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人为价值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经济变革风起云涌,社会文化蔚为大观。企业已经将文化融合到产品的开发、产品生产以及企业的生产组织与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当代企业以文化为核心,不断更新企业的文化模式,以适应人文社会价值体系的需要,从而实现企业整体价值的增长。
     “为什么雅虎(Yahoo)的市值是它年营业收入的200倍,而同样是新兴产业的Bell,Atantic,时代华纳(Time Watner),Mciworldcom等通信业巨头的市值却只是其年营业收入的5倍?为什么美国在线(Aol)年营业收入只有48亿美元,却能一举并购年营业收入达268亿美元的时代华纳?”。
     为什么品牌企业的无形价值会高于其实际资产,为什么企业文化模式能够创造众多的社会消费群体认知?如何理解传统公司与新兴公司的内在价值,如何理解企业与人文社会作用过程中的价值形成关系?生产力的大发展,经济形态的迅速变革使企业的价值构成方式发生了改变。企业价值的形成从更多方面让人感到扑朔迷离。
     所有的传统企业价值观念都要被重新审视,所有的行为准则都要被重新定义。我们所熟悉的经济学似乎不再提供有力的解说,我们所习惯的商业规则也不再行之有效。我们已经不再了解企业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它是如何形成的?至少不能以常态的传统惯性思维来认识它!
     怎么解释经典经济学所难以解说的关于企业价值实现非物理均衡的增长现实呢?是从商品入手还是从价值抽象入手?从文化入手还是从人的行为入手?历史上经典学者的学说对价值抽象的研究已经近乎完美的地步。但是,这个框架未能对企业在人文社会中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现实指导。如何创造企业的价值,如何经营企业的价值,如何预期企业的未来价值增长,成为所有经济领域与管理领域的学者与实践者所越来越困惑的问题。
     我们所提出的“人为价值”分析顾名思义就是激发人的心理价值的认知(或者说是价值感受),说明的是在激发人的心理价值感受基础上影响人的行为,在此基础上驱动商品价值有用性的创造与实现的目的,从而推动价值的运行。它建立在分析人的心理行为应该具有怎样的价值内涵才会使社会主、客体人(即:社会主体人-企业;社会客体人-社会行为人)之间建立起价值认同的纽带,从而使人在价值观指导下的行为能够影响价值创造、价值的形成及价值在人文社会中的实现。我们希望建立在人的心理行为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价值在人文社会中的运行规律,并能为企业价值增长提供有力的解释,提供企业界价值行为的动态管理的一个有用的工具。希望它能够为原有的经济学理论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
     我们知道,创造价值的是具有价值观指导行为活动的能动性的人,而决定价值有用性也是人文社会中具有人文价值观念的人。从文化学角度,任何劳动产品对人文社会具有价值意义才会激发人的心理价值感受,同时体现出它的有用性,
    
    011025502
    赵渤
    人为价值研究
    这就决定我们从人文学与行为科学角度开拓并建立一个企业价值生产经营活动
    的新的分析框架。重新构建它的前提:从研究人文社会中社会行为人的心理行为
    动机入手,深入到价值在人文社会中的运行来重新审视这个问题。由于人的价值
    创造行为是有动机的,人的价值需求行为也是有动机的。社会行为人的行为动机
    是人文世界赋予的人文价值意义,商品经济中商品价值的创造与需求是由这一系
    列人性化的动机关系联系而形成的;价值的形成关系从人文学角度理解为价值意
    义的认同关系。这样一来,对于企业与人文社会之间所形成的价值运行关系,我
    们就可以建立在人文社会学的指导下以行为科学方法论为基础设立新的分析框
    架。
     具有文化价值观的人的能动性的行为是驱动价值创造、形成、运行及实现的
    动力,我们可以理解价值的客观运行过程为人的行为关系的驱动过程,本质上体
    现为社会行为主体企业与社会行为人之间在价值创造及其运行过程所体现出的
    价值认同关系,价值认同的心理动机来源于文化学中的文化特质(在文化学中称
    为大脑反思后接受的人文价值意义),而人文价值意义在行为科学中是作为驱动
    人的行为的动机出现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分析了企业价值在人文社会中实现增
    长的作用过程,同时构建了企业什么样的生产经营活动才能创造符合人文社会有
    用性属性的商品,符合人文社会价值观认同,并实现企业价值的增长。
     企业价值是人文社会对企业基于生产、经营、组织、战略、技术、管理及
    观念等各个方面对企业在现期及未来能够以货币实现的价值在人文社会价值观
    角度所做作出的价值评价。它是20世纪末提出的替代货币资本财富观衡量企业
    价值的新概念。经典的价格理论能够衡量的是企业以量、本、利为基础的传统的
    财富概念,却不能解释人文价值观影响的企业的价值的创造及形成过程。
     经典经济学在探讨价值运行的客观过程的时候,在厂商与消费者之间建立市
    场价格关系,以均衡分析为方法探讨企业财富获得的物理过程,丝毫没有探讨人
    文社会中文化价值观影响的价值需求体系对企业价值形成产生怎样的影响。经典
    经济学的财富形成关系是市场关系,本质上是价格机制调节下的供需作用的社会
    物理关系。而企业价值的形成及运行是非物理均衡的。经典
With Economy changed speedily, Social Culture embodies different viewsight everyday. Enterprises have combined cultural factors in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Based on enterprise's culture reformation, many enterprises try to adjust their cultural model to adapt to the value system of cultural society, for the purpose of impelling the increase of enterprise's value.
    "Why did yahoo's market value reach to 200 times to its revenue every year? but the same new industrial enterprise, Bell, Atantic, Time Watner & Mciworldcom, telecom groups, is only the 5 times to its revenue? Why American Aol owning 48 billion revenue, could purchase the Time Watner, which owing 268 billion revenue every year?"
    Why does famous enterprise's invisible property evaluated illuminates more value than its real property? Why does successful cultural model of enterprise could create large people's identification? How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raditional enterprises and new prosper enterprises? The revolution of social economics formation has changed the pattern of value run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nterprise's value has made people feeling puzzled.
    All concepts of traditional value need to be considered thoroughly, all principal of human's action or behavior need to be thought over cautiously. The business methods that we are accustomed to are not confident of success. At present we have could not understand what is the value, how is the value created, at least we could not know that depending on traditional made of thinking. How to interpret the phenomenon that enterprise's value increase, especially under the condition that it deviate from physical balance? How to create enterprise's value, how to manage enterprise's value? How to forecast enterprise's future value? Such questions have become perplexed matters for most scholars, not only in economics field but management field.
    
    
    
    The concept of "A study on RenWei value" we put forwards, which means is a study on inspiring psychological value cognition. The purpose we put forwards that is to illuminate how to "arousing the psychological sense of value" of people. Wishing based on the human culturology, behavior science and psychology to interpret how the value running, Especially wishing to get the result how the value running under the impelling of cultural psycholog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psychology behavior, we try to research how the value running in the cultural society, then we offer a confident explain to how enterprises increase by the method that deviate from equlibrium physical formation.
    As we know, any products created by labor must incarnate its value, which must embodied its value though the identification of active persons, who belong to "cultural society". When the person judged its value, he or she is directed by his or her cultural thought, especially by value concept. In the meantime, the products embodies its value. In the view of culture, when any products embodies its "significant", and that is felt or experienced, products show out its utility. So we decide to research it on the views of culturology and behavior psychology science. On the view, we need to set up the new promise, new structure. We need begin from psychology motive, then deep in the question that what factors affect the running of value. On the base, wishing to resovle how human behavior makes influences to the value creatation of enterprise, at last resovle how enterprise realize the value increase.
    In such idiosyncracy, we set up a serious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erprise and cultural society. In society, active person's action and behavior is impelled by psychology motive, psychological motive come from their value concept, which take shape from cultural thought. When products created by enterprise is accepted by cultural society, and which are evaluated by social persons depending upon their value concepts, products' value is showed. If product is accepted or highly evaluated by social persons, enterprises could realize their value. In fact, through social person's psychologic
引文
1、马克思;恩格斯 著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12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2、马克思 著,《资本论》,人民大学出版社,1975年版。
    3、(英)亚当 斯密 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4、(英)彼德 斯拉法 主编,《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第一卷),商业印书馆1992年版。
    5、(英) 马尔萨斯 著,《政治经济学原理》,商务出版社,1962年版。
    6、(奥) 门格尔 著《国民经济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奥) 庞巴维克 著,《资本实证论》,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8、(奥) 维塞尔 著,《自然价值》,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9、(英) 马歇尔 著,《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10、熊彼特 约瑟夫《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11、(英) 马歇尔 著,《货币、信用与商业》,商务印书观,1996年6月3版。
    12、(英) 凯恩斯 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3、(英) 约翰 巴顿 著,《论影响社会上劳动阶级状况的环境》商务印书馆1990年5月版。
    14、(美) 科斯 著,《企业的性质》,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15、(美) 科斯等著,《企业、市场与法律》,上海三联出版社,1990年版。
    16、R 科斯 著,《财产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7、莫里斯 著,《政治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18、戴维 波普诺 著,《社会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面
    19、(美) 乔治 J 施蒂格勒 著,《价格理论》,商务印书馆,1992年5月1版
    20、(英) 雅各布 范德林特 著,《货币万能》,商务印书馆,1990年11月1版。
    
    
    21、(美) 哈罗德 德姆塞茨 著,《竞争的经济、法律和政治制度》,上海三联出版社,1992年。
    22、(美) J W 弗里德曼 著,《竞争与垄断》,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3、钱德勒 著,《看得见的手》,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面。
    24、(苏) A F 米列伊科夫斯基等 著,《现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批判》,商务印书馆,1985年6月1版。
    25、(苏) 图舒诺夫 著,《剩余价值理论及其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地位》,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6、柏拉图 著,《理想国》,华龄出版社,1996年版面。
    27、亚里士多德 著,《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
    28、牛顿 著,《牛顿自然哲学著作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29、大卫 休谟 著,《人性论》,华夏出版社,1996年版。
    31、卡西尔 著,《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32、A 帕斯默著,《休谟意向》,剑桥,1952年,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
    33、《大卫 休谟书信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34、大卫 休谟 著,《人性论概要》,华夏出版社,1996年版。
    35、(英) 达尔文 著,《人类的由来》,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36、斯特劳斯 著,《结构人类学》,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版。
    37、伯特兰 罗素 著,《权利论》,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
    38、托马斯 康帕内拉 著,《太阳城》,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2版。
    39、弗兰克 梯利著,《伦理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版。
    40、弗里德曼 著,《法律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41、皮亚杰 著,《结构主义》,商务印书馆,1996版。
    42、盖叶尔,左文 著,《社会控制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43、J P 查普林 著,《心理学的体系和理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44、保罗 戴维斯 著,《上帝与新物理学》,湖南科学基础出版社,1996年版。
    45、戴维 波普诺 著,《社会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6、菲利普 李 拉尔夫 著,《世界文明史》,商务印书观,1998年版。
    47、赫伯特 西蒙 著,《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48、泰勒尔 著,《产业组织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9、斯蒂格勒 著,《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0、尼古拉斯 巴尔等 主编,《福利经济学前沿问题》中国税务出版社,北京腾图电子出版社2000年1月1版。
    
    
    51、(美) H 范罩安 著,费方域等 译,《微观经济:现代观点》,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5月版。
    52、(美)保罗 萨缪尔逊,威廉 诺德豪斯 著,《微观经济学》(16版)MCGRAWHILL出版公司,华夏出版社1999年9月1版。
    53、丹尼斯 卡尔顿;杰夫里 佩罗夫著,《现代产业组织》,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4、施蒂格勒 著,《产业组织与政府管制》,上海三联出版社,1989年版。
    55、(美) 里夫金,霍华德著,吕明,袁舟译,“当代学术思潮译从”《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2月版。
    56、(美) 理查德 H 戴等 著,《混沌经济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1月1版。
    57、(美) 西里尔 E 布莱克 编著,《比较现代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10月1版。
    58、亨利 威廉 斯皮格尔 著,晏智杰等 译,《经济思想的成长》(上、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59、金指 基 著,《熊彼特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8月1版。
    60、彼德 M 杰克逊 主编,《公共部门经济学:前沿问题》,中国税务出版社;北京腾图出版社,2000年1月1版。
    61、尼古拉斯 巴尔;大卫 怀恩斯 主编,《福利经济学:前沿问题》,中国税务出版社;中国腾图电子出版社,2000年1月1版。
    62、戴维斯 亨利 著,《财务反超:重塑企业价值》,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63、汤姆 科普兰;蒂姆 科勒等 著,《价值评估:公司价值衡量与管理》,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年7月1版。
    64、(美) 帕特里克 沙利文 著,《价值驱动的智力资本》,华夏出版社,2002年1月1版。
    65、(美) 托马 J 温宁格 著,《体现价值》,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9月1版。
    66、布鲁斯 C N 格林威尔 著,《价值投资——从格雷厄姆到巴菲特》,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8月1版。
    67、(美),克拉克洪 著,《文化的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8、塞谬尔 亨廷顿,劳伦斯 哈里森 著,《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新华出版社2002年2月版。
    69、特伦斯 E 迪尔 (TERENCE DEAL)阿兰 A 肯尼迪 (ALLAN KENEDY),著,《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的精神支柱》,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
    
    
    70、(德) 卡尔 曼海姆 著,《文化社会学论要》,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1月1版。
    71、(英) 马克斯 H 布瓦索 著,王寅通 译,《信息空间:认识组织、制度和文化的一种框架》,P13,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7月1版。
    72、罗丝 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 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
    73、(美) 罗恩 吉布森 主编《现代管理大师思想精粹》,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7月。
    74、哈罗德 孔茨,西里尔 奥唐奈 著,《管理学》,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75、哈罗德 孔茨,海茵茨 韦里克 著,《管理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76、(苏) AN列夫 A 雅尔金 著,《消费经济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6年12月1版
    77、罗伯特 J 希勒 著,《非理性繁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1版。
    78、(美) 许琢云 著,《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4月1版。
    79、(英) 保罗 格里斯利 著,《管理价值观:企业经营理念的变革》,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2月1版。
    80、(美) 爱德华 W 萨义德 著,《东方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5月1版。
    81、(美)P 彼德 德鲁克 著,《创新与创新精神》,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1版。
    82、西蒙 诺拉 著,《社会信息化》,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83、茹拉夫列夫 著,《管理性劳动与社会生产效率》,生活、读书、新知三联系出版社。
    84、查尔斯 K 威尔伯 著,《经济学的贫困》,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85、尼葛洛庞迪 著,《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
    86、(美)小詹姆斯 I 卡什;罗伯特 G 埃克尔斯等 著,《创建信息时代的组织:结构、组织与信息技术》,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1版。
    87、(美) A 迈里克 弗里曼 著,《环境与资源价值评估——理论与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1版。
    88、大卫 格拉斯曼 著,《E V A革命:以价值为核心的企业战略,财务管理及酬金体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89、基恩 彼得 著,《E流程:创造互联网时代的客户价值》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年版。
    90、北尾吉孝 著,《价值创造的经营》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91、(美) 亨利 阿塞尔 著,《消费者行为和营销策略》,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12月1版。
    92、(美) P 德鲁克等 著,《未来的管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1版。
    93、(美) 罗恩 吉布森 主编,《现代管理大师思想精粹》,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7月1版
    94、尼尔 M 格拉斯 著,《卓越管理的新思维:理念、工具与人员》,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年版。
    95、(美) P 彼德 德鲁克 著,《公司绩效评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96、(美)P 彼德 德鲁克 著,《管理前沿》,企业管理出版社,1998年版。
    97、罗伯特 D 巴克沃 著,《绩效管理》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年版。
    98、罗伯特 D 巴泽尔 著,《战略与绩效——PIMS原则》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99、托马斯 J 彼德斯 著,《追求卓越》,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76年版。
    100、(美) 查尔斯 M 萨维奇 著,《第五代管理》,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
    101、科特,詹姆斯 赫斯克特 著《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华夏出版社1997年3月1版。
    102、(美) 史蒂文 霍华德 著,《公司形象管——21世纪的营销制胜之路》中信出版社,2000年7月1版。
    103、M I C K C O P O 著,《创造卓越》,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1版。
    104、(美) 彼德 基恩、马克 麦克唐纳 著,《E 流程优势——创造互联网时代的客户价值与商业财富》,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3月1版。
    105、保罗 S 麦耶斯 主编,《知识管理与组织设计》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
    106、(美) 迈克尔 波特 著,《竞争战略》,华夏出版社,2001年8月8版。
    107、(美) 迈克尔 波特 著,《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1年8月8版。
    108、(美) P 德鲁克著,《创新与创业精神》,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1版。
    109、(美) 比尔 盖茨 著,《未来之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10、彼德 圣吉 著,《第五项修炼》,上海三联出版社,1996年版。
    111、(美) 麦克 科特,加里 哈默 著,《未来的战略》,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12、(丹麦) 尼古莱 福斯,克里斯第安 克努森 著,《企业万能——面向企业能
    
    力理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13、克林 盖尔西克 著,《家族企业的繁衍——家庭企业的生命周期》,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
    114、(美) 亚瑟 A 汤普森 著,《企业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15、(美) 罗杰 弗朗茨 著,《X效率:理论、论据和应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
    116、(美) 唐 埃恩里 著,《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17、(美) 丹尼尔 W 布罗姆利 著,《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出版社,1996年。
    118、克拉克森 著,《产业组织:理论、组织证据和公共政策》,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19、卡尔顿 著,《现代产业组织》,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20、小西维雄 著,《产业组织理论的新展开》,名古屋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21、O 哈特 著,《微观经济学原理与应用》,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
    122、(美) 丹尼尔 卡尔顿;杰弗里 佩罗夫 著,《现代产业组织》,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23、平狄克:鲁宾费尔德 著,《微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24、植草益 著,《产业组织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
    125、(美) A 达摩达兰 著,《投资估价——评估任何资产价值工具和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99年版。
    126、(美) 大卫 J 科利斯,辛西娅 A 蒙哥马利 著,《企业战略——企业的资源与范围》,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27、(美)阿德里安 J 斯莱沃茨基 著,《价值转移——竞争前的战略思考》,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99年版。
    128、(德) 埃尔文 格罗赫拉 著,《企业组织》,经济管理出版社,1991年版。
    129、(美) 阿里 德赫斯 著,《长寿公司——商业“竞争风暴”中的生存方式》,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
    130、巴特 维克托,安德鲁 C 博因顿 著,《创新的价值:实现增长和赢利的最大化》,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131、(英) 安德鲁 坎贝尔,凯瑟琳 萨默斯 卢斯 著,《核心能力战略——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战略》,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32、(英) 戴维 贝赞可,戴维 德雷诺夫,马克 尚利 著,《公司战略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33、(美) G 哈默尔,CK 普哈拉 著,《竞争大未来》,台湾智库文化股份有效公司,1995年版。
    134、(美) 安德鲁 坎贝尔,凯瑟琳 萨姆斯 卢克斯著,《战略协同》,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135、(美) 亨利 明茨伯格,布鲁斯 阿尔斯特兰德,约瑟夫 兰佩尔 著,《战略历程;纵览战略管理学派》,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136、(美) 汤姆 科普兰,蒂姆 科勒,杰克 默林 著,《价值评估》(第二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137、(美) 亚德里安 J 斯莱沃斯基,大卫 J 莫里森,劳伦斯 H 艾伯茨 保罗 G克利福德 著,《发现利润区》,中信出版社,2000年版。
    138、(美) 小艾尔弗雷德 D 钱德勒 著,《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39、(美) WH 纽曼等 著,《企业战略》,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40、(美) 詹姆斯 柯林斯,杰里 波拉斯 著,《企业不败》,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141、(美) 乔尔 布利克,戴维 厄恩斯特 著,《协作型竞争——全球市场的战略联盟与收购》,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142、(美) 丹尼尔 F 史普博 著,《管制与市场》,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43、鲁友章 李综正 著,《经济学说史》,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44、胡代光 著,《经济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版。
    145、陈岱逊 著,《从古典经济学到马克思》,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2版。
    146、王志伟 著,《希克斯经济思想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1版。
    147、盛庆臻 著,《功利主义新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48、杨桢 著,《英美契约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49、钱津 著,《劳动价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7月1版。
    150、白暴力 著,《财富、劳动与价值》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版。
    
    
    151、王书瑶 著,《无形价值论》,东方出版社,1992年11月1版。
    152、张云德,《交换价值论》,大地出版社,1989年版。
    153、张维迎 著,《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4版。
    154、保建云 著,《企业速度——企业危机与扩张的新思维》,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55、陈郁 著,《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56、王杰,蒋亚东,姚志勇,刘红青 著,《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
    157、马费成等 著,《信息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1版。
    158、董景荣 著,《技术创新过程管理》,重庆出版社,2001年6月1版。
    159、陈伟 著,《创新经济管理》科学出版社,1996年5月版。
    160、苏东水 著,《东方管理》,东方出版中心,2003年1月版。
    161、潘振民,罗首初,著,《社会主义微观经济均衡论》,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命出版社,1995年版。
    162、苏东水 著,《管理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3月3版。
    163、周振华 著,《现代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效应》,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3月1版。
    164、苏东水 著,《管理学》,东方出版中心,2001年10月1版。
    165、芮明杰 著,《人本管理》,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2版。
    166、司马云杰 著,《文化价值论——关于文化构建价值意义的学说》,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1版。
    167、司马云杰 著,《文化悖论:关于文化价值悖缪及其超越的理论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1版。
    168、郁达夫 著,(三联 哈佛燕京学术丛书),《代价论——一个社会学的新视角》,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69、周三多 著,《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70、郭咸纲 著,《管理思想史》,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版。
    171、《成长的经验——中国绩优大企业案例研究》,“中国改革与发展报告”专家组,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9月1版。
    172、李晓 著,《东亚奇迹与”强政府”》,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8月1版。
    173、范正美 著,《经济美学》,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7月版。
    174、蒋自强 史晋川 著,《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6
    
    月
    175、李麟 李驿 著,《企业价值评估与价值增长》,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年8月1版。
    176、黄淳 何伟 著,《信息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2月版。
    177、乌加培 著,《经济、信息、信息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78、张维迎 著,《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179、林毅夫,蔡舫,李周 著,《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80、远志明 著,《沉重的主体:中国传统价值观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81、陈慰中 著,《中庸经济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11月1版。
    182、陈炳才 著,《道德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183、方兴东 著,《骚动与喧哗》,海洋出版社,1999年版。
    184、祁顺生 著,《归核化战略》,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1版。
    185、王璞 著,《战略管理咨询实物——北大纵横管理咨询丛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1月1日1版。
    186、汪应洛,席酋民 著,《战略研究理论及企业战略》,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87、田威 韩容等 著,《价值工程与创造》,科学普及出版社,1990年1月1版。
    188、余心言 著,《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青岛出版社,1994年版。
    189、孙凤 著,《消费者行为数量研究——以中国城镇居民为例》,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90、郑日昌 著,《心理测量》,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191、王志华 著,《大系统经济学》,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192、丁圣彦 著,《生态学:面向人类环境的科学价值》,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版。
    193、李玉海 著,《经济学的本质:价值动力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94、宝贡敏 著,《企业成长竞争战略管理:基于我国经济文化特点的分析》,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95、于国详等 著,《国内外企业文化论述精选》,新华出版社,1991年版。
    196、孙德珍 张丙合 著,《链接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年版。
    197、董景荣 著,《技术创新过程管理——理论、方法及实践》(国家自然科学基项目),重庆出版社,2000年6月1版。
    198、孙明贵 著,《日本企业管理新策略》,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年10月1版。
    
    
    199、俞文钊 彭星辉等 编著,《市场经济中人的经济心理与经济行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1版。
    200、孙耀君等 著,《东方管理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01、周敏著,《唐人街——深具社会经济潜质的华人社区》,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202、朱伟明 著,《中国管理文化论》,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年版。
    203、苏勇 著,《管理伦理学》,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
    204、刘语平 著,《动态目标管理》,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05、陆德山 著,《认识权利》,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206、赵修义 著,《重估一切价值:尼采如是说》,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207、崔日明、赵渤 著,《知识经济与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2月1版。
    208、秦宝庭、吴景曾 著,《知识与经济增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5月1版。
    209、石培华 著,《注意力经济》,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版。
    210、杨培芳 著,《网络协同经济学:第三只手的凸现》,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8月版。
    211、芮明杰,著,《中国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12、施振荣 著,《联网组织——知识经济的经营之道》,中信出版社,2000年9月1版。
    213、《网络价值评估与上市》,吕发莰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6月1版。
    214、朱保华 著,《新经济增长理论》上海财经出版社,1999年12月1版。
    215、黄亚均 等著,《知识经济论》,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年7月1版。
    216、赵靖 主编,《中国经济管理思想史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5月1版。
    217、汤敏 茅于拭 著,《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第一集,第二集,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218、蒋自强 史晋川 著,《西方经济学说》,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版。
    219、赵靖 著,《中国经济思想史述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20、叶敦平 著《经济伦理的壇变与适应》,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21、甘绍平 著,《伦理智慧》,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版。
    222、杜维明 著,《人性与自我修养》,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版。
    223、巫宝三 著,《先秦经济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24、李泽厚 著,《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25、《平淮学刊》(上,下),第四辑,平淮学刊编辑委员会编,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2月1版。
    226、张岱年;方克立 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5月1版。
    227、洪呸谟 著,《论语:现代版》,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7月1版。
    228、孔子 著,陈国庆 注译,《论语》,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2月1版。
    229、老子 著,《道德经》,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230、成中英 著,《C理论:中国管理哲学》,学林出版社,1999年1版。
    231、南怀谨 著,《易经系列别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32、徐复观 著,《中国人性论史》,上海三联出版社,2001年9月1版。
    233、董小苹 著,《不同世界的中学生:中日美中学生价值观比较》,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234、萧功秦 著,《知识分析与观念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1版。
    235、唐凯麟 著,《重释传统: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重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36、阎钢 著,《内圣外王——儒家人生哲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37、《宋明理学史》(《宋明理学史》编写组),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38、陈荣耀 著,《追求和谐—东方管理探微》,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6月1版。
    239、陈荣耀 著,《比较文化与管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4月1版。
    240、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241、陈平、燕媛 著,《孙子兵法应用466例》,长春出版社,1996年5月1版。
    242、孟子 著,任大援 刘丰 译注,《孟子》,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1版。
    243、(清) 焦循 撰,《孟子正义》(北京)1986年,《诸子集成》,第三卷,中华书局。
    244、(宋) 朱熹 著,《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245、(宋) 张载 撰,《张子全书》,(台北) 四部备要,中华书局,1981年。
    246、(宋) 朱熹 著,《四书集注》,(台北),世界书局,1973年版。
    247、冯友兰 著,《中国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48、(纪念孔子诞辰2545周年及国际儒学讨论会)《儒学与21世纪》,华夏出版社1996年版。
    
    
    249、杨国枢 余安邦,著,《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理念与方法篇》,台湾桂冠图书公司,1993年版。
    250、(宋) 程憬 程颉 撰,《二程集》,(北京:四册,理学从书),中华书局,1981年版。
    251、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年。
    252、马长寿 著,《氏无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53、杜维明,岳华 著,《儒家传统与现代转化》,北京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
    254、秦家懿,孔汉思 著,吴华译,《中国宗教与基督教》,北京三联出版社,1990年版。
    255、牟宗三 著,《中国哲学的特质》,北京三联出版社,1993年版。
    256、赵吉惠,郭厚安,赵馥杰 著,《中国儒学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257、张立文,张绪通,刘大椿 著,《玄境——道学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58、田广清 著,《和谐论——儒家文明与当代社会》,中国华侨出版社,1998年版。
    259、张绍学 著,《以人为本》,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60、孙通海 王颂民 著,《诸子精粹今译》,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年版。
    261. Mueser ,R ,Identifying,Technical,invation,Trans,onManagement,985 (11),98-101.Utter Back Jm The Process of Tecnological 162, 2.
    262. Innovation ,Within mThe,Firm,Acadamy of Mangement Joural, 1971 (3) :49-70.
    263. The E-process Edge____Creating customer value and business wealth in the internet era,Keen P,McDonald M, The McGraw-Hill Company,2000.
    264. The Micro Economy Today, Bradley R.Schiller ,The American Unibersity ,McGraw-Hill.Inc.New York, 1991 Fifth Editin.
    265. EconomicSprinciples,problems,and,policies, 12th,Campbell,R.McCon nell.Stanleney,L Brue,McGraw-Hill,Inc. 1993,12th edition.
    266. K J Arrow"Handbook of Mathematical Economics",Nrth-Holland, 1981.
    
    
    267. James W.Friedman "Game Theory with aApplications to Economics"Oxford.Unibersity Press, 1986.David K .Levine and Steven A.lippman Economics of Informantion",University Press,1992.
    268. Ariel Rubinstein "Game Theory in Economics",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 1990.
    269. The Micro Economy Today, Bradley R.Schiller ,The American Unibersity ,McGraw-Hill.Inc.New York, 1991 Fifth Editin.
    270. Gary Becker,K.Murphy,andR.Tenure,"HumanCapital, Fertility. And Economic Growth."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98, No,5 (part2. October1990)
    271. Xiao Kai Yang and Jeff t3orland."A Microeconomic Mechanism for Economic Growth."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99,No3,June 1991.
    272. Gary Becket and Kevin Murphy."TheDivision of Labor,Coordination Costs,and Knowledge."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 CVII, No.4 (November1992).
    273. Douglass North ."Institutions"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vol.5 No. 1(Winter,1991.)
    274. Douglass North, "Towarda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In W.Barnett. M. Hinich ,N. Schofield,eds Political Economy. Institutions,Competition,and Representation, pp,61-69,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275. James Buchanan, The Limits of Liberty ,Between Anarchy and Leviatha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5.
    276. Friedrich Hayek, The Fatal Conceit: The Errors of Socialism,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8.
    277. Michael Porter,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NewYork: The Free Press,1990.
    278. Robert Solow, "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February1956.
    279. Gary13ecker ,A Treatiseon the Family, enlarged edi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280. Robert Lucas,"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ournal of Monetary Eccentrics vol,22,1988.
    
    
    281. Paul Romer, "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94,No5 (October1986).
    282. Paul Romer "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98,No5 (Part2,October1990.
    283. K.Arrow,"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98, No80(June1962).
    284. Allyn Young, "increasing Returnsand Economic Progress," Economic Journal141, December1928.
    285. Nicholas Kaldor, Strategic Factorin Economic Development,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67.
    286. Nicholas Kaldor, Economics Without Equilibrium. NewYork: M.E. Sharpe, 1985.
    287. Yoram Barzel, "Transaction Costs: Are They Just Costs?"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and Theoretical Economics vol111.
    288. David Kreps, "Corporate Culture and Economic Theory" in J.Altand K,Shepsle,eds.Perspective sonpositive political Econom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289. Yoram Barzel Economic Analysis of Properly Right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300. Armen Alchianand Susan Wood ward, " TheFirmls DeadLong Live The Firm,"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ⅩⅩⅥ(March1988)
    301. Oliver Hartand John Moore,"Property Rightsand the Nature of the Firm."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98 No 6(December1990).
    302. Andrew Schotter,The Theory of Social Institut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303. Randall Calvert,"Communication in Institutions;Efficiency in a Repented Prisoner's Dilemma with Hidden Information,"in W.Barnett,M.Hinich,and N.Schofieldeds Political Economy; Institutions, Competition,and Representation
    304. Mancur Olson,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Public Goodsand the Theory of Group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305. James Coleman,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306. Isreal Kirzner,The Prime Mover of Progress;The Entrepreneur in
    
    Capitalism and Socialism.London:TheInstitute of Economic Affairs, 1980.
    307. Armen Alchian, "WhyMoney?"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vol9 Nol (Part2.February1977). Also in A.Alchian,Economic of or cesatwork,Indianapolis, LibertyPress, 1977.
    308. Steven Cheung The Structure of a Contractandthe Theory of a Nonexclusive Resource Journal of Lawand Economics, vol49 (1970).
    309. Tibor Scitovsky The Joyless Economy; The Psychology of Iinman Satisfaction, Revised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310. Mario Morroni, Production Processand Technical Chan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311. Martin weitz man,The Share Economy Harrand University Press, 1984.
    312. Alesina,A,Rdrik,D 1994,"Disributive Politics and Economic Growth",Quarterly Joural of Economics.
    313. Alesina,A,Perotti, 1996,"Income Distribution,Political Instability,and Investment",European Economic Review,40.
    314. Annamaria Lusardi,1998,"The Importance of the Prcautionary Saving",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88.
    315. G Hall and K d Patterson,1992,"A Systems Approsch to Relationship beteen Consumption and Wealth",Applied Economics,24.
    316. Alan D Viaro,1997,"How Forecastable is Consumption Growth?New Evidence on the Hall Random Walk Hypothesis ,Aoolied Economics,29.
    317. Ando,Albert and Franco Modiglianti, 1963,"The life Cycle Hypothesis of Saving:Aggregate Implications and Tests",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53,No. 1-2,March.
    318. Angelos A.Antzoulations,1997," On the Excess Sensitivity of Consumption to Informaition about Income",Joural of Macroeconomics,Vol. 19,No,3..
    319. AngusDeaton, 1992,Understanding Consumption,Clarendon Press Oxford.
    320. Bhalla,1980,"The Measurement of PERmanent Income and its Aplication to Saving Behavior",Joural of Political Economiy,88,No4.
    
    
    321. Clarkson,G.P.E.,& Simon, H. A. (1963). Simulation of Individual and Group Behavior.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0(5).
    322. Arrow, K. & Debreu,G.,(1954),Existence of an Equilibrium for a Competitive Economy ,Econometrica Vol. 22.
    323. Coase, R. H. (1976), Adam Smith's views of man,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 3:520-46.
    324. Simon, H.,(1982),Models of Bounded Rationality, Cambridge, MIT Press,Vol 2.
    325. Leibenstein,H.,(1987),"X-Efficiency Theory" in The New Palgrave, London:Mamillan.
    326. Paul Albou,(1984),La psychologic économique.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327. Thaler, R.H.,(1980),Advances in Behavioral Finance,New York: Rusell Sage Foundation.
    328. Marwell ,G.& Ames,R.,(1981),Economists Free Ride, Does Anyone Else?.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15:295.
    329. D.Kahneman, P.Slovic,andA.Tversky.(1981),Judgementunder, uncertainty, Heuristi cs and bias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Kahneman.
    330. D & Tversky.A.,(1974), Judgement under uncertainty-Heuristics and biases,Science,185(3).
    1、(美),约翰 穆斯(JOHN MUTH),“理性预期与价格变动的理论”,载《经济计量学》杂志(1961年7月号)。
    2、钱津,“价值分析:劳动主客体作用关系”(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理论经济学》1998年,第4期。
    3、蒋南平,“对马克思价值表现理论的探讨”(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理论经济学》1998年,第4期。
    4、赵渤 ,“劳动力价值的理论确定及在产业结构战略中的作用”,(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理论经济学》1998年,第4期。
    5、李恒光,“虚拟资本的内涵、运行规律及经济影响探析”,(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理论经济学》1998年,第4期。
    
    
    6、张理智,“论西方经济学制度分析之谬误”,(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理论经济学》1998年,第4期。
    7、华桂宏、周家华,“论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理论经济学》1998年,第4期。
    8、赵玉川 胡富梅,“人类发展观的演进及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理论经济学》1998年,第4期。
    9、吴季松,“论知识经济”,载于(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理论经济学》1998年,第4期。
    10、汪丁丁,“谈谈能用数目字管理的’资本主义(?),《读书》1993年6月期。
    11、周容华,“社会发展与道德经济学”,(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理论经济学》1998年,第4期。
    12、苏东水,“东方管理文化的探索”,《当代财经》1 9 9 6、2。
    13、薛誉华,“企业经营组织的变革与管理“,《经济管理,新管理》,2000年,第13期。
    14、陆国庆,“中国上市公司不同资产重组类型的绩效比较——1999年度沪市的实证分析”,《财经科学》,2000年,第6期。
    15、祁顺生,“以价值为基础的要素与企业——关于价值均衡的理论探讨”,《经济研究》,2001年,第2期。
    16、祁顺生,“国际企业经营战略演进及其启示”,《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1年增刊。
    17、余寿峰,“试析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第三只手——道德力量的调节”,《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6期。
    18、严勇,“国外核心竞争力理论综述与启示”,《经济学动态》,1999年第10期。
    19、赵渤,“公共设施投资的决策模型探讨”、《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理工类学刊)2002年,第3期。
    20、李建明,“企业核心能力分析”,《中国工业经济》,1998年,第11期。
    21、刘利,“多元化经营及其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经济科学》,1997年,第3期。
    22、简兆权,李恒,“战略管理的演进与发展趋势”,《管理科学研究》,1999年,第3期。
    23、余绪缨,“柔性管理的发展及其管理思想文化渊源”,《经济学家》,1998年1期。
    23、赵渤,“东方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的经验再探讨”,《世界经济研究》,2001年,第11期。
    
    
    25、唐丰义,房汉廷,“经营力:一个新的理论假说”,《经济研究》,1999年,第2期。
    26、付春,“企业多元化经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经济纵横》,1999年,第9期。
    27、曾康霖,“虚拟企业、虚拟经济辩析”,《经济学动态》,2000年,第2期。
    28、刘雪莲,“国际道德的发展及其困境”,《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第2期。
    29、赵渤,“创造生产力——“诚信”与中国经济发展”,《世界经济研究》2001年,第11期。
    30、徐佳宾,“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规模“,《中国工业经济》,1998年,第7期。
    31、高鸿业,“中国经济学的发展途径”(上、下),(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理论经济学》1998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