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辛亥革命前后的罗佩金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系统论述了罗佩金一生的主要思想和活动,力图把这位几乎被人遗忘了的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的思想和事迹呈现在人们面前。
     受到中国传统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在内忧外患的社会现实的强烈刺激下,罗佩金由清末秀才逐渐成长为一位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他投笔从戎,奔赴日本学习军事。在这里,他受到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熏陶,并结识了孙中山、黄兴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领袖,遂加入同盟会,投身革命,成为一位坚定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1909年,他由日本回滇,以云南讲武堂和陆军小学堂为基地,积极培植革命势力,参与组织、领导了云南“重九起义”,为辛亥革命在云南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辛亥革命胜利后,罗佩金曾先后出任云南军都督府军政部总长、云南民政长等要职。后来,他隐居在家,不想出仕。但是,袁世凯复辟帝制。于是,罗佩金开展了反袁斗争。他参与谋划、组织、领导了护国运动。他在泸州和纳溪前线浴血奋战二十七个昼夜,为护国运动的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蔡锷病退后,罗佩金署理四川督军。段祺瑞阴谋搅乱四川政局,罗佩金成为段祺瑞武力统一政策的牺牲品。唐继尧宣布参加护法运动。罗佩金因为不愿糜烂川地,放弃了他的职位。顾品珍倒唐后,罗佩金又出来相助。顾品珍失败后,罗佩金遇害,从而结束了他悲壮的一生。
The paper elaborates Luo Pei-jin's thoughts and activities of his whole life and tries to show the famous bourgeois democratic revolutionist's ideology and deeds which has almost been forgotten in front of the people.
     Influenced by Chinese traditional nationalism and stimulated by the social reality of domestic trouble and foreign invasion,he had grown up to be a bourgeois democratic revolutionist from Xiucai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He renounced the pen for the sword and went to Japan to study military knowledge.Having been cultivated by western bourgeois political theory and made the acquaintance of some leaders of bourgeois democratic revolutionary such as Sun Yat-sen and Huang Hsing,so he joined the United League and then began to revolt.Thus he became an unwavering bourgeois democratic revolutionist.In 1909,Luo came back from Japan to Yunnan.Basing in Yunnan Military Academy and Training School for the Small Army, he actively cultivated revolutionary forces and took part in organizing and led "the uprising on Double Ninth Festival"in Yunnan. Therefore,he made indelible contributions to the victory in the Revolution of 1911 in Yunnan.
     After the Revolution of 1911 was succeeded,Luo filled the chief of the military-political government and the chief of Yunnan civil administration in order of priority.Later he lived at home and didn't want to occupy a position.However,Yuan Shi-kai tried to restore the imperial throne.As a result,Luo developed to struggle against Yuan. He took part in planning,organizing and led the National Protection Movement.He fought in the frontline at Lu Zhou and Na Xi for 27 days and nights,and performed immortal feats of the victory in the National Protection Movement.
     When Cai E went to Japan to see a doctor,Luo Pei-jin acted Sichuan Provincial Military Governor as deputy.Duan Qi-rui plotted to disrupt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in Sichuan Province,Luo became a victim for the Military Force Unified Policy of Duan's.Tang Ji-yao announced to take part in the Campaign to Uphold the Provisional Constitution against the Northern Warlords.Luo didn't want to ruin Sichuan,so he abandoned his position.After Gu Pin-zhen drove away Tang,Luo helped him.After Gu was defeated,Luo was killed,and thus this puts an end to his tragic life.
引文
[1]柳汇.《历史的慰藉》,《红塔时报》.第722期。
    [1]蔡锷著,蔡端编.《蔡锷集》.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第232页。
    [1]李根源.《曲石文录》.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第128页。
    [2]李丕章.《护国军中见闻二三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忆蔡锷》.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415-416页。
    [1]李根源.《雪生年录》.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第8-10页。
    [1]罗亭午.《先父罗佩金谈重九前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忆蔡锷》.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196页。
    [2]罗静娴口述,黄梅先整理.《罗佩金将军生平纪实—献给护国起义七十周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昆明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昆明文史资料选辑》第5辑.昆明:内部发行,1986年版.第67页。
    [3]李根源.《曲石文录》.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第129页。
    [1]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97页。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2版,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0页。
    [3]《游学译编》第六期(1903年4月12日发行),“通信”栏内:“劝告同乡父老遣子弟出洋游学书”,转引自饶怀民.《刘揆—与辛亥革命》.长沙:岳麓书社,1992年版.第31页。
    [4]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93页。
    [5]《光复起源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5辑.昆明:内部发行,1964年版.第265页。
    [1]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编.《云南杂志选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875页。
    [2]谢本书、李成森《民国元老李根源》.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3页。
    [1]程潜.《辛亥革命前后回忆片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一).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年版.第70页。
    [2]李根源.《雪生年录》1版,卷一.上海:上海铅印,1930年版.第10页。
    [3]李根源.《新编曲石文录》1版.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83页。
    [1]孙中山.《孙中山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99-120页。
    [2]杨琼.《李印泉先生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17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72页。
    [3]金冲及、胡绳武.《辛亥革命史稿》(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83页。
    [1]居正.《附录:同盟会》,中华民国开国五十年文献编纂委员会编纂.《中华民国开国五十年文献》(第一编·第十一册).台北:正中书局印行,1969年版.第193页。
    [2]李根源.《曲石文录》.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第129页。
    [3]李根源.《雪生年录》.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第24页。
    [1]《民国阎百川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台北:台北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23页。
    [2]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编.《云南杂志选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348页。
    [3]昆明省志办公室.《续云南通志长编》.昆明:昆明铅印,1985年版.第2页。
    [4]李根源.《新编曲石文录》.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50页。
    [1]李根源.《新编曲石文录》.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52页。
    [1]谢本书、李成森.《民国元老李根源》.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59页。
    [1]罗静娴口述,黄梅先整理.《罗佩金将军生平纪实—献给护国起义七十周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昆明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昆明文史资料选辑》第5辑.昆明:内部发行,1986年版.第70页。
    [2]李根源.《曲石文录》.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第130页。
    [1]李宗仁.《蔡锷与广西陆军小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忆蔡锷》.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146-147页。
    [1]李根源.《曲石文录》.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第130页。
    [2]《军机处录副档李经羲奏章》,《清末新军编练沿革》.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74页。
    [3]《责任内阁档·宣统三年八月二十七日上谕》,《清末新军编练沿革》.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74页。
    [4]李根源.《曲石文录》.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第131页。
    [1]冷福安、冷福群.《怀念父亲冷通》,《冷通先生纪念文集》,《江苏文史资料选辑》第27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6页。
    [1]《罗佩金讨袁抵家产,遭告密玉碎双金坡》,《生活新报》.2006年4月7日。
    [2]祝鸿基.《陆军第十九镇及云南讲武堂对辛亥革命的关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昆明:内部发行,1962年版.第143页。
    [3]朱德.《辛亥革命回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一).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年版.第3页。
    [4]刘存厚.《云南光复阵中日志》,谢本书.《云南辛亥革命资料》.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0页。
    [1]李烈钧著,周元高等编.《李烈钧集》.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820页。
    [2]王冠军.《辛亥云南反正亲历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忆蔡锷》.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221页。
    [3]罗静娴口述,黄梅先整理.《罗佩金将军生平纪实—献给护国起义七十周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昆明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昆明文史资料选辑》第5辑.昆明:内部发行,1986年版.第72页。
    [4]《刘存厚阵中日志》,谢本书.《云南辛亥革命资料》.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3页。
    [5]罗亭午.《先父罗佩金谈重九前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忆蔡锷》.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197页。
    [1]李根源.《罗佩金事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17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18页。
    [1]谢汝翼.《光复滇省事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忆蔡锷》.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174页。
    [2]谢汝翼.《光复滇省事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忆蔡锷》.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175页。
    [3]谢汝翼.《光复滇省事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忆蔡锷》.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1 75页。
    [4]谢汝翼.,《光复滇省事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忆蔡锷》.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175页。
    [1]李根源.《雪生年录》.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第41页。
    [2]冯自由.《辛亥云南省城光复实录》,《革命逸史》(六).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21页。
    [3]章开沅、林增平主编.《辛亥革命史》(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45页。
    [1]佴致中.《临安辛亥起义概况》,云南省历史学会、云南省中国近代史研究会编.《云南辛亥革命史》.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26页。
    [2]《庾恩旸光复事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17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98页。
    [3]陈天贵.《我接触到的云南光复片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15辑.昆明:内部发行,1981年版.第106-107页。
    [1]《云南辛亥革命长编·迤南》,云南省历史学会、云南省中国近代史研究会编.《云南辛亥革命史》.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29页。
    [2]罗亭午.《先父罗佩金谈重九前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忆蔡锷》.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199页。
    [3]周兴仁.《驻蒙陆军宪兵队历史》,云南省历史学会、云南省中国近代史研究会编.《云南辛亥革命史》.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29页.
    [1]周钟岳.《云南光复纪要——建设篇》,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编辑.《云南贵州辛亥革命资料》.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48页。
    [2]周钟岳.《云南光复纪要——建设篇》,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编辑.《云南贵州辛亥革命资料》.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47-49页。
    [3]《云南军都督府政务会议速记录》(1912年4月27日),蔡锷著,曾业英编.《蔡松坡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253页。
    [1]顾金龙.《云南军政府的成立及其改革》,云南省历史学会、云南省中国近代史研究会编.《云南辛亥革命史》.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54页。
    [2]罗静娴口述,黄梅先整理.《罗佩金将军生平纪实——献给护国运动七十周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昆明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昆明文史资料选辑》第5辑.昆明:内部发行,1986年版.第77页。
    [3]《惺庵回忆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5辑.昆明:内部发行,1964年版.第181页。
    [1]饶昆生.《云南军都督府的建设措施》,云南省历史学会、云南省中国近代史研究会编.《云南辛亥革命史》.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63页。
    [2]李根源.《曲石文录》.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第131页。
    [1]罗静娴口述,黄梅先整理.《罗佩金将军生平纪实——献给护国运动七十周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昆明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昆明文史资料选辑》第5辑.昆明:内部发行,1986年版.第78页。
    [2]李根源.《曲石文录》.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第132页。
    [3]《致袁世凯及各省都督电》,蔡锷著,曾业英编.《蔡松坡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76页。
    [1]《致李根源电》(1913年5月16日),蔡锷著,曾业英编.《蔡松坡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版.第691页。
    [2]《致袁世凯暨参谋部陆军部电》(1913年8月17日),蔡锷著,曾业英编.《蔡松坡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38页。
    [1]罗静娴口述,黄梅先整理.《罗佩金将军生平纪实——献给护国起义七十周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昆明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昆明文史资料选辑》第5辑.昆明:内部发行,1986年版.第79页。
    [1]李日垓.《客问》(《永昌府文征》,文录,卷二十六),谢本书、冯祖贻等《护国运动史》.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7页。
    [2]何慧青.《云南拥护共和之经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忆蔡锷》.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343页。
    [3]季啸风、沈友益主编.《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前日本末次研究所情报资料》(三).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49页。
    [4]罗静娴口述,黄梅先整理.《罗佩金将军生平纪实——献给护国起义七十周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昆明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昆明文史资料选辑》第5辑.昆明:内部发行,1986年版.第80页。
    [1]何慧青.《云南拥护共和之经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忆蔡锷》.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345-346页。
    [1]佚名编.《中国近代史参考资料》.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第656页。
    [2]云南省社会科学院、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护国文献》(下).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77页。
    [1]《滇中人物小志》,李希泌等编.《护国运动资料选编》.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95页。
    [2]谢本书、冯祖贻等.《护国运动史》.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62-163页。
    [3]《滇中人物小志》,李希泌等编.《护国运动资料选编》.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95页。
    [4]李日垓谈,周隐硕笔记.《云南护国军入川之战史》,云南省社会科学院、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护国文献》.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67页。
    [1]谢本书、冯祖贻等.《护国运动史》.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71页。
    [2]《滇中人物小志》,李希泌等编.《护国运动资料选编》.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95页。
    [1]史沫特莱.《伟大的道路》,转引自谢本书、冯祖贻等编.《护国运动史》.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99页。
    [1]邓锡侯、田颂尧.《四川护国战役始末》,转引自谢本书、冯祖贻等.《护国运动史》.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02页。
    [2]李曰垓谈,周隐硕笔记.《云南护国军入川之战史》,云南省社会科学院、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护国文献》.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70页。
    [1]杨如轩.《护国军第三梯团步兵第十团第二营入蜀讨袁日记》.(《义声日报》1916年5月22-23日)。
    [2]史沫特莱.《伟大的道路》,转引自谢本书、冯祖贻等.《护国运动史》.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05页。
    [3]董鸿铨.《护国军第三支队第二营入蜀讨袁日记》.(《义声日报》1916年4月22日至29日)。
    [4]《周骏二月二十八日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档案资料,卷号:1003(2)107。
    [5]《朱德致唐继尧函》(1916年4月15日).云南省档案馆、档案资料。
    [1]周开庆.《民国川事纪要》,转引自谢本书、冯祖贻等《护国运动史》.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08页。
    [2]李根源.《曲石文录》.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第134页。
    [1]李根源.《曲石文录》.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第134页。
    [2]刘云峰.《护国军纪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忆蔡锷》.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272页。
    [3]李国庆.《罗佩金在护国起义中》,《云南档案》.1996年第6期,第34页。
    [1]《致两广行营军务院等电》,蔡锷著,曾业英编.《蔡松坡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07页。
    [1]《陈宧通电》(1916年5月22日),李希泌等编.《护国运动资料选编》.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12页。
    [2]《大总统免去陈宧黄国煊改任蔡锷督理四川军务兼四川巡按使策令》(1916年6月24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云南省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丛刊·护国运动》.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772页。
    [3]吴光骏.《刘存厚的早期活动与“刘罗”、“刘戴”之战》,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编.《四川军阀史料》第1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19页。
    [1]《致两广行营军务院等电》,蔡锷著,曾业英编.《蔡松坡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07页。
    [2]《致唐继尧等电》,蔡锷著,曾业英编.《蔡松坡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98页。
    [3]《大总统为蔡锷病假特任罗佩金护理四川督军兼省长策令》(1916年7月19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云南省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丛刊·护国运动》.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773页。
    [4]《罗佩金为奉桂命拟东下赴京请示电》(1916年7月26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云南省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丛刊·护国运动》.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813页。
    [5]《梁启超致蔡锷等电》(1916年7月9、10日),李希泌等编.《护国运动资料选编》.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721页。
    [6]《大总统为蔡锷因续病假著罗佩金戴戡分别暂署四川督军省长策令》(1916年9月13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云南省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丛刊·护国运动》.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776页。
    [1]刘毅翔.《戴戡、任可澄与护国运动》,《贵州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第96页。
    [1]《统率办事处川南湘西各路战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档案资料.卷号:北十五(2)2。
    [1]《周骏关于南川战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资料.卷号:1003(2)107。
    [2]杜权机.《护国军松坎、綦江战纪》,李希秘等编.《护国运动资料选编》.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31页。
    [1]龙之鸿.《戴戡的一生》,《贵州文史丛刊》.1993年第3期.第65页。
    [1]黄绶.《罗戴祸川纪实》,转引自谢本书、冯祖贻等.《西南军阀史》(第一卷).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12页。
    [1]吴光骏.《刘存厚的早期活动与“刘罗”、“刘戴”之战》,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编.《四川军阀史料》第1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13页。
    [1]吴光骏.《刘存厚的早期活动与“刘罗”、“刘戴”之战》,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编.《四川军阀史料》第1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15页。
    [2]《蔡锷请补充兵员弹药密电》(1916年2月24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云南省档案馆编.《中华民固史档案资料丛刊·护国运动》.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1O 页。
    [3]《致李曰垓何国钧函》(1916年3月8日),蔡锷著,曾业英编.《蔡松坡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956页。
    [1]《刘存厚宣布以军长名义暂理四川军政事务通电》(1916年7月20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云南省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丛刊·护国运动》.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774页。
    [2]《刘存厚报告卸去川省军民政务责任电》(1916年7月29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云南省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丛刊·护国运动》.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814页。
    [1]吴光骏.《刘存厚的早期活动与“刘罗”、“刘戴”之战》,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编.《四川军阀史料》第1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24页。
    [1]吴光骏.《刘存厚的早期活动与“刘罗”、“刘戴”之战》,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编.《四川军阀史料》第1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22-124页。
    [1]《四川省议会指陈戴戡罪恶,主张岑春煊督川呈北京政府电》(1917年4月30日),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编.《四川军阀史料》第1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99页。
    [1]北京《晨钟》报.1917年4月8日。
    [2]《滇、黔军将领挽留川督罗佩金电》(1917年3月24日),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编.《四川军阀史料》第1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66页。
    [3]邓之诚.《护国军纪实》,转引自谢本书、冯祖贻等.《西南军阀史》(第一卷).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19页。
    [4]《罗佩金将川军第四师裁为步兵—旅给卢师谛旅长令》(原件所注日期有误),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编.《四川军阀史料》第1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66页。
    [1]《罗佩金布告刘存厚肇乱原因及经过》(1917年4月20日),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编.《四川军阀史料》第1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76页。
    [1]周开庆.《民国川事纪要》,转引自谢本书、冯祖贻等.《西南军阀史》(第一卷).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28页。
    [2]丁中江.《北洋军阀史话》(第二集).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1992年版.第477-478页。
    [3]罗静娴口述,黄梅先整理.《罗佩金将军生平纪实—献给护国起义七十周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昆明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昆明文史资料选辑》第5辑.昆明:内部发行,1986年版.第88页。
    [1]李根源.《曲石文录》.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第79-80页。
    [1]吴光骏.《刘存厚的早期活动与“刘罗”、“刘戴”之战》,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编.《四川军阀史料》第1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27页。
    [2]《国民公报》.1917年6月26日。
    [1]但懋辛.《川军驱逐滇、黔军概况》,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编.《四川军阀史料》第2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96页。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会泽县委员会、云南省会泽县人民政府城乡建设保护局编.《唐继尧研究集》.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第234-235页。
    [1]蔡锷.《致北京各部院及各省电》(1916年6月9日),云南省社会科学院、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护国文献》.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96页。
    [2]《唐继尧为刘存厚围攻成都决定亲自督师入川通电》,云南省档案馆编.《云南档案史料》第三期.
    [3]《云南唐督军声讨刘存厚电》(长沙《大公报》1917年7月22日),转引自汤锐祥编.《护法运动史料汇编》(三).广州:花城出版社,2003年版.第60页。
    [1]李根源.《曲石文录》.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第136页。
    [2]唐继尧在李烈钧电报(1917年12月16日)上的批语,原件藏云南省档案馆,卷宗号106-3-762.第124-125页。
    [1]罗静娴口述,黄梅先整理.《罗佩金将军生平纪实—献给护国起义七十周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昆明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昆明文史资料选辑》第5辑.昆明:内部发行,1986年版.第90页。
    [2]李根源.《曲石文录》.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第136页。
    [1]安恩溥.《顾品珍之死》,转引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会泽县委员会、云南省会泽县城乡建设保护局编.《唐继尧研究集》.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第304页。
    [1]张兆星.《罗佩金之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昆明:内部发行,1986年版.第141页。
    [2]由云龙.《护国简史·罗佩金传》,转引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会泽县委员会、云南省会泽县人民政府城乡建设保护局编.《唐继尧研究集》.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第305页。
    [3]李根源.《曲石文录》.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第136页。
    [1]《罗佩金讨袁抵家产,遭告密玉碎双金坡》,《生活新报》.2006年4月7日。
    [2]《滇中人物小志》,李希泌等编.《护国运动资料选编》.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95页。
    [1]李根源.《曲石文录》.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第134页。
    [2]李鸿祥.《云南辛亥革命回忆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忆蔡锷》.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162页。
    [3]李根源.《曲石文录》.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第131页。
    [1]柳汇.《历史的慰藉》,《红塔时报》.第722期。
    [1]谢本书、李成森.《民国元老李根源》[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饶怀民.《刘揆—与辛亥革命》[M].长沙:岳麓书社,1992年版。
    [3]云南历史学会、云南省中国近代史研究会编.《云南辛亥革命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4]金冲及、胡绳武.《辛亥革命史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丁守和主编.《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6]《中国近现代史史论集》第17编(上)[c].台北:商务印书馆。
    [7]东南社编译.《唐继尧》[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
    [8]冯自由.《革命逸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9]章开沅、林增平主编.《辛亥革命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0]吴湘湘.《民国百人传》[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11]李新、李宗一主编.《中华民国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12]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3]谢本书、冯祖贻等.《护国运动史》[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4]曹亚伯.《武昌革命真史》[M].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版。
    [15]隗瀛涛等.《四川近代史》[M].成都: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版。
    [16]谢本书、冯祖贻等.《西南军阀史》(第一卷)[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7]谢本书.《唐继尧评传》[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18]王俯民.《民国军人志》[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
    [19]卞孝萱、唐文权编.《辛亥人物碑传集》[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1年版。
    [2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会泽县委员会、云南省会泽县人民政府城乡建设保护局编.《唐继尧研究集》[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
    [2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在各地》[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
    [22]孙种因.《复滇录》[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
    [23]丁中江.《北洋军阀史话》[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1992年版。
    [24]马曜主编.《云南简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5]魏宏运主编.《民国纪事本末》[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l999年版。
    [26]郝瑞庭、白云涛主编.《中国二十世纪纪事本末》(第一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7]周鸿、朱汉国、杨群主编.《中国二十世纪纪事本末》(附卷:人物)[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8]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资料”编辑部主编,钟碧容、孙彩霞编.《民国人物碑传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9]莫世祥.《护法运动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李根源.《新编曲石文录》[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孙中山.《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孙中山.《孙中山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4]李烈钧著,周元高等编.《李烈钧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
    [5]蔡锷著,曾业英编.《蔡松坡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6]蔡锷著,蔡端编.《蔡锷集》[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
    [7]蔡锷著,毛注青等编.《蔡锷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8]蔡锷著,刘达武等编.《蔡松坡遗集》[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
    [9]李根源.《曲石文录》[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
    [1O]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5辑[Z].昆明:内部发行,1964年版。
    [1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17辑[Z].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63辑[Z].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昆明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昆明文史资料选辑》第5辑[Z].昆明:内部发行,1986年版。
    [1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委员会四川省志编辑委员会编.《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5辑[Z].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1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委员会四川省志编辑委员会编.《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14辑[Z].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16]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编.《四川军阀史料》第1辑[Z].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7]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编.《四川军阀史料》第2辑[Z].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8]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编辑.《近代史资料》,1957(4)[Z].北京:科学出版社。
    [19]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编辑.《近代史资料》,1958(6)[Z].北京:科学出版社。
    [20]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编辑.《近代史资料》,1963(4)[Z].北京:科学出版社。
    [21]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编辑.《云南贵州辛亥革命资料》[Z].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
    [22]谢本书等编.《云南辛亥革命资料》[Z].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3]中国史学会主编.《辛亥革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4]胡滨译.《英国蓝皮书有关辛亥革命资料选译》(上)[Z].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25]章伯锋、李宗一主编.《北洋军阀》[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0年版。
    [26]云南省社会科学院、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护国文献》[Z].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7]李希泌等编.《护国运动资料选编》[Z].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28]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云南省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丛刊·护国运动》[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29]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云南省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丛刊·护法运动》[Z].北京:档案出版社,1993年版。
    [30]西南军阀史研究会编.《西南军阀史研究丛刊》[J].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31]郭荣生校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生名簿》[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
    [32]中华民国史事纪要编辑委员会、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编.《中华民国史事纪要》[M].台北:正中书局,1987年版。
    [3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资料》编辑部编.《文史资料选辑》(合订本1-40)[Z].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
    [34]罗元铮主编.《中华民国实录》(1)[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5]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研究室编.《中华民国史资料丛刊·人物传记》(20)[Z].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36]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朱信泉、宗志文主编.《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民国人物传》[Z].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
    [37]杜奎昌辑注.《唐继尧护国讨袁文稿》[Z].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8]季啸风、沈友益主编.《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前日本末次研究所情报资料》(中文部分)[Z].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9]《民国人物传记史料汇编》第24辑[Z].台北:国史馆,2002年版。
    [4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存稿选编》(晚清·北洋)[Z].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
    [41]张国淦.《辛亥革命史料》[Z].上海:龙门联合书局,1958年版。
    [42]沈云龙主编,佚名编.《丁巳滇川军阀争斗录》[M].台北:文海出版社,l966年版。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忆蔡锷》[M].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年版。
    [3]李根源.《雪生年录》[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
    [4]沈云龙主编.《正谊》杂志,《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44辑[J].台北:文海出版社。
    [5]朱信泉、严如平主编.《民国人物传》(七)[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亲历记》[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1年版。
    [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暨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广东、湖南等省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合编.《护国讨袁亲历记》[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版。
    [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回忆辛亥革命》[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年版。
    [9]任光椿.《蔡锷传》[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6年版。
    [10]毛振发.《蔡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李国庆.《罗佩金在护国起义中》,《云南档案》[J].1996年,第6期。
    [2]谭碧波.《重九伸大义,功成庆开场——回忆朱总司令谈云南辛亥起义》,《思想战线》[J].1979年,第5期。
    [3]孙代兴.《辛亥革命在云南》,《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1981年,第4期。
    [4]李慧琴、郭惠青.《试论重九起义的原因——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云南社会科学》[J].1981年,第3期。
    [5]谢本书.《同盟会云南支部——云南辛亥革命十题之一》,《云南政协报》[N].2001年5月23日,第3版。
    [6]谢本书.《昆明“重九起义”——云南辛亥革命十题之七》,《云南政协报》[N].2001年6月27日,第3版。
    [7]唐克敏.《辛亥云南“重九”起义》,《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
    [8]龙之鸿.《戴戡的一生》,《贵州文史丛刊》[J].1993年,第3期。
    [9]李远祥.《戴戡与护国战争》,《黔南民族师专学报》(哲社版)[J].1998年,第2期。
    [10]黄发政.《护国战争时期的戴戡》,《贵州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1987年,第3期。
    [11]孙代兴.《护国战争中的川南之役》,《贵州文史丛刊》[J].1985年,第4期。
    [12]李双璧.《试论一九一七年的川、滇、黔军阀混战》,《贵州文史丛刊》[J].1984年,第2期。
    [13]奋斋.《四川第二任督军罗佩金》,《龙门阵》[J].1999年,第5期。
    [14]张兆星.《罗佩金之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Z].昆明:内部发行,1986年版。
    [1]Michael Grasster,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the Revolution of 1911:the Birth of Mordern Chinese Radicallism seattle[M].London:University Washington Press,1969.
    [2]Agnes,Smepley.The Great Road:the life and Times of Chu Te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200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