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瑜伽密教神祇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密教源于大乘佛教,自公元3世纪兴起于印度,经原始密教、持明密教阶段之后,7世纪上半叶和中叶,分别在西南印度和东南印度兴起了尊奉《大日经》的真言密教和以《金刚顶经》为根本经典的瑜伽密教。尤其是在瑜伽密教阶段,密教的哲学、修行、方法论都趋于成熟和完善。
     瑜伽密教密法在思想上,受瑜伽行派转识成智等思想影响,转五佛为五智,观五相成身,现证菩提;在实践环节更上一层,突出瑜伽观想,运用丰富的象征手段和精巧的构思,构建出具规模、互关联、成体系的密教神祇体系,使密教神团得以丰富,神祇体系得以条理化。
     厘清瑜伽密教如何实现纷繁神祇的规整化,挖掘背后的象征思想,通过神祇间的关系,展现隐匿的思想关联,从而构建瑜伽密教的神祇体系,延展探索其对后期密教产生的影响等诸多问题,是本文的根本目的。金刚界曼荼罗神祇的研究对于丰富和深化宗教学理论、构建尚属空白的密教神祇体系、深入了解唐代密宗教法在中日两国及非汉地所产生的影响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正是藉此理论意义,紧扣主题,从神祇体系的宏观把控和神祇个体的微观关联入手,对瑜伽密教金刚界曼茶罗神祇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研究。
     金刚界曼荼罗是金刚界密法的核心,各神祇又是体现曼荼罗法思想的根本载体。金刚界曼荼罗中的神祇数量众多,一般将其划分为佛、菩萨、金刚、宝和羯磨五部。本文兼顾教义思想的体现和宗教学科对神祇的划分,将金刚界曼荼罗神祇分佛、菩萨、金刚、明王和天王五大类,单列最具特色的金刚类,这既是对五部划分的突破,也是一次全新的诠释和全方位的考量。
     瑜伽密教金刚界神祇数目虽称恒河沙数,但依旧有规律可循。众多神祇万变不离其宗,围绕着“同体异身”的神祇模式有序存在。“同体异身”即身异而体同,指不同位格的神祇具有同一的体性,也就是佛、菩萨、金刚、明王等不同身份神祇,都不过是同一本体的不同显现,有“二位一体”、“三位一体”、“四位一体”之分。
     同体异身模式中始终不可或缺的即是金刚类神祇,他们也是瑜伽密教密法之所以称“金刚界”的关键。金刚手是金刚类中的重中之重,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也是金刚神众体系建立过程的缩影。从最初的金刚力士到大乘佛教中的密迹金刚,从众金刚队伍的领袖金刚密迹主到十九执金刚之上首的金刚手,最终发展到所有神祇受灌顶后得金刚名而组成的金刚界,由少到多,脉络清晰,影响力越来越大,乃至晚期密教几个密法体系的主角都称“金刚”,诸如“密集金刚”、“胜乐金刚”、“时轮金刚”。明王类神祇,也是体系的关键点之一。瑜伽密教五大明王中,不动明王、降三世明王和大威德明王是密教神祇发展史中经久不衰的角色,重视军荼利明王、改造金刚夜叉明王是瑜伽密教明王信仰的一个新局面。四波罗蜜是瑜伽密教女性神祇的代表,象征修行者即身成佛到彼岸理应具备的四项条件。
     金刚界曼茶罗神祇体系中的神祇在整个密教神祇史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体系除具有鲜明自身特色外,还呈现“容之有道”的高级包容性。金刚类神祇在大瑜伽密教、无上瑜伽密教阶段以及无二瑜伽密教阶段发展呈现不同的态势,对晚期密教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Esoteric Buddhism stem from Mahayana Buddhism, rising in India from the third century A.D., after original Esoteric Buddhism, dharani esoteric buddhism. During the first half and middle period of the7th century, esoteric Buddhism, Vairocanabhisambodhitantra as its classic, rose in the southwest and southeast of India, respectively, and Vajra-yana, whose basic classic is Vajrasekhara-sutra. Philosophy, practice and methodology of esoteric tended to mature and perfect, especially in the period of Vajra-yana.
     Consecrated practices of yoga school in thought was affected by the thought of The Yogacara school, such as changing consciousness into wisdom, turning five Buddhas into five wisdoms, observing five marks as the body and immediately being buddha. It would further in practice, standing out visualization of yoga and using rich symbol means and delicate idea to form a certain size, inter-related and systematic deity system of esoteric Buddhism, which makes deity group of esoteric Buddhism enrichment and deity system methodization.
     The paper aims to clear that how to realize organization of the complicated deities for Vajra-yana, excavate its symbolic thoughts, show concealed thought connection by the deities' relations, which is the foundation of deity system of esoteric Buddhism, extend and explode the impact on later esoteric Buddhism. The studies on deities of mandala in vajradhatu have an important value for enriching and extending the religious theories, building a deity system of esoteric Buddhism, which is a gap in academic, and knowing about the influence among China and Japan as well as the areas out of Han region. The paper is through above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focuses on the theme and starts with the connection between macro-deity system and micro-deity individual to carry out a complete and detailed research for deity system of mandalas of vajradhatu in Vajra-yana.
     Vajradhatu mandala is the core for Vajradhatu secret method.every is the basic carrier of the mandala method thought. There number of Deities in Vajradhatu mandala is large, acdemic and religious like to devide it into five parts, buddhism, Bodhisattva, Vajra, treasure and karman. This paper does not only show religious thought but also has the division for Deities, including buddhism, buddisattva, vajra, Vidyaraja, and king, even lists seperately the important feature, Vajracchedika. This is a breakthought for the division of five schools and also a new explanation and A full range of considerations.
     The number of deity of Vajra-yana is as numerous as the sands of the Ganges, but it is also regular. Numerous deities exist by surrounding deity mode, which is the same body but different objects. The same body but different objects is a mode which is to express its doctrine thought base on different objects and different feelings to show the same essential idea by performance of all kinds of deities with anthropomorphism, including "the two incorporated into one","Trinity","Four-in-one". Five deities all surround this system and spread in mandalas.
     Deities of vajra class play a key role in running of deity system and is also the important reason why consecrated pracitices of Vajra-yana is called vajradhatu. Vajrapani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in vajra, whose process of form and development is also a epitome of the creation process for deities system of vajra. It is from Vajra-warriors to esoteric vajra, from the host of vajra esoteric, leader of vajra groups, to Vajrapa i, the head of nineteen attachment vajras, eventually it developed and formed a vajradhatu after all deities are conferred the precepts and obtain the name of vajra, which is from less to more, shows a clear thread and has a bigger impact so that leading roles of consecrated pracitices in the later esoteric Buddhism were called guhyasamaja, Samvara, Kalachakra. Deities in deity are also one of the keys. Acala Vidyaraja, Trailokyavijaya and Yamantaka Vajrabhairava in five deities of yoga esoteric Buddhism are enduring roles in the developing history of esoteric deity, focusing on Vighnantaka and transforming Vajrayak a are a new situation for the belief on deity of Vajra-yana. Four paramitas are representatives of feminine divinity in Chinese translation of Vajra-yana tantra, as well as four conditions which can make practitioner immediately become the Buddha.
     Deity system of mandalas of vajradhatu which serves as a link between the past and the future in the whole history of esoteric deities. Deity system does not only have its own special features but also presents the biggest inclusiveness. The development of Deities of vajra in the maha-yoga esoteric Buddhism, Anuttarayoga and Atiyoga shows different trends and has a wide and profound effect on later esoteric Buddhism.
引文
① 任继愈主编《宗教词典》(修订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第994页。
    ② (唐)一行撰《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2,《大正藏》第39卷,第602页上。
    ③ (宋)志磐撰《佛祖统纪》卷29,《中华藏》第82卷,第607页中。
    ④ 吕建福《中国密教史》(修订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9页。
    ① 黄心川《印度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89年,第257页。
    ② 吕建福《中国密教史》(修订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9页。
    ③ (唐)金刚智译《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卷1,《中华藏》第23卷,第687页上。
    ④ 吕建福《中国密教史》(修订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60页。
    ⑤ 黄心川《印度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89年,第257页。
    ⑥ 吕建福《中国密教史》(修订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63页。
    ⑦ 吕澂《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29页。
    ① (唐)佚名译《金刚峰楼阁一切瑜伽瑜祗经》卷上,《中华藏》第68册,第398页上。
    ② 因陀罗菩提和波罗王朝的自在慧王他们是否是同一人?还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说因陀罗菩提就是自在慧王,虔诚信佛,使密教大众化、世俗化,也是金刚乘重要的传承人。也有说自在慧和因陀罗菩提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人,自在慧是龙树的上师萨乐和之前的一位成就国王,因陀罗菩提则为七世纪的一位国王,其女勒迦舍伽阇(吉祥女legs smin ka ra满业)是位比丘尼,对传播无上瑜伽密法起过积极作用。以上说法参见索南才让《西藏密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1页)。该著作也提出之所以提因陀罗菩提和自在慧是两个人,是为了突出龙树作为密教创始人的地位。此外,黄心川在《印度哲学史》中也提到关于金刚乘始祖相传为因陀罗菩提的说法。吕建福先生在《中国密教史》中明确指出“至于因陀罗菩提王,其时代本身就较晚,并不牵涉整个密教的起源问题,所记载的密法系统也只是与俱生派的形成有关。笔者赞同《中国密教史》的看法。
    ③ 以上八种说法皆出自索南才让《西藏密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5-6、11页)。
    ④ 《西藏密教史》指出“从密典形成开始到十世纪左右,许多有成就的学者论师根据其思想和方法划分密典为二续部、三续部、四续部、五续部、六续部、七续部”见索南才让《西藏密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3页。但学术界公认的为事续、行续、瑜伽续和无上瑜伽续四续部分类。
    ① 吕建福《中国密教史》(修订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58页。
    ② 吕建福《中国密教史》(修订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295页。
    ③ (唐)金刚智译《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卷3,《中华藏》第23卷,第715页下。
    ① (唐)慧琳撰《一切经音义》卷41,《中华藏》第58卷,第221页中。
    ② (唐)善无畏、一行译《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卷6,《大正藏》第18卷,第42页下。
    ③ (唐)不空译《都部陀罗尼目》卷1,《中华藏》第65卷,第888页中。
    ④ 据《一切经音义》解释,“军荼”梵语,唐云火炉也,其炉形状而有多种,方、圆、三角、金刚杵、莲花等形所用各别。见(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42,《中华藏》第58卷,第238页中。
    ⑤ (唐)不空译《金刚顶瑜伽护摩仪轨》卷1,《中华藏》第65册,第877页中。
    ⑥ (唐)不空译《金刚顶瑜伽护摩仪轨》卷1,《中华藏》第65册,第876页中、下。
    ⑦ (元)王古撰《大藏圣教法宝标目》卷9,《乾隆藏》第143册,第697页中。
    ⑧ 索南才让《西藏密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26页。
    ① 全佛编辑部编《佛教小百科·密教曼荼罗图典三·金刚界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页。
    ② 韩儒林在其《读阙特勤碑札记》中说到《阙特勤碑》碑文中每言及方向,必先曰东方。《北史·突厥传》曰:“‘牙帐东开,盖敬日之所出也。’突厥以东方为上,《阙特勤碑》突厥文主文刻于东面,中文在西面者”。韩儒林还指出据他研究,这其实属于拜火教对密特拉(Mithra,太阳神)的礼拜奉事,见韩儒林《读阙特勤碑札记》,林干编《突厥与回纥历史论文选集》上册,中华书局,1987年,第518页。
    ③ 卡尔·荣格等著,黎惟东译《自我的探索——人类及其象征》,桂冠出版社,1991年,第300页。
    ① (唐)不可思议撰《大毗卢遮那经供养次第法疏》卷1,《大正藏》第39卷,第790页下。
    ② 李世杰《密教概论》,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从刊》第71册,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第4页。
    ③ [日]拇尾祥云《曼荼罗之研究》,吴立民编《威音文库·译述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66页。
    ① [日]权田雷斧著,王弘愿译《密教纲要》,天华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第59页。
    ② 吕建福《中国密教史》(修订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60页。
    ① 阮丽博士在其博士论文第一章第二节中专门研究了《金刚顶经》及其仪轨的梵文本情况,详见阮丽《敦煌石窟曼荼罗图像研究》,中央美术学院2012届博士学位论文,第23-24页。
    ② (藏)郭·循努白《青史》记载说,前弘期时译出《吉祥密集续》后,喇嘛宁玛达将其要义解说为十八部怛特罗。此疑所谓十八部怛特罗要义,即指《金刚顶经十八会指归》而言。见《青史》(Dev-ther sngon-po),上册,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第437页。
    ③ 吕建福《中国密教史》(修订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61页。
    ④ 该表引自阮丽《敦煌石窟曼荼罗图像研究》,中央美术学院2012届博士学位论文,第21-22页。
    ① 蓝吉富主编,[日]大村西崖著《密教发达志》(下),《世界佛学名著译丛》第74册,华宇出版社,1985年,第490页。
    ② 吕建福《中国密教史》(修订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297页。
    ① 庆喜藏(恭嘎领波)是印度活跃于八世纪的著名瑜伽部密教的三大学匠之一。
    ② 阮丽,《敦煌石窟曼荼罗图像研究》,中央美术学院2012届博士学位论文,第26页。
    ③ (唐)智升撰《开元释教录》卷9,《大正藏》第55卷,第571页中。
    ④ [日]惠运撰《惠运律师书目录》卷1,《大正藏》第55卷,第1089页下。
    ⑤ (唐)金刚智译《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卷1,《中华藏》第23卷,第687页中。
    ⑥ (明)智旭汇辑《阅藏知津》卷15,《嘉兴藏》第32册,第47页上。
    ⑦ 吴信如主编,拇尾祥云著《曼荼罗之研究》(上),中国藏学出版社,2011年,第10页。
    ① 参见松长有庆、赖富本宏等原著,蔡东照编著的《曼荼罗的世界》(唵啊吽出版社有限公司,1991年9月初版,第30页。
    ① (唐)圆照撰《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15,《大正藏》55卷,第881页中。
    ② (元)庆吉祥等集《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第5,《永乐北藏》第177册,第580页。
    ③ (明)智旭汇辑《阅藏知津》卷11,《卍续藏》第32册,第25页中至26页上。
    ① (唐)不空撰《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中华藏》第66卷,第293页下。
    ① (宋)吕夷简等编修《景祐新修法宝录》卷2,《赵成金藏》第112册,第149上—152上。
    ① (元)庆吉祥等集《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第5,《永乐北藏》第177册,第601页。
    ② (明)智旭汇辑《阅藏知津》卷11,《嘉兴藏》第32册,第26页上。
    ③ “观自在法智”即密教五智之“妙观察智”,该智与金刚界密法五相成身观有关。详见本论文五佛五智之“妙观察智”的论述。
    ① 吕建福《中国密教史》(修订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28页至29页。
    ① 关于四面毗卢遮那佛,在尼泊尔佛教中遗存着相关记载和出土文物,在敏·巴都尔·释迦(Min Bahadur shakya)所著The Iconography ofNepalese Buddhism,Nepal:Handicraft Association of Nepal In Co-operation with ZDH/technonet Asia Partnership Programme,1994,p.50.)中记载的毗卢遮那佛“身色为白色,双手背对胸前,拇指和食指指尖相对作无上菩提印,师子座”。作者还援引活跃于11世纪晚期至12世纪早期的印度学者无畏笈多大师(Abhayakaragupta)极有影响力的著作《究竟瑜伽鬘》(梵文名为Nispannayogavali,又称《完成的瑜伽宝环》)的说法,指出金刚界的毗卢遮那佛“结金刚跏趺坐,身色白,其四面颜色分别为白、黄、红、绿色。八臂中第一对一手拿金刚杵,一手结转法轮印;第二对结禅定印;第三对持有念珠和箭;最后一对持铁饼和弓。”由此也间接证明金刚智拿到的梵本和不空、施护所依据之梵本记载的密法可能不是一个系统。
    ② 索南才让《西藏密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9页。
    ① 宇井伯寿等合编《德格版·西藏大藏经总目录(上)》,收录于《世界佛学名著译丛》第29册,华宇出版社,第85页。该经汉译同《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大正藏第18册,经号882,藏译转写为De-bshin-gsegs-pa thams-cad-kyi de-kho-na-nid bsdus-pa shes-bya-ba theg-pa-pohi mdo。
    ② [意]图齐著,魏正中,萨尔吉主编《梵天佛地,第二卷:仁钦桑波及公元1000年左右藏传佛教的复兴》,上海古籍出版社,意大利亚非研究院,2009年,第31页。该经汉译参见《佛说瑜伽大教王经》,大正藏第18册,经号890.藏文本见大谷大学编北京版目录(OKC I) P.89。
    ③ 出处同上,该经汉译同《佛说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大正藏第18册,经号885.藏文本见大谷大学编北京版目录(OKCI) P.23。
    ④ 出处同上,该经汉译参见《一切秘密最上名义大教王仪轨》,大正藏第18册,经号888.藏文本见大谷大学编北京版目录(OKCI) P.39。
    ⑤ 出处同上,该经汉译同《佛说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第一分至第十三分)》,大正藏第8册,经号224。
    ⑥ 布顿大师著,郭和卿译《佛教史大宝藏论》,民族出版社,1986年,第323页。
    ⑦ 布顿大师著,郭和卿译《佛教史大宝藏论》,民族出版社,1986年,第323页。
    ⑧ 宇井伯寿等合编《德格版·西藏大藏经总目录(上)》,收录于《世界佛学名著译丛》第29册,华宇出版社,第384页。《怛特罗义入》或《入续义论》藏译转写为Rgyud-kyi don-la hjug-pa。
    ① 宇井伯寿等合编《德格版·西藏大藏经总目录(上)》,收录于《世界佛学名著译丛》第29册,华宇出版社,第384页。《真性集广释俱差罗庄严》或《摄真实续广释·侨萨罗庄严论》藏文音译为De-kho-na nid bsdus-pahi rgya-cher bsad-pa ko-sa-lahi rgyan。
    ② 宇井伯寿等合编《德格版·西藏大藏经总目录(上)》,收录于《世界佛学名著译丛》第29册,华宇出版社,第385-386页。《一切如来真性集大乘现观怛特罗释真性光作》藏译转写为De-bshin-gsags-pa thams-cad-kyl de-kho na-nid bsdus-pa theg-pa chen-po mnon-par rtgos-pa shes-bya-bahi rgyud-kyi-bsad-pa de-kho-na-nid snan-bar-byed-pa shes-bya-ba.
    ③ 布顿大师著,郭和卿译《佛教史大宝藏论》,民族出版社,1986年,第353页。
    ④ 布顿大师著,郭和卿译《佛教史大宝藏论》,民族出版社,1986年,第353页。
    ⑤ 布顿大师著,郭和卿译《佛教史大宝藏论》,民族出版社,1986年,第353页。
    ⑥ 布顿大师著,郭和卿译《佛教史大宝藏论》,民族出版社,1986年,第353页。
    ⑦ 布顿大师著,郭和卿译《佛教史大宝藏论》,民族出版社,1986年,第353页。
    ⑧ 布顿大师著,郭和卿译《佛教史大宝藏论》,民族出版社,1986年,第20-21页。
    ① 宇井伯寿等合编《德格版·西藏大藏经总目录(上)》,收录于《世界佛学名著译丛》第29册,华宇出版社,第385页。《金刚界大曼荼罗一切诸天建立》藏文名转写为Rdo-rje-dbyins-kyi dkyil-hkor chen-poh lha mams-kyi rnam-par-gshag-pa shes bya-ba。
    ② 布顿大师著,郭和卿译《佛教史大宝藏论》,民族出版社,1986年,第356页。
    ③ 布顿大师著,郭和卿译《佛教史大宝藏论》,民族出版社,1986年,第357页。
    ④ 布顿大师著,郭和卿译《佛教史大宝藏论》,民族出版社,1986年,第357页。
    ⑤ 布顿大师著,郭和卿译《佛教史大宝藏论》,民族出版社,1986年,第357页。
    ⑥ 布顿大师著,郭和卿译《佛教史大宝藏论》,民族出版社,1986年,第420页。
    ⑦ [日]田中公明,《敦烧出土の初会金刚顶経关系チべツト语断片》,《密教文化》,1986年第160期。
    ① 吕建福《中国密教史》(修订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464-465页。
    ② 何谓“现图”?在日本曼荼罗流传史上对其解释众说纷纭。有认为其意为“现在流布图”,但赖富本宏指出“现图”在曼荼罗图像学中有特定含义,最初特指宇多天皇(宽平法皇)的三皇子即真寂法亲王(886-927)在《诸说不同记》里特用“现图”指代空海从中国请回的藏于东寺之胎藏曼荼罗,后来胎藏、金刚界两部曼荼罗皆称“现图曼荼罗”,详见[日]赖富本宏著,刘建英译《现图金刚界曼荼罗形成之要因》,韩异主编,《古代中国:东亚世界的内在交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334-335页。
    ③ 吴信如主编,拇尾祥云著《曼荼罗之研究》(上),中国藏学出版社,2011年,第270页。
    ① 指藏译本《金刚顶经》第三会《金刚顶大秘密瑜伽坦陀罗》,收录于《西藏大藏经》(北京版)第五卷,第16、4、7页。
    ② [日]赖富本宏著,刘建英译《现图金刚界曼荼罗形成之要因》,韩昇主编,《古代中国:东亚世界的内在交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342页。“阿南达格尔巴系注释书”指的是印度庆喜藏(Ananda-garbha)对《金刚顶经》所作的注释《照亮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之真实书》、《一切金刚出现》等。
    ② 吴信如主编,拇尾祥云著《曼荼罗之研究》(上),中国藏学出版社,2011年,第274页。
    ③ [日]圆仁撰《金刚顶大教王经疏》卷1,《大正藏》第61卷,第9页上。
    ④ 吴信如主编,拇尾祥云著《曼荼罗之研究》(上),中国藏学出版社,2011年,第275页。
    ① 与《五部心观》类似的白描本金刚界曼荼罗还有青莲院本金刚界曼荼罗,该曼荼罗主要描绘的就是金刚界大曼荼罗,对该图的详细研究参见柳泽孝论文《青莲院传来の白描金刚界曼荼罗诸尊图样》(上、下),《艺术研究》(The journal of art studies)第241-242页,1965,07。
    ② 《哩多僧蘗啰五部心观》,《大正藏·图像部》第2卷,第148页。
    ③ 本图引自《大正藏·图像部》第二卷,第75-77页。笔者依据原图组合了五佛图像。
    ① “五部心观”两个版本的研究,早年高田修由梵文为基础,考定三井寺(园城寺)为唐代请回原本之说,于学界行之有年(高田修,《五部心观の研究》,《美术研究》173,139-173)。近年王云由绘画风格出发,与现存唐画比对,提出新说法,认为前欠本是原本成立后相当早的转写本,为8世纪中叶到后半的唐写本;完本则为圆珍返日到入灭间所绘之东瀛写本(858-891)(王云:《园城寺藏“五部心观”》),《佛教艺术》284,29-66)。新说除了没有对八田幸雄的结论提出解释:即“五部心观”引用了成立于九世纪初的经典,因此目前所见版本的成立年代不能早于9世纪初(八田幸雄:《五部心观の研究》,京都,法藏馆,1981,272);亦不易解释无论前欠本或完本,都存在着转写图像细节失真、无描写力的现象,此种现象多发生于写本被转写多次,以致摹写者无法理解所绘对象以致。——转引自赖依缦《香积寺唐代奉献小塔:中国出土的金刚界“五部心观”系图像》,《故宫文物月刊》,2009年314期,第332页。
    ① (北魏)菩提流支译《佛说佛名经》卷8,《大正藏》第14卷,第158页上。
    ② (姚秦)鸠摩罗什译《佛说华手经》卷5,《中华藏》第22册,第233页中。
    ③ 《十方千五百佛名经》卷1,《大正藏》第14卷,第312页中下、315页中。
    ④ (北魏)菩提流支译《佛说佛名经》卷1,《大正藏》第14卷,第117页下。
    ① (北凉)昙无谶译《金光明经》卷1,《中华藏》第67卷,第932页中。
    ② (东晋)佛陀跋陀罗译《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9,《中华藏》第22册,第553页下。
    ③ (唐)不空译《金刚顶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卷1,《大正藏》第18卷,第291页下。
    ④ (宋)施护译《一切秘密最上名义大教王仪轨》卷1,《中华藏》第67册,第800页下。
    ⑤ (唐)义操集《胎藏金刚教法名号》卷1,《大正藏》第18卷,第205页中。
    ⑥ (北凉)昙无谶译《悲华经》卷5,《大正藏》第16册,第173页下。
    ⑦ (北魏)菩提流支译《佛说佛名经》卷3,《大正藏》第14卷,第132页上。
    ⑧ (北魏)菩提流支译《佛说佛名经》卷7,《大正藏》第14卷,第150页中。
    ⑨ (唐)阿地瞿多译《陀罗尼集经》卷10,《中华藏》第20卷,第171页中。
    ① (唐)智通译《清净观世音普贤陀罗尼经》卷1,《中华藏》第24册,第35页下、36页上。
    ② (唐)不空译《观自在菩萨说普贤陀罗尼经》卷1,《大正藏》第20卷,第21页上。
    ③ (唐)菩提流志译《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卷9,《中华藏》第19册,第422页下—423页中。
    ⑤ (唐)菩提流志译《一字佛顶轮王经》卷4,《大正藏》第19卷,第247页下。
    ⑥ [日]松长有庆《密教经典成立史论》,法藏馆,1981年,第124页。
    ⑧ 侯慧明《胎藏曼荼罗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第147页。
    ① (唐)善无畏、一行译《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卷5,《中华藏》第23册,第620页中。
    ② (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4,《大正藏》第39卷,第622页中。
    ③ (唐)菩提流志译《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卷22,《中华藏》第19册,第562页上。
    ④ 吕建福《中国密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66-67页。
    ① (唐)善无畏、一行译《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卷5,《中华藏》第23册,第620页中。
    ② (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20,《大正藏》第39卷,第787页下。
    ③ (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20,《大正藏》第39卷,第741页下。
    ④ (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大正藏》第39卷,第581页下。
    ⑤ (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4,《大正藏》第39卷,第579页上、622页中。
    ⑥ (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20,《大正藏》第39卷,第789页下。
    ⑦ (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20,《大正藏》第39卷,第788页上。
    ① (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20,《大正藏》第39卷,第789页下。
    ② [日]空海撰《金刚顶经开题》,《大正藏》第61卷,第2页。
    ③ (唐)佚名撰《金刚顶经大瑜伽秘密心地法门义诀》卷1,《大正藏》第39册,第815页上。
    ④ 此观点见吕建福《中国密教史》(修订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364页至365页。
    ① (唐)唐金刚智译《金刚顶瑜伽修习毗卢遮那三摩地法》卷1,《中华藏》第65册,第277页下。
    ② (唐)不空译《金刚顶一字顶轮王瑜伽一切时处念诵成佛仪轨》卷1,《中华藏》第66册,第197页下。
    ③ (唐)善无畏译《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卷1,《中华藏》第23册,第576页上。
    ④ (唐)不空译《金刚顶一字顶轮王瑜伽一切时处念诵成佛仪轨》卷1,《中华藏》第66册,第197页下。
    ⑤ (唐)不空译《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卷1,《中华藏》第65册,第857页上。
    ⑥ (唐)一行记《大日经义释》卷10,《卍新纂续藏经》第23册,第427页上。
    (唐)金刚智译《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卷3,《中华藏》第23册,第719页下。
    (唐)金刚智译《金刚顶瑜伽修习毗卢遮那三摩地法》卷1,《中华藏》第65册,第277页下。
    ① [韩]金理那、李淑姬著,李正恩译,《统一新罗时代智拳印毗卢遮那佛像研究的争论之点及其有关问题》,《敦煌研究》,2001年第3期。
    ② 白文《法门寺地宫八重舍利宝函上的毗卢遮那佛的图像研究》,《文物世界》,2010年第1期。
    ② 该二图参见敦煌研究院主编、彭金章本卷主编《敦煌石窟全集10密教画卷》,香港: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2003年,图194、193,第220-221页。以下文中对敦煌石窟榆林窟第三窟北壁西铺、榆林第三窟窟顶、东千佛洞第二窟窟顶藻井等中的金刚界曼荼罗神祇身形描述皆引自自阮丽《敦煌石窟曼荼罗图像研究》(中
    央美术学院2012届博士学位论文)的描述,下不赘注。
    ① 陈明光,《菩萨装施降魔印佛造像的流变一兼谈密教大日如来尊像的演变》,《敦煌研究》,2004年第5期。
    ② 姜怀英、邱宣充编著《大理崇圣寺三塔》,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71页。以下四佛之文字介绍见71-72页。标本TD上:14图像见该书图版六四,第162页。
    ③ 图像引自李静杰《陕北宋金石窟大日如来图像类型分析》,故宫博物院院刊,2013年第3期第122页
    ① 李静杰《陕北宋金石窟大日如来图像类型分析》,故宫博物院院刊,2013年第3期。
    ② 该图引自Amy Heller.The caves of gnas mjal che mo.in D.Klimberg-salter and E.Allinger.eds.The Inner Asian International Style,12-14th centuries.Wien:Austrian Academy of Sciences.1998.pp.135-150.Fig5.Fig 11笔者截取其图之局部。
    ③ 霍巍《关于卫藏地区几处佛教石窟遗址的调查与研究》,《西藏研究》,2002年第3期。
    4 Amy Heller.The caves of gnas mjal che mo.in D.Klimberg-salter and E.Allinger.eds..The Inner Asian International Style.12-14th centuries.Wien:Austrian Academy of Sciences.1998.PP.135-150.转引自阮丽《敦煌石窟曼荼罗图像研究》,中央美术学院2012届博士学位论文,第76页。
    ① 该图引自吴信如主编,拇尾祥云著《曼荼罗之研究》(上)(中国藏学出版社,2011年)之彩色插图。
    ② 对该寺的修建者,有两种不同看法,第一,认为该寺是仁青桑波主持修建。持这种观点的有德国牧师弗兰克(A.H.Francke),他在著作《印藏文物》(Antiquities of Indian Tibet)(1914年出版)中最早介绍该壁画之金刚界曼荼罗,还有日本学者栂尾祥云等。第二,认为该寺为阿奇巴所建。伯戴克在《拉达克王国》中根据该寺杜康大殿的三段铭文认为阿奇寺最初修建人并不是仁青桑布,而是若家族的阿奇巴,该家族属宁玛派,曾经非常有影响力,对佛教在拉达克的传播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二种观点转引自周晶,李天《拉达克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地域性艺术特征研究》,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③ 关于该图属金刚界曼荼罗的异图的说法,栂尾祥云在其《曼荼罗之研究》中说弗兰克公布该壁画较早,但未说明是金刚界曼荼罗的异图,这种提法是他首次提出,见吴信如主编,拇尾祥云著《曼荼罗之研究》(上),中国藏学出版社,2011年,第277页。
    ④ 吴信如主编,拇尾祥云著《曼荼罗之研究》(上),中国藏学出版社,2011年,第277页。
    ① 详见阮丽《敦煌石窟曼荼罗图像研究》,中央美术学院2012届博士学位论文,第63-64页。
    ② 阮丽,《敦煌石窟曼荼罗图像研究》,中央美术学院2012届博士学位论文,第39页。
    ③ 张同标在其论文《尼泊尔佛塔曼荼罗造像考述(上)》中判定四维女尊可能为金刚界四波罗蜜,笔者赞同该观点。
    ④ 该图引自张同标,《尼泊尔佛塔曼荼罗造像考述(上)》,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文中解释该图是《尼泊尔国家博物馆佛教收藏》一书对五佛的详细说明。
    ① 张同标,《尼泊尔佛塔曼荼罗造像考述(上)》,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② (唐)佚名撰《金刚顶瑜伽三十七尊出生义》卷1,《大正藏》第18卷,第298页上。
    ③ 侯慧明《胎藏曼荼罗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58页。
    ④ [日]空海《秘藏记》,《大正藏·图像部》卷1,第2页中。
    ① (唐)不空译《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卷1,《中华藏》第66册,第294页上。
    ② [日]圆仁撰《金刚顶大教王经疏》卷1,《大正藏》第61卷,第9页上。
    ③ (后汉)支娄迦谶译《阿閦佛国经》卷1,《中华藏》第9册,第617页中。
    ④ (宋)施护译《一切秘密最上名义大教王仪轨》卷1,《中华藏》第67册,第800页下。
    ⑤ (唐)般若译《诸佛境界摄真实经》卷3,《大正藏》第18卷,第282页上。
    ⑥ (宋)天息灾译《一切如来大秘密王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拏罗经》卷5,《中华藏》第64册,第229页中。
    ⑦ (唐)金刚智译《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卷3,《中华藏》第23册,第721页上。
    ⑧ (唐)般若译《诸佛境界摄真实经》卷2,《大正藏》第18卷,第275页正—276页上。
    ⑨ (宋)施护译《佛说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卷2说“复想曼拏罗,中现阿閦尊,安住吽字
    心,现其心月相”,《中华藏》第67册,第298页下。
    ① 该二图参见敦煌研究院主编、彭金章本卷主编《敦煌石窟全集10密教画卷》,香港: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2003年,图194、193,第220-221页。
    ① (唐)不空译《金刚项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卷1,《大正藏》第18卷,第292页上。
    ② 《无畏三藏禅要》卷1,《大正藏》第18册,第945页中。
    ③ (唐)金刚智述《念诵结护法普通诸部》卷1,《大正藏》第18卷,第908页中。
    ④ (唐)不空译《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卷1,《大正藏》第19卷,第610页中。
    ⑤ [日]空海《秘藏记本》,《大正藏》图像部第1册,第2页上。
    ⑥ (唐)不空译《金刚顶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卷1,《大正藏》第18卷,第291页下。
    ⑦ (宋)施护译《一切秘密最上名义大教王仪轨》卷1,《中华藏》第67册,第800页下。
    ⑧ (唐)义操集《胎藏金刚教法名号》卷1,《大正藏》第18卷,第205页中。
    ⑨ (宋)天息灾译《一切如来大秘密王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拏罗经》卷5,《中华藏》第64册,第229页中。
    ⑩ 《补陀落海会轨》全称《摄无碍大悲心大陀罗尼经计一法中出无量义南方满愿补陀落海会五部诸尊等弘誓力方位及威仪形色执持三摩耶标帜曼荼罗仪轨》,全1卷,唐不空译,吕建福先生在《中国密教史》中提出该经属于不空译着中的“疑伪托名”之作。该仪轨对宝生如来的威仪形色见《大正藏》第20卷,第131页中。
    11 (唐)般若译《诸佛境界摄真实经》卷2,《大正藏》第18卷,第276页上。
    ① 该二图参见敦煌研究院主编、彭金章本卷主编《敦煌石窟全集10密教画卷》,香港: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2003年,图194、193,第220-221页。
    ① 姜怀英、邱宣充编著《大理崇圣寺三塔》,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
    ① (唐)不空译《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卷2,《中华藏》第67册,第86页中。
    ② (宋)施护译《佛说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卷6,《中华藏》第67册,第325页中。
    ③ (唐)不空译《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卷1,《中华藏》第65册,第856页上。
    ④ [日]空海《秘藏记本》,《大正藏》图像部第1册,第2页上
    ⑤ (唐)义操集《胎藏金刚教法名号》卷1,《大正藏》第18卷,第205页中。
    ⑥ (宋)天息灾译《一切如来大秘密王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擎罗经》卷5,《中华藏》第64册,第229页下。
    ① (唐)般若译《诸佛境界摄真实经》卷2,《大正藏》第18卷,第276页上。
    ② (唐)金刚智译《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卷3,《中华藏》第23册,第721页上。
    ③ 同上。
    ④ (宋)法贤译《佛说瑜伽大教王经》卷1,《中华藏》第64册,第750页中。
    ① 该二图参见敦煌研究院主编、彭金章本卷主编《敦煌石窟全集10密教画卷》,香港: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2003年,图194、193,第220-221页。
    ② 姜怀英、邱宣充编著《大理崇圣寺三塔》,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图像见该书图版八二,第162页。
    ① (唐)金刚智译《金刚项瑜伽修习毗卢遮那三摩地法》卷1,《中华藏》第65册,第276页中。
    ② (唐)不空译《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卷1,《中华藏》第65册,第856页中。
    ③ (唐)不空译《金刚顶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卷1,《大正藏》第18卷,第291页下—292页上。
    ④ (唐)义操集《胎藏金刚教法名号》卷1,《大正藏》第18卷,第205页中。
    ⑤ [日]空海《秘藏记本》,《大正藏》图像部第1册,第2页上。
    ⑥ (宋)天息灾译《一切如来大秘密王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拏罗经》卷5,《中华藏》第64册,第229页下。
    ⑦ (唐)般若译《诸佛境界摄真实经》卷2,《大正藏》第18卷,第276页上。
    ① 该二图参见敦煌研究院主编、彭金章本卷主编《敦煌石窟全集10密教画卷》,香港: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2003年,图194、193,第220-221页。
    ② 姜怀英、邱宣充编著《大理崇圣寺三塔》,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图像见该书图版九二,第169页。
    ③ (唐)不空译《金刚顶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卷1,《大正藏》第18卷,第292页上。
    ④ 莲花戒菩萨造,(宋)施护译《广释菩提心论》卷4,《中华藏》第67册,第778页中。
    ⑤ (唐)不空译《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卷5,《中华藏》第67册,]10页中。
    ⑥ (唐)不空译《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卷2,《中华藏》第67册,第86页下。
    ① (宋)施护译《一切秘密最上名义大教王仪轨》卷1,《中华藏》第67册,第800页下。
    ② (唐)不空译《金刚顶瑜伽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修行仪轨经》卷1,《中华藏》第65册,第695页中。
    ③ (唐)不空译《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卷1,《中华藏》第65册,第856页中。
    ④ (唐)不空译《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卷1,《中华藏》第65册,第867页上。
    ① (唐)遍满撰《金刚顶菩提心论略记》卷1:“论云,成大毗卢舍那佛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等流身者,明四种法身也。”《卍续藏》第46卷,第205页下。
    ② (唐)不空译《金刚顶经金刚界大道场毗卢遮那如来自受用身内证智眷属法身异名佛最上乘秘密三摩地礼忏文》卷1,《大正藏》第18卷,第336页上。
    ③ (唐)不空译《金刚项瑜伽金刚萨埵五秘密修行念诵仪轨》卷1,《中华藏》第65册,第766页中。
    ④ (唐)不空译《金刚项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卷1,《大正藏》第18卷,第294页中。
    ⑤ (唐)不空译《金刚顶经金刚界大道场毗卢遮那如来自受用身内证智眷属法身异名佛最上乘秘密三摩地礼忏文》卷1,《中华藏》第65册,第848页中。
    ⑥ (唐)不空译《金刚顶经瑜伽十八会指归》卷1,《中华藏》第65册,第477页中。
    ⑦ (唐)不空撰《略述金刚顶瑜伽分别圣位修证法门》卷1说:“然受用身有二种:一自受用,二他受用”,《中华藏》第65册,第531页下。
    ⑧ 《略述金刚顶瑜伽分别圣位修证法门序》说:“然如来变化身,于阎浮提摩竭陀国菩提场中成等正觉,为地前菩萨、声闻、缘觉、凡夫说三乘教法。或依他意趣说,或自意趣说,种种根器,种种方便,如法修行, 得人天果报,或得三乘解脱果,或进或退,于无上菩提,三无数大劫,修行勤苦,方得成佛”,见(唐)不空译《略述金刚顶瑜伽分别圣位修证法门》卷1,《中华藏》第65册,第531页上。
    ① (唐)不空译《略述金刚顶瑜伽分别圣位修证法门》卷1,《中华藏》第65册,第535页中。
    ② (唐)实叉难陀译《大乘入楞伽经》卷7<偈颂品>有偈道出了四法身的关系:“法佛是真佛,余皆是化佛;随众生种子,见佛所现身。以迷惑诸相,而起于分别;分别不异真,相不即分别。自性及受用,化身复现化;佛德三十六,皆自性所成。”见《中华藏》第17册,第800页中、下。
    ③ [日]拇尾祥云著《曼荼罗通解》,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密宗仪轨与图式(密宗专集之四)》第八辑,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第57页。
    ④ 龙树造,鸠摩罗什译《十住毗婆沙论》卷15,《中华藏》第29册,第405页上。
    ⑤ (唐)不空译《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中华藏》第66卷,第293页上。
    ⑥ (唐)不空译《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中华藏》第66卷,第293页上。
    ① [日]圆仁撰《金刚顶大教王经疏》卷1,《大正藏》第61卷,第9页上。
    ② (唐)不空译《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中华藏》第65册,第860页中。
    ③ 吕建福先生在其论文《普贤菩萨在金刚乘教法中的地位》(收录于《密教论考》,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第76页)中提出“两种轮身说,也是密教构建其神祇体系的重要手段,尤其是金刚乘解释悲面忿怒形神祇的主要理论”,本文认同并借鉴这一理论和观点。
    ④ [日]圆仁撰《金刚顶大教王经疏》卷1,《大正藏》第61卷,第9页上。
    ① (唐)良贲述《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卷3,《大正藏》第33卷,第516页中。
    ② (宋)施护等译《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卷9,《中华藏》第68册,第52页中。
    ③ (宋)施护译《佛说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卷3,《中华藏》第67册,第305页中。
    ④ [日]圆仁撰《金刚顶大教王经疏》卷2,《大正藏》第61卷,第33页中。
    ⑤ (唐)不空译《金刚顶经一字顶轮王仪轨音义》卷1,《大正藏》第19卷,第327页上。
    ⑥ (唐)不空译《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味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卷2,《中华藏》第65册,第867页上。
    ⑦ [日]空海《金刚顶经开题》,《大正藏》第61卷,第4页中。
    ⑧ (唐)不空译《金刚顶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卷1,《大正藏》第18卷,第292页上。
    ① (唐)不空译《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卷2,《大正藏》第19卷,第611页下。
    ② (唐)不空译《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卷2,《中华藏》第65册,第861页上。
    ③ [日]圆仁撰《金刚顶大教王经疏》卷2,《大正藏》第61卷,第33页中。
    ④ (唐)般若译《诸佛境界摄真实经》卷2,《大正藏》第18卷,第276页上。
    ⑤ (唐)不空译《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卷2,《中华藏》第65册,第867页上。
    ⑥ (唐)不空译《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卷2,《中华藏》第65册,第862页上、中。
    ① (宋)施护等译《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卷10,《中华藏》第68册,第57页中。
    ② (宋)施护等译《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卷10,《中华藏》第68册,第52页中。
    ③ [日]圆仁撰《金刚顶大教王经疏》卷2,《大正藏》第61卷,第33页中。
    ④ (唐)菩提仙译《大圣妙吉祥菩萨秘密八字陀罗尼修行曼荼罗次第仪轨法》卷1,《大正藏》第20卷,第785页下。
    ⑤ (宋)法贤译《佛说妙吉祥最胜根本大教经》卷1,《中华藏》第64册,第654页中。
    ⑥ (唐)不空译《金刚顶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卷1,《大正藏》第18卷,第292页上。
    ⑦ (唐)不空译《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味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卷2,《中华藏》第65册,第863页上。
    ① (唐)不空译《金刚顶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卷1,《大正藏》第18卷,第292页上。
    ② (唐)般若译《诸佛境界摄真实经》卷2,《大正藏》第18卷,第278页下。
    ③ (唐)金刚智译《金刚峰楼阁一切瑜伽瑜祇经》卷2,《中华藏》第68册,第409页中。
    ④ (唐)金刚智译《金刚药叉瞋怒王息灾大威神验念诵仪轨》卷1,《大正藏》第21卷,第98页上。
    ① 杜继文著《汉译佛教经典哲学》,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38页。
    ② 侯慧明《胎藏曼茶罗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第226页。
    ① (唐)一行《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5,《大正藏》第39卷,第632页上。
    ② (唐)一行撰《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5,《大正藏》第39卷,第632页上。
    ③ [日]空海《秘藏记本》,《大正藏·图像部》卷1,第2页上。
    ④ (唐)不空译《都部陀罗尼目》卷1,《中华藏》第65册,第888页下。
    ① 《大毗卢舍那成佛神变加持经莲华胎藏悲生曼荼罗广大成就仪轨》卷1,《大正藏》第18卷,第133页上、中。
    ② (唐)法全集《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莲华胎藏菩提幢标帜普通真言藏广大成就瑜伽》卷2,《大正藏》第18卷,第153页上。
    ③ (明)智旭汇集《阅藏知津》卷11,《嘉兴藏》第32册,第26页上。
    ④ [日]八田幸雄原著,林光明、释依观合译《密教经教仪轨解说》,台北嘉丰出版社,2003年,第71页。
    ⑤ [日]八田幸雄原著,林光明、释依观合译《密教经教仪轨解说》,台北嘉丰出版社,2003年,第108页。
    ⑥ (唐)不空译《金刚顶经瑜伽十八会指归》卷1,《中华藏》第65册,第474页下。
    ① 日本密教学者八田幸雄在《密教经教仪轨解说》第77页以表格的形式梳理了《遍调伏品》大、三、法、羯四曼荼罗中的神祇,他所整理的观自在菩萨、佛顶尊、莲花三摩地尊和莲花不空自在尊的四眷属与金刚界大曼荼罗阿閦佛、宝生佛、无量寿佛和不空成就佛的眷属一致,前四佛与后四佛的对应,三十卷《真实摄经》第十六分最上悉地成办印智中讲到,要将两组佛相对应观想,才能获得最上悉地。但四佛之眷属八田幸雄著作与经轨内容不符,故此据经轨列出。
    ① (唐)智通译《清净观世音普贤陀罗尼经》卷1,《中华藏》第24册,第35页中—37页中。
    ① 吕建福《普贤菩萨在金刚乘教法中的地位》,《密教论考》,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第65页。
    ② (唐)一行撰《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1,《大正藏》第39卷,第582页中。
    ③ (唐)李无谄译《不空罥索陀罗尼经》卷1,《中华藏》第19册,第705页中。
    ④ (唐)菩提流志译《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卷9,《中华藏》第19册,第423页中。
    ⑤ 王宏涛《古代域外普贤信仰研究》,西北大学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94页。
    ⑥ (唐)义操集《胎藏金刚教法名号》卷1,《大正藏》第18卷,第206页上。
    ⑦ 关于普贤菩萨之身色,月色见金刚智译《念诵结护法普通诸部》卷1,《大正藏》第18卷,第904,906页下;不空译《普贤金刚萨埵略瑜伽念诵仪轨》卷1,《中华藏》第65册,第753页上。白色见不空译《金刚项胜初瑜伽普贤菩萨念诵法》卷1,《中华藏》第65册,第738页中;白肉色见不空译《补陀落海会仪轨》卷1,《大正藏》第20卷,第131页下,132页上;浅绿色见天息灾译《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卷16,《中华藏》第64册,第97页下:紫绿色同上经轨卷7,《中华藏》第64册,第41页上;浅紫色见不空译《法华曼荼罗威仪形色法经》卷1,《大正藏》第19卷,第604页上;金色见不空译《八大菩萨曼荼罗经》卷!,《中华藏》第65册,第657页、法贤译《佛说大乘观想曼拏罗净诸恶趣经》卷1,《中华藏》第64册,第788页中。普贤形象中头冠、印契等出处与此中相同经轨一致。
    ① (唐)佚名撰《金刚顶经大瑜伽祕密心地法门义诀》卷1,《大正藏》第39卷,第817页上。
    ② (唐)不空译《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卷2,《中华藏》第65卷,第866页中。
    ③ 吕建福《中国密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52页。
    ④ (唐)阿地瞿多译《陀罗尼集经》卷5,《中华藏》第20卷,第84页下。
    ① (唐)阿地瞿多译《陀罗尼集经》卷4,《中华藏》第20卷,第59页上。
    ② (唐)菩提流志译《一字佛顶轮王经》卷1,《中华藏》第23册,第417页中。
    ③ (唐)菩提流志译《一字佛项轮王经》卷2,《中华藏》第23册,第428页中。。
    ④ (唐)慧沼撰《十一面神咒心经羲疏》卷1,《大正藏》第39卷,第1004页下。
    ⑤ (唐)善无畏、一行译《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卷1,《中华藏》第23册,第577页下。
    ① (唐)不空译《补陀落海会仪轨》卷1,《大正藏》第20卷,第131页下、132页上。
    ② (宋)天息灾译《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卷7,《中华藏》第64册,第43页下。
    ③ (宋)天息灾译《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卷8,《中华藏》第64册,第46页中。
    ④ (唐)不空译《法华曼荼罗威仪形色法经》卷1,《大正藏》第19册,第604页上。
    ⑤ (唐)不空译《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卷2,《中华藏》第65册,第846页下。
    ⑥ (唐)不空译《略述金刚顶瑜伽分别圣位修证法门》卷1,《中华藏》第65册,第536页上。
    ⑦ [日]圆仁撰《金刚顶大教王经疏》卷4,《大正藏》第61卷,第65页上。
    ⑧ (唐)慧琳撰《一切经音义》卷3,《中华藏》,第56册,第850页下。
    ① (宋)法云撰《翻译名义集》卷2,《中华藏》,第84册,第314页上。
    ② (唐)阿地瞿多译《陀罗尼集经》卷1,《中华藏》第20卷,第8页下。
    ③ (唐)阿地瞿多译《陀罗尼集经》卷6,《中华藏》第20卷,第103页下。
    ④ (唐)金刚智译《念诵结护法普通诸部》卷1,《大正藏》第18卷,第906页下。
    ⑤ (唐)不空译《金刚顶经瑜伽文殊师利菩萨法》卷1,《中华藏》第65册,第395页上。
    ⑥ (唐)不空译《补陀落海会仪轨》卷1,《大正藏》第20卷,第131页下-132页上。
    ⑦ (唐)不空译《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卷2,《中华藏》第65册,第852页上。
    ① (元魏)菩提流支译《佛说佛名经》卷4,《大正藏》第14卷,第183页上。
    ② 据《出三藏记集》《开元释教录》等经录著录,竺法护译《佛说无言童子经》与北凉昙无谶译《大方等大集经·无言菩萨品》属同本异译。
    ③ (北凉)昙无谶译《大方等大集经》卷12,《中华藏》第10册,第138页中。
    ④ (明)智旭汇集《阅藏知津》卷4,《嘉兴藏》第31卷,第811页中。
    ⑤ (唐)不空译《金刚顶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卷1,《大正藏》第18卷,第295页下。
    ⑥ (姚秦)鸠摩罗什译《佛说华手经》卷2,《中华藏》第22册,第181页下。
    ⑦ (元魏)瞿坛般若流支译《得无垢女经》卷1,《中华藏》第9册,第829上。
    ⑧ (唐)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346,《中华藏》第4册,第426页中。
    ① (唐)不空撰《金刚顶经大瑜伽泌密心地法门义诀》卷1,《大正藏》第39卷,第817页上
    ② (唐)不空译《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卷2,《中华藏》第65册,第866页中。
    ③ (唐)不空译《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卷1,《中华藏》第65册,第851页中。
    ① [日]圆仁撰《金刚顶大教王经疏》卷3,《大正藏》第61卷,第41页下。
    ② (唐)般若译《诸佛境界摄真实经》卷2,《大正藏》第18卷,第274页中。
    ③ (唐)不空译《金刚顶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卷1,《大正藏》第18卷,第292页中。
    ① (唐)不空译《都部陀罗尼目》卷1,《中华藏》第65册,第888页上。
    ① (宋)法贤译《佛说大乘观想曼拏罗净诸恶趣经》卷1,《中华藏》第64册,第789页上。
    ① (宋)法贤《佛说瑜伽大教王经》卷2,《中华藏》第64册,第755页中。
    ② (唐)不空译《补陀落海会仪轨》卷1,《大正藏》第20卷,第130页上;[日]空海《秘藏记》末,《大正藏·图像部》,第1卷,第10页下。
    ③ (宋)法贤《佛说瑜伽大教王经》卷2,《中华藏》第64册,第755页下。
    ① (唐)不空译《般若波罗蜜多理趣经大乐不空三昧真实金刚萨埵菩萨等一十七圣大曼荼罗义述》卷1,《中华藏》第65册,第873页中,874页下。
    ① (唐)不空译《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卷1,《中华藏》第65册,第854页中。
    ① (唐)不空译《金刚顶瑜伽金刚萨埵五秘密修行念诵仪轨》卷1,《中华藏》第65册,第766页上。
    ① 此分类学观点参见何永福《白族本主神祇的分类标准》,大理师专学报,1997年第3期。
    ① 有学者还指出,“在佛教密宗中金刚代表‘空’,因为空首先可以作为一种宇宙的永恒存在的先决条件,所有的一切都依凭‘空’才具有空间位置和时间过程。这样,‘空’的性质就是永恒的,不动的,因而它可以被视为是一种力量,这被认为是佛陀的本体,即佛身、佛性”,见孙林《印度密宗宗派对西藏的影响》一文,《宗教学研究》,2010年第2期。
    ② (唐)僧一行撰《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1,《大正藏》第39卷,第580页上。
    ③ (后汉)安世高译《佛说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问法身经》卷1,《中华藏》第19册,第163页中。
    ④ (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增壹阿含经》卷2,《中华藏》第32册,第10页中。
    ⑤ (后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译《长阿含经》卷4,《中华藏》第31册,第48页上。
    ⑥ (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卷7,《中华藏》第14册,第75页上。
    ① (元魏)菩提流支译《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2,《中华藏》第17册,第852页上。
    ② [日]空海《秘藏记本》,《大正藏·图像部》卷1,第2页下。
    ③ (唐)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78,《中华藏》第13册,第433页下——434页上。
    ④ (唐)一行撰《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1,《大正藏》第39卷,第580页上。
    ⑤ 吕建福《中国密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53页。
    ⑥ 吕建福,《普贤菩萨在金刚乘教法中的地位》,《密教论考》.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第66页。
    ⑦ 霍旭初,《龟兹金刚力士图像研究》,《敦煌研究》,2005年第3期。
    ⑧ (元)王古撰《大藏圣教法宝标目》卷1,《乾隆藏》第143册,第524页上、中。
    ⑨ (唐)菩提流志译《大宝积经》卷9,《中华藏》第8册,第470页下。
    ① (西晋)竺法护译《密迹金刚力士经》,《大宝积经》卷9,《中华藏》第8册,第470页中、下。
    ② 吕建福《中国密教史》(修订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48页。
    ③ 吕建福《中国密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53-54页。
    ①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卷5,《中华藏》第32卷,第673页中。
    ① (唐)慧琳撰《一切经音义》卷11,《中华藏》第57卷,第619页下。
    ② (唐)阿地瞿多译《陀罗尼集经》卷1,《中华藏》第20卷,第14页上。
    ① (唐)输波迦罗译《苏悉地羯罗经》卷3,《中华藏》第23册,第822页下。
    ② (唐)输波迦罗译《苏悉地羯罗经》卷1,《中华藏》第23册,第820页中、下。
    ③ (唐)不空译《圣迦棍忿怒金刚童子菩萨成就仪轨经》卷1,《中华藏》第66册,第184页上。
    ① (唐)一行撰《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5,《大正藏》第39卷,第632页上。
    ② 集《胎藏金刚教法名号》之义操从惠果受三部大法,对金刚密法的传持乃其根本使命,故《胎藏金刚教法名号》中胎藏诸神祇名号都带有金刚密法的色彩。
    ③ (唐)善无畏,一行译《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卷1,《中华藏》第23册,第570页上。
    ④ (唐)一行撰《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16,《大正藏》第39卷,第743页上。
    ① (唐)一行撰《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1,《大正藏》第39卷,第580页中。
    ② 同上。
    ① [日]空海《秘藏记本》,《大正藏·图像部》卷1,第1页上。
    ② (唐)不空译《金刚顶经瑜伽十八会指归》卷1,《中华藏》第65册,第473页中。
    ③ (唐)不空译《金刚顶经瑜伽十八会指归》卷1,《中华藏》第65册,第473页中-474页中。
    ① [日]八田幸雄原著,林光明、释依观合译《密教经教仪轨解说》,台北嘉丰出版社,2003年,第70、71页。
    ② 日本密教学者八田幸雄在《密教经教仪轨解说》中认为中间月轮毗卢遮那佛的四亲近为金刚宝珠、金刚宝芽、金刚宝莲花和金刚宝雨语。但三十卷《真实摄经》第十九分中只是说“其相犹如金刚界”、“五曼拏罗妙严丽,种种宝光炽盛照,周匝自印而围绕”,并未明确提出四亲近。且四月轮中尊名称与经轨记载不同,东、南、西、北分别为一切义成就尊、宝见尊、宝莲花尊、宝雨尊。
    ③ (明)智旭汇集《阅藏知津》卷11,《嘉兴藏》第32册,第26页上。
    ① [日]八田幸雄原著,林光明、释依观合译《密教经教仪轨解说》,台北嘉丰出版社,2003年,第71页。
    ② (唐)不空译《金刚顶经瑜伽十八会指归》卷1,《中华藏》第65册,第473页下—474页中。
    ③ (宋)施护译《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卷13,《中华藏》第68册,第74页上。
    ① 此观点参见[日]八田幸雄原著,林光明、释依观合译《密教经教仪轨解说》,台北嘉丰出版社,2003年,第104页。
    ① [日]圆仁撰《金刚顶大教王经疏》卷2,《大正藏》第61卷,第30页中。
    ② [日]圆仁撰《金刚顶大教王经疏》卷2,《大正藏》第61卷,第30页中。
    ③ (唐)佚名撰《金刚顶瑜伽三十七尊出生义》卷1,《大正藏》第18卷,第298页上。
    ① 杨东,《唯识与般若中观所说十六空之异同》,宗教学研究,2011年第1期。
    ② (唐)不空译《都部陀罗尼目》卷1,《中华藏》第65册,第889页下。
    ③ (唐)佚名译《金刚顶经大瑜伽秘密心地法门义诀》卷1,《大正藏》第39卷,第817页中。
    ④ 吕建福《密教哲学的基本论题及其重要概念》,《密教论考》,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第177页。
    ① (唐)佚名撰《金刚顶经大瑜伽秘密心地法门义诀》卷1,《大正藏》第39卷,第819页上。
    ② (唐)菩提流志译《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卷22,《中华藏》第19册,第566页上。
    ③ (唐)金刚智译《金刚顶瑜伽修习毗卢遮那三摩地法》卷1,《大正藏》第18卷,第330页上。
    ④ (唐)般若译《诸佛境界摄真实经》卷2,《大正藏》第18卷,第277页上。
    ⑤ (唐)不空译《补陀落海会仪轨》卷1,《大正藏》第20卷,第134页上。
    ⑥ (宋)天息灾译《一切如来大秘密王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拏罗经》卷5,《中华藏》第64册,第229页下。
    ⑦ 转引自吴信如主编,拇尾祥云著《曼荼罗之研究》(上),中国藏学出版社,2011年,第312页。
    ① 阮丽《敦煌石窟曼荼罗图像研究》,中央美术学院2012届博士学位论文,第68页。
    ② (唐)不空译《金刚王菩萨秘密念诵仪轨》卷1,《大正藏》第20卷,第570页下。
    ③ (唐)不空译《略述金刚顶瑜伽分别圣位修证法门》卷1,《中华藏》第65册,第535页下。
    ④ (唐)不空译《金刚顶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卷1,《大正藏》第18卷,第292页中。
    ⑤ (唐)般若译《诸佛境界摄真实经》卷2,《大正藏》第18卷,第277页中。
    ⑥ (唐)不空译《补陀落海会仪轨》卷1,《大正藏》第20卷,第133页下。
    ⑦ (唐)不空译《大乐金刚萨埵修行成就仪轨》卷1,《中华藏》第66册,第74页中。
    ⑧ (宋)施护等译《佛说秘密三昧大教王经》卷2,《中华藏》第67册,第827页中。
    ① (宋)天息灾译《一切如来大秘密王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拏罗经》卷5,《中华藏》第64册,第229页下。
    ② 转引自吴信如主编,拇尾祥云著《曼荼罗之研究》(上),中国藏学出版社,2011年,第312页。
    ③ (唐)不空译《略述金刚顶瑜伽分别圣位修证法门》卷1,《中华藏》第65册,第535页下。
    ④ (唐)不空译《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卷2,《中华藏》第67册,第87页下。
    ① (唐)不空译《金刚项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卷1,《大正藏》第18卷,第292页中。
    ② (唐)善无畏译《尊胜佛顶修瑜伽法轨仪》卷2,《大正藏》第19卷,第379页上。
    ③ (唐)澄观述《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19,《中华藏》第86册,第418页下。
    ④ (唐)般若译《诸佛境界摄真实经》卷2,《大正藏》第18卷,第277页中。
    ⑤ (唐)不空译《补陀落海会仪轨》卷1,《大正藏》第20卷,第134页上。
    ⑥ (唐)不空译《大乐金刚萨埵修行成就仪轨》卷1,《中华藏》第66册,第70页中。
    ⑦ (宋)天息灾译《一切如来大秘密王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拏罗经》卷5,《中华藏》第64册,第229页下。
    ⑧ 转引自吴信如主编,拇尾祥云著《曼荼罗之研究》(上),中国藏学出版社,2011年,第312-313页。
    ① (宋)施护等译《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卷6,《中华藏》第68册,第31页上。
    ② (唐)不空译《略述金刚顶瑜伽分别圣位修证法门》卷1,《中华藏》第65册,第535页下。
    ③ (唐)不空译《金刚顶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卷1,《大正藏》第18卷,第292页下。
    ④ [日]圆仁撰《金刚顶大教王经疏》卷4,《大正藏》第61卷,第52页上。
    ① (唐)不空译《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卷2,《中华藏》第65册,第861页中。
    ① (唐)不空译《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卷2,《中华藏》第65册,第856页下。
    ② (唐)不空译《略述金刚顶瑜伽分别圣位修证法门》卷1,《中华藏》第65册,第536页上。
    ③ [日]圆仁撰《金刚顶大教王经疏》卷4,《大正藏》第61卷,第65页上。
    ④ (唐)般若译《诸佛境界摄真实经》卷2,《大正藏》第18卷,第278页上。
    ⑤ [日]空海撰《秘藏记末》,《大正藏·图像部》第1卷,第12页上。
    ⑥ 原注见《藏文大藏经》北京版,第五十二函《本续解》,上128—下130,写396,转引自拇尾祥云《曼荼罗之研究》(上),中国藏学出版社,2011年,第310页。
    ⑦ (唐)金刚智译《金刚项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卷3,《中华藏》第23册,第722页中。
    ⑧ (宋)施护译《佛说秘密三昧大教王经》卷4,《大正藏》第18卷,第460页中。
    ① 参见阮丽《敦煌石窟曼荼罗图像研究》,中央美术学院2012届博士学位论文,第68页。
    ② (唐)不空译《仁王般若陀罗尼释》卷1,《中华藏》第66册,第312页中。
    ③ (唐)般若译《诸佛境界摄真实经》卷2,《大正藏》第18卷,第278页上。
    ④ 原注见《藏文大藏经》北京版,第五十二函《本续解》,上128——下130,写396,转引自拇尾祥云《曼荼罗之研究》(上),中国藏学出版社,2011年,第313页。
    ① (唐)不空译《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卷2,《大正藏》第19卷,第608页上
    ② (唐)不空译《金刚项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卷1,《大正藏》第18卷,第293页上。
    ③ (唐)佚名撰《金刚顶瑜伽三十七尊出生义》卷1,《大正藏》第18卷,第298页中。
    ① (唐)不空译《金刚顶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卷1,《大正藏》第18卷,第295页下。
    ② (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57,《大正藏》第9卷,第765页下。
    ③ (唐)不空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观门》卷1,《大正藏》第19卷,第708页上。
    ④ (明)智旭汇集《阅藏知津》卷10,《嘉兴藏》第32卷,第25页上。
    ⑤ (唐)不空译《仁王般若陀罗尼释》卷1,《中华藏》第66册,第312页下。
    ⑥ (唐)般若译《诸佛境界摄真实经》卷2,《大正藏》第18卷,第278页上。
    ⑦ (唐)不空译《摄无碍大悲心大陀罗尼经计一法中出无量义南方满愿补陀落海会五部诸尊等弘誓力方位及威仪形色执持三摩耶幖帜曼荼罗仪轨》卷1,《大正藏》第20卷,第134页中。
    ① (宋)天息灾译《一切如来大秘密王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拏罗经》卷5,《中华藏》第64册,第230页上。
    ② 原注见《藏文大藏经》北京版,第五十二函《本续解》,上128——下130,写396,转引自拇尾祥云《曼荼罗之研究》(上),中国藏学出版社,2011年,第313-314页。
    ③ 参见阮丽《敦煌石窟曼荼罗图像研究》,中央美术学院2012届博士学位论文,第68页。
    ① (唐)不空译《略述金刚顶瑜伽分别圣位修证法门》卷1,《中华藏》第65册,第536页上。
    ② (唐)不空译《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卷1,《中华藏》第65册,第856页下。
    ③ (唐)不空译《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卷1,《中华藏》第65册,第302页上。
    ④ (唐)不空译《略述金刚顶瑜伽分别圣位修证法门》卷1,《中华藏》第65册,第536页上。
    ⑤ (唐)善无畏、一行译《金刚项经毗卢遮那一百八尊法身契印》卷1,《大正藏》第18卷,第332页中。
    ⑥ (唐)般若译《诸佛境界摄真实经》卷2,《大正藏》第18卷,第278页中。
    ⑦ (唐)不空译《摄无碍大悲心大陀罗尼经计一法中出无量义南方满愿补陀落海会五部诸尊等弘誓力方位及威仪形色执持三摩耶幖帜曼荼罗仪轨》卷1,《大正藏》第20卷,第134页中。
    ⑧ (宋)天息灾译《一切如来大秘密王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拏罗经》卷5,《中华藏》第64册,第230页上。
    ⑨ 原注见《藏文大藏经》北京版,第五十二函《本续解》,上128——正130,写396,转引自拇尾祥云《曼荼罗之研究》(上),中国藏学出版社,2011年,第314页。
    ① (唐)不空译《金刚顶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卷1,《大正藏》第18卷,第296页上。
    ①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央掘魔罗经》卷3,《中华藏》第23册,第66页下-67页上。
    ② (唐)阿地瞿多译《陀罗尼集经》卷1,《中华藏》第20册,第2页中。
    ③ (唐)一行撰《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5,《大正藏》第39卷,第635页下。
    ④ (唐)不空译《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卷2,《中华藏》第65册,第867页上。
    ⑤ (唐)不空译《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卷1,《中华藏》第65册,第299页上。
    ⑥ (唐)般若译《诸佛境界摄真实经》卷2,《大正藏》第18卷,第277页中。
    ⑦ (唐)不空译《补陀落海会仪轨》卷1,《大正藏》第20卷,第134页上。
    ① (宋)天息灾译《一切如来大秘密王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拏罗经》卷5,《中华藏》第64册,第230页上
    ② 转引自吴信如主编,拇尾祥云著《曼荼罗之研究》(上),中国藏学出版社,2011年,第313页。
    ① 该二图参见敦煌研究院主编、彭金章本卷主编《敦煌石窟全集10密教画卷》,香港: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2003年,图194、193,第220-221页。
    ② [日]圆仁撰《金刚顶大教王经疏》卷4,《大正藏》第61卷,第53页上。
    ③ (唐)不空译《略述金刚顶瑜伽分别圣位修证法门》卷1,《大正藏》第18卷,第291页上。
    ① (唐)般若译《诸佛境界摄真实经》卷2,《大正藏》第18卷,第277页中。
    ② (唐)不空译《补陀落海会仪轨》卷1,《大正藏》第20卷,第134页上。
    ③ (宋)天息灾译《一切如来大秘密王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拏罗经》卷5,《中华藏》第64册,第230页上。
    ④ 转引自吴信如主编,拇尾祥云著《曼荼罗之研究》(上),中国藏学出版社,2011年,第313页。
    ① 阮丽《敦煌石窟曼荼罗图像研究》,中央美术学院2012届博士学位论文,第72页。
    ② (唐)不空译《略述金刚顶瑜伽分别圣位修证法门》卷1,《中华藏》第65册,第535页下。
    ③ (唐)金刚智译《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卷3,《大正藏》第23册,第721页上。
    ④ (唐)般若译《诸佛境界摄真实经》卷2,《大正藏》第18卷,第277页下。
    ⑤ (唐)不空译《补陀落海会仪轨》卷1,《大正藏》第20卷,第134页上。
    ⑥ (宋)天息灾译《一切如来大秘密王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拏罗经》卷5,《中华藏》第64册,第230页上。
    ⑦ 转引自吴信如主编,拇尾祥云著《曼荼罗之研究》(上),中国藏学出版社,2011年,第313页。
    ⑧ 阮丽《敦煌石窟曼荼罗图像研究》,中央美术学院2012届博士学位论文,第72页。
    ⑨ (唐)不空译《金刚顶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卷1,《大正藏》第18卷,第292页下。
    ① (唐)不空译《略述金刚顶瑜伽分别圣位修证法门》卷1,《中华藏》第65册,第535页下—536页上。
    ② 对喜根菩萨的研究,见日本学者添田隆昭《喜根菩萨考》,《密教文化》,1977年第14期。该文研究了喜根菩萨起源于《小品般若经》,例举了喜根菩萨在23种显教经典中的名称,并重点研究了其与《阿阁世王经》、《首楞严三昧经》、《维摩经》的关系和喜根菩萨的展开,是对喜根菩萨研究较为全面和深入的文章。
    ① (唐)般若译《诸佛境界摄真实经》卷2,《大正藏》第18卷,第277页下。
    ② (唐)不空译《补陀落海会仪轨》卷1,《大正藏》第20卷,第134页上。
    ③ (宋)天息灾译《一切如来大秘密王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拏罗经》卷5,《中华藏》第64册,第230页上。
    ④ 转引自吴信如主编,拇尾祥云著《曼荼罗之研究》(上),中国藏学出版社,2011年,第313页。
    ① (唐)不空译《略述金刚顶瑜伽分别圣位修证法门》卷1,《中华藏》第65册,第536页上。
    ② [日]空海《秘藏记本》,《大正藏·图像部》卷1,第2页上。
    ③ (唐)澄观述《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76,《中华藏》第87册,第53页中、下。
    ④ (宋)法贤译《佛说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卷3,《中华藏》第64册,第969页下。
    ⑤ 吕建福《中国密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94页。
    ① 吕建福《中国密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55页。
    ② (唐)不空译《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卷2,《中华藏》第65册,第866页中。
    ③ (唐)佚名撰《金刚顶瑜伽三十七尊出生义》卷1,《大正藏》第18卷,第298页中。
    ① (唐)般若译《诸佛境界摄真实经》卷2,《大正藏》第18卷,第278页中。
    ② (唐)不空译《补陀落海会仪轨》卷1,《大正藏》第20卷,第134页中
    ③ (宋)天息灾译《一切如来大秘密王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拏罗经》卷5,《中华藏》第64册,第230页上
    ④ 转引自吴信如主编,拇尾祥云著《曼荼罗之研究》(上),中国藏学出版社,2011年,第314页。
    ① 阮丽《敦煌石窟曼荼罗图像研究》,中央美术学院2012届博士学位论文,第68页。
    ② [日]圆仁撰《金刚顶大教王经疏》卷5,《大正藏》第61卷,第77页中。
    ③ (唐)不空译《略述金刚顶瑜伽分别圣位修证法门》卷1,《中华藏》第65册,第536页上。
    ④ (唐)不空译《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卷2,《中华藏》第65册,第863页上。
    ⑤ (宋)施护译《一切秘密最上名义大教王仪轨》卷2,《中华藏》第67册,第801页中。
    ⑥ (唐)般若译《诸佛境界摄真实经》卷2,《大正藏》第18卷,第278页中。
    ① (唐)不空译《补陀落海会仪轨》卷1,《大正藏》第20卷,第134页中。
    ② (宋)天息灾译《一切如来大秘密王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拏罗经》卷5,《中华藏》第64册,第230页上。
    ③ 转引自吴信如主编,拇尾祥云著《曼荼罗之研究》(上),中国藏学出版社,2011年,第314页。
    ④ [日]圆仁撰《金刚顶大教王经疏》卷5,《大正藏》第61卷,第80页下。
    ① (唐)不空译《略述金刚顶瑜伽分别圣位修证法门》卷1,《中华藏》第65册,第536页上。
    ② (唐)不空译《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卷2,《中华藏》第65册,第863页上。
    ③ (唐)不空译《金刚顶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卷1,《大正藏》第18卷,第293页中。
    ④ (唐)菩提流支译《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卷9,《中华藏》第19册,第423页上。
    ⑤ (唐)善无畏译《慈氏菩萨略修瑜伽念诵法》卷2,《大正藏》第20卷,第597页上。
    ⑥ (唐)般若译《诸佛境界摄真实经》卷2,《大正藏》第18卷,第278页下。
    ⑦ (唐)不空泽《补陀落海会仪轨》卷1,《大正藏》第20卷,第134页中。
    ⑧ (宋)天息灾译《一切如来大秘密王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拏罗经》卷5,《中华藏》第64册,第230页上。
    ⑨ 转引自吴信如主编,拇尾祥云著《曼荼罗之研究》(上),中国藏学出版社,2011年,第314页。
    ⑩ (宋)施护等译《佛说祕密三昧大教王经》卷3,《中华藏》第67册,第837页下。
    ① 阮丽《敦煌石窟曼荼罗图像研究》,中央美术学院2012届博士学位论文,第68页。
    ② [日]圆仁撰《金刚顶大教王经疏》卷6,《大正藏》第61卷,第83页下。
    ③ (唐)不空译《略述金刚顶瑜伽分别圣位修证法门》卷1,《中华藏》第65册,第536页上。
    ④ (唐)不空译《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卷2,《中华藏》第65册,第866页上。
    ① (唐)不空译《金刚顶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卷1,《大正藏》第18卷,第293页中。
    ② (唐)不空译《仁王般若陀罗尼释》卷1,《中华藏》第66册,第312页中。
    ③ (唐)输波迦罗译《苏悉地羯罗经》卷3,《中华藏》第23册,第822页下。
    ① (唐)般若译《诸佛境界摄真实经》卷2,《大正藏》第18卷,第278页下。
    ② (唐)不空译《补陀落海会仪轨》卷1,《大正藏》第20卷,第134页中。
    ③ (宋)天息灾译《一切如来大秘密王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拏罗经》卷5,《中华藏》第64册,第230页上。
    ④ 转引自吴信如主编,拇尾祥云著《曼荼罗之研究》(上),中国藏学出版社,2011年,第314页。
    ⑤ [日]圆仁撰《金刚顶大教王经疏》卷6,《大正藏》第61卷,第86页上。
    ① (唐)不空译《略述金刚顶瑜伽分别圣位修证法门》卷1,《中华藏》第65册,第536页上。
    ② (唐)不空译《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卷2,《中华藏》第65册,第863页上。
    ③ (唐)不空译《金刚项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卷1,《大正藏》第18卷,第293页下。
    ④ [日]圆仁撰《金刚顶大教王经疏》卷2,《大正藏》第61卷,第31页中。
    ⑤ (唐)不空译《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卷1,《中华藏》第65册,第854页上。
    ⑥ (宋)天息灾译《一切如来大秘密王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拏罗经》卷5,《中华藏》第64册,第230页上。
    ⑦ (唐)不空译《大乐金刚萨埵修行成就仪轨》卷1,《中华藏》第66册,第70页下。
    ⑧ (唐)不空译《金刚顶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卷1,《大正藏》第18卷,第296页上。
    ⑨ (唐)般若译《诸佛境界摄真实经》卷3,《大正藏》第18卷,第279页上。
    ⑩ 转引自吴信如主编,拇尾祥云著《曼荼罗之研究》(上),中国藏学出版社,2011年,第315页。
    ① (唐)不空译《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卷1,《大正藏》第19卷,第614页中。
    ② (唐)不空译《略述金刚顶瑜伽分别圣位修证法门》卷1,《大正藏》第18卷,第290页上、中。
    ③ (唐)不空译《金刚顶经瑜伽文殊师利菩萨法》卷1,《大正藏》第20卷,第708页上。
    ④ (宋)施护译《一切秘密最上名义大教王仪轨》卷2,《中华藏》第167册,第802页上。
    ⑤ [日]圆仁撰《金刚顶大教王经疏》卷2,《大正藏》第61卷,第31页中。
    ⑥ (宋)天息灾译《一切如来大秘密王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拏罗经》卷5,《中华藏》第64册,第230页上。
    ① (唐)不空译《普贤金刚萨埵略瑜伽念诵仪轨》卷1,《大正藏》第20卷,第534页上。
    ② (唐)不空译《金刚顶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卷1,《大正藏》第18卷,第294页中。
    ③ 转引自吴信如主编,拇尾祥云著《曼荼罗之研究》(上),中国藏学出版社,2011年,第315页。
    ① (唐)不空译《略述金刚顶瑜伽分别圣位修证法门》卷1,《中华藏》第65册,第536页中。
    ② (唐)不空译《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卷1,《中华藏》第65册,第865页上。
    ③ (宋)施护译《一切秘密最上名义大教王仪轨》卷2,《中华藏》第67册,第802页上。
    ④ 转引自吴信如主编,拇尾祥云著《曼荼罗之研究》(上),中国藏学出版社,2011年,第302页。
    ⑤ (唐)不空译《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卷2,《中华藏》第65册,第306页下。
    ① (宋)天息灾译《一切如来大秘密王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拏罗经》卷5,《中华藏》第64册,第230页上。
    ② (唐)般若译《诸佛境界摄真实经》卷3,《大正藏》第18卷,第279页上。
    ③ 转引自吴信如主编,拇尾祥云著《曼荼罗之研究》(上),中国藏学出版社,2011年,第314-315页。
    ① (唐)不空译《略述金刚顶瑜伽分别圣位修证法门》卷1,《中华藏》第65册,第536页上。
    ② (唐)不空译《略述金刚顶瑜伽分别圣位修证法门》卷1,《中华藏》第65册,第534页上。
    ③ (宋)施护译《一切秘密最上名义大教王仪轨》卷2,《中华藏》第67册,第802页上。
    ④ 转引自吴信如主编,拇尾祥云著《曼荼罗之研究》(上),中国藏学出版社,2011年,第302页
    ① (唐)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52,《中华藏》第1册,第518页中。
    ② [日]圆仁撰《金刚顶大教王经疏》卷2,《大正藏》第61卷,第31页中。
    ③ (唐)不空译《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卷1,《中华藏》第65册,第845页上。
    ④ (宋)天息灾译《一切如来大秘密王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拏罗经》卷5,《中华藏》第64册,第230页上。
    ⑤ (唐)不空译《大乐金刚萨埵修行成就仪轨》卷1,《中华藏》第66册,第69页上、中。
    ⑥ (唐)不空译《金刚顶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卷1,《大正藏》第18卷,第296页上。
    ⑦ 转引自吴信如主编,拇尾祥云著《曼荼罗之研究》(上),中国藏学出版社,2011年,第315页。
    ① (唐)不空译《略述金刚顶瑜伽分别圣位修证法门》卷1,《中华藏》第65册,第536页中。
    ② (唐)不空译《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卷1,《中华藏》第65册,第864页下865页上。
    ① (宋)施护译《一切秘密最上名义大教王仪轨》卷2,《中华藏》第67册,第802页上。
    ② 转引自吴信如主编,拇尾祥云著《曼荼罗之研究》(上),中国藏学出版社,2011年,第302页
    ③ (唐)金刚智译《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卷2,《中华藏》第23册,第707页上。
    ④ (宋)天息灾译《一切如来大秘密王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拏罗经》卷5,《中华藏》第64册,第230页上。
    ⑤ (唐)不空译《补陀落海会仪轨》卷1,《大正藏》第20卷,第134页下。
    ⑥ 转引自吴信如主编,拇尾祥云著《曼荼罗之研究》(上),中国藏学出版社,2011年,第315页。
    ⑦ (宋)施护译《佛说金刚香菩萨大明成就仪轨经》卷1,《中华藏》第64册,第606页中、下—607上。
    ① (唐)不空译《略述金刚顶瑜伽分别圣位修证法门》卷1,《中华藏》第65册,第234页上。
    ② [日]圆仁撰《金刚顶大教王经疏》卷2,《大正藏》第61卷,第31页下
    ③ (唐)不空译《金刚顶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卷1,《大正藏》第18卷,第294页中。
    ④ (宋)施护译《一切秘密最上名义大教王仪轨》卷2,《中华藏》第67册,第802页上。
    ① (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4,《中华藏》第12册,第40页下。
    ② (元魏)菩提流支译《佛说佛名经》卷5,《大正藏》第14卷,第139页下
    ③ (宋)天息灾译《一切如来大秘密王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拏罗经》卷5,《中华藏》第64册,第230页上。
    ④ (唐)不空译《补陀落海会仪轨》卷1,《大正藏》第20卷,第134页下。
    ⑤ 转引自吴信如主编,拇尾祥云著《曼荼罗之研究》(上),中国藏学出版社,2011年,第315页。
    ① (唐)不空译《略述金刚顶瑜伽分别圣位修证法门》卷1,《中华藏》第65册,第536页上。
    ② [日]圆仁撰《金刚顶大教王经疏》卷2,《大正藏》第61卷,第31页下。
    ③ 该二图参见敦煌研究院主编、彭金章本卷主编《敦煌石窟全集10密教画卷》,香港: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2003年,图194、193,第220-221页。
    ④ (宋)施护译《一切秘密最上名义大教王仪轨》卷2,《中华藏》第67册,第802页上。
    ① (姚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卷5,《中华藏》第15册,第569页中。
    ② (唐)阿地瞿多译《陀罗尼集经》卷2,《中华藏》第20册,第28页下。
    ③ (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48,《中华藏》第12册,第489页下。
    ① (宋)天息灾译《一切如来大秘密王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拏罗经》卷5,《中华藏》第64册,第230页上。
    ② (唐)三昧苏嚩罗译《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卷1,《大正藏》第20卷,第120页上。
    ③ (唐)金刚智译《金刚顶经瑜伽观自在王如来修行法》卷1,《中华藏》第66册,第289页上、中。
    ④ (唐)不空译《金刚顶经瑜伽文殊师利菩萨法》卷1,《中华藏》第65册,第396页。
    ⑤ 转引自拇尾祥云《曼荼罗之研究》(上),中国藏学出版社,2011年,第315页。
    ⑥ (唐)不空译《略述金刚顶瑜伽分别圣位修证法门》卷1,《中华藏》第65册,第536页中。
    ⑦ [日]圆仁撰《金刚顶大教王经疏》卷2,《大正藏》第61卷,第31页下。
    ① 该二图参见敦煌研究院主编、彭金章主编《敦煌石窟全集10密教画卷》,香港: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2003年,图194,第221页。
    ② (宋)施护译《一切秘密最上名义大教王仪轨》卷2,《大正藏》第18卷,第539页中。
    ① (宋)法贤译《佛说幻化网大瑜伽教十忿怒明王大明观想仪轨经》卷1,《中华藏》第64册,第682页上。
    ② (宋)天息灾译《一切如来大秘密王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拏罗经》卷5,《中华藏》第64册,第230页上。
    ③ (唐)不空译《补陀落海会仪轨》卷1,《大正藏》第20卷,第134页下。
    ① (唐)般若译《诸佛境界摄真实经》卷3,《大正藏》第18卷,第279页下。
    ② 转引自吴信如主编,拇尾祥云著《曼荼罗之研究》(上),中国藏学出版社,2011年,第315页。
    ③ 阮丽《敦煌石窟曼荼罗图像研究》,中央美术学院2012届博士学位论文,第68页。
    ① (宋)施护译《一切秘密最上名义大教王仪轨》卷2,《大正藏》第18卷,第539页中。
    ② (唐)菩提流志译《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卷9,《中华藏》第19册,第423页下。
    ③ (唐)菩提流志译《一字佛顶轮王经》卷4,《中华藏》第23册,第450页上。
    ① (唐)金刚智译《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卷2,《中华藏》第23册,第708页上。
    ② (唐)不空译《略述金刚顶瑜伽分别圣位修证法门》卷1,《中华藏》第65册,第535页上。
    ③ (宋)天息灾译《一切如来大秘密王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拏罗经》卷5,《中华藏》第64册,第230页上。
    ④ (唐)不空译《补陀落海会仪轨》卷1,《大正藏》第20卷,第136页上。
    ⑤ 转引自吴信如主编,拇尾祥云著《曼荼罗之研究》(上),中国藏学出版社,2011年,第315页。
    ① (唐)不空译《金刚顶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卷1,《大正藏》第18卷,第294页下、295页上。
    ② (唐)不空译《一字奇特佛顶经》卷3,《中华藏》第65册,第362页上。
    ① (唐)菩提流志译《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卷1,《中华藏》第19册,第353页上.
    ② (唐)不空译《略述金刚顶瑜伽分别圣位修证法门》卷1,《中华藏》第65册,第535页上。
    ③ (宋)天息灾译《一切如来大秘密王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拏罗经》卷5,《中华藏》第64册,第230页上。
    ④ (唐)不空译《补陀落海会仪轨》卷1,《大正藏》第20卷,第136页上.
    ⑤ 转引自吴信如主编,拇尾祥云著《曼荼罗之研究》(上),中国藏学出版社,2011年,第315-316页。
    ① (唐)不空译《略述金刚顶瑜伽分别圣位修证法门》卷1,《中华藏》第65册,第536页中。
    ② (唐)不空译《金刚顶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卷1,《大正藏》第18卷,第295页上。
    ③ (唐)菩提流志译《一字佛顶轮王经》卷4,《中华藏》第23册,第450页上。
    ④ (唐)菩提流志译《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卷9,《中华藏》第19册,第422页下。
    ⑤ (唐)一行撰《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5,《大正藏》第39卷,第633页上。
    ⑥ (唐)善无畏、一行译《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卷1,《中华藏》第23卷,第578页上。
    ① (唐)法全集《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莲华胎藏菩提幢标帜普通真言藏广大成就瑜伽》卷2,《大正藏》第18卷,第158页上。
    ② (唐)不空译《略述金刚顶瑜伽分别圣位修证法门》卷1,《中华藏》第65卷,第535页中。
    ③ (宋)天息灾译《一切如来大秘密王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拏罗经》卷5,《中华藏》第64册,第230页上。
    ④ (唐)不空译《补陀落海会仪轨》卷1,《大正藏》第20卷,第136页上
    ⑤ (唐)不空挥《大乐金刚萨埵修行成就仪轨》卷1,《中华藏》第66册,第71页上
    ⑥ 转引自吴信如主编,拇尾祥云著《曼荼罗之研究》(上),中国藏学出版社,2011年,第316页。
    ⑦ (唐)不空译《略述金刚顶瑜伽分别圣位修证法门》卷1,《中华藏》第65册,第536页中。
    ⑧ (唐)不空译《金刚顶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卷1,《大正藏》第18卷,第295页上。
    ① (唐)辩弘集《顶轮王大曼荼罗灌顶仪轨》卷1,《大正藏》第19卷,第328页下。
    ② (唐)菩提流志译《不空胃索神变真言经》卷3,《中华藏》第19册,第368页中。
    ③ (唐)不空译《略述金刚顶瑜伽分别圣位修证法门》卷1,《中华藏》第65册,第535页中。
    ④ (宋)施护译《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卷10,《中华藏》第68册,第57页上。
    ⑤ (宋)天息灾译《一切如来大秘密王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拏罗经》卷5,《中华藏》第64册,第230页上。
    ⑥ (唐)不空译《补陀落海会仪轨》卷1,《大正藏》第20卷,第136页上。
    ⑦ (唐)不空译《大乐金刚萨埵修行成就仪轨》卷1,《中华藏》第66册,第71页上。
    ① (唐)般若译《诸佛境界摄真实经》卷3,《大正藏》第18卷,第280页上。
    ② 转引自吴信如主编,拇尾祥云著《曼荼罗之研究》(上),中国藏学出版社,2011年,第316页。
    ③ (唐)不空译《略述金刚顶瑜伽分别圣位修证法门》卷1,《中华藏》第65册,第536页中.
    ① (唐)一行撰《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1,《大正藏》第39卷,第582页上。
    ② (唐)慧琳撰《一切经音义》卷2,《中华藏》第57册,第428页上。
    ③ (唐)慧琳撰《一切经音义》卷27,《中华藏》第57册,第963页下。
    ④ [日]狄原云来编《梵和大辞典》(下),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79年,第1071页。
    ① 图4-11、4-13、4-14引自[英]约翰·马歇儿著,王冀青译《犍陀罗佛教艺术》,甘肃教育出版社,1989年,图63。
    ② 图4-15引自[日]宫治昭著,李萍译《犍陀罗美术寻踪》,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第171页图Ⅳ-25.执金刚神的各种形象。
    ③ 图4-16引自赵玲《印度秣菟罗早期佛教造像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图3-2-1.
    ④ 此观点详见赵玲《印度秣菟罗早期佛教造像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第174页。笔者非常赞同她的这一观点,并引以用之。
    ① (吴)支谦译《须摩提女经》卷1,《中华藏》第34册,第196页中。
    ② 该记载详见五百大阿罗汉等造,玄奘译《阿昆达磨大昆婆沙论》卷133,《中华藏》第46册,第208页上;世亲造,玄奘译《阿昆达磨俱舍论》卷11,《中华藏》第47册,第101页上。
    ③ (唐)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7,《中华藏》第12册,第686页上。
    ④ (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昆奈耶杂事》卷26,《中华藏》第39册,第239页上。
    ⑤ 赵莉,《克孜尔石窟降伏六师外道壁画考析》,《敦煌研究》1995年第1期。
    ① 图4-17引自赵莉《克孜尔石窟降伏六师外道壁画考析》,《敦煌研究》1995年第1期,第154页图1。笔者圈出了密迹金刚形象。
    ② (元魏)慧觉等译《贤愚经》卷2,《中华藏》第51册,第24页下。
    ③ 图4-18、4-19引自[韩]林玲爱《敦煌石窟北魏时期金刚力士的“汉化”过程》,《中华文化论坛》,2008年第4期,图2、图1。
    ① (元)王古撰《大藏圣教法宝标目》卷1,《乾隆藏》第143册,第524页上、中。
    ② (唐)菩提流志译《大宝积经》卷9,《中华藏》第8册,第470页下。
    ③ (西晋)竺法护译《密迹金刚力士经》,《大宝积经》卷9,《中华藏》第8册,第470页中下。
    ④ 吕建福《中国密教史》(修订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48页。
    ① (唐)不空译《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2,《中华藏》第65册,第985页中。
    ② 龙树造,宋施护等译《广大发愿颂》卷1,《中华藏》第67册,第893页下。
    ③ 龙树菩萨集颂,宋天息灾等译《菩提行经》卷4,《中华藏》第63册,第932页中。
    ④ 《梵网经述记》卷1,《大正藏》第85卷,第740页上。
    ⑤ (唐)输波迦罗译《苏悉地羯罗经》卷1,《中华藏》第23册,第788页下。
    ⑥ (唐)不空译《圣迦棍忿怒金刚童子菩萨成就仪轨经》卷1,《中华藏》第66册,第56页中。
    ① (唐)不空译《圣迦棍忿怒金刚童子菩萨成就仪轨经》卷1,《中华藏》第66册,第183页下。
    ② (唐)菩提流志译《五佛顶三昧陀罗尼经》卷1,《中华藏》第23册,第362页上。
    ③ (唐)菩提流志译《五佛顶三昧陀罗尼经》卷2,《中华藏》第23册,第370页下。
    ④ (唐)菩提流志译《一字佛顶轮王经》卷2,《中华藏》第23册,第428页中。另外该经《画像法品》中有记有左手持金刚杵的记载见《一字佛顶轮王经》卷1,《中华藏》第23册,第413页下。
    ⑤ (唐)菩提流志译《广大宝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卷1,《中华藏》第23册,第308页下。
    ⑥ (唐)阿地瞿多译《陀罗尼集经》卷1,《中华藏》第20册,第2页中。
    ⑦ (唐)菩提流志译《一字佛顶轮王经》卷4,《中华藏》第23册,第449页下。
    ⑧ (唐)不空译《菩提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卷2,《中华藏》第65册,第493页上。
    ① (唐)义净译《佛说大孔雀咒王经》卷下,《中华藏》第19册,第885页上。
    ② (唐)菩提流志译《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卷30、卷15,《中华藏》第19册,第649页中、第487页中。
    ③ (唐)阿地瞿多译《陀罗尼集经》卷2,《中华藏》第20册,第33页下。
    ④ 龙树造,宋施护等译《广大发愿颂》卷1,《中华藏》第67册,第893页下。
    ⑤ (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19,《中华藏》第12册,第235页上。
    ⑥ (唐)阿地瞿多译《陀罗尼集经》卷7,《中华藏》第20册,第109页上。
    ⑦ (唐)慧琳撰《一切经音义》卷37,《中华藏》第58卷,第135页上。
    ① (唐)一行撰《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1,《大正藏》第39卷,第580页中。
    ② (唐)一行撰《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1,《大正藏》第39卷,第580页中。
    ① 此中对十九执金刚的分析主要引自(唐)一行撰《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1,《大正藏》第39卷,第581页上,少数笔者进行了概括总结。
    ① (唐)一行撰《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5,《大正藏》第39卷,第743页上。
    ② (唐)一行撰《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1,《大正藏》第39卷,第582页上。
    ③ (唐)一行撰《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1,《大正藏》第39卷,第610页上。
    ① (唐)一行撰《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5,《大正藏》第39卷,第633页上。
    ② (唐)不空译《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味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卷1,《中华藏》第65册,第855页上。
    ③ 吕建福《普贤菩萨在金刚乘教法中的地位》,《密教论考》,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第71页。
    ④ (唐)不空译《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味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卷1,《中华藏》第65册,第852页上、中。
    ① (唐)不空译《金刚顶瑜伽金刚萨埵五秘密修行念诵仪轨》卷1,《中华藏》第65册,第767页上。
    ② (唐)不空译《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卷1,《中华藏》第65册,第857页上
    ③ (唐)不空译《金刚顶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卷1,《大正藏》第18卷,第292页中。
    ④ (唐)般若译《诸佛境界摄真实经》卷2,《大正藏》第18卷,第274页下、277页上。
    ⑤ (唐)不空译《大乐金刚萨埵修行成就仪轨》卷1,《中华藏》第66册,第68页上
    ⑥ (唐)不空译《金刚顶瑜伽金刚萨埵五秘密修行念诵仪轨》卷1,《中华藏》第65册,第764页上。
    ⑦ [日]圆仁撰《金刚顶大教王经疏》卷1,《大正藏》第61卷,第45页中。
    ⑧ 转引自吴信如主编,拇尾祥云著《曼荼罗之研究》(上),中国藏学出版社,2011年,第312页。
    ① (唐)不空译《金刚顶瑜伽降三世成就极深密门》卷1,《中华藏》第66册,第309页上。
    ② (唐)不空译《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陀罗尼念诵仪轨》卷1,《中华藏》第65册,第1019页下。
    ③ [日]圆仁撰《金刚顶大教王经疏》卷2,《大正藏》第61卷,第33页中。
    ④ (宋)法贤译《佛说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卷2,《中华藏》第64册,第956页上。
    ⑤ (宋)施护译《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卷11,《中华藏》第68册,第63页中。
    ⑥ “部多”指一种鬼类名。
    ⑦ (宋)法天译《佛说金刚手菩萨降伏一切部多大教王经》卷1,《中华藏》第64册,第540页下。
    ① (唐)不空译《略述金刚顶瑜伽分别圣位修证法门》卷1,《中华藏》第65册,第535页中。
    ② 吕建福《中国密教史》(修订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375-376页。
    ③ (唐)不空译《金刚顶瑜伽金刚萨埵五秘密修行念诵仪轨》卷1,《中华藏》第65册,第766页中。
    ④ (唐)一行撰《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5,《大正藏》第39卷,第632页下。
    ⑤ [日]圆仁撰《金刚顶大教王经疏》卷3,《大正藏》第61卷,第41页下。
    ① (唐)般若译《诸佛境界摄真实经》卷2,《大正藏》第18卷,第274页中。
    ② 吕建福《普贤菩萨在金刚乘教法中的地位》,《密教论考》,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第71页。
    ① (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卷1,《大正藏》第39卷,第584页上。
    ① (宋)法贤译《佛说持明藏瑜伽大教尊那菩萨大明成就仪轨经》卷1,《中华藏》第64册,第695页上。
    ② 吕建福《中国密教史》(修订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47页。
    ① 宋朗秋,《大足宝顶山与剑川石钟山十大、八大明王的比较研究》,《敦煌研究》,1999年第3期。
    ② 谢继胜,《黑水城唐卡中的护法与空行母图像考》,《西北民族研究》,2002年第3期。
    ① 谢继胜,《黑水城唐卡中的护法与空行母图像考》,《西北民族研究》,2002年第3期。
    ② (唐)一行撰《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9,《大正藏》第39卷,第678页中。
    ③ (唐)不空译《胜军不动明王四十八使者秘密成就仪轨》卷1,《大正藏》第21卷,第34页中。
    ④ (唐)一行述记《大日经义释》卷7,《卍续藏》第23册,第389页上。
    ⑤ 源自《胜军不动明王四十八使者祕密成就仪轨》所记明王四弘愿:“见我身者,发菩提心,闻我名者,闻我说者,知我心者,即身成佛。”(唐)不空译《胜军不动明王四十八使者秘密成就仪轨》卷1,《大正藏》第21卷,第33页下。
    ⑥ (唐)达磨栖那译《大妙金刚大甘露军擎利焰鬘炽盛佛顶经》卷1,《大正藏》第19卷,第341页上。
    ⑦ (唐)一行撰《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大正藏》第39册,第662页中。
    ① (唐)一行述记《大日经义释》卷7,《卍续藏》第23册,第325页中。
    ② (唐)不空译《胜军不动明王四十八使者秘密成就仪轨》卷1,《大正藏》第21卷,第34页中。
    ③ (唐)一行撰《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9,《大正藏》第39卷,第679页上。
    ④ [日]圆仁撰《金刚顶大教王经疏》卷2,《大正藏》第61卷,第33页中。
    ⑤ (宋)施护等译《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卷9,《中华藏》第68册,第52页中。
    ⑥ (宋)施护译《佛说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卷3,《中华藏》第67册,第305页中。
    ① (宋)法贤译《佛说幻化网大瑜伽教十忿怒明王大明观想仪轨经》卷1,《中华藏》第64册,第681页中。
    ② (唐)良贲述《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卷3,《大正藏》第33卷,第516页中。
    ③ (唐)不空译《胜军不动明王四十八使者秘密成就仪轨》卷1,《大正藏》第21卷,第34页中。
    ① 该图引自谢继胜,《黑水城唐卡中的护法与空行母图像考》,《西北民族研究》,2002年第3期,图版3.
    ② 此三图引自聂葛明,《云南大理白族佛教密宗雕塑图录》,《第二届中国密教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3年,未刊。
    ① [日]狄原云来编《梵和大辞典》(上),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79年,第560页。
    ② (唐)一行撰《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10,《大正藏》第39卷,第685页中。
    ① (唐)法全集《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莲华胎藏菩提幢标帜普通真言藏广大成就瑜伽》卷2,《大正藏》第18卷,第158页上。
    ② (唐)慧琳撰《一切经音义》卷36,《中华藏》第58卷,第118页下。
    ③ (唐)义操集《胎藏金刚教法名号》卷1,《大正藏》第18卷,第203页中。
    ④ (唐)达磨栖那译《大妙金刚大甘露军拏利焰鬘炽盛佛项经》卷1,《大正藏》第19卷,第340页下。
    ⑤ (唐)菩提仙译《大圣妙吉祥菩萨秘密八字陀罗尼修行曼荼罗次第仪轨法》卷1,《大正藏》第20卷,第785页中、下。
    ⑥ (唐)善无畏译《慈氏菩萨略修瑜伽念诵法》卷2,《大正藏》第20卷,第595页下。
    ⑦ (唐)不空译《法华曼荼罗威仪形色法经》卷1,《大正藏》第19卷,第605页下。
    ⑧ (唐)善无畏译《三种悉地破地狱转业障出三界秘密陀罗尼法》卷1,《大正藏》第18卷,第909页下。
    ⑨ [日]圆仁撰《金刚顶大教王经疏》卷2,《大正藏》第61卷,第33页中。
    ① 该图及日本降三世明王形象信息均引自李静杰,《五代前后降魔图像的新发展——以巴黎集美美术馆所藏敦煌出土绢画降魔图为例》,《故宫博物院院刊》,2002年第6期,图五。
    ① 李静杰,《五代前后降魔图像的新发展——以巴黎集美美术馆所藏敦煌出土绢画降魔图为例》,《故宫博物院院刊》,2002年第6期。
    ① [日]狄原云来编《梵和大辞典》(上),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79年,第121页。
    ② (唐)不空译《佛说一髻尊陀罗尼经》卷1,《中华藏》第66册,第219页上。
    ③ (唐)善无畏译《尊胜佛顶惰瑜伽法轨仪》卷2,《大正藏》第19卷,第379页上。
    ④ 《西方陀罗尼藏中金刚族阿蜜哩多军咤利法》卷1《序》中说“慈觉大师圆仁《入唐新求圣教目录》有阿蜜哩多军荼利法一卷,惜密部经轨中逸而不传。”
    ① (唐)不空译《法华曼荼罗威仪形色法经》卷1,《大正藏》第19卷,第605页中、下。
    ② (唐)不空译《摄无碍大悲心大陀罗尼经计一法中出无量义南方满愿补陀落海会五部诸尊等弘誓力方位及威仪形色执持三摩耶幖帜曼荼罗仪轨》卷1,《大正藏》第20卷,第136页中。
    ③ (唐)法全撰《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莲华胎藏悲生曼荼罗广大成就仪轨供养方便会》卷2,《大正藏》第18卷,第119页中。
    ④ 《西方陀罗尼藏中金刚族阿蜜哩多军咤利法》卷1,《大正藏》第21卷,第49页中——50页中。
    ⑤ 《西方陀罗尼藏中金刚族阿蜜哩多军咤利法》卷1,《大正藏》第21卷,第54页中。
    ① (宋)法贤译《佛说幻化网大瑜伽教十忿怒明王大明观想仪轨经》卷1,《中华藏》第64册,第680页中。
    ② (唐)不空译《甘露军荼利菩萨供养念诵成就仪轨》卷1,《中华藏》第65册,第812页中。
    ③ [日]圆仁撰《金刚顶大教王经疏》卷2,《大正藏》第61卷,第33页中。
    ① (宋)法贤译《佛说持明藏瑜伽大教尊那菩萨大明成就仪轨经》卷2,《中华藏》第64册,第703页下。
    ② (唐)一行撰《曼殊室利焰曼德迦万爱秘术如意法》卷1,《大正藏》第21卷,第97页中。
    ③ (唐)不空译《圣阎曼德迦威怒王立成大神验念诵法》卷1,《中华藏》第66册,第109页中。
    ④ (日)安然集《诸阿闍梨真言密教部类总录》卷2,《大正藏》第55卷,第1126页下。
    ⑤ (唐)不空译《圣阎曼德迦威怒王立成大神验念诵法》卷1,《中华藏》第66册,第109页下。
    ① (唐)不空译《圣阎曼德迦威怒王立成大神验念诵法》卷1,《中华藏》第66册,第109页下。
    ② (唐)不空译《圣阎曼德迦威怒王立成大神验念诵法》卷1,《中华藏》第66册,第111页上。
    ③ (宋)法贤译《佛说妙吉祥最胜根本大教经》卷1,《中华藏》第64册,第655页下。
    (唐)慧琳撰《一切经音义》卷27,《中华藏》第57册,第963页下
    ① (唐)义操集《胎藏金刚教法名号》,《大正藏》第18卷,第206页上。
    ② (唐)慧琳撰《一切经音义》卷36,《中华藏》第58册,第119页上。
    ③ (唐)阿质达霰译《大威力乌枢瑟摩明王经》卷1,《中华藏》第65册,第241页下。
    ④ (唐)不空译《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陀罗尼念诵仪轨》卷1,《中华藏》第65册,第1020页中。
    ⑤ (唐)不空译《摄无碍大悲心大陀罗尼经计一法中出无量义南方满愿补陀落海会五部诸尊等弘誓力方位及威仪形色执持三摩耶幖帜曼荼罗仪轨》卷1.《大正藏》第20卷,第130页上。
    ⑥ (唐)不空译《金刚顶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卷1,《大正藏》第18卷,第292页上。
    ⑦ (唐)金刚智译《金刚药叉瞋怒王息灾大威神验念诵仪轨》卷1,《大正藏》第21卷,第98页上。
    ① (唐)空基述《青色大金刚药叉辟鬼魔法》,《大正藏》第21卷,第101页上。该文据东寺宝菩提院三密藏古写本刊入,题称“蛟龙洞阿阇梨空基述”,该文并不见于入唐求法诸录,多有脱字用方框替代,内容亦不完整。
    ① 李远国,《天蓬、天蓬信仰及其图像的考辨》,《宗教学研究》,2011年第2期。
    ② [日]松长有庆等著《曼荼罗的世界》,(台湾)唵啊吽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第46页。
    ③ 李南《佛教密宗女性神佛》,《南亚研究》,2007年第2期。
    ④ (唐)不空译《底哩三昧耶不动尊圣者念诵秘密法》卷2,《大正藏》第21卷,第19页中。
    ⑤ (唐)菩提留志译《一字佛顶轮王经》卷1,《中华藏》第23册,第415页中。
    ① D. S. Ruegg, the Life of Bu stop Rin po the:With the tibetan text of the Bu ston rNam thar, Roma:Is. M. E.O.,
    1966,p.26.转引自杨鸿蛟《夏鲁寺般若佛母殿<文殊根本续>壁画与转轮王观念关系考》,《中国藏学》,2012年第2期。
    ② (唐)菩提流志译《不空胃索神变真言经》卷8,《中华藏》第19册,第419页下。
    ① (唐)善无畏、一行译《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卷2,《中华藏》第23卷,第585页下。
    ② (唐)一行撰《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9,《大正藏》第39卷,第673页中。
    ③ 该“大力大护明妃”真言全文为“南么萨婆坦他(引)蘖帝[口*弊](毗也反一)萨婆佩野微蘖帝[口*弊](二)微湿缚目契弊萨婆他晗(四)欠啰吃沙摩诃沫丽(五)萨婆怛他蘖多(六)奔昵也儞(入)阁帝(七)[合*牛][合*牛]怛啰磔怛啰磔阿钵啰底诃帝莎诃”。
    ④ (唐)一行撰《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9,《大正藏》第39卷,第673页下。
    ⑤ (唐)一行撰《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12,《大正藏》第39卷,第708页上。
    ① 李南《佛教密宗女性神佛》,《南亚研究》,2007年第2期。
    ② 释如源《有部菩萨行之探微—以四波罗蜜多之成立为主的研究》,http://www.fjdh.com/wumin/2009/04/0643 3545924.html。
    ① (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37,《大正藏》第9卷,第635页中。
    ② 松长有庆等著《曼荼罗的世界》,(台湾)吨啊吽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第46页。
    ③ 松长有庆等著《曼荼罗的世界》,(台湾)吨啊吽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第176页。
    ④ (唐)不空译《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2,《中华藏》第65册,第985页中。
    ⑤ (唐)不空译《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陀罗尼念诵仪轨》卷1,《中华藏》第65册,第1020页下
    ① (唐)不空译《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卷2,《中华藏》第65册,第306页上。
    ② (唐)不空译《略述金刚顶瑜伽分别圣位修证法门》卷1,《中华藏》第65册,第531页下。
    ③ (唐)般若译《诸佛境界摄真实经》卷2,《大正藏》第18卷,第276页中。
    ④ (唐)不空译《补陀落海会仪轨》卷1,《大正藏》第20卷,第132页上。
    ⑤ 原注见《藏文大藏经》北京版,第五十二函《本续解》,上128—下130,写396,转引自吴信如主编,拇尾祥云著《曼荼罗之研究》(上),中国藏学出版社,2011年,第311页。
    ⑥ 龙树造,(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65,《中华藏》第26册,第197页上。
    ⑦ (唐)不空译《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卷2,《中华藏》第65册,第306页中。
    ① (唐)不空译《略述金刚顶瑜伽分别圣位修证法门》卷1,《中华藏》第65卷,第532页上。
    ② (唐)般若译《诸佛境界摄真实经》卷2,《大正藏》第18卷,第276页中。
    ③ (唐)不空译《补陀落海会仪轨》卷1,《大正藏》第20卷,第132页上。
    ④ 原注见《藏文大藏经》北京版,第五十二函《本续解》,上128——下130,写396,转引自吴信如主编,拇尾祥云著《曼荼罗之研究》(上),中国藏学出版社,2011年,第311页。
    ⑤ (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33,《中华藏》第12册,第380页上。
    ⑥ (唐)不空译《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卷2,《中华藏》第65册,第306页中。
    ⑦ (唐)不空译《略述金刚顶瑜伽分别圣位修证法门》卷1,《中华藏》第65册,第532页上。
    ⑧ (唐)般若译《诸佛境界摄真实经》卷2,《大正藏》第18卷,第276页中。
    ① (唐)不空译《补陀落海会仪轨》卷1,《大正藏》第20卷,第132页中。
    ② 原注见《藏文大藏经》北京版,第五十二函《本续解》,上128—下130,写396,转引自拇尾祥云《曼茶罗之研究》(上),中国藏学出版社,2011年,第311页。
    ③ (唐)不空译《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卷2,《中华藏》第65册,第306页下。
    ④ (唐)不空译《略述金刚顶瑜伽分别圣位修证法门》卷1,《中华藏》第65册,第532页上。
    ⑤ (唐)般若译《诸佛境界摄真实经》卷2,《大正藏》第18卷,第276页中。
    ⑥ (唐)不空译《补陀落海会仪轨》卷1,《大正藏》第20卷,第132页上。
    ⑦ 原注见《藏文大藏经》北京版,第五十二函《本续解》,上128—下130,写396,转引自吴信如主编,拇尾祥云著《曼荼罗之研究》(上),中国藏学出版社,2011年,第311页。
    ① (唐)不空译《金刚顶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卷1,《大正藏》第18卷,第294页上。
    ② (唐)般若译《诸佛境界摄真实经》卷2,《大正藏》第18卷,第276页中。
    ③ (唐)不空译《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卷2,《中华藏》第65册,第306页上、中、下。
    ① 关于这种相互供养关系,日本学者多有论述,其中拇尾祥云在其论著《曼荼罗之研究》(吴信如主编,中国藏学出版社,2011年)里专门分析了根本成身会的相互供养关系。
    ② (唐)不空译《补陀落海会仪轨》卷1,《大正藏》第20卷,第129下,130页上。
    ① 该图版之印契主要据《大正藏·图像部》所载之日本仁和寺版金刚界曼荼罗之根本成身会形象进行描述。
    ① (唐)金刚智译《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卷3,《中华藏》第23册,第721页上。
    ② (唐)一行《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5,《大正藏》第39卷,第632页上。
    ③ [日]空海《秘藏记本》,《大正藏·图像部》卷1,第2页上。
    ④ 松长有庆等著《曼荼罗的世界》,(台湾)吨啊吽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第176页。
    ⑤ (唐)不空译《略述金刚顶瑜伽分别圣位修证法门》卷1,《中华藏》第65卷,第535页下。
    ① (唐)义操集《胎藏金刚教法名号》卷1,《大正藏》第18卷,第205页中,206页上。
    ② (宋)施护译《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卷10,《中华藏》第68册,第57页中。
    ③ [日]长谷川密云《十二天成立私考》,《密教研究》,1927年第24期,第48-74页。
    ① 这方面的研究多从中国古代历史,尤其是魏晋南北朝史中着手,对帝王与天王名称关系角度的探讨,如《兼华戎之美——十六国“天王”名号者论》(吴芳佳,南京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十六国时期帝王的称号——天王之使用》(张俊飞,《兰台世界》,2012年7月)等。还有从俗文化研究的角度对敦煌变文中帝释天在中国民俗、信仰等文化中的体现进行了梳理研究,如项楚论文《从印度走进中国——敦煌变文中的帝释》,(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但未提及密教中的帝释天形象及其影响。
    ③ (唐)不空译《金刚顶经瑜伽十八会指归》卷1,《中华藏》第65册,第474页中。
    ① (唐)不空译《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卷2,《中华藏》第65册,第866页下。
    ① (宋)施护译《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卷10,《中华藏》第68册,第57页中—58页上。
    ① 十二天形象依据经轨为《十二天供仪轨》(《大正藏》第21卷,第386页下),该仪轨是享和元年(1801)由长谷寺留学沙门快道志依据智积院动潮僧正之御本写之而校。
    ③ 《贤劫十六尊》(《大正藏》第18卷,第340页上)亦是长谷寺留学沙门快道志于享和二年(1802)依据智积院本校。
    ④ [日]空海撰《秘藏记》末,《大正藏·图像部》第1卷,第12页中。
    ① (唐)不空译《普遍光明清净炽盛如意宝印心无能胜大明王大随求陀罗尼经》卷2,《中华藏》第66册,第101页下。
    ② (唐)不空译《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卷1,《大正藏》第21卷,第252页中。
    ③ (唐)不空译《昆沙门天王经》卷1,《中华藏》第64册,第672页下。
    ④ 高岩,鄂崇荣《吉祥天女仪轨及功能在青藏高原民间信仰中的流变》,《青海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
    ⑤ 关于吉祥天女的研究详见李翎《藏传佛教护法神吉祥天母的图像样式》(《法音》,2009年第12期)一文中,中外学者的详细介绍。
    ⑥ 见Dictionary of Buddhist iconography卷8,第2253页Marici条,转引自李翎《摩利支天信仰与图像》,《中国美术馆》,2013第4期。该文细致全面的对国内外、汉藏佛教中的摩利支天的图像、造像进行了研究。
    ① (唐)不空译《佛说摩利支天经》卷1,《大正藏》第21卷,第260页中。
    ② (唐)不空译《佛说摩利支天经》卷1,《大正藏》第21卷,第261页中。
    ③ (宋)天息灾译《佛说大摩里支菩萨经》卷1,《大正藏》第21卷,第265页中、下。
    ④ (元魏)吉迦夜、昙曜译《杂宝藏经》卷9,《中华藏》第51册,第732页下。
    ⑤ (唐)不空译《大药叉女欢喜母并爱子成就法》卷1,《中华藏》第66册,第77页中。
    ⑥ (唐)不空译《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卷2,《中华藏》第65册,第619页下。
    ⑦ (唐)不空译《大药叉女欢喜母并爱子成就法》卷1,《中华藏》第66册,第81页中。
    ⑧ 王国建,《“鬼子母”崇拜文化及其艺术形象变迁》,《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① (唐)不空译《金刚顶经瑜伽十八会指归》卷1,《中华藏》第65册,第473页下—474页上。
    ② (宋)施护译《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卷14,《中华藏》第68册,第81页下。
    ③ 郭良鋆,《印度教三大主神的形成》,《南亚研究》,1993年,第4期。
    ④ 蓝吉富主编,[日]大村西崖著《密教发达志》(上),《世界佛学名著译丛》第72、73册,华宇出版社,第 247-248页。
    ① 吕建福,《中国密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363页。
    ② 久美却吉多杰编著,曲甘·完玛多杰译《藏传佛教神明图谱·护法神》,青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03页。
    ③ 相关研究成果有:徐梵澄《关于毗沙门天王等事》,《世界宗教研究》1983年第3期;吕建福《西北战事与毗沙门天王的信仰》,《中国密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363-369页;严耀中《护国与护教———毗沙门天王崇拜述论》,《汉传密教》,学林出版社,1999年,第196-209页。国外学界的研究成果有:松本文三郎《兜跋毗沙门考》,《东方学报》(京都)1939年第1期;宫崎市定《毗沙门天王信仰的东传》,《纪元2600年纪念史学论文集》,1941年;台信佑尔《敦煌の四天王图像》,《东京国立博物馆纪要》1991年第27号;田边胜美《毗沙门天像の诞生》,吉川弘文馆,1999年,第64-66页J.Baker.Suiand Early tang Period Imagesof the Heavenly King in tombs and temples.Orientations, April 1999——转引自党燕妮《毗沙门天王信仰在敦煌的流传》,《敦煌研究》,2005年第3期。
    ① (唐)善无畏译《大圣欢喜双身大自在天昆那夜迦王归依念诵供养法》卷1,《大正藏》第21卷,第303页中、下。
    ② 任继愈主编《宗教词典》(修订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12月版,第896页。
    ③ 严耀中,《关于敦煌壁画中来自婆罗门教神祇形象的诠释》,《敦煌学辑刊》,2012年第2期。
    ④ (唐)一行记《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7,《大正藏》第39卷,第650页上。
    ⑤ 王惠民,《敦煌毗那夜迦像》,《敦煌学辑刊》,2009年第1期。关于毗那夜迦作为善恶神在敦煌壁画中的体现详见《敦煌石窟中的饿尼沙》(《饶宗颐东方学论集》),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柴平平《象头神形象在中国的蜕变》,兰州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等。
    ① [日]澄圆集《白宝抄·圣天法杂集》,《大正藏·图像部》第10卷,第1117页下。
    ② 同上。
    ① 吕建福《中国密教史·序》(修订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7页。
    ② 同上。
    ① 吕建福《中国密教史》(修订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10页。
    ② (藏)多罗那他撰,许得存译,《金刚乘密法概论》(见《觉囊派教法史》<阿旺洛追扎巴著,许得存译,陈庆英校>附录),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26页。
    ③ (宋)施护译《佛说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卷7,《中华藏》第67册,第334页中。
    ④ 吕建福《中国密教史》(修订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565页。
    ⑤ 布顿大师著,郭和卿译《佛教史大宝藏论》,民族出版社,1986年,第325页。
    ⑥ 吕建福《中国密教史》(修订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565页。
    ⑦ (藏)多罗那他撰,许得存译,《金刚乘密法概论》(见《觉囊教法史》附录),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79-280页。
    ① (宋)施护译《佛说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卷1,《中华藏》第67册,第284页下。
    ② (宋)施护译《佛说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卷5,《中华藏》第67册,第317页下。
    ③ (宋)施护译《佛说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卷3,《中华藏》第67册,第305页上。
    ④ 此种分类和经录引《布顿佛教史》之说,详见布顿大师著,郭和卿译《佛教史大宝藏论》,民族出版社,1986年,第326页。
    ⑤ [英]约翰·布洛菲尔德著,耿异译《西藏佛教密宗》,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第142页。
    ① 索南才让《西藏密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36页。
    ② (藏)多罗那他撰,许得存译,《金刚乘密法概论》(见《觉囊派教法史》<阿旺洛追扎巴著,许得存译,陈庆英校>附录),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24页。
    ① 李南校勘译注,《<胜乐轮经>及其注疏解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3页。
    ② 李南《<胜乐根本续>和<喜金刚本续>主要内容及其文献整理综述》,《第二届中国密教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2013年,第430页。
    ③ (宋)法护译《佛说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轨经》卷3,《中华藏》第69册,第63页下。
    ④ 李南《<胜乐根本续>和<喜金刚本续>主要内容及其文献整理综述》,《第二届中国密教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2013年,第435页。
    ⑤ (宋)法护译《佛说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轨经》卷2,《中华藏》第69册,第61页中。
    ⑥ (宋)法护译《佛说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轨经》卷2,《中华藏》第69册,第62页上。
    ① (宋)法护译《佛说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轨经》卷4,《中华藏》第69册,第67页下。
    ② (宋)法护译《佛说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轨经》卷1,《中华藏》第69册,第58页中。
    ③ (宋)法护译《佛说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轨经》卷2,《中华藏》第69册,第60页上。
    ④ (宋)法护译《佛说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轨经》卷4,《中华藏》第69册,第67页上。
    ① 黄心川《中国密教史·序》(修订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12页。
    ② 布顿大师著,郭和卿译《佛教史大宝藏论》,民族出版社,1986年,第332页。
    ③ 杨青凡《五方佛及其图像考查》,《西藏研究》,2007年第2期。
    ④ 索南才让《<时轮根本略续>及其宇宙和谐论》,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⑤ 同上。
    [1](唐)金刚智译《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任继愈主编《中华大藏经》.第23册.中华书局.1987年。
    [2](唐)不空译《金刚项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真实摄经》、《金刚顶经瑜伽十八会指归》、《金刚顶莲华部心念诵仪轨》、《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等.任继愈主编《中华大藏经》.第65册.中华书局.1993年。
    [3](宋)施护译《佛说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真实摄经》、《佛说无二平等最上瑜伽真实摄经》、《一切秘密最上名义大教王仪轨》.任继愈主编《中华大藏经》.第67册.中华书局.1993年。
    [4](宋)施护译《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真实摄经》(30卷).任继愈主编《中华大藏经》.第68册.中华书局.1993年。
    [5][日]高楠顺次郎编《大正新修大藏经》.佛陀教育基金出版部.1990年。
    [6]《卍续藏经》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藏经书院.1983年。
    [7]德格版、北京版藏文大藏经《甘珠尔》、《丹珠尔》。
    [8]《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9](梁)慧皎《高僧传》中华书局.1992年。
    [10](唐)玄奘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
    [11](唐)义净著.王邦维校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中华书局.1988年。
    [12](宋)赞宁、智轮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中华书局.1987年。
    [13][日]圆仁撰.顾承甫、何泉达点校《入唐求法巡礼行一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14](元)布顿·仁钦珠著.郭和卿译.《佛教史大宝藏论》.民族出版社.1986年。
    [15](梁)释僧祐撰,苏晋仁,萧辣子点校.《出三藏记集》.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16]西藏博物馆编.《旁塘目录:声明要领二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
    [1]吕澂.《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
    [2]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
    [3]张曼涛主编.《密宗概论》《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71册.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
    [4]张曼涛主编.《密宗教史》《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72册.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
    [5]张曼涛主编.《密宗思想论集》《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73册.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
    [6]张曼涛主编.《密宗仪轨与图式》《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74册.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
    [7]李世杰.《密教概论》.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从刊》第71册.台湾: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
    [8]黄永武.《敦煌宝藏》.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1年。
    [9]蓝吉富主编.《现代佛学大系》.台北:弥勒出版社.1982、1983年。
    [10]多罗那他著.张建木译《印度佛教史》.中国佛教协会印行.1983年。
    [11]《海潮音文库》.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
    [12]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13][日]大村西崖著《密教发达志》.蓝吉富主编《世界佛学名著译丛》第74册.台北:华宇出版社.1985年。
    [14]宇井伯寿等合编《德格版·西藏大藏经总目录(上)》.收录于蓝吉富主编《世界佛学名著译丛》第29册.台北:华宇出版社.1985年。
    [15]郑圣冲.《吕格尔的象征哲学》.上海:光启出版社.1985年。
    [16]方立天.《佛教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
    [17]王亚荣.《大兴善寺》.西安:三秦出版社.1986。
    [18]韩儒林.《读阅特勒碑札记》.林干编:《突厥与回屹历史论文选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19]多觉杰拔格西.《密乘法海》.台北:新文丰公司.1987年。
    [20]日本种智院大学密教学会编.《西藏密教研究》《世界佛学名著译丛》第75册.台北:华宇出版社.1988年。
    [21]赖永海.《中国佛性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22]郭朋.《中国佛教思想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
    [23]黄心川.《印度哲学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89年。
    [24]杨曾文、姚长寿译《印度佛教史概说》.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
    [25]陈景富.《法门寺史略》.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26]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27]元亨寺汉译南传大藏经编译委员会.《汉译南传大藏经》元亨寺妙林出版社,1990年。
    [28]松长有庆.金冈有庆.清水乞.赖富本宏.杉蒲康平原著.蔡东照编著.《曼荼罗的世界》.台北:唵啊吽出版社有限公司.1991年。
    [29]杜继文.《佛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30]郭良望译.《经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31]张岂之、韩金科主编《首届国际法门寺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32]李安宅.《李安宅藏学文论选》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年。
    [33]胡文和.《四川道教佛教石窟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
    [34]吕建福.《中国密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35]周一良著.钱文忠译.《唐代密宗》.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
    [36]班班多杰.《拈花微笑:藏传佛教哲学境界》.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37]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38]《中国石窟·克孜尔石窟》.文物出版社.平凡社.1997年中文版。
    [39]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40]索南才让.《西藏密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41]金泽.《宗教禁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
    [42]姜怀英、邱宣充编著《大理崇圣寺三塔》.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43]严耀中.《汉传密教》.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
    [44]张锡禄.《大理白族佛教密宗》.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
    [45]周叔迦.《周叔迦佛学论著集》中华书局,2000年。
    [46]则一编.《中国藏密宝典》(全六册).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
    [47]贾二强.《神界鬼域——唐代民间信仰透视》.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48]林世田,申国美.《敦煌密宗文献集成续编》再版.(全两册).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0年。
    [49]霍巍.《西藏西部佛教文明》.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
    [50]瞿明安.《中国象征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51]尕藏加.《吐蕃佛教——宁玛派前史与密宗传承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
    [52]彭树智.《文明交往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53]谢继胜.《西夏藏传绘画——黑水城出土西夏唐卡研究》.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54]尕藏加.《雪域的宗教》.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55]全佛编辑部编《密教的修法手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56]全佛编辑部编《密教曼荼罗图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57]弘学编《佛教诸尊全图:金刚界曼荼罗》成都:四川巴蜀书社.2003年。
    [58]敦煌研究院主编、彭金章本卷主编《敦煌石窟全集·密教画卷》.香港: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2003年。
    [59]李小荣.《敦煌密教文献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60]姚卫群.《古印度六派哲学经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61]韩异主编《古代中国:东亚世界的内在交流》.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62]王益鸣.《空海学术体系的范围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
    [63]苏和.《神秘信仰之谜——一种社会学与心理学的解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64]侯冲.《云南与巴蜀佛教论稿》.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
    [65]德吉卓玛.《圣殿中的莲花·度母信仰解析》.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
    [66]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修订版上、下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67]梁启超.《中国佛教研究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68]吕建福.《密教论考》.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
    [69]李利安.《观音信仰的渊源与传播》.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
    [70]杜继文.《汉译佛教经典哲学》.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71]夏广兴.《密教传持与唐代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72]洪修平主编.《中国思想学术史(隋唐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73]蔡东照.《神秘的曼荼罗艺术》.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
    [74]王小盾.《四神:起源和体系形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75]霍旭初.《西域佛教论考》.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
    [76]贾海涛,释大愿主编;郑陶凌,唐姗副主编.《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国文化传媒出版社.2009年。
    [77]昂巴.《藏传佛教密宗与曼荼罗艺术》.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年。
    [78]吴信如主编.拇尾祥云著《曼荼罗之研究》.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1年。
    [79]赵玲.《印度秣菟罗早期佛教造像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
    [80]吕建福主编.《密教的思想和密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
    [81]吕建福主编.《第二届中国密教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绍兴.2013年。
    [1]C. A. Muses.Esoteric Teachings of the Tibetan Tantra.Library of Alexandria,1961.
    [2]Herbert V. Guenther.Tibetan Buddhism in Western Perspective.Emeryville, Calif.: Dharma Publishing.1977.
    [3]松长有庆.《大秉仫教から密教へ——胜又俊教博士古稀记念论集》.东京:春秋社.1981年。
    [4]Per Kvaerne.Tibet Bon Religion:A Death Ritual of the Tibetan Bonpos.Leiden E.J. Brill.1985.
    [5]Lokesh Chandra, Buddhist Iconography of Tibet,3voles.Kyoto:Rinsen Book Co. Ltd.,1986.
    [6]David Snellgrove.Indo-Tibetan Buddhism,Indian Buddhist and their Tibetan Succe ssors, Boston.1987.
    [7]Geoffrey Samuel,Giuseppe Tucci.The Religions of Tibet.Berkeley.CA[US]:Univer 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8.
    [8]Alice Getty.The Gods of Northern Buddhism.Dover Publications.1988.
    [9]八田幸雄.《密教の象征世界》.东京:平河出版社.1989年。
    [10]G.W.Farrow, I. Menon,The Concealed Essence of the Hevajra Tantra:With the Co mmentary Yogaratnamala, Delhi:Motilal Banarsidass Pub,1992。
    [11]Sakya, Min Bahadur.The Iconography of Nepalese Buddhism.Nepal:Handicraft As sociation of Nepal In Co-operation with ZDH/technonet Asia Partnership Program me.1994.
    [12]堀内宽仁.《堀内宽仁论集》.京都:法藏馆.1996年。
    [13]染川英辅图版.小峰弥彦,小山典勇,高桥尚夫,广泽隆之.《曼荼罗图典》东京:大法轮阁,1996年。
    [14]种智院大学密教学会编.《增补新订版密教关系文献目录》.京都:株式会社,2007年。
    [15]Charles Orzech, Henrik S(?)rensen, Richard Payne.Esoteric Buddhism and the Tantr as in East Asia.Brill Academic Pub.2011.
    [1][法]雷奈·格鲁塞著,常任侠,袁音译.《印度的文明》,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
    [2][英]Charles N.E. Eliot著,李荣熙译.《印度思想与宗教》《世界佛学名著译丛》97册,台湾:华宇出版社,1986年。
    [3](藏)达仓宗巴·班觉桑布著,陈庆英译.《汉藏史集》.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
    [4][英]约翰·马歇儿著.王冀青译.《犍陀罗佛教艺术》.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89年。
    [5]洛珠加措、俄东瓦拉译.《莲花生大师本生传》.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6](藏)拔赛囊著.佟锦华、黄布凡译注.《拔协》(增补本).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
    [7][瑞士]卡尔·荣格等著.黎惟东译.《自我的探索——人类及其象征》.台北:桂冠出版社.1991年。
    [8](藏)多罗那他撰.许得存译.《金刚乘密法概论》(见《觉囊派教法史》<阿旺洛追扎巴著.许得存译.陈庆英校>附录).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
    [9][美]拉·莫阿卡宁著.江亦丽罗照辉译.《荣格心理学与西藏佛教》.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
    [10][日]权田雷斧著.王弘愿译.《密教纲要》.台北:天华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11][英]渥德尔著.王世安译.《印度佛教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1版.2000重印。
    [12][日]八田幸雄著.林光明、释依观译.《密教经教仪轨解说》.台北:嘉丰出版社.2003年。
    [13]廓诺迅·鲁伯著,郭和卿译.《青史》.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年。
    [14][日]宫治昭著.李萍译.《犍陀罗美术寻踪》.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
    [15][英]约翰·布洛菲尔德著.耿昇译.《西藏佛教密宗》.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
    [16]李南校勘译注.《<胜乐轮经>及其注疏解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17][英]詹·乔·弗雷泽著,徐育新、张泽石、汪培基译.《金枝》.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
    [18][瑞士]马丁·布劳恩;马丁·威尔森著[英]罗伯特·比尔白描;彼得·内贝尔摄影;张彦译,《藏传佛教本尊大全》,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
    [19][瑞士]艾米·海勒著.赵能,廖旸译.《西藏佛教艺术》.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
    [20][意]图齐著.魏正中.萨尔吉主编《梵天佛地》(四卷八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罗马:意大利亚非研究院.2009年。
    [21][英]李特文斯基.马小鹤译.《中亚文明史》(第三卷).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0年.
    [22](藏)久美却吉多杰编著.曲甘·完玛多杰译《藏传佛教神明图谱·护法神》.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23](藏)久美却吉多杰编著.曲甘·完玛多杰译《藏传佛教神明图谱·金刚神》.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24](藏)久美却吉多杰编著.曲甘·完玛多杰译《藏传佛教神明图谱·佛菩萨》.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1]密教辞典编纂会编.《密教大辞典》(增订新版).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1979年。
    [2][日]狄原云来编.《梵和大辞典》.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79年。
    [3]张怡荪.《梵藏大辞典》.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
    [4][英]威廉斯编.《梵英大辞典》.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5]林光明编修.《新编大藏全咒》.台北:嘉丰出版社,2001年版。
    [6]任继愈主编.《佛教大辞典》.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
    [7]林崇安编.《常用汉藏梵英佛学术语》.中坜市:财团法人内关教育基金会,2008年。
    [8]任继愈主编.《宗教词典》(修订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
    [1]长谷川密云.《十二天成立私考》.《密教研究》.1927年第24期。
    [2]小田慈舟.《眞言密数の曼荼罗思想について》,《印度学佛教学研究》.1952年.第1期。
    [3]堀内宽仁.《金刚界三十七尊の尊名について》.《密宗文化》.1964年.第69-70期,pp.152-158。
    [4]八田幸雄《金刚顶经一切义成就品について》,《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1965年.第1期。
    [5]柳泽孝.《青莲院传来の白描金刚界曼荼罗诸尊图样》(上、下).《艺术研究》.1965年.第7期.第241-242页。
    [10]北村太道.《チベツト文<金刚界大曼荼罗诸尊建立>和訳研究》.《密教文化》.1974年.第107期.pp.L83-L71。
    [11]石田尚豊.《曼荼罗の研究》.《东京美术》.1975年。
    [12]添田隆昭.《喜根菩萨考》.《密教文化》.1977年.第14期。
    [13]八田幸雄.《金刚界法の问题》.《密教文化》.1978年.第124期.pp.L104-L78。
    [15]田中公明.《敦焼出土の「初会金刚顶経』阴系チベツト语断片》.《密教文 化》.1986年.第160期。
    [17]高桥尚夫.《金刚界大曼荼罗仪轨一切金刚出现第一瑜伽三摩地品和訳》《密教文化》.1988年.第161期,pp.L150-L113
    [19]乾仁志.《金刚界曼荼罗と仫塔》.《印度学佛教学研究》.1993年第1期。
    [20]八田幸雄.《『五部心観』の作者について》.《印度学佛教学研究》,1994年.第1期。
    [21]堀内宽仁.《初会金刚顶经梵本·訳注(二)》.《密教文化》.1994年第184期.pp.L198-L165。
    [22]乾仁志.((Kriyasamgraha所说。金刚界曼荼罗》.《印度学佛教学研究》.1995年.第1期。
    [28]松长有庆.《四金刚女と女四明妃》.《松长有庆著作集》.京都:法蔵馆.1998年。
    [29][新加坡]古正美.《东南亚的“天王传统”与后赵时代的“天王传统”》(《佛学研究》.1998年。
    [30]真锅俊照.《两部曼茶罗の「かたち」》.《印度学佛教学研究》.2002年.第1期。
    [32][美]David Gardiner:Metaphor and Mandala in Shingon Buddhist Theology.SOPHIA (2008) 47:43-55.
    [1]徐梵澄.《关于毗沙门天王等事》.《世界宗教研究》1983年.第3期
    [2]石世梁.《佛教密宗释论》.《西藏研究》1988年.第3期。
    [3]吕建福.《五台山文殊信仰与密宗》《五台山研究》1989年.第2期。
    [4]吕建福.《关于中国汉传密教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法音》1989年.第1期。
    [5]宿白.《敦煌莫高窟密教遗迹札一记》.《文物》.1989年.第9、10期。
    [6]黄心川.《密教的中国化》.《世界宗教研究》1990年.第2期。
    [7]温玉成.《新中国发现的密教遗存及其所反映的密教史问题》.《世界宗教研究》1990年.第4期。
    [8]李克域.《法门寺与曼荼罗》.《国际法门寺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2年。
    [9]韩伟.《法门寺唐代金刚界大曼荼罗成身会造像宝函考释》.《文物》.1992年.第8期。
    [10]梁子.《法门寺唐代地宫北斗七星护摩坛场浅析》.《文博》1993年.第4期。
    [11]林兴宅.《象征理论及其审美意义》.《学术月刊》1993年.第3期。
    [12]郭良望.《印度教三大主神的形成》.《南亚研究》.1993年.第4期。
    [13]彭金章.《莫高窟第14窟十一面观音经变》.《敦煌研究》1994年.第2期。
    [14]侯冲.《大黑天神与白姐圣妃新资料研究》.《大理文化》1994年.第2期.
    [15]吕建福.《千钵文殊的产生及其影响》.《五台山研究》.1994年.第3期。
    [16]吕建福.《论密教的起源与形成》.《佛学研究》.1994年.第3期。
    [17]吴立民.《法门寺地宫唐密曼荼罗之研究》.《法音》.1995年01期。
    [18]韩金科.《法门寺地宫唐密曼荼罗世界全面破译》.《世界宗教研究》.1995年03期。
    [19]罗炤.《法门寺地宫不是曼荼罗》.《中国文物报》.1995年4月2日。
    [20]丁明夷.《法门寺唐密曼荼罗之我见》.《中国文物报》1995年.7月2日。
    [21]罗熠.《再谈法门寺地宫不是曼荼罗——与丁明夷先生商榷》.《中国文物报》.1995年.8月27日。
    [22]赵莉.《克孜尔石窟降伏六师外道壁画考析》.《敦煌研究》1995年.第1期。
    [23]何永福.《白族本主神祇的分类标准》.大理师专学报.1997年.第3期。
    [24]常青.《初唐金冠佛像的定名问题——与吕建福先生<中国密教史>商榷》.《佛学研究》1997年.00期。
    [25]陈士强.《纯正密典研究》.《佛学研究》1997年.第6期。
    [26]唐普式.《法门寺塔地宫的庸密曼荣罗之我见》.《佛学研究》1997年.第6期。
    [27]张庆有.《藏密曼荼罗内涵再议》.《西藏艺术研究》.1998年.第2期。
    [28]霍巍.《西藏西部佛教石窟中的曼荼罗与东方曼荼罗世界》.《中国藏学》.1998年第3期。
    [29]立川武藏.郭琼瑶译.《曼荼罗的宇宙观下》.《香光庄严》1998年.第53期。
    [30]王惠民.《武则天时期的密教造像》.《艺术史研究》.1999年.第1辑。
    [31]梁子.《捧真身菩萨三题》.《文博》.1999年.第02期。
    [32]宋朗秋.《大足宝顶山与剑川石钟山十大、八大明王的比较研究》.《敦煌研究》.1999年.第3期。
    [33]饶宗颐.《敦煌石窟中的饿尼沙》.《饶宗颐东方学论集》.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
    [34]严耀中.《护国与护教——毗沙门天王崇拜述论》.《汉传密教》.学林出版社.1999年。
    [35]赖富本宏.《中国法门寺出土的密教系列文物》.《高木神元博士古稀纪念论文集》.三喜房佛书林.2000年。
    [36]吴立民、韩金科.《法门寺唐代地宫捧真身菩萨曼荼罗》.《东南文化》.2000年.第6期。
    [37]吴庆洲.《曼茶罗与佛教文化(下)》.《古建园林技术》.2000年.第6期。
    [38]霍巍,李永宪.《西藏札达县皮央-东嘎遗址1997年调查与发掘》,《考古学报》.2001年.第3期。
    [39](韩国)金理那、李淑姬、李正恩.《统一新罗时代智拳印毗究的争论之点及其有关问题》《敦煌研究》2001年.第3期。
    [40]杨昌鸣.张繁维.蔡节.《“曼荼罗”的两种诠释——吴哥与北京空间图式比较》《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41]谢继胜.《金刚乘佛教传入吐蕃与藏传佛教双身图像的历史考察》.《华林》.2002年.第2卷。
    [42]李立.《曼茶罗的文化学浅释》.《民族艺术研究》.2002年第5期。
    [43][日]田中公明著.刘永增译.《敦煌寂静四十二尊曼荼罗》.《敦煌研究》2002年.第5期。
    [44]吕建福.《密教哲学的基本论题及其重要概念》.《世界宗教研究》2002年.第1期。
    [45][瑞士]马库斯·欧·斯潘德.《西藏金刚界曼荼罗的汉地和印度祖型》.2002年西藏考古与艺术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
    [46]李静杰.《五代前后降魔图像的新发展——以巴黎集美美术馆所藏敦煌出土绢画降魔图为例》.《故宫博物院院刊》.2002年.第6期。
    [47]谢继胜.《黑水城唐卡中的护法与空行母图像考》.《西北民族研究》.2002年.第3期。
    [48]李翎.《藏传佛教图像研究》.中央美术学院.2002年博士学位论文。
    [49][印]尼丁·库马尔著,王璞译.王郁梅校.《大乘密教美术的色彩象征》《民族艺术研究》2003年.第1期。
    [50]金申.《西安安国寺遗址的密教石像考》.《敦煌研究》2003年.第4期。
    [51]于强.《从华严钟看华严宗与密教的关系》.《文物春秋》2003年.第4期。
    [52][日]松元文三郎著.金申译.《兜跋毗沙门天考》.《敦煌研究》2003年.第5期。
    [53]吕建福.《论空海的六大缘起》.《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第2期。
    [54]黄夏年.《2003年中国大陆佛教会议综述》.《宗教学研究》.2004年。
    [55]陈明光.《菩萨装施降魔印佛造像的流变——兼谈密教大日如来尊像的演变》《敦煌研究》2004年.第5期。
    [56][日]越智淳仁.《法门寺四十五尊金刚界曼荼罗的八大明王》.《古代中国:东亚世界的内在交流》.《复旦史学专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57]党燕妮.《毗沙门天王信仰在敦煌的流传》.《敦煌研究》.2005年.第3期。
    [58]黄阳兴.《唐代密宗曼荼罗信仰及其传播》.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5月。
    [59]田中公明著.刘永增译.《敦煌出土莲花部八尊曼荼罗》.《敦煌研究》.2005年.第1期。
    [60]李南.《略论印度密教的真言咒语》.《南亚研究》2005年.第2期。
    [61]马嘉延.《曼荼罗艺术之造型研究》.台湾彰化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所硕士论文.2005年。
    [62]张宝玺.《安西发现密教坛场遗址》.《敦煌研究》2005年.第5期。
    [63]何林军,谢艳花.《论象征意义的超越维度》.《云梦学刊》2006年.第2期。
    [64]孙林.《唐卡绘画中的曼荼罗图式与西藏宗教造像学象征的渊源》.《西藏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65]赵晓星.《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密教研究》兰州大学2007年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66]李南.《佛教密宗女性神佛》.《南亚研究》2007年.第2期。
    [67]赖依缓.《被遗忘的曼荼罗:唐代初传的金刚界曼荼罗》.故宫博物院院刊.2007年.第5期。
    [68]霍巍,张长虹,李永宪等文.《西藏阿里札达县象泉河流域卡俄普与西林衮石窟地点的初步调查》.《文物》.2007年第6期。
    [69]杨青凡.《五方佛及其图像考查》.《西藏研究》.2007年.第2期。
    [70]吕建福.《关于法门寺地宫密教文物及其内涵研究的若干问题》.《法门寺博物馆建馆2周年学术研讨会》.三秦出版社.2008年10月。
    [71]吕建福.《法门寺捧真身菩萨莲座顶面梵字释证》.《密教论考》.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6月。
    [72]吕建福.《普贤菩萨在金刚乘教法中的地位》.《密教论考》.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
    [73]李南.《论佛教身体曼荼罗》.《南亚研究》.2008年.第2期。
    [74]郭冠显.《大日经·住心品>净菩提心之研究》台湾华梵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75]寇甲.赵晓星.《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的密教与其他信仰之关系——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密教研究》.《敦煌研究》.2008年.第1期。
    [76][韩]林玲爱.《敦煌石窟北魏时期金刚力士的“汉化”过程》.《中华文化论坛》.2008年.第4期。
    [77]赖依缦.《香积寺唐代奉献小塔:中国出土的金刚界“五部心观”系图像》《故宫文物月刊》.2009年.314期。
    [78]李翎.《藏传佛教护法神吉祥天母的图像样式》.《法音》.2009年.第12期。
    [79]王惠民.《敦煌毗那夜迦像》.《敦煌学辑刊》.2009年.第1期。
    [80]王承昊.《藏密曼荼罗观想图像的精神意义探析》.中美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81]谢继胜.《川青藏交界地区藏传摩崖石刻造像与题记分析_兼论吐蕃时期大日如来与八大菩萨造像渊源》.《中国藏学》.2009年.第1期。
    [82]赖天兵.《两种毗卢遮那佛造型:智拳印与最上菩提印毗卢佛造像探讨》.《中国藏学》.2009年.第3期。
    [83]田中公明著.张雅静译《藏西托林寺与扎不让遗址的金刚界诸尊壁画》.《藏学学刊》.2010年。
    [84]张雅静.《<续部总集>中记述的喜金刚曼荼罗》《故宫博物院院刊》.2010年.第1期。
    [85]白文.《法门寺地宫八重舍利宝函上的毗卢遮那佛的图像研究》.《文物世界》.2010年第1期。
    [816]余欣.《敦煌佛寺所藏珍宝与密教宝物供养观念》.《敦煌学辑刊》.2010年.第4期。
    [87]侯慧明.《胎藏曼荼罗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博士论文。
    [88]孙林.《印度密宗宗派对西藏的影响》.《宗教学研究》.2010年.第2期。
    [89]索南才让.《<时轮根本略续>及其宇宙和谐论》.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90]王宏涛.《古代域外普贤信仰研究》.西北大学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
    [91]杨东.《唯识与般若中观所说十六空之异同》.宗教学研究.2011年.第1期。
    [92]李远国.《天蓬、天蓬信仰及其图像的考辨》.《宗教学研究》.2011年.第2期。
    [93]侯慧明.《近代以来中国密教研究》.《宗教学研究》.2011年.第3期。
    [94]杨鸿蛟.《夏鲁寺般若佛母殿<文殊根本续>壁画与转轮王观念关系考》.《中国藏学》.2012年.第2期。
    [95]阮丽.《敦煌石窟曼荼罗图像研究》.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博士论文。
    [96]柴平平.《象头神形象在中国的蜕变》.兰州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97]李静杰.《陕北宋金石窟大日如来图像类型分析》.故宫博物院院刊.2013年.第3期。
    [98][日]佐藤有希子著.牛源译.《敦煌吐蕃时期毗沙门天王像考察》.《敦煌研究》.2013年.第4期。
    [99]李翎.《摩利支天信仰与图像》.《中国美术馆》.2013年.第4期。
    [100]阮丽.《莫高窟天王堂图像辨识》.《敦煌研究》.2013年.第5期。
    [101]李南.《<胜乐根本续>和<喜金刚本续>主要内容及其文献整理综述》.《第二届中国密教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2013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