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现代汉语副词“倒”考察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 英文题名:Inspection of the Adverb "Dao" in Modern Chinese
  • 副题名:兼谈对外汉语副词的教学
  • 英文副题名:Concurrently Discuss Adverb's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 作者:崔晓飞
  • 论文级别:硕士
  • 学科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字学
  • 学位年度:2004
  • 导师:李一平
  • 学科代码:050103
  •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 论文提交日期:2003-12-01
摘要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副词一直是教学的重点,也是令许多留学生头疼的难点。尤其像“才、就、再”等副词,由于主观性强、使用频率高、大多具有多个义项而每一个义项在使用上又各有不同的特点,因而要让外国留学生全面而准确地掌握这些副词的各个义项及不同用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本文所要探讨的副词“倒”就是这样的一个词语,而以往我们对它又缺少系统、全面的研究。鉴于此,本文在大量考察语言事实的基础上,提出“倒”是一个表示对比的评注性副词,又从不同的角度考察了“倒”的分布情况,然后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初步探讨了“倒”的主观性和语篇联结功能,并对与“倒”相关的几个副词进行了对比。在文章的最后,结合“倒”的偏误分析谈了留学生汉语副词习得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几个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建议。本文努力把汉语本体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结合起来,目的在于给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老师提供一定的参考,从而增强语言研究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In the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he adverb is not only important but also difficult. Especially likes "Cai, Jiu, Zai" and so on, because they have the strong subjectivity, the high frequency of use , many different and complicated significances, so it is not an easy matter that let the foreign students grasp these adverb's each significance and usage comprehensively and accurately. This article needs to discuss the adverb "Dao " is such a word, but formerly we lacked systematical and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n it. In view of this, the paper in the massive inspections language fact foundation, proposed that " Dao " is a contrast modal auxiliary adverb, also inspected the distribution of "Dao " from the different angle, then discussed its subjectivity and the textual association function from the functional linguistics angle and carried on the contrast with near-synonymous adverbs. In the end, we discussed the foreign students' several questions which appeared frequently during their learning C
    hinese combining with deviant analysis and proposed my own consideration and suggestion. The paper diligently unifies Chinese main body research and the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We hope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to the teachers who are engaged in the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and enhance language research's instruction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value.
引文
① 汉语副词究竟是虚词还是实词,是我国语法学界长期以来争议较多但至今尚无定论的一个问题。鉴于虚实的划分对本文的研究影响不大,我们不作深究,但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出发,采用传统的观点即属于虚词。
    ② 马真1983《说“反而”》,《中国语文》第三期。
    ③ 《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所举的例句较多,我们每一个义项各取两例。另外在原书中是没有编号的,为了下文论述的方便,本文对这些例句编了号。
    ④ 彭小川1999《论副词“倒”的语篇功能》,《北京大学学报》第五期。
    ⑤ 评注性副词在句法上可以充当高层谓语,主要是表示说话者对事件、命题的主观评价和态度。参见张谊生的专著《现代汉语副词研究》2000,学林出版社。18—21页,46—73页,217页等。
    ⑥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1997《现代汉语》(增订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10页。
    ⑦ 沈家煊2001《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外语教学与研究》第四期。
    ⑧ 史金生2001《谈结合语篇进行对外汉语虚词教学》,载《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论文集》,百华文艺出版社。
    ⑨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1996《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184页。
    ⑩ 本句用“倒”也可以。至于“倒”和“倒是”,我们下文还要进行辨析。
    (11) 鲁健骥1992 《偏误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文字应用》第一期。
    (12) 胡明扬1990《外语教学的几个理论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第四期。
    (13) 该教学实例转引自彭小川(1999)。
    
    
    1.奥托 叶斯柏森著,何勇等译 1988 《语法哲学》,语文出版社。
    2.陈申 2001 《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3.戴维 克里斯特尔编,沈家煊译2000《现代语言学词典》,商务印书馆。
    4.段业辉 1995《语气副词的分布及语用功能》,《汉语学习》第四期。
    5.范开泰 1985《语用分析说略》,《中国语文》第六期。
    6.高彦德 1993《外国人学习与使用汉语情况调查报告》,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7.郭志良 1999《现代汉语转折词语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8。韩容洙 1994《我是怎样教韩国学生学习汉语的副词的》,《汉语学习》第二期。
    9.胡明扬 1990《外语教学的几个理论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第四期。
    10.黄伯荣,廖序东主编 1997《现代汉语》(增订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11.黄国营1992 《语气副词在“陈述—疑问”转换中的限制作用及其句法功能》《语言研究》第一期。
    12.黄南松,孙德金主编2000《HSK词语用法详解》,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3.金琮镐 2000《现代汉语句子副词的语法、语义功能》,载《面临新世纪挑战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论文集》,山东教育出版社。
    14.赖先刚 1994《副词的连用问题》,《汉语学习》第二期。
    15.李大忠 1996《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6.李临定编著 1999《现代汉语疑难词词典》,商务印书馆。
    17.李绍林 1994《中级汉语教学的思考与探索》,《语言教学与研究》第二期。
    18.李行健主编 1998《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语文出版社。
    19.李晓琪 1998《论对外汉语虚词教学》,《世界汉语教学》第三期。
    20.李杨 1993《对外汉语教学的定性、定位和定量问题》,对外汉语教学
    
    学会成立十周年学术会宣读论文。
    21.刘月华 1983《状语的分类和多项状语的顺序》,《语法研究和探索》(一),北京大学出版社。
    22.刘英林主编1999《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3.陆俭明,马真 1999《现代汉语虚词散论》,语文出版社。
    24.鲁健骥 1992《偏误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文字应用》第一期。
    25.罗青松 1999《外国人汉语学习过程中的回避策略分析》,《北京大学学报》第六期。
    26.罗竹风主编 1990《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7.吕必松 1991《汉语研究与汉语教学》,《世界汉语教学》第四期。
    28.吕必松 1996《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国家教委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审查委员会办公室编。
    29.吕淑湘 1979《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
    30.吕淑湘主编 1980《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
    31.马真 1983《说“反而”》,《中国语文》第三期。
    32.彭小川 1999《论副词“倒”的语篇功能》,《北京大学学报》第五期。
    33.齐沪扬,张谊生,陈昌来合编 2002《现代汉语虚词研究综述》,安徽教育出版社。
    34.屈承熹 1991《汉语副词的篇章功能》,《语言教学与研究》第二期。
    35.冉水平,何自然 2001《语用与认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6.邵敬敏,饶春红 1985《说“又”——兼论副词研究的方法》,《语言教学与研究》第二期。
    37.邵敬敏著 2000《汉语语法的立体研究》,商务印书馆。
    38.沈家煊 1999《不对称和标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
    
    
    39.沈家煊 2001《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外语教学与研究》第四期。
    40.沈家煊 1985《词序与辖域》,《语言教学与研究》第一期。
    41.沈家煊 1993《语用否定考察》,《中国语文》第一期。
    42.盛炎 1990《语言教学原理》,重庆出版社。
    43.石安石 1994《语义研究》,语文出版社。
    44.史金生 2001《谈结合语篇进行对外汉语虚词教学》,载《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论文集》,百华文艺出版社。
    45.太田辰夫 1987《中国语历史文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46.佟慧君 1986《外国人学汉语病句分析》,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47.王还 1994《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内部规律的试金石——以“反而”为例》,《世界汉语教学》第一期。
    48.W·F·麦基 1990《语言教学分析》,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49.徐烈炯 1997《语言理论与语言事实》,《现代外语》第三期。
    50.徐子亮著 2000《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认知理论研究》,华语教学出版社。
    51.杨寄洲主编 1999《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大纲》,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52.杨庆蕙 1996《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难点剖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3.袁毓林 1996《话题化及相关的语法过程》,《中国语文》第四期。
    54.张伯江 1997《认识观的语法表现》,《国外语言学》第二期。
    55.张绍杰,杨忠 1998《语用·认知·交际》,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56.张亚军著 2002《副词与限定描写功能》,安徽教育出版社。
    57.张谊生 1996《副词的共现顺序和连用类别》,《烟台大学学报》第二期。
    58.张谊生 2000a《评注性副词功能琐议》,载《语法研究和探索》⑩,商务印书馆。
    59.张谊生 2000b《现代汉语副词研究》,学林出版社。
    
    
    60.张谊生 2000c《现代汉语虚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61.宗守云 1998《“倒是”转折句的表达作用和语篇功能》,《汉语学习》第四期。
    62.邹韶华 1993《语用频率刍议》,《语言教学与研究》第二期。
    6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 1996《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64.曲阜师范大学本书编写组编著 1987《现代汉语常用虚词词典》,浙江教育出版社。
    65.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编 2000《应用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