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新农村建设视野下农民科学素养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现实生活中,公众的科学素养提升往往与科学技术引发的社会发展变化不相匹配,甚至滞后,这种“滞后”和“不匹配”现象在中国农民身上尤其突出,对于这一问题不予正视不仅妨碍农民向合格农民的角色转换,也会阻碍社会的进步。还必须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人民生活等多个方面的系统工程,其实践成效关键在农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民的科学素养作为一种发展和制约因素,正在影响着农村社会,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有鉴于此,必须对中国农民的科学素养现状有一个总体把握和认识,找出制约农民科学素养提升的瓶颈所在,进而揭示提升农民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本研究运用社会学和政治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通过对福建省农村地区的情况调查和评估,力图对以上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通过实证调查和理论分析,笔者认为,制约农民科学素养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改进和提升农民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应该是从破解城乡不平等入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努力构造倡导科学发展的社会人文环境,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积极鼓励人才从城市流向农村。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scientific accomplishment often lags behind the changes of phenomenons caused by the soc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real life, what hampers social progress, this "backward" and " Inconsistent" is particularly prominent in China's farmers. New Countryside Contruction is a multi-aspects systematical project what concerns rural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health, social securit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people's livelihood etc.Its practice and the fundamental solution is up to the farmers who are the main force in it. In contemporary China's social transformation process, the farmers' scientific accomplishment as a constraining factor of social development system , impact on the rural society, but will also profoundly affect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New Countryside Contruction. In view of this,we need to have an overall grasp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n Chinese peasants' scientific accomplishment,and identify what the bottleneck of constrainting it is.Then we can search the effective ways to improve peasants' scientific accomplishment .The study uses soci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and methods to conduct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n farmers' scientific accomplishment,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countysides, Fujian Province.
     By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the study concludes that the reason restricting farmers scientific accomplishment is the long-term formation of the urban-rural dual system .To improve and enhance the farmers scientific accomplishment should start from the crack of urban and rural inequality,structure and promote the social environment with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tmosphere in the backdrop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Contruction, increase investment in rural education and the supply of public goods, guide the rational flow of rural labor force, encourage policy-oriented of talents to rural areas in the existing socio-economic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引文
[1]钟岷源著,《抚脉福建—海峡西岸的政经观察》,南方日报出版社,第153-154页,2006年11月出版。
    [1]Bridgstock、Burch、Forge、Laurent &Lowe等著,《科学技术与社会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
    [2]李大光,“2006年美国《科学与工程学指标》国际比较”,《科学》,2006年出版。
    [1]余桔云,“城乡二元结构和农民劳动力转移相关研究”,《农业考古》,2006(3)。
    [2]刘怀杰.“二元社会结构下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的思考与对策”,《教育学》,2006(2)。
    [3]夏卫青.“论二元经济结构和‘三农问题'”,《科教文汇》,2006(5)。
    [4]陈映芳,“城市与市民生活”,《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
    [5]梁木生、张晓玲.“论市民社会的经济整合”.《浙江社会科学》,2000(1)。
    [6]韩长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导刊》,2006(1)。
    [1]王广深、许花桃和许喜文,“加强农民职业教育.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2003(4)。
    [2]张玉强、帅学明,“公众科学素养对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云南行政学院学手砹》,2006(8)。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605页,人民出版社,1956年出版。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2卷,734页,人民出版社,1956年出版。
    [4]郑杭生:《社会学概论》,中国人民出版社,P94-P95,2005年出版。
    [1]《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出版。
    [1]沈立人著,《中国农民工》,江西人民出版社,P28,2005年9月出版。
    [2]向安强,阮灶新等著,《中国农村社会的世纪选择》华南理工出版社,P327,2007年3月出版。
    [1]何增科等著,《基层民主和地方治理创新》,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出版。
    [2]陈小鸿著,《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
    [1]艾德著,《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权利》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
    [2]一般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资源,既存在与社会结构关系中的资源,体现为:个人关系、成员身份、社会网络和信任关
    [1]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340,2005年7月出版。
    [2]李培林,“处在转型时期的中国”[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1993(3)。
    [1]林新聪,“乡村自治下的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载《可持续发展研究》 2007年第2期。
    [2]祥见吕世辰著,《农村社会学》,第326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
    [3]郑功成:“构建和谐社会”,《文摘报》,2005年5月8日—11日
    [4]吕世辰著,《农村社会学》,第327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
    [1]http://www.stats-fj.gov.cn/tjgb/0200603300017.htm
    [2]张泓俊、施晓霞,“教育、经验和农民工收入”,载《世界经济文汇》,2006(2)。
    [1]韦志明,“六合彩在农村泛滥的法社会学分析”,《安徽农业科学》,2007(35)。
    [1]胡英:《2000年中国农村流动人口新特征》,载《中国国情国力》2001年第9期。
    [1]转引自刘克崮、张桂文:中国“三农”问题的战略思考与对策研究,《管理世界》,2003(5)。
    [2]马平轩:优化农村人才开发环境的思考,《河南农业科学》,2007(8)。
    [3]详见本章第一部分。
    1[英]上议院科学技术特别委员会著,张卜天、张东林译.科学与社会[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2、M.Bridgstock,D.Burch,J.Forge,J.Laurent,I.Lowe.科学技术与社会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田鹏颖著.社会技术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5、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EB/OL].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网:< http://218.241.72.36:8180/gy.jsp>
    6、美国科学促进协会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译.科学素养的基准[M].科学普及出版社,2001,6.
    7、美国科学促进协会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译.科学教育改革的蓝本[M].科学普及出版社,2001,6.
    8、美国科学促进协会.科学素养的基准[M].科学普及出版社,2001,6.
    9、袁贵仁.人的素质论[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
    10、陈小鸿著.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1、莱斯特·M.萨拉蒙等.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12、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刷馆,1965.
    13、段若鹏等著.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阶层结构变动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4、赵秀林.中国乡里制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5、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编.2002中国农村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16、卢梭著.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刷馆,1985.
    17、洛克著.政府论[M].北京:商务印刷馆,1980.
    18、李守经主编.农村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9、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0、余秀兰著.中国教育的城乡差异——一种文化再生产现象的分析[M].教育科 学出版社,2004.
    21、陈民等著.农民工维权论[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
    22、朱新山著.乡村社会结构变动与组织重构[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
    23、韩明谟著.农村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4、邓正来等编.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25、朱世达、姬虹主编.美国市民社会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6、王新生著.市民社会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
    27、[英]霍布斯著,应星、冯克利译.论公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28、邓正来著.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M].重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29、杨国枢著.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本土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0、吴新叶著.农村基层非政府公共组织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1、陈传锋等著.被征地农民的社会心理与市民化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32、吕世辰著.农村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3、黄家海、王开玉主编.社会学视野下的和谐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4、杨云善、时明德著.中国农民工问题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5、罗素著.社会改造原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36、休谟著.人性论[M].北京:商务印刷馆,1980.
    37、黑格尔著: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刷馆,1961.
    38、托克维尔著:论美国的民主[M].北京:商务印刷馆,1991.
    39、马克思·韦泊著:经济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刷馆,1997.
    40、帕森斯著: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M].上海: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41、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
    42、高鸿钧.中国公民权利意识的演进[A].夏勇主编.《走向权利的时代——中国公民权利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43、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200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45、顾万建.提高农民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J].《科普论坛》2006(9).
    46、丘训荣、夏爱萍.市民社会与经济民主及社会公正[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9).
    47、张健市.民社会与当代乡村结构转型[J].《文史哲》2006(4)
    48、侯丽军、陈云.市场经济市民社会与个人的全面发展[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9)
    49、赵立新.社会资本与农民工市民化[J].《社会主义研究》2006(4).
    50、林新聪、陈慧棋.新农村建设需要“天平”[J].《时代金融》2006(9).
    51、林新聪.流动中的农村未成年人科学素养[J].《社会主义研究》2006(8).
    52、林新聪.以政务公开构建反腐机制[J].《学习与探求》2006(4).
    53、林新聪.以人为本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福建省第二界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
    54、石茂生、吴礼宁.论市民社会的结构[J].《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5).
    55、文军.论农民市民化的动因及其支持系统[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7).
    56、刘云.论公民的文化素质及其培养[J].《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7)
    57、黄晶忠.黑格尔论市民社会[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06(6).
    58、张玉强、帅学明.公众科学素养对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4).
    59、韩承敏.当代中国转型社会中市民伦理规范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11).
    60、赵全军.村民自治制度的实施对中国农村市民社会形成的促进作用[J].《云南社会科学》2003(4).
    61、葛正鹏.“市民”概念的重构与我果农民市民化道路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6(9).
    62、文军.农民市民化:从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 (3)
    63、李继凯、杨雅清.农村城市化进程启示录[J].《人民论坛》2005(4).
    64、文军.论我国城市劳动力新移民的系统构成及其行为选择[J].《南京社会科学》2005(1).
    65、卢国显.我国大城市农民工与市民社会距离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6(4)
    66、梁木生、张晓玲.论市民社会的经济整合[J].《浙江社会科学》2000(1).
    67、方建中、苏光恩.中国当代市民社会理论研究综述[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68、Ding,S.J.2004.The Rural Elderly Support in China and Thailand,Geriatrics and gerontology International,2004;4:s56-s59.
    69、Scott Rozelle,L.G.et al.Leaving China's Forms:Survey of new paths and reminding hurdles to rural migration.The China Quarterly,June 1999:367-393.70、Wu,C.P.The aging of population in china,Malta:Union Print,1991.
    70、Wu,C.P.The aging of population in china,Malta:Union Print,1991.
    71、Zhu,C.and Q.Xu.Family Care of the Elderly in China.in Family Care of the Elderly:Social and Cultural Changes.In J.I.Kosberg(Ed.).Newbury Park,CA:Sage.1992,Pp:67-8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