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淮南子》对老庄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淮南子》以先秦道家老庄思想为宗,融合儒、法、墨等各家之长,对当时的社会和学术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试图形成融贯各家思想为一体,贯通天与人,联接道与事的思想体系。其书既是对先秦及秦汉诸子思想的一次融合和总结,又是对早期老庄道家思想的重要继承与发展,在道家发展史和中国学术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淮南子》的文献研究、思想研究、与其他思想家的纵向比较、结合历史多元解读等方面作为主要研究内容给予论述,论文包括导言、论文主体和结语三部分。
     引言概述了近几十年来学术界对《淮南子》与老庄思想关系的研究成果、研究现状,简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主体部分第一章从道的内涵、道与物的关系、从道到物的宇宙生成图式等方面分析了《淮南子》对老庄道论的继承和发展。第二章从无为的内涵、无为思想的运用,分析了《淮南子》改造老庄“塞而无为”的无为思想,提出“因物之无为”的积极无为观,并以此无为思想看待自然和社会问题,倡导以道治世。第三章从生命的结构、生命构成要素之关系、生命修养论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淮南子》对老庄生命观的继承和发展。第四章从人格理想、社会理想等方面分析《淮南子》吸收儒法思想对老庄社会历史观的积极发展。第五章分析了《淮南子》如何吸收儒家人性可教可易、性三品等观点改造发展了老庄自然人性论。第六章从对生死的理解、对待生死的态度分析了《淮南子》与老庄生死观的异同之处。
     本文择取《淮南子》思想的六个重要方面,深入分析了《淮南子》吸收儒家、法家思想和汉初自然科技成果对老子、庄子哲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指出改造的动因是“以道治世”,对现实社会的深切关注和积极实践是其理论出发点。笔者认为《淮南子》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积极吸收儒法等各家思想和自然科学成果改造老庄思想,去除其中消极的一面,构建一个系统的穷究天道与人道、自然与社会、形神的庞大的哲学体系,以期能以道治世,解决当时的人生社会的现实问题。这种融合各家思想的努力,加速了儒道合流的进程,在中国思想史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The formation of HuaiNanTsu'was a result agitated by philosophers'thoughts from the society of early Western Han Dynasty to the middle.The core change of its theory was embodied on the theme which revolved around realistic task about politics and Zeitgeist of the day.Obviously,it was a mixture and also a summary of so many thoughts of philosophers who lived from pre-Qin dynasty to Western Han dynasty,especially based upon the thoughts' of Laozi and Zhuangzi.it made some significant break throughts. The main research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to explain the aspects from Literature research, Thought research of HuaiNanTsu, Longitudinal comparison with other Thinkers, combine historical pluralistic interpretation and etc., which includes three parts:introduction, body and conclusion.Introduction describes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Research status come from academic circles In recent decades and analyze why the thought in HuaiNanTsu is not Daoism of LaoTus and Yellow Emperor, but originated from Daoism of LaoTus and ChuangTsu. The main part is product of LaoTus and ChuangTsu. Which also mixed other thoughts.
     The first chapter of the main part, analyze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LaoTsu and ChuangTsu's theory, from the contents of Tao, relation of Tao and the world, and, the symbolic picture of Tao to the universe. The second chapter analyzes the quietism of 'HuaiNanTsu'which was modified from LaoTsu and ChuangTsu's thought, proposed more positive quietism and rule the world according to Tao. The third chapter analyzes HuaiNanTsu'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LaoTus and ChuangTsu's outlook on life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beings,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relation of life construction, the cultivation of life. The forth chapter analyzes how HuaiNanTus improved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conception of LaoTus and ChuangTsu. The fifth chapter deeply analyzes how HuaiNanTsu improved the natural humanity theory of LaoTsu and Chuangtsu, by absorbing thoughts from Confucianism. The sixth chapter analyzes the similarity of attitudes to death of HuaiNanTsu, LaoTus and ChuangTsu.
     This article choose six important aspects of HuaiNanTsu to analyze HuaiNanTsu's inheritance and advancement. He deeply concerned social reality and practiced actively, absorbed thoughts from Legalists and natural science of early Han Dynasty, proposed ruling according to Dao. I think in that social background, HuaiNanTsu absorbed and modified achievements of many theories, built a systematic philosophy about Tao of universe, humanity, natural and higher beings. In order to solve life and social problems of that time, the efforts of melting all kinds of thoughts speed up the mixing of Daoism and Confucianism. The positive exploring for universe, natural, human life and social is irreplaceable and, important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houghts, still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by modern people.
引文
①严灵峰,《周秦汉唐知见书目》,大陆版由中华书局,1993年4月出版
    ②杨树达,《淮南子证闻》,1953年中国科学院出版,现收入《杨树达文集》之十一
    ①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P114
    ②王叔岷,《(淮南子>与<庄子)》,清华大学学报,1960年5月,第二卷
    ③王叔岷,《(淮南子)引(庄>举偶》,道家文化研究第14辑,三联书店,1998年,P364-400
    ④方勇,《(淮南子)对庄子的积极阐释》,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⑤周骏富,《(淮南子>与庄子之关系》,(《大陆杂志》第14卷2期,1957年1月
    ⑥丁守奎,《两汉哲学新探》,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P52页
    ⑦许抗生,《淮南子》论“道”》,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期
    ①丁原明,《(淮南子)道论新探》,齐鲁学刊,1994年第6期
    ②张运华,《(淮南子)对“道”范畴的理论深化》,西北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
    ③顾伟康,《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宇宙论体系——论(淮南子)的宇宙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6年第2期
    ④王险峰,《(淮南子)对老学的继承和发展》,河北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⑤潘存娟,《(淮南子)与(老子)“道生万物”模式之比较》,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第1期
    ⑥许抗生,《(淮南子)论“无为而治”》,安徽大学学报,2008年第32卷第6期
    ①吴方桐,《<淮南子>的“无为”哲学》,华中师范学报第.1984年第2期
    ②张运华,《<淮南子>的“无为”理论》,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③王云度,《刘安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第183页
    ④何小宁,《<淮南子>无为思想的内涵及其拓展》
    ⑤王险峰,《论<淮南子>对老学无为论的“三大改造”》,学术论坛,2010年第2期
    ⑥雷健坤,《论<淮南子>对道家无为观的创造性诠释》,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2年第2期
    ①牟钟鉴,《(吕氏春秋)与(淮南子)思想研究》,齐鲁书社,1987年版,第228页
    ②燕国才,《汉魏六朝心理思想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3—54页。
    ③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1页。
    ①戴黍,《(淮南子)人性与治道思想论析》,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12月第6期
    ⑤刘爱敏,《(淮南了)人性论中儒、道融合的路径》,管子学刊,2006年第2期
    ⑥唐劭廉、李慈梅,《“性合于道”:(淮南子)人性论探析》,茂名学院学报,2003年5月,第2期
    ⑦王险峰,《(淮南子)对老学的继承和发展》,河北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⑧孙叔平,《中国哲学史稿》(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70页
    ⑨汪高鑫,《(淮南子)历史哲学三论》,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①张秋升,《(淮南子>历史观新论》,安徽史学,2000年第1期
    ②戴黍,《圣王与治道:试论(淮南子>的圣王史观》,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③胡适《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淮南王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52页
    ④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册),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82页。
    ⑤祝瑞开,《两汉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⑥姚舜钦先生在《秦汉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⑦金春峰,《汉代思想史》,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第239页。
    ⑧金春峰,《(淮南子.主术训)的治国思想》,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⑨王云度,《刘安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第183页
    ①杨有礼,《新道鸿烈——(淮南子>与中国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②戴黍,《“因循”与“治道”——《淮南子》中“因”的四重涵义》,江淮论坛,2005年第5期
    ③李泽厚,《中国社会科学》1984年第2期,后收入《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6年
    ④戴黍,经典的源流及其意义——从思想史的角度看《淮南子》,学术研究,2005年第6期
    ⑤王险峰,《(淮南子)对老学的继承和发展》,河北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①徐飞,《淮南子》融合老庄的思想及其后世影响,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②葛亮,汉代的《庄子》研究与《庄子》影响,天津师大学报,1997年第五期
    ①孙以楷,《道家与中国哲学》汉代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P209
    ①①丁原明,《淮南子》道论新探,齐鲁学刊,1994年第6期
    ①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P141
    ②许抗生,《帛书老子注译与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①《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中华书局,1993年,第168-169页
    ①陈鼓应,《老庄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88页
    ①姜义华,吴根梁编校《康有为全集》第二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366页
    ①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1983年版,第1058-6页
    ②张恒寿,庄子新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54页
    ①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P95
    ①牟钟鉴,《(吕氏春秋)与<淮南子>思想研究》,济南:齐鲁书社,1987,P193
    ①方英敏,《贵身:身体的本体认定——先秦身体哲学的一个核心命题》,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3月
    ②陆建华,《生命之“患”:以老子之“身”为中心》,现代哲学,2010年第三期
    ①韩林合,《简论老子的贵身思想》,云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①李霞,《生死智慧——道家生命观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P129
    ①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①徐平,《道家的社会发展观及其当代价值》,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7月
    ①徐复观,《两汉思想史》卷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P156
    ②张德广、程文琴,简论《简论(淮南子)的民本思想》,2004年9月,第5期
    ①冯友兰,《新原人》,《三松堂全集》第4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①李建光,论《淮南子》的“真人”信仰及其证明,湖南社会科学,2010第3期
    ①高秀昌,《道家与道教生死观的异同》,宗教学研究,2002年12月
    1.《淮南鸿烈集解》刘文典撰,中华书局,1989年版
    2.《淮南子校释》张双棣撰,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淮南子集释》何宁撰,中华书局,1998年版
    4.《老子注译及评介》陈鼓应著,中华书局,1984年版
    5.《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注泽,中华书局,1883年版
    6.《庄子集释》郭庆藩撰,中华书局,1961年版
    7.《南华真经注疏》(上、下册)郭象注成玄英疏,中华书局,1998年版
    8.《史记》司马迁著,中华书局,2000年版
    9.《汉书》班固著,中华书局,1962年版
    10.《先秦诸子之起源》,《三松堂学术文集》冯友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11.《说文解字》许慎撰,中华书局,1963年版
    12.《诸子通考》蒋伯潜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13.《中国思想通史》第二卷,侯外庐等著,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14.《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侯外庐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5.《中国思想史论集》(第一辑)张岂之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16.《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李泽厚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7.《中国思想史》葛兆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8.《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著,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19.《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冯友兰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0.《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卷)任继愈主编,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1.《中国哲学史稿》(上册)孙叔平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22.《秦汉哲学史》姚舜钦著,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23.《两汉思想史》徐复观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4.《汉代思想史》金春峰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25.《两汉思想史》祝瑞开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26.《两汉哲学新探》于首奎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7.《先秦学术概论》吕思勉著,东方出版中心,1985年版
    28.《秦汉新道家》熊铁基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9.《黄帝四经今注今译》陈鼓应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30.《自由与秩序的困惑——<淮南子>研究》.陈静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1.《战国时期的黄老思想》陈丽桂著,(台)经联出版事业公司,1991年版
    32.《秦汉时期的黄老思想》陈丽桂著,文津出版社,1997年版
    33.《黄老学论纲》丁原明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4.《两汉经学与社会》孙筱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5.《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张岱年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36.《易传与道家思想》陈鼓应著,三联书店,1996年版
    37.《中国认识论思想史稿》(上)夏甄陶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8.《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张立文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9.《道家文化研究》陈鼓应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第一辑1992年版、第二辑1992年版、第六辑1995年版
    40.《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李零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41.《生死智慧—道家生命观研究》李霞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2.《道家文化寻根》孙以楷陈广忠等著,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3.《道家与中国哲学》(汉代卷)孙以楷主编,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4.《道旨论》王德有著,齐鲁书社,1987年版
    45.《老子形上思想研究》马德邻著,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
    46.《庄子内篇译解和批判》关锋著,中华书局出版,1961年版
    47.《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中)冯契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8.《庄学研究》崔大华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9.《道家哲学之研究》张岂之主编,谢扬举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0.《道学通论》胡孚深、吕锡深著,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51.《自然与道德》王应泽著,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2.《新道鸿烈——<淮南子>与中国文化》杨有礼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3.《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徐复观著,三联书店,2001年版
    54.《中国历史上的人性论》姜国柱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55.《士与中国文化》余英时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56.《<淮南子)科技思想》,陈广忠著,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7.《淮南王书》胡适著,商务印书馆,1932年版
    58.《刘安评传》王云度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9.《<吕氏春秋>与<淮南子>思想研究》牟钟鉴著,齐鲁书社,1987年版
    60.《刘安评传—集道家之大成》陈广忠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61.《新道鸿烈——<淮南子>与中国文化》杨有礼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62.《综合与重构:<淮南子>与中国传统文化》雷健坤著,开明出版社,2002年版
    63.《<淮南子>与刘安的法律思想》段秋关著,北京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
    64.《汇集各家学说的巨著——<淮南子>》陈一平编著,中国文联出版社,1997年版
    1.陈启云.两汉思想文化史的宏观意义,林徐典编《汉学研究之回顾与前瞻》(下册)历史哲学卷,中华书局,第55页。
    2.张岂之.50年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中国思想史论集》第一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页。
    3.陈丽桂.《淮南子》研究八十年,林徐典编《汉学研究之回顾与前瞻》(下册)历史哲学卷,中华书局。
    4.戴黍.国外《淮南子》的研究,《哲学动态》2003年第4期。
    5.戴黍.“因循”与“治道”——《淮南子》中“因”的四重涵义,《江淮论坛》2005年第5期
    6.戴黍.圣王与治道——试论《淮南子》的圣王史观,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7.韩林合.简论老子的贵身思想,云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8.唐兰.《黄帝四经》初探,《文物》1974年第10期。
    9.孙以楷.刘安与庄子,《安徽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
    10.李泽厚.秦汉思想简议,《中国社会科学》1984年第2期
    11.赵吉惠.《淮南子》与黄老之学思想体系的最后完成,《中国哲学史研究》1989年第2期。
    12.陈广忠.《淮南子》与墨家,《孔子研究》1995年第2期。
    13.陈静.论中国思想儒道互补基本格局的形成—从《淮南子》的杂说起,云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14.陆玉林.论《淮南鸿烈》的道儒整合,《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
    15.李宗桂.论《淮南子》与《春秋繁露》的思想同异,《中国哲学史研究》,1989年第4期。
    16.唐劭廉《淮南子》之“道”是生存之道,茂名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17.唐劭廉《淮南子》自然观:继承和超越——《淮南子》与先秦道家自然观的比较研究,船山学刊,2003年第4期
    18.张国华.《淮南鸿烈》与《春秋繁露》,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19.潘雨廷.论尚黄老与《淮南子》,《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辑,1992年版。
    20.周立升.《淮南子》的易道观,《道家文化研究》第二辑,1992年版。
    21.池田知久从《史记》、《汉书》看《淮南子》的成书年代,湘潭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
    22.熊礼汇.《淮南子》写作时间新考.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5).
    23.陈静.《淮南子》简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4)
    24.丁原明.《淮南子》道论新探.齐鲁学刊.1994(6).第84-89页.
    25.金容燮《淮南子》思想的基本逻辑,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2期
    26.张运华.《淮南子》对道范畴的理论深化,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第4期
    27.钱善刚.《淮南子》自然哲学论述.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28吴方桐.《淮南子》的“无为”哲学.华中师范学报第.1984年第2期
    29.张运华.《淮南子》的“无为”理论.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
    30.袁春华.《淮南子》认识论思想初探.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1期
    31.汪高鑫.《准南子》历史哲学三论.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32.张秋升,李伟.《淮南子》历史观新论.安徽史学.2000(1).
    33.祝瑞开.《淮南鸿烈》思想的剖析.西北大学学报.1982(3).
    34.戴黍,《淮南子》人性与治道思想论析,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35.方勇.《淮南子》对庄子的积极阐释.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版.2001年第3期
    36.丁原明.《文子》与《淮南子》思想之异同.文史哲.1994年第6期
    37.丁原明.《淮南子》对《管子》四篇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管子学刊.1995年第3期
    38雷健坤.《淮南子》与《春秋繁露》的思想比较.晋阳学刊.2002第6期
    39.雷健坤.论《淮南子》对道家无为观的创造性诠释,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2年第2期
    40.雷健坤《淮南子》的中心思想及其理论架构,天府新论,2002年第5期
    41.陈广忠.《淮南子》治国“同”、“异”论.安徽大学学报.2008
    42.金春峰.《淮南子·主术训》的治国思想.安徽大学学报.2008
    43.张允熠.《淮南子》思想主旨新探.安徽大学学报.2007
    44.丁原明.《淮南子》与黄老学.安徽大学学报.2007
    45.朱远俊.浅谈《淮南子》与儒、道、法家思想的关系.大众文艺
    46.戚贵政.《淮南子》儒道思想融合论略.安徽文学.2008
    47.马育良.《淮南子要略》与近世章、胡诸子学论争.中华文化论坛.2007
    48.张德广,《淮南子》的民本思想,社会科学家,2004年9月
    49.陆荣.思想尚“无为”,平生欲“有为”——刘安与《淮南子》,学术界,2005年第3期
    50.刘爱敏,《淮南子》人性论中儒、道融合的路,管子学刊,2006年第2期
    51.戴黍,汉初时代转型与《淮南子》的学术境遇,深圳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52.高晓荣,新时期大陆学界《淮南子》研究综述,安徽文学,2008
    53.潘存娟,《淮南子》与《老子》“道生万物”模式之比较,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第1期
    54.刘国民,徐复观对《淮南子》的解释,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55.金春峰.从淮南子看中国哲学思想及其特点,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第4期
    56.邓联合,《淮南子》对庄子“逍遥游”思想的改铸,人文杂志,2010年第1期
    57.陆建华.生命之“患”:以老子之“身”为中心,现代哲学,2010年第三期
    58.陆建华.生命的本——以老子之“身”、“心”为中心,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59..陆建华.生命的存在状态——以《老子》第39章、51章为中心,安徽大学学报,2011年2期
    60.方英敏.贵身:身体的本体认定——先秦身体哲学的一个核心命题,江西社会科学,2010.3
    61.张立文,冲突与医治:《淮南子》化解危机的哲学,江海学刊,2010年第1期
    62.王险峰论《淮南子》对老学无为论的三大改造,学术论坛,2010年第2期
    63.李耀南.庄子的“无用”与“逍遥”,哲学研究,2009年第8期
    64.吕慧燕.《淮南子》人与自然和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东北师大学报,2011年第2期
    65.徐飞.《淮南子》融合老庄的思想及其后世影响,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6张小宁.《淮南子》无为思想的内涵及其拓展,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3月
    67.李建光.论《淮南子》之“圣人”观,职大学报2010年第1期
    68.李建光.论《淮南子》的“真人”信仰及其证明,湖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69.李建光.《淮南子》之养生与养性及其辩证关系,船山学刊,2011年第2期
    70.余铭、陈小霞.从《淮南子》对无为的新诠释看汉初道家的思想转向,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第1期
    71.马庆洲.六十年来《淮南子》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文学遗产,2010年第六期
    72.王启才.论刘安的命运悲剧——兼及《淮南子》浓烈的祸患意识成因,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第2期
    73.罗毓平.《淮南子》的人生修养说,兰州学刊,2011年11期
    74高旭、方胜.《淮南子》道法思想关系探——以《原道训》为中心的考察,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12月
    75.李霞.道家生命观论纲,学术界,2004年5期
    76李霞.论道家生命结构观的建立与发展,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77.李霞.老庄道家生死观研究,安徽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78.李霞.从“无情”到“有情”:道家生命本性论的演变,安徽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79.王国良.从清静无为到奋发进取——《淮南子》思想研究,安徽史学,2006年第6期
    80.陆建华,道之两种状态与物之两种形态——兼及道物关系,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