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太湖以东地区“因寺成镇”现象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传统的江南市镇研究中,一直把交通便捷和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作市镇兴起的主要原因,有意无意地淡化或忽视了“因寺成镇”这个因素的存在,而本文则主要着力于这一点。
     本文主要关注太湖以东地区的“因寺成镇”现象,这一现象在该地区广泛存在,并在区位上有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即旧聚落位移至寺院形成市镇和寺院主导形成市镇。
     本文通过用五个不同的市镇作为个案研究,分别对这几种不同的情况作出一个说明,从而对“因寺成镇”这个现象有一个总体性的描述,强调寺院及香花桥在市镇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最终在这个基础上,文章对文化如何能够成为经济现象的驱动力进行了思考,认为在寺院发挥其文化号召力和公共活动空间作用的过程中,人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导致了经济现象的产生。
Convenient transportation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modity economy were thought a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rise of towns in the study of traditional southern town, while "the formation of the town is due to the existence of the monastery" was neglected, but my paper wants to prove that it is important.
     My paper pays attention to the phenomenon that "the formation of the town is due to the existence of the monastery" of the areas to the east of Taihu Lake. It is widespread in this area, and has two different manifestations of its location, that are "old settlement displaces to monastery and then the new town rises" and "monastery lead the rise of the town".
     My paper uses five cases to give a complete description, stresses monastery and Xianghua bridge's effect in the rise of towns. At last, on the base of the study, the paper give a deep thought on how does culture become the driving force of economic phenomenon. People play a key role in the process, and then lead to the occurrence of economic phenomenon.
引文
[1]、乾隆《太湖备考》
    [2]、嘉靖《南畿志》
    [3]、正德《姑苏志》
    [4]、乾隆《苏州府志》
    [5]、嘉庆《苏州府志》
    [6]、光绪《苏州府志》
    [7]、崇祯《吴县志》
    [8]、民国《吴县志》
    [9]、民国《吴县志稿》
    [10]、万历《嘉定县志》
    [11]、乾隆《嘉定县志》
    [12]、光绪《嘉定县志》
    [13]、民国《嘉定县续志》
    [14]、嘉靖《常熟县志》
    [15]、光绪《重修常昭合志》
    [16]、正德《松江府志》
    [17]、康熙《松江府志》
    [18]、嘉庆《松江府志》
    [19]、光绪《松江府续志》
    [20]、乾隆《华亭县志》
    [21]、光绪《华亭县续志》
    [22]、康熙《上海县志》
    [23]、乾隆《上海县志》
    [24]、同治《上海县志》
    [25]、民国《上海县志》
    [26]、民国《上海县续志》
    [27]、民国《上海市自治志》
    [28]、乾隆《金山县志》
    [29]、咸丰《金山县志》
    [30]、光绪《金山县志》
    [31]、嘉庆《法华镇志》
    [32]、光绪《法华镇志》
    [33]、民国《法华乡志》
    [34]、嘉庆《南翔镇志》
    [35]、道光《蒲溪小志》
    [36]、嘉庆《方泰志》
    [37]、乾隆《真如里志》
    [38]、民国《真如里志》
    [39]、民国《真如志》
    [40]、嘉庆《石冈广福合志》
    [41]、光绪《光福志》
    [42]、《龙华志》
    [43]、叶梦珠: 《阅世编》,北京:中华书局。
    [44]、王锜: 《寓园杂记》,北京:中华书局。
    [45]、张岱: 《陶庵梦忆》,北京:作家出版社。
    [46]、苏州历史博物馆等编:《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
    [47]、柴志光,潘明权主编:《上海佛教碑刻文献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48]、谢国桢编:《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
    [49]、洪焕椿编:《明清苏州农村经济资料》,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
    [50]、张海鹏,王廷元主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合肥:黄山书社,1985年。
    [51]、上海博物馆图书资料室编:《上海碑刻资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1]、包伟民:《江南市镇及其近代命运,1840-1949》,知识出版社,1998年。
    [2]、陈晓燕,包伟民:《江南市镇——传统历史文化聚焦》,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年。
    [3]、陈国灿:《浙江古代城镇史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年。
    [4]、陈学文:《明清时期杭嘉湖市镇史研究》,北京:群言出版社,1993年。
    [5]、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
    [6]、樊树志:《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7]、范金民,夏维中:《苏州地区社会经济史·明清卷》,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8]、范金民,金文:《江南丝绸史研究》,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年。
    [9]、范金民:《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10]、范毅军:《传统市镇与区域发展——明清太湖以东地区为例,1551-1861》,台北:中研院联经出版公司,2005年。
    [11]、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12]、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12月。
    [13]、傅衣凌:《明代江南市民经济试探》,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12月。
    [14]、傅宗文:《宋代草市镇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
    [15]、顾朝林等:《中国城市地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16]、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
    [17]、韩大成:《明代城市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
    [18]、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19]、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20]、马学强:《从传统到近代:江南城镇土地产权制度研究》,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21]、马学强等:《千年龙华:上海西南一个区域的变迁》,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年。
    [22]、单强:《江南区域市场研究》,人民出版社,1999年。
    [23]、魏嵩山:《太湖流域开发探源》,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
    [24]、吴仁安:《明清江南望族与社会经济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25]、张海英:《明清江南商品流通与市场体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6]、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27]、赵冈,陈钟毅:《中国经济制度史论》,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28、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
    [29]、朱小田:《江南乡镇社会的近代转型》,中国商业出版社,1997年
    [30]、[日]斯波义信:《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31]、[美]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32]、[美]施坚雅主编:《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33]、[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34]、[美]林达·约翰逊编,成一农译:《帝国晚期的江南城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35]、[德]沃尔特·克里斯塔勒著,常正文,王中兴等译:《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
    [1]、陈国灿:《南宋江南市镇与农村城镇化现象》,《四川大学学版(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2]、陈国灿:《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历史透视——以江南地区为中心的考察》,《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11月。
    [3]、柴彦威:《行为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年4月。
    [4]、柴彦威,沈洁:《基于居民移动——活动行为的城市空间研究》,《人文地理》,2006年第5期。
    [5]、邓清华:《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11月。
    [6]、范金民:《江南市镇史研究的走向》,《史学月刊》,2004年第8期。
    [7]、范毅军:《明清江南市场聚落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新史学》九卷第三期。
    [8]、范毅军:《市镇分布与地域的开发——明中叶以来苏南地区的一个鸟瞰》,《大陆杂志》102:4,2001年。
    [9]、范毅军:《明中叶以来江南市镇的成长趋势与扩张性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3本第3分,2002年。
    [10]、范毅军:《明代中叶太湖以东地区的市镇发展与地区开发》,《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5本第1分,2004年。
    [11]、洪焕椿:《明清江南农村的综合型产业结构和市镇经济的兴盛》,载洪氏《明清史偶存》,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12]、洪璞,李静:《明代以来江南市镇的内涵与发展——太湖南部四镇的个案剖析》,《安徽史学》2004年第5期。
    [13]、陆希刚:《明清时期江南城镇的空间分布》,《城市规划学刊》,2006年第3期。
    [14]、陆玉麒,董平:《明清时期太湖流域的中心地结构》,《地理学报》,2005年7月。
    [15]、任放:《二十世纪明清市镇经济研究》,《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
    [16]、任放:《近代市镇研究的回顾与评估》,《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2期。
    [17]、王家范:《明清江南市镇结构及其历史价值初探》,《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
    [18]、王家范:《明清江南研究的期待与检讨》,《学术月刊》,2006年6月。
    [19]、王文楚:《上海市大陆地区城镇的形成与发展》,收入氏著《古代交通地理丛考》,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20]、吴滔:《明清江南市镇与农村关系史概说》,《中国农史》2005年第2期。
    [21]、郁越祖:《关于宋代建制镇的几个历史地理问题》,《历史地理》第六辑。
    [22]、赵世瑜,孙冰:《市镇权力关系与江南社会变迁——以近世浙江湖州双林镇为例》,《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2期。
    [23]、赵世瑜:《庙会与明清以来的城乡关系》,《清史研究》,1997年第4期。
    [24]、[日]高桥孝助:《上海都市化的扩大与周边农村——1920年前的上海县法华乡》,《上海研究论丛》第八辑。
    1范毅军:《明清江南市场聚落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新史学》九卷第三期。
    2傅衣凌:《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经济的分析》,《历史教学》1964年第5期。
    3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4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
    5陈学文:《明清时期杭嘉湖市镇史研究》,北京:群言出版社,1993年。
    1王家范:《明清江南市镇结构及其历史价值初探》,《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
    2范毅军:《市镇分布与地域的开发——明中叶以来苏南地区的一个鸟瞰》,《大陆杂志》102:4,2001年,第160-191页;《明中叶以来江南市镇的成长趋势与扩张性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3本第3分,2002年,第443-552页;《明代中叶太湖以东地区的市镇发展与地区开发》,《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5本第1分,2004年,第149-221页;《传统市镇与区域发展——明清太湖以东地区为例,1551-1861》,台北:中研院联经出版公司,2005年。
    3包伟民:《江南市镇及其近代命运,1840-1949》,知识出版社,1998年。范金民:《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单强:《江南区域市场研究》,人民出版社,1999年。陈国灿:《浙江古代城镇史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年。吴仁安:《明清江南望族与社会经济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龙登高:《江南市场史——十一至十九世纪的变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张海英:《明清江南商品流通与市场体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朱小田:《江南乡镇社会的近代转型》,中国商业出版社,1997年。
    4[美]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美]施坚雅主编:《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5范毅军:《明清江南市场聚落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新史学》九卷第三期。
    1[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第331页,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2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3洪焕椿:《明清江南农村的综合型产业结构和市镇经济的兴盛》,载洪氏《明清史偶存》,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4陈晓燕,包伟民:《江南市镇——传统历史文化聚焦》第20-23页,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年。
    5樊树志:《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第543,595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6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第171页,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7魏嵩山:《太湖流域开发探源》第249页,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
    1潘明权:《上海佛教寺院纵横谈》第79-80页,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年8月。
    2海盐县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海盐文史资料海盐今昔(一)》第138页。
    3吴滔:《明清江南市镇与农村关系史概说》,《中国农史》2005年第2期。
    1[清]张承先著,[清]程攸熙订《南翔镇志·沿革》,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2[清]顾传金辑《蒲溪小志·寺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3[民国]钱淦篆《江湾里志》,《上海乡镇旧志丛书》,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1李小建:《经济地理学》,页35,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1[宋]郏直:《吴门水利史》,转引自黄锡之《论太湖地区塘浦圩田的成因与变迁》,《铁道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3月。
    1[清]金祥凤《法华镇志》,《上海乡镇旧志丛书》,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民国]王德乾编《真如志》,《上海乡镇旧志丛书》,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1[民国]王德乾编《真如志》卷一,《上海乡镇旧志丛书》,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1『民国]王德乾编《真如志》卷五,《上海乡镇旧志丛书》,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民国]王德乾编《真如志》卷七,《上海乡镇旧志丛书》,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3[民国]王德乾编《真如志》卷三,《上海乡镇旧志丛书》,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4[民国]王德乾编《真如志》卷三,《上海乡镇旧志丛书》,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5[民国]王德乾编《真如志》卷三,《上海乡镇旧志丛书》,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6[民国]王德乾编《真如志》卷二,《上海乡镇旧志丛书》,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7[民国]王德乾编《真如志》卷二,《上海乡镇旧志丛书》,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1[民国]王德乾编《真如志》卷一,《上海乡镇旧志丛书》,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1[清]陆立编《真如里志》卷一,《上海乡镇旧志丛书》,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1[民国]王德乾编《真如志》卷二引嘉定县令宋尔瑜所撰碑记,《上海乡镇旧志丛书》,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民国]王德乾编《真如志》卷三,《上海乡镇旧志丛书》,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3[清]陆立《真如里志·风俗》,《上海乡镇旧志丛书》,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4[清]陆立《真如里志·风俗》,《上海乡镇旧志丛书》,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1[清]张承先著,[清]程攸熙订《南翔镇志·寺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2《全唐诗》中该诗题为《赠慧上人》,这里的诗名引自《南翔镇志》。
    3[清]张承先著,[清]程攸熙订《南翔镇志·寺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4正德《姑苏志·市镇》,《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上海书店1990年。
    5[清]张承先著,[清]程攸熙订《南翔镇志·沿革》,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1[民国]钱淦篆《江湾里志》,《上海乡镇旧志丛书》,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清]张承先著,[清]程攸熙订《南翔镇志·寺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1[清]张承先著,[清]程攸熙订《南翔镇志·寺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2[清]张承先著,[清]程攸熙订《南翔镇志·杂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3[清]张承先著,[清]程攸熙订《南翔镇志·物产》,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1万历《上海县志》卷9《人物》,民国手抄本,复旦大学藏本。
    2[清]王钟《法华镇志》,《上海乡镇旧志丛书》,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3[民国]胡人凤《法华乡志·水利》,《上海乡镇旧志丛书》,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1[清]金祥凤《法华镇志》即做“漎谿”。
    2[民国]胡人凤《法华乡志·水利》,《上海乡镇旧志丛书》,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1[宋]杨潜修,朱端常、林至、胡林卿纂《云间志》卷中,《宋元方志丛刊》第一册,中华书局。
    1[清]张宸辑《龙华志》曹永安抄本卷八,《上海乡镇旧志丛书·附录》,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梁]慧皎《高僧传》卷一,中华书局。
    1[元]单庆修,徐硕篆《至元嘉禾志》卷八,《宋元方志丛刊》第五册,中华书局。
    2[清]张宸辑《龙华志》曹永安抄本卷八,《上海乡镇旧志丛书·附录》,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1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编《徐汇区地名志·交通》,页270,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
    2[清]顾传金辑《蒲溪小志·寺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3[清]顾传金辑《蒲溪小志·寺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1[清]顾传金辑《蒲溪小志·寺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2正德《松江府志·市镇》,《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上海书店1990年版。
    3[清]顾传金辑《蒲溪小志·街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4[清]顾传金辑《蒲溪小志·街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1[清]顾传金辑《蒲溪小志·街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2[清]顾传金辑《蒲溪小志·物产》,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1[清]顾传金辑《蒲溪小志·风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1[清叶梦珠:《阅世编》卷四,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1[清]顾传金辑《蒲溪小志·风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2[清]陆立《真如里志·风俗》,《上海乡镇旧志丛书》,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3[清]叶梦珠:《阅世编》卷三,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1[清]张承先著,[清]程攸熙订《南翔镇志·杂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1[明]张岱:《陶庵梦忆》卷七“西湖香市”,133-134页,作家出版社,1995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