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三至五世纪鄯善国收养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我国新疆境内出土的怯卢文文书,主要记录的是公元三至五世纪鄯善王国的社会生活。收养行为的存在便是其社会生活现象之一
     这一时期,鄯善王国已经出现了收养契约,并且具有了一些基本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收养契约,在行文格式上分为三个部分;内容上则具体包含一些基本的构成要素。收养契约中的日期构成方式较为特别,是以国王在位的年数来表示的。日期的这一表达方式与该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但归根结底是受中原内地文化与外来文化共同影响的结果。收养契约一般由具有政府职官身份的专门的书写人负责书写。这些书写人多是奉执政官之命或是应当事人之请求负责契约文件的书写工作。对收养之事作证的人,一般有多个,他们拥有不同的身份,主要来自统治阶层当中的政府官员、宗教人士、名门显贵。在收养契约中,有专门针对收养双方或是收养契约本身进行说明的声明语。它一方面反映了收养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另一方面反映出了这一时期鄯善王国的法律状况。
     作为收养人,他们的身份也是多种多样,既有政府官员、僧侣、普通百姓,还有处于底层社会当中的奴仆。收养人在有无亲生子女的情况下都可以收养养子(女),对于养子(女)的来源则没有过多的要求和限制。收养的养子(女)年龄有大有小,这与其收养的目的有着直接的关系。收养人对养子(女)具有人身所有权、买卖权和控告的权利,同时他们也要担负起支付抚养费、抚养养子(女)并为其操办婚事的义务。此外,与收养人有关的一些亲属们也对养子(女)具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这一时期,该地区存在着收养养女略多于收养养子的现象,这与该地区的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
     被收养的养子(女)们也有着不同的出身。他们主要来自于奴仆之家、僧人之家、普通百姓家庭当中。他们之所以会被送养,主要是由于家庭遭遇变故、被父母遗弃或是其它一些不明原因。被收养者在继承收养人的家长权、财产权的同时,也要担负起照顾收养人家庭的重担。此外,养子(女)们还具有一定的控告权。养子(女)原来家中的亲属们有收取抚养费和控告的权利,而其应尽的义务就是不再与养子(女)们有所牵扯,不得干涉养子(女)们在养父母家中的新生活。
     从收养问题当中折射出了这一时期鄯善王国的社会生活状况:鄯善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奴仆有了一定的自由权,人权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该地区的经济状况仍停留在一定的发展程度上,以以物易物的方式支付抚养费便是其典型的表现。鄯善僧人娶妻生子或是收(送)养养子(女)的世俗生活,则是受鄯善世俗佛教、地理环境、国家政策、人性本然的心理需求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比较注重维护其收养权益,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这既是国法的要求,也是其乡规民约的具体体现和反映。在鄯善王国内,家庭结构主要是以直系血亲为纽带组成的“核心型”大家庭。家庭人际关系则主要表现为夫妻、父子(女)、兄弟、主仆四种关系。这一时期的婚姻状况亦呈现出多样化复杂的特点。
This batch of the Kharosthi documents unearthed in xinjiang of China, and its mainly records about the social life of ShanShan country in three to five century AD. The existence of adoption behavior is one of the phenomena in social life.
     When three to five century AD, ShanShan country had appeared the adoption contract at the time of adoption of adopted children. This adoption contract has some basic characteristics, mainly manifested in two aspects of content and form. From writing format, the adoption contract was made up three parts. From the content, it contains some basic elements. Adoption of date of the contract way is more special, its expression based on the number of years of the reign of king. The date form of expression is related with the location in the area, is affected to the result of the mutual influence by the inland of central plains and foreign culture. The writing person of adoption contract is government personnel official, their writing must conform to executive orders or according to the request of the parties, their responsible for document writing work. The witness of has multiple to proof adoption, and the witness to testifies to the adoption have different identity, mainly from government officials of the upper ruling class or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dignified noble, religious people in the society. The statement in the adopt contract is instructions in adopted occurring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adoption related. The object of statement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aspects:on the one hand, its aim at the adopter or adopter in view of their rights and duties; On the one hand, this file is for issue of adoption contract. It reflects the legal status of ShanShan country from three to five centuries AD.
     There are four types of people as the main adoptive parent, they are officials in the region government, slaves, monks and ordinary people. Whether the adopter families had thier own's children or no their own's children, they also can be adopted the children. The adoptees without too many restrictions for their source. The age of adopted children have old or young in this period, this has relationship with purpose of adoption directly. Adopter has the right of ownership, the right to buy and sell and charge. At the same time, they also undertake an obligation to pay child support to the person placing out the child, raising foster children, and make arrangements for marriage of adopted children. The relatives of the adopter have certain rights and obligations to adopted children. The adoption of daughters more than adopted son in actual adoption, it is closely relationship with local customs.
     The foster children has different origins. They come from the slave house, monk's home and the ordinary families. They was sent to be as foster children because the reasons of domestic calamity, discarded by his parents, or other reasons. Adopted children have rights in the three aspect of inheritance property, the head of family and to charge. They also should take care of the family burden of adoptive parents. The relatives of adoptees also have the right to collect of charge of adoptees and appeal, its duty is no longer contact with their child and interfere with their lives in new family after the child is adopted.
     To sum up, through these adoption contents, it profoundly reflects the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family situation of ShanShan country:ShanShan country is in transition from slavery to the feudal system during this period. The situation of slave's human rights has improved to some extent, they have some freedom in a certain. Its way to trade mainly by the barter system in the region at this period, it showed that its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still stay in a certain extent. The secular buddhism of Shanshan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secular life for buddhist monks. People have strong legal consciousness and pays more attention to defend its adoption in their daily lives. This is bo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ational law as well as the local rules. As a link to a direct lineal family structure of Shanshan country mainly composed of a type of core" family in this period. Family relationships is mainly shown that husband and wife, father and son (daughter), brothers, master and servant this four relations. This period of marital status also presents the diversified complex characteristics.
引文
①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173灭。
    ② (清)阮元:《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801页。
    ③ (清)阮元:《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723页。
    ④ 王晓丽:《店五代拟制血亲研究》,《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一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
    ① 马雍:《古代鄯善、于阗地区怯卢文字资料综考》,《西域史地文物丛考》,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60页。
    ① 马雍:《古代鄯善、于阗地区佉卢文字资料综考》,《西域史地文物丛考》,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65页。
    ② 马雍:《古代鄯善、于阗地区佉卢文字资料综考》,《西域史地文物丛考》,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60页。
    ③ 马雍:《新疆所出佉卢文的断代问题——兼论楼兰遗址和魏晋时期的鄯善郡》,《西域史地文物丛考》,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89页。
    ④ 马雍:《古代鄯善、于阗地区佉卢文字资料综考》,《西域史地文物丛考》,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60页。
    ⑤ 马雍:《新疆所出佉卢文的断代问题——兼论楼兰遗址和魏晋时期的鄯善郡》,《西域史地文物丛考》,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89页。
    ① 马雍:《新疆所出怯卢文的断代问题——兼论楼兰遗址和魏晋时期的鄯善郡》,《西域史地文物丛考》,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89页。
    ② 林梅村:《西域文明——考古、民族、语言和宗教新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年,第164页。
    ③ 林梅村:《沙海古卷——中国所出怯卢文书(初集)》(以下均简称为《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12页。
    ④ 马雍:《新疆所出怯卢文的断代问题——兼论楼兰遗址和魏晋时期的鄯善郡》,《西域史地文物丛考》,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89页。
    ⑤ 马雍:《东汉后期中亚人来华考》,《西域史地文物丛考》,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56-58页。
    ⑥ 林梅村:《沙海古卷——中国所出怯卢文书(初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12页。
    ⑦ T·巴罗:《新疆怯卢文书的语言》,林梅村译,《新疆文物》,1989年第3期,第104页。
    ⑧ T·巴罗:《新疆怯卢文书的语言》,林梅村译,《新疆文物》,1989年第3期,第105页。
    ① 薛宗正主编:《中国新疆古代社会生活史》,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53-154页。
    ② 刘文锁:《沙海古卷释稿》,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7-8页“佉卢文书出士统计”表。
    ③ 王冀青:《拉普生与斯坦因所获佉卢文文书》,《敦煌学辑刊》,2000年第1期,第21-24页。
    ④ A-M-Boyle, E-J-Rapson, E-Senart, P·S·Noble:Kharosthi Inscriptions Discovered by Sir Aurel Stein in Chinese Turkestan, part Ⅰ,Ⅱ,Ⅲ, Oxford:at the Clarendon Press,1920,1927,1929.
    ① 张秀萍:《布娄及其对斯坦因所获怯卢文文书的研究》,兰州: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5月,第20页。
    ② Thomas Burrow:'Further Kharosthi Documents from Niya',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ial Studies, London University, Vol.9, No.l,1937, pp.111-123.
    ③ 林梅村:《新疆怯卢文书释地》,《西北民族研究》,1989年第1期,第72页。
    ④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13页。
    ⑤ 刘文锁:《沙海古卷释稿》,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4页。
    ⑥ 苗普生、田卫疆主编:《新疆史纲》,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36页。
    ⑦ 马雍:《古代鄯善、于阗地区怯卢文字资料综考》,《西域史地文物丛考》,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68页。
    ⑧ 马雍:《怯卢文》,《中国民族古文字会议》,《西域史地文物丛考》,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160页。
    ⑨ 刘文锁:《沙海古卷释稿》,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页。
    ① T.Burrow:A Translation of the Kharosthi Documents from Chinese Turkestan,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London,1940.
    ② 王冀青:《拉普生与斯坦因所获怯卢文文书》,《敦煌学辑刊》,2000年第1期,第25页。
    ③ Thomas Burrow:'Further Kharosthi Documents from Niya',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ial Studies, London University, Vol.9, No.1,1937, pp.111-123.
    ① T.Burrow:A Translation of the Kharosthi Documents from Chinese Turkestan,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London,1940.
    ②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
    ③ 刘文锁:《沙海古卷释稿》,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65-388页。
    ④ 王冀青:《拉普生与斯坦因所获怯卢文文书》,《敦煌学辑刊》,2000年第1期,第25页。
    ①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38、48、52、54、212、130、132—133、133—-134、135—136、136、138—139、151、154、319页。
    ② T·巴罗:《新疆出士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81、108—109、109、115、146页。
    ③ 马雍:《怯卢文》,《西域史地文物丛考》,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160页。
    ④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31页。
    ⑤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264-265页。
    ⑥ T·巴罗:《新疆出士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
    ⑦ 王冀青:《拉普生与斯坦因所获怯卢文文书》,《敦煌学辑刊》,2000年第1期。
    ⑧ A-M-Boyle, E-J-Rapson, E-Senart, P-S-Noble:Kharosthi Inscriptions Discovered by Sir Aurel Stein in Chinese Turkestan, part Ⅰ,Ⅱ,Ⅲ, Oxford:at the Clarendon Press,1920,1927,1929.
    ⑨ T-Burrow:A Translations of the Kharosthi Documents from Chinese Turkestan. James G. Forlong Fund Series Vol. XX,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London,1940.
    ① 王冀青:《拉普生与斯坦因所获怯卢文文书》,《敦煌学辑刊》,2000年第1期。
    ② T.Burrow:Further Kharosthi Documents from NiYa,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Studies, London University, Vol.9, No.1,1937, pp.111-123.
    ③ T.Burrow:The Language of the Kharosthi Documents from Chinese Turkesta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7.又参见(英)T·巴罗:《新疆怯卢文书的语言》,林梅村译,《新疆文物》,1989年第3期。王冀青:《拉普生与斯坦因所获怯卢文文书》,《敦煌学辑刊》,2000年第1期,第24页。
    ④ (日)榎一雄:《关于法显所经鄯善国》,《东方学》第34辑,1967年。
    ⑤ (日)长泽和俊:《丝绸之路史研究》,钟美珠译,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22-150、151-168页。
    ⑥ (日)莲池利隆:《怯卢文字资料与遗迹群的关系》,《中日共同尼雅遗迹学术调查报告书》(第二卷),中日共同尼雅遗迹学术考察队编,京都:中村印刷株式会社,1999年,第245-259页。
    ⑦ (美)邵瑞祺:《尼雅新出的一件怯卢文书》,黄盛璋译,《新疆社会科学》,1986年第3期。
    ⑧ (美)邵瑞祺:《中亚新出土的两件怯卢文书》,杨富学、黄建华译,《新疆文物》,1992年译文专刊。
    ⑨ (印度)B·N米克尔杰:《有关鄯善王国与贵霜帝国的怯卢文书》,朱新译,《新疆文物》,1989年第4期。
    ① T·巴罗:《新疆出土怯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研究所印,1965年。
    ②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
    ③ 孟凡人:《楼兰鄯善简牍学年代学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
    ④ 刘文锁:《沙海古卷释稿》,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⑤ 赵俪生:《新疆出土佉卢文简书内容的考释和分析》,《兰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79年第1期。
    ⑥ 马雍:《新疆所出佉卢文书的断代问题——兼论楼兰遗址和魏晋时期的鄯善郡》,《文史》第7辑,1980年。
    ⑦ 殷雯:《鄯善国法律初探》,《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7年第3期。
    ⑧ 林梅村:《新疆尼雅发现的佉卢文契约考释》,《考古学报》,1989年第1期。
    ⑨ 林梅村:《怯卢文时代鄯善王朝的世系研究》,《西域研究》,1991年第1期。
    ⑩ 土登班玛:《鄯善佉卢文书所见王号考——兼论所谓“侍中”》,《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2年第3期。
    11 黄振华:《怯卢文贵霜王号研究》,《西域考察与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9月。
    ① 张婧:《三至五世纪奴隶疏离原主史题考——以怯卢文书为据》,《社会科学家》,2012年第1期。
    ② 钱伯泉:《魏晋时期鄯善国的土地制度和阶级关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2期。
    ③ 杨富学:《怯卢文所见鄯善国之货币——兼论与回鹘国之货币关系》,《敦煌学辑刊》,1995年第2期。
    ④ 林梅村:《尼雅96A07房址出土怯卢文残文书考释》,《西域研究》,2000年第3期。
    ⑤ 刘文锁:《怯卢文契约文书之特征》,《西域研究》,2003年第3期。
    ⑥ 刘文锁:《说一件怯卢文离婚契》,《西域研究》,2005年第3期。
    ⑦ 卫斯:《从怯卢文简牍看精绝国的葡萄种植业——兼论精绝国葡萄园土地所有制与酒业管理之形式》,《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⑧ 张婧:《三至五世纪新疆南部社会史状研究——以奴隶买卖的怯卢文文书为据》,《社会科学家》,2011年第4期。
    ⑨ 张婧:《鄯善国骆驼用途归类初探》,《社会科学家》,2012年第2期。
    ⑩ 有关汉怯二体钱的相关研究,主要有:(英)克力勃:《和田汉怯二体钱》,姚朔民编译,《中国钱币》,1987年第2期;林梅村:《再论汉怯二体钱》,《中国钱币》,1987年第4期;刘文锁:《安迪尔新出汉怯二体钱考》,1991年第3期;土登班玛:《关于新疆所出汉——怯二体钵及其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4年第1期;陈友健:《于阗汉怯二体铅钱浅析》,《广西金融研究》,2004年增刊。
    ① 黄振华:《魏晋时期楼兰鄯善地区佛教研究札记——佉卢文沙门名号考证》,《民族研究》,1996年第4期。
    ② 林梅村:《新疆营盘古墓出土的一封佉卢文书信》,《西域研究》,2001年第3期。
    ③ 夏雷鸣:《从“浴佛”看印度佛教在鄯善国的嬗变》,《西域研究》,2000年第2期。
    ④ 夏雷鸣:《从佉卢文文书看鄯善国僧人的社会生活——兼谈晚唐至宋敦煌世俗佛教的发端》,《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2005年。
    ⑤ 夏雷鸣:《从佉卢文文书看鄯善国佛教的世俗化》《新疆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⑥ 许娜:《鄯善国世俗佛教研究》,兰州:西北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5月。
    ⑦ 许娜、赵学东:《档案文献中的鄯善国佛教戒律研究初探》,《档案》,2009年第2期。
    ⑧ 马雍:《新疆佉卢文书中的koava即氍考——兼论渠搜古地名》,《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议论文》,1980年。
    ⑨ 林梅村:《新疆佉卢文书释地》,《西北民族研究》,1989年第1期。
    ⑩ 马雍:《佉卢文》,《中国民族古文字会议论文》,1982年。
    11 马雍:《古代鄯善、于阗地区佉卢文字资料综考》,《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议论文》,1980年。
    12 吴焯:《从佉卢文材料看cina一词的本源及其成立的年代》,任继愈主编,《国际汉学》第9辑,郑州: 大象出版社,2003年。
    ① 马雍:《新疆所出怯卢文书的断代问题》,《文史》第7辑,1979年。
    ② 林梅村:《中国所出怯卢文书研究综述》,《新疆社会科学》,1988年第2期。
    ③ 林梅村:《楼兰新发现的东汉怯卢文考释》,《文物》,1988年第8期。
    ④ 林梅村:《中国所出怯卢文的流散与收藏》,《考古》,1992年第1期。
    ⑤ 林梅村:《中国所出怯卢文研究目录(1875—1992》,马大正、王嵘、杨镰主编,《西域考察与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
    ⑥ 林梅村:《尼雅遗址新发现的鄯善王童格罗伽纪年文书考》,马大正、杨镰主编,《西域考察与研究续编》,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
    ⑦ 林梅村:《怯卢文材料中国藏品调查记》,《西域研究》,2011年第2期。
    ⑧ 张秀萍:《浅析怯卢文在鄯善地区流行的原因》,《丝绸之路》,2009年第22期。
    ⑨ 王冀青:《拉普生与斯坦因所获怯卢文文书》,《敦煌学辑刊》,2000年第1期。
    ⑩ 张秀萍:《布娄及其对斯坦因所获怯卢文文书的研究》,兰州: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5月。
    ① 李楚石:《解读怯卢虱吒文的一流学者——林海村》,《中国科技翻译》,1991年第2期。
    ② 少山:《中国解读怯卢文的第一人》,《瞭望周刊》,1990年第32期。
    ① 邵正坤:《北朝家庭形态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2页。
    ①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3031页。
    ① A-M-Boyle, E·J·Rapson, E-Senart, P-S-Noble:Kharosthi Inscriptions Discovered by Sir Aurel Stein in Chinese Turkestan, part Ⅰ,Ⅱ,Ⅲ, Oxford:at the Clarendon Press,1920,1927,1929.
    ② 刘文锁:《沙海古卷释稿》,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9页。
    ①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31页。
    ② T.Burrow:A Translation of the Kharosthi Documents from Chinese Turkestan,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London,1940, pp.3.
    ① T·巴罗:《新疆出土怯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3页。
    ②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38页。
    ③ 吴光华编著:《现代英汉综合大辞典》,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年,第2672页。
    ④ 王同亿主编:《高级汉语词典》,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年,第1692页。
    ①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31页。
    ① 由于林梅村先生的汉译文在形式和内容上相对更完整些,所以在对文书内容的分析过程当中,本文以林梅村先生的汉译文为准,以下情况相同。
    ②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38页。
    ③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38页。
    ①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38页。
    ②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38页。
    ③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38页。
    ④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38页。
    ① T. Burrow:A Translation of the Kharosthi Documents from Chinese Turkestan,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London,1940, pp.7-8.
    ① T·巴罗:《新疆出土怯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10页。
    ②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4748页。
    ① 王同亿主编:《高级汉语词典》,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年,第1225页。
    ② 耿世民:《回鹘文社会经济文书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01页。
    ① 卫斯:《尼雅遗址农业考古揭秘——精绝国农业考古资料搜括记述》,http://www.eurasianhistory.com/data/articles/k01/1521.html,2006年4月11 H。
    ②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31页。
    ① T.Burrow:A Translation of the Kharosthi Documents from Chinese Turkestan,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London,1940, pp.9-10.
    ②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12-13页。
    ①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51-52页。
    ① 吴光华编著:《现代英汉综合大辞典》,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年,第1442页。
    ① T·巴罗:《新疆出土怯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14页。
    ②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54页。
    ③ 刘文锁:《沙海古卷释稿》,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80页。
    ④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319页。
    ⑤ (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十六上《西域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876页。
    ①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202页。
    ②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一十一《卫将军骠骑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935页。
    ③ (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十六下《西域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917页。
    ①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52页。
    ① T.Burrow:A Translation of the Kharosthi Documents from Chinese Turkestan,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London,1940, pp.10-11.
    ②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14页。
    ①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54页。
    ②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639页。
    ③ 孟凡人:《楼兰鄯善简牍年代学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8页。
    ① T.Burrow:A Translation of the Kharosthi Documents from Chinese Turkestan,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London,1940, pp.104-105.
    ①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135-136页。
    ③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130页。
    ①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31页。
    ① T.Burrow:A Translation of the Kharosthi Documents from Chinese Turkestan,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London,1940, pp.106.
    ②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138页。
    ①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132133页。
    ① T.Burrow:A Translation of the Kharosthi Documents from Chinese Turkestan,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London,1940, pp.107.
    ②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139页。
    ①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133-134页。
    ① T.Burrow:A Translation of the Kharosthi Documents from Chinese Turkestan,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London,1940, pp.109.
    ②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141-142页。
    ③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135-136页。
    ① T.Burrow:A Translation of the Kharosthi Documents from Chinese Turkestan,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London,1940, pp.110.
    ①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142页。
    ②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136页。
    ① 在T·巴罗英译文和王广智的汉译文中并未见到编号564号佉卢文书,这里只能以林梅村关于此则文书的汉译文内容作为参考来进行研究。
    ②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138139页。
    ① T.Burrow:A Translation of the Kharosthi Documents from Chinese Turkestan,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London,1940, pp.146.
    ②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187页。
    ③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151页。
    ① Thomas Burrow:'Further Kharosthi Documents from Niya',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ial Studies, London University, Vol.9, No.1,1937, pp.118.
    ① 刘文锁:《沙海古卷释稿》,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76页。
    ②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154页。
    ① 刘文锁:《沙海古卷释稿》,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94页。
    ② 刘文锁:《沙海古卷释稿》,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02页。
    ③ 刘文锁:《沙海古卷释稿》,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03页。
    ① T. Burrow:A Translation of the Kharosthi Documents from Chinese Turkestan,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London,1940, pp.62-63.
    ②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81页。
    ③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638页。
    ① T.Burrow:A Translation of the Kharosthi Documents from Chinese Turkestan,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London,1940, pp.83-84.
    ①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108-109页。
    ② 转引自杨富学:《佉卢文书所见鄯善国之货币——兼论与回鹘货币之间的关系》,《敦煌学辑刊》,1995年第2期,第88页注①。
    ①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45页。
    ② (日)池田温:《中国古代籍帐制度研究》,龚泽铣译,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9页。
    ① T.Burrow:A Translation of the Kharosthi Documents from Chinese Turkestan,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London,1940. pp.113.
    ①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146页。
    ① 孟宪实:《论唐朝的佛教管理——以僧籍的编造为中心》,孟宪实、荣新江、李肖主编,《秩序与生活:中古时期的吐鲁番社会》,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48页。
    ②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155页。
    ③ T·Burrow:A Translation of the Kharosthi Documents from Chinese Turkestan,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London,1940, pp.63.
    ①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82页。
    ②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212页。
    ①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155页。
    ② 林梅村:《尼雅新发现的鄯善王童格罗伽1纪年文书考》,马大正、杨镰主编,《西域考察与研究续编》,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06页。
    ①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264页。
    ② Thomas Burrow:'Further Kharosthi Documents from Niya',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ial Studies, London University, Vol.9, No.1,1937, pp.118-119.
    ③ 刘文锁:《沙海古卷释稿》,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80页。
    ①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319页。
    ① T.Burrow:A Translation of the Kharosthi Documents from Chinese Turkestan,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London,1940. pp.84.
    ①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109页。
    ① T.Burrow:A Translation of the Kharosthi Documents from Chinese Turkestan,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London,1940, pp.88.
    ②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115页。
    ① 刘文锁:《沙海古卷释稿》,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95页。
    ② 刘文锁:《沙海古卷释稿》,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96-297页。
    ③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81页。
    ①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108—109页。
    ②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146页。
    ③ 唐耕耦、陆宏基编:《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二辑),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出版,1990年,第194页。
    ④ 耿世民:《回鹘文社会经济文书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5页。
    ⑤ 刘文锁:《沙海古卷释稿》,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03-304页。
    ①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81页。
    ②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146页。
    ③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81页。
    ④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638页。
    ⑤ 这里应指鄯善国中央政府的职官。
    ⑥ 雷夏鸣:《从佉卢文文书看鄯善国佛教的世俗化》,《新疆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第117页。
    ⑦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81页。
    ①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108页。
    ②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638页。
    ③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146页。
    ④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81页。
    ⑤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108页。
    ⑥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146页。
    ⑦ 刘文锁:《怯卢文契约文书之特征》,《西域研究》,2003年第3期,第85页。
    ①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81页。
    ②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146页。
    ③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136、138页。
    ④ 刘文锁:《说一件佉卢文离婚契》,《西域研究》,2005年第3期,第109页。
    ①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108页。
    ②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146页。
    ③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146页。
    ④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138页。
    ①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81页。
    ②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108页。
    ③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149页。
    ④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109页。
    ① 刘戈:《回鹘文契约文书初探》,台北:五南出版社,2000年,第56页。
    ②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新疆博物馆,武汉大学历史系编:《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一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第11页。
    ③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新疆博物馆,武汉大学历史系编:《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二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第39页。
    ④ 刘戈:《回鹘文契约文书初探》,台北:五南出版社,2000年,第56页。
    ① 刘文锁:《沙海古卷释稿》,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97页。
    ② 唐耕耦、陆宏基编:《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二辑),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第155页。
    ③ 唐耕耦、陆宏基编:《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二辑),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第156页。
    ① 耿世民:《回鹘文社会经济文书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3页。
    ② 耿世民:《回鹘文社会经济文书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5页。
    ③ 耿世民:《回鹘文社会经济文书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7页。
    ④ 刘戈:《回鹘文契约文书初探》,台北:五南出版社,2000年,第57页。
    ⑤ 张传玺主编:《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683页。
    ⑥ 张传玺主编:《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686页。
    ①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50页。
    ②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108、109页。
    ③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111页。
    ④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173页。
    ⑤ 马雍:《古代鄯善、于阗地区佉卢文字资料综考》,《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1980年,第25页。
    ⑥ 马雍:《古代鄯善、于阗地区佉卢文字资料综考》,《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1980年,第26页。
    ⑦ 黄振华:《怯卢文贵霜王号研究》,《西域考察与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02页。
    ⑧ (日)梗一雄:《论所谓的“汉怯二体钱”》,杨富学、樊丽莎译,《甘肃金融》2010年增刊《2009年甘肃地方货币学术研讨会专辑》。
    ⑨ 孟凡人:《楼兰鄯善简牍年代学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78页。
    ①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81页。
    ②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638页。
    ③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鸟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108页。
    ①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146页。
    ②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639页。
    ③ 孟凡人:《楼兰鄯善简牍年代学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6页。
    ④ 孟凡人:《楼兰鄯善简牍年代学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8页。
    ①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108页。
    ②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108页。
    ③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639页。
    ④ 孟凡人:《楼兰鄯善简牍年代学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8页。
    ⑤ 孟凡人:《楼兰鄯善简牍年代学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9页。
    ①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146页。
    ②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638页。
    ③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639页。
    ④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639页。
    ⑤ 孟凡人:《楼兰鄯善简牍年代学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9页。
    ①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81页。
    ②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146页。
    ③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81页。
    ①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146页。
    ②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81页。
    ③ 刘文锁:《沙海古卷释稿》,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58页。
    ④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108页。
    ⑤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146页。
    ⑥ 刘文锁:《沙海古卷释稿》,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58页。
    ⑦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48页。
    ①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43页。
    ①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38页。
    ② 孟凡人:《楼兰鄯善简牍学年代学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6页。
    ③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109页。
    ④ T·巴:《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109页。
    ⑤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136页。
    ⑥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 第146页。
    ①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187页。
    ②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188页。
    ①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52页。
    ② (唐)长孙无忌:《唐律疏议》,卷第十二157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37页。
    ③ (唐)长孙无忌:《唐律疏议》,卷第十二157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37页。
    ④ (唐)长孙无忌:《唐律疏议》,卷第十二157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37页。
    ⑤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46页。
    ⑥ (唐)长孙无忌:《店律疏议》,卷第十二159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38239页。
    ①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48页。
    ② (唐)长孙无忌:《唐律疏议》,卷第十二157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37页。
    ①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132页。
    ②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81页。
    ③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81页。
    ④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81页。
    ① 王尧、陈践:《敦煌吐蕃文献选》,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年,第48页。
    ②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48页。
    ①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52页。
    ②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138-139页。
    ①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81页。
    ②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135页。
    ③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138-139页。
    ①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136页。
    ②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146页。
    ③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138页。
    ①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138-139页。
    ②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130页。
    ③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132页。
    ①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133页。
    ① 在不同的怯卢文书译文中,对其有不同的称谓。在林梅村先生的汉译文中,将其称之为“扶养费”或是“赡养费”;在王广智先生的汉译文中和刘文锁先生的汉译文中,均将其称之为“奶费”。虽然称谓不同,但实际内涵是一样的,即都是指在收养养子(女)时,收养人支付给送养人的一定酬劳。
    ②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38页。
    ③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52页。
    ④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54页。
    ⑤ T·巴罗:《新疆出土怯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81页。
    ⑥ T·巴罗:《新疆出土怯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108页。
    ⑦ T·巴罗:《新疆出土怯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115页。
    ⑧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319页。
    ⑨ T·巴罗:《新疆出土怯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146页。
    ⑩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52页。
    ①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136页。
    ②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146页。
    ③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319页
    ④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3页。
    ⑤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52页。
    ⑥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54页。
    ⑦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115页。
    ⑧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151页。
    ① 刘文锁:《沙海古卷释稿》,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307页。
    ② 刘文锁:《沙海古卷释稿》,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307页。
    ③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38页。
    ④ T·巴罗:《新疆出土怯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81页。
    ⑤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319页。
    ① 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82,第3160页。
    ② (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十六上《西域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第3876页。
    ③ (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十六下《西域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第3901页。
    ④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29页。
    ⑤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319页。
    ⑥ 刘文锁:《沙海古卷释稿》,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74页。
    ⑦ 刘文锁:《沙海古卷释稿》,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75页。
    ① 殷晴:《丝绸之路与西域经济》,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22页。
    ② 殷晴:《丝绸之路与西域经济》,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20121页。
    ③ (英)斯坦因:《斯坦因西域考古记》,向达译,北京:中华书局,1987,第25页。
    ④ 蒋其祥:《从新疆出土古钱看文化交流》,《丝绸之路.新疆古代文化》,祁小山,王博编著,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86-289页。
    ⑤ 刘戈:《回鹘文契约文书初探》,台北:五南出版社,2000年,第84页。
    ⑥ 杨富学:《怯卢文所见鄯善国之货币——兼论与回鹘国之货币关系》,《敦煌学辑刊》,1995年第2期,第87-93页。
    ① 刘戈:《回鹘文契约文书初探》,台北:五南出版社,2000年,第85页。
    ②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48页。
    ③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81页。
    ④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146页。
    ① 耿世民:《回鹘文社会经济文书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7页。
    ②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48页。
    ①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48页。
    ①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48页。
    ②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81页。
    ③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182页。
    ① (唐)长孙无忌:《唐律疏议》,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37页。
    ② (唐)长孙无忌:《唐律疏议》,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37页。
    ③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五《高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95页。
    ④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食货》六八之一二二,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57年,第6314页。
    ⑤ T·巴罗:《新疆出土怯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108页。
    ⑥ T·巴罗:《新疆出土怯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116-117页。
    ⑦ (日)长泽和俊:《楼兰王国的平民生活》,刘志扬、凉景之译,《民族译丛》,1988年第2期,第37页。
    ①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119页。
    ②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121页。
    ③ 莲池利隆释作“身价(彩礼金)”,《中日共同尼雅遗迹学术训查报告书》(第二卷),第141-142、152页。转引自刘文锁《沙海古卷释稿》,第198—199页。
    ④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49页。
    ⑤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270页。
    ⑥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84页。
    ⑦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148-149页。
    ⑧ 刘文锁:《沙海古卷释稿》,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98页。
    ⑨ 刘文锁:《沙海古卷释稿》,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98页。
    ①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119页。
    ② 刘文锁:《沙海古卷释稿》,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98页。
    ③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52页。
    ①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54页。
    ② (唐)长孙无忌:《唐律疏议》,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38页。
    ③ (唐)长孙无忌:《唐律疏议》,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39页。
    ④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109页。
    ⑤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136页。
    ⑥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146页。
    ⑦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48页。
    ① (东汉)班固:《汉书》,卷四八《贾谊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244页。
    ②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212页。
    ③ 邓小南:《6-8世纪的吐鲁番妇女——特别是她们在家庭以外的活动》,殷晴主编,《吐鲁番学新论》,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46页。
    ④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新疆博物馆、武汉大学历史系编:《吐鲁番出土文书》(第六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415页。
    ⑤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新疆博物馆、武汉大学历史系编:《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七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第117页。
    ⑥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新疆博物馆、武汉大学历史系编:《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七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第422、423页。
    ①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212页。
    ② 刘文锁:《沙海古卷释稿》,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02页。
    ③ 文书原文是:当于闻人抢劫凯度多境内时,三名年轻之于阗人将女人齐那抢走。彼等来到kitsayitsa楼偷(Luthu)之屋内,即将该妇女齐那连同彼之子女一起作为礼物送给cozbo索没阁迦之母。该妇女齐那将彼高5distis之子——沙溺给男人迦凯那作养子。
    ④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81页。
    ⑤ (唐)杜佑:《通典》,卷六九异姓为后议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382页
    ①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130页。
    ② 刘文锁:《沙海古卷释稿》,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01页。
    ③ 刘文锁:《沙海古卷释稿》,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97页。
    ①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132页。
    ②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108页。
    ③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108页。
    ④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146页。
    ⑤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146页。
    ①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108页。
    ② 邓小南:《6-8世纪的吐鲁番妇女——-特别是她们在家庭以外的活动》,殷晴主编,《吐鲁番学新论》,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52页。
    ①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108页。
    ② 邓小南:《6-8世纪的吐鲁番妇女——特别是她们在家庭以外的活动》,殷晴主编,《吐鲁番学新论》,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53页。
    ①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48页。
    ② 刘文锁:《沙海古卷释稿》,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02页。
    ③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48页。
    ④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48页。
    ⑤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48页。
    ①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81页。
    ② (日)长泽和俊:《楼兰王国的平民生活》,刘志扬、凉景之译,《民族译丛》,1988年第2期,第37页。
    ③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146页。
    ④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151页。
    ⑤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52、54页。
    ①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154页。
    ② 刘文锁:《沙海古卷释稿》,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19页。
    ③ 钱伯泉:《魏晋时期鄯善国的土地制度和阶级关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2期,第97页。
    ①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48页。
    ② 刘文锁:《沙海古卷释稿》,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97页。
    ③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81贝。
    ①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136页。
    ②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136页。
    ③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132页。
    ①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146页。
    ① (汉)班固:《汉书》,卷九十六上《西域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875页。
    ② (汉)班固:《汉书》,卷九十六上《西域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878页。
    ③ (汉)班固:《汉书》,卷九十六上《西域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874页。
    ④ (晋)陈寿:《三国志》,卷三十《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859-860页。
    ⑤ (唐)李延寿:《北史》,卷九十七《西域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208页。
    ① 殷雯:《鄯善国法律初探》,《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7年第3期,第86页。
    ② 钱伯泉:《魏晋时期鄯善国的土地制度和阶级关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2期,第97页。
    ③ 钱伯泉:《魏晋时期鄯善国的土地制度和阶级关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2期,第40页。
    ④ 郭平梁:《汉唐时期新疆社会经济文化概述》,《西域史地探微》,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89页。
    ⑤ 郭平梁:《汉唐时期新疆社会经济文化概述》,《西域史地探微》,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95页。
    ① 郭平梁:《汉唐时期新疆社会经济文化概述》,《西域史地探微》,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89页。
    ②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3页。
    ③ 孟凡人:《楼兰鄯善简牍年代学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9页。
    ④ 孟凡人:《楼兰鄯善简牍年代学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0页。
    ⑤ 孟凡人:《楼兰鄯善简牍年代学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1页。
    ⑥ 孟凡人:《楼兰鄯善简牍年代学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0页。
    ⑦ 孟凡人:《楼兰鄯善简牍年代学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1页。
    ① 孟凡人:《楼兰鄯善简牍年代学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0页。
    ② 孟凡人:《楼兰鄯善简牍年代学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2页。
    ③ 孟凡人:《楼兰鄯善简牍年代学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1页。
    ④ 孟凡人:《楼兰鄯善简牍年代学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2页。
    ⑤ 孟凡人:《楼兰鄯善简牍年代学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2-303页。
    ⑥ 孟凡人:《楼兰鄯善简牍年代学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5页。
    ⑦ 孟凡人:《楼兰鄯善简牍年代学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9页。
    ⑧ 孟凡人:《楼兰鄯善简牍年代学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6页。
    ① 孟凡人:《楼兰鄯善简牍年代学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7页。
    ② 孟凡人:《楼兰鄯善简牍年代学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7页。
    ③ 孟凡人:《楼兰鄯善简牍年代学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8页。
    ④ 孟凡人:《楼兰鄯善简牍年代学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8页。
    ⑤ 孟凡人:《楼兰鄯善简牍年代学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8页。
    ⑥ 孟凡人:《楼兰鄯善简牍年代学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7页。
    ⑦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146页。
    ⑧ 钱伯泉:《魏晋时期鄯善国的土地制度和阶级关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2期,第95页。
    ⑨ 钱伯泉:《魏晋时期鄯善国的土地制度和阶级关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2期,第95页。
    ① 王嵘:《塔里木河传》,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93页。
    ① 蒋其祥:《从新疆出土古钱看文化交流》,祁小山、王博编著,《丝绸之路.新疆古代文化》,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86-289页。
    ② 殷晴:《丝绸之路与西域经济》,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52页。
    ③ 殷晴:《丝绸之路与西域经济》,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04页。
    ④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7页。
    ⑤ 王嵘:《塔里木河传》,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86页。
    ⑥ 杨富学:《怯卢文书所见鄯善国之货币——兼论与回鹘货币之关系》,《敦煌学辑刊》,1995年第2期,第87页。
    ⑦ 杨富学:《怯卢文书所见鄯善国之货币——兼论与回鹘货币之关系》,《敦煌学辑刊》,1995年第2期,第88页。
    ① 杨富学:《佉卢文书所见鄯善国之货币——兼论与回鹘货币之关系》,《敦煌学辑刊》,1995年第2期,第89页。
    ② 杨富学:《佉卢文书所见鄯善国之货币——兼论与回鹘货币之关系》,《敦煌学辑刊》,1995年第2期,第90页。
    ③ 王永生:《汉佉二体钱中的珍品》,《中国钱币》,1993年第4期,第49页。④ (日)榎一雄:《论所谓的“汉佉二体钱”》,《甘肃金融》,杨富学、樊丽莎译,2010年增刊。
    ⑤ 刘文锁:《安迪尔新出汉佉二体钱考》,《中国钱币》,1991年第3期,第6页。
    ⑥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78页。
    ① T·巴罗:《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印,1965年,第110页。
    ②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156页。
    ③ (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十六上《西域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876页。
    ④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52页。
    ⑤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53页。
    ⑥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65页。
    ① 王嵘:《塔里木河传》,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75页。
    ② (东晋)法显:《法显传》,章巽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7页。
    ③ 王嵘:《塔里木河传》,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75页。
    ④ 夏雷鸣:《从怯卢文文书看鄯善国僧人的社会生活——兼谈晚唐至宋敦煌地区世俗佛教的发端》,《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年,第103页。
    ① 王嵘:《塔里木河传》,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75页。
    ② 夏雷鸣:《从“浴佛”看印度佛教在鄯善国的嬗变》,《两域研究》,2000年第2期,第48页。
    ③ 夏雷鸣:《从“浴佛”看印度佛教在鄯善国的嬗变》,《西域研究》,2000年第2期,第48页。
    ④ 夏雷鸣:《从怯卢文文书看鄯善国僧人的社会生活——兼谈晚唐至宋敦煌世俗佛教的发端》,《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年,第103页。
    ⑤ 杨富学:《论鄯善国出家人的居家生活》,《敦煌学》第二十七辑,台北:南华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2008年,第220页。
    ⑥ 杨富学:《论鄯善国出家人的居家生活》,《敦煌学》第二十七辑,台北:南华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2008 年,第221页。
    ① (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十六上《西域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876页。
    ② (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十六上《西域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875页。
    ③ (北齐)魏收:《魏书》,卷一百二补《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261页。
    ④ 对于寺院不供应僧人日常饭食的情况,郝春文先生进行过相关的论述。参见郝春文:《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⑤ 郝春文:《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生活方式》,《郝春文敦煌学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21-72页。
    ① (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十六上《西域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875页。
    ② (梁)沈约:《宋书》,卷九十八《氐胡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417页。
    ③ 夏雷鸣:《从怯卢文文书看鄯善国僧人的社会生活——兼谈晚唐至宋敦煌世俗佛教的发端》,《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年,第101页。
    ④ 夏雷鸣:《从怯卢文文书看鄯善国僧人的社会生活——兼谈晚唐至宋敦煌世俗佛教的发端》,《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年,第101页。
    ⑤ (法)谢和耐:《中国510世纪的寺院经济》,耿昇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8页。
    ⑥ 杨富学:《论鄯善国出家人的居家生活》,《敦煌学》第二十七辑,台北:南华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2008年,第221页。
    ⑦ (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十六上《西域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875页。
    ①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81--82页。
    ② (东晋)法显:《法显传》,章巽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7页。
    ① 唐耕耦、陆宏基编:《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二辑),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出版,1990年,第157页。
    ② 张传玺主编:《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494页。
    ③ (唐)长孙无忌:《唐律疏议》,卷第十二157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37页。
    ①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38页。
    ① 邵正坤:《北朝家庭形态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2页。
    ② (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十六上《西域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875页。
    ① 邢铁:《宋代家庭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77页。
    ② 虞明英:《汉晋时期塔里木盆地东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家庭与婚姻概貌——兼谈收继婚》,《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4期,第19页。
    ① 林梅村:《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141页。
    [1]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东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西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4]东晋·法显.法显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8.
    [5]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6]齐·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7]梁·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8]北齐·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9]唐·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0]唐·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1]唐·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2]唐·长孙无忌.唐律疏议[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3]唐·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
    [14]后晋·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5]宋·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6]宋·欧阳修.新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7]宋·李防.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
    [18]宋·窦仪.宋刑统[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9]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20]宋·佚名.名公书判清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7.
    [21]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2]明·宋濂.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23]清·徐松.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1957.
    [24]清·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5]清·沈家本.历代刑法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6](英)T·巴罗.新疆出土怯卢文残卷译文集[M].王广智译,乌鲁木齐:中国科学 院新疆分院民族所油印(内部资料),1965.
    [27]王尧,陈践.敦煌吐蕃文献选[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
    [28]林梅村编.楼兰尼雅出土文书[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29]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新疆博物馆,武汉大学历史系.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一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30]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新疆博物馆,武汉大学历史系.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二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31]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新疆博物馆,武汉大学历史系.吐鲁番出土文书(第六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32]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新疆博物馆,武汉大学历史系.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七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33]林梅村.沙海古卷一—中国所出怯卢文书(初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34](日)仁井田陞.唐令拾遗·户令[M].栗劲等编译,长春:长春出版社,1989.
    [35]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二辑)[M].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出版,1990.
    [36]张传玺.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7]王尧,陈践.敦煌古藏文文献探索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8](日)池田温.中国古代籍帐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2]冯承钧.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论著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7.
    [3](日)羽田亨.西域文化史[M].耿世民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1.
    [4]任继愈.中国佛教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5]新疆人民出版社.新疆历史论文续集[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
    [6](法)谢和耐.中国五——十世纪的寺院经济[M].耿异译,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
    [7](英)斯坦因.斯坦因西域考古记[M].向达译,北京:中华书局,1987.
    [8](德)冯·佳班.高昌回鹘王国的生活[M].邹如山译,吐鲁番:吐鲁番市地方志编辑室,1989.
    [9](日)长泽和俊.丝绸之路史研究[M].钟美珠译,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
    [10]马雍.西域史地文物丛考[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11]侯灿.高昌楼兰研究论集[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0.
    [12]孟凡人.楼兰新史[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
    [13]谭禅雪.敦煌婚姻文化[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
    [14]王炳华.丝绸之路考古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
    [15](日)橘瑞超.中亚探险[M].柳洪亮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
    [16]姜伯勤.敦煌吐鲁番文书与丝绸之路[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
    [17](英)奥雷尔·斯坦因.沙埋和田废墟记[M].殷晴等译,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
    [18](德)克林凯特.丝绸古道上的文化[M].赵崇明译,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
    [19]马大正,王嵘,杨镰.西域考察与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
    [20]孟凡人.楼兰鄯善简牍年代学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
    [21]林梅村.西域文明——考古、民族、语言和宗教新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
    [22]穆舜英,张平.楼兰文化研究论集[G].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
    [23](法)莫尼克·玛雅尔.古代高昌王国物质文明史[M].耿异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
    [24]薛宗正.中国新疆古代社会生活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
    [25]郭峰,杨际平,张和平.五——十世纪敦煌的家庭与家族关系[M].长沙:岳麓书社,1997.
    [26]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7]郝春文.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8]林梅村.汉唐西域与中国文明[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29]马大正,杨镰.西域考察与研究续编[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
    [30](英)奥雷尔·斯坦因.西域考古图记[M].巫新华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1](日)橘瑞超.橘瑞超西行记[M].柳洪亮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
    [32](美)安·沃特纳.烟火接续——明清的收继与亲族关系[M].曹南来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33]冯承钧.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第三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4](德)阿尔伯特·冯勒柯克.新疆的地下文化宝藏[M].陈海涛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
    [35]戴建国.宋代法制初探[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36]邢铁.家产继承史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
    [37]刘戈.回鹘文契约文书初探[M].台北:五南出版社,2000.
    [38]林梅村.古道西风——考古新发现所见中西文化交流[M].北京:三联书店,2000.
    [39]孟凡人.新疆考古与史地论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40](英)奥雷尔·斯坦因.踏勘尼雅遗址[M].刘文锁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1](英)奥雷尔·斯坦因.重返和田绿洲[M].刘文锁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2](英)奥雷尔·斯坦因.路经楼兰[M].肖小勇,巫新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等.中国新疆山普拉——古代于阗文明的揭示与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
    [44]田卫疆.新疆历史[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1.
    [45]荣新江.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M].北京:三联书店,2001.
    [46]薛梅卿,赵晓耕.两宋法制通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47]白文固,赵春娥.中国古代僧尼名籍制度[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
    [48]余太山.西域通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49](日)滋贺秀三.中国家族法原理[M].张建国,李力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50]刘文锁.走进尼雅——精绝古国探秘[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51]瞿同祖.中国法律与社会[M].北京:中华书局,2003.
    [52]余太山.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要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
    [53]余太山.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3.
    [54]林梅村.丝绸之路散记[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55]柏贵喜.四——六世纪内迁胡人家族制度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56](英)奥雷尔·斯坦因.亚洲腹地考古图记[M].巫新华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7]张国刚.家庭史研究的新视野[M].北京:三联书店,2004.
    [58]孟宪实.汉唐文化与高昌历史[M].济南:齐鲁书社,2004.
    [59]苗普生,田卫疆.新疆史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
    [60]邢铁.宋代家庭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61]王冀青.斯坦因第四次中国考古日记考释[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5.
    [62](日)羽田亨.西域文明史概论(外一种)[M].耿世民译,北京:中华书局,2005.
    [63]田卫疆,赵文泉.鄯善历史文化论集[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
    [64]伊斯拉菲尔·玉苏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论文集[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5.
    [65]林梅村.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6]殷晴.吐鲁番学新论[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67]耿世民.回鹘文社会经济文书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68]田卫疆.高昌回鹘史稿[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69]刘戈.回鹘文买卖契约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70]刘文锁.沙海古卷释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7.
    [71]殷晴.丝绸之路与西域经济[M].北京:中华书局,2007.
    [72]石云涛.三至六世纪丝绸之路的变迁[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73]张国刚.中国家庭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
    [74]新疆通史编撰委员会.新疆历史研究论文选编·宗教卷[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
    [75]张传玺.契约史买地券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8.
    [76](美)韩森.传统中国日常生活中的协商——中古契约研究[M].鲁西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77]邵正坤.北朝家庭形态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78]尚永琪.3-6世纪佛教传播背景下的北方社会群体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79](德)勒柯克.中国新疆的土地和人民[M].齐树仁译,耿世民校,北京:中华书局,2008.
    [80]王炳华.西域考古历史论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81]王嵘.塔里木河传[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
    [82]罗新.中古北族名号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83]孟凡人.新疆考古论集[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0.
    [84](日)仁井田陞.中国法制史[M].牟发松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85]孟宪实,荣新江,李肖.秩序与生活——中古时期的吐鲁番社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86]余太山.两汉魏晋南北朝与西域关系史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87]郭平梁.西域史地探微[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1.
    [1](日)榎一雄.关于法显所经之鄯善国[G].东方学(第三十四辑).1967.
    [2]赵俪生.新疆出土怯卢文简书内容的考释和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79(1).
    [3]马雍.新疆所出怯卢文书的断代问题[G].文史(第七辑).1979.
    [4]马雍.古代鄯善、于阗地区怯卢文字资料综考[C].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1980.
    [5]马雍.新疆怯卢文书中的koava即氍 考——兼论渠搜古地名[C].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1980.
    [6]马雍.怯卢文[C].中国民族古文字会议.1982.
    [7](美)邵瑞祺.尼雅新出的一件怯卢文书[J].黄盛璋译.新疆社会科学.1986(3).
    [8]林梅村.怯卢文书及汉怯二体钱所记于阗大王考[J].文物.1987(2).
    [9]殷雯.鄯善国法律初探[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7(3)
    [10]侯灿.楼兰新发现的木简纸文书考释[J].文物.1987(7)
    [11]虞明英.汉晋时期塔里木盆地东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家庭与婚姻面貌——兼谈收继婚[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4).
    [12]林梅村.中国所出怯卢文书研究综述[J].新疆社会科学.1988(2).
    [13]钱伯泉.魏晋时期鄯善国的土地制度和阶级关系[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2).
    [14](日)长泽和俊.楼兰国的平民生活[G].民族译丛.1988(2).
    [15]林梅村.楼兰新发现的东汉怯卢文考释[J].文物.1988(8).
    [16]林梅村.新疆尼雅发现的怯卢文契约考释[J].考古学报.1989(1).
    [17]林梅村.新疆怯卢文书释地[J].西北民族研究.1989(1).
    [18](英)T·巴罗.新疆怯卢文书的语言[J].林梅村译.新疆文物.1989(3).
    [19](印)B·N米克尔杰.有关鄯善王国与贵霜帝国的怯卢文书[J].朱新译.新疆文物.1989(4).
    [20](日)长泽和俊.怯卢文书的年代[G].丝绸之路史研究.1990.
    [21](日)长泽和俊.再谈怯卢文书的年代[G].丝绸之路史研究.1990.
    [22]林梅村.新发现的几件怯卢文书的考释[G].中亚学刊(第三辑).北京:中华书局,1990.
    [23]少山.中国解读怯卢文的第一人[J].瞭望周刊.1990(32).
    [24]林梅村.怯卢文时代鄯善王朝的世系研究[J].西域研究.1991(1).
    [25]李楚石.解读怯卢虱吒文的一流学者——林梅村[J].中国科技翻译.1991(2).
    [26]刘文锁.安迪尔新出汉怯二体钱考[J].中国钱币.1991(3).
    [27]林梅村.中国所出怯卢文的流散与收藏[J].考古.1992(1).
    [28](美)邵瑞祺.中亚新出土的两件怯卢文书[J].杨富学,黄建华译.新疆文物1992译文专刊.
    [29]土登班玛.鄯善怯卢文书所见王号考——兼论所谓“侍中”[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2(3).
    [30]王永生.汉怯二体钱中的珍品[J].中国钱币.1993(4).
    [31]刘文锁.怯卢文遗物在新疆的考古发现[J].新疆文物.1993(4).
    [32](印)穆吉克.以汉文怯卢文为铭的中亚钱币[J].杨富学译.新疆文物.1994(3).
    [33]黄振华.怯卢文贵霜王号研究[G].西域考察与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
    [34]林梅村.中国所出怯卢文研究目录(1875—1992)[G].西域考察与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
    [35]余太山.第一贵霜考[G].中亚学刊(第4辑).北京:中华书局,1995.
    [36]杨富学.怯卢文所见鄯善国之货币——兼论与回鹘国之货币关系[J].敦煌学辑刊.1995(2).
    [37]黄振华.魏晋时期楼兰鄯善地区佛教研究札记——怯卢文沙门名号考证[J].民族研究.1996(4).
    [38]林梅村.尼雅遗址新发现的鄯善王童格罗伽纪年文书考[G].西域考察与研究续编.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
    [39]王冀青.拉普生与斯坦因所获怯卢文文书[J].敦煌学辑刊.2000(1).
    [40]陈明.一件新发现的怯卢文药方考释[J].西域研究.2000(1).
    [41]夏雷鸣.从“浴佛”看印度佛教在鄯善国的嬗变[J].西域研究.2000(2).
    [42]林梅村.尼雅96A07房址出土怯卢文残文书考释[J].西域研究.2000(3).
    [43]林梅村.新疆营盘古墓出土的一封怯卢文书信[J].西域研究.2001(3).
    [44]刘文锁.怯卢文契约文书之特征[J].西域研究.2003(3).
    [45]吴焯.从怯卢文材料看cina一词的本源及其成立的年代[G].国际汉学(第九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
    [46]刘文锁.说一件怯卢文离婚契[J].西域研究.2005(3).
    [47]夏雷鸣.从怯卢文文书看鄯善国僧人的社会生活——兼谈晚唐至宋敦煌世俗佛教的发端[C].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2005.
    [48](日)井口泰淳.尼雅遗址出土的怯卢文文书[G].丝绸之路——尼雅遗址之谜.中井真孝,小岛康誉,周培彦.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49](印)阿格华尔.怯卢文书所见鄯善国佛教僧侣的生活[J].杨富学,许娜译.甘肃民族研究.2006(4).
    [50]许娜.怯卢文书所见鄯善国佛教僧侣的生活[J].甘肃民族研究.2006(4).
    [51]卫斯.从怯卢文简牍看精绝国的葡萄种植业——兼论精绝国葡萄园土地所有制与酒业管理之形式[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
    [52]夏雷鸣.从怯卢文文书看鄯善国佛教的世俗化[J].新疆社会科学.2006(6).
    [53]邓小南.6~8世纪的吐鲁番妇女——特别是她们在家庭以外的活动[G].吐鲁番学新论.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54]杨富学.论鄯善国出家人的居家生活[G].敦煌学(第二十七辑).南华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编印.台北:乐学书局有限公司,2008.
    [55]陈世良.魏晋时代的鄯善佛教[G].新疆历史研究论文选编宗教卷.2008.
    [56]许娜.鄯善国世俗佛教研究[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8.
    [57]许娜、赵学东.档案文献中的鄯善国佛教戒律研究初探[J].档案.2008(2).
    [58]蒋其祥.从新疆出土古钱看文化交流[G].丝绸之路-新疆古代文化.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
    [59]张秀萍.浅析怯卢文在鄯善地区流行的原因[J].丝绸之路.2009(22).
    [60](日)榎一雄.论所谓的“汉怯二体钱”[J].杨富学,樊丽沙译.甘肃金融.2010增刊.
    [61]张秀萍.布娄及其对斯坦因所获怯卢文文书的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10.
    [62]郝春文.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生活方式[G].郝春文敦煌学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63]孟宪实.论唐朝的佛教管理——以僧籍的编造为中心[G].秩序与生活——中古时期的吐鲁番社会.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64]林梅村.怯卢文材料中国藏品调查记[J].西域研究.2011(2).
    [65]张婧.三至五世纪新疆南部社会史状研究——以奴隶买卖的怯卢文文书为据[J].社会科学家.2011(4).
    [66]张婧.三至五世纪新疆南部地区奴隶疏离原主史题考——以怯卢文书为据 [J].社会科学家.2012(1).
    [67]张婧.鄯善国骆驼用途归类初探[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68]张婧.新疆出土怯卢文人口买卖文书及相关问题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2.
    [1]A·M·Boyle, E·J·Rapson, E·Senart, P·S·Noble. Kharosthi Inscriptions Discovered by Sir Aurel Stein in Chinese Turkestan, partⅠ, Ⅱ,Ⅲ, Oxford:at the Clarendon Press,1920,1927,1929.
    [2]T·Burrow. Further Kharosthi Documents from NiYa,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Studies, London University, Vol.9, No.1,1937.
    [3]T·Burrow. The Language of the Kharosthi Documents from Chinese Turkesta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7.
    [4]T·Burrow. A Translations of the Kharosthi Documents from Chinese Turkestan, James G. Forlong Fund Series Vol. XX,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London,1940.
    [1](东汉)许慎.说文解字[Z].北京:中华书局,1963.
    [2]吴光华.现代英汉综合大辞典[z].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
    [3]王同亿.高级汉语词典[Z].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