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当代中国草根非政府组织的社会功能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自20世纪90年末以来,关于非政府组织和弱势群体的问题,一直是相关学术界热门话题,出版了不少论著,网络上的点击率也日益增长。但以往的研究,大多是宏观上的论述,真正深入非政府组织,特别是草根非政府组织及其公益服务对象内部进行参与式调查的实证性成果并不多。而本文则以瓷娃娃关怀协会及成骨不全症患者(瓷娃娃)为主要案例,从人类学、社会学等角度,采取文献研究、实地调查、比较分析等方法,以理想及实际文化模式为主线,运用社会结构分层、公民社会、参与式发展等相关理论,结合国情实例,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对草根非政府组织扶助弱势群体之功能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力求有所突破和创新。
     第一,将草根非政府组织的社会功能放在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社会分层加剧、弱势群体大量存在、经济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非政府组织不断涌现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并以瓷娃娃为例,描述了弱势群体的处境和需求。从而论述了目前中国的客观形势要求建立更多草根非政府组织,以激发集体智慧及社会力量,来扶助弱势群体,避免群体性过激行动的发生,以保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从历史学角度,追溯了我国古代民间社团产生和发展的思想、组织渊源,以及近代化社会转型时期,对明、清社会组织形态的影响;论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历程、特点及相关理论。
     第三,以瓷娃娃关怀协会实施的扶助成骨不全症患者群体之各项目为例,深入探讨了草根非政府组织在扶助弱势群体中的功能、优势和不足之处。
     第四,针对草根非政府组织发挥功能时面临的外部制度困境和自身制约因素,提出对策性建议:从政府层面上创造促进草根非政府组织良性发展的社会环境,其中包括完善管理体制,从控制型管理转向培育服务型管理;健全政策法规,进一步改善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制度环境;资源引导,建立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平等合作关系。并与美国税收政策作比较,论证了提升税收优惠政策,对慈善事业的重要性。对非政府组织而言,要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其中包括拓宽获取资金渠道,力保可持续发展,提倡参与式发展,建立与政府、企业、扶助对象及志愿者的互动合作模式;提升专业化能力,广泛吸纳人才;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建立多元立体监管体系;构建志愿服务新机制,发挥公益活动生力军作用。同时,以英国《框架协议》及“时间银行”等为例,提出要重视从小培养志愿风尚,强化鼓励褒奖制度,使公益事业进一步发扬光大。在结语中,还运用文化模式的整合理念,勾勒了政府、非政府组织、社区、企业等共同整合各方资源,扶助弱势群体框架图,以期更好地发挥草根非政府组织的功能,使社会公益事业更健康、迅速地发展。
     论文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通过参与式调查,积累了大量有关瓷娃娃病友及瓷娃娃关怀协会的资料和数据。然后在对资料数据进行整理统计、综合分析基础上,结合有关文献,运用人类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详细地描述了瓷娃娃的身体状况、经济收入、受教育、就业、家庭婚姻状况、心理状态及需求等。同时,利用亲身经历、个别访谈、平面及网上相关材料,对瓷娃娃关怀协会的组织结构、实施之各种项目及志愿者公益服务等进行梳理分析,从中全面展现了协会在扶助瓷娃娃等罕见病群体中的功能及他们自身的心路历程。
     第二,运用人类学参与式发展理论,绘制了“参与式发展主体之间关系模式图”,具体地展现了非政府组织与政府、企业、公益服务对象及志愿者之间“赋权”、“分权”的互动合作关系。同时还运用文化模式整合理念,绘制“理想文化模式下扶助弱势群体框架图”,以展示非政府组织、政府、社区、企业等各主体共同构筑扶助弱势群体的运作框架和社会功能。
In this study, my focuses are the issues of NGOs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vulnerable groups in the present China. Since 90th of last century, Chinese academia has paid great attention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vulnerable groups in China, and how NGOs affect the lives of those people.
     I intended to examine relationships among social bodies, such as governments, NGOs, and related groups, which enabled me to understand power dynamics. Also, I tried to analyze how changes of social structures affected the people lives, and how NGOs performed their social functions by aiding those disabled people. For these purposes, I took Osteogenesis Imperfecta (OI) patients and their support group, China-dolls Care and Support Association as examples, and observed and studied the 'participants'.
     My dissertation did not borrow theoretical concepts from one particular framework or school of thought such as political economy or symbolic anthropology; instead, I believe that I must widely incorporate a variety of concepts and strategies from numerous disciplines, such as culture patterns, participant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tructuralism etc., in order to holistically examine the topic.
     Much of my research is based on a complex fusion of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s, sociological explorations, and ethnographic analyses since it is important to incorporate a number of different methodologies when discussing the multiple features of a socio-political phenomenon. I also accessed Internet websites from domestic and abroad resources since both have databases on all kinds of discussion of social structures and political economy. Moreover I contacted local newspapers and they were able to provide me with articles and other forms of information on such matters. By incorporating multiple forms of research from numerous academic disciplines, I was able to formulate my own multi-disciplinary analysis that enabled me to draw broad yet detail theories and arguments on topics of social structures and functions.
     It is important to examine the history of Chinese NGOs in relation to theories. Furthermore, I reviewed the origins, structures and developing processes of Chinese NGOs, from Yuan dynasty to the Qing dynasty, and from 1949 to the present day.
     Although I draw a great deal of my research from historical and anthropological materials, I obtained much of my primary data form my ethnographic experiences in the'field'.OI patients and their supporting group,China-dolls Care and Support Association, were my main observing objects. By participating in their events and activities I was able to conduct formal and informal interviews with a number of individuals in order to inquire about their life experiences. My role as a volunteer of this association enabled me to create a close space between myself and my'subjects'in turn allowing us to formulate open-ended discussions based on mutual and respectful communication.
     In conclusion, based on the case-study research, I drew a picture, which showed how government and other bodies including NGOs in the society cooperated to help vulnerable groups in China in ideal patterns of culture, as the end of my dissertation.
引文
①杨圣敏主编:《中国民族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14页。②宋蜀华、白振声主编:《民族学理论与方法》,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01-208页;274-281页。
    ①Hertzkovits, M.J.Hertzkovits.,1948, Man and His Work[M]. New York:Appleton-Century-Crofts.
    ②迈克尔·C·霍华德(Michael.C.Howard):《文化人类学》,台北:弘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年。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庄孔韶主编:《人类学概论》第49、51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③本尼迪克特,原本学习文学,32岁才开始做人类学研究。在博厄斯退休后,她曾于1936年到1939年代理系主任一职。1946年,被推举为美国人类学学会会长。
    ①(美)本尼迪克特(Bencdict, Ruth Fulton):《文化模式》(1934年),王炜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②周大鸣、秦红增: 《人类学视野中的文化冲突及其消解方式》、 《民族研究》2002年第4期。
    ①郇建立:《慢性病与人生进程的破坏——评迈克尔·伯里的一个核心概念》,《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5期。
    ①(美)莱斯特·蒙拉特:《第三域的兴起》,李亚平、于海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第33页。
    ①马庆钰:《非政府组织管理教程》,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第1-5页;邓国胜:《非营利组织评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3页。
    ②文军、王世军:《非营利组织与中国社会的发展》,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4页; 詹姆斯·盖拉特:《21世纪非营利组织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3页;马庆钰:《非政府组织管理教程》,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第2页。
    ③陈小春:《市场经济与非营利组织研究》,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5页;马庆钰:《非政府组织管理教程》,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第31-35页。
    ①熊小叶:《社会资本与草根非政府组织筹资》,《经营管理者》,2010年5月,第228页。
    ①赵黎青:《非政府组织与可持续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80-84页:马庆钰:《非政府组织管理教程》,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第1-5页。
    ②有关成骨不全症和瓷娃娃关怀协会的描述,主要依据个人观察体验及《瓷娃娃关怀协会内部报告》、《成骨小全症指南》、《第一次瓷娃娃全国代表大会》相关报告等资料综合而成。
    ①郑杭生: 《改革开放三十年:社会发展理论和社会转型理论》,载《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②孙立平:《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及其分析模式的转换》,载《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93-97页。
    ③李强: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测量与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0年,第1页。
    ④何清涟: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总体性分析》, 《学习与实践》,2002年第3期,第3页。
    ⑤彼特·布劳: 《不平等和异质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
    ②李强: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测量与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0年,1-2页。
    ②Ferraro, Gary and Andreatta, Susan, Cultural Anthropology:An Applied Perspective,2009, Wadsworth Publishing Co Inc,pp.278-279.
    ③黄焕汉: 《中国社会转型及其价值冲突之化解》,载《求索》,2010年9月,55-57页;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与流动》,载《江苏社会科学》,2003(4),1-9页。
    ①庄孔韶: 《人类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321-323页。
    ② Ferraro, Gary and Andreatta, Susan.2009, Cultural Anthropology:An Applied Perspective, Wadsworth Publishing Co In,pp279.
    ②王南湜: 《从领域合一到领域分离》,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①李春玲: 《断裂与碎片---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实证分析》,社会文献出版社,2005年。
    ②李强: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测量与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0年;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载《北京社会科学》,2008(5)。
    ③孙立平: 《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59-67页。李春玲: 《断裂与碎片---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实证分析》,社会文献出版社,2005年,1-12页。李强: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测量与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0年,270-289页。
    ①孙立平: 《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10-14页。李强: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测量与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0年,270-289页。
    ②徐小江:《群体性事件的结构因素分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8年2期,120-125页。
    ③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迁60年》,载《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6月,第10卷,第三期,112页;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与流动》,载《江苏社会科学》,2003(4),1-9页; 《当代中国社会十大阶层分析》,载《学习与实践》,2002年第3期。
    ①陆学艺:《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迁60年》,载《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6月,第10卷,第三期,1-12页;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与流动》,载《江苏社会科学》,2003(4),1-9页。李春玲: 《断裂与碎片---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实证分析》,社会文献出版社,2005年,1-12页。
    ②陆学艺:《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迁60年》,载《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6月,第10卷,第三期,1-12页;《调整社会结构才能真正解决当前的发展难题》,《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0年第2期,卷首语: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与流动》,载《江苏社会科学》,2003(4),1-9页。
    ③陆学艺:《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迁60年》,载《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6月,第10卷,第三期,第12页。
    ①钱再见: 《失业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支持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29-33页。
    ②李强: 《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分层结构》,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103-119页;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测量与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0年,264-273页:李春玲: 《断裂与碎片---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实证分析》,社会文献出版社,2005年,1-12页。
    ①李路路、边燕杰《制度转型与社会分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15页:李春玲: 《断裂与碎片---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实证分析》,社会文献出版社,2005年,1-12页;李强: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测量与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0年,270-289页。
    ②孙立平:《绝望比贫穷更可怕》,《思想之翼》,2010年3月。
    ③何清涟: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总体性分析》, 《学习与实践》,2002年第3期,3-16页。
    ④(美)彼特·布劳: 《不平等和异质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这一理论认为: “社会结构的组成是指由个人所组成的小同群体或阶层在社会中所占据的位置,以及它们之间表现出来的交往关系”。更准确地说, “社会结构被定义为由小同社会位置(人们就分布在它们上面)所组成的多维空间”。
    ①刘祖云: 《社会转型解读》,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101-104页。
    ②孙立平: 《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礼,2003年,59-73。
    ③李强: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测量与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0年,第8页。
    ①魏继华:《我国弱势群体法律保障制度的构建》,河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张淼、黄晓维:《非政府组织在救助弱势群体中的作用》,《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1月,11-12页。
    ②钱再见:《失业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支持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13-15页;毕向阳、范阳:《弱势群体:话语生产及社会建构》,《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4年9月,第12卷第3期,第30页。
    ③何耀明: 《高职学生弱势群体的成因及求助途径》, 《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3月第1期,第61页。
    ④吴南海: 《论当代中国弱势群体的本质特征》, 《中国集体经济·社会视野》,2008.08(下),191-192页。
    ⑤毕向阳、范阳:弱势群体:话语生产及社会建构》,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4年9月,第12卷第三期,第30-32页。
    ①周林刚: 《社会排斥理论与残疾人问题研究”》, 《青年研究》,2003年第5期。
    ②石彤: 《社会排斥:一个研究女性劣势群体的新理论视角和分析框架》,王思斌主编《中国社会工作研究》(2002年第一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③孙立平: 《绝望比贫困更可怕》, 《思想之翼》,2010年3月,52-53页。
    ①钱再见: 《失业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支持研究》,南京帅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13-21页。
    ②郑杭生: 《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转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67-368页;《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2---弱势群体和社会支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钱再见: 《失业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支持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13-21页。
    ③何磊: 《弱势群体:总理说的是哪些人》, 《中国青年报》2002年3月7日。
    ①万芳: 《对弱势群体的思考》, 《瓷娃娃》,2010年6月第8期,10-11页。
    ①郑杭生: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2---弱势群体和社会支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页、第66页。②钱再见:《失业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支持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13-21页:《专家称我国弱势群体呈现扩大趋势》,人民网-《人民日报》,2010年11月25日。
    ①王晓东: 《创新弱势群体利益诉求机制,预防和化解群众性事件》,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6(3),第20页。
    ②钱再见: 《失业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支持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21-24页:朱力:《脆弱群体与社会支持》,《江苏社会科学》,1995年第6期;杨炼:《论非政府组织与社会群体的利益表达》,《湖北社会科学》,2008(10),第31-32页;杨炼: 《和谐社会背景下社会弱势群体表达机制现状分析路径选择》, 《社科纵横》,2008(9),第65页。
    ③杨炼: 《和谐社会背景下社会弱势群体表达机制现状分析路径选择》, 《社科纵横》,2008(9),第65页。
    ①杨炼: 《论非政府组织与社会群体的利益表达》, 《湖北社会科学》,2008(10),第31页。
    ②钱再见: 《失业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支持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21-24页;朱力: 《脆弱群体与社会支持》, 《江苏社会科学》,1995年第6期;杨炼: 《论非非政府组织与社会群体的利益表达》, 《湖北社会科学》,2008(10),第31-32页; 《和谐社会背景下社会弱势群体表达机制现状分析路径选择》, 《社科纵横》,2008(9),第65页。
    ①毕向阳、范阳:《弱势群体:话语生产及社会建构》,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4年9月,第12卷第三期,第30-32页。
    ①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骨质疏松症及骨骼疾病全国资源中心、美国成骨不全症基金会共同组织编著:《成骨不全症指南》(2007年),瓷娃娃关怀协会志愿者翻译组翻译,2009年,第1-3页。
    ①《中国成骨不全症患者调查报告-成骨不全症患者生活状况》,2008年12月,非正式出版物,第5-8页。
    ①郇建立:《慢性病与人生进程的破坏——评迈克尔·伯里的一个核心概念》,《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5期,229-239页。
    ② Bury, Michael.1982, " Chronic Illness as Biographical Disruption.", Sociology of Health and Illness 4(2), pp.169.
    ③ Bury, Michael.,1997, Health and Illness in A Changing Society.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 edge,1-2.
    ①莱特·米尔斯, 《社会学的想象力》,陈强、张永强译,2001年,三联书店,1-5页。
    ②郇建立:《慢性病与人生进程的破坏——评迈克尔·伯里的一个核心概念》,《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5期,229-239页;Bury, Michael.1997, Health and Illness in A Changing Society. London and New York:Rout ledge,1-2.
    ①钱再见: 《失业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支持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341-354页。
    ①孙立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浦东十部学院学报》,2009年1月,第3卷第1期,5-12页。
    ②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新华网,2008年3月19日。
    ③钱再见: 《失业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支持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13-21页:《专家称我国弱势群体呈现扩大趋势》,人民网-《人民日报》,2010年11月25日。
    ①社会支持一般是指来自个人之外的各种支持的总称,是与弱势群体存在相伴随的社会行为,通常分为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两大类。作为一种理论范式,社会支持源于“社会病源学”,最早是和个体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联系到一起。
    ②林顺利、孟亚南:《国内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研究述评》,《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①王卫平: 《论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初步形成》, 《江海学刊》2002年,第5期。
    ②《管子·轻重甲》。
    ①《周书·无逸》。
    ②《尚书·梓材》。
    ③《尚书·酒诰》。
    ④《左传·庄公三十二年》。
    ⑤《荀子·王制》。
    ⑥《史记·管晏列传》。
    ⑦《管子·牧民》。
    ⑧周秋光、曾桂林: 《中国慈善思想渊源探析》,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3期。
    ⑨《礼记·农记》。
    ⑩薄慕州: 《追寻一己之福:中国古代的信仰世界》, (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第59页。
    ①欧阳恩良、潮龙起: 《中国秘密社会》第4卷,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5~27页。
    ②《孟子·公孙且上》。
    ③《孟子·尽心上》。
    ①周秋光、曾桂林: 《中国慈善思想渊源探析》,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3期。
    ②《庄子·养生主》。
    ①《三教平心论》卷上。
    ②司马迁《史记·封禅书》称:“自禹兴而修社祀,......郊社所从来尚矣。”
    ③林甘泉: 《秦汉帝国的民间社区和民间组织》, 《燕京学报》2000年第8期。
    ④马新: 《论两汉乡村社会中的里社》, 《文史哲》1998年,第5期。
    ①《汉书》卷二七,《五行志》中之下。
    ②[荷]施列格: 《天地会研究》,薛澄清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33页。
    ③《礼记·曲礼下》,孔颖达疏。
    ④东方杂志社编《世界之秘密结社》,商务印书馆,1925年,第1页。
    ①沟口雄三: 《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素介然、龚颖译,中华书局,1997,第7页。
    ①黄晓勇主编: 《中国民间组织报告》(2008)之《中国历史上的民间组织》(张佐良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②李家瑞:《北平风俗志·会馆》,《北平风俗类征》,商务出版社,1937年。
    ①何宗美: 《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7~22页。
    ②(清)王应奎: 《柳南随笔》卷三,111-130页,国图复制册。
    ③眉史氏: 《复社纪略》卷一。
    ④杨幼炯: 《中国政党史》,上海书店,1984年,第2页。
    ⑤陶鹤山: 《市民群体与制度创新——对中国现代化主体的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75-88页。
    ⑥《修正民众团体方案》采用“列举法”,为包括农会、渔会、工会、商会等十多类民众团体下定义,并强调国民党对之的绝对领导。
    ⑦王世刚主编: 《中国社团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2页。
    ①韩福国等:《新型产业工人民中国工会——“义乌工会社会化维权模式”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88页; 对原生性或原生态组织的解释是: “基于人类最初建立的组织是为了生存的目的,用它来抵御自然界的危害和抗衡来自社会的竞争,以免自己处于不利的地位,以保护自己的利益或能够获得利益的认识。”也就是说从本上社会生活中自发产生的。
    ②王逸舟主编《全球政治和中国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第39页。
    ①胡伟: 《关于中国NGO作用的思考》, 《当代经济》2005年第7期,第39页。
    ②邓国胜: 《中国NGO问卷调查的视频分析》,http\\www.chinanpo.gov.cn\cn\web\showBullte-tin.do?id-157978&dictionid=1835.
    ③黄晓勇: 《中国民间组织报告》(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67-68页
    ④王名等: 《中国社团的兴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5页; 王名教授在《中国NGO的发展现状及其政策分析》中认为改革开放后,中国NGO发展呈现三个高潮:在改革开放潮涌下形成的第一次高潮(改革开放至1989年);在市场经济潮涌下形成的第二次高潮(1992年至1998年);在政府改革、入世、互联网、社会阶层与利益集团背景下,形成的第三次高潮(2000年至今)。
    ⑤刘俊: 《中国非政府组织(NGO)现状分析》, 《台声·新视角》2005年5第1期,第13页。
    ①谢海定: 《中国民间组织的合法性困境》, 《法学研究》2004年,第2期。
    ①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民间组织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黄晓勇主编: 《中国民间组织报告》(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6贝; 王名《中国NGO的发展现状及其政策分析》,2007年载《公共管理评论》第6卷第140页。
    ①黄晓勇主编: 《中国民间组织报告》(2009-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页;王名《中国NGO的发展现状及其政策》,2007年载《公共管理评论》第六卷。
    ①Weisbrod, Burton.,1974, "Toward a Theory of the Voluntary Non-profit sector in Three-sector Economy", In E. Phelps. Eds. Altruism Morality and Economic Theory, New York:Russel Sage.
    ① Hansmann, Henry.,1980(89), "The Role of Nonprofit Enterprise", Yale Law Journal,pp.835-901.
    ①Salamon,L.M."Rethinking Public Management:Third-party Government and the Changing Forms of Government Action",Public Policy.1981,29(3),pp.255-275.
    ②萨拉蒙提出“志愿失灵”可分为四种类型:慈善筹款不足、慈善的特殊性,慈善的家长式作风、慈善的的业余性。见《非营利部门的崛起》,谭静(译),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3期② Lester Salamon, 1994(7-8), "The Rise of the Non-Profit Sector", Foreign Affairs, New York.
    ③王名、刘培峰等: 《民间组织通论》第34页,时事出版社,2004年。
    ①Wuthnow, Robert.,1991, Between States and Markets:The Voluntary Sector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N.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pp.5-25.
    ②Gidron,Benjamin,Kramer,Ralph &Salamon,L.M.1992, Government and The Third Sector,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
    ③James M. Buchanan. "An Economic Theory of Clubs", Economics.32 (February),1965, pp.1-14; James G. March and Johan P. Olsen. Rediscovering Institutions:The Organizational Basis of Politic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1989.
    ④查尔斯·沃尔夫: 《市场或政府:权衡两种小完善的选择》,谢旭译,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第132页;[英]鲍勃·杰索普:《治理的兴起及其失败的风险:从经济发展为例的论述》,《国际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第36页。
    ⑤刘丽雯: 《非营利组织:协调合作的社会福利服务》,台湾双叶书廊有限公司,2004年,第29-32页。
    ⑥2009年12月,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授埃莉诺·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om),以其在经济管理分析,特别是在公共资源管 理分析方面的卓越贡献,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女性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所谓公共池塘资源,亦即公共财产资源。她在其论著中深入地探讨了政府、市场、自主管理这三种公共资源治理模式的利与弊以及适用条件,首次系统地阐释了自主治理的集体行动逻辑,提出了克服集体行动困境的理论架构。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0、41页。
    ②童世骏: 《“社会主义今天意味着什么?”——1989年以后西方左翼人士的社会主义观》, 《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③俞可平: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历史地位》,载《中国社会科学》,1993第4期。
    ④王岩: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探析——兼论“市民社会”理论的现代意义》,载《江海学刊》,2000年第4期。
    ⑤莱斯特·M·萨拉蒙等:《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国际指数》,陈一梅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62页;莱斯特·M·萨拉蒙等:《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贾西津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8-25页。 ①托克维尔: 《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1991年。
    ②王名、刘培峰等: 《民间组织通论》,时事出版社,2004年,第50页; 麦克尔·爱德华兹(Michael Edwards): 《公民社会》(2004年由Polity Press出版,该书为目前国际关于公民社会集大成之作。由陈一梅翻译,连续登载在《中国非营利评论》第2卷至第4卷)。
    ①周大鸣、秦红增: 《人类学视野中的文化冲突及其消解方式》、《民族研究》2002年第4期。
    ②李小云主编: 《谁是农村发展的主体》,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年版,第61页。
    ③20世纪90年代中期,联合国开始倡导以“权利为基础”的发展,将人的权利作为发展的途径和目标,并规定了以促进和尊重人权作为发展援助的要素。
    ①弗朗兹·博厄斯著: 《人类学和现代生活》(1928),杨成志译述,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48页另见《原始人的心智》(1911),项龙、王星译,国际文化出版社,1989年。
    ②Malinowski, Bronislaw Kaspar.1922, Ar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 London;马凌诺斯基著:《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梁永佳,李绍明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文化论》费孝通等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
    ①A.R.拉德克利夫-布朗著《社会人类学方法》,夏建中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2、60页。
    ②克利福德·格尔兹著: 《地方性知识-解释人类学论文集》, 王海龙、张家译,中央编译局,2000年,第19页。另见《文化的解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③周大鸣、秦红增: 《参与式社会评估:在倾听中求得决策》,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5页。
    ④叶敬忠、王伊欢: 《发展项目中“发展”与“参与”的概念》,载《参与式方法在发展项目中的应用研讨会论文集》,2001年。
    ①邓国胜: 《非营利组织评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3页;王名: 《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页;马庆钰: 《非政府组织管理教程》,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第8-12页。
    ①邓国胜: 《非营利组织评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马庆钰: 《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与管理》第16页认为是12大类27分类,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年。②莱斯特.M.萨拉蒙、S.沃加斯.索可洛斯基等: 《全球公民社会——非利部门国际指数》,陈一梅等译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4-15页,第378-485页。
    ①王绍光: 《多元与统一——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等。
    ① Internal Revenue Servic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the Treasury, "Letter from the Director ", EO Annual Report and FY 2009 Work Plan, pp.1.②参见徐彤武: 《美国民间组织:身份、事业和运行环境》载于黄晓勇主编《中国民间组织报告》(2009-2010)第193-198页。
    ③参见国务院1998年发布施行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以及2004年颁布的《基金会管理条例》, http://www.mca.gov.cn/policy/index.asp。
    ④中国民间网:200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表》。
    ①王名: 《中国的非政府公共部门(上)》,载《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5期;邓国胜: 《两种NGO:此要发展彼要改革》,2004年5月26日《中国社会报》。
    ②王名: 《中国NGO的发展现状及其政策分析》,载《公共管理评论》(第六卷),第140页。
    ③贾西津: 《第三次改革——中国非营利部门战略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④万江红、张翠娥: 《近十年我国民间组织研究综述》, 《江汉论坛》2004年第8期。
    ⑤陶传进: 《社会公益供给》,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78-179页。
    ⑥王名、贾西津: 《中国NGO的发展分析》, 《管理世界》,2002年第4期。
    ①赵黎青: 《从比较的角度看非政府组织、改革和社会转型》,见《非营利部门与中国发展》,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3页。
    ②参见刘春湘《非营利组织治理结构》,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等。
    ①《2007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社会组织部分)》,中国社会组织网,2008年6月15日。
    ①通常所说的适应(adapatation)是指地球上的生物种群通过自身变化与周围环境达成协调并繁衍下去的过程。人类的适应则包括生物性适应和文化适应。参见Daniel G Bates, Elliot M Franklin:Cultural Anthropology, Pearson Education Inc.,2003。
    ②詹姆斯·盖拉特:《21世纪非营利组织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3页:陈小春:《市场经济与非营利组织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6-8页;马庆钰:《非政府组织管理教程》,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第31-35页。
    ①《中国罕见病》创刊号,2010年5月。
    ①《北京晚报》2010年1月2日。
    ②《新民晚报》彭北异/文,2009年3月。
    ①以上活动,分别见《瓷娃娃》2010年6月、12月,第8期及第10期。
    ②雅秀同心社成立于2007年,是北京三里屯雅秀服装市场内广大商户和员工自发成立的公益组织。通过一系列捐助活动,回馈社会。
    ①《志愿者工作手册》共分:前言,基本概念、基本原则、行为规范、志愿者管理、志愿者交流、志愿者评估、志愿激励、志愿者招募、志愿者培训、如何退出、我们应该、通过、修改本手册,共14个章节。
    ①黄如方:《定位、宣传、规范管理与合作,一个都不能少!》(杨莉文),《瓷娃娃》第6期,2010年1月。
    ①瓷娃娃关怀协会主办: 《首届瓷娃娃全国病人大会》特刊,2010年。
    ②壹基金是由著名影星李连杰发起的立足于中国的国际公益组织,初挂靠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的名下。壹基金于2008年起每年评选一次“典范工程”,评选出一批公益典范组织,给予不同数额的资金奖励,支持机构发展。2011年1月11日开始以“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亮相。
    ①王锡源:《我国社会救助中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协作机制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2月,15-20页。
    ①参见米德: 《萨摩亚人的成年》,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本尼迪克特: 《文化模式》,王炜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年,228—229页。
    ②俞可平: 《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页。
    ①王杰、张海滨、张志洲: 《全球治理中的非政府组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6页。
    ①李源唆: 《国际关系与NGO》第23页,中国社科院博士论文。
    ②王杰、张海滨、张志洲: 《全球治理中的非政府组织》,北京大学出版利,2004年第37页。
    ③胡益芬: 《“参与式治理”——第三部门与政府关系探析》, 《重庆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合、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①李新苗:《完善有利于民间组织发展的法规体系》,载魏定仁主编《中国非营利组织法律模式论文集》,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年,第157——160页。
    ②例如:2006年10月16日深圳市民政局办公室印发的《深圳市资助社区民间组织从事社区服务暂行办法》;2007年4月20日上海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印发的《关于促进浦东新区民间组织发展的若干意见》;2008年9月28印发的《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发展和规范我省社会组织的意见》:2004年11月11日的印发的《黑龙江省民政厅关于加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培育发展和登记管理工作的意见》等等。
    ③刘培峰: 《社团管理制度的比较分析:从中国的许可登记制度出发》,载吴下章主编《社会团体的法律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80页。
    ①谢海定: 《中国民间组织合法性困境》, 《法学研究》,2004年第2期。
    ②根据俞可平在《对中国公民社会若干问题的管见》(载高丙中、袁瑞平主编《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蓝皮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9页)所说,我国这类未经登记的非政府组织有300-800万个之多。
    ③吴玉章:《双重管理原则:历史、现状和完善》,载黄晓勇主编:《中国民间组织报告》(2009-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80页。
    ④高丙中等: 《传统草根社团迈向公民社会的历程:河北一个庙会组织的例子》,载高丙中、袁瑞军主编《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蓝皮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99-412页。
    ①黄晓勇主编: 《中国民间组织报告》(2009-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41页。
    ②刘国胜: 《中国NGO问卷调查的初步分析》,中国社会组织网,2006年5月31日
    ①周志忍、陈庆云: 《道德驱动的自律与制度化自律——希望工程公共责任和监督机制研究》, 《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3期。
    ②《谁来执掌760亿地震捐赠》,2009年8月12日《中国青年报》; 《红基金的公信力到底靠什么》,2009年6月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1+1》。
    ③参见《社会组织发展资源争夺战,欺诈挪用善款凸显》,2009年9月27日《法制日报》; 《社科院发布报告:中介组织腐畋己成腐败重灾区》,2009年2月5日《人民日报》等。
    ①王名: 《中国NGO的发展现状及其政策分析》, 《公共管理评论》(第六卷)2007年第134页; 《关于改革我国民间组织双重管理体制的建议》,http://www.china.com.cn/2007lianghui2007-03/14content-7960561htm.
    ①吴玉章:《双重管理原则:历史、现状和完善》,载黄晓勇主编《中国民间组织报告》(2009-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②黄晓勇主编: 《中国民间组织报告》(2009-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55页。
    ③《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培育发展和登记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民政部,2003年10月29日。
    ①《关于促进慈善类民间组织发展的通知》,民政部,2005年12月8日。
    ②《中共深圳市办公厅、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发展和规范我市社会组织的意见>的通知》,深办发[2008]66号。
    ③叶晓彦:《社会组织可直接登记》,《北京晚报》,2011年2月26日。
    ①王名: 《中国NGO的发展现状及其政策分析》, 《公共管理评论》第六卷,2007年第145页。
    ②《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出台共列入64件立法条目》,新华网,2008年10月29日。
    ①《关于加快推进行业协会改革与发展的意见》,鲁办发[2008]48号。
    ②1987年,党的十三大曾明确提出制定结社法的立法任务,并委托民政部起草结社法草案。从1987年开始, “民政部按照国务院指未,开始了结社立法的工作,经过五年多的努力,十易其稿”,于1993年报送国务院。但至今尚未正式出台。参见《民政部杨衍银副部长在北京市第三次社会团体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3年12月4日),载民政部社团管理司管理处编《社会团体管理工作手册》(内部资料),1996年7月第22页。
    ①徐彤武:《美国民间组织:身份、事业和运行环境》,黄晓勇主编:《中国民间组织报告》(2009-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英国政府与民间组织:战略、政策与措施》,黄晓勇主编《中国民间组织报告》(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①徐宇珊、韩俊魁: 《非营利组织筹款模式——兼论世界宣明会筹款模式》,载《中国非营利评论》第四卷第174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②顾晓今、甘东宇: 《国际化:中国青基金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中国青年科技》1999年第10期。
    ③从1987年开始发行的福利彩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募捐形式。彩民在购买彩票时,实际就与发行机构达成了约定:即募集资金用于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社会公益事业,故彩民购买彩票的同时也实施了社会捐赠。
    ①莱斯特.M.萨拉蒙、S.沃加斯·索可洛斯基等: 《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国际指数》,陈一梅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1页。
    ②http://www.chinainnovations.org/showNews.html?id=6DAA6123978C388CIAS493DD21A4073D.
    ①赵黎青: 《非营利部门与中国发展》,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②《瓷娃娃》第9期,2010年9月。
    ①马伊显、杨团: 《公司与社会公益》,华夏出版社,2002年。
    ②《社会组织成为吸纳大学生就业重要渠道》,2009年6月18日《人民日报》
    ③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 《关于社会组织专职工作人员参加养老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劳动部发[2008]11号。
    ①《上海市静安区积极探索社会组织发展新路》,http//www.chinanpo.gov.cn;《“1+5+X”新模式服务静安,社会组织吹响集结号》,http//www.chinanpo.gov.cn。
    ②《网络监督:蓬勃中呼唤规范》,2002年2月3日《人民日报》。
    ③2010年7月8日,由35家基金会发起成立的基金会中心网正式运行,截至目前可“一网打尽”全国1858家公募、非公募基金会的基本信息、公益项日以及财务使用情况,这预示着公益慈善信息透明迈入新阶段。
    ①志愿服务,从其服务形式的角度理解,主要分有组织的志愿服务及非组织的志愿服务。参见陈武雄:《志愿服务理念与实践》,台湾,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②参见黄晓勇主编:《中国民间组织报告》(20092010),第11——13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①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 《2008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http://www.ca.gov.cn/accessory/2009310160957.doc.
    ②宋宗合: 《社区志愿者:飙飞还是常态?》,2008年12月18日《公益时报》。
    ③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 《2008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服告》,http://www.mca.gov.cn/accessory/2009310160957.doc.
    ① 《广州市志愿服务条例>安排志愿者抢险应购买保险》,广州日报,2008年12月4日。
    ①叶晓彦: 《志愿者有望纳入统一资料库》, 《北京晚报》,2011年2月12日。
    ②叶晓彦等: 《全市出现10支专业志愿者队伍》, 《北京晚报》,2010年12月4日
    ③王名: 《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43页;徐彤武: 《美国民间组织:身份、事业和运行环境》,载黄晓勇主编《中国民间组织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256—258页。
    ①根据英国内阁第三部门办公室的最新定义,还应包括宗教数组织、合作社和互助组。见"Office of the Third Sector-Putting the Sector at the Heart of Government", www.cabinetoffice.gov.uk/thirdsector。
    ② Cabinet Office,Strategy Unit Research Report:Private Action,Public Benefit,September 2002,pp.15.
    ①参见徐彤武: 《英国政府与民间组织:战略、政策与措施》,载黄晓勇主编: 《中国民间组织报告》(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313-235页。
    ①House of Commons, Committee of Public Accounts, "Working with the Voluntary Sector", Thirty-second Report of Session 2005-2006, published on 2 March 2006 by Authority of the House of Commons, The Stationary Office Limited, London, pp.3,7-8.
    ①HM treasury and Home Office, Next Steps on Volunteering and Giving in the UK, Discussion Document, December 2002,,pp.20. www. communities.homeoff ice. gov. uk.
    ② Cabinet Office, "For the Record-office of the Third Sector", www.cabinetoffice.gov.uk.,2006.
    ③徐彤武: 《英国政府与民间组织:战略、政策与措施》,黄晓勇主编《中国民间组织报告》(2008),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332-334页。
    (?)HM treasury and Home Office, Next Steps on Volunteering and Giving in the UK, Discussion Document, www.communities.homeoffice.gov.uk. December2002, pp.20-26.
    ①2002年4月30日,全英国隆重庆祝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登基50周年。女王在向议会两院发表的特别演讲中宣布了政府设立“女王志愿服务奖”的决定。
    ②The Office of the Third Sector, Partnership in Public Services:An Action Plan for Third Sector Involvement, December 2006, www.cabinetoffice.gov.uk/third sector/volunteering.
    ②见2006年9月28日《泰晤士报》。
    ①HM treasury and Home Office, Next Steps on Volunteering and Giving in the UK, Discussion Document, www.communities.homeoffice.gov.uk. December2002, pp.20-26.
    ②The Office of the Third Sector, Partnership in Public Services:An Action Plan for Third Sector Involvement, December 2006, www.cabinetoffice.gov.uk/third sector/volunteering.
    1、鲍勃·杰索普:《治理的兴起及其失败的风险:从经济发展为例的论述》,《国际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2、毕向阳、范阳:《弱势群体:话语生产及社会建构》,《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4年9月,第12卷第三期。
    3、薄慕州:《追寻一己之福:中国古代的信仰世界》,(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版。
    4、本尼迪克特(Bencdict, Ruth Fulton):《文化模式》(1934年),王炜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5、本尼迪克特(Bencdict, Ruth Fulton):《菊与刀》(1946年),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6、查尔斯·沃尔夫:《市场或政府:权衡两种不完善的选择》,谢旭译,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版。
    7、陈光金: 《社会收入差距扩大, 基尼系数达0.5》,http://business.sohu.com/20101215/n278315457.shtml。
    8、陈小春:《市场经济与非营利组织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9、 《成骨不全症指南》(2007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骨质疏松症及骨骼疾病全国资源中心、美国成骨不全症基金会共同组织编注,瓷娃娃关怀协会志愿者翻译组翻译,2009年
    10、 《瓷娃娃》,瓷娃娃关怀协会,1-10期,2009-2010年。
    11、崔开云:《今年来我国非政府组织研究述评》,载《东南学术》,2003年第3期。
    12、邓国胜:《非营利组织评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3、邓国胜:《两种NGO:此要发展彼要改革》,2004年5月26日《中国社会报》。
    14、邓国胜:《中国NGO问卷调查的视频分析》,http\\www.chinanpo.gov.cn\cn\web\showBullte-tin.do?id=157978&dic tionid=1835
    15、 《调查称近5成受访党政干部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西安晚报,2010年12月05日,凤凰网。
    16、范丽珠:《全球化下的社会变迁与非政府组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7、福兰克·帕金:《马克思主义与阶级理论》,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79年版。
    18、弗朗兹·博厄斯:《人类学和现代生活》(1928),杨成志译述,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19、弗朗兹·博厄斯《原始人的心智》(1911),项龙、王星译,国际文化出版社,1989年版。
    20、高丙中等:《传统草根社团迈向公民社会的历程:河北一个庙会组织的例子》,载高丙中、袁瑞军主编《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蓝皮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1、沟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素介然、龚颖译,中华书局,1997年版。
    22、顾建键:《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与管理---中国和加拿大比较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3、顾晓今、甘东宇:《国际化:中国青基金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中国青年科技》1999年第10期。
    24、 《关于促进慈善类民间组织发展的通知》,民政部,2005年12月8日。
    25、 《关于改革我国民间组织双重管理体制的建议》,http://www.china.com.cn/2007lianghui2007-03/14content-7960561htm
    26、 《关于加快推进行业协会改革与发展的意见》,鲁办发[2008]48号。
    27、 《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培育发展和登记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民政部,2003年10月29日。
    28、 《管子·轻重甲》。
    29、 《管子·牧民》。
    30、 《广州市志愿服务条例>安排志愿者抢险应购买保险》,广州日报,2008年12月4日。
    31、郭国庆:《现代非营利组织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2、国务院1998年发布施行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以及2004年颁布的《基金会管理条例》,http://www.mca.gov.cn/policy/index.asp。
    33、韩福国等:《新型产业工人与中国工会---“义乌工会社会化维权模式”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4、 《汉书》卷二七,《五行志》中之下。
    35、何磊:《弱势群体:总理说的是哪些人》,《中国青年报》2002年3月7日。
    36、何清涟:《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总体性分析》,载《学习与实践》,2002年第3期。
    37、何耀明:《高职学生弱势群体的成因及求助途径》,《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3月第1期。
    38、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9、 《红基金的公信力到底靠什么》,2009年6月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1+1》。
    40、胡伟:《关于中国NGO作用的思考》,《当代经济》,2005年第7期。
    41、胡益芬:《“参与式治理”——第三部门与政府关系探析》,《重庆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42、黄焕汉:《中国社会转型及其价值冲突之化解》,载《求索》,2010年9月。
    43、黄晓勇主编:《中国民间组织报告》(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44、黄晓勇主编:《中国民间组织报告》(2009——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45、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6、克利福德·格尔兹:《地方性知识-解释人类学论文集》,王海龙、张家译,中央编译局,2000年版。
    47、莱斯特·M·萨拉蒙:《非营利部门的崛起》,谭静(译),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3期。
    48、莱斯特·M·萨拉蒙等:《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贾西津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49、莱斯特.M.萨拉蒙、S.沃加斯·索可洛斯基等:《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国际指数》,陈一梅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0、莱特·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陈强、张永强译,三联书店,2001年版。
    5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关于社会组织专职工作人员参加养老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劳动部发[2008]11号。
    52、冷明权、张智勇:《经济社团的理论与案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53、李斌:《社会排斥与中国城市住房改革制度》, 载《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第3期。
    54、李春玲:《断裂与碎片---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实证分析》,社会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55、李虹:《论非政府组织社会公信力的建设》,载《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56、李家瑞:《北平风俗志·会馆》,《北平风俗类征》,商务出版社,1937年。
    57、里贾纳·赫兹琳杰:《公共对非营利组织和政府的信任可以恢复吗?》,载《非营利组织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8、李路路、边燕杰《制度转型与社会分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9、李强:《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分层结构》,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60、李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载《北京社会科学》,2008(5)。
    61、李强:《当代中国社会分层:测量与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0年版。
    62、李小云主编:《谁是农村发展的主体》,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年版。
    63、李新苗:《完善有利于民间组织发展的法规体系》,载魏定仁主编《中国非营利组织法律模式论文集》,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年版。
    64、李亚平、于海:《第三域的兴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5、李源晙:《国际关系与NGO》第23页,中国社科院博士论文
    66、 《礼记·表记》。
    67、 《礼记·曲礼下》,孔颖达疏。
    68、林甘泉:《秦汉帝国的民间社区和民间组织》,《燕京学报》2000年第8期。
    69、林顺利、孟亚南:《国内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研究述评》,《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70、刘春湘《非营利组织治理结构》,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1、刘国胜:《中国NGO问卷调查的初步分析》,中国社会组织网,2006年5月31日。
    72、刘俊:《中国非政府组织(NGO)现状分析》,《台声·新视角》2005年5第1期。
    73、刘丽雯:《非营利组织:协调合作的社会福利服务》,台湾双叶书廊有限公司,2004年版。
    74、刘培峰:《社团管理制度的比较分析:从中国的许可登记制度出发》,载吴玉章主编《社会团体的法律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75、刘祖云:《社会转型解读》,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6、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十大阶层分析》,载《学习与实践》,2002年第3期。
    77、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与流动》,载《江苏社会科学》,2003(4)。
    78、陆学艺:《调整社会结构才能真正解决当前的发展难题》,《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0年第2期,卷首语。
    79、陆学艺、张荆、唐军主编:《2010年北京社会建设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80、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81、陆学艺:《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迁60年》,载《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6月,第10卷,第三期。
    8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83、马庆钰:《非政府组织管理教程》,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版。
    84、马伊显、杨团:《公司与社会公益》,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85、马格丽特·米德:《萨摩亚人的成年》,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86、马林诺斯基:《文化论》费孝通等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87、马凌诺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梁永佳,李绍明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88、马新:《论两汉乡村社会中的里社》,《文史哲》1998年,第5期。
    89、迈克尔·C·霍华德(Michael. C.Howard):《文化人类学》,台北:弘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年版。
    90、曼纽尔·卡斯特:《千年终结》,夏铸九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91、眉史氏:《复社纪略》卷一。
    92、 《孟子·公孙丑上》。
    93、 《孟子·尽心上》。
    94、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2008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服告》,http://www.mca.gov.cn/accessory/2009310160957.doc.
    95、民政部《2008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R/OL],新浪公益网捐助报告专栏。
    96、 《民政部杨衍银副部长在北京市第三次社会团体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3年12月4日),载民政部社团管理司管理处编《社会团体管理工作手册》(内部资料),1996年7月。
    97、欧阳恩良、潮龙起:《中国秘密社会》第4卷,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98、彼特·布劳:《不平等和异质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99、钱再见:《失业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支持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0、 (清)王应奎:《柳南随笔》卷三,111-130页,国图复制册。
    101、 《三教平心论》卷上。
    102、 《上海市静安区积极探索社会组织发展新路》;《“1+5+X”新模式服务静安,社会组织吹响集结号》,http//www.chinanpo.gov.cn。
    103、 《尚书·酒诰》。
    104、 《尚书·梓材》。
    105、 《社会组织发展资源争夺战,欺诈挪用善款凸显》,《法制日报》,2009 年9月27日。
    106、 《社科院发布报告:中介组织腐败已成腐败重灾区》,2009年2月5日《人民日报》。
    107、 《世界之秘密结社》,东方杂志社编,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
    108、 施列格:《天地会研究》,薛澄清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109、 沈中元:《全球化下非政府组织之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0、 《史记·管晏列传》。
    111、 史密斯-巴克林协会:《非营利管理》,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112、 石彤:《社会排斥:一个研究女性劣势群体的新理论视角和分析框架》,载《中国社会工作研究》(2002年第一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13、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出台共列入64件立法条目》,新华网,2008年10月29日。
    114、 《收入差距加大致国民“弱势心理”蔓延”》,《人民日报》,2010年11月11日,凤凰网。
    115、 《谁来执掌760亿地震捐赠》,2009年8月12日《中国青年报》。
    116、 宋蜀华、白振声主编:《民族学理论与方法》,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17、 宋宗合:《社区志愿者:飙飞还是常态?》,《公益时报》,2008年12月18日。
    118、 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119、 孙立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1月,第3卷第1期。
    120、 孙立平:《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及其分析模式的转换》,载《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121、 孙立平:《绝望比贫困更可怕》,《思想之翼》,2010年3月。
    122、 唐钧:《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从克服贫困到消除社会排斥》,载《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123、 陶传进:《社会公益供给》,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4、 陶鹤山:《市民群体与制度创新——对中国现代化主体的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125、 章世骏:《“社会主义今天意味着什么?”——1989年以后西方左翼人士的社会主义观》,《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26、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127、 万江红、张翠娥:《近十年我国民间组织研究综述》,《江汉论坛》,2004年第8期。
    128、 《网络监督:蓬勃中呼唤规范》,《人民日报》,2002年2月3日。
    129、 王迪:《药品价格急剧飙升、罕见病药登上最贵宝座》,《医药经济报》,2010年3月22日。
    130、 王杰、张海滨、张志洲:《全球治理中的非政府组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131、 王名:《中国社团的兴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132、 王名、刘国翰、何建宇:《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33、 王名:《中国的非政府公共部门(上)》,载《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5期。
    134、 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35、 王名、贾西津:《中国NGO的发展分析》,载《管理世界》,2002年第8期。
    136、 王名、刘求实:《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制度分析》,载王名主编《中国非营利评论》第1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137、 王名主编:《清华发展研究报告2003---中国非政府公共部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8、 王名:《中国NGO的发展现状及其政策分析》,《公共管理评论》第六卷,2007年。
    139、 王南湜:《从领域合一到领域分离》,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40、 王鹏:《论非政府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 年版。
    141、 王绍光:《多元与统一——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142、 王世刚、李修松:《中国社团史》,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43、 王卫平:《论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初步形成》,《江海学刊》2002年,第5期。
    144、 王锡源:《我国社会救助中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协作机制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2月。
    145、 王晓东:《创新弱势群体利益诉求机制,预防和化解群众性事件》,《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6(3)。
    146、 王岩:《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探析——兼论“市民社会”理论的现代意义》,载《江海学刊》,2000年第4期。
    147、 王逸舟主编《全球政治和中国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148、 魏继华:《我国弱势群体法律保障制度的构建》,河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149、 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新华网,2008年3月19日。
    150、 文军、王世军:《非营利组织与中国社会的发展》,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51、 吴南海:《论当代中国弱势群体的本质特征》,《中国集体经济·社会视野》,2008.08(下)。
    152、 吴玉章:《双重管理原则:历史、现状和完善》,载黄晓勇主编《中国民间组织报告》(2009-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153、 吴忠泽、李勇、邢军:《发达国家非政府组织管理制度》,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年版。
    154、 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155、 谢海定:《中国民间组织合法性困境》,《法学研究》,2004年第2期。
    156、 熊小叶:《社会资本与草根非政府组织筹资》,《经营管理者》,2010年5月。
    157、 徐彤武:《英国政府与民间组织:战略、政策与措施》,黄晓勇主编《中国民间组织报告》,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158、 徐彤武:《美国民间组织:身份、事业和运行环境》,载黄晓勇主编《中国民间组织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59、 徐小江:《群体性事件的结构因素分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8年2期。
    160、 徐宇珊、韩俊魁:《非营利组织筹款模式——兼论世界宣明会筹款模式》,载《中国非营利评论》第四卷第174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161、 郇建立:《慢性病与人生进程的破坏——评迈克尔·伯里的一个核心概念》,载《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5期。
    162、 《荀子·王制》。
    163、 杨炼:《和谐社会背景下社会弱势群体表达机制现状分析路径选择》,《社科纵横》,2008(9)
    164、 杨炼:《论非政府组织与社会群体的利益表达》,《湖北社会科学》,2008(10)。
    165、 杨圣敏主编:《中国民族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66、 杨幼炯:《中国政党史》,上海书店,1984年。
    167、 叶晓彦:《志愿者有望纳入统一资料库》,《北京晚报》,2011年2月12日。
    168、 叶晓彦等:《全市出现10支专业志愿者队伍》,《北京晚报》,2010年12月4日。
    169、 俞可平:《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历史地位》,载《中国社会科学》,1993第4期。
    170、 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71、 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坏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72、 俞可平:《对中国公民社会若干问题的管见》,载高丙中、袁瑞平主编《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蓝皮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173、 詹姆斯·盖拉特:《21世纪非营利组织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74、 詹姆斯.S.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邓方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175、 张淼、黄晓维:《非政府组织在救助弱势群体中的作用》,《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1月。
    176、 赵黎青:《非政府组织与可持续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77、 赵黎青:《从比较的角度看非政府组织、改革和社会转型》,见《非营利部门与中国发展》,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78、 章剑锋:《当捐赠撞见税收》,《南风窗》2010年第4期(《文摘报》2010年2月23日进行转载》。
    179、 郑杭生:《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转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80、 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2---弱势群体和社会支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81、 郑杭生:《改革开放三十年:社会发展理论和社会转型理论》,载《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182、 周大鸣、秦红增:《人类学视野中的文化冲突及其消解方式》、《民族研究》2002年第4期。
    183、 周林刚:《社会排斥理论与残疾人问题研究》,载《青年研究》,2003年第5期。
    184、 周怡:《解读社会:文化和结构的路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85、 周批改:《非政府组织的缘起与模式》,载《国外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186、 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思想渊源探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3期。
    187、 《周书·无逸》。
    188、 周志忍、陈庆云:《道德驱动的自律与制度化自律——希望工程公共责任和监督机制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3期。
    189、 朱力:《脆弱群体与社会支持》,《江苏社会科学》,1995年第6期。
    190、 朱莉·费希尔:《NGO与第三世界的政治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91、 《专家称我国弱势群体呈现扩大趋势》,人民网-《人民日报》,2010年11月25日。
    192、 庄孔韶主编:《人类学概论》第49、51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193、 《中共深圳市办公厅、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发展和规范我市社会组织的意见>的通知》,深办发[2008]66号。
    194、 《中国成骨不全症患者调查报告-成骨不全症患者生活状况》,瓷娃娃关怀协会,2008年12月。
    195、 《中国罕见病》1-2期,中国罕见病联合会,2010年。
    196、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民间组织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197、 中国民间网:《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表》,2009年。
    198、 《左传·庄公三十二年》。
    199、 《庄子·养生主》。
    200、《2007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社会组织部分)》,中国社会组织网,2008年6月15日。
    1. Bates, Daniel G and Franklin, Elliot M,2003, Cultural Anthropology, Pearson Education Inc.
    2. Buchanan,James M.. "An Economic Theory of Clubs", Economics. (February), 1965.
    3. Bury, Michael.1982, " Chronic Illness as Biographical Disruption." Sociology of Health and Illness 4(2).
    4. Bury, Michael,1988, "Meanings at risk the experience of arthritis", in Robert Anderson & Michael Bury(eds.), Living with Chronic Illness:The Experience of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London/Boston Unwin Hyman.
    5. Bury, M.1991, "The Sociology of Chronic Illness:A Review of Research and Prospects". Sociology of Health and Illness,13(4).
    6. Bury, Michael.1997, Health and Illness in A Changing Society.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7. Cabinet Office,2006, "For the Record-office of the Third Sector" www.cabinetoffice.gov.uk..
    8. Ferraro, Gary and Andreatta, Susan.2009, Cultural Anthropology:An Applied Perspective, Wadsworth Publishing Co Inc
    9. Gidron,Benjamin,Kramer,Ralph & Salamon,L.M.1992, Government and The Third Sector,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
    10. Hansmann, Henry.,1980(89), "The Role of Nonprofit Enterprise", Yale Law Journal.
    11. Hertzkovits, M.J.Hertzkovits.,1948, Man and His Work[M]. New York: Appleton-Century-Crofts.
    12. HM treasury and Home Office,2002, Next Steps on Volunteering and Giving in the UK, Discussion Document, communities.homeoffice.gov.uk.
    13. House of Commons, Committee of Public Accounts,2006, "Working with the Voluntary Sector", Thirty-second Report of Session 2005-2006, Authority of the House of Commons, The Stationary Office Limited, London
    14. Internal Revenue Servic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the Treasury, "Letter from the Director", EO Annual Report and FY 2009 Work Plan.
    15. Malinowski, Bronislaw Kaspar.1922, Ar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 London.
    16. March, James G. and Olsen,Johan P.,1989, Rediscovering Institutions:The Organizational Basis of Politics, New York:The Free Press.
    17. Mead, M,1963(4),"Socialization and Enculturation", in Current Anthropology.
    18. Office of Third Sector,2006, "Putting the Sector at the Heart of Government", www.cabinetoffice.gov.uk/thirdsector.
    19. Salamon, Lester.M,1981, "Rethinking Public Management:Third-party Government and the Changing Forms of Government Action", Public Policy. 29(3).
    20. Salamon, Lester.M.,1994(7-8), "The Rise of the Non-Profit Sector", Foreign Affairs, New York.
    21. The Office of the Third Sector,2006, "Partnership in Public Services:An Action Plan for Third Sector Involvement", www.cabinetoffice.gov.uk/third sector/volunteering.
    22. Weisbrod, Burton.,1974, "Toward a Theory of the Voluntary Non-profit sector in Three-sector Economy", In E. Phelps. Eds. Altruism Morality and Economic Theory, New York:Russel Sage.
    23. Wuthnow, Robert.,1991, Between States and Markets:The Voluntary Sector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N.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