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冷战后美国思想库在影响对华决策中的角色评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作为美国政治权力结构的决策外脑,智者云集的思想库在美国政治生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政策咨询作用,其政策主张在美国的外交决策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力。其中,1992年提出的“中国威胁论”的传统基金会、2003年推出《中国的军事力量报告》的兰德公司、积极推动对华“接触政策”主张的布鲁金斯学会,在冷战后美国政府对华外交决策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从而对美国对华政策的沿革带来了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本文在结构和内容上安排如下:
     除导论和结论外,正文共分十章。其中,第一章至第三章是全文的理论部分,第四章与第五章分别以宏观、中观的角度考察了思想库在冷战后影响美国对华决策的角色,第六章至第十章以微观角度引入了5个案例对思想库如何影响美国对华政策的方式、路径展开了具体分析。
     导论部分为全文的精髓所在。在这部分里,笔者提纲携领地阐析了本文的写作意图、国内外研究现状、核心观点、整体结构和主要内容、运用的理论和分析框架、写作方法、创新之处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第一章对本文所要讨论的思想库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追溯了思想库的起源与历史发展,厘清思想库的不同划分类型,并开张明义地指出本文所涉及的思想库的范畴。
     第二章格物致知地阐析了美国思想库赖以生存、发达的政治条件,包括美国的政治文化和外交传统思想、政治制度特点、外交决策机制以及美国国内的多元政治生态。
     第三章探讨了学界在研究思想库时所采用的相关理论——精英理论和利益集团理论,为下文进一步展开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建立了权力分层理论分析框架。
     第四章从纵向、宏观的角度考察了冷战后美国思想库在面对中国崛起的历史大背景下,在美国对华战略迷茫期、形成期和确立期3个阶段的决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第五章从横向、中观的角度对美国思想库在对华政策倾向上的政治分野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可以发现,美国的思想库按照其对华态度的光谱呈现出“红队”(接触派)、”蓝队”(遏制派)和“紫队”(接触加遏制派)的3种不同政策主张。随即,笔者对照当前美国主流思想库的对华政策立场,进行了分门别类的详细阐述。
     第六章至第十章以微观、具体的5个案例的形式对思想库影响美国对华政策的方式、路径展开了分析。其中,第六章以接触派思想库代表布鲁金斯学会与对华“接触”政策形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考察;第七章对遏制派思想库代表传统基金会与盛行于美国政坛多年的“中国威胁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考察;第八章以兰德公司与美国对华“接触加遏制”政策形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考察;第九章则考察了同一思想库内部不同对台政策主张兼容并蓄、各执一词的共生现象;第十章紧密联系当前,考察了美国新总统奥巴马在竞选期间对其外交智囊团的组建与成员选择,从其智囊团成员的构成与对华政策主张上分析,对奥巴马新政府对华政策的走向进行了预测性研判,提炼出3个关键词,即“持续、合作与摩擦”。
     在结论部分,笔者对思想库在美国对华决策中的角色进行了综合性评析,并解析出导致不同思想库之所以扮演不同角色的相关因素,包括有美国政治文化传统、思想库成立时间、学术背景、与政府紧密程度、党派政治、利益集团、冷战思维。最后,本文对我国思想库的建设提出若干政策性和技术性建议。
As the decision-making outside brain in the American political powerstructure,think tanks play extremely significant roles.Among them,there arethree types of roles cast by think tanks including“Blue Team”——the HeritageFoundation who advocated the“China threat”theory in 1992,“PurpleTeam”——the Rand Corporation who released“China's military power report”in 2003,and“Red Team”——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who actively promotedthe policy of engagement with China.
     The dissertation is arranged as follows:
     Apart fom the introduction and epilogue,this dissertation comprises tenchapters.First,the theoretical part of the body consists of three chapters to laya 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base for the following discussion.Second,ChapterⅣand ChapterⅤ,respectively from macro-and meso-perspective,investigate the roles of U.S.think tanks.The last five chapters,frommicro-perspective,introduce five cases for the specific analysis on the waysand channels launched by U.S.think tanks to influence U.S.decision-makingto China.
     The introduction is the core of this dissertation.In this part,the authorexpounds his main purpose for this study,status quo of research at home andabroad,the key point of view,the theoretical and analytical framework,writing methods,innovations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ChapterⅠdefines the concept of think tanks,traces back the origin and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ink tanks,clarifies think tanks' division of differenttypes,and points out the think tanks involved into the scope of this study.
     ChapterⅡstates U.S.think tanks' political conditions by which theysurvive and being well-developed,which includes special political culture,traditional diplomatic thoughts,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litical system,decision-making mechanism of foreign affairs as well as pluralistic politicalecology of the United States.
     ChapterⅢdiscusses the relevant theories for this study that aims to lay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full text of this dissertationand establishes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with the theory of Hierarchicalpower.
     From the vertical and macro perspective of the Post-Cold War,ChapterⅣinvestigates the role of U.S.think tanks,facing the background of China'srise,on the the three stages of U.S.strategies to China.
     From the horizontal and meso-perspective,ChapterⅤexpounds U.S.think tanks' policy distinctions toward China.Among them,in accordance withthe spectra of their policy assertations,think tanks are divided into threefactions as“Red Team”(engagement),“Blue Team”(containment) and“PurpleTeam”(congagement).The author conducts an introductory list of the currentmainstream think tanks and their research on China,policy positions toChina as well as some China hands,experts and scholars that areheavyweights on the study of China.
     From the micro-perspective,ChapterⅥtoⅩprovide five specific cases ofthink tanks to investigate how they influenced U.S.decision-making to China.Among them,ChapterⅥstudies the prevalence of“China threat”theory andthe Heritage Foundation;ChapterⅦexplores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srole for the the formation of“engagement”policy to China;ChapterⅧobserves the case of the Rand Corporation's role for the the formation of“congagement”policy to China;ChapterⅨshows the case of symbiosis thatdifferent teams in the same think tank who called Carnegie Endowment forInternational Peace;ChapterⅩforecasts the direction of Sino-U.S.relationson the analysis of the new Democratic government of Obama‘s choice of braintrust from think tanks during the election campaign,which closely touch thecurrent affairs,and extracts the three key words“sustainability,cooperationand friction.”
     In the epilogue,author implements the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toward think tanks' roles in the U.S decision-making to China,and analyzesthe relevent factors,which include not only their foundation period,acdemicbackground,ties to U.S.government as well as U.S.partisan politics,interest groups and the Cold War thinking,that caused different policy propositions toChina advanced by think tanks.In the end,the dissertation put forwards some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building and development for Chinese thinktanks.
引文
①思想库研究专家詹姆斯·G·麦克甘认为1916年成立的政府研究所是现代思想库的真正起源,因为它是第一个专门从事公共政策研究的独立性组织。
    ②周鑫宇:《中国智库难学美国模式有待崛起》,国际先驱导报,2009年4月9日第9版。中国战略网,2009年4月10日,http://news.chinaiiss.org/content/2009-4-10/10102946_2. shtml
    ③McGann,James G., and R. Kent Weaver, Think Tanks and Civil Societies: Catalysts for Ideasand Action, New Brunswick,NJ: Transaction Publishers,2000.
    ①袁鹏、傅梦孜:《美国思想库及其对华倾向》,时事出版社,2005年,第4页。
    ②Richard N.Haass, Think Tanks and U.S. foreign policy: a policy-maker' s perspective, U.S.Foreign Policy Agenda: An Electronic Journal of The U. S. Department Of State, Vol. 7, November 2002.http://usinfo.state.gov/journals/itps/1102/ijpe/pj73haass.htm
    ③Donald E.Abelson,“Think Tanks and U.S. Foreign Policy: An Historical Perspective,“p.10.http://usinfo.state.gov/journals/itps/1102/ijpe/ijpel102.pdf
    ④James G. McGann & R. Kent Weaver, p. 5.
    ⑤Andrew Rich,U.S. Think Tanks and the Intersection of Ideology, Advocacy, and Influence,NIRA Review. (Winter 2001),p. 55.http://www.nira.go.jp/publ/review/2001 winter/rich.pdf
    ⑥Junfu Zhang,”American Think Tanks: An Introduction,”http://ist-socrates.berkelev.edu/-bcreview/coontent/ThinkTank.ppt
    ⑦James Allen Smith,“The idea brokers:think tanks and the rise of the new policy elite, “New York:The Free Press;Maxwell Macmillan International,1993.
    ⑧James Allen Smith, p. Xiii.
    ①Diane Stone, Andrew Denham and Mark Garnett, Think tanks across nations :a comparative approach,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distributed exclusively in the USA by St.Martin' s Press, 1998.
    ②Diane Stone et al.,p. 3.
    ③National Institute for Research Advancement,“ Introduction,”NIRA's World Directory of Think Tanks 2002 (Tokyo:National Institute for Research Advancement, Fourth Edition,2002).http://www.nira.gojp/ice/nwdtt/idxl/intro.html
    ④http://www.m-w.com/cgi-bin/dictionary?book=Dictionary&va=think+tank&x=14&y=15
    ⑤安国政等:《世界知识大辞典》,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第1356页。转引自邱伟、吕其昌:《试析全球化进程中的思想库》,上引报刊,第21页。
    ⑥艾迪生·维斯理,朗文出版公司辞典部编:《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英英一英汉双解)》(朱原等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1607页。
    ⑦《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759页。《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包括《布莱克维尔政治思想百科全书》和《布莱克维尔政治制度百科全书》两部分。内容不仅包括政治理论、政治制度、政党、社团与舆论、国际关系和政治学家,还涉及与政治学有关的法学、经济学、哲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知识。它是国际学术界公认的迄今最具权威的政治学学术工具书。
    ①刘绪贻、李世洞主编:《美国研究词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822页。
    ②徐东彬主编:《简明政治学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92页。
    ③袁鹏、傅梦孜主编:《美国思想库及其对华倾向》,时事出版社,2005年,第8-9页。
    ①王春法:《美国思想库的运行机制及其启示》,2003年7月28日《科学时报》,详见:http://www.iwep.org.cn/chazuo/wangchunfa meiguosixiangku.pdf
    ②穆占劳:《美国思想库与中美关系研究》,2004年博士论文,第9页。
    ③Diane Stone et al.,pp. 4-5.
    ④Paul Dickson, Think-Tanks (New York: Atheneum, 1970) , p. 9,转引自袁鹏、傅梦孜主编:《美国思想库及其对华倾向》,时事出版社,2005年,第10页;袁鹏:《美国思想库——概念及起源》,上引报刊,第3-4页;Donald E. Abelson, American Think-Tanks and their Role in US Foreign Policy, p.23.
    ⑤James Allen Smith, pp.24-28; Donald E. Abelson, American Think-Tanks and their Role in U.S.Foreign Policy. p. 24.袁鹏、傅梦孜主编:《美国思想库及其对华倾向》,时事出版社,2005年,第11-12页。
    ①Donald E. Abelson, American Think-Tanks and their Role in U.S. Foreign Policy, p.25.袁鹏、傅梦孜主编:《美国思想库及其对华倾向,第12页。袁鹏:《美国思想库——概念及起源》,上引报刊,第4-5页。
    ②James G. McGann, “Academics to Ideologues: A Brief History of the Public Policy Research Industry, ”Political Science and Politics, Vol. 25, No. 4, December 1992,转引自袁鹏、傅梦孜主编:《美国思想库及其对华倾向》,时事出版社,2005年,第12-13页。
    ③李光编著:《现代思想库与科学决策》,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1页。
    ④Donald E. Abelson,”Think Tanks and U.S. Foreign Policy: A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he Role of Think Tanks in U.S. Foreign Policy, U. S. Foreign Policy Agenda, An Electronic Journal of the U.S. Department of State, Volume 7, Number 3, November 2002,p. 10.详见:http://usinfo.state.gov/journals/itps/1102/ijpe/ijpel 102.pdf;袁鹏:《美国思想库——概念及起源》,载《国际资料信息》2002年第10期,第1页。
    ⑤Alan J. Day, Think Tanks:An Internatioal Directory, Longman Group UK Limited, 1993, Introduction.
    ①Hellebust, Lynn,ed.Think Tank Directory: A Guide to Nonprofit Policy Research Organization. Topeka,KS:Government Research Service,1996.
    ②James G. McGann & R. Kent Weaver, p. 12;袁鹏、傅梦孜主编:《美国思想库及其对华倾向》,时事出版社,2005年,第15页。
    ③James Allen Smith, pp. xv,xvi;袁鹏、傅梦孜主编:《美国思想库及其对华倾向》,时事出版社,2005年,第15页。
    ①图表来源:作者根据《美国思想库及其对华倾向》第16-17页相关内容制作。
    ②Donald E. Abelson, “Think Tanks and U. S. Foreign Policy: An Historical Perspective,”pp. 10-11.http://usinfo.state.gov/journals/itps/1102/ijpe/ijpell02. pdf ; Diane Stone et al. p. 24
    ③Donald E. Abelson, “Think Tanks and U.S. Foreign Policy:An Historical Perspective,”pp. 10-11,http://usinfo.state.gev/journals/itps/1102/ijpe/ijpel102.pdf; Diane Stone et al.,pp. 24-25.
    ①图表来源:作者根据《美国思想库及其对华倾向》第173页相关内容制作。
    ①袁鹏、傅梦孜主编:《美国思想库及其对华倾向》,时事出版社,2005年,第173页。
    ②http://www.thirdworldtraveler.com/Democracy/ThinkTank watch.html Michael Dolny, Right, Center Think Tanks Still Most Quoted, May/June 2005 http://www.fair.org/index.php?page=2534
    ③http://www.usip.org/aboutus/budget/index.html
    ④http://wwics.si.edu/index.cfm?fuseaction=about.about
    ①袁鹏、傅梦孜主编:《美国思想库及其对华倾向》,时事出版社,2005年,第34页。
    ①Donald E. Abelson,American Think-Tanks and their Role in US Foreign Policy,p.30;袁鹏、傅梦孜主编:《美国思想库及其对华倾向》,时事出版社,2005年,第26-27页。
    ②1945年,空军司令阿诺德与道格拉斯公司签订1000万美元的合同,资助兰德项目,即“对V-1和V-2火箭项目技术进行研究”。由于双方出现矛盾,合作难以为继,于是在1948年5月美国空军成立兰德公司,宗旨是“为了美国的公共福利和安全而推动和促进科学、教育和慈善事业”。
    ①邹逸安、何立坚、李琬:《思想库:现代国家决策链上不可缺少的一环》,《中外科技政策与管理》,1994年第8期。
    ①Heritage Foundation, 1990. Annual Report,p.18
    ②袁鹏、傅梦孜主编:《美国思想库及其对华倾向》,时事出版社,2005年,第46页。
    ①李道揆:《美国政府与美国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541页。
    ②劳伦斯·H·肖普,威廉·明特著,怡立译:《帝国智囊团》,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第54页。
    ①任晓:《第五种权力:美国思想库的成长、功能及运作机制》,《现代国际关系》2000年第7期,第20页。
    ②语出自《易经本》上经。乾卦的第二爻(九二),一个胸怀大志的人,已经崭露头角,但要能成事、成大事,还要向有权有识的人物学习,才会有利于自身的发展。
    ①二轨外交指由掌握冲突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非官方、非政府组织和个人所从事的和平事业。这些和平缔造者力图使冲突各方加强民间互动,他们的目的是超越权力政治来解决冲突问题,鼓励敌对国家或者团体之间进行相互沟通、理解和协作。Jos Havermans, “Introduction:Private Professionals for Peace,”in People Building Peace: 35 Inspiring Stories from around the World (European Centre for Conflict Prevention in cooperation with IFOR and the Coexistence Initiative of the State of the World Forum, 1999 ),http://www.gppac.net/documents/pbp/2/2_intro.htm.
    ②中国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对《瞭望东方周刊》说:“美国政府在访华前,都会让思想库来打前站,带着访华的一些议题与中国各方面接触,试探中国的态度。他们相对自由度大,可进可退,在掌握了各方情况后,为美国政府的决策作充分准备。”
    ①政治文化主要指影响人们的政治态度与行为的信仰、思想、习俗、准则、惯例等。王晓德:《美国文化与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第9页。
    ①所谓WASP,是white, Anglo-Saxon, Puritanism的英文缩写,即白种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中的清教徒所信奉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深受新教教义的传播与启蒙学者的思想影响:它首先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创造性和自由,主张人人平等、人的价值高于一切,认为民主的宪政制度和三权分立的、建立在“社会契约”原则上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世界上最好的制度;其次,WASP价值观坚信美国人是“上帝的选民”,上帝站在美国一边,并赋予美国人在世界范围内追求自由的使命。
    ②朱世达:《当代美国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7页。
    ①又称“美国例外论”(American exceptional ism)。美国作为上帝选择的一个国度,对人类历史的发展和命运承担着一种特殊的责任,负有把世界从“苦海”中拯救出来的“使命”。
    ②潘恩在《常识》中宣扬“美洲人有力量去重新安排世界”,鼓吹只有上帝的选民才能在全球精神再生中起到特殊的领导作用,而美洲人正是上帝的选民;约翰·亚当斯号召美国要主动地、像传教士那样地发挥救世主作用,而不是被动地、仅仅用榜样、示范的方法去影响别人。
    ③林宏宇:《“天赋使命”与美国外交一兼论外交哲学的作用》,《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第4页。
    ①王晓德:《美国文化与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第75页。
    ①欧洲和日本等地区国家权力都比较集中,决策权大多集中于中央行政部门,国会的发言权很小。特别是在英国式的议会制下,议会与政府受到政党及其领袖的强力领导和控制,实际上二者经常保持一致,议会甚至沦为政府的附庸。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不存在真正的制衡关系,就限制了思想库发挥政策影响的机会。再加上这些国家的官僚体制庞大,较为封闭,不利于外部的政策建议和分析报告进入决策圈,因此,思想库发挥政策影响力的空间就更小了。
    ②宪政指的是约束国家强制性权力的一种政治理念和制度安排,即运用法律界定的界限、条件和范围来限制政府,把宪法规定的一些基本制度在政策实施过程中落实,从宪法层次来约束政府。
    ③http://www.archives.gov/exhibits/charters/constitution.html
    ④斯蒂芬·施密特等著:《美国政府与政治》(梅然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84页。
    ①夏尔·菲利普·大卫:《白宫的秘密:从杜鲁门到克林顿的美国外交决策》(李旦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44页。
    ②宪法制定者认为外交事务关系到国家的存亡,需要采取更快、更果断的行动,而通过立法机构就不能指望快速而果断的行动。
    ③条约必须由参院三分之二多数批准。
    ④刘丽云、张惟英、李庆四:《美国政治经济与外交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38页。
    ⑤政府外交决策机构主要对总统负责,直接而定期地向总统汇报。相比较,对于国会只是不定期地向相关委员会进行通报。
    ①唐晓:《美国外交决策机制概论》,《外交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第48-49页。
    ①任晓:《第五种权力:美国思想库的成长、功能及运作机制》,《现代国际关系》2000年第7期,第22页。
    ②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决策》(唐亮译),华夏出版社,1990年,第37-38页。
    ③美国利益集团包括跨国公司、金融资本、基金会、军工集团、农业集团、行业协会(商会)、劳工组织、环保组织、宗教团体、人权组织、少数族裔等等。
    ①美国基金会的数量是世界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根据设在纽约的基金会中心2009年的统计,美国基金会的数量为95000多家,其中90%是家族基金。http://foundationcenter.org/
    ②The Heritage Foundation 2000 Annual Report.转自袁鹏、傅梦孜主编:《美国思想库及其对华倾向》,时事出版社,2005年,第165页。
    ①杨洁勉:《后冷战时期的中美关系:外交政策比较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19页。
    ②根据美国《税务法》的510(F)3条规定,具有非赢利性质的非政府组织享受免税待遇,不能从事施加政治影响的游说活动。
    ①垂滴说,也叫做滴如说,是美国的一种经济学理论。根据这种理论,政府预期将财政津贴直接用于福利事业或公共建设,不如将财政津贴交由大企业陆续流入小企业和消费者之手更能促进经济增长。
    ②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负责人1997年9月26日同杨洁勉先生的谈话,纽约。
    ③http://www.ncuser.org/goals
    ④《纽约时报》,1971年5月2日。
    ①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hpdl/1125443.htm
    ②Living with China: U'S. -China Relations in the 21st Century, London: Norton & Company Ltd.,1997.
    ①本节主要资料来源:美国外交政策全国委员会1999年小册子(An Introduction to the Committee on American Foreign Policy)以及部分内容摘自中国智库,www. chinathinktank. cn, 2007年6月14日。http://www.chinathinktank.cn/ShowArticle.asp?ArticleID=5608。
    ①彭怀恩,《政治学新论》,台北:风云论坛,2003年6月,第3页。
    ②同上。
    ③Thomas R. Dye著,罗清俊、陈志玮译:《公共政策新论》,台北:韦伯文化,1999年,第29页。
    ④图表来源:Thomas R. Dye, Understanding Public Policy (N. J.:Prentice-Hall, Inc.,1998), p. 22.
    ①约翰·麦克里兰,彭淮栋译:《西方政治思想史》,海南出版社,2003年,第714页。
    ②任晓:《第五种权力——美国思想库的成长、功能及运作机制》,《现代国际关系》,2000年第7期。
    ①托马斯·R·戴伊:《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鞠方安、吴忧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②托马斯·R·戴伊:《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前言》,第1页。
    ③托马斯·R·戴伊:《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第51页。
    ①托马斯·R·戴伊:《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第51-52页。
    ②图表来源:托马斯·R·戴伊:《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第50页。
    ①图表来源:托马斯·R.戴伊:《谁掌管美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0年,第261页。
    ①彭怀恩,《政治学新论》,《风云论坛》,台北2003年6月,第240页。
    ②同上,页253。
    ③同上,页246.
    ④同上,页246-247。
    ①图表来源:熊志勇等:《美国政治与外交决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3页。
    ①罗杰·希尔斯曼、劳拉·高克伦、帕特里夏·A.韦茨曼:《防务与外交决策中的政治——概念模式与官僚政治》。
    ①图表来源:作者根据《美国政治与外教决策》和《外交决策》两本书的相关内容绘制而成。详见:熊志勇等:《美国政治与外交决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目录页。张历历,《外交决策》,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6月.第348页。
    ①J.Galtung,Foreign Policy Opinion as a Function of Social Position,Peace Research Society(International),Vol. 2, 1965.
    ②同上。
    ①Kent Weaver, “The Changing World of think tanks,”pp. 570-571.
    ①沃伦·克里斯托弗:《美国新外交——经济、防务、民主》(苏广辉等译),新华出版社,1999年,第5-7页。
    ②胡佛研究所研究员马丁·安德森(Martin Anderson)指出:关于各类外交、内政议题的政策立场,总统候选人都会大量征求思想库的建言,通过彼此的理念交换,勾勒出竞选活动的主轴。参见Donald E. Abelson, American think tanks and their role in US Foreign Policy, p.67.
    ①袁鹏、傅梦孜主编:《美国思想库及其对华倾向》,时事出版社,2005年,第55页。
    ②Brookings Institution,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Annual Report 2003,p.44,http://www.brookings.edu/admin/annual_report.htm.
    ③袁鹏、傅梦孜主编:《美国思想库及其对华倾向》,时事出版社,2005年,第56页。
    ④谭融:《美国利益集团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243页。
    ① Managing U.S.-China Relation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A seminar with David M. Lampton, Gregory C.May, Pei Minxin, and Stephen J. Yates.September 28, 1999.
    ②David M. Lampton,Small Mercies: China and America after 9/11. Issue of The National Interest,Winter 2001/02.
    ③图表来源:袁鹏、傅梦孜主编:《美国思想库及其对华倾向》,时事出版社,2005年,第62页。
    ①罗杰·希尔斯曼、劳拉·高克伦、帕特里夏·A韦茨曼:《防务与外交决策中的政治——概念模式与官僚政治》,商务出版社,2000年,第346页。
    ②袁鹏、傅梦孜主编:《美国思想库及其对华倾向》,时事出版社,2005年,第170页。
    ①资料来源:Special Report: Think Tank Coverage, http: //www.fair.org/index.php?page=1182.
    ①袁鹏、傅梦孜主编:《美国思想库及其对华倾向》,时事出版社,2005年,第57页。
    ②穆占捞:《美国思想库与美中关系研究》,博士论文,第73页。
    ③图表来源:熊志勇等:《美国政治与外交决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3页。
    ①袁鹏、傅梦孜:《美国思想库及其对华倾向》,时事出版社,2003年,第160页。
    ①Philip C.Saunders, Debating Dragon: Prioroties in U.S. Policy towards China,1989-1998(Nov.2001),A Dissertation Presented to the Faculty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in Candidacy for the Doctor of Philosophy, p.255.
    ②Nicholas D.Kristohowf, “The Rise of China”,Foreign Affairs Volume 72 No. 5, (Nov/Dec 1993):pp. 59-74.
    ③William H. Overholt, The Rise og China: How Economic Reform Is Creating a New Superpower, (NY:W. W. Norton & Company 1993).
    ①袁鹏、邱伟:《中国的崛起与中美关系》,《太平洋学报》1998年第2期,第页。
    ②梁根成:《边接触、边遏制》,《美国研究》1996年第2期,第7-10页。
    ③王伟男:《接触中国:美国对中国崛起的初步反应——以克林顿政府为例》,《江南社会学院学报》,第9卷第4期,第6-9页。
    ①[美]阿拉斯泰尔·伊恩·约翰斯顿、罗伯特·罗斯:《与中国接触》,新华出版社,2001年。
    ①牛军:《从美国国内大辩论看美对华政策的发展趋势》,1997年,国际经济评论,第7-8月,第8页。
    ②萨本望、尚鸿:《美国克林顿政府外交政策评析》,外交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①http://news.sina.com.cn/c/2006-01-20/11068918638.shtml
    ①张林宏:《21世纪的中美关系:对抗还是合作?》,《战略与管理》,1997年第3期。
    ②谢韬、郑佳节:《帝国残梦—美利坚霸权主义的终结》,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6年4月。http://www.huachengnz.com/article/view_2602_4.html
    ③郭新宁:《中国的崛起与中美关系》,《太平洋学报》,1998年第2期,第29页。
    ④David Shambaugh, “China' s Military: Real or Paper Tiger?”,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Spring,1996, pp. 19-36.
    ①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40页。
    ②同上,第247页。
    ①郭新宁:《中国的崛起与中美关系》,《太平洋学报》1998年第2期,第29-32页。
    ②Audrey Cronin and Patrick Cronin, “The Realistic Engagement of China,”Washington Quarterly,Vol. 19, No. 1 (Winter 1996),pp. 141-170.
    ③Steven Erlanger,Visiting Washington, China' s Defense Chief Calls for Peace, December 10, 1996,http://www.nytimes.com/1996/12/10/world/visiting-washington-china-s-defense-chief-calls-for- peace. ntml
    ①郭新宁:《中国的崛起与中美关系》,《太平洋学报》1998年第2期,第29-32页。
    ②http://web.peopledaily.com.cn/05/21/current/newfiles/f1010.html
    ③丁松泉:《中国崛起背景下的中美关系》,《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第112-116页。
    ④艾什顿·卡特、威廉姆·佩里著,胡利平、杨韵琴译:《预防性防御:一项美国新安全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04页。
    ①同上书,第9-10页。
    ②1996年11月21日,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在赵启正的陪同下来访复旦大学,发表题为“美国和中国:二十一世纪的合作”的演讲。http://www.cas.fudan.edu.cn/view. php?id=569
    ①约瑟夫·奈:《中国的复兴与亚洲的未来》,转载自英国《生存》,杂志,1997年冬季号。
    ②傅高义:《与中国共处:21世纪的美中关系》,新华出版社,1998年,第1-2页。
    ③刘建飞:《美国对华战略演变趋向》,摘自《中美战略关系新论》,时事出版社,2005年版,第114-115页。本节内容主要根据刘建飞在2003年10月-2004年3月同美国60位战略专家的采访。
    ①传统基金会副总裁、国际政策研究所所长,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曾分别于1988年-1990年和1995-1997年在美国驻华使馆任助理武官和武官,著有《当代中国军事史辞典》、《21世纪的中国武装力量》、《中国军事现代化:国际影响》等著作。
    ②这里的“精英人士”指在美国外交中有政策发言权、有公众影响力的人,他们中有大学教授、思想库的研究人员、影响很大的报刊国际记者、编辑、专栏作家或民主党和共和党的战略高手,他们之中不少人有过各种从政的经历。无论在朝在野,都与决策者保持着一定程度的联系。参看袁明:《冷战后美国时华政策探源——兼论美国‘战略精英’和中美关系》,《美国研究》,1998年第2期(电子版),详见:http: //www.cass/cn/meiguosuo.
    ③王鸣鸣:《外交政策分析:理论与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257页。
    ①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35页。
    ②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曾于1971年得到时任中国总理周恩来的接见,后担任前克林顿政府时期国务卿助理,主管中国事务。
    ③约瑟夫·奈,国际关系理论家、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教授,曾担任克林顿政府的国家情报分析委员会主任、助理国防部长。
    ④约瑟夫·奈著,郑志国等译:《美国霸权的困惑:为什么美国不能独断专行》(中译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第175页。此中译本的书名不太符合原书名(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 Why America Cannot Go Alone),似应译作《美国力量的悖论:为什么美国不能独断专行》。
    ①当时此报告还处于保密状态,1997年才公开。Joseph Nye, “China and the Future of the Asia Pacific Region.” Plenary address at IISS Annual Conference, Singapore, September 14, 1997.转引自前引袁明文。
    ② Joseph Nye, “The Case for Deep Engagement,” Foreign Affairs, July/August 1995.转引自前引袁明文。
    ①http://www.pbs.org/newshour/bb/asia/april97/china-4-16.html-21k.
    ②Daniel Sharp, “Preface” in Living with China(Ezra Vogel edited),W. W.Nprton & Company, New York,1887, pp.9-10.
    ③有关“中程协义”的文章可参阅,杨洁勉:《克林顿对台政府调整》,《美国研究》,1999年第4期(电子版)。http://www.cass.cn/meiguosuo.
    ①张立平:《权力交替:对中美关系周期性波动的一种解释》,《当代亚太》,2002年,第12期。
    ②1998年6月30日,克林顿总统访华期间在上海公开宣布。美国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一中一台”、“两个中国”、不支持台湾加入任何必须由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见《人民日报》,1998年7月1日。
    ③袁征:《总统游说与国会的决策》,《美国研究》,2002年,第3期,第73-75页。
    ①Hans J.Morgenthau,politics Among Nations: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5~(th) ed.New York,NY:Alfred A. Knopf,1973.
    ②肯尼斯、华尔兹著,信强译:《国际政治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年版。
    ③约翰·米尔斯海默著,王义桅等译:《大国政治的悲剧》,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④一般说来,现实主义者比较倾向于加入共和党,而自由派比较喜欢加入民主党。像布热津斯基这样的情况并不多见。学界认为布热津斯基是现实主义者,他的《大棋局》一书讲的就是现实主义非常强调的地缘政治。但是国内学者刘建飞认为,从《大失败》及他的其他著作来看,布非常强调价值观、意识形态在对外政策中的地位,将民主看成是对外政策的重要目标。而是否将“推进民主”作为对外政策重要目标,是当今自由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分水岭。
    ⑤亨利·基辛格著,顾淑馨等译:《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784、 786页。
    ①同上,第801-802页。Also See Henry Kissinger, Does America Need a Foregn Policy: Toward a Diplomacy for the 21 “Century?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2001, pp. 25-26.
    ②See Henry Kissinger, DoesAmerica Need a Foregn Policy: Toward a Diplomacy for the 21 “Century?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2001, pp. 146-147.
    ③Ibid, p. 148.
    ④沿着波斯尼亚、车臣、外高加索、中亚、克什米尔、中东、斯里兰卡、苏丹、:科索沃、阿富汗、伊拉克一线。
    ①Samuel P. Huntington, “The Lonely Superpower,”Foreign Affairs, Volume 78, Issue 2, Mar/Apr 1999.
    ②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琪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9年,中文版序言。
    ③同上,第255-265页。
    ④学界普遍将现实主义分成进攻性现实主义和防御性现实主义,也有古典现实主义与新现实主义之分。按这些分法,米尔斯海默与华尔兹分属不同的流派。但是这里笔者根据对外政策倾向,将现实主义分为传统的现实主义(强调实力在对外政策中的地位与作用,将实力看成是决定对外关系的决定性的、压倒一切的因素)和理性的现实主义(虽然也重视实力,但强调在对外关系中与对方合作,通过合作来实现自己的利益)。
    ①米尔斯海默认为,中国和伊朗是伊拉克战争的最大受益者。
    ②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9年,第266页。
    ③有关新保守派的著述,参见元筒的《新保守派与美国外交政策理念》(《国际问期研究》1997年第2期)、张立平的“后冷战时代英国的保守主义思潮”。《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3期和“新保守派与布什的外交与防务政策”,《国际经济评论》2003年第3/4期。
    ①张立平:《新保守派与布什的外交防务政策》,《国际经济评论》,2003年,第3/4期。
    ②查尔斯·克劳塞默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See Charles Krauthammers, “The Unipolar Moment,”Foreign Affairs, Vol. 70. No. 1 America and the World, 1990/1991 and “The Unipolar Moment Revisited,”The National Interest, No.70, Winter, 2002/03, pp.5-17.
    ③“仁慈霸权”最初由新保守派提出,英语为“benevolent global hegemony”(仁慈的全球霸权)后被广泛使用,但却演变为“bengign hegemony. ”See William Kristol and Reobert Kagan, “Toward a Neo-Reaganite Foreign Policy,”Foreign Policy, July/August, 1996.Tom Barry, “Hegemony to Imperium,”http://www.globalpolicy.org/wtc/analysis/2002/0926bege.htm. “9·11”事件后,新保守派受到美军在阿富汗战争胜利的鼓舞,大胆地提出“新帝国论”,美国不能满足于维持现状,而要对现状进行更有利于美国利益和美国价值观的改造,其战略构想是:以美国超凡绝伦的实力为基点。以“反恐”和防扩散为主要任务,以军事力量为主要依托,以大国协调为辅助,以“有利于自由的均势”为基本框架,以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为主要手段,以美国的价值观为道义基础,构筑一个自由国际秩序,实现美国“单极霸权的稳定”或建立“新美利坚帝国”的体系,这就是“新美国世纪”或“美国治下的和平”。
    ①John J.Tkacik. Jr.,“Washington to Take a Realistic China Policy,”(http://www.heritage.org/Research/AsiaandPacific/bgl717.cfm.) &“Strategic Risks for East Asia in Economic Integration with China.”(WebMemo # 171).http://www.heritage.org/Research/AsiaandthePacific).
    ②罗伯特·卡根和威廉·克里斯托尔编纂的《当前的危险》一书中,将中国看作是潜在的敌人;克劳塞默也一再将中国看作是对美国安全的威胁。
    ③从“新保守派”集中的两个思想库“新美国21世纪”和“美国传统基金会”的网站上可以看到有关的广泛言论。http://www.pnzc.org. & http://www.heritage.org.
    ④作者自制。
    ①图表来源:《中美战略关系新论》,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时事出版社,2005年,第143页。
    ①张力平:《美国对华战略的基本思路》,《国际问题研究》, 2005年第3期,第44页。
    ①《美国智库眼中的中美关系:战略上相互竞争与合作》,中国智库网站,http://www.chinathinktank.cn/ShowArticle.asp?ArticleID=5326&ArticlePage=2
    ②《美国智库眼中的中美关系:战略上相互竞争与合作》,中国智库网站,http://www.chinathinktank.cn/ShowArticle.asp?ArticleID=5326&ArticlePage=2
    ①同上。
    ②宋德星:《美国智库眼中的中美关系》,《南风窗》2005年第19期,第17页。
    ③现为乔治敦大学埃德蒙·A·沃尔什外交服务学院教授。1978年出任吉米·卡特总统的国家安全委员会委员,在布热津斯基手下负责与国会的联络工作。1981年里根担任总统后转入学术界,著有《波兰:政治变化中新闻界的作用》,1983年到乔治敦大学任教,1989年出任民主党全国政策中心主席,1993年1月—1997年1月任美国驻联合国大使,1997年1月就任克林顿政府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国务卿。
    ①此书的英文版2007年4月由著名的学术机构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Susan L. Shirk, China: Fragile Superpower (Oxford an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②谢淑丽现任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并任该校全球冲突与合作研究所主任。谢淑丽第一次来中国是在1971年,自此一直从事中美关系的研究。1997年—2000年,她担任过美国助理国务卿,负责东亚事务。Susan L. Shirk, China:Fragile Superpower, p.1.
    ①Susan L. Shirk, China:Fragile Superpower,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pp.9~10.
    ②钟龙彪、王俊:中国和平崛起中的“双层博弈”——《中国:脆弱的超级大国》评介,《美国研究》2007年第4期。
    ③兰普顿著,姚芸竹译:《中国力量的三面:军力、财力和智力》,新华出版社,2009年1月。
    ④兰普顿所谓的思想,并非一般认为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理念,而是广义的,包括观念或主意、政策与谋略,即领导人的头脑与执政能力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①http://www. cetin.net. cn/cetin2/servlet/cetin/action/HtmlDocumentAc tion? baseid=1&docno=352218
    ①Robert B.Zoellick,Whither China: From Membership to Responsibility?Remarks to the National Committee on U.S.-China Relations.As prepared for delivery on September 21,2005,available at http://www.state.gov/s/d/rem/53682.htm.
    ②Ibid.
    ①宿景祥:《国外著名学者政要论中国崛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第2-3页。
    ②刘明:《中美关系:重新解读“利益相关者”》,《瞭望东方周刊》,2006年3月。
    ①同上。http://www.yn.xinhuanet.com/focus/2006-03/01/content_6357722.htm
    ②刘明:《中美关系:重新解读“利益相关者”》,《瞭望东方周刊》,2006年3月。
    ③从词源的角度看,上述译法都很难说反映了“stakeholder”的“精神实质”。该词最早出现在英国的赌博圈内。据传赌金早先是挂在木桩“stake”上的,因此“stake”就有了“赌金”和“下在投机生意上的股本”的含义,“stakeholder”相应地就指赌金保管者。进一步引申,从法律上说,一个人,通常是一名律师,在一场争执或交易中对有关资产在一定时期内进行托管或监管,这样的人就是“stakeholder”。
    ①刘明:《中美关系:重新解读“利益相关者”》,《瞭望东方周刊》,2006年3月。http://www.yn.xinhuanet.com/focus/2006-03/01/content_6357722.htm
    ②佐利克2007年2月接受新加坡《海峡时报》记者采访时解释说:“我看到的交汇点是,中国在讨论它作为正在崛起的大国应起的作用,美国和其他国家也有兴趣与中国讨论在国际体系中‘利益攸关方’应起的作用和应负的责任。”
    ③林逢春:《祸兮?福兮?——“中国责任论”解读》,《社会观察》,2006年第4期。
    ①中国经济增长引人瞩目美对华政策转变,《中国经济时报》, 2006年6月12日,http://finance.people.com.cn/GB/42773/4463231.html
    ②张幼文,黄仁伟等:《2008中国国际地位报告》,人民出版社,2008年5月,第2页。
    ①张幼文,黄仁伟等:《2008中国国际地位报告》,人民出版社,2008年5月,第2页。
    ②REMARKS BY AMBASSADOR SUSAN SCHWAB,2008 AGOA FORUM WASHINGTON,DC JULY 15,2008,see:www.ustr.gov/assets/Document_Library/Press_Releases/2008/July/asset_upload_file960_15012.pdf
    ①Paulson urges more financial reforms,Shanghai Daily,2007-03-08.See:http://english.sina.com/business/p/1/2007/0308/105812.html
    ②Woodrow Wilson School,Forging a World of Liberty Under Law,U. S. National Security in the 21 Century,The Princeton Project on National Security,27th,Sep. 2006,p5.
    ③张幼文,黄仁伟等:《2008中国国际地位报告》,人民出版社,2008年5月,第3页。
    ①The Future of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lations with China,Testimony of Deputy Secretary John D Negroponte Before the House Committee on Foreign Affairs May 1, 2007.see: http://www.globalsecurity.org/military/library/congress/2007_hr/070501-negroponte.htm
    ②林利民:《理性辨析“中国责任论”》,《人民论坛》,2007年第6期。
    ③牛海彬:《“中国责任论”析论》,《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3期。
    ④刘建飞:《“中国责任论”考验和平发展》,《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4期。
    ⑤马振岗:《中国的责任与“中国责任论”》,《国际问题研究》,2007年第3期。
    ①张胜军:《“中国责任论”可以休矣》,《人民论坛》,2007年第6期。
    ②江涌:《“大国音仟”的排战》,《瞭望新闻周刊》,2007年第4期。
    ③有评论认为,美国对华战略正在调整中,要从过去的“接触加遏制”演化为未来的“融合加牵制”。国内学者有孙晋忠和倪世雄持有这样的观点。详见:孙晋忠:《布什第二任对外政策》,瞭望新闻周刊,2005年11月28日第48期,第55页。又见:倪世雄,潜旭明:《中美关系新特点——一种基于新地缘关系视角的分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第101页。尼克松中心中国问题研究项目主任兰普顿在美国《国家利益》季刊2005年秋季号发表文章认为,现实而建设性的美国对华政策应该是“带有保险的融合”政策,即“制衡”与“融合”相结合的政策。see David M. Lampton, China's Foreign and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Making Process: Assessing the China Threat, National Interest, No. 81, Fall 2005.详见:http://finance.sina.com.cn/j/20051021/09192052695.shtml
    ④张幼文,黄仁伟等:《2008中国国际地位报告》,人民出版社,2008年5月,第8-9页。
    ①同上。
    ②张幼文,黄仁伟等:《2008中国国际地位报告》,人民出版社,2008年5月,第9页。
    ①中国经济增长引人瞩目美对华政策转变,《中国经济时报》, 2006年6月12日,http://finance.people.com.cn/GB/42773/4463231.html
    ②Bush calls for more co-op with China, as two countries share strategic interests, April 21, 2006 http://www.gov.cn/misc/2006-04/21/content_259465.htm
    ①张力平:《美国对华战略的基本思路》,《国际问题研究》,2005年第3期,第47页。
    ①“接触加遏制派”的基本主张是对华接触,只是在具体问题上对接触派稍有分歧,故笔者将其列于接触派中。
    ②Robert G. Kaiser, Steven Mufson,“'Blue Team' Draws a Hard Line on Beijing: Actions on Hill Reflects Informal Group' s Clout,”Washington Post, February 22,2000.
    ①《反华文章屡现美报端,“中国威胁论”再掀波澜》,《环球时报》,2002年8月6日。
    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世界发展状况(2002)》,时事出版社,2002年。
    ③赵可金:《当前美国对华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智库》,《社会观察》,2006年第8期,第21-23页。
    ①郭寿旺:《华府思想库对美国两岸政策制定的影响》,澹江大学美国研究所,2002年。
    ②赵可金:《当前美国对华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智库》,《社会观察》,2006年第8期,第21-23页。
    ③黎安友,当今美国政治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政治和外交,人权及政治参与和政治文化的比较研究。1943年生于纽约,先后获得哈佛大学历史学学士、东亚区域研究硕士及政治学博士,1970年任教于密歇根大学,自1971年起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
    ④唐耐心,美国华盛顿特区乔治城大学对外事务学院历史学教授,外交史学家。著有《不确定的友谊:港台地区和美国,1945-1992》、《艰难的抉择:美国在承认新中国问题上的争论,1949-1950》《中国和苏联帝国的瓦解》等。
    ①朱旭峰:《美国思想库对社会思潮的影响》,《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第8期,第42-43页。
    ②http://www.brookings.edu/
    ③http://www.cfr.org/
    ①肯尼思·多比尔和默思·埃尔德曼:《美国政治:政策、权力和变化》,1985年第5版,第95页,转引自李道揆:《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548页。
    ②“Mission,”website of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详见:http://www.cfr.org/about/mission.php
    ③这十项原则依次是:不单方面使用进攻性的军事力量;和平解决领土争端问题;尊重国家主权:海上航行自由;限制军备;军事力量透明度:不扩散大规模毁灭性武器;贸易和投资的市场准入;跨国问题的合 作解决;尊重人权。转引自王缉思主编:《高处不胜寒: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和世界地位》,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第278页。
    ①James F. Hoge, Jr.,“A Global Power Shift in the Making,”Foreign affairs (July/August 2004),See:http://www.foreignaffairs.org/20040701facomment83401/james-f-huge jr/a-global-power-shift-in-the-making.html
    ①袁鹏、傅梦孜主编:《美国思想库及其对华倾向》,时事出版社,2005年,第246页。
    ②http://www.carnegieendowment.org/
    ①Dangerous Nation: America's Place in the World from Its Earliest Days to the Dawn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Knopf, 2006)
    ②http://www.acus.org/
    ③他在台湾学习过两年中文,在斯坦福大学和哈佛大学学习过,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他曾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南加利福尼亚大学、乔治敦大学和海军研究生院教授过东亚政治和中国外交的课程。他在国会担任过参议院雇员“阿富汗问题工作小组”的协调员,时间长达5年。
    ④国防部战略评估办公室,即美国国防部长办公室政策研究室。
    ⑤这本书已于2001年在中国出版中文译本。
    ⑥美国国会于2000年通过《国防授权法案》,要求国防部每年向国会提交中国军力报告,分析中国当前及未来军事战略,由国防部情报局“基本评估办公室”负责。白邦瑞在2002年和2005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力评估报告》主笔。
    ①袁鹏、傅梦孜主编:《美国思想库及其对华倾向》,时事出版社,2005年,第145页。
    ②“About RAND,”websit of the RAND Corporation,详见:http://www.rand.org/about/
    ③Ibid.
    ①人的理智能够改进现实世界,这一思想成为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建立的初衷。威尔逊本人从个人经历出发,一直认为“学者与政策制定者从事的是同一个事业。”正是为了实现威尔逊的这一思想,威尔逊中心把自己的使命定位于“沟通两大领域、使学术界的深思熟虑贯通到决策围内”。
    ②http://www.wilsoncenter.org/
    ③http://www.chinathinktank.cn/ShowArticle.asp?ArticleID=5616
    ①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网站,详见:http://www.devecon.cn/Web/ShowArticle.aspx?id=463
    ② 2005年9月由上海交通大学通过全球招聘,从海外引进作为学科带头人,林冈获得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D类)资助,现在是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①袁鹏、傅梦孜主编:《美国思想库及其对华倾向》,时事出版社,2005年,第363-370页。
    ①许志远:《转折时代——美国著名学者眼中的世界走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
    ①David Lampton, To Be Pragmatic is Glorious, Oct.28,2002,http://www.time.com/time/magazine/article/0,9171,384883,00.html
    ②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逾半年,奥巴马新政100天之际,《新闻周刊》推出“美国智库访谈系列”。2009年4月,CCTV《新闻周刊》专访多名最权威的中美问题专家,包括奥巴马中国顾问团成员李侃如(Ken Lieberthal),前任美国驻华大使芮效俭,克林顿政府对华政策核心成员、《脆弱的超级大国》作者谢淑丽(Susan Shirk),美国亚洲政策最权威的民间智库“美亚协会”会长丁文嘉(Vishakha Desai)等等。http://news.sina.com.cn/c/sd/2009-05-02/104317731527_2.shtml
    ③当时有费正清、傅高义、汤姆森和帕金斯等著名学者。
    ①,他们于1994年美国独立纪念日这天成立了“51俱乐部”,并于1996年在美国洛杉矶以费正清的名字成立了“正清社”(Fairbank Society),以推动让台湾成为美国一州的运动。
    ②黄隍雄:《在哈佛的沉思:从世界看台湾》,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版,第22页。
    ①陆伯斌:《和平地理学:21世纪的东亚》,李真译,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11期。
    ①(美)安德鲁·内森(Andrew J. Nathan),(美)罗伯特·罗斯(Robert S. Ross)著,柯雄,贾宗谊,张胜平译:《长城与空城计:中国对安全的寻求》,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
    ①袁鹏、傅梦孜主编:《美国思想库及其对华倾向》,时事出版社,2005年,第470页。
    ①袁鹏、傅梦孜主编:《美国思想库及其对华倾向》,时事出版社,2005年,第481页。
    ①袁鹏、傅梦孜主编:《美国思想库及其对华倾向》,时事出版社,2005年,第494页。
    ①朱旭峰:《美国思想库对社会思潮的影响》,上引报刊,第42页。
    ②卜大年曾担任美国国防部长办公室中国科科长,是中国军事问题专家。
    ③李洁明曾担任美国驻中国和韩国大使等重要职务,目前是企业研究所亚洲研究部主任。
    ①袁鹏、傅梦孜主编:《美国思想库及其对华倾向》,时事出版社,2005年,第178页。
    ②台湾《中国时报》,2001年4月6日。
    ①2002年初,季北慈出任国际战略问题中心费和中国研究讲座主席,2007年9月,他转往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任所长。
    ②袁鹏、傅梦孜主编:《美国思想库及其对华倾向》,时事出版社,2005年,第139页。
    ①袁鹏、傅梦孜主编:《美国思想库及其对华倾向》,时事出版社,2005年,第140页。
    ②同上。
    ③同上。
    ①同上书,第135页。
    ②国际经济研究所,成立于1981年,是非牟利无党派的美国著名经济类智库之一。2006年,为了纪念其创始人彼得·乔治·彼得森(Peter G. Peterson),更名为彼得·乔治·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eter G.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现任所长伯格斯滕,高级研究员拉迪。
    ③本书的英文版为《China The Balance Sheet:What the World Needs to Know Now About the Emerging Superpower》(Derek Mitchell, Nicholas R. Lardy, C. Fred Bergsten, Bates Gil).中文版已经在国内发行出版,书名为《账簿中国:美国智库透视中国崛起》,隆国强等译,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年6月。
    ①http://www.aei.org/.
    ①http://www.newamericancentury.org/
    ①http://www.newamericancentury.org/publicationsreports.htm
    ②唐岚:《美国新世纪计划介绍》,《国际资料信息》,2002年,第6期,第17-21页。
    ③同上。
    ④袁鹏、傅梦孜主编:《美国思想库及其对华倾向》,时事出版社,2005年,第390页。
    ①唐岚:《美国新世纪计划介绍》,《国际资料信息》,2002年,第6期,第17-21页。
    ②《美思想库:应准备与中国打高科技战》,《参考消息》,2005年11月27日,第8版,中央社华盛顿11月25日电。
    ③http://www.hoover.org或http://www-hoover.Stanford.ed
    ①袁鹏、傅梦孜主编:《美国思想库及其对华倾向》,时事出版社,2005年,第307页。
    ②Ramon H. Myers,The Divided China Problem: Conflict Avoidance and Resolution, Essays in Public Policy, Hoover Institution, June 2000.
    ①袁鹏、傅梦孜主编:《美国思想库及其对华倾向》,时事出版社,2005年,第308页。
    ②奥克森伯格和李侃如都是鲍大可的得意弟子。
    ①The China Problem, Michel 0ksenberg, Foreign Affairs, by the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Summer 1991. http://www.foreignaffairs.com/articles/46849/michel-oksenberg/the-china-problem
    ①China Emerges From Isolation, April 8,1991,http://www.csmonitor.com/1991/0408/08041.html
    ②王兆成:《乡土中国的变迁:美国学者在山东邹平的社会考察》,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出版。
    ①袁征:《奥克森伯格美少有的“中国通”》,中国青年报,2001年3月15日,http://www.cyol.net/gb/zqb/2001-03/15/content_184516.htm
    ②保罗·尼采20世纪60年代曾出任海军部部长一职,而赫脱则当过马萨诸塞州州长及美国国务卿。
    ①袁鹏、傅梦孜主编:《美国思想库及其对华倾向》,时事出版社,2005年,第463页。
    ①袁鹏、傅梦孜主编:《美国思想库及其对华倾向》,时事出版社,2005年,第503页。
    ①爱德华·卢斯,何黎译:美国老牌智库设立中国政策中心》,《金融时报》第6版,2006年10月9日。
    ②《华盛顿观察》,http://68.165.165.202/event.cfm?eventid=2&charid=1
    ①刊于《中国背后:中国领导层、政体和政策》(Behind the Bamboo Curtain: Chinese Leadership, Politics,and Policy),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2005年11月)。
    ②刊于《华盛顿季刊》,2005/2006冬季。
    ③Washington Asia Forum(华盛顿亚洲论坛),美利坚大学(American University)(2005年9月)。
    ④http://www.brookings.edu/scholars/rbush.htm
    ⑤李学军:《“中美建立常规对话机制非常重要”——专访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中国中心主任杰弗里·贝德》,新华网,2005-12-08, http://news.china.com/zh_cn/news100/11038989/20051208/12925286.html
    ①2008美国总统选举专题,新华网网站,2008年9月12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8-09/12/content_9935978.htm)
    ①拉迪于2003年离开布鲁金斯学会,前往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任高级研究员。详见:http://www.brookings.edu/index/scholarwork.htm?show=all;scholar=Lardy*Nicholas*R.*
    ②http://www.cfr.org/bios/3350/ & http://en.wikipedia.org/wiki/Richard_Haass
    ①钱皓:《布鲁金斯学会与克林顿政府对华接触政策》,《国际观察》,2006年第3期,第41-48页。
    ②http://www.brookings.edu/index/scholarwork.htm?scholar=Bader*Jeffrey*A.*
    ③China' s Search For Energy Security and Implications for U. S. Policy, Washington:NBR, April 2006
    ④Governing China:From Revolution Through Reform, second revised edition, New York: W. W. Norton,2004.
    ①该论文收录在兰普顿等主编的《处在十字路口的美中关系》(美利坚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②钱皓:《布鲁金斯学会与克林顿政府对华接触政策》,《国际观察》,2006年第3期,第41-48页。
    ③袁鹏、傅梦孜主编:《美国思想库及其对华倾向》,时事出版社,2005年,第114页。
    ④htta://www.cctv.com/lm/523/51/51162.html
    ①Kenneth Lieberthal, “A New China Strategy,”Foreign Affairs, Vol. 74, No, 6 (Nov/Dec, 1995),p. 35.
    ②资料来源:李晓娜:《思想库对美国政府对华决策的影响——以布鲁金斯学会为例》,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17页。
    ①钱皓:《布鲁金斯学会与克林顿政府对华接触政策》,《国际观察》,2006年第3期,第41-48页。
    ①在为中国最惠国待遇进行游说的工业团体中,主要有波音公司、麦道公司、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国际商用机器公司、通用汽车等三大汽车公司、联合技术公司、全国小麦种植者协会、北美谷物出口商协会等。
    ②拉迪的证词以题为《中国是有效的对外政策工具吗?》在布鲁金斯《背景报告》(Background Paper)上发表。
    ③http://www.brookings.edu/views/testimony/lardy/19970522.htm
    ④http://www.brookings.edu/views/testimony/lardy/20000224.htm
    ①http://www.brookings.edu/views/testimony/lardy/20000406.htm
    ②8家机构分别是布鲁金斯学会、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对外关系委员会、传统基金会、国际经济研究所、尼克松中心以及兰德公司。
    ③钱皓:《布鲁金斯学会与克林顿政府对华接触政策》,《国际观察》,2006年第3期,第41-48页。
    ①http://www.brookings.edu/views/testimony/haass/19970917.htm理查德·哈斯在布什政府第一任期任国务院政策规划司司长,现任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主席。
    ②http://www.brookings.edu/views/testimony/gill/20000718.htm
    ③Ibid.
    ④http://www.brookings.edu/views/testimony/gill/20000719.htm
    ⑤该文刊登在美国美中经济和安全评估委员会网站上。
    ①David Shambaugh, “China' s Military: Real or Paper Tiger?”,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Spring,1996, pp.19-36.
    ②http://www.brookings.edu/views/op-ed/shambaugh/19990718.htm
    ③袁鹏、傅梦孜主编:《美国思想库及其对华倾向》,时事出版社,2003年,第115页。
    ①http://www.brookings.edu/comm/policybriefs/pbl0.htm拉迪于2003年离开布鲁金斯学会,前往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任高级研究员。拉迪有关中国经济的著述颇丰,除了学术著作,他还常常在《新闻周刊》、《亚洲华尔街杂志》、《金融时报》、《新闻报》上发表文章,直接影响美国舆论。详见:http://www.brookings.edu/index/scholarwork.htm?show=all;scholar=Lardy*Nicholas*R.*
    ②钱皓:《布鲁金斯学会与克林顿政府对华接触政策》,《国际观察》,2006年第3期,第41-48页。
    ③http://www.brookings.edu/views/op-ed/smith/19961121.htm
    ④http://www.brookings.edu/views/papers/mckibbin/130.htm
    ①钱皓:《布鲁金斯学会与克林顿政府对华接触政策》,《国际观察》,2006年第3期,第41-48页。
    ②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Brookings Media Guide 2005,”pp. 140-141.
    ③袁鹏、傅梦孜主编:《美国思想库及其对华倾向》,时事出版社,2003年8月版,第113-114页。
    ①2005年12月24日,黄靖接受《日本时代》报采访,以“民族主义激情绑架下的中日政策对话”为主题畅谈了自己的观点。参见:http://www.brookings.edu/fp/china/analysiscommentary.htm
    ①朱旭峰:《美国思想库对社会思潮的影响》,《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第8期。
    ②http://www.brookings.edu/index/scholarwork.htm?show=all;scholar=Gill*Bates**
    ③“Harding, Lardy, Briefing on China Trip, June 22, 1998,”Bulletin, June 23, 1998, pp.8-23.
    ①富尔纳(Edwin Feulner),中文名“佛讷”。
    ②http://www.heritage.org/about/
    ①http://www.heritage.org
    ②袁鹏、傅梦孜主编:《美国思想库及其对华倾向》,时事出版社,2005年,第179页。
    ①同上。
    ②同上书,第180页。
    ③John J.Tkacik, Jr.ed.,Rethinking “One China”,The Heritage Foundation, 2004.
    ④http://www.heritage.org/Press/Commentary/ed06l604f.cfm
    ⑤John J. Tkacik Jr.,“Taiwan' s Election Changes the Context of U.S.-Taiwan Relations”,See :http://www.heritage.org/About/Staff/John Tkacik papers.cfm
    ①詹姆斯现任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朝研究所研究员、国防大学国家战略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教授。
    ②传统基金会网站,http://www.heritage.org/About/Staff/LarryWortzel.cfm
    ①Ibid.
    ②Harvey Feldman, ed:Taiwan in a Time of Transition, and Constitutional Reform and the Futur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See:http://www.heritage.org/About/Staff/Harvey Feldman.cfm 《宪法改革与中华民国的未来》为会议论文集。1990年10月16-17日哥伦比亚东亚系台湾区域研究项目召开的“宪法改革与中华民国的未来”学术会议中的参会人主要来自台湾国民党、民进党政界人士、台湾各大学和美国各大学中国、台湾问题专家。该会议共设有4个专题的讨论,费浩伟本人为此会议的召集人并为第一专题“宪法的难题与改革的需要”这一论题的四位讨论人之一。
    ①http://www.heritage.org/Research/AsiaandthePacific/wm2098.cfm
    ②包括重新定义“一个中国”、中国的反分裂法、支持台湾加入世卫组织;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东亚与中国经济整合的战略风险;中国军事力量、中俄联合军事演习;中国与朝核问题、中国对美日同盟的挑战;中国对美国的贸易挑战等诸多领域。
    ③钱皓:《布鲁金斯学会与克林顿政府对华接触政策》,《国际观察》,2006年第3期,第41-48页。
    ④同上。
    ①吉姆·赫尔姆斯、詹姆斯·普里斯特主编,张林宏等译:《外交与威慑——美国对华战略》,新华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218页。
    ②同上书,第193页。
    ③同上书,第184页。
    ①胡炜:《美国传统基金会的对华研究》,《国际资料信息》,2007年第1期,第37页。
    ①刘小彪:《唱衰中国的背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52-53页。
    ②钱皓:《美国传统基金会与冷战后的“中国威胁论”》,《国际论坛》,2006年第6期。
    ③刘连第:《中美关系的轨迹:1993-2000年大事纵览》,时事出版社,2001年,第514-515页。
    ④同上书,第517页。
    ①同上书,第521页。
    ②同上书,第522页。
    ③Larry M. Wortzel,“Why Caution Is Needed in Military Contacts with China”, December 2,1999,Backgrounder #1340.此后,2001年3月2日,《行政备忘录》还发表了武尔兹“谨慎处理卫星出口中国的授权”(Proceed With Caution in Approving Satellite Exports to China)的论文。全文参见:http://www.heritage.org/About/Staff/LarryWortzelpapers.cfm
    ④http://www.heritage.org/Research/Asia and the Pacific/BG1340.cfm
    ⑤Larry M.Wortzel, “Planning for the Future:The Role of U.S. Forces in Northeast Asian Security”,See:http://www.heritage.org/Research/Asia and the Pacific/BG~13~8~8.cfm
    ①Peter Brookes, “Theater Missile Defense:How Will It Recast Security and Diplomacy in East Asia?”,See:http://www.heritage.org/Research/Missile Defense/HL683.cfm布鲁克斯曾为美国众院国际关系委员会东亚事务主要顾问。针对东亚安全,他曾发表数篇论文,阐述台湾在东亚安全上的重要作用。2005年2月23日,他在基金会网络备忘录上发表《这是一个坏主意:论欧盟解除对中国武器禁运》(A Bad Idea Whose Time Has Come:The Lifting of he EU Arms Embargo on China),认为这一解除将危害美国利益,加速中国军事建设,削弱亚太地区的稳定。http://www.heritage.org/Research/Asia and the Pacific/wm672.cfm
    ②钱皓:《美国传统基金会与冷战后的“中国威胁论”》,《国际论坛》,2006年第6期。
    ①Peter Brookes,“The Challenges and Imperatives in Taiwanps Defense”,See:http://www.heritage org/Research/Asia and the Pacific/hl775.cfm.
    ②John J. Tkac i k, Jr.,“Needed:High Level Contacts between U.S. and Taiwan Military Commanders”,http://www.heritage.org/About/Staff/John Tkacikpapers.cfm
    ③John Tkacik,“End U. S Foot-Dragging on Taiwan State”,http:// www.heritage.org/About/ Staff/John Tkacikpapers.cfm,或见《谭慎格促美政府加快对台军售》,《参考消息》,2004年9月25日。
    ④包括美国军官访台级别提高到现役将官,文官提升到助理国防部长帮办以上等规定。
    ⑤Ibid.
    ⑥Larry M. Wortzel, “China and the Battlefield in Space”,See:http:// www.heritage.org/Research/ Asia and the Pacific/wm346.cfm关于武尔兹的论文及演讲稿、国会作证稿、媒体评论文章,参见:http:// www.heritage.org/About/Staff /LarryWortzelpapers.cfm
    ⑦John J. Tkacik, Jr.,“Chinaps Submarine Challenge”,See :http://www.heritage.org/Research/Asia and the Pacific/wm100I.cfm
    ①美国的出口管制制度的主要法律基础为国会通过的《出口管理法案》(EAA,Export Administration Act)和美国商务部根据法案制定的《出口管理条例》(EAR, Export Administration Regulations)。
    ②Larry M. Wortzel, Sources and Methods of Foreign Nationals Engaged in Economic and Military Espionage, Heritage Lecture #907,November 4, 2005,http://www.heritage.org/Research/AsiaandthePacific/hl907.cfm
    ③Ibid.
    ④Ibid.
    ①钟禾:《2030年:比军事更可怕的中国粮食问题》,《经济展望》,2006年第2期,第28页。
    ②钱皓:《美国传统基金会与冷战后的“中国威胁论”》,《国际论坛》,2006年第6期。
    ①http://www.chinarivers.ngo.cn/News/environmentalinformation/050318.doc
    ②Stephen J. Yates、 Larry M. Wortzel,“How Trade with China Benefits Americans”,See:http://www.heritage.org/Research/Asia and the Pacific/bg1367.cfm
    ①http://www.heritage.org/About/Staff/John Tkacikpapers.cfm
    ②http://www.heritage.org/About/Staff/LarryWortzelpapers.cfm
    ③美国国会在2000年通过法律,成立“美中经安委员会”,每年提出报告给国会议员,就中国与美国的各项议题提出分析与建言,武尔兹目前担任这个委员会的主席。
    ④钱皓:《美国传统基金会与冷战后的“中国威胁论”》,《国际论坛》,2006年第6期。
    ⑤http://www.uscc.gov/annual_report/2002/uscc_05_report_executive_summary_in_chinese. pdf
    ①张焱宇:《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国际资料信息》,2003年第8期,第1-6页。
    ②作为这一理论的详细阐发,他随后又写了《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一书。这本书在“9·11”事件之后迅速在全美走红,给美国社会整体右倾化打入一记催化剂。
    ①http://www.heritage.org/Research/Asian and the Pacific/em567.cfm
    ②http://www.heritage.org/About/Staff/LarryWortzel.cfm
    ③http://www.heritage.org/Research/AsiaandthePacific/hl669.cfm
    ④http://www.heritage.org/Press/Commentary/edl22105a.cfm
    ⑤John J. Tkacik, Jr.,“Chinaps Rulers And State Violence”,See:http ://www.heritage.org/Press/Commentary/ed122105a.cfm
    ⑥http://www.heritage.org/Press/Commentary/ed051305b.cfm
    ⑦John J. Tkacik, Jr.,“Do gooders Makes Things Worse for Taiwan”,See:http://www.heritage. org/Press/Commentary/ed051305b.cfm
    ⑧http://www.heritage.org/Press/Commentary/ed042501b.cfm
    ⑨Larry M.Wortzel, “China:Enough is Enough”,See:http://www.heritage.org/Press/ Commentary/ed042501b.cfm
    ⑩http://www.heritage.org/about/staff/JohnTkacik.cfm
    11 Ibid.
    ①Ibid.
    ②http://www.heritage.org/Research/Asian and the Pacific/test070199.cfm
    ③John J.Tkacik Jr.,“Perspectives on Democracy in HongKong”,See:http://www.heritage.org/Research/Asia and the Pacific/ tst081104d.cfm
    ①钱皓:《美国传统基金会与冷战后的“中国威胁论”》,《国际论坛》,2006年第6期。
    ②http://www.heritage.org/about/searchresults.cfm
    ①陶文钊:《中美关系史:1972-2000》,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84页。
    ②布什政府时期的对华政策可能首肇于1999年由兰德公司发表的一份报告,它率先阐述了对华采取“接触加遏制”策略的问题。这份报告的七位作者中有两位目前在布什政府中任职。
    ①参见《环球时报》,2006年1月26日,第7版。
    ②同上。
    ①根据张树彬的《试论美国思想库在美国对华政策决策中的作用》一文的相关信息(硕士论文,2005年5月)。
    ②1979-1980, 1983-1989和1995-1996年间,福山任职于兰德公司。1989年,福山发表了表动一时的“历史的终结”一文,并先后出版了《历史的终结与最后之人》(1992年)、《信任:社会美德与繁荣的创建》(1995年)、《大分裂:人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1999年)等著作。
    ③兰德公司副总经理、兰德国家防卫研究所(RAND's National DefenseResearch Institute)主任戴维·龚拍特(David Gompert), 1990-1993年供职于国家安全委员会任总统和欧洲及欧亚事务高级主任的特别助理,1973-1983年在国务院任数职,1983-1990年在尤尼西斯公司(Unisys)和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任高级经理。
    ④1955年到1961年,艾克尔在兰德公司工作。1967年以来一直任兰德公司社会科学部主任,负责兰德公司为国家安全委员会、国务院和国防部进行的对外政策方面的研究计划,1973年4月任美国军备控制和裁军署署长。
    ⑤阿什利·特里斯现在卡内基和平基金会任职,著有《解读中国大战略》(与史文合著)、《衡量后工业时代的国家力量》、《南亚的稳定》、《战略暴露:地中海周边的武器扩散》(Strategic Exposure: Prol诉ration Around the Mediterranean)和《印度新兴的核态势》(India's Emerging Nuclear Posture)等。
    ⑥兰德公司是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智囊团,而拉氏曾担任兰德公司的董事长。
    ①1998年,美国克林顿政府对中国所承诺的对台政策。其内容是表明美国:不支持一中一台或两个中国;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台湾加入需要会员国身分的国际组织。
    ②http://news.163.com/05/0617/14/1MF3LS4P0001124U.html
    ③现已成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学院(SAIS)资深客座教授。
    ①In China' s Shadow, Regional Perspectives on Chinese Foreign Policy and Military Development, by Jonathan D. Pollack and Richard H. Yang.http://www.rand.org/publications/CF/CF137/index.html
    ②该书汇集了10篇论文,分别以“中国军事现代化与亚太武器扩散”、“中国在亚洲的军力:日本视角”、“从朝鲜视角看中国人民解放军现代化和未来东亚安全环境”、“从俄罗斯视角看中国对外政策和军事发展”、“中国能源与军事角色:与南亚的关系”、“东南亚对中国在其后院的未来安全角的看法”、“中国在澳洲安全环境中的角色”、“ 1996年台海危机教训及中华民国对台湾海峡安全的看法”、“中国国防现代化与台湾安全”、“中国主权下的香港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为题。
    ③Zalmay Khalilzad, David T. Orletsky, Jonathan D. Pollack, Kevin L. Pollpeter, Angel Rabasa,David A. Shlapak, Abram N. Shulsky, Ashley J. Tellis, The United States and Asia:Toward a New U.S. Strategy and Force Posture ,see :http://www.rand.org/pubs/monograph_reports/MR1315/index. html
    ④http://www.rand.org/publications/MR/MR1170/index.html
    ①关于布什政府的亚太安全战略,参见王建伟:《布什政府的亚太安全战略及我国的对策》,载自《上海美国研究所专刊》,2004年,第1期。
    ②2001年9月,在美国新出台的《四年防务审查报告》中决定扩大美国在关岛基地的军事力量,将其作为西太平洋美军基地的中枢要地。
    ③包括将地区军事部署的重点由东北亚向南方转移、发展和完善与盟国的军事安全网、将关岛建设成美国在亚洲的军事中心、加强海空联合力量、发展远程作战能力等。
    ①Zalmay Khalilzad, U.S. Grand strategies: Implicati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World, Strategic Appraisal 1996, santa Monica, Cal.:Rand, 1996, p.11-34.
    ①报告把1978年以来中国的大战略称之为“深谋远虑的战略”(calculative strategy)按照作者的估计,中国执行深谋远虑的战略大概会持续到2015-2020年。
    ②该报告以书的形式出版。全书共分五章,分别从“中国——美国国家安全的隐忧”、“中国的安全问题”、“历史背景”、“中国当前的安全战略:特征和影响”、“中国面对未来:长期战略”五个方面对中国大战略进行了审视,并对该战略的主要特征及其推动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以及将来怎样演变做出了评估。中国新华出版社出版的内部发行中译本定名为《中国大战略》。
    ③迈克尔·斯温、阿什利·特利斯:《中国大战略》(洪允息、蔡焰译),新华出版社,2001年,第227页。
    ④同上,第Ⅷ页。
    ⑤http://www.rand.org/pubs/monograph_reports/MR604/
    ①http://www.rand.org/pubs/monograph_reports/MR604/index2.html
    ②http://www.rand.org/publications/IP/IP187/IP187.html
    ③美国新保守派中较开明的学者,阿富汗裔,布什政府时期,曾任驻伊拉克大使和国防部副部长助理。
    ④曾任美国参议院情报特别委员会的民主党领袖、总统对外情报顾问委员会顾问舒尔斯基(Abram N.Shulsky)、美国乔治敦大学外交学院副教授/和平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丹尼尔·拜曼Daniel L. Byman、亚洲军事分析家柯瑞杰(Roger Cliff)、大卫欧雷特斯基(David T. Orletsky)、政策分析员大卫·席拉帕克(David Shlapak)、前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顾问、卡内基基金会高级研究员艾西利·特利斯(Ashley J.Tellis)。
    ⑤Zalmay M. Khalilzad, Abram N. Shulsky, Daniel L. Byman, Roger Cliff, David T. Orletsky, David Shlapak, Ashley J. Tellis, The United States and a Rising China (Santa Monica: Rand, 1999)张睿壮在他的《“蓝军”阴影下的布什对华政策》一文中,又译作《美国与一个崛起的中国》。
    ⑥参见《参考消息》,1999年9月22日。
    ①同上。
    ②G. John Ikenberry,The Rise of China and the Future of the West: Can the Liberal System Survive?January/February 2008, see:http://www.foreignaffairs.com/articles/63042/g-john-ikenberry/the-rise-of-china-and-the-futu re-of-the-west
    ①钱皓:《兰德公司与美国对华军事政策研究》,《国际观察》,2005年第6期。
    ②2005年10月18-20日,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访华。
    ③http://www.rand.org/publications/RB/RB134.html
    ④参见《海外要闻》,2003年6月17日,第24期。
    ⑤钱皓:《兰德公司与美国对华军事政策研究》,《国际观察》,2005年第6期。
    ①The Joint Eonomic Committee, Congress of the United States, Chinas Econom ic Future: Challenge to the US Policy, New York: M. E. Sharpe, 1997, pp. 320-338.转引自陶文钊:《中美关系史》(1972- 2000),第287-288页。
    ②后收录入罗杰·克里夫《中国商务技术的军事潜能》一书。
    ③包括微电子、电脑、电讯、核力量、生物技术、化学技术、飞机制造以及太空技术。
    ④http://www.rand.org/publications/MR/MR1292.html
    ⑤有关近十年来的兰德公司发表的涉华研究报告,参见袁鹏、傅梦孜主编:《美国思想库及其对华倾向》,第162-163页。
    ①兰德认为,中国2003年的全部军事开支估计在310亿美元和380亿美元之间,但国防部提供的数字是650亿美元。
    ②http://www.rand.org/publications/CT/CT247/
    ③China' s Air Force Enters the 21st Century, by Kenneth W. Allen, Glenn Krumel, and Jonathan D.Pollack, MR-580-AF, 1995, 249 pp., ISBN 0-8330-1648-2.http://www.rand.org/publications/RB/RB32.html
    ④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05/05/20/001027862.shtml
    ⑤Ibid.请参阅兰德2005年发表的“中国至2025年军费开支预测”一文,http://www.rand.org/hot_topics/china/
    ⑥http://www.rand.org/pubs/testimonies/CT244/
    ①http://www.rand.org/pubs/testimonies/2005/RAND_CT244.pdf
    ②李学江:《兰德公司的“中国与全球化”》,《人民日报》,2005年06月20日,第七版。http://world.people.com.cn/GB/1030/3480803.html
    ③http://www.rand.org/pubs/testimonies/2005/RAND_CT244. pdf
    ④同上。
    ①http://www.nixoncenter.org/publications/monographs/nationalinterests.pdf
    ②胡鞍钢:《美国的国家利益》,选自《解读美国大战略》,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85页。
    ③同上。
    ① Carlucci, Frank; Hunter, Robert & Khalilzad, Zalmay. Taking Charge: A Bipartisan Report to the President Elect on Foreign Policy and National Security. U.S.:AND, 2000.http://www.rand.org/publications/MR/MR1306/
    ②台军拥有的是“爱国者”PAC-2、 PAC-3以及美国、以色列联合研制的“箭”式反导系统,主要用于对付俄式“飞毛腿”导弹。
    ①David A. Shlapak, David T. Orletsky, Barry Wilson, Dire Strait? Military Aspects of the China-TaiwanConfrontation and Options for U.S. Policy.http://www.rand.org/pubs/monograph_reports/MR1217/
    ②Taiwan's Foreign and Defense Policies: Features and Determinants http://www.rand.org/pubs/monograph_reports/MR1383/
    ③Taiwan's Foreign and Defense Policies: Features and Determinants http://www.rand.org/pubs/monograph_reports/MR1383/
    ①报告的第一作者是兰德高级政治分析家麦艾文,他是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竞选团队中亚洲政策顾问班子重要成员。http://www.rand.org/pubs/monographs/MG736/
    ②Evan S. Medeiros, Keith Crane, Eric Heginbotham, Norman D. Levin, Julia F. Lowell, Angel Rabasa,Somi Seong,Pacific Currents:The Responses of U.S. Allies and Security Partners in East Asia to China' s Rise, http://www. rand. org/pubs/monographs/MG736/
    ③《美智库揭秘:研究中国细致入微成政府幕后推手》,新华网,2008年2月2日,http://news.sohu.com/20080202/n255038644.shtml
    ①资料来源:兰德公司亚太政策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 rand. org, 2007年2月15日。转自徐莹:《中美智库对两国“第二轨道”外交的参与》,《山西师大学报》,2007年11月,第34卷,第6期,第141页。
    ①刘弋:《“接触加遏制”美国对华政策暂时不会变》,东方早报,2004年9月5日,http://www.news365.com.cn/gd/t20040905_204l65.htm
    ②来访的台湾学者有台湾中央研究院欧美所(the Institute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Studies, Academia Sinica)研究员裘兆琳(Jaw-ling Joanne Chang)、台湾经济研究院( TaiwanInstitute of Economic Research)副院长Dr. David S. Hong,国立中山大学大陆研究所(Instituteof Mainland China Studies,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主任林文程(Wen-cheng Lin)教授等。会议由兰德公司高级经济顾问查尔斯·沃尔夫主持,兰德公司全体职员和研究生院学生出席。
    ③由兰德公司亚太政策中心主任欧维伦主持,若干兰德公司台湾经济与两岸关系分析家出席,与台湾前“行政院院长”萧万长(Vincent Siew),前卫生部部长、台湾“总统”国策顾问詹启贤(Steven Chi-Shean Chan)“大使”举办了讨论会。
    ④中华经济研究院是一所非盈利研究基金会,旨在促进两岸按照欧洲模式形成共同市场,并且推动经济融合以“确保本地区持久和平”
    ①张树彬:《试论美国思想库在美国对华政策决策中的作用》,硕士论文,2005年5月,第83页。
    ②转自凤凰网,《美智库举办台湾局势研讨会警告台勿拖美军入战火》,2007年11月9日,http://news.ifeng.com/taiwan/4/200711/1109_354_291139. shtml
    ①其中《战略情报战争升级》和《美国与亚洲:探索美国的新战略和兵力态势》两岸均有出版。
    ②袁鹏、傅梦孜主编:《美国思想库及其对华倾向》,时事出版社,2003年,第160-161页。
    ③杨运忠:《布什政府对台政策的基本走向》,《世界形势研究周刊》,2003年2月26日,第8期。
    ①ABC News, “Presidential Milestone,”Transcript of Charles Gibson Interview with President Bush. See:http://abcnews.go.com/sections/GMA/Good Morning America/GMA010425Bush_100days.html#4).
    ②达娜·米尔班克、格伦·凯斯乐,“总统就独立问题警告台湾”,《华盛顿邮报》,2003年12月10日。
    ①http://www.zaobao.com/special/newspapers/2004/11/eastday161104b.html
    ①“旋转门”是美国学界精英与政界精英之间的交流互动机制,即思想库为政府各个部门培养、储备人才,且在适时向政府输送官员和专家。
    ②“The NCAFP Establishes Itself as the Leading Track Ⅱ Dialogue on US-China-Taiwan Relations”,American Foreign Policy Interests, Vol.24, No.4, August 2002.
    ①Swaine Michael. “Reverse Course? The Fragile Turnaround in US-China Relations”, Policy Brief,No. 22. February 2003.
    ②Douglas H.Paal, “Asia-Shaping the Future”,June 2008, Policy Brief, No, 26. P. 5. See:http://www.carnegieendowment.org/programs/china/chinese/PDF/Security%20and%20Foreign%20Policy/pb62_paal_final. pdf
    ①郝雨凡:《白宫决策——从杜鲁门到克林顿的对华决策内幕》,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第676页。
    ②即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不支持台湾加入联合国和以主权国家为主体的国际组织。
    ③孙大雄:《宪政体制下的第三种分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70页。
    ①“Taiwan Relations Act:The Next 25 Years.”See:http://www.carnegieendowment.org/programs/china/chinese/Research/USChinaRelations/TaiwanRela tionsAct.cfm
    ②刘明:《博弈:冷战后的美国与中国》,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82页。
    ③探讨“重塑中国政策”美国思想库为中国辩论一年,2007年7月6日,人民网国际频道网站,详见:http://world.people.com.cn/GB/57507/5957870.html
    ①http://www.washingtonpost.com/wp-dyn/content/article/2008/03/21/AR2008032102552.html
    ②Swaine,Michael.Trouble in Taiwan. Foreign Affairs 83,No.2(March/April 2004):39-49.http://www.foreignaffairs.org/20040301faessay83205/michael-d-swaine/trouble-in-taiwan.html
    ③Chinese Military Modernization and Taiwan' s Security,Carnegie China Insight Monthly, 2007(7).http://www.carnegieendowment.org/programs/china/chinese/Research/ForeignPolicySecurity/michaelbookpreface.cfm
    ①Charm Offensive: How China' s Soft Power is Transforming the World Monday, June 04, 2007. See:http://www.carnegieendowment.org/publications/index.cfm?fa=view&.id=19126&prog=zch&zoom_highl ight=Charm+Offensive
    ②The Return of China Threat:Michael Swaine's Interview on Current U.S.-Taiwan-China Relations. See:http://www.silkroadstudies.org/new/docs/conferences/2005/CMinNEA/papers/Zhao%20Quansheng%20paper.pdf, pp 33.
    ③Kagan, “Those Subtle Chinese”,Washington Post, March 10, 2005, P21.
    ④Taiwan' s New Ma Administration: A Look Ahead. See:http://www.carnegieendowment.org/events/index.cfm?fa=eventDetail&id=1129&prog=zch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主办2004年1月总第7期学术动态Newsletter,详见:http://ias. cass. cn/photo/2004727145746. pdf
    ②环球时报网站,详见:http://taiwan.huanqiu.com/news/2008-10/249962_2.html
    ①作者根据fair网站“思想库观察”栏目1996-2005年年报整理,http://www.fair.org/extra.
    ②http://www.carnegieendowment.org/publications/index.cfm?fa=view&id=20012&prog=zch,zeu
    ①Bush Should Keep His Word on Taiwan,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July 19, 2008 http://www.carnegieendowment.org/publications/index.cfm?fa=view&id=20312&prog=zch
    ②陈雅莉,“美对台军售政策现拐点?”,《华盛顿观察》周刊,2008年7月,第29期,详见:http://www.washingtonobserver.org/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_show.aspx?id=2474
    ①卡内基和平基金会网站,详见http://www.carnegieendowment.org/programs/china/chinese/Research/PoliticalSocialDev/bushbangkokspeech. cfm
    ②张春:《美国思想库对一个中国政策的影响》,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207页。
    ①布热津斯基曾是三边委员会的核心人物,也是戴维.洛克菲勒的智囊。在他的建议下,洛克菲勒决心将“将世界上最优秀的大脑整合起来解决未来的问题”。该想法在1972年初被首次提出,并在1972年的彼尔德伯格年会上,被“集体”广泛讨论并接受下来。布热津斯基在1970年出版了著名的《两个时代之间》(Between Two Ages),呼吁建立一个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和世界政府,该书被认为是三边委员会的“圣经”。洛克菲勒基金会与福特基金会理所当然地“慷慨解囊”,从财务上大力支持三边委员会的运作。委员会的主要成员均是北美、西欧和日本的一些大银行家、大企业家和著名的政界人物,纽约、巴黎、东京分别设了三个总部,由这三个地区各出一人担任主席。纽约总部的主席是戴维·洛克菲勒先生。布热津斯基便成为这个总部主持日常工作的执行主任。
    ②1977年8月和1978年5月,美国总统卡特分别派国务卿万斯和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访华,就中美关系正常化与中方进行磋商。1978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发表了中美建交公报,宣布自1979年1月1日起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
    ③作者根据《卡内基中国透视》月刊2008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10-28)的相关资料制表。详见:http://www.cass.net.cn/file/20081028202389.html.http://www.carnegieendowment.org/programs/china/chinese/InsightMonthly/Articles/february08.cfm
    ①作为内阁成员,贸易代表的职责是担当总统的首席贸易顾问、美国的首席贸易谈判官员和贸易及相关事务的发言人,并致力于贸易政策事务方面范围广泛的跨部门协调。
    ②陈雅莉:《奥巴马权力交接团队中的亚洲面孔》,华盛顿观察网站,2008年11月12日。(http://www.washingtonobserver.org/financial_information_show.aspx?id=2759)
    ③“Obama, Huckabee and Taiwan”, http://bent.tw/2008/01/04/obama-huckabee-and-taiwan/.
    ④倪锋:《奥巴马的中国观》,《环球人物》,2008年第6期,第20页。
    ⑤即Taiwan Relations Act (TRA),是一部现行的美国国内法,于1979年4月10日经美国总统卡特签署生效。该法的要旨为:“我们支持一个中国政策,但统一如何以和平方式达成要靠双方进行两岸对话。如果大陆企图以武力而非对话来达成,美国将提供军事物资使它无法成功。”根据该法,美国得以在台湾设立美国在台协会,并维持台美间经贸关系。
    ①Barack Obama, “US-China Policy Under an Obama Administration”, China Brief, AmCham-China,October 2008, p. 16.
    ②法案最早于2003年9月由包括格雷厄姆和舒默在内的几位参议员提出,以中国“操纵货币”、压低人民币汇率对美国进行不公平贸易为名,要求对所有进口自中国的产品施加27. 5%的惩罚性关税。
    ③Obama retreats from call for China toy-import ban, Dec 2007,http://www.reuters.com/article/domesticNews/idUSN2327351220071223.
    ①Barack Obama, “Renewing American Leadership”, Foreign Affairs, July/August 2007,http://www.foreignaffairs.org/20070701faessay86401/barack-obama/renewing-american-leadership.html.
    ②Barack Obama' s plan to actively engage China, Obama Statement, May 2007,http://www.barackobama.com/pdf/FactSheetChina.pdf.
    ③王洪涛:“中美关系对构建和谐世界的影响”研讨会综述,《美国研究》,2008年第2期,第155页。
    ④Barack Obama, “U.S. Policy toward China”, the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http://www.efr.org/bios/11603/
    ⑤以沈大伟为代表的美国学者,以“两面下注”(hedge)描述美国对华“新战略”,即美国将中国的崛起视 为不定因素,试图影响中国崛起的进程与结果,鼓励中国向着有利于美国的方向崛起,但做好应对挑战美国霸权的准备。美国对华战略有赖中国的走向和反应。
    ①Barack Obama, “Renewing American Leadership”, Foreign Affairs, July/August 2007,http://www.foreignaffairs.org/20070701faessay86401/barack-obama/renewing-american-leadership.html
    ②Barack Obama, South Carolina 2007 Democratic primary debate, on MSNBC Apr 26, 2007, China and the Candidates:Barack Obama, The Christian Broadcasting Network, November 13, 2007,http://www.cbn.com/cbnnews/268896.aspx
    ③2008美国总统选举专题,新华网网站,2008年9月12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8-09/12/content_9935978.htm)
    ④http://biden.senate.gov/
    ⑤Barack Obama, “Renewing American Leadership”, Foreign Affairs, July/August 2007,http://www.foreignaffairs.org/20070701faessay86401/barack-obama/renewing-american-leadership.html
    ①2008年11月6日下午,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邀请了来自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上海社科院、上海美国学会等单位的十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就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后中美关系的走向展开讨论。
    ①李嘉美:《改变美国的奥巴马》,东方出版社,2008年,第219页。
    ②戴闻名:《奥巴马身边有很多知华派:专访美国国会中国小组顾问李成博士》,《瞭望东方周刊》,2008年,第46期,第5页。
    ①国际在线—世界新闻报,《美国有上千智库研究台湾》,http://gb.cri.cn/2201/2006/01/12/145@858323.htm
    ①笔者在2009年5月1日向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求证,卡内基基金会对华态度上,基本属于中偏对华合作。
    ②早年亲台反华,后在江文汉和季北慈的负责之下,现对华倾向接触,对华友好的佐立克即出自本思想库。
    ③成立时间详见附录,附表1-美国主要思想库成立的时间一览表。
    ①具体是林德与哈利·布拉德利基金会,迦太基基金会,埃尔哈特基金会,查尔斯·G·科赫、大卫·H·科赫和克劳德·R.兰勃慈善基金会,腓力·M.迈肯娜基金会,JM基金会,约翰·M.奥林基金会,亨利·萨尔瓦托里基金会,莎拉.史凯菲基金会和史密斯·理查森基金会。
    ①Sally Covington, “How Conservative Philanthropies and Think Tanks Transform US Policy,”Covert Action Quarterly, Winter 1998.转摘自张春所著《美国思想库与一个中国政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17页。
    ②赵可金:《当前美国对华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智库》,《社会观察》,2006年,第8期,第21-23页。
    ③宋山丹:《冷战后利益集团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8页。
    ④Sally Covington, “How Conservative Philanthropies and Think Tanks Transform US Policy,”Covert Action Quarterly, Winter 1998.转摘自张春所著《美国思想库与一个中国政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17页。
    ⑤比较有代表性的专家主要是费正清、戴维斯、范宣德、施乐伯等。
    ①赵可金:《当前美国对华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智库》,《社会观察》2006年第8期,第21-23页。
    ②作者自制。
    ①管清友:《中国主要智库及其生存状态——中国智库锋芒待砺》,《瞭望》, 2009年1月,第4期。
    ②思想库在美国兴起、兴旺以及得以发挥较大政策影响力的原因。对于这一问题,一些学者进行了研究。R.肯特·韦弗(R. Kent Weaver)与詹姆斯·麦克甘认为导致美国思想库迅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七点:一是美国以分权制衡、政党制度松散为特点的政治环境,二是以给予非政府组织免税权利为特点的法律环境,三是适宜的筹资环境,四是宽松而开放的学术、意识形态和文化环境,五是存在大量供应和需求研究人员的环境,六是思想库之间的竞争愈益激烈的环境,七是以信息技术和交通技术迅速发展而导致的适宜的技术环境。任晓认为,思想库在美国影响广泛并一枝独秀的原因主要在于美国独特的政治制度。
    ①周鑫宇:《中国思想库难学美国模式》,《国际先驱导报》,2009年4月9日,第9版。
    1、 The Survey Research Cente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The American Public's view of U.S. Policy toward China: A Report Prepared for the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New York: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1964.
    
    2、 J.Galtung,Foreign Policy Opinion as a Function of Social Position,Peace Research Society,International,Vol.2,1965.
    
    3、 Paul Dickson,Think-Tanks ,New York: Atheneum,1970.
    
    4、 Hans J.Morgenthau,politics Among Nations: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5~(th) ed.New York, NY:Alfred A. Knopf,1973.
    
    5、 Dennis S. Lppolito & Thomas G Walker, Political Parties, Interest Groups, And Public Policy: Group Influence in American Politics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Hall,Inc.,1980.
    
    6、 Thomas, R. Dye, Who's Running America ? : The Bush Era ,Englewood Cliffs,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Fifth Edition, 1990.
    
    7、 The China Problem, Michel Oksenberg, Foreign Affairs, by the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Summer 1991.
    
    8、 James G.McGann,"Academics to Ideologues: A Brief History of the Public Policy Research Industry,"Political Science and Politics,Vol.25, No. 4,December 1992
    
    9、 Jie Chen,Ideology in U.S. Foreign Policy: Case Studies in U.S. China Policy ,Westport, Connecticut: Praeger Publishers, First Edition, 1992.
    
    10、 Nicholas D.Kristohowf, "The Rise of China", Foreign Affairs Volume 72 No.5, ,Nov/Dec 1993.
    
    11、 William H. Overholt, The Rise og China: How Economic Reform Is Creating a New Superpower,NY: W.W.Norton & Company 1993.
    
    12、 Alan J.Day,Think Tanks:An Internatioal Directory, Longman Group UK Limited,Introduction. 1993
    
    13、 David M. Ricci, The Transformation of American Politics: The New Washington and The Rise of Think Tanks ,New Haven &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3.
    
    14、 Joseph Nye,"The Case for Deep Engagement,"Foreign Affairs,July/August 1995
    
    15、 Carol S. Weissert and Jack H. Knott,Foundations' Impact On Policy Making: Results From A Pilot Study,Health Affairs, Volume 14, Number 4,1995 ,The People-to-People Health Foundation, Inc.
    
    16、 Kenneth Lieberthal,"A New China Strategy,"Foreign Affairs,Vol.74,No,6 ,Nov/Dec,1995.
    
    17、 William Kristol and Reobert Kagan, "Toward a Neo-Reaganite Foreign Policy,"Foreign Policy,July/August,1996.
    
    18、 Think Tanks as Advocates of Change,Truluck,ECONOMIC REFORM TODAY No.3,The Heritage Foundation. ,1996
    
    19、Audrey Cronin and Patrick Cronin, "The Realistic Engagement of China,"Washington Quarterly, Vol. 19, No. 1 ,Winter 1996.
    
    20、 David Shambaugh, "China's Military: Real or Paper Tiger?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Spring,1996.
    
    21、 Hellebust, Lynn,ed.Think Tank Directory: A Guide to Nonprofit Policy Research Organization.Topeka,KS:Government Research Service,1996.
    
    22、 Donald E. Abelson, American Think-Tanks and their Role in US Foreign Policy,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INC., First Edition, 1996.
    
    23、Living with China: U'S.-China Relations in the 21st Century ,London: Norton &Company Ltd.,1997.
    
    24、 The Joint Eonomic Committee,Congress of the United States,Chinas Econom ic Future: Challenge to the US Policy,New York:M.E.Sharpe,1997.
    
    25、 Joseph Nye, "China and the Future of the Asia Pacific Region. "Plenary address at IISS Annual Conference,Singapore,September 14,1997.
    
    26、 Warren Christopher, In the Stream of History: Shaping Foreign Policy for a New Era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27、 Sally Covington, "How Conservative Philanthropies and Think Tanks Transform US Policy,"Covert Action Quarterly, Winter 1998.
    
    28、 Samuel P. Huntington,"The Lonely Superpower/'Foreign Affairs,Volume 78,Issue 2,Mar/Apr 1999.
    
    29、 Howard J. Wiarda, Universities, Think Tanks & War Colleges: The Main Institutions of American Educational Life ,Xlibris Corporation, September, 1999.
    
    30、 Thomas R. Dye, Who s Running America? : The Clinton Years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Sixth Edition, 1999.
    
    31、 The Foundation Center, The Foundation Directory ,New York: The Foundation Center, 1999.
    
    32、 James G. Mc Gann & R. Kent Weaver, Eds., Think Tanks & Civil Societies:Catalysts for Ideas and action ,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Publishers, 2000.
    
    33、 Robert G. Kaiser, Steven Mufson, "'Blue Team' Draws a Hard Line on Beijing:Actions on Hill Reflects Informal Group's Clout," Washington Post, February 22,2000.
    
    34、 Andrew Rich and R. Kent Weaver,Think Tanks in the U.S. Media,The Harvar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ss/Politics 5, 81,2000.
    
    35、 Ramon H. Myers ,The Divided China Problem: Conflict Avoidance and Resolution, Essays in Public Policy, Hoover Institution, June 2000.
    
    36、 Barbara A. Bardes et al., American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Today: The Essentials ,2000-2001 Edition. ,Belmont, USA: Wadsworth,Thomson Learning, 2000.
    37、 G William Domghoff, Who Rules America? : Power and Politics in the Year 2000, ,Mountain View, California, London Toronto: Mayfield Publishing Company,Third Edition, 2000.
    
    38、 Philip C.Saunders, Debating Dragon: Prioroties in U.S. Policy towards China,, A Dissertation Presented to the Faculty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in Candidacy for the Doctor of Philosophy,1989-1998,Nov.2001.
    
    39、 Ramon H. Myers et al., eds., Making China Policy: Lessons from the Bush and Clinton Administrations, Lanham, Marylan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2001.
    
    40、Henry Kissinger, Does America Need a Foregn Policy: Toward a Diplomacy for the 21"Century ?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2001.
    
    41、 Donald E. Abelson,Think Tanks and U.S. Foreign Policy: A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he Role of Think Tanks in U.S. Foreign Policy , U.S. Foreign Policy Agenda,An Electronic Journal of the U.S. Department of State ,Volume 7, Number 3,November 2002.
    
    42、 Nakamura Madoka, ed.,NIRA's World Directory of Think Tanks 2002 ,Tokyo:National Institute for Research Advancement, Fourth Edition, 2002.
    43、 Charles Krauthammers,"The Unipolar Moment/'Foreign Affairs,Vol. 70. No. 1 America and the World, 1990/1991 and "The Unipolar Moment Revisited,"The National Interest,No.70,Winter,2002/03.
    
    44、 The NCAFP Establishes Itself as the Leading Track II Dialogue on US - China -Taiwan Relations,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Interests, Vol.24, No.4, August 2002.
    
    45、 Mark Dowie, American Foundations: An Investigative History ,Cambridge,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2002.
    
    46、 National Institute for Research Advancement,"Introduction," NIRA's World Directory of Think Tanks 2002 ,Tokyo:National Institute for Research Advancement,Fourth Edition,2002.
    
    47、 Madeleine Albright, Madam Secretary: A Memoir ,New York: Miramax Books,2003.
    
    48、 Brookings Institution,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Annual Report 2003,p.44,http://www.brookings.edu/admin/annual_report.htm.
    
    49、Governing China:From Revolution Through Reform, second revised edition,New York: W.W.Norton, 2004.
    
    50、 Samud Huntington,Who are we? The Challenges to America's National Identity,New York:Simon & Schuster,2004
    
    51、 James F. Hoge, Jr., "A Global Power Shift in the Making," Foreign affairs ,July/August 2004.
    
    52、 Stefan Halper & Jonathan Clarke, America Alone: The Neo-Conservatives and the Global Order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53、James Mann, Rise of the Vulcans: The History of Bush's War Cabinet ,New York:Viking, 2004.
    
    54、 Swaine, Michael. "Trouble in Taiwan." Foreign Affairs 83, no. 2 ,March/April 2004.
    
    55、 "Whither China: From Membership to Responsibility? ,"remarks of Robert B.Zoellick, Deputy Secretary of State, before the National Committee on U.S: China Relations, New York, September 21, 2005.
    
    56、 Kagan, "Those Subtle Chinese", Washington Post, March 10,2005.
    
    57、 Dangerous Nation: America's Place in the World from Its Earliest Days to the 52、 Dawn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Knopf, 2006.
    58、 China's Role in the World: Is China a Responsible Stakeholder? Statement of Erica S. Downs,China Energy Fellow,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Before the 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August 4, 2006
    59、 Katharine A. Fredriksen,China's Role in the World: Is China a Responsible Stakeholder?, Principal Deputy Assistant Secretary Office of Policy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Energy,Before 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August 4, 2006.
    60、 China's Search For Energy Security and Implications for U.S.Policy,Washington:NBR,April 2006
    61、Gill, Bates. Rising Star: China's New Security Diplomacy. Washington, D.C.: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07.
    62、 Susan L. Shirk, China: Fragile Superpower, Oxford an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63、Ideas for Policymakers enhancing the Impact of Think Tanks,Policy Insight,Vol.1,Issue 2,RAND.,April,2007.
    1、(美)托马斯·R.戴伊:《谁掌管美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0年。
    2、(美)劳伦斯·H·肖普、威廉·明特:《帝国智囊团》(怡立、维良、荻洲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
    3、吴天佑、傅曦编著:《美国重要思想库》,时事出版社,1982年。
    4、(美)吉米·卡特:《保持信心——吉米·卡特总统回忆录》(裘克安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83年。
    5、(美)凯恩(R. Y. Koen):《美国政治中的“院外援华集团”》(张晓贝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
    6、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选编:《美中建交前后——卡特、布热津斯基和万斯的回忆》,时事出版社,1984年。
    7、(美)肯尼思·多比尔和默思·埃尔德曼:《美国政治:政策、权力和变化》,1985年第5版。
    8、(美)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实力与原则——1977-1981年国家安全顾问回忆录》(邱应觉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
    9、张静怡:《世界著名思想库一美国兰德公司、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等见闻》(内部发行),军事科学出版社,1985年。
    10、(美)希尔斯曼:《美国是如何治理的》(曹大鹏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
    11、徐东彬主编:《简明政治学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12、陈启能:《美国的思想库和美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年。
    13、李寿棋:《利益集团和美国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14、(美)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决策》(唐亮译),华夏出版社,1990年。
    15、汪熙编:《美国国会与美国外交决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
    16、(美)埃尔默·普利施科:《首脑外交》(周启朋等译,戴树乔校),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
    17、李道睽:《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18、安国政等:《世界知识大辞典》,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
    19、李光编著:《现代思想库与科学决策》,科学出版社,1991年。
    20、(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
    21、李景治:《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
    22、(美)加里·沃塞曼:《美国政治基础》(陆震纶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23、资中筠主编:《战后美国外交史》(上、下册),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周琪:《当代西方社会结构一理论与现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24、(美)詹姆斯·Q·威尔逊:《美国官僚政治》(张海涛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25、(美)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
    26、唐晓:《美国外交决策机制概论》,《外交学院学报》1996年。
    27、成思危:《软科学与改革》,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7年。
    28、(美)迪克·莫里斯:《克林顿背后》(尤志文等译,尤志文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29、(美)夏尔·菲利普·大卫:《白宫的秘密:从杜鲁门到克林顿的美国外交决策》(李旦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30、(美)傅高义:《与中国共处:21世纪的美中关系》,新华出版社,1998年。
    31、(美)艾迪生·维斯理,朗文出版公司辞典部编:《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 (朱原等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
    32、(美)亨利·基辛格著,顾淑馨等译:《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8年。
    33、(美)吉姆·赫尔姆斯、詹姆斯·普里斯特主编,张林宏等译:《外交与威慑——美国对华战略》,新华出版社,1998年。
    34、(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琪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9年。
    35、席来旺:《美国的决策及其中国政策透析》,九洲图书出版社,1999年。
    36、王缉思主编:《高处不胜寒: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和世界地位》,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
    37、(美)沃伦·克里斯托弗著:《美国新外交:经济、防务、民主——美国前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回忆录》(苏广辉等译),新华出版社,1999年。
    38、(美)Thomas R. Dye著,罗清俊、陈志玮译:《公共政策新论》,台北:韦伯文化,1999年。
    39、赵成根:《民主与公共决策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40、王乐理:《政治文化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41、王晓德:《美国文化与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
    42、(美)艾什顿·卡特、威廉姆·佩里著,胡利平、杨韵琴译:《预防性防御:一项美国新安全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43、资中筠、陈乐民著:《冷眼向洋——一百年风云启示录》(上、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
    44、杨洁勉:《后冷战时期的中美关系——外交政策比较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45、范贤睿、孙家祥、杨广辉:《领袖的外脑——世界著名思想库》(北京太平洋国际战略研究所课题组主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46、(美)罗杰·希尔斯曼、劳拉·高克伦、帕特里夏·A韦茨曼:《防务与外交决策中的政治——概念模式与官僚政治》,商务出版社,2000年。
    47、(美)阿拉斯泰尔·伊恩·约翰斯顿、罗伯特·罗斯:《与中国接触》,新华出版社,2001年。
    48、刘学成、李继东:《中国和美国——对手还是伙伴》,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
    49、刘连第:《中美关系的轨迹:1993-2000年大事纵览》,时事出版社,2001年。
    50、(美)迈克尔·斯温、阿什利·特利斯:《中国大战略》(洪允息、蔡焰译),新华出版社,2001年。
    51、朱世达:《当代美国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52、孙哲:《左右未来——美国国会的制度创新和决策行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53、(美)理查德·尼克松:《尼克松回忆录》(伍任译,郑文华等校),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
    54、周淑真:《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
    55、吴忠泽等:《发达国家非政府组织管理制度》,时事出版社,2001年。
    56、刘澎:《当代美国宗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57、(美)伊丽莎白·埃克挪米、米歇尔·奥克森博格:《中国参与世界》,新华出版社,2001年1月。
    58、(美)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59、刘小彪:《唱衰中国的背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60、郝雨凡:《白宫决策——从杜鲁门到克林顿的对华决策内幕》,东方出版社,2002。
    6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世界发展状况(2002)》,时事出版社,2002年。
    62、(美)约瑟夫·奈著,郑志国等译:《美国霸权的困惑:为什么美国不能独断专行》(中译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
    63、张立平:《美国政治与选举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64、潘一禾:《观念与体制一政治文化的比较研究》,学林出版社,2002年。
    65、孙哲:《美国国会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66、谭融:《美国利益集团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67、刘绪贻、李世洞主编:《美国研究词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68、(美)托马斯·R·戴伊:《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鞠方安、吴忧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69、许志远:《转折时代——美国著名学者眼中的世界走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
    70、(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 论》(阎学通、陈寒溪等译)第五版,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
    71、(美)基辛格:《白宫岁月》(陈瑶华等译,秦人校),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
    72、(美)鲍勃·伍德沃德:《布什的战争》(孙康琦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
    73、袁鹏、傅梦孜:《美国思想库及其对华倾向》,时事出版社,2003年。
    74、资中筠:《散财之道——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75、胡鞍钢、门洪华:《解读美国大战略》,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76、任晓、沈丁立:《保守主义理念与美国的外交政策》,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
    77、彭怀恩,《政治学新论》,台北:风云论坛,2003年。
    78、(美)约翰·麦克里兰,彭淮栋译:《西方政治思想史》,海南出版社,2003年。
    79、胡鞍钢:《美国的国家利益》,《解读美国大战略》,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80、(美)肯尼斯、华尔兹著,信强译:《国际政治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年。
    81、(美)约翰·米尔斯海默著,王义桅等译:《大国政治的悲剧》,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82、陶文钊:《中美关系史:1972-2000》,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83、沈丁立、任晓:《现实主义与美国外交政策》,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
    84、孙大雄:《宪政体制下的第三种分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85、刘丽云、张惟英、李庆四:《美国政治经济与外交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86、刘建飞:《中美战略关系新论》,时事出版社,2005年。
    87、陆刚、郭学堂:《中国威胁谁?》,学林出版社,2004年。
    88、刘明:《博弈:冷战后的美国与中国》,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
    89、丁永泉:《中国崛起与中美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90、(美)斯蒂芬·施密特等:《美国政府与政治》(梅然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91、(美)杰里尔·A·罗赛蒂:《美国对外政策的政治学》,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
    92、陶文钊:《冷战后的美国对华政策》,重庆出版社,2006年。
    93、谢韬、郑佳节:《帝国残梦—美利坚霸权主义的终结》,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6年4月。
    94、王公龙:《保守主义与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
    95、林芯竹:《为谁而谋——美国思想库与美国公共政策制定》,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
    96、钱再见:《现代公共政策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97、(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98、韩召颖:《美国政策与对外政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
    99、张春:《美国思想库与一个中国政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100、张历历:《外交决策》,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
    101、王兆成:《乡土中国的变迁:美国学者在山东邹平的社会考察》,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
    102、熊志勇:《美国政治与外交决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103、王鸣鸣:《外交政策分析:理论与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104、(美)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著,隆国强译:《账簿中国——美国智库透视中国崛起》,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年。
    105、李嘉美:《改变美国的奥巴马》,东方出版社,2008年。
    106、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院:《中国与世界共同利益的互动》,时事出版社,2008年。
    107、张幼文,黄仁伟等:《2008中国国际地位报告》,人民出版社,2008年。
    108、张曙光:《接触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
    109、(美)兰普顿著,姚芸竹译:《中国力量的三面:军力、财力和智力》,新华出版社,2009年。
    1、资中筠:《缓慢的解冻一中美关系打开之前十几年美国对华舆论的转变过程》,《美国研究》,1987年第2期。
    2、(美)切斯特·鲍尔斯:《肯尼迪政府时期美国对华政策内幕》(李向前摘译), 1993年10月20日《参考消息》,第1版。
    3、邹逸安、何立坚、李琬:《思想库:现代国家决策链上不可缺少的一环》,《中外科技政策与管理》,1994年第8期。
    4、(美)哈里·哈丁:《非友非敌立足现实》,《参考消息》1994年1月15日,第1版。
    5、路石:《当代唐·吉诃德—析“遏制中国论”》,《神州学人》,1995年第11期。
    6、王缉思:《“遏制”还是“交往”?——评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国际问题研究》,1996年第1期。
    7、丁立:《美国对华“遏制”与“接触”两面政策初探》,《河南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
    8、阎学通:《西方人看中国的崛起》,《现代国际关系》,1996年第9期。
    9、陈东晓:《美国学者谈中美关系》,《国际展望》,1996年第5期。
    10、吴炯:《评美国“全面遏制中国”论》,《现代国际关系》,1996年第11期。
    11、梁根成:《边接触、边遏制》,《美国研究》1996年第2期。
    12、唐晓:《美国外交决策机制概论》,《外交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
    13、伍春辉:《“中国威胁论”的背后,《益阳师专学报》,1997年第3期。
    14、张林宏:《21世纪的中美关系:对抗还是合作?》,《战略与管理》,1997年第3期。
    15、牛军:《从美国国内大辩论看美对华政策的发展趋势》,《国际经济评论》,1997年第3期。
    16、(美)伯恩斯坦、芒罗,潘忠岐译:《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97年第8期。
    17、元简:《冷战后理想主义思潮的发展及其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国际问题研究》,1997年第2期。
    18、佴祖吉:《克林顿政府第二任期对华政策的调整》,《现代国际关系》,1997年第8期。
    19、资中筠:《美国的中国问题学者与中美关系解冻》,《美国研究》1997年第2期。
    20、丁煌:《美国的思想库及其在政府决策中的作用》,《国际技术经济研究学报》1997年7月第2期。
    21、汪廷炯:《论思想库》,《中国软科学》1997年第2期。
    22、(美)米歇尔·奥克森伯格等著:《构筑中美关系——一项长期战略》(陈剑译),《参考资料》1998年。
    23、李小华:《冷战后影响美国外交政策的三大理论思潮》,《现代国际关系》,1998年第12期。
    24、杨洁勉:《后冷战时期美国学术界在对华决策中的作用》,《外交学院学报》,1998年4期。
    25、袁明:《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探源——兼论美国“战略精英”和中美关系》,《美国研究》,1998年第2期。
    26、元简:《新保守派的外交思想及其在美国的影响,《国际问题研究》,1998年第2期。
    27、王勇:《试论利益集团在美国对华政策中的影响——以美国对华最惠国待遇政策为例》,《美国研究》,1998年第2期。
    28、牛军:《论克林顿政府第一任期对华政策的演变及其特点》,《美国研究》,1998年第1期。
    29、李庆余:《90年代美国对华政策的辩论与选择》,《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30、谢先泽:《从对华态度的演变过程看美国对中美关系战略基础认识的演变》,《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31、杨洁勉:《克林顿对台政府调整》,《美国研究》,1999年第4期。
    32、赵大兴:《美国对华遏制政策的根源、特点和前景》,《高校理论战线》,1999年第2期。
    33、于铁军:《进攻性现实主义、防御性现实主义和新古典现实主义》,《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5期。
    34、张睿壮:《也谈美国保守主义的外交思想及其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国际问题研究》,2000年第2期。
    35、刘文祥:《影响美国对外决策的机构》,《国际论坛》,2000年第4期。
    36、王传兴:《利益集团与美国的外交决策》,《国际观察》2000年第4期。
    37、任晓:《第五种权力一美国思想库的成长、功能及运作机制》,《现代国际关系》 2000年第7期。
    38、孙沈侠:《冷战思维笼罩下的遏制与接触》,《真理的追求》,2000年第3期。
    39、江凌飞、傅涛:《评布什在对华政策上的竞选主张》,《和平与发展》季刊,2000年第4期。
    40、杨进欣:《1997年美国对华政策大辩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论文,2000年。
    41、吕其昌:《布什与戈尔的政策主张比较》,《现代国际关系》,2000年第10期。
    42、傅梦孜:《美国对华政策的战略思考》,《现代国际关系》,2001年第6期。
    43、萨本望、尚鸿:《美国克林顿政府外交政策评析》,外交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44、托马斯·里克斯:《是不是帝国?——围绕着美国作用问题的一场辩论正在悄悄进行》(王成凤译),《参考资料》2001年8月30日。
    45、孙哲:《美国的总统外交与国会外交》,《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46、傅梦孜:《美国对华政策的战略思考》,《现代国际关系》,2001年第6期。
    47、(美)戴维·兰普顿(David Lampton)、李小华:《美中关系中的循环、进程、约束与机遇》,《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4期。
    48、袁明:《培育国际问题研究的精英舆论》,《国际经济评论》,2002年第Zi期。
    49、(美)汤姆·巴里、吉姆·洛布著:《抢尽风头的人》(王雷译),新华社《参考资料》2002年。
    50、林宏宇:《“天赋使命”与美国外交一兼论外交哲学的作用》,《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51、郭学堂:《美国国会就中国PNTR地位的辩论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国际观察》,2002年第2期。
    52、张树彬:《试论美国思想库在美国对华政策决策中的作用》,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5月。
    53、狄会深:《美国思想库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外交学院博士论文,2002年5月。
    54、袁鹏:《美国思想库——概念及起源》,《国际资料信息》2002年第10期。
    55、朱旭峰:《美国思想库对社会思潮的影响》,《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第8期。
    56、李艳:《战后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的差异与共识》,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
    57、张立平:《权力交替:对中美关系周期性波动的一种解释》,《当代亚太》,2002 年第12期。
    58、袁征:《总统游说与国会的决策》,《美国研究》,2002年第3期。
    59、郭寿旺:《华府思想库对美国两岸政策制定的影响》,澹江大学美国研究所,2002年。
    60、唐岚:《美国新世纪计划介绍》,《国际资料信息》,2002年,第6期。
    61、王春法:《美国思想库的运行机制及其启示》,《科学时报》2003年。
    62、俞可平:《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制度基础》,《文汇报》2003年。
    63、陈雅莉:《美国“新保派”定国家安全思想乾坤》,《华盛顿观察》周刊,2003年第20期。
    64、钱春元:《美国私人基金会与美中关系——兼论国际政治社会化》,外交学院博士论文,2003年6月。
    65、刘建飞:《美国政治文化的基本要素及其对国民行为的影响》,《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3年5月。
    66、张焱宇:《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国际资料信息》,2003年第8期。
    67、赵伟、张建立:《美国“小政府”得以实现的原因及其启示》,《学术论坛》,2003年第6期。
    68、张方高:《美国现实主义理论与遏制中国政策主张的思维误区》,《财经问题研究》,2003年第5期。
    69、袁鹏、邱伟:《思想库影响美外交政策的十大途径》,《国际资料信息》,2003年第9期。
    70、吴晓春:《先发制人——遏制战略的新层次》,《国际政治研究》,2003年第2期。
    71、杨运忠:《布什政府对台政策的基本走向》,《世界形势研究周刊》,2003年第8期。
    72、朱奕冰、杨丹志:《国内外关于中国“崛起”与“和平崛起”研究综述》,《甘肃理论学刊》,2004年第4期。
    73、穆占劳:《美国思想库与美中关系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4年。
    74、袁云初:《9·11后美国对外政策的调整与中美关系》,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75、于滨:《布什执政以来影响美国对华决策的主要因素》,延边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76、宋山丹:《冷战后利益集团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
    77、王建伟:《布什政府的亚太安全战略及我国的对策》,《上海美国研究所专刊》,2004年第1期。
    78、丘区伟、吕其昌:《试析全球化进程中的思想库》,《国际论坛》2004年1月第6卷第1期。
    79、朱锋:《从智库看美国对华态度》,2004年7月9日《环球时报》第18版。
    80、穆占荣:《美国思想库与美中关系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4年5月。
    81、李增田:《鲍大可与中美关系正常化》,《美国研究》2004年第2期。
    82、王联合:《施特劳斯主义与美国新保守派》,《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8期。
    83、(美)吉姆·洛贝:《新保守主义的骨干分子》,《参考资料》2004年1月20 日。
    84、王玉林:《论论影响美国外交决策的因素》,《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8月第12卷第4期。
    85、高尚涛:《个人行为体与国际体系分析》,《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第8期。
    86、朱旭峰、苏任:《西方思想库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力-一基于社会结构的影响力分析框架构建》,《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12期。
    87、钱皓:《兰德公司与美国对华军事政策研究》,《国际观察》,2005年第6期。
    88、(美)亨利·基辛格、董国明:《遏制中国不会奏效》,《决策探索》,2005年第7期。
    89、王公龙:《保守主义与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90、刘军玉:《决定美国对华政策的大脑》,《领导文萃》,2005年第2期。
    91、黎荣:《中美关系的“必读之书”——评兰普顿力作《同床异梦》,《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年第3期。
    92、张立平:《美国对华战略的基本思路》,《国际问题研究》,2005年第3期。
    93、阮宗泽:《实现中国外交“话语权”》,《瞭望》,2005年第32期。
    94、朱锋:《“中国崛起”与“中国威胁”——美国“意象”的由来》,《美国研究》,2005年第3期。
    95、钱皓:《布鲁金斯学会与克林顿政府对华接触政策》,《国际观察》,2006年 第3期。
    96、钱皓:《传统基金会与美国冷战后中国威胁论》,《国际论坛》2006年第6期。
    97、刘明:《中美关系:重新解读“利益相关者”》,《瞭望东方周刊》,2006年3月。
    98、林逢春:《祸兮?福兮?——“中国责任论”解读》,《社会观察》,2006年第4期。
    99、钟禾:《2030年:比军事更可怕的中国粮食问题》,《经济展望》,2006年第2期。
    100、徐莹:《中美智库对两国“第二轨道”外交的参与》,《山西师大学报》,2007年11月,第34卷,第6期。
    101、赵可金:《当前美国对华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智库》,《社会观察》2006年第8期.
    102、方曙兵:《“中国崛起”背景下的中美协调》,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103、(美)李侃如、米克尔·赫伯、于鹏:《美国国家亚洲研究所分析报告》认为美国应与中国合作,《中国经贸》2007年第1期。
    104、胡炜:《美国传统基金会的对华研究》,《国际资料信息》,2007年第1期。
    105、潘蔚娟:《军工复合体与冷战后的美国对华决策》,《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7期。
    106、钟龙彪、王俊:中国和平崛起中的“双层博弈”——《中国:脆弱的超级大国》评介,《美国研究》2007年第4期。
    107、李晓娜:《思想库对美国政府对华决策的影响——以布鲁金斯学会为例》,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108、王伟男:《接触中国:美国对中国崛起的初步反应——以克林顿政府为例》,《江南社会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
    109、王洪涛:“中美关系对构建和谐世界的影响”研讨会综述,《美国研究》,2008年第2期。
    110、戴闻名:《奥巴马身边有很多知华派:专访美国国会中国小组顾问李成博士》,《瞭望东方周刊》2008年第46期。
    111、王卫东:《美国外交中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平衡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8年。
    112、刘恩东:《中美利益集团与政府决策的比较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8年。
    113、纪忠慧:《美国思想库的舆论扩散》,《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114、管清友:《中国主要智库及其生存状态——中国智库锋芒待砺》,《瞭望》,2009年1月第4期。
    115、周鑫宇:《中国智库难学美国模式有待崛起》,《国际先驱导报》2009年4月9日第9版。
    http://www.acus.org/
    http://www.aei.org/.
    http://www.archives.gov/
    http://www.brookings.edu/
    http://www.barackobama.com/
    http://www.cbn.com/
    http://www.csmonitor.com/
    http://www.chinathinktank.cn/
    http://www.cfr.org/
    http://www.carnegieendowment.org/
    http://www.chinathinktank.cn/
    http://www.cass.cn/
    http://www.csis.org/
    http://www.china.com.cn/
    http://www.centerforsecuritypolicy.org/
    http://www.cbpp.org/
    http://WWW.ctj.org/
    http://www. cdi.org/
    http://www.drc.gov.cn/
    http://www.epinet.org/
    http://www.fair.org/
    http://www.foreignaffairs.com/
    http://www.globalpolicy.org/
    http://www.hoover.org/
    http://www.heritage.org/
    http://www.ics.si.edu/
    http://www.ips-dc.org/
    http://www.jinsa.org/
    http://www.jointcenter.org/
    http://www.newamericancentury.org/
    http://www.nixoncenter.org/
    http://WWW.nytimes.com/
    http://www.ncuscr.org/
    http://www.nira.gojp/
    http://www.pnze.org/
    http://www.publicintegrity.org/
    http://www.reuters.com/
    http://www.rand.org/about/
    http://www.sina.com.cn/
    http://www.time.com/
    http://www.thirdworldtraveler.com/
    http://www.usip.org/
    http://www.uscc.gov/
    http://www.washingtonobserver.org/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
    http://www.wilsoncenter.org/
    http://www.zaobao.com/
    http://rightweb.irc-online.org/
    http://usinfo.state.gov/
    http://web.peopledaily.com.cn/
    http://news.xinhuanet.com
    http://en.wikipedia.org/
    http://world.people.com.cn/
    http://news.ifeng.com/
    http://abcnews.go.com/
    http://world.people.com.cn/
    http://ias. cass. cn/
    http://biden.senate.gov/
    《人民日报》
    《参考消息》
    《环球时报》
    《国际先驱导报》
    《文汇报》
    《金融时报》
    《海外要闻》
    《东方早报》
    《中国青年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