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可持续发展背景下中国石油资源战略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石油资源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清洁能源,更是现代社会和人类未来不可缺少的矿产资源。因此,石油作为严重稀缺和带有巨大效用的一种自然资源,对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重点以马克思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当代西方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对中国石油资源进行研究。
     马克思经典著作虽然没有直接提到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但是马克思关于自然资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关于人和自然的关系、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等等都在不同的层面贯穿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这对研究石油资源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应该纠正一种认为可持续发展经济思想和理论仅是当代增长经济学家提出的,而与马克思无关,马克思在这方面没有地位和贡献的观点和偏见。另一方面,西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也有其特定的形成过程,人们经过对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的反思、对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重视、对人的全面发展认识的统一才最终形成可持续发展理论。马克思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当代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我们研究自然资源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理所当然也应该是我们研究石油资源的指导思想。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石油资源研究,是今后应该研究的重点之一。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当今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对石油资源的消费和需求十分巨大,这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必然带来严重威胁。本文通过建立中国经济增长与石油消费关系的相关数学模型并对中国未来石油需求进行了研究,发现中国未来石油需求在2010年将达到4.03到4.2亿吨,2015年将达到5.25到5.42亿吨,2020年则可能为6.88到7.05亿吨。而中国国内石油生产供给在2020年以前大约会保持在年产1.8到2亿吨的水平。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不断扩大,直到2020年可能超过70%。因此,中国未来石油资源的供需矛盾将十分尖锐,中国对外石油资源的依赖将十分严重。我们对此要有足够的警惕。
     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不仅受中国未来石油资源供需矛盾激化之威胁,还将遇到中国石油资源利用面临的外部挑战。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稀缺,未来围绕石油资源的争夺将更加激烈,不能排除因石油资源争夺而发生新的战争。而围绕石油资源引起的各种社会矛盾乃至战争又必然反过来引发石油危机,从而导致或加剧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伤害。
     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可能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冲击。由于中国目前缺少成熟的石油交易市场及机制,在石油贸易中只能被动接受国外石油交易所形成的石油交易价格,国际油价急剧上升,有可能带动价格总水平上升过快过大,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也可能因改变投资和消费偏好而导致经济发展结构不平衡,还可能引起各行各业成本上升,导致某些企业发生危机,这些都威胁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由于世界石油市场交易按美元计价,加上全球石油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在国际金融市场形成了大量的石油美元。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国际石油美元的流动将对中国经济发生重要影响。一方面,石油美元可能为中国利用外资和出口各种项目、服务、商品提供有利机会。另一方面,石油美元的流动及其变化也有可能给中国经济带来麻烦。这种可能的麻烦主要是借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以及与国际金融市场体系接轨之机,可能给中国造成一定金融风险,影响中国金融安全,从而给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由于中国未来石油需求巨大,对外严重依赖,将带来中国石油海上运输的巨大需求。中国油轮船队规模太小、石油消费和加工企业与石油运输企业缺少战略合作、中国对海上运输通道控制不足等等因素,都使得中国石油运输系统十分脆弱,从而可能因海上石油运输突然中断,引发中国石油供应困境,威胁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中国石油资源利用也存在不少问题。中国石油工业遭受石油资源严重不足的困绕,石油工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举步艰难。同时,由于中国石油产业集中度不高、企业规模偏小、设备技术落后等因素,带来石油资源利用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缺乏。
     中国现有经济结构与石油资源消费存在较大矛盾。长期以来,我们在制定经济发展的战略时,往往只注重经济增长速度,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忽视速度与效益、经济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现在与将来、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协调关系。导致石油工业落后于一般加工工业、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严重的传统产业过多、严重依赖石油资源的交通运输业发展过快等,增大了石油资源消费的压力。
     中国石油资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破坏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石油在勘探开采过程中,产生噪音、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等,特别是废水、固体废弃物,对环境有着严重的污染。石油消费通过燃料燃烧对环境有着直接污染。各类汽油、柴油燃烧时排放的污染物包括各种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及一定数量的烟尘等。这些气体会造成大气温室效应,使气候变暖,还会引发酸雨等二次大气污染,从而直接导致环境恶化。石油开发和消费对环境的破坏直接影响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针对中国石油资源利用面临的外部挑战和存在的种种问题,为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前瞻性、整体性和现实性原则,系统实施中国石油战略对策。
     在石油经济方面,第一,要做大做强中国石油企业。尽管中国现有两大石油集团已具备相当规模,对中国石油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垄断。但是他们拥有的只是经济规模,而不是规模经济,特别与国际大石油集团相比仍显得竞争力不足。第二,通过尽快建立完善的石油战略储备,防范石油危机。第三,控制国内石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使用,为子孙后代和中国未来留下应有的石油资源储备。第四,通过合理规划和发展新型石油化工项目,提高石油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浪费。第五,发展中国石油期货交易所并建立相应市场机制,增加对国际石油价格的发言权。第六,发展自己的油轮船队,加强石油海上运输风险控制和防范。
     在外交方面,第一,由于俄罗斯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应充分利用中国与俄罗斯的睦邻优势,与之建立油气战略联盟。第二,目前中国进口石油对中东地区依赖过重,由于美国对中东地区干预过多以及中东地区安全形势的恶化,应谨慎对待中东石油供应,作好该地区来源中断的准备。第三,非洲地区不仅石油资源丰富,而且在经济上与中国存在很大互补,应与之建立战略合作。第四,中国东海石油资源本应为中国拥有,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但由于日本石油资源匮缺并试图获取该资源,中国必须严肃对待。
     同时,中国应重视实施能源多元化战略面,通过大力开发和利用天然气、加强煤转油研究与推广、大力研究和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源、核能、太阳能、风能等多种办法,实现对石油资源利用的替代,减少经济发展对石油资源的依赖。
     中国还必须通过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降低对石油资源的消耗。中国的能源工业布局不尽合理,通过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在地理空间和消费品质方面的优化,将有效避免石油资源利用效率的下降。中国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相当落后,应通过大力发展该产业,扼控制石油消费增长过快。通过引导能源消费结构,直接节约石油资源。通过控制炼油总量规模,发展精细化工项目,不仅提高石油资源利用率,而且更多的开发石油资源做为矿产资源的效用,从而减少将石油资源作为燃料消耗。通过由政府主导,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运输产业,减少高油耗的私人运输的比例,从而减少对石油资源作为交通能源的消耗。
Petrol resource is not only a kind of important clean energy, but also a dispensable mineral one to the modern society and human's future. Petroleum and its products have penetrated into every corner of modern society. Being serious short of massive useful natural resource, petroleum shall be related a lot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focused on studying Chinese petroleum resources, with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ckground, guiding by Marx'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dea and modern wester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
     Although Marx's classic articles haven't mentione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 directly, the theory runs through in his articles from different levels on the usage of natural resource to the mankind society,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and man's all round development. It has important instructive significance to study petroleum resourc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conomy. We should clarify those thoughts of whic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conomy theory was brought forward only by modern economist and has no relationship with Marx, and Marx had no status and contributions on such area. On the other hand, wester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conomy theory has its unique formative course, it resulted from continuous reviewing the traditional economy increase theory, regarding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 and social economy improvement and unionizing the idea of the human's all around development. Marx'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deology and moder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 are the important instructive idea for us to study on the problems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of course to be the instructive idea for us to research the petroleum resource. Standing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conomy to study the petroleum resource, should be the important one in study.
     As a largest developing country and one of the fastest increasing economy countries in the world, China has massive consumption and huge demand on petroleum resources, which inevitably bring serious threats to China'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conomy. This article studied on China's future petroleum demand by establishing relative mathematics model of Chinese economy increase and petroleum consumption. It is projected that China's future annual oil demand would reach 403~420million tones by 2010, 525~542million tones by 2015, 688~705 million tones by 2020. However, the annual domestic oil supply would maintain a level around 180~200 million tons every year before 2020. It warned that China would more and more rely on oil import, and might reach 70% by 2020. Therefore, the inconsistency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China's future petroleum resource will be full keen-edged; the dependence on petroleum resource outside China will be quite high. We should keep enough guard on it.
     China economy'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ll not only encounter the worsening supply-demand inconsistency on China's future petroleum resource, but also face the outside challenge from making use of the petroleum resource. With the decreasing petroleum resources, the contest on petroleum resource will be more severe, which could lead to a new war hereinafter. The social conflict or even war on petroleum resource will bring about the petroleum crisis, further to result in economy crisis, making huge damage to China'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fluctuation of international oil price might cause impact on Chinese economy'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ack of matured petroleum exchange market and system, China can only accept the oil price in oil trading formed by foreign oil exchange. The rapid rise of the international oil price could lead the general price level increase too fast, and may cause the fearful inflation, or change the bias of investment and consumption which make the economic structure unbalanced, or increase the industry cost, putting some enterprises into crisis. All those might threat to China economy'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ince the world oil exchanges are trading in US dollars and the imbalance distribute global oil resources, there are huge petrol dollars arising from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 With China's further opening, the flows of international petrol dollar will affect China's economy more and more. On the one hand, petrol dollar offers the chances for china to make use of the foreign capital and export some more projects, service and merchandise; on the other hand, its flow and change maybe also bring troubles to China's economy. By it taking the chance of China's reformation on its financial system and the connection with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 the potential trouble might bring certain financial risk, affecting China's financial security, and then have negative effect on China economy'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used by China's massive future demand on oil which relies on outside support, the demand of the seaborne transportation will also be huge. Small scale tanker fleet in China, lack of the strategic cooperation between oil consumption, processing enterprises and oil transport company, less control on sea passage, etc, will make China oil transport system very weak, could even bring about supply mess caused by sudden interruption of the sea passage, then threat China economy'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rom the poi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re are lots of problems in utilizing petroleum resources in China. Chinese petroleum industry faces serious shortage of the resource, as resul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petroleum industry is in hard progress. Meanwhile, low centralized oil industry, small scale enterprise, old dated techniques and equipments, all those factors make oil resources low utilizing efficiency, high waste of resources and poor competition in international market.
     There is some inconsistency between China's current economy structure and oil resource consumption. For a long time, while we set down economy development strategy, we have been concentrating on the economy growth; while establish industry policy, ignoring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rate and benefit, economy and society, human and nature, now and future,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sequently, with oil industry hanging behind of common manufacturing, excessive traditional industry resulting in heavy pollution and high waste of resources, over-developed oil-motored transportation etc, these increase the pressure of oil consumption.
     High attention must be drawn into the environmental damage in China's exploring and using oil resources. During the exploration, noise, waste water, exhaust gas and solid waste, make heavy pollution to the environments. The direct pollution from oil consumption is in the process of burning. Such waste while burnt gasoline and gas oil includes carbon monoxide, carbon dioxide, silicon dioxide, sulfur dioxide and some soot etc. such gas could cause greenhouse effect, make climate warmer, bring acid rain and so on repeated gas pollution. Eventually, environments become worse.
     Under the outside challenges in China's oil resource utilizing and existing problems, in order to realize China's econom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e must stick to the foreseeable, unitary and realistic principles, systematically implementing China's oil strategy.
     In terms of oil economy, firstly, we should strengthen China's oil enterprises in more large. Although China's current two oil majors reach a certain scale, monopolizing China's oil market to some extent, they only have economy scale instead of scale economy, poor capability in competition with international oil majors. Secondly, build up strategy oil reserve as soon as possible, keeping away potential oil crisis. Thirdly, limit domestic exploration and leave some necessary reserve for China's future. Fourthly, by reasonable layout and developing new type petrol-chemical project, improve the oil resources utilizing efficiency, cut down waste. Fifthly, establish China's oil future exchange and respective market system, powering our comment to international oil price. Lastly, build up our own tanker fleet, strengthening seaborne transport risk control.
     With regard to the diplomacy, firstly, fully making use of the neighborhood with Russia who has plenty of oil and gas resources, establish the oil-gas strategy association. Secondly, nowadays, China heavily relies on Mid-east oil import. USA often intervene such region and worsening regional security situation, so we should treat with Mideast supply in caution and well prepared for the interruption. Thirdly, Africa has abundant oil reserve, but also has big mutual-complement in economy with China. We should build up strategic cooperation with them. Fourthly, oil resource in China East Sea should belong to China and is very important to China'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ecause lack of resources Japan tries to snatch such resource, China must treat it seriously.
     In the meantime, China should attach important to implement energy multi-strategy, by exploration and use of the LNG, speeding up coal-oil transform research and put in use, vigorously exploring Bio-energy, nuclear energy, solar energy, wind power, etc, realizing the substitution of oil, lower the dependence on oil resource.
     Also, China need to reasonably adjust the industry structure, lessen the oil consumption. China's energy industry distribution has some impertinency. By optimizing space and quality in energy production and energy consumption, we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drop of oil utilizing efficiency. China's third industry, particularly service industry remain quite lag behind; compared to developed countries, we should mainly develop such industry to slow down the oil consumption. By guiding energy consumption structure, save oil resource directly; by limiting the refinery capacity, developing fine-chemical project, improve the usage of oil resource and lessen the oil consumption as fuel. Guided by the government, develop public transport industry, cut down oil consumption as transport energy.
引文
①杨景民:《现代石油市场》,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110页。
    ①邓大海:《2002年石油价格变动及影响分析》,《中国物价》,2003年第4期。
    ②转引自杨夏鸣:《高价原油:原因、影响及中国的对策选择》,《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年第2期。
    ①世界石油大会中国国家委员会秘书处:《风云际会的石油世纪》,《中国石油》,2000年第8期第60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4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28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62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3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62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60页。
    ④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12-713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05-206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08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0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页。
    ⑤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22页。
    ⑥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63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3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1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17-51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1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1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1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20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01-202页。
    ④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08-209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6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6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6-57页。
    ④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02页。
    ⑤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6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66-467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52-553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89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75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61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26-927页。
    ④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52页。
    ①《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7页。
    ②《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7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34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法文版,第1卷,第50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0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1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124页。
    ④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25页。
    ①参见唐龙:《发展观的历史演进述评》,《财经科学》,2005年第6期。
    ②参见伍俊斌:《国外发展理论的历史嬗变及其意义》,《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1月第29卷第1期。
    ③参见杨正喜、潘利红:《当代世界发展观之流变》,《理论与现代化》,2006年第2期。
    ①参见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295-296页。
    ①转引自唐龙:《发展观的历史演进述评》,《财经科学》,2006年第6期。
    ②转引自伍俊斌:《国外发展理论的历史嬗变及其意义》,《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1期。
    ③转引自伍俊斌:《国外发展理论的历史嬗变及其意义》,《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1期。
    ④转引自唐龙:《发展观的历史演进述评》,《财经科学》,2006年第6期。
    ①参见唐龙:《发展观的历史演进述评》,《财经科学》,2006年第6期。
    ②参见唐龙:《发展观的历史演进述评》,《财经科学》,2006年第6期。
    ③参见罗杰·珀曼(Roger Perman)[英]:《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侯元兆等译,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4月版,第8页。
    ①参见罗杰·珀曼(Roger Perman)[英]:《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侯元兆等译,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4月版,第30页。
    ①参见唐龙:《发展观的历史演进述评》,《财经科学》,2006年第6期。
    ①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②参见唐龙:《发展观的历史演进述评》,《财经科学》,2006年第6期。
    ①详见王耀中、刘志忠、夏飞:《石油价格与产出波动关系研究综述》,《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8期。
    ②详见王耀中、刘志忠、夏飞:《石油价格与产出波动关系研究综述》,《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8期。
    ①参见行伟波:《能源经济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8期。
    ②参见行伟波:《能源经济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8期。
    ③同上。
    ①参见行伟波:《能源经济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8期。
    ②同上。
    ③参见行伟波:《能源经济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8期。
    ①参见何晓群、魏涛远:《世界石油价格上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年第4期。
    ②参见于渤、迟春洁、苏国福:《石油价格对国民经济影响测度模型》,《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年第5期。
    ③参见刘强:《石油价格变化对中国经济影响的模型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年第3期。
    ④参见刘希宋、陈蕊:《石油价格对国民经济波及效应研究》,《经济师》,2004年第3期。
    ⑤参见赵元兵、黄健:《国际石油价格上扬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经济纵横》,2005年第1期。
    ①参见毕吉耀:《国际石油价格再度高涨的原因及其影响》,《中国物价》,2005年第5期。
    ②参见张斌:《油价上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国际问题研究》,2005年第4期。
    ③参见王川:《石油价格高涨对世界金融市场的影响》,《银行家》,2004年第11期
    ①参见虞伟荣、胡海鸥:《石油价格冲击对美国和中国实际汇率的影响》,《国际金融研究》,2004年第12期。
    ②参见顾列铭:《石油美元影响大产油国未雨绸缪》,《中国经济周刊》,2005年第45期。
    ③参见荣艺华:《应对石油价格上涨的货币政策》,《中国金融》,2004年第23期。
    ①参见史丹:《世界石油供需与隐蔽的资源竞争》,《改革》,2002年第1期。
    ②参见祝小兵:《浅论建立我国石油安全战略体系》,《世界经济研究》,2004年第3期。
    ③参见杨嵘:《中国石油产业竞争力的国际比较》,《经济评论》,2004年第1期。
    ④参见查道炯:《相互依赖与中国的石油供应安全》,《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6期。
    ①孙鹏:《对中国石油安全战略问题的思考》,《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2006年2月第20卷第1期。
    ②吴磊:《中国石油安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1页。
    ①冯明、曹成润、陈力、吴海:《对我国油气资源潜力与对策的思考》,《地质与资源》,2005年3月第14卷第1期。
    ①《中国矿业》,2006年第4期61页。
    ②史昕:《国际国内油气资源的现状及展望》,《石油库与加油站》,2006年2月第15卷第1期。
    ③《暸望》,2004年第43期。
    ①邱中建、方辉:《对我国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一些看法》,《石油学报》,2005年3月第26卷第2期。
    ①邱中建、方辉:《对我国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一些看法》,《石油学报》,2005年3月第26卷第2期。
    ②崔民选:《2006中国能源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4月版,第420页。
    ①参见王才良:《世界石油工业140年》,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年2月版,第144页。
    ②王才良:《世界石油工业140年》,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年2月版,第151页。
    ③参见王才良:《世界石油工业140年》,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年2月版,第153页。
    ①参见王才良:《世界石油工业140年》,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年2月版,第155页。
    ②参见王才良:《世界石油工业140年》,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年2月版,第164页。
    ①详见王才良:《世界石油工业140年》,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年2月版,第165页。
    ②王才良:《世界石油工业140年》,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年2月版,第169页。
    ①参见赵英臣,陈海莹:《资源战争与中国石油安全》,《理论导刊》,2003年第9期。
    ①参见黄伟:《新一轮石油危机的可能性分析》,《世界经济与政策论坛》,2005年第3期。
    ②参见浩君:《石油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海鸽文化出版图书有限公司,台湾,2005年9月版第17页。
    ③黄伟:《新一轮石油危机的可能性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年第3期。
    ①HTTP://WWW.BP.COM/STATISTICALRIEW/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06
    ①HTTP://WWW.BP.COM/STATISTICALRIEW/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06
    ②HTTP://WWW.BP.COM/STATISTICALRIEW/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06.
    ①参见张耀光、刘锴:《东海油气资源及中国、日本在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的研究》,《资源科学》,2005年11月27卷第6期。
    ②参见张耀光、刘锴:《东海油气资源及中国、日本在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的研究》,《资源科学》,2005年11月27卷第6期。
    ③同上。
    ④同上。
    ①崔民选:《2006中国能源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4月版,第420页。
    ②EAI.World Energy Outlook 2000, 68.
    ③HTTP://WWW.BP.COM/STATISTICALRIEW/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06.
    ①《2006中国能源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4月版,第420页。
    ①王才良:《世界石油工业140年》,石油工业出版社,第170页。
    ①罗文宝、毛建林:《试析石油经济风险及其规避》,《南亚研究季刊》,2005年第3期。
    ①参见赵笑宇:《石油价格变动对价格总水平的影响分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①参见黄赜琳:《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经济纵横》,2006年第3期。
    ②崔民选:《2006中国能源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4月版,第471页。
    ①参见黄赜琳:《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经济纵横》,2006年第3期。
    ②崔民选:《2006中国能源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4月版,第470页。
    ③参见虞伟荣、胡海鸥:《石油价格冲击对美国和中国实际汇率的影响》,《国际金融研究》,2004年第12期。
    ①黄银柱:《石油美元的来龙去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1期。
    ①参见陈蕊、单卫国:《石油美元暴增:祸兮福兮?》,《中国石化》,2006年第9期。
    ①参见杨力:《试论“石油美元体制”对美国在中东利益中的作用》,《阿拉伯世界》,2005年第4期。
    ②杨力:《试论“石油美元体制”对美国在中东利益中的作用》,《阿拉伯世界》,2005年第4期。
    ①参见管清友、张明:《国际石油交易的计价货币为什么是美元?》,《国际经济评论》2006年第7期。
    ①参见刘华、卢孔标:《石油美元对全球国际收支平衡的影响》,《银行家》,2006年第5期。
    ①转引自刘华、卢孔标:《石油美元对全球国际收支平衡的影响》,《银行家》,2006年第5期。
    ②Christian E.Weller and Scott Lilly: Oil Price Up Dollar Down—Coincidence? 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 Nov.30 2004.
    ①参见刘华、卢孔标:《石油美元对全球国际收支平衡的影响》,《银行家》,2006年第5期。
    ①参见张景廉:《实话实说我国油气资源现状》,《石油科技论坛》,2005年第4期。
    ②同上。
    ①参见王革华:《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28页。
    ②参见崔民选:《2006中国能源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4月版,第3页。
    ①李凌峰等:《中国油气供应安全对策研究》,《天然气工业》,2006年第2期。
    ②李凌峰等:《中国油气供应安全对策研究》,《天然气工业》,2006年第2期。
    ①参见崔民选:《2006中国能源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4月版471-472页。
    ②李凌峰等:《中国油气供应安全对策研究》,《天然气工业》,2006年第2期,第148页。
    ③崔民选:《2006中国能源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4月版,第472页。
    ①何经祥:《WTO与中国矿产资源管理》,北京地质出版社,2004年12月版,第59页。
    ②陆蠡珠:《未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发展》,《河北化工》,2006年第2期第3页。
    ①陆蠡珠:《未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发展》,《河北化工》,2006年第2期第3页。。
    ②翟光明:《中国油气前景值得期待》,《了望》,2004年第43期。
    ③陆蠡珠:《未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发展》,《河北化工》,2006年第2期第3页。
    ④崔民选:《2006中国能源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4月版,第472页。
    ⑤《现代商业银行》,2006年第2期。
    ①崔民选:《2006中国能源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4月版第482页。
    ②参见黄炎:《石油·汽车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年7月版,第122页。
    ①参见蔡利山:《石油钻井废弃物环境污染特征的分析与评价》,《西部探矿工程》,2003年第2期。
    ②参见蔡利山:《石油钻井废弃物环境污染特征的分析与评价》,《西部探矿工程》,2003年第2期。
    ①参见蔡利山:《石油钻井废弃物环境污染特征的分析与评价》,《西部探矿工程》,2003年第2期。
    ②董志强、马晓茜、张凌:《石油利用对环境影响的生命周期分析》,《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04年第6期。
    ③参见董志强、马晓茜、张凌:《石油利用对环境影响的生命周期分析》,《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04年第6期。
    ①崔民选:《2006中国能源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4月版第316页。
    ②《世界能源展望(2002)》,中国石化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①参见崔新健:《中国石油安全的战略抉择分析》,《财经研究》,2004年第5期。
    ①HTTP://WWW.BP.COM/STATISTICALRIEW.
    ①参见罗文宝、毛建林:《试析石油经济风险及其规避》,《南亚研究季刊》,2005年第3期。
    ①《中国石化报》,2007年1月11日第6版。
    ①参见赵爱玲、方宁:《战略石油储备 中国急行》,《中国对外贸易》,2006年第6期。
    ①参见赵爱玲、方宁:《战略石油储备 中国急行》,《中国对外贸易》,2006年第6期。
    ①孙鹏:《对中国石油安全战略问题的思考》,《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2006年2月第20卷第1期。
    ①邱中建、方辉:《对我国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一些看法》,《石油学报》,2005年3月第26卷第2期。
    ②《现代商业银行》,2006年第2期。
    ③参见《石油学报》,2004年第5期。
    ①国家海洋局网2006年1月公布。
    ①李凌峰、张斌:《中国石油安全问题的思考》,《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2月第29卷第1期。
    ①HTTP://WWW.BP.COM/STATISTICALRIEW/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06.
    ①支晓津杨洋、何斌锋:《中国石油安全战略的再思考》,《甘肃科技纵横》,2006年第3期。
    ②HTTP://WWW.BECOM/STATISTICALRIEW/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06.
    ①郑达庸:《对当前国际能源形势的几点看法》,《当代石油石化》,2004年7第12卷。
    ②HTTP://WWW.BP.COM/STATISTICALR/EW/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06.
    ③参见郑达庸:《对当前国际能源形势的几点看法》,《当代石油石化》,2004年7第12卷。
    ①HTTP://WWW.BP.COM/STATISTICALRIEW/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06.
    ①参见郑达庸:《对当前国际能源形势的几点看法》,《当代石油石化》,2004年7第12卷。
    ①史昕:《国际国内油气资源的现状及展望》,《石油库与加油站》,2006年2月第15卷第1期。
    ②冯明、曹成润、陈力、吴海:《对我国油气资源潜力与对策的思考》,《地质与资源》,2005年第1期。
    ①参见郑达庸:《对当前国际能源形势的几点看法》,《当代石油石化》,2004年7第12卷。
    ②参见孙鹏:《对中国石油安全战略问题的思考》,《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2006年2月第20卷第1期。
    ③HTTP://WWW.BP.COM/STATISTICALRIEW/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06.
    ①参见何经祥:《WTO与中国矿产资源管理》,北京地质出版社,2004年12月版,第76页。
    ①崔民选:《2006中国能源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4月版,第447页。
    ①参见保罗·罗伯茨:《石油的终结》,吴文忠译,中信出版社,2005年8月版,第179页。
    ①《石油汽车与中国可持续发展》,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年7月版,第140页。
    1. Zhang Bing-wen 《International Oil Price Fluctuations and China's Energy Strategy》 《World Economy & China》 Number 2, 2001.
    2. Mark B Stewart and Kenneth F Wallis: "Introductory Econometrics" First Published in 1981 by Basil Blackwell Publisher 108 Cowley Road Oxford OX4 1JF England.
    3. Stephen Glaister: "Mathematical Methods For Economists" First Edition 1972 by Basil Blackwell. Oxford England.
    4. Stephen Leeb and Donna Leeb: "The oil factor" Time Warner Book Group NewYork 2005
    5. Paul Roberts: "The end of oil" Bloomsbury Publishing plc London, 2005.
    6. "The future ofoil as a source of energy" First published in 2003 by "The Emirates Center for Strategic Studies and Research".
    7. Fiona Venn: "The Oil Crisis"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Edinburgh Gate, Harlow CM20 2JE 2002.
    8. Andrew Mckillop: "The Final Energy Crisis" Pluto Press 345 Archway Road, London, 2005.
    9. Matthew Yeomans: "Oil: Anatomy of an Industry" The new press, New York 2004.
    10. Peter W Huber & Mark P Mills: "The bottomless well" By Basic Books, New York 2005.
    11.马克思:《资本论》第1、2、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版。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版。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47卷。
    14.朱迪·丽丝:《自然资源分配、经济学与政策》,蔡运龙等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5月版。
    15.汤姆·泰坦伯格:《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严旭阳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6月。
    16.戴维·皮尔斯、杰瑞米·沃福德:《世界无末日——经济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
    17.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8.罗杰·珀曼:《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侯元兆等译,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4月版。
    19.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
    20.UCN,UNEP,WWF:《保护地球—可持续性生存战略》(Caring for the Earth),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21.赫尔曼·E·戴利:《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9月版。
    22.AlbertoClo:《石油经济与政策》王国梁等译,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23.华尔街日报:《石油风暴》,经世文化出版有限公司,香港,2005年7月版。
    24.浩君:《石油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海鸽文化出版图书有限公司,台湾,2005年9月版
    25.保罗·罗伯茨:《石油的终结》,吴文忠译,中信出版社,2005年8月版。
    26.丹尼尔·耶金:《石油金钱权力》钟菲译,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
    27.彭刚、黄卫平、郭郁彬:《中国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版。
    28.黄炎:《石油·汽车与中国可持续发展》,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年7月版。
    29.王革华:《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1月版。
    30.何经祥:《WTO与中国矿产资源管理》,北京地质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31.杨景民:《现代石油市场—理论、实践、研究、创新》,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年8月版。
    32.崔民选:《2006中国能源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4月版。
    33.刘炳瑛:《<资本论>体系与实践意义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34.许崇正:《伦理经济学再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3月版。
    35.杨秀苔:《资源经济学》,重庆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6.李光玉、宋子良:《经济·环境·法律》,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7.田大地、郑玲玲、刘雪梅:《世界石油工业统计2005》,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2005年12月。
    38.龚金双、单卫国:《2000年中国石油市场分析报告》,中国石油集团经济和信息研究中心,2001年4月。
    39.龚金双、单卫国、朱志红:《2001年中国石油市场分析报告》,中国石油集团经济和信息研究中心,2002年3月。
    40.龚金双、单卫国、朱志红:《2002年中国石油市场分析报告》,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中心,2003年5月。
    41.龚金双、单卫国、李春霞:《2003年中国石油市场分析报告》,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中心,2004年3月。
    42.龚金双、李春霞、单卫国:《2004年中国石油市场分析报告》,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中心,2005年4月。
    43.龚金双、李春霞、单卫国:《2005年中国石油市场分析报告》,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2006年3月。
    44.刘思华:《关于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几个问题》,《当代财经》,1997年第6期。
    45.史昕:《国际国内油气资源的现状及展望》,《石油库与加油站》,2006年2月第15卷第1期。
    46.孙鹏:《对中国石油安全战略问题的思考》《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2006年2月第20卷第1期。
    47.胡乃武:《国外经济增长理论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12月版。
    48.吴磊:《中国石油安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49.支晓津、杨洋、何斌锋:《中国石油安全战略的再思考》《甘肃科技纵横》2006年第3期。
    50.管清友、张明:《国际石油交易的计价货币为什么是美元?》,《国际经济评论》,2006年第7期。
    51.《世界能源展望(2002)》中国石化出版社2004年7月版。
    52.瞿国华:《新世纪中国石油资源风险分析》《当代石油石化》,2006年4月第14卷第4期。
    53.杨雪雁、罗洪、贾文瑞:《中国国际石油资源利用战略的思考》,《中国能源》,2006年1月第28卷第1期。
    54.刘光鼎、陈洁:《中国海域残留盆地油气勘探潜力分析》,《地球物理学进展》,2005年12月第20卷第4期。
    55.支晓津、杨洋、何斌锋:《中国石油安全战略的再思考》,《甘肃科技纵横》,2006年第35卷第3期。
    56.郑达庸:《对当前国际能源形势的几点看法》,《当代石油石化》,2004年7第12卷。
    57.崔新健:《中国石油安全的战略抉择分析》,《财经研究》2004年第5期。
    58.李颖:《浅谈我国石油发展现状及安全战略》,《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6月第26卷第3期。
    59.李凌峰、张斌:《中国石油安全问题的思考》,《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2月第29卷第1期。
    60.张耀光、刘锴:《东海油气资源及中国、日本在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的研究》,《资源科学》2005年11月27卷第6期)。
    61.韩冬炎、陈蕊、崔立瑶:《对石油价格走势预测的数理研究》,《价格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5期。
    62.邓大海:《2002年石油价格变动及影响分析》,《中国物价》,2003年第4期。
    63.杨夏鸣:《高价原油:原因、影响及中国的对策选择》,《世界经济与政策论坛》,2005年第2期。
    64.郭连成:《国际高油价对俄罗斯经济的正负影响效应》,《世界经济》,2005年第3期。
    65.李国俊、朱瑞博:《国际石油定价机制与中国石油价格防范体系构建》,《上海经济研究》 2005年第6期。
    66.赵元兵、黄健:《国际石油价格上扬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经济纵横》,2005年第1期。
    67.张士运、袁怀雨:《中国石油海外投资现状、问题及对策》,《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5年第11期。
    68.李凌峰、张斌、肖峰、陈军华、滕兆平:《中国油气供应安全对策研究》,《天然气工业》,2006年2月第26卷第2期。
    69.李干生:《中国油气资源发展2005年回顾与2006年展望》,《当代石油石化》,2006年1月第14卷第1期。
    70.陈千元:《我国未来石油产量和最终可采储量的预测》,《石油科技论坛》,2003年第2期。
    71.李优树:《国际石油价格受多种因素影响》,《价格月刊》,2000年第12期。
    72.毕吉耀:《国际石油价格再度高涨的原因及其影响》,《中国物价》,2005年第5期。
    73.毕吉耀:《国际油价暴涨的原因、影响及对策》,《中国物价》,2004年第10期。
    74.张林:《国际油价上涨对亚洲和中国经济的影响》,《全球暸望》,2004年第24期。
    75.王礼茂:《论中国石油储备体系》,《资源科学》2003年1月。
    76.刘强:《石油价格变化对中国经济影响的模型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年第3期。
    77.韩冬炎、陈蕊:《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建议》,《商业研究》,2004年第12期。
    78.虞伟荣、胡海鸥:《石油价格冲击对美国和中国实际汇率的影响》,《国际金融研究》,2004年第12期。
    79.郝海、顾培亮、卢奇:《石油价格的系统动力学特征分析》,《系统工程》,2002年7月。
    80.覃东海、余东安:《石油价格的预测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冲击》,《世界经济》,2005年第3期。
    81.刘希宋、陈蕊:《石油价格对国民经济波及效应研究》,《经济师》,2004年第3期。
    82.于渤、迟春洁、苏国福:《石油价格对国民经济影响测度模型》,《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年第5期。
    83.詹华庆、肖亮:《石油价格上涨对汽车产业的影响》,《商场现代化》,2002年第4期。
    84.何晓群、魏涛远:《世界石油价格上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2年第4期。
    85.李亚芬:《我国石油供求现状、问题及改善对策》,《国际金融研究》,2005年第3期。
    86.黄伟:《新一轮石油危机的可能性分析》,《世界经济与政策论坛》,2005年第3期。
    87.荣艺华:《应对石油价格上涨的货币政策》,《中国金融》,2004年第23期。
    88.张斌:《油价上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国际问题研究》,2005年第4期。
    89.王群勇、张晓峒:《原油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基于信息份额模型的分析》,《工业技术经济》2005年6月。
    90.陈燕武、吴承业:《论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发展》,《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2期。
    91.陈燕武、吴承业:《台湾地区GDP和能源消费的长期均衡关系分析》,《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3期。
    92.杨嵘:《论石油产业的规制与改革》,《经济评论》,2002年第5期。
    93.史丹:《世界石油供需与隐蔽的资源竞争》,《改革》,2002年第1期。
    94.杨嵘:《中国石油产业竞争力的国际比较》,《经济评论》,2004年第1期。
    95.杨波、袁开洪:《中国石油战略的经济学分析》,《经济学家》,2004年第5期。
    96.陈永杰、张泰、周声伟:《借鉴法意荷三国石油公司经验大力推进我国石油工业的改革与发展》,《管理世界》,1998年第5期。
    97.杨鲁:《论石油经济深化改革的方向》,《管理世界》,1995年第4期。
    98.舒先林:《美国中东石油战略的经济机制及启示》,《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年第1期。
    99.赵顺龙:《培育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思考》,《管理世界》,2000年第6期。
    100.查道炯:《相互依赖与中国的石油供应安全》,《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6期。
    101.刘明:《国际石油市场的回顾与展望》,《世界经济》,2002年第3期。
    102.祝小兵:《浅论建立我国石油安全战略体系》,《世界经济研究》,2004年第3期。
    103.周京奎:《中俄石油产业合作的基础、契机及模式》,《世界经济研究》,2005年第2期。
    104.庄内:《石油进口持续增长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影响》,《世界经济研究》,2005年第6期。
    105.谭雅玲:《石油美元与黄金美元价格逆向的缘由》,《上海经济》,2004年第7期。
    106.黄银柱:《石油美元的来龙与去脉》,《国际金融研究》,1984年第2期。
    107.王川:《石油价格高涨对世界金融市场的影响》,《银行家》,2004年第11期。
    108.王建:《美元*欧元*石油》《科学决策》,2000年第6期。
    109.郝冬:《石油美元对伊拉克经济的影响》,《阿拉伯世界》,2004年第1期。
    110.徐剑明:《掘金“石油美元”》,《中国外贸》,2002年第21期。
    111.杨力:《试论“石油美元体制”对美国在中东利益中的作用》,《阿拉伯世界》,2005年第4期。
    112.顾列铭:《石油美元影响大产油国未雨绸缪》,《中国经济周刊》,2005年第45期。
    113.张辉:《“石油美元”在华寻觅商机》,《小康》,2005年第11期。
    114.冯明、曹成润、陈力、吴海:《对我国油气资源潜力与对策的思考》,《地质与资源》,2005年第1期。
    115.匡建超、周娟:《论我国油气资源经济评价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4年第6期。
    116.吕海兰:《石油资源的分布与消费》,《中国科技财富》,2004年9月第25期。
    117.邱中建、方辉:《对我国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一些看法》,《石油学报》,2005年3月第26卷第2期。
    118.世界石油大会中国国家委员会秘书处:《风云际会的石油世纪》,《中国石油》,2000年第8期。
    119.张宝华:《石油经济大事记》,《国际石油经济》,2001年第11期。
    120.罗文宝、毛建林:《试析石油经济风险及其规避》,《南亚研究季刊》,2005年第3期。
    121.陈耕:《中国石油安全形势与对策思考》,《今日中国论坛》,2004年第1期。
    122.王曦:《2004年度世界最大50家石油公司综合排名新近出炉》,《当代石油石化》,2005年12月13卷12期。
    123.王希勇、白兰君、姜子昂、周子卜:《2005中国油气资源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对比分析》,《中国能源》,2005年10月第27卷第10期。
    124.沈浩兵:《金融开放与我国金融风险分析》,《经济与金融》,2006年第5期。
    125.行伟波:《能源经济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8期。
    126.王耀中、刘志忠、夏飞:《石油价格与产出波动关系研究综述》,《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8期。
    127.金柏松、张莉:《国际市场石油供给潜在危机及我国对策》,《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8期。
    128.吴姣丽:《石油价格上涨对世界主要货币的影响》,《经济工作导刊》,2003年第11期。
    129.李亚新、余明:《关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测算与应用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02年第10期。
    130.韩智勇、魏一鸣:《中国能源强度与经济结构变化特征研究》,《数理统计与管理》,2004年第期。
    131.汪卫东:《油价攀升与汇率调整的影响不容忽视》,《汽车工业研究》,2005年第11期。
    132.戴家权、周向彤:《美元汇率、通货膨胀与油价》,《国际石油经济》,2005年第13卷第2期。
    133.张明慧、李永峰:《论我国能源与经济增长关系》,《工业技术经济》,2004年第4期。
    134.唐子桦、马宪国:《能源供应对经济的影响分析》,《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第26卷第1期。
    135.杨宏林、田立新:《能源约束下的经济可持续增长》,《系统工程》,2004年第22卷第3期。
    136.童冬雷:《我国石油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统计与决策》,2005年10月(下)。
    137.樊琦:《基于环境污染损失的环境资源耦合价值计算》,《地质与资源》,2006年第1期。
    138.李涛:《赫尔曼·戴利及其生态经济理论评述》,《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年第2期。
    139.边胜男:《循环经济的哲学意蕴》,《北方经济》,2006年第8期。
    140.崔巍:《经济增长、模型再造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141.叶初升:《发展经济学微观理论研究新进展—经济互补性与发展中的协调失灵》,《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7期。
    141.姜雪:《发展经济学的兴起与演变》,《市场论坛》,2006年第2期。
    143.王志雄:《循环经济思想的演化与概念分析》,《上海经济研究》,2006年第4期。
    144.张伟平:《要素制约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桂海论丛》,2006年第3期。
    145.赵峰:《马克思主义与新古典主义增长理论的比较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146.俞宪忠:《发展观的历史变迁》,《济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147.曹荣湘:《国外发展理论研究述评》,《思想工作》2006年第1期。
    148.杨正喜:《当代世界发展观之流变》,《理论与现代化》,2006年第2期。
    149.刘义圣:《发展经济学贫困阙疑与中国经济发展强势》,《经济评论》,2006年第1期。
    150.马颖:《发展经济学结构转型分析方法的演进与评价》,《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年第3期。
    151.李宝焕:《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管理科学文摘》,2006年第3期。
    152.刘毅:《可持续发展制度安排的经济学基础及在我国的实践》,《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153.王爱君:《发展经济学方法论初析》,《财经科学》,2006年第4期。
    154.伍俊斌:《国外发展理论的历史嬗变及其意义》,《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1期。
    155.姜少敏:《发展经济学发展观的演变》,《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12期。
    156.蔡肪:《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可持续性源泉》,《宏观经济研究》,2005年第12期。
    157.王敏旋:《循环经济理论与发达国家实践历程研究》,《北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5期。
    158.刘石成:《发展经济学发展观的理论评析及演变趋势》,《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159.蒋满元:《可持续发展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制度创新》,《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5期。
    160.王艳萍:《从发展观的演变看阿马蒂亚·森对发展经济学的贡献》,《经济经维》,2005年第5期。
    161.谭崇台:《怎样认识发展经济学》,《经济学动态》,2001年第11期。
    162.唐龙:《发展观的历史演进述评》,《财经科学》,2005年第6期。
    163.白玮:《自然资源价值探讨》,《生态经济》,2005年第10期。
    164.许小年:《金融风险的积累基本与外资无关》,《中国投资》,2006年第5期。
    165.郑彦:《金融全球化进程中的金融风险和中国金融安全》,《金融与经济》,2006年第5期。
    166.王楚明:《影响我国金融安全的国内外因素分析》,《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