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媒介文化与当代生活境遇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媒介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已经跃入后现代视野当中,并在后现代社会中的各个领域愈发彰显其活力与魅力,当然它也为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媒介文化的到来与现代性息息相关,我们可以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来理解,进言之,就是以资本和现代形而上学为原则展开分析,客观分析当代人的生活是如何受惠于媒介文化,又是如何受制于媒介文化的,集中讨论以何种态度认识和面对媒介文化、怎样构建积极向上的媒介文化等问题。
     本文首先深入浅出地阐述媒介文化的内涵。通过分析文化的性质与内容,启明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所蕴含的文化精神,肯定了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功能。后现代视野中的文化涵义已经相当广泛,而这一时期的文化亦已走出过去国家权力控制的范围,取而代之的是新兴的大众消费产业,文化已从过去那种特定的文化圈层中扩张出来,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了消费品,而媒介文化正是乘文化转向之际应运而生的。文章立足本体论角度,通过对媒介文化逻辑起点的追问对其进行了概念上的辨析,做出了对“媒介文化”这一概念的确切解释,并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媒介文化的三重属性,即文化属性、商品属性和政治属性。
     第二,媒介文化作为新兴的文化形态,为当代人的生活带来了福音。马克思的时空观为媒介文化研究提供了启示,一切形式的文化传播和社会互动都意味着某种程度的时空距离,而传播媒介的使用则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弥补这种种距离。在这样一个高度进步的文化背景下,人的价值的实现程度超越了以往的任何时期,媒介文化提高了当代人们生活的效率,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是却使人们在同样的时间里实践更多的活动,实现更多的价值。文章还借助吉登斯和汤普森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的时空观,以帮助理解媒介文化与主体的人之间跨越时空的互动。此外,这一部分还详细探究了网络空间,触及了网络空间的秩序与活力。媒介文化在当今社会中还扮演了当代人的生活导师的角色,具有传播知识和教化大众的作用。作为当代人的精神娱乐场,媒介文化极大地丰富了人们闲暇时光的文化生活。这一切都是媒介文化为当代人的生活带来的福音。
     第三,媒介文化在给当代人的生活带来福音的同时,也使当代人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陷入了困境。在市场经济中,媒介文化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成为大众消费的对象,它通过传播消费理念、主导消费趋势来影响受众的消费心理。媒介文化之所以能够极大地推动消费主义,在于其背后的推动力是资本逐利的商业逻辑。这种商业逻辑使大众合理、正当的消费需求异化为盲目地、膨胀的消费欲望,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中文化的生产与传播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文化领域中争夺文化霸权的重要场所,尤其是当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把持着话语权,使得媒介文化成为了传播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信息时代传媒与技术的合谋,使得技术理性渗透到媒介文化中,在使媒介文化如虎添翼的同时,也破坏了当今社会人们生活方式的多样性。
     第四,媒介文化之所以为当今社会人类生活带来了如此巨大的影响,是因为其与生俱来的复杂的社会关系,其与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同时它也肩负着艰巨的社会责任。经济的发展决定了大众传媒必然走向产业化经营,而传媒的产业化经营链条对媒介文化的价值走向有着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传媒以其特有的方式反作用于现代社会的经济活动,成为了当今社会所特有的文化现象。媒介文化所构建的文化价值观念是现代社会的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它既具有一般社会意识形态所具有的独立性,又以其特有的方式发挥着自身的能动性。因此,我们需要处理好媒介文化复杂的社会关系,努力构建积极向上的媒介文化,要紧密关注传播环境的新变化,客观地批判消费主义的商业逻辑,坚决消解消费主义的神话,因为这是文化舶来品对我们本土文化构成的最大的威胁,厘清媒介文化的价值定位,积极利用媒介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As a kind of new culture, media culture has jumped into the postmodern visual field, and exhibit its energy and glamour in every field in the postmodern world, However it bring some unnegligible problems to human beings. The coming of media culture has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modernity, we can comprehend this in two ways, they are matter and spirit, furthermore, they are capital and modern metaphysics. We should analyze how present-day life was granted and how was restricted by media culture objectively. We also talk about how to affront and how to build the energetic media culture.
     It give the connotation of media culture in the front of the paper. It open out Marxism containing culture spirit as a kind of cultural phenomena. Gives credit for postmodern Marxist culture critical function. It is broad of the meaning of the culture in the postmodern visual, and the culture at that moment has walked out the control of the state, the age of mass consuming domain comes. The culture has extended form the given culture field which is bypast, and stepped into people's daily life, it becomes consumable. The media culture comes by the time of the culture's turning. The paper is at the angle of ontology, discriminate the concept of media culture through the way of making a detailed inquiry of its logistic origin, give an exact explain for media culture, and open out its property in three angles, they are culture, commodity property and polity property.
     As a kind of new culture, media culture brings evangel to people. Marx's view of time and space gives hint for the studying of media culture, all kinds of cultural diffusion and social interaction mean the distance of space and the length of the time in some degree. The media can fetch up the distance and the length in different degree. In the context of a highly advanced culture, the degree of people's value realizing has surpassed the past time. The media culture in crease of efficiency and close the distance for people, people can do more things during the same time and make more value come true. With the aid of Giddens and Tompson's theory the paper bring along Marx's view of time and space. It gives help for understand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media culture and human beings. It also study on internet space, touch its order and vigor. The media culture also plays the part of life tutor, it can spread knowledge and educate the mass. As the spiritual recreation ground the media culture make people's leisure time colorful. All these are goods which are from media culture.
     Media culture can throw present-day life into a dilemma while bring evangel. In the market economy, the production and serving from media culture were consumed by people, it makes effect on people's mind by the way of spreading consumption idea and leading the consumption trend. The reason of media culture can force consumerism is the business logic behind it. The business logic change people's consumer demand into their desire bulging, and a list of adverse impact behind it. The mass media is an important way of producing and spreading culture in modern society,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ground of struggling for culture hegemony. Most of all, the power of discourse is in the hands of the westerns, and this make the media culture speak for capitalism. The media conspire together with technology in the information age, this makes the technological reason infiltrate into media culture. This makes the media culture is like a tiger who has got wings, at the same time it destroys modern people's life style.
     The reason of media culture bringing powerful influence to present-day life is complex social relations inherent, it has relationship with economic base and superstructure, it also has a great weight of responsibility in the society.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determines the mass media's point, that is industrialized oper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mass media can react up on business activities by its own means, become the proper phenomenon in modern society. The sense of worth produced by media culture reflects the ideology in modern society, it has independent character such as generic ideology, it can also exert dynamic role in its own way. So we should deal with the complex social relations of the media culture, make efforts to build an active media culture,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information circumstance, animadvert on capitalistic business logic objectively, destroy the myth of consumerism with a firm hand, that's because this is the most powerful threaten from western products. Position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media culture, and make use of it to carry on and promote socialistic central values.
引文
①凯尔纳:《媒体文化》,丁宁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6页。
    ②颜岩:《批判的社会理论及其当代重建——凯尔纳晚期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21页。
    ①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1页。
    ②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2页。
    ①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页。
    ②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介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6页。
    ③何怀远:《“生产主义批判”的历史与逻辑》,《哲学动态》2006年第1期,第30页。
    ①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23页。
    ①王岳川:《媒介哲学》,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6页。
    ①泰勒:《原始文化》,转引自《文明和文化》,求实出版社1982年版,119页。
    ①M·蓝德曼:《哲学人类学》,彭富春译,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第7页。
    ① C.恩伯M.恩伯:《文化的变异》,杜杉杉译,辽宁出版社1988年版,第37页。
    ②转引自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5-5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2页。
    ①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45页。
    ①赵勇:《论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的生成语境》,《学术研究》2004年第11期。
    ②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52页。
    ①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53-54页。
    ①霍克海默、阿尔多诺:《启蒙辩证法》,洪佩郁等译,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148页。
    ②霍克海默、阿尔多诺:《启蒙辩证法》,洪佩郁等译,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145页。
    ①参见刘继:《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的批判》,《哲学研究》1986年第5期。
    ①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28页。
    ②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通俗文化理论导论》,阎嘉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278-279页。
    ③凯尔纳:《媒体文化》,丁宁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54页。
    ①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王文斌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2页。
    ②约翰·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范静哗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
    ③戴维·钱尼:《文化转向:当代文化史概览》,戴从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④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46页。
    ⑤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98页。
    ①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和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18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22页。
    ①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严蓓雯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6页。
    ②Katona,George:Mass Consumption Society,New York:McGraw Hill Book Company,1964,pp5-6.
    ②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①凯尔纳:《媒体文化》,丁宁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61页。
    ②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王文斌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27页。
    ②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3页。
    ①马尔库塞:《作为现实形式的艺术》,《审美之维——马尔库塞美学论著集》,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92页。
    ①霍克海默:《现代艺术和大众文化》,《霍克海默集》,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版,第226页。
    ① D. MacDonald, A Theory of Mass Culture, B. Rosenberg and D. White (eds), Mass Culture:The Popular Arts in America, pp.60,72.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5页。
    ①《中国新闻实用大词典》,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第11页。
    ②《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第10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08-109页。
    ①约翰·B·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高铦等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212-236页。
    ①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赵旭东、方文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6-17页。
    ①约翰·B·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高铦等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246页。
    ②约翰·B·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高铦等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248页。
    ①约翰·B·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高铦等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262页。
    ②约翰·B·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高铦等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267页。
    ①参见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王文斌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98-100页。
    ②约翰·B·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高铦等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277页。
    ①《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修订版)第5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版,第548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8页。
    ①参见竹内郁郎:《大众传播社会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4页。
    ①《马克思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71页。
    ②斯拉沃热·齐泽克,泰奥德·阿多尔诺等:《图绘意识形态》,方杰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6页。
    ①《列宁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页。
    ①参见列菲伏尔赫勒:《列菲伏尔、赫勒论日常生活》,陈学明等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66页。
    ①罗歇·苏:《休闲》,姜依群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8页。
    ②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13页。
    ③霍克海默阿尔多诺:《启蒙辩证法》,洪佩郁等译,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81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7页。
    ②卢卡奇:《审美特性》第1卷,徐恒醇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页。
    ①马克·波斯特:《信息方式》,范静哗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9页。
    ②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范静哗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5-10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6页。
    ①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23页。
    ①尚·布希亚:《物体系》,林志明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年,第223页。
    ②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页。
    ②刘士林:《略论畸形消费意识形态》,《光明日报》2006年4月4日第12版。
    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7页。
    ①转引自杨伯溆、李凌凌:《资本主义消费文化的演变、媒体的作用和全球化》,《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年第1期。
    ②艾德加·莫兰:《社会学思考》,阎素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29-430页。
    ③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7-8页。
    ①黄平:《生活方式与消费文化:一个问题、一种思考》,《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①谢里夫·海塔塔:《美元化、解体和上帝》,载《全球化的文化》,杰姆逊、三好将夫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1页。
    ②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82页。
    ①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71页。
    ②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78页。
    ③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页。
    ①苏珊·桑塔格:《论摄影》,艾红华、毛建雄译,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29页。
    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62页。
    ①Guy Debord:Society of the Spectacle, New York:Zone,1994, p1.
    ①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24页。
    ②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张旭东编,陈清侨等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320页。
    ①斯图亚特·霍尔:《解构“大众”笔记》,转引自陆杨、王毅选编:《大众文化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51页。
    ①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冯建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页。
    ②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介文化》,丁宁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96-97页。
    ①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6页。
    ②雷蒙德·威廉斯:《现代主义的政治》,阎嘉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72页。
    ①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科学》,马季方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年版,第7页。
    ①霍克海默:《批判理论》,李小兵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
    ②霍克海默:《批判理论》,李小兵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
    ③Habermas,J.Kultur und Kritik.London.1977,p76.
    ④Habermas,J.Towards A Rational Society.Boston:Bea-con Press,1970,pp 103~104.
    ⑤Habermas,J.Towards A Rational Society.Boston:Bea-con Press,1970,p93.
    ①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范静哗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9页。
    ②Jean Baudrillard. Selected Writings. Cambridge:Polity Press,1988.p207.
    ①马克·波斯特:《信息方式》,范静哗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89页。
    ②Jean Baudrillard. Simulation and Simulacra. Michigan: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4. p.79-81.
    ③Jean Baudrillard. Selected Writings. Cambridge:Polity Press,1988. p.210.
    ①Steven Best, D.Kellner, The Postmodern Adventure, London:Guilford Press,2001, p.216.
    ①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5页。
    ①转引自陈学明:《西方马克思主义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57页。
    ②陈学明等:《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品》,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页。
    ③陈学明等:《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品》,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7页。
    ①陈学明等:《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品》,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3页。
    ①Yong.J, 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1951.p.141.
    ①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00-20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2页。
    ①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严蓓雯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页。
    ①转引自李良荣:《当代西方新闻媒体》,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5页。
    ②转引自郭镇之:《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泰斗达拉斯·斯迈兹》,《国际新闻界》2001第3期。
    ①Herbert A,simon, "Designing organizations for an Information_Rich World",in Computers,Communications,and
    the public Interest,Martin Greenberger,ed.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Press,1971,p40-41.
    ②The EconomyofAttention,by W,Thorgate,Canadia Psychology/psychologie,Vol,31,PP,262-271,1990.
    ③Michael Goldhaber,The Attention Economy:The Natural Economy of the Net, http://www.firstmonday,org/issues/issue2-4goldhaber.
    ①喻国明:《影响力经济——对传媒产业本质的一种诠释》,《现代传播》2003年第1期。
    ①喻国明:《影响力经济——对传媒产业本质的一种诠释》,《现代传播》2003年第1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④《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1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4年版,第753-754页。
    ①《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1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4年版,第735页。
    ②《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3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4年版,第346页。
    ①《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1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4年版,第768页。
    ②《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1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4年版,第9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9页。
    ④王荫庭:《普列汉诺夫哲学新论》,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第380页。
    ①于光远:《经济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198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2页。
    ④韩震:《消费的哲学反思》,《现代哲学》2003年第3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8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88-89页。
    ②弗洛姆:《逃避自由》,陈学明译,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第14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页。
    ②赵玲:《科学消费观与文明消费方式的养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第2期。
    ①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冯建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0页。
    ②萨缪尔森:《经济学》(下),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第955页。
    ①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27页。
    ①王玉樑:《价值哲学新探》,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474页。
    ①本·H·贝戈蒂克安:《媒体垄断》,吴靖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前言。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6、7、19、30、44、47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列宁全集》第4卷,第5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4.《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1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4年版。
    5.[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严蓓雯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高铦、王宏周、魏章玲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7.[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法]阿尔都塞:《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法]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10.[法]阿尔都塞:《哲学的改造》,载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
    11.[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12.[德]霍克海默、阿尔多诺:《启蒙辩证法》,洪佩郁等译,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13.[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丁宁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14.[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波德里亚:批判性的读本》,陈维振、陈明达、王峰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5.[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史安斌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6.[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7.[英]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王文斌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8.[英]尼克·史蒂文森:《媒介的转型——全球化、道德和伦理》,顾宜凡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9.[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20.[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赵旭东、方文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
    21.[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2.[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
    版。
    23.[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曹雷雨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4.[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25.[英]约翰·B.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高铦等译译林出版2005年版。
    26.[英]大卫·麦克里兰:《意识形态》,孔兆政、蒋龙祥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7.[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28.[英]詹姆斯·库兰《大众媒介与社会》,杨击译,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29.[美]施拉姆:《大众传播的责任》,程之行译,远流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92年版。
    30.[英]戴维·钱尼:《文化转向:当代文化史概览》,戴从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1.[德]M·蓝德曼:《哲学人类学》,彭富春译,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
    32.[美]C.恩伯M.恩伯:《文化的变异》,杜杉杉译,辽宁出版社1988年版。
    33.[英]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通俗文化理论导论》,阎嘉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34.[美]约翰·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范静哗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5.[日]竹内郁郎编:《大众传播社会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36.[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泰奥德·阿多尔诺等:《图绘意识形态》,方杰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7.[英]麦奎尔(Mcquail, D.),[瑞典]温德尔(Windahl, S.):《大众传播模式论》,祝建华、武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38.[法]列菲伏尔、赫勒:《列菲伏尔、赫勒论日常生活》,陈学明等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9.[法]罗歇·苏:《休闲》,姜依群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40.[匈]卢卡奇:《审美特性》第一卷,徐恒醇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41.[美]马克·波斯特:《信息方式》,范静哗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42.[法]艾德加·莫兰:《社会学思考》,阎素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3.[德]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
    44.[美]苏珊·桑塔格:《论摄影》,艾红华、毛建雄译,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
    45.[美]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张旭东编,陈清侨等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
    46.[英]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冯建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7.[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8.[英]雷蒙德·威廉斯:《现代主义的政治》,阎嘉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
    49.[美]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科学》,马季方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年版。
    50.[德]霍克海默:《批判理论》,李小兵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51.[英]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冯建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2.[美]本·H·贝戈蒂克安:《媒体垄断》,吴靖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3.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葛兰西文选》,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54.斯图亚特·霍尔:《解构“大众”笔记》,转引自陆杨、王毅选编:《大众文化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55.《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56.王荫庭:《普列汉诺夫哲学新论》,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
    57.宓文湛、王晖:《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8.张一兵:《问题式、症候阅读与意识形态》,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
    59.李小兵:《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与危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60.王玉樑:《价值哲学新探》,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61.陈学明等:《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品》,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62.陈学明:《西方马克思主义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63.黄平:《生活方式与消费文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4.陈筠泉、刘奔:《哲学与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65.王岳川:《媒介哲学》,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6.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67.何萍:《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8.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9.王雨辰:《哲学与文化价值批判:解读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70.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71.胡惠林、李康化:《文化经济学》,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72.尤战生:《流行的代价——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3.王政挺:《传播:文化与理解》,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74.邵培仁、陈兵:《媒介战略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5.诸葛蔚东:《媒介与社会变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6.颜岩:《批判的社会理论及其当代重建——凯尔纳晚期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77.[美]马尔库塞:《作为现实形式的艺术》,《审美之维——马尔库塞美学论著集》,三联书店1989年版。
    78.[德]霍克海默:《现代艺术和大众文化》,《霍克海默集》,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版。
    79.[美]盖伊·塔契曼:《大众传播媒介的价值》,韩淦如、孙淑君译,《国际新闻界》1990年第1期。
    80.赵修艺:《解读汤林森的<文化帝国主义>》,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81.汪信砚:《全球化中的价值认同与价值观冲突》,《哲学研究》2002年第11期。
    82.刘继:《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的批判》,《哲学研究》1986年第5期。
    83.仰海峰:《鲍德里亚的“诱惑”概念》,《哲学动态》2008年第1期。
    84.蒋晓丽、刘路:《传媒“她世纪”的女性消费与消费女性》,《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1期。
    85.戈士国:《拜物教语境中的意识形态概念》,《哲学动态》2008年第4期。
    86.何怀远:《“生产主义批判”的历史与逻辑》,《哲学动态》2006年第1期。
    87.赵勇:《论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的生成语境》,《学术研究》2004年第11期。
    88.赵凯荣:《重新理解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批判》,《学术研究》2007年第7期。
    89.韩震:《消费的哲学反思》,《现代哲学》2003年第3期。
    90.赵玲:《科学消费观与文明消费方式的养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第2期。
    91.关世杰:《因特网与文化帝国主义》,《国际政治研究》1999年第1期。
    92.王兴成:《知识革命与知识经济》,《国外社会科学》1998年第6期。
    93.张卫良:《20世纪西方社会关于“消费社会”的讨论》,《国外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94.刘士林:《略论畸形消费意识形态》,《光明日报》2006年4月4日第12版。
    95.罗雯:《消费主义时代中国传媒的文化表现》,《理论月刊》2007年第1期。
    96.喻国明:《影响力经济——对传媒产业本质的一种诠释》,《现代传播》2003年第1期。
    97.鲍海波:《媒介文化生产中的偶像制造与消费及其媒体责任》,《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98.陈雪虎:《走向媒介文化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99.石义彬、冉华:《再论大众传媒时代的传媒消费取向》,《武汉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100.姜锡润、王燕:《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交往与交往形式的研究》,《武汉
    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年第4期。
    101.赵玲:《科学消费观与文明消费方式的养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第2期。
    102.荣耀军:《现代性与媒介文化批评中的主体型像——从本雅明、麦克卢汉到鲍德里亚》,《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103.张世英:《“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与超越》,《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104.单世联:《作为文化变迁标识的“后现代”:一项反思性研究》,《广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105.昝廷全、马若涵、勾博男:《传媒价值定律的实证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第4期。
    106. Mark B.N.Hansen, New philosophy for new media, Cambridge.Mass:MIT Press,2004.
    107. Gary Genosko, Mcluhan and Baudrillard:the masters of implosion, London; New York:Routledge,1999.
    108. Adorno.T.W, The culture Industry, London:Routledge,1991.107.
    109. Niklas Luhamann, The Reality of Media,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110. Edited by Gerard Delanty, Piet Strydom, Philosophies of Social Science:The Classic and Contemporary Readings, Open University Press,2003.
    111. Nick Stevens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edia:globalization, morality and ethics, Person Education Limited,1999.
    112. Shirley Biagi, Media Impact:An Introduction to Mass Media, Thomson Learning,2003.
    113. Agger, Ben, Cultural Studies, London:Falmer Press,1991.
    114. Anderson, Perry, Arguments Within English Marxism, London:New Left Books,1980.
    115. Katona,George:Mass Consumption Society,New York:McGraw Hill Book Company.
    116. Guy Debord,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 New York:Zone,1994.
    117. Marcuse, H.One-Dimensional Man, Boston:BeaconPress,1964.
    118. Habermas, J.Kultur und Kritik.London.1977.
    119. Habermas,J.Towards A Rational Society.Boston:Bea-con Press,1970.
    120. Jean Baudrillard, Selected Writings. Cambridge:Polity Press,1988.
    121. Jean Baudrillard, Simulation and Simulacra. Michigan: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4.
    122. Steven Best, D.Kellner, The Postmodern Adventure, London:Guilford Press, 2001.
    123.TheEconomyofAttention,by W,Thorgate,Canadia Psychology/psychologie, Vol, 31.
    124.Antonio, Robert and Douglas Kellner, "Modern Social Theory and the Postmodern Critique," in David Dickens and Andy Fontana, eds. Postmodernism an social Inquiry. New York:Guiford Press.
    125.Jameson,"On'Cultural Studies'", Social Text, No.34.(1993),pp 17-50.
    126.Jameson, "Marxism and Postmodernism", New Left Review,1999(July-August).
    127.Jameson, "Culture and Finance Capital", Critical Inquiry, Vol.24, No.l. (Autumn,199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