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清代陇东地区自然灾害与农耕社会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清代陇东地区自然灾害频繁,严重制约着该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本文以复原清代陇东地区自然灾害为主要切入点,先从清代陇东地方志入手,结合实录资料。通过查阅、解读和分析灾害史料,深入考察了该区自然灾害发生的孕灾环境、灾害概况、特征、灾害对农耕社会的影响、官府及民间力量的抗灾救灾措施等方面。
     本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主要论述了孕灾区自然环境和农耕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方面,主要从该区的地形地貌、气候特点、土壤状况等方面作了论述;社会环境方面,主要论述了本区明末清初战乱对社会经济环境的破坏和处在不发达农耕下社会环境,为下文探讨灾害的影响和救助做铺垫。
     第二章主要论述了该区三大主要自然灾害——旱灾、冰雹灾害、水涝灾害的分布特征、影响因素。从总体上来看,该区自然灾害发生比较频繁,在一年内,甚至在一月内会遭受数种自然灾害的袭击,且由一种灾害引起的次生灾害是比较常见。其中,旱灾是该区发生频率最高且危害性最大的一种自然灾害,旱灾的发生主要是由降水季节分布不均所引起的,该区一年四季都会发生旱灾,主要发生在农作物生长期的3-7月间,且存在一定的周期性,其中以2-3年、5-6年为主。冰雹灾害是仅次于旱灾的又一大自然灾害,主要发生在夏季的5、6、7月份。水涝灾害在该区相对旱灾、冰雹灾害就比较少,该区水灾分暴雨型和持续连阴雨型水灾。
     第三章论述了自然灾害对陇东农耕社会的影响,主要从灾害对民众生产生活、农业生产、民间禳灾信仰的影响作了论述。频繁的自然灾害的袭击,致使粮食短缺、饥民四起、粮价上涨、抛荒现象严重、人口流徙频繁、人伦道德沦丧,从而导致社会经济残破,社会秩序混乱。在旱灾的迫害下,民间多信奉具有驱旱祈雨的龙王神、太白神、城隍神、八蜡神,在清代陇东地区民间多重建和修缮这些神庙,每遇旱灾、蝗灾,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多祭祀祈雨驱蝗。
     第四章主要论述了官府和民间的抗灾救灾措施。清代以来,官方救灾措施趋于完善,本节主要从灾前备荒、临灾救灾、灾后重建三个方面论述了官府的救灾措施。清代陇东民间救灾也是不容忽视的力量,本节主要从灾前防灾和临灾抗灾和官绅互助救灾三个方面做了论述。
The frequent natural disasters in Longdong area during Qing Dynasty seriously hampere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is region.This paper represents natural disasters in Longdong area during Qing Dynasty as a main entry point, starting at the Qing Chronicles of Longdong, consulting, checking and analyzing the historical records of disasters, studying in depth pregnant environment, disaster profiles, characteristics, impact of disasters on the agricultural society, the official and private disaster relief and so on.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Chapter One describes natural, agricultur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 of disaster-frequented areas. Natural environment is mainly discussed about topography, climate, soil conditions, etc; Social environment is mainly discussed on the damage of wars during seventeenth century to the environment in under-developed agricultur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 laying a base for the disasters impact and relief discussed below.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ree main natural disasters in this region:drought, hail and flood. On the whole, natural disasters in the region are relatively frequent. In one year, even one month, several different natural disasters could strike the region, and secondary disasters caused by one disaster are very common. Among them, drought is the highest frequented and most harmful one. It is caused primarily by the uneven distribution of seasonal rainfall. Drought in the region occurs around the year, mainly during the crop growing season between March to July, and there is a certain periodicity, of which 2-3, 5-6 years are primary intervals. Hail is another natural disaster, second to drought, occurring mainly during the summer months of 5,6,7. Flood in the area is relatively rare, compared with drought and hail, mainly caused by storm and continuing raining.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the impact of natural disasters on the agricultural society of Longdong area, mainly on fanning and lives of the people in disaster-stricken region, agricultural producing, and the folk superstition practice of disaster relief pray. Frequented natural disasters resulted in from food shortages, famine everywhere, rocketing food prices, serious land abandon, frequent population displacement, human relations and moral decay, to dilapidated economy and disordered social environment. On the strike of drought, many people believe in the Dragon King(God of Rain), Tai Bai God and City God. Temples of these gods were commonly repaired and reconstructed in Longdong region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Whenever drought occurs, people, from the high-brow down to the civilian, paid their sacrifice and prayed for rain. The four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official and civilian disaster relief measures. Since the Qing Dynasty, the official relief measures tend to improve a lot. This section discusses the official relief measures mainly from three aspects:pre-disaster prepare, mid-disaster relief,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 Civilian Relief cannot be ignored, either. This section talks mainly on pre-disaster prevention, mid-disaster response and relief from governments and landlords.
引文
①黎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历史科学》,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页.
    ①朱浒:《二十世纪清代灾荒史研究述评》载《清史研究》,2003年第2期。 4分册),凤凰出版社,2004年:陈高佣:《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上海书店影印本,1986年;宋正海:《中国古代重大自然灾害和异常年表总集》及《中国古代自然灾异相关性年表总汇》,广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张波等编:《中国农业自然灾害史料集》,陕西科技出版社,1994年;张兰生主编:《中国自然灾害地图集》,科学出版社,1992年;李文海、周源:《灾荒与饥馑(1840-1919)》,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水利水电学院等编:《清代黄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93年。
    ①邓拓:《中国救荒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袁林:《西北灾荒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盂昭华:《中国灾荒史记》, 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高文学:《中国自然灾害史》,地震出版社,1997年。
    ②赵云:《清代甘肃陇南地区水涝灾害研究》载《减灾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
    ③于国珍:《清代陇东地区旱灾时空特征分析》载《减灾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
    ④权琦:《明清时期定西自然灾害研究》,兰州大学,2007年。
    ①刘永刚:《清代减灾活动中的文化现象-以西北地区为中心》,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②卜风贤、彭莉的《明清时期西北地区自然灾害与农业生产结构变化》载《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第21期。
    ③张建民:《碑刻所见清代后期陕西地区的水利问题与自然灾害》载《清史研究》,2001年第2期。
    ④张健:《灾害与应-以清代安康地区为例》,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⑤冯玉新:《清代新疆自然灾害初探》载《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09年11月。
    ⑥彭莉:《明清时期西北地区农业自然灾害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①马克思、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66页。
    ②邓振镛等著:《陇东气候与农业开发》,气象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⑧(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五七《庆阳府》引贾耽语,中华书局,2008年版。
    ④(朱)李焘:《续资治通鉴编》卷一三三“庆历元年六月乙亥,中华书局,1979年版。
    ⑤(清)穆彰阿、潘锡恩修纂:《大清一统志》卷二六一《庆阳府形势》,上海古籍出版社,笫380页。
    ⑥(民国)折遇兰纂修: 《正宁县志》卷三《地理·山川》,第11页。
    ⑦(康熙)黄居中、杨淳纂:《灵台。志》—卷《方舆彚·风俗》,第34页。
    ⑧(乾隆) 张延福纂修:《泾州志》上卷《地舆·风俗》,笫33页。
    ⑨(乾隆) 王煜纂修:《静宁州志》卷七《艺文》,第27页。
    ①竺可帧: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研究》载《考古学报》,1979年第2期。
    ②董安祥: 《甘肃省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研究》载《高原气象》,1993年第3期。
    ③(道光)李从图纂: 《镇原县忐》卷二十《艺文志下·诗九》,第10页。
    ①(乾隆)高观鲤纂修: 《环县志》卷四《田赋·风俗》,第26页。
    ②(乾隆)王煜纂修: 《静宁州志》卷三《风俗》,第17页。
    ③(乾隆)王煜纂修: 《静宁州志》卷八《杂集志·祥异》,第14页。
    ④(民国)钱丹彤、邹介民修,焦国理、慕寿祺纂: 《重修镇原县志》卷二《舆地志下·气侯》,第5页。
    ⑤(民国)张次房修,兴邦隆纂: 《增修华亭县志》卷一《地质·气候》,第50页。
    ⑥(民国)张次房修,兴邦隆纂: 《增修华亭县志》卷一《地质·气候》,第50页。
    ①(乾隆)赵本植纂修: 《新修庆阳府志》卷四十二下《艺文九》,第85页。
    ②(乾隆)王煜纂修: 《静宁州志》卷三《风俗》,第17页。
    ③(民国)钱丹彤、邹介民修,焦国理、慕寿祺纂:《重修镇原县志》卷二《舆地志(下)·地质》,第4页。
    ④(民国)张次房修,幸邦隆纂: 《增修华亭县志》卷一《地质·气候》,第58页。
    ①《明武宗实录》卷146。
    ②《明通鉴》卷82。
    ③(清)李从图纂: 《镇原县志》卷一《大事记》,甘肃图书馆藏。
    ④《庆阳历史事略》,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74贝。
    ①武沐著: 《甘肃通史》(明清卷),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14页。
    ②武沐著: 《甘肃通史》(明清卷),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39页。
    ③(清)赵本植纂: 《新修庆阳府志》卷三十七《艺文志》,甘肃省图书馆藏。
    ④(清)李登瀛修,南济汉纂: 《永昌县志》卷六,乾隆五十年刻本,甘肃省图书馆藏。
    ⑤(清)赵本植纂: 《新修庆阳府志》卷三十七《艺文志》,甘肃省图书馆藏。
    ⑥武沐著: 《甘肃通史》(明清卷)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40页。
    ⑦(清)惠登甲撰: 《庆防纪略》(下卷),光绪戊戌刊,第70页。
    ①(康熙)黄居中修,杨淳纂: 《灵台志》卷一《方舆彚·风俗》,第34页。
    ②(康熙)黄居中修,杨淳纂: 《灵台志》卷三《赋役彚·物产》,第15页。
    ③(亁隆)张廷福修,李瑾纂: 《泾州志》上卷《地舆·风俗》,第33页。
    ④(乾隆)赵本植纂: 《新修庆阳府志》卷三十九《艺文》,第6页。
    ⑤同上,卷十三《物产》,第1页。
    ⑥(民国)刘郁芬修,杨思、张维等纂: 《甘肃通志稿》卷二十九《民族九·风俗·正宁县》,第319页。
    ⑦同上。
    ⑧(道光)李从图纂: 《镇原县志》卷十三《风俗志第八》,第1页。
    ⑨(民国)张明道等修,任瀛翰等纂: 《崇信县志》卷一《舆地志·风俗》,第29页。
    ⑩(乾隆)张延福修,李瑾纂:《泾州志》上卷《地舆·风俗》,第33页。
    ①(嘉庆)赵先甲纂:《华亭县志》卷一《地理志·风俗》,第9页。
    ②(民国)刘郁芬修,杨思、张维等纂:《甘肃通志稿》卷十三《舆地十三·气候》,第443页。
    ③(道光)李从图纂:《镇原县志》卷二十《艺文志下·诗九》,第9页。
    ④(乾隆)高观鲤纂修:《环县志》卷四《田赋·风俗》,第26页。
    ⑤(嘉庆)赵先甲纂:《华亭县志》卷一《地理志·风俗》,第9页。
    ⑥(乾隆)赵本植纂修:《新修庆阳府志》卷十二《风俗》,第1页。
    ⑦(民国)张志明、任瀛翰纂修: 《崇信县志》卷一《舆地志·风俗》,第29页。
    ⑧(乾隆)张延福纂,李瑾修:《泾州志》上卷《地舆·风俗》,第16页。
    ⑨候继尧、王军著:《中国窑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9月,第17页。⑩(清)顾炎武撰, (民国)张济元等编:《天下郡国利病书》第十八册《陕西上》,上海商务印书馆景印本,民国二十四年二十五年版,第29页。
    11(乾隆)赵本植纂修:《新修庆阳府志》卷十二《风俗》,笫1页。
    ①(民国)张明道修,任瀛翰纂《重修崇信县志》卷一《舆地志·风俗》,第29页。
    ②(乾隆)赵本植纂修:《新修庆阳府志》卷十二《风俗》,第1页。
    ③(康熙)黄居中修,杨淳纂:《灵台志》卷一《方舆彚·风俗》,第34页。
    ④(民国)慕寿祺辑,李炳、赵元贞校:《甘宁青史略》卷二十三,广文书局印行,第7-8页。
    ⑤(民国)刘郁芬修,杨思、张维等纂:《甘肃通志稿》卷28《民族八·实业》,第264页。
    ①岑仲勉:《隋唐史》总序,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版。
    ②袁林:《西北灾荒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③张德二:《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明清卷)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
    ①袁林:《西北灾荒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38-621页。
    ①钱林清:《黄士高原气候》,气象出版社,1991年版,第120-12I页。
    ①竺可桢:《中国五千年以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载《中国科学(B辑)》1973,2(2)第2-12页。
    ②邓振镛等:《甘肃气候资源特点与开发利用》载《甘肃气象》,1998,16(2)第14-17页。
    ③张先恭:《祁连山地区树木年轮与我国近千年(1059-1975)的气候变化》载《兰州大学学报》1978,第145-150页。
    ④董安详:《甘肃省近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载《高原气象》1993,12(3)。
    ①石忆邵:《陕西省干旱灾害的成因及时空分布特征》载《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4,8(3)第51-57页.
    ②钱林清:《黄土高原气候》气象出版社,1991年版。
    ③罗哲贤:《褶积滤波与气候预报的可能性问题》载《甘肃气象科技文集》,甘肃气象学会,1982
    ④(清)陈琚繁:《镇原田事记》载(道光)李从图纂修:《镇原县志》卷十九《艺文志中·说》,第8-12页。
    ⑤(乾隆)折遇兰纂修:《正宁县志》卷三《地理志·山川》,第11页。
    ①(乾隆)折遇兰纂修:《正宁县志》卷四《地理志·胜景》,第11页。
    ②(清)蒋廷锡撰:《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五七三《庆阳府部汇考》,民国二十三年中华书局版。
    ③(乾隆)赵本植纂修:《新修庆阳府志》卷七《山川》,第9页。
    ④《户部抄挡:地丁题本---甘肃(四)》载彭雨新主编:《清代土地开垦史资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43-644页。
    ⑤袁林:《西北灾荒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0页。
    ①(嘉庆)赵先甲纂修:《华亭县志》卷三《祥异》,第18页。
    ②(乾隆)王煜纂修:《静宁州志》卷八《杂集志·祥异》,第13页。
    ③邓振镛等:《陇东气候与农业开发》,气象出版社,2000年版,第44页。
    ④(乾隆)王煜纂修:《静宁州忐》卷八《杂集志祥异》,第13页。
    ⑤(康熙)黄居中、杨淳纂修:《灵台志》卷四《人物彚·灾异》,第40页。
    ⑥(康熙)黄居中、杨淳纂修:《灵台志》卷四《人物彚·灾异》,第40页。
    ①国家科委全国重大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编《中国重大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分论)》,科学出版社,l993年第1版,第120页。
    ①(康熙)黄居中、杨淳纂修:《灵台志》卷四《人物彚·灾异》,第40页。
    ②(乾隆)王煜纂修:《静宁州志》卷八《杂集志·祥异》,第14页。
    ③《清代黄河流域洪涝档案资料》,1774-5(六月二十八日]黄延桂奏)。
    ④(康熙)黄居中、杨淳纂修:《灵台志》卷四《人物彚·灾异》,第40页。
    ①(乾隆)赵本植纂修:《新修庆阳府志》卷三十七《祥眚》,第6页。
    ②(乾隆)赵本植纂修:《新修庆阳府志》卷三十七《祥眚》,第8页。
    ③袁林:《西北灾荒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6页
    ④(乾隆)许容、李迪纂修:《甘肃通志》卷二十四《祥异》,第16页。
    ⑤(康熙)黄居中、杨淳纂修:《灵台志》卷四《人物彚·灾异》,第40页。
    ①(乾隆)赵本植纂修:《新修庆阳府志》卷三十七《祥眚》,第7页。
    ②(乾隆)王煜纂修:《静宁州志》卷八《杂集志·祥异》,第16页。
    ③(乾隆)赵本植纂修:《新修庆阳府志》卷三十七《祥眚》,第7页。
    ④原载张家城、林之光著:《中国气候》,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版,第437-441页。转王社教:《历史时期我国沙尘天气时空分布特点及成因研究》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三期。
    ⑤(宣统)升允、长庚、安维峻纂:《甘肃新通志》卷二《天文志祥异》,第42页。
    ⑥(乾隆)折遇兰纂修:《正宁县志》卷十三《祥眚》,第4页。
    ⑦(乾隆)赵本植纂修:《新修庆阳府志》卷三十七《祥眚》,第7页。
    ⑧(乾隆)高观鲤纂修:《环县志》卷十《纪事·灾异》,第67页。
    ⑨(康熙)黄居中、杨淳纂修:《灵台志》卷三《风土志·灾异》,第32页。
    ⑩(民国)陶奕曾纂修:《合水县志》下卷《祥异》,第49页。
    11(民国)钱史彤、邹介民修,焦国理、慕寿祺纂:《重修镇原县志》卷十八《变异》,第8页。
    ①(乾隆)张廷福修,李瑾纂:《泾州志》下卷《祥异》,第213页。
    ②(康熙)黄居中、杨淳纂修:《灵台志》卷四《人物彚·灾异》,第40页。
    ③(乾隆)许容、李迪纂修:《甘肃通志》卷二十四《祥异》,第16页。
    ④(乾隆)王煜纂修:《静宁州志》卷八《杂集志·祥异》,第16页。
    ⑤(宣统)升允、长庚、安维峻纂:《甘肃新通志》卷二《天文志·祥异》,第42页。
    ⑥陈家祥:《中国历代蝗慌之记载》, 《浙江省昆虫局年刊》1935年。
    ⑦陈玉琼等:《历史自然灾害的相关和群发》,国家气象局研究院1984年。
    ①(清)包世臣:《齐民要术》转自佟屏亚:《玉米传入对中国近代农业生产的影响》载《古今农业》,2001年第2期,61页。
    ②(嘉庆)赵先甲纂:《华亭县志》卷四《田赋二》,第21页。
    ③(道光)李从图纂修:《镇原县志》卷十一《食货志下·物产》,第2-3页。
    ④(民国)杨渠统等修,王朝俊等纂:《重修灵台县志》卷一, 《物产》,第159页。
    ⑤《本草集解》转自唐启宇:《中国作物栽培史稿》,农业出版社,1980年版,第217页。
    ⑥(清)包世臣《齐民四术》转自唐启宇:《中国作物栽培史稿》,农业出版社,1980年版,第217页。
    ⑦(元)陈经:《双溪流物产疏》转自唐启宇:《中国作物栽培史稿》,农业出版社,1980年版,第217页。
    ⑧唐启宇:《中国作物栽培史稿》,农业出版社,1980年版,第217页。
    ①佟屏亚:《玉米传入对中国近代农业生产的影响》载《古今农业》,2001年第2期,6l页
    ②《王祯农书》转自唐启宇:《中国作物栽培史稿》,农业出版社,1980年版,第192页
    ③(西晋)张华《博物志》转自唐启宇:《中国作物栽培史稿》,农业出版社,1980年版,第192页。
    ④(明)徐光启:《农政全书》转自唐启宇:《中国作物栽培史稿》,农业出版社,1980年版,第192页。
    ⑤佟屏亚:《玉米传入对中国近代农业生产的影响》载《古今农业》,2001年第2期,61页。
    ⑥(嘉庆)赵先甲纂:《华亭县志》卷四《田赋三·物产》,第21页。
    ⑦(民国)杨渠统等修,王朝俊等纂:《重修灵台县志》卷一《物产》,笫159页。
    ⑧(光绪)宋运贡:《镇原乡土志》不分卷《物产》,第44页。
    ⑨唐启宇:《中国作物栽培史稿》,农业出版社,1980年版,第2页。
    ⑩(元)大司农编纂:《农桑辑要》转自唐启宇:《中国作物栽培史稿》,农业出版社,1980年版,第7页。
    ①(民国)张明道等修,任瀛翰林等纂:《重修崇信县志》卷一《舆地志·水利》,第29页。
    ②(道光)李从图纂修:《镇原县志》卷十一《食货志·物产》,第2页。
    ③马啸著:《左宗棠在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9页。
    ④同上。
    ⑤ 同上。
    ⑥《左宗棠全集·札件》,第487页。
    ⑦(德国)《西行琐录》,出自王锡祺辑:《小方壶斋舆地从钞》,上海著易堂铅印本,第38册。
    ⑧(宣统)升允、长庚、安维峻纂:《甘肃新通志》卷十二《舆地志·物产》,笫1页。
    ⑨胡锡文主编:《中国农学遗产选集》(甲类第三种)《粮食作物》(上),农业出版社,1959年版,第279页。
    ⑩同上。
    ①(民国)张明道等修,任瀛翰林等纂:《重修崇信县志》卷一《舆地志·水利》,第26页。
    ②(民国)刘郁芬修,杨思、张维等纂:《甘肃通志稿》卷三十三《民政三·水利一》,第421页。
    ③《左宗棠全集》第十四册: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12493页。
    ④(乾隆)王煜纂修:《静宁州志》卷一《山川》,第44-45页。
    ①(民国)刘郁芬修,杨思、张维等纂:《甘肃通志稿》卷三十三《民政三·水利一》,第421页。
    ②(民国)刘郁芬修,杨思、张维等纂:《甘肃通志稿》卷三十三《民政三·水利一》,第421页。
    ③(民国)钱丹彤、邹介民修,焦国理、慕寿祺纂:《重修镇原县志》卷六《民政志·水利》,第723页。
    ④《左宗棠全集》第十四册,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12508页。
    ⑤《左宗棠全集》第十四册,上海书店,1986年版, 第12470页。
    ⑥《左宗棠全集》第十四册,上海书店,1986年版, 第12473页。
    ①慕寿祺辑著,李炳、赵元贞校:《甘宁青史略》卷二十六,广文书局印行,第3页。
    ②同上。
    ①(乾降)王煜纂修:《静宁州志》卷八《杂集志祥异》,第16页。
    ②(乾降)赵本植纂修:《新修庆阳府志》卷三十七《祥眚》,第16页。
    ③同上。
    ④(民国)钱丹彤、邹介民修,焦国理、慕寿祺纂:《重修镇原县志》卷十八《变异》,第10页。
    ⑤(道光)李从图纂修:《镇原县志》卷七《五行志》,第8页。
    ⑥(乾隆)赵本植纂修:《新修庆阳府志》卷三十七《祥眚》,第16页。
    ⑦(宣统)升允、长庚、安维峻纂:《甘肃新通志》卷二《天文志·祥异》,第42页。
    ⑧(宣统)升允、长庚、安维峻纂:《甘肃新通志》卷二《天文志·祥异》,第46页。
    ①(民国)钱丹彤、邹介民修,焦国理、慕寿祺纂:《重修镇原县志》卷二《民族志·迁徙》,第41-42页。
    ②(乾隆)赵本植纂修:《新修庆阳府志》卷三十七《祥眚》,第7页。
    ③(民国)钱丹彤、邹介民修,焦国理、慕寿祺纂:《重修镇原县志》卷二《民族志·迁徙》,第41页。
    ④同上。
    ⑤同上。
    ⑥《煮散粮辨》(崇祯)陈龙正《救荒策会》卷七,崇祯十五年洁梁堂刻本,第68页。
    ①(乾隆)赵本植纂修:《新修庆阳府志》卷三十七《祥眚》,第7页。
    ②邓拓著:《中国救荒史》,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76页。
    ③(康熙)晋显卿修,工星麟纂:《宁州志》卷三《贡赋·田赋》,第402页。
    ④(民国)张明道、任瀛翰纂修:《重修崇信县志》卷二《经政志·田赋》,第4页。
    ⑤(民国)陶奕曾纂修:《合水县志》上卷《赋役志》,第50页。
    ⑥(嘉庆)赵先甲纂修:《华亭县志》卷四《田赋志》,第20页。
    ⑦(乾隆)张延福修,李瑾纂:《泾州志》上卷《赋役·田地》,第22页。
    ①(乾隆)折遇兰纂修:《正宁县志》卷四《地理志·风俗》,第17页。
    ②(民国)陶亦曾纂修:《合水县志》上卷《艺文》,第55页。
    ③(乾隆)折遇兰纂修:《正宁县志》卷四《地理志·物产》,第3-4页。
    ④(康熙)黄居中修,杨淳纂:《灵台志》卷三《赋役汇·田赋》,第5页。
    ⑤(乾隆)折遇兰纂修:《正宁县志》卷四《地理志·物产》,第3页。
    ⑥(民国)陶奕曾纂修:《合水县志》下卷《风俗》,第42页。
    ⑦(乾隆)折遇兰纂修:《正宁县志》卷四《地理志·物产》,第44页。
    ⑧(康熙)黄居中修,杨淳纂:《灵台志》卷三《赋役汇·田赋》,第5页。
    ①(民国)郑振谷等修,幸邦隆总篡:《华亭县志》卷三《灾异志·杂异说》,第299页。
    ②(民国)钱丹彤、邹介民修,焦国埋、慕寿祺纂:《重修镇原县志》卷十八《变异》,第10页。
    ③(乾隆)赵本植纂修:《新修庆阳府志》卷三十七《祥眚》,第7页。
    ④(民国)张东野、王朝俊、张明新纂:《重修灵台县志》卷三《风土志·灾异》,第31页。
    ⑤同上。
    ①(民国)张东野、王朝俊、张明新纂:《重修灵台县志》卷三《风土志·灾异》,第31-32页。
    ②(民国)钱丹彤、邹介民修,焦国理、慕寿祺纂:《重修镇原县志》卷十八《变异》,第16页。
    ③慕寿祺辑著,李炳、赵元贞校:《甘宁青史略八》卷二十六,广文书局印行,第5页。
    ①慕寿祺辑著,李炳、赵元贞校:《甘宁青史略八》卷二十六,广文书局印行,第380页。
    ②慕寿祺辑著,李炳、赵元贞校:《甘宁青史略八》卷二十一,广文书局印行,第389页。
    ③慕寿祺辑著,李炳、赵元贞校:《甘宁青史略八》卷二十一,广文书局印行,第252页。
    ④(日)池田大作、(英)戚尔逊著,梁鸿飞、王健译:《社会与宗教》第三部,《组织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①姚孝遂:《殷墟甲骨刻辞类纂》(上),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19页。
    ②姚孝遂:《殷墟甲骨刻辞类纂》(上),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36页。
    ③(清)孙星衍:《尚书古今文注疏》,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36页。
    ④墨翟:《墨子》卷三《尚同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笫24页。
    ⑤(清)乾隆官嗲:《清朝文献通考》卷96《郊社考六》,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5693页。
    ①同上,笫5698页。
    ②(德)马克思·韦伯著,洪天富译:《儒教与道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8页。
    ③钱泳著,张伟点校:《履园从话》卷七《水利》,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86页。
    ①王栢《五龙庙记》载(乾隆)张延福修,李瑾纂:《泾州志》下卷《艺文》,第218-222页。
    ②(乾隆)王烜纂修:《静宁州志》卷二《建置志·坛庙》,第76页。
    ③(乾隆)王烜纂修:《静宁州志》卷二《建置坛庙》,第395页。
    ④(康熙)黄居中、杨淳纂修:《灵台志》卷二《建置彚·祠庙》,第15页。
    ⑤(民国)钱丹彤、邹介民修,焦国理、慕寿祺纂:《重修镇原县志》卷十《历代官职表第五》,第1096页。
    ⑥同上, 《历代名宦传》,第1153-54页。
    ⑦(民国)郑震谷等纂:《华亭县志》第一编《地理志·水道》,第84-85页。
    ⑧同上,笫一编《地埋志·古迹》,第149页。
    ⑨同上第155-156页。
    ⑩(乾隆)折遇兰纂:《正宁县志》卷三《地理·山川》,第3-5页。
    ①(乾隆)折遇兰纂修:《正宁县志》卷二十八《艺文·诗四》,第4页。
    ②陈玘:《重修城隍庙记》载(乾隆)王烜纂修:《静宁州志》卷七《艺文》,第345-348页。
    ③张崇旺著:《明清时期江淮地区的自然灾害与社会经济》,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22页。
    ④(乾隆)王烜纂:《静宁州志》卷二《坛庙》,第75-76页。
    ⑤(乾隆)张廷福修,李瑾纂:《泾州志》上卷《诗观》,第72页。
    ⑥(民国)郑震谷等纂:《华亭县志》卷二《武庙祀位》,第182页。
    ⑦(乾隆)陶会纂修:《合水县志》卷二《坛心》,第51页。
    ①(民国)高维岳、张东野修, 王朝俊等纂:《重修灵台县志》卷三《风土志·祠祀》,第475页。
    ②(道光)李从图纂修:《镇原县志》卷九《建置志·坛庙》,第8页。
    ③(清)曹培栋:《太白老庙概说》载(民国)《重修灵台县志》卷四《杂记》,第611页。
    ④(康熙)黄居中、杨淳纂修:《灵台志》卷二《方舆彚·祠庙》,第15页。
    ⑤(康熙)黄居中、杨淳纂修:《灵台志》卷二《方舆彚·祠庙》,第15页。
    ①(民国)杨渠统等修,王朝俊等纂:《重修灵台县志》卷四《艺文·杂记》,第614页。
    ②顾禄:《清嘉录》卷5《关公生日》载:“十三日为关公生日……又相传,九月十三日为成神之辰,其仪一如五月十三日制。俗以此二日雨,为关王磨刀雨”。
    ③(民国)张明道等修,任瀛翰等纂:《重修崇信县志》卷一《建置志·坛庙》,第57页。
    ④(道光)李从图纂修:《镇原县志》卷九《建置志·坛庙》,第7-8页。
    ①(康熙)黄居中、杨淳纂修;《灵台志》卷二《建置彚·坛庙》,第15页。
    ②(康熙)黄居中、杨淳纂修;《灵台志》卷四《灾异》,第42页。
    ③(乾隆)工煜纂修:《静宁州志》卷二《建置志·坛庙》,第13页。
    ④(乾隆)王煜纂修:《静宁州志》卷八《杂集志·祥异》,第15页。
    ⑤(民国)陶奕曾纂修:《合水县志》上卷《坛庙》,笫22页。
    ⑥(康熙)晋显卿修,王星麟纂:《宁州志》卷二《建置·祠祀》,第342页。
    ①(光绪)郑濬、王安民纂《平凉县志》不分卷《祠祀》,第516页。
    ①《清圣祖实录》卷八十一,中华书局。
    ②《清朝通典》卷十四, 《食货·轻重下》
    ③(民国)刘郁芬修,杨思、张维纂:《甘肃通志稿》卷,财赋三《仓储》。
    ④《汉书食·货志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150页
    ①《汉书食·货志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124-1141页。
    ②《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189-191户部《积贮》。
    ③李向军:《清代荒政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版,第42页。
    ④《清高宗实录》卷54.中华书局,
    ⑤(民国)郑震谷等修,幸邦彦总纂:《华亭县志》卷四《经济志》《明清倉粮考》,第249页。
    ⑥(民国)焦国理总纂,贾秉机总编:《重修镇原县志》卷七《财赋志》《仓储》,第805-806页
    ⑦(乾隆)张延福修,李瑾纂:《泽州志》上卷《储卹》第74页。
    ①(乾隆)张廷福修,李瑾纂:《泾州志》上卷《仓储》,第94页。
    ②(乾隆)王煜纂修:《静宁州志》卷二《建置志·仓贮》,第64页。
    ③(乾隆)高观鲤纂修《环县志》卷一《沿革·仓库》,第17页。
    ④张建民:《灾害历史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23页。
    ⑤(嘉庆)《大清会典事例》卷162.转李向军:《清代灾荒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版,第46页。
    ⑥(民国)郑震谷等修,幸邦彦总纂:《华亭县志》卷l。《经济志·明清倉粮考》,第251页。
    ⑦同上,卷三, 《名宦传》,笫392页。
    ⑧(乾隆)张廷福修,李瑾纂:《泽州志》上卷《仓谷》,第94页。
    ⑨(乾隆)陶奕曾纂修:《合水县志》上卷《赋役》,第1ll页。
    ①(民国)焦国理总纂,贾秉机总编:《重修镇原县志》卷三《建置志·社仓》,第369页。
    ②张建民:《灾害历史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23页。
    ③《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189户部《设立常平仓》,第4页
    ④《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193户部《义仓积贮》,第99-103页。
    ⑤(民国)焦国理总纂,贾秉机总编:《重修镇原县志》卷七《财赋志·仓储》,第805-806页
    ⑥(乾降)折遇兰纂:《正宁县志》卷六《建置志·仓庾》,第11-12页。
    ①《钦定户部则例》卷84《蠲卹二·查勘灾赈事例》。
    ②《钦定户部则例》卷84《蠲卹二·查勘灾赈事例》。
    ③李向军:《清代荒政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版,第25页。
    ④(清)王志伊辑:《荒政辑要》卷三.《查赈事宜》李文海、夏明芳主编:《中国荒政全书》(第二辑),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72页。
    ①《钦定户部则例》卷84《蠲卹二·查勘灾赈事例》
    ②慕寿祺辑著,李炳、赵元贞校:《甘宁青史略八》卷二十六,广文书局印行,第5页
    ③《贩济编·兴工》卷十三,转自李向军:《清代荒政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版,第28页。
    ④(民国)刘兴沛、郑濬、朱离明:《平凉县志》卷二《职官》,第8页。
    ⑤(乾隆)赵本植:《新修庆阳府志》卷四十二(下)《艺文九》,第85页。
    ①《清高宗实录》卷九十五,中华书局,第456页。
    ②《清高宗实录》卷九十六,中华书局,第460页。
    ③王致忠、魏丽英:《明清西北社会经济史研究》,三秦出版社,1989年版,第65-70页。
    ④《清德宗实录》卷二六一,中华书局,第513页。
    ⑤《清德宗实录》卷二三零六,中华书局,第1044页。
    ⑥《大清会典事例》卷二七六,户部《蠲卹.·贷粟一》,第16页。
    ⑦《清宣宗实录》卷一九九,中华书局,第1136页。
    ⑧《清宣宗实录》卷二零四,中华书局,第6页
    ⑨(民国)刘兴沛、郑溶、朱离明纂修:《平凉县志》卷二《职官》,第9页。
    ①(民国)焦国理总纂,贾秉机总编:《重修镇原县志》卷三《民族志·户口》,第413页。
    ②(乾隆)赵本植纂修:《新修庆阳府志》卷三十六《纪事》,第15页。
    ③(宣统)升允、长庚、安维峻纂修:《甘肃新通志》卷五十九《职官志·循卓上》,第47页。
    ④(民国)焦国理总纂,贾秉机总编:《重修镇原县志》卷十《历代名宦传》,第1159页。
    ⑤(民国)杨渠统等修, 王朝俊等纂:《重修灵台县志》卷三《风土志恤政》,第443页。
    ⑥(乾隆)赵本植:《新修庆阳府志》卷二十《廨署》,第1-6页。
    ⑦(官修)《清高宗实录》卷七百二十六,中华书局。
    ⑧(民国)郑震谷等纂:《华亭县志》卷三《名宦志》,第390页。
    ⑨(康熙)李从图梁修:《镇原县志》卷七《五行志·祥眚》,第5页。
    ①(清)刘献廷著,汪北平、夏志和标点:《广阳杂记》卷三,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158页。
    ①(康熙)黄居中、杨淳纂修:《灵台志》卷四《乡贤》,第16-17页。
    ②(康熙)李从图纂修:《镇原县志》卷七《五行志·祥眚》,第5页。
    ③(康熙)李从图纂修:《镇原县志》卷七《五行志·祥眚》,第5页。
    ④(民国)杨渠统等修,王朝俊等纂:《重修灵台县志》卷三《风土志·慈善》,第444页。
    ①(民国)杨渠统等修,王朝俊等纂:《重修灵台县志》卷三《风土志·慈善》,第444页。
    [1][清]历朝官修: 《清实录》,中华书局,1985年版。
    [2][清]乾隆官修: 《清朝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3][清]刘锦藻: 《清朝续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4]赵尔巽主编: 《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年版。
    [5](清)许容修、李迪等纂:《甘肃通志稿》,乾隆元年(1736)刻本。
    [6](清)升允、长庚修安维峻纂:《甘肃新通志》,宣统元年(1909)刻本。
    [7](民国)刘郁芬修杨思张维等纂:《甘肃通志稿》,民国十八年至二十五年(1936)修稿本。
    [8](明)赵时春纂修:《平凉府志》嘉靖三十九年(1560)刻本。
    [9](民国)刘兴沛修,郑溶、朱离明纂:《平凉县志》民国三十二年(1943)修抄本。
    [10](清)赵先甲纂:《华亭县志》,嘉庆元年(1796)刻本。
    [11](民国)张次房修、幸邦隆纂:《华亭县志》,民国三十二年(1943)修抄本。
    [12](清)黄居中、杨淳纂:《灵台志》,顺治十五年(1658)刻本。
    [13](民国)高维岳、张东野修,王朝俊等纂:《重修灵台县志》,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南京京华印书馆铅印本。
    [14](清)张延福修李瑾纂:《泾州志》,乾隆十九年(1754)刻本。
    [15](民国)张明道修,任瀛翰纂:《重修崇信县志》,民国十七年(1928)石刻本。
    [16](清)赵本植纂修:《新修庆阳府志》,乾隆二十六年(1761)刻本。
    [17](清)陶奕曾纂修:《合水县志》,乾隆二十六年(1761)刻本。
    [18](清)折遇兰纂修:《正宁县志》,乾隆二十八年(1763)刻本。
    [19](清)李从图纂修:《镇原县志》,道光二十七年(1847)刻本。
    [20](民国)钱丹彤、邹介民修焦国理、慕寿祺纂:《重修镇原县志》民国二十四年(1935)兰州俊华印书馆铅印本。
    [21](乾隆)高观鲤纂修: 《环县志》,乾隆十九年(1754)刻本。
    [22](光绪)郑溶、王安民纂: 《平凉县志》,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修,稿本。
    [23](康熙)晋显卿修,王星麟纂: 《宁州志》,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刻本。
    [1]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历史组: 《中国地震资料年表》,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
    [2]王嘉荫: 《中国地质史料》,科学出版社,1963年版。
    [3]顾功叙主编: 《中国地震目录》,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4]陈高佣等: 《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上海书店影印本,1986年版。
    [5]谢毓寿、蔡美彪主编:《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6]孟昭华: 《中国灾荒史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7]邓特: 《中国救荒史》,上海书店,1984年版。
    [8]孟昭华、彭传荣: 《中国灾荒辞典》,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版。
    [9]马宗晋等: 《灾害与社会》,地震出版社,1990年版。
    [10]梁鸿光: 《减灾必读》,地震出版社,1990年版。
    [11]李文海、周源: 《灾荒与饥馑(1840-1919)》,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2]袁祖亮: 《中国古代人口史专题》,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13]袁林: 《西北灾荒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4]李向军: 《清代荒政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版。
    [15]胡鞍钢、陆中臣等: 《中国自然灾害与经济发展》,湖北科技出版社,1997年版。
    [16]高文学: 《中国自然灾害史》,地震出版社,1997年版。
    [17]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编: 《自然灾害与中国社会历史结构》,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8]卜凤贤: 《农业灾荒论》,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版。
    [19]康沛竹: 《灾荒与晚清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0]孙绍聘: 《中国救荒制度史》,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21]李文海: 《天有凶年:清代灾荒与中国社会》,三联书店,2001年版。
    [22]夏明方: 《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中华书局,2000年版。
    [23]邓振镛、仇化民、李怀德:《陇东气候与农业开发》,气象出版社,2000年版。
    [24]甘肃水旱灾害委员会编: 《甘肃水旱灾害》,黄河水利出版社,1996年版。
    [25]冯柳堂: 《中国历代民食政策史》,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26]李文海、夏明芳: 《中国荒政全书》,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27]王佑虞: 《中国仓储制度史》,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28]郑昌淦: 《明清农村商品经济》,中国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9]吕宗力、栾保群: 《中国民间诸神》,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0]郭春梅、张庆捷: 《世俗迷信与中国社会》,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
    [31]谭其骧: 《中国历史地图集(明清时期)》(第八册),中国地图地图出版社,1996年版。
    [32]秦翰才: 《左文襄公在西北》,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
    [33]王元林: 《经络流域自然环境变迁研究》,中华书局,2005年版。
    [34]马啸: 《左宗棠在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5](法)魏丕信著,徐建青译: 《十八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竺可桢: 《中国五千年以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载《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
    [2]张建民: 《明清农业垦殖论略》载《中国农史》,1990年第4期。
    [3]李文海: 《中国近代灾荒与社会稳定》载《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
    [4]周翔鹤、米红: 《明清时期中国的气候和粮食生产》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1期。
    [5]王颖: 《自然灾害与地方民生一以1923-1932年陕北地区为例》,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6]权琦: 《明清时期定西自然灾害研究》,兰州大学,2007年。
    [7]赵云: 《清代甘肃陇南地区水涝灾害研究》载《减灾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
    [8]毛世全: 《古代祈雨现象漫说》载《水利天地》,1996年第3期。
    [9]章义和: 《关于中国古代蝗灾的巫禳》载《历史教学问题》,1996年第3期。
    [10]康沛竹: 《清代仓储制度的衰败与饥荒》载《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3期。
    [11]刘仰东: 《近代中国社会灾荒中的神崇拜现象》载《世界宗教文化》,1997年第4期。
    [12]张岩:《论清代常平仓与相关类仓之关系》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4期。
    [13]姚兆余: 《明清时期甘肃抗灾减灾措施及其启示》载《开发研究》,2000年第3期。
    [14]吴慧,葛贤慧: 《清前期的粮食调剂》载《历史研究》,1988年第4期。
    [15]栗晓斌: 《试论左宗棠贵甘肃农业的开发》载《河西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16]赵艳林:《甘肃近代史上几次特大旱灾及其严重影响》载《开发研究》,1995年第4期。
    [17]夏训诚、杨根生: 《关于西北地区凤沙尘暴的几个问题》载《中国科学院院报》,1994年第4期。
    [18]王社教: 《明清时期西北地区环境变迁与农业结构的调整》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19]萧正洪: 《清代西北地区农业技术选择与自然生态环境》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第4期。
    [20]袁林:《甘宁青历史旱灾发生规律研究》载《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第2期。
    [21]唐少卿、伍光和:《历史时期甘肃黄土高原自然条件变化的若干问题》载《兰州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
    [22]李凤岐、张波、樊志民:《黄土高原古代农业抗旱经验初探》载《古今农业》,1984年第1期。
    [23]郭文韬:《试论我国北方旱地抗旱耕作体系问题》载《古今农业》,1988年第1期。
    [24]郭文韬: 《试论我国北方旱地抗旱耕作体系问题(续)》载《古今农业》,1988年第2期。
    [25]侍建华: 《甘肃农业历史发展概要(古代至清末)》载《古今农业》,1995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