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陕西生态环境及其与地质构造的耦合关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客观条件,随着全球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加强,自然生态系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类的干扰,全球和区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并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在地学领域,探索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而生态整体结构和功能研究的开展,将有助于深入理解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协调人地关系,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陕西生态环境以及生态环境与构造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野外调查、遥感GIS手段、历史文献分析等,系统论述了陕西各种生态环境特征、危害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应用第四纪地质学、地质构造学、以及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方法分析了陕西生态环境特征和问题形成的构造机制,运用耗散结构理论和波浪镶嵌构造学说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了生态环境整体性与构造的耦合关系。
     (1)明确了生态环境与构造关系的概念 以耗散结构理论为依据,认为生态环境是发生学上相互联系的多级耗散结构的一个环节。并对生态环境进行了较为严格的定义,即生态环境是以人类种群为主体的,以物质、能量和信息等有机联系维持人类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天然生态系统。对生态环境的内涵和外延重新进行了阐释。阐述了生态环境整体性、生态环境整体结构和整体功能的概念内涵,从生态学范畴对地质构造给予了定义,认为地质构造代表着生态环境的另一大能量来源—地球内能,即地质构造运动是地球大循环的动力起源,也是天然生态系统生物小循环的物质基础。同时认为地球内能给天然生态系统输入负熵,是维持地球表面生态环境有序结构的两大能量来源之一,它使地球表面的太阳能进行了再分配,地质构造是通过影响和控制生态环境的整体结构和功能来控制生态环
    
    境因子的区域分异。重新分析了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内涵。
     (2)系统研究了陕西生态环境特征和问题 分析了陕西生态环境特征及陕
    西水土流失、沙质荒漠化、资源性缺水、主要生态系统生态功能降低等生态环境
    问题,运用替代市场价值法等方法估算了陕西环境问题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并估
    算了现阶段各种生态环境造成的经济损失,经分析认为陕西的生态环境使省域生
    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也影响着华北平原等周边地区的生态安全。由此引出了迫
    切和深入研究陕西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3)综合分析了陕西生态环境形成的原因 运用现状调查分析了人为破坏
    造成陕西生态环境问题的现实性和严重性,同时通过历史文献对比方法,提出各
    种自然因素是影响陕西生态环境的内因,人类影响是量变过程,而不是质的变化。
    通过对造成陕西生态环境问题的气候、地貌、地表组成等因素的综合分析,认为
    形成陕西生态环境特征和生态环境问题的各种因素都程度不同地受到地质构造
    的控制,从而说明从构造角度研究生态环境的必要性。
     (4)系统分析了陕西生态环境形成的构造机制 应用第四纪地质学、地质
    构造学和自然地理学等方法分析了陕西生态环境形成的构造机制,提出构造控制
    了区域生态环境演化的总体趋势、构造造就了各种侵蚀地貌和侵蚀物质的来源并
    决定了侵蚀规律,认为构造是诱发陕西荒漠化的根本因素,并详细分析了构造格
    局对陕西生态环境因子分异规律的影响。
     6)探讨了生态环境与构造的耦尸关系 首次以构造理论为基础,探讨了
    生态环境整体性和构造的耦合关系,即波浪镶嵌构造波密带生态系统的有序化程
    度高,维持生态环境有序结构的整体功能的稳定性高,脆弱性低,生态系统处于
    低局域稳定、高全局稳定状态,而波疏带生态系统有序化程度低,维持生态环境
    有序结构的整体功能的稳定性低,脆弱性强,处于局域稳定而全局低稳定状态;
    各生态环境因素及其整体性是沿波密带走向延伸,沿波密带倾向更替,其更替过
    程不是单一方向的过渡,而是由波密带向波疏带阻尼波式波浪状变化趋势,其总
    趋势是越往稳定地块内部维持生态环境有序结构的整体功能的稳定性越低,生态
    环境越脆弱,但在向稳定地块内部变化中,山于次级和更次级波浪运动的控制,
    而呈现出相对脆弱和相对良好的相间变化;波密带振幅越大、频率越高,其内能
    辐射影响的波疏带有序化结构范围越广,山于稳定地块周围构造带运动时间上的
     互且
    
    波动性(即不同地质时期,不同方向的构造强弱主次关系在更替),地块内的生
    态环境最脆弱区并不在地块几何中心,而是偏向构造带活动性相对较弱的一方;
    根据波浪镶嵌构造学说的波浪级级相套原理,即高级的构造波浪控制低级构造波
    浪的运动趋势,由构造所控制的生态环境整体性也表现出类似的规律。通过对陕
    西生态环境脆弱度的评价以及有关的分析得出,构造决定的生态环境整体功能衰
    退是形成脆弱中心和造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因素。
Eco-environment, which is the most fundamental existing condition of human-beings, has been gett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It is and will be a long-term topic to study eco-environment problems in geological fields. Through the comprehensive ways of field investigation, remote sense & GIS, analysis of historical information, the ecological features and problems in Shaanxi Province has been systematically studied in this article. Furthermore, through the way of Quaternary Geology, Tectonic Geology and Geography, the coupling relation between eco-environment and geotectonics has been discussed based on the Theory of Dissipative Structure and the Hypothesis of Wavy Mosaic Structure.
    (1) Clear-cut of related idea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Dissipative Structure, it is pointed out that eco-environment is one grade of dissipative structures, and that eco-environment is a compound and organic system of materials, energy, information and their connections, with human system as the principal part. Secondly, ecological meaning of geotectonics is provided based on the rule of geotectonics being one of the energy source of eco-environment. In addition, it is considered that geotectonic is controlling the entirety of eco-environment through the way of adjusting solar energy once more.
    (2) The ecological features and problems such as soil erosion, desertification, lack of water, degradation of ecological function in Shaanxi Province, which is threatening the environmental safety both of Shaanxi Province and periphery areas, are systematically studied, including the initial calculation of the economic loss of problems by the methods of substitution of market value, and so on..
    (3) Through the way of field investigation, remote sense & GIS, analysis of historical information, the influence of climate, landform, surface materials and human activities on eco-environment is comprehensively studied, which is leading to the conclusion that natural factors but of human activities are the main ones
    
    
    
    influencing the eco-environment, however, most of the natural factors are influenced or controlled by geotectonics in different degree.
    (4) The mechanism of the influence of geotectonics on eco-environment are analysized including the violent movement of Tibet Plateau and Qinling Mountains on the evolution of climate, weather and eco-environment, geotectonic movement on soil development, soil erosion and desertification. Especially, the control of X-type structure of Qinling Tectonic Knot on rainfall and temperature is emphasizedly studied. Concludedly, it is pointed out that geotectonic is deeply influencing the erosion rule and is the decisive factor of desertification and lack of water in Huanghe River Valley in Shaanxi Province.
    (5) Based on the Theory of Dissipative Structure and the Hypothesis of Wavy Mosaic Structure, the coupling relation between eco-environment and geotectonics is theoretically discussed, and the main points are:
    i) Degree of the order of eco-environment is higher in tectonic wave-dense belt than in tectonic wave-scatted belt. The ecological system in tectonic wave-dense belt is particially non-stable but stable in whole while the ecological system in tectonic wave-scatted belt is particially stable but non-stable in whole.
    ii) Degree of the order of eco-environment extends in the direction of tectonic range while alters in the direction of tectonic tip.
    iii) Degree of the order of eco-environment is getting lower in wave-type from tectonic wave-dense belt to tectonic wave-scatted belt.
    iv)The influence of tectonic wave-dense belt on the degree of the order of eco-environment in tectonic wave-scatted belt depends on the degree of intensity of tectonic wave-dense belt.
    v )The most ecologically fragile area of a block is not in the geometrical core of the block but near the tectonic zone with weaker tectonic intensity.
    Based on the above rules of the coupling relation between eco-environment and geotectonics, the coupling relation between the en
引文
[1]安芷生主编,黄土 黄河 黄河文化。黄河水利出版社,1998年。
    [2]曹明奎,中国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力。生态学报,Vol,13,N.1,Mar.,1993.
    [3]曹银真,黄地区梁峁坡的坡地特征与土壤侵蚀。地理研究,Vol.2,No.3,Sept,1983.
    [4]陈丹玲、薛祥煦、张云翔,陕西山阳盆地白垩系—第三系地层地球化学特征及古气候意义。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1卷第2期。
    [5]陈化鹏、高中信主编,野生动物生态学。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3年。
    [6]陈杰、张学雷、龚子同等,土壤多样性的概念及其争议。地球科学进展,2001年,第16卷第2期。
    [7]陈杰、张学雷、赵文君等,土壤多样性及其测度—以海南岛不同母质上发育的土壤为例。地理科学,2001年,第21卷第2期。
    [8]陈隆勋、刘骥平、周秀骥等,青藏高原隆起及海陆分布变化对亚洲大陆气候的影响。第四纪研究,1999,(4);14-329。
    [9]陈隆勋、朱干梗、罗会邦等,东亚季风。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
    [10]陈明荣,黄土高原的干旱特点,气象论文集(第二集)。陕西省气象学会,1983年。
    [11]陈明荣,秦岭的气候与农业。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12]陈明荣,试论中国气候区划。地理科学,Vol.10,No.4,Nov,1990.
    [13]陈明荣、龙斯玉,中国气候生产潜力区划的探讨。自然资源,1983年第3期。
    [14]陈彦光、刘继生,水系结构的分形分维-Horton水系定律的模型重建及其参数分析。地球科学进展,2001年,第16卷第2期。
    [15]陈永宗,黄土高原沟道流域产沙过程的初步分析。地理研究,Vol.2,No.1,Mar.,1983.
    [16]陈永宗主编,黄河粗泥沙来源及侵蚀产沙机理研究文集。气象出版社,1989年。
    [17]陈永宗、景可、蔡强国,黄土高原现代侵蚀与治理。科学出版社,1988年。
    [18]陈源仁,生态地层学原理。地质出版社,1992年。
    [19]陈钟惠主编,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晚古生代含煤岩系的沉积环境和聚煤规律。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9年。
    [20]陈仲新、谢海生,毛乌素沙地景观生态类型与灌丛生物多样性初步研究。生态学报,Vol.14,No.4,1994。
    [21]程积民编著,黄土高原草地资源与建设。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22]戴英生,从黄河中游的古气候环境探讨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人民黄河,1980年第4期。
    [23]戴英生,黄河中游黄土地貌对黄土地下水的控制作用。人民黄河,1981年第3期。
    [24]丁仲礼等,1.80Ma以来黄土—深海古气候记录对比。科学通报,1991(18)。
    [25]丁仲礼、安芷生,中国黄土研究新进展(一)黄土地层。第四纪研究,1989(1)。
    [26]丁仲礼等,晚更新世季风—沙漠系统千年尺度的不规则变化及其机制问题。中国科学(D),1996:385~391。
    [28]丁仲礼、孙继敏,联系沙漠—黄土演变过程中耦合关系的沉积学指标。中国科学(D),1999年2月。
    [29]杜国云,胶东半岛新构造东西分异的水系特征统计分析。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7卷第3期,2001年5月。
    [30]杜继稳、鲁渊平、雷向杰等,陕北生态环境治理的气候背景。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1卷第4期。
    
    
    [31]杜子图、吴金国,西秦岭地区构造体系及金成矿构造动力学。地质出版社,1998年。
    [32]冯景兰,黄河流域的地貌、现代动力地质作用及其对于坝库址选择的影响。地质学报,19955年,第35卷第2期。
    [33]冯晓哲、刘东黎、姚桂松,人与自然。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6年。
    [34]冯增昭等,鄂尔多斯地区早古生代岩相古地理。地质出版社,1991年。
    [35]冯增昭等,鄂尔多斯奥陶纪地层岩石岩相古地理。地质出版社,1998年。
    [36]傅伯杰,景观多样性分析及其制图研究。生态学报,Vol.15,No.4,1995。
    [37]傅伯杰、陈利顶、刘国华,中国生态区划的目的任务及特点。生态学报,Vol.19,No.3,1999。
    [38]傅伯杰、刘国华、陈利顶等,中国生态区划方案。生态学报,Vol,21,No.1,2001
    [39]付在毅、许学工、林辉平,辽河三角洲湿地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生态学报,Vol.21,No.3,2001。
    [40]甘枝茂主编,黄土高原地貌与土壤侵蚀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41]甘枝茂、惠振德主编,中国秦岭大巴山地区地貌图。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42]葛全胜、张丕远,中国环境脆弱带特征研究,地理所论,1990年10月5卷2期。
    [43]国家地震局,鄂尔多斯周缘活动断裂体系。地震出版社,1988年。
    [44]郭绍礼、杨根生、史培军等,晋陕蒙接壤地区环境整治与农业发展研究。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
    [45]郝家璋,波动膨胀的地球。地质构造学刊,1995年12月,第5卷第2期。
    [46]何明喜、刘池阳主编,盆地走滑变形研究与古构造分析。西北大学出版社,1994年。
    [47]侯学煜,中国自然生态区划与大农业发展战略。科学出版社,1988年。
    [48]胡健民,地壳波浪运动的变质作用过程。地质构造学刊,1995年12月,第5卷第2期。
    [49]胡孟春,渭河盆地的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类型。地理研究,1989年,第4期。
    [50]黄秉维,中国综合自然区划草案。科学通报,1959(18)。
    [51]黄春长,环境变迁。科学出版社,1998年。
    [52]黄春长,渭河流域3100年前资源退化与人地关系演变。地理科学,2001年,第21卷第1期。
    [53]黄河水利委员会无定河流域治理调查队,无定河流域综合治理调查成果资料汇编。1983年。
    [54]黄兴文等,中国生态资产划分的理论与应用。生态学报,Vol.19,No.3,1999。
    [55]惠振江,陕北毛乌素沙地与黄土区过渡地带荒漠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56]蒋定生等,黄土高原水生流失与治理模式。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7年。
    [57]蒋延玲、周广胜,中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公益的评估。植物生态学报,1999年,第23卷第5期。
    [58]蒋志刚、马克平、韩兴国主编,保护生物学。浙江科学出版社,1997年。
    [59]金岚,环境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282~290。
    [60]金争平、史培军、侯福昌等,黄河皇甫川流域土壤侵蚀系统模型和治理模式。海洋出版社,1992年。
    [61]景贵和、周人龙、徐樵利,综合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62]景可,黄土高原的新构造运动对侵蚀影响的研究。水土保持通报,1982年第6期。
    [63]景可、卢金发、梁继阳等,黄河中游侵蚀环境特征和变化趋势。黄河水利出版社,1999年。
    [64]景可、张宗祜,黄土高原侵蚀环境与侵蚀速率的初步研究。地理研究,Vol.2,No.2,Jun,1983.
    [66]江新胜等,鄂尔多斯盆地早白垩世沙漠古风向变化规律及其气候意义。中国科学(D),2000年4月。
    [67]雷梅、常庆瑞、冯立孝等,太白山土壤特性及氧化铁发生学特征。地理研究,2001年,第20卷第1期。
    [68]雷明德主编,陕西植被。科学出版社,1999。
    [69]雷祥义,协调人与地质环境的关系。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1卷第1期。
    
    
    [70]李宝芳等,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下中侏罗统沉积体系和层序地层。地质出版社,1995年。
    [71]李成、王战,陕西克山病的构造环境机理初探。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1卷第4期。
    [72]李成,中国克山病的构造环境机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西北大学。
    [73]李吉均、方小敏,青藏高原隆起与环境变化研究。科学通报,1998,43(15):1569-1574。
    [74]李吉均、文世宣、张青松等,青藏高原隆起的时代、幅度和形式的探讨。中国科学(B辑),1979,6:608-616。
    [75]李家骏,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论文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
    [76]李龙吟等,目前中国黄土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现代地质,Vol.8,No.2,June,1994。
    [77]李清河等,鄂尔多斯西缘与西南缘深部构造与构造。地震出版社,1999年。
    [78]李如生,非平衡态热力学和耗散结构。清华大学出版社,1986年。
    [79]李思田等,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分析。地质出版社,1992年。
    [80]李文华、周兴民,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及优化利用模式。广东科技出版社,1998年。
    [81]李侠,镶嵌构造理论与实践研究。西安地图出版社,1993年。
    [82]李侠、解建民,渭北翘起带镶嵌构造格局及其控水作用。地质构造学刊,1995年12月,第5卷第2期。
    [83]李玉龙、侯珍清、康哲民,中国西北陕甘宁(E90-110°,N32-42°)地震区划。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年。
    [84]李振基、陈小麟、郑海雷等,生态学。科学出版社,2000年。
    [85]林年丰、汤洁,中国干旱半干旱区的环境演变与荒漠化的成因。地理科学,2001年,第21卷第1期。
    [86]刘宝元、唐克丽、焦菊英、马小云,黄河水沙时空图谱。科学出版社,1993年。
    [87]刘闯,陕西秦岭西段土地类型结构与综合自然区划。地理研究,1986年。
    [88]刘东生等,中国黄土的地质环境。科学通报,1978,23。
    [89]刘东生等,黄土与环境。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
    [90]刘国华、傅伯杰,生态区划的原则及其特征。环境科学进展,1998,6(6):67~72。
    [91]刘国华、傅伯杰、陈利顶等,中国生态退化的主要类型、特征及分布。2000年,第20卷第1期。
    [92]刘国惠、张寿广、游振东等,秦岭造山带主要变质岩群及变质演化。地质出版社,1993年。
    [93]刘晓东,东亚季风气候变迁机制的数值模拟研究。博士学位论文,1998,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94]刘胤汉,关于陕西省自然地带的划分。地理学报,1980年9月,第35卷第3期。
    [95]刘胤汉,陕北黄土高原土地类型及其评价。地理学报,1985年6月,第40卷2期。
    [96]刘胤汉,近十年来陕西省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进展。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11月,第19卷4期。
    [97]刘胤汉,陕西省景观生态环境特征与建设的对策。生态经济,1993年第5期。
    [98]刘胤汉主编,陕西秦巴山区垂直带土地结构与演替研究。西安地图出版社,1995年。
    [99]刘胤汉论文集。三秦出版社,1994。
    [100]楼桐茂,陕西无定河流域的几个地貌问题。地理学报,1958年第24卷第三期。
    [101]陆景冈,从新构造运动观点评B.B.道库恰耶夫的成土因素学说。土壤学报,第22卷第2期,1985年。
    [102]陆景冈,土壤地质学。地质出版社,1997年。
    [103]陆立新,陕西秦岭东段土地生态类型综合计价。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
    [104]卢演俦、高维明、陈国星等,新构造与环境。地震出版社,2001。
    [105]卢宗凡主编,中国黄土高原生态农业。陕西科技出版社,1997年。
    [106]吕钦孝、杨文治,黄土高原植被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科学出版社,1998年。
    
    
    [107]孟庆枚,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黄河水利出版社, 1996年。
    [108]马保起、杨发,大青河谷地貌特征及新构造意义。地理学报。1999年,第54卷第4期。
    [109]马乃喜,区域生态环境评价中的几个理论问题。西北大学学报,Vol.28,No.4,Aug,1998.
    [110]马乃喜等著,西安生态环境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
    [111]马柱国、符淙斌、谢力等,土壤湿度和气候变化关系研究中的某些问题。地球科学进展,2001年,第16卷第4期。
    [112]苗鸿、王效科、欧阳志云,中国生态环境胁迫过程区划研究。生态学报,第21卷第1期,2001年1月。
    [113]缪启龙、李兆之、窦永哲,陕西省气候的主成分分析与区别。地理研究,第7卷第2期,1988年。
    [114]穆兴民、徐学选、陈霁巍等,黄土高原生态水文研究。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年。
    [115]聂华林,非平衡系统生态学。兰州大学出版社,1992年。
    [116]聂树人编著,陕西自然地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117]牛建明、李博,鄂尔多斯高原植被与生态因子的多元分析。生态学报,Vol.12,No.2,1992。
    [118]牛文元,自然资源开发原理。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
    [119]牛文元,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农业生态环境[C]。气象出版社,1989年。
    [120]牛文元,生态环境脆弱带(ECOTONE)的基础判定。生态学报,Vol.9,No.2,1989.
    [121]欧阳志云、王效科、苗鸿,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的初步研究。生态学报,Vol.19,No.5,Sep,1999。
    [122]欧阳志云、王效科、苗鸿,中国生态环境敏感性及其区域差异规律初步研究。生态学报,Vol.20,No.1,Jan,2000。
    [123]潘根兴,地球表层系统土壤学。地质出版社,2000年。
    [124]彭建兵、张骏、苏生瑞等,渭河盆地活动断裂与地质灾害。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
    [125]齐矗华,黄土高原侵蚀地貌与水土流失关系研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126]祁延年、王志超,关中平原与陕北高原南部的地貌及新地质构造运动。地理学报,1959年,第25卷,第四期。
    [127]乔全明、张雅高,青藏高原天气学。北京,气象出版社,1994,1-250。
    [128]全国遥感地质工作协调小组、陕西省遥感中心,陕西省国土资源遥感应用研究。煤炭工业出版社,1994年。
    [129]山地气候文集编委会,山地气候文集。气象出版社,1984年。
    [130]陕西省计划委员会,陕西国土资源。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131]陕西省减灾协会,秦巴山区山地自然灾害。坦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出版发行。1999年。
    [132]陕西省农牧厅,陕西农业自然环境变迁史。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
    [133]陕西省农业勘察设计院,陕西农业土壤。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年。
    [134]陕西省气象局,陕西省气候图集(内部用图)。1985年。
    [135]陕西省气象局区划办公室,陕西省农业气候区划。西安地图出版社,1988年。
    [136]陕西省土壤普查办公室,陕西土壤。科学出版社,1992年。
    [137]石建省等,黄土与古气候演化。地质出版社,1998年。
    [138]史培军,地理环境演变的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1991年。
    [139]史培军、龚道溢,Sahel 气候与环境变化研究进展。地球科学进展,2001年,第16卷第3期。
    [140]施雅风、李吉均、李炳元,青藏高原晚新生代隆升与环境变化。广东科技出版社,1997年。
    [141]施雅风、李占均、李炳元等,晚新生代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东亚环境变化。地理学报,1999年,第1期。
    [142]孙刚、盛连喜、周道玮,生态系统服务及其保护策略。应用生态学报,1999年,第10卷第3期。
    [143]孙建中、赵景波,黄土高原第四纪。科学出版社,1991年。
    
    
    [144]孙武、侯玉、张勃,生态脆弱带波动性、人口压力、脆弱度之间的关系。生态学报,2000年,第20卷第3期。
    [145]孙岩、徐士进、刘德良等,断裂构造地球化学导论。科学出版社,1998年。
    [146]孙叶等著,区域地壳稳定性定量化评价(区域地壳稳定性地质力学)。地质出版社,1998年。
    [147]孙肇才、谢秋元,鄂尔多斯叠合盆地的发展特征与含油性。地质出版社。
    [148]谭永杰,鄂尔多斯盆地南缘构造变形及其演化。煤炭工业出版社,1997年。
    [149]唐克丽等,黄河流域的侵蚀与径流泥沙变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
    [150]唐克丽等,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和神木试区的环境背景及整治方向。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集刊(18),1993年。
    [151]唐亦工、郝松枝,关中地区旱涝演化的时间序列分形研究。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1卷第3期。
    [152]汤锡元、郭忠铭等,陕甘宁盆地西缘逆冲推覆构造及油气勘探。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
    [153]汤锡元、郭忠铭,鄂尔多斯西缘地质构造演化特征。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
    [154]田国良主编,黄河流域典型地区遥感动态研究。科学出版社,1990年。
    [155]田均良等,黄土高原土壤地球化学。科学出版社,1994年。
    [156]田连恕,贺兰山东坡植物。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6年。
    [157]田泽生、黄春长,秦岭太白山古冰川发育与黄土高原气候变迁。地理研究,第9卷第3期,1990年。
    [158]王伯荪、彭少麟,植被生态学-群落与生态系统。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年。
    [159]王凤慧,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自然景观的人为退化及人地系统合理调控的对策。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89年7月,3卷2期。
    [160]王根绪、钱鞠、程国栋,区域生态环境评价(REA)的方法与应用。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7卷第2期,2001年4月。
    [161]王红斌,晚第四纪中国黄土的硫酸盐、粉尘气溶胶记录与东亚大气环流、近地面风强的变化历史。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162]王家鼎、张倬元,典型高速黄土滑坡群的系统工程地质研究。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
    [163]王明华、陆桂林,青藏高原对陕西初夏季节转换的影响,气象论文集(第二集)。陕西省气象学会,1983年。
    [164]王锡福、陈安福主编,鄂尔多斯盆地非地震油气勘探。地质出版社,1992年。
    [165]王效科、欧阳志云、肖寒等,中国水土流失敏感性分布规律及其区划研究。生态学报,第21卷第1期,2001年1月。
    [166]王秀红,我国水平地带性土壤中有机质的空间变化特征。地理科学,第21卷第1期,2001年。
    [167]王永焱等,黄土与第四纪地质。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
    [168]王战、张维吉、李侠,等,东秦岭波浪状构造演化。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
    [169]王战、吴文奎、谢广成等,中国地壳的镶嵌构造与波浪运动。地质出版社,1996年。
    [170]王战,波浪镶嵌学说的自然观。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26(5)。
    [171]王战,构造波与旱涝灾害。灾害学,创刊号,1986年12月。
    [172]王战,波浪运动的普遍性。地质构造学刊,1992(2)。
    [173]王战,黄土地层构造差异成因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安全与环境学报,2001年,第1卷,第3期。
    [174]王铮、张丕远、刘啸雷等,中国生态环境过渡的一个重要地带。生态学报,1995年第3期。
    [175]魏文博等,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和古构造运动面的地球物理研究。地球科学,Vol.18,No.5,Sep.,1993。
    [176]吴波、慈龙骏,毛乌素沙地景规格局变化研究。生态学报,Vol.21,No.2,2001。
    
    
    [177] 吴文奎,三叠纪以米构造运动对中国气候的影响。地质构造学刊,1995年12月,第5卷第2期。
    [178] 肖笃宁、钟林生,景观分类与评价的生态原则。应用生态学报,1998,9(2):217~221。
    [179] 肖寒、欧阳志云、赵景柱等,海南岛景观空间结构分析。生态学报,vol.21,No.1,2001。
    [180] 谢晋阳、陈灵芝,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物种多样性特征。生态学报,Vol.14,No.4,1994。
    [181] 徐建华、吕光析、张胜利等,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区域界定及产沙输沙规律研究。黄河水利出版社,2000年。
    [182] 许学工、林辉平、付在毅等,黄河三角洲湿地区域生态风险评价。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7卷第1期,2001年1月。
    [183] 薛祥煦、张云翔、毕延等,秦岭东段山间盆地的发育及自然环境变迁。地质出版社,1996年。
    [184] 杨勤业等,中国生态地域划分的若干问题。生态学报,Vol.19,No.3,1999。
    [185] 叶笃正、高由禧,青藏高原气象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1-257。
    [186] 叶庆华、杨勤业、赵善伦,我国环境生态形势研究的一种方法。地理研究,2000年,第19卷第4期。
    [187] 叶清超主编,黄河流域地表物质迁移规律与地貌塑造研究。地质出版社,1992年。
    [188] 叶清超主编,黄河流域环境演变与水沙运行规律研究。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
    [189] 余汉章,陕西水文。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
    [190] 约翰,格列宾(英)著,气候变化。符淙斌等译。海洋出版社,1991年。
    [191] 岳乐平、薛祥煦,中国黄土古地磁学。地质出版社,1996年。
    [192] 岳天祥、马世骏,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生态学报,Vol.11,No.4,1991。
    [193] 湛垦华、沈小峰,普利高津和耗散结构理论。陕西科技出版社,1982年。
    [194] 张本仁等著,秦巴区域地球化学文集。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0年。
    [195] 张伯声,从黄土线说明黄河河道的发育。科学通报,1956年第三期。
    [196] 张伯声,陕北盆地的黄土及山陕间黄河河道发育商榷。中国第四纪研究,1956年,第一卷,第一期。
    [197] 张伯声、汤锡元,鄂尔多斯地块及其四周的镶嵌构造与波浪运动。西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1975年第3期。
    [198] 张伯声,张伯声地质文集。陕西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
    [199] 张伯声主编,地壳波浪与镶嵌构造研究(2)。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
    [200] 张伯声、王战,从波浪镶嵌构造学观点看陕西。陕西地质,1989年12月。
    [201] 张伯声、王战主编,中国波浪状镶嵌构造图(1:500万)。地质出版社,1995年。
    [202] 张尔道、关恩威,从地质-地貌方面对西安附近地区新构造运动的初步研究。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59年,第二期,85-102页。
    [203] 张凤荣、马步洲、李连捷,土壤发生与分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204] 张福礼等,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地质出版社,1994年。
    [205] 张光辉、刘国彬,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壤表面特性变化规律研究。地理科学,2001年,第21卷第2期。
    [206] 张国伟等,秦岭造山带的形成及其演化。西北大学出版社,1987年。
    [207] 张国伟、周鼎武,秦岭杂岩和秦岭造山带。秦岭—大巴山地质论文集(1)变质地质。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
    [208] 张兰生、史培军、方修琦,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鄂尔多斯地区)全新世环境演变及未来百年预测,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全新世环境演变及预测。地质出版社,1992年。
    [209] 张抗,鄂尔多斯断块构造和资源,陕西科技出版社,1989年。
    [210] 张明,榆林地区脆弱生态环境的景观格局与演化研究。地理研究,2001年,第19卷第1期。
    [211] 张天增,黄土高原论纲。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年。
    
    
    [212]张宗祜,我国黄土高原区域地质地貌特征及现代侵蚀作用。地质学报,1981年第4期。
    [213]张宗祜等,黄土高原区域环境地质问题及治理。科学出版社,1996年。
    [214]张宗祜等,中国黄土。地质出版社,1989年。
    [215]赵重远等,华北克拉通沉积盆地形成与演化及其油气赋存。西北大学出版社,1990年。
    [216]赵重远,鄂尔多斯地块西缘构造单位划分及构造展布格局和形成机制。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
    [217]赵重远等,鄂尔多斯地块及山西地块地质构造和沉积盆地的形成演化与油气关系。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
    [218]赵景波,西北黄土区第四纪土壤与环境。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
    [219]赵景柱、肖寒、吴刚,生态系统服务的物质量与价值量评价方法的比较分析。应用生态学报,2000年,第11卷第2期。
    [220]郑兴年等,黄土高原晋陕蒙毗邻地区土地退化遥感分析。地理学报,Vol.48,No.2,
    [221]《中国地貌图集》编辑组,中国地貌图集。测绘出版社,1985年。
    [222]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编图组,中国主要构造体系(1:40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构造体系图说明书)。地质出版社,1978。
    [223]中国科学院北京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农业生态环境。气象出版社,1989年。
    [224]中国科学院黄土高原综合考察队,黄土高原地区农林牧业综合发展与合理布局。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
    [225]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原理与方法。中国科学出版社,1994年。
    [226]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中科院/水利部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陕北黄土高原地区遥感应用研究。科学出版社,1991年。
    [227]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中国地貌区划。科学出版社,1959年。
    [228]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科学出版社,1959年。
    [229]中国煤田地质总局著,王双明主编,鄂尔多斯盆地聚煤规律及煤炭资源评价。煤炭工业出版社,1996年。
    [230]中国自然资源丛书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资源丛书—陕西卷。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年。
    [231]钟兆站、李克煌,山地平原交界带与区域可持续发展。陆地系统科学与地理综合研究-黄秉维院士学术思想研讨会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
    [232]周鼎武等,渭北地区加里东构造带变形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西北大学学报,1989,4。
    [233]周鼎武等,渭北西部地区构造变形特征及有关问题讨论。华北地台南缘上前寒武系,西北大学出版社,1990年。
    [234]周鼎武等,北秦岭厚皮构造论析。现代燧人氏探索,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235]周鼎武、赵重远、李银德等,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地质特征及其与秦岭造山带的关系。地质出版社,1994年。
    [236]周鼎武、刘良、张成立等,华北和扬子古陆块中新元古代聚合、伸展事件的比较研究。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2卷第2期,2002年4月。
    [237]周恩湘、林大仪、杨思治等主编,土壤地质。地质出版社,1993年。
    [238]周廷儒、张兰生、史培军等著,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全新世环境演变及预测。地质出版社,1992年。
    [239]朱灵益、宝音,毛乌素沙地乔灌木立地质量评价。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年。
    [240]朱士光,黄土高原地区环境变迁及其治理。黄河水利出版社,1999年。
    [241]朱显谟、任美锷,中国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与治理对策。中国水生保持,1992年第2期。
    [242]朱志辉、张福春,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植物太阳能利用率。生态学报,Vol.15,No.4,1985。
    [243]庄卫国、东野光亮,土壤地质与土地资源。地质出版社,2000年。
    
    
    [244] 邹厚远,陕北黄土高原的植被概况及各植被区农林牧业的的发展,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从刊 , 1981, 5 (3) .
    [245] A. N. Strahler & A. H. Strahler. Modern Physical Geography. John Wiley & Sons, New York, 1978.
    [246] Anon (1975) . Leg 38. Ceotimes, 20(2) , 24-6.
    [247] Aulay Mackenzie Andy S. Ball & Sonia R. Virdee, Ecology (孙儒泳等译).科学出版社, 2000 年。
    [248] Bailey R G. Ecoregions: The ecosystem geography of the oceans and continents. New York: Spring-Verlag. 1998.
    [249] Bailey R G. Declination of ecosystems regions.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1983, 7(4) :365~ 373.
    [250] Bailey R G. Explanatory supplement to Ecoregions map of the Continents.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1989, 16(4) : 307-310.
    [251] Begon, M., Harper, J. and Townsend, C. R. 1990. Ecology: Individuals, Populations and Communities, (2nd ed.). Boston: 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616-644.
    [252] Bray, J. R. (1974) .Volcanism and glaciation during the past 40 millenia. Nature, 252, 679-680.
    [253] Bond, W. J. 1993. Keystone species. In Schulze, E.-D. and Mooney, H. A. (eds.).
    [254]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Function. Berlin: Springger-Verlag, 237-253.
    [255] Chappell, J. (1975) . On possible relationships between Upper Quaternary glaciations, geomagnetism, and volcanism. Earth Planet. Sci. Lett., 26, 370-6.
    [256] Douglas G. Hahm and Syukuro Manabe, The Role of Mountains in the South Asian Monsoon Circueation. Journae of the Atmospheric Sciences, 32(8) (1985) .
    [257] Forman RTT, Godron M. Landscape Ecology. New York: wiley, 1986.
    [258] Frakes, L. A. & Crowell J. C. (1970b). Glaciation and associated Circulation effects resulting from Late Paleozoic drift of Gondwanaland. Proc. Papers Second gondwanan Symp., pp. 99-109. CSIRO, South Africa.
    [259] Frakes, L.A. & Kemp,E.M. (1972) . Influencs of continental Positions on Early Tertiary climates. Nature, 240, 97-100.
    [260] Frakes, L. A. & Kemp, E. M. (1973) . Palaeogene continental positions and evolution of climate. In Implications of continental drift to the Earth sciences, ed. D. H. Taring & S. K. Runcorn, vol. 1, pp. 536-58. Academic Press, London.
    [261] Frank, D. A. and McNaughton, S. J. 1991. Stability increases with diversity in plant communities: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he 1988 Yellowstone drought. Oikos, 62:360-362.
    [262] Harding J S & Winterbourn M J. An ecoregion classification of the South Island, New Zealand. J.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1997, 51:275-287.
    [263] Holdren J P and Ehrlich P R. Human population and the global environment. American scientist. 1974, 62: 282-292.
    [264] Host G E, Polzer P L, Mladenoff D J, et al. Aquantitive approach to developing regional ecosystem classification, Ecological Applications, 1996, 6(2) : 608-618.
    [265] Klijin F, Udo de Haes H A. A hierarchical approach to ecosystems and its implicatin for ecological land classification. Landscape Ecology, 1994, 9(2) : 89-104.
    [266] Kutzbach J. E., Guetter P. J., Ruddiman W. F., et al. Sensitivity of climate to late Cenozonic uplift in southern Asia and the American West: numerical experiments. Journal of Geophysica Research, 1989,94 (15) :18393-18407.
    
    
    [267] Kutzbach J. E., Prell W. L., Ruddiman W. F., et al. Sensitivity of Eurasian climate to surface uplif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Journal of Geology, 1993,101:177-190.
    [268] Lamb, H. H. (1972) . Climate; Present, past and future, Vol. 1: Fundamentals and climate now. Methuen, London. 613 pp. (Vol. 2 published 1977)
    [269] Lamb, H. H. (1975) , changes of climate: the perspective of time scales and a particular examination of recent changes. In Ice ages: ancient and modern, ed. A. E. Wright & F. Moseley, pp. 169-88. Seel House Press, Liverpool.
    [270] Liang Jingjing, Study on the Desertification of Ecotone Lands. Acta Scientiaram Naturaliura,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 Vol. 37, No. 4 (Jul., 2001) .
    [271] Manfred Domroes. Reviewing the intergrated climate research of Prof. Huang Bing-wei. 陆地系统科学与地理综合研究。科学出版社,1999 年。
    [272] Omernik J M. Ecoregions: A framework for managing ecosystems. The Geogrge Wright Forum, 1995, 12(1) : 35-50.
    [273] Omernik J M. Ecoregions of the conterminous United States.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987, 77(1) : 118-125.
    [274] Prigogine,I., 1955, Introduction to thermodynamics of irreversible process, Printed in USA, 3-12.
    [275] Prigogine, I., 1962, Non-equilibrium statistical mechanics: Interscience Publishers, A division of John Wiley and Sons, New York, 196-243.
    [276] Prigogine,I., 1978, Time, Structure and fluctuation, Science, 20,777-785.
    [278] Robert G Bailey. Ecosystem Geography, Springer, USA, 1995.
    [279] Robinson, P.L. (1973) . Palaeoclimatology and continental drift. In Implications of continental drift to the Earth sciences, ed. D. H. Taring & S. K. Runcorn, vol. 1, 451-76. Academica Press, London.
    [280] Ruddiman W. F. & Kutzbach J. E.. Plateau uplift and climate change. Science, 1991, 264 (3) : 66-75.
    [281] SCEP Man's Impact on the Global Environment, MIT Press, Cambridge Mass. 1970.
    [282] Turner G, and Gardner RH. Quantitative Methods in Landscape Ecology. New York: Springer, 1991.
    [283] Wiken B, Gauthier, Marshall I, et al. eds. A perspective on Canada's ecosystems. CCEA Occasional Paoers(No. 14) . 199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