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山东半岛城市地理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跳出单个城市的研究模式,从一定区域范围来考察城市群体的变迁,是近十余年来历史城市地理学研究的新方向。山东半岛作为人类文明萌生极早的区域,在西汉时代既已发展起数量庞大的城市群体,西汉以降这一城市群体经过了异常复杂的演变历程,时至元代则是传统社会中山东半岛城市群体基本定型的时期;同时西汉至元代山东半岛中心城市的变迁问题亦颇令人瞩目。本文即以西汉至元代山东半岛城市群体与中心城市的变迁为研究对象,考察其演变过程及原因。本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探讨汉晋时期山东半岛城市群体与中心城市的变迁问题。
     第一章是对汉晋城市群体的考察。西汉是山东半岛城市群体奠定的关键时期。城市数量颇为可观。城市地域空间结构方面,区域分布表现为西密东疏、郡(国)间分布差异明显两大特征;地理分布则表现为绝大部分城市集中于平原地区,大多沿天然河流分布两大特征。城市在选址特征上体现出对微观自然地理环境的高度依附性。东汉、魏、晋时期山东半岛的城市群体显示出对西汉高度继承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对城市地域分布及城址的继承上。
     第二章考察汉晋中心城市的变迁问题。汉晋时期山东半岛的中心城市发生了由临淄到青州(广固城)的转移,就西晋及十六国乱世而言,这一城市转移行为是相当成功的,集中体现为广固城在微观地理环境方面对临淄城所存在的缺陷的弥补上;不过,若从宏观角度来看,这一城市转移行为并无多少实质意义:一是较之于临淄城,广固城“地理中心型”的城市位置特征没有变,二是广固城并没有脱离临淄城先前所拥有的城市腹地,其转移的根本原因仅是西晋末年统治者对政治、军事气候的主动适应而已。
     第二部分考察南北朝隋唐时期山东半岛城市群体与中心城市的变迁问题。
     第三章是对南北朝隋唐城市群体演变的探讨。宋魏时期山东半岛城市数量达到了新的高峰。从城市群体的地域空间结构来看,西密东疏的区域布局态势更为明显,地理分布上聚集于平原地带及多沿河分布的态势没有根本的变化。就宋魏时期城市群体的选址特征而言,侨置城市中的郡城往往选择自然地理环境优越同时又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地点立城,而一般的侨置县城所处地理环境则较为平淡;对于重新选址的汉晋城市而言,微观地理环境相对较差,汉晋城市由于受到侨置政区的冲击而导致城址的重新选择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北齐时期山东半岛的城市数量出现了大幅度缩减。就地域空间结构而言,虽然西密东疏的区域分布态势没有逆转,不过这种不平衡性降低了;地理分布方面,平原城市所占比重有缩小的趋势,城市沿河分布依旧。就北齐新建城市的选址特征而言,靠近交通线进行选址的现象引人注意。隋代经过对城市群体大刀阔斧地改造,至大业八年(612年)时,城市西密东疏的不平衡态势进一步降低,就地理分布而言,平原地区城市多、沿河城市多的特点得以延续。通过对隋代新建城市选址特征的考察,发现,微观地理环境的优劣与城址的延续时间并不完全契合,这可能反映了统治者对城市之间空间距离合理性问题的重视程度要超过对城址微观地理特征的关注。唐代长庆元年(821年)之时,城市群体东西分布不平衡的状况继续缓解,岱北亚区内部胶莱平原一带城市数量的减少颇引人注意。与隋代类似,统治者亦非常重视城市之间空间距离的合理性问题,这是导致唐代山东半岛城市群体地域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唐代新建城市的微观地理坐落大部分较为优越。
     第四章考察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心城市的变迁问题。这一时期虽然半岛的中心城市仍是青州城(东、南两阳城),但是济南城(历城)城市地位的提升令人瞩目。从城市的行政等级、经济实力以及当时人的看法三个角度来审视,南北朝隋唐时代山东半岛形成了青州城、济南城“准二元中心结构”的格局。
     第三部分探讨宋金元时期山东半岛城市群体与中心城市的变迁问题。
     第五章是对宋金元时期城市群体的考察。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山东半岛的城市数量较之唐长庆元年无甚变化;地域空间结构方面表现出岱北区与胶东区的分异特征。导致城市地域结构变迁的动因则可分为黄河水患的影响、交通路线的吸引、区域经济的发展三个因素。金代山东半岛城市数量增加较为明显;就城市地域空间结构而言,区域分布方面,岱北、胶东两亚区城市分布不平衡态势的明显淡化是最令人瞩目的新动向;地理分布方面,新置城市主要坐落于北清河沿河和胶东丘陵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是金代城市增置的最主要动因。元代城市数量增加有限;地域空间结构无明显变化;传统社会时期山东半岛的城市群体至元代之时已大体底定。
     第六章考察中心城市的变迁问题。通过对青州与济南城市本身的比较研究,发现,宋金元时期济南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后来居上的发展过程,及至元代,济南城从城市风貌、官方机构的多少、城市占地规模等方面已经丝毫不比青州城薄弱了。通过对二城腹地人口密度、城镇发展、商税额数等方面的比较,发现,白北宋后期开始,济南城市腹地的发展程度已经明显超过了青州城的腹地,金元时期这一差距又进一步拉大,这实质上说明了山东半岛经济核心区已经由半岛中部转移到了半岛西部。总之,明代初年山东半岛的政治中心最终由青州转移至济南,正是宋金元时代济南城市本身及腹地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To study urban groups with regional perspective has been new trend in the research of historical urban geography in past decade. On Shandong Peninsula where human originated since the earlier time developed numerous urban groups by West Han Dynasty. After the founding of Han Dynasty, the urban groups on Shandong Peninsular evolved complicatedly and dramatically until it was generally finalized by the Yuan Dynasty in traditional time. During this process,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central city has been a phenomenon worth of studying from the West Han to the Yuan Dynasty. This dissertation focuses on the transmission of urban groups and central city on Shandong Peninsular during this period by analyzing the process of, reason for the transmission and draws up the basic principles. The dissertation includes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discusses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urban groups and central city on Shandong Peninsular during the period of Han and Jin Dynasties.
     The first chapter studies the urban groups of Han and Jin Dynasties. The West Han became the key time for the urban groups to be settled numerously. On one hand, the urban groups were regionally distributed to be West-aggregated and East-dispersed; On the other hand, the urban groups were mostly located at the plain area, geographically along with river sides. The location characters being attached to the micro natur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bviously. This aspect continued in the following time including the East Han, Wei and Jin Dynasties concerning about the location distribution and aggregation.
     The second chapter studies the transmission of central city in Han and Jin Dynasties. During this period, the central city on Shandong Peninsular transmitted from Linzi to Guanggu, which was successful under such situation of instability in the Western Jin and Sixteen Kingdoms Period. Generally speaking, the Guanggu city made up for the weakness of the city of Linzi with view to microcosmic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However, this transmission was of little meaning for two reasons: compared to Linzi, the geographically-centralized location of Guanggu had no change; and the Guanggu did not get independence from the urban inland which the city of Linzi depended on before. In a word, this transmission was basically grounded by the active adaptation to the political and military situation in the late period of West Jin Dynasty.
     The second part focuses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urban groups and central city on Shandong Peninsular in the period of from Liu Song to Tang Dynasty.
     The third chapter studies the transmission of urban groups in the period from Liu Song to Tang Dynasty. In Liu Song and Wei Dynasties, the number of cities reached to the peak. The aspect was more obvious of being West-aggregated and East-dispersed with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spatial structure. The geographic location continued along the riversides and aggregated on the plain area. For the selection of city site, the seat of resident Jun usually positioned at regions of good natur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important strategic position while other seat of resident Xian were of less importance geographically and strategically. The microcosmic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was worse of relocated cities in Han and Jin Dynasties.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relocation of cities being affected by the resident districts during this period. In North Qi period, the number of cities decreased sharply on Shandong Peninsular. On the regional spatial structure perspective, the imbalance of West-aggregated and East-dispersed structure reduced although the basic aspect of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continued. The ratio of cities located on plain area was decreasing geographically and the cities along with riversides witnessed no changes. The phenomenon of locating nearby the transportation line became sight catching among the relocated cities in the North Qi period. By the year of 612, the West-aggregated and East dispersed distribution imbalance harshly decreased after Sui Dynasty dramatically reconstructed cities. Concerning about the geographic feature of allocation, the aspect of locating along with riversides and on plain area continued. By analyzing the selecting sites of reconstructing cities in Sui Dynasty, we found that the condition of microcosmic geography does not comply with the continuity of location, which manifests the ruler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 spatial reasonableness between cities than the microcosmic geographical condition of location. By the year of 821, the imbalance of city distribution became unobvious when the decrease of cities located on Jiaolai Plain is worth of studying. Like to Sui Dynasty, the ruler also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 spatial reasonableness of cities, which became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change of regional spatial structure of urban group on Shandong Peninsular. In Tang Dynasty, the newly-constructed cities were located better geographically.
     The for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central cities in the period of from Liu Song to Tang Dynasty when the central city was still Qingzhou but Jinan became more important. On the administrative scales, economic power and common review, Qingzhou and Jinan formed a prone-dual structure of central cities on Shandong Peninsular in the period of from Liu Song to Tang Dynasty.
     The third part studies the transmission in Song, Jin and Yuan Dynasties.
     The fifth chapter analyzes the urban groups in Song, Jin and Yuan Dynasties. By the year of 1125, the number of cities on the Peninsular stabled and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characteristics became surfaced between Northern Tai Mountain Area and Jiaodong concerning about regional spatial structure. The forces driving the regional transmission of cities included inunda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transportation change,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number of cities increased quickly in Jin Dynasty on the Peninsular. The imbalance of sub-regional of Northern Tai Mountain Area and Eastern Area to Jiaolai River became unclear with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spatial structure. Geographically, the relocated cities mainly were positioned along the Beiqing River and the hilly land of Jiaodong.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was the main driving force of the increase of cities in Jin Dynasty. The increase was limited in Yuan Dynasty while there was little change on the regional spatial structure, which means the basic urban groups distribution structure had became finalized of the Peninsular by the time of Yuan Dynasty in traditional period.
     The sixth chapter analyzes the transmission of central cities. With comparison between Qingzhou and Jinan, we found that Jinan increasingly caught up with the city of Qingzhou and equaled to the later concerning about urbanization,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s, and city size by the Yuan Dynasty. By comparing the density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business tax sum, we foun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inland of Jinan overweighed that of Qingzhou by the late Song Dynasty. And the gap became bigger in Jin and Yuan Dynasties, which signaled that the economic core area had transmitted from the central area to the western area. In a word, by the earlier period of Ming Dynasty, the political center transmitted from Qingzhou to Jinan, which was the result of the 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inland of Jinan in Song, Jin and Yuan Dynasties.
引文
[1]李孝聪主编《唐代地域结构与运作空间》之“导言”,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第4-5页。
    [2]宋家泰:《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之“序”,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序言第1页。
    [3]葛剑雄、华林甫:《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历史研究》2002年第3期。
    [4]李孝聪:《关于中国古代城市研究的几点看法》,载《北大史学》第2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2页。
    [5]李孝聪:《历史城市地理》(收入葛剑雄主编《中国历史地理学》丛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6页。
    [1]“山东半岛城市群”所囊括的空间范围,系在上述6个设区城市的基础上,再加上东营、日照两个设区城市。参见周一星、杨焕彩主编《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1]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已经将研究时段内齐长城与政区边界的耦合关系示意图全部绘出,不过考虑到地图所占空间太过庞大,故且略去。
    [2]关于中外学者对“城市”的定义的种种见解,李孝聪先生作了详细的论述,此处实无必要再加以考察。详见李孝聪:《历史城市地理》(收入葛剑雄主编《中国历史地理学》),第1-11页。
    [1]参见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2]层次性一般表现为政区角度的上下级的行政隶属关系。
    [3]要指出的是,很多学者将历史时期某一区域内城市的集合称之为“城市体系”或“城镇体系”,而根据本文的界定标准,此类成果中的相当部分仅是指“城市(镇)群体”而已。对此类成果,笔者亦纳入评述范围。
    [4]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1]关于历史时期中国城市发展区域不平衡问题的深刻探讨,可参见[美]施坚雅:《中华帝国的城市发展》,载氏主编《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叶光庭等译、陈桥驿校,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0-17页。
    [2]本文所指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山东、河北、山西、河南(南阳盆地除外)、内蒙古中西部。
    [3]李孝聪:《公元十-十二世纪华北平原北部亚区交通与城市地理的研究》,载《历史地理》第九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39-263页。
    [4]李孝聪:《论唐代后期华北三个区域中心城市的形成》,《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2年第2期。
    [5]王德权:《从“汉县”到“唐县”--三至八世纪河北县治体系变动的考察》,载《唐研究》第五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1-217页。
    [6]周长山:《河北地区汉代城市的历史考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第2辑。
    [7]陈喜波、韩光辉:《试析金代中都路城市群的发展演变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8年第1辑。
    [8]牛润珍:《3-6世纪海河流域城镇布局的考察》,《许昌师专学报》(社科版)1991年第2期。
    [9]王社教:《宋金元时期山西地区城镇体系和规模演变》,《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4期。
    [1]张青瑶、王社教:《清代中后期太原盆地镇的类型及形成因素》,《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4期。
    [2]王社教:《明清时期山西地区城镇的发展》,载《南方开发与中外交通:2006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安地图出版社,2007年版,第546-556页。
    [3]本文所指西北地区包括新疆、甘肃、青海、宁夏、陕西(汉中、安康、商洛三市除外)等省区。
    [4]葛剑雄:《从历史地理看西北城市化之路》,载《历史地理》第二十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03-210页。该文所指的“西北地区”主要包括今河西走廊与新疆一带。
    [5]张建军相关单篇论文如下:《清季新疆建省后商业与城市的发展》(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第4辑)、《论清代新疆城市的占地规模》(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3辑)、《论清代新疆城市的人口规模》(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年第4辑)。
    [6]阚耀平:《历史时期新疆北部城镇的形成与发展》,《人文地理》2001年第4期:《近代新疆城镇形态与布局模式》,《干旱区地理》2001年第4期。
    [7]丁宏伟:《汉唐时期新疆地区都邑兴衰与环境变迁相互作用关系初探》,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未刊稿),2004年。
    [8]盛岚:《民国时期新疆城镇发展研究》,新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未刊稿),2007年。
    [1]杜瑜:《汉唐河西城市初探》,载《历史地理》第七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3-53页。
    [2]杨平林:《历史时期河西地区城市地理初探》,载《历史地理》第八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33-141页。
    [3]雍际春、吴宏岐:《宋金元时期陇西、青东黄土高原地区城镇的发展》,《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第4辑。
    [4]王录仓、陆凤英:《青海城镇体系发展的历史轨迹与动力》,《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第4期。
    [5]葛剑雄:《西汉长安-陵县--中国最早的城市群》,载《纪念顾颉刚学术论文集》,巴蜀书社,1990年版,第675-684页。
    [6]李令福:《北宋关中小城镇的发展及其类型与分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第4辑。
    [7]吕卓民:《陕北地区城镇历史发展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第2辑。
    [1]吕卓民:《试论陕北地区城镇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演变》,《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第5期。
    [2]刘景纯:《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城镇地理研究》,中华书局,2005年版。
    [3]本文东北地区是指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及内蒙古赤峰市、通辽市、呼伦贝尔市及兴安盟之地。
    [4]王士君、宋飏:《中国东北地区城市地理基本框架》,《地理学报》2006年第6期。
    [1]曲晓范、周春英:《近代辽河航运业的衰落与沿岸早期城镇带的变迁》,《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4期。
    [2]张大伟:《营口开埠与晚清辽河流域城镇的发展》,《北方文物》2004年第4期。
    [3]张大伟:《铁路建造对清末东北城市的冲击》,载《历史地理》第十八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0-61页。
    [4]曲晓范:《满铁附属地与近代东北城市空间及社会结构的演变》,《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1期。
    [5]本文西南地区系指四川、重庆、贵州、云南之地。
    [6]蓝勇:《唐宋时期西南地区城镇分布演变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3年第4辑。
    [7]蓝勇:《明清时期西南地区城镇分布的地理演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1辑。
    [8]蓝勇主编《长江三峡历史地理》第五章《历史时期三峡城镇地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34-371页。
    [9]段渝:《巴蜀古代城市的起源、结构和网络体系》,《历史研究》1993年第1期。
    [1]段渝:《秦汉时代的四川开发与城市体系》,《社会科学研究》2000年第6期。
    [2]陈庆江:《明代云南政区治所研究》,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3]陈庆江:《地理因素对明代云南若干府治发展变迁的影响》,载《面向新世纪的历史地理学--2000年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齐鲁书社,2001年版,第436-447页。
    [4]陈庆江:《改土归流:明代云南治所城镇发展历程的重要转折》,《思想战线》2001年第1期。
    [5]吴晓亮:《洱海区域古代城市体系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本文所指华中地区主要包括湖南、湖北、陕西省南部的汉中、安康、商洛三市及河南省的南阳市。
    [7]龚胜生:《两湖平原城镇发展的空间过程》,《地理学报》1996年第6期。
    [8]鲁西奇:《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邓祖涛、陆玉麒、尹贻梅:《汉水流域核心-边缘结构的演变》,《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年第3期。
    [2]邓祖涛、陆玉麒:《汉水流域中心城市空间结构演变探讨》,《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年第1期。
    [3]江凌:《明清时期南阳盆地城镇体系初探》,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未刊稿),2000年。
    [4]本文华东地区是指今江苏、浙江、上海、福建、江西、安徽五省一市的区域。
    [5]如任放:《二十世纪明清市镇经济研究》,《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
    [6]王文楚:《上海市大陆地区城镇的形成与发展》,载《历史地理》第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98-114页。
    [7]宋家泰:《江南地区小城镇形成发展的历史地理基础》,《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4期。该文所指江南地区包括苏南镇江以东的苏锡常地区,上海市,浙北的杭嘉湖地区。
    [8]陆希刚:《明清江南城镇--基于空间观点的整体研究》,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未刊稿),2006年。
    [1]陆希刚:《明清时期江南城镇的空间分布》,《城市规划学刊》2006年第3期。
    [2]俞勇军:《赣江流域空间结构模式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未刊稿),2004年。
    [3]该章内容与俞勇军博士导师陆玉麒:《论赣江流域空间结构的演化过程及其规律性》(载《历史地理》第二十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5-130页)一文的内容几乎完全相同,此处作为同一成果加以评述。
    [4]张南、张宏明:《安徽汉代城市的分布与建设》,《学术界》1991年第6期。
    [5]张南、张宏明:《安徽汉代城市功能初探》,《安徽史学》1991年第4期。
    [6]本文所指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三省。
    [7]陈代光:《秦汉时代岭南地区城镇历史地理研究》,《暨南学报》(哲社版)1991年第3期。
    [8]许桂灵、司徒尚纪:《泛珠三角明清时期城镇格局及其辐射效应》,载《南方开发与中外交通:2006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安地图出版社,2007年版,第159-180页。泛珠三角地区指今粤、桂、琼、滇、黔、川、湘、赣、闽和港澳地区。
    [1]韩光辉:《广西桂林地区城镇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1辑。
    [2]侯仁之:《淄博市主要城镇的起源和发展》,载氏著:《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36-388页。
    [1]侯仁之:《城市历史地理的研究与城市规划》,《地理学报》1979年第4期。
    [2]王彬:《淄博市城镇体系定位的历史分析》,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未刊稿),2000年。
    [3]顾朝林:《山东烟台地区城镇历史发展研究》,载《历史地理》第七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4-61页。
    [4]刘伟国:《山东潍坊地区区域城镇体系发展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未刊稿),2006年。
    [1]韩光辉:《齐都临淄户口考辨》,《管子学刊》1996年第4期。
    [2]王卫东:《临淄盛衰原因试探》,《管子学刊》1999年第1期。
    [3]邹逸麟:《济南》,载陈桥驿主编《中国历史名城》,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第191-198页。
    [4]其学位论文题目为《济南城市历史地理初探》,该论文部分内容收入马正林编著之《中国城市历史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一书中,具体为第131-135、242-244、250-251、278-282、358-359、427-431页,可参考。
    [5]按发表先后依次为《济南水文环境的变迁与城市供水》(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第3期)、《古代济南的园林建设》(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3期)、《济南泉水若干问题的历史地理探讨》(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年第2期,为第一作者)、《济南地区水文环境的演化及其规律研究》(载《人文地理》1999年第3期)、《论济南的区域开发与城市发展》(载《济南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为第一作者)、《论历史时期济南城市的空间拓展》(收入《济南文史论丛初编》,济南出版社,2003年版,第374-384页)、《历史时期济南城市工商业区的演变》(载《济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6]党明德、林吉玲主编《济南百年城市发展史--开埠以来的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版。
    [7]David D.Buck.1978.Urban Change in China:Politics and Development in Tsinan,Shantung,1890-1949,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8]李森:《山东古代名城研究二题》,《潍坊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其中关于广固城的部分又见《南
    [1]严耕望:《治史三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6页。
    [1]肖爱玲:《西汉城市地理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未刊稿),2006年。
    [2]见周长山:《汉代城市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6-54页。
    [3]肖爱玲:《山东早期城市群及其与环境关系研究》,《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第6期。
    [4]肖爱玲:《西汉齐地城市时空分布特征研究》,载《南方开发与中外交通:2006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安地图出版社,2007年版,第496-512页。
    [1]《水经注疏》卷二十六《巨洋水篇》,第2221页。
    [2]《水经注疏》卷二十六《潍水篇》,第2276页。
    [3]《水经注疏》卷二十六《胶水篇》,第2282页。
    [1]《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265页。
    [2]《史记》卷二十九《河渠书》,第1414页。
    [3]《水经注疏》卷二十六《潍水篇》,第2273-2274页。
    [1][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一《河南道七》密州诸城县下“潍水故堰”条,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99页。
    [2]《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第3255页。
    [3]《汉书》卷七十二《贡禹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070页。
    [4]《史记》卷五十二《齐悼惠王世家》,第2008页。
    [5]详见葛剑雄:《西汉人口地理》,第96-100页及文末附录7“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人口密度图”,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关于上述山东半岛5郡国人口密度在全国的排序参见葛剑雄:《西汉人口地理》,第29页。
    [1]《水经注疏》卷二十六《潍水篇》,第2270-2273页。
    [2]《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一《河南道七》密州辅唐县下“浯水堰”条,第300页。
    [3]参见骆伟、徐瑛:《〈齐记〉、〈齐地记〉、〈三齐记〉、〈三齐略记〉、〈齐记补〉辑佚》,《中国地方志通讯》1984年第2期。
    [1]《史记》卷八十《乐毅列传》,第2429页。
    [2]《汉书》卷三十八《高五王传第八》,第1987页。
    [1]《水经注疏》卷二十六《淄水篇》,第2223页。
    [2]转引自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省志·文物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94-95页。
    [1]高蒙河:《长江下游考古地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2页。
    [1]《水经注疏》卷二十六《淄水篇》,第2236-2237页。
    [2]笔者2005年暑期在青州考察时,曾向青州市博物馆前馆长夏明采先生请教(夏先生是1996年青州市龙兴寺遗址窖藏佛教造像的主要发现者及发掘者,谙熟青州历史地理状况),他告诉笔者,现藏于山东省石刻博物馆的国家一级文物东汉石胡俑,就发现自瀑水涧东侧断崖上,即广县故城址的范围附近,石俑系圆雕,高305厘米,雍容大度,雕刻刀法简练。又见新修《青州市志》第二十篇《文物名胜·刻石·造像》,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858页。
    [3]《青州市志》第二十篇《文物名胜·遗址·古城址》,第845页。
    [1]即“七一”水库,1960年2月建成,总库容500万立方。
    [2][宋]王闢之:《渑水燕谈录》卷八《事志》,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00页。
    [3]光绪《益都县图志》卷十四《营建志下·桥梁》,清光绪三十三年刻本。
    [1]《水经注疏》卷二十六《汶水篇》,第2262页。
    [1]《水经注疏》卷八《济水篇》,第741-742页。
    [1][汉]刘向集录:《战国策》卷八《齐策一·张仪为秦连横齐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版,第344页。
    [1]《水经注疏》卷五《河水篇》,第490-491页。
    [2]《中国历史地图集·山东释文》“千乘县”条(未刊稿)。《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西汉:兖州、豫州、青州、徐州刺史部”图即将千乘县城标注为南北跨漯水两岸的形态,可参见。
    [3]《水经注疏》卷八《济水篇》,第754-756页。
    [4]《水经注疏》卷二十四《瓠子河篇》,第2056页。
    [1]《水经注疏》卷二十六《淄水篇》,第2246页。
    [2]《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上》齐郡临淄县下,第1583页。
    [3]《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一《河南道七》淄州济阳县下,第310页。
    [4]《水经注疏》卷二十六《淄水篇》,第2253-2255页。
    [5]《中国历史地图集·山东释文》“甾水”条(未刊稿)。
    [6]《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上》泰山郡莱芜县下,第1582页。
    [1]《水经注疏》卷二十六《淄水篇》,第2222-2225页。
    [1]民国《续修博山县志》卷二《方舆志·古迹》,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
    [1]西汉山东半岛称“临朐”者有两处,分别为治今临朐县城者与治今莱州市西北朱旺村者,一为县,一为侯国,但古今学者在判定孰为侯国时却产生了分歧。清人钱大昕认为东莱郴辖下之临朐为侯国,令人周振鹤认为齐郡辖下之临朐为侯围,东莱之临朐为县,理由为:“《汉志》东莱、齐郡皆有临朐,淄川国近齐郡,当别属齐郡为是”(氏著:《西汉政区地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03页),周先生之观点有理,从之。
    [2]《水经注疏》卷二十六《巨洋水篇》,第2206-2208页。
    [1]此处关于济南泉水成因的叙述,参考了济南市政府网站 http://www.jinan.gov.cn/col/col31/的内容,特此说明。
    [2]《左传·成公二年》,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144页。
    [3]《水经注疏》卷八《济水篇》,第743-746页。
    [4]《水经注疏》卷八《济水篇》,第749页。
    [5]《水经注疏》卷八《济水篇》,第747-748页。
    [6]参见钟凤年:《就郦注考谭国故址》,《考古》1961年第9期。
    [7]需要说明的是,关于汉晋东平陵故城及先秦谭城、后魏平陵城的具体坐落和与城子崖遗址的关系问题,目前学术界的结论并不一致(各家观点可参见郑同修等:《东平陵城与济南国》一文的相关叙述,载《汉代考古与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103-112页),笔者此处暂从《水经注》的记载及《中国历史地图集·山东释文》“东平陵县”条(未刊稿)的结论。
    [8]《水经注疏》卷八《济水篇》,第751页。
    [1]必须要说明的,按照上文对西汉侯国城的考察,延乡侯城并无多少实际的城市职能,不过因其濒临泉水,地理环境相对优越,此处对其略加考察。
    [2]《水经注疏》卷二十四《瓠子河篇》,第2054-2055页。
    [3]《水经注疏》卷二十六《淄水篇》,第2225-2226页。
    [1]详细研究参见周振鹤:《秦汉时期宗教文化景观的变迁》,载氏主著:《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1-81页。
    [2]《史记》卷二十九《河渠书》,第1414页。
    [3]《汉书》卷六《武帝纪》。第210页。
    [4]《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上》齐郡广县下,第1583页。
    [5]《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上》齐郡临朐县下,第1583页。
    [6]《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上》齐郡巨定县下,第1583页。
    [7]《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上》琅邪郡长广县下,第1586页。
    [1]《水经注疏》卷八《济水篇》,第738-739页。
    [2]《水经注疏》卷八《济水篇》,第740页。
    [3]此处参考了[清]杨守敬:《水经注图》,光绪三十一年刻本。
    [1]参见《宋书》卷七十七《颜师伯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93页。
    [2]参见《魏书》卷五十《慕容白曜》.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117页。
    [3]西汉治今寿光市北之广饶侯城于新莽时省废,东汉末年复置广饶县,治地位于今广饶县东20里处,曹魏广饶县因袭东汉城址,因本文关于东汉山东半岛城市设置的时间节点为东汉永和五年,该时广饶县尚未复置,故未能上图。详见文末附录一《西汉至元代山东半岛城市沿革表》“广饶侯城1”及“广饶县城2”栏。
    [4]《三围志》卷四《魏书·三少帝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18页。
    [5]《三国志》卷四《魏书·三少帝纪》,第119页。
    [1]王卫东:《临淄盛衰原因试探》,《管子学刊》1999年第1期。
    [2]肖爱玲:《山东早期城市群及其与环境关系研究》,《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第6期。关于整个历史时期临淄城兴衰过程的详细叙述,还可参见曲英杰:《齐都临淄城》(收入《齐文化丛书》第18辑,齐鲁书社,1997年版)。
    [3]从城市史角度考察者,据笔者目见所及仅有李森:《山东古代名城研究二题》(载《潍坊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一文,该文同样观点又见氏撰:《南燕广固城被“夷其城隍”说辨正》(载《历史教学》2000年第4期)一文,然该文与笔者的关注点并不相同。
    [4]实际上,远古时代,青州市域就有大量的原始居民活动,据统计,目前已发现的史前遗址有百余处之多,分属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等时期,绝大部分密布于弥河沿岸一带。其中位于何官镇的臧台遗址和风凰台遗址还发现了城墙遗址和大型建筑基础。姑且撇开两处是否为古代城市遗址不论,因其与现在的青州城相隔甚远,且之间不存在任何的承继关系,故本文不将其视为青州城的前身。
    [5]参见陈万增:《古城青州》,载氏编著《青州史话》,明天出版社,1987年版,第3页。
    [6]《晋书》卷十五《地理志下》,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450页。
    [1]《魏书》卷九十七《刘裕传》,第2131页。
    [2]需要说明的是,有学者认为,广固城在刘裕屠城并夷其城隍以后,并没有如他人所认为的从此不存在了,并举证加以反驳。(见李森:《南燕广固城被“夷其城隍”说辨正》,载《历史教学》,2000年第4期。)笔者平日亦发现两处对广固城续有记载的史料:一为《水经·淄水注》中关于浊水的记载,“浊水……出广县为山,世谓之冶岭山,东北流迳广固城西,城在广县西北四里”,《水经注》关于前代城池的记载,多以“某某故城”相称,然此处不称故城,直曰广固城,很可能即是城池遗迹还大量存在的表现;其二,光绪《益都县图志》卷二十六《金石志上》录有“广固寺塔铭”,铭曰:“大齐天保九年岁次戊寅三月甲午朔六日癸亥.仰为广固南寺大众等敬造宝塔一躯”,可见时至公元558年,广固一带仍有名为“南寺”的寺院存在,佛教信徒以广固为地标性名称来标示寺院的具体位置,是为广固城遗迹仍然存在的明证。但是笔者认为,此处我们似无必要斤斤计较于广固城是否还存在,实际上可以肯定的是,刘裕夷其城隍之后,其遗迹定还存在,而且极有可能还是一个继续有人居住的聚落,但其作为城市所应具有的功能已经丧失。
    [3]光绪《益都县图志》卷五《大事志上》。
    [4]宿白:《青州城考略》,《文物》1999年第8期。
    [1]康熙《临淄县志》卷一《舆地·沿革》,康熙十一年刻本。
    [1]《后汉书》卷十九《耿弁传》,第710页。
    [2]《水经注疏》卷二十六《淄水篇》,第2233-2235页。
    [3][元]于钦:《齐乘》卷二《山川下·益都水》,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91册第712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4]《晋书》卷一百二十七《慕容德载记》,第3166页。
    [1]《水经注疏》卷二十六《淄水篇》,第2234页。
    [2]侯仁之:《淄博市主要城镇的起源和发展》,载氏著:《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第355页。
    [1]胡阿祥编著《宋书州郡志汇释》,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胡阿祥:《晋宋时期山东侨州郡县考述》,《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第3辑。
    [3]毋有江:《北魏政区地理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未刊稿),2005年。
    [4][日]谷川道雄:《六朝时代城市与农村的对立关系》,载氏著:《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86-315页。
    [5]关于刘宋侨聊城县、侨顿丘县、都昌县城的详细说明请参见文末附录一《西汉至元代山东半岛城市沿革表》“侨聊城县城1”、“侨顿丘县城”、“都昌县城2”栏。
    [6]《魏书·地形志》所载政区设置大体反映的是东魏武定年间(543-550年)的情况,不过亦存在明显断限不严的弊端。就山东半岛而言,所载县级政区数量为103个,不过实际上却为102个,《魏志》青州齐郡下有“平昌县”,言延兴三年(473年)属齐郡,胶州高密郡下亦有“平昌县”,言延昌中(512-515年)属高密郡,两县实为一县,即先属齐郡后属高密郡,此为《魏志》断限不严的典型表现。就城市数而言则有107座,在102座县城的基础上,再加上青州城、东平原郡城、勃海郡城、平昌郡城、长广郡城,正合107之数。
    [1]《魏书》卷四十三《房法寿传》附族子景伯传,第976页。
    [2]录文见宣统《山东通志》卷一百四十九《艺文志·石》,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15年,第4430页。
    [3]《魏书》卷六十七《崔光传》,第1487页。
    [4]见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淄北朝崔氏墓》(载《考古学报》1984年第2期)及淄博市博物馆等:《临淄北朝崔氏墓地第二次清理简报》(载《考古》1985年第3期)。
    [5]《魏书》卷四下《世祖纪下》,第100页。
    [6]《魏书》卷四下《世祖纪下》,第100页。
    [7]《宋书》卷五十《垣护之传》,第1451页。
    [1]此处所言之“旧址”系指在宋魏之前曾充当过各级政区治所的城市,对于仅为地方坞壁而未做过政区治所的“城”不列入此类情形加以考察。
    [2]《宋书》卷三十六《州郡志二》青州太原太守下,第1097页。
    [3]城址的详细沿革过程请参见文末附录一《西汉至元代山东半岛城市沿革表》“茌县城”栏。
    [4]《水经注疏》卷八《济水篇》,第739-740页。
    [5]史念海:《济水和鸿沟(中)》,《陕西师大学报》(哲社版),1982年第2期。
    [1]参见第一章第一节西汉城市的选址之“梁邹县城”部分。
    [2]《魏书》卷四十三《刘休宾传》,第966页。
    [1]《魏书》卷四十三《刘休宾传》附子文晔传,第966页。
    [2]《魏书》卷四十三《刘休宾传》附子文晔传,第967页。
    [3]详见文末附录一《西汉至元代山东半岛城市沿革表》“被阳侯城”栏。
    [4]《水经注疏》卷八《济水篇》,第757-758页。
    [5]陈桥驿:《郦学札记》“别体字”条,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125页。
    [6][清]胡渭撰、邹逸麟整理:《禹贡锥指》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01页。
    [1]《宋书》卷三十六《州郡志二》冀州乐陵太守下,第1100页。
    [2]碑文拓片见常叙政、李少男:《山东省博兴县出土一批北朝造像》,载《文物》1983年第7期。
    [3]《元和郡县图志》卷十《河南道六》青州博昌县下注文,第276页。
    [4]《元和郡县图志》卷十《河南道六》青州博昌县下“济水”条,第276页。
    [5]《宋书》卷三十六《州郡志二》冀州广川太守下,第1098页。
    [6]详见文末附录一《西汉至元代山东半岛城市沿革表》“侨广川县城1”栏。
    [1]《水经注疏》卷八《济水篇》,第738-739页。
    [2]《水经注疏》卷八《济水篇》,第736页。
    [3]《元和郡县图志》卷十《河南道六》齐州临清县下“淯沟泊”条,第279页。
    [4]《元和郡县图志》卷十《河南道六》注[九九],第289页。
    [5]《三国志》卷三十三《蜀书·后主传》,第896页。
    [6]《宋书》卷五十《垣护之传》,第1449页。
    [1]《宋书》卷九十五《索虏传》,第2341页。
    [2]《魏书》卷六《显祖纪》,第128页。
    [3]《魏书》卷五十《慕容白曜传》,第1117页。
    [1]《宋书》卷三十六《州郡志二》冀州魏郡太守下,第1101页。
    [1]《史记》卷八十《乐毅传》,第2429页。
    [2]《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第1821页。
    [3]《水经注疏》卷二十四《瓠子河篇》,第2053页。
    [1]《水经注疏》卷五《河水篇》,第492页。
    [2]《水经注疏》卷八《济水篇》,第763-764页。
    [3]《水经注疏》卷八《济水篇》,第764页。
    [1]《水经注疏》卷二十四《瓠子河篇》,第2053页。
    [2]《水经注疏》卷二十六《淄水篇》,第2246-2253页。
    [3]《水经注疏》卷二十六《淄水篇》,第2246页。
    [4]《魏书》卷一百六中《地形志中》青州齐郡西安县下,第2522页。
    [5]《水经注疏》卷二十六《淄水篇》,第2232页。
    [6]《水经注疏》卷二十六《淄水篇》,第2242页。
    [7]《魏书》卷一百六中《地形志中》青州齐郡安平县下,第2522页。
    [1]《魏书》卷一百六中《地形志中》青州齐郡盘阳县下,第2252页。
    [1]《宋书》卷三十六《州郡志二》冀州刺史下,第1098页。
    [2]录文见宣统《山东通志》卷一百四十九《艺文志·石》,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15年,第4430页。
    [3]关于侨清河郡下部分领县地望的考证,请参见文末附录二《南北朝侨清河郡所领鄃县、贝丘、清河县地望考》。
    [4]经笔者测量地图里距,今索镇东去“南高阳”村仅有15里之遥;据《淄博市地名志》(山东省淄博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编,山东省地图出版社,1989年版)第248页“北高阳”、249页“南高阳”村条记载,两村南北相距仅1.8公里。
    [1]关于此次迁民行为,葛剑雄先生认为人数多、数量大(葛剑雄:《中国移民史》第二卷《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32-334页);日本学者前田正名亦认为“徙民的数字也是相当可观的”(氏著:《平城历史地理学研究》,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93页注[117])。笔者同意二位先生的看法。
    [2]参见唐长孺:《北魏的青齐土民》,载氏著:《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第92-122页
    [3]《十六国春秋辑补》卷六十《南燕录三》,收入《二十五别史》第11册,第445页。
    [4]《魏书》卷六十《韩麒麟传》附子显宗传,第1341页。
    [5]《北齐书》卷四《文宣帝纪》,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63页。
    [6]《北齐书》卷四《文宣帝纪》,第63页。
    [1]《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一《河南道七》登州黄县下“大人故城”条,第313页。
    [2]参见[日]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55-109页。
    [3][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二十《河南道二十》登州黄县下“大海”条,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69
    [1]《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一《河南道七》登州文登县下,第312页。
    [2]《太平寰宇记》卷二十《河南道二十》登州文登县下,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69册第172页。
    [1]《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一《河南道七》登州文登县下,第312-313页。
    [2]王仲荦《北周地理志》所载山东半岛城市凡30座,除笔者考证所得29城之外,又多一广饶县,属青州齐郡,但笔者参考《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185页“广饶县”条及《中国历史地名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67页“广饶县”条,并言废于北齐,且笔者参阅《北周地理志》青州齐郡下“广饶县”的考证过程,并不能使人信服,此处不从王氏之说。见《北周地理志》卷八《河南下》青州齐郡下“广饶县”条,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738页。
    [1]《隋书》卷四十六《杨尚希传》,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253页。
    [2]王德权:《隋代县级政区的调整--初步的考察》,载《国立中正大学学报》(人文分册)第八卷第一期,(台湾)国立中正大学,1997年版,第343-380页。
    [3]王德权:《从“罢郡存州”到“改州为郡”--隋代河北政区调整个案研究》,载《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第26期(1998年),第43-93页。
    [4]王德权:《“废郡存州”的再检讨》,载《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报》第20期(2003年),第55-91页。
    [1]参见岑仲勉:《隋书求是》,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第54-55页。
    [2]王德权:《从“罢郡存州”到“改州为郡”--隋代河北政区调整个案研究》,载《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第26期(1998年),第68-70页。
    [1]《隋书》卷四《炀帝纪下》,第95页。
    [1]《元和郡县图志》卷十《河南道六》青州千乘县下“淄水”条,第274页。
    [1]《元和郡县图志》卷十《河南道六》齐州长清县下,第279页。
    [1]王德权:《从“罢郡存州”到“改州为郡”--隋代河北政区调整个案研究》,载《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第26期(1998年),第68-70页。
    [2]《旧唐书》卷三十八《地理志一》,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51页。
    [1]《旧唐书》卷三十八《地理志一》,第1451-1452页。
    [2]《旧唐书》卷十五《宪宗纪下》,第471页。
    [1][宋]王溥:《唐会要》卷七十《州县改置上》河南道齐州下,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1253-1254页。
    [2]禹城县城沿革请参见文末附录一《西汉至元代山东半岛城市沿革表》“禹城县城1”栏。
    [3]《太平寰宇记》卷十九《河南道十九》齐州禹城县下,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69册第164页。
    [4]莱阳县城沿革请参见文末附录一《西汉至元代山东半岛城市沿革表》“昌阳侯城1”、“昌阳县城2”、“昌阳县城3”栏。
    [5]《旧唐书》卷三十八《地理志一》,第1456页。
    [6]《太平寰宇记》卷二十《河南道二十》莱州莱阳县下,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69册第178页。
    [1]《元和郡县图志》卷十《河南道六》青州博昌县下“济水”条,第276页。
    [1][元]张起岩:《济南路大都督张公行状》,载《元文类》卷五十《行状》,《四部丛刊》本。
    [2]《齐乘》卷三《郡邑》益都路下,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91册第728页。
    [1]《宋书》卷九十五《索虏传》,第2325页。
    [2]《宋书》卷九十五《索虏传》,第2325页。
    [3]《魏书》卷三十八《刁雍传》,第866页。
    [4]《宋书》卷九十五《索虏传》,第2327页。
    [5]《魏书》卷三十八《刁雍传》,第866页。
    [6]《宋书》卷九十五《索虏传》,第2327页。
    [7]《魏书》卷二十四《崔玄伯传》,第627页。
    [1]参见《宋书》卷一《武帝纪上》,第15-17页。
    [2]《宋书》卷九十五《索虏传》,第2326页。
    [3]《宋书》卷九十五《索虏传》,第2327页。
    [4]《魏书》卷五十《尉元传》,第1111页。
    [1][明]冯琦:《东省防倭议》,载《山东海疆图记》卷七《人事部·操防》,收入《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22册,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210页。
    [2]《左传·桓公十八年》,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26页。
    [3]《左传·成公二年》,第144页。
    [4]《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第1683页。
    [5]《史记》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第1902页。
    [6]《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传》,第2620页。
    [7]《后汉书》卷十九《耿弇传》,第708页。
    [8][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三十一《山东二》济南府下,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458-1459页。
    [1]参见谭其骧:《西汉以前的黄河下游河道》,载《历史地理》创刊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8-64页。
    [2]钱林书:《战国齐五都考》,载《历史地理》第五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5-118页。
    [3]《左传·襄公十八年》,第210页。
    [4]党明德:《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的发掘和两汉济南城的西迁》,载《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1]邹逸麟:《论定陶的兴衰与古代中原水运交通的变迁》,收入氏著:《椿庐史地论稿》,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26-137页。
    [2]请参见《水经注疏》卷八《济水篇》相关内容,第733-764页。
    [3]《宋书》卷五十《垣护之传》,第1449页。
    [4]邹逸麟主编《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02页。
    [5]两河间距系笔者用直尺在《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三册第11-12页“三国魏:冀州、并州”图测量所得。
    [1]《宋书》卷九十五《索虏传》,第2325页。
    [1]《魏书》卷九十七《刘裕传》,第2135页。
    [2]《宋书》卷四十六《王懿传》,第1393页。
    [3]《魏书》卷四上《世祖纪第四上》,第77页。
    [4]《宋书》卷四十三《檀道济传》,第1343页。
    [5]《宋书》卷三十六《州郡志》冀州刺史下,第1098页。
    [1]《宋书》卷九十五《索虏传》,第2341页。
    [2]《宋书》卷七十六《王玄谟传》,第1973-1974页。
    [3]《宋书》卷七十七《沈庆之传》,第1999-2000页。
    [4]《宋书》卷九十五《索虏传》,第2350页。
    [1]《宋书》卷六十五《申恬传》附兄子坦传,第1725页。
    [2]《宋书》卷五十三《张茂度传》附子水传,第1511-1512页。
    [3]《宋书》卷七十八《萧思话传》,第2015页。
    [4]《宋书》卷七十八《萧思话传》,第2015页。
    [5]《宋书》卷五十《垣护之传》,第1451页。
    [6]张公渡、鹿角津、漯沃津分见《水经注疏》卷五《河水篇》第501、504、506页。
    [7]《水经疏》卷五《河水篇》记载秽野薄:“(河水)东迳著城北,东为陂淀,渊潭相接,世谓之秽野薄”
    [1]可参见罗新:《青徐豪族与宋齐政治》(载《原学》第一辑,第147-175页)及韩树峰:《青齐豪族在南北朝的变迁》(载《国学研究》第五卷,第407-445页)等文。
    [2]胡阿祥:《六朝疆域与政区研究》,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第448-449页。
    [1]录文见宣统《山东通志》卷一百四十九《艺文志·石》,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15年,第4430页。
    [2]《宋书》卷六十五《申恬传》,第1723页。
    [3]《宋书》卷五十三《张茂度传》附子永传,第1511页。
    [4]《宋书》卷五十《垣护之传》,第1450页。
    [5]《宋书》卷五十三《张茂度传》附子永传,第1512页。
    [1]《水经注疏》卷八《济水篇》,第743-745页。
    [1]参见马正林编著《中国城市历史地理》之“魏晋南北朝历城县城”部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43。按该书关于济南城市历史地理的大部分内容均出自陆敏的硕士学位论文《济南城市历史地理初探》(未刊稿)。陆敏关于魏晋南北朝历城为双子城的观点又见氏撰:《论历史时期济南城市的空间拓展》一文,载《济南文史论丛初编》,第374-384页。
    [2]《魏书》卷三十八《刁雍传》,第866页。
    [3]嘉靖《淄川县志》卷三《建设志·城池》,明嘉靖二十五年刻本。
    [1]《魏书》卷九《肃宗纪》,第226页。
    [2][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七《酒食》,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7页。
    [1]《酉阳杂俎》卷十一《广知》,第107页。
    [2]《魏书》卷六十九《袁翻传》,第1536页。
    [3]《酉阳杂俎》卷十二《语资》,第113页。
    [4]《酉阳杂俎》卷十二《语资》,第114页。
    [5]参见《魏书》卷四十三《房法寿传》及《北齐书》卷四十六《循吏传·房豹》。
    [6][唐]李白:《陪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三首》,载《李太白全集》卷二十《古近体诗·游宴》,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937-938页。
    [1][唐]魏炎:《舜井三首》,引自李世欣编著《泉·诗词文赋》,《济南泉文化丛书》之一,济南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2]目前关于县西巷佛教考古成果尚未有正式考古发掘报告发表,此处系引自记者郭俊峰对山东省考古学会副会长、济南市考古研究所所长崔大庸的访谈内容。参见山东社会科学院网站:http://www.sdass.net.cn。
    [3]《旧唐书》卷三十八《地理志一》青州下,第1452页。
    [4]见[唐]柳宗元:《贺分淄青诸州为三道节度状》,载《柳河东集》卷三十九《奏状》,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634页。
    [1]《旧唐书》卷三十八《地理志一》齐州下,第1451页。
    [2]《魏书》卷五十《慕容白曜传》,第1119页。
    [3][唐]蒋伸:《授孙范青州节度使制》,载《文苑英华》卷四百五十六《翰林制诏》,第2316页。
    [4][唐]沈珣:《授韦博淄青节度使制》,载《文苑英华》卷四百五十六《翰林制诏》,第2322页。
    [5]《魏书》卷四十二《郦范传》,第950页。
    [6]《魏书》卷四十三《刘休宾传》附子文晔传,第966-967页。
    [1]光绪《益都县图志》卷二十三《武备志·营汛》。
    [1]李孝聪:《公元十一十二世纪华北平原北部亚区交通与城市地理的研究》,载《历史地理》第九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39-263页。
    [2]张熙惟:《论宋代山东经济的发展》,《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年第3期。
    [3]张熙惟:《宋元山东市镇经济初探》,《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1期。
    [4]张照东:《宋元山东区域经济研究》,齐鲁书社,2006年版。
    [1][宋]王曾:《王文正笔录》,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36册第268-269页。
    [2][宋]洪迈:《夷坚三志己》卷三《宗立本小儿》,中华书局,2006年第2版,第1323页。
    [3]黄盛璋:《宋刻舆地图综考》,载曹婉如等编《中国古代地图集:战国-元》,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第56页。
    [4]黄盛璋:《宋刻舆地图综考》,载《中国古代地图集:战国-元》,第58页。
    [1]《宋史》卷八十五《地理志一》京东东路济南府下,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108页。
    [2]《宋史》卷四《太宗本纪》,第68页。
    [3]北宋蒲台县城为暂时废弃,金代时又于原址复置蒲台县。参见文末附录一《西汉至元代山东半岛城市沿革表》“蒲台县城”栏。
    [4]《宋史》卷六十一《五行志一上》,第1328页。
    [1]唐武德二年至七年间邹平县治今邹平县西北九户镇“古王台村”,请参见文末附录一《西汉至元代山东半岛城市沿革表》“邹平县城2”栏。
    [2]《宋史》卷八十五《地理志一》京东东路淄州下,第2109页。
    [3]《宋史》卷六十一《五行志一上》,第1319页。
    [4]《宋史》卷六十一《五行志一上》,第1319页。
    [1][宋]王闢之:《渑水燕谈录》卷七《歌咏》,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89页。
    [2]沙河今亦名黛溪河。
    [1]《宋史》卷八十五《地理志一》京东东路济南府下,第2108页。
    [2]《宋史》卷八十五《地理志一》京东东路济南府下。第2108页。
    [3]《宋史》卷八十五《地理志一》京东东路密州下,第2108页。
    [4]《宋史》卷一百八十六《食货志下八》,第4560-4561页。
    [1][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九“元祜三年三月乙丑”,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9956页。
    [2][宋]杨时:《陆少卿墓志铭》,载氏撰:《龟山集》卷三十四《志铭五》,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418页。
    [3]《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四十一“元丰六年十一月戊午”,第8199页。
    [4]乾隆《胶州志》卷一《山川》,乾隆十七年刻本。
    [5]必须要说明的是,《宋史·地理志》京东东路潍州下载昌邑县置于建隆三年(962年),不过《太平寰宇记·河南道》潍州昌邑县下却云“皇朝建(潍)州后再置”,《齐乘》卷三《郡邑》亦言“宋乾德间,即唐安乡建昌邑县”,按,建隆三年尚未建潍州,且《太平寰宇记》成书早于《宋史·地理志》,今以《寰宇记》与《齐乘》为是,将昌邑县设置时间定于乾德初年。
    [6]《宋史》卷二百七十《许仲宣传》,第9268页。
    [1]《齐乘》卷三《郡邑》济南路济阳县下,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91册第741页。
    [1][金]何弼:《济阳县创修县衙记》,载[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卷二十二《记》,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95-296页。
    [2][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食货》一五之三,中华书局1957年复制重印本。
    [3][金]陈大举:《济阳县创建先圣庙碑》,载《金文最》卷七十八《碑》,第1138页。
    [4]《齐乘》卷三《郡邑》济南路齐河县下,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91册第745页。
    [1]《金史》卷一百二《仆散安贞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244页。
    [2][宋]王存:《元丰九域志》卷一《京东东路》青州临朐县下:“临朐。州东南四十里。三乡。穆陵一镇。有朐山、口山、洱水、般水”。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9页。
    [3]《齐乘》卷三《郡邑》般阳府路福山县下言,福山县置于伪齐阜昌二年,按,阜昌二年于金纪年为天会九年。
    [4][金]王炎:《福山县令题名记》,载《金文最》卷二十二《记》,第305-306页。
    [1]《齐乘》卷三《郡邑》般阳府路招远县下,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91册第737页。
    [2]截止2006年底,栖霞市总人口为63万,市域面积2016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312.5人/平方公里。资料源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7年》,中国地图出版社,2007年版。
    [3]谭其骧:《浙江省历代行政区域》,载《长水集》(上),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04页。
    [4]《宋会要辑稿·食货》三三之七。
    [1]《宋史》卷一百八十五《食货志下·坑冶》,第4524页。
    [2][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五《方物·登莱州产金》,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新1版,第455页。
    [3][宋]朱或:《萍州可谈》卷二“刘氏茔地生金苗”条,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47页。
    [1]《齐乘》卷三《郡邑》河间路齐东县下,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91册第747页。
    [2][金]吴格:《齐东镇行香院碑》,载《金文最》卷六十九《碑》,第1010-1011页。
    [3][宋]陈师道:《赵岩》,载《后山集》卷三,见《后山诗注补笺》,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419-420页。
    [4]苏轼在《望江南·超然台》中对密州城有如下描写:“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按,苏轼时任密州知州,对密州城自是相当熟悉,则该城的人口大概有千家左右,较之赵岩口镇并没有多少优势。虽然诗词有夸张的成分,不过还是能够说明一定问题的。
    [5][宋]陈师道:《赵岩》之任渊注,见《后山诗补笺》,第420页。
    [1]《元史》卷五十八《地理志一》中书省河间路下,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364页。
    [2]《齐乘》卷三《郡邑》般阳府路新城县下,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91册第737页。
    [3]关于清代博山、荣成、海阳三县的设立背景可参见李嘎:《雍正十一年王士俊巡东与山东政区改革》(载《历史地理》第二十二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8-110页),此不赘述。
    [1]吴松弟:《无所不在的伟力--地理环境与中国政治》,第221-223页。
    [2]李孝聪:《关于中国古代城市研究的几点看法》,载《北大史学》第2辑,第19-20页。
    [3]宿白:《青州城考略》,《文物》1999年第8期。
    [4]邹逸麟:《济南》,载陈桥驿主编《中国历史名城》,第191-198页。
    [5]陆敏:《论济南的区域开发与城市发展》(载《济南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为第一作者)、《论历史时期济南城市的空间拓展》(收入《济南文史论丛初编》,第374-384页)、《历史时期济南城市工商业区的演变》(载《济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6]济南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编著《济南简史》,齐鲁书社,1986年版。
    [1]《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八十三“熙宁十年六月甲午”,第6925页。
    [2]《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四十“元丰六年十月乙酉”,第8185页。
    [1][宋]夏竦:《青州龙兴寺重修巾佛殿记》,载氏撰:《文庄集》卷二十一《记》,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87册第228页。
    [2]《齐乘》卷四《古迹·亭馆上》,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91册第764页。
    [3]《渑水燕谈录》卷七《歌咏》,第87页。
    [4]《渑水燕谈录》卷八《事志》,第101页。
    [1][宋]夏竦:《青州龙兴寺重修中佛殿记》。
    [2]《渑水燕谈录》卷七《歌咏》,第86页。
    [3]《齐乘》卷四《古迹·亭馆上》。
    [4][宋]范仲淹:《石子涧二首》,载《范文正公文集》卷六《律诗》,见[清]范能濬编:《范仲淹全集》,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16页。
    [1][宋]欧阳修:《表海亭诗》,载《欧阳修全集》卷十四,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44页。
    [2][宋]刘挚:《表海亭》,载氏撰:《忠肃集》卷十九《七言律诗》,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37页。
    [3]参见光绪《益都县图志》卷二十七《金石志中》。
    [4][宋]赵抃:《次韵王居卿提刑游云门山》,载氏撰:《清献集》卷四《七言律诗》,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94册第778页。
    [5]光绪《益都县图志》卷五《大事志上》。
    [6][宋]石介:《青州州学公用记》,载《徂徕石先生文集》卷十九《记》,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24页。
    [1][宋]苏辙:《齐州泺源石桥记》,载《栾城集》卷二十三《记》,收入《苏辙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98页。
    [2][宋]曾巩:《齐州北水门记》,载《曾巩集》卷十九《记》,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09页。
    [1][宋]曾巩:《齐州二堂记》,载《曾巩集》卷十九《记》,第307-308页。
    [2][宋]苏辙:《齐州泺源石桥记》,载《栾城集》卷二十三《记》,收入《苏辙集》,第399页。
    [3][宋]苏辙:《舜泉诗并叙》,载《栾城集》卷十八《诗》,收入《苏辙集》,第343页。
    [4][宋]苏辙:《和李诚之待制燕别西湖并叙》,载《栾城集》卷五《诗》,收入《苏辙集》,第89页。
    [5][宋]苏辙:《李诚之待制挽词二首》之一,载《栾城集》卷十四《诗》,收入《苏辙集》,第280-281页。
    [1][宋]苏辙:《和孔教授武仲济南四咏》之《环波亭》,载《栾城集》卷五《诗》,收入《苏辙集》,第88页。
    [2][宋]苏辙:《和孔教授武仲济南四咏》之《北渚亭》,载《栾城集》卷五《诗》,收入《苏辙集》,第88页。
    [3][宋]苏辙:《和孔教授武仲济南四咏》之《踏藕》,载《栾城集》卷五《诗》,收入《苏辙集》,第89页。
    [4][宋]曾巩:《离齐州后五首》,载《曾巩集》卷七《律诗》,第117页。
    [5][宋]赵抃:《寄题刘诏寺丞槛泉亭》,载氏撰:《清献集》卷四《七言律诗》,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94册第779页。
    [6][宋]曾巩:《趵突泉》,载《曾巩集》卷七《律诗》,第113页。
    [1][宋]苏辙:《舜泉复发》,载《栾城集》卷五《诗》,收入《苏辙集》,第98页。
    [2][宋]苏辙:《舜泉诗并叙》,载《栾城集》卷十八《诗》,收入《苏辙集》,第343页。
    [3][宋]苏辙:《次韵李公择以惠泉答章子厚新茶二首》之一,载《栾城集》卷六《诗》,收入《苏辙集》,第112页。
    [4][宋]曾巩:《金线泉》,载《曾巩集》卷七《律诗》,第113页。
    [5][宋]曾巩:《鹊山》,载《曾巩集》卷七《律诗》,第114页。
    [6][宋]曾巩:《华不注山》,载《曾巩集》卷七《律诗》,第115页。
    [7]《宋史》卷三百三十一《王居卿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0647页。
    [1]《齐乘》卷三《郡邑》益都路下,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91册第728页。
    [2][宋]夏竦:《青州州学后记》,载氏撰:《文庄集》卷二十一《记》,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87册第226页。
    [3][宋]苏辙:《宋龚鼎臣谏议移守青州》,载《栾城集》卷八《诗》,收入《苏辙集》,第144页。
    [4][宋]刘挚:《谢青州到任表》,载氏撰:《忠肃集》卷二《表》,第34页。
    [5][宋]李清照:《金石录后序》,见徐北文主编《李清照全集评注》,济南出版社,2005年版,第210页。
    [1]参见夏名采:《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窖藏》,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167页。要说明的是,宋金青州之战虽然使得龙兴寺佛像被毁,但是龙兴寺的最终废弃却是迟至明初的事情。光绪《益都县图志》卷十三《营建志上·寺观》有明确记载:“明洪武初,拓地建齐藩,而(龙兴)寺址遂湮。”
    [2]《齐乘》卷三《郡邑》益都路下,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91册第728页。
    [3]《元史》卷一《太祖纪一》,第17页。
    [4][元]张起岩:《济南路大都督张公行状》,载《元文类》卷五十《行状》,《四部丛刊》本。
    [5]《元史》卷三十六《文宗纪五》,第804页。
    [6]《元史》卷九十《百官志六》,第2286页。
    [7]《齐乘》卷三《郡邑》益都路下“录事司”条明确记载“司府城内户役”,元代于今山东半岛长期设置录事司的城市唯青州城、济南城、淄川城三城而已。
    [1]《元史》卷一百四十一《察罕帖木儿传》,第3388页。
    [2]《宋史》卷四百七十五《叛臣传上·刘豫》,第13793页。
    [1]《齐乘》卷二《山川下·济南水》,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91册第719页。
    [2][宋]郑樵:《通志》卷四十《地理略》四渎下“济水“条,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43页。
    [3]《齐乘》卷二《山川下·济南水》,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91册第719页。
    [4]《齐乘》卷二《山川下·益都水》,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91册第711页。
    [5]《金史》卷一百二《蒙古纲传》,第2256-2257页。
    [1][金]元好问:《济南行记》,载《金文最》卷三十二《记》,第455页。
    [2][金]陈大举:《济阳县创建先圣庙碑》,载《金文最》卷七十八《碑》,第1138页。
    [3][金]元好问:《济南行记》,载《金文最》卷三十二《记》,第455页。
    [4][金]元好问:《舜泉效远祖道州府君体》,载氏撰:《遗山集》卷二《五言古诗》,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1册第21页。
    [5]张荣进驻济南城的时间系依据道光《章邱县志》卷十六《金石补遗》所载元代《段嶶碑》的说法:“及壬辰,河南平,师旋,迨丙申年,遂自水栅移至于济南旧所”。道光《章邱县志》,道光十五年刻本。
    [1][元]程钜夫:《济南公世德碑》,载氏撰:《雪楼集》卷十六《碑铭》,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02册第214、216页。
    [2][元]程钜夫:《济南公世德碑》,载氏撰:《雪楼集》卷十六《碑铭》,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02册第216-217页。
    [3]《元和郡县图志》卷十《河南道六》齐州历城县下,第277页。
    [4][元]张起岩:《济南路大都督张公行状》,载《元文类》卷五十《行状》,《四部丛刊》本。
    [1]《齐乘》卷二《山川下·济南水》,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91册第720页。
    [2]《齐乘》卷五《风土》,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91册第787页。
    [3][元]戴表元:《寄赵子昂济南》,载氏撰:《剡源文集》卷二十九《律诗七言》,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4册第379页。
    [1][明]刘珝:《小清河记略》,载[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原编第十六册《山东下》,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231页。
    [1]韩光辉:《论中国元代建制城市》,载《历史地理》第十六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5-65页。
    [2]《齐乘》卷二《山川下·济南水》,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91册第719页。
    [3][金]元好问:《济南行记》,载《金文最》卷三十二《记》,第455页。
    [4]陆敏在《论历史时期济南城市的空间拓展》一文中认为“(济南)城内相当大的空间被湖水占据,居住区被限制在城内的中南部。因此,严格地说,齐州州城的范围并不是城区的范围”。在笔者看来,宋元时期济南城内的大明湖已经成为闻名海内的游览胜地,其湖中及周围建有诸多城市设施,按照现代城市地理学的理论,将大明湖作为城市建成区的一部分是应该的。该文收入《济南文史论丛初编》,济南出版社,2003年版,第377页。
    [5]《齐乘》卷三《郡邑》益都路下,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91册第728页。
    [1]参见葛剑雄主编、吴松弟著:《中国人口史》第三卷《辽宋金元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5页“说明[1]”。
    [1]光绪《益都县图志》卷十三《营建志上·城池》。
    [2][清]康天爵:《增筑青州府城记》,载光绪《益都县图志》卷十三《营建志上·城池》。
    [1][清]康天爵:《增筑青州府城记》,载光绪《益都县图志》卷十三《营建志上·城池》。
    [2][清]安致远:《万年桥碑铭》,载光绪《益都县图志》卷十四《营建志下·桥梁》。
    [1][清]佚名:《蕉砚录》,载光绪《益都县图志》卷十三《营建志上·城池》。
    [2]见宿白:《青州城考略》,《文物》1999年第8期。
    [1]具体参见《雍正帝谕旨建旗城》,载李凤琪、唐玉民、李葵:《青州旗城》,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3-5页。
    [2][清]李廷扬等修、李图等纂:咸丰《青州府志》卷二十九《兵防考》,咸丰九年刻本。
    [1][清]陶锦:《重修东城门楼碑记》,载光绪《益都县图志》卷十三《营建志上·城池》。
    [2][清]安致远:《万年桥碑铭》,载光绪《益都县图志》卷十四《营建志下·桥梁》。
    [3][清]安致远:《万年桥碑铭》,载光绪《益都县图志》卷十四《营建志下·桥梁》。
    [4][清]安致远:《万年桥碑铭》,载光绪《益都县图志》卷十四《营建志下·桥梁》。
    [5]参见光绪《益都县图志》卷三《图》之“城外坊巷北关”图。
    [6][清]陶锦:《重建南城门楼碑记》,载光绪《益都县图志》卷十三《营建志上·城池》。
    [1]嘉靖《青州府志》卷十一《人事志·乡社》,《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木。
    [2]光绪《益都县图志》卷十四《营建志下·道路》。
    [3]胶济铁路管理局车务处编《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分编四《益都县·商业》,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
    [4]胶济铁路管理局车务处编《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分编四《益都县·商业·金融市场》,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木。
    [1]胶济铁路管理局车务处编《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分编四《益都县·商业·县城商业》,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
    [2]秦保健:《解放前青州烟草》,载《青州文史资料》选本,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7页。
    [3]胶济铁路管理局车务处编《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分编四《益都县·商业·县城商业》,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
    [1]《魏书》卷四十三《刘休宾传》附子文晔传,第966-967页。
    [2]光绪《益都县图志》卷二十三《武备志·营汛》。
    [3]关于城市地理位置的详细论述,可参见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52-154页。
    《左传》,岳麓书社,1988年版。
    《管子》,《诸子集成》本。
    [汉]刘向集录:《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版。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
    [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
    [南朝宋]范哗:《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
    [晋]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版。
    [唐]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南朝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北齐]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唐]李百药:《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
    [唐]魏征等:《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宋]欧阳修等:《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元]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版。
    [元]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
    [明]宋濂等:《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版。
    [北魏]崔鸿撰,[清]汤球辑补:《十六国春秋辑补》,收入《二十五别史》第11册,齐鲁书社,2000年版。
    [北魏]郦道元注,[清]杨守敬、熊会贞疏:《水经注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1983年版。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唐]李白:《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中华书局,1981年版。
    [日]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宋]王溥:《唐会要》,中华书局,1955年版。
    [宋]司马光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
    [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中华书局,1966年版。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新1版。
    [宋]王闢之:《渑水燕谈录》,中华书局,1981年版。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收入《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69册。
    [宋]王曾:《王文正笔录》,收入《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36册。
    [宋]杨时:《龟山集》,收入《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
    [宋]夏竦:《文庄集》,收入《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87册。
    [宋]赵抃:《清献集》,收入《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94册。
    [宋]吕颐浩:《忠穆集》,收入《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31册。
    [宋]曾巩:《曾巩集》,中华书局,1984年版。
    [宋]石介:《徂徕石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84年版。
    [宋]王存:《元丰九域志》,中华书局,1984年版。
    [宋]郑樵:《通志》,中华书局,1987年版。
    [宋]苏辙:《栾城集》,收入《苏辙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
    [宋]陈师道:《后山集》,中华书局,1995年版。
    [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
    [宋]刘挚:《忠肃集》,中华书局,2002年版。
    [宋]范仲淹:《范文正公文集》,见[清]范能濬编《范仲淹全集》,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
    [宋]李清照:《金石录后序》,见徐北文主编《李清照全集评注》,济南出版社,2005年版。
    [宋]洪迈:《夷坚三志己》,中华书局,2006年第2版。
    [宋]朱或:《萍州可谈》,中华书局,2007年版。
    [金]元好问:《遗山集》,收入《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1册。
    [元]程钜夫:《雪楼集》,收入《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02册。
    [元]于钦:《齐乘》,收入《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91册。
    [元]戴表元:《剡源文集》,收入《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4册。
    《元文类》,《四部丛刊》本。
    [明]王琮纂修:嘉靖《淄川县志》,明嘉靖二十五年刻本。
    [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2005年版。
    佚名:《山东海疆图记》,收入《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22册,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
    [清]邓性修,李焕章纂:康熙《临淄县志》,清康熙十一年刻本。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清世宗实录》,台湾华文书局,1968年影印本。
    [清]周予智、文锦修,刘恬纂:乾隆《胶州志》,乾隆十七年刻本。
    [清]胡德琳修,李文藻、周永年纂:乾隆《历城县志》,乾隆三十八年刻本。
    [清]吴璋修,曹懋坚纂:道光《章邱县志》,道光十五年刻本。
    [清]李廷扬等修,李图等纂:咸丰《青州府志》,咸丰九年刻本。
    [清]杨守敬:《水经注图》,光绪三十一年刻本。
    [清]张承燮、李祖年修,法伟堂、孙文楷纂:光绪《益都县图志》,清光绪三十三年刻本。
    [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
    [清]叶圭绶:《续山东考古录》,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点注本。
    [清]胡渭撰,邹逸麟整理:《禹贡锥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清]张曜、杨士骧修,孙葆田等纂:宣统《山东通志》,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15年。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1957年复制重印本。
    胶济铁路管理局车务处编《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
    王荫桂修,张新曾纂:民国《续修博山县志》,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
    常之英修,刘祖干等纂:民国《潍县志稿》,民国三十年铅印本。
    岑仲勉:《隋书求是》,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陈龙飞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山东省》,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陈桥驿:《郦学札记》,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邓辉等:《从自然景观到文化景观--燕山以北农牧交错地带人地关系演变的历史地理学透视》,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高蒙河:《长江下游考古地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葛剑雄:《西汉人口地理》,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葛剑雄:《中国移民史》第二卷《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葛剑雄主编,吴松弟著:《中国人口史》第三卷《辽宋金元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郭黎安编著《宋史地理志汇释》,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胡阿祥:《六朝疆域与政区研究》,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
    胡阿祥编著《宋书州郡志汇释》,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朱诗鳌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济南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编著《济南简史》,齐鲁书社,1986年版。
    李凤琪、唐玉民、李葵:《青州旗城》,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李世欣编著《泉·诗词文赋》,《济南泉文化丛书》之一,济南出版社,2002年版。
    李孝聪主编《唐代地域结构与运作空间》,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
    李孝聪:《历史城市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鲁西奇:《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马正林编著《中国城市历史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青州市志编纂委员会编《青州市志》,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青州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编纂《山东省青州市地名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曲英杰:《齐都临淄城》,收入《齐文化丛书》第18辑,齐鲁书社,1997年版。
    山东省人民委员会地图编制办公室编绘《中华人民共和国山东省地图集》(秘密),1963年印。
    山东省淄博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编《淄博市地名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1989年版。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省志·文物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1-7册,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之“山东释文”(未刊稿)。
    吴松弟:《无所不在的伟力--地理环境与中国政治》,台湾万象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版。
    吴松弟编著《两唐书地理志汇释》,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夏名采:《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窖藏》,三联书店,2004年版。
    严耕望:《治史三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周长山:《汉代城市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周一星、杨焕彩主编《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邹逸麟主编《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邹逸麟编著《中国历史地理概述》,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张照东:《宋元山东区域经济研究》,齐鲁书社,2006年版。
    王仲荦:《北周地理志》,中华书局,1980年版。
    [美]R.哈特向:《地理学性质的透视》,黎樵译,中华书局,1963年版。
    [美]施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叶光庭等译,陈桥驿校,中华书局,2000年版。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法兰西的特性:空间和历史》,顾良、张泽乾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唐家龙、曾培耿等泽,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日]前田正名:《平城历史地理学研究》,李凭等译,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日]谷川道雄:《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马彪译,中华书局,2002年版。
    [日]川胜守:《中国城郭都市社会史研究》,汲古书院,2004年版。
    常叙政、李少男:《山东省博兴县出土一批北朝造像》,《文物》1983年第7期。
    陈万增:《古城青州》,载《青州史话》,明天出版社,1987年版。
    党明德:《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的发掘和两汉济南城的西迁》,《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 第4期。
    邓辉:《论克利福德·达比的区域历史地理学理论与实践》,《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年第3辑。
    葛剑雄、华林甫:《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历史研究》2002年第3期。
    顾朝林:《山东烟台地区城镇历史发展研究》,载《历史地理》第七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韩光辉:《论中国元代建制城市》,载《历史地理》第十六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韩树峰:《青齐豪族在南北朝的变迁》,载《国学研究》第五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侯仁之:《淄博市主要城镇的起源和发展》,载《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侯仁之:《城市历史地理的研究与城市规划》,《地理学报》1979年第4期。
    侯甬坚:《中国古都选址的基本原则》,载《历史地理学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胡阿祥:《晋宋时期山东侨州郡县考述》,《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第3辑。
    黄盛璋:《宋刻舆地图综考》,载曹婉如等编《中国古代地图集:战国一元》,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贾振国:《淄川区古遗址调查》,载《淄川考古》,齐鲁书社,2006年版。
    靳桂云、吕厚远、魏成敏:《山东临淄田旺龙山文化遗址植物硅酸体研究》,《考古》1999年第2期。
    李储森:《山东高密城阴城调查简报》,《考古与文物》1991年第5期。
    李森:《山东古代名城研究二题》,《潍坊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
    李森:《南燕广固城被“夷其城隍”说辨正》,《历史教学》2000年第4期。
    李孝聪:《公元十一十二世纪华北平原北部亚区交通与城市地理的研究》,载《历史地理》第九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李孝聪:《关于中国古代城市研究的几点看法》,载《北大史学》第2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临淄齐故城博物馆:《陶甗》,《管子学刊》1990年第4期。
    刘荣增:《城镇密集区及其相关概念研究的回顾与再思考》,《人文地理》2003年第3期。
    刘伟国:《山东潍坊地区区域城镇体系发展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未刊稿),2006年。
    陆敏:《古代济南的园林建设》,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3期。
    陆敏:《论济南的区域开发与城市发展》,《济南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第一作者)。
    陆敏:《论历史时期济南城市的空间拓展》,收入《济南文史论丛初编》,济南出版社,2003年版。
    陆敏:《历史时期济南城市工商业区的演变》,《济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骆伟、徐瑛:《<齐记>、<齐地记>、<三齐记>、<三齐略记>、<齐记补>辑佚》,《中国地方志通讯》1984年第2期。
    罗新:《青徐豪族与宋齐政治》,载《原学》第一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年版。
    钱林书:《战国齐五都考》,载《历史地理》第五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秦保健:《解放前青州烟草》,载《青州文史资料》选本,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饶宗颐:《早期青州城与佛教的因缘》,《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3期。
    任式楠:《中国史前城址考察》,《考古》1998年第1期。
    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邹平县文化局:《山东邹平县古文化遗址调查》,《考古》1989年第6期。
    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窖藏清理简报》,《文物》1998年第2期。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淄北朝崔氏墓》,《考古学报》1984年第2期。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即墨故城调查》,《华夏考古》2003年第1期。
    史念海:《论济水和鸿沟(中)》,《陕西师大学报》(哲社版)1982年第2期。
    史念海:《中国古代都城建立的地理因素》,载《中国古都和文化》,中华书局,1998年版。
    宿白:《青州城考略》,《文物》1999年第8期。
    谭其骧:《西汉以前的黄河下游河道》,载《历史地理》创刊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谭其骧:《浙江省历代行政区域》,载《长水集》(上),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谭其骧:《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载《长水集》(续编),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唐长孺:《北魏的青齐土民》,《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版。
    王彬:《淄博市城镇体系定位的历史分析》,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未刊稿),2000年。
    王大学:《明清江南海塘的建设与环境》,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未刊稿),2007年。
    王德权:《隋代县级政区的调整--初步的考察》,载《国立中正大学学报》(人文分册)第八卷第一期,(台湾)国立中正大学,1997年。
    王德权:《从“罢郡存州”到“改州为郡”--隋代河北政区调整个案研究》,载《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第26期,1998年。
    王德权:《从“汉县”到“唐县”--三至八世纪河北县治体系变动的考察》,载《唐研究》第五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王德权:《“废郡存州”的再检讨》,载《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报》第20期,2003年。
    王卫东:《临淄盛衰原因试探》,《管子学刊》1999年第1期。
    毋有江:《北魏政区地理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未刊稿),2005年。
    肖爱玲:《西汉城市地理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未刊稿),2006年。
    肖爱玲:《山东早期城市群及其与环境关系研究》,《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第6期。
    肖爱玲:《西汉齐地城市时空分布特征研究》,载《南方开发与中外交通:2006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安地图出版社,2007年版。
    张熙惟:《论宋代山东经济的发展》,《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年第3期。
    张熙惟:《宋元山东市镇经济初探》,《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1期。
    章义和:《青徐集团始末》,载《地域集团与南朝政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张祖陆等:《山东小清河流域湖泊的环境变迁》,《古地理学报》2004年第2期。
    赵夏:《鹊华景观及济南北郊水景的历史变迁》,《中国园林》2006年第1期。
    郑同修等:《东平陵城与济南国》,载《汉代考古与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齐鲁书社,2006年版。
    钟凤年:《就郦注考谭国故址》,《考古》1961年第9期。
    周长山:《河北地区汉代城市的历史考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第2辑。
    周振鹤:《西汉齐郡北乡侯国地望考》,《复旦学报》(社科版)1980年增刊“历史地理专辑”。
    周振鹤:《西汉县城特殊职能探讨》,载《历史地理研究》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周振鹤:《秦汉时期宗教文化景观的变迁》,载《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淄博市博物馆等:《临淄北朝崔氏墓地第二次清理简报》,《考古》1985年第3期。
    邹逸麟:《济南》,载陈桥驿主编《中国历史名城》,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邹逸麟:《论定陶的兴衰与古代中原水运交通的变迁》,载《椿庐史地论稿》,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