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社会主义自由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马克思的理论构想中,自由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价值理想。但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理论与现实的反差,突显了社会主义自由问题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社会主义自由是一个复杂而又宏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本文主要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家的自由思想,结合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坚持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相统一的视角,深入研究社会主义自由问题。研究社会主义自由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从理论价值上看,可以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深化对马克思主义自由思想的认识,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从现实意义看,对探索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自由的实现有重要启示意义,对树立科学的自由观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框架结构和主要内容如下:
     导论部分主要归纳、总结、分析、评价目前关于社会主义自由问题的研究现状,发现目前关于社会主义自由大多从哲学、政治学、法学角度研究,而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下进行的问题研究相对较少,理论性的研究较多,而具启发性、实践性、解释性的研究成果较少。在此基础上阐明了本文的研究意义,还明确了本文研究的相关问题,即自由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自由在社会主义实践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一章主要分析社会主义自由思想的形成及主要内容,阐释了社会主义自由的逻辑形成、基本内容、主体构成、主要特征、评价标准等问题。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理想目标,社会主义自由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厚的思想渊源和理论条件,社会主义自由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自由学说为理论基础,在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发展、形成的;社会主义自由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口号,而是具体包括了主体自由、社会自由、自由个性;社会主义自由的主体是个体主体、群体主体、族类主体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自由的主体在不同的语境和场域中有着不同的涵义;社会主义自由有着现实的评价标准,即自由时间、自主活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自由具有历史过程性、阶级规定性、实践全面性、现实相对性等特征。
     第二章主要分析社会主义条件下自由实现的制约因素及其成因。主要从历时态和共时态两个维度展开分析。从历时态总结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中的自由问题,即计划经济单一化对人的生存发展的局限,政治体制集中化对人的政治权利的限制,文化体制公式化对人的精神活动的制约;从共时态出发分析社会主义现实发展中自由实现面临的挑战,即物质生产力发展对人的需要满足的限制,精神文化问题对人的发展的限制,政治制度不完善对人的权利的限制,社会秩序不稳定对人的自由实现的限制。最后分析了社会主义条件下自由实现制约因素存在的原因,即客观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制约、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认知。
     第三章主要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与自由的实现问题。主要从市场经济与自由的内在关系出发,对市场经济的形成及发展进行历史哲学的分析,论述市场经济的自由属性,评价市场经济在人的自由实现中的作用及问题,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人的自由实现的新途径。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自由实现的重要意义出发,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有助于促进人的自由发展,促进自由精神的培育,促进自由时间的充裕,促进自由主体的生成;最后,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自由实现,即要坚持市场经济和社会公平的统一,促进市场经济运行和人的现代化的统一,实现市场经济发展和人的需要满足的统一。
     第四章主要论证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与自由的实现问题。首先分析了民主法治与自由的内在关系,提出民主法治是自由实现的基础,自由是民主法治的衡量尺度,自由是民主法治的价值目标;接着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保障公民的自由权利,要实现社会主义民主与人的自由权利的统一,要实现社会主义民主与人的自由意识的统一,要促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最后提出要通过法治建设保障公民的自由权利,提出要通过立法建设规定公民的自由权利,要通过严格执法保障公民的自由权利,要通过法治宣传培育公民的权利意识。
     第五章主要分析人民主体性的保障与自由的实现问题。该部分首先分析人民主体性与自由的内在统一,提出人民主体性反映社会主义自由的内在属性,人民主体性是社会主义自由实现的内在动力;该部分提出要通过民生改善彰显人民价值主体性,认为关照人的生存条件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要改善人的生存发展条件促进自由的实现;该部分提出要通过社会建设彰显人民的社会主体性,实现社会建设和人的自主性的统一,实现社会和谐与个人发展的统一;该部分提出要通过文化建设提升人民自主性,通过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证自由发展的方向,通过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促进自由的实现。
     本文仅尝试对社会主义自由问题有一个基本的总体把握,并为社会主义条件下自由实现提供一个基本思路。社会主义自由问题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课题,仅仅通过一篇学位论文解答所有疑惑是不可能的。因此,社会主义自由问题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拓展,许多问题都需要今后在理论和实践中进一步解决。
In Marx's vision of theory, the values of freedom is the essence and provisions ofsocialism. Howev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m during the study highlightsthe necessity and urgency of contrast between the reality of socialistfreedom. Socialist freedom is a complex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roblem. In thispaper, based on Marxist classic thought of freedom, combined with the history ofscientific socialism, adhered to the logical perspective of the unity of theoretical logicand history logic, go on a further study of socialist freedom. The study of socialismfreedom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Judging from thetheoretical value, we can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socialism, Marxismfreethinking, socialist core values of freedom as the basic elements; Bythe prospect of practical, we can explore the process of socialist practice offreedom and it is important to achieve enlightenment on establishment of a scientificconcept of freedom.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six parts, the frame structure and maincontents are as follows:
     Introduction part concludes inductive, summarize, analyze and evaluate of thecurrent status of research on the issue of freedom of socialism, socialist liberal wasmore studied from points of philosophy, political science, law research, and studiesconducted under the prospect of Marxist Theory relatively less, there are moretheoretical studies, and less research inspiring, practical, interpretive results. Based onthis the significance and research framework of study are illustrated, and come into aclear logical premise of this study that freedom is the essence of socialism, freedom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socialism practice.
     The first chapter contains the formation of socialist development, the basiccontent of the main structure, main characteristics, evaluation criteria and otherdimensions of in-depth study and discuss of the basic theory of socialismfreedom. Modern Western bourgeois freedom, freedom of utopian socialism, Chinesetraditional freedom was the important historical source of socialist freedom, freedomof and Marx and Engels, Lenin freedom thoughts, freedom of Chinese Marxism mark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socialist freedom; socialist freedom isnot an abstract and empty slogan, but specifically including the main freedom, socialfreedom, freedom of individuality; main socialist of freedom is organically constituted by individual, group, family, the main socialist of freedom have different meanings indifferent contexts in the Field; socialist freedom has realistic evaluation criteria,namely free time, loco motor activity,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socialistfreedom has historical process, class prescript, comprehensive practice,realities andso on.
     The second chapter analyzed the causes of freedom of socialist practice. Themain analysis was conducted from two dimensions, 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state. Diachronous summary of freedomcontact with the traditional socialist model,namely planned economy. The unity limits people's survive and development,centralized political system suppress people's political rights, cultural institutionsformulaic constraints the human spirit activity; synchronic summary of social freedomrealize the real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doctrine challenges, namely the materialproductive forces behind the restrictions on human needs, spiritual and cultural issuesrestrictions on human development, restrictions of flaw of political system on humanrights, restrictions of social instability on human freedom. Analyze the reasons ofproblems and challenges arising from the freedom that limitation of objective socialand historical conditions, restri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socialism, thecognition of the socialist nature.
     The third chapter focuses on the implementation issues between the socialistmarket economy and freedom. This section mainly from the formation and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and expounds a new stage of socialist marketeconomy that aimed at achieve freedom; starting from the importance of whatfreedom means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the development of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will help to promote human freedom, promote thecultivation of the spirit of freedom, promote plenty of free time, promote thegeneration of the body of freedom; Finally, from the need to meet people, to respectpeople's ability to achieve social justice perspective,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the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we can promote socialist implement freedom.
     The fourth chapter exposed the implementation issues of socialist democracy andthe rule of law and freedom. This section presents the essence of socialist democracyis freedom provisions, noting that freedom is the core essence of socialist democraticpolitics, measure, lofty goal, is a way to achieve socialist liberal socialist democraticpolitics throughout practice; raised that achieve civil liberties and rights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democracy,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building of democracy andthe freedom of people to achieve unity, through paying attention to institutionalizedemocracy and rule of laws, to protect the freedoms and rights of citizens throughdemocratic reforms; and protect citizens' rights to freedom through the rule oflaw,and establish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human rights, standardize legislation andstrict law enforcement.
     The fifth chapter pose the implementation issues of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human security and freedom of demonstration. The first part of the analysis indicatethat People subjectivity is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socialism to achieve freedom,and analyze the inherent unity of the people and the dominant position among freepeople; proposed to take care of people's living conditions to highlight the value ofpeople's attention established in the social situation of the people of the community,caring people in the world who inspire autonomy creativity.
     The paper only expounds the issues on socail liberty,aiming at having a generaloutline of the topic and providing basic ideas. The issues on sicail liberty is complited,and it is impossible to solve all the problems clearly in the dissertation. So it leavessome space for further study in he futuristic development if theory and practice.
引文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1页。
    ②参见高放:《论社会主义与自由》,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1月。
    ③参见李云龙张妮妮:《民主、自由、人权、正义——一个社会主义者的解读》,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④参见戴木才:《自由、民主、幸福、仁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初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之四》,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3月。
    ⑤参见简定宇:《社会主义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博爱》,今中国论坛,2008年第1期。
    ⑥参见徐德岭、刘世明:《追求自由民主的真谛》,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⑦参见缪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10月。
    ⑧参见张华金:《自由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①参见荣开明:《自由问题的反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②参见曹海玲:《论社会主义与人的自由发展之和谐关系》,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1月。
    ③杜国辉:《关于社会主义自由问题的思考》,学习论坛,1997年第10期,第23-24页。
    ④参见唐少杰:《从平等、人道到公平、自由—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若干准则的伦理思考》,清华哲学年鉴(2000)。
    ⑤参见戴木才:《中国特色核心价值观的传统、现实与前景》,广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①参见余世喜:社会主义与人的自由——对社会主义自由问题的思考》,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②参见田广研:论社会主义自由在人类自由进程中凸显的价值》,新西部,2010年第6期。
    ③参见陈伯君:《自由、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自由思想——论自由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性》,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5期。
    ④参见贾高建:《三维自由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
    ⑤参见张华金:《自由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⑥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⑦参见商英伟、白锡能主编:《自由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⑧参见《阵地》杂志编辑部编:《人权民主自由纵横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①参见林剑:《人的自由的哲学思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②参见李云龙张妮妮:《民主、自由、人权、正义——一个社会主义者的解读》,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
    ③参见余世喜:《社会主义与人的自由——对社会主义自由问题的思考》,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④参见高放:《论社会主义与自由》,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1月。
    ⑤参见[日]藤井一行:《社会主义与自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⑥参见林怀艺:《论社会主义与自由》,云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⑦参见杨宏雨:《自由、民主: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价值取向》,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10月。
    ①参见韦定广:《马克思社会主义的自由本义及其实践困惑》,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3期。
    ②参见张华金鲍宗豪:《自由:追求与迷误》,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③参见高放:《论社会主义与自由》,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1月。
    ④参见杜国辉:《关于社会主义自由问题的思考》,学习论坛,1997年第10期。
    ⑤参见郑杭生:《民主自由人权》,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3月版。
    ⑥参见邹佰峰:《论社会主义与自由》,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博士论文。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70页。
    ①《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925页。
    ②《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
    ①曾宇辉:《以人的自由发展论苏联的教训》,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4月,第2页。
    ①胡锦涛:《在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①王胜强:《论现代人的自由》,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20页。
    ②林剑:《人的自由的哲学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页。
    ③[德]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卷,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232页。
    ①张金华:《自由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6页。
    ②《论语·为政》
    ③《大学中庸》
    ④《孟子·尽心上》
    ⑤《庄子·逍遥游》
    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70页。
    ①[德]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275页。
    ②[英]洛克:《政府论》(上篇),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56页。
    ①[荷]斯宾诺莎:《伦理学》,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2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74页。
    ①[英]莫尔:《乌托邦》,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2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9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页。
    ①吕世伦:《列宁法律思想史》,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98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版,第303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4页。
    ②参见王胜强:《论现代人的自由》,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③参见商英伟、白锡能:《自由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④参见贾高建:《三维自由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
    ⑤参见林剑:《人的自由的哲学思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5页。
    ②《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3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7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9页。
    ①《列宁文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2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③汪信砚:《论马克思的“自由个性”概念》,学习与探索,2004年第5期,第11页。
    ④王盛辉:《马克思“自由个性”思想的历史生成——基于文本解读的历史考察》,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7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页。
    ④肖前、李秀林、汪永祥:《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2页。
    ⑤《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8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7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9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0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7页。
    ②《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5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①胡敏中:《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时间观和社会时间观》,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4期,第3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3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25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6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8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6页。
    ②[捷]卡莱尔·科西克:《具体的辩证法——关于人与世界问题的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164页。
    ③[德国]A·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53-15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161页。
    ①《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商务印书馆,1954年版,第51页。
    ②陈志尚主编:《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①辜堪生:《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价值坐标——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思考》,毛泽东思想研究,2005年第9期,第116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4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5页。
    ③《叶剑英选集》,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27页。
    ①王怀超秦刚:《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12月版,第27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1页。
    ①刘克明金辉:《苏联政治经济体制七十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98页。
    ②沈志华:《新经济政策与苏联农业社会化道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29页。
    ①《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5页。
    ①肖前、李秀林、汪永祥:《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0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56页。
    ②[法]保罗·维利里奥著,陆元昶译:《解放的速度》,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8页。
    ①王永浩:《关于加强我国文化立法工作的思考》,社会科学家,2006年第6期,第86页。
    ①李青:《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以人为本》,时事出版社,2009年版,第310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9页。
    ①李兴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第9页。
    ②[美]保罗·A·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4版)(上),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3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22页。
    ④王军旗白永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页。
    ①冯硕余:《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9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1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93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①刘泽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哲学审视》,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0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4页。
    ②[美]乔治·霍兰·萨拜因:《政治学说史》,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633页。
    ①《毛泽东文选》(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9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00页。
    ③《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87页。
    ①[美]伯恩斯·佩尔塔森·克罗宁:《美国式民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154页。
    ②[日]川岛武宜,王志安渠涛等译:《现代化与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7页。
    ①《列宁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6页。
    ②[英]哈耶克,邓正来译:《法律、立法与自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页。
    ①[美]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8页。
    ②[法]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6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6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3页。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850页。
    ①王寿林:《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论》,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290页。
    ②《列宁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0页。
    ①[美]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12页。
    ②[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第225-226页。
    ③《时政文献辑览(2006.3-2007.3)》,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8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6页。
    ①《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0页。
    ①孙国华:《社会主义法治论》,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4页。
    ③孙国华、朱景文:《法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8页。
    ④[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81页。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4页。
    ①《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日报,2010年10月28日。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页。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4页。
    ①张登巧李琼:《“以人为本”与社会保障制度》,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4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7页。
    ②邱焕玲:《以人为本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学刊,2009年第9期,第80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07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9页。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850页。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2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9]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0]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1]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12
    [22]列宁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3]列宁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4]列宁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25]列宁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6]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7]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8]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29]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30]毛泽东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1]毛泽东文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2]毛泽东著作选读(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3]周恩来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4]邓小平文选(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6]叶剑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37]江泽民文选(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8]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39]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讨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0]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1]胡锦涛.在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
    [M].人民出版社,2008.
    [42]胡锦涛.坚持改革开放推进合作共赢——在博鳌亚洲论坛二〇〇八年年会开幕式上的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3]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4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4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5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上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5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5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54][德]A·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M].欧力同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55][德]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4.
    [56][德]霍克海默.批判理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57][德]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58][德]卡莱尔·科西克:具体的辩证法——关于人与世界问题的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
    [59][德]卡尔·科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60][德]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61][德]马尔库塞.审美之维[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2][德]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89.
    [63][德]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64][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5][德]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6][德]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67]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68][法]保罗·维利里奥著,陆元昶译:解放的速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69][法]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70][法]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71][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72][法]雅克·比岱.当代马克思辞典[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7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74][荷]斯宾诺莎.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75][美]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76][美]保罗·A·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4版)上[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6.
    [77][美]伯恩斯,佩尔塔森,克罗宁.美国式民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78][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4
    [79][美]弗洛姆.占有还是生存[M].北京:三联书店1988.
    [80][美]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81][美]雷蒙德·保罗·库佐尔,艾迪斯·W·金.二十世纪社会思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82][美]马斯洛.人性能达的境界[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83][美]乔纳森·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84][美]乔治·霍兰·萨拜因.政治学说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85][美]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86][日]川岛武宜.现代化与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87][日]横山宁夫.社会学概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88][日]藤井一行:社会主义与自由[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
    [89][苏]安德列耶娃,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4.
    [90][苏]德里亚赫洛夫,等.历史唯物主义范畴[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
    [91][苏]H·T·弗罗洛夫.人的前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92][苏]米·谢·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
    [93][苏]米·谢·戈尔巴乔夫.戈尔巴乔夫回忆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94][苏]尼·布哈林.历史唯物主义理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
    [95][匈]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96][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97][意]安东尼·葛兰西.葛兰西文选[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98][英]彼得·桑德坦.资本主义——一项社会审视[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99][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00][英]弗朗西斯·培根.新工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01][英]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5.
    [102][英]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103][英]洛克.政府论(上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04][英]莫尔.乌托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05][英]佩里·安德森.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9.
    [106][英]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
    [107]陈志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08]陈新民.苏联演变与社会主义改革[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109]大学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10]戴木才.中国特色核心价值观的传统、现实与前景[M].广西人民出版社,2011.
    [111]段忠桥.当代国外社会思潮(第3版)[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12]冯硕余.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13]高放.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新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
    [114]高放.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新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115]顾肃.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116]郭建宁,程美东.北大马克思主义研究(第1辑)[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117]韩庆祥.面向“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118]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119]侯惠勤.正确人生观的磨砺(马克思著作精要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20]胡振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论研究·科学体系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2.
    [121]贾高建.三维自由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
    [122]李青.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以人为本[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9.
    [123]李立纲.马克思恩格斯人类学编年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
    [124]李兴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125]李云龙,张妮妮.民主.自由.人权.正义——一个社会主义者的解读[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126]林剑.人的自由的哲学思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127]刘克明,金辉.苏联政治经济体制七十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128]刘泽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哲学审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29]吕世伦.列宁法律思想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130]吕世荣,周宏著.唯物史观的返本开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31]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0.
    [132]罗骞.论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及其当代意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33]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34]荣开明.自由问题的反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135]商英伟,白锡能.自由论[M].厦门: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136]沈志华.新经济政策与苏联农业社会化道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137]时政文献辑览(2006.3-2007.3)[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38]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39]孙伯鍨.探索者道路的探索[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40]孙承叔.真正的马克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41]孙国华.社会主义法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142]孙国华,朱景文.法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43]谭培文.马克思的利益观研究[M].南宁:广西大学出版社,2002.
    [144]唐少杰.从平等、人道到公平、自由——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若干准则的伦理思考[M].北京:清华哲学年鉴(2000).
    [145]王怀超,秦刚.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146]王军旗,白永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47]王胜强.论现代人的自由[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148]王寿林.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论[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149]王伟光.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150]王伟光等.社会主义通史(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51]肖枫.社会主义:转折与创新[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
    [152]肖前,李秀林,汪永祥.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153]徐德岭,刘世明.追求自由民主的真谛[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
    [154]徐恕.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55]严复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56]严书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论研究·前沿问题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2.
    [157]杨春贵.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教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158]叶庆丰,白平浩.社会主义发展史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59]叶庆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60]俞可平.全球化时代的“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161]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西方马克思主义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162]俞吾金.科学发展观[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163]俞吾金.实践与自由[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164]张金华.自由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165]张华金,鲍宗豪.自由:追求与迷误[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166]张一兵,胡大平.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逻辑[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67]张一兵.文本的深度犁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68]张志军.20世纪国外社会主义理论、思潮及流派[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8.
    [169]张剑.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编译出版社,2010.
    [170]赵明义.当代社会主义[M].太原: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
    [171]郑杭生.民主自由人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172]《阵地》杂志编辑部编.人权民主自由纵横谈[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
    [173]中央编译局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当代国外社会主义:理论与模式[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174]周穗明,等.20世纪末西方新马克思主义[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8.
    [17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M].法律出版社,2005.
    [176]朱宗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研究——全球化视野下的意义与战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177]庄福龄.马克思主义史(第1~4卷)[M].人民出版社,1997.
    [178]庄福龄.为什么马克思在中国能成功[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2.
    [179]邹佰峰.论社会主义与自由[D].中共中央党,2009.
    [180]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2.
    [1][澳]伊恩·安格斯.为后代而斗争:一位生态社会主义者的观点[J].国外理论动态,2009,(11).
    [2][德]萨拉·萨卡,布鲁诺·科恩.生态社会主义还是野蛮堕落?——一种对资本主义的新批判[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3).
    [3][厄]拉斐尔·科雷亚·德尔加多.厄瓜多尔的“21世纪社会主义”[J].拉丁美洲研究,2008,(1).
    [4][法]米切尔·洛维.贝伦生态社会主义宣言[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0,(2).
    [5][荷]詹姆斯·D·科克罗夫特.古巴社会主义50年的变迁[J].贺钦,译.国外理论动态,2009,(10).
    [6][美]保罗·斯威齐,康瑞华译.资本主义与环境[J].国外理论动态,2006,(1).
    [7][美]安德鲁·布莱克曼.21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形式[J].国外理论动态,2006,(12).
    [8][美]戴维·施韦卡特.可持续的资本主义是否可能?[J].国际政治研究,2009,(2).
    [9][美]皮奥瓦尼·基娅拉,李民骐.为什么中国目前的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兼论科学合理的经济计划的意义[J].国外理论动态,2011,(10).
    [10][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罗伯斯特·麦克切斯尼.垄断金融资本、积累悖论与新自由主义本质[J].国外理论动态,2010,(1).
    [11][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重新发现帝国主义[J].国外理论动态,2004,(1).
    [12][美]约翰·B·福斯特.垄断资本的新发展:垄断金融资本[J].国外理论动态,2007,(3).
    [13][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社会主义的复兴[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1).
    [14][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加]丹尼斯·瑟龙.马克思主义生态学与资本主义[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3).
    [15][美]约翰·B·福斯特著,刘仁胜摘译.历史视野中的马克思的生态学[J].国外理论动态,2004,(2).
    [16][英]比尔·霍普伍德,玛丽·梅勒,杰夫·奥布莱恩.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分类与脉络[J].国外理论动态,2013,(3).
    [17][英]阿拉斯代尔·麦克比恩.中国的环境:问题与对策[J].国外理论动态,2008,(6).
    [18][英]麦克莱伦.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演化及前沿问题[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19]曹海玲.论社会主义与人的自由发展之和谐关系[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20]曾宇辉.以人的自由发展论苏联的教训[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21]陈伯君.自由、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自由思想——论自由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性[J].社会科学研究,2003,(5).
    [22]曹海玲.论社会主义与人的自由发展之和谐关系[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23]柴尚金.对当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三大热点问题的看法[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2).
    [24]陈翠芳.论利益矛盾与生态危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3).
    [25]陈立旭.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新变化[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26]陈学明.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能摆脱生态危机吗?——J·B·福斯特对马克思生态世界观的阐述[J].中国社会科学,2010,(2).
    [27]陈学明.福斯特:消除生态危机必须丢掉幻想[J].哲学研究,2011,(11).
    [28]陈学明.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6).
    [29]陈学明,金瑶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世界意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3-22.
    [30]陈学明.社会主义:解决生态危机的唯一出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12-25.
    [31]陈学明.寻找构建生态文明的理论依据——评福斯特对马克思的生态理论的内涵及当代价值的揭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5).
    [32]陈新夏.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消费观变革[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6).
    [33]程恩富.世界社会主义的未来取决于国际无产阶级有效联合行动[J].国外社会科学,2012,(5).
    [34]杜国辉.关于社会主义自由问题的思考[J].学习论坛,1997,(10).
    [35]戴木才.自由、民主、幸福、仁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初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之四[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36]蒲国良.认知社会主义的三个阶段[N].光明日报,2010-10-19(009).
    [37]蒲国良.世界社会主义视阈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教学与研究,2008,(8).
    [38]高放.论社会主义与自由[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1).
    [39]禚明亮.马克思主义是解决危机的有效方案——访美国左翼学者史蒂芬·雷斯尼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12-03-28(285).
    [40]戈士国.文本与真理:马克思早期著作解读的方法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8).
    [41]辜堪生.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价值坐标——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思考[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5,(9).
    [42]韩立新.马克思的物质代谢概念与环境保护思想[J].哲学研究,2002,(2).
    [43]韩庆祥,邱耕田,王虎学.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上)[J].哲学研究,2012,(8).
    [44]韩庆祥,邱耕田,王虎学.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下)[J].哲学研究,2012,(9).
    [45]韩庆祥,张艳涛.破解“中国问题”需要“中国理论”[J].哲学动态,2009,(9).
    [46]胡敏中.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时间观和社会时间观[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4).
    [47]胡振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历史地位[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8,(5).
    [48]胡振良.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J].科学社会主义,2010,(3).
    [49]胡振良.社会主义在生活中[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1,(6).
    [50]胡振良.新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新发展[J].人民论坛,2012,(09上).
    [51]胡振良.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若干趋势[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3).
    [52]胡振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是一种价值[J].探索与争鸣,2013,(8).
    [53]胡振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的几点思考[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1).
    [54]郇庆治.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向度[J].江汉论坛,2009,(9).
    [55]郇庆治.“包容互鉴”:全球视野下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2).
    [56]黄宗良.曲径探新路低谷起高歌——世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第三个五十年[J].科学社会主义,2008,(1).
    [57]黄宗良.实践是最权威的评价——从斯大林模式到中国模式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飞跃[J].探索与争鸣,2010,(7).
    [58]贾建芳.党的十七大以来科学发展观的新发展[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5).
    [59]简定宇.社会主义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博爱[J].今中国论坛,2008,(1).
    [60]姜辉.剧烈变动时代的世界社会主义:机遇与挑战[J].国外社会科学,2012,(5).
    [61]金瑶梅.当代国外社会主义学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比较[J].教学与研究,2010,(9).
    [62]李景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历史地位[J].科学社会主义,2013,(2).
    [63]林怀艺.论社会主义与自由[J].云南社会科学,2008,(1).
    [64]刘淑春.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外共产党的新动态[J].红旗文稿,2010,(4).
    [65]刘淑春.2013年中瞭望世界社会主义振兴初露端倪[J].人民论坛,2013,(06下).
    [66]刘卫卫.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危机和社会主义前景[J].科学社会主义,2011,(3).
    [67]刘昀献.后危机时代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1,(1).
    [68]刘志明.金融危机后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革新与战略策略调整[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69]刘志明.中国道路成功的根本原因[J].国外理论动态,2012,(1).
    [70]吕薇洲,邢文增.2012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研究状况述评[J].观察与思考,2013,(5).
    [71]孟献丽,陈跃,冯颜利.理性分析科学应对坚定信念——“金融危机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前景”国际研讨会综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l2).
    [72]缪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8,(10).
    [73]欧阳志远,吕楠.热话题与冷思考——关于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的对话[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2).
    [74]潘金娥,贺钦,荀寿潇,刘玥.若干社会主义国家的新探索[J].国外理论动态,2013,(1).
    [75]剖析资本主义危机展望社会主义未来——第三届世界社会主义论坛专家观点集萃[N].光明日报,2013-01-07.
    [76]秦宣,郇庆治,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笔谈)[J].琼州学院学报,2014,(1).
    [77]邱焕玲.以人为本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理论学刊,2009,(9).
    [78]石瑛,廖杉,王隽永.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西方价值观念的超越[J].科学社会主义,2011,(6).
    [79]宋林飞.把“生态化”内涵融入现代化进程[N].解放日报,2007-11-29.
    [80]宋萌荣,康瑞华.社会主义认识的新境界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起点——谈建设小康社会的生态目标的确立[J].社会主义研究,2003,(2).
    [81]唐少杰.从平等、人道到公平、自由—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若干准则的伦理思考[J].清华哲学年鉴(2000).
    [82]田广研:论社会主义自由在人类自由进程中凸显的价值[J].新西部,2010,(6).
    [83]王大鹏.“美丽中国”的深层含义[J].廉政嘹望,2012,(l2).
    [84]王遐见.论生态化社会主义价值观[J].哲学研究,2012,(7).
    [85]王学东.国际金融危机与世界社会主义[J].科学社会主义,2012,(3).
    [86]王永浩.关于加强我国文化立法工作的思考[J].社会科学家,2006,(6).
    [87]汪信砚.论马克思的“自由个性”概念[J].学习与探索,2004,(5).
    [88]韦定广.马克思社会主义的自由本义及其实践困惑[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7,(3).
    [89]卫建林.当代世界主要矛盾和基本走向[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2).
    [90]余世喜.社会主义与人的自由——对社会主义自由问题的思考[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91]肖枫.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N].人民日报,2000-08-10(9).
    [92]肖枫.社会主义:转折与创新[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
    [93]闫志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社会主义的重大贡献[J].党建,2013,(2).
    [94]杨成果.社会主义才是未来——第十三次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述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3).
    [95]杨宏雨.自由、民主: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价值取向[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5,(10).
    [96]袁吉富.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表达[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6).
    [97]余谋昌.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抉择[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4).
    [98]余世喜.社会主义与人的自由——对社会主义自由问题的思考[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99]俞吾金.再论异化理论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J].哲学研究,2009,(12).
    [100]张登巧,李琼.“以人为本”与社会保障制度[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4).
    [101]张艳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的基本向度——基于政治形态、学理形态、大众形态相统一的视角[EB/OL].中国社会科学网,2012-03-20.
    [102]赵宏.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5).
    [103]赵建军.论生态文明理论的时代价值[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4).
    [104]赵树丛.为实现中国梦创造更好生态条件——深刻领会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N].人民日报,2013-09-12.
    [105]郑成宏.第七届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综述[N].光明日报,2013-09-17.
    [106]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0-10-28.
    [107]周生贤.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J].求是,2013,(17).
    [108]周云龙.西方的“中国崛起论”:话语传统与表述脉络[J].国外社会科学,2012,(6).
    [109]祝黄河.吴谨青.生态文明建设:十七大以来科学发展观新发展的重要内容[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2).
    [110]朱宗友.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世界意义[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2,(6).
    [1]Andre Gorz, Critique of Economic Reason, Verso, London and New York,1989.
    [2]Andre Gorz, The Division of Labor: The Labor Process and Class-Struggle inModern Capitalism, Harvest Press, Hassocks1978.
    [3]Gould, Marx’s Social Ontology, Boston: The MIT Press,1978.
    [4]Isaiah Berlin, Four Essays on Libert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9.
    [5]James O’Connor, Natural Causes, New York: The Guildford Press,1998.
    [6]John Bellamy Foster, Brett Clark, Richard York, Critique of Intelligent Design:From Antiquity to the Present,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2008.
    [7]John Bellamy Foster, Fred Magdoff, The Great Financial Crisis: Causes andConsequences,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2009.
    [8]John Bellamy Foster, Naked Imperialism: America’s Pursuit of Global Dominance,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2006.
    [9]Leiss William, The Limits to Satisfaction, Toronto,1976.
    [10]Max Horkheimer, Theodor W. Adorno, 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 New York,1982.
    [11] Rudolf Bahro, Socialism and Survival, London: Heretic Books,1982.
    [12]Paul Smart, Mill and Marx,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1.
    [13]R. G. Peffer, Marxism, Morality, and Social Justice, Princeton: PrincetonUniversity Press,1990.
    [1]Alain Lipiezt,“Form Marx to Ecology and Return?”, Capitalism, Nature,Socialism,Vol.11,2000.
    [2]Arthur George Tansley,1947, The Early History of Modern Plant Ecology inBritain. Journal of Ecology, Vol.35.
    [3]Brett Clark, John Bellamy Foster, Ecological Imperialism and the GlobalMetabolic Rift: Unequal Exchange and the Guano/Nitrates Trade,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Comparative Sociology, Vol.50, No.3-4(2009).
    [4]Fred Magdof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Monthly Review, Vo1.62, Issue08(January),2011.
    [5]John Bellamy Foster interviewed by D. Soron, Ecology, Capitalism, and theSocialization of Nature, Monthly Review,Vo1.56,No.6,2004.
    [6]John Bellamy Foster, Brett Clark,Richard York. The Critique of Intelligent Design:Epicurus, Marx, Darwin and Freud and the Materialist Defense of Science,Theory and Society, Vol.36(December2007).
    [7]John Bellamy Foster, Brett Clark and Richard York, Capitalism and the Curse ofEnergy Efficiency——The Return of the Jevons Paradox, MonthlyReview,Vo1.62,2010.
    [8]John Bellamy Foster,Capitalism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Catastrophe,MonthlyReview,Vo1.63,Issue07(December),2011.
    [9]Martha. Gimenez,“Marxism, Human Nature and Social Change”, Monthly Review,Vol.51,1999.
    [10]Phil Gasper, Another World is Possible, ISR, Issue75(January-February),2011.
    [11]Samir Amin, The Democratic Fraud and the Universalist Alternative, MonthlyReview,Vo1.63,Issue05(October),201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