持对殖民地极为不合理的生产分工和贸易格局,达到剥削和掠夺殖民地财富的目的。有关“帝国主义”的经典论述参见列宁:《帝国主义最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英]约·阿·霍布森:《帝国主义》,纪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年;[英]安东尼·布鲁厄:《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仇启华等译,求实出版社,1984年版;Hannah Arendt, On Revolution, London: Penguin Books, 1990; Hannah Arendt, 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 San Diego, New York, London: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Publishers, 1975;以及卢莎·卢森堡的著作。
    19 A. Bullock and O. Stallybrass (eds), The Fontana Dictionary of Modern Thought, London, Fontana Books, 1979, p. 303. 转引自John Tomlinson, Cultural Imperialism: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Pinter Publishers, 1991, p.3.
    20 有关美国政党意识形态的论述参见John Gerring, Party Ideologies in America, 1828-1996,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21 参见Richard A. Melanson,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Since The Vietnam War: The Search For Consensus From Nixon to Clinton, M. E. Sharpe, Inc., 2000.
    22 转引自爱德华·W.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三联书店(北京),2003年版,第416页。
    23 同上,第416—417页。
    24 从概念来看,文化帝国主义不一定是主观的努力,因为通过军事和经济手段将价值和习俗推广到异乡并深刻影响本土文化的行为可能是间接的;也就是,文化帝国主义需要看作一种主观手段与客观效果的结合,而前者容易认定是文化帝国主义,后者往往会被殖民地视为无奈的和正常的进步过程,这种观点应该得到修正。当殖民地区(当然区别于传统的殖民时期的殖民地)兴高采烈地接受美国的消费方式并引以为荣时,便是主动地接受了文化帝国主义的侵害,这是温柔地扼杀本土文化生命力的过程,而这种侵害无论如何是没有合法性的,美国没有权利将它的价值和习俗取代本土价值和习俗,即便是依靠静悄悄地方式进行,就像诱导式地教唆一个人自杀和用利刃取人性命具有同等罪行一样。参见Jhon Tomlinson, Cultural Imperialism: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Pinter Publishers, 1991.
    25 施米特便持有这种观点,他认为,“民主的核心概念是人民,而不是人类。如果民主必须具有一种政治形态,那么,有的就只是一种人民民主,而不是人类民主。”([德]哈贝马斯著:《包容他者》,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5页),简言之,现代政治是在民族国家内部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为适应领土国家统治制度而被塑造出来的”(Eva Etzioni-Halevy, Linkage Deficits in Transnational Politics,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23, No.2, 2002, p.204.)。
    26 参见Rosemary Foot, S. Neil MacFarlane, and Michael Mastanduno (ed.). US Hegemony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The United States and Multilateral Institutions, Imprint Oxfor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27 参见Fraser Cameron, US foreign policy after the Cold War: Global Hegemon or Reluctant Sheriff?,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3.
    28 爱德华·W.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三联书店(北京),2003年版,第428—429页。
    29 Joseph S. Nye Jr., The American National Interest and Global Public Goods, International Affairs, 78, 2, 2002, p.241.
    30 同上。
    31 DAC是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下的“发展援助委员会”(the Development Assistance Commitments)。
    32 参见 Fraser Cameron, US foreign policy after the Cold War: Global Hegemon or Reluctant Sheriff?,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3.
    33 朱启超:《国际军火贸易动机演变与国家战略博弈》,见http://www.usc.cuhk.edu.hk/wk_wzdetails.asp?id=3549
    34 李安方:《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管制的效果评判与前景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4年第7期。
    35 “根据对外援助拨款在经济中所占的比例,美国目前在工业化国家中绝对排在最后一名。美国给对外援助的拨款还不到国内生产总值的0.14%,总统提出的2003年财政年度预算案的每一美元中只有不到一美分用于对外援助。”(理查德·索科尔斯基和约瑟夫·麦克米伦:《对外援助应有利于保护我们自己》,《美国参考》。原载《纽约时报2月12日》
    36 参见颜声毅主编:《当代国际关系》,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37 Joseph S. Nye Jr., The American National Interest and Global Public Goods, International Affairs, 78, 2, 2002, p.242.
    38 有关全球化与世界发展不平衡的论述很多。参见Kai Nielsen, Globalization and Justice, Amherst, N. Y.: Humanity Books, 2003.
    39 新殖民主义与殖民主义的区别在于,前者以较为隐蔽和柔性的方法继续过去老殖民者对殖民地的剥夺和压榨。1960年代开始就有关于新殖民主义的论述。参见早期著作Kwame Nkrumah, Neo-colonialism: The Last Stage of Imperialism, London: Panaf, 1971; B. Crozier, Neo-Colonialism: A Background Book, London: Bodley Head, 1964; Samir Amin, Neo-Colonialism in West Africa, Harmondsworth: Penguin, 1973.
    40 这不表明反全球化运动不存在自己的理论,有学者总结出反全球化理论包括“贸易保护主义理论、依附理论;比较优势陷阱理论;民族主义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见古晶:《反全球化理论基础评析》,《理论学刊》,2002年7月第4期。
    41 http://www.anti-marketing.com/anti-globalization.html.
    42 http://www.anti-marketing.com/anti-globalization.html.
    43 国内有学者总结了反全球化的主要组织,包括有:全球人民行动组织;全球化国际论坛;美国劳联—产联:农民道路;金融投机交易收税委员会;全球贸易观察;世界自然保护基金;关注南半球;热那亚社会论坛;免除债务;世界社会论坛;巴西无地者运动;亚利安手势;第三世界网络;等。见张晓慧:《反全球化》,《国际资料信息》,2003年第3期。
    44 从此表可以看出,所有重大的反全球化或全球性抗议活动都与美国相关,或直接针对美国。
    45 Paul Hollander, Anti-Americanism: Irrational and Rational, Transaction Publicationers, 1995, p.334.
    46 Paul Hollander, Anti-Americanism: Irrational and Rational, Transaction Publicationers, 1995, pp. 334-335.
    47 可以看出,美国在国际受欢迎程度基本上每年递减,只有2005年略有上升。“皮尤”调查组织这样写道:“受美国在伊拉克战争结果的影响,欧洲、中东和亚洲的反美主义有轻微减缓的迹象。但是在受调查的国家中,美国依然非常不被喜欢。美国人并不能如以往一样感到乐 观。”见http://pewglobal.org/。
    48 Paul Hollander, Anti-Americanism: Irrational and Rational, Transaction Publicationers, 1995, p.356.
    49 拉美人这样批评美国:“对拉丁美洲人而言,认为占少数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应成为世界上最有权势力量的观点是不能忍受的。他们比西班牙人晚到这里,而且在初到乍来的第一个冬天,几乎不能在恶劣的气候中生存下去。拉丁美洲人要求进行集体性地自我分析,以寻找到所面对的不平衡的根本原因。这就是为什么,在意识到他们所说的谬误后,每一个拉丁美洲的政治人物和知识分子必须重申我们所有的困难根源于北美的帝国主义。”(Ivan Kats, The Latin Americans: Their Love-Hate Relationship with the United States,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77.)
    50 [法]菲利浦·罗杰:《美利坚敌人:法国反美主义的来龙去脉》,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序言》第3页。
    51 同上书,第391—392页。
    52 参见 Edited by Rosemary Foot, S. Neil Macfarlane, and Michel Mastanduno, US Hegemony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The United States and Multilateral Institutio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1 Robert Cooper, Why We Still Need Empires? The Observer, Vol. 7, April 2002.
    2 Robert Cooper, 'The New Liberal Imperialism, Observer/World View Extra Sunday, April Vol. 17, 2002. See Http://www.wmdzj.xiloo,com/international/international relations-html
    3 国内有学者认为,新帝国主义以三篇标志性的文章及讲话为代表。首先是库珀的文章,第二是2002年4月15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康多利扎·赖斯在霍普金斯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讲话,把世界上的国家分为4种,提出对第三类的“流氓国家”要进行打击,对第四类的“失败国家”要实行国际治理;第三篇是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2002年6月1日在西点军校的讲话,明确提出了先发制人的观点。参见《世界知识》,2002年第15期,第26页。
    4 Kevin Baker, American Imperialism,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Dec. 9, 2001.
    5 Charles Krauthammers, The Unipolar Moment Revisited, The National Interest, No.70, Winter 2002/2003, pp.5-17.
    6 Peter Bender, America: The New Roman Empire. Orbis. Vol.47, No. 1, Winter 2003.
    7 张立平:《“新帝国论”与美国21世纪的大战略》,《国际政治研究》,2003年第4期。
    8 杨运忠:《“新帝国论”——21世纪美国全球称霸的理论范式》,《当代亚太》,2003年第1期。
    9 同上注。
    10 同上注。
    11 G. John Ikenberry, America's Imperial Ambition, Foreign Affairs, September/October, 2002, P.49.
    12 Michael T. Klare, For Oil and Empire? Rethinking War with Iraq, Current History, March 2003, P.135.
    13 Pat Buchanan, Is the Neo-conservative Moment Over? The American Conservative, June 16, 2003.
    14 [美]M.沃尔兹:《存在一个美利坚帝国吗?》,《国外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15 [美]J.B.福斯特:《帝国主义新时代》,《国外社会科学》,2004第3期。
    16 例如,布热津斯基写道:“美国在全球前所未有的影响力要为什么样的中心目的服务?这个问题的答案将最终决定美国是通过达成国际共识的方式来确立和加强它的领导地位,还是主要依靠以实力为后盾的独断专行来维系它的主宰地位。在共识基础上取得领导地位,将增强美国在世界事务中的主导作用,合法地巩固美国的世界唯一超强大国地位;靠独断专行来维系主宰地位,虽然也能保住美国独一无二的优势地位,但需要美国在国力上付出更大的代价。”([美]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大抉择:美国站在十字路口》,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第235—236页。
    17 以沃勒斯坦观点为例,他认为,“作为霸权国,美国自1970年代以来就一直在衰落”,他尤其认为,从美国对2001年9·11事件的反应来看,美国的衰落速度加快了。由于沃勒斯坦将权力的历程分解为“工农业生产—商业—金融”领域优势依次递进的过程,他据此认为,美国自1970年代开始失去金融优势以来,其权力就开始走向衰落。他标示出了美国霸权衰落的四个重要转折点:越南战争、1968年、1989年和9·11事件。他最后的结论是:“对布什总统和美国而言,其选择机会极其有限。作为今后十年在世界事务中的决定性力量,它没有办法阻止其持续的衰落。真正的问题不是作为霸权国家的美国是否处于衰落之中,而是它是否可以设计出一个办法,在对世界和对它自己损害最小的范围内体面地衰落。”再以特利·博斯威尔(Terry Boswell)观点为例,他引用吉奥凡尼·阿尔里希(Giovanni Arrighi)的观点说,体系的累积性周期表明,金融资本在代替贸易和生产投资时,衰落的霸权国可以依靠其世界金融中心地位从中得益,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国在1990年代的成长率就反映了在金融领域里的这种泡沫现象。换言之,阿尔里希认为美国权力处于依赖于金融资本的时期,而这一时期是权力处于衰落的表征。博斯威尔总结道:“美国在衰落,而在可见的未来(接下来的二、三十年间),欧盟则是唯一可能的权力竞争者”。有人则不认同美国权力衰落论。斯蒂芬·吉尔(Stephen Gill)声称,当前,美国依然控制着世界经济产出,并保持着持续的政治和文化影响力。就后者来看,他认为美国对其他国家市民社会的美国化“进程(包含美国文化帝国主义)都没有遇到对手,对合众国而言,其成功代表着重要的帝国‘收益’”。因此,他认为在21世纪,“美国将继续发挥领导和核心作用”。分别参见: Immanuel Wallerstein, The United States in Decline? Thomas Ehrlich Reifer ed., Globalization, Hegemony and Power: Antisystemic Movements and the Global System, Paradigm Publishers, 2004, p. 19, p.26—27, p.34; Thomas Ehrlich Reifer ed., Globalization, Hegemony and Power: Antisystemic Movements and the Global System, Paradigm Publishers, 2004, p. 154; Stephen Gill, American Hegemony and the Trilateral Commiss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p.86.
    18 [美]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困惑:为什么美国不能独断专行?》,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6月版,第11页。
    19 同上,第11—12页。
    20 参见Joseph S. Nye, Jr., 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 Public Affairs~(TM), 2004.
    21 同上,p.99
    22 Joseph S. Nye, The American National Interest and Global Public Goods,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 78, 2002, p.240.
    23 同上,p.241.
    24 同上,p.243.
    25 [美]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困惑:为什么美国不能独断专行?》,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6月版,《前言》第9页。
    26 同上,正文第12页。
    27 同上,第170页。
    28 Robert Kagan, Power and Weakness, Policy Review, June/July, 2002, p.3.
    29 同上,19.26.
    30 [美]罗伯特·卡根:《美国的合法性危机》,《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5期,第122页。
    31 同上,第126页。
    32 [美]罗伯特·塔克,戴维·亨德里克松:《美国合法性的来源》,《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4期,第38页。
    33 [美]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困惑:为什么美国不能独断专行?》,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6月版,《前言》第171—173页。
    34 同上,第174页。
    35 同上,第165页。
    36 Charles Krauthammer, The New Unilateralism, Washington Post, June 8, 2001, A29.
    37 王缉思主编:《高处不胜寒——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和世界地位》,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12月,第334页。
    38 1989年12月20日凌晨,美国对巴拿马发动了代号为“正义事业行动”的大规模武装入侵。这是美国自越南战争后发动的规模最大的军事行动,目的是继续占领巴拿马运河管理权。长期以来,巴拿马人民强烈要求从美国手中收回运河管理权,美国卡特政府1977年曾与巴拿马总统托里芬斯将军签订过《关于巴拿马运河永久中立和运河营运条约》,答应从1990年起,将运河逐步交还巴方管理,至2000年撤走美军,将运河主权全部归还巴拿马。里根政府上台后即想推翻该条约,美巴关系随之紧张。布什政府更不愿在其任期内失去对运河的控制权,为除掉在运河主权问题上态度强硬的巴国防军司令诺列加(后任政府首脑),延续美对运河的控制,从1987年6月起,美国曾先后三次策动旨在推翻诺列加的军事政变均未成功。于是,借口诺列加贩毒和破坏“民主”,由美军直接进行武装入侵。
    39 冷战结束后10年,美国多边主义表现得最为充分。克林顿政府推行的“参与与扩展”战略就是多边主义路线的集中表现。在亚太安全上,美国一方面以日美同盟为亚太战略的基石,不断加强双边军事同盟关系;另一方面又主张建立多边安全保障体制,以作为美国与盟国双边关系的补充。美国改变对东盟地区论坛的态度,积极参加这一多边论坛,力求通过控制该论坛,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多边安全机制。1995年美国提议将亚太经合组织扩大为可以讨论安全问题的多边论坛,从而使APEC为美国的亚太安全战略服务。见江凌飞:《关于多边主义和多边外交的三个问题》,《当代世界》,2005年第8期;曹筱阳:《继承与演变:新世纪美国的亚太战略》,载《2000年亚太地区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
    40 “布什主义”在美国小布什总统第二任期逐渐演变出所谓“新布什主义”,我国有学者这样比较过新老布什主义:“‘新布什主义’是区别于‘老布什主义’而言的,但其间存在着思想体系和行政风格的发展继承性。‘新布什主义’是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以小布什为主要代表的美国共和党和政府,奉行‘冷战主义’的外交路线,在国际社会中谋求美国‘世界霸主’地位的一系列理论原则和方针政策。‘新布什主义’的实质是:遏制世界多极化发展,建设美国‘单极世界’。其基本点是以‘冷战思维’为基本走势,以‘组织和扩大反恐战争’为支点,以扩展和培养‘美国式价值观’为框架,以建立美国‘单极世界’为总目标,全面推行美国全球战略。”见王国忠:《“新布什主义”的实质要素分析》,《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年10月,第23卷第10期。
    41 布什政府认为,对这些“失败国家”应剥夺其主权,改变其制度,可以用先发制人的办法消除其对其他国家可能造成的伤害。据此理论,塔利班统治下的阿富汗、萨达姆统治下的伊拉克都被美国定为“失败国家”的典型,此外,这种“典型”还有朝鲜。参见张琏瑰:《对抗:危机逼近朝鲜半岛》,《世界知识》,2003年第2期。
    1.A.布莱顿,P.赛蒙,G.卡罗地,R.温特伯:《理解民主》,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
    2.D·赫尔德,J.罗西瑙:《国将不国》,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J.范伯格:《自由、权利和社会正义:现代社会哲学》,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阿克塞尔·霍耐特:《为承认而斗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爱德华·W.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三联书店(北京)2003年版;
    8.安东尼·吉登斯:《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9.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10.巴特·穆尔—吉尔伯特:《后殖民里路——语境、实践、政治》,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鲍桑葵:《关于国家的哲学理论》,商务印书馆(北京)1996年版;
    12.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3.蔡拓等:《全球问题与当代国际关系》,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4.陈玉刚,袁建华:《超越威斯特伐利亚?21世纪国际关系的解读》,时事出版社2004年版;
    15.陈志敏,古斯塔夫·盖茨拉著:《欧洲联盟对外政策一体化——不可能的使命?》,时事出版社2003年版;
    16.程人乾:《涡流:20世纪民族主义潮汐透视》,西苑出版社2003年版;
    17.戴维·赫尔德:《民主与全球秩序:从现代国家到世界主义治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8.戴维·赫尔德等:《全球大变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9.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北京)1989年版;
    20.丹尼斯·朗:《权力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1.道格拉斯·拉米斯:《激进民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2.邓正来,J.C.亚历山大:《国家与市民社会: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23.菲利浦·罗杰:《美利坚敌人:法国反美主义的来龙去脉》,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24.弗雷德里克·杰姆逊,三好将夫:《全球化的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5.弗洛姆:《健全的社会》,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6.汉斯·凯尔森:《国际法原理》,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27.赫德利·布尔:《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秩序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28.贾斯廷·罗森伯格:《市民社会的帝国: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批判》,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9.杰克·唐纳利:《普遍人权的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30.卡尔·博格斯:《政治的终结》,社会科学 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31.卡尔·斯密特:《政治的概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2.卡尔·雅斯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33.肯尼思·W.汤普森:《宪法的政治理论》,三联书店(北京)1997年版;
    34.肯尼斯·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5.李惠斌主编:《全球化与公民社会》,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6.理查德·N.哈斯:《“规制主义”:冷战后的美国全球新战略》,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37.路易斯·亨金等:《宪政与权利》,三联书店出版社1997年版;
    38.罗宾·科恩,保罗·肯尼迪:《全球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39.罗伯特·O.基欧汉:《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0.罗伯特·达尔:《论民主》,商务印书馆(北京)1999年版;
    41.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2.罗伯特·吉尔平:《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秩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3.罗伯特·吉尔平:《全球资本主义的挑战:21世界的世界经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4.罗兰·罗伯森:《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罗兰·斯特龙伯格:《西方现代思想史》,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45.罗兹·墨菲:《亚洲史》,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4年版;
    46.马丁·怀特,赫德利·布尔,卡斯滕·霍尔布莱德:《权力政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
    47.麦克尔·哈特,安东尼奥·奈格里:《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8.麦克尔·欧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版;
    49.曼库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50.尼克拉斯·卢曼:《主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1.诺姆·乔姆斯基:《新自由主义和全球秩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2.佩里·安德森:《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3.齐格蒙特·鲍曼:《全球化:人类的后果》,商务印书馆(北京)2001年版;
    54.让—马克·考克:《合法性与政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55.萨尔沃·马斯泰罗内:《当代欧洲政治思想(1945—198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56.山本吉宣:《国际政治理论》,上海三联书店1993年版;
    57.斯科特·戈登:《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8.苏长和:《全球公共问题与国际合作:一种制度的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9.特奥托尼奥·多斯桑托斯:《帝国主义与依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60.特伦斯·欧文:《古典思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61.托布约尔·克努成:《国际关系理论史导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2.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3.王正毅,《边缘地带发展论:世界体系与东南亚的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64.威尔·金里卡:《少数的权利:民族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和公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5.乌·贝克,哈贝马斯:《全球化与政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66.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67.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68.肖佳灵:《国家主权论》,时事出版社2003年版;
    69.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70.颜声毅主编:《当代国际关系》,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71.约翰·霍夫曼:《主权》,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72.约翰·基恩:《公共生活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73.约翰·鲁杰主编,苏长和等译:《多边主义》,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4.约瑟夫·A.凯米莱里:《主权的终结?日趋“缩小”和“碎片化”的世界政治》,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75.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困惑:为什么美国不能独断专行?》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76.詹姆斯·N.罗西瑙主编:《没有政府的治理》,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77.詹姆斯·德·代元:《国际关系理论批判》,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8.中西治:《新国际关系理论》,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79.周丕启:《合法性与大战略:北约体系内美国的霸权护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0.朱龙华:《罗马文化》,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81.朱明权:《领导世界还是支配世界?——冷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82.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大抉择:美国站在十字路口》,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
    83.左丘民:《国语》,华龄出版社2002年版。
    1. Bill Kauffman, American First! Its History, Culture and Politics, Prometheus Books, 1995.
    2. Christopher Pierson, The Modern State, Routledge Publication, 2004.
    3. Daphne Josselin, William Wallace, Non-state Actors in World Politics, PALGRAVE, 2001.
    4. David P. Forsythe, Human Right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5. Francis Fukuyama, State Building: Governance and World Order in the 21st Centur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4.
    6. George Liska, Twilight Of A Hegemony: The Late Caree of Imperial America,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2003.
    7. Gerard Delanty, Modernity and Postmodernity, SAGE Publications LTD, 2000.
    8. Gorden Laxer, Sandra Halperin, Global Civil Society and Its Limits, Palgrave Macmillan, 2003.
    9. Ian Clark, Glob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Oxford Press, 1999.
    10. Jean-Francois Revel, Anti-Americanism, Plon, 2000.
    11. John Newhouse, Imperial America: The Bush Assault on the World Order, A division of Random House INC, New York, 2004.
    12. John Tomlinson, Cultural Imperialism: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Pinter Publishers, 1991.
    13. Jonathan Joseph, Hegemony: A Realist Analysis, Routledge Press
    14. Joseph Nye Jr., 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 Public Affaires~(TM), 2004.
    15. Joshua Muravchik, The Imperative of American Leadership: A Challenge to Neo-lsolationism, The AEI Press, 1996.
    16. Lea Brilmayer, American Hegemony, Political Morality In A One-superpower World, Yale University Press
    17. Marcoferroni, Ashoka Mody, International Public Goods: Incentives, Measurement and Financing,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2.
    18. Mark Rupert, Producing Hegemony: The Politics of Mass Production and American Global Powe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19. Martin Shaw, Theory of the Global State: Globality as Unfinished Revolu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20. Michael Hudson, Super Imperialism: The Origin and Fundamentals of US World Dominance, Pluto Press 2003.
    21. Michael Parenti, Against Empire, 1995
    22. Mike Featherstoe, Global Culture: Nationalism, Globalization and Modernity, SAGE Publications LTD, 1990.
    23. Mlada Bukovansky, Legitimacy and Power Politics: American ad French Revolution in Interational Political Cultur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2.
    24. N. J. Rengger, Political Theory, Modernity and Postmodernity, Blackwell Publications, 1995.
    25. Oran R. Young, Governance In Word Affairs, Cornel University Press, 1999.
    26. Paul Hollander, Anti-Americanism: Irrationaland Rational,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995.
    27. Rosemary Foot, S. Neil Macfarlane, Michael Mastanduno, US Hegemony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The United States and Multilateral Institutio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28. Samuel P. Huntington, Who Are We? America's Great Debate, Simon & Schuster Ltd, 2004.
    29. Stephen Gill, American Hegemony And The Trilateral Commiss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30. Stephen J. Rosow, The Nation-state and Global Order: A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to Cotemporary Politics, Waiter C. Opello INC, 1999.
    31. Stuart Hall, David Held, Don Hubert, Kenneth Thompson, Modernity: An Introduction to Modern Societies, Blackwell Publishers, 1996.
    32. Thomas Ehrlich Reifer, Globalization, Hegemony and Power: Antisystemic Movements and the Global System, Paradigm Publishers, 2004.
    33. Thomas M. Franck, The Power of Legitimacy Among Nations, Oxford University, 1990.
    34. Tony Evans, US Hegemony and the Project of Universal Human Rights, Macmillan Press LTD, 1996.
    35. William Connolly, Legitimacy And The State, Basil Blackwell Publisher Ltd, 1984.
    1.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2.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3.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4. Foreign Affairs
    5. Foreign Policy
    6. Global Governance
    7. International Affairs
    8.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9.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0.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11.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12. Social Research
    13.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14. The Political Quarterly
    1.《当代亚太》
    2.《国际观察》
    3.《国际论坛》
    4.《国际政治研究》
    5.《国外理论动态》
    6.《国外社会科学》
    7.《国外社会科学文摘》
    8.《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9.《美国研究》
    10.《欧洲》
    11.《世界经济与政治》
    12.《现代国际关系》
    13.《学术月刊》
    14.《战略与管理》
    15.《中国社会科学》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