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私人养老储蓄及其外部经济性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自从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社会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养老部分也因此发生重大变化。目前我国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多支柱养老保障模式,个人自愿性养老储蓄属于养老保障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支柱。但现实中,现行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部分转制成本过高,实行“空账运行”、隐性负债巨大;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在我国还处于萌芽状态,所起到的作用非常小。可以说在社会养老方面隐藏着重大的危机。鉴于此,推动个人自愿性养老储蓄的发展将有助于弥补社会养老资金的缺口,使多支柱体系真正发挥其作用。
     在我国的思想和学术领域,甚至政策方面,健全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已经成为一个共识,我国政府文件中也多次重申必须“鼓励劳动者进行个人养老储蓄保险”,但是却缺乏相关的配套措施和地方性法律法规,使得这一共识一直存在于解读的层面而非将之付诸于实践。
     推进个人养老储蓄发展,有利于解决社会养老难题,对于这个差不多定论的观点,本文并未继续提倡发展个人养老储蓄保险或者论证其可行性,换言之,没有就养老谈论养老问题,而是从其他养老以外领域出发,探讨个人养老储蓄对于这些领域的作用,而且主要探讨其积极作用,即其正外部性。本文设计的社会养老以外的领域包括,资本市场发展、金融体制改革、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等等。
     除此之外,本文在解析个人养老储蓄正外部性的基础上,分析其发挥作用的外部条件,并且对于发展这一养老第三支柱时,如何设置外部环境,扫清障碍,提供便利,即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政策建议,使之能够更好的发挥其正外部性。
A great change has happened on both society and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n China when China stepped in to aged-population society. At present, China's endowment insurance is called multi-pillar pension system mode, which is made up of the social pooling and individual accounts. And the individual accounts have been one of the key roles in the system. But a great crisis has been possible because of some fatal defects: high cost in system-changing, recessive debts when run an 'empty account', little effect of the budding second pillar, etc. So it is necessary to develop private pension saving to offset the deficit in social pension funds, making the multi-pillar pension system mode into a real running.
     To develop multi-pillar pension system mode has been a common sense in both academe and government policy, but at the same time been only a sense in practice, for lack of coordinated sets of measures.
     To push the private pension saving ahead can be a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has been a verdict in this area, so that the author gave the argumentation up in this thesis for more, and the external effects, especially the external economy of the private pension savings become the key idea. Over here, the positive effects affect many domains, e.g. capital market, financial system, ageing of population, or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their reformations.
     Besides, on the base of argumentations of the external economy of the private pension saving, the conditions of which were also analyzed. In another word, when comes to the idea of developing the three-pillars, what kind of policies can serve well were also discussed.
引文
[2]抚养比:计算方法为0-14岁以及65岁以上人口数量/15-64岁人口数量*100%,是抚养负担水平指标
    [3]Institute Social Insurance in Sweden Stockholm The Swedish Institute 2001 April.
    [4]April.George E Rejda.Social Insurance and Economic Security.Upper Saddle River,New
    [5]马雷克·戈拉、米哈伊·茹特科夫斯:《探索养老金改革之路:波兰多支柱的社会保障体系》,高梁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年第1期,第05-72页。
    [6]费边主义:Fabianism,源于古罗马将军费边(Fabius)的战略方式,意为缓步前进、谋而后动。代表人物有韦伯夫妇(Sidney and Beatrice Webb,1859~1947)、萧伯纳(Bernard Shaw,1856~1950)等人,主张在社会改革领域使用这一方式。
    [7]王坚红:《托马斯·迈尔谈第三条道路》,《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0年第1期。
    [8]迈克尔·谢若登:《资产与穷人一项新的美国福利政策》,高鉴国泽,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80页。
    [9]穆怀中:《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研究》,《经济研究》,2001年第2期。
    11 陈文辉:《现行养老险制度评析及发展思路》,中国金融网,http://www.zgirw.com
    16 林弈:《美国的私有退休就金体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4 王国刚:《中国资本市场的深层问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26 杨明辉,张翔燕,洪波:《金融控股公司实务与操作》,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27 巴曙松、袁彩红:《金融产品的创新趋势》,来源:《中华合作时报·合作金融》2004年第13期
    28 项怀诚,香港有关区域经济融合的研讨会上的观点
    29 《香港商报》,转引自《China Social Welfare》,2005年7月
    30 胡鞍钢、王亚华:《国情与发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2页
    31 胡鞍钢、王亚华:《国情与发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3页。
    32 厉以宁等,《中国社会福利模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38页。
    33 魏加宁:《养老保险与金融市场——中国养老保险发展战略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版,第79页。
    37 Rajan,Raghuram G and Luigi Zingales(2003).Saving capitalism from the capitalists,New York:Crown Business Press.
    38 世界银行:《防止老年化危机:保护老年人及促进增长的财政政策》,中国财经出版社,1996年版,第10页
    1、April.George E Rejda,Social Insurance and Economic,Security,Upper Saddle River.
    2、Augus Hislop,Ole.Petersen & Ralf Hispop,"Making Bancassurance Really work",IBM Bussiness Consulting Services,2002.
    3、Ehrenberg R(1928),Capital and,finance in the age of the renaissance:A study of the fuggers and their wrinection,New York:Harcour.
    4、Ewald Kist,Integrated Financial Services A Framework for success:Synergies in Insurance,Banking,and Asset Management,The Papers on Risk and Insurance,Vol.26 No.3(July,2001).
    5、Philip E.Davis.Pension Funds Retirement Income Security and Capital Markets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Clarendon Press,Oxford,1995.
    6、Rajan,Raghuram G and Luigi Zingales(2003).Saving capitalism from the capitalists,New York:Crown Business Press.
    7、The World Bank,Averting the old age crisis:Policies to protect the old and promote growth.,Oxfor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P36-38.
    8、World Bank,China 2020,Old Age Security,1997.
    9、埃斯特勒·詹姆斯(美国):《国有企业、金融市场改革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互动效应——中国如何解决老年人保障问题?》,罗靖、林义校译。
    10、埃弗里特·T·艾伦(美国)、约瑟夫·J·梅隆(美国)等著:《退休金计划—退休金、利润分享和其他延期支付》,杨燕绥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庇古:《福利经济学的几个方面》,《美国经济评论》,1951第6期,第288-289页。
    12、曹雪琴:《养老保险储蓄与资本市场的发展》,北京,《经济导刊》,1997年第3期。
    13、查尔斯·沃尔夫:《市场或政府》,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年版。
    14、陈东琪:《新政府十预论》,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出版社》,2000年版。
    15、陈丽:《论我国银行保险业的发展》,《保险研究》,2003年第7期。
    16、程思危:《巾国货币市场发展学术研讨会》,《金融与保险》,2000年第11期,第4-8页。
    17、仇雨临:《工业化国家现代养老保险制度》,转引自董克用,王燕编:《养老保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3-69页。
    18、褚福灵:《多支柱养老保险理论与实践》,《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19、丁开杰:《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20、弗雷德里希·奥占斯特·哈耶克:《自由宪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1、高山宪之:《全球性养老保障制度的最新争论与改革动向》,王新梅译。
    22、耿志民:《养老保险基金与资本市场》,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版。
    23、洪国栋:《老年福利服务层面的整合与参与》,《人口研究》,2001年第2期。
    24、胡鞍钢、王亚华:《国情与发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5、胡秋明:《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协调发展探讨》,《财经科学》,2000年第3期,第90-93页。
    26、胡少松:《探索离退休人员社区管理服务模式》,《中国劳动》,2000年第2期。
    27、黄晓兴:《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28、黄贻芳:《论中国养老社会保险的公平与效率》,经济评论,2002年第4期,第63-74页。
    29、景天魁主编:《基础整合的社会保障制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30、科林·吉烈恩、约翰·特纳等著:《全球养老保障—改革与发展》,杨燕绥等译,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年版。
    31、夸克·霍、克里斯·罗宾逊(加拿大):《个人理财规划》,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
    32、李洁明、许晓茵:《养老保险改革与资本市场发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
    33、李绍光:《养老金制度与资本市场》,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年版。
    34、李焰:《中国居民储蓄行为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年版。
    35、李仲生:《中国的人口与经济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6、厉以宁、吴易风、李懿编:《西方福利经济学述评》,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37、林弈:《美国的私有退休金体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8、刘钧:《中国社会保障资金问题分析》,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9、刘颖:《中国养老金信托关系人法律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5年5月。
    40、吕晓东:《中国养老金制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4年5月。
    41、马雷克·戈拉、米哈伊·茹特科夫斯:《探索养老金改革之路:波兰多支柱的社会保障体系》,高梁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年第1期,第65-72页。
    42、迈克尔·谢若登(美国):《资产与穷人——一项新的美国福利政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43、穆怀中:《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研究》,经济研究,2001年第2期。
    44、R·米什拉(加拿大):《资本主义社会的福利国家》,郑秉文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45、时正新、廖鸿、朱勇等:《中国社会福利与社会进步报告(2001)》,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46、宋映梧,郑定栓等:《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与发展报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7、斯蒂格利茨(美国):《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郑秉文译,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版。
    48、宋宇:《论居民收人变化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及政策的影响》,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49、唐均、王婴:《中国老年福利服务改革:调查与思考》,《中国人口科学》,1999年第3期;唐钧:《资产建设与社会保障》,《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第217-221页。
    50、王国刚:《中国资木市场的深层问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年版。
    51、王钰:《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层次化机制与投资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南林学院,2003年6月。
    52、王坚红:《托马斯·迈尔谈第三条道路》,《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0年第1期。
    53、魏加宁编:《养老保险与金融市场——中国养老保险发展战略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版。
    54、谢平:《经济制度变迁和个人储蓄行为》,《财贸经济》,2000年第10期。
    55、鑫平:《关于企业年金的权威调查》,中国证券网,2004.9.13。
    56、许红军:《工程项目建设监理委托—代理问题研究》,硕士论文,河北工业大 学,2002年。
    57、杨仁君:《补充养老保险:影响因素及时间推广》,《生产力研究》,2004年第3期。
    58、杨燕绥,《企业年金理论与实务》,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年版。
    59、杨燕绥:《员工福利与退休计划》,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60、杨燕绥:《再论中国企业年金市场》,《劳动保障通讯》,2004年第10期。
    61、杨燕绥:《中国养老金市场和信托问题研究,提交给“清华——金信'养老金信托理论与实务'课题组的报告》,2004年版。
    62、杨燕绥:《做实个人账户是积极选择》,《中国劳动保障》,2005年第3期,第51页。
    63、约翰·B·威廉姆森、弗雷德·C·帕姆佩尔(美国):《养老保险比较分析》马胜杰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64、新华网:《国家将加大养老保险欠费的征缴力度》,《新华社》,新华网(2002-02-27)。
    65、张秋月:《借鉴国际经验 建立中国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硕士学位论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3月。
    66、张旭东、毛晓梅:《国际金融报》,和讯网www.hexun.com,(2005.09.14)。
    67、张盈华:《中国养老保险制度转轨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2003年3月。
    68、郑功成:《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道路》,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9、郑婉仪:《企业年金对基本养老保险补充作用及发展规模的预测分析》,硕士学位论文,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3年。
    70、周小川:《论当前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模式选择》,http://vw.usc.cuhk.cdu.hk,香港中文大学网站
    71、朱青:《养老金制度的经济分析与运作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