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个人信息的公法保护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0世纪60年代,随着计算机的运用和网络技术的发达,人类步入信息社会。政府收集处理个人信息的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状态,政府的行政效率大为提高。但与此同时,公民却面临着个人信息被政府违法或不当收集处理的危机。如何保护公民的个人信息,防范政府权力的不当干涉和侵犯,成为公法领域的新课题。本文以信息隐私权和信息自决权为论证中心,探寻了个人信息公法保护的正当性基础,梳理了域外个人信息的公法保护制度,在对我国个人信息被公权力违法收集和处理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以限制政府收集处理信息权力为路径、保障个人信息隐私权的制度构建。
     全文共分五章。导言部分提出了个人信息公法保护的问题、介绍了个人信息公法保护的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探讨“个人信息及其权利基础”。本章主要探讨了个人信息及个人信息的权利基础两个基本理论问题。文章首先指出个人信息的定义、分类与性质;其次重点分析了个人信息所依存的两种权利基础:信息隐私权和信息自决权。通过对信息隐私权和信息自决权的源起、确立、价值及二者的比较,确认我国个人信息的权利基础为信息隐私权,其实质在于信息主体对自己的信息享有排除他人干涉而由自已支配和控制的根本属性。
     第二章探讨“个人信息公法保护的价值和法理基础”。本章分析了个人信息公法保护的人权保障、宪政民主和限制公权力的法律价值。个人信息公法保护的理论正当性导源于“人性尊严”理论。人性尊严理论的三大本质属性,即人的终极目的性、人的自主性及国家权力的限制性,是个人信息公法保护的原动力和出发点。
     第三章探讨“个人信息公法保护的比较法考察”。本部分梳理了美国、德国、日本三个国家个人信息公法保护制度的建构历程,归纳了个人信息对抗公权力之自决属性的发展规律,介绍了国外公权力侵扰信息隐私权的现实,并对国外和世界组织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例进行比较与分析,为构建我国个人信息公法保护制度提供了制度经验。
     第四章探讨“我国个人信息公法保护的现状与问题”。本章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指出我国个人信息公法保护的不足及成因,对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现状进行描述并归纳出个人信息公法保护不足的问题所在。
     第五章探讨“我国个人信息公法保护的制度构建”。本章对我国个人信息公法保护的制度框架作出初步设想,认为我国应首先确立“人性尊严”宪法规范的价值理念,以信息隐私权中“隐私消极不受侵扰”和“积极自我支配信息”为保护核心,确立政府收集和处理个人信息的一般原则、具体制度和正当程序等内容,并重点对政府信息公开与个人信息保护的冲突表现与协调途径予以分析。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and web technology in 1960s, human beings began to enter into a society of information. The efficiency of governments is greatly elevated and the ability of governments in collecting and dealing with personal information has come to a new stage never reached before. Meanwhile, citizens are facing a danger that their personal information is unjustly or illegally collected. How to protect the personal information so as to avoid the unjust interference and infringement from governments has become a new research top in the fields of public law. This dissertation, centering on argumentation of the privacy rights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and the rights of self-determination of information, explores the basis of justice in personal information protection by public law and reviews the regulations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protection by public laws in foreign countri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ases in which the personal information was illegally collected and dealt with in China, this dissertation put forwards some suggestion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ersonal information protection system in China.
     This dissertation is consisted of five chapters. The introduction presents the problems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protection by public law, introduces the present research status of this problem, and the research logics,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this dissertation.
     The first chapter is about“the right foundation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which mainly discusses two basic theoretical problems: the personal information and the right foundation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The dissertation first analyzes the definition, category and nature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then discusses the two kinds of rights which personal information protection is based on, which are the right of information privacy and the right of information self-determination. Through comparing the orientation, establishment and values between the right of information privacy and the right of information self-determination, the author puts forwards that the basis of the right to personal information is the right of information privacy and the essence of it is that the subject has the rights to dominate and control the personal information and exclude the interference from others.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the value and Legal basis of the personal information protection by public law”. In this chapter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legal values of the human right protection in protecting personal information by public law, the constitutional democracy and limiting public power. The justice in theory of protection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by public law originates from the theory of“human dignity”, which has three essential attributes, including the ultimate purpose of human beings, the autonomy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limitation to the national powers, which are motive power and starting point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protection by public law.
     Chapter three is a comparative law review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protection by public law. In this part, the author reviews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protection by public law, and introduces the situations of public power infringing on the personal information, and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the legislation of foreign countries and the world organizations, so as to provide some experiences for Chinese legislation in personal information protection.
     Chapter four discus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s and problems concerning the personal information protection in China. Based on the empirical research, this chapter describes the deficiencies and points out the reasons in personal information protetion, and summerizes the present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personal information protection by public law.
     Chapter five discusses“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protection by public law”. This chapter makes initial design of the framework of the system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protection by public law, and put forwards that first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the conception of“human dignity”regulated by constitution with the information privacy negatively avoiding invading and harassing and active self-support protection as its core, establishing the general principle in collecting and dealing with information, the concrete princples and due process,etc., and mainly analyzes the conflicts and coordination of the publication of government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information protecion.
引文
①转引自朱松柏:《个人资料保护之研究——近代隐私权概念之形成与发展(上)》,载《法学丛刊》第114期。
    ②高文英:《从公安资讯收集谈公民资讯隐私权和自决权的保护》,载《行政法学研究》2010年第3期。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编者注:凡文中脚注、参考文献中所谓台湾的“司法院”、、“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等行政机构名称以及“国立”字样均应加双引号,民国纪年均应改为公元纪年。
    ①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2006》,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54页。
    ②张媛源、徐思佳:《4.86亿个人信用数据进入征信库》,《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2月28日。
    ③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2006》,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65页。
    ④王长胜主编:《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No. 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72页。
    ①[德]K.茨威格特、H.克茨著:《比较法总论》,潘汉典、米健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①Ruth N. Cohen, Whose File is it Anyway, National Center for Civil Liberties, Civil Libertise Trust, London.1982,p.10.
    ②[美]E.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86页。
    ①刘静怡:《网络上资讯隐私权保障问题之研究》,http://www.cyberlawyer.com.tw/alan4-0801.html,访问日期:2010年10月13日。转引自林雅惠:《资讯隐私权之重塑——以行动商务为例》,载《科技法学评论》第1卷1期,2004年。
    ②田作高等著:《信息革命与世界政治》,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96页。
    ③田作高等著:《信息革命与世界政治》,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52页。
    ④刘静怡:《资讯时代的政府再造:管制革新的另类思考》,载《月旦法学杂志》第57期,2000年2月。
    ⑤刘静怡:《资讯时代的政府再造:管制革新的另类思考》,载《月旦法学杂志》第57期,2000年2月。
    ①See generally Jerry Mashaw, Due Process in the Administrative State. (1985).转引自刘静怡:《资讯时代的政府再造:管制革新的另类思考》,载《月旦法学杂志》第57期,2000年2月。
    ②See generally Office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 U.S.Congress, Electronic Record Systems and Individual Privacy (1986).
    ③See generally David Brin, The Transparent Society: Will Technology Force Us to Choose Between Privacy and Freedom? (1998).
    ④See generally Paul Schwartz, Data Processing and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The Failure of the American Legal Response to the Computer,43 Hastings L.J.1321(1992).
    ②转引自马静:《政府信息公开下的个人信息保护——公安部身份证查询服务引发的思考》,载《保定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③Thomas F. Smedingoff, Online law 269-270(1996).
    ①许文义:《个人资料保护法论》,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18页。
    ②参阅Raymond Wacks,Personal Information 26,1993年。转引自詹文凯:《美国法上资讯隐私权的相关判决》,载《律师杂志》2月号,第233期。
    ③齐爱民:《美德个人资料保护立法之比较:兼论我国个人资料保护立法的价值取向与基本立场》,载《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④王利明著:《人格权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33页。
    ⑤参见《美国联邦法典第五章第552a条第(a)项(4)款。
    ①参见2003年《德国联邦个人数据保护法》第1编第3节。
    ②参见日本2005年《个人信息保护法》第2条。
    ③参见台湾《个人资料保护法》第2条第1款。
    ④周汉华著:《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专家建议稿)及立法研究报告》,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3页。
    ⑤齐爱民:《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示范法草案学者建议稿》,载《河北法学》2005年第6期。
    ①王秀哲:《信息社会个人资讯隐私权的法律保护》,载《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②齐爱民:《论个人资料》,载《法学》2003年第8期。
    ③参见葛虹:《政府巨型数据库与隐私权保护——日本“住基网络诉讼”的启示》,载《法学》2010年第10期。
    ④参见欧盟1995年个人资料保护指令第8条。
    ①参见张俊浩主编:《民法学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35页。
    ②王利明著:《人格权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5页。
    ③洪梅林著:《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12页。
    ④[美]艾伦.托克音顿:《美国隐私法——学说、判例与立法》,冯建妹等译,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207页。
    ⑤齐爱民:《个人信息开发利用与人格权保护之平衡——论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宗旨》,载《社会科学家》2007年第2期。
    ⑥马民虎、冯立杨:《德国联邦数据保护法的发展趋势》,载《图书与情报》2009年第1期。
    ②[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62页。
    ①Hyman Gross. The Concept of Privacy. Oxford: Clarendan Press, 1971.
    ②[美]理查德.A.波斯纳:《论隐私权》,常鹏翱译,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21卷,2001年第4号,金桥文化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345页。
    ③[美]William L. Prosser . Law of Torts ( 47th ED. ) West Publishing Company , 1971 .804 .
    ④The Oxford English Dictiionary-on historyical principle.vd.8.revised American edition 1968 P.1388.转引自朱柏松:《个人资料保护之研究——近代隐私权概念之形成与发展(上)》,载《法学丛刊》第114期。
    ⑤参见林建中:《隐私权概念之再思考——关于概念范围、定义及权利形成方法》,载《台湾大学法研所硕士论文》(1999年)。
    ①Samuel D. Warren/Louis D. Brandeis, The Right to Privacy, 4 Harvard Law Review 193 (1890).这篇文章堪称美国法上被引用最多的论文,被认为研究隐私权的先河之作。Warran和Brandeis是哈佛大学法学院的同学,同为律师,Brandeis同时在哈佛法学院兼任教师。Brandeis于1916年出任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法官,是第一位犹太籍大法官,任命时有争议,但法律见解及风格备受关注。
    ②Civ Namur, 17-11-1997, fT, 1998,p.187.转引自王利明:《人格权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99页。
    ③William L. Prosser . Law of Torts ( 47th ED. ) West Publishing Company , 1971 .804 .
    ④Ken Gormley, One Hundred Years of Privacy,1992 Wis. L.Rev.1335,1408(1992).
    ⑤参见[日]奥平康弘著:《知情权》,日本株式会社岩波书店1981年版,第384 - 385页。转引自吕艳滨:《个人信息保护法制管窥》,载《行政法学研究》2006年第1期。
    ⑥江平主编:《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96页。
    
    ①王传丽:《私生活的权利与法律保护》,载《民商法论丛》,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197页。
    ②吕光著:《大众传播与法律》,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63页。
    ③王利明著:《人格权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67页。
    ④王泽鉴:《人格权的具体化及其保护范围.隐私权篇(中)》,载《比较法研究》2009年第1期。
    ①陈仲嶙:《隐私权概念的理解与充填》,载李鸿禧等著:《台湾宪法之纵剖横切》,元照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661页。
    ②张新宝著:《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群众出版社1997年版,第221页。
    ③林喆著:《公民基本人权法律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71页。
    ④王泽鉴:《人格权的具体化及其保护范围.隐私权篇(中)》,载《比较法研究》2009年第1期。
    ⑤吕艳滨著:《信息法治——政府治理新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11页。
    ①Charles Fried, Privacy (A moral Analysis),77 Yale. L.J.475(1969), reprint in Philosophical Dimensions of Privacy (Ferdimard D.Schoeman ed.1984).
    ②翁岳生等著:《资讯立法之研究》,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民国76年版,第39页。
    ③刘静怡:《网络上资讯隐私权保障问题之研究》,http://www.cyberlawyer.com.tw/alan4-0801.html,访问日期:2010年10月13日。转引自林雅惠:《资讯隐私权之重塑——以行动商务为例》,载《科技法学评论》第1卷1期,2004年。
    ④王泽鉴:《人格权的具体化及其保护范围.隐私权篇(中)》,载《比较法研究》2009年第1期。
    ⑤何建志:《基因歧视与法律对策之研究》,台湾大学法律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02年6月,第84页。
    ⑥林喆著:《公民基本人权法律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71页。
    ①Alan Westin, Privacy and Freedom (N.Y.Atheneum,1967); Richard A. Glenn, The Right to Privacy (ABC,Clio,California,2003),pp.7-10.
    ②王泽鉴:《人格权的具体化及其保护范围·隐私权篇(上)》,载《比较法研究》2008年第6期。
    ③王泽鉴:《人格权的具体化及其保护范围·隐私权篇(上)》,载《比较法研究》2008年第6期。
    ①Warren and Brandeis, The Right to Privacy , Harvard Law Review, Vol.4,pp.193,1890.
    ②De May v.Roberts, 46 Michigan 160, 9 N.W. 146(1881).
    ③Edward J. Bloustein, Privacy as an aspect of human dighnity, An Answer to Dean Prosser, New York University Law Review, Vol.39, pp.962-1007,1964.
    ④Edward J. Bloustein, Privacy as an aspect of human dighnity, An Answer to Dean Prosser, New York University Law Review, Vol.39, pp.962-1007,1964.
    ①Barrington Moore, JR., Privacy: Studies in Social and Cultural History 72(1984).
    ②See Jeffrey Rosen,The Eroded Self, N.Y. Times,Apr. 30,2000,6(Magazing),p.48.
    ③See Barry Schwartz,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Privac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ume 73, Issue 6,750(May,1968).
    ④See Alan P. Bates, Privacy-a useful Concept? Social Forces, Volume 42,Issue 430(May,1964).
    ⑤See Barry Schwartz,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Privac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ume 73, Issue 6,750(May,1968).
    ⑥可欣:《论隐私权》,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4页。
    ①来源:Irwin Altman,The Environment and Social Behavior: Privacy,Personal Space, Territory, Crowding 26 (1975).
    ②王泽鉴:《人格权的具体化及其保护范围·隐私权篇(上)》,载《比较法研究》2008年第6期。
    ③Barrington Moore. J R.Privacy: Studies in social and culture history 76 (1984).
    ①转引自朱柏松:《个人资料保护之研究——近代隐私权概念之形成与发展(上)》,载《法学丛刊》第114期。
    ②转引自朱柏松:《个人资料保护之研究——近代隐私权概念之形成与发展(上)》,载《法学丛刊》第114期,第87页。
    ③李建良:《自由、平等、尊严——人的尊严作为宪法价值的思想根源与基本课题》,载《月旦法学杂志》第153卷,2008年2月。
    ①刘江彬著:《资讯法论》,台大法学丛书民国75年,第214页。
    ①Vgl.E.Denninger, Das Recht auf informationelle Selbstbstimmung, in:H. Hohmann (Hrsg),Freiheitssicherung duuch Datenschutz, 1987, S.131.转引自[台]许文义著:《个人资料保护法论》,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国90年,第50页。
    ②黄清德、陈斐铃:《公共场所监视录影器设置与基本人权的关系——以资讯自决权为讨论中心》,载《警专学报》3卷6期,2005年10月。
    ③BVerfGE65,1(Volkz?hlung).转引自陈志忠:《个人资料保护之研究——以个人资讯自决权为中心》,司法院89年度研究发展项目研究报告,台湾司法院秘书处民国90年出版,第3页。
    ②萧文生译:《关于‘1983年人口普查法’之判决》,载《西德联邦宪法法院裁判选辑(一)》,司法周刊杂志社印行,民国79年10月,第288页。
    ③转引自许文义著:《个人资料保护法论》,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国90年,第50页。
    ①转引自陈志忠著:《个人资料保护之研究——以个人资讯自决权为中心》,司法院89年度研究发展项目研究报告,第202页。
    ①Montcsguleu著:《法的精神》(上卷),宫泽俊义译,第22页。转引自朱柏松:《个人资料保护之研究——近代隐私权概念之形成与发展(上)》,载《法学丛刊》第114期。
    ②黄清德、陈斐铃:《公共场所监视录影器设置与基本人权的关系——以资讯自决权为讨论中心》,载《警专学报》3卷6期,2005年10月。
    ③岑剑梅:《电子时代的隐私权保护——以美国判例法为背景》,载《中外法学》2008年第5期。
    ④United States v. White, 401 U.S. 745,763(1971).
    ①邱文聪:《从资讯自决与资讯隐私的概念区分——评<电脑处理个人资料保护法修正草案>的结构性问题》,载《月旦法学杂志》第168卷,2009年5月。
    ②李震山:《论资讯自决权》,载《人性尊严与人权保障》,元照出版公司2001年,第275-318页。
    ③王泽鉴:《人格权的具体化及其保护范围.隐私权篇(中)》,载《比较法研究》2009年第1期。
    ①Plato,“the Republic”in the Dialogues of Plato, Benjamin Jowett trans.(Chicago:Encyclopaedia Britannica,1952),Book VIII, 409.转引自[美]玛丽.安.格伦顿:《权利话语——穷图末路的政治言辞》,周威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②江平、米健著:《罗马法基础》,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9页。
    ①[德]马克斯.韦伯著:《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张乃根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41页。
    ②汪习根:《公法法治论——公、私法定位的反思》,载《中国法学》2002年第5期。
    ③转引自孙国华、杨思斌著:《公私法划分与法的内在结构》,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4期。
    ④姜明安:《公法与政治文明》,载《法商研究》2003年第3期。
    ①[法]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第154页,1961年。
    ②Alan Westin,Privacy and Freedom, Atheneum, 1967, at 22.
    ③Alan Westin,Privacy and Freedom, Atheneum, 1967, at 7.
    ①王郁琦:《资讯、电信与法律》,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②参见蔡维音:《德国基本法第一条“人性尊严”规定之探讨》,载《宪政时代》第18卷第1期。
    ③陈志忠:《个人资料保护之研究——以个人资讯自决权为中心》,司法院89年度研究发展项目研究报告,第20页。
    ①“独处权"(right to be let alone)一词最早见于库利法官(Judge Thomas Cooley)论述侵权行为(torts)时运用,后来被萨缪尔D·沃伦和路易斯D·布伦代斯在其《论隐私权》一文中被重新解释。See:Thomas M.Cooley,A Treaise on the Law of Torts or the Wrongswhich Arise Independent of Contract,Chicago,Callaghan&Company(1888).
    ②参见[美]玛丽.安.格伦顿著:《权利话语——穷途末路的政治言辞》,周威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5页。
    ③John Stuart Mill,“On Liberty”, in Utilitarianism, Liberty, and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New York: E.P.Dutton, 1951),94.
    ④朱尔德:《隐私中的一些心理因素》(Jourard, Some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Privacy,31 Law & Contemp.Probe.307,1996).转引自[美]理查德.A.波斯纳:《论隐私权》,常鹏翱译,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21卷,金桥文化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348页。
    ⑤[美]理查德.A.波斯纳:《论隐私权》,常鹏翱译,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21卷,金桥文化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349页。
    ①徐显明:《法治的真谛是人权——一种人权史的解释》,载《人民法院报》2002年9月16日。
    ②夏勇著:《人权概念起源——权利的历史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70页。
    ③郑贤君:《试论社会主义公法体系的建立》,载《法学杂志》2003年第2期。
    ④谢晖:《私法基础与公法优位》,载《法学》1995年第8期。
    ⑤周叶中主编:《宪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3页。
    ①蔡维音:《德国基本法第一条“人性尊严”规定之探讨》,载《宪政时代》第18卷第1期,第39页。
    ②See Paul Schwartz, Privacy and Democracy in Cyberspace,52 Vand. L. Rev.1609(1999).
    ③阿丽塔.L.艾伦、理查德.C.托克音顿著:《美国隐私法——学说、判例与立法》,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51页。
    ④郑贤君:《试论社会主义公法体系的建立》,载《法学杂志》2003年第2期。
    ⑤夏勇:《法治与公法》,载《读书》2001年第5期。
    ⑥参见胡田野:《财产权、自由与人格权——对民法典制定的启示》,载《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①廖福特、翁逸泓:《两难?共存?——国家处理个人资料与资讯隐私权保障之纠葛》,载《二十一世纪公法学的新课题——城仲模教授古稀祝寿论文集(Ⅱ行政法总论篇)》,新学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版,第257页。
    ②Gus Hussein, Privacy as Freedom, in Human Rights in the Global Information Society,124 (Jorgensen. Rikke F ed., the Mit Press,2006).
    ③王泽鉴:《人格权的具体化及其保护范围·隐私权篇(上)》,载《比较法研究》2008年第6期。
    ④转引自石佑启著:《私有财产权公法保护研究——宪法行政法的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9页。
    ①[美]E.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98页。
    ②石佑启著:《私有财产权公法保护研究——宪法行政法的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0页。
    ③转引自王利明著:《人格权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604页。
    ①关于《爱国者法案》的具体内容,参见:http://www.epic.org/privacy/terrorism/hr3162.html,2010年10月6日访问。
    ②[德]伊曼努尔.康德著:《道德的形而上学》(由玛丽.格雷格翻译和编辑),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09页。转引自韩德强著:《论人的尊严——法学视角下人的尊严理论的诠释》,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226页。
    ①转引自蔡维音:《社会国之法理基础》,成阳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27页。
    ②另在《公民与政治权利公约》与《经济、社会与文化权利公约》等的前言部分,规定:“鉴于依照联合国宪章指示的原则,以确认人类社会各份子之固有尊严及其平等而不可割让之权利,实为世界自由正义与和平之基础;确认此种权利源自人身固有尊严”等。详见杭立武:《人权法典》,中国人权协会,民国71年11月初版,第3、8、18页;张乃维:《国际法上人权与其保障问题》,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68年6月修订初版,第379、386、399页。
    ①转引自李震山著:《人性尊严与人权保障》,元照出版公司2000年版,第4页。
    ②转引自李震山:《人性尊严与人权保障》,元照出版公司2000年版,第10页。
    ③转引自李震山:《人性尊严与人权保障》,元照出版公司2000年版,第13-14页。
    ④陈清秀:《宪法上人性尊严》,载《李鸿禧教授六秩华诞祝寿论文集》,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版,第99页。
    ①蔡维音:《社会国之法理基础》,正典出版文化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33页。
    ②参见黄桂兴:《浅论行政法上的人性尊严理念》,载城仲模主编:《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则》,三民书局中国民国88年版,第11页。
    ③参见林腾鹞:《行政法总论》,台湾三民书局1999年版,第79页。
    ④参见李震山:《人性尊严与人权保障》,元照出版公司2000年版,第10-18页。
    ①参见黄桂兴:《浅论行政法上的人性尊严理念》,载城仲模主编:《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则》,三民书局中国民国88年版,第15页。
    ②参见胡玉鸿:《法律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人的尊严》,载《法治研究》2010年第7期。
    ③参见李震山:《人性尊严与人权保障》,元照出版公司2000年版,第10页。
    ④吴康:《康德哲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69页。
    ①转引自李震山:《人性尊严与人权保障》,元照出版公司2000年版,第13-14页。
    ②[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关文远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368页。
    ③胡玉鸿著:《“个人”的法哲学叙述》,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48页。
    ④转引自李震山:《人性尊严与人权保障》,元照出版公司2000年版,第12页。
    ⑤[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93页。
    
    ①胡玉鸿著:《“个人”的法哲学叙述》,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90页。
    ②胡玉鸿:《“个人”的法哲学叙述》,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93页。
    ①张千帆:《宪法学导论——原理与应用》,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21页。
    ②蔡宗珍:《人性尊严之保障作为宪法基本原则》,载《月旦法学杂志》1999年第2期。
    ③李震山著:《人性尊严与人权保障》,元照出版公司2001年版,第12页。
    ④李建良:《宪法人权清单改革刍议》,载许志雄等编:《现代宪法的理论与现实——李鸿禧教授七秩华诞祝寿论文集》,第371页。
    ①胡玉鸿著:《“个人”的法哲学叙述》,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89页。
    ②William M. Beaney. Right to Privacy and American Law, Law and Contemporary Problem, 1996(2),p.255.
    ③参考德国联邦宪法法院人口普查法一案,宪法诉愿人的主张。转引自[台]陈志忠:《个人资料保护之研究——以个人资讯自决权为中心》,司法院89年度研究发展项目研究报告,第21页。
    ④Edward J. Bloustein, Privacy as an Aspect of Human Dignity: An Answer to Desn Prosser, 39 N.Y.U.L.REV.962, 1002(194).
    ①Edward J. Bloustein, Privacy as an Aspect of Human Dignity: An Answer to Desn Prosser, 39 N.Y.U.L.REV.962, at 1003.
    ②王泽鉴:《人格权的具体化及其保护范围·隐私权篇(上)》,载《比较法研究》2008年第6期。
    ③Charles Fried, Privacy (A moral Analysis),77 Yale. L.J.475(1969), reprint in Philosophical Dimensions of Privacy (Ferdimard D.Schoeman ed.1984).
    ①Warren & Brandeis, The Right of Privacy, 4 Hav.L.Rev.193,196,1890.
    ①Wheaton v.Peters,33 U.S.591(1834).
    ②[日]新保史生:《隐私权的生成与展开》,成文堂2000年版,第10-11页。转引自吕艳滨著:《信息法治——政府治理新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09页。
    ③9 N.W.146 (Mich 1881)
    ④[美]阿丽塔.L.艾伦、理查德.C.托克音普著:《美国隐私法:学说、判例与立法》,冯建妹、石宏等编译,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⑤Cooley on Tort, 2nd ed, p.29,1888.
    ⑥Harry Kalven, Jr..,Privacy in Tort law—Were Warren and Brandeis Wrong? 31 L.& Contemp. Probs. 326,327(1966).
    ①虽然privacy是一个很具美国政治文化的概念,但并非privacy概念仅可在美国土壤生存。相反,privacy作为某种具有流动性的概念,或者称为一种“类型概念”,已经在世界各国以各种方式加以保障。转引自颜厥安:《财产,人格,还是资讯?论人类基因的法律地位》,载《台大法学论丛》第31卷第1期。
    ②William L.Prosser,Privacy,48 California Law Review,383,422(1960).
    ③Alan F. Westin, A.,Privacy and Freedom, New York: Atheneum, 1970,p56.
    ④刘迪著:《现代西方新闻法制概述》,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第119页。
    ⑤参见张莉:《论隐私权》,载徐显明主编《人权研究》第三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88-390页。
    ⑥64N.E.442; N.Y.1902.
    ①50 S.E.68; (Ga.1905).
    ②Pavesich v. New England Life Ins.Co,122 Ga. 190,195 (1905).
    ③381 U.S.479(1965).
    ④转引自屠振宇著:《宪法隐私权研究——一项未列举基本权利的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41页。
    ⑤道格拉斯法官提出“《权利法案》的具体保障有一系列伴影;它们来自那些赋予自身内容与生命力的保障。不同保障创造了隐私区域。第四和第五修正案被解释为保护住宅和生活隐私,不受任何政府侵犯……对于这些隐私和安息的伴影权利,我们已有过许多争论。这些案例证明,在此要求受到承认的隐私权是合法存在的。”转引自张千帆:《宪法学导论—原理与应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609--610页。
    ⑥Whalen v. Roe,433 U.S.425(1977).
    ①Roe v. Wade,410 U.S. 113.
    ②[美]诺曼.维拉:《宪法公民权》(影印版),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5页。
    ③Whalen v. Roe,433 U.S.599 (1977).
    ④高光义:《论日本宪法上之隐私权》,载《现代国家与宪法——李鸿禧教授六秩华诞祝寿论文集》,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版,第825页。
    ⑤美国隐私权的法律保护通过多途径的立法渠道予以保护,主要基于如下理念,即在有限政府的原则下,政府只有在不正当竞争时才能予以介入(而非干涉),协助私人方式及个人选择的发展,使隐私的价值及保护得以实现。See Fred H. Cate, Privacy in the Information Age 129 (1997).
    ①National Conferernce of State Legislatures, Privacy Protection in State Constitutions, Constitutions in ten states--Alaska, Arizona, California, Florida, Hawaii, Illinois, Louisiana, Montana, South Carolina, and Washington-- http://www.ncsl.org/programs/lis/privacy/stateconstpriv03.htm,2011年3月10日访问。
    ②[美]T.巴顿.卡特等著:《大众传播法概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5-76页。
    ③[德]霍尔斯特.埃曼:《德国民法中的一般人格权制度》——论非道德行为到侵权行为的转变》,邵建东等译,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23卷),金桥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443-464页。
    ④转引自屠振宇:《宪法隐私权研究——一项未列举基本权利的理论论证》,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21页。
    ①张新宝著:《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群众出版社2004年版,第40--41页。
    ③27 BVerfGE 344.转引自张千帆:《宪法学导论——原理与应用》,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12页。
    ④32BVerfGE 373.转引自张千帆:《宪法学导论——原理与应用》,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23页。
    ①33BVerfGE 367.转引自张千帆:《宪法学导论——原理与应用》,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23页。
    ②黄清德、陈斐铃:《公共场所监视录影器设置与基本人权的关系——以资讯自决权为讨论中心》,载《警专学报》3卷6期,2005年10月。
    ③Hoffmann - Riem, Informationelle Selbstbestimmung in der Informationsgesellschaft - Auf dem Weg zu einem neuenKonzept des Datenschutzes, A?R 123 (1998) , 513 (515) .转引自王泽鉴:《人格权的具体化及其保护范围·隐私权篇(中)》,载《比较法研究》2009年第1期。
    ①Eg Baden-Wüttenberg on 27 Mlay 1991; Thüringen on 29 Octoher 1991; Bayern on 23 July 1993 etc.转引自[德]托马斯.d克罗泽尔:《德国法上的隐私权保护》,马特编译,载王利明、葛维宝主编:《中美法学前沿对话——人格权法及侵权法专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第118页。
    ①参见[日]佐藤幸治:《宪法》,青林书院1990年版,第404-405页。转引自王涛:《宪法上隐私权保护之逆行?——日本最高法院住基网判决评析》,载《第四届全国公法学博士生论坛》2009年,第16页。
    ②高光义:《论日本宪法上之隐私权》,载《现代国家与宪法——李鸿禧教授六秩华诞祝寿论文集》,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第804页。
    ③[日]阪本昌成:《隐私权与自由决定之自由》,载樋口阳一编:《讲座宪法学》,日本评论社1994年版,第253页。转引自王涛:《宪法上隐私权保护之逆行?——日本最高法院住基网判决评析》,载《第四届全国公法学博士生论坛》2009年,第17页。
    ④佐藤幸治:《“隐私权(公法层面)的宪法论之考察(1、2)》,载《法学论丛》86卷5号。王涛:《宪法上隐私权保护之逆行?——日本最高法院住基网判决评析》,载《第四届全国公法学博士生论坛》2009年,第17页。
    ①高光义:《论日本宪法上之隐私权》,载《现代国家与宪法——李鸿禧教授六秩华诞祝寿论文集》,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第804页。
    ③高光义:《论日本宪法上之隐私权》,载《现代国家与宪法——李鸿禧教授六秩华诞祝寿论文集》,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第804页。
    ④卢松秀典、初宿正典编著:《宪法判例》第5版,有斐阁2007年版,第49页。转引自王涛:《宪法上隐私权保护之逆行?——日本最高法院住基网判决评析》,载《第四届全国公法学博士生论坛》2009年,第17
    ①吕艳滨:《日本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制》,载周汉华主编:《个人信息保护前沿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49-151页。
    ②参见葛虹:《政府巨型数据为与隐私权保护——日本“住基网络诉讼”的启示》,载《法学》2010年第10期。
    ③参见葛虹:《日本宪法隐私权的理论与实践》,载《政治与法律》2010年第8期。
    ①转引自葛虹:《日本宪法隐私权的理论与实践》,载《政治与法律》2010年第8期。
    ②转引自葛虹:《日本宪法隐私权的理论与实践》,载《政治与法律》2010年第8期。
    ③参见林素凤:《日本个人资讯保护之法制化》,载《黄宗乐教授六秩祝贺<公法学篇(一)>》,学林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14页。
    ④吕艳滨:《日本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制》,载周汉华主编:《个人信息保护前沿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56-160页。
    ①Priscilla M. Regan,Legislating Privacy:Technology,Social Values,and Public Policy,Chapel Hill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95,p. 73.转引自孙平:《政府巨型数据库时代的公民隐私权保护》,载《法学》2007年第7期。
    ②转引自范雪融:《数据信息隐私法律保护的比较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1年,第27页。
    ③Colin J . Bennett, Regulating Privacy: Data Protection and Public Policy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I thaca : Cornell UniversityPress, 1992, p. 48.
    ④转引自孙平:《政府巨型数据库时代的公民隐私权保护》,载《法学》2007年第7期。
    ⑤《英国:建立全民DNA库话题引争议》,http://www.cpd.com.cn/gb/jcwz/2008-04/29/content_952023.htm,2010年2月22日访问。
    ①David H. Flaherty, Protecting Privacy in Surveillance S ocieties: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 ermany,Sweden, France,Canada,& the United States,Chapel Hill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89,p. 166.
    ②刘静怡:《隐私权保障机制:以健保IC卡计划为例》,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编印,民国92年,第28页。
    ③谷玲玲等著:资讯法规研究报告-《资讯高速公路时代资讯隐私权的探讨(I)》,台湾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专题研究1996年,第4页。
    ④Daniel J. Solove, Marc Rotenberg and Paul M. Schwartz, Information Privacy Law 523 (2nded., Aspen Publishers, Inc., 2006); Daniel J. Solove,Privacy and Power:Computer Database and Metaphors for Information Privacy, 53 Stan. L. Rev.1393,1400-1403(2001).
    ⑤赖银汉、周军:《英国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情况考察报告》,载《广东公安科技》2006年第1期。
    ①参见蒋坡:《个人数据信息的法律保护》,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9页。
    ②丁家祥:《城市社会治安图像监控系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载《公安研究》2008年第7期。
    ③翁清坤:《论个人资料保护标准之全球化》,载《东吴法律学报》第22卷第1期。
    ④翁清坤:《论个人资料保护标准之全球化》,载《东吴法律学报》第22卷第1期。
    ⑤See: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August31,2003.
    ①See Ruth Rosen, The Day Axhcroft Foild FOIA,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Jan.7,2002,D4.
    ②See, e.g.,USA PATRIOT ACT 314,351,355,356,358,365,366,505&507.
    ③See general Jeferry Rosen, The Naked Crowd:Reclaiming Security and Freedom in an Anxiety Age(New York:Random House, 2004)
    ①欧洲联盟的电脑网站记载已设置执行资料保护的机关的国家,其中已包括奥地利、比利时、丹麦、法国、芬兰、德国、希腊、爱尔兰、意大利、芬兰、葡萄牙、西班牙、瑞典、英国、冰岛、挪威、瑞士、加拿大、日本、泰国及台湾。详见http://europa.eu.int/comm/internal-market/en/dataprot/links.htm.2010年4月10日访问。
    ②Karin Retzer, Cynthia Rich, Morrison & Foerster LLP, Globle Solution For Cross-Border Data Transfers:Making The Case for Corproate Privacy Rules, 38 Geo.J.Int’1 L.449(Sping,2007).转引自翁清坤:《论个人资料保护标准之全球化》,载《东吴法律学报》第22卷第1期。
    ③参见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下)》,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1055-1077页。
    ④参见陈秀峰:《日本之个人资讯保护制度—兼论欧美之资讯保护法》,载《宪政时代》第17卷第1期。
    ①See Patrick J. Murray,“The Adequacy Standard under Directive 95/46/EC: Does U.S.Data Protection Meet This Standard?”,21 Fordham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 1006-1017(1998).转引自陈荣传:《再论资料跨国流通》,载《月旦法学杂志》第78期,2001年第11期。
    ②18 U.S.C.§§2510-2521,2701-2710.电子通讯法同时也包括对私人机构的监控行为。
    ①依据1974年美国隐私权法规定,政府机关官员则不得向他人或其他机关公开个人纪录,除非系“例行使用”。“例行使用”是指,就公开某项记录而言,其使用的目的与原先收集的目的相同。
    ①Data Protection Directive, Article 11(2) and Article 13(2).转引自李崇僖:《基因资讯隐私保护法理与规范》,载《台湾本土法学》91期,2007年2月。
    ②刘静怡:《不算进步的立法:<个人资料保护法>初步评析》,载《月旦法学》2010年第183期。
    ③转引自屠振宇:《宪法隐私权研究——一项未列举基本权利的理论论证》,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51页。
    ①OECD成员国有: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加拿大、捷克、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爱尔兰、意大利、日本、韩国、卢森堡、墨西哥、荷兰、新西兰、挪威、波兰、葡萄牙、斯洛伐克、西班牙、瑞典、瑞士、土耳其、英国和美国。
    ①签署欧洲理事会公约的国家和地区有:阿尔巴尼亚、安道尔、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比利时、波斯尼亚、保加利亚、克罗地亚、塞浦路斯、捷克、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法国、格鲁吉亚、德国、希腊、匈牙利、爱尔兰、意大利、拉脱维亚、列支敦士登、立陶宛、卢森堡、马尔他、摩尔多瓦、摩纳哥、黑山、荷兰、挪威、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俄罗斯、圣马力诺、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瑞士、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土耳其、乌克兰和英国。
    ②欧盟成员国有:法国、荷兰、波兰、葡萄牙、西班牙、瑞典、英国、意大利、德国、比利时、卢森堡、丹麦、爱尔兰、希腊、马耳他、塞浦路斯、捷克、斯洛伐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奥地利、芬兰。
    ③EU Data Protection Directive, art.10.
    ④APEC成员国有:澳大利亚、文莱、加拿大、智利、中国、中国香港、印尼、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墨西哥、新西兰、圭亚那、秘鲁、菲律宾、俄罗斯、中国台湾、泰国、美国和越南。
    ⑤APEC Privacy Framework, Part III., APEC Information Privacy Principles. available at http:
    ①See Joby R.Westby,American Bar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Guide to Privacy 6 (2004).关于个人资料保护法规的世界地图(A map of Data Protection Laws Around the World),http://www.guardianedge.com/resources/data-protection.php.最后访问时间:2010年8月10日。
    ①图表源自范姜真微:《他律与自律共构之个人资料保护法制——以日本有关民间法制为主》,载《东吴法律学报》第21卷第1期。
    ①《欧盟指令》规定了六项原则:(1)合法原则。个人信息仅得为指定目的而处理。(2)终极原则。个人信息仅得为指定的、明示的、合法的目的而收集,另行处理的,不得与目的相违背。(3)透明原则。应告知当事人有关数据处理的情况。(4)合适原则。收集和处理个人信息时,应保证个人信息的充分性、相关性和合适性。(5)保密和安全原则。应采取相应技术手段和组织措施确保个人信息处理的保密性和安全性。参见陈飞译:《个人数据保护—欧盟指令及成员国法律、经合组织指导方针》,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9—15页。
    ①Paul M.Schwartz, Privacy and Participation: Personal Information and Public Sector Regul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80 Iowa L. Rev. 553,560(1995).转引自孔令杰著:《个人资料隐私的法律保护》,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4页。
    ②[英]戴恩.罗兰德.伊丽莎白.麦克唐纳著:《信息技术法》,宋连斌等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7页。
    ③James P. Nehf, Recognizing the Societal Value in Information Privacy,Washington Law Review,vol . 78 (2003), p. 8.
    ①参见孙平:《政府巨型数据库时代的公民隐私权保护》,载《法学》2007年第7期。
    ②蒋坡主编:《个人数据信息的法律保护》,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1页。
    ①张新宝:《中国的隐私保护立法:国际经验、问题与对策》,载王利明、葛维宝主编:《中美法学前沿对话——人格权法及侵权法专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第169页。
    ②笔者通过中国期刊网搜索与个人信息相关的研究成果数据如下:以“隐私权”为题名搜索的期刊论文有共计2689条;以“信息隐私权”为题名探索的期刊论文有49条;而以“信息自决权”为题名搜索的期刊论文仅有10篇。而从公法角度对个人信息保护予以关注的学者为数不多,公法学者有周汉华教授、吕艳滨副教授、孙平教授、王秀哲教授等。
    ①《社科院:公民身份证信息泄露情况严重》,http://money.163.com /09/0304 /08/53I3SPT800252G50. html. 2010年9月6日访问。
    ②《被遗弃的身份证》,http://paper. sznews . com /szwb /20060722 / ca2385260. htm, 2010年10月9日访问。
    ③李鸿禧:《资讯、宪法、隐私权——资讯化社会与人权问题之探讨》,载李鸿禧著:《宪法与人权》,元照出版公司1999年版,第423页。
    ①Richard Hunter, World Without Secrets:Business,Crime and Privacy in the Age of Ubiquitous Computing 6-11(New York:J.Wiley,2002).
    ②廖福特、翁逸泓著:《两难?共存?——国家处理个人资料与资讯隐私权保障之纠葛》,载《21世纪公法学的新课题:城仲模教授古稀祝寿论文集》(行政法总论篇),台湾法治暨政策研究基金会出版2008年版,第257页。
    ③王立达:《我国行政调查制度之法制化》,载《宪政时代》第24卷第4期,
    ④胡东:《政府信息公开与公民隐私权的保护》,载《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①王麟:《行政调查中权力的可能边界》,载《法律科学》2008年第6期。
    ②[日]盐野宏:《行政法》,杨建顺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83页。
    ①张娟:《行政调查基本概念初探》,载《法学杂志》2009年第10期。
    ②高文英:《从公安资讯收集谈公民资讯隐私权和自决权的保护》,载《行政法学研究》2010年第3期。
    ③参考高文英:《从公安资讯收集谈公民资讯隐私权和自决权的保护》,载《行政法学研究》2010年第3期。
    ①孙平:《政府巨型数据库时代的公民隐私权保护》,载《法学》2007年第7期。
    ②12个重点业务系统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对加强监管、提高效率和推进公共服务起到核心作用的办公业务资源系统、宏观经济管理系统建设;第二类是增强政府收入能力、保证公共支出合理性的金税、金关、金财、金融监管(含金卡)、金审等5个业务系统建设;第三类是保障社会秩序、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的金盾、社会保障、金农、金水、金质等5个业务系统建设。辛时:《电子政务瞄准目标》,载《经济日报》,2003年1月23日。
    ③黄蕾、梁世强:《第一次人口普查表珍藏50年》,http: //news. xinhuanet . com/ collection/ 2003 - 07/ 01/ content-947343. htm,最后访问时间2009年2月8日。
    ④国务院:《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办法》,1982年2月19日颁布。
    ⑤普办:《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表的种类和填写方法》,《中国妇女报》2000年10月25日。
    ⑥《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人口普查的通知》,国发[2009]23号。http://www.gov.cn/zwgk/2009-05/06/content_1306165.htm,2011年3月10日访问。
    ①参见《法制日报》,2003年9月3日第1版。
    ②金衡:《用手机可查身份证真伪:“全国公民身份信息核查服务”提供三种核查方式》,载《人民公安报》2005年8月13日。
    ③蒋坡主编:《个人数据信息的法律保护》,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1页。
    ④蒋坡主编:《个人数据信息的法律保护》,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1页。
    ⑤《福建试行电子病历库患者建立个人信息数据库》,http://www.21cnci.com/view/100543.html,2011年2月20日访问。
    ⑥《北京日报》2011年2月21日第7版,http://bjrb.bjd.com.cn/html/2011-02/21/content_370841.htm,2011年2月23日访问。
    ①国家信息化领导工作小组办公室等五部委[2003]62号:《关于开展人口基础信息共享试点工作的通知》。
    ②王长胜主编:《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No. 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49页。
    ③丁家祥:《城市社会治安图像监控系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载《公安研究》2008年第7期。
    ④丁家祥:《城市社会治安图像监控系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载《公安研究》2008年第7期。
    ①Http://www.xasohu.com/enews/news,2010年2月10日访问。
    ②《广州市区已建成212674个视频监控点》, http://10. 40. 28.51 / xwtd /gz/ t 20080220一226750. htlm, 2008年2月20日访问。
    ③肖良志:《北京奥运会特警部队打造反恐精英9万监控探头确保奥运安全》2007.8. 8 http ://2008.si na. com.cn /hd/ other/2007? 08? 08 /153022505. shtml,2008年3月10日访问。
    ④参见《朝阳集中整顿停车秩序》,载《北京日报》2011年3月22日第6版。
    ①参见《京拟筹建个人信息数据库可查购房人婚姻信息》,http://www.zdhouse.com/Default.aspx?tabid=218&ArticleID=11932, 2011年3月15日访问。
    ②参见《让公民数据库有效支撑防腐》http://so.legaldaily.com.cn:8081/servlet/SearchServlet.do?contentKey,2011年3月12日访问。
    
    ①张千帆:《宪法学导论——原理与应用》,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24页。
    ②Richard Sobel,The Degradation of Political Identity Under a National Identification System, 8 B.U.J.SCI. &
    ①Flaherty, Protecting Privacy, pp.373-374.转引自范雪融:《数据信息隐私权法律保护的比较法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1年。
    ②杨立新:《人身权法论》(第三版),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680页。
    ③参见张娟:《个人信息隐私权的公法保护》,载《科技与法律》2007年第6期。
    ①参见《今年首先采集15万,严防冒领养老金》,载《华商报》2003年3月19日。
    ②《手机监控个人出行应合法》,http://roll.sohu.com/20110303/n303876655.shtml,2011年3月2日访问。
    ①王锲夫:《政务公开与个人隐私的碰撞》,载《公民导刊》2009年第12期。
    ①何灵、郭士征:《廉租住房保障退出机制:现状、问题与对策——以上海市为例》,载《华东经济管理》2010年第2期,第3页。
    ①许宗力:《行政命令授权明确性问题之研究》,载许宗力著:《法与国家权力》,月旦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1993年版,第216页。
    ②转引自马特:《人格权与宪法基本权关系探讨》,载《安徽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①参见张娟:《试论我国个人信息隐私权的公法保护》,载《科技与法律》2007年第6期。
    ②吕艳滨:《个人信息保护法制管窥》,载《行政法学研究》2006年第1期。
    ③参见王利明:《人格权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39页。
    ④参见《<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将启动》,http://finance.sina.com.cn/g/20070619/09563704109.shtml,2011年1月9日访问。
    ①王贵国:《国际IT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版,第430页。
    ①刘静怡:《网络上资讯隐私权保障问题之研究》,http://www.cyberlawyer.com.tw/alan4-0801.html,访问日期:2010年10月13日。转引自林雅惠:《资讯隐私权之重塑——以行动商务为例》,载《科技法学评论》第1卷1期。
    ①姜悌文:《行政法上之明确性原则》,载城仲模主编:《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则》,三民书局民国86年版,第421页。
    ①黄学贤:《行政法中的法律保留原则研究》,载《中国法学》2004年第5期。
    ③[德]奥托.迈耶:《德国行政法》,商务印书馆2002年,序言第5页。
    ①陈新民著:《中国行政法学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45页。
    ②石佑启:《论公共利益与私有财产权保护》,载《法学论坛》2006年第6期。
    ③陈新民著:《中国行政法学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42页。
    ④谢世宪:《论公法上之比例原则》,载[台]城仲模主编:《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则》,三民书局民国88年版,第123页。
    ⑤谢世宪:《论公法上之比例原则》,载[台]城仲模主编:《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则》,三民书局民国88年版,第124页。
    ①黄学贤:《行政法中的比例原则简论》,载《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1年第1期。
    ②《德国柏林数千人游行要求政府保护个人信息》,载《明镜周刊》2010年9月11日,http://news.sina.com.cn/w/p/2010-09-13/131921092295.shtml,2011年1月9日访问。
    ①参见齐爱民著:《拯救信息社会中的人格——个人信息保护法总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30页。
    ②转引自蔡震荣:《论比例原则与基本人权之保障》,载《警政学报》1990年第17期。
    ③廖福特、翁逸泓:《建构国家收集与留存个人生物特征资料之底线?——欧洲人权法院S.and Marper v.UK判决分析》,载《台湾法学》141期,2009年12月。
    ①姜悌文:《行政法上之明确性原则》,载城仲模主编:《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则(下)》,三民书局民国88年版,第435页。
    ②黄清德、陈斐铃:《公共场所监视录影器设置与基本人权的关系——以资讯自决权为讨论中心》,载《警专学报》3卷6期,2005年10月。
    ①许文义:《电脑处理个人资料保护法》,载《警察人员法律须知(五)》,永然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78页。
    ②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威廉.道格拉斯语。转引自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①邓联繁、田飞龙:《新行政法与依宪行政》,载《行政法学研究》2011年第1期。
    ②[美]欧内斯特.盖尔霍恩、罗纳德.M.利文著:《行政法和行政程序概要》,黄列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3页。
    ①参见翁清坤:《论个人资料保护标准之全球化》,载《东吴法律学报》第22卷第1期,1999年3月。
    ①王锡锌:《程序正义之基本要求解释:以行政程序为例》,载《行政法论丛》(第3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12页。
    ②齐延平:《权力运行的道德底线与责任制度》,载《法商研究》2000年第6期。
    ③参见翁清坤:《论个人资料保护标准之全球化》,载《东吴法律学报》第22卷第1期,1999年3月。
    ④肖华:《英国高官丢失个人资讯辞职给我们什么启示》,http://www.china.com.cn/law/txt/2007-11/23/content_9327205.htm.访问时间:2010年1月12日。
    ①参见吴琼:《李文和和解背后的悬疑》,载《法制日报》2006年6月10日第2版。
    
    ①齐爱民:《个人资料保护法原理及其跨国流通法律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4页。
    ②参见翁清坤:《论个人资料保护标准之全球化》,载《东吴法律学报》第22卷第1期,1999年3月。
    ①参见《OECD委员会关于管理隐私保护和个人数据跨界流动的指导原则的建议书》第二部分第8条,载周汉华主编:《域外个人数据保护法汇编》,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②参见翁清坤:《论个人资料保护标准之全球化》,载《东吴法律学报》第22卷第1期,1999年3月。
    ③参见美国《隐私权法》,载周汉华主编:《域外个人数据保护法汇编》,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14页。
    ④《美国3.8万名退伍老兵电脑资料失窃》,http://news.sina.com.cn/w/2006-08-08/155210665923.shtml,2011年2月22日访问。
    ①吕艳滨著:《信息法治政府治理新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48页。
    ②参见德国《联邦数据保护法》第二章第21节和第三章之规定。陈飞译:《个人数据保护-欧盟指令及成员国法律、经合组织指导方针》,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01-309页。
    ③参见韩国《公共机关个人信息保护法》第6、15、21条。
    ④参见高文英:《从公安资讯收集谈公民资讯隐私权和自决权的保护》,载《行政法学研究》2010年第3期。
    ⑤参见[日]南博方著:《行政法》(第六版),杨建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5页。
    ①此为美国第五任总统麦迪逊于1822年8月4日写给巴利的信中的一段话。转引自许文义著:《个人资料保护法论》,三民书局民国90年版,第5页。
    ①参见齐爱民:《<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与个人信息保护》,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5月11日。
    ①参见法律教育网http://www.chinalawedu.com/new/1900a24a2010/2010917zhengj112511.shtml,2011年2月8日访问。
    ②《廉租房公示被指泄露隐私律师建议兼顾公平与隐私》,http://www.legaldaily.com.cn/ecard/content/2011-01/26/content_2459568.htm,2011年3月8日访问。
    ①《无差别曝光不文明行为》,载《南方都市报》,2011年3月21日。
    ②Cregan National Desert Assen v.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the Interior. No 95-535,1988 WL472379(D.or. Apr.13.1998)FOIA Update Winter 1997.Department of Defense v. FLRA.510 U.S.587(1994).转引自范江真微:《政府资讯公开与个人隐私之保护》,载《法令月刊》第52卷第5期。
    ①U.S.Dept. of Justice v. Reporters Committee for Freedom of Press , 489 U. S. 749, 109 S.C t .1468( 1989).
    ②许莲丽:《论违法行为信息公开中的隐私权保护——重庆高考“加分门”事件引发的思考》,载《行政法学研究》2010年第1期。
    ③参见范江真微:《政府资讯公开与个人隐私之保护》,载《法令月刊》第52卷第5期。
    ①Getman v. NLRB 450F.2d 670(D.C.Cir)1971.
    ②425 U.S.352(1976).
    ①U.S.Department of Justice office of Information and Privacy: 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 Guide & Overview, at 260.(September 1998 Ed).转引自范江真微:《政府资讯公开与个人隐私之保护》,载《法令月刊》第52卷第5期。
    ②参见日本《信息公开法》第5条。
    ①王利明:《人格权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95-603页。
    ①转引自许莲丽:《论违法行为信息公开中的隐私权保护——重庆高考“加分门”事件引发的思考》,载《行政法学研究》2010年第1期。
    ②周汉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专家意见稿》,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第92-93页。
    ③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下册),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1002页。
    ①Department of AirForce v. Rose, 425 U. S . 352 , 96 S Ct.1592( 1976) .
    1.应松年主编:《当代中国行政法》(上、下),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
    2.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上、下),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
    3.杨海坤、章志远:《中国特色政府法治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4.叶必丰:《行政法的人文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关保英:《行政法的价值定位》,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朱芒:《功能视角中的行政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周佑勇:《行政法基本原则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李步云主编:《信息公开制度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周汉华:《外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比较》,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11.刘杰:《知情权与信息公开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周汉华主编:《个人信息保护前沿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13.林喆:《公民基本人权法律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4.周汉华主编:《域外个人数据保护法汇编》,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15.张明杰:《开放的政府: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6.张千帆:《宪法学导论——原理与应用》,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7.张千帆:《西方宪政体系》(上,下),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8.韩大元、林来梵、郑贤君:《宪法学专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9.孙笑侠:《法律对行政的控制——现代行政法的法理解释》,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0.胡玉鸿:《“个人”的法哲学叙述》,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1.韩德强:《论人的尊严——法学视角下人的尊严理论的诠释》,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22.孔令杰:《个人资料隐私的法律保护》,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3.方向主编:《信息公开立法》,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版
    24.刘恒:《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5.刘飞宇、王丛虎:《多维视角下的行政信息公开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6.王利明:《人格权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7.杨立新:《人格权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28.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群众出版社2004年版
    29.梅绍祖:《网络与隐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0.徐国栋:《人性论与市民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31.郑力为:《儒学方向与人的尊严》,文津出版社1987年版
    32.齐爱民:《个人资料保护法原理及其跨国流通法律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3.李德成:《网络隐私权制度保护初论》,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
    34.林来梵:《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规范宪法学的一种前言》,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35.夏勇:《人权概念起源——权利的历史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修订版
    36.刘迪:《现代西方新闻法制概述》,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
    37.齐爱民、侯巍:《电子化政府与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38.洪海林:《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39.蒋坡:《个人数据信息的法律保护》,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0.田禾、吕艳滨编:《亚洲信息法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1.张军:《宪法隐私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42.齐爱民:《拯救信息社会中的人格——个人信息保护法总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3.吕艳滨:《信息法治——政府治理新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1. [日]芦部信喜:《宪法》(第三版)林来梵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 [德]康德拉.黑塞:《联邦德国宪法纲要》,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3. [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 [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5. [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著:《自由秩序原理》(上),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6. [日]岩崎允胤:《人的尊严、价值与自我实现》,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
    7. [美]塞维尔.沃伦、路易斯.布兰代斯:《论隐私权》,李丹译,载《哈佛法律评论.侵权法学精粹》,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8. [德]拉德布鲁赫:《法律上的人》,舒国滢译,方流芳主编:《法大评论》第一卷第一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 [美]阿丽塔?L?艾伦,理查德?C?托克音顿著,冯建妹等译:《美国隐私法——学说、判例与立法》,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10. [英]戴恩?罗兰德著:《信息技术法》,宋连斌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 [美]爱伦?艾德曼著:《隐私的权利》,吴懿婷译,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
    12. [美]查尔斯.弗瑞德著:《何谓法律:美国最高法院中的宪法》,胡敏洁、苏苗罕译,载《哈佛法律评论.侵权法学精粹》,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3. [英]彼得?斯坦、约翰?香德:《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王献平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14. [德]马克斯?韦伯著:《论经济与社会的法律》,张乃根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15. [德]迪特尔?梅迪库斯著:《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6. [德]汉斯.J.沃尔夫、奥托.巴霍夫等著:《行政法》(第二卷),高家伟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17. [日]南博方著:《行政法》(第六版),杨建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8. [英]米尔恩著:《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夏勇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
    19. [德]卡尔.拉伦茨著:《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20. [美]欧内斯特.盖尔霍恩,罗纳德M·利文著:《行政法和行政程序概要》,黄列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1. [日]盐野宏著:《行政法》,杨建顺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22. [日]室井力著:《日本现代行政法》,吴微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3. [美]E.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4. [美]玛丽.安.格伦顿著:《权利话语——穷途末路的政治言辞》,周威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5. [美]理查德.A.波斯纳著:《论隐私权》,常鹏翱译,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总第21卷
    26. [美]玛格丽特.安.艾尔文:《信息社会信息隐私权的保护》,陈雪娇、王继远译,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总第23卷
    27. [美]爱德华.J.布鲁斯通:《隐私无价——就经济分析方法与波斯纳教授商榷》,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总第23卷
    28. [日]野村好弘:《情报公开与个人情报的保护》,肖贤富译,载《法学译丛》1992年第1期
    1.夏勇:《法治与公法》,载《读书》2001年第5期
    2.姜明安:《公法与政治文明》,载《法商研究》2003年第3期
    3.孙国华、杨思斌:《公私法划分与法的内在结构》,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4期
    4.张新宝:《隐私权研究》,载《法学研究》1990年第3期
    5.周佑勇:《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反思与重构》,载《中国法学》2003年第4期
    6.汪习根:《公法法治论——公、私法定位的反思》,载《中国法学》2002年第5期
    7.杨利敏:《个人信息保护法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载《行政法论丛》第10卷
    8.孙笑侠、郭春镇:《论政府对公民强制的“爱”》,载林来梵主编:《法律与人文》,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9.王泽鉴:《人格权的具体化及其保护范围》(上、中、下),载《比较法研究》2008年第6期、2009年第1期、2009年第2期
    10.郑贤君:《试论社会主义公法体系的建立》,载《法学杂志》2003年第2期
    11.谢晖:《私法基础与公法优位》,载《法学》1995年第8期
    12.郑海燕:《公共部门信息的公开化—欧洲动向》,载《国外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13.梁慧星、廖新仲:《隐私的本质与隐私权的概念》,载《人民司法》2003年第4期
    14.周佳念:《信息技术的发展与隐私权的保护》,载《法商研究》2003年第1期
    15.齐爱民:《美德个人资料保护立法之比较》,载《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16.吕艳滨:《日本的隐私权保障机制研究》,载《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17.夏利民:《香港隐私权保护制度及其启示》,载《人民司法》2003年第11期
    18.齐爱民:《美国信息隐私立法透析》,载《时代法学》2005年第2期
    19.齐爱民:《论个人资料》,载《法学》2003年第8期
    20.应松年、陈天本:《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研究》,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21.王秀哲:《论个人隐私权的行政法保护》,载《行政法学研究》2006年第2期
    22.刘莘、吕艳滨:《政府信息公开研究》,载《政法论坛》2003年第2期
    23.陈红:《论行政资讯公开制度中的隐私权保护》,载《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3期
    24.夏利民:《公民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与平衡》,载《中国律师》2003年第8期
    25.周汉华:《美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载《环球法律评论》2002年秋季号
    26.王秀哲:《美国隐私权的宪法保护述评》,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27.徐超华:《论公共行政领域的个人信息保护》,载《科学社会主义》2008年第2期
    28.徐超华:《我国公共行政领域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构想》,载《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5期
    29.王洪、刘革:《论宪法隐私权的法理基础及其终极价值——以人格尊严为中心》,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5期
    30.马俊驹、蓝蓝:《对我国保护隐私权制度若干问题的探讨——以中美两国比较为研究视角》,载江平主编:《侵权行为法研究》,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257页
    31.孙平:《政府巨型数据库时代的公民隐私权保护》,载《法学》2007年第7期
    32.刘巍:《论个人信息的行政法保护》,载《行政法学研究》2007年第2期
    33.齐爱民:《美德个人资料保护立法之比较——兼论我国个人资料保护立法的价值取向与基本立场》,载《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34.彭礼堂等:《网络隐私权的属性:从传统人格权到资讯自决权》,载《法学评论》2006年第1期
    35.张友好:《公共场所安装监视器行为的法学思考》,载《法商研究》2007年第1期
    36.许莲丽:《论违法行为信息公开中的隐私权保护——重庆高考“加分门”事件引发的思考》,载《行政法学研究》2010年第1期
    37.葛虹:《政府巨型数据库与隐私权保护——日本住基网络诉讼的启示》,载《法学》2010年第10期
    38.葛虹:《日本宪法隐私权的理论与实践》,载《政治与法律》2010年第8期
    39.谢青:《日本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制及启示》,载《政治与法律》2006年第6期
    40.刘杰:《论日本信息公开与个人信息保护的救济制度》,载《太平洋学报》2009年第4期
    41.范文兰:《日本信息公开立法对隐私权的保护及其启示》,载《档案》2007年第4期
    42.岑剑梅:《电子时代的隐私权保护——以美国判例法为背景》,载《中外法学》2008年第5期
    43.王秀哲:《美国、德国隐私权宪法保护比较研究》,载《政法学刊》2007年第2期
    44.王秀哲:《台湾地区<电脑处理个人资料保护法>中的行政资讯公开》,载《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45.梁静:《台湾地区个人信息保护之评析》,载《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46.徐超华:《论信息自决权的制度规范功能及其权利体系》,载《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47.李弋强:《公共场所的隐私权》,载《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48.张军:《论宪法隐私权的法理基础》,载《广西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49.李晓明:《论公共视频监视系统对公民隐私权的影响》,载《法学杂志》2010年第11期
    50.吕艳滨:《个人信息保护法制管窥》,载《行政法学研究》2006年第1期
    51.宋超:《政府信息公开与个人隐私权保护》,载《理论与改革》2005年第3期
    52.梅绍祖:《个人信息保护的基础性问题》,载《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53.何振、贺佐成:《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与个人信息隐私权的保护》,载《情报杂志》2005年第3期
    54.程文艳:《我国信息隐私权及其保护》,载《情报科学》2006年第2期
    55.刘飞宇:《政府信息公开与个人资料保护的衔接——以行政公开第一案为视角》,载《法学》2005年第4期
    56.宦晓琴:《公民个人信息数据库比对使用中的法律问题》,载《法治论丛》2003年第2期
    57.曹亦萍:《社会信息化与隐私权保护》,载《政法论坛》1998年第1期
    58.刘友华、何振:《论电子政务信息公开与隐私权冲突之协调》,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59.王武军:《对经济普查中公民隐私权保护的法律思考》,载《浙江统计》2005年第5期
    60.周悦丽:《隐私权与知情权冲突吗?——关于冲突本质的逻辑分析》,载《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61.王秀哲:《信息社会个人资讯隐私权的法律保护》,载《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62.宋艳萍:《档案利用中的公民隐私权保护》,载《档案》2005年第1期
    63.徐菲、刘维荣:《美国在档案信息化服务中的隐私权保护》,载《兰台世界》2005年第1期
    64.林来梵、张卓明:《论权利冲突中的权利位阶》,载《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65.伍劲松:《论人性尊严保障原则》,载《内蒙古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66.张娟:《论我国个人信息隐私权的公法保护》,载《科技与法律》2007年第4期
    67.黄学贤:《行政法中的比例原则》,载《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1期
    68.马静:《政府信息公开下的个人信息保护——公安部身份证查询服务引发的思考》,载《保定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69.齐强军、齐爱民、陈琛:《论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基础》,载《青海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70.高文英:《从公安资讯收集谈公民资讯隐私权和自决权的保护》,载《行政法学研究》2010年第3期。
    1.周汉华:《域外个人信息保护立法概况及主要立法模式》,载《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1月13日
    2.周汉华:《个人信息保护: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载《人民法院报》2005年3月21日
    3.殷啸虎:《个人信息权,也是公民权利》,载《解放日报》2005年2月18日
    4.廖卫华:《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启动婚检不得问性生活史》,载《新京报》2005年4月23日
    5.陈华:《北京立法今后安装“电子眼”要按章审批》,载《北京日报》2006年3月20日
    6.徐显明:《法治的真谛是人权——一种人权史的解释》,载《人民法院报》2002年9月16日
    7.齐爱民:《<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与个人信息保护》,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5月11日。
    1.王郁琦:《资讯、电信与法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李震山:《论个人资料之保护》,载台湾行政法学会主编:《行政法争议问题研究》,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3.李震山:《宪法未列举权利保障之理论与实践——以释宪及基本权利入宪为例》,载许志雄、蔡茂寅、周志宏主编:《现代宪法的理论与现实——李鸿禧教授七秩华诞祝寿论文集》
    4.李震山:《论宪法意义下的资讯权》,载《当代公法新论——翁岳生教授七秩华诞祝寿论文集》(上),元照出版公司
    5.陈耀祥:《论资讯自由与政府资讯公开——德国立法例的观察与省思》,载许志雄、蔡茂寅、周志宏主编:《现代宪法的理论与现实——李鸿禧教授七秩华诞祝寿论文集》
    6.李建良:《宪法人权清单改革刍议——“台湾基本权利宪章”草案初稿》,载许志雄、蔡茂寅、周志宏主编:《现代宪法的理论与现实——李鸿禧教授七秩华诞祝寿论文集》
    7.陈秀峰:《从人性尊严看性别平等的理论与实践——兼谈家庭暴力保护令之实务与困境》,载许志雄、蔡茂寅、周志宏主编:《现代宪法的理论与现实——李鸿禧教授七秩华诞祝寿论文集》
    8.翁岳生:《资讯立法之研究》,行政院研究发展研究委员会,民国83年
    9.台湾士林地方法院法官陈玉曆:《欧洲联盟暨英国电脑法令及实务之比较研究》,司法院89年研究发展项目研究报告
    10.林子杰:《人之图像与宪法解释》,翰芦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版
    11.许文义:《个人资料保护法论》三民书局民国90年
    12.台湾彰化地方法院法官陈志忠:《个人资料保护之研究——以个人资讯自决权为中心》,司法院89年研究发展项目研究报告,民国90年
    13.李震山著:《人性尊严与人权保障》,元照出版公司,2000年
    14.李震山著:《多元、宽容与人权保障——以宪法未列举权之保障为中心》,台湾元照出版公司,2007年版
    15.黄桂兴:《浅论行政法上的人性尊严理念》,城仲模主编:《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则》,三民书局民国88年
    16.法治斌:《政府行政作为与隐私权保障之探讨》,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编印,民国90年4月
    17.刘静怡:《隐私权保障机制:以健保IC卡计划为例》,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编印,中华民国92年
    18.财团法人金融联合征信中心编辑委员会编印:《电脑处理个人资料保护法暨相关规定》,财团法人金融联合征信中心出版,中华民国85年版
    19.城仲模:《行政法之基础理论》,三民书局1992年版
    20.台湾士林地方法院法官陈玉曆编:《欧洲联邦暨英国电脑法令及实务之比较研究》,司法院89年度研究发展项目研究报告(2000年)
    21.翁岳生:《行政法》(上、下册),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修订版
    22.陈新民:《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上,下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3.陈新民:《宪法基本权利之理论基础》,台湾元照出版公司1999年版
    24.吴庚:《行政法之理论与实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5.吕光:《大众传播与法律》,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26.程明修:《国家透过公共场所的监视器对人民基本权利之干预》,载《法学讲座》2002年第3期
    27.萧文生:《关于“1983年人口普查法”之判决》,载《司法周刊》杂志社1990年印行
    28.李震山:《从公共场所或公众得出入场所普设监视录音器论个人资料之保护》,载《东吴大学法律学报》2004年第2期
    29.萧文生:《自基本权保障观点论街头录音设备装设之问题》,载法治斌教授纪念论文集编辑委员会主编:《法治与现代行政法学》,元照出版公司2004年版
    30.张源泉:《德国之信息自决权》,载《第四届全国公法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2009年10月
    31.范江真媺:《他律与自律共构之个人资料保护法制——以日本有关民间法制为主》,载《东吴法律学报》,民国98年7月,第21卷第1期
    32.曾隆兴:《隐私权之公法上保护及其界限》,载台湾行政法学会主编:《行政法争议问题研究》,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33.陈清秀:《宪法上人性尊严》,载《李鸿禧教授六秩华诞祝贺论文集——现代国家与宪法》,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34.高光义:《论日本宪法上之隐私权》,载《李鸿禧教授六秩华诞祝贺论文集——现代国家与宪法》,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35.刘定基:《<个人资料保护法>初论》,载《台湾法学》2009年第159期
    36.黄炎东:《平议个人资料保护法之修法》,载《台湾法学》2009年第152期
    37.颜厥安:《财产、人格,还是资讯?论人类基因的法律地位》,载《台大法学论丛》第31卷第1期
    38.叶俊荣:《电子化政府、新民主及行政程序》,载《台湾行政法学会主编:《行政法争议问题研究》,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39.刘静怡:《二十一世纪的民主宪政图像——科技变迁与反恐措施对基本人权的挑战》,载《台湾法学新课题(五)》,2007年12月
    40.黄清德、陈斐铃:《公共场所监视录影器设置与基本人权的关系——以资讯自决权为讨论中心》,载《警专学报》2005年第3卷第6期
    41.黄清德:《论对于警察收集处理人民资料的救济》,载《警专学报》2006年第3卷第7期
    42.黄清德:《论警察利用科技方法收集个人资料与基本人权之保障》,载《警专学报》2008年第4卷第3期
    43.林素凤:《日本现行个人资讯保护法制初探》,载《警大法学论集》94年第10期
    44.刘静怡:《开启权力监督新时代?——从美国《资讯自由法》豁免公开规定的晚近发展谈起》,载《月旦法学杂志》2006年第9期
    45.刘静怡:《隐私权的哲学基础、宪法保障及其相关辩论——过去、现存与未来》,载《月旦法学教室》第46期
    46.刘静怡:《隐私权保障与国家权力的行使——以正当程序和个人自主性为核心》,载《月旦法学教室》第50期
    47.刘静怡:《隐私权保障与数位资讯社会》,载《月旦法学教室》第57期
    48.林素凤:《公务机关之个人资料保护》,载《月旦法学教室》第80期
    49.陈超雄:《欧洲“资讯保护与隐私权法”立法研究》,载《东海大学法学研究》第5卷,1989年11月
    50.李震山:《来者犹可追,正视个人资料保护问题——司法院大法官释字第603号解释评析》,载《台湾本土法学杂志》第76卷,2005年11月
    51.李震山:《警察机关设置监视录影器的法制问题——人权保障与治安维护的动态平衡》,载《台湾本土法学杂志》第86卷,2006年9月
    52.詹文凯:《美国法上个人资讯隐私权的相关判决》,载《律师杂志》2月号,第233期
    53.廖福特、翁逸泓:《两难?共存?——国家处理个人资料与资讯隐私权保障之纠葛》,载《二十一世纪公法学的新课题——城仲模教授古稀祝寿论文集-行政法总论篇》,财团法人台湾法治暨政策研究基金会2008年版,第255-317页
    54.吕丁旺:《浅析修正<个人资料保护法>》,载《月旦法学杂志》第183期,2010年8月
    55.洪荣彬:《资讯时代之资料处理与资料保护——以德国联邦个人资料保护法为中心》,载《月旦法学杂志》第5期,1995年9月
    56.张道义:《德国社会法中个人资讯保护问题》,载《台北大学法学论丛》第46期
    57.廖福特、翁逸泓:《建构国家收集与留存个人生物特征资料之底线?——欧洲人权法院S.and Marper v.UK判决评析》,载《台湾法学》第141期
    1. Daniel J. Solove, MarcRotenberg:Information Privacy Law (second edition) ,ASPEN publishers
    2. John H.F.Shattuck 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 : Rights of Privacy
    3. Alan F. Westin: Privacy and Freedom , Atheneum , NEW YORK,1970
    4. Daniel J. Solove , Marc Rotenberg : Privacy, Information,and Technology ,ASPEN publishers
    5. Deborah Johnson.Computer Ethics ,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6. John Markoff,“Europe’s Plans to Protect Privacy Worry Business”, The New York Times, April 11,1991.
    7. generally Samaul Warren and Louis Brandeis, The Right to Privacy ,4Harv.L.Rev.
    8. Jeffreg Rothfeder, Privacy for sale ,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1992.
    9. Edward J. Bloustein, Privacy as an aspect of human dighnity, An Answer to Dean Prosser, New York University Law Review, Vol.39,1964.
    10. Warren & Brandeis, The Right of Privacy, 4 Hav.L.Rev. 1890.
    1.肖登辉:《行政法中的个人信息保护》,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2.温珍奎:《隐私权的法理——一个公法角度的研究》中国社科院博士论文, 2005年
    3.骆梅英:《电子政府视野中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规制框架的初步厘定》,2009年中国行政法年会论文集
    4.谷玲玲等著:资讯法规研究报告-《资讯高速公路时代资讯隐私权的探讨(I)》,台湾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专题研究1996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