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研究及其文字学意义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以《纳西象形文字谱》、《纳西族象形标音文字字典》以及东巴经文献《古事记》和《崇般崇笮》为主要材料依据,对其中收集与出现的形声字进行穷尽性统计分析和调查。论文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结合文字与语言的对应关系,对纳西东巴文形声字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描绘出纳西东巴文形声字形成与发展的轨迹。
     论文在诚恳吸收前人对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研究以及古汉字形声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
     一、界定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研究涉及的概念。
     描述形声字、准会意兼声字、准形声字、原始形声字、不成熟的形声字、成熟的形声字等概念,这是研究纳西东巴文形声字常常涉及到的概念。
     二、统计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的数量并归纳其种类和性质。
     对《纳西象形文字谱》和《纳西族象形标音文字字典》中的形声字分类穷尽性统计。分析表明,纳西东巴文形声字是一个系统,该系统是有时间上的层次的。这个系统中有萌芽状态的准会意兼声字、准形声字,也有原始形声字,以及由准会意兼声字、准形声字和假借字进一步发展而来的各类不成熟的形声字和相对成熟的形声字。
     三、调查分析纳西东巴文献《古事记》和《崇般崇笮》中的形声字使用情况。
     详尽调查东巴文献《古事记》和《崇般崇笮》中的形声字种类、数量以及产生途径。在文献调查中,可以发现形声字形符和声符的关系会随着经文书写布局的需要而调整,还可以发现纳西东巴文形声字在东巴经中存在几个字共用形符或者声符的情况。
     四、从静态角度对纳西东巴文形声字形符和声符特点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探析。
     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的形符一般没有类化,但存在符号化痕迹。声符的来源较广泛,且声符的选择往往带有随意性。形符和声符的位置搭配关系十分丰富,在字的篇幅上,形符和声符所占比例大小是随形符的类化程度而变的。类化程度越低的字,形符所占篇幅越大,反之则声符所占篇幅越大。
     五、通过与古汉字形声字对比发现两种形声字系统存在的共性和差异。
     从形符和声符特点、形声字产生途径以及其他社会因素的角度比较纳西东巴文形声字与古汉字形声字系统的异同。从此角度能看出甲骨文形声字与纳西东巴文形声字一致的发展痕迹。纳西东巴文形声字为早期形声字,其产生途径有不同于古汉字形声字之处,这也是纳西东巴文形声字呈现目前现状的原因之一。
     六、描绘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的发展轨迹,反观纳西东巴文字的发展。
     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归纳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的发展情况,描绘出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的发展轨迹图,并由此反观纳西东巴文字的发展。纳西东巴文字属于从表意文字向早期意音文字过渡的文字系统,其形声字的发展是不均衡的。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的出现,并不意味着纳西东巴文字发展到了最高的阶段,这种文字的现状以及未来的走势受到不少因素的限制。
     七、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研究对文字史研究的意义。
     从宏观的角度来说,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研究在文字史、普通文字学以及汉字学研究方面有着极大的意义。
This paper, based on a survey of Records of Naxi Pictographs, Naxi Ideographs and Transcriptions Characters Dictionary, and Dongba Scriptures, namely, Gu Shi Ji, Chong Ban Chong Zuo, is an attempt to explore the pictophonetic characters therein. Featured with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perspectives, this paper tries to trace the development of Dongba characters of Naxi by a systematic research of the pictophonetic characters of Dongba as well a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characters and languages.
     Based on the researches done before, this paper deciphers the pictophonetic character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1.To define notions concerning with Dongba pictophonetic characters.
     This paper is to discuss pictophonetic characters, quasi-associative compounds and pictophonetic characters, quasi-pictophonetic characters, the original form of pictophonetic characters, fully-developed pictophonetic characters, etc.
     2.To classify statistics compiled from the Dongba pictophonetic characters.
     This paper collects all the pictophonetic characters in Records of Naxi Pictograph, Naxi Ideographs and Transcriptions Characters Dictionary and arrives a conclusion that pictophonetic characters as a system is historical. The system starts with the quasi-associative and pictophonetic characters, quasi-pictophonetic characters, the original form of pictophonetic characters, which gradually evolves into various pictophonetic characters.
     3.To analyse the usage of pictophonetic characters in Gu Shi Ji, Chong Ban Chong Zuo.
     The paper, through a detailed examination of the types, number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ictophonetic characters in Gu Shi Ji, and Chong Ban Chong Zuo, tries to assert that in a pictophonetic character, the symbol of form and pronunciation may alter owing to the arrangement of the whole scripture. The analysis also indicates that several characters may share the same symbol of form or pronunciation.
     4. To investigate the features of the symbol of form and pronunciation in Dongba pictophonetic characters as well as their relation from a static point of view.
     Generally, little change occurs to the symbols of form, which however has already fixed. The phonetic symbols, on the other hand, is more flexible and at once arbitrary. From time to time, the position of forms varies according to the degree of resemblance. The more easier a symbol can be categorized, the larger space it would occupy and vice versa.
     5.To find out the similarities and the differences of the Dongba pictophonetic characters and the ancient pictophonetic characters of Chinese by comparison.
     This paper studies the features of symbols of form and pronunciation, the way it evolves and other societal factors so as to demonstrate the similarities and the differences of the Dongba pictophonetic characters and the ancient pictophonetic characters of Chinese. Thereby th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Chinese characters carved on tortoise shells or animal bones and Dongba pictophonetic characters of Naxi can be traced. Dongba pictophonetic characters, early in time, is different from ancient Chinese characters as far as the way of development is concerned, which also can account for the status-quo of Dongba pictophonetic characters.
     6.To trace the development of Dongba pictophonetic characters.
     The paper categorizes the development of Dongba pictophonetic characters from sychronic and diachronic perspectives and maps out the process as a means to reflect the evolution of Dongba characters. Dongba characters, as a transition from ideographic to ideograhic-phonetic characters, was not developed in a balanced manner. The appearance of Dongba pictophonetic characters does not necessarily signify that they have achieved the highest level, for Dongba characters encounter variegated limitations.
     7.The significance of Dongba pictophonetic characters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history of written linguistics.
     From a macroscopic view, the research of Dongba pictophonetic characters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study of history of written linguistics, general written linguistics and research of Chinese characters.
引文
1 杨启昌,《东巴教及象形文字产生的年代问题》,载于《云南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第70-73页。
    2 和即仁,姜竹仪编著《纳西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第117页。
    3 李霖灿,《纳西族象形文字字典引言》,载于《纳西族象形标音文字字典》,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8月,第40页。
    1 载于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董作宾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第584页。
    2 J.F.洛克,《论纳西人的“那伽”崇拜仪式——兼谈纳西宗教的历史背景和文字》,载于白庚胜、杨福泉编译《国际东巴文化研究集粹》,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版,第73页。
    3 方国瑜,《纳西象形文字谱·绪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第50页。
    4 裘锡圭,《汉字形成问题初步探索》,载于《中国语文》,1978年第3期,第5页。
    5 民国时期《中甸县志稿》,转引自李国文,《人神之媒——东巴祭司面面观》,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11月,第72页。
    6 董作宾,《从麽些文字看甲骨文》,载于《中国现代学术经典·董作宾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第582-583页。
    1 傅懋勣,《丽江麽些象形文‘古事记’研究》,武昌华中大学,中华民国27年7月,第7页。
    2 王伯熙,《文字的分类和汉字的性质》,载于《中国语文》,1984年第2期,第20页。
    3 王元鹿等,《中国文字家族》,大象出版社,2007年12月,第32页。
    4 李霖灿,《纳西族象形标音文字字典》,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8月,第36-37页。
    5 方国瑜编撰,和志武参订,《纳西象形文字谱》,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版,第37-38页。
    6 和志武,《试论纳西象形文字的特点——兼论原始图画字、象形文字和表意文字的区别》,载于郭大烈、杨世光主编的《东巴文化论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153页。
    7 周有光,《比较文字学初探》,语文出版社,1998年11月,第41页。
    1 王元鹿,《汉古文字与纳西东巴文字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8月,第117-118页。
    2 王凤阳,《汉字学》,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12月,第432-433页。
    3 王凤阳,《汉字学》,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12月,第433页。
    1 方国瑜编撰、和志武参订,《纳西象形文字谱》,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版,第56-72页。
    2 方国瑜编撰、和志武参订,《纳西象形文字谱》,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版,第69页。
    1 王元鹿,《汉古文字与纳西东巴文字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8月,第44页。
    2 王元鹿,《汉古文字与纳西东巴文字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8月,第112-114页。
    1 郭大烈,《李霖灿与纳西族东巴文化》,载于郭大烈、杨世光主编《东巴文化论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124页。
    2 喻遂生,《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第二辑)》,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8年12月,第24页。
    3 王元鹿,《汉古文字与纳西东巴文字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8月,第105页。
    4 王元鹿,《汉古文字与纳西东巴文字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8月,第106页。
    5 参见喻遂生,《纳西东巴文单音节形声字研究》,载于《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巴蜀书社,2003年9月,第129-162页。
    1 和志武,《试论纳西象形文字的特点——兼论原始图画字、象形文字和表意文字的区别》,载于郭大烈、杨世光主编《东巴文化论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146-147页。
    2 喻遂生,《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第二辑)》,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8年12月,第24页。
    3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8月,第6页。
    1 王凤阳,《汉字学》,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12月,第327-328页。
    2 黄德宽,《形声起源之探索》《安徽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3期,第79-84页。
    3 郭大烈,《李霖灿与纳西族东巴文化》,载于郭大烈、杨世光主编《东巴文化论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460页。
    1 王元鹿《汉古文字与纳西东巴文字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8月,第50页。
    1 唐兰,《中国文字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4月版,第77页。
    2 唐兰,《中国文字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4月版,第79-81页。
    1 参见杨福泉、白庚胜《国际纳西东巴文化研究述评》,载于白庚胜、杨福泉编译《国际东巴文化研究集粹》,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第2页。
    1 宋光淑主编《纳西东巴文化研究总览》,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代前言部分,第1页。
    1 参见周有光《比较文字学初探》,语文出版社,1998年11月,第35页。
    2 参见周有光《比较文字学初探》,语文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2-13页。
    3 参见王元鹿《普通文字学概论》,,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5月,第139页。
    4 邢福义、吴振国《语言学概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96页。
    5 见许慎《说文解字·卷十五》,中华书局,1996年4月版,第314页。
    1 梁东汉《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56年2月,第125页。
    2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3年1月,第1289页。
    3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2004年7月版,第156-157页。
    4 李圃《甲骨文文字学》,学林出版社,1995年1月,第24页。‘
    1 参见胡朴安《中国文字学史》,上海书店,1983年3月,第330页。
    2 王凤阳《汉字学》,吉林新华书店,第516页。
    3 经本植《古汉语文字学知识》,四川教育出版社,1984年9月,第95页。
    4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175页。
    5 参见胡朴安《中国文字学史》,上海书店,1984年,第280页。
    6 参见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第一册,中华书局,1988年,第466页。
    1 黄天树《殷墟甲骨文“有声字”的构造》,载于《黄天树古文字论集》,学苑出版社,2006年8月,第269—298页。
    1 “‘字组’指几个独立的字在记录语言(词、词组、语句)时构成的组合,这种组合在汉古文字研究中称作合文。”参见喻遂生《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中《纳西东巴字字和字组的划分及字数的统计》一文,巴蜀书社,2003年9月,第25页。
    2 参见李静博士的论文《纳西东巴文非单字结构研究》,2009年4月,第三章,第37页。
    1 李孝定《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论丛》,台北:联经出版社,1986年6月,第19页。
    1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7页。
    2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8页。
    3 喻遂生《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第一辑,巴蜀书社,2003年9月,第108页。
    1 见赵净修《纳西象形文实用字词注释》,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9月,第1160字。
    1 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释具有部分表音功能的独体象形字》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435—443页。
    2 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释附化因声指事字的一例》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445—462页。
    1 郭沫若《中国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载于其著作《奴隶制时代》,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256页。
    1 王元鹿《汉古文字与纳西东巴文字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8月,第50页。义借“是借用一个现成的字的形体来记录另一个意义与它有关的词”。
    2 傅懋勣《纳西族图画文字<白蝙蝠取经记>研究》,国立共同利用研[日本],昭和56年3月,第8页。
    1 傅懋勣《纳西族图画文字<白蝙蝠取经记>研究》,国立共同利用研[日本],昭和56年3月,第4-5页。
    2 方国瑜《纳西象形文字谱·纳西文字应用举例》,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第493页。
    1 喻遂生《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研究纲要》,巴蜀书社,2003年9月,第108-109页。
    1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6页。
    1 李国英,《小篆形声字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3月,第1页。
    2 李国英,《小篆形声字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3月,第2页。
    1 傅懋勣《丽江麽些象形文字‘古事记’研究》,武昌华中大学,中华民国37年7月,第7页。
    1 傅懋勣《丽江麽些象形文字‘古事记’研究》,武昌华中大学,中华民国37年7月,第91页。
    1 傅懋勣《丽江麽些象形文字‘古事记’研究》,武昌华中大学,中华民国37年7月,第9页。
    1 黄思贤,博士论文《纳西东巴文献用字研究——以<崇搬图>和<古事记>为例》,2008年,第100页。
    1 王元鹿,《汉古文字与纳西东巴文字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8月,第119页。
    1 范常喜,《从汉字看东巴文中的超前发展现象》,载于《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5月,第74-79页。
    1 傅懋勣《丽江麽些象形文字‘古事记’研究》,武昌华中大学,中华民国37年7月,第7页。
    1 傅懋勣《丽江麽些象形文字‘古事记’研究》,武昌华中大学,中华民国37年7月,第7页。
    1 郑飞洲,《纳西东巴文字字素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年10月,第24页。
    2 郑飞洲,《纳西东巴文字字素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84页。
    1 方国瑜,《纳西象形文字的构造》,见《纳西象形文字谱》,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版,第49页。
    1 方国瑜,《纳西象形文字的构造》,见《纳西象形文字谱》,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版,第38页。
    1 李霖灿,《纳西族象形标音文字字典·引言》,见《纳西族象形标音文字字典》,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8月,第37-39页。
    1 李孝定,《从金文中的图画文字看汉字文字化过程》,载于《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论丛》,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6年,第241页。
    1 喻遂生,《纳西东巴文单音节形声字研究》,载于《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巴蜀书社,2003年9月,第160-162页。
    1 李孝定《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论丛》,台北:联经出版社,1986年6月,第23页。
    2 于省吾《释具有部分表音的独体象形字》,载于《甲骨文字释林》,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435—443页。
    1 黄天树《殷墟甲骨文“有声字”的构造》,载于《黄天树古文字论集》,学苑出版社,2006年8月,第269—298页。
    2 王蕴智《试论商代文字的造字方式》,载于《字学论集》,河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9月,第49-50页
    3 王蕴智《试论商代文字的造字方式》,载于《字学论集》,河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9月,第57页。
    1 师玉梅《西周金文形声字的形成及构形特点考察》,载于《华夏考古》,2007年第2期,第128-134页。
    2 师玉梅《西周金文形声字的形成及构形特点考察》,载于《华夏考古》,2007年第2期,第128-134页。
    3 转引自黄德宽《形声起源之探索》,载于《安徽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3期(总第八期),第79-84页。
    1 强化形声字:“指增加意义或声音信息以强化它的标词功能的形声字。”分化形声字:“是以区别为目的,在源字上累加义符或改换义符而成的”,见李国英《小篆形声字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3月,第11-14页。
    2 李国英《小篆形声字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3月,第14-15页。
    3 李国英《小篆形声字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3月,第16页。
    4 李国英《小篆形声字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3月,第80页。
    1 转引自陈双新《汉字起源初探》,载于《河北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第61-68页。
    2 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40页。
    3 唐兰《中国文字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4月版,第76页。
    1 林澐《古文字研究简论》,吉林大学出版社,1986年9月,第27-28页。
    2 林澐《古文字研究简论》,吉林大学出版社,1986年9月,第29页。
    1 参阅梁东汉《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56年2月,第36-40页。
    2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2004年7月版,第151页。
    3 参见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2004年7月版,第151-156页。
    4 王凤阳《汉字学》,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12月,第426页。
    5 王凤阳《汉字学》,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12月,第430页。
    6 王凤阳《汉字学》,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12月,第431页。
    1 王凤阳《汉字学》,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12月,第434页。
    2 参见王凤阳《汉字学》,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12月,第437-439页。
    3 王凤阳《汉字学》,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12月,第478页。
    4 李圃《甲骨文文字学》,学林出版社,1995年1月,第143-145页。“字素”是由李圃先生提出的概念,“汉字的字素是作为构成汉字的结构要素被提出来的。”
    5 黄侃述、黄焯编《文字声韵训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4月,第79页。
    1 黄侃述、黄焯编《文字声韵训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4月,第3942页。
    2 沈兼士《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载于《沈兼士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12月版,第73-183页。
    3 参阅曾少聪《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述论》,黄山书社,2002年9月,第173-182页。
    4 唐兰,《中国文字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第85页。
    5 参见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81年4月版,第629-670页。
    1 刘志基《试论汉字表意字素的意义变异》,载于《铁砚斋学字杂缀》,中华书局,2006年12月,第95-104页。
    2 陈枫《汉字义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30页。
    3 梁东汉《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56年2月,第40页。
    4 郭常艳《十年来<说文解字>形声研究述评》,载于《汉字文化》,2005年第1期,第38-40页。
    5 黄德宽《形声起源之探索》,载于《安徽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3期,第79-84页。
    1 蔡永贵《论形声字的形成过程》,载于《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第16-27页。
    2 万业馨《形声化——汉字结构方式的简化》,载于《语文建设》,1996年第11期,第24-26页。
    3 李海霞《形声字造字类型的消长——从甲骨文到<说文>小篆》,载于《古汉语研究》,1999年第1期,第65-69页。
    4 陈双新《形声起源初探》,载于《河北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第61-68页。
    1 参见杨树达《杨树达文集之九·中国文字学概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9月,第239-240页。
    2 参见杨树达《杨树达文集之九·中国文字学概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9月,第240页。
    1 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复杂性》,载于《中国学研究》第十辑(韩国汉城:淑明女子大学校中国学研究所),1996年,第143页。
    2 黄天树《殷墟甲骨文“有声字”的构造》,载于《黄天树古文字论集》,学苑出版社,2006年8月,第269-295页。
    3 李国英《小篆形声字研究·引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3月,第1页。
    1 有声字:“凡是含有声符的字统称为有声字。‘有声字’可以把甲骨文中含有声符的字全部纳入其中。”参见黄天树《殷墟甲骨文“有声字”的构造》,载于《黄天树古文字论集》,学苑出版社,2006年8月,第269-295页。
    2 参见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董作宾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第581-610页。
    1 曾少聪《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述论》,黄山书社,2002年9月,第17页。
    2 李国英《论形声字》,载于《语文建设》,1996年第3期。
    3 参见曾少聪《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述论》,黄山书社,2002年9月,第27-28页。
    1 曾少聪《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述论》,黄山书社,2002年9月,第22页。
    2 李圃《甲骨文文字学》,学林出版社,1995年1月,第165页。
    1 参见黄天树《殷墟甲骨文“有声字”的构造》,载于《黄天树古文字论集》,学苑出版社,2006年8月,第285页。
    2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2004年7月版,第157页。
    1 赵心愚《纳西族先民的迁徙路线及特点》,载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2月,第17页。
    2 杨正文《最后的原始崇拜——白地东巴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3月,第22页。
    3 杨正文《最后的原始崇拜——白地东巴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3月,第22页。
    4 杨正文《最后的原始崇拜——白地东巴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3月,第29页。
    5 杨正文《最后的原始崇拜——白地东巴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3月,第32页。
    6 王元鹿《由若喀字与鲁甸字看纳西东巴文字流播中的发展》,载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9月,第29-34页。
    1 王元鹿《由若喀字与鲁甸字看纳西东巴文字流播中的发展》,载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9月,第29-34页。
    1 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见《奴隶制时代》,人民出版社,1973年5月,第256页。
    1 王元鹿《由若喀字与鲁甸字看纳西东巴文字流播中的发展》,载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9月,第29-34页。
    2 王元鹿《由若喀字与鲁甸字看纳西东巴文字流播中的发展》,载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9月,第34页。
    1 梁东汉《文字》,上海教育出版社,1958年,第43页。
    1 本页古埃及圣书字和玛雅文字字例引自梁东汉《文字》,上海教育出版社,1958年,第44页。
    1 喻遂生《纳西东巴文应用性文献的语言文字考察》,载于《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巴蜀书社,2003年9月,第252-282页。
    1 周有光《世界文字发展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4月。第57页。
    1 周有光《世界文字发展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4月。第46-60页。在绪论中,对形意文字的定义:“有的文字兼用表形和表意,称为形意文字(原始文字大都如此)。”
    2 王元鹿《普通文字学概论》,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5月,第139页。
    1 王元鹿《普通文字学概论》,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5月,第139页。
    2 参见David Diringer:The Alphabet:A Key to the history of Mankind,Introduction,1948,Lodon,Hutchinson
    3 参见周有光《比较文字学初探》,语文出版社,1998年11月,第28-31页。
    1 马叙伦《中国文字之源流与研究方法之新倾向》,载于《马叙伦学术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58年1月,第30页。
    2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2004年7月版,第7页。
    1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2004年7月版,第8页。
    2 何丹《图画文字说与人类文字的起源:关于人类文字起源模式重构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286-287页。
    3 李圃《甲骨文文字学》,学林出版社,1995年1月,第192页。
    1 刘志基《甲骨文结构的特殊现象》,载于《韩国汉字研究》(韩)创刊号2009年12月。
    2 刘志基《甲骨文结构的特殊现象》,载于《韩国汉字研究》(韩)创刊号2009年12月。
    1、B.A.伊斯特林著、左少兴译,《文字的产生和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年9月。
    2、曹念明,《文字哲学》,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年8月。
    3、陈枫,《汉字义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1月。
    4、陈烈,《东巴祭天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
    5、陈梦家,《中国文字学》,中华书局,2006年7月。
    6、陈文敏,《汉字起源与原理——甲骨金文的六书“五步相生”造字程序及“记史功能”》,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2月。
    7、方国瑜,《方国瑜纳西学论集》,民族出版社,2008年1月。
    8、傅懋勣,《丽江麽些象形文‘古事记’研究》,武昌华中大学,中华民国27年7月。
    9、傅懋勣,《纳西族图画文字<白蝙蝠取经记>研究》,国立共同利用研[日本],昭和56年3月。
    10、郭大烈、和志武,《纳西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
    11、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
    12、何丹,《图画文字说与人类文字的起源:关于人类文字起源模式重构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2月。
    13、和即仁,姜竹仪编著,《纳西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
    14、黄侃述、黄焯编,《文字声韵训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4月。
    15、胡朴安,《中国文字学史》,上海书店,1983年3月。
    16、和志武,《纳西语基础语法》,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年10月。
    17、和志武,《纳西东巴文化》,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4月。
    18、和志武,《和志武纳西学论集》,民族出版社,2008年2月。
    19、蒋善国,《中国文字之原始及其构造》,武汉古籍书店影印,1987年9月。
    20、经本植,《古汉语文字学知识》,四川教育出版社,1984年9月。
    21、姜亮夫,《古文字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2、梁东汉,《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56年2月。
    23、梁东汉,《文字》,上海教育出版社,1958年。
    24、李国英,《小篆形声字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3月。
    25、李国文,《东巴文化与纳西哲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3月。
    26、李国文,《人神之媒——东巴祭司面面观》,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11月。
    27、李国文,《李国文纳西学论集》,民族出版社,2008年1月。
    28、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董作宾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
    29、李圃,《甲骨文文字学》,学林出版社,1995年1月。
    30、林淫,《古文字研究简论》,吉林大学出版社,1986年9月。
    31、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8月。
    32、(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99年。
    33、唐兰,《古文字学导论》,齐鲁书社,1981年。
    34、唐兰,《中国文字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4月版。
    35、王凤阳,《汉字学》,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12月。
    36、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7、王霄冰,《玛雅文字之谜》,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月。
    38、王元鹿,《汉古文字与纳西东巴文字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8月。
    39、王元鹿,《普通文字学概论》,,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5月。
    40、王元鹿,《比较文字学》,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
    41、王元鹿等,《中国文字家族》,大象出版社,2007年12月。
    42、邢福义、吴振国《语言学概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43、西田龙雄,《活着的象形文字·纳西东巴文化》,日本中公新书,1996年版。
    44、徐通锵,《历史语言学》,商务印书馆,1991年11月。
    45、杨福泉,《多元文化与纳西社会》,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
    46、杨福泉,《纳西族文化史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
    47、杨福泉,《纳西族与藏族历史关系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年8月。
    48、杨福泉,《杨福泉纳西学论集》,民族出版社,2009年07月。
    49、杨树达《杨树达文集之九·中国文字学概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9月。
    50、杨正文,《最后的原始崇拜——白地东巴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3月。
    51、周斌,《东巴文异体字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52、郑飞洲,《纳西东巴文字字素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年10月。
    53、曾少聪,《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述论》,黄山书社,2002年9月。
    54、周有光,《世界文字发展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4月。
    55、周有光,《比较文字学初探》,语文出版社,1998年11月。
    1、白庚胜、杨福泉编译,《国际东巴文化研究集粹》,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版。
    2、白庚胜主编,《玉振金声探东巴——国际东巴文化艺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6月。
    3、郭大烈、杨世光主编,《东巴文化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3月。
    4、郭大烈、杨世光主编,《东巴文化论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版。
    5、黄天树,《黄天树古文字论集》,学苑出版社,2006年8月。
    6、李霖灿、张琨、和才译注,《么些经典译注九种》,台湾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78年4月。
    7、李孝定,《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论丛》,台北:联经出版社,1986年6月。
    8、宋光淑主编,《纳西东巴文化研究总览》,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
    9、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81年4月版。
    10、喻遂生,《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第一辑,巴蜀书社,2003年9月。
    11、喻遂生,《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第二辑)》,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8年12月。
    12、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译丛第7辑《纳西东巴古籍译注》(一),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1月版。
    1、(美国)洛克编著、和匠宇译,郭大烈、和力民校《纳西语英语汉语词汇》,云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
    2、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第一册,中华书局,1988年。
    3、方国瑜编撰,和志武参订,《纳西象形文字谱》,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4、和宝林,《纳西象形文字使用注解》,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
    5、李霖灿,《纳西族象形标音文字字典》,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8月。
    6、木琛,丽江东巴文化学校教材第一册《纳西象形文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
    7、《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3年1月。
    8、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96年4月版。
    9、赵净修,《纳西象形文实用字词注释》,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9月。
    10、赵净修,《东巴象形文字常用词译注》,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版。
    1、蔡永贵,《论形声字的形成过程》,载于《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2、陈双新,《汉字起源初探》,载于《河北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
    3、邓章应、白小丽,《纳西东巴文语境异体字及其演变》,载于《中央民族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4、董作宾,《从麽些文字看甲骨文》,载于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董作宾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
    5、杜恒联,《表达声符字本义的亦声字及声符字意义的分化》,载于《语言科学》2007年第2期。
    6、范常喜,《从汉字看东巴文中的超前发展现象》,载于《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5月。
    7、方国瑜、和志武,《纳西东巴象形文字的构造》,载于《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1期。
    8、傅懋勣,《纳西图画文字和象形文字的区别》,载于郭大烈、杨世光主编《东巴文化论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
    9、郭常艳,《十年来<说文解字>形声研究述评》,载于《汉字文化》,2005年第1期。
    10、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见《奴隶制时代》,人民出版社,1973年5月。
    11、甘露,《东巴文抽象词汇及其表现形式》,载于《大理师专学报》,2001年第1期。
    12、甘露,《纳西东巴文假借字研究述评》,载于《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13、胡文华,《<说文解字>中的“亦声字”分析》,载于《兰州学刊》,2009年第19期。
    14、黄德宽,《形声起源之探索》《安徽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3期。
    15、黄思贤,《纳西东巴文献用字研究——以<崇搬图>和<古事记>为例》,博士论文,2008年。
    16、黄天树,《殷墟甲骨文“有声字”的构造》,载于《黄天树古文字论集》,学苑出版社,2006年8月。
    17、和志武,《试论纳西象形文字的特点——兼论原始图画字、象形文字和表意文字的区别》,载于《云南社会科学》,1981年第3期。
    18、李静,博士论文《纳西东巴文非单字结构研究》,2009年4月。
    19、李海霞,《形声字造字类型的消长——从甲骨文到<说文>小篆》,载于《古汉语研究》,1999年第1期。
    20、李静生,《纳西东巴文与甲骨文的比较研究》,载于郭大烈、杨世光主编《东巴文化论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
    21、李孝定,《从金文中的图画文字看汉字文字化过程》,载于《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论丛》,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6年。
    22、刘又辛,《纳西文字、汉字的形声字比较》,载于《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
    23、刘志基,《试论汉字表意字素的意义变异》,载于《铁砚斋学字杂缀》,中华书局,2006年12月。
    24、刘志基,《甲骨文结构的特殊现象》,载于《韩国汉字研究》(韩)创刊号2009年12月。
    25、林向萧,《关于“东巴文是什么文字”的再探讨》,载于《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26、马克冬,《从产生时间、途径看形声字音符、意符的作用》,载于《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6年第4期。
    27、马叙伦,《中国文字之源流与研究方法之新倾向》,载于《马叙伦学术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58年1月。
    28、裘锡圭,《汉字形成问题初步探索》,载于《中国语文》,1978年第3期。
    29、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复杂性》,载于《中国学研究》第十辑(韩国汉城:淑明女子大学校中国学研究所),1996年。
    30、沈兼士,《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载于《沈兼士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12月版。
    31、山田胜美,《纳西文与甲骨文比较研究》,载于白庚胜、杨福泉主编《国际东巴文化研究集粹》,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版。
    32、师玉梅,《西周金文形声字的形成及构形特点考察》,载于《华夏考古》,2007年第2期。
    33、史燕君,《纳西东巴文形声字形成过程初论》,载于《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34、王伯熙,《文字的分类和汉字的性质》,载于《中国语文》,1984年第2期。
    35、王元鹿,《纳西东巴文字与汉古文字假借现象的比较及其在文字史上的认识价值》,载于《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2期。
    36、王元鹿,《纳西东巴文与汉字不同源流说》,载于《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期。
    37、王元鹿,《纳西东巴文与汉形声字比较研究》,载于《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5期。
    38、王元鹿,《汉字发生研究材料论》,载于《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12期。
    39、王元鹿,《汉字发生研究方法论》,载于《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40、王元鹿,《由若喀字与鲁甸字看纳西东巴文字流播中的发展》,载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9月。
    41、万业馨,《形声化——汉字结构方式的简化》,载于《语文建设》,1996年第11期。
    42、王蕴智,《试论商代文字的造字方式》,载于《字学论集》,河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9月。
    43、王蕴智,《商代形声字探论》,载于《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44、喻遂生,《东巴形声字的类别和性质》,载于《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4期。
    45、喻遂生,《纳西东巴文单音节形声字研究》,载于《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 巴蜀书社,2003年9月。
    46、喻遂生,《纳西东巴字字和字组的划分及字数的统计》,载于《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巴蜀书社,2003年9月。
    47、喻遂生,《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研究纲要》,载于《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巴蜀书社,2003年9月。
    48、喻遂生,《纳西东巴文单音节形声字研究》,载于《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巴蜀书社,2003年9月。
    49、喻遂生,《纳西东巴文应用性文献的语言文字考察》,载于《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巴蜀书社,2003年9月。
    50、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释具有部分表音功能的独体象形字》,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51、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释附化因声指事字的一例》,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52、张积家、和秀梅、陈曦《纳西象形文字识别中的形音义激活》,载于《心理学报》,2007年第5期。
    53、张玉金,《论汉字的性质》,载于《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54、赵心愚,《纳西族先民的迁徙路线及特点》,载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2月。
    55、周克庸,《“会意兼声”是拥有大量字例的重要汉字结构类型》,载于《文史哲》,2009年第1期。
    56、周有光,《纳西文字中的“六书”——纪念语言学家傅懋勣》,载于《民族语文》,1994年第6期。
    57、朱建军,《文字类型学研究的意义、现状及设想》,载于《中国文字研究》第四辑,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