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博尔赫斯文学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博尔赫斯是享有世界声誉的阿根廷著名文学家、批评家和翻译家,是继塞万提斯之后公认的给予二十世纪世界文学以最大影响的西班牙语作家,也是为拉丁美洲文学赢得世界关注的著名作家。
     博尔赫斯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小说,在当今世界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文学思想非常丰富,许多国际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都曾受到他的影响。因此,研究他的文学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博尔赫斯作为一个有世界影响的文学家,国际上很早就展开了对他的研究,且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在我国,从1979年正式引介博尔赫斯到中国,三十年来,对于他的研究不计其数,而随着他的中文版全集的出版,更是引起了高校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生群体的重视和青睐,他们纷纷以他为选题展开研究。从目前国内出版的学位论文和国内研究者的成果来看,可谓蔚为大观。令人遗憾的是,国内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博士学位论文,更没有一部学位论文对他的文学思想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基于此,本文立足国内现有的研究成果,同时结合他的英文著作以及国外研究他的相关资料,在认真细读其作品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其文学思想,试图廓清其文学思想的全貌,彰显其文学思想的意义和价值,进而丰富我国的博尔赫斯研究,并期望对博尔赫斯文学思想的探讨能够有所补益。
     本文在研究中,分别采用了文艺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文本细读,叙事学等多元视角。在研究中,重视理论剖析和材料实证,除了考究他的作品外,还综合运用他的传记、书信等相关材料,进行综合研究;同时,利用无限的回溯还原,力求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地挖掘博尔赫斯文学思想的内容、意义和价值。此外,强调比照分析,力求展示博尔赫斯文学思想的魅力,如第一章引入萨特作为比照对象,从而凸显博尔赫斯文学思想的深刻与伟大。在具体的阐释中,将采用循环阐释的方法,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面揭示博尔赫斯的文学思想与创作、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突出其作为一个天才式创新型文学家的一面。
     本文的导言主要概述博尔赫斯文学思想的重要价值,梳理博尔赫斯文学思想的研究概况,提出本文的主要内容、方法、创新点和逻辑框架。
     第一章主要研究博尔赫斯文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在研究中,将博尔赫斯的文学思想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899——1914年,主要探讨博尔赫斯童年的阅读与“作家梦的缔造”,重点研究博尔赫斯是如何走上文学之路的;第二个阶段是从1914——1921年,主要探讨博尔赫斯的求学与交游,以及在欧美现代哲学与文学的熏陶下正式走向文学之路;第三个阶段是从1921——1930年,主要研究作为阿根廷极端主义文学运动旗手的博尔赫斯在阿根廷极端主义文学运动中的作用以及相关的理论建树与诗歌创作实践活动;第四阶段是从1931——1960年,主要研究博尔赫斯的散文随笔和小说创作的丰收;第五阶段是从1961——1986年,主要研究作为享誉世界的文学大师“博尔赫斯”地位的确立。在此基础上,展示博尔赫斯的文学思想由古典主义→表现主义→极端主义→现代主义→幻想主义→现实主义的发展之路,当然这个文学思想的历程只是一种大致的描述和简单的勾勒,博尔赫斯的文学思想其实是非常复杂的。
     第二章主要探讨博尔赫斯文学思想的哲学基础与宗教渊源。博尔赫斯是一位博采众家之长的文学家,他的文学思想受到希腊哲学以及贝克莱、休谟、叔本华、尼采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同时,他的文学思想还受到诺斯替教、喀巴拉教义、苏菲派、佛教以及道家等中国神秘文化的影响。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博尔赫斯形成了唯心主义思想和神秘主义的文学风格。细致地梳理和分析博尔赫斯文学思想和这些思想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我们更加清楚地理解和认识博尔赫斯的文学思想。
     第一章和第二章构成了本论文的上编,着重分析博尔赫斯文学思想的发展脉络及其理论渊源,从而为下编探究博尔赫斯文学思想的内容、贡献、影响和意义奠定了基础。
     第三章主要探讨博尔赫斯文学思想的出发点。博尔赫斯认为“世界是一个谜”,对宇宙、对世界、对人生的困惑促使博尔赫斯产生了许多思考。普列汉诺夫说,对生活的理解是进行一切审美判断的基础。因此,首先要分析博尔赫斯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博尔赫斯对现实的认识是辩证的、二分的,他肯定现实生活的客观性,反对将生活和文学对立,认为艺术是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他认为人的精神世界是虚幻的。他将对现实的认识化为一个个文学镜像,共同表达出他对现实的思考。在他的笔下,宇宙是无限的,是“通天塔图书馆”;世界是虚幻的,是“特隆”迷宫;人的存在是一个谜,一个梦。
     第四章主要探讨博尔赫斯的作家论。他认为,诗人是“创造者”,作家是“一个不断做梦的人”。他的梦与创作为弗洛伊德关于“作家和白日梦”理论提供了例证,同时又推动、丰富和发展了“作家和白日梦”理论。博尔赫斯笔下的梦有多种,它们有着不同的来源。噩梦是经常困扰博尔赫斯的梦,它为博尔赫斯的创作提供了灵感的来源、素材和创作的动力。
     第五章主要探讨博尔赫斯对文学观念的革新。他认为,文学是“严肃的游戏”。在他的理论视域中,文学游戏一是模仿的游戏,一是幻想的游戏。他游戏的对象不仅有文学形象,还有时间、迷宫等哲学游戏。此外,他还认为文学是“有引导的梦”,在思维方式上,他强调想象和艺术思维,主张“用心做梦”。在写作方式上,他提出“岛屿似的”创作形式,反对作家干预作品,要求作家忠实于梦和想象,让“主题寻找作者”。
     第六章主要探讨博尔赫斯关于书和作品的理论。他认为,书是“记忆和形象的延伸”,作品是虚构的百科全书,是对宇宙世界、人生的象喻。他的审美理想是追求宇宙的不朽和永恒,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无时间性”的特点。
     第七章主要探讨博尔赫斯在文学文体上的贡献。这些贡献主要是:简洁的语言风格、融现实和虚构于一体的文体风格以及文类文体的创造和丰富。
     第八章主要探讨博尔赫斯的文学叙事理论和实践。他认为自己作品不朽的是叙述,评论家也一致认为他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对创作技巧的丰富和发展。他将自己文学叙事的基点放在文本互涉之上,通过模仿、戏拟、拼贴等后现代的文学手法,进一步消解了传统叙事;同时他在叙事中对无限叙事、对话等的强调,使得他的叙事具有向柏拉图回归的倾向。
     这样,就从内容到形式、从理论到实践,系统、深入地探讨了博尔赫斯文学思想的内容、贡献和意义。
     第九章主要探讨博尔赫斯文学思想对西方后现代主义和我国作家的影响,进而确定博尔赫斯文学思想的地位和价值。
     博尔赫斯的文学思想丰富独特,具有玄思的魅力和创新的特性,不断启示着人们去研究和探索。
As a world-famous Argentine writer, critic and translator, Jorge Luis Borges (1899—1986), second to Cervantes, is not only recognized as the greatest Spanish writer who greatly influenced the 20th century world literature, but also the important writer who won the Latin American literary world concerned.
     In his life, Borges wrote many poems, prose and fictions, which have had important impacts on today’s world literary history. His literary thoughts are very rich and influenced many world-famous writers, thinkers and philosophers. Therefore, the study of Borges’literary thoughts will have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value.
     In the world, Borges’study began many years ago and has formed a certain scale. In 1979, Borges’works were firstly translated and introduced to Chinese readers. Since then, three decades have passed, the studies on Borges are numerous and brilliant. Especially, with the Chinese versions of his complete works published, more and more graduate students choose Borges as their dissertation topics. Unfortunately, there is no dissertation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in Philosophy so far in our country and there is no one dissertation studying on his literary thoughts comprehensively and systematically. This dissertation attempts to clarify the complete view of his literary thoughts, to demonstrate the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f his literary thoughts by basing upon the available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China, at the same time, by combining with his originals as well as the related materials abroad. Therefore, this work can enrich the studies on works of Borges in China. We hope this dissertation will be helpful to the exploration of Borges’literary thoughts.
     This paper adopts the multiple perspectives such as the literary psychology, psychoanalysis, text reading and narratology. This paper attaches importance to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mpirical materials. In addition to the investigation of his woks, the author also employs other related materials such as his biography, letters etc. for a comprehensive study. At the same time, the author endeavors to display the content,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f Borges’literary thoughts from multi-side, multi-angles and multi-layered by using endless backtracking and reduction. Moreover, the author emphasizes the contrast and analysis to reveal the charm of Borges’literary thoughts. For example, the author introduces Jean Paul Sartre as the contrastive object in Chapter One, thus demonstrating the profoundness and greatness of Borges’literary thoughts. In the specific discussion, the author will adopt the method of argue in circles to reveal the close link of his literary thoughts with literary creation as well as theory and practice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nd aspects, giving prominence to one side of him as a genius and creative man of letters.
     In the introduction, it focuses mainly on the significant value of Borges’literary thoughts, carding the research survey of his literary thoughts, thus posing the main content, ways, creative points and the logic framework of this study.
     Chapter One mainly shows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Borges’literary thoughts. In my study, we divide his literary thoughts into five phases. The first phase is from 1899to 1914, which mainly disputes Borges’childhood reading and his“creation of a writer’s dream”, focusing on how he has become a writer. The second phase starts from 1914 to 1921, which mainly presents his pursuit of study and making friends as well as his true literary roa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ontemporary western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 The third phase begins in 1921 and ends in 1930, which mainly probes his function in Argentine extreme literary movement as a spokesman of Argentine extreme literary movement as well as his achievement in the relevant theories and his poetry creation. The forth phase initiates from 1931 to 1960, which mainly argues the establishment of his status as a literary master enjoying world-renowned fame. Based on all mentioned above, this work illustrates the development of Borges’literary thoughts from classicism to expressionism, from extremism to modernism, from fantastic doctrine to realism. However, this literary thought course is simply a general outline. As a matter of fact, Borges’literary thoughts are very complicated.
     Chapter Two argues the philosophy basis and religious origin of Borges’literary thoughts. Borges is a man of letters who collects abundantly the merits of the numerous family and his literary thoughts are influenced by the Greek philosophy as well as the philosophy of Berkeley, Hume, Schopenhauer and Nietzsche. Meanwhile, his literary thoughts are also influenced by Gnosticism, Kabbalah, Sufism, Buddhism as well as the mystical Chinese culture, such as Taoism.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se thoughts, Borges has formed the idealistic thoughts and the mystical literary thoughts. If we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rges’literary thoughts with the above-mentioned thoughts carefully, it will be beneficial for us to understand and comprehend Borges’literary thoughts more clearly.
     Chapter One and Chapter Two constitute the first volume of this dissertation, which mainly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al process and theoretical origins of his literary thoughts. Therefore, it lays the foundation of studying the content, contribution, effect and significance of Borges’literary thoughts in the second volume.
     Chapter Three mainly analyzes the starting point of Borges’literary thoughts. Borges holds that“The world is a mystery”. The confusion of the cosmos, the world and the life urges him to ponder a lot. Plekhanov once said that the comprehension of life is the foundation of conducting all the aesthetic judgment. Therefore, it needs firstly analyzing Borges’understanding of real life. And that his understanding of reality is dialectical and dichotomous. He confirms the objectivity of real life, opposes to making life and literature contradictory, and believes that art is one part of life. Simultaneously, he deems that the spiritual world of human beings is illusory. He makes the understanding of reality reduce to the literary mirror images, which jointly convey his thoughts about reality. In his works, the cosmos is immensely, which is a“Babel library”; the world is illusory, which is a“telong”maze; the existence of human being is a mystery, a dream.
     Chapter Four mainly discusses topics on Borges and his works. He holds that a poet is a creator and a writer is“a person who dreams constantly”. His dream and creation provide good examples for Freud’s theory on“writers and daydreaming”, meanwhile, promoting, enriching and developing the theory of“writers and daydreaming”. Borges has described a variety of dreams, which have different origins. Borges is often obsessed by nightmares, which have provided him with inspiration, materials and drive for his creation.
     Chapter Five chiefly focuses on the innovation of literary notion by Borges. He assumes that literature is a“serious game”. In his theory, literary games for one thing are imitative games, for another are fantastic games. The objects what he has played with are not only literary images but also philosophic games such as time, mazes and so on. In addition, he also believes that literature is a“guided dream”. Concerning with the way of thinking, he places emphasis on imagination and artistic thinking, claiming that“dreaming mindfully”. On the writing style, he puts forward the writing form of“island”, opposing that writers should not interfere with the works, and demands that writers should sticks to the dream and imagination, letting“the theme look for writers”.
     Chapter Six primarily talks about the theory on books and works by Borges. In his view, books are“the extension of memory and images”; works are the fictional encyclopedias, which are the metaphors of the cosmos, the world and the life. His aesthetic ideal is the pursuit of the immortality and eternality of the universe. For all this, his works have the quality of“timelessness”.
     Chapter Seven mostly demonstrates Borges’contribution to the literary form. These contributions are as following: the concise language style, the literary style connecting reality and fiction together as well as the creation and richness of literary genres.
     Chapter Eight largely displays the literary narrative theory by Borges and his works. The immortality in his works what he thinks is narration. The critics also deem that one of his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is his enrichment and development to the creation techniques. He lays his literary narration basis on intetextuality, by applying the postmodern literary techniques such as imitation, parody, collage etc., furthermore, slacking the traditional narration. Meanwhile, his emphasis on the infinite narration and dialogue in his narration, which makes his narration have the tendency to the return to Plato.
     Hence, this dissertation has systematically and in depth probed the content, contribu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Borges’literary thoughts from content to form and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Finally, as part of my conclusion, Chapter Nine principally deals with the influ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Borges’literary thoughts to western post-modernism and Chinese writers, therefore, to establish the status, and value of his literary thoughts.
     Borges’literary thoughts are abundant and uniqu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eculation and innovation, which constantly urge people to study and explore them.
引文
[2]参见《博尔赫斯就诺贝尔文学奖金问题答记者问》,朱景冬摘译,《外国文学动态》,1981年第9期,第60页。
    [1]马丁?埃内斯托?拉法格选编:《反博尔赫斯》,巴塞罗那,ZETA,1999年版。参见陈众议:《博尔赫斯》,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192—195页。
    [2]参考[美]莫内加尔:《博尔赫斯传》,陈舒、李点译,上海:东方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384—387页。
    [1]约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 1932—),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文论家、诗人,代表作有“兔子四部曲”等。
    [2]约翰?巴思(John Bath, 1930—),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代表,代表作:《流动的歌剧》(1956)、《迷失在游乐园》(1968)。
    [3] [美]约翰?巴思:《枯竭的文学》,盛宁译,《外国文艺》,1997年第5期。
    
    [1]《阿根廷新设博尔赫斯国际文学奖》,《译林》,1989年第4期,第205页。
    [2]美国匹兹堡大学博尔赫斯研究中心的官方网站地址:www.borges.pitt.edu
    [3]“小径分岔的花园”网络链接地址为:http://www.themodernword.com/borges/borges_images.html
    [4]“维基百科”关于博尔赫斯的条目网络链接地址为:http://en.wikipedia.org/wiki/Jorge_Luis_Borges
    [1] PQDD(ProQuest Digital Dissertations)是美国UMI公司出版的博硕士论文数据库,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和最广泛使用的学位论文数据库。
    [2]《世界文学》,1961年第4期。
    [3]见钱钟书:《七缀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第1版,第29页注④。
    [1]钱钟书:《七缀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第1版,第101页。
    [1]《让?保尔?萨特谈<文字生涯>》,《世界报》,1964年4月18日。
    [2] [阿根廷]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八十忆旧》,[美]巴恩斯通编,西川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44页。
    [2] [阿根廷]博尔赫斯:《自传随笔》,林一安译,《世界文学》,2001年第6期,第102页。
    
    [1] [阿根廷]博尔赫斯:《自传随笔》,林一安译,《世界文学》,2001年第6期,第99—100页。
    [2] [美]莫内加尔:《博尔赫斯传》,陈舒、李点译,上海:东方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5页。
    [3]崔道怡等编:《“冰山”理论:对话与潜对话》(下册),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年第1版,第742页。
    [1] [阿根廷]马科斯-里卡多?巴纳坦:《诗歌的启示(回忆录)》,赵德明译,《外国文艺》,1998年第4期,第206页。
    [4] [美]莫内加尔:《博尔赫斯传》,陈舒、李点译,上海:东方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113页。
    [5] [阿根廷]博尔赫斯:《自传随笔》,林一安译,《世界文学》,2001年第6期,第105页。
    [1] [美]莫内加尔:《博尔赫斯传》,陈舒、李点译,上海:东方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146页。
    [2] [美]莫内加尔:《博尔赫斯传》,陈舒、李点译,上海:东方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146页。
    [3] [美]莫内加尔:《博尔赫斯传》,陈舒、李点译,上海:东方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171页。
    [4] [阿根廷]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八十忆旧》,[美]巴恩斯通编,西川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09—111页。
    
    [1] [美]莫内加尔:《博尔赫斯传》,陈舒、李点译,上海:东方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127页。
    [2] [阿根廷]博尔赫斯:《自传随笔》,林一安译,《世界文学》,2001年第6期,第111页。
    [1] [阿根廷]马科斯-里卡多?巴纳坦:《诗歌的启示(回忆录)》,赵德明译,《外国文艺》,1998年第4期,第210页。
    [2] [阿根廷]博尔赫斯:《自传随笔》,林一安译,《世界文学》,2001年第6期,第115页。
    
    [1] [阿根廷]博尔赫斯:《自传随笔》,林一安译,《世界文学》,2001年第6期,第117页。
    [2] [阿根廷]博尔赫斯:《自传随笔》,林一安译,《世界文学》,2001年第6期,第119页。
    [5] [美]莫内加尔:《博尔赫斯传》,陈舒、李点译,上海:东方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192页。
    
    [1] [阿根廷]博尔赫斯:《自传随笔》,林一安译,《世界文学》,2001年第6期,第124页。
    [2]布兰丹?卡拉法(1898—?),阿根廷作家。
    [3]里卡多?吉拉尔德斯(1886—1927),阿根廷著名作家,代表作:长篇小说《堂塞贡多·松勃拉》(1926)。
    [4]巴勃罗?罗哈斯?帕斯(1896—1956),阿根廷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就到这儿来》(1937)等。
    
    [1] [阿根廷]博尔赫斯:《自传随笔》,林一安译,《世界文学》,2001年第6期,第116页。
    [2] [美]莫内加尔:《博尔赫斯传》,陈舒、李点译,上海:东方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186页。
    [3] [美]伍德尔:《博尔赫斯》,王纯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45页。
    [1] [阿根廷]马科斯-里卡多?巴纳坦:《诗歌的启示(回忆录)》,赵德明译,《外国文艺》,1998年第4期,第228页。
    [2] [阿根廷]博尔赫斯:《自传随笔》,林一安译,《世界文学》,2001年第6期,第120页。
    [3] [意]马里内蒂:《未来主义的创立和宣言》等,见张秉真、黄晋凯主编:《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1—30页。
    [1] [阿根廷]马科斯-里卡多?巴纳坦:《诗歌的启示(回忆录)》,赵德明译,《外国文艺》,1998年第4期,第229页。
    [3] [阿根廷]马科斯-里卡多?巴纳坦:《诗歌的启示(回忆录)》,赵德明译,《外国文艺》,1998年第4期,第230页。
    [1] [美]莫内加尔:《博尔赫斯传》,陈舒、李点译,上海:东方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195页。
    [1] [阿根廷]马科斯-里卡多?巴纳坦:《诗歌的启示(回忆录)》,赵德明译,《外国文艺》,1998年第4期,第222页。
    [1] [阿根廷]马科斯-里卡多?巴纳坦:《诗歌的启示(回忆录)》,赵德明译,《外国文艺》,1998年第4期,第223—224页。
    [2] [阿根廷]博尔赫斯:《自传随笔》,林一安译,《世界文学》,2001年第6期,第116页。
    [1] [阿根廷]马科斯-里卡多?巴纳坦:《诗歌的启示(回忆录)》,赵德明译,《外国文艺》,1998年第4期,第232页。
    [2] [阿根廷]博尔赫斯:《自传随笔》,林一安译,《世界文学》,2001年第6期,第121页。
    [3] [阿根廷]马科斯-里卡多?巴纳坦:《诗歌的启示(回忆录)》,赵德明译,《外国文艺》,1998年第4期,第232页。
    [4]罗萨里奥(Rosario),阿根廷第二大城市,是圣菲省东南部和巴拉那河上的重要河港。
    [5] [美]伍德尔:《博尔赫斯》,王纯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63页。
    [1] [美]莫内加尔:《博尔赫斯传》,陈舒、李点译,上海:东方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200页。
    [2]佛朗西斯科·阿亚拉(Francisco Ayala,1906—),西班牙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惨死如狗》(1958)和《杯底》(1962)。1981年,他获得西班牙“国家文学奖”。1991年,获得西班牙语世界最高文学奖“塞万提斯文学奖”。
    [3] [阿根廷]马科斯-里卡多?巴纳坦:《诗歌的启示(回忆录)》,赵德明译,《外国文艺》,1998年第4期,第224页。
    [2] [阿根廷]博尔赫斯:《自传随笔》,林一安译,《世界文学》,2001年第6期,第118页。
    [3] [阿根廷]博尔赫斯:《自传随笔》,林一安译,《世界文学》,2001年第6期,第119页。
    [1] [阿根廷]博尔赫斯:《自传随笔》,林一安译,《世界文学》,2001年第6期,第121页。
    [2] [阿根廷]博尔赫斯:《布宜诺斯艾利斯激情?序言》,《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上)》,林一安主编,林之木、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3页。
    [3] [阿根廷]马科斯-里卡多?巴纳坦:《诗歌的启示(回忆录)》,赵德明译,《外国文艺》,1998年第4期,第232页。
    [1] [美]莫内加尔:《博尔赫斯传》,陈舒、李点译,上海:东方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199页。
    [1] [阿根廷]博尔赫斯:《街道》,《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上)》,林一安主编,林之木、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8页。
    [1] [阿根廷]博尔赫斯:《黄昏时分的田野》,《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上)》,林一安主编,林之木、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8页。
    [2] [阿根廷]博尔赫斯:《自传随笔》,林一安译,《世界文学》,2001年第6期,第118—119页。
    [1] [阿根廷]博尔赫斯:《城郊》,《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上)》,林一安主编,林之木、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27页。
    [2] [阿根廷]博尔赫斯:《街道》,《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上)》,林一安主编,林之木、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7页。
    [1] [阿根廷]博尔赫斯:《归来》,林之木译,《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上)》,林一安主编,林之木、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31页。
    [2] [阿根廷]博尔赫斯:《街道》,《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上)》,林一安主编,林之木、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7—8页。
    [1] [阿根廷]路易斯?哈斯:《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哲学的安慰》,盛力译,《世界文学》,2001年第3期,第150页。
    [1] [阿根廷]博尔赫斯:《自传随笔》,林一安译,《世界文学》,2001年第6期,第126页。
    [2] [阿根廷]博尔赫斯:《陌生的街道》,《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上)》,林一安主编,林之木、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13页。
    [3] [阿根廷]博尔赫斯:《摸三张》,《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上),林一安主编,林之木、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16—17页。
    [4] [阿根廷]博尔赫斯:《适用于任何人的墓志铭》,《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上)》,林一安主编,林之木、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30页。
    
    [1] [阿根廷]博尔赫斯:《自传随笔》,林一安译,《世界文学》,2001年第6期,第129页。
    [2] [阿根廷]博尔赫斯:《自传随笔》,林一安译,《世界文学》,2001年第6期,第133—134页。
    [1] [美]莫内加尔:《博尔赫斯传》,陈舒、李点译,上海:东方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249页。
    [1] [阿根廷]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自传随笔》,林一安译,《世界文学》,2001年第6期,第134页。
    [2] [阿根廷]博尔赫斯:《隐喻》,刘京胜译,《博尔赫斯全集?散文卷(上)》,林一安主编,王永年、徐鹤林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280页。
    [3]费德里克·加西亚·洛尔卡(Federico García Lorca,1898—1936),西班牙“27年一代”诗人、剧作家,著有诗集《吉卜赛谣曲集》(1927)、剧作《叶尔玛》(1935)等。
    [1]安德烈·纪德(AndréPaul Guillaume Gide,1869—1951),法国作家,获1947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背德者》、《田园交响乐》、《伪币制造者》。
    [2]比森特?菲德尔?洛佩斯(Vicente Fidel López,1815—1903),阿根廷历史学家,代表作:《阿根廷共和国史》。
    [3]约翰?卡莱尔(John A.Carlisle,1801—1879),苏格兰作家。
    [4] [阿根廷]博尔赫斯:《自传随笔》,林一安译,《世界文学》,2001年第6期,第139页。
    [1]刘易斯(Clive S. Lewis, 1898—1963),英国20世纪著名的文学家,批评家,代表作:《来自沉默的行星》(1938)。
    [2] [阿根廷]博尔赫斯:《自传随笔》,林一安译,《世界文学》,2001年第6期,第138—139页。
    [3] [美]莫内加尔:《博尔赫斯传》,陈舒、李点译,上海:东方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312页。
    [4] [美]莫内加尔:《博尔赫斯传》,陈舒、李点译,上海:东方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312页
    [1] [美]莫内加尔:《博尔赫斯传》,陈舒、李点译,上海:东方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356页。
    [2] [阿根廷]博尔赫斯:《自传随笔》,林一安译,《世界文学》,2001年第6期,第142页。
    [3] [美]莫内加尔:《博尔赫斯传》,陈舒、李点译,上海:东方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347页。
    [4] [美]莫内加尔:《博尔赫斯传》,陈舒、李点译,上海:东方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347页。
    
    [1]博尔赫斯:《自传随笔》,林一安译,《世界文学》,2001年第6期,第144页。
    [3]马丁?布贝尔(Martin Buber,1878—1965),德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和犹太神学家。
    [4] [阿根廷]博尔赫斯:《自传随笔》,林一安译,《世界文学》,2001年第6期,第142页。
    [1] [阿根廷]博尔赫斯:《自传随笔》,林一安译,《世界文学》,2001年第6期,第144页。
    [2] [阿根廷]博尔赫斯:《自传随笔》,林一安译,《世界文学》,2001年第6期,第144—145页。
    [1] Borges, Poem of the gifts, Jorge Luis Borges : selected poems 1923-1967, edi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notes by Norman Thomas di Giovanni.. Harmondsworth, Middlesex ; Ringwood, Vic : Penguin Books, 1985, p.129.
    [2] [阿根廷]博尔赫斯:《自传随笔》,林一安译,《世界文学》,2001年第6期,第146页。
    
    [1] Borges, Poem of the gifts, Jorge Luis Borges : selected poems 1923-1967, edi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notes by Norman Thomas di Giovanni.. Harmondsworth, Middlesex ; Ringwood, Vic : Penguin Books, 1985, p.131.
    [2] [阿根廷]博尔赫斯:《自传随笔》,林一安译,《世界文学》,2001年第6期,第147页。
    [1] [美]莫内加尔:《博尔赫斯传》,陈舒、李点译,上海:东方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394页。
    [2] [阿根廷]博尔赫斯:《诗人》,《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上)》,林一安主编,林之木、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209页。
    [3] [阿根廷]博尔赫斯:《自传随笔》,林一安译,《世界文学》,2001年第6期,第150页。
    [4]参见[美]伍德尔:《博尔赫斯》,王纯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317—319页。
    [1] [美]莫内加尔:《博尔赫斯传》,陈舒、李点译,上海:东方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413页。
    [1][阿根廷]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八十忆旧》,[美]巴恩斯通编,西川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26页。
    [2][阿根廷]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八十忆旧》,[美]巴恩斯通编,西川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19页。
    [3][阿根廷]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八十忆旧》,[美]巴恩斯通编,西川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07页。
    [1] [美]伍德尔:《博尔赫斯》,王纯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282—283页。
    [1] [阿根廷]博尔赫斯:《博尔赫斯谈话录》,[美]伯金编,王永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111页。
    [1] [阿根廷]博尔赫斯:《博尔赫斯谈话录》,[美]伯金编,王永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110—111页。
    [2] [阿根廷]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八十忆旧》,[美]巴恩斯通编,西川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95页。
    [3]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何兆武、李约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1版,第24页。
    [1] [美]梯利:《西方哲学史》(增补修订版),[美]伍德整补,葛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1版,第3页。
    [2] Jorge Luis Borges, Ficciones,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John Sturrock, New York: Grove Press, 1962, p. 44.
    [3] Jorge Luis Borges, Ficciones,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John Sturrock, New York: Grove Press, 1962, p. 42.
    [4] Jorge Luis Borges, Ficciones,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John Sturrock, New York: Grove Press, 1962, p. 50.
    [1] [阿根廷]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八十忆旧》,[美]巴恩斯通编,西川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36页。
    [2] [阿根廷]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八十忆旧》,[美]巴恩斯通编,西川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00页。
    [3]参见[阿根廷]博尔赫斯:《博尔赫斯谈话录》,[美]伯金编,王永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11页。
    [1] [阿根廷]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自传随笔》,林一安译,《世界文学》,2001年第6期,第109—110页。
    [2] [美]莫内加尔:《博尔赫斯传》,陈舒、李点译,上海:东方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163—164页。
    [1][阿根廷]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八十忆旧》,[美]巴恩斯通编,西川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5页。
    [2]圣约翰(1542—1591),西班牙神秘主义神学家、诗人,加尔默罗会的创始人。
    [3]路易斯?德?莱昂(1527—1591),西班牙神秘主义者、诗人。
    [4] [美]汉斯?约纳斯:《诺斯替宗教:异乡神的信息与基督教的开端》,张新樟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第1版,第28页。
    [1] [阿根廷]博尔赫斯:《为虚假的巴西里德斯辩护》,《博尔赫斯全集?散文卷(上)》,林一安主编,徐鹤林、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142页。
    [2] Jorge Luis Borges, Ficciones,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John Sturrock, New York: Grove Press, 1962, p. 122.
    [3] Jorge Luis Borges, Ficciones,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John Sturrock, New York: Grove Press, 1962, pp. 123-124,.
    [4] Jorge Luis Borges, Ficciones,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John Sturrock, New York: Grove Press, 1962, p. 125.
    [5] [阿根廷]博尔赫斯:《为虚假的巴西里德斯辩护》,《博尔赫斯全集?散文卷(上)》,林一安主编,徐鹤林、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140页。
    [1] [阿根廷]博尔赫斯:《蒙面染工梅尔夫的哈基姆》,《博尔赫斯全集?小说卷》,林一安主编,王永年、陈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48页。
    [2] Jorge Luis Borges, Ficciones,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John Sturrock, New York: Grove Press, 1962, p. 40.
    [3] [阿根廷]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八十忆旧》,[美]巴恩斯通编,西川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206页。
    [1] [阿根廷]博尔赫斯:《蒙面染工梅尔夫的哈基姆》,《博尔赫斯全集?小说卷》,林一安主编,王永年、陈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48页。
    [2] Jorge Luis Borges, Ficciones,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John Sturrock, New York: Grove Press, 1962, p. 6.
    [3] [阿根廷]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八十忆旧》,[美]巴恩斯通编,西川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205页。
    [1][阿根廷]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八十忆旧》,[美]巴恩斯通编,西川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55页。
    [2] [阿根廷]博尔赫斯:《致以色列》,《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上)》,林一安主编,林之木、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394页。
    [3] [阿根廷]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以色列》,《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上)》,林一安主编,林之木、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396页。
    [4] [阿根廷]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以色列,1969》,《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上)》,林一安主编,林之木、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407—408页。
    [2] [阿根廷]博尔赫斯:《布罗迪报告?序言》,《博尔赫斯全集?小说卷》,林一安主编,王永年、陈泉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315页。
    [3][阿根廷]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八十忆旧》,[美]巴恩斯通编,西川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99页。
    [4] [阿根廷]博尔赫斯:《为喀巴拉辩护》,《博尔赫斯全集?散文卷(上)》,林一安主编,王永年、徐鹤林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134页。
    [1] [阿根廷]博尔赫斯:《犹太教神秘哲学》,《博尔赫斯全集?散文卷(下)》,林一安主编,黄志良、陈泉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139页。
    [2] [阿根廷]博尔赫斯:《为喀巴拉辩护》,《博尔赫斯全集?散文卷(上)》,林一安主编,王永年、徐鹤林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134页。
    [3]参见[美]大卫·鲁达夫斯基:《近现代犹太宗教运动———解放与调整的历史》,傅有德等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见[阿根廷]博尔赫斯:《犹太教神秘哲学》,《博尔赫斯全集?散文卷(下)》,林一安主编,黄志良、陈泉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140—141页。
    [2] [阿根廷]博尔赫斯:《神的文字》,《博尔赫斯全集?小说卷》,林一安主编,王永年、陈泉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274—275页。
    [1] Borges, The Golem, Jorge Luis Borges : selected poems 1923-1967, edi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notes by Norman Thomas di Giovanni.. Harmondsworth, Middlesex ; Ringwood, Vic : Penguin Books, 1985, p.127.
    [1]参见金宜久主编:《伊斯兰教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166—172页;《伊斯兰教文化面面观》,济南:齐鲁书社,1991年第1版,第107—129页,第133—137页,第166—168页。
    [2] A. Sch?lders, Essai surécoles philosophiques chez les Arabes, Paris, 1842, p.54.
    [3] [阿根廷]博尔赫斯:《阿威罗伊的探索》,《博尔赫斯全集?小说卷》,林一安主编,王永年、陈泉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257页。
    [4][阿根廷]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八十忆旧》,[美]巴恩斯通编,西川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209—210页。
    [1] [阿根廷]博尔赫斯:《佛教》,《博尔赫斯全集?散文卷(下)》,林一安主编,黄志良、陈泉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106页。
    [2] [阿根廷]博尔赫斯:《佛教》,《博尔赫斯全集?散文卷(下)》,林一安主编,黄志良、陈泉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105页。
    [1] [阿根廷]博尔赫斯:《佛教》,《博尔赫斯全集?散文卷(下)》,林一安主编,黄志良、陈泉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106页。
    [2] [阿根廷]博尔赫斯:《佛教》,《博尔赫斯全集?散文卷(下)》,林一安主编,黄志良、陈泉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106页。
    [3]关于佛祖的降生,中国佛教禅宗史书《五灯会元》卷一《七佛?释迦摩尼佛》中记载道:“佛初生……自然捧双足。东西及南北,各行于七步。分手指天地,作狮子吼声:‘上下及四维,无能尊我者。’”
    [4] [阿根廷]博尔赫斯:《佛教》,《博尔赫斯全集?散文卷(下)》,林一安主编,黄志良、陈泉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118页。
    [5] [阿根廷]博尔赫斯:《恶棍列传》,《博尔赫斯全集?小说卷》,林一安主编,王永年、陈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6页。
    [1] [阿根廷]博尔赫斯:《神的文字》,《博尔赫斯全集?小说卷》,林一安主编,王永年、陈泉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274页。
    [2] [阿根廷]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八十忆旧》,[美]巴恩斯通编,西川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6页。
    [1] Jorge Luis Borges, Labyrinths:Selected Stories & Other Writings, New York: New Directions Publishing Corporation, 1964, p. 188.
    [2] Jorge Luis Borges, Labyrinths:Selected Stories & Other Writings, New York: New Directions Publishing Corporation, 1964, p. 187.
    [3] [阿根廷]博尔赫斯:《曹雪芹<红楼梦>》,《博尔赫斯全集?散文卷(下)》,林一安主编,黄志良、陈泉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375页。
    [4] [阿根廷]博尔赫斯:《曹雪芹<红楼梦>》,《博尔赫斯全集?散文卷(下)》,林一安主编,黄志良、陈泉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376页。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133页。
    
    [1]《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版,第259页。
    [2]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6页。
    [3]见《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版,第278—279页。
    [1]李衍柱:《路与灯——文艺学建设问题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455页。
    [2] [阿根廷]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八十忆旧》,[美]巴恩斯通编,西川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16—117页。
    [3] [阿根廷]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八十忆旧》,[美]巴恩斯通编,西川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48页。
    [1] [阿根廷]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八十忆旧》,[美]巴恩斯通编,西川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83页。
    [2] [阿根廷]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八十忆旧》,[美]巴恩斯通编,西川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9页。
    [3] Borges,“Foreword,”in Jorge Luis Borges : selected poems 1923-1967, edi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notes by Norman Thomas di Giovanni.. Harmondsworth, Middlesex ; Ringwood, Vic : Penguin Books, 1985,ⅹⅲ.
    [4] [阿根廷]博尔赫斯:《布罗迪报告?序言》,《博尔赫斯全集?小说卷》,林一安主编,王永年、陈泉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315页。
    [5] [阿根廷]博尔赫斯:《宇宙起源》,《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下)》,林一安主编,王永年、林之木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92页。
    [1] Borges, Poem of the gifts, Jorge Luis Borges : selected poems 1923-1967, edi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notes by Norman Thomas di Giovanni.. Harmondsworth, Middlesex ; Ringwood, Vic : Penguin Books, 1985, p.129.
    [2] Borges, The Library of Babel, Jorge Luis Borges: Collected Fictions, translated by Andrew Hurley, New York : Viking, 1998, p.113.
    [3] Borges, The Library of Babel, Jorge Luis Borges: Collected Fictions, translated by Andrew Hurley, New York : Viking, 1998, p.118.
    [1] Borges, Tl?n, Uqbar, Orbis Tertius, Jorge Luis Borges: Collected Fictions, translated by Andrew Hurley, New York : Viking, 1998, p.72.
    [2] Borges, Tl?n, Uqbar, Orbis Tertius, Jorge Luis Borges: Collected Fictions, translated by Andrew Hurley, New York : Viking, 1998, pp.72-74.
    [1] Borges, Tl?n, Uqbar, Orbis Tertius, Jorge Luis Borges: Collected Fictions, translated by Andrew Hurley, New York : Viking, 1998, p.81.
    [2][阿根廷]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八十忆旧》,[美]巴恩斯通编,西川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95页。
    [1] [阿根廷]博尔赫斯:《棋》,《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上)》,林一安主编,林之木、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155—156页。
    [1] [阿根廷]博尔赫斯:《什么都是和什么都不是》,《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上)》,林一安主编,林之木、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144页。
    [2] [阿根廷]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八十忆旧》,[美]巴恩斯通编,西川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16页。
    [3] [阿根廷]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八十忆旧》,[美]巴恩斯通编,西川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25页。
    [4] [阿根廷]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八十忆旧》,[美]巴恩斯通编,西川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51页。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508页。
    [1] [西班牙]费尔南多?萨瓦特尔:《哲学的邀请——人生的追问》,林经纬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第193页。
    [2] [阿根廷]博尔赫斯:《时间》,《博尔赫斯全集?散文卷(下)》,林一安主编,黄志良、陈泉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55页。
    [3] [西班牙]费尔南多?萨瓦特尔:《哲学的邀请——人生的追问》,林经纬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第182页。
    [4] [阿根廷]博尔赫斯:《时间的新反驳》,《博尔赫斯全集?散文卷(上)》,林一安主编,王永年、徐鹤林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507—508页。
    [1] [西班牙]费尔南多?萨瓦特尔:《哲学的邀请——人生的追问》,林经纬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第193—194页。
    [2] [阿根廷]博尔赫斯:《不朽》,《博尔赫斯全集?散文卷(下)》,林一安主编,黄志良、陈泉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14页。
    [3]塔西佗(Tacitus,约A.D.55—120年),古代罗马最伟大的历史学家,著有:《阿格里可拉传》(De Vita Iulii Agricolae)、《历史》(Historiae)等。
    [4]参见[阿根廷]博尔赫斯:《不朽》,《博尔赫斯全集?散文卷(下)》,林一安主编,黄志良、陈泉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14—19页。
    [5] [阿根廷]博尔赫斯:《不朽》,《博尔赫斯全集?散文卷(下)》,林一安主编,黄志良、陈泉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18—19页。
    [1] [阿根廷]博尔赫斯:《时间》,《博尔赫斯全集?散文卷(下)》,林一安主编,黄志良、陈泉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56页。
    [2] [美]巴恩斯通编:《博尔赫斯八十忆旧》,西川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95—196页。
    [3] [阿根廷]博尔赫斯:《时间》,《博尔赫斯全集?散文卷(下)》,林一安主编,黄志良、陈泉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54页。
    [1] Borges, The Immortal, Jorge Luis Borges: Collected Fictions, translated by Andrew Hurley, New York : Viking, 1998, p.190.
    [1] Borges, The Immortal, Jorge Luis Borges: Collected Fictions, translated by Andrew Hurley, New York : Viking, 1998, p.191.
    [2] Borges, The Immortal, Jorge Luis Borges: Collected Fictions, translated by Andrew Hurley, New York : Viking, 1998, p.194.
    [1] [阿根廷]博尔赫斯:《我》,《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上)》,林一安主编,林之木、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91页。
    [1] [古希腊]荷马:《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罗念生、王焕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1页。
    [2]博尔赫斯:《我这样写我的短篇小说》,朱景冬译,[英]乔?艾略特等著:《小说的艺术》,张玲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243页。
    [3]博尔赫斯:《我这样写我的短篇小说》,朱景冬译,[英]乔?艾略特等著:《小说的艺术》,张玲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243—244页。
    [1] [阿根廷]博尔赫斯:《关于宫殿的寓言》,《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上)》,林一安主编,林之木、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141页。
    [1] [阿根廷]博尔赫斯:《结语》,《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上)》,林一安主编,林之木、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209页。
    [2]崔道怡等编:《“冰山”理论:对话与潜对话》(下册),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年第1版,第740页。
    [3] [阿根廷]博尔赫斯:《博尔赫斯谈话录》,[美]伯金编,王永年译,西川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00页。
    Q [1] [阿根廷]博尔赫斯:《梦魇》,《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下)》,林一安主编,王永年、林之木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123页。
    [1] [阿根廷]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八十忆旧》,[美]巴恩斯通编,西川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203页。
    [2] [阿根廷]博尔赫斯:《梦》,《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上)》,林一安主编,林之木、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319页。
    [3] [阿根廷]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八十忆旧》,[美]巴恩斯通编,西川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39页。
    [4] [阿根廷]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八十忆旧》,[美]巴恩斯通编,西川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96页。
    [1] [阿根廷]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八十忆旧》,[美]巴恩斯通编,西川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39页。
    [2][阿根廷]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八十忆旧》,[美]巴恩斯通编,西川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51页。
    [3][阿根廷]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八十忆旧》,[美]巴恩斯通编,西川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8页。
    [4] [阿根廷]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八十忆旧》,[美]巴恩斯通编,西川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8—19页。
    [1] [阿根廷]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八十忆旧》,[美]巴恩斯通编,西川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1页。
    [1] [阿根廷]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八十忆旧》,[美]巴恩斯通编,西川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82页。
    [2] [阿根廷]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八十忆旧》,[美]巴恩斯通编,西川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87页。
    [3] [阿根廷]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八十忆旧》,[美]巴恩斯通编,西川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29—30页。
    [4]见[阿根廷]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八十忆旧》,[美]巴恩斯通编,西川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82页。
    [1][阿根廷]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八十忆旧》,[美]巴恩斯通编,西川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29—30页。
    [2]崔道怡等编:《“冰山”理论:对话与潜对话》(下册),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年第1版,第740页。
    [3] [阿根廷]博尔赫斯:《关于天赐的诗》,《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上)》,林一安主编,林之木、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151页。
    [1] [阿根廷]博尔赫斯:《伊西多罗?阿塞韦多》,《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上)》,林一安主编,林之木、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90—91页。
    [1] [阿根廷]博尔赫斯:《柯尔律治的梦》,《博尔赫斯全集?散文卷(上)》,林一安主编,王永年、徐鹤林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349页。
    [2] [阿根廷]博尔赫斯:《柯尔律治的梦》,《博尔赫斯全集?散文卷(上)》,林一安主编,王永年、徐鹤林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350页。
    [1]《庄子今注今译》(上),陈鼓应注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2页。
    [2] [阿根廷]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八十忆旧》,[美]巴恩斯通编,西川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88页。
    [3] [阿根廷]博尔赫斯:《漆手杖》,《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下)》,林一安主编,王永年、林之木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296页。
    [4] [阿根廷]博尔赫斯:《1983年8月25日》,《博尔赫斯全集?小说卷》,林一安主编,王永年、陈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475页。
    
    [1] [美]霍尔等著:《荣格心理学入门》,冯川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第1版,第44页。
    [2] [瑞士]荣格:《荣格性格哲学》,李德荣编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17页。
    [1] [阿根廷]博尔赫斯:《柯尔律治的梦》,《博尔赫斯全集?散文卷(上)》,林一安主编,王永年、徐鹤林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350页。
    [2 ][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1版,第17—18页。
    [3]崔道怡等编:《“冰山”理论:对话与潜对话》(下册),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年第1版,第741页。
    [1] [奥]弗洛伊德:《论创造力与无意识》,孙恺祥译,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42页。
    [2] [奥]弗洛伊德:《论创造力与无意识》,孙恺祥译,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43页。
    [3] [奥]弗洛伊德:《论创造力与无意识》,孙恺祥译,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46页。
    [4] [奥]弗洛伊德:《论创造力与无意识》,孙恺祥译,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43—44页。
    [5] [奥]弗洛伊德:《论创造力与无意识》,孙恺祥译,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49页。
    [1]该处关于“镜子”的引文均出自[阿根廷]博尔赫斯:《镜子》,林之木译,《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上)》,林一安主编,林之木、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157—159页。
    [1] [阿根廷]博尔赫斯:《梦中的老虎》,林之木译,《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上)》,林一安主编,林之木、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112页。
    [2] [阿根廷]博尔赫斯:《梦中的老虎》,林之木译,《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上)》,林一安主编,林之木、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112页。
    [3] [阿根廷]博尔赫斯:《梦中的老虎》,林之木译,《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上)》,林一安主编,林之木、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112页。
    [1]此处关于三只老虎的引文均出自[阿根廷]博尔赫斯:《另一种老虎》,林之木译,《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上)》,林一安主编,林之木、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171—173页。
    [2] [阿根廷]博尔赫斯:《虎》,王永年译,《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下)》,林一安主编,王永年、林之木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190页。
    [3] [阿根廷]博尔赫斯:《老虎的金黄》,林之木译,《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下)》,林一安主编,王永年、林之木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85页。
    [1] [阿根廷]博尔赫斯:《我最后的虎》,王永年译,《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下)》,林一安主编,王永年、林之木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339—340页。
    [1]陈众议:《博尔赫斯与幻想美学》,《博尔赫斯文集?小说卷(序)》,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第1版,第17页。
    [2] [美]巴恩斯通编:《博尔赫斯八十忆旧》,西川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30页。
    [3]崔道怡等编:《“冰山”理论:对话与潜对话》(下册),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年第1版,第740页。
    [1] [英]贡布里希:《艺术与人文科学:贡布里希文选》,范景中编选,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9年第1版,第308页。
    [2]高尚:《一个人留下他的影响——怀念大师博尔赫斯》,《外国文学》,1994年第5期,第92页。
    [1] [阿根廷]博尔赫斯:《自传随笔》,林一安译,《世界文学》,2001年第6期,第103页。
    [2] [阿根廷]博尔赫斯:《自传随笔》,林一安译,《世界文学》,2001年第6期,第111页。
    [3] [阿根廷]博尔赫斯:《恶棍列传》,《博尔赫斯全集?小说卷》,林一安主编,王永年、陈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4] [阿根廷]博尔赫斯:《布宜诺斯艾利斯激情》,《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上)》,林一安主编,林之木、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1]克尔凯郭尔(S?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1855),丹麦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存在主义的先驱,著有《论反讽的概念》、《非此即彼》等。
    [2] [阿根廷]博尔赫斯:《卡夫卡及其先驱者》,《博尔赫斯全集?散文卷(上)》,林一安主编,王永年、徐鹤林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432页。
    [1]勃朗宁(Rober Browning,1812—1889),英国著名诗人,著有《戏剧抒情诗》(1842)等。
    [2] [阿根廷]博尔赫斯:《卡夫卡及其先驱者》,《博尔赫斯全集?散文卷(上)》,林一安主编,王永年、徐鹤林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433页。
    [1] [阿根廷]博尔赫斯:《博尔赫斯谈话录》,[美]伯金编,王永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5页。
    [2] [阿根廷]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八十忆旧》,[美]巴恩斯通编,西川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43页。
    [3] [奥]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贺绍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版,第25页。
    [4] [奥]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贺绍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版,第27页。
    [5] [英]T?S?艾略特:《艾略特文学论文集》,李赋宁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74—76页。
    [1]陈光孚:《对博尔赫斯创作的解析》,《外国文学》,1985年第5期,第45页。
    [2] [阿根廷]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八十忆旧》,[美]巴恩斯通编,西川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50—51页。
    [1] [阿根廷]博尔赫斯:《博尔赫斯谈话录》,[美]伯金编,王永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21页。
    [2] [阿根廷]博尔赫斯:《赫伯特?奎因作品分析》,王永年译,《博尔赫斯全集?小说卷》,林一安主编,王永年、陈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112页。
    [1] [阿根廷]博尔赫斯:《博尔赫斯谈话录》,[美]伯金编,王永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21页。
    [2] [阿根廷]博尔赫斯:《博尔赫斯谈话录》,[美]伯金编,王永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21—22页。
    [3] [德]斯威布:《希腊神话和传说》,楚图南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1版,第50—51页。
    [4] [阿根廷]博尔赫斯:《迷宫》,王永年译,《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下)》,林一安主编,王永年、林之木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350页。
    [1] Borges, The house of Asterion, Jorge Luis Borges: Collected Fictions, translated by Andrew Hurley, New York : Viking, 1998, p.220.
    [2] Borges, The house of Asterion, Jorge Luis Borges: Collected Fictions, translated by Andrew Hurley, New York : Viking, 1998, p.220.
    [3] Borges, The house of Asterion, Jorge Luis Borges: Collected Fictions, translated by Andrew Hurley, New York : Viking, 1998, p.221.
    [1] [阿根廷]博尔赫斯:《迷宫(又一首)》,王永年译,《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上)》,林一安主编,王永年、林之木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382页。
    [2] Borges, The Aleph, Jorge Luis Borges: Collected Fictions, translated by Andrew Hurley, New York : Viking, 1998, p.280.
    [3] Borges, The Aleph, Jorge Luis Borges: Collected Fictions, translated by Andrew Hurley, New York : Viking, 1998, p.281.
    [4] Borges, The Aleph, Jorge Luis Borges: Collected Fictions, translated by Andrew Hurley, New York : Viking, 1998, p.284.
    [1] Borges, The Aleph, Jorge Luis Borges: Collected Fictions, translated by Andrew Hurley, New York : Viking, 1998, p.283.
    [2] Borges, Ibn-Hakam al-Bokhari, Murdered in his labyrinth, Jorge Luis Borges: Collected Fictions, translated by Andrew Hurley, New York : Viking, 1998, p.260.
    [3] Borges, The two kings and two labyrinths, Jorge Luis Borges: Collected Fictions, translated by Andrew Hurley, New York : Viking, 1998, p.263.
    [1] Borges, The garden of forking paths, Jorge Luis Borges: Collected Fictions, translated by Andrew Hurley, New York : Viking, 1998, p.124
    [2] Borges, The garden of forking paths, Jorge Luis Borges: Collected Fictions, translated by Andrew Hurley, New York : Viking, 1998, p.127
    [3] [德]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冯至、范大灿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59页。
    
    [1] [美]巴恩斯通编:《博尔赫斯八十忆旧》,西川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87页。
    [2] [古罗马]奥古斯丁:《忏悔录》,周士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1版,第242页。
    [3] [美]巴恩斯通编:《博尔赫斯八十忆旧》,西川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34页。
    [1] [阿根廷]博尔赫斯:《时间》,《博尔赫斯全集?散文卷(下)》,林一安主编,黄志良、陈泉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54页。
    [2] [阿根廷]博尔赫斯:《时间》,《博尔赫斯全集?散文卷(下)》,林一安主编,黄志良、陈泉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55页。
    [3] [德]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上册),陈修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版,第140—141页。
    [4] [德]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上册),陈修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版,第141页。
    [1]奥·帕斯:《弓手、箭和靶子一一论博尔赫斯》,《世界文学》,1989年第1期。
    [2] Borges, The garden of forking paths, Jorge Luis Borges: Collected Fictions, translated by Andrew Hurley, New York : Viking, 1998, p.127.
    [1] Borges, The garden of forking paths, Jorge Luis Borges: Collected Fictions, translated by Andrew Hurley, New York : Viking, 1998, p.125.
    [1] [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3卷),39D2—E,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290页。
    [2]布朗基(1805—1881):法国早期工人运动活动家,革命家,空想社会主义者。
    [3] [阿根廷]博尔赫斯:《循环时间》,《博尔赫斯全集?散文卷(上)》,林一安主编,王永年、徐鹤林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292页。
    [4] [阿根廷]博尔赫斯:《循环时间》,《博尔赫斯全集?散文卷(上)》,林一安主编,王永年、徐鹤林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292页。
    [5] [阿根廷]博尔赫斯:《关于惠特曼的一条注解》,《博尔赫斯全集?散文卷(上)》,林一安主编,王永年、徐鹤林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192页。
    [1] [阿根廷]博尔赫斯:《循环的夜》,《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上)》,林一安主编,林之木、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221—222页。
    [1] Borges, The theme of the traitor and the hero,, Jorge Luis Borges: Collected Fictions, translated by Andrew Hurley, New York : Viking, 1998, p.143.
    [2] [美]巴恩斯通编:《博尔赫斯八十忆旧》,西川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200页。
    [1] [阿根廷]博尔赫斯:《沙之书?后记》,《博尔赫斯全集?小说卷》,林一安主编,王永年、陈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468页。
    [2] [阿根廷]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和我》,《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上)》,林一安主编,林之木、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148页。
    [1] [阿根廷]博尔赫斯:《1983年8月25日》,《博尔赫斯全集?小说卷》,林一安主编,王永年、陈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475页。
    [2] [阿根廷]博尔赫斯:《1983年8月25日》,《博尔赫斯全集?小说卷》,林一安主编,王永年、陈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477页。
    [3] [阿根廷]博尔赫斯:《1983年8月25日》,《博尔赫斯全集?小说卷》,林一安主编,王永年、陈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478页。
    [1] [阿根廷]博尔赫斯:《布罗迪报告?序言》,《博尔赫斯全集?小说卷》,林一安主编,王永年、陈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316页。
    [2] [阿根廷]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八十忆旧》,[美]巴恩斯通编,西川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28页。
    [3] [阿根廷]博尔赫斯等著:《波佩的面纱》,朱景冬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8页。
    [4] [阿根廷]博尔赫斯等著:《波佩的面纱》,朱景冬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1] [美]安东尼?史蒂文斯:《人类梦史》(修订版),杨晋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年第2版,第4页。
    [2] [阿根廷]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八十忆旧》,[美]巴恩斯通编,西川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01页。
    [1] [阿根廷]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八十忆旧》,[美]巴恩斯通编,西川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80—181页。
    [2] [阿根廷]博尔赫斯:《圣马丁札记?序言》,《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上)》,林一安主编,林之木、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79页。
    [3] [阿根廷]博尔赫斯等著:《波佩的面纱》,朱景冬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6页。
    [4] [阿根廷]博尔赫斯等著:《波佩的面纱》,朱景冬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6页。
    [1] [阿根廷]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八十忆旧》,[美]巴恩斯通编,西川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27页。
    [2] [阿根廷]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八十忆旧》,[美]巴恩斯通编,西川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63—164页。
    [3] [阿根廷]博尔赫斯:《深沉的玫瑰?序言》,《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下)》,林一安主编,王永年、林之木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89页。
    [4] [阿根廷]博尔赫斯:《深沉的玫瑰?序言》,《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下)》,林一安主编,王永年、林之木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89页。
    [1] [阿根廷]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八十忆旧》,[美]巴恩斯通编,西川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7页。
    [2] [阿根廷]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八十忆旧》,[美]巴恩斯通编,西川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80—181页。
    [1] [阿根廷]博尔赫斯等著:《波佩的面纱》,朱景冬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2][阿根廷]博尔赫斯:《深沉的玫瑰?序言》,《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下)》,林一安主编,王永年、林之木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89页。
    [3] [阿根廷]博尔赫斯等著:《波佩的面纱》,朱景冬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4页。
    [4] [阿根廷]博尔赫斯等著:《波佩的面纱》,朱景冬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5] [阿根廷]博尔赫斯等著:《波佩的面纱》,朱景冬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6] [阿根廷]博尔赫斯等著:《波佩的面纱》,朱景冬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4页。
    [7][阿根廷]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八十忆旧》,[美]巴恩斯通编,西川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09页。
    [1] [阿根廷]博尔赫斯:《布罗迪报告?序言》,《博尔赫斯全集?小说卷》,林一安主编,王永年、陈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315—316页。
    [1] Borges,“Foreword,”in Jorge Luis Borges : selected poems 1923-1967, edi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notes by Norman Thomas di Giovanni.. Harmondsworth, Middlesex ; Ringwood, Vic : Penguin Books, 1985,ⅹⅲ.
    [2] [法]布朗肖:《文学空间》,顾嘉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页。
    [3] [阿根廷]博尔赫斯等著:《波佩的面纱》,朱景冬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1] [阿根廷]博尔赫斯:《异端的弥撒》,《博尔赫斯全集?散文卷(上)》,林一安主编,王永年、徐鹤林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92页。
    [2] [阿根廷]博尔赫斯:《书籍》,《博尔赫斯全集?散文卷(下)》,林一安主编,黄志良、陈泉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5页。
    [1] [阿根廷]博尔赫斯:《书籍》,黄志良译,《博尔赫斯全集?散文卷(下)》,林一安主编,黄志良、陈泉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10页。
    [2]博尔赫斯:《我这样写我的短篇小说》,朱景冬译,[英]乔?艾略特等著:《小说的艺术》,张玲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249页。
    [1] [阿根廷]博尔赫斯:《自传随笔》,林一安译,《世界文学》,2001年第6期,第128页。
    [2] [阿根廷]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八十忆旧》,[美]巴恩斯通编,西川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8页。
    [3] Borges, Tl?n, Uqbar, Orbis Tertius, Jorge Luis Borges: Collected Fictions, New York : Viking, 1998, p.68.
    [4] Borges, The Garden of Forking Paths, Jorge Luis Borges: Collected Fictions, translated by Andrew Hurley, New York : Viking, 1998, p.123.
    [5] Borges, The Congress, Jorge Luis Borges: Collected Fictions, translated by Andrew Hurley, New York : Viking, 1998, p.428.
    [1] [美]伍德尔:《博尔赫斯》,王纯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106页。
    [2] Borges, The Congress, Jorge Luis Borges: Collected Fictions, translated by Andrew Hurley, New York : Viking, 1998, p.428.
    [3] [美]史景迁:《文化类同与文化利用——世界文化总体对话中的中国形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版,第168页。
    [4]文中所用的“象喻”,都是依从西方人的观念,主要是阐述形意关系时的“象征”(symbol)或“寓托”(allegory)。
    [1]参见[阿根廷]博尔赫斯:《论书籍崇拜》,《博尔赫斯全集?散文卷(上)》,林一安主编,王永年、徐鹤林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434—438页。
    [2] [阿根廷]博尔赫斯:《论书籍崇拜》,《博尔赫斯全集?散文卷(上)》,林一安主编,王永年、徐鹤林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434页。
    [3] Borges, The Library of Babel, Jorge Luis Borges: Collected Fictions, translated by Andrew Hurley, New York : Viking, 1998, p.113.
    [4] Borges, The Library of Babel, Jorge Luis Borges: Collected Fictions, translated by Andrew Hurley, New York : Viking, 1998, p.117.
    [5] Borges, Averro?s' Search, Jorge Luis Borges: Collected Fictions, translated by Andrew Hurley, New York : Viking, 1998, p.237-238.
    [1]博尔赫斯:《我这样写我的短篇小说》,朱景冬译,[英]乔?艾略特等著:《小说的艺术》,张玲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249—250页。
    [2] Borges, The Library of Babel, Jorge Luis Borges: Collected Fictions, translated by Andrew Hurley, New York : Viking, 1998, p.113.
    [3] [阿根廷]博尔赫斯:《阿莱夫》,《博尔赫斯全集?小说卷》,林一安主编,王永年、陈泉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308页。
    [1] Jorge Luis Borges: Collected Fictions, translated by Andrew Hurley, New York : Viking, 1998, p.283—284.中文引自[阿根廷]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阿莱夫》,《博尔赫斯全集?小说卷》,林一安主编,王永年、陈泉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306—307页。
    [1] [意]伊塔洛?卡尔维诺:《美国讲稿》,《卡尔维诺文集》,萧天佑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413页。
    [2] [阿根廷]博尔赫斯:《不朽》,《博尔赫斯全集?散文卷(下)》,林一安主编,黄志良、陈泉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23页。
    [3] [阿根廷]博尔赫斯:《不朽》,《博尔赫斯全集?散文卷(下)》,林一安主编,黄志良、陈泉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22页。
    [1] [阿根廷]博尔赫斯:《不朽》,《博尔赫斯全集?散文卷(下)》,林一安主编,黄志良、陈泉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22—23页。
    [2] [阿根廷]博尔赫斯:《不朽》,《博尔赫斯全集?散文卷(下)》,林一安主编,黄志良、陈泉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24页。
    [3] [阿根廷]博尔赫斯:《时间》,《博尔赫斯全集?散文卷(下)》,林一安主编,黄志良、陈泉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49页。
    [4] [阿根廷]博尔赫斯:《时间》,《博尔赫斯全集?散文卷(下)》,林一安主编,黄志良、陈泉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51页。
    [5] [阿根廷]博尔赫斯:《时间》,《博尔赫斯全集?散文卷(下)》,林一安主编,黄志良、陈泉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55页。
    [1] [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版,第383页。
    [2] [阿根廷]博尔赫斯:《时间》,《博尔赫斯全集?散文卷(下)》,林一安主编,黄志良、陈泉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51—52页。
    [3]参考陈东飙:《作为诗人的博尔赫斯》,《博尔赫斯诗选》,[阿根廷]博尔赫斯著,陈东飙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2—3页。
    [1]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版,第77页。
    [2] [美]詹姆斯?伍德尔:《<博尔赫斯:书镜中人>序》,王纯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2页。
    [3] [阿根廷]博尔赫斯:《深沉的玫瑰?序言》,《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下)》,林一安主编,王永年、林之木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89页。
    [4] [阿根廷]博尔赫斯:《天数?序言》,《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下)》,林一安主编,王永年、林之木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237页。
    [1] [阿根廷]博尔赫斯:《密谋?题词》,《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下)》,林一安主编,王永年、林之木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375页。
    [2] [阿根廷]博尔赫斯:《恶棍列传》,《博尔赫斯全集?小说卷》,林一安主编,王永年、陈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5页。
    [1] [阿根廷]博尔赫斯:《<另一个,同一个>序言》,《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上)》,林一安主编,林之木、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214页。
    [2] [阿根廷]博尔赫斯:《布罗迪报告?序言》,《博尔赫斯全集?小说卷》,林一安主编,王永年、陈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316页。
    [3] [阿根廷]博尔赫斯:《影子的颂歌?序言》,《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上)》,林一安主编,林之木、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365页。
    [4] [阿根廷]博尔赫斯:《<另一个,同一个>序言》,《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上)》,林一安主编,林之木、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214页。
    [5] [阿根廷]博尔赫斯:《布罗迪报告?序言》,《博尔赫斯全集?小说卷》,林一安主编,王永年、陈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315页。
    [6] [阿根廷]博尔赫斯:《布罗迪报告?序言》,《博尔赫斯全集?小说卷》,林一安主编,王永年、陈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317页。
    [1] [阿根廷]博尔赫斯:《<另一个,同一个>序言》,《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上)》,林一安主编,林之木、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214页。
    [2]巴尔加斯?略萨(1936—),秘鲁著名作家,西班牙语美洲“文学爆炸”的主将之一,拉美结构现实主义大师,曾获秘鲁国家小说奖(1967)、西班牙塞万提斯文学奖(1994)等奖项,曾任第41届国际笔会主席。代表作:《城市与狗》(1962)、《绿房子》(1967)、《胡利娅姨妈和作家》(1977)。
    [3]何榕:《国际文学界对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逝世的反应》,《外国文学动态》,1986年第9期。
    [4] [法]安德烈?莫洛亚:《从阿拉贡到蒙泰朗》,巴黎学院书屋,1967。
    [1] [阿根廷]博尔赫斯:《博尔赫斯谈话录》,[美]伯金编,王永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99页。
    [2] [阿根廷]博尔赫斯:《埃瓦里斯托?卡列戈》序言,《博尔赫斯全集?散文卷(上)》,林一安主编,王永年、徐鹤林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3页。
    [1]陈众议:《拉美当代小说流派》,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第1版,第214页。
    [2] [阿根廷]博尔赫斯:《博尔赫斯谈话录》,[美]伯金编,王永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99—100页。
    [3] [阿根廷]博尔赫斯:《保罗?格罗萨克》,《博尔赫斯全集?散文卷(上)》,林一安主编,王永年、徐鹤林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165页。
    [1] [阿根廷]博尔赫斯:《关于惠特曼的一条注解》,《博尔赫斯全集?散文卷(上)》,林一安主编,王永年、徐鹤林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192页。
    [2] [美]杰拉尔德?格拉夫:《如何才能不谈虚构》,盛宁译,《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柳鸣九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59—360页。
    [3] [阿根廷]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八十忆旧》,[美]巴恩斯通编,西川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43页。
    [1] [美]莫内加尔:《博尔赫斯传》,陈舒、李点译,上海:东方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265页。
    [2]参见陶东风:《文体演变及其文化意味》,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7页。
    [1] [阿根廷]博尔赫斯:《博尔赫斯文集?文论自述卷》,陈众议编,王永年,陈众议等译,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第1版,第138页。
    [2] [阿根廷]博尔赫斯:《影子的颂歌?序言》,《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上)》,林一安主编,林之木、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366页。
    [3] [美]莫内加尔:《博尔赫斯传》,陈舒、李点译,上海:东方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335页。
    [1] [阿根廷]博尔赫斯:《自传随笔》,林一安译,《世界文学》,2001年第6期,第136页。
    [2] [美]莫内加尔:《博尔赫斯传》,陈舒、李点译,上海:东方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273页。
    [1] [意]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黄灿然、李桂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282页。
    [2]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版,第1页。
    [3]刘俐俐:《外国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79页。
    [4] [阿根廷]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叙事的艺术和魔幻》,徐鹤林、王永年译,《博尔赫斯全集》(散文卷上),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155页。
    [5] [阿根廷]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叙事的艺术和魔幻》,徐鹤林、王永年译,《博尔赫斯全集》(散文卷上),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161页。
    [1] [意]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黄灿然、李桂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278页。
    [2] Julia Kristeva,“Word, Dialogue and Novel”, in The Kristeva Reader, Toril moi ed. , Oxford: Blackwell Ltd. , 1986, P36.
    [3]王瑾:《互文性》,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2—3页。
    [1] [法]托多罗夫:《巴赫金对话理论及其他》,蒋子华、张萍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270页。
    [2] [英]艾略特:《艾略特诗文全集》,王恩衷编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2页。
    [1] [阿根廷]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卡夫卡及其先驱者》,《博尔赫斯全集?散文卷上》,林一安主编,王永年、徐鹤林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433页。
    [2] [阿根廷]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卡夫卡及其先驱者》,《博尔赫斯全集?散文卷上》,林一安主编,王永年、徐鹤林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433页。
    [3]王钦峰:《后现代主义小说论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9页。
    [1] [阿根廷]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恶棍列传》,《博尔赫斯全集?小说卷》,林一安主编,王永年、陈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68页。
    [2] [阿根廷]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虚构集?序言》,《博尔赫斯全集?小说卷》,林一安主编,王永年、陈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71—72页。
    [3] [俄]巴赫金:《小说理论》,《巴赫金全集》(第3卷),白春仁、晓河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151—152页。
    [1]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版,第63页。
    [2] S. H.Butcher, Aristotle’s Theory of Poetry and Fine Art, with a Critical Text and Translation of the Poetics. New York: Dover, 1951, p27.
    [3] Wallace Martin, Recent Theories of Narrative.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6, p81.
    [4] Henry James,“Preface”to Roderick Hudson, New York Edition of 1907-1909. reprint, New York: Augustus M. Kelley,1971, I:ⅵ-ⅶ.
    [1] [法]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邵炜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39页。
    [2] [美]詹姆逊:《文化转向》,胡亚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96页。
    [3]博尔赫斯:《第三者》,《博尔赫斯全集?小说卷》,林一安主编,王永年、陈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320页。
    [1]《博尔赫斯全集》(小说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378页。
    [2] J. Hillis Miller, Reading Narrative. Norman: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1998, pp.58—59.
    [3]博尔赫斯:《蓝虎》,陈泉译,《博尔赫斯全集?小说卷》,林一安主编,王永年、陈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488页。
    [4]博尔赫斯:《南方》,王永年译,《博尔赫斯全集?小说卷》,林一安主编,王永年、陈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191页。
    [5]博尔赫斯:《死亡与指南针》,王永年译,《博尔赫斯全集?小说卷》,林一安主编,王永年、陈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165页。
    [6]博尔赫斯:《塔德奥·伊西多罗·克鲁斯小传》,王永年译,《博尔赫斯全集》(小说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230页。
    [1]博尔赫斯:《决斗》,王永年译,《博尔赫斯全集》(小说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358页。
    [2]博尔赫斯:《1983年8月25日》,陈泉译,《博尔赫斯全集》(小说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478页。
    [3]博尔赫斯:《帕拉塞尔苏斯的玫瑰》,陈泉译,《博尔赫斯全集》(小说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493页。
    [4]博尔赫斯:《遭遇》,王永年译,《博尔赫斯全集》(小说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341页。
    [5]博尔赫斯:《圆盘》,王永年译,《博尔赫斯全集》(小说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462页。
    [6] J. Hillis Miller, Reading Narrative. Norman: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1998, p54.
    [7]博尔赫斯:《圆盘》,王永年译,《博尔赫斯全集》(小说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427页。
    [8] J. Hillis Miller,“The Problematic of Ending in Narrative.”Nineteenth-Century Fiction, 1978, 33, pp. 3-7.
    [1] [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75页。
    [2]王钦峰:《后现代主义小说论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5页。
    [3]博尔赫斯:《小径分岔的花园》,王永年译,《博尔赫斯全集》(小说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118页。
    [4]博尔赫斯:《小径分岔的花园》,王永年译,《博尔赫斯全集》(小说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123页。
    [1] Patricia Waugh, Metafiction: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elf-Conscious Fic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0, p. 14.
    [2] [英]戴维·洛奇:《小说的艺术》,王峻岩等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第230页。
    [3] [阿根廷]博尔赫斯:《接近阿尔莫塔辛》,《博尔赫斯全集?散文卷(上)》,林一安主编,王永年、徐鹤林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322—323页。
    [1]博尔赫斯:《德意志安魂曲》,王永年译,《博尔赫斯全集》(小说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252页。
    [2] [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67-79页。
    [3]博尔赫斯:《蒙面染工梅尔夫的哈基姆》,王永年译,《博尔赫斯全集》(小说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48页。
    [1]博尔赫斯:《赫伯特·奎因作品分析》,王永年译,《博尔赫斯全集》(小说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113页。
    [2]李衍柱:《西方美学经典文本导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9页。
    [3]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版,第40页。
    [4] [美]希利斯?米勒:《解读叙事》,申丹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125页。.
    [1]李衍柱:《西方美学经典文本导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9页。
    [2] [美]J.希利斯·米勒:《解读叙事》,申丹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1页。
    [3]博尔赫斯:《心狠手辣的解放者莫雷尔》,王永年译,《博尔赫斯全集》(小说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14页。
    
    [1] [美]J.希利斯·米勒:《解读叙事》,申丹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5页。
    [2] [德]尼采:《悲剧的诞生》,熊希伟译,北京:华龄出版社,1996年第1版,第69页。
    [1]让—弗?利奥塔:《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后现代主义》,[法]让—弗?利奥塔等著,赵一凡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3页。
    [2]伊?哈桑:《后现代主义概念初探》,《后现代主义》,[法]让—弗?利奥塔等著,赵一凡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119页。
    [3]高宣扬:《后现代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1页。
    [4] Umberto Eco, Postscript To The Name Of The Rose,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84, p,65.
    [5]伊?哈桑:《后现代主义概念初探》,《后现代主义》,[法]让—弗?利奥塔等著,赵一凡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112—113页。
    [1]沃?威尔什:《我们的后现代的现代》,《后现代主义》,[法]让—弗?利奥塔等著,赵一凡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43—48页。
    [2] [荷]杜威?佛克马:《后现代主义的诸种不可能性》,吴剑平译,《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柳鸣九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445—446页。
    
    [1]见王钦峰:《后现代主义小说论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21—27页。
    [2] [意]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黄灿然、李桂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277页。
    [1] [阿根廷]博尔赫斯:《约翰?威尔金斯的分析语言》,《博尔赫斯全集?散文卷(上)》,林一安主编,王永年、徐鹤林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428—429页。
    [2] [法]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前言》,莫伟民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1版,第1页。
    [3] [法]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前言》,莫伟民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1版,第1—2页。
    [4] [法]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前言》,莫伟民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1版,第2页。
    [1] [法]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前言》,莫伟民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1版,第3—4页。
    [2] [法]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前言》,莫伟民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1版,第4页。
    [3] [法]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前言》,莫伟民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1版,第6页。
    [4] [法]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前言》,莫伟民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1版,第6—7页。
    [1] Edward Soja. Third space:Journeys to Los Angeles and Other Real-and-Imagined Place. Oxford: Blackwell, 1996.
    [2]列斐伏尔(Heri Lefebrre,1901—),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西方学界公认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之父”,“现代法国辩证法之父”,区域社会学、特别是城市社会学理论的重要奠基人。著有《日常生活批判》和《资本主义的幸存》等。
    [3]陆扬:《空间理论和文学空间》,《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4期。
    
    [1]苏童:《寻找灯绳》,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1版,第139页。
    [2]潘军:《见证时间:凝视博尔赫斯》,《十月》,2003年第1期。
    [3]格非:《博尔赫斯的面孔》,《卡夫卡的钟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81页。
    
    [1]马原:《小说》,《文学自由谈》,1989年第1期。
    [2]马原:《虚构》,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15页。
    [1]孙甘露:《学习写作》,《文学角》,1988年第4期。
    
    [1]孙甘露:《访问梦境》,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34页。
    [2]余华:《虚伪的作品》,《上海文学》,1989年第5期。
    
    [1]孟繁华:《九十年代:先锋文学的终结》,《文艺研究》,2000年第6期。
    [2]格非:《博尔赫斯的面孔》,《卡夫卡的钟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87页。
    
    [1]麦家:《博尔赫斯和我》,《青年作家》,2007年第1期。
    [2]张生:《可言,可思》,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50页。
    [1]赵德明:《走进博尔赫斯》,《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第26页。
    [1]陈东飙:《作为诗人的博尔赫斯》,《博尔赫斯诗选》,[阿根廷]博尔赫斯著,陈东飙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2—3页。
    Borges, Jorge Luis. Ficciones,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John Sturrock, New York: Grove, 1962.
    ___. Labyrinths: Selected Stories and Other Writings, eds. Donald A. Yates and James E. Irby, New York: New Directions, 1964.
    ___. Other Inquisitions, trans. Ruth L. C. Simms, New York: Washington Square Press, 1966.
    ___. A Personal Anthology, ed. Anthony Kerrigan, New York: Grove, 1967.
    ___. In Praise of Darkness, trans. Norman Thomas di Giovanni, New York: E P Dutton, 1969.
    ___. The Aleph and Other Stories, 1933-1939, trans. Norman Thomas di Giovanni, London: Jonathan Cape, 1971.
    ___. Dicusssion, trans. Norman Thomas di Giovanni, New York: E P Dutton, 1971.
    ___. A Universal History of Infamy, trans. Norman Thomas di Giovanni, New York: E P Dutton, 1972.
    ___. The Book of Sand,trans. Norman Thomas di Giovanni and Alistair Red, New York: E P Dutton, 1976.
    ___. Seven Nights, trans. Elliot Weinberger, New York: New Direction Pub, 1980.
    ___. Borges: A Reader, ed. Emir Rodriguez Monegal and Alastair Reid, New York: Elsevier-Dutton, 1981.
    ___. Jorge Luis Borges : selected poems 1923-1967, edi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notes by Norman Thomas di Giovanni.. Harmondsworth, Middlesex ; Ringwood, Vic : Penguin Books, 1985.
    ___. Dreamtigers, trans. Bildred Boyer and Harold Morland Austin: U of Texas P, 1993.
    ___. Collected Fictions, translated by Andrew Hurley, New York : Viking, 1998.
    ___. Fiction, London: Calder Publications, 1998.
    ___. This Craft of Verse, ed. Calin-Andrei Mihailescu,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Alazraki, Jaime. Jorge Luis Borg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9.
    ___. Borges and the Kabbalah: and other essays on his fiction and poet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Anderson, Jerome Bradford. New World romance and authorship. Yale University, 2005.
    Barrenechea, Anna Maria. Borges, the Labyrinth Maker, trans. Robert Lima,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65.
    Bartlett, Lexey Anne. The double redux: Multiplying identity in postmodernist fiction.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rlington, 2005.
    Bass, Jonathan Rieck. The fabrication text in modernism: Word, image, and procedure in Gertrude Stein, Marcel Duchamp, and Jorge Luis Borges. Rutgers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New Brunswick, 2004.
    Bell-Villada, Gene H. Borges and His Fiction: a Guide to His Mind and Art, Chapel Hill: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41.
    Bloom, Harold. Jorge Luis Borges. New York : Chelsea House Publishers, 1986.
    Borges and his successors: the Borgesian impact on literature and the arts. Ed. Edna Aizenberg, Columbia : University of Missouri Press, 1990.
    Bossart W.H. Borges and Philosophy: Self, Time, and Metaphysics, New York: Peter Lang Publishing, 2003.
    Cai, Rong. The subject in crisi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Washington University, 1995. Calvino, Italo. Six Memos for the Next Millenium, Cambridge: Harvard UP, 1988.
    Christ, Ronald. The Narrow Act: Borges’Art of Allusion,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69.
    Di Givobanni, NT, trans,“Preface”in Jorge Luis Borges Selected Poems 1923-1967,Marmondsworth: Penguin, 1972.
    ___. The lesson of the master on Borges and his work, New York: London: Continuum, 2003.
    Gomez, Leila G. On naturalists and archeologists in South America (1880--1940) William Henry Hudson and Hiram Bingham: Imperial encounters and national canon formation.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2005.
    Greene, Patrick Graham. The anti-Peronist ideology of rhetoric in Jorge Luis Borges and Julio Cortazar, 1943—1955. Columbia University, 2005.
    Happold, F C. Mysticism: A Study and an Anthology, New York: Penguin, 1963.
    Julia Kristeva,“Word, Dialogue and Novel”, in The Kristeva Reader, Toril moi ed., Oxford: Blackwell Ltd., 1986.
    McConnell, Anne C. Communication through interruption: The dislocated conversation of writing and reading, 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Boulder. 2006.
    McMurray, Geroge R. Jorge Luis Borges, New York: Ungar, 1980.
    Miller, J. Hillis. Reading Narrative. Norman: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1998.
    Missana, Sergio. Borges' thinking machine, Stanford University, 2002.
    Najarro, Adela Josefina. Inroads toward contemporary Latina literature: Poetry and criticism, Western Michigan University. 2003.
    Otto, Rudolf. Mysticism East and Wes, trans. Bertha L. Bracey and Richenda C. Rayne, New York: Meridian Books, 1957.
    Patricia A. Barker, The art of the contemporary historical novel,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Dallas, 2005.
    Patricia Waugh. Metaficti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elf-Conscious Fic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0.
    S. H. Butcher, Aristotle’s Theory of Poetry and Fine Art, with a Critical Text and Translation of the Poetics, New York: Dover, 1951.
    Samuel Enoch Stumpf, Socrates to Sartre:a history of philosophy, 5th ed, New York : McGraw-Hill, 1993.
    Tcherepashenets, Nataly. Place and displacement in the narrative worlds of Jorge Luis Borges and Julio Cortázar, New York : Peter Lang, 2008.
    Thomas, Edmund J. and Miller, Eugene G. Writers and Philosophers: A Source Book of Philosophical Influence on Literature 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 1990.
    Underhill, Evelyn. Mysticism: A Study in the Nature and Development of Man’s Spiritual Consciousness,11th ed. London: Methuen, 1926.
    Venegas, Jose Luis. Decolonizing modernism: James Joy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Spanish American narrative.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2007.
    Waisman, Sergio Gabriel. Theorizing translation: Borges, displacement, and irreverenc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2000.
    Wallace, Martin, Recent Theories of Narrative,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6 Williamson, Edwin. Borges: A Life, New York: Viking, 2004.
    Woodall, James. Borges: A Life, New York: Basic Books & Harper Collins, 1996.
    Abbott, Philip. Borges's Encyclopedia and Classification in Presidential Studies. Presidential Studies Quarterly, Volume 34, Number 4, December 2004 , pp. 709-731(23)
    Abrams, W. The indexer facing the cryptic text: a folly index as inspired by Jorge Luis Borges, presented as a cautionary example of over-indexing. Indexer, 2008, vol. 26, no. 2, pp. 68-70
    Adam, AM. Machado de Assis and Jorge Luis Borges: Immortality and Its Discontents. Hispanic review, 2000, vol. 68, no. 2, pp. 115
    Argentina Alight New poetry from Jorge Luis Borges delights David Hume. Antiquarian Book Review, 2003, vol. 30, no. 9, pp. 40-43
    Blaisdell, B. Jorge Luis Borges: On Dreaming as Writing and Writing as Dreaming,Literary Imagination, Fall 2003; 5: 490 - 491.
    Book Review. Ficciones Jorge Luis Borges,Forum Mod Lang Stud, Jul 2001; 37: 337 - 338.
    Byrne, KBC. Inventing the New World: Finding the Mythology of Jorge Luis Borges. Hispanofila, 1999, no. 126, pp. 67
    Coleman, A. Jorge Luis Borges This craft of verse. New Criterion, 2001, vol. 19, no. 5, pp. 79-80
    Couture, M. Empty Words: Vanity in the Writings of Jorge Luis Borges. Romance notes, 1999, vol. 39, no. 3, p. 265
    De Castro, JE. Christopher Isherwood Meets Jorge Luis Borges: On the Value of South American Cultures. MLN, 2004, vol. 119, no. 2, pp. 329-343
    De Toro, A. The foundation of western thought in the twentieth and twenty-first centuries: The postmodern and the postcolonial discourse in Jorge Luis Borges. Semiotica, 2002, vol. 140, no. 1/4, pp. 67-94
    Dubnick, HL.“Mirrors and Fatherhood”: Doubling, mise en abime, and the Uncanny in the Fictions of Jorge Luis Borges. Romance Notes, 2003, vol. 44, no. 1, pp. 69-82
    Duran, L. Milton Among Hispanics: Jorge Luis Borges and Milton's "Condemnation of Rhyme". Prose Studies, 2006, vol. 28, no. 2, pp. 234-244
    Featherstone, Mike. Archiving cultures.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ume 51, Number 1, March 2000 , pp. 161-184(24)
    Federmair, L. Von falschen und richtigen Alephs. Die Zeit und Jorge Luis Borges. Merkur, 2006, no. 688, pp. 685-695
    Fiddian, Robin. Buenos Aires and Benares: interlocking landscapes in the early poetry of Jorge Luis Borges. Bulletin of Spanish Studies, Volume 82, Numbers 3-4, -4/May–June 2005 , pp. 353-362(10)
    ___.“El Oriente”by Jorge Luis Borges: a Poetic Bouquet and Emblem of the East. Romanic Review, 2007, vol. 98, no. 2/3, pp. 189-204
    Folger, R. Notes on a Critical Edition of Para las seis cuerdas by Jorge Luis Borges. Neophilologus, 2001, vol. 85, no. 3, pp. 411-414
    Goldsmith, JN. Approaching a Sacred Center: Narratives of Origin and Identity in the Late Fiction of Jorge Luis Borges. Hispanofila, 2003, no. 137, pp. 83-100
    Goloboff, M. Jorge Luis Borges a veinte anos de su muerte. Casa de Las Americas, 2006, no. 245, pp. 136-138
    Gurski, Edward T. Antonio Mu?oz Molina and Jorge Luis Borges: Buried Intertextualities in Beatus Ille. Bulletin of Hispanic Studies, Volume 77, Number 4, 1 October 2000 , pp. 343-357(15)
    Hitchens, C. THE IMMORTAL A new biography reaches the heart of the labyrinth-the intense and wondrous life of Jorge Luis Borges. Atlantic Monthly, 2004, vol. 294, no. 2, pp. 143-148
    Houskova, A. La poetica del suburbio: Roberto Arlt y Jorge Luis Borges. Revista de Estudios Hispanicos, 2004, vol. 38, no. 1, pp. 23-42
    Jorge Luis Borges Blind visionary. Economist, 2004, vol. YEAR2004, no. ISSU 8392, pp. 94 Jullien, D. In Praise of Mistranslation: The Melancholy Cosmopolitanism of Jorge Luis Borges. Romanic Review, 2007, vol. 98, no. 2/3, pp. 205-224
    Kluge, S. The World in a Poem? Gongora versus Quevedo in Jorge Luis Borges'El Aleph. Orbis Litterarum, 2005, vol. 60, no. 4, pp. 293-312
    Lehman, D. Poem in the Manner of Jorge Luis Borges. Antioch Review, 2006, vol. 64, no. 1, pp. 119
    Lemaire, GG. Jorge Luis Borges. Magazine Litteraire, 2002, no. 405, pp. 80-81
    Levine, SJ. Jorge Luis Borges: A Writer on the Edge - by Beatriz Sarlo. Bulletin of Latin American Research, 2008, vol. 27, no. 2, pp. 292-293
    Malpartida, J. Vida de Jorge Luis Borges por Bioy Casares. Revista de Occidente, 2007, no. 311, pp. 141-151
    Medina, MF. Parodia, simulacrum y creacion en Ficciones de Jorge Luis Borge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2005, vol. 14, no. 3, pp. 123-131
    Parker, AM. Drawing Borges: A Two-Part Invention on the Labyrinths of Jorge Luis Borges and M.C. Escher. Rocky Mountain Review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2001, vol. 55, no. 2, pp. 11-24
    Parks, T. Selected Non-Fictions by Jorge Luis Borges.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2001, vol. 48, no. 7, pp. 41-45
    Picciotto, M. Jorge Luis Borges's“Camden, 1892”: A New Translation. Walt Whitman quarterly review, 1998, vol. 15, no. 4, pp. 188
    Piper, PS. For Jorge Luis Borges, Paradise Was Not a Garden but a Library. American Libraries, 2001, vol. 32, no. 7, pp. 56-59
    Ricoy, Raquel de Pedro. Borges, the precursor. Babel, Volume 53, Number 3, 2007 , pp. 260-276(17)
    Sharman, A. Jorge Luis Borges, Ficciones, ed. Gordon Brotherston and Peter Hulme. Bulletin of Hispanic Studies- University of Liverpool, 2002, vol. 79, no. 4, pp. 576
    Sieber, SL. Time, Simultaneity, and the Fantastic in the Narrative of Jorge Luis Borges. Romance
    Quarterly, 2004, vol. 51, no. 3, pp. 200-211
    Smith, V. Jorge Luis Borges, The Total Library: Non-Fiction 1922-1986, ed. by Eliot Weinberger. Modern Language Review, 2001, vol. 96, no. 2, pp. 564
    ___. The Total Library: Non-Fiction 1922–1986. The Modern Language Review, Volume 96, Number 2, 1 April 2001 , pp. 564-565(2)
    Spurling, Jorge Luis Borges. Author, 2000, vol. 111, no. 4, pp. 174-175
    Stewart I.A.D. The Sincerest Form of Flattery: A Note on Bruce Chatwin's‘The Estate of Maximilian Tod’as an Imitation of Borges. The Modern Language Review, Volume 96, Number 3, 1 July 2001 , pp. 723-731(9)
    Stojkov, TR. Strategies of Self-Conscious Representation in the Early Essays of Jorge Luis Borges. The International fiction review, 1998, vol. 25, no. 1/2, pp. 29
    Tcherepashenets, N. Shaping the Word: Repression, Archive, and Dialogical Discourse in Jorge Luis Borges's“La muralla y los libros”. Romanic Review, 2007, vol. 98, no. 2/3, pp. 265-274
    Thomas, M. Wynn.“The Fantastic Side of God”: R. S. Thomas and Jorge Luis Borges.
    Renascence, Winter 2008, Vol. 60 Issue 2, p177-193, 17p
    Wall, CE. Jorge Luis Borges, Interart Aesthetics, and the Hispanic Avant-Garde:“Apuntaciones criticas: la metafora”(1921). Romance Quarterly, 2001, vol. 48, no. 2, pp. 100-110
    ___.“The Jorge Luis Borges Collec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Latin American Research Review, 2001, vol. 36, no. 3, pp. 154-162
    Warnes, Christopher. Magical Realism and the Legacy of German Idealism. The Modern Language Review, Volume 101, Number 2, 1 April 2006 , pp. 488-498(11)
    Wilson, J. Writing for the Future: Echeverria's“El matadero”and its Secret Rewriting by Jorge Luis Borges and Adolfo Bioy Casares as "La fiesta del monstruo". Forum for Modern Language Studies, 2007, vol. 43, no. 1, pp. 81-92
    《博尔赫斯短篇小说集》,王央乐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
    《巴比伦彩票》,王永年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作家们的作家:豪?路?博尔赫斯谈创作》,段若川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博尔赫斯文集?诗歌随笔集》,陈众议编,陈东飚,陈子弘等译,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版。
    《博尔赫斯文集?小说卷》,陈众议编,王永年,陈众议等译,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版。
    《博尔赫斯文集?文论自述卷》,陈众议编,王永年,陈众议等译,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版。
    《博尔赫斯全集?小说卷》,王永年,陈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王永年,林之木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博尔赫斯全集?散文卷》,王永年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博尔赫斯与萨瓦托对话》,[阿根廷]奥尔兰多·巴罗内整理,赵德明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波佩的面纱》,博尔赫斯等著,朱景冬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小径分岔的花园》,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杜撰集》,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斯尔赫斯七席谈》,博尔赫斯、索伦蒂诺,林一安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
    《博尔赫斯散文》,王永年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博尔赫斯谈诗论艺》,[加拿大]米海列司库编,陈重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
    《小径分岔的花园》,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博尔赫斯诗选》,陈东飙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波赫士》,游淳杰译,台北:光复书局,1988年第2版。
    《波赫斯诗文集》,张系国等译,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4年版。
    《波赫士全集:魔幻写实的文学迷宫.I.1923-1949》,王永年,林一安等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版。
    《波赫士全集:魔幻写实的文学迷宫.II.1952-1972》,王永年,林一安等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版。
    《波赫士全集:魔幻写实的文学迷宫.III.1975-1985》,王永年,林一安等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版。
    《波赫士全集:魔幻写实的文学迷宫.IV.1975-1988》,王永年,林一安等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版。
    《博尔赫斯八十忆旧》,[美]巴恩斯通编,西川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版。
    《博尔赫斯谈艺录》,王永年、徐鹤林、黄锦炎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博尔赫斯小说集》,王永年,陈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博尔赫斯全集?小说卷》,林一安主编,王永年、陈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博尔赫斯全集?散文卷上》,林一安主编,王永年、徐鹤林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博尔赫斯全集?散文卷下》,林一安主编,黄志良、陈泉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上》,林一安主编,林之木、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下》,林一安主编,王永年、林之木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博尔赫斯谈诗论艺》,[加拿大]米海列司库编,陈重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
    《博尔赫斯谈话录》,[美]伯金编,王永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
    《探讨别集》,王永年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另一个,同一个》,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虚构集》,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阿莱夫》,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恶棍列传》,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博尔赫斯口述》,王永年、屠孟超,黄志良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私人藏书》,盛力,崔鸿儒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布宜诺斯艾利斯激情》,林之木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阿部正雄:《佛教》,张志强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美]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英]艾略特:《艾略特诗文全集》,王恩衷编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
    [英]艾略特:《艾略特文学论文集》,李赋宁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英]艾略特等著:《小说的艺术》,张玲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美]爱伦?坡:《爱伦?坡短篇小说集》,徐汝椿、马爱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美]爱默生:《爱默生集》,广州:花城出版社,2008年版。
    [古罗马]奥古斯丁:《忏悔录》,周士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古罗马]奥勒留:《沉思录》,何怀宏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荷]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谭君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俄]巴赫金:《小说理论》,《巴赫金全集》(第3卷),白春仁、晓河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法]柏格森:《时间与自由意志》,吴士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2卷),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3卷),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英]贝瑟尔主编:《剑桥拉丁美洲史.第4卷:约1870~1930》,余光楠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德]比格尔:《先锋派理论》,周宪、许钧主编,北京:商务出版社,2002年版。
    [法]布朗肖:《文学空间》,顾嘉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美]布鲁姆:《西方正典》,江宁康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
    布斯:《小说修辞学》,华明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意]但丁:《神曲:地狱篇、炼狱篇、天国篇》,田德望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美]邓恩:《时间的革命》,薛诚、隋少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法]法约尔:《批评:方法与历史》,怀宇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法]福柯:《词与物》,莫伟民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加]弗莱:《批评的解剖》,陈慧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美]弗洛姆:《精神分析与宗教》,贾辉军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年版。
    [奥]弗洛伊德:《论创造力与无意识》,孙恺祥译,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年版。
    [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论美文选》,上海:知识出版社,1987年版。
    [奥]弗洛伊德:《论宗教》,王献华、张敦福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版。
    [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心理哲学》,杨韶刚等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年版。
    [德]歌德:《浮士德》,绿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
    [德]歌德:《歌德抒情诗选》,钱春绮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英]贡布里希:《艺术与人文科学:贡布里希文选》,范景中编选,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9年版。
    [法]蒙田:《蒙田感悟散文》,郑克鲁编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德]海德格尔:《面向思的事情》,陈小文、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德]海德格尔:《路标》,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德]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德]海德格尔:《林中路》(修订本),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合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
    [德]荷尔德林:《荷尔德林文集》,戴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美]惠特曼:《草叶集》(上、下),楚图南、李野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
    [美]霍埃:《批评的循环》,兰金仁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英]霍金:《时间简史》(插图本),许明贤、吴忠超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版。
    [德]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下),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德]加达默尔:《哲学解释学》,夏镇平、宋建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意]卡尔维诺:《美国讲稿》,萧天佑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
    [意]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黄灿然、李桂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
    [奥]卡夫卡:《城堡》,高年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奥]卡夫卡:《卡夫卡中短篇小说选》,叶廷芳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英]卡罗尔:《爱丽丝漫游奇境》,黄建人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年版。
    [古巴]卡彭铁尔::《小说是一种需要》,陈众议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1995年版。
    [英]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宁一中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英]柯南?道尔:《福尔摩斯四大奇案》,李广成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美]寇克斯:《基督宗教》,孙尚扬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英]库比特:《上帝之后:宗教的未来》,王志成、思竹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
    [英]库比特:《后现代神秘主义》,王志成、郑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德]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上、下册),陈修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美]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美]鲁达夫斯基:《近现代犹太宗教运动——解放与调整的历史》,傅有德、李伟、刘平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
    [秘鲁]略萨:《给青年小说家的信》,赵德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何兆武、李约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马元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美]马丁:《当代叙事学》,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美]马丁、瓦塞尔曼:《拉丁美洲史》,黄磷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7年版。
    [加]曼古埃尔:《恋爱中的博尔赫斯》,王海萌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美]米勒:《解读叙事》,申丹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美]莫内加尔:《生活在迷宫—博尔赫斯传》,陈舒、李点译,上海:东方出版社,1994年版。
    [德]尼采:《悲剧的诞生》,熊希伟译,北京:华龄出版社,1996年版。
    [德]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详注本),钱春绮译,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版。
    [德]尼采:《晚霞》,田立年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墨西哥]帕斯:《批评的激情:(墨西哥)奥·帕斯谈创作》,赵振江编,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法]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王文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瑞士]荣格:《荣格性格哲学》,李德荣编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年版。
    [法]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邵炜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法]萨特:《文字生涯》,沈志明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法]萨特:《存在与虚无》,陈宣良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版。
    [西班牙]萨瓦特尔:《哲学的邀请——人生的追问》,林经纬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英]塞尔登编:《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刘象愚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版。
    [英]塞尔登等著:《当代文学理论导读》,刘象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俄]舍尔巴茨基:《佛教逻辑》,宋立道、舒晓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美]史蒂文斯:《人类梦史》(修订版),杨晋译,海南:海南出版社,2006年版。
    [美]史景迁:《文化类同与文化利用》,廖世奇、彭小樵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版。
    [美]斯佩克特:《艺术与精神分析——论弗洛伊德的美学》,高建平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
    [德]斯威布:《希腊神话和传说》,楚图南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德]叔本华:《叔本华论说文集》,范进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德]叔本华:《人生的智慧》,韦启昌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德]索伦:《犹太教神秘主义主流》,涂笑非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美]索亚:《后大都市》,李钧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德]特洛尔奇:《基督教理论与现代》,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法]托多罗夫:《巴赫金对话理论及其他》,蒋子华、张萍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智利]托雷斯—里奥塞科:《拉丁美洲文学简史》,吴健恒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美]瓦特:《小说的兴起》,高原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版。
    [英]威尔斯:《时间机器》,叶旭军、庄建华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版。
    [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
    [奥]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贺绍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奥]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李步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美]伍德尔:《博尔赫斯:书镜中人》,王纯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英]伍尔夫:《论小说与小说家》,瞿世镜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
    [德]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冯至、范大灿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修辞学》,罗念生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版。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美]约纳斯:《诺斯替宗教:异乡神的信息与基督教的开端》,张新樟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英]詹姆斯:《宗教经验种种》,尚新建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
    [美]詹姆逊:《时间的种子》,王逢振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美]詹姆逊:《文化转向》,胡亚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包亚明主编:《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包亚明主编:《后大都市与文化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都市文化理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蔡天新:《南方的博尔赫斯》,广州:花城出版社, 2007年版。
    残雪:《解读博尔赫斯》,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曹文轩:《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上、中、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陈光孚选编:《拉丁美洲当代文学论评》,桂林:漓江出版社,1988年版。
    陈晓明:《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陈晓明:《无望的叛逆——从现代主义到后—后结构主义》,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陈晓明主编:《后现代主义》,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陈众议:《拉美当代小说流派》,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陈众议:《博尔赫斯》,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陈众议:《西班牙文学大花园》,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陈众议:《西班牙文学:黄金世纪研究》,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
    陈众议:《堂吉诃德的长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
    崔道怡等编:《“冰山”理论:对话与潜对话》(下册),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
    杜继文:《佛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杜继文主编:《佛教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范明生:《西方美学通史》(第1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方立天:《佛教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冯川:《荣格:神话人格》,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高宣扬:《后现代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版。
    格非:《小说艺术面面观》,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格非:《小说叙事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格非:《卡夫卡的钟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格非:《格非作品精选》,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耿占春:《叙事美学:探索一种百科全书式的小说》,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郝名玮、徐世澄:《拉丁美洲文明》,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胡经之、王岳川、李衍柱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版。
    金宜久主编:《伊斯兰教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李春辉:《拉丁美洲史稿》,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李衍柱:《路与灯》,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李衍柱:《西方美学经典文本导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刘光耀:《诗学与时间》,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刘俐俐:《外国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柳鸣九主编:《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吕同六主编:《二十世纪世界小说理论经典》,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
    梁漱溟:《印度哲学概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马原:《冈底斯的诱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马原:《虚构》,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马原:《虚构之刀》,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马原:《新阅读大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马原,陈村,余华等著:《风景依然》,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6年版。
    钱钟书:《七缀集》,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
    冉云飞:《陷阱里的先锋:博尔赫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申洁玲:《博尔赫斯是怎样读书与作的》,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苏童:《寻找灯绳》,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苏童:《蝴蝶与棋》,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苏童:《虚构的热情》,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苏童选编:《影响了我的二十篇小说》(外国卷),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孙甘露:《访问梦境》,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王瑾:《互文性》,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王美秀等著:《基督教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汪民安、陈永国、马海良主编:《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从福柯到赛义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汪民安:《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汪民安、陈永国、马海良主编:《城市文化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王钦峰:《后现代主义小说论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王央乐:《拉丁美洲文学》,北京:作家出版社,1963年版。
    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王岳川:《思·言·道》,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王岳川:《文化话语与意义踪迹》,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王岳川:《二十世纪西方哲性诗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汪子嵩等著:《希腊哲学史》(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汪子嵩等著:《希腊哲学史》(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汪子嵩等著:《希腊哲学史》(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吴国盛:《时间的观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吴守琳编著:《拉丁美洲文学简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吴晓东:《从卡夫卡到昆德拉:20世纪的小说和小说家》,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
    吴义勤:《文学现场:中国新时期文学观潮》,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西渡、郭骅编:《先锋诗歌档案》,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年版。
    徐玉明编著:《拉丁美洲的“爆炸”文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伊斯兰教文化面面观》,济南:齐鲁书社,1991年版。
    余华:《余华作品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济南:明天出版社,2007年版。
    曾繁仁:《西方美学论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张秉真等主编:《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张钧:《小说的立场——新生代作家访谈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张生:《可言,可思》,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赵德明等编著:《拉丁美洲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赵德明主编:《我们看拉美文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赵德明:《20世纪拉丁美洲小说》,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赵敦华:《基督教哲学1500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赵振江:《西班牙与西班牙语美洲诗歌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赵振江,滕威,胡续冬:《拉丁美洲文学大花园》,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周振甫译注:《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
    朱景冬、沈根发选编:《拉丁美洲名作家短篇小说选》,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朱景冬、孙成敖:《拉丁美洲小说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阿根廷著名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答记者问》,《外国文学动态》,1980年第5期。
    《博尔赫斯就诺贝尔文学奖金问题答记者问》,朱景冬译,《外国文学动态》,1981年第9期。
    《阿根廷著名作家博尔赫斯逝世》,《外国文学报道》,1986年第4期。
    《面对镜子,我始终心怀恐惧——与博尔赫斯的对话》,西川译,《北京文学》,1999年7期。
    《博尔赫斯自传随笔》,林一安译,《世界文学》,2001年第6期。
    《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答记者问》,崔维孝译,《外国文学动态》,1988年第11期。
    《巴尔加斯·略萨一席谈:我作品里和生活中的朋友》,赵德明译,《外国文学动态》,1993年第2期。
    [秘]阿尔贝托·桑切斯:《关于路易斯·博尔赫斯》,王小方译,《外国文学报道》,1986年第3期。
    [日]高桥源一郎:《在博尔赫斯和纳博科夫之间》,《外国文艺》,2004年第2期。
    [智利]何?多诺索:《“文学爆炸”亲历记》,段若川译,《世界文学》,1993年第1期。
    [墨西哥]卡洛斯?富恩特斯:《豪?路?博尔赫斯:通天塔的裂口》,赵德明译,《译林》,2003年第1期。
    [美]理查·依德尔:《从诺贝尔奖金谈到博尔赫斯》,叶丹译,《外国文艺》,1979年第1期。
    [秘]马·巴尔加斯·略:《文学与人生》,赵德明译,《世界文学》,2004年第2期。
    陈光孚:《拉丁美洲当代小说创作的特点及趋势》,《文艺研究》,1984年第6期。
    陈光孚:《国际间有关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讨论》,《外国文学动态》,1984年第8期。
    陈光孚:《对博尔赫斯创作的解析》,《外国文学》,1985年第5期。
    陈光孚:《博尔赫斯与我》,《外国文学》,1985年第5期。
    陈光孚:《论路易斯·博尔赫斯》,《外国文学报道》,1986年第3期。
    陈凯先:《现代文学大师博尔赫斯》,《译林》,1996年第3期。
    陈凯先:《杰出的文学大师博尔赫斯——纪念博尔赫斯百年诞辰》,《当代外国文学》,1999年第1期。
    陈黎:《卡夫卡、博尔赫斯与虚构》,《江淮论坛》,1999年第5期。
    陈林群:《迷宫中的博尔赫斯》,《书屋》,2000年第4期。
    陈蔷:《从侦探小说到哲理小说——看博尔赫斯“迷宫”命题的转变过程》,《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陈众议:《心灵的罗盘——纪念博尔赫斯百年诞辰》,《外国文学评论》,1999年第4期。
    陈众议:《童心剖诗——论博尔赫斯的老虎、镜子与迷宫》,《文艺研究》,2002年第4期。
    楚金波、卢先龙:《论博尔赫斯迷宫文学的表现手段》,1999年第4期。
    戴冰:《什么使我们不安——为博尔赫斯百年诞辰》,《山花》,1999年第12期。
    邓楠:《博尔赫斯“意象再现法”艺术探索》,《求索》,2003年第3期。
    丁文林:《拉丁美洲文坛上的魔幻现实主义》,《拉丁美洲丛刊》,1982年第6期。
    董鼎山,《再谈阿根廷大师博尔赫斯》,《读书》,1988年第3期。
    段若川:《当代拉丁美洲诗歌概况》,《拉丁美洲丛刊》,1981年第2期。
    范晔:《神秘经验之言说:博尔赫斯与圣胡安·德·拉·克鲁斯》,《当代外国文学》,2006年第3期。
    高尚:《博尔赫斯逝世》,《读书》,1986年第4期。
    高尚:《一个人留下他的影响——怀念大师博尔赫斯》,《外国文学》,1994年第5期。
    高尚:《博尔赫斯之梦》,《外国文学》,2000年第7期。
    龚丽平:《解读纳博科夫和博尔赫斯作品中的无穷极限》,《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6期。
    黄梵:《阅读自述》,《世界文学》,2005年第6期。
    季进:《作家们的作家——博尔赫斯及其在中国的影响》,《当代作家评论》,2000年3期。
    荆歌:《一起走过的日子》,《世界文学》,2004年第3期。
    李洱:《阅读与写作》,《世界文学》,2004年第5期。
    李倩:《博尔赫斯的玄想和小说文本关系求证》,《当代外国文学》,2004年第1期。
    李育红:《博尔赫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林一安:《“我替先生圆了梦”——博尔赫斯夫人谈中国之行》,《外国文学》,2000年第5期。
    林一安:《与博尔赫斯夫人谈文学翻译》,《外国文学》,2001年第2期。
    林一安:《错译与漏译得误导——再评<博尔赫斯译事>》,《世界文学》,2001年第4期。
    林一安:《呼喊西风凋碧树——读博尔赫斯传记中译有感》,《中国翻译》,2005年第4期。
    林一安:《博尔赫斯喜译<诗经>》,《外国文学》,2005年第6期。
    刘海宁:《博尔赫斯的想象世界》,《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刘进:《论博尔赫斯小说的整合性追求》,《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马永波:《我的博尔赫斯》,《世界文学》,2004年第2期。
    马原:《小说》,《文学自由谈》,1989年第1期。
    麦家:《博尔赫斯和我》,《青年作家》,2007年第1期。
    孟繁华:《九十年代:先锋文学的终结》,《文艺研究》,2000年第6期。
    潘军:《见证时间:凝视博尔赫斯》,《十月》,2003年第1期。
    邱华栋:《小说的大陆气质》,《世界文学》,2004年第1期。
    申洁玲:《试论博尔赫斯作品中的自我认识》,《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第2期。
    申洁玲:《图书·书·词语——博尔赫斯的世界本质观简论》,《广东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申洁玲:《论博尔赫斯与神秘主义宗教》,《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孙甘露:《学习写作》,《文学角》,1988年第4期。
    唐蓉:《从圆到圆:论博尔赫斯的时空观念》,《外国文学评论》,2004年第1期。
    藤威:《作为“文化英雄”的博尔赫斯》,《读书》,2006年第11期。
    王璞:《中国先锋派小说家的博尔赫斯情结:重读先锋派》,《中国比较文学》,1999年第1期。
    王钦峰:《论博尔赫斯对互文手法的创造性使用》,《三峡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魏晋慧:《二十世纪文坛巨匠博尔赫斯》,《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吴启基:《魔幻文学鼻祖——博尔赫斯》,《海外文摘》,1986年第11期。
    闫艳:《论“作家中的作家”博尔赫斯》,《当代外国文学》,2006年第4期。
    余华:《虚伪的作品》,《上海文学》,1989年第5期。
    远浩一:《有情轮回,犹如车轮》,《读书》,1983年第7期。
    张汉行:《博尔赫斯在中国》,《当代外国文学》,1999年第1期。
    张宏:《博尔赫斯和他在东方的盲目镜像》,《中国图书评论》,1999年第4期。
    张新颖:《博尔赫斯与中国当代小说》,《上海文学》,1990年第12期。
    张学军:《博尔赫斯与中国当代先锋写作》,《文学评论》,2004年第6期。
    赵德明:《对垄断思想的置疑——<博尔赫斯与萨瓦托对话>译后记》,《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赵德明:《走进博尔赫斯》,《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朱景冬:《当代拉美小说概观》,《外国文学报道》,1983年第5期。
    朱景冬:《魔幻现实主义及其他——雷·威廉姆斯访谈录》,《外国文学动态》,1993年第6期。
    朱寿桐:《通向博尔赫斯式的“第二文本”——论世纪末小说的文本操作》,《文学评论》,2006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