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晚明居干群体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晚明居士群体是士大夫阶层中奉持佛法、研究经典的那部分人群。这篇文章主要以社会史角度,考察居士群体与晚明社会的互动关系。在结构上分为四个层次。首先对居士群体活动的历史舞台——晚明社会,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进行观照,旨在探讨晚明社会的特定环境与居士群体形成之间的因果关系;然后对居士群体给予由里及外三个不同层次的观照。第一,从居士群体自身的角度,纵向地观察其人格特性、学佛因缘、入佛路径、人生志趣以及最终归宿,从中可以看出晚明动荡的政局,尤其是农民起义军席卷全国和明清鼎革的历史变故,对居士个人前途和命运的影响。而对于居士群体内部,即居士与同道之间关系的考察,也有助于理解晚明士人结社之风的实质;第二,跳出对居士群体自身的考察,而以其为中心,观照它与其他社会群体,如佛门僧侣、普通民众、耶稣会士的交往关系,通过对其交往关系的细化研究,可以从微观角度考量居士群体之触角触碰晚明社会的程度,由此从宏观上把握居士群体在当时社会上的影响力及其文化渗透力;第三,将眼光投向“晚明”以外的更广阔的时间范畴,通过对居士群体的两大类型给予考察,可以看出清代、民国居士佛教与晚明居士佛教之间的传承关系。
     本文主体内容共有五章。
     第一章讨论晚明社会环境与居士群体的形成问题。明中叶以后,政治总体上处于下滑趋势。明朝虽主体上仍在君主专制政体下,但社会控制相对宽松,造就了晚明之人宽容开放的文化心态,他们秉持一种大文化观,浸淫于儒、佛、道三教。而商品经济的发展,世风变异,个体意识觉醒,使阳明心学获得广泛传播。由于阳明学与禅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以,阳明学的流行意味着有更多儒士走上佛学道路。同时,随着“四大高僧”的出现,晚明僧侣人才勃兴,在僧侣周围,聚集众多学佛护教的在家居士。在这种背景下,晚明居士群体形成。
     第二章探讨晚明居士学佛因缘和入佛路径。学佛因缘包括家庭奉佛传统的熏陶,兄弟、亲友、老师的影响,这些属于个人成长因素。另有居士受到生活环境和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影响而走上奉佛道路。至于居士的入佛路径,本文认为,有三种:其一,由心学而达佛学,如李贽、焦竑、管志道等人;其二,由道家长生术而入佛,如庄广还、朱白民等人;其三,由性命之学的探索而达佛学,如袁宏道、龚惟长、龚惟学等人。
     第三章的研究内容是晚明居士群体的人格特性、人生志趣及最终归宿。从人格特性来看,晚明居士具有天性淳厚、淡于声利、清正节俭、谦恭好学、虔诚求道等品质;而居士积极从政,致力于讲学,弘护佛法等等,构成其人生志趣的不同取向;而由于居士身处晚明政治衰微和明清易代的特殊环境,受政治迫害、归隐求道、遁入空门、殉国留名、降清又复明构成其多元人生归宿。
     第四章关注的是居士与其他社会群体的关系。分为四个子目。其一,居士与僧侣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师礼参学、皈依称弟子、受戒、外护、印可、临终助念等方面;其二,居士与同道的关系主要有同修论学、结社、临终助念等;其三,居士与普通民众的关系,主要集中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层面。而在晚明讲求个人享乐和情欲解放的社会风气影响下,居士与民众当中一个特殊群体——妓女多有交往,形成晚明名士与名妓交往的文化现象;其四,晚明时期,基督教继唐、元两代之后,第三次传入中国,为了增进了解,扩大影响,利玛窦等耶稣会士与明朝官员和知识分子广泛交游,其中不乏李贽、焦竑等佛教居士。居士与耶稣会士之间的交往关系主要有,居士获赠、阅读、讨论并阐述利玛窦的《交友论》,接受利玛窦传播的西方科学,帮助后者入京进贡,此外,双方还就哲学、宗教问题进行讨论或辩论。
     第五章考察晚明居士群体的类型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以前贤和时贤研究成果为基础,本文既着眼于居士的佛学旨趣,又兼顾其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程度,在此双重标准的结合下,将晚明居士群体划分为“修身以立命”和追求“太上之至乐”两个类型。前者以袁了凡为代表,后者以袁宏道为典型。在晚明居士群体中,袁了凡和袁宏道佛学思想颇具特色。治明代思想史、文化史、佛教史、哲学史的学者给予二者较多关注。两相对比,袁了凡更多注重现世关怀层面;而袁宏道则更多着眼于生命终极问题。袁了凡基于改变命运、实现向更高社会阶层的提升,而在云谷法会的影响下形成的劝善思想,对明清以降社会慈善运动和道德重建,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袁宏道在云栖莲池影响下,最终以净土之稳实矫正狂禅之流弊,不但医治了当时佛教学者重悟废修的狂病,而且其净土思想亦为清代彭际清等居士继承和发展。晚明居士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以己之力,有所担当”的居士佛教传统在民国杨文会等居士身上得到传承。
The group of lay Buddhists were the people who believed in Buddhism and studied Buddhist scriptures during the Late Ming Dynasty. In this dissertation, the author will surve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ay Buddhists and the society, in which they lived, mainly from the angle of social history. This dissertation is structured into four aspects. Firstly, the author will pay attention to the society——the historical stage where the lay Buddhists acted, from the angle of 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e, and discuss what influence the special environment exerted on them. Secondly, the author will observe the group of the lay Buddhists on three levels from the inner to the outer. On one hand, the author will discuss their personality, the causes of studying Buddhism, the path from which they stepped in, their interest and ultimate fate. On the other hand, the author will surve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roup of lay Buddhists and the other ones, for example:the Buddhist monks, the common people and the Christian missionaries. Thirdly, two types of the lay Buddhists will be inspected, and the inher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ay Buddhists of the Late Ming Dynasty and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will be studied.
     This dissertation is composed of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group of lay Buddhists. After the middle age of the Ming Dynasty, the politics was in decline. The social control was relatively loose. The people at that time had an open cultural mentality. They studied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As the economy progressed, the general mood of society changed and the individual consciousness awakened. Because of this, Yangming meridians was spread widely. As a resul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Yangming meridians and the Zen idea, more and more Confucian scholars stepped onto the path of Buddhism. At the same time, as four eminent monks of the Late Ming Dynasty appeared, a large number of lay Buddhists gathered around them. So appeared the group of lay Buddhists.
     The second chapter is about the reasons for them to study Buddhism and the paths from where they stepped into Buddhism. Some lay Buddhists studied Buddhism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heir brothers, relatives, friends and teachers. Meanwhile, many of them chose the path of Buddhism because of the social politics and cultural factors. As to the paths from where they stepped into Buddhism, there are three types:1), from Yangming meridians:for example, Li Zhi, Jiao Hong and Guan Zhi-dao.2), from Taoism:for example, Zhuang Guang-huan, Zhu Bai-min.3), from the knowledge of life:for example, Yuan Hong-dao, Gong Wei-chang, Gong Wei-xue.
     The third chapter mainly gives attention to the personality, interest and ultimate fate of the lay Buddhists. They were kind, humble, modest, generous towards others and they led a simple life without worldly desires. While they were officials in the government, they worked hard for the people. And they were devoted to giving lectures and promoting Buddhism. In the special environment of the Qing Dynasty's taking over the Ming Dynasty, many of them were politically persecuted. Some sought out Buddhism in seclusion. Some went to the temple, cut their hair and became monks, and some gave their lives to the country. A small number of lay Buddhists surrendered to the Qing Dynasty, yet remained devoted to building the Ming Dynasty afterwards:for example, Qian Qian-yi.
     The fourth chapter survey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roup of lay Buddhists and other social groups. First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y Buddhists and the monks. They learned Buddhism from the monks. When they were dying, the monks helped them to reach a higher place. Secondly, lay Buddhists studied together, formed an association, and gave help to each other to improve in Buddhism. When someone was dying, the other lay Buddhists would gather around to assist him in ascenting the spritural world. Thirdly, lay Buddhists had political, economical and cultural relationships with the common people. At the same time, due to the atmosthere of the sexual liberlation in the society of the Late Ming Dynasty, they were in contact with prostitutes. Fourthly, in the Ming Dynasty, Christian missionaries came to China after the Tang Dynasty and the Yuan Dynasty for the third time. The Christian missionaries, such as Matteo Ricci, made friends with a large mumber of Chinese officials and scholars, including lay Buddhists. The lay Buddhists read and talked about Matteo Ricci's book, and accepted the western culture and science which he propagated. They helped him to go to Beijing to present the gifts, such as the Cross, the triangular prism to the emperor. Meanwhile, they discussed religious and philosophical problems with each other.
     The fif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which the group of lay Buddhists had on the following ages. On the basis of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previous scholars, in this dissertation, the author will divide the group of lay Buddhists into two types. The first one is, changing the fate of this life, and the second is, seeking the higher joy. Yuan Liao-fan stood for the former, and Yuan Hong-dao represented the latter. Among the group of lay Buddhists, the two persons had a very special Buddhist thought. Yuan Liao-fan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is life, while Yuan Hong-dao emphasised the ultimate goal. In order to change his fate and reached a higher social class, Yuan Liao-fan formed the thought of virtur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Yun Gu. His thought had a great impact on the virture movement in the Southeast of the country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and the Qing Dynasty. And Yuan Hong-dao corrected Crazy Zen with the thought of Pure Land and cured the "crazy disease" of the Buddhists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His thought was carried on and developed by the lay Buddhists, such as Peng Ji-qing in the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tradition of shouldering the responsibility with one's strength was inherited by the lay Buddhists, such as Yang Wen-hui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引文
① 万明主编:《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绪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页。
    ② 谢国桢在《前言》中说“我在三十年前,曾编有‘晚明史籍考’,搜辑了有关明末清初的史乘。”并在其《自序》中多次使用“明季”一词。参见谢国桢编著:《增订晚明史籍考》,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12月版,“前言”第1页,“自序”第3-15页。
    ③ 万明主编:《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绪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页。
    ④ 刘志琴著:《晚明史论——重新认识末世衰变·代序》,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5月版,第3页。
    ⑤ 樊树志:《晚明史:1573-1644年》,“内容提要”,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版。
    ⑥ 高寿仙:《变与乱:光怪陆离的晚明朝代》,《博览群书》,2012年第4期,第26页。
    ⑦ [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张华译:《为权力祈祷:佛教与晚明中国士绅社会的形成》(Praying for Power:Buddhism and the Formation of Gentry Society in Late-Ming China),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版,第3页。
    ⑧ 稽文甫:《晚明思想史论》,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版,第1页。
    ⑨ 陈永革:《晚明佛教思想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5月版,第2页。
    ⑩ 圣严法师:《明末佛教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① 陈永革:《晚明佛教思想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5月版,第2页。
    ② 参见李利安:《古代印度观音信仰的演变及其向中国的传播》,西安: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第1页。
    ③ 朱贻强:《公安三袁居士佛教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7页。
    ④ 段玉明:《呼唤居士:<佛法金汤编>研究》,《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第39页
    ⑤ 潘玉明:《中国居士佛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版,第4页。
    ⑥ 朱贻强:《公安三袁居士佛教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9页。
    ⑦ 而在《佛法金汤编》中,作者岱宗心泰(1312~1415)将居士的外延推广得更为宽泛。书中不但罗列亲善佛教的在家信徒、佛教的中立者,甚至著名的排佛人物(如韩愈),灭佛人物(如北周武帝、后周世宗)以及陶弘景等著名的道教人物也被编在“居士”之列。段玉明认为,这表达了心泰护法护教的历史构想。段玉明:《呼唤居士:<佛法金汤编>研究》,《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第40~44页。
    ⑧ 任继愈:《中国居士佛教史·序言》,潘桂明:《中国居士佛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版,第2页。
    ⑨ 常正:《“居士佛教”之我见》,《佛学研究》1998年,第368页。
    ① 任继愈:《中国居士佛教史·序言》,潘桂明:《中国居士佛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版,第2页。
    ①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5月版。
    ② 钱穆:《国史大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6月版。
    ③ 张岂之:《中国历史》六卷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版。
    ④ 王桐龄:《中国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版。
    ⑤ 吕思勉:《中国通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⑥ 白寿彝:《中国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⑦ 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中国:传统与变迁》(China:Tradition and Transformation),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4月版。
    ⑧ 吴晗:《明史简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⑨ 杨国桢,陈支平:《明史新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1月版。
    ⑩ 汤纲,南炳文:《明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1 陈梧桐,彭勇:《明史十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1月版。
    12 孟森:《明史讲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5月版。
    13 [美]牟复礼,[英]崔瑞德编,张书生等译:《剑桥中国明代史:1368-1644》(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7:The Ming Dynasty,1368-1644)上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2月版。
    ① 樊树志:《晚明史(1573-1644)》,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② 王天有:《晚明东林党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4月版。
    ③ 韦庆远:《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版。
    ④ 万明:《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⑤ 樊树志:《张居正与万历皇帝》,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5月版。
    ⑥ 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⑦ 关文发、颜文广:《明代政治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⑧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⑨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⑩ 张显清、林金树:《明代政治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11 杨绍猷、莫俊卿:《明代民族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年8月版。
    12 奇文瑛:《明代的民族政策》,见张显清、林金树主编《明代政治史》第八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13 奇文瑛:《明代卫所归附人研究——以辽东和京畿地区卫所达官为中心》,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版。
    14 毛佩琦、王莉:《中国明代军事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版。
    15 彭勇:《明代班军制度研究——以京操班军为中心》,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版。
    16 彭勇:《明代北边防御体制研究——以边操班军的演变为线索》(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17 章开沅:《中国经济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版。
    18 张九洲:《中国经济史概论》,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版。
    19 侯家驹:《中国经济史》,北京:新星出版社,2008年1月版。
    20 田培栋:《明代社会经济史研究》,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21 全汉升:《中国经济史论丛》,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新亚研究所出版,1972年8月版。
    22 全汉升:《明清经济史研究》,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年11月版。
    23 全汉升:《中国经济史研究》,台北:稻乡出版社,1991年1月版。
    24 [日]西岛定生:《中国经济史研究》,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年9月版。
    25 王其坤:《中国军事经济史》,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版。
    26 赖建成:《边镇粮饷——明代中后期的边防经费与国家财政危机(1531-1620)》,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年7月版。
    ① 稽文甫:《晚明思想史论》,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版。
    ② 龚鹏程:《晚明思潮》,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③ 钱穆:《中国思想史》,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1月版。
    ④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⑤ 葛兆光:《古代中国的历史、思想与宗教》,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版。
    ⑥ 葛兆光:《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中国思想史第二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⑦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版。
    ⑧ 方旭东、朱承:《中国思想史讲稿》,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⑨ 谭丕模:《宋元明清思想史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11月版。
    ⑩ (德)阿尔伯特·史怀哲:《中国思想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9月版。
    11 [日]沟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的屈折与展开》,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7月版。
    12 [日]岛田虔次:《中国思想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8月版。
    13 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3月版。
    14 陈宝良:《飘摇的传统——明代城市生活长卷》,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5 陈宝良、王熹:《中国风俗通史:明代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16 万明:《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7 赵轶峰:《明代的变迁》,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3月版。
    18 陈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19 洪璞:《明代以来太湖南岸乡村的经济与社会变迁:以吴江县为中心》,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① [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明代的社会与国家》(The Chinese State in Ming Society),合肥:黄山书社,2009年1月版。
    ② 李兴源:《晚明心学思潮与士风变异研究》,台北县永和市:花木兰出版社,2009年版。
    ③ 陈大康:《明代商贾与世风》,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④ 商传:《明代文化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5月版。
    ⑤ 谢贵安:《明清文化史探研》,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⑥ 王文广:《晚明社会世俗现象研究:从艺术设计角度》,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⑦ 郭孟良:《晚明商业出版》,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年版。
    ⑧ 柳诒徽:《中国文化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⑨ [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和文化》(The Confusions of Pleasure:Commerce and Culture in Ming China),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⑩ 沈定平:《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明季:调适与会通》,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11 沈定平:《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明季:趋同与辨异》,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12 何兆武:《中西文化交流史论》,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
    13 曹增友:《基督教与明清际中国社会——中西文化的调适与冲撞》,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9月版。
    14 黄一农:《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8月版。
    15 [美]孟德卫:《1500~1800:中西方的伟大相遇》,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年2月版。
    ① 吴琦:《明清社会群体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5月版。
    ② 柳素平:《晚明名妓文化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版。
    ③ 周榆华:《晚明文人以文治生研究》,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5月版。
    ④ 曹淑娟著:《孤光自照:晚明文士的言说和实践》,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年5月版。
    ⑤ 黄忏华:《中国佛教史》,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年1月版。
    ⑥ 蒋维乔:《中国佛教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版。
    ⑦ 潘桂明:《中国佛教思想史稿》,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11月版。
    ⑧ 郭朋:《中国佛教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版。
    ⑨ 郭朋:《中国佛教思想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⑩ 赖永海:《中国佛教通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1 台湾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编辑委员会:《中国佛教史专集》第6册,明清佛教史篇,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7年版。
    12 [日]野上俊静等著,圣严法师译:《中国佛教史概说》,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13 [日]镰田茂雄:《中国佛教通史》,高雄: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1年版。
    14 [荷兰]许里和著,李四龙、裴勇译:《佛教征服中国》,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版。
    15 任宜敏:《中国佛教史·明代》,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版。
    16 郭朋:《明清佛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12月版。
    ① 周齐:《明代佛教与政治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版。
    ② 赵轶峰:《明代国家宗教管理制度与政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2月版。
    ③ 陈玉女:《明代的沸教与社会》,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版。
    ④ 陈玉女:《明代二十四衙门宦官与北京佛教》,台湾如闻出版社,2001年版。
    ⑤ 简瑞瑶:《明代妇女佛教信仰与社会规范》,台南:台湾成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3年。
    ⑥ [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为权力祈祷:佛教与晚明中国士绅社会的形成》(Praying for Power: Buddhism and the Formation of Gentry Society in Late-Ming China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版。
    ⑦ 圣严法师:《明末中国佛教之研究》,台湾学生书局,1988年版。
    ⑧ 江灿腾:《晚明佛教改革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版。
    ⑨ 圣严法师:《明末佛教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
    ① [日]荒木见悟:《阳明学的开展与佛教》,东京:研文出版社,1984年版。
    ② [日]荒木见悟:《明清思想论考》,东京:研文出版社,1992年版。
    ③ [日]荒木见悟:《佛教与儒教》,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1月版。
    ④ 郭朋:《明清佛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⑤ 陈永革:《晚明佛教思想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5月版。
    ⑥ 陈永革:《阳明学派与晚明佛教》,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⑦ 王雷泉:《中国大陆宗教文章索引》,台北:东初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⑧ 或称晚明四大师。亦有学者将其称为“明代佛教四大家”。参见郭朋:《明清佛教》,福州:福建出版社,1982年版,第176页。
    ① 按:民国喻谦(未详~1933)撰《新续高僧传四集》,明代部分将释如惺的《明高僧传》全部收录: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出版的《高僧传合集》将包括如惺、明河两书在内的历代高僧传联贯而成一完整的史传。
    ②《明史》亦著录部分僧人和居士,但这种记载明显具有以儒家为主的偏颇性,与明代佛教的真实状况形成鲜明的反差,给后人研究明代佛教史造成很大障碍。通过对明代佛教方志的研究,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明代佛教史的真实情况。参见曹刚华:《明代佛教方志研究·绪言》,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版,第3页。
    ③ 李孔楠:《明代僧人群体研究》,西宁:青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④ 释见晔:《明末佛教发展之研究:以晚明四大师为中心》,台湾嘉义县:中正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1986年。
    ⑤ 王公伟:《丛林仪轨与袜宏的丛林改革》,《宗教学研究》2002年第2期。
    ⑥ 刘红梅:《莲池大师思想研究》,成都: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⑦ 刘红梅:《云栖祩宏的儒佛观》,《安徽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⑧ 梁一群:《明代“三教合一”中异同辨析的意义——基于莲池<竹窗随笔>的解读》,《浙江学刊》2010年第2期。
    ⑨ 释果祥:《紫柏大师研究》,台北:东初出版社,1990年版。
    ⑩ 高峰:《紫柏大师与万历社会研究》,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① 葛静萍:《憨山大师与晚明社会》,贵阳:贵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② 龚晓康:《藕益智旭净土思想研究》,成都: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③ 参见郭朋著《明清佛教》,福州:福建出版社,1982年版,第37、61、290页。
    ④ 此二篇论文均收于江灿腾著《明清民国佛教思想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⑤ 江灿腾认为,晚明时期的佛教最典型地体现了佛教世俗化的特质,所谓佛教的“世俗化”,主要指政治、社会、经济、文艺、思想等对佛教产生的影响,致使佛教的经典教义一方面要维持其根源性、纯粹性,方面又必须适应信众及时代之环境,而具有大众性及通俗性:“世俗化”的佛教即在根源性、纯粹性、超世性与时代性、大众性及俗世性的种种矛盾中展开着的佛教:佛教“世俗化”的过程可以说自释迦牟尼立教时即已开始,但“世俗化的转剧,正是晚明佛教的主要课题”。参见江灿腾著《明清民国佛教思想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6~47页。其后程恭让又有书评,对江灿腾理论作了进一步阐释,他说,江灿腾归纳了晚明佛教“世俗化”的一系列表现和特色,提出必须掌握佛教这一“世俗化”的特质,才能对晚明佛教的教史和论争作出公正合理且有见地的评判;同时,也必须就晚明时期特定的政治、社会、经济及思想、文化等状况进行综合的考量,才能掌握晚明佛教的时代特色。基于这一观点,“世俗化”的诠释视角是晚明丛林问题的一把钥匙,这一独特的诠释理念、诠释视角使晚明佛教的真相、价值得到同情的理解及领会。参见程恭让:《<明清民国佛教思想史论>略评》,《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5期,第154、155页。
    ⑥ 江灿腾归纳晚明佛教的七个特色是:1、禅、净两宗独盛,而且著名的佛教高僧,往往即禅、净双修的提倡者和实践者:2、宗教融合的思想,非常普遍,而且有极成熟的理论诠释:3、经典的普及化和说理的明白、条理化,相当盛行:4、社会的关怀和批判的角度,极为深刻和激烈:5、自觉性地作整个佛教前途反省和建议的著作,亦纷纷出现:6、与异教对抗和教内学术辩论,都构成极大的风波:7、丛林改革,往往伴随丛林规约的制定。参见江灿腾著《明清民国佛教思想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5-46页。关于晚明佛教,另见本文第一章第五节。
    ⑦ 参见任继愈:《中国居士佛教史·序言》,潘桂明:《中国居士佛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版,第1页。
    ① 此处,“居士”宜作广义解,指“佛教的全部世俗信徒”。参见绪论第一节第二部分,论文题目释义之(三)。
    ② 彭绍升(1740-1796),字允初,号尺木,又号二林居士,又号知归子,法名际清,苏州人。彭氏家世清华,祖、父皆为状元。绍升自幼聪颖,16岁为诸生,30岁成进士。始读先儒书,好陆王之学。又窃喜道术,习丹法三年,自觉无效。偶读佛书,涣然心解,认为道在此矣。遂泯意功名,朝廷选为知县,不就。常与汪缙、罗有高游,阅大藏经,究出世法。复受菩萨戒,断肉绝欲,日以礼诵为务。父殁,习静深山,欲彻儒佛之樊,久之,乃还家。绍升工古文祠,宗法归震川。著述颇多。有《一行居集》、《二林居集》、《观河集》、《测海集》、《一乘决疑论》、《华严念佛三昧论》、《净土三经新论》、《居士传》、《善女人传》、《净土圣贤传》等书行世。参见[清]彭绍升著,赵嗣沧点校:《历代著名居士传·前言》,成都:成都古籍书店,2000年1月版,第1页。
    ③ [英]崔瑞德,[美]牟复礼编,杨品泉等译:《剑桥中国明代史:1368-1644》(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7:The Ming Dynasty,1368-1644)下卷,第十四章,《明代佛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版(下同),第914页。
    ① 潘桂明:《中国居士佛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版。
    ② 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本1分册,又载《海潮音》12卷9号,后辑入《陈寅恪史学论文选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7月版。《维摩诘经》通过居家习佛者维摩诘向佛弟子等宣说大乘佛教义理的记述,树立了居士佛教的典型形象和理想标准。正如任继愈所指出的,该经是居士佛教的理论支撑。参见任继愈:《中国居士佛教史·序言》,潘桂明:《中国居士佛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版,第3页。
    ③ 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7月版。
    ④ 潘桂明:《居士、居士佛教及其源地》,《佛学研究》1998年。
    ⑤ 潘桂明:《居士佛教源流谈》,《佛教文化》2000年第5、6期合刊。
    ⑥ 常正:《“居士佛教”刍议》,《法音》1998年第7期。
    ⑦ 东方乔:《居士佛教与居士词论略》,《文学遗产》2005年第6期。
    ⑧ 严耀中:《述论中国佛教的居士戒律学》,《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⑨ 王学信:《居士与居士戒》,《海内与海外》2010年第9期。
    ⑩ 潘桂明:《中国居士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佛学研究》1999年。
    11 谭伟:《中国居士佛教略论》,《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5期。
    12 何劲松:《中国佛教应走什么道路——关于居士佛教的思考》,《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1期。
    13 潘桂明:《宋代居士佛教初探》,《复旦学报》1990年第1期。
    ① 韩秉芳:《弘—法师与居士佛教》,《世界宗教文化》2011年第2期。
    ② 傅湘龙:《晚明文人士大夫居士化的多元景观——以刻经、念佛、纵欲为例》,《云梦学刊》2010年第1期。
    ③ 白文固:《明中后期的居士佛教》,《第十一届明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5年8月。该文两年后更名为《明中后期的居士佛教初探》,发表在《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内容基本上没什么变动。
    ④ 圣严法师:《明末的居士佛教》,《华岗佛学学报》1981年第5期。
    ⑤ 圣严法师:《明末佛教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213页。
    ⑥ 黄海涛:《试论明代地主阶级居士佛学兴盛的原因及其社会流派》,《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⑦ 赖玉芹:《参禅与济世——以晚明士绅居士梅之焕为例》,《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① 谢正光:《钱谦益奉佛之前后因缘及其意义》,《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② 陈晓华:《从<绛云楼题跋>看钱谦益对禅的皈依》,《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③ 高峰:《紫柏大师与万历社会研究》,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④ 朱贻强:《公安三袁居士佛教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⑤ 杨正显:《陶望龄与晚明思想》,台北县永和市: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0年版。
    ⑥ 林美秀:《袁中郎性命思想与文学论述》,台北县永和市: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0年版。
    ⑦ 江灿腾:《明清民国佛教思想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⑧ [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张华译:孙竞昊校:《为权力祈祷:佛教与晚明中国士绅社会的形成》(Praying for Power:Buddhism and the Formation of Gentry Society in Late-Ming China),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版。
    ⑨ 高峰:《紫柏大师与万历社会研究》,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82~99页。
    ⑩ 刘红梅:《莲池大师思想研究》,成都: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103-107页。
    11 潘桂明:《中国居士佛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版,第775-796页。
    ① 左东岭:《李贽与晚明文学思想》,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② 何宗美:《公安派结社考论》,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年4月版。
    ③ 杜建芳:《陶望龄交友考》,《宜宾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④ 龙晓英:《焦竑与公安三袁关系考论》,《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⑤ 江雯:《董其昌与公安派的交游》,广州: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⑥ 左东岭《从愤世到自适——李贽与公安派人生观、文学观的比较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⑦ 张建业:《李贽与公安三袁》,《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⑧ 许苏民、许广民:《李贽、耿氏兄弟和公安三袁》,《江汉论坛》2009年第7期。
    ⑨ 林金水:《利玛窦交游人物表》,《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一辑,1981年3月。
    ⑩ 林金水:《利玛窦与中国》,《学习与思考》1982年第4期。
    11 林金水:《利玛窦在中国的活动与影响》,《历史研究》1983年第1期。
    12 倪静雯:《利玛窦与南京》,《东南文化》2004年第5期。
    13 疏仁华、周晓光:《利玛窦交游与士大夫赠诗》,《历史档案》2012年第1期。
    14 李珺平:《李贽与利玛窦会面次数及意义》,《民族文学研究》2010年第1期。
    15 钟来因:《<金瓶梅>·汤显祖·利玛窦·王彦泓父子——明季文学史上的文人关系》,《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86年第2期。
    16 吴青、陈文源:《明代士宦祝世禄与利玛窦交游述略》,《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17 严晓晕:《利玛窦<交友论>与明末士林》,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18 陈永革:《论晚明居士佛学的思想特质及其效应——兼论晚明“狂禅”现象》,《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第4期。
    ① 赵伟:《晚明“狂禅”考》,《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② [美]包筠雅(Brokaw C.J.)著,杜正贞、张林译,赵世瑜校:《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版。
    ③ [日]酒井忠夫著,刘岳兵、孙雪梅、何英莺译:《中国善书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7月版。
    ④ 章宏伟:《袁了凡生卒年考》,《中国道教》2007年第6期。
    ⑤ [日]酒井忠夫著,尹建华译:《袁了凡的生平及著作》,《宗教学研究》1998年第2期。
    ⑥ 王卫平、马丽:《袁黄劝善思想与明清江南地区的慈善事业》,《安徽史学》2006年第5期。
    ⑦ 吴新亮:《江南士绅与晚明道德秩序之重建》,苏州: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⑧ 吴震:《明末清初道德劝善思想溯源》,《复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⑨ 周质平:《公安派的文学批评及其发展——兼论袁宏道的生平及其风格》,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⑩ 任访秋:《中郎师友考》,《师大国学丛刊》1931年1卷2期。
    11 任访秋:《袁中郎评传》,《师大月刊》1933年1卷2期。
    12 阿英:《袁中郎与政治》,《人间世》1934年第7期。
    13 沈思:《关于袁中郎与王百毂》,《人间世》1935年第19期。
    14 张汝钊:《袁中郎的佛学思想》,《人间世》1935年第20期。
    15 贾宗普:《袁宏道与公安派研究论文综述》,《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① 宋俊玲:《公安派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② 戴红贤:《袁宏道与晚明性灵文学思潮研究》附录三,《20世纪三袁研究资料目录汇编》,武汉: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③ 徐丽珠:《袁宏道研究百年述评》,《襄樊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④ 任访秋:《袁中郎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9月版。
    ⑤ 李寿和:《三袁传》,北京: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
    ⑥ 李健章:《<袁宏道集笺校>志疑·袁中郎行状笺校·炳烛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版。
    ⑦ 钱伯城:《袁宏道集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4月版。
    ⑧ 易闻晓:《公安派的文化阐释》,济南:齐鲁书社,2003年5月版。
    ⑨ 尹恭弘:《公安派的文化精神》,北京:同心出版社,2008年版。
    ⑩ 周群:《袁宏道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版。
    11 田素兰:《袁中郎文学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版。
    12 龚鹏程:《死生情切:袁中郎的佛教与文学》,《晚明思潮》第四章,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18-155页。
    13 邱敏捷:《参禅与念佛——晚明袁宏道的佛教思想》,台北县永和市: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9年版。
    14 林美秀:《袁中郎性命思想与文学论述》,台北县永和市: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0年版。
    15 朱贻强:《公安三袁居士佛教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① 周明初:《晚明士人心态研究》,杭州:杭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4年。
    ② 李鸣:《袁宏道综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③ 杨正显:《陶望龄与晚明思想》,台北县永和市: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0年版。
    ④ 赵伟、薛希洪:《佛教与袁宗道的文学革新》,《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⑤ 周群:《以佛诠儒、返本归儒—论袁宗道对“四书”的诠释》,《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⑥ 马宇辉:《袁小修与《公安派》之思想变化》,《南开学报》2002年第4期。
    ⑦ 张汉平:《袁中道研究》,扬州: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⑧ 姚丽丽:《江盈科研究》,苏州: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⑨ 江雯:《董其昌与公安派的交游》,广州: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⑩ 张建业:《李贽评传》,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1 许苏民:《李贽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2 王均江:《冲突与和谐:李贽思想研究》,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3 [日]沟口熊三著,龚颖译:《中国前近代思想的屈折与展开》,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7月版。
    14 魏冉宁:《李贽之禅学研究》,泉州: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15 李冠华:《李贽佛学思想研究》,南昌: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① 刘建国、连良《略论李贽的寺院生活及佛学思想》,《长白学刊》1989年第4期。
    ② 许建平:《李贽思想演变史》,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③ 张丽:《论李贽“童心说”的生命意识》,曲阜: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④ 宋言静:《试论李贽“童心说”及其思想渊源》,苏州: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⑤ 高峰:《李贽人生简论》,长沙: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⑥ 刘海滨:《焦竑与晚明会通思潮》,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⑦ 龚鹏程:《摄道归佛的儒者:焦竑》,《晚明思潮》第三章,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73-117页。
    ①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308,《严嵩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4月版(下同),第7916页。
    ②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18《世宗本纪二》,第250、251页。关于其具体消费数字及对天下黎民之扰,钱穆《国史大纲》云:“世宗中叶后,营建斋醮,用黄、白蜡至三十余万斤,沉、降、海、漆诸香至十余万斤。采木、采香、采珠玉宝石,天下大骚。”参见钱穆:《国史大纲》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12月版,第701页。
    ③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以后,胡宗宪任浙江总督,谭纶先后任浙江台州知府、巡视海道副使、福建巡抚等职,名将俞大猷、戚继光、刘显、汤克宽等先后应调而至,依托抗倭名将戚继光募练的“戚家军”和俞大猷募练的“俞家军”为主体力量,经过十几年的抗倭活动,“迨隆庆初,倭渐不为患。”参见[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91,《兵志三》,第2246页。而“北虏”问题亦通过隆庆五年(1571年)“俺答封贡”得到解决。
    ④ 张居正军事上破格提拔谭伦、戚继光等将领,委以实权:经济上实施一条鞭法,清丈田亩,清理积欠;政治上推行考成法,“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213,《张居正传》,第5645页。
    ⑤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222,《张学颜传》,第5856页。
    ①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218,《申时行传》,第5749页载:“时行欲收人心,罢居正时所行考成法”。
    ② [清]谷应泰撰《明史纪事本末》卷65,《矿税之弊》,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2月版,第1005-1024页:另见孟森:《明史讲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5月版,第216页。
    ③ 黄宗羲曾感叹道:“朋党之祸与国为终始,然未有本朝国统中绝,而朋党尚一胜一负,浸淫而不已,直可为一笑者也。”见黄宗羲:《留书·朋党》,《黄梨洲诗文补遗》,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5年版,第12页。
    ④ 关于晚明党争,参见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王天有:《晚明东林党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4月版:[日]小野和子著,李庆、张荣湄译:《明季党社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月版。
    ⑤ 《明史》称:“(神宗)因循牵制,晏处深宫,纲纪废弛,君臣否隔。于是小人好权趋利者驰骛追逐,与名节之士为仇雠,门户纷然角立。驯至悊、愍,邪党滋蔓。在廷正类无深识远虑以折其机牙,而不胜忿激,交相攻讦。以致人主蓄疑,贤奸杂用,溃败决裂,不可振救。故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岂不谅欤。光宗潜德久彰,海内属望,而嗣服一月,天不假年,措施未展,三案构争,党祸益炽,可哀也夫。”[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21,《神宗本纪二·光宗本纪》,第294、295页。清人这段评论文字说明,晚明时期政府官员门户角立,相互攻讦,终至朝纲不可振救,是导致明朝衰亡的一个主要原由。从这个角度上看,神宗似应该被给予一些理解和同情。参见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自序》,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5月版,第5页。
    ⑥ 有关万历三大征,黄仁宇认为,这是“晚明史学家们编史工作的一种杜撰说法。没有什么历史上的正当理由把在西南扑灭一个土著首领的战役、在西北镇压中国人-蒙古人兵变的战役和在朝鲜半岛上和日本的战争,当作具有同等重要性的事件而凑在一起。这三次战役,规模和范围不同,它们的历史根源也无相似之处。这三次战役也都不是像明代作家们所断言的那样以明显的胜利而结束。朝鲜战役是一次奇怪的战争,双方都处理不好,发展成了僵局。丰臣秀吉的意外死亡才导致了有利于明帝国的解决。”[美]牟复礼,[英]崔瑞德编:《剑桥中国明代史:1368-1644》(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7:The Ming Dynasty,1368-1644)上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2月版,第544页。
    ⑦ 见鞠明库著《灾害与明代政治》,“内容提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4月版,第1页。
    ⑧ [明]袁宏道著,钱伯城笺校:《袁宏道集笺校》卷13,《猛虎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4月版(下同),第581页。
    ① 黄仁宇认为,明代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朝代,中国历代各朝无出其右者。黄仁宇著《中国大历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5月版,第177页。
    ② 见商传:《从“口喃耳语”到“抵掌剧谈”——晚明专制政治的松动与早期人文主义》第二部分“晚明专制政治的松动”,《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5期,第207页。
    ③ [明]袁中道著,钱伯城点校:《珂雪斋集》卷10,《龙湖遗墨小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月版(下同),第474页。
    ④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27,《释道·二大教主》,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2月版(下同),第691页。
    ⑤ [明]袁中道:《珂雪斋集》卷24,《答袁无涯》有“李龙湖书,亦被人假托搀入”等语,见第1041页。
    ⑥ 参见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3月版,第11页。
    ① 见商传:《从“口喃耳语”到“抵掌剧谈”——晚明专制政治的松动与早期人文主义》第二部分“晚明专制政治的松动”,《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5期,第204页。
    ② [明]憨山德清:《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卷30,《云谷先大师传》,收录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语录部十六》(51),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下同),第428页上~430页下。
    ③ [明]憨山德清:《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卷44,《大学纲目决疑题辞》,第655页上~662页下。
    ④ [明]憨山德清:《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卷45,《观老庄影响论》,第663页上~672页下。
    ⑤ [明]憨山德清:《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卷45,《道德经解发题》,第673页上~676页下。
    ⑥ [明]憨山德清:《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卷35,《三教图赞》,第518页上。
    ⑦ [明]憨山德清:《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卷35,《孔子赞》,第518页下。
    ⑧ [明]憨山德清:《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卷35,《三教图赞》,第518页上。
    ⑨ [明]憨山德清:《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卷35,《孔子赞》,第518页下。
    ⑩ [明]憨山德清:《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卷5,《示袁大涂》,第65页上。
    11 [明]憨山德清:《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卷5,《示袁大涂》,第65页下。
    ① [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张华译:《为权力祈祷:佛教与晚明中国士绅社会的形成》(Prayingfor Power:Buddhism and the Formation of Gentry Society in Late-Ming China),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版,第3页。
    ② 参见高翔:《在历史的深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1月版,第65-87页;另见商传《从“口喃耳语”到“抵掌剧谈”——晚明专制政治的松动与早期人文主义》,《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5期,第207页。
    ③ [明]丘濬:《大学衍义补》卷25,《治国平天下之要四》,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5年7月版,第372页。
    ④ 高翔在其著作中,引用《照世盃》中的故事,说明商品经济对农民生产方式的影响。据成书于清初的《照世盃》记载:湖州乌程县义乡村,所种山田,全靠人粪培植。因离城远,又无水路通船,故“粪比金子还值钱”。村里有位穆姓太公,请瓦匠把门前三间屋掘成三个大坑,砌起小墙隔断,粉刷装饰,找人题匾,贴上诗画。又请人在红纸上写字,作为“报条”,上面写道:“穆家喷香新坑,奉求远近君子下顾,本宅愿贴草纸”。然后“将这百十张报条,四处贴起”,“果然老老幼幼,尽来赏鉴新坑。不要出大恭的,小恭也要出一个才去。况那乡间人最爱小便宜。他从来揩不净的所在,用惯了稻草瓦片,见有现存草纸,怎么不动火?还有出了恭,揩也不揩,落那一张草纸回家去的。又且壁上花花绿绿,最惹人看,登一次新坑,就如看一次景致。莫讲别的,只那三间粪屋,粉得像雪洞一般,比乡间卧室还不同些。还有那蓬头大脚的婆娘,来问可有女粪坑。太公又分外盖起一间屋,掘一个坑,专放妇人进去随喜。谁知妇人来下顾的,比男人更多。”“太公每日五更起来,给放草纸,连吃饭也没功夫。到夜里便将粪门锁上,恐怕家人偷粪换钱。一时种田的庄户,都在他家来趸买。每担是价银一钱。更有挑柴、运米、担油来兑换的。太公从置粪炕之后,到成个富足的人家。他又省吃俭用,有一分积一分,自然日盛一日。”从这段故事可以看出,人粪被商品化了。农业生产过程充斥着商品经济的因素。穆姓太公发家史充分揭示了明清之际普通百姓商品意识的增强,反映出他们在商品经济大潮下,利用各种资源谋取物质利益的社会现实。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对农民生活方式(例如本故事中的如厕方式)的影响。[清]酌元亭主人:《照世盃》卷4,《掘新坑悭鬼成财主》,收录《中国古典孤本小说宝库》第34卷,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94-431页。
    ⑤ [清]陈口纕、丁元正修:乾隆《吴江县志》卷4,《镇市村》,民国间(1912~1949)版,第15页下: “民人屯聚之所谓之村,有商贾贸易者谓之市,设官将禁防者谓之镇”。而实际上,明清时期,镇和市之间并没有严格界限,有不设官而称镇者,而传统的镇也具有了越来越多的市场功能。参阅高翔:《在历史的深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1月版,第96页。
    ① [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第6册,《苏松·风俗》,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96页。
    ②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著,何高济等译,何兆武校:《利玛窦中国札记》,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下同),第286、287页。
    ③ [明]王士性著,周振鹤点校:《广志绎》卷4,《江南诸省》,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7月版,第265页。
    ④关于明代京师的繁华,谢肇淛有“万国梯航鳞次毕集”之语。[明]谢肇淛:《五杂俎》卷3,《地部一》,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42页。
    ⑤ 关于临清商业繁荣,利玛窦说:“临清是一个大城市,很少有别的城市在商业上超过它”。[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第337页。
    ⑥ 例如,张瀚在《松窗梦语》中对当时国内的商业状况作了概括性的叙述。他说,当时商人的足迹,北至真定、永平、顺平,南北舟车并集于天津,下直沽、渔阳,南至两广云贵,东则齐鲁闽越,贾人几遍天下。参见[明]张瀚:《松窗梦语》卷4,《商贾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2月版,第71-78页。张瀚的介绍清楚地说明,当时商人的足迹遍布于全国各地。而商品交换区域的广阔,归功于交通的发达。大运河,作为重要的商业通道,在晚明即已清晰地显现其连接南北的作用。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显然注意到了这一点。他记载道:在运河上,除去进贡的船只外,“还有更大量的船属于各级官吏们,来往不绝,再有更多的船从事私人贸易。”[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第325页。
    ⑦ 嘉靖年间,“北虏南倭”的双重压力,使明政府无力对付东南沿海的走私贸易。因之,明政府对海禁政策不得不作重大调整。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都御史涂泽民,“请开海禁,准贩东西二洋,盖东洋若吕宋、苏禄诸国,西洋若交趾、占城、暹罗诸国……而特严禁贩倭奴者,比于通番接济之例”([明]张燮:《东西洋考》卷7,《饷税考》,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5年印行,第226页)。这一请求得到明政府的允准。关于此次开放海禁的更多论述,参见田培栋著《明代社会经济史研究》,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5月第2版,第337、338页。
    ⑧周起元序云:“我穆庙时,除贩夷之律,于是五方之贾,熙熙水国,刳艅艎,分市东西路,其捆载珍奇,故异物不足述,而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公私并赖,其殆天子之南库也。”[明]张燮:《东西洋考》卷首,《周起元序》,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5年印行,第5页。
    ⑨ 万明:《白银货币化与中外变革》,见万明主编:《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第三章,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43~146页。
    ⑩[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张华译:《为权力祈祷:佛教与晚明中国士绅社会的形成》(Praying for Power:Buddhism and the Formation of Gentry Society in Late-Ming China),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4月版,第3页。
    ① 参见高翔:《在历史的深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1月版,第104页。关于人文主义(Humanism)的理解,商传的观点是,人文主义之核心,必是人本主义。中国的人本主义源于先秦诸子百家时代,然秦汉以后专制主义的发展将人本主义打压殆尽,于是民主的精华便成为精英们思想中难得一见的亮点,此种情形在晚明时代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人本主义由精英化的思想转而成为大众化的普遍行为。这种情况大约出现在万历中叶以后。究其根源,当然离不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万历间的政治经济状况也为此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晚明的早期人文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对于传统专制主义的批判和对于传统文化精华的继承两个方面(商传:《从“口喃耳语”到“抵掌剧谈”——晚明专制政治的松动与早期人文主义》第三部分“早期人文主义”,《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5期,第207页)。台湾学者龚鹏程认为,人文主义即主张发展人性及一切潜能(龚鹏程:《儒学新思》,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版,第331页)。罗光认为,人文主义以人为基础,尊重每一个人的人格与权利:人有其共通的人性,亦即良知,超越于禽兽之上。人与人之间,则通过仁与爱相贯通,构成人的社会的伦理关系。每个人的自我,又存在着追求无限的意志,所以生命可以不断成长,以逐渐实现真善美的整体发展,不能只偏重于身体感官的享受而忽略了灵性的生活。正因为如此,故儒家所云尽人之性以上达于天,或参赞化育,通过人心之仁,与天地万物一休,道家所说以人之气和天地元气相通以合于道,或佛家所说佛性即人之真性,人如空寂自我而显佛性即能证悟等,均与基督宗教所说“人唯有与无限融合,在造物主之内,方能真正完成”相通,均属人文主义(罗光:《中国哲学的展望》第三编《生活》,《我们的人文主义》,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7年12月版,第497-506页)。龚鹏程认为,罗光的定义是对人文主义的新的解释。龚鹏程:《儒学新思》,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版,第331页。
    ② [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卷4,《识张幼于箴铭后》,第193页。
    ① [清]陈和志撰:乾隆《震泽县志》卷25,《崇尚》,清光绪19年版,第2页。
    ② [明]何乔远:《名山藏》卷101,《货殖记》,南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3年11月版,第5917页。
    ③ [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卷3,《与龚惟长先生尺牍》,第205、206页。
    ④ 例如《明清徽商资料选编》,记载一个始为儒而后经商的案例:徽人李大祈说:“丈夫志四方,何者非吾所当为?既不能拾朱紫以显父母,创业立家亦足以垂裕后昆。”张海鹏、王廷元等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合肥:黄山书社,1985年版,第470页。
    ⑤ 如汪道昆《太函集》云:“吾先世夷编户久矣,非儒术无以亢吾宗,孺子勉之,毋效贾竖子为也!”[明]汪道昆:《太函集》卷67,《明赠承德郎南京兵部车驾司署员外郎事主事江公暨安人郑氏合葬墓碑》,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12月版,第1386页。
    ⑥ 功过格,简言之,就是居士在修行过程中记录善恶行为的账本。晚明居士中,使用功过格这种方法鞭策自己的典型人物是袁了凡。详见第五章第一节,第二部分(二)“功过格:袁了凡劝善思想的实践”。
    ① 汉唐儒、清儒注重经典,而前者功在传经,后者功在释经。宋元明儒则重圣贤胜于重经典,重义理胜于考据训诂。儒学在与佛、道对话、甚至是对抗(实际上,有时表面的对抗、争辩也是对话的一种激烈表达方式,亦收到加深彼此融会,吸收对方长处的效果)中充实完善自身。先秦以来,思想上是儒、道对抗。宋以下则成为儒、佛对抗。禅宗冲淡了佛学的宗教精神,回归到日常人生层面来。宋明儒沿接佛教禅宗,向人生更进一步,回复到先秦儒身、家、国、天下的实际人生上来,并且吸纳融化佛学上对心性研究的一切成就。因此,有了宋明儒,佛学才真走上衰运,而儒家则另有一番新生命与新气象。参见钱穆:《中国思想史》,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1月版,第159、160页。
    ② 按: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理学既包括程朱理学,也包括陆王心学。狭义的理学则专指程朱理学。参见陈梧桐主编:《中国文化通史·明代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6、57页。
    ③ 商传认为,明朝的社会,从成化的前后便开始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其中最为突出的两点便是社会生活的丰富与旧权威时代的结束。参见商传:《明代文化史》,上海:东方出版社,2007年5月版,第296页。
    ④ 其学说要旨在于“理”是一切事物的本体。“理”即在具体事物之中,先有了“理”,始能聚为气,形成具体的万事万物。事物之性,各有分别,但所禀赋的“理”,都不外于统摄的大道。程朱理学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参见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6月版,第194页。
    ⑤ 陆,即南宋陆九渊(1139-1193),号象山,著名理学家,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是宋明两代主观唯心主义——心学的开山鼻祖。明代王阳明发展其学说,成为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对近代中国理学产生深远影响,被后世称为“陆子”。陆子直以性、理及宇宙万物,同为吾心中之事。据载,他某日“读古书,至宇宙二字,解者曰:‘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忽大省曰:‘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宋]陆九渊:《陆象山全集》卷33,《谥议》,台北:世界书局,2010年7月5版,第247页。另见卷36《年谱》,第316页)又曾曰:“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宋]陆九渊:《陆象山全集》卷36,《年谱》,台北:世界书局,2010年7月5版,第317页)朱熹曾严判形上与形下、心与性、性与理等,而象山则认为这纯粹是文字上的区别,实言之,心即是性,心即是理:形上形下本是一片,一统于心,故可以说一切唯心。但在象山这里,那包含宇宙的心,不是个人的心,而是“大心”,冯友兰称之为“宇宙的心”(见冯友兰著,涂又光译:《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版,第248页),即世界精神。朱、陆鹅湖之会,各自阐明了宗旨,以后书信往还,进行辩论,集中在“太极”、“无极”问题上,实质就是“理”到底超越于物质世界存在于天上,还是根于人心之所固有,这也就是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根本分歧。朱、陆后学,互相水火,朱诋陆为告子(按:告子为孟子门生,孟子主张性善说,而他主张不善不恶说,此处借告子诋陆学混淆心、性、理),陆斥朱为支离,是理学史上的一大公案。参见吴兴国:《佛教唯识思想与儒家心学本体论》,《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第111页: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宋明理学史》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版,第222页。
    ⑥ 参见商传:《明代文化史》,上海:东方出版社,2007年5月版,第286、291页。
    ⑦ 王阳明,即王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筑室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创心学,以为心是天地万物之主,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又以知行合一、致良知为标帜,以存天理、灭人欲为指归,世称王学、姚江之学,学者云从,风靡南北。卒谥文成。著作有《传习录》、《大学问》、《王文成公全书》。有关王阳明生平与思想见[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卷10《姚江学案》,《文成王阳明先生守仁》,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1月第2版,第179-181页。
    ⑧ 关于明代心学发展过程,详见苗润田著《中国儒学史》明清卷,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版,第42-86页。关于心学产生的必然性,张居正曾从学术演变史的角度做出论述:“自孔子没,微言中绝。学者溺于见闻,支离糟粕,人持异见,各信其说,天下于是修身正心,真切笃实之学废,而训诰词章之习兴。有宋诸儒力诋其弊,然议论乃日以滋甚,虽号大儒宿学,至于白首犹不殚其业,而独行之士往往反为 世所姗笑。呜呼?学不本诸心,而假诸外以自益,只见其愈劳愈敝也矣。故宫室之敝必改而新之,而后可观也。学术之敝必改而新之,而后可久也。”[明]张居正:《张太岳集》卷九,《宜都县重修儒学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2月版,第121页下~122页上。
    ① 阳明心学,是由王阳明开创阐扬,并由其弟子后学承继推展的明代中期以后盛行一时的良知心学思潮。历史上有“阳明学”、“心学”、“良知学(良知之学)”、“姚江之学”、“王学”等称谓,与南宋朱熹所开创的“朱于学”并列为宋明儒家思想的两大阵营。阳明心学是中国儒家传统思想中最后一次全面性的思想建构,影响广泛,但同时也多元纷杂。明代阳明学不同于宋代朱子学的一个最引人注目的特质,在于没有像朱子学那样在历史传播中形成官方影响。如今,学界更有“阳明后学”之称,实指阳明思想学说在中晚明的承继者而言。见陈永革:《阳明学派与晚明佛教》,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
    ② 按《宋明理学史》,王守仁心学渊源有三,其一对传统儒学的汲取(子思、孟子,以及继承和发展二位圣贤的南宋陆九渊):其二与陈(献章)、湛(若水)学派的因缘:其三是佛教禅宗的影响。参见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宋明理学史》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版,第243-246页:郭伦、姚红静:《论王阳明的心学渊源》,《文学自由谈》2009年第14期,第174、175页。另,《王文成公年谱·辛酉事》记载阳明曾三度求道于道人蔡蓬头之事,虽不遂而罢,然不能否认其影响。由此可以推知,王阳明思想中也参杂着道教因素。(南怀瑾:《南怀瑾选集》第5卷,《禅海蠡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版,第174页)关于王守仁心学渊源,另见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6月版,第194页:陈永革《阳明学派与晚明佛教》,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3页。
    ③ 孟子在心、性问题上的开示,如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春秋]孔子等著:《四书五经》,《孟子·尽心上》,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2年11月版,第132页
    ④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谥元,称元公,北宋理学家,理学的开山祖师。主要著作有《太极图·易说》和《易通》,学者称濂溪先生。其高洁的人品,诚如北宋文学大家黄庭坚所誉:“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持从无而为有,有生于无的宇宙生成论,如谓“自无极而为太极”:人性论上持圣人主静论,如谓“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继承思孟学派关于“诚”的说教,如谓“寂然不动者,诚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几也。”参见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宋明理学史》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版,第59-69页。
    ⑤ “心即理也,此心此理,不容有二”,亦是象山心学的概括([宋]陆九渊:《陆象山全集》卷1,《与曾宅之》,台北:世界书局,2010年7月5版,第3页)。钱穆说:“孟于是象山学脉,自得于心是象山学髓”。由此可以得知,阳明先生的心学传承大致如下:孟子心性之学→象山心学→阳明心学。所以,此处需要注意,虽然钱穆先生将“宋元明儒”作为一个整体与先秦儒、汉唐儒、清儒并列,但我们应该清楚明儒特质,柳诒徵认为,“明儒风气,亦自成为一派。固与汉、唐不同,亦与宋、元有别,盖合唐、宋以来禅学、理学而别开一种心性之学,分茅设蕝,与国相终。”(见柳诒徵著《中国文化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0月版,第681页)这是从明儒强调“心即理”而谈的。然从宋元明儒“皆出入佛老,尤多取自禅宗”(南怀瑾:《南怀瑾选集》第5卷,《禅海蠡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版,第174、175页)这一思想渊源来看,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是有说服力的。而钱穆也是从这个角度将其归在一起的。参见钱穆:《中国思想史》,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1月版,第159、160页。
    ⑥ 湛若水(1466-1560),字元明。广东增城人。因居家增城之甘泉都,学者称之为甘泉先生。从学陈献章,因悟出“随处体认天理”的修养方法,深得陈献章的嘉许曰:“著此一鞭,何患不到古人佳处”,被陈献章视为自己学术思想的继承人。湛若水四十岁(弘治十八年,1505年)中进士,获交王守仁,甚为相得,以同志相期。如王守仁回忆所述:“一见定交,共以倡明圣学为事”([明]王守仕:《王阳明全集》卷33,《年谱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9月版,第1352页)晚年,致力于讲学著述,年登90犹为南岳之游。年95卒。湛若水认为,理气一体,道、心、事合一,如谓:“心也、性也、天也,一体而无二者也”([明]湛若水撰:《湛甘泉先生文集》卷20,《天泉书堂讲章》,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57册,集部·别集类,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65页上)又云:“天地古今宇宙内,只同此一个心。”[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卷37《甘泉学案一》,《语录》,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1月第2版,第890页。
    ⑦陈献章(1428-1500),字公甫,号石斋,广东新会白沙里人。白沙村濒临西江入海之江门,故明、清学者称其为白沙先生,其学为江门之学。陈献章从开始认为“元气塞天地”、进而认为“道为天地之本”,继而又认为“道”(“理”)亦为我心之所具有,万理、万物、万事,归根到底是我心的产物。其心学世界观,在理论形态上与陆九渊心学极为相似。这种心学世界观,陆九渊用“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宋]陆九渊:《陆象山全集》卷36,《年谱》,台北:世界书局,2010年7月5版,第317页)两语来概括,陈献章则用“天地我立,万化我出,而宇宙在我”([明]陈献章:《白沙子》(一)卷3,《与林郡博》,四部丛刊三编集部,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2月据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重印(下同),第22页)三言来表 达。强调心的知觉作用是决定万事万物的枢纽:“君子一心,万理完具,事物虽多,莫非在我。”([明]陈献章:《白沙子》(一)卷1,《论前辈言铢视轩冕尘视金玉》,第65页)提倡静坐的工夫论,“惟在静坐,久之然后见吾此心之体”([明]陈献章:《白沙子》(一)卷2,《复赵提学佥宪》,第27页)的修养方法。参见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宋明理学史》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版,第154页。
    ① 此图表根据黄宗羲《明儒学案》、侯外庐《宋明理学史》、《中国儒学史》宋明卷、明清卷制作。
    ① 尚荣译注:《坛经·疑问品第三》,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5月版,第68页。
    ② [明]王守仁:《阳明传习录》卷3,台北:世界书局,2010年7月5版,第59页。
    ③ 尚荣译注:《坛经·疑问品第三》,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5月版,第68页。
    ④ [明]王阳明著:《王阳明先生传习录》卷上,合肥:黄山书社,2011年11月版,第3页。
    ⑤ 尚荣译注:《坛经·忏悔品第六》,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5月版,第97页。
    ⑥ [明]王守仁:《阳明传习录》卷3,台北:世界书局,2010年7月5版,第28页。
    ⑦ [宋]释延寿:《宗镜录》卷6,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110页。
    ⑧ [明]王阳明著:《王阳明先生传习录》卷上,合肥:黄山书社,2011年11月版,第36页。
    ⑨ [唐]黄檗断际禅师: 《黄檗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11年2月第2版,第3页。
    ⑩ [明]王阳明著:《王阳明先生传习录》卷上,合肥:黄山书社,2011年11月版,第32页
    11 尚荣译注:《坛经·般若品第二》,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5月版,第44页。
    12 [明]王守仁:《阳明传习录》卷3,台北:世界书局,2010年7月5版,第63页。
    13 尚荣译注:《坛经·般若品第二》,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5月版,第44页。
    14 [明]王阳明著:《王阳明先生传习录》卷上,合肥:黄山书社,2011年11月版,第6页。
    15 尚荣译注:《坛经·定慧品第四》,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5月版,第75页。
    16 [明]王守仁:《阳明传习录》卷3,台北:世界书局,2010年7月5版,第28页。
    ① [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卷10《姚江学案》,《文成王阳明先生守仁》,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1月第2版,第180页。另外,日本学者忽滑谷快天(1867-1934)在其所著《中国禅学思想史》(朱谦之译;杨曾文导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版)第18章至第20章,对王阳明学派与禅化之风亦有所涉及。对此有细致深入论述的当属陈永革著《阳明学派与晚明佛教》,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② 阳明心学在本体论上,与印度吠檀多哲学具有深厚的亲缘性。中国佛教心性一如的主张,只是印度如来藏佛教的沿续,而后者则是沿袭了印度占主流的吠檀多哲学的立场。参见吴学国、秦琰:《从印度吠檀多到中国阳明心学》,《学术月刊》2007年第2期,第62页。因而,从根源上说,阳明心学本体论通过中国佛教的渠道,最终来源于印度吠檀多哲学。其源流关系示意图如下:印度吠檀多哲学→印度如来藏佛教思想→中国佛教心性一如思想→禅宗→阳明心学。
    ③ 参见陈永革著《阳明学派与晚明佛教》,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36页;郭伦、姚红静:《论王阳明的心学渊源》,《文学自由谈》2009年第14期,第174、175页。
    ④ 即上段引文中提到的“顾物理吾心终判为二”,已用黑体字标示。
    ⑤ 上段引文中,阳明先生“遍读考亭(朱熹)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判为二,无所得入”便是一个明证。因此,便向佛家、道家中去寻求真相。
    ⑥ 去除染污,就叫做“灭人欲”或“格物”:去除染污之后,与真理合一,叫做“存天理”或“致知”。参见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宋明理学史》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版,第225页。
    ⑦ 释圣严著,关世谦译:《明末中国佛教之研究》,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8年印行,第21、22页。
    ⑧ 禅修为禅宗达到本体的方法,是瑜伽的一种,又称“冥想瑜伽”。而瑜伽(Yoga)意为“连接”,小我与大我(本源)的连接。参见[印]圣恩A.C.巴克提韦丹塔·斯瓦米·帕布帕德编著,嘉娜娃译:《博伽梵歌原意》,香港:巴帝维丹达书籍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第二版,第291页。
    ⑨ [印]克里希那穆提,[美]大卫·博姆著,胡因梦译:《超越时空》(TheEnding of Time),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9年6月版,第89、139、163页。
    ⑩ 关于奎师那哲学,《博伽梵歌原意》一书有详细阐释。参见[印]圣恩A.C.巴克提韦丹塔·斯瓦米·帕布帕德编著,嘉娜娃译:《博伽梵歌原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
    11 [印]圣恩A.C.巴克提韦丹塔·斯瓦米·帕布帕德编著,嘉娜娃译:《博伽梵歌原意》,香港:巴帝维丹 达书籍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第二版,“物质染污”,第11页:“物质欲望”,第99页:“躯体对感官享受的要求”,第150页。
    ① [明]刘宗周:《阳明传信录》,收录[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卷10《姚江学案》,《文成王阳明先生守仁》,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1月第2版,第183页。
    ② [明]王守仕:《王阳明全集》卷41,《刻文录叙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9月版,第1747、1748页。
    ③ 所以,阳明心学又称为陆王心学,或宋明心学。陆是指王阳明的前辈、朱熹的同代人和反对者陆九渊(号象山,1139-1193),陆九渊也认为,理是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原,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在这一点,他与朱熹并无二致,他不同意朱熹之处在于,他不认为理存在于人心之外。而王阳明承袭并完善了象山心学。参见[美]摩顿(W.Scott Morton),卢其敦(Charlton M. Lewis)著,陈西帆,顾歆悦译:《中国历史与文化入门》(插图第4版),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0年8月版,第158页。
    ④ 钱穆:《中国思想史》,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1月版,第205、210页。
    ⑤ 在阳明看来,论证还是属于思辨层面。而真理是超越思辨的。故而,通过思想、推论、哲学思辨不能臻达本源。当然,哲学思辨也有不同层面,真诚地寻求绝对真理的哲学家最终也会到达实相。参见[印]圣恩A.C.巴克提韦丹塔·斯瓦米·帕布帕德编著,嘉娜娃译:《博伽梵歌原意》,第3章第3节译文及要旨,香港:巴帝维丹达书籍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第二版,第158、159页。
    ⑥ 参见[美]摩顿(W.Scott Morton),卢其敦(Charlton M. Lewis)著,陈西帆,顾歆悦译:《中国历史与文化入门》(插图第4版),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0年8月版,第158页。只有理解了阳明学与禅的关涉,才能更清晰地明了晚明时期流行于佛教居士中的“狂禅”风气,为什么不说“狂儒”,而偏说“狂禅”?阳明学从一开始就与“禅”脱不了干系。
    ⑦ 详见本章第二节。
    ⑧ 参见李禹阶、王吉平:《朱熹关于封建伦理纲常“形而上学”化思想研究》,《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第31-35页。
    ① 参见参见吴学国、秦琰:《从印度吠檀多到中国阳明心学》,《学术月刊》2007年第2期,第62页。
    ② 参见左东岭:《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4月版,第265页。
    ③ 详见本文第二章第三节。
    ① [明]宋濂:《元史》卷202,《释老传》,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4517页。
    ② [英]崔瑞德,[美]牟复礼编:《剑桥中国明代史:1368-1644》》下卷,第十四章,《明代佛教》,第868、869页。
    ③ 参见何孝荣:《明代南京寺院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7、260页。
    ④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27,《释道·释教盛衰》,第679页。
    ⑤ 黄忏华著《中国佛教史》,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279页。
    ⑥ 《明太祖实录》卷144,洪武十五年四月庚辰条。
    ① 《明太祖实录》卷144,洪武十五年四月庚辰条。
    ② 密,即密教,秘密佛教,与显教相对。亦称密宗、密乘,或作秘教、秘宗、秘乘,全称秘密教、秘密宗、秘密乘。源自梵文Guhya一词,音译瞿醯,原意为秘密、神秘、深奥。密教以为其教义、修法及传承秘密、深奥,故名。显,即显教,与密教相对。密教称其他佛教派别的教义为应身佛释迦牟尼公开宣说(“显”)之教,故称。见任继愈主编:《佛教大辞典》第3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915页:第4册,第1134页。
    ③ 参见陈玉女论文:《明代瑜伽教僧的专职化及其经忏活动》,《明代的佛教与社会》,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版,第249-282页。另见何孝荣:《明代南京寺院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6页。
    ④ 何孝荣:《明代南京寺院研究》,列有“明朝禁止私创寺院统计表”,从表中可以看出,下达禁令最少的为建文、永乐、宣德时期,实录中所记诏令各一条。说明国初皇权强力有效,下达的禁令收到实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16页。
    ⑤ 参见夏邦:《明代佛教信仰的变迁述略》,《史林》2007年第2期,第106、107页。
    ⑥ [明]徐学聚:《国朝典汇》卷134,礼部32《释教》,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5年1月版,第1615页。
    ⑦ [明]周晖:《续金陵琐事》上卷,《南洲》,南京:南京出版社,2007年8月版,第196页;另见[明]郑晓:《今言》,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5月版,第129页;[明]释明河:《补续高僧传》卷25,《南洲溥洽法师传》,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283册,子部·宗教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30页上。
    ⑧ 参见何孝荣:《明代南京寺院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1页。
    ① 参见江灿腾:《晚明佛教改革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版,第23页:夏邦:《明代佛教信仰的变迁述略》,《史林》2007年第2期,第107页。
    ② 昔太祖尝厚待藏传佛教,以故元摄帝师喃迦巴藏卜为炽盛佛宝国师。成祖亦复如是。永乐中,迎西藏上师哈立麻至京师。寻封为万行具足、十方最胜、圆觉妙智、慧善普应、祐国演教如来大宝法王、西天大善自在佛,领天下释教,赐金银仪杖,与郡王同。参见《万历野获编》卷27,《释道·释教盛衰》,第679页;另见黄忏华著《中国佛教史》,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年1月,第279、280页。
    ③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27,《释道·释教盛衰》,第679页。
    ④ 明代中期以后,随着自然灾害的频发、土木工程的繁兴以及统治阶级的奢侈浪费,明朝财政日益吃紧,加上军、商屯的废坏带来边境军饷困难。于是,统治者改变了免费发放度牒政策,也开始从给度僧、道中搜刮钱财。当工程缺钱、边军缺饷或赈济缺粮时,政府往往令僧行道童运纳一定数量的米或银,以换取度牒,度牒总数不作控制,或者定发一定数量度牒,听任僧、道用银、米换取,发完为止。参见何孝荣:《明代南京寺院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2页。由此可知,明中叶以后的佛教政策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军事、财政等状况有着密切关联。
    ⑤ 参见何孝荣:《明代南京寺院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7~45页。
    ⑥ 《明英宗实录》卷183,正统十四年九月丁酉条。
    ⑦ 《明宪宗实录》卷260,成化二十一年正月己丑条。
    ⑧ 《明孝宗实录》卷145,弘治十一年十二月丁巳条。
    ⑨ 《明孝宗实录》卷114,弘治九年六月辛卯条。
    ⑩ 明代中期,私创寺院和大量度僧屡禁不止的现象,一方面表明这一时期的王权已经失去了明初那种雷厉 风行的权威。另一方面,恰恰说明了佛教信仰的规模已经远远超出了明初设定的合法限度。参见夏邦:《明代佛教信仰的变迁述略》,《史林》2007年第2期,第108页。[英]崔瑞德,[美]牟复礼编:《剑桥中国明代史:1368~1644》)下卷,第十四章,《明代佛教》,,第864页。
    ① 《明武宗实录》卷26,正德二年五月戊午条载:“准度在京、在外僧三万名,道一万名”。
    ② [英]崔瑞德,[美]牟复礼编:《剑桥中国明代史:1368-1644》》下卷,第十四章,《明代佛教》,第885、886页。
    ③ 陈垣著《明季滇黔佛教考》,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7月版,第13页。
    ④ 陈垣著《明季滇黔佛教考》,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7月版,目录第2页。
    ⑤ 圣严法师:《明末佛教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200页。
    ⑥ 有关这三位僧侣人物,于君方在《明代佛教》中有过讨论。参见[英]崔瑞德,[美]牟复礼编:《剑桥中国明代史:1368-1644》》下卷,第十四章,《明代佛教》,第872-885页。
    ⑦ 黄忏华:《中国佛教史》,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284页:释圣严:《明末中国佛教之研究》,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8年印行,第99-104页。
    ⑧ 有关宋濂生平与思想,详见[清]彭绍升著,赵嗣沧点校:《历代著名居士传》卷37,《宋景濂传》成都:成都古籍书店,2000年1月版(下同),第184-189页。
    ⑨ [明]圆澄:《慨古录》,收录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宗义部三》(33),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130页下。
    ① [明]圆澄:《慨古录》,收录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宗义部三》(33),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130页下。
    ② 当然,明末丛林之弊端远不止于此。台湾学者江灿腾博士根据《慨古录》,总结了九种问题:(1)师徒之谊不洽:(2)新出家者,为自立门户不择手段;(3)出家众中龙蛇混杂:(4)师资水平低落,缺乏实学真悟,而冒作权威:(5)虽号称“宗师”,仍因无新意而遭讥:(6)为谋衣食,而行为失检:(7)对戒律无知,忽视戒律者:(8)徒弟凌辱师友者:(9)牵涉宫廷之是非者。江灿腾:《晚明佛教改革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版,第14-17页。
    ③ [英]崔瑞德,[美]牟复礼编:《剑桥中国明代史:1368-1644))下卷,第十四章,《明代佛教》,第889页。
    ④ 憨山德清著有《云谷先大师传》,参见[明]憨山德清:《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卷30,收录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语录部十六》(51),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428页上~430页下。另四高僧事见莲池大师的《皇明名僧辑略》,载《莲池大师全集》第二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9月版,《毒峰善禅师》,第962~966页,《空谷隆禅师》,966-973页,《楚山琦禅师》,第981-986页,《笑岩宝禅师》,第993-995页。
    ⑤ [明]云栖祩宏撰:《皇明名僧辑略》,《笑岩宝禅师·行实》,载《莲池大师全集》第二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9月版,第994页。
    ⑥ 从憨山德清著《云谷先大师传》内容可知。参见[明]憨山德清:《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卷30,收录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语录部十六》(51),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428页上~430页下。
    ⑦ 有关晚明四位佛教大师的影响力,于君方称:“明代佛教的学术研究,都集中于这些僧人,而且对他们中的每一位都已有专题研究。”[英]崔瑞德,[美]牟复礼编:《剑桥中国明代史:1368-1644》》下卷,第十四章,《明代佛教》,第897页。
    ⑧ [英]崔瑞德,[美]牟复礼编:《剑桥中国明代史:1368-1644》》下卷,第十四章,《明代佛教》,第889页。需要注意的是,与笑岩德宝同时代的云谷和遍融,也与晚明佛教改革者(莲池等高僧)有关联。详见《剑桥中国明代史:1368-1644》》下卷,第十四章,《明代佛教》,第893页。
    ⑨ [英]崔瑞德,[美]牟复礼编:《剑桥中国明代史:1368-1644》)下卷,第十四章,《明代佛教》,第889页。
    ⑩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38,《顾祖庭·万民望·李文进传》,第190、191页。
    11 就明初居士,潘桂明在《中国居士佛教史》中专门阐述宋濂的佛教思想,而明代中期的居士没有被讨论到。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濂对后世的影响较大。参见潘桂明:《中国居士佛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版,第715-725页。
    ① 参见[英]崔瑞德,[美]牟复礼编:《剑桥中国明代史:1368-1644》下卷,第十四章,《明代佛教》,第912页。
    ② 参见[英]崔瑞德,[美]牟复礼编:《剑桥中国明代史:1368-1644》下卷,第十四章,《明代佛教》,第889、912页。
    ③ 参见夏邦:《明代佛教信仰的变迁述略》,《史林》2007年第2期,第108页。
    ① 陈永革:《晚明佛教思想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5月版,第2页。
    ② 明世宗初年也曾信奉藏传佛教,嘉靖二年(1523年)闰四月,大学士杨廷和等即疏称,藏僧等:“无故修设斋醮,日费不赀”,明世宗“至屈万乘之尊,亲莅坛场”。见《明世宗实录》卷26,嘉靖二年闰四月辛丑条。其崇道排佛事见载[清]谷应泰撰《明史纪事本末》卷52,《世宗崇道教》,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2月版,第783-799页:《明世宗实录》卷83,嘉靖六年十二月壬子条:卷187,嘉靖十五年五月乙丑条。
    ③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27,《释道·京师救建寺》,第687页。
    ④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27,《释道·京师敕建寺》,第686页。
    ⑤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27,《释道·京师敕建寺》,第683页。另据《万历野获编》卷27,第679页,《释道·释教盛衰》载:“今上……度僧为替身出家”。
    ⑥ 《明神宗实录》卷226,万历十八年八月乙未条。
    ⑦ 《明神宗实录》卷428,万历三十四年十二月甲辰条。
    ⑧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27,《释道·释教盛衰》,第679页。
    ⑨ 万历二十二年事,详见[明]释德清编,[清]释福善记录、释福征述疏:《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收录国家图书馆出版社辑:《明代名人年谱续编》第9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年版,第417~421页。
    ①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27,《释道·释教盛衰》,第679页。
    ② [明]释德清编,[清]释福善记录、释福征述疏:《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收录国家图书馆出版社辑:《明代名人年谱续编》第9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年版,第400页。另见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7月版,第87页。
    ③ [明]释德清编,[清]释福善记录、释福征述疏:《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收录国家图书馆出版社辑:《明代名人年谱续编》第9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年版,第400页。又,[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27,《释道·释教盛衰》,第679页: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7月版,第86、87页,亦有类似记载。
    ④ 参见何孝荣:《明代南京寺院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2页。
    ⑤ 罗教又称无为教,崛起于明正德、嘉靖年间,而大行于明万历以后的中国社会。明、清近四百多年来,以其教祖罗清的《五部六册》为信仰的教理依据。其“真空家乡,无生父母”的新宗教讯息,成了无数明、清之际新兴宗教小团体的主要信仰教义和精神泉源。参见江灿腾:《晚明佛教改革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版,第42页。
    ⑥ 详见江灿腾:《晚明佛教改革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版,第42-50页。
    ⑦ [明]谢肇淛:《五杂俎》卷8,《人部四》,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58页。原文如下:“今之释教殆遍天下,琳宇梵宫盛于黉舍,唪诵梵呗嚣于弦歌,上自王公贵人,下至妇人女子,每谈禅拜佛,无不洒然色喜者。”
    ⑧ 见郭朋著:《明清佛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12月版,第40页。另见陈永革:《晚明佛教思想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5月版,第23、24页。
    ⑨ 比如说,当今一些学者所关注的晚明佛教的世俗化问题,或者说是明末佛教的庶民化或平民化问题等等。参见江灿腾著《明清民国佛教思想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5页:陈永革:《晚明佛教思想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5月版,第24页。
    ⑩ 见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论》,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版,第111页。
    11 陈垣著《明季滇黔佛教考》,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7月版,“目录”第2页。
    ① 释圣严:《明末佛教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200页。
    ② 释圣严:《明末佛教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③ 参见陈永革:《晚明佛教思想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5月版,第23-30页、第337-389页、第455-511页等多处。
    ④ 资料来源:[明]憨山德清:《古杭云栖莲池大师塔铭》,载《莲池大师全集》第三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9月版。[明]憨山德清:《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卷27,《径山达观可禅师塔铭》,收录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语录部十六》(51),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明]憨山德清:《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卷53,《憨山老人自序年谱实录》,收录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语录部十六》(51),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明]藕益著述,孔宏点校:《灵峰宗论》,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
    ① 按:紫柏的涉足朝市和遭遇横祸,虽与李卓吾相似,但实际上不能相提并论。试看他批评卓吾自杀事,就知道紫柏见地之精卓,立身之严肃,决非卓吾一辈人所能及了。参见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论》,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版,第128页。
    ③ 稽文甫:《晚明思想史论》,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版,第110-139页。
    ④ 陈垣著《明季滇黔佛教考》,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7月版,第14页。
    ⑤ 释圣严:《明末佛教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19、24-28、33页。
    ⑥ [明]云栖祩宏著,共3卷,收入《卍续藏》135册:另载《莲池大师全集》第二册,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2011年9月版,第881-950页。
    ① 彭际清(1740-1796)撰,56卷,收入《卍续藏》149册。
    ② 彭希涑(1760-1793)撰,9卷,收入《卍续藏》135册。希涑乃《历代著名居士传》作者彭际清之侄。
    ③ 瑞璋撰,2卷,收入《卍续藏》135册。
    ④ 喻昧庵居士撰,65卷,辑有自宋以迄清未的高僧传记资料。
    ⑤ 释圣严:《明末佛教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72~81、87页。
    ⑥ 由唐玄奘法师(602-664)及其弟子窥基(632~682)创立的法相唯识宗,自唐以迄晚明大约八百年间,除了永明延寿(904~975)等三位先贤的著述引用了唯识思想之外,到明代,己无人研究唯识。幸有鲁庵普泰法师,于明武宗正德年间从一位无名老翁处,以月余的时间,尽受其唯识学后,便为《八识规矩颂》及《百法明门论》作注。即此二书,推动了明末诸家研究并弘扬唯识学的热潮。详见释圣严:《明末佛教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159页。
    ⑦ 释圣严:《明末佛教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184页。
    ⑧ 释圣严:《明末佛教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159页。
    ⑨ 按:晚明佛教的繁兴也表现在僧侣整体素质的改善和提高上。针对晚明丛林问题,云栖祩宏、古心如馨(1541-1615)和紫柏真可等高僧所发起的弘扬佛戒运动,较大程度地恢复了中断已久的戒律传统,最大限度地克服整治了当时佛教丛林的诸多病症。详见陈永革:《晚明佛教思想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5月,第20页:[英]崔瑞德,[美]牟复礼编:《剑桥中国明代史:1368-1644》)下卷,第十四章,《明代佛教》,第897-912页。
    ⑩ 参见朱贻强:《公安三袁居士佛教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31、32页
    11 资料来源:《莲池大师全集》、《憨山大师梦游全集》、《紫柏尊者全集》、《澫益大师全集》的书信往来及法语问答相关部分:彭际清《历代著名居士传》:朱贻强:《公安三袁居士佛教研究》,“附录八”,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287-289页。
    ② 王堃:《云栖莲池大师的净土思想》,《阳明学刊》2004年,第274页。
    ③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288,《文苑四·黄辉传》,第7394页。
    ④ 有关陶望龄学术思想参见[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卷36《泰州学案五》,《文简陶石篑先生望陶》,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1月第2版,第868-871页。
    ① 按:袁宏道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春,在陶望龄等人陪同下,做吴越之游期间,结识了莲池大师,对其净土念佛和持戒思想有了初步了解。详见本文第五章第二节。
    ② [明]释广润:《云栖本师行略》,载《莲池大师全集》第三册,《云栖大师塔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9月版,第1929页。
    ③ [明]憨山德清:《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卷14、15、16、17、18,《书问》,收录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语录部十六》(51),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187页下~273页上。
    ④ 紫柏真可文集收录大量书信资料。[明]紫柏真可:《紫柏尊者全集》卷23、24,《书》,见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语录部十五》(50),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559页上~591页上。[明]紫柏真可:《紫柏尊者别集》卷3,《书问》,见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语录部十五》(50),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713页下~730页下。
    ⑤ 参见夏邦:《明代佛教信仰的变迁述略》,《史林》2007年第2期,第108、109页。
    ⑥ 参见陈永革著《阳明学派与晚明佛教》,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36页;郭伦、姚红静:《论王阳明的心学渊源》,《文学自由谈》2009年第14期,第174、175页。
    ⑦ [明]藕益著述:《灵峰宗论》,《阅<阳明全集>毕偶书二则·其一》,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273页。
    ⑧ [清]纪昀总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32,子部42,《杂家类存目九·知非录二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版,第3378页。
    ①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4,《瞿元立传·附董其昌传》,第235页。
    ② 郑闰:《<金瓶梅>和屠隆》,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年5月版,第145页。
    ③ 郑闰:《<金瓶梅)和屠隆》,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年5月版,第151页。
    ④ 详见第四章第二节。
    ⑤ 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7月版,第127页。
    ⑥ 赵轶峰:《明代国家宗教管理制度与政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2月版,第354页。
    ⑦ 释圣严:《明末佛教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200页。
    ⑧ 释圣严:《明末佛教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85-87页。
    ⑨ 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7月版,第129页。
    ⑩ [英]崔瑞德,[美]牟复礼编:《剑桥中国明代史:1368-1644》》下卷,第十四章,《明代佛教》,第912 页。
    ① 参见谭伟:《中国居士佛教略论》,《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5期,第61页。又,关于上述居士史传的编著年代及内容简介,详见本文绪论第二节,“居士佛教研究”部分,另姚孟长《金汤征文录》10卷,《居士传》载其“序”,见[清]彭绍升著《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9,《姚孟长传》,第268~271页。
    ② 关于晚明居士群体两大类型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详见本文第五章。
    ③ 如袁宗道、袁宏道对政治的态度,详第五章第二节。
    ① [英]崔瑞德,[美]牟复礼编:《剑桥中国明代史:1368-1644》下卷,第十四章,《明代佛教》,第912页。
    ② [英]崔瑞德,[美]牟复礼编:《剑桥中国明代史:1368-1644》下卷,第十四章,《明代佛教》,第894页。按:于君方原文并非专指晚明居士佛教而言,而是就晚明佛教而论的,于君方说:晚明“佛教复兴是受到了当时新思潮刺激并回应于这些新思潮的反映。很难想像它会出现于一个不同的历史情境。”此处,借此语来论晚明居士群体形成和居士佛教兴盛,也是不无道理的。
    ① 资料来源:[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51,《蔡维立传》,第276、277页。
    ① 资料来源:[明]袁中道:《珂雪斋集》卷10,《二赵生文序》,第489页:卷16,《龚春所公传》,第697-699页。[明]江盈科纂,黄仁生辑校:《雪涛阁集》卷8,《海蠡编序》,载《江盈科集》,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版,第282、283页。[明]袁宗道著,钱伯城标点:《白苏斋类集》卷10,《送夹山母舅之任太原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9月版,第128、129页。[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卷39,《兵部车驾司员外郎龚公、安人陈氏合葬墓石铭》,第1185-1187页。[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6,《袁伯修、中郎、小修传》,第244~252页。
    ① [明]袁宗道著,钱伯城标点:《白苏斋类集》卷10,《送夹山母舅之任太原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9月版,第128页。
    ② [清]周承弼等修:《公安县志》卷6,《人物·耆德》,沙市新新代印,民国26年(1937年)铅印本,第70页。
    ③ [明]江盈科纂,黄仁生辑校:《雪涛阁集》卷8,《海蠡编序》,载《江盈科集》,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版,第282页。
    ④ [明]袁中道:《珂雪斋集》卷10,《二赵生文序》,第489页。
    ⑤ [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卷39,《兵部车驾司员外郎龚公、安人陈氏合葬墓石铭》,第1185-1187页。
    ⑥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2,《鲍性泉传》,第217页。
    ⑦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52,《熊鱼山传》,第288-291页。
    ⑧ [明]程嘉燧:《常熟县破山兴福寺志》,卷3,瞿汝稷《重修兴福寺唱导文》,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244册,史部·地理类,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版,第861页下。
    ① [明]程嘉燧:《常熟县破山兴福寺志》,卷3,屠隆《重建破山寺碑》,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244册,史部·地理类,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版,第860页下。
    ②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2,《陈用拙传》,第264页。
    ③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9,《姚孟长传》,第268~271页。
    ④ 三昧,梵文Samadhi的音译,亦译“三摩地”、“三摩提”等,意译“定”、“等持”等。指心力集中,专注一境。亦为“禅定”的通称。参见任继愈主编:《佛教大辞典》第1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96页。
    ⑤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1,《孙叔子传》,第207页。
    ⑥ 妖书事,即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发生的妖书案。此案与万历年间立太子之争(争国本)相联系。明神宗皇后无子,恭妃王氏生长子常洛,郑贵妃生三子朱常洵。神宗宠爱郑贵妃,迟迟不立太子。大臣担心废长立幼,纷纷进言,要求早建东宫。争论自万历十四年(1586年)起,持续十五年。不少朝臣因此获罪。二十九年(1601年),神宗迫于众议,立朱常洛为皇太子,常洵为福王。三十一年(1603年),阁臣朱赓于寓门外获《续忧危竑议》一书,托“郑福成”为问答,意为郑氏之子福王当成,并称以朱赓为内阁,时人皆谓之妖书。神宗怒,命有司追索,官僚间亦借此事互相倾轧。三十二年(1604年),有司归罪于皦生光,杀之。[清]谷应泰撰《明史纪事本末》卷67,《争国本》,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2月版,第1061-1076页。
    ⑦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0,《陆与绳传·附陆伯贞传》,第203、204页。
    ⑧ 王弱生(1576~1633),名志坚,万历中进士。官终湖广提学。其学博通内外典籍。尝手书《华严经》至再,晚修兜率观。后往生兜率弥勒净士。参见《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4,《瞿元立传·附王弱生传》,第234页。
    ⑨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4,《瞿元立传·附王弱生传》,第234页。
    ⑩ 陶望龄于万历十七年举会试第一,成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国子监祭酒。而其弟爽龄于万历三十一年始中举人。
    11 [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卷3,《陶石篑兄弟远来见访,诗以别之》,第131、132页
    12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4,《陶周望传》,第227页。
    ② 详见杨正显:《陶望龄与晚明思想》,台北县永和市: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0年版,第111-129页。
    ③ 参见林美秀:《袁中郎性命思想与文学论述》,台北县永和市: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0年版,第34页。
    ④ 中郎生于隆庆二年(1568年)。小修生于隆庆四年(1570年)。三人同为母龚氏所生。见《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6,《袁伯修、袁中郎、袁小修传》,第224页:袁中道:《珂雪斋集》卷18,《吏部验封司郎中中郎先生行状》,第755、756页:《珂雪斋集》卷9,《寿大姊五十序》,第430—433页:《珂雪斋集》卷9,《解脱集序》,第451页:马学良:《袁中郎年谱》,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版,第1-3页。
    ⑤ [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卷1,《初夏同惟学、惟长舅尊游二圣禅林检藏有述·其四》,第5页。按钱伯城笺:虎溪,在庐山东林寺前,流泉匝寺下,入于溪。相传晋高僧慧远送客过此,虎辄号鸣。故名。中郎借此典故表明自己空有向佛之意,对佛教并无深入探究。
    ⑥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8,《黄元孚传》,第262页。
    ⑦ [明]陶望龄:《歇庵集》卷15,《与焦弱侯》,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1976年版,第2183页。
    ①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4,《陶周望传》,第225页。
    ② 关于陶望龄从云栖受戒一事,除《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4有记载外,黄辉亦记录其事,云:“陶周望同年真兄弟,今复作法门畏友……得亲宝所,受持菩萨大戒。”[明]云栖祩宏撰:《云栖大师遗稿》卷1,《与四川黄慎轩太史》,载《莲池大师全集》第三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9月版,第1676页。
    ③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4,《陶周望传》,第224-227页。
    ④ 关于陶望龄念佛持戒、弘护佛法之实践,台湾学者杨正显在《陶望龄与晚明思想》一书中有精详的论述,详见杨正显著《陶望龄与晚明思想》,台北县永和市: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0年版,第93-99页。
    ⑤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52,《金正希传》,第284页。
    ⑥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52,《熊鱼山传》,第288-291页。
    ⑦ [明]袁中道:《珂雪斋集》卷17,《石浦先生传》,第709页。
    ⑧ 参见林美秀:《袁中郎性命思想与文学论述》,台北县永和市: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0年版,第27页。
    ⑨ [明]袁中道;《珂雪斋集》卷16,《万莹传》,第700页。
    ⑩ 参见林美秀:《袁中郎性命思想与文学论述》,台北县永和市: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0年版,第31、32贝。
    ①《湖北诗徵传略》云:“中郎、小修皆肄业其门。”[清]丁宿章辑:《湖北诗徵传略》卷34,《公安·王辂》,《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707册,集部·诗文评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72页。
    ② [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卷l,《嘲王以明先生笺》,第13页。
    ③ [明]袁宗道著,钱伯城标点:《白苏斋类集》卷5, 《送王以明例贡归小竹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9月版,第62、63页。
    ④ [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卷1,《嘲王以明先生》,第13页。
    ⑤ [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卷2,《将发黄,时同舟为王以明先生、龚散木、家伯修、小修,俱同访龙湖者》,第68、69页。
    ⑥ [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卷5,《王以明尺牍》,第223页。
    ⑦ [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卷5,《王以明尺牍笺》,第241页。
    ⑧ [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卷1,《嘲王以明先生笺》,第13页。
    ⑨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51,《刘长倩传》,第277页。
    ①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1,《孙叔子传》,第207页。
    ②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1,《唐体如传》,第206页。
    ③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2,《庄复真传》,第217页。
    ④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4,《钟伯敬传》,第234页。
    ⑤ [明]憨山德清:《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卷30,《云谷先大师传》,收录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语录部十六》(51),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428页下~429页上。
    ⑥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0,《陆与绳传》,第203页。
    ① 关于这一点,于君方说:“佛教寺院既建于城市,同时也建于乡村。……许多县都至少有一座规模相当大的寺观,如果没有好几座的话。”[英]崔瑞德,[美]牟复礼编:《剑桥中国明代史:1368-1644》下卷,第十四章,《明代佛教》,第866页。
    ② 京师乃风物之故都,人文之渊薮。寺院数量繁多。据后人统计,从明成祖迁都到明朝灭亡的二百二十余年中,北京地区共建佛寺一千余所。而作为永乐以后留都的南京,至明代后期寺院总数极有可能超过六百所(见何孝荣:《明代南京寺院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5页)。京师以外地区寺院数量如卜正民所说:“即使一个较小的县所拥有的寺院数量可能会有二十四座之多,一个较大的县则可能会超过一百座。”[加]卜正民:《为权力祈祷:佛教与晚明中国士绅社会的形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版,第4页。
    ③ [明]刘侗、于奕正著,孙小力校注:《帝京景物略·略例》云:“西山巨刹,创者半中珰。金碧鳞鳞,区过六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7月版,第2页。
    ④ 详第四章第一节“外护”部分。
    ⑤ 关于寺院成为晚明社会一个重要的公共空间,陈垣在《明季滇黔佛教考》一书中有所讨论,他说:“鸠居黄巢,似僧寺之设,应为州人读书地者,固一时风气使然,亦佛教与社会接近之一征也。”陈垣著《明季滇黔佛教考》,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7月版,第120页:类似观点另见卜正民:《为权力祈祷:佛教与晚明中国士绅社会的形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版,第124-131页;朱贻强:《公安三袁居士佛教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108-115页。
    ⑥ 关于寺院的公共职能,于君方认为,“它们充当行人、学子和赴试者的旅舍,或者是作为士子集会的场所。它们为寺院集市和戏剧表演提供空间”,寺院在晚明地方社会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以致地方志都辟出一节论述佛教寺庙和道教宫观。参见[英]崔瑞德,[美]牟复礼编:《剑桥中国明代史:1368-1644)下卷,第十四章,《明代佛教》,第866页。
    0如前文所述,皇室派发佛经给部分寺院,使其藏经更加宏富。详见第一章第五节。
    ⑧[加]卜正民:《为权力祈祷:佛教与晚明中国士绅社会的形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版,第125、126页。
    ① 详见[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4,《管登之传》,第221-223页。
    ② 陈垣著《明季滇黔佛教考》,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7月版,第127-130页。
    ① 陈垣著《明季滇黔佛教考》,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7月版,第285页。
    ② 陈垣著《明季滇黔佛教考》,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7月版,第285-295页。
    ③ 陆光祖,字与绳,号五台居士。浙江平湖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除濬县知县,迁南京礼部主事。历官验封郎中,转考功及文选。万历中,累迁吏部尚书。详细事迹参见[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0,《陆与绳传》,第201-203页:[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224,《陆光祖传》,第5891-5893页。
    ④ 有关陆光祖佛学成就,参见附录二,《晚明居士行迹总表》。
    ⑤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221,《陈瓒传》,第5821页。
    ⑥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2,《陈廷裸传》,第212页。
    ⑦ [清]刘日杲:《博山和尚传》,《无异元来禅师广录》卷35,见《卍续藏经》第125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年版,第390页上。另,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宗义部四》(34),《解题三·博山和尚参禅警语》(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有“博山宗风,遂震天下”,“四方大众奔赴,四辈弟子以万数”等语,可知,无异元来禅师身边居士众多。
    ⑧ 三人事详《历代著名居士传》卷52,《熊鱼山传》,第288-291页。关于此问题,本文第三章第三节第三部分继续讨论。
    ① 崔传爱:《袁宏道禅学思想初探》,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15页。
    ①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2,《庄复真传》,第217页。
    ②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8,《朱白民传》,第261页。
    ③ 即万历十七年,1589年。
    ④ [明]袁中道:《珂雪斋集》卷17,《石浦先生传》,第708、709页。
    ⑤ [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卷39,《兵部车驾司员外郎龚公、安人陈氏合葬墓石铭》,第1185页。
    ① [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卷39,《兵部车驾司员外郎龚公、安人陈氏合葬墓石铭》,第1186页。
    ② [明]袁宗道著,钱伯城标点:《白苏斋类集》卷10,《送夹山母舅之任太原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9月版,第128页。
    ③ [明]袁宗道著,钱伯城标点:《白苏斋类集》卷10,《送夹山母舅之任太原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9月版,第129页。
    ④ 在《明末佛教研究》一书中,圣严博士以《居士传》为资料,将晚明居士按省籍为别,归纳成表格。参见圣严法师:《明末佛教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207、208页。
    ① [印]圣恩A.C.巴克提韦丹塔·斯瓦米·帕布帕德编著,嘉娜娃译:《博伽梵歌原意》第2章,第58节译文,香港:巴帝维丹达书籍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第二版,第139页。
    ① [清]彭绍升: 《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8,《程季清传》,第265页。
    ②[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50,《马邦良传》,第273页。
    ③ [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卷5,《小修》,第250页。
    ④ 龚鹏程:《晚明思潮》,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22页。
    ⑤ [明]袁中道:《珂雪斋集》卷16,《龚春所公传》,第697页。
    ⑥ [明]袁中道:《珂雪斋集》卷16,《龚春所公传》,第698页。
    ⑦ [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卷39,《兵部车驾司员外郎龚公、安人陈氏合葬墓石铭》,第1186页:中郎云“公(惟长)晚岁与余最契”,可以为证。
    ⑧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38,《王道安传》,第192页。
    ⑨ [明]过庭训撰:《本朝分省人物考》卷51,《浙江绍兴府三·陶望龄》,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534册,史部·传记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10页下。
    ⑩ [明]林之盛:《皇明应谥名臣备考录》卷5,《祭酒陶望龄》,台北:文海出版社,1984年版,第474页。
    ① 例如,作为封建政治环境下的一个中央高层官僚群体,明代阁臣群体持非道德性的人格操守,嫉忌才能、相互排陷、贪利营私是这一群体的共同人格特征。参见洪早清:《明代阁臣群体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102~116页。蔡明伦在《明代言官群体研究》中未专就言官群体的人格特性进行讨论,但对于言官群体意识和分类的研究,有助于理解这一问题。关于前者,他认为,言官具有忠君报国的信仰、“内圣外王”的价值观念和“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职业道德;关于后者,他认为,以道德品行为依据,明代言官群体从总体上可分忠正和邪佞两种基本类型。这二者又可细分为八类:刚正敢言型、忠贞职守型、清正廉洁型、铁面无私型、明哲保身型、阿谀趋附型、贪庸腐败型、枉法残民型。参见蔡明伦:《明代言官群体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53~79页。
    ① 如清代历史学家赵翼说:“明官俸最薄”(《廿二史劄记》卷32,《明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版,第673页);明史纂修者也说:“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者。”见张廷玉:《明史》卷82《食货志六》,第2003页。李竞艳亦认为,“晚明士人普遍贫困是众所周知的”,参见李竞艳:《晚明士人群体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136页。
    ② 例如《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4,第225页,云:陶望龄“自俸薄,布衣蔬食终其身”:卷49,第267页,云:周景文在京师为官,“居常节俭。不携妻子,从家奴六人,日需米五升,钱十枚而己。”
    ③ [明]袁中道:《珂雪斋集》卷17,《石浦先生传》,第710页。
    ④ 从中郎《抱瓮亭记》可知,伯修曾居焦竑旧宅。详见袁宏道著:《袁宏道集笺校》卷17,《抱瓮亭记》,第684页。
    ⑤ [明]袁中道:《珂雪斋集》卷17,《石浦先生传》,第710页。
    ⑥ [明]袁中道:《珂雪斋集》卷18,《吏部验封司郎中中郎先生行状》,第758页。
    ⑦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72,《职官志一》,第1734、1735页。
    ⑧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9,《周景文传》,第267页
    ⑨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9,《周景文传》,第267页。景文事另见张廷玉:《明史》卷245,《周顺昌传》,第6353~6355页。
    ⑩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2,《殷时训传》,第211页。
    11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2,《殷时训传》,第211页。
    12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2,《蔡槐庭传》,第214、215页。
    ①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4,《瞿元立传》,第231页。
    ② [明]袁中道:《珂雪斋集》卷16,《龚春所公传》,第698页。
    ③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0,《严敏卿传》,第199页。
    ④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193,《严讷传》,第5116页。
    ⑤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193,《严讷传》,第5116页。
    ⑥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193,《严讷传》,第5116、5117页。
    ⑦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224,《陆光祖传》,第5891页。
    ⑧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224,《陆光祖传》,第5893页。又,彭际清有类似评价,称“公忠强直,练达掌故,先后居吏部,力持清议,推毂豪俊,不遗疏贱,人望翕然归之。”见居士传》卷40,《陆与绳传》,第201、202页。
    ①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5,《袁了凡传》,第238页。
    ②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97,《艺文志二》,第2417页。
    ③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98,《艺文志三》,第2432页
    ④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5,《袁了凡传》,第238页。
    ⑤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5,《袁了凡传》,第238页。
    ⑥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8,《王孟凤传》,第260页。
    ⑦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9,《周景文传》,第267页。
    ⑧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9,《周景文传》,第267页。
    ①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2,《蔡槐庭传》,第214页。
    ② 详见本文第一章第五节。
    ③ [明]袁宗道著,钱伯城点校:《白苏斋类集》卷10,《送夹山母舅之任太原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9月版,第129页。
    ④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8,《丁剑虹传》,第260页。
    ⑤ [清]彭绍升: 《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8,《王孟凤传》,第260页。
    ⑥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9,《周景文传》,第267页。
    ①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8,《赵大洲传》,第195页。
    ②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8,《赵大洲传》,第195页。
    ③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8,《赵大洲传》,第195页。
    ④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8,《赵大洲传》,第195页。
    ⑤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8,《赵大洲传》,第196页。
    ⑥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8,《赵大洲传》,第196页。
    ⑦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8,《赵大洲传》,第196页。
    ⑧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8,《赵大洲传》,第196页。
    ⑨ 如《河南程氏遗书》云:“一人之心,即天地之心:一物之理,即天地之理”:“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人与天地一物也”[宋]朱熹编:《河南程氏遗书》上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11月版,第13、15、133页。又,[明]王守仁:《阳明传习录》卷1有语:“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台北:世界书局,2010年7月5版,第17页。
    ⑩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8,《赵大洲传》,第195、196页。
    11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193,《赵贞吉传》,第5123页。
    12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8,《赵大洲传》,第197页。
    ① 贞吉所处时代,王守仁心学已非常流行。《明史·儒林传》称,王守仁姚江之学流传逾百年,其教大行,致使嘉、隆而后,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参见[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282,《儒林一》,第7222页。可见,嘉、隆以后,学术界几被王学所笼罩(杨正显:《陶望龄与晚明思想》,台北县永和市: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0年版,第11页)。赵贞吉与汇聚北京的四方学者讲习论学,后为穆宗开陈心学,可见心学在当时流行之一斑。
    ②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193,《赵贞吉传》,第5123页。
    ③ 《明穆宗实录》卷21,隆庆二年六月辛巳条:《明穆宗实录》卷28,隆庆三年正月乙酉条。
    ④庶吉士,始设于明洪武年间,择进士俾观政于诸衙门,学习办事。六科及府部、翰林院均置。永乐二年(1401年)专设于翰林院,选进士文学优等及善书写者送院进学,称为翰林院庶吉士。其名取《书经》“庶常吉士”之义。其后进士选庶吉士,或每科一选,或间科一选,或数科不选,无定制,无定额。在馆学习期间,无禄入,仅给酒馔房舍及纸笔膏烛之资。三年期满考试,优者留翰林院为编修、检讨等官,谓之留馆:次者出为给事中、御史,或出为州县官,谓之散馆。参见[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70,《选举二》,第1700、1710页。
    ⑤ 《明史》本传云:贞吉“最善王守仁学”([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193,《赵贞吉传》,第5122页),远不止此,贞吉之学实际上是贯通儒佛道三教的,否则,就不可宣称其学问到达知识的顶峰。在其《求放心斋铭》中,可以见到孔子的“仁”学、阳明的“心学”、老子的道家思想(其文中“无象之象,无形之形”,即是《道德经》“无物之象,是谓恍惚”的翻版)、和来自印度、至贞吉生活的时代早已被本土化了的佛教思想(其文中“无损无增”句,可看作《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中“不增不减”的另一种说法)的影子。
    ⑥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8,《赵大洲传》,第197页。
    ⑦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8,《赵大洲传》,第195页。
    ⑧ 王停军在《晚明思潮视野下的陶望龄研究》一文(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2页)中说,会稽陶氏六世科第。从陶性、陶怿兄弟开始,至陶志高,一共有六代,代代不乏中第者。查《皇明三元考》所附科名盛事录,可知其言非虚。参见[明]张弘道、张凝道辑:《皇明三元考·科名盛事录》,《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21册,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504页下、第541页上、第545页上、第550页下、第567页上等处。陶氏家族科举盛事,另见[清]董钦德辑:康熙《会稽县志》卷23,《人物志·列传》,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3月版,第481-486页。基于上述可知,陶望龄、爽龄兄弟出身望族。
    ⑨ [明]谈迁:《国榷》卷78,万历二十六年六月丙辰条,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12月版,第4815页。
    ⑩ [清]董钦德辑:康熙《会稽县志》卷23,《人物志·列传》,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484页。
    11 [明]谈迁:《国榷》卷78,万历二十六年六月丙辰条,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12月版,第4815页。
    12 [清]董钦德辑:康熙《会稽县志》卷24,《人物志·理学》,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508页。
    ① 明初置春坊官,以辅导、侍从太子,无定员。洪武十五年(1382年)始更定,分为左、右,设左、右春坊大学士各一人、左、右庶子各一人、左、右谕德各一人,等等。统属于詹事府,专掌太子上奏请、下启笺及讲读之事。参见[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73,《职官二》,第1783-1785页。
    ② 张岱:《三不朽图赞》,收录在沈云龙主编《明清史料汇刊》(八),台北:文海出版社,无出版年月,第243、244页。
    ③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4,《陶周望传》,第224、225页。
    ④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38,《王道安传》,第192、193页。
    ⑤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4,《焦弱侯传》,第228、229页。
    ⑥ 此处“法师”,指奉持弘扬《法华经》者。参见王彬译注:《法华经·法师品第十》,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5月版,第258页。
    ⑦ 王彬译注:《法华经·法师品第十》,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5月版,第259页。
    ⑧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0,《严敏卿传》,第201页。
    ⑨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4,《王弱生传》,第234页。
    ⑩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8,《王鹭传》,第261页。
    11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0,《陆与绳传》,第203页。
    12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9,《周景文传》,第267页。
    ① 见戴传江译注:《梵网经》卷下《菩萨心地品之下》,第44,《不供养经典戒》,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5月版,第300页。
    ① 白文固:《明中后期的居士佛教初探》,《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第23~25页。
    ②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39,《赵大洲传》,第197页。
    ③ 详见本节第二部分“归隐求道”部分所论张大圆、李子木、黄子羽、严子张四居士。
    ④ 有关魏忠贤用事,史料多有记录,如[明]谈迁:《国榷》卷86,天启四年三月丁丑条,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12月版,第5270页;天启四年四月己酉条,5277页。[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22,《熹宗本纪》,第297-307页;卷70,《选举二》,第1705页;卷74,《职官三》,第1827页;卷213,《徐阶传·附徐本高传》,第5638页;卷235,《何士晋传》,第6130页;[清]谷应泰撰《明史纪事本末》卷71,《魏忠贤乱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2月版,第1133-1172页。
    ①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245,第6353、6354页。
    ②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245,第6353~6355页;[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9,《周景文传》,第267、268页。
    ③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221,《耿定向传》,第5817页。
    ④ 事见张廷玉:《明史》卷241,《张问达传》,第6260页。
    ⑤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3,《李卓吾传》,第220页。
    ⑥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3,《李卓吾传》,第219、220页:贽事另具《耿定向传》,张廷玉:《明史》卷221,第5817页。
    ⑦ 白文固:《明中后期的居士佛教初探》,《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2期,第23页。
    ⑧ 彭际清记周延儒复相时间为崇祯十三年,《明史》记为崇祯十四年,两者互异,今暂从《明史》说。待日后专门考证。见[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52,《熊鱼山传》,第289页:[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308,《奸臣传·周延儒》,第7928页。
    ⑨ 体仁事见张廷玉:《明史》卷308,《奸臣传·周延儒》,第7929页。
    ⑩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308,《奸臣传·温体仁》,第7931-7937页;另[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52,《熊鱼山传》,也有类似叙述,详见第289页。
    11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52,《熊鱼山传》,第289页。
    ① [明]潘晋台:《鼓山永觉老人传》,见[清]道霈编:《永觉元贤禅师广录》,《频伽大藏经》第174册,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681页上。
    ② 彭际清标示张大圆生卒年为1631-1710,疑有误。生年为崇祯四年(1631年),而又载其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显然有误。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九月,“迎继起作别,……言讫而逝”,显然与所标卒年1710年不符。可见,此处记载混乱,自相矛盾。今存疑。参见《历代著名居士传》卷52,《熊鱼山传》,第291页。
    ③ 今姑且从彭际清所记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说(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52,《熊鱼山传》,第291页),希望日后就此问题作进一步考证。
    ④《清世祖实录》卷16,顺治二年五月庚寅条有:“今王师直取南京”语:卷17,顺治二年六月癸丑条有:“南京已定”语。可知,清军大约在顺治二年(1645年)6月已定南京。
    ⑤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52,《熊鱼山传·附张大圆传》,第291页。
    ⑥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52,《熊鱼山传·附张大圆传》,第291页。
    ⑦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52,《熊鱼山传》,第291页,记大圆与继起作别时间为“康熙四十五年九月”。今姑且从其说。
    ⑧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52,《熊鱼山传·附张大圆传》,第291页。
    ⑨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52,《熊鱼山传·附张大圆传》,第291页。
    ⑩ 白文固:《明中后期的居士佛教初探》,《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2期,第24页。
    11 白文固:《明中后期的居士佛教初探》,《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2期,第25页,脚注第42。
    12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52,《熊鱼山传·附张大圆传》,第291页。
    13 [加]卜正民著,张华译:《为权力祈祷:佛教与晚明中国士绅社会的形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版,第43、44页。
    ① 1998年秋,笔者在位于辽西兴城药王乡叶屯村三教寺内,就邂逅一位广东籍的居士,她生活在寺内,每天凌晨四点钟开始早课,但并没有剃度,出家为尼。
    ②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7,《刘玉受传》,第258页。
    ③ 白文固:《明中后期的居士佛教初探》,《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2期,第24页。
    ④ 缁,指僧侣:白,指居士。
    ⑤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7,《刘玉受传》,第258页。
    ⑥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8,《黄子羽传》,第263页。
    ⑦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8,《黄子羽传》,第263页。
    ⑧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8,《黄子羽传》,第263页。
    ⑨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0,《严敏卿传》,第201页。
    ①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52,《熊鱼山传》,第288-291页。
    ② 此外,陈垣亦在《明季滇黔佛教考》中考证宜廷试、李学期、林英等鼎革后皆祝发为僧事。详见陈垣著《明季滇黔佛教考》卷5,“遗民之逃禅第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7月版,第227、228页。
    ③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52,《金正希传》,第288页。
    ④ 见陈秋平译注:《金刚经·心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5月版,第129页。陈秋平注释如下: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三句,是在讲一切事物的空的状态。在空性中,内心不存在生、灭、垢、净、增、减等等分别,自然也就达到了一种没有妄想执著的心境。世间一切事物与现象,实相理体真常不变,并不能特意使其生,也不能破坏而使其灭;亦不是以般若照见后才谓之生(本来不生),亦非般若未照见前就没有所谓的灭(本来不灭),所以说不生不灭。实相理体本来空寂,并非可以染之使其垢,治之使其净;也不因被恶的因缘所染而变为垢,或为善的因缘所熏习而成净,而本来无所谓净或垢,所以说不垢不净。实相理体本自圆满,无法加之使其增,损之使其减,所以说不增不减。参见陈秋平译注:《金刚经·心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5月版,第129、130页注释。
    ⑤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52,《金正希传》,第288页。
    ①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5,《黄元公传》,第279页。
    ②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5,《黄元公传》,第279页。
    ③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5,《黄元公传》,第279页。
    ④ 参见本节第二部分,“归隐求道”。张大圆详事见《历代著名居士传》卷52,第291页。
    ⑤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51,《黄介子传》,第279、280页。
    ⑥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51,《黄蕴生传》,第280~282页。
    ⑦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7,《刘玉受传》,第257-258页。
    ⑧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51,《蔡维立传》,第276、277页。
    ① [清]李天根:《爝火录》卷10,“1645年5月15日”条,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第581页。
    ② 赵尔巽:《清史稿》卷484,《文苑一·钱谦益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8月版,第13324页。
    ③ [清]钱谦益著,[清]钱曾笺注,钱仲联标校:《牧斋杂著》卷22,《书一·与邑中乡绅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823页。谦益降清事另载《清史稿》卷4,《世祖一》,第95页:“(顺治二年五月)丙申,多铎师至南京,故明福王朱由松及大学士马士英遁走太平,忻城伯赵之龙、大学士王铎、礼部尚书钱谦益等三十一人以城迎降。”
    文i 赵尔巽:《清史稿》卷484,《文苑一·钱谦益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8月版,第13324页。
    ⑤ 有关钱谦益的这种复杂心情,可从他的作品窥见一斑。如他在《与族弟君鸿论求免庆寿诗文书》中说:“今吾抚前鞭后,重自循省,求其可颂者而无有也,少窃虚誉,长尘华贯,荣进败名,艰危苟免。无一事可及生人,无一言可书册府。濒死不死,偷生得生。”[清]钱谦益:《牧斋有学集》卷39,《书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9月版,第1339、1340页。
    ⑥ 赵尔巽:《清史稿》卷484,《文苑一·钱谦益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8月版,第13324页。
    ① 赵尔巽:《清史稿》卷400,《赵景贤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8月版,第11837页。
    ② [清]王应奎撰,以柔校点:《柳南随笔》卷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版,第57页。
    ③ 孙静庵:《明遗民录》卷26,《顾炎武》,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7月版,第202页。
    ④ 孙静庵:《明遗民录》卷19,《杜濬》,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7月版,第150页。
    ⑤ 王锺翰点校:《清史列传》卷79,《钱谦益》,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11月版,第6577页。
    ⑥ 赵尔巽:《清史稿》卷14,《高宗本纪五》,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8月版,第507页。
    ⑦ 王锺翰点校:《清史列传》卷79,《钱谦益》,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11月版,第6577页。
    ⑧ 王锺翰点校:《清史列传》卷79,《钱谦益》,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11月版,第6578页。
    ⑨ [清]黄宗羲:《黄梨洲诗集》卷2,《八哀·钱宗伯牧斋》,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第19页。
    ⑩ 章炳麟:《馗书·别录甲》第61,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版,第288页。
    11 陈寅恪:《柳如是别传》第五章,“复明运动”,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9月第2版,第1193页。
    12 [民国]徐世昌辑:《晚晴移诗汇》卷19,《钱谦益》,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629册,集部·总集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44页上。有关钱谦益评价问题,另详许龙:《钱谦益降清 之人格心态透视》,《嘉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第49页。
    ① 钱钟书:《管锥编》,《全晋文》卷161,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990页。
    ② 有关钱谦益与佛教关系,另详谢正光:《钱谦益奉佛之前后因缘及其意义》,《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第13、14页。
    ③ 白文固:《明中后期的居士佛教初探》,《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第24页。
    ① 任继愈:《中国居士佛教史·序言》,潘桂明:《中国居士佛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版,第1页。
    ②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5,《袁了凡传》,第237-243页。
    ①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4,《瞿元立传·附董元宰传》,第235页。
    ②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8,《朱白民传》,第261页。
    ③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8,《朱白民传》,第261页。
    ④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8,《朱白民传》,第261页。
    ⑤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8,《闻子与传》,第263页。
    ⑥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8,《闻子与传》,第263页。
    ⑦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8,《程季清传》,第265、266页。
    ① 见黄忏华著《中国佛教史》,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281、282页。
    ② [明]云栖祩宏撰:《云栖大师遗稿》卷3,《普劝念佛一二》,载《莲池大师全集》第三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9月版,第1754页。
    ③ [明]云栖祩宏撰:《云栖大师遗稿》卷3,《普劝念佛一二》,载《莲池大师全集》第三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9月版,第1754页。
    ④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1,《唐体如传》,第206页。
    ⑤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2,《蔡槐庭传》,第215页。
    ⑥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4,《唐宜之传》,第229页。
    ⑦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4,《唐宜之传》,第229页。
    ⑧ 可参考附录二“晚明居士行迹总表”。
    ⑨ [明]憨山德清:《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卷27,《云栖莲池宏大师塔铭》,收录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语录部十六》(51),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394页上、下。
    ① [明]云栖祩宏撰:《云栖大师遗稿》卷2,《答常熟矍元初居士广口》,载《莲池大师全集》第三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9月版,第1704页。
    ②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0.《严敏唧传》,第199~201页。另见张廷玉:《明史》卷193,第5116、5117页。
    ③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0,《陆与绳传》,第201-203页、
    ④ 三皈依,梵文Trisaranagamana的意译,亦译“三皈戒”,简译“三皈”。佛教制度。佛教徒在入教时必须先于师前受“三皈依”,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意为对佛、法、僧的归顺依从。《大乘义章》卷10:“归依不同,随境说三,所谓归佛归法归僧。依佛为师,故曰归佛:凭法为药,故称归法;依僧为友,故名归僧。”参见任继愈主编:《佛教大辞典》第1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02页,“三皈依”条。
    ⑤ 吴明:《佛法戒律论(3)》,《法音》1990年第11期,第12页。
    ⑥ 怡年:《合掌跪拜与三皈依》,《世界宗教文化》1998年第2期,第59页。在释迦牟尼时代,三皈依并没有复杂的仪式,只要在佛前说:我今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就意味着成为一个佛教徒了。明代严持禁戒的见月律师,参照比丘、菩萨戒的受戒仪轨,编写一部《三皈五戒正轨》,此后,三皈依仪轨以这本册子为准逐渐流行至今(怡年:《合掌跪拜与三皈依》,《世界宗教文化》1998年第2期,第58、59页)。
    ①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52,《熊鱼山传》,第288页。
    ②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52,《熊鱼山传》,第289页。
    ③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52,《熊鱼山传》,第289页。
    ④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52,《熊鱼山传》,第289页。
    ⑤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52,《熊鱼山传》,第288-291页。
    ①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52,《熊鱼山传·附张大圆传》,第291页。
    ②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52,《熊鱼山传·附张大圆传》,第291页。
    ③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52,《熊鱼山传·附张大圆传》,第291页。
    ④ 黄毓祺事详《历代著名居士传》卷51,《黄介子传》,第279、280页。
    ⑤ 律为经、律、论三类佛教经典(三藏)之一。律,是佛教组织为教徒或信众制定的纪律或行为规范。精通律藏的称为律师。律藏可开示“戒”,故戒、律合称。根据佛教理论,守持戒律不仅是佛子们解脱生死、开佛知见、证悟无上菩提而达涅槃妙境的始基,而且是佛教正法住世的依据与标志。大乘菩萨戒的重要经典是《梵网经》。参见任继愈主编:《佛教大辞典》第1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09页,“三藏”条:戴传江译注:《梵网经》卷下,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5月版,前言第1页。
    ⑥ 参见任继愈主编:《佛教大辞典》第3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806页,“受戒”条。
    ① 比丘,指出家男众。见戴传江译注:《梵网经》卷下,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5月版,第191页;优婆塞,梵文Upasaka,亦译为“乌波索迦”、“优波裟迦”、“伊蒲塞”等,意为“清信士”、“近事男”、“近善男”等。指亲近皈依佛、法、僧三宝、接受五戒的在家男居士。亦通称一切在家的佛教男信徒。参见任继愈主编:《佛教大辞典》第2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21页,“优婆塞”条。比丘尼,则指出家女众,俗称尼姑。优婆夷,指在家女众,或称女居士。
    ② 佛门四众弟子指比丘(出家男众)、比丘尼(出家女众)、优婆塞(在家男众)、优婆夷(在家女众)。
    ③ 任继愈主编:《佛教大辞典》第2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43页,“五戒”条。关于五戒具体内容,另见戴传江译注:《梵网经》卷下,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5月版,第208-220页。
    ④ 即(1)不杀生:(2)不偷盗:(3)不婬欲:(4)不妄语:(5)不饮酒:(6)不眠坐高广华丽之床;(7)不装饰、打扮及观听歌舞;(8)不食非时食(正午过后不吃饭)。前七为戒,后一为斋。任继愈主编《佛教大辞典》第1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3页,“八戒”条。
    ⑤ 任继愈主编《佛教大辞典》第1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3页,“八戒”条。
    ⑥ 见戴传江译注:《梵网经》前言,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5月版,第2、3页。
    ① 见戴传江译注:《梵网经》卷下,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5月版,第194页。
    ② 参见任继愈主编:《佛教大辞典》第4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073页,“菩萨戒”条。
    ③ 资料来源:任继愈主编《佛教大辞典》第4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073页,“菩萨戒”条。
    ① 资料来源:任继愈主编《佛教大辞典》第4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073页,“菩萨戒”条。
    ② 见戴传江译注:《梵网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5月版,前言第4页。另据《梵网经》卷下《菩萨心地品之下》,菩萨戒具体有十重戒、四十八轻戒,第208-311页,
    ③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2,《庄复真传》,第217页。
    ① 见戴传江译注:《梵网经》卷下《菩萨心地品之下》,第45,《不化众生戒》,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5月版,第301页。
    ② 十戒为佛教戒律。亦称“沙弥戒”。指沙弥和沙弥尼所受的十条戒条。据《俱舍论》卷14、《沙弥十戒法并威仪》、《沙弥尼戒经》等载:(1)不杀生:(2)不偷盗;(3)不婬;(4)不妄语:(5)不饮酒;(6)不涂饰香鬘:(7)不听视歌舞:(8)不坐高广大床:(9)不非时食:(10)不蓄金银财宝。任继愈主编《佛教大辞典》第1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2页,“十戒”条。
    ③ 菩萨的实践修行,称为“菩萨行”,其宗旨在于舍身为一切众生,拔苦与乐。见任继愈主编:《佛教大辞典》,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073页,“菩萨戒”条。
    ④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2,《黄平倩传》,第216页。
    ⑤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2,《黄平倩传》,第216页。
    ⑥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2,《黄平倩传》,第216页。
    ⑦ 见戴传江译注:《梵网经》卷下《菩萨心地品之下》,第四十五,《不化众生戒》,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5月版,第301页。
    ⑥ 见戴传江译注:《梵网经》卷下《菩萨心地品之下》,第四十五,《不化众生戒》,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5月版,第301页。
    ① 任继愈:《中国居士佛教史·序言》,潘桂明:《中国居士佛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版,第1页。
    ② 语出《佛说天地八阳神咒经》,原文曰:“人之身心,是佛法器”。
    ③ 任继愈:《中国居士佛教史·序言》,潘桂明:《中国居士佛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版,第2页。
    ① 任继愈主编《佛教大辞典》第3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768页,“《明嘉兴楞严寺方册本大藏经》”条。
    ② 参见朱贻强:《公安三袁居士佛教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32页
    ③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4,《瞿元立传》,第231页。
    ④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4,《瞿元立传》,第231页。
    ⑤ 高峰:《紫柏大师与万历社会研究》,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93页。
    ⑥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4,《瞿元立传》,第232页
    ⑦ 有关《南藏》、《北藏》的来历,详见第一章第四节,第一部分。
    ①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4,《瞿元立传》,第233页。
    ② 了凡后与李如松赴朝鲜之役。[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5,《袁了凡传》,第238页。
    ③[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5,《袁了凡传》,第238、239页。
    ④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5,《袁了凡传》,第239页。
    ⑤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0,《陆与绳传》,第203页。
    ⑥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4,《瞿元立传·附吴体中传》,第235页。
    ⑦ [清]钱谦益:《牧斋有学集》卷41,《募刻大藏方册圆满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9月版,第1398页。
    ⑧ 参见[清]钱谦益:《牧斋有学集》卷41,《募刻大藏方册圆满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9月版,第1400页。
    ① 论,为佛教三藏之一。佛教典籍按其所载内容,划分为经、律、论三藏。经,一般认为是佛说过的话的汇编,是佛教教义的基本依据:律,是佛教组织为教徒或信众制定的纪律或行为规范:论,是对经、律等佛典中教义的解释或重要思想的阐述。通达佛法、能为人讲说的人称为法师;精通经藏的称为经师:精通律藏的称为律师:精通论藏的称为论师:遍通经、律、论三藏的称为三藏法师,如唐三藏法师玄奘。参见任继愈主编:《佛教大辞典》第1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09页,“三藏”条
    ②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4,《瞿元立传·附王宇泰传》,第234页。
    ③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8,《陈用拙传》,第264页。
    ④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2,《蔡槐庭传》,第214页。
    ⑤ [明]憨山德清:《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卷30,《云谷先大师传》,收录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语录部十六》(51),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428页下~429页上。
    ⑥ [明]程嘉燧:《常熟县破山兴福寺志》,卷3,屠隆《重建破山寺碑》、瞿汝稷《重修兴福寺唱导文》,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244册,史部·地理类,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版,第860页下、862页上~863页上。
    ⑦ 谢正光:《钱谦益奉佛之前后因缘及其意义》,《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第16、17页。
    ⑧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2,《虞长孺传》,第216页。
    ⑨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2,《虞长孺传》,第216页。
    ⑩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9,《周景文传》,第267页。
    11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5,《袁了凡传》,第239页。
    12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8,《黄子羽传》,第263页。
    ① 任继愈主编:《佛教大辞典》第2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28页。另,《维摩诘经》卷上,《弟子品第三》,有类似表述:“印可,即印证认可,指弟子修道成就时,其师对道行、境界予以承认或肯定。”赖永海、高永旺译注:《维摩诘经》卷上,《弟子品第三》,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5月版,第35页。
    ② 赖永海、高永旺译注:《维摩诘经》卷上,《弟子品第三》,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5月版,第34~35页。
    ③ [宋]普济:《五灯会元》卷10,《青原下九世清凉益禅师法嗣·杭州灵隐清耸禅师》,海口:海南出版社,2011年10月版,第794页。
    ④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2,《虞长孺传》,第215页。
    ⑤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2,《虞长孺传》,第216页。
    ⑥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2,《虞长孺传》,第216页。
    ①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51,《黄介子传》,第279页。
    ②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51,《黄介子传》,第279页。
    ③ 三界,梵文Trilokya的音译。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合称。皆处在“生死轮回”的过程中,是有情众生存在的三种境界。佛教以三界为“迷界”,认为从中解脱达到“涅槃”才是最高理想。参见任继愈主编:《佛教大辞典》第1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97页,“三界”条。
    ④ 六道,又称六趣。指众生根据自己的善恶行为,而招感轮回转生之处。即地狱、饿鬼、畜生(亦译“傍生”)、阿修罗、人、天(三界诸天)。详见任继愈主编:《佛教大辞典》第2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57页,“五趣”条。
    ⑤ [东晋]佛陀跋陀罗译:《观佛三昧海经》卷第六,《观四无量品第五》,《碛砂大藏经》第39册,北京:线装书局,2005年影印宋元版,第70页下。
    ⑥ 依据佛教理论,有情指有情识的生物,也称为“众生”。详见任继愈主编:《佛教大辞典》第2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89页,“有情世间”条。
    ⑦ [唐]般若译:《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释传印主编:《中国佛教护国文献集成》第3册,北京: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版,第107页。原文如下:“有情轮回生六道,犹如车轮无始终。”
    ① 涅槃,梵文Nirvana或巴利文Nibbana音译,亦译“泥洹”、“涅槃那”等,意译“灭”、“灭度”、“寂灭”、“无为”、“无生”等。指超越生死,不再投生于三界六道之中。为佛教修习之最高目标。详见任继愈主编:《佛教大辞典》第3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044页。
    ②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2,《虞长孺传》,第216页。
    ③ 陈林译注:《无量经》,《发大誓愿第六》,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5月版,第57页。
    ④ 阿惟越致:音译又作“阿毗跋致”,意译为“不退转”。指在修行佛道的过程中,不退失既得的功德。是菩萨的阶位名,要经过一大阿僧祗劫的修行,才能到达此位。参见陈林译注:《无量经》,《发大誓愿第六》,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5月版,第59页。
    ⑤ 陈林译注:《无量经》,《发大誓愿第六》,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5月版,第59页。
    ⑥ 陈林译注:《无量经》,《发大誓愿第六》,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5月版,第89页。
    ⑦ 陈林译注:《无量经》,《发大誓愿第六》,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5月版,第53、54、62、66、123、124、128、135等页;另,“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见[东晋]鸠摩罗什译:《佛说阿弥陀经》,北京:金城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8页。
    ⑧ 三途,即三恶道,梵文Tridurgati的意译。因果轮回的教义之一。谓众生依所造恶业而堕入之三恶处: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详见任继愈主编:《佛教大辞典》第1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03页,“三恶道”条。
    ⑨ 往生,指有情众生死后转生于他方世界。按佛教教义,娑婆世界众生,由所造之业而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中生生死死、轮回不已,如在苦海不得出离;佛大慈大悲,以其愿力建成净土,以救度众生出离生死轮回,往生于净土之中。众生愿求往生,则称“愿生”。往生大体有五类:(1)极乐往生。《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所说,死后往生阿弥陀佛之西方极乐世界,化生于彼土莲花中。往生之法有多种,如:念佛名号而往生,称“念佛往生”;修习念佛之外的诸善万行而往生,称“诸行往生”,或称“万行往生”:既念佛名号又修诸善行而往生,称“助念往生”:闻佛名号而生信,得以往生,称“闻名往生”等。(2)兜率天往生。(3)阿閦朗佛国往生。(4)十方往生。(5)其他往生。详见任继愈主编:《佛教大辞典》第3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781、782页。既念佛名号又修诸善行而往生,称“助念往生”:
    ① [唐]实叉难陀译:《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中,《阎罗王众赞叹品第八》、《称佛名号品第九》,新北:玄奘印刷文化有限公司,2011年版,第151~153、164、165页。
    ② 黄毓祺、金正希等居士,由于其殉节特殊情况,故无人助念,所赖皆是个人平日修为与临终正念。
    ③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0,《陆与绳传》,第203页。
    ④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2,《顾清甫传》,第213页。
    ⑤ 缁衣,黑色的衣服,指僧尼的服装,借指僧侣。
    ⑥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2,《鲍性泉传》,第217页。
    ⑦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8,《陈用拙传》,第264页。
    ⑧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8,《黄子羽传》,第263页。
    ⑨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8,《王先民传》,第264页。
    ①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1,《戈以安传》,第206、207页。
    ②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8,《闻子与传》,第263页。
    ③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2,《蔡槐庭传》,第215页。
    ④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8,《黄元孚传》,第262页。
    ⑤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1,《戈以安传》,第206、207页。
    ⑥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2,《顾清甫传》,第213页。
    ⑦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7,《刘玉受传·附李子木传》,第258页。
    ⑧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4,《瞿汝稷传·附王宇泰传》,第234页。
    ⑨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8,《程季清传》,第265页。
    ⑩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9,《周景文传》,第267页。
    ①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8,《闻子与传》,第263页。
    ②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8,《黄元孚传》,第262页。
    ③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8,《黄元孚传》,第262页。
    ④ 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7月版,第8页。
    ① 何宗美:《公安派结社考论·前言》,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年4月版,第3页。
    ② 本表制作参考了何宗美:《公安派结社考论》附“公安派结社情况简表”,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年4月版,第322~330页,以及书中其他相关部分。
    ① 何宗美:《公安派结社考论》,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年4月版,第125页。
    ② [明]袁中道:《珂雪斋集》卷17,《潘去华尚宝传》,第729页。
    ③ [明]谈迁:《国榷》卷72,万历十二年十一月庚寅条,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12月版,第4492页。
    ④ [明]谈迁:《国榷》卷72,万历十二年十一月庚寅条,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12月版,第4493页:“申时行言:‘守仁致知出于大学,良知本于孟子。献章主静沿于周敦颐、程颢,非自创门户也。孝友如显(原文如此,疑为“献”)章,功业如守仁,非禅也,……皇祖尝称王守仁有用道学’”云云;第4494页,有“嘉靖初,榜禁王氏之学,谓毋踵袭邪说”语。可知,王守仁之学曾被视为“禅学”、“邪说”而受到官 方排斥,后渐被视为“有用道学”。
    ① [明]袁中道:《珂雪斋集》卷17,《潘去华尚宝传》,第729页。
    ② 即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
    ③ [清]周承弼等修:《公安县志》卷6,《人物列传·袁宗道传》,沙市新新代印,民国26年(1937年)铅印本,第17页。另,袁中道:《珂雪斋集》卷17,第709页,《石浦先生传》云:“戊戌,再入燕。先生官京师,仲兄亦改官,至予入太学。乃于城西崇国寺蒲桃林结社论学。往来者潘尚宝士藻、刘尚宝日升、黄太史辉、陶太史望龄、顾太史天峻、李太史腾芳、吴仪部用先、苏中舍惟霖诸公。”
    ④ 宏道、中道相关诗文如下:《袁宏道集笺校》卷15,《瓶花斋集之三·诗》,第641页,《崇国寺葡萄园集黄平倩、钟君威、谢在杭、方子公、伯修、小修剧饮》:第646页,《夏日同江进之、丘长孺、黄平倩、方子公、家伯修、小修集葡萄方丈,以五月江深草阁寒为韵,余得五字》:第661页,《秋日集江进之、王以明、方子公、王章甫、小修饮崇国寺,分韵得邦字》。袁中道:《珂雪斋集》卷3,第116页,《午日同钟樊桐、黄慎轩、方子公、秦京、伯修,中郎崇国寺葡萄林分韵得扫字》。
    ⑤ 关于董其昌加入蒲桃社,袁宏道和袁中道文集皆有记载。参见《袁宏道集笺校》卷14,《瓶花斋集之二·诗》,第620-621页,《冬夜同黄平倩兄弟、董玄宰、家伯修、小修集顾升伯斋中剧谭偶成》:另《珂雪斋集》卷17,第711页,《石浦先生传》有“逾年,先生旧社友董其昌视学政”语。
    ⑥ 以下诗文可为佐证:《袁宏道集笺校》卷13,《瓶花斋集之一·诗》,第590页,《暮春同黄无净、曹季和、黄昭质、家伯修游高粱桥》:第598页,《夏初黄无净邀同项玄池诸公及家伯修泛舟三忠祠》。《珂雪斋集》卷3,第104、105页,《同黄昭素、昭质及两兄夜饮顾升伯斋》:第111页,《得胜门净业寺看水,同黄庭翠、黄慎轩兄弟、钟樊桐两兄》;第112、113页,《同谢于楚、谢在杭、伯修、中郎火神庙小饮看水》。
    ⑦ 李贽、焦竑虽未能参加蒲桃社,但与社中成员交往密切。如袁氏昆仲曾几次向李贽问学,丘坦、潘士藻、陶望龄等与李贽多有交往。另,焦竑为董其昌、陶望龄、黄辉同年进士,与袁宗道同任东宫讲官。小修《石浦先生传》载,宗道曾“就之问学,共引以顿悟之旨”(《珂雪斋集》卷17,第709页)。可知,除李贽之外,在佛学上,焦竑对宗道亦有引领之功。而焦、李二人私交很好,如果焦竑在万历二十六年以后一直在北京任职,那么,可以推测,他与李贽皆有可能加入蒲桃社,因为万历二十一年夏至二十六年初焦竑一直在京师任职,而万历二十五年和二十六年李贽也寓居北京西山极乐寺,二十六年初,焦竑因顺天乡试被劾贬官福宁,携家眷南归,李贽亦同舟南返(参李剑雄:《焦竑年谱》,焦竑《澹园集》附编四,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298页),此年清明以后,袁宏道才抵京(按,由《袁宏道集笺校》卷13,第587页,《德州舟中清明》,可知宏道清明节尚在德州。入京后有诗《暮春同黄无净、曹季和、黄昭质、家伯修游高 粱桥》,第590页,知其入京时间为清明节后),蒲桃社正式成立,李贽、焦竑未能加入其中。
    ① 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117页。
    ② 龙溪先生,即罗汝芳。近溪先生,即王艮,王心斋。
    ③ 关于袁氏兄弟对阳明先生本人及其他心学学者的推祟,其文集中多有所见。如袁宗道《白苏斋类集》卷22《杂说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9月版,第307页:“予始读阳明先生集,……嗟乎!先生弢藏最上一着,许多年不露一点端倪,若非龙溪自悟,当终身闭口矣。大宗匠作用何如哉?”《袁宏道集笺校》卷43,第1153页,《答陶周望》:“阳明、近溪,真学脉也。”袁中道《珂雪斋集》卷23,第984页,《寄陶石箦》:“龙溪、近溪,真学脉也。”
    ④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288,第7394页,《文苑四·黄辉传》。
    ⑤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288,《文苑四·董其昌传》,第7396页。
    ⑥ [明]袁中道:《珂雪斋集》卷17,《潘去华尚宝传》,第729页。
    ⑦ [明]袁中道撰,刘如溪点评:《游居柿录》卷9(万历四十二年),青岛:青岛出版社,2010年4月第2版,第196页。
    ⑧ 按《袁宏道集笺校》卷22,第763页,《答李元善》尺牍云:“寒天无事,小修著《导庄》,弟著《广庄》,各七篇。导者导其流,似疏非疏也:广者推广其意,自为一《庄》,如左氏之《春秋》,《易经》之《太玄》也”。
    ⑨ [明]袁宏道:《西方合论·自序》,藕益智旭辑:《原本净土十要》,第4册,台北:大乘精舍印经会,1980年版,第15页。
    ⑩ 即上文鼓励中郎裒集西方诸论的愚庵和尚。
    11 [明]王元翰:《凝翠集》卷3,《尺牍·与野愚僧书》,《丛书集成续编》,第117册,集部·别集类,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第915页上、下。另见宋志英辑:《明代名人尺牍选萃》,第4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版,第216、217页。
    12 何宗美:《公安派结社考论》,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年4月版,第181页。
    ① [明]袁中道:《珂雪斋集》卷18,《吏部验封司郎中中郎先生行状》,第756页。
    ② [明]袁中道:《珂雪斋集》卷18,《吏部验封司郎中中郎先生行状》,第757页。
    ③ [明]袁中道:《珂雪斋集》卷18,《吏部验封司郎中中郎先生行状》,第757页。
    ④ 即申时行,万历十一年(1583年)至十九年(1591年)任内阁首辅,中郎令吴时,已致仕归,居老家长洲(今苏州)。申时行事详见张廷玉:《明史》卷218,第5747~5750页:《明神宗实录》多有记载,如卷237,万历十九年六月壬寅条;卷238,万历十九年七月庚午条,等等。
    ⑤ [明]袁中道:《珂雪斋集》卷18,《吏部验封司郎中中郎先生行状》,第757页。有关中郎治吴政绩,另见[清]周承弼等修:《公安县志》卷6,《人物列传·袁宏道传》,沙市新新代印,民国26年(1937年)铅印本,第20、21页。
    ⑥ [明]袁中道:《珂雪斋集》卷16,《龚春所公传》,第697~699页。
    ⑦ [明]袁中道:《珂雪斋集》卷16,《龚春所公传》,第697页。
    ⑧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0,《严敏卿传》,第201页。
    ⑨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0,《严敏卿传》,第201页。
    ⑩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50,《马邦良传》,第273页。
    11 [明]袁中道:《珂雪斋集》卷16,《龚春所公传》,第697页。
    12 [明]袁中道:《珂雪斋集》卷16,《龚春所公传》,第698页。
    13 关于中郎去吴的原因,有学者认为主要原因是县令官职小,责任大,很辛苦:繁忙的县令生活与他的行乐享受的人生观相冲突(陈娟:《<去吴七牍>的修辞策略》,《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第81页)。另,中郎弟小修认为主要缘于天池山之讼,中郎意见与上级相左。而“郁郁不乐,遂闭门有拂衣之志”,祖母病危给了他一个托辞而已。参见袁中道:《珂雪斋集》卷18,《吏部验封司郎中中郎先生行状》,第757页。
    ① [明]袁中道:《珂雪斋集》卷18,《吏部验封司郎中中郎先生行状》,第757页。
    ②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8,《黄元孚传》,第262页。
    ③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5,《袁了凡传》,第239页。
    ④ 据袁小修《龚春所公传》云:“龚氏世耕谷升之里,……家酷贫,舌耕犹不给,环堵萧然。公于于然,略无几微仛傺(按指失意)。……至四十余,始举于乡。”后成进士,授刑部主事,历官河南布政使等职,“又素俭,所得禄入,自营产业之外,分给族人。”[明]袁中道:《珂雪斋集》卷16,《龚春所公传》,第697页。
    ⑤ [明]袁中道:《珂雪斋集》卷16,《龚春所公传》,第699页。
    ⑥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216,《陶望龄传》,第5713页。
    ⑦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4,《陶周望传·附陶爽龄传》,第227页。
    ⑧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0,《焦弱侯传》,第227~229页。
    ⑨ [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卷31《泰州学案一》,《处士王东崕先生襞·附樵夫朱恕、陶匠韩乐吾、田夫夏叟》,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1月第2版,第719、720页。
    ⑩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3,《李卓吾传》,第219页。
    11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3,《李卓吾传》,第219页。第220页。
    ①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2,《顾清甫传》,第212-213页。
    ②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2,《黄平倩传》,第216页。
    ③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2,《蔡槐庭传》,第215页。
    ④[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7,《赵凡夫传》,第257页。
    ⑤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8,《丁剑虹传》,第260页。
    ⑥ [靖]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8,《丁剑虹传》,第260页。
    ⑦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2,《蔡槐庭传》,第214页。
    ⑧ 参见李竞艳:《晚明士人群体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134页。
    ⑨ 参见李竞艳:《晚明士人群体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140页。
    ⑩ 参见李竞艳:《晚明士人群体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134页。
    ①这方面研究成果主要有,陈寅恪著《柳如明别传》,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9月第2版:柳素平著《晚明名妓文化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版:傅湘龙:《晚明文人士大夫居士化的多元景观——以刻经、念佛、纵欲为例》,《云梦学刊》2010年第1期。
    ②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17,第449页。
    ③ [明]袁中道:《珂雪斋集》卷17,《梅大中丞传》,第712页。
    ④ 他在致王锡爵的信中云:“老母奉佛数十年,久断酒肉。荆人萧然荆布,不爱繁华。今姑妇日向大师莲座前焚香燃烛,而学诵金刚心经,都无所事事。不肖清赢,寡所嗜好,近习调心炼性,世缘渐空。”[明]屠隆:《白榆集》卷7,《书二·奉王宗伯元驭先生》,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180册,集部·别集类,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212页下。
    ⑤ [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9月版,第445、446页。
    ⑥ [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卷3,《与龚惟长先生尺牍》,第205、206页。
    ① [明]袁中道:《珂雪斋集》卷24,《答钱受之》,第1025页。
    ② [明]袁中道:《珂雪斋集》卷25,《与段幻然》,第1062页。
    ③ [宋]释延寿:《宗镜录》卷21,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359页。
    ④ 赖永海、高永旺译注:《维摩诘经》卷上,《方便品第三》,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5月版,第24、25页。
    ⑤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31,《张功甫传》,第165页。
    ⑥ [明]袁中道:《珂雪斋集》卷5,《感怀诗五十八首·其十》第192页。
    ⑦ 参见傅湘龙:《晚明文人士大夫居士化的多元景观——以刻经、念佛、纵欲为例》,《云梦学刊》,2010年第1期,第32页
    ⑧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2,《顾清甫传》,第212、213页。
    ⑨ 见附录一“晚明居士学佛护教表”。
    ⑩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4,《朱兆隆传》,第233、234页。
    11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38,《王道安传》,第192页。
    ① 中世纪基督教传入中国,前后有三次。第一次是唐代基督教聂思脱里派的传入,被称为景教。著名的西安出土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就曾经经过明清之际这批耶稣会士的考订。元王朝的政权混一欧亚,基督教也因之再度传来。明清之际的耶稣会士是第三度传来基督教。但这一次的交往,由于教廷官方后来否定了利玛窦的政策(认为它是丧失原则立场的投降政策)而导致中国朝廷和罗马教廷之间关系的决裂,因而也就导致第三次基督教传入的结束。参见[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第24、25页。
    ② 利玛窦,Matteo Ricci,意大利人,生于1552年,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卒于北京。
    ③ 关于利玛窦来华时间,存在不同说法。此说沿用艾儒略《大西利先生行迹》:《徐光启利子碑记》则说是万历八年(1580年):又据利玛窦万历二十八年所上疏,则可能为万历十年(1582年)。参见何兆武著《中西文化交流史论》,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10月版,第4页。
    ④ 另一个主要活动方式是向朝廷进贡上书,传教士的许多著作就是进呈的书籍或者论道的记录。参见何兆武著《中西文化交流史论》,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10月版,第2页。
    ⑤ 林金水:《利玛窦交游人物表》,《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一辑,1981年3月,第117页。
    ⑥ 林金水:《利玛窦交游人物表》,《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一辑,1981年3月,第118页。
    ⑦ 交往时间为公元纪年。不唯表4-8如此,本节中,凡引自外国著作的内容,为避免公历与农历的混淆,在时间标示上依从原文,而采纳公元纪年法。
    ① 载《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一辑,1981年3月,第129页。
    ① 载《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一辑,1981年3月,第133页。
    ② 关于黄辉与利玛窦交往的时间,林金水表格没有列出。可结合以下史实判断。利玛窦一行曾两度抵达北京,第一次为1598年9月至11月,时值日本发动侵略朝鲜战争,北京城内人心恐慌,明廷对异邦人犹为疑忌。利玛窦要求拜访的京官一一回避,连携其入京的王忠铭尚书也担心涉嫌“通敌”而不愿向皇帝引见。利玛窦滞留北京两月,不得不离京南返。1601年1月24日,即万历二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利玛窦等再度抵达北京,直到1610年5月11日逝世,十年间一直在北京,与士大夫广泛交游,开展传教活动。故联系时局分析,黄辉与利玛窦交往应该是在后者二度留居北京期间,即1601年1月24日至1610年5月11日期间,鉴于黄辉因结社谈禅为人所劾而于万历三十年(1602年)8月离京辞归,可判断,其与利玛察交往时间可确定在1601年至1602年期间。参见[意]利玛窦著,刘俊余、王玉川译:《利玛窦中国传教史》,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版(下同),第272-417页:袁中道:《珂雪斋集》卷23,《答苏云浦》,第979页:魏开肇:《利玛窦和北京》,《北京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第67-75页。有关黄辉离京时间参见杨正显:《陶望龄与晚明思想·附陶望龄、陶爽龄年谱》,台北县永和市: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0年版,第155页。
    ③ 林金水:《利玛窦交游人物表》,《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一辑,1981年3月,第142页。
    ① 此人为李贽,其与利玛窦1599年交游于南京,1600年交往于济宁。
    ② 据《利玛窦中国札记·中译者序言》称:利子“在晚年的时候,他感到余日无多,便开始把他在中国传教的经历撰写下来。到他死时,这份记录已告完成,仅留下一些空白以待后来补充。这个记录就是为人们所熟知的《利玛窦札记》(或称日记、手稿)这一著名历史文献的由来。1614年到1615年,金尼阁把它从意大利文译为拉丁文,并增添了一些传教史和利玛窦本人的内容,附有利玛窦死后荣哀的记述”,在德国出版。而《利玛窦中国传教史》是由意大利文本《利玛窦札记》译成中文的。所以,无论是《利玛窦中国札记》,还是《利玛窦中国传教史》,都是以利玛窦日记为基础的。正如金尼阁所说,其真正作者仍然是利玛窦。在行文过程中,笔者所称的“利玛窦日记”,指的就是以上两部文献中除去金尼阁所增添的部分,即利玛窦所记的中国见闻部分。参见何兆武、何高济:《利玛窦中国札记·中译者序言》,第2、4页;罗光:《利玛窦中国传教史·利玛窦全书序》,第2页。
    ③ 倪静雯:《利玛窦与南京》,《东南文化》2004年第5期。
    ④ 载《学习与思考》1982年第4期。
    ⑤ 载《历史研究》1983年第1期。
    ① 方豪:《利玛窦年谱》,见《方豪六十自定稿》,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9年6月版,第1572页。
    ② 利玛窦是在1598年7月4日从南昌启程去南京的,考虑到所行的水路里程,推知很可能于本月抵达南京。参见[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第317、328页。
    ③ 根据利玛窦的说法,张孟男、赵参鲁、王樵、扬荆岩、郭明龙、叶向高等六人交结利玛窦,是受到王忠铭与其交往的影响。参见[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第343页。
    ① 据黄宗羲《明儒学案》卷35《泰州学案四》,《给事祝无功先生世禄》云:其学说“非儒者气象,乃释氏作用见性之说也”,可知,祝世禄为佛教居士。[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卷35《泰州学案四》,《给事祝无功先生世禄》,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1月第2版,第848页。
    ① 因为应天巡抚赵可怀对数学问题和欧洲的一些情况“极感兴趣,以致几乎是把他的客人(利玛窦)强行留下了十天”,而此前利玛窦“曾好几次进城拜望尚书”。联系二者,推测其逗留南京至少十几天。参见[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第318、322页。
    ② 根据利玛窦到达北京时间为1598年9月8日“前夕”,同时考虑他们所行的水路里程,故推测其从南京出发时间约为1598年8月中下旬。参见[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第328、329页。
    ①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第318页。
    ②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第318页。
    ③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第318页。
    ④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第319页。
    ⑤ 利玛窦在日记中写道:“根据报告,日本人己被赶出朝鲜,损失重大,回国去了。关白王已经去世,他就是以其征服朝鲜和整个广大中国的计划而使并不好战的中国人感到惊恐的那位日本统治者。”[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第341页。
    ⑥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第341页。
    ⑦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第346页。
    ⑧ 有关王氏父子与佛教渊源,详见《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4,《瞿元立传·附王宇泰传》,第234、235页。
    ① 关于祝世禄生平与思想,参见[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卷35《泰州学案四》,《给事祝无功先生世禄》,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1月第2版,第848-852页。
    ② 关于焦竑生平与思想,详见《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4,第227-229页:《明儒学案》卷35《泰州学案四》,《文端焦澹园先生竑》,第828-834页:张廷玉:《明史》卷288,《文苑四·焦竑传》: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下,《焦修撰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9月版,第623、624页。
    ③ 张廷玉《明史》没有李贽传,贽事载《明史》卷221,《耿定向传》,第5817页。另见《珂雪斋集》卷17,《李温陵传》,第719-725页;《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3,《李卓吾传》,第219、220页。
    ④ 何宗美:《公安派结社考论》,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年4月版,第151页。
    ⑤ 详见李圣华:《京都攻禅事件与公安派的衰变》,《西北师大学报》2001年第1期,第98-102页。
    ⑥ 《明神宗实录》卷318,万历二十六年正月丁未条。
    ⑦ [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卷22,《答谢在杭》,第783页。另,小修《长歌送谢在杭司理之东昌》亦表达对旧日道友相聚欢洽的回忆以及对在杭的宽慰和期望。如诗中有云:“竹里一枰池畔杯,镇日清言忘暑路。莲花塘上浮舟醉,一曲未终雷雨至”:“浊者是泾清者渭,世人自贱吾自贵”;“纵君淡泊薄功名,政成虎爪自相远。”见《珂雪斋集》卷3,第110、111页。
    ① 从书信推测,中郎“昨岁之遭”,看来也是此人的影响所致。“昨岁之遭”,可能是指他补官之事。参见朱贻强:《公安三袁居士佛教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144页。
    ②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27,《释道·紫柏祸本》,第690、691页。
    ③ 按:明史本传云,沈一贯素恶沈鲤、郭正域、温纯、杨时乔等清严自持之士。“会正域议夺吕本谥,一贯、(朱)庚与本同乡,寝其议。由是益恶正域并恶鲤及纯、时乔等,而党论渐兴。浙人与公论忤,由一贯始。”见张廷玉:《明史》卷218,《沈一贯传》,第5958页;又,关于沈一贯与浙党的专门研究文章,见孙立辉:《沈一贯与浙党研究》,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④见张廷玉:《明史》卷218,《沈一贯传》,第5759页。从明史本传可知,沈一贯辅政十三年,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入阁起,至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辞归止;主政四年,自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任首辅始,迄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谢病不出止。
    ⑤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218,《沈一贯传》,第5759页。
    ⑥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释道·二大教主》,第691页。
    ⑦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释道·二大教主》,第691页。
    ⑧[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10,《词林·黄慎轩之逐》,第270、271页。
    ⑨ 利玛窦继1598年后第二次到达北京,时间为1601年1月24日,即万历二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参见[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第402页。
    ②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第437页。
    ③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27,《释道·紫柏祸本》,第690页。
    ④ 详见本章第二节。
    ⑤ [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卷44,《德山麈谈》,第1297页。相关研究见李圣华:《京都攻禅事件与公安派的衰变》,《西北师大学报》2001年第1期,第101页。
    ①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第363页。
    ②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第363页。
    ③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第364页。
    ④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第364页。
    ⑤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第369页。
    ⑥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第369页。
    ⑦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第359页。
    ① [明]汤显祖著,徐朔方笺校:《汤显祖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6月版,第440页。
    ② 见徐朔方:《论汤显祖及其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8月版,第91-103页。
    ③ 据利玛窦称,李贽前来拜访时,表达了自己对利子所传之教的看法,即“基督之道是唯一真正的生命之道”。[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第359页。
    ④ [明]李贽:《焚书》卷6,《赠利西泰》,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8月第2版,第247页。
    ⑤ [意]艾儒略著,向达译:《合校本大西西泰利先生行迹》,北平:上智编译馆,1947年版,第11页(缩微胶卷)。
    ⑥ [明]李贽:《续焚书》卷1,《与友人书》,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8月第2版,第35页。
    ⑦ 见后文“居士和《交友论》”。
    ⑧ [明]祝世禄:《环碧斋诗》卷3,《赠利玛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第94册,集部·别集类,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220页上。
    ① 方豪:《利玛窦交友论新研》,《方豪六十自定稿》下册,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9年版,第1849页。
    ② 严晓翠:《利玛窦<交友论>与明末士林》,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36-49页。
    ③ 黄宗羲云:祝氏学说“非儒者气象,乃释氏作用见性之说也”,见[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卷35《泰州学案四》,《给事祝无功先生世禄》,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1月第2版,第848页。
    ④ [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卷35《泰州学案四》,《给事祝无功先生世禄》,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1月第2版,第848页。
    ⑤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第345页。
    ⑥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第345、346页。
    ① [意]利玛窦:《利玛窦中国传教史》,第372页。
    ②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第358、359页。
    ③ 李珺平:《李贽与利玛窦会面次数及意义》,《民族文学研究》2010年第1期,第107、108页。
    ④根据前段引文可知,李贽当时住在焦竑家中。
    ⑤ [意]利玛窦:《利玛窦中国传教史》,第307页。
    ⑥ 泰西利玛窦著,嘉应叶德禄校:《合校本交友论》,北平上智编译馆出版,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五月二十八日出版,第5页。
    ① [明]焦竑撰,李剑雄点校:《澹园集》卷48,《古城答问》,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735页。
    ②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第351页。
    ③[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4,《瞿元立传·附王肯堂传》,第234页。
    ④ 此处,西方指佛教经典所言的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净土,西方之道则指通过念佛往生诤土的法门。
    ⑤ [明]汤显祖著,徐朔方笺校:《汤显祖诗文集》卷2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6月版,第997页。
    ⑥ [明]汤显祖著,徐朔方笺校:《汤显祖诗文集》卷2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6月版,第997页。
    ⑦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第343页。
    ① [明]王肯堂:《郁冈斋笔麈》第3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107册,子部·杂家类,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版,第680页。
    ② [明]王肯堂:《郁冈斋笔麈》第3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107册,子部·杂家类,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版,第680~685页。
    ③ 钟来因:《<金瓶梅>·汤显祖·利玛窦·王彦泓父子——明季文学史上的文人关系》,《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86年第2期,第70页。
    ④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第351页。
    ⑤ 钟来因:《<金瓶梅>·汤显祖·利玛窦·王彦泓父子——明季文学史上的文人关系》,《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86年第2期,第70页。
    ⑥ 因为利玛窦学习中文、研习儒学、传播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等等,都是吸引中国人的方法,最终目的是引其走上基督教的信仰之途。对于这个“最终打算”,他始终是将其“当作绝密加以保守的”。参见[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第292页。
    ① [明]汤显祖著,徐朔方笺校:《汤显祖诗文集》卷2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6月版,第997页。
    ② 林金水:《利玛窦交游人物表》,《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一辑,1981年3月,第124页。
    ③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230,《汤显祖传》,第6015、6016页。
    ④ 参见钟来因:《<金瓶梅>·汤显祖·利玛窦·王彦泓父子——明季文学史上的文人关系》,《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86年第2期,第68页。
    ⑤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288,《焦竑传》,第7393页。
    ⑥ [明]李贽:《续焚书》卷1,《与友人书》,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8月第2版,第35页。
    ⑦ 参见林金水:《利玛窦在中国的活动与影响》,《历史研究》1983年第1期,第34、35页。
    ⑧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第345页。
    ⑨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第344、345页。
    ⑩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第346页。
    ①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第4卷,第九章“南京最初一批新信徒受洗”,第379、380页。
    ②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第375页。
    ③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第376~377页。
    ④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第382页。
    ⑤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第382页。
    ⑥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第382页。
    ⑦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第384页。
    ⑧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第384页。
    ⑨ [明]祝世禄:《环碧斋诗》卷3,《赠利玛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第94册,集部·别集类,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220页上。
    ① 吴青,陈文源:《明代士宦祝世禄与利玛窦交游述略》,《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第100页。
    ②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第375页。
    ③ 参见[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第385~388页:[意]利玛窦:《利玛窦中国传教史》,第331-333页。
    ④[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第386页。又按.《利玛窦中国传教史》卷四说:“他住的地方与刘总督的官舍相邻,因了交情深厚,在两院之间开了一个便门,为能不分昼夜,随时来往。”见第331页。
    ⑤ [意]利玛窦:《利玛窦中国传教史》,第331页。《利玛窦中国札记》亦有“这位总督……是一个虔诚的偶像崇拜者,但对于来生来世十分关心”语,见第385页。
    ⑥ [意]利玛窦:《利玛窦中国传教史》,第331页。[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亦有类似记载,参见第385页。
    ⑦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第385页。
    ⑧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传教史》,第332页
    ① [意]利玛窦:《利玛窦中国传教史》,第331页。
    ② [意]利玛窦:《利玛窦中国传教史》,第332页。又,[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第386页,亦有类似记载。
    ③ [意]利玛窦:《利玛窦中国传教史》,第332页。又,[意]利玛窦:《利玛窦中国札记》,第387页,亦有类似记载。
    ④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第387页。
    ⑤ [意]利玛窦:《利玛窦中国传教史》,第333页。
    ⑥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第387页。
    ⑦ [意]利玛窦:《利玛窦中国传教史》,第332-333页:[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第387-388页。
    ① [意]利玛窦:《利玛窦中国传教史》,第333页。
    ②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第387页。《利玛窦中国传教史》,第333页,亦有类似表述。
    ③ [意]利玛窦:《利玛窦中国传教史》,第332页。[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第386页,亦有类似表述。
    ④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第386页。
    ⑤ [意]利玛窦:《利玛窦中国传教史》专列一章来阐述,见第十四章《北京交游》,第362-367页:又见[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第423-427页。
    ⑥ 利玛窦对这一系列事件均有记载:李卓吾事件,见[意]利玛窦:《利玛窦中国传教史》,第374页:达观与妖书事件,见第375-377页:憨山被遣,见第377页。
    ⑦ [意]利玛窦:《利玛窦中国传教史》,第373页。
    ⑧ [意]利玛窦:《利玛窦中国传教史》,第373页。
    ①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第427页。
    ② [意]利玛窦:《利玛窦中国传教史》,第373页。
    ③ [意]利玛窦:《利玛窦中国传教史》,第373页。
    ④ [意]利玛窦:《利玛窦中国传教史》,第373~374页。关于双方辩论内容,另参见[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第435页。
    ⑤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第436页。
    ⑥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第425页。
    ⑦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第425页,称当时李戴“年事己高”。另见[意]利玛窦:《利玛窦中国传教史》,第364页。
    ①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第435页。
    ② [意]利玛窦:《利玛窦中国传教史》,第377页;[意]利玛窦:《利玛窦中国札记》,第440页。
    ① 圣严法师:《明末佛教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213页。
    ② 黄海涛:《试论明代地主阶级居士佛学兴盛的原因及其社会流派》,《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第57页。
    ③ 赖玉芹:《参禅与济世——以晚明士绅居士梅之焕为例》,《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第88-92页。
    ① 参见[日]酒井忠夫著,刘岳兵,孙雪梅,何英莺译:《中国善书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7月版(下同),第315页。
    ② 代表性论著有,吴震:《明末清初劝善运动思想研究》,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9年版:吴震:《中国善书思想在东亚的多元形态——从区域史的观点看》,《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王卫平、马丽:《袁黄劝善思想与明清江南地区的慈善事业》,《安徽史学》2006年第5期。
    ③ [美]包筠雅(Brokaw C. J.)著,杜正贞、张林译,赵世瑜校:《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版(下同),第53-62页,第65页,第98-113页。
    ① 《立命篇》为袁了凡诫子文《了凡四训》的第一篇《立命之学》。
    ② 吴震:《明末清初道德劝善思想溯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第66页。
    ③ 较早意识到劝善思想是明末清初一大思想现象,并对之进行深入探讨者,当以日本学者酒井忠夫为代表。他的研究成果有论文《袁了凡的生平及著作》(尹建华译,《宗教学研究》1998年第2期)和著作《中国善书研究》。另外,美国学者包筠雅的《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一书,对明清功过格进行专门研究。其中涉及袁了凡劝善思想。
    ④ [美]包筠雅:《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第63页。
    ⑤ [明]袁了凡撰:《了凡四训》,蓝吉富主编:《大藏经补编》第28册,台北:华宇出版社,1986年版,第799~827页。
    ⑥ 此四篇诫子文,到了清代初期的《丹桂籍》上,被称为《袁了凡先生四训》。参见[日]酒井忠夫著,尹建华译:《袁了凡的生平及著作》,《宗教学研究》1998年第2期,第82页。
    ⑦ 关于袁了凡生卒年问题,学界尚有争议。章宏伟经过细致的考证,认为了凡生于嘉靖十二年癸己(1533年),卒于万历三十四(原文为“二十四”,疑为笔误,今改之)年丙午(1606年),享年74岁。详见章宏伟:《袁了凡生卒年考》,《中国道教》2007年第6期,第50-52页:吴震同意此观点,在其论文《中国善书思想在东业的多元形态——从区域史的观点看》一文中,将袁了凡生卒年标为1533-1606年。见吴震:《中国善书思想在东亚的多元形态——从区域史的观点看》,《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第50页:另,任宜敏在《中国佛教史·明代》一书中,将袁了凡生卒年标为:1535-1608年,较章宏伟所考证结果在生卒年份上均延后两年。见任宜敏:《中国佛教史·明代》,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版,第587页:查彭际清《历代著名居士传》标为:1534?~1607?见《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5,第237页,数字后面的问号表明,彭氏认为,袁了凡生卒年有待进一步考证。享年74岁,乃为共识。追根溯源,学界之所以产生异议,缘于袁了凡传记记载不清所致。正如日本学者酒井忠夫所说:“虽然他的传这样多,但没有能搞清其生卒年月日”。参见[日]酒井忠夫著,尹建华译:《袁了凡的生平及著作》,《宗教学研究》1998年第2期,第79页;酒井忠夫《中国善书研究》,第301页。因为这一问题,并不是本文论述要点,故没有作专门的考证,鉴于章宏伟论文网罗宏富,考证详细,是以,直接采用其说。
    ⑧ [清]查继佐:《罪惟录》卷18,《文史诸臣列传·袁黄传》,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3月版,第2336页。
    ① [明]袁了凡撰:《了凡四训》,蓝吉富主编:《大藏经补编》第28册,台北:华宇出版社,1986年版,第806页上。
    ② [明]袁了凡撰:《了凡四训》,蓝吉富主编:《大藏经补编》第28册,台北:华宇出版社,1986年版,第806页上。
    ③ [明]袁了凡撰:《了凡四训》,蓝吉富主编:《大藏经补编》第28册,台北:华宇出版社,1986年版,第806页上。
    ④ [日]酒井忠夫著,尹建华译:《袁了凡的生平及著作》,《宗教学研究》,1998年第2期,第79页。
    ⑤ 下段对话有助于理解“凡夫窠臼”之意:隆庆三年(1569年),袁黄入南京栖霞山访云谷法会禅师,与云谷坐对一室,三昼夜不瞑目。云谷禅师惊异道:“子昼夜中不起妄想,入道不难也。”袁黄曰:“吾生平,有孔生者悬记之,既验矣,荣辱死生,其有定数审矣。知妄想之无益也,息之久久矣。”云谷曰:“吾以豪杰之士待子,不知子为凡夫也。人之生,固前有定数焉,然大善大恶之人,则皆非前数所得定也。汝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非是凡夫?”故,“凡夫窠臼”指:为定数所拘,不知改变命运。袁黄改字“了凡”,表示其立志摆脱命数的制约。参见《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5,《袁了凡传》,第237页:[明]袁了凡:《了凡四训》,蓝吉富主编:《大藏经补编》第28册,台北:华宇出版社,1986年版,第806页上、下。
    ⑥ [明]袁了凡著:《了凡四训》,蓝吉富主编:《大藏经补编》第28册,台北:华宇出版社,1986年版,第809页上。
    ⑦ 参见第三章第二节。
    ⑧ 关于朝鲜之战,袁了凡《群书备考》卷四《备倭条》和《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5《袁了凡传》均有记述。
    ⑨ 《明神宗实录》卷251,“万历二十年八月壬子条”和卷258,“万历二十一年三月己未条”,记载了有关朝鲜之战中袁了凡的情况;崇祯六年(1633年)许重熙的《嘉靖以来注略》“万历二十一年二月条”(收王锺翰主编:《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5,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183页下、184页上)亦记载了凡被革职事。
    ⑩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5,《袁了凡传》,第238页。
    11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5,《袁了凡传》,第239页。
    ②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5,《袁了凡传》,第239页。
    ③ 初名《诫子文》,后世通称《了凡四训》。参见任宜敏:《袁了凡佛学思想析论》,《人文杂志》2007年第4期,第29页。
    ④ [明]袁了凡著:《了凡四训》,蓝吉富主编:《大藏经补编》第28册,台北:华宇出版社,1986年版,第805页下:另见《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5,《袁了凡传》,第237页。
    ⑤ [元]脱脱:《宋史》卷427,《道学一·邵雍传》,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2726-12728页。
    ⑥ [元]脱脱:《宋史》卷202,《艺文志一》,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5036页。
    ⑦ 黄宗羲《易学象数论》云:“康节因先天图而创为天根月窟,即参同契乾坤门户牝牡之论也。……盖康节之意,所谓天根者性也,所谓月窟者命也。性命双修,老氏之学。其理为易所无,故其数与易无关也”。[清]黄宗羲:《易学象数论》,收[清]纪昀、永瑢等编纂:《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0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2版,第13页上、下。
    ⑧ [日]酒井忠夫:《中国善书研究》,第318页。
    ⑨ 关于袁家与道教的关涉,包筠雅在《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第73、74页,有这样一段话:“作为医生,袁家人在通常与道教教义相关的治疗方法上受过良好的训练。袁颢在他传给儿子们的行医规则中,认为医术不仅是“仁慈之道”,也是“成仙之道”。他力劝医生们研究“玄门”、“玄牝之门”和保存阳气的适当方法,因为这些方法对治疗那些传统草药和针灸不能治愈的疾病很有效。袁颢的孙子袁仁(袁黄之父)写了几篇关于运气的文章,旨在有助于延年益寿。正如袁颢承认的,袁家倾向于使用这些方法的目的并非为了成仙,但是,他们显然对道教教义、尤其是金丹道和内丹道教义相当稔熟。”
    ⑩ 包筠雅说:“袁家还对通常也与道教活动有关的预言感兴趣。袁颢和袁仁都研究过《皇极经世》,它通过对“4”这个数字的一系列除法过程,对过去进行详尽的数理分析并预言未来。”见[美]包筠雅:《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第74页。
    11 [明]袁了凡著:《了凡四训》,蓝吉富主编:《大藏经补编》第28册,台北:华宇出版社,1986年版,第806页下。
    ① [明]袁了凡著:《了凡四训》,蓝吉富主编:《大藏经补编》第28册,台北:华宇出版社,1986年版,第806页上、下。
    ② 以下关于云谷大师的介绍均引自《云谷大师传》。见[明]憨山德清:《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卷30,《云谷先大师传》,收录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语录部十六》(51),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428页上~430页下。又按,蓝吉富主编的《大藏经补编》第28册,《了凡四训》,附有《云谷大师传》,第823页上~826下,此传乃于《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卷30中钞出。
    ③ [明]憨山德清撰:《云谷先大师传》,《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卷30,收录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语录部十六》(51),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428页下。
    ④ [明]憨山德清撰:《云谷先大师传》,《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卷30,收录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语录部十六》(51),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428页下。
    ⑤ 在云谷法会禅师的时代,佛教虽没达到晚明时期那样兴盛。但是,他这一代僧侣无疑是奠定了基础。从他的传记中,可以看出,后一代僧侣中,憨山德清是他的法嗣,紫柏真可(达观)经常向他问法,二者无疑继承了他教内禅净兼修、教外三教融合的主张。还有向士大夫传播佛教,将其转化为佛教居士的做法,都为后代僧侣所继承。从这一角度观察,云谷禅师等明代中期的僧侣堪当晚明佛教复兴的先驱。美国学者包筠雅在《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中说:云谷“是江南士子中努力复兴佛教、尤其是禅宗教义的先驱之一。”(第81页)此言不虚。
    ⑥ 晚明佛教之所以唤起士大夫的共鸣,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僧侣的儒学修养较高,故能与士大夫相互唱和,激扬发明,以儒学解释佛学,使其心悦诚服。从云谷禅师开示袁黄立命之说,可窥僧侣向居士说法技巧之 一斑。就此,包筠雅有下面一段话:“用儒家经典证明佛家原理的合法性,是晚明佛教领袖渴望从士人当中吸收新信徒的一种常用手段。”见[美]包筠雅:《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第81页。
    ① [明]憨山德清撰:《云谷先大师传》,《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卷30,收录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语录部十六》(51),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429页下~430页上。
    ② [明]憨山德清撰:《云谷先大师传》,《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卷30,收录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语录部十六》(51),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428页上、下。
    ③ [明]袁了凡著:《了凡四训》,蓝吉富主编:《大藏经补编》第28册,台北:华宇出版社,1986年版,第806页下。
    ④ [明]袁颢:《袁氏家训丛书》卷1,《家难篇》,明手抄本,上海图书馆藏,原文未标注页码。
    ⑤ [明]袁颢:《袁氏家训丛书》卷1,《家难篇》,明手抄本,上海图书馆藏,原文未标注页码。
    ① [美]包筠雅:《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第68页。
    ② [美]包筠雅:《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第67页。
    ③ 靖难之役是明燕王朱棣以“靖难”为名发动的夺位战争。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以讨“奸臣”齐泰、黄子澄等为名,于北京起兵,战争历经四年,以燕王的胜利而告终。事详[清]谷应泰撰《明史纪事本末》,卷16,《燕王起兵》,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2月版,第231-278页。
    ④ [明]袁颢:《袁氏家训丛书》卷1,《家难篇》,明手抄本,上海图书馆藏,原文未标注页码。
    ⑤ 根据当时的制度,想要应举的考生必须报上父亲、祖父和曾祖父的名字,如果他们中有一位曾犯过罪,此考生就会被取消考试资格。袁顺作为“叛党”之一的事实,意味着子孙无权参加科举考试。在此事过去75年后,袁颢仍然担心因袁顺的行为而可能使子孙受到影响。故而他力劝家庭成员耐心等待,直到袁顺后的第四代(袁了凡的那代)才等到机会参加科举考试。[明]袁颢:《袁氏家训丛书》卷1,《民职篇》,明手抄本,上海图书馆藏,原文未标注页码。
    ⑥ [美]包筠雅:《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第68页。
    ⑦ [明]袁颢:《袁氏家训丛书》卷1,《民职篇》,明手抄本,上海图书馆藏,原文未标注页码。
    ⑧ [明]袁颢:《袁氏家训丛书》卷1,《民职篇》,明手抄本,上海图书馆藏,原文未标注页码。
    ⑨ [明]袁颢:《袁氏家训丛书》卷1,《民职篇》,明手抄本,上海图书馆藏,原文未标注页码。
    ⑩ [美]包筠雅:《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第70页。
    ① [明]钱晓辑:《庭帏杂录》卷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86册,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9月版,第764页下。
    ② 袁了凡《科第全凭阴德》一文写道:“人家科第大率皆由祖宗积德。今少年得意辄嚣然自负,以为由我而致,不复念祖考累世缔造之艰,薄亦甚矣。”[明]袁了凡:《游艺塾文规》卷1,《科第全凭阴德》,《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718册,集部·诗文评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6页上。
    ③ [美]包筠雅:《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第30页。中国上古时期本土宗教中的因果报应理论,在早期经典中留下痕迹。例如《尚书》说:“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④ [美]包筠稚:《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第30页。
    ⑤ [美]包筠雅:《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第31页。
    ⑥ [美]包筠雅:《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第60、64页。
    ⑦ [美]包筠雅:《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第30页。
    ⑧ [美]包筠雅:《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第30页。
    ⑨ [明]袁颢:《袁氏家训丛书》卷2,《为学篇》,明手抄本,上海图书馆藏,原文未标注页码。
    ① [美]包筠雅:《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第78页。
    ② [美]包筠雅:《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第75页。原文说:袁了凡“显然继承了他父亲对程朱正统解释儒学经典的敌意”。
    ③ [美]包筠雅:《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第78页。
    ④ [美]包筠雅:《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第78页。包筠雅说:“这个家庭的学术传统不要求严格归附任何一个单一学派,而更鼓励从各种信仰及文献中随意取材借用。”
    ⑤ 参见[日]酒井忠夫:《中国善书研究》,第333页。
    ⑥ [美]包筠雅:《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第97页。
    ⑦ [美]包筠雅:《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第97页。
    ⑧ 据酒井忠夫的研究,袁黄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著《立命篇》,原为训子之文,后因其内容劝人向 善,遂大量刊行。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与另外两篇,即《积善》和《谦虚利中》三文合成一本出版。到明末的合刻本《阴骘录》,则把《立命篇》、《谦虚利中》、《积善》和《改过》四篇一并收录。清初的《丹桂籍》将此四篇合称为《袁了凡先生四训》。参见[日]酒井忠夫著,尹建华译:《袁了凡的生平及著作》,《宗教学研究》1998年第2期,第80-82页。另见王卫平、马丽:《袁黄劝善思想与明清江南地区的慈善事业》,《安徽史学》2006年第5期,第43页。今收录蓝吉富主编的《大藏经补编》第28册,台北:华宇出版社,1986年版,第799页~820页上,名为《了凡四训》,亦分四篇,即《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考诸内容,可知《立命之学》即为原《立命篇》,《改过之法》即《改过》,《积善之方》即《积善》,《谦虚利中》即《谦德之效》。为了便于在民间的流布,较最初版本稍有简化的趋势。
    ① 参见任宜敏:《袁了凡佛学思想析论》,《人文杂志》2007年第4期,第31页。
    ② [明]袁了凡著:《了凡四训》,蓝吉富主编:《大藏经补编》第28册,台北:华宇出版社,1986年版,第809页下。
    ③ [明]袁了凡著:《了凡四训》,蓝吉富主编:《大藏经补编》第28册,台北:华宇出版社,1986年版,第806页。
    ④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5,《袁了凡传》,第242页。
    ⑤ [明]袁了凡著:《了凡四训》,蓝吉富主编:《大藏经补编》第28册,台北:华宇出版社,1986年版,第810页上。
    ① [明]袁了凡著:《了凡四训》,蓝吉富主编:《大藏经补编》第28册,台北:华宇出版社,1986年版,第810页上、下。
    ② [明]袁了凡著:《了凡四训》,蓝吉富主编:《大藏经补编》第28册,台北:华宇出版社,1986年版,第810页下。
    ③ [明]袁了凡著:《了凡四训》,蓝吉富主编:《大藏经补编》第28册,台北:华宇出版社,1986年版,第810页下。
    ④ [明]袁了凡著:《了凡四训》,蓝吉富主编:《大藏经补编》第28册,台北:华宇出版社,1986年版,第810页下。
    ⑤ [明]袁了凡著:《了凡四训》,蓝吉富主编:《大藏经补编》第28册,台北:华宇出版社,1986年版,第811页上、下。
    ⑥ [明]袁了凡著:《了凡四训》,蓝吉富主编:《大藏经补编》第28册,台北:华宇出版社,1986年版,第811页下。
    ① 资料来源:[明]袁了凡著:《了凡四训》,蓝吉富主编:《大藏经补编》第28册,台北:华宇出版社,1986年版,第812页上~814页上。
    ① 资料来源:[明]袁了凡著:《了凡四训》,蓝吉富主编:《大藏经补编》第28册,台北:华宇出版社,1986年版,第812页上-816页下。
    ① [美]包筠雅:《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第101页。
    ② [美]包筠雅:《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第101页。
    ① [明]袁了凡著:《了凡四训》,蓝吉富主编:《大藏经补编》第28册,台北:华宇出版社,1986年版,第814页上。
    ② [明]袁了凡著:《了凡四训》,蓝吉富主编:《大藏经补编》第28册,台北:华宇出版社,1986年版,第816页上。
    ③ [明]袁了凡著:《了凡四训》,蓝吉富主编:《大藏经补编》第28册,台北:华宇出版社,1986年版,第816页上。
    ① 丁宾等人与袁了凡的关系,参考了包筠雅的研究成果。见[美]包筠雅:《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第106页。
    ① 详第一章第二节。
    ② [清]酌元亭主人:《照世盃》卷4,《掘新坑悭鬼成财主》,收录《中国古典孤本小说宝库》第34卷,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94-431页。高翔:《在历史的深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1月版,第90、91页。
    ③ 李兴源:《晚明心学思潮与世风变异研究》,台北县永和市: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9年版,第38页。
    ④ 张海鹏、王廷元等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合肥:黄山书社,1985年版,第470页。
    ⑤ 高翔著:《在历史的深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1月版,第124页。
    ⑥ [明]谢肇淛:《五杂俎》卷13,《事部一》,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263页。
    ⑦ [清]魏象枢:《寒松堂全集》卷10,《尺牍·答晋抚刘勉之》,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故宫珍本丛刊》第588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第382页上。
    ① [美]包筠雅:《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第71页。
    ② [美]包筠雅:《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第71页。
    ③ 即纯善,不以功利之心去行善。参见[美]包筠雅:《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第70页。
    ④ [美]包筠雅:《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第97页。
    ⑤ [美]包筠雅:《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第97页。
    ⑥ [美]包筠雅:《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第106页。
    ⑦ [明]袁了凡著:《了凡四训》,蓝吉富主编:《大藏经补编》第28册,台北:华宇出版社,1986年版,第820页上。
    ⑧ [日]酒井忠夫:《中国善书研究》,第336页。
    ① [美]包筠雅:《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第25页。
    ② [美]包筠雅:《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第35页。
    ③ [美]包筠雅:《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第26页。
    ④ [美]包筠雅:《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第63页。
    ⑤ [金]文玄子著,唐大潮注译:《太微仙君功过格注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2版,第102页。
    ⑥ [明]袁了凡:《了凡四训》,蓝吉富主编:《大藏经补编》第28册,台北:华宇出版社,1986年版,第808页上。
    ⑦ [明]袁了凡:《了凡四训》,蓝吉富主编:《大藏经补编》第28册,台北:华宇出版社,1986年版,第809页上。
    ⑧ [日]酒井忠夫:《中国善书研究》,第364页、377页。
    ① [美]包筠雅:《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第94页。
    ② [美]包筠雅:《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第94页。包筠雅此处所说的“人性化”,是与“神性化”相对的,“神性化”可以理解为引文中所说的“成仙或转世于更高地位”等精神领域的事情,而“人性化”指引文中所说“做官或生子这样的现世物质报偿”。
    ③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5,《袁了凡传》,第237页。
    ④ [明]袁了凡:《了凡四训》,蓝吉富主编:《大藏经补编》第28册,台北:华宇出版社,1986年版,第807页下~808页上。
    ① [美]包筠雅:《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第65页。
    ② [明]袁了凡:《了凡四训》,蓝吉富主编:《大藏经补编》第28册,台北:华宇出版社,1986年版,第807页下~808页上。
    ③ [明]袁了凡:《了凡四训》,蓝吉富主编:《大藏经补编》第28册,台北:华宇出版社,1986年版,第808页下。
    ④ [美]包筠雅:《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第95页。
    ⑤ [美]包筠雅:《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第95页。
    ⑥ 参见[日]酒井忠夫著,尹建华译:《袁了凡的生平及著作》,《宗教学研究》,1998年第2期,第80页。
    ⑦ [美]包筠雅:《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第106页。
    ⑧ [清]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卷5,《书四·与何商隐》(九),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7月版,第117页。
    ① 刘晓东:《科举危机与晚明士人社会的分化》,《山东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第105页。
    ② 郭培贵:《明代科举各级考试的规模及其录取率》,《史学月刊》2006年第12期,第24页。
    ③ [明]袁中道:《珂雪斋集》卷24,《答秦中罗解元》,第1053页。
    ④ [美]包筠雅:《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第119页。
    ⑤ [美]包筠雅:《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第112页。
    ⑥ [美]包筠雅:《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第117页。
    ⑦ [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卷32《泰州学案一》,《处士王心斋先生艮》,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1月版,第710、711页。
    ⑧ 原文是:“主其大而小不入焉,可也。主其小而大不入焉,是不见大而狃于小也,而可乎?有为农工而见于商贾者,商贾之求之议论得入焉。有为商贾而见于士者,士之求之议论得入焉。有为士而见于圣贤者,圣贤之求之议论得入焉。”[明]何心隐著,容肇祖整理:《何心隐集》卷3,《答作主》,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9月版,第53页。
    ⑨ [美]包筠雅:《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第120页。
    ① 另,周汝登亦师从罗汝芳。周汝登传承世系见张廷玉:《明史》卷283,《儒林二·王艮传》,第7275页。
    ② [明]周汝登:《东越证学录》卷7,《立命文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165册,集部·别集类,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548页下。
    ③ [美]包筠雅:《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第124页。
    ④ [明]刘宗周:《刘子全书及遗编》卷40,《附录·年谱上》,东京:中文出版社,1981年6月版,第906页下。
    ⑤ 此处所及泰州学派王畿、王艮、罗汝芳、杨起元、周汝登等学者的生平及思想详见张廷玉:《明史》卷283,“王畿、王艮等传”,第7274~7276页。
    ⑥ [明]刘宗周:《刘宗周全集》第三册《语类一》,《人谱·自序》,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5月版,第1页。
    ⑦ [明]刘宗周:《刘子全书及遗编》卷1,《人谱·自序》,东京:中文出版社,1981年6月版,第42页上。
    ⑧ [美]包筠雅:《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第127页。
    ① [清]查继佐:《罪惟录》卷18,《文史诸臣列传·袁黄传》,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3月版,第2336页。
    ② [清]陈口纕、丁元正修:乾隆《吴江县志》卷57,《旧事》,民国间(1912-1949)版,第20页下~21页上。
    ③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5,《袁了凡传》,第242-243页。
    ④ [明]袁了凡:《了凡四训》,蓝吉富主编:《大藏经补编》第28册,台北:华宇出版社,1986年版,第802页上。
    ⑤ [明]袁了凡:《了凡四训》,蓝吉富主编:《大藏经补编》第28册,台北:华宇出版社,1986年版,第803页下。
    ① 任宜敏著:《中国佛教史·明代》,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版,第594页。
    ① [明]袁中道:《珂雪斋集》卷18,《吏部验封司郎中中郎先生行状》,第755、756页。
    ② [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袁稽勋宏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9月版,第567页。
    ③ [清]查继佐:《罪惟录》卷18《文史诸臣列传》,《袁宗道传·附弟宏道传》,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3月版,第2337、2338页。
    ④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288,《文苑四·袁宏道传》,第7397、7398页。
    ⑤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6,《袁伯修传·附袁中郎传》,第244~252页。
    ⑥ [清]周承弼等修:《公安县志》卷6,《人物列传·袁宏道传》,沙市新新代印,民国26年(1937年)铅印本,第19~23页。
    ⑦ 马学良:《袁中郎年谱》,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版。
    ⑧ 任访秋:《袁中郎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9月版。
    ⑨ 此研究方法受到江灿腾研究李卓吾佛教思想的启发。参见江灿腾:《明清民国佛教思想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84、185页。
    ⑩ 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历官吴县知县、国子监助教、礼部主事、稽勋郎中等职。自幼天赋聪敏,早年即名闻乡里。后与其兄宗道(字伯修)、弟中道(字小修)共创“公安派”文学,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见袁宏道著:《袁宏道集笺校》卷4,《叙小修诗》,第131页),而在文坛别树一帜。同时,他在禅修和净土念佛方面都表现出特长。在禅修方面,袁宏道因见解独特而深受李贽赏识,被视为“天下英特男子”([清]周承弼等修:《湖北省公安县志》卷6,《人物列传·袁宏道传》,台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70年版,第640页)。在净土方面,他的《西方合论》为晚明高僧藕益智旭所推重。
    11 [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卷28,《侍家大人游太和发郡城,偕游者僧宝方、冷云、尹生也》,第915、916页。
    ① 龚鹏程:《晚明思潮》,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20页。
    ② [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卷3,《陶石篑兄弟远来见访,诗以别之》,第131页。
    ③ [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卷3,《陶石篑兄弟远来见访,诗以别之》,第131、132页,此诗为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袁宏道为吴县令时所作。
    ④ [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卷5,《王以明尺牍》,第240页。
    ⑤ [清]丁宿章辑:《湖北诗徵传略》卷34,《公安·王辂》,《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707册,集部·诗文评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72页。
    ⑥ [明]袁宏道著:《袁宏道集笺校》卷5,《王以明尺牍笺》,第241页。
    ⑦ [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卷3,《陶石篑兄弟远来见访,诗以别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4月版,第131页。
    ⑧ 如袁宏道所著《西方合论》就被藕益智旭辑入《净土十要》。后详。
    ⑨ 龚鹏程:《晚明思潮》,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20页。
    ① [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卷4,《叙小修诗》,第187页。
    ② [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卷26,《途中怀大兄诗》,第871-872页。
    ③ [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卷40,《募建青门庵疏》,第1201页。
    ④ 详见第二章第一节。
    ⑤ [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卷2,《夏日邹伯学园亭》,第82页。
    ⑥ [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卷22,《答李元善》,第763页。
    ⑦ [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卷45,《五月十二日退如生辰,蒙以诗见示,聊述二章奏报·其二》,第1324页。
    ⑧ 三人奉佛因缘参考第二章第一节。
    ① 按指万历十七年,己丑,1589年。
    ② [明]袁中道:《珂雪斋集》卷18,《吏部验封司郎中中郎先生行状》,第755、756页。
    ③ [明]李贽:《续焚书》,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8月第2版,第1页。
    ④ 参见[明]袁中道:《珂雪斋集》卷18,《吏部验封司郎中中郎先生行状》,第755页。
    ⑤ 参见[明]袁中道:《珂雪斋集》卷17,《袁氏三生传》,第734-736页。
    ⑥ [奥地利]舒兹著,卢岚兰译:《舒兹论文集》,“导论”,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2年版,第19页。
    ⑦ [宋]释惠洪撰:《石门文字禅》卷22,《普同塔记》,收[清]纪昀、永瑢等编纂:《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16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2版,第442页上。
    ⑧ 参见龚鹏程:《晚明思潮》,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10-113页。
    ①i语见龚鹏程:《晚明思潮》,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13、118页。
    ② 据[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载,陈至善(用拙)儿时“读《论语》至‘朝闻道夕死可矣’,入问母曰‘人死安归?’母不能答。以告其父,父曰:‘汝意云何?’用拙曰:‘欲知生死,其必闻道乎?父曰:‘是。儿他日定入无生法。’及长,闻云栖之风,慕之,笃志净业。……一日寂公梦用拙缁衣黄绦,含笑而别,亟走视之,见用拙方诵佛号,右胁而逝。”可知,陈至善与中郎类似,是由对生死问题的思考而步入佛学的,并取得了一定的修行成就。[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2,《陈用拙传》,第264页。
    ③ 正希事详[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52,《金正希传》,第287页。
    ④ 宗道事详[明]袁中道:《珂雪斋集》卷17,《石浦先生传》,第708页。
    ⑤ 黄辉平倩亦志于生死大事,如小修《自柞林至西陵记》云:“……黄太史平倩以玉泉书来,曰:‘不肖归矣!家大人日夜望我,巴山之兴甚浓,惟是此回,必欲了吾儒性命大事。’”又,“平倩曰:“予少时溺于文人习气,欲以风雅命世,后渐有游仙之兴。自官于京师,得闻性命之学,然终旁皇于长生无生之间,而未有定也。丁酉入都,得遇君家兄弟,力为我拔去贪着浊命之根,始以清泰之乐引我。既又得闻向上大事,从知解稠林中出,如扫叶,如拨筍,今始坦然知归。”又,小修曰:“惟与平倩聚首四夕,无夕不谭,无谭不关性命,极可听也,而语又多不胜书。书两家交谊之神,与吾两人分携之情者,令千载而下,知吾辈生死道德之交,迥与俗情不同也。”[明]袁中道:《珂雪斋集》卷12,《自柞林至西陵记》,第542-544页。
    ⑥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8,《闻子与传》,第263页。
    ⑦ [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卷14《浙中王门学案四》,《太常徐鲁源先生用检》,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1月第2版,第303页。另见江灿腾:《明清民国佛教思想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85~196页。关于这一点,李卓吾在《答马历山》信中说:“凡为学皆为穷究自己生死根因,探讨自家性命下落。”可为明证。见[明]李贽:《续焚书》,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8月第2版,第1页。
    ⑧ 按:潘桂明认为,“袁宏道以禅学为背景,严厉抨击名教和礼法,表达对程朱理学束缚人性的不满”。参见潘桂明:《中国居士佛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版,第752页。
    ⑨ 参见龚鹏程:《晚明思潮》,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13页。潘桂明《中国居士佛教史》持论与此不同。
    ⑩ 参见龚鹏程:《晚明思潮》,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50页。
    11 按:中国僧人从印度佛教接受过来的净土思想有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两种信仰之分。此处指弥陀净土信仰。
    12 根据净土经典《无量寿佛经》和《阿弥陀佛经》,极乐世界位于距此娑婆世界(1oka-dhatu)数亿佛土的西方。无量寿佛或阿弥陀佛(无量光佛)是统御这个极乐世界的“超验的”(transcendent)佛。参见[美]肯尼斯·K·田中著,冯焕珍,宋婕译:《中国净土思想的黎明——净影慧远的<观经义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1月版,第1页。
    13 [美]肯尼斯·K·田中著,冯焕珍,宋婕译:《中国净土思想的黎明——净影慧远的<观经义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1月版,第1页。
    ① 龚鹏程:《晚明思潮》,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38页。
    ② 何松:《明代佛教诸宗归净思潮》,《宗教学研究》2002年第1期,第55页。
    ③ 陈永革:《晚明佛教思想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5月,第94页。
    ④ 刘红梅:《莲池大师思想研究》,成都: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102页。
    ⑤ 参见邱敏捷:《参禅与念佛——晚明袁宏道的佛教思想》,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9年版,第22页。
    ⑥ 按:朱贻强论文将袁宏道初识李贽时间,定在万历十九年(1591年),疑有误。根据马学良《袁中郎年谱》,万历十九年(1591年)二月,中郎确在龙湖,逗留三月有余,三月始殷殷不舍,返回公安。但此次初访,是在上一年,即万历十八年(1590年)冬抵达麻城龙湖寺的。据此可知,中郎于万历十九年(1591年)初识卓吾一说,是有失严谨的。参见朱贻强:《公安三袁居士佛教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164、176页。
    ⑦ 参见龚鹏程:《晚明思潮》,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52页。
    ⑧ 参见龚鹏程:《晚明思潮》,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22、123、152、153页。
    ⑨ [明]袁中道:《珂雪斋集》卷18,《吏部验封司郎中中郎先生行状》,第755页。另参见马学良:《袁中郎年谱》,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版,第11、12页。
    ① 如潘桂明的《中国居士佛教史》晚明部分,只将此二位居士收入在内,可见,在潘桂明看来,李贽、袁宏道足可作为晚明居士佛教的代表。参见潘桂明:《中国居士佛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版,第733-759页。
    ② 石峻、楼宇烈、方立天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3卷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7月版,第246页。
    ③ [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卷14《浙中王门学案四》,《太常徐鲁源先生用检》,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1月第2版,第303页。
    ④ 见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3,《李卓吾传》,第219页。
    ⑤ 彭绍升说:李贽“既出家,不受戒”,见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3,《李卓吾传》,第220页。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就李贽出家事有专门评论,参见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5月版,第240页。在《明清民国佛教思想史论》中,江灿腾对黄仁宇观点表示赞同。参见江灿腾:《明清民国佛教思想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04页。
    ⑥ 李贽生平与思想参见容肇祖:《明代思想史》第七章,《王门的再传及其流派·李贽》,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12月版,第231-256页。又按,江灿腾从个人性情、生平交往、社会环境的变迁等方面,探讨李卓吾的泰州渊源及其与佛教的关系。详见江灿腾:《明清民国佛教思想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85-206页。有关李贽佛学思想另见左东岭:《李贽与晚明文学思想》,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28-152页。
    ⑦ 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论》,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版,第46页。
    ⑧ 江灿腾:《明清民国佛教思想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25页。
    ⑨ 参见朱贻强:《公安三袁居士佛教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163页。
    ⑩ 沟口雄三曾说:“李卓吾是名副其实的既不在儒也不在佛的人”。[日]沟口熊三著,龚颖译:《中国前近代思想的屈折与展开》,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7月版,第160页。
    11 [明]李贽:《李贽文集》上册,《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5月版,第7页。
    ① 李贽《罗近溪先生告文》云:“我(卓吾)于南都得见王先生者再”,故知曾见过王龙溪两次。[明]李贽:《焚书》卷3,《罗近溪先生告文》,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8月第2版,第123页。
    ② 按《罗近溪先生告文》云:“深有曰:‘某自从公(卓吾)游,于今九年矣,每一听公谈,谈必首及王先生(龙溪)也。’”[明]李贽:《焚书》卷3,《罗近溪先生告文》,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8月第2版,第123页。
    ③ [明]李贽:《焚书》卷2,《复焦弱侯》,2009年8月第2版,第47页。
    ④ [明]李贽:《焚书》卷2,《复焦弱侯》,2009年8月第2版,第48页。
    ⑤ 王龙溪云:“先师提出良知二字,正指见在(现成)而言,见在良知与圣人未尝不同,所不同者,能致与不能致耳。”[明]王畿:《龙溪王先生全集》卷4,《与狮泉刘子问答》,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57册,集部·别集类,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312页上下。
    ⑥ 如王龙溪说:“圣狂之分无他,只在一念克与罔之间而己。一念明定,便是缉熙之学。一念者,无念也,即念而离念也,故君子之学以无念为宗。”[明]王畿:《龙溪王先生全集》卷15,《趋庭谩语付应斌儿》,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57册,集部·别集类,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572页上。又《坛经》云:“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见尚荣译注:《坛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5月版,第79页。王龙溪持“君子之学无念为宗”论,岂不是等同于惠能之无念?儒佛之界为之混淆,难怪后人论其将王学禅学化,使王学更近于禅。
    ⑦ 参见张汝钊:《袁中郎的佛学思想》,[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附录三》.第1769页。
    ⑧ 按:袁宏道生活在万历朝中后期,由于政治、经济、社会思潮的变化,引起士人群体心态的变化,在人生追求、心理意识方面,表现出与传统的截然不同。国是日非,内忧外患的政治局面,使一部分士人对政治产生厌倦情绪转而追求自我享受。商品经济勃兴,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引发了追求奢侈享乐的世风,日益繁华的城市生活剌激了士人追求享乐的欲望。在这种社会环境下,阳明心学因为强调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而受到欢迎。良知说奉“吾心”为至上的权威,心体得到解脱,主体精神得以凸显。其实,阳明的良知说,本身就是禅的产物,到王龙溪的现成良知,较阳明更接近禅。受此影响,李贽的“狂禅”倡言主体精神的高扬,终于突破名教藩篱,肯定“好货”、“好色”,自私与享乐成为普遍的社会风气。李贽解脱一切桎梏的人生观,为包括袁宏道在内的士人所接受。参见李艳丽:《论袁宏道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观念》,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第3-5页。
    ⑨ [明]袁中道:《珂雪斋集》卷18,《吏部验封司郎中中郎先生行状》,第755页。
    ⑩ 案袁小修云:“先生(中郎)既见龙湖,始知一向掇拾陈言,株守俗见,死于古人语下,一段精光,不得披露。至是浩浩焉如鸿毛之遇顺风,巨鱼之纵大壑。能为心师,不师于心:能转古人,不为古转。发为语 言,一一从胸襟流出,盖天盖地,如象截急流,雷开蛰户,浸浸乎其未有涯也。”[明]袁中道:《珂雪斋集》卷18,《吏部验封司郎中中郎先生行状》,第756页。
    ① [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卷11,《徐冏卿尺牍》,第500、501页。
    ② [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袁稽勋宏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9月版,第567页。
    ③ [明]李贽:《焚书》,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8月第2版,第2页。
    ④ [日]沟口熊三著,龚颖译:《中国前近代思想的屈折与展开》,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7月版,第162页。
    ⑤ [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卷5,《伯修尺牍》,第233页。
    ⑥ 参见朱贻强:《公安三袁居士佛教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167页。
    ⑦ 参见龚鹏程:《晚明思潮》,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23-127页。
    ① 参见龚鹏程:《晚明思潮》,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22-131页。另详林美秀:《袁中郎性命思想与文学论述》,台北县永和市: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0年版,第35、36页。
    ② [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卷11,《徐同卿尺牍》,第500、501页。
    ③ [明]袁中道:《珂雪斋集》卷18,《吏部验封司郎中中郎先生行状》,第756页。
    ④ 按:了解中郎文风上的转变将有助于理解他此时的境界。据马学良《袁中郎年谱》云:中郎“既见李贽,思想急转,悟已往所作诗文未能出古人窠臼;自是所为诗文,注重性灵,直抒胸臆,以荡涤摹拟涂饰之病。”马学良编著:《袁中郎年谱》,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版,第14页。
    ⑤ 如《广庄·养生主》云:“圣人之于生也,无安排,无取必,无侥幸,任天而行,修身以俟,顺生之自然,而不与造化者忤,是故其下无伤生损性之事,而其上不肯为益生葆命之行。古之善养生者,有三家:释曰无生,儒曰立命,道曰外其身而身存。既曰无生,即非养之所能生也。既非养之所能生,则不以不养而不生明矣。立命者,顺受其正。顺受故不欣长生,不悲夭折,……外其身者可以存身,则内其身亦可以亡身。”[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卷23,《广庄·养生主》,第801页。
    ⑥ 袁宏道《广庄·大宗师》阐述了对待生死的智慧。详《袁宏道集笺校》卷23,第809、810页。又,龚鹏程认为,中郎初晤卓吾之后,三教义理之受用处在于破执任性。详见龚鹏程:《晚明思潮》,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23-125页。此观点与《广庄·大宗师》之旨趣相契合。
    ⑦ [明]憨山德清:《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卷2,《法语》,收录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语录部十六》(51),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21页上。
    ② [明]憨山德清:《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卷2,《法语》,收录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语录部十六》(51),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20页下。
    ③ [明]憨山德清:《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卷2,《法语》,收录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语录部十六》(51),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20页下~21页上。
    ④ 关于憨山大师禅境记载,见[明]憨山德清:《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卷53,《憨山老人自序年谱实录上》,收录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语录部十六》(51),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796页上,第800页上,第801页上下:另见[明]释德清编,[清]释福善记录、释福征述疏:《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收录国家图书馆出版社辑:《明代名人年谱续编》第9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年版,第345、352、360、361、367、368、401页。
    ⑤ 圣严法师:《明末佛教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57页。
    ⑥ 参见江灿腾:《明清民国佛教思想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00、201页。
    ⑦ 参见朱贻强:《公安三袁居士佛教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168、169页。
    ⑧ 参见龚鹏程:《晚明思潮》,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95、196、227页。
    ① 龚鹏程:《晚明思潮》,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207页。
    ② [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卷3,《与龚惟长先生尺牍》,第205、206页。此段引文另详第一章第二节。
    ③ 参见龚鹏程:《晚明思潮》,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206页。
    ④ 参见龚鹏程:《晚明思潮》,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226页。
    ⑤ 中郎出于不执著于世事外境,而请辞吴令。详见龚鹏程:《晚明思潮》,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26页。
    ⑥ 参见龚鹏程:《晚明思潮》,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226页。
    ⑦ [明]袁宏道:《西方合论·引》,藕益智旭辑:《原本净土十要》第四册,台北:大乘精舍印经会,1980年版,第15页。
    ⑧ 即孔夫子所谓“中庸之道”,或老子所谓“道”,或释迦所谓“宇宙人生真相”,或通常所称“真理之路”。
    ⑨ [明]袁中道:《珂雪斋集》卷10,《二赵生文序》,第489页。
    ① 参见江灿腾:《明清民国佛教思想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01页。
    ② 这一点已为学界所认可。参见龚鹏程:《晚明思潮》,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24页。
    ③ 按:由中郎《兰亭记》可知其念念不忘生死问题,其文曰:“古今文士爱念光景,未尝不感叹于死生之际。故或登高临水,悲陵谷之不长:花晨月夕,嗟露电之易逝。虽当快心适志之时,常若有一段隐忧埋伏胸中,世间功名富贵举不足以消其牢骚不平之气。于是卑者或纵情麯糵,极意声妓:高者或托为文章声歌,以求不朽:或究心仙佛与夫飞升坐化之术。其事不同,其贪生畏死之心一也。”[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卷10,《兰亭记》.第443、444页。
    ④ 参见江灿腾:《明清民国佛教思想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00、201页。
    ⑤ 按:“见”通“现”,“现在”之意。伯修此语是说,兄弟你现在已经掀开了覆盖在真理头上的面纱,解开了缠附,兄长我赶不上你了。[明]袁中道:《珂雪斋集》卷18,《吏部验封司郎中中郎先生行状》,第755页。
    ⑥ 张汝钊认为,晚明禅宗之兴与卓吾的提倡有关,见张汝钊:《袁中郎的佛学思想》,[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附录三》,第1769页。
    ⑦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释道·二大教主》,第691页。
    ⑧ 即万历十八年,1590年冬,中郎23岁。参见马学良编著:《袁中郎年谱》,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版,第10-12页。
    ⑨ [明]袁中道:《珂雪斋集》卷18,《吏部验封司郎中中郎先生行状》,第755页。
    ⑩ 按,中郎于万历十八年(1590年,23岁)“冬至麻城龙湖寺闻道于李贽,出所作《金屑编》,贽大称赏,比之于孔文举,赠以诗,且为之序焉。……万历十九年(1591年,24岁),是年二月仍留龙湖,三月始返,李贽送之武昌而别。”参见马学良编著:《袁中郎年谱》,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版,第11~13页。另见[明]袁中道:《珂雪斋集》卷18,《吏部验封司郎中中郎先生行状》,第755页。
    ① 案中郎之书,名为《西方合论》,就是把诸经论中有关西方净土的讲法综合起来说。详龚鹏程:《晚明思潮》,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39~141页。
    ② 见圣严法师:《明末佛教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123页。
    ③ 按:中郎《与方子论净土》云:“方子曰:‘余闻云栖诸僧云,念佛可生净土,是不?’余曰:‘然,书传所载,不暇远引,姑言余所目及者。家伯修有次子名登,年甫十三,病癖,自知不救。将终,泣问余曰:‘侄今日死矣,有何法可以救我?’余曰:‘汝但念佛,即得往生佛国,此五浊世无可恋者,汝当一意想佛可也。’余因令侄合掌念佛,诸眷属围绕,高声赞扬。顷之,侄忽微笑云:‘见一莲花,如土色而微红。’言既,复念。顷之,忽言莲花鲜明甚,世间花色无可比者,比前较大。顷之,忽言佛至,相好光明,充满一室。顷之,忽言室中有不洁人,花佛皆没。伯修因起索,屏后适一婢至,正当浣濯之夕。伯修叱出,令诸人依前围绕念佛。侄时已气短,伯修曰:‘汝但念余之一字可也。’侄问余可否,余曰:‘可。’念未数声,合掌而卒。又余二妗子祝氏,闻余辈谭佛事,亦持念佛号。前者小修书来云:‘妗子未死前三日,即告诸郎,云佛言三日后当来接我。’至期沐浴坐堂上,诸眷属皆立而侍,良久曰:‘佛至矣。’遂瞑。二事皆余耳目睹记最真者。’方子笑曰:‘有是哉?余之长械,即此可立破矣。’”[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卷10,第476、477页。由此可知,中郎深信净土之实有以及人死后往生净土之说。
    ④ 龚鹏程、邱敏捷、刘红梅等学者持此说。参见龚鹏程:《晚明思潮》,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35页:邱敏捷::《参禅与念佛——晚明袁宏道的佛教思想》,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9年版,第42、43页;刘红梅:《莲池大师思想研究》,成都: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102页。
    ⑤ 周望事详[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4,《陶周望传》,第224-227页。
    ⑥ 长孺、僧儒事详[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2,《虞长孺传》,第215、216页。又,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中郎在杭州作《虞长孺、僧儒尺牍》,可知,他们结识后便有书信往还,讨论生命学问。[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卷11,第486页。
    ⑦ 参见张汝钊:《袁中郎的佛学思想》,[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附录三》,第1769页。
    ⑧ 圣严法师:《明末佛教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123、124页。
    ⑨ 参见林美秀:《袁中郎性命思想与文学论述》,台北县永和市: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0年版,第57页。
    ⑩ 有关当时中郎对于莲池净土思想的回应,龚鹏程说:“未甚推许”。见龚鹏程:《晚明思潮》,北京:商务 印书馆,2008年版,第135页。
    ① [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卷10,《云栖》,第437页。
    ② 万历二十五年(1595年)在杭州袁宏道《记药师殿》云:“净慈僧房,唯莲公房最幽僻。……余今岁同陶石篑、方子公看花西湖,凡三往返,皆居焉。”[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卷10,第465页。
    ③ 见林美秀:《袁中郎性命思想与文学论述》,台北县永和市: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0年版,第45、46页。
    ④ 朱贻强:《公安三袁居士佛教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165页。
    ⑤ [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卷10,《云栖》,第437页。
    ⑥ [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卷10,《记药师殿》,第465页。
    ⑦ [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卷10,《记药师殿》,第465页。
    ⑧ [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卷22,《答顾秀才绍芾》,第788页。
    ① [明]袁中道:《珂雪斋集》卷18,《吏部验封司郎中中郎先生行状》,第758页。
    ② 案:“诸大菩萨差别之行”,藕益评点为:“谓无不会归净土”。见[明]袁宏道:《西方合论·引》,藕益智旭辑:《原本净土十要》第四册,台北:大乘精舍印经会,1980年版,第15页。
    ③ [明]袁宏道:《西方合论·引》,藕益智旭辑:《原本净土十要》第四册,台北:大乘精舍印经会,1980年版,第15页。
    ④ 参见马学良编著:《袁中郎年谱》,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版,第46-69页。
    ⑤ 期间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初至二十六年(1598年)四月、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至三十四年(1606年)两次归隐。参见马学良编著:《袁中郎年谱》,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版,第33-46页;第68-95页。
    ① 事详[清]谷应泰撰《明史纪事本末》卷67,《争国本》,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2月版,第1061-1076页。
    ② 拜哮事见明神宗实录卷323,万历二十六年六月庚午条。
    ③ 有关杨应龙叛乱及明朝征讨始末,《明神宗实录》多处记载,如卷315,万历二十五年十月甲戌条;卷319,万历二十六年二月壬戌条:卷329,万历二十六年十二月壬子条。
    ④ 有关土蛮侵犯,实录多有记载。如《明神宗实录》卷317,万历二十五年十二月甲戌条:《明神宗实录》卷328,万历二十六年十一月辛亥条。
    ⑤ [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卷21,《答梅客生》,第748页。
    ⑥ [明]《袁宏道集笺校》卷17,《抱瓮亭记》,第684页。
    ⑦ [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卷13,《入燕初遇伯兄述近事,偶题》,第588页。
    ⑧ [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卷13,《夜深同伯修月下观梨花》,第589页。
    ⑨ [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卷15,《戊戌除夕》,第622页。
    ⑩ [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卷22,《答黄无净祠部》,第793页。
    11 据袁中道:《石浦先生传》所叙,宗道英年早逝,与当时公务繁重关系密切:“是时,东宫未立,中外每有烦言。先生闻之,私泣于室,体经病后,遂不堪劳。自丁酉(万历二十五年,1597)充东宫讲官,鸡鸣而入,寒暑不辍。庚子(万历二十八年,1600)秋偶有微恙,强起入直,风色甚厉,归而病始甚。明日,复力病入讲,竟以惫极而卒”[明]袁中道:《珂雪斋集》卷17,第170页。又,何宗美认为,袁宗道之疲惫主要原因自然是忙于职事所致,但结社应酬也是其中原因之一。宗道逝于蒲桃社结社活动的高峰期,恐怕绝非偶然。参见何宗美:《公安派结社考论》,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年4月版,第45页。
    ① [明]《袁宏道集笺校》卷17,《抱瓮亭记》,第684页。
    ②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15,《科场》,“乡试借题攻击”条,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2月版,第388、389页。
    ③ [明]袁中道:《珂雪斋集》卷18,《吏部验封司郎中中郎先生行状》,第756页。
    ④ [明]《袁宏道集笺校》卷18,《顾升伯太史别叙》,第704、705页。
    ⑤ 参见林美秀:《袁中郎性命思想与文学论述》,台北县永和市: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0年版,第80页。
    ⑥ [明]《袁宏道集笺校》卷12,第545页。
    ⑦ [明]《袁宏道集笺校》卷12,第548页。
    ⑧ [明]《袁宏道集笺校》卷12,第548页。
    ① 按:中郎此时寓居真州。由小修《解脱集序》“余以濩落,依之真州”语,可知。见《袁宏道集笺校·附录三》,第1692页。关于寓居真州的原因,小修《中郎行状》曰:父袁士瑜对中郎去吴并不赞成,云:“世岂有二十八而悬车者?”故中郎“不敢返楚,乃为人贷得百金,为妻子居诸费,而走吴越,访故人陶周望诸公,同览西湖、天目之胜,……。”[明]袁中道:《珂雪斋集》卷18,《吏部验封司郎中中郎先生行状》,第757、758页。
    ② 其实,中郎辞吴令时,继两篇《乞归稿》后,连上五秩《乞改稿》,表明自己并非打算终身归隐,而是期待“病痊之日,改授教职”。连上七牍当中,前两秩均曰《乞归稿》,自第三秩名为《乞改稿》。表面一字之易,透露其背后旨趣。[明]《袁宏道集笺校》卷7,《去吴七牍》,第317~319页。
    ③ [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卷23,《广庄·大宗师》,第809、810页。
    ④ [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卷6,《徐渔浦尺牍》,第304页。
    ① 易闻晓:《公安派的文化阐释》,济南:齐鲁书社,2003年5月版,第142-144页。
    ② 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中郎写给王孟夙的信中说:“有官之乐,即有官之苦;……彭泽非八十日不知折腰之可憎,隐居非乞一令之难不知神仙之可学。”[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卷6,《王孟夙尺牍》,第294页。
    ③ [明]《袁宏道集笺校》卷7,《去吴七牍·乞改稿四》,第322页。
    ④ 当然,袁宏道归隐还存在其他因素,例如,为打破“为官”的执著等。
    ⑤ [明]《袁宏道集笺校》卷9,《别石篑·其七》,第404页。
    ⑥ [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卷42,《李湘洲编修尺牍》,第1233页。又,第1232页,《顾升伯修撰尺牍》有语:“生平浓习,无过粉黛,亦稍轻减。”以上两书均作于万历二十八年庚子(1600年),表明这一时期,中郎对从前嗜欲习气有所反省,并着手控制感官欲望。
    ⑦ [明]袁宏道:《西方合论·引》,藕益智旭辑:《原本净土十要》第四册,台北:大乘精舍印经会,1980年版,第15页。
    ⑧ [明]袁宗道:《西方合论·序》,藕益智旭辑:《原本净土十要》第四册,台北:大乘精舍印经会,1980年版,第12、13页。
    ⑨ [明]袁宗道:《西方合论·序》,藕益智旭辑:《原本净土十要》第四册,台北:大乘精舍印经会,1980年版,第12页。
    ⑩ [明]藕益智旭:《西方合论·评点西方合论序》,藕益智旭辑:《原本净土十要》第四册,台北:大乘精 舍印经会,1980年版,第2页。
    ① 见龚鹏程:《晚明思潮》,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20页。盖中郎之初识莲池,已于心中种下净土信仰的种子,两年后,世事变迁,因缘和合,净土信仰之种子始发芽、生长,待其写作《西方合论》时,不啻己长成参天大树也。由是观之,龚鹏程、邱敏捷、刘红梅等学者论其净土思想乃由莲池影响所致,应是不无道理的。考虑到这一点,朱贻强或许不会再为中郎万历二十五年在杭州当面错过这位净土大师而深表遗憾了。
    ② 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论》,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版,第112页。
    ③ 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论》,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版,第125页。
    ④ [明]云栖祩宏撰:《云栖大师遗稿》卷3,《水陆会中普示持名念佛三昧》,载《莲池大师全集》第三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9月版,第1755页。
    ⑤ [东晋]鸠摩罗什译:《佛说阿弥陀经》,北京:金城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8页。
    ⑥ 如莲池大师说:“若人富贵,受用现成,正好念佛。若人贫穷,家小累少,正好念佛。若人年老,光景无多,正好念佛。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若人出家,逍遥物外,正好念佛。若人在家,知是火宅,正好念佛。若人聪明,通晓净土,正好念佛。若人愚鲁,别无所能,正好念佛。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若人看经,经是佛说,正好念佛。若人参禅,禅是佛心,正好念佛。若人悟道,悟须佛证,正好念佛。”[明]云栖祩宏撰:《云栖大师遗稿》卷3,《普劝念佛往生净土》,载《莲池大师全集》第三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9月版,第1754、1755页。
    ⑦ [明]云栖祩宏撰:《云栖大师遗稿》卷3,《普劝念佛一二》,载《莲池大师全集》第三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9月版,第1754页。
    ⑧ 净土为诸经之通说,然关于其土之性质及所居之人物,叙述不一。袁宏道在《西方合论》中,吸收李通玄十种净土论,亦分净土为十,但他是倒过来讲的:一、毗卢遮那净土。二、唯心净土。三、恒真净土,即灵山会上所指净土。四、变现净土,如法华经。五、寄报净土,如摩醯首罗天。六、分身净土,如涅槃经净土。七、依他净土,如梵网经。八、诸方净土,如东方药师佛、南方日月灯佛、上方香积佛,佛佛各有净土,皆是实报土。九、一心四种净土,一曰凡圣同居土,二曰方便有余土,三曰实报无障碍土,四曰常寂光土。十方刹土,随心异见,约人天二乘,即前二种土:约菩萨佛,即后二种土。十、摄受十方一切有情不可思议净土,即阿弥陀佛西方净土。[明]袁宏道:《西方合论·第一刹土门》,藕益智旭辑:《原本净土十要》第四册,台北:大乘精舍印经会,1980年版,第15~24页。有关袁宏道净土观点,参见龚鹏程:《晚明思潮》,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38-142页。
    ① [明]袁宗道:《西方合论·序》,藕益智旭辑:《原本净土十要》第四册,台北:大乘精舍印经会,1980年版,第12页。
    ② [明]袁宏道:《西方合论·第三部类门》,藕益智旭辑:《原本净土十要》第四册,台北:大乘精舍印经会,1980年版,第47页。
    ③ 宋代中兴律宗的名师允堪(1005-1061)在杭州昭庆寺开坛度僧,弘扬南山律宗。允堪有弟子择其,择其弟子湛然元照(1048-1116)住持杭州灵芝寺三十年。允堪、元照重振宗风,被列为中国律宗祖师。可知,莲池受具足戒的昭庆寺属于南山律宗的传承。参见刘红梅:《莲池大师思想研究》,成都: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25页。
    ④ [明]憨山德清:《古杭云栖莲池大师塔铭》,载《莲池大师全集》第三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9月版,第1916页。
    ⑤ [明]憨山德清:《古杭云栖莲池大师塔铭》,载《莲池大师全集》第三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9月版,第1916页。
    ⑥ [明]袁宏道:《西方合论·引》,藕益智旭辑:《原本净土十要》第四册,台北:大乘精舍印经会,1980年版,第14页。
    ⑦ [明]袁宏道:《西方合论·第九修持门》,藕益智旭辑:《原本净土十要》第四册,台北:大乘精舍印经 会,1980年版,第113页。
    ① [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卷22,《李龙湖尺牍》,第792页。
    ② 按:李贽《净土诀》收录林明珂,申国美编:《净土宗大典》第10册,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2年版,第137页上~162页下。
    ③ 参见龚鹏程:《晚明思潮》,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38页。
    ④ 按:没有史料表明袁宏道此时受到某种政治上的威胁,与此相反,或许他受到了其座主冯琦的关照。袁宏道在礼部任职,时冯琦(号琢庵,1558-1603)为礼部尚书。万历十六年(1588年),中郎举于乡,冯琦为主考,故有师生之谊。参见[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216.《冯琦传》,第5702-5705页:马学良:《袁中郎年谱》,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版,第69页:任访秋:《袁中郎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9月版,第126页。
    ⑤ [明]袁中道:《珂雪斋集》卷18,《吏部验封司郎中中郎先生行状》,第759页。
    ⑥ 按:中郎归隐柳浪另一个原因,小修虽未明言,但据前文论述,可知,朝廷此时并不支持官员修习佛学,或许为了珍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中郎才有偕小修归隐柳浪、潜心道妙之举。参见第四章第四节。
    ⑦ 参见林美秀:《袁中郎性命思想与文学论述》,台北县永和市: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0年版,第98页。
    ① 参见朱贻强:《公安三袁居士佛教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185页。
    ② [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卷62《蕺山学案》,《忠端刘念台先生宗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1月第2版,第1548页。
    ③ [清]钱谦益著,[清]钱曾笺注,钱仲联标校:《牧斋初学集》卷29,《没宁录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4月第2版,第888页。
    ④ [明]紫柏真可:《紫柏尊者别集》卷3,《答马诚所御史》,见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语录部十五》(50),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726页上下。
    ⑤ [明]曹学佺:《紫柏老人圜中语录序》,《紫柏尊者全集》卷首,见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语录部十五》(50),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168页上。又,明人谢肇淛在《五杂俎》中说:“高僧坐化,往往见之史传,此不足异也。万历戊申秋,长溪僧天恩者来福州,讲经于芝山寺。一旦,无疾而终,跌坐自如,略无倾侧。此余所亲见也。……相传高僧化后,发爪皆如生时。……此理之不可解者也。”可知,明人谢肇淛承认“坐化”现象之确实存在,但在道理层面尤不可解。见[明]谢肇淛:《五杂俎》卷8,《人部四》,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59、160页。
    ⑥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释道·二大教主》,第691页。
    ⑦ 参见朱贻强:《公安三袁居士佛教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186页。
    ⑧ [明]袁中道:《珂雪斋集》卷18,《吏部验封司郎中中郎先生行状》,第762、763页。
    ⑨ [清]彭希涑:《净土圣贤录》卷7,《往生王臣第六·袁宏道》,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283 册,子部·宗教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09页下~312页下。
    ① 参见龚鹏程:《晚明思潮》,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48页。
    ② [明]袁中道撰,刘如溪点评:《游居柿录》卷5(万历三十八年),青岛:青岛出版社,2010年4月第2版,第100页。
    ③ [明]袁中道撰,刘如溪点评:《游居柿录》卷5(万历三十八年),青岛:青岛出版社,2010年4月第2版,第101页。
    ④ [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袁稽勋宏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9月版,第567页。
    ⑤ 所谓“异端”,无非说他是儒者中的非正统派罢了,并不真以为他便是个走入佛、道二氏的异端学人。其人其书,也正以此“异端”形象而为近世所推重。参见龚鹏程:《晚明思潮》,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18页。
    ⑥ 孙殿起辑:《清代禁书知见录》,收《书目类编》第15册,台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版,第6282页。
    ⑦ 参见潘桂明:《中国佛教思想史稿》,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756、757页。
    ①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周作人替刘大杰校订本《袁中郎全集》作序云:“中郎喜谈禅,又谈净土,著有《西方合论》十卷,这一部分我所不大喜欢,东坡之喜谈修炼也正是同样的一种癖。伯修与小修、陶石篑、石梁、李卓吾、屠长卿,也都谈佛教,这大约是明末文坛的普遍现象,正统派照例是儒教徒,而非正统派便自然多逃儒归佛。佛教在那时虽不是新思想,却总是一个自由天地,容得他们托足,至於是否够说信仰,那我就不好代为回答了。”[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附录三》,周作人《重印袁中郎全集序》,第1756页。
    ② 钱伯城《曹鲁川尺牍笺》云:“宏道于佛学并无深研,观其《西方合论》,仅能以念诵佛号,教人修行,可知与一般佛教徒,相差无几。”[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卷5,《曹鲁川尺牍笺》,第254页。
    ③ 参见龚鹏程:《晚明思潮》,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20、121、151页。
    ④ [明]袁中道著:《珂雪斋集》卷19,《告中郎兄文》,第796页。
    ⑤ [明]袁中道著:《珂雪斋集》卷19,《告中郎兄文》,第796页。
    ⑥ 小修回忆中郎晚年自省:“论诗文,则常云我近日始稍进,觉往时大披露,少蕴藉。”[明]袁中道著:《珂雪斋集》卷19,《告中郎兄文》,第796页。
    ⑦ 参见龚鹏程:《晚明思潮》,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48-151页。
    ⑧ 参见龚鹏程:《晚明思潮》,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51页。
    ①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6,《袁伯修·中郎·小修传》,第251页。
    ②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6,《袁伯修·中郎·小修传》,第252页。
    ③ 按:在《晚明思潮》中,龚鹏程引用了以下内容:“袁氏禅非敢遽断为头,得法于龙湖。龙湖不无狂魔入肺腑之证,至袁氏一转而为轻清魔。坠在轻安快活里作窠臼,日流在光滑滑处,生知生见,无个银山铁壁时节。”并据此认为,汪大绅对中郎持轻鄙态度。参见龚鹏程:《晚明思潮》,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50页。
    ④ 释圣严著,关世谦译:《明末中国佛教之研究》,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8年印行,第125页。
    ⑤ [日]金仓圆照:《明末中国佛教之研究·序》,释圣严著,关世谦译:《明末中国佛教之研究》,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8年印行,第Ⅶ页。
    ⑥ 参见释圣严著,关世谦译:《明末中国佛教之研究》,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8年印行,第114-126、472页。
    ① [明]藕益智旭:《评点西方合论序》,《原本净土十要》,第四册,台北:大乘精舍印经会,1980年版,第2页。
    ② 邱敏捷:《参禅与念佛——晚明袁宏道的佛教思想》,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9年版,第53、54页。
    ③ [明]藕益著述:《灵峰宗论》,《书·复净禅》,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297页。
    ④ [明]藕益著述:《灵峰宗论》,《书·与周洗心》,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300页。
    ⑤ [明]藕益著述:《灵峰宗论》,《书·与周洗心》,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305页。
    ⑥ 知礼(960-1020),北宋僧人。据《佛祖统纪》卷8、《新续高僧传》卷41等载,俗姓金,字约言。四明(今浙江宁波)人。七岁丧母,投太平兴国寺僧人洪选出家,十五岁受具足戒,专研律部。二十岁,诣宝云寺从义通学天台宗教观圆顿之旨,后尽受义通之教,常代师说法。师卒,住乾符寺,寻徙保恩院。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重建保恩院,朝廷赐额“延庆寺”。六年建念佛施戒会,自写疏文倡导,自此习以为常。秘书监杨亿白、丞相寇准奏赐紫衣。天禧四年(1020年),驸马李遵勖奏其高行,真宗特赐“法智大师”号。后被尊为天台宗第十七祖,世称“四明尊者”、“四明大法师”。参见任继愈主编:《佛教大辞典》,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775页。
    ⑦ [明]藕益智旭:《评点西方合论序》,《原本净土十要》,第四册,台北:大乘精舍印经会,1980年版,第2页。
    ⑧ 藕益智旭此处评曰:“只因透彻,自而融贯。”[明]藕益智旭:《西方合论·评点西方合论序》,藕益智旭辑:《原本净土十要》第四册,台北:大乘精舍印经会,1980年版,第2页。
    ⑨ [明]藕益智旭:《西方合论·评点西方合论序》,藕益智旭辑:《原本净土十要》第四册,台北:大乘精舍印经会,1980年版,第2页。
    ① 李通玄(635-730),唐代居士,华严学者。据《宋高僧传》卷22,《佛祖统纪》卷29、卷40,《佛祖历代通载》卷17,《李通玄长者行状》,《释大方广佛新华严经论主李长者事迹》等载,世称“李长者”,传为唐王宗室后裔,沧州(今属河北)人。一说北京(今山西太原)人。青年时精通儒学,四十岁后专研佛典。后撰成《新华严经论》四十卷。其学说与智俨、法藏有所不同。立“十宗十教”的判教理论,认为《华严经》有十处十会四十品,将《华严经》全部内容划分为十段,说该经有五种因果遍周义,创“三圣圆融”说。接受《大乘起信论》的影响,并以《周易》解释《华严》。其学说对以后中国华严学的发展影响较大。参见任继愈主编:《佛教大辞典》,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10页。
    ② 澄观(738~839),唐代僧人。华严宗四祖。据《宋高僧传》卷,《佛祖统纪》卷29、卷41、卷42载,俗姓夏侯。越州山阴(治所在今浙江绍兴)人。著述甚多。对华严宗“中兴”起很大作用。参见任继愈主编:《佛教大辞典》,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330页。
    ③ 参见释圣严著,关世谦译:《明末中国佛教之研究》,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8年印行,第124、125页。
    ④ 圣严法师:《明末佛教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108、109页。
    ⑤ 按:袁宏道自号“石头居士”。
    ⑥ [明]周之夔:《重刻<西方合论>序》,见[明]袁宏道:《西方合论》,东京:中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5695、5696页。
    ⑦ [明]张明教:《西方合论标注》,《卍续藏》卷108,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10月版,第1000页上。
    ① [明]一念编:《西方直指》卷末,《题西方直指》,林明珂,申国美编:《净土宗大典》第10册,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2年版,第544页下、545页上。
    ② [明]一念编:《西方直指·序》,林明珂,申国美编:《净土宗大典》第10册,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2年版,第507页上。
    ③ [明]一念编:《西方直指·序》,《卍续藏》卷108,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10月版,第617页下~618页上。
    国张汝钊:《袁中郎的佛学思想》,[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附录三》,第1770页。
    ⑤ 张汝钊:《袁中郎的佛学思想》,[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附录三》,第1770页。
    ⑥ 张汝钊:《袁中郎的佛学思想》,[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附录三》,第1771页。
    ⑦ 张汝钊:《袁中郎的佛学思想》,[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附录三》,第1772页。
    ⑧ 张汝钊:《袁中郎的佛学思想》,[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附录三》,第1777页。
    ⑨ 参见郭朋:《明清佛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12月版,第164页。
    ⑩ [明]如奇:《西方合论标注跋》,《卍续藏》卷108,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10月版,第1000页上。
    ① 参见郭朋:《明清佛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12月版,第166页。
    ② 圣严法师:《明末佛教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107、123页。
    ③ 圣严法师:《明末佛教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107页。
    ④ [明]袁宗道:《西方合论·序》,藕益智旭辑:《原本净土十要》第四册,台北:大乘精舍印经会,1980年版,第13页。
    ⑤ 参见龚鹏程:《晚明思潮》,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36页。
    ⑥ 参见林美秀:《袁中郎性命思想与文学论述》,“提要”,台北县永和市: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0年版,第2页。
    ⑦ 显然,这是沿用了圣严法师的观点。
    ⑧ 参见林美秀:《袁中郎性命思想与文学论述》,台北县永和市: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0年版,第87页。
    ⑨ 参见龚鹏程:《晚明思潮》,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83页。
    ① 邱敏捷:《参禅与念佛——晚明袁宏道的佛教思想》,台北县永和市: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② 尹恭弘:《公安派的文化精神》,北京:同心出版社,2008年版,第157页。
    ③ 易闻晓:《公安派的文化阐释》,济南:齐鲁书社,2003年5月版,第160页。
    ④ 李寿和:《三袁传》,“附录五”,北京:知识出版社,1991年10月版,第169-185页。
    ⑤ 李寿和:《三袁传》,“附录五”,北京:知识出版社,1991年10月版,第184页。
    ⑥ 李寿和:《三袁传》,“附录五”,北京:知识出版社,1991年10月版,第183页。
    ⑦ 余英时:《中国文化史通释》,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1月版,第38、39页。
    ① 参见黄忏华:《中国佛教史》,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289、290页。
    ② 潘桂明:《中国居士佛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版,第835~874页。
    ① 参见王卫平、马丽:《袁黄劝善思想与明清江南地区的慈善事业》,《安徽史学》2006年第5期,第39-50页。
    ① 稽文甫:《晚明思想史论》,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版,第110-138页。
    ① 如蔡懋德被南明政权追谥忠襄。[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51,《蔡维立传》,弟277贝。
    ② 如多铎面对黄端伯宁死不降,叹曰:“南来硬汉,仅见此人。”[清]李天根:《爝火录》卷10,“1645年5月26日”条,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第597页。
    ③ [清]李天根:《爝火录》卷10,“1645年5月15日”条,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第581页。
    ④[明]程嘉燧:《常熟县破山兴福寺志》,卷3,屠隆《重建破山寺碑》、瞿汝稷《重修兴福寺唱导文》,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244册,史部·地理类,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版,第860页下、862页上~863页上。
    ⑤ [明]周之夔:《重刻<西方合论>序》,见[明]袁宏道:《西方合论》,东京:中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5696页。
    ①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46,《袁伯修·中郎·小修传》,第251页。
    ② [清]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卷5,《书四·与何商隐》(九),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7月版,第117页。
    ③ [宋]释延寿:《宗镜录》卷21,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359页。
    ④ 赖永海、高永旺译注:《维摩诘经》卷上,《方便品第三》,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5月版,第24、25页。
    ①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31,《张功甫传》,第165页。
    [春秋]孔子等:《四书五经》,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2年11月版。
    [东晋]佛陀跋陀罗译:《观佛三昧海经》,《碛砂大藏经》,第39册,北京:线装书局,2005年影印宋元版。
    [东晋]鸠摩罗什译:《佛说阿弥陀经》,北京:金城出版社,2010年12月版。
    [唐]黄檗断际禅师:《黄檗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11年2月第2版。
    [唐]实叉难陀译:《地藏菩萨本愿经》,新北:玄奘印刷文化有限公司,2011年版。
    [唐]般若译:《大乘本生心地观经》,释传印主编:《中国佛教护国文献集成》,第3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版。
    [宋]陆九渊:《陆象山全集》,台北:世界书局,2010年7月第5版。
    [宋]释延寿:《宗镜录》,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
    [宋]普济:《五灯会元》,海口:海南出版社,2011年10月版。
    [宋]释惠洪撰:《石门文字禅》,收[清]纪昀、永瑢等编纂:《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16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2版。
    [金]文玄子著,唐大潮注译:《太微仙君功过格注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2版。
    [元]脱脱等撰:《宋史》,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
    [明]张惟贤等纂修:《明神宗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
    [明]谈迁:《国榷》,北京:古籍出版社,1958年12月版。
    [明]李贽:《李贽文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5月版。
    [明]李贽:《焚书》,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8月第2版。
    [明]李贽:《续焚书》,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8月第2版。
    [明]焦竑:《澹园集》,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
    [明]袁宗道著,钱伯城标点:《白苏斋类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9月版。
    [明]袁宏道著,钱伯城笺校:《袁宏道集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4月版。
    [明]袁中道著,钱伯城点校:《珂雪斋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月版。
    [明]袁中道撰,刘如溪点评:《游居柿录》,青岛:青岛出版社,2010年4月第2版。
    [明]汤显祖著,徐朔方笺校:《汤显祖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6月版。
    [明]屠隆:《白榆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180册,集部·别集类,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2月版。
    [明]刘侗、于奕正著,孙小力校注:《帝京景物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7月版。
    [明]谢肇淛涮:《五杂俎》,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8月版。
    [明]徐学聚:《国朝典汇》,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5年1月版。
    [明]周晖:《续金陵琐事》,南京:南京出版社,2007年8月版。
    [明]郑晓:《今言》,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5月版。
    [明]林之盛:《皇明应谥名臣备考录》,台北:文海出版社,1984年版。
    [明]丘溶:《大学衍义补》,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5年7月版。
    [明]王士性:《广志绎》,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7月版。
    [明]张瀚:《松窗梦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2月版。
    [明]张燮:《东西洋考》,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5年印行。
    [明]何乔远:《名山藏》,南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3年11月版。
    [明]汪道昆:《太函集》,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12月版。
    [明]王元翰:《凝翠集》》,《丛书集成续编》,第117册,集部·别集类,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
    [明]张居正:《张太岳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2月版。
    [明]王肯堂:《郁冈斋笔麈》,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107册,子部,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版。
    [明]祝世禄:《环碧斋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94册,集部·别集类,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
    [明]许重熙:《嘉靖以来注略》,收王锺翰主编:《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5,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明]袁颢:《袁氏家训丛书》,明手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张弘道、张凝道辑:《皇明三元考》,《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21册,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明]过庭训撰:《本朝分省人物考》,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534册,史部·传记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明]程嘉燧:《常熟县破山兴福寺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244册,史部·地理类,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版。
    [明]陈献章:《白沙子》,四部丛刊三编,集部,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2月据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重印。
    [明]湛若水:《湛甘泉先生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57册,集部·别集类,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
    [明]王守仁:《阳明传习录》,台北:世界书局,2010年7月第5版。
    [明]王阳明:《王阳明先生传习录》,合肥:黄山书社,2011年11月版。
    [明]王守仕:《王阳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9月版。
    [明]刘宗周:《刘子全书及遗编》,东京:中文出版社,1981年6月版。
    [明]释明河:《补续高僧传》,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283册,子部·宗教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明]云栖祩宏:《莲池大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9月版。
    [明]紫柏真可:《紫柏尊者别集》,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语录部十五》(50),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
    [明]憨山德清:《憨山大师梦游全集》,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语录部十六》(51),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
    [明]藕益著述,孔宏点校:《灵峰宗论》,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
    [明]藕益智旭辑:《原本净土十要》,台北:大乘精舍印经会,1980年版。
    [明]袁了凡:《了凡四训》,蓝吉富主编:《大藏经补编》第28册,台北:华宇出版社,1986年版。
    [明]袁了凡:《游艺塾文规》,《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718册,集部·诗文评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明]袁宏道:《西方合论》,东京:中文出版社,1984年版。
    [明]张明教:《西方合论标注》,《卍续藏》卷108,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10月版。
    [明]一念编:《西方直指》,林明珂,申国美编:《净土宗大典》,第10册,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2年版。
    [明]钱晓辑:《庭帏杂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86册,子部,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9月版。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4月版。
    [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2月版。
    [清]查继佐:《罪惟录》,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3月版。
    [清]酌元亭主人:《照世盃》,《中国古典孤本小说宝库》第34卷,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清]钱谦益著,[清]钱曾笺注,钱仲联标校:《牧斋初学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4月第2版。
    [清]钱谦益著,[清]钱曾笺注,钱仲联标校:《牧斋杂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6月版。
    [清]钱谦益:《牧斋有学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9月版。
    [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9月版。
    [清]李天根:《爝火录》,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
    [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清]黄宗羲:《黄梨洲诗文补遗》,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5年版。
    [清]黄宗羲:《黄梨洲诗集》,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
    [清]黄宗羲著,沈芝盈点校:《明儒学案》,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1月第2版。
    [清]王应奎撰,以柔校点:《柳南随笔·续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版。
    [清]魏象枢:《寒松堂全集》,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故宫珍本丛刊》,第588册。
    [清]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7月版。
    [清]丁宿章辑:《湖北诗徵传略》,《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707册,集部·诗文评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清]赵翼撰,曹光甫校点:《廿二史劄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版。
    [清]纪昀总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年3月版。
    [清]陈和志撰:乾隆《震泽县志》,清光绪19年版。
    [清]周承弼等修:《公安县志》,沙市新新代印,民国26年(1937年)铅印本。
    [清]陈口纕、丁元正修:乾隆《吴江县志》,民国间(1912-1949)版。
    [清]董钦德辑:康熙《会稽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版。
    [清]屠英等修,[清]胡森、江藩等撰:《肇庆府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版。
    [清]刘日杲:《博山和尚传》,《卍续藏》,第125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年版。
    [清]道霈编:《永觉元贤禅师广录》,《频伽大藏经》,第174册,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2000年版。
    [清]彭绍升著,赵嗣沧点校:《历代著名居士传》,成都:成都古籍书店,2000年1月版。
    [清]彭希涑:《净土圣贤录》,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283册,子部·宗教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民国]徐世昌辑:《晚晴籍诗汇》,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629册,集部·总集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民国]赵尔巽:《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8月版。
    王锺翰点校:《清史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11月版。
    宋志英辑:《明代名人尺牍选萃》,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版。
    孙静庵:《明遗民录》,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7月版。
    尚荣译注:《坛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5月版。
    王彬译注:《法华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5月版。
    戴传江译注:《梵网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5月版。
    陈秋平译注:《金刚经·心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5月版。
    赖永海、高永旺译注:《维摩诘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5月版。
    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7月版。
    谢国桢:《增订晚明史籍考》,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12月版。
    方豪:《利玛窦交友论新研》,《方豪六十自定稿》,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9年版。
    罗光:《我的人文主义》,收《中国哲学的展望》,台北:学生书局,1977年版。
    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郭朋:《明清佛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12月版。
    徐朔方:《论汤显祖及其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8月版。
    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宋明理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版。
    王天有:《晚明东林党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4月版。
    章炳麟:《訄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版。
    江灿腾:《明清民国佛教思想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5月版。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5月版。
    释圣严,关世谦译:《明末中国佛教之研究》,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8年印行。
    苗润田:《中国儒学史·明清卷》,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版。
    何孝荣:《明代南京寺院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左东岭:《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4月版。
    陈扬炯:《中国净土宗通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版。
    潘桂明:《中国居士佛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版。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何兆武:《中西文化交流史论》,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任继愈主编:《佛教大辞典》,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南怀瑾:《禅海蠡测》,《南怀瑾选集》第5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版。
    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版。
    刘志琴:《晚明史论——重新认识末世衰变》,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5月。
    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3月版。
    万明:《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汪荣祖:《史家陈寅恪传》,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版。
    何宗美:《公安派结社考论》,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年4月版。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6月版。
    释圣严:《明末佛教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
    黄一农:《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8月版。
    钱钟书:《管锥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商传:《明代文化史》,上海:东方出版社,2007年5月版。
    陈永革:《晚明佛教思想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5月版。
    龚鹏程:《晚明思潮》,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黄忏华:《中国佛教史》,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年1月版。
    赵轶峰:《明代国家宗教管理制度与政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2月版。
    稽文甫:《晚明思想史论》,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版。
    陈梧桐:《中国文化通史·明代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陈永革:《阳明学派与晚明佛教》,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吴震:《明末清初劝善运动思想研究》,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9年版。
    李兴源:《晚明心学思潮与世风变异研究》,台北县永和市: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9年版。
    龚鹏程:《儒学新思》,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版。
    任宜敏:《中国佛教史·明代》,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版。
    孟森:《明史讲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5月版。
    陈寅恪:《柳如是别传》,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9月第2版。
    钱穆:《国史大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12月版。
    林美秀:《袁中郎性命思想与文学论述》,台北县永和市: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0年版。
    杨正显:《陶望龄与晚明思想》,台北县永和市: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0年版。
    钱穆:《中国思想史》,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1月版。
    陈玉女:《明代的佛教与社会》,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版。
    曹刚华:《明代佛教方志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版。
    鞠明库:《灾害与明代政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4月版。
    高翔:《在历史的深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1月版。
    [意]艾儒略著,向达译:《合校本大西西泰利先生行迹》,北平:上智编译馆,1947年版(缩微胶卷)。
    [意]利玛窦著,叶德禄校:《合校本交友论》,北平上智编译馆,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五月二十八日出版。
    [意]利玛窦著,刘俊余、王玉川译:《利玛窦中国传教史》,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版。
    [奥地利]舒兹著,卢岚兰译:《舒兹论文集》,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2年版。
    [美]牟复礼、[英]崔瑞德编,张书生等译:《剑桥中国明代史:1368-1644》(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7:The Ming Dynasty,1368-1644)上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2月版。
    [美]包筠雅著,杜正贞、张林译,赵世瑜校:《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版。
    [日]忽滑谷快天著,朱谦之译,杨曾文导读:《中国禅学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版。
    [日]小野和子著,李庆、张荣湄译:《明季党社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月版。
    [英]崔瑞德、[美]牟复礼编,杨品泉等译:《剑桥中国明代史:1368-1644》(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7:The Ming Dynasty,1368-1644)下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印]圣恩A.C.巴克提韦丹塔·斯瓦米·帕布帕德编著,嘉娜娃译:《博伽梵歌原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
    [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张华译:《为权力祈祷:佛教与晚明中国士绅社会的形成》(Praying for Power:Buddhism and the Formation of Gentry Society in Late-Ming China),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版。
    [美]肯尼斯·K·田中著,冯焕珍、宋婕译:《中国净土思想的黎明——净影慧远的<观经义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1月版。
    [印]克里希那穆提、[美]大卫·博姆著,胡因梦译:《超越时空》(The Ending of Time),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9年6月版。
    [日]荒木见悟著,廖肇亨译:《明末清初的思想与佛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6月版。
    [日]酒井忠夫著,刘岳兵、孙雪梅、何英莺译:《中国善书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7月版。
    [美]摩顿(W. Scott Morton)、[美]卢其敦(Charlton M. Lewis)著,陈西帆、顾歆悦译:《中国历史与文化入门》(插图第4版),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0年8月版。
    [日]沟口熊三著,龚颖译:《中国前近代思想的屈折与展开》,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7月版。
    林金水:《利玛窦交游人物表》,《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一辑,1981年3月。
    林金水:《利玛窦在中国的活动与影响》,《历史研究》1983年第1期。
    钟来因:《<金瓶梅>·汤显祖·利玛窦·王彦泓父子——明季文学史上的文人关系》,《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86年第2期。
    常正:《“居士佛教”之我见》,《佛学研究》1998年。
    何劲松:《中国佛教应走什么道路——关于居士佛教的思考》,《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1期。
    贾艳敏、李可亭:《钱谦益的政治生涯及其成败》,《黄淮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怡年:《合掌跪拜与三皈依》,《世界宗教文化》1998年第2期。
    潘桂明:《中国居士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佛学研究》1999年。
    许龙:《钱谦益降清之人格心态透视》,《嘉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李圣华:《京都攻禅事件与公安派的衰变》,《西北师大学报》2001年第1期。
    吴兴国:《佛教唯识思想与儒家心学本体论》,《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刘晓东:《科举危机与晚明士人社会的分化》,《山东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贾艳敏:《钱谦益人生悲剧原因浅析》,《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2年第4期。
    谭伟:《中国居士佛教略论》,《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5期。
    王堃:《云栖莲池大师的净土思想》,《浙江佛教》2004年第4期。
    倪静雯:《利玛窦与南京》,《东南文化》2004年第5期。
    谢正光:《钱谦益奉佛之前后因缘及其意义》,《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王卫平、马丽:《袁黄劝善思想与明清江南地区的慈善事业》,《安徽史学》2006年第5期。
    吴学国、秦琰:《从印度吠檀多到中国阳明心学》,《学术月刊》2007年第2期。
    夏邦:《明代佛教信仰的变迁述略》,《史林》2007年第2期。
    白文固:《明中后期的居士佛教初探》,《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任宜敏:《袁了凡佛学思想析论》,《人文杂志》2007年第4期。
    商传:《从“口喃耳语”到“抵掌剧谈”——晚明专制政治的松动与早期人文主义》,《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5期。
    吴震:《明末清初道德劝善思想溯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方良:《南归途中的悲情诗人钱谦益》,《中国韵文学刊》2009年第4期。
    郭伦、姚红静:《论王阳明的心学渊源》,《文学自由谈》2009年第14期。
    傅湘龙:《晚明文人士大夫居士化的多元景观——以刻经、念佛、纵欲为例》,《云梦学刊》2010年第1期。
    李珺平:《李贽与利玛窦会面次数及意义》,《民族文学研究》2010年第1期。
    李禹阶、王吉平《朱熹关于封建伦理纲常“形而上学”化思想研究》,《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王学信:《居士与居士戒》,《海内与海外》2010年第9期。
    段玉明:《呼唤居士:<佛法金汤编>研究》,《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吴震:《中国善书思想在东亚的多元形态——从区域史的观点看》,《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庄赢:《晚明官员的收入构成》,《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高寿仙:《变与乱:光怪陆离的晚明朝代》,《博览群书》2012年第4期。
    吴青、陈文源:《明代士宦祝世禄与利玛窦交游述略》,《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范文丽:《从功过格到<人谱>——论刘宗周对儒家道德秩序的重建》,《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疏仁华、周晓光:《利玛窦交游与士大夫赠诗》,《历史档案》2012年第1期。
    [日]酒井忠夫著,尹建华译:《袁了凡的生平及著作》,《宗教学研究》1998年第2期。
    李利安:《古代印度观音信仰的演变及其向中国的传播》,西安: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刘红梅:《莲池大师思想研究》,成都: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朱贻强:《公安三袁居士佛教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龚晓康:《藕益智旭净土思想研究》,成都: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高峰:《紫柏大师与万历社会研究》,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洪早清:《明代阁臣群体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武汉,2007年。
    蔡明伦:《明代言官群体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武汉,2007年。
    葛静萍:《憨山大师与晚明社会》,贵阳:贵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李竞艳:《晚明士人群体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王停军:《晚明思潮视野下的陶望龄研究》,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李艳丽:《论袁宏道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观念》,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