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胡仁乌力格尔与乌力格尔图哆的亲缘关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胡仁乌力格尔”和“乌力格尔图哆”作为科尔沁蒙古族极具代表性的音乐品种,二者的产生与发展不但与科尔沁蒙古族历史社会的发展变迁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二者本身之间也有深刻的关系,本文就胡仁乌力格尔与乌力格尔图哆的亲缘关系,进行探讨。
     绪论部分详细阐述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研究现状与资料来源、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首先对研究对象进行时间、空间和人文三要素的立体式定位。其次,阐明研究对象的文化特质与历史价值。
     第一章阐述科尔沁地域文化特质。首先,对科尔沁历史文化进行溯源。“科尔沁”是由一个蒙古军事机构称谓逐渐演化而来的部族名称,泛指成吉思汗的二弟哈布图哈萨尔和幼弟帖木格斡惕赤斤的后裔人群都称“科尔沁”。科尔沁的重要分支包括嫩科尔沁部、和硕特部、阿鲁科尔沁部、四子部、乌拉特部和茂明安部等。其次,对近代科尔沁地域文化特质进行探析。科尔沁地域文化是个由科尔沁、劳斯钦、明阿特、乌济业特、巫良哈、哈勒图剔等诸部文化,与喀喇沁、蒙郭勒津、苏鲁克等诸旗文化先后融汇形成的蒙古族文化体与藏族、满族和汉族等外族文化相融而成的文化体系,具有多元和开放性特质。
     第二章探究胡仁乌力格尔和乌力格尔图哆共生文化丛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根源。首先,对胡仁乌力格尔和乌力格尔图哆共生文化丛形成的国际、国内背景进行剖析。西方殖民主义向中国的扩张、日本帝国主义的列强及其对中国实施的侵略行为是共生文化丛形成的外围背景;清朝的腐朽及其自闭政策惹来的大祸和鸦片战争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是共生文化丛形成的内部背景。其次,对胡仁乌力格尔和乌力格尔图哆共生文化丛的形成原因进行剖析。侵略者愈益猖獗及民族压迫日益加剧、清朝对蒙政策的彻底改变及民族矛盾的日趋尖锐化、奉系军阀的爆垦滥放及科尔沁民众的武装斗争和格鲁派佛教的迫害及社会的萧条等是共生文化丛形成的主要原因。
     第三章探究胡仁乌力格尔和乌力格尔图哆的共存文化要素。首先,探析民间文学对胡仁乌力格尔和乌力格尔图哆产生的影响。蒙古族民间文学领域里的道木格亚日亚(历史传说)、亚巴干乌力格尔(民间故事)、伊若勒(祝词)、马格塔勒(赞词)、句口斯琴乌格(谚语)、浩日敏贺勒木日(婚礼对决)等,和汉族的民歌、曲艺、戏曲均对胡仁乌力格尔和乌力格尔图哆产生过影响,汉族古典小说是胡仁乌力格尔的主要题材来源。其次,探析民间音乐对胡仁乌力格尔和乌力格尔图哆产生的影响。蒙古族的博曲、佛曲、巴托日力格托力、好来宝、长调民歌,和汉族的一些民歌、曲艺、戏曲等均对胡仁乌力格尔和乌力格尔图哆产生过影响。再次,探析民间习俗对仁乌力格尔和乌力格尔图哆产生的影响。科尔沁村落民俗与语言民俗成为胡仁乌力格尔和乌力格尔图哆产生与发展的重要民俗条件。
     第四章探究胡仁乌力格尔与乌力格尔图哆的衍生与反叛现象。首先,探析胡仁乌力格尔与乌力格尔图哆的衍生现象。乌力格尔图哆在文本类型、文体形式、呈示模式、音乐要素(包括曲式结构、先成曲调、调式及音阶)等方面延用胡仁乌力格尔。其次,探析胡仁乌力格尔与乌力格尔图哆的反叛现象。乌力格尔图哆在宣扬思想、表现手法、体裁题材和音乐架构等方面摈弃胡仁乌力格尔。再次,探讨胡仁乌力格尔与乌力格尔图哆衍生与反叛的意义。乌力格尔图哆延用胡仁乌力格尔的现象,一方面是文化自身传承的表现,另一方面是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交融的表现;乌力格尔图哆摈弃胡仁乌力格尔的现象,一方面是文化自身发展的表现,另一方面是一种文化从另一种文化的侵蚀中解救自身的表现。乌力格尔图哆与胡仁乌力格尔的衍生与反叛现象表明,科尔沁蒙古族文化与外界文化交融时,不但会吸纳对方的长处,而且还会解脱对方的侵蚀,从而造就了一种既开放,又内敛的地域文化品格。
As Mongolia in horqin representative varieties of music, the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urenwuligeer" and "Wuligertuduo" not only in history of Mongolia society are closely related, but also has the profound connection between the two kind of music.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Hurenwuligeer" and "Wuligertuduo" are discussed.
     The introduction part elaborated and the basic ideas of the object and objective, research status, research methods and data sources. Stereo positioning first time, space and human three elements for research object. Secondly,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historical value of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first chapter describes the horqin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The first is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origin of horqin."Horqin" is composed of a Mongolia military appellation evolved tribal name, refers to Genghis Khan and his younger brother dynasty Habutuhasaer and Tiemugewotichijin ex. descendants of people, so groups are called "horqin". The main branch of Horqin tribe includes Heshuote、Alukeerqin、Sizi、Wulate and Moumingan. The second is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culture in modern times. Regional culture has in modern times by Horqin, Laosiqin, Mingate, Wujiyete, Wuliangha, Haletuti and other tribes gather from the internal cultural body forma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Tibetan, Manchu and Han culture formed from external cultural body formed by the interaction of multiple open characteristic.
     The second chapter explores "Hurenwuligeer" and "Wuligertuduo" symbiosis of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social roots of cultural cluster formation. First of all, to "Hurenwuligeer" and "Wuligertuduo" symbiotic culture plexus forms the background analysis. Aggressive behavior of European colonialism to China's expansion, the Japanese imperialist powers in China and its implementation is symbiotic culture plexus formed the external background; serious consequences caused by the Qing Dynasty old and autism policy caused the disaster and the Opium War is symbiotic culture plexus formed internal background. Secondly, the analysis of Hurenwuligeer and Wuligeertuduo symbiotic culture plexus formation causes. The invaders increasingly rampant and ethnic oppression, increasing of Qing Dynasty to Mongolian policy change and national conflict intensifies day by day, the Manchurian warlord explosion in reclamation and people's armed struggle and Buddhist persecution and social depression is symbiotic reasons cultural cluster formation.
     The third chapter explores the coexistence of cultural elements of Hurenwuligeer and Wuligeertuduo. First is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folk literature on Hurenwuligeer and wuligeertuduo. Mongolia Ethnic Oral Literature in the field of Daomugeyariya (legend), Yabaganwuligeer (Folklore), Yiruole (message), Magetale(praise), Jurisiqinwuge (proverb), Haoriminhelemuri (wedding showdown) and so on to influences on Hurenwuligeer and Wuligeertuduo; Han classical fiction story is Hurenwuligeer's subject matter source. Secondly, it is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folk music of Hurenwuligeer and Wuligeertuduo. Mongolia folk music in the field of Shaman song, Buddhist music, Batuoriligetuoli, Haolibao, long tune folk songs and so on Hurenwuligeer and Wuligeertuduo influence; Han folk songs, folk, opera and so on have did produce influence. Last,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the folk custom of Hurenwuligeer and wuligeertuduo generated. In the horqin village folk and folk language has become a necessary condition of folk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Hurenwuligeer and Wuligeertuduo.
     The fourth chapter explores Hurenwuligeer and Wuligeertuduo derivative and rebel phenomenon. First of all, Hurenwuligeer Originates from Wuligeertuduo derivative phenomenon. Wuligeertuduo has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in text type style, presentation model, element of music (including the musical structure, melody, mode and the first scale) and derivative of Hurenwuligeer. Secondly,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phenomenon of Hurenwuligeer and the rebel Wuligeertuduo. Hurenwuligeer that thought, expression, genre, theme, music has abandoned Wuligeertuduo architecture. Thirdly, study of Hurenwuligeer and Wuligeertuduo derivative and rebellious significance. Wuligeertuduo derived Hurenwuligeer phenomenon, one is their own cultural heritage, on the other hand, is a kind of culture and another blend of performance; Wuligeertuduo rebel Hurenwuligeer phenomenon, one is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on the other hand, is a kind of cultural erosion from another culture to save oneself the performance of. Show that the derivative and rebel phenomenon of Wuligeertuduo and Hurenwuligeer in Mongolia, culture and outside culture blending process, not only can absorb each other's strengths, but also out of each other's erosion, thus creating an open, and restrained the regional culture character.
引文
① 乌兰杰:《蒙古族音乐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9页。
    ① [蒙古]达·策仁苏德那木:《汉文小说在蒙古地区的口头传播》[蒙文],《内蒙古社会科学》.1989年,第2期,转引自博特乐图:《胡尔奇: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第11页。
    ② 安波、许直、胡尔查编著:《蒙古民歌集》,呼和浩特:内蒙古日报社出版发行,1949年。
    ③ 包玉林、白音那编:《说书调》[蒙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
    ④那达密德、福宝琳整理:《乌力格尔曲调300首》(哲里木盟文学艺术研究所内部资料),通辽:通辽教育印刷厂印刷,1989年。
    ⑤ 宝音朝古拉、阿尔斯楞:《郭尔罗斯乌力格尔曲调》,北京: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2006年。
    ⑥ 门德巴雅尔编:《蒙古族民间说唱音乐套曲选》[蒙文],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0年。
    ⑦李青松:《胡尔沁说书》,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
    ⑧达·阿拉坦巴根主编:《中国曲艺志·内蒙古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2000年。
    ⑨ 乌·苏古拉编:《琶杰作品选》[蒙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
    ⑩ 乌斯夫宝音:《乌斯夫宝音作品选》[蒙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
    11 尼玛编:《语言巧匠》[蒙文],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88年。
    12 仁钦道尔基、好必图编:《蒙古书习语》[蒙文],通辽: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1988年。
    13 琶杰口述,朝克图整理:《程咬金的故事》[蒙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
    ① 达瓦仁钦口述,W·海希格、V·洁伊特、尼玛等编:《唐朝演义第十五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
    ②乌·新巴雅尔、呼和吉日嘎拉、乌·茹意米朵格整理:《乌斯夫宝音乌力格尔好来宝集》[蒙文],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11年。
    ③ 叁布拉诺日布、章虹:《蒙古胡尔奇三百人》,通辽:哲里木文学艺术研究所内部资料,1989年。
    ④ 叁布拉诺日布、王欣:《蒙古族说书艺人小传》,沈阳:辽沈书社,1990年。
    ⑤ 呼格吉勒图:《蒙古族音乐史》[蒙文],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年。
    ⑥乌兰杰:《蒙古族音乐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
    ①朝克图:《“胡仁·乌力格尔”研究》[蒙文],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
    ②包金刚:《说书艺人与胡仁乌力格尔、好来宝、叙事民歌》[蒙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
    ③叁布拉诺日布:《科尔沁曲艺》,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年。
    ④乞牙惕·沙·贺喜歌芒来:《蒙古族曲艺新探索》[蒙文],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年。
    ⑤ 博特乐图:《胡尔奇: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
    ⑥ 博特乐图:《表演、文本、语境、传承——蒙古族音乐的口传性研究》,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年。
    ① [蒙古]巴达玛哈屯等:《蒙古人民共和国部族学》(一)[蒙文].敖特根等转写,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678页,转引自博特乐图:《胡尔奇: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第10页。
    ② 萝卜桑悫丹:《蒙古风俗鉴》[蒙文],哈·丹碧扎拉桑批注,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91~216页。
    ③ 巴·苏和:《关于“丙寅”杂志刊载的蒙古民歌》,《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蒙文],2002年第2期,第20~35页,转引自博特乐图:《胡尔奇: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第10页。
    ① 东北文协文工团:《蒙古民歌集》,呼和浩特:内蒙古日报社出版发行部,1949年。
    ② 内蒙古歌舞剧团:《内蒙古民歌》,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54年,转引自博特乐图著:《胡尔奇: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第10页。
    ③扎木苏搜集编辑:《叙事歌》[蒙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2年。
    ④道尔吉、欧东编:《昭乌达民歌》(上、下册)[蒙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2年。
    ⑤诺勒玛扎布、那木斯来、何凤仪搜集整理:《蒙古贞民歌》[蒙文],海拉尔:内蒙文化出版社,1986年。
    ⑥乌力吉昌、白·色音巴雅尔搜集整理:《民歌——民间歌手查干巴拉演唱集》,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
    ⑦ 乌力吉昌、乌力更、斯琴高娃编:《科尔沁民歌》[蒙文](一、二册),海拉尔:内蒙文化出版社,1987年。
    ⑧ 博·朝克吉乐图主编:《库伦民歌集成》[蒙文],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年。
    ⑨ 孟和巴雅尔、宝音楚古拉、阿尔斯楞搜集整理:《吉林蒙古民歌》[蒙文],通辽: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1993年。
    ⑩ 徐国清、苏和巴鲁、乌云格日勒编著:《吉林蒙古族民歌及其研究》[蒙文].通辽: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
    11 乌力吉昌、迪申加卜、海红汇编:《蒙古族叙事民歌》[蒙文](上、下册),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
    12 胡尔查主编:《蒙古族民歌集成》[蒙文](共5卷),《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内蒙古分卷》,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1~1995年。
    ①仁钦道尔基等编:《蒙古民歌一千首》[蒙文](共5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1984年。
    ② 乌·那仁巴图、达·仁钦主编:《蒙古民歌五百首》[蒙文](上、下册),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
    ③乌兰杰主编:《扎赉特民歌》,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
    ④ 通辽市文学艺术研究所编:《科尔沁叙事民歌》(蒙文6卷,汉文4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2年。
    ⑤ 其日麦胡:“乌力格尔图哆的发展和土地问题”[蒙文],《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85年第3期。
    ⑥ 额尔德木图:“怎样评价叙述喇嘛爱情的叙事民歌”[蒙文],《蒙语文文学》,1987年第2期。
    ⑦斯琴高娃:“关于蒙古族乌力格尔图哆”[蒙文],《蒙语文文学》,1981年第3期。
    ① 乌兰杰:《蒙古族古代音乐舞蹈初探》,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86-195页。
    ② 吕宏久:《蒙古族民歌调式初探》,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
    ③乌兰杰:《蒙古族古代音乐舞蹈初探》,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
    ③ 胡日勒沙:“科尔沁民歌的历史根源”[蒙文],《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④ 包金钢:“近现代乌力格尔图哆产生的社会根源”[蒙文],《中国蒙古学研究》,2005年第4期。
    ⑥ 田瑞芳:“观察科尔沁民歌中的妇女形象”[蒙文],《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94年第5期。
    ⑦ 乌兰其其格:“近现代科尔沁标志性文化——长篇叙事民歌”,《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9期。
    ①牧·赛吉拉胡:“东部民歌中的科尔沁文化个性反映”[蒙文],《蒙语文文学》,2001年第5期。
    ② 乌力吉昌:“歌海奇珍 艺苑瑰宝——简论蒙古族叙事民歌”,《草原艺坛》,2003年第1期。
    ③齐占柱:“科尔沁乌力格尔图多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8年。
    ④ 纳·色敦扎布:“乌力格尔图哆中的婚俗体现”[蒙文],《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90年第3期。
    ⑤ 哈斯巴特尔:“关于民歌里来自本子故事的比喻比兴”[蒙文],《蒙古学研究》,1998年第2期。
    ⑥色·白音吉日嘎拉:《蒙古民歌欣赏》[蒙文],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2年。
    ⑦呼格吉乐图:《蒙古族音乐史》[蒙文],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年。
    ⑧呼日勒沙、斯日古冷编,宝音陶克陶等搜集整理:《科尔沁民歌人物传说与传》[蒙文],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9年。
    ⑨ 乌兰杰:《蒙古族音乐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
    ⑩ 呼格吉乐图:《蒙古族音乐史》,[蒙文],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766-798页。
    ① 乌兰杰:《蒙古族音乐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33页。
    ② 博特乐图:《胡尔奇: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第85-92页。
    ③ 博特乐图:《胡尔奇: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第85-92页。
    ④ 陶格图:《科尔沁民歌传播研究》[蒙文],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9年
    ⑤ 斯琴托雅:《叙事民歌口头叙事研究》[蒙文],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9年。
    ⑥ 代兴安:《嘎达梅林之歌研究》[蒙文],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9年。
    ⑦ 王海荣:《蒙古族好汉歌研究》[蒙文],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1年。
    ①参见胡日查、长命:《科尔沁蒙古史略》[蒙文],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总序》第1页。
    ①参见额尔德木图主编:《科尔沁历史与地理》,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0年,第2页。
    ② 额尔德木图主编:《科尔沁历史与地理》,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0年,第1页。
    ③ 关于和硕特部还有这样的说:《卫拉特部历史文献》称:“和硕特姓孛儿只斤,是成吉思汗弟弟哈布图哈萨尔的后裔。在阿鲁克特木尔时代,他从各和硕挑选下贱的阿拉巴图给其弟乌鲁克特木尔做分子。为此,乌鲁克特木尔怨恨其兄,率领自己的属民,投奔日落方向的脱欢太师。脱欢太师接纳了他们,并称他们为和硕特部。”转引自额尔德木图主编:《科尔沁历史与地理》,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0年,第70-71页。
    ①参见哲里木盟地名委员会:《哲里木盟地名志》,1990年,第5页,转引自额尔德木图、孟和编著:《科尔沁文化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22页。
    ① 参见额尔德木图、孟和编著:《科尔沁文化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22-123页。
    ② 额尔德木图、孟和编著:《科尔沁文化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23-124页。
    ①《哲理木盟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第1160页,转引自额尔德木图、孟和编著:《科尔沁文化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23-124页。
    ① 参见额尔德木图、孟和编著:《科尔沁文化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11-312页。
    ②此本部分内容是笔者根据呼日勒沙主编:《科尔沁民俗文化研究》[蒙文],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8-30页的内容整理编辑。
    ① 乌兰杰著:《蒙古族音乐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18页。
    ① 参见[美]罗兹·墨菲:《亚洲史》,黄磷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年,第363页。
    ① 参见[美]罗兹·墨菲:《亚洲史》,黄磷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年,第370页。
    ① 白拉都格其、金海、赛航撰写:《蒙古民族通史》,卷5(上),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8页。
    ① 阿·波斯德涅耶夫:《蒙古及蒙古人》,卷2,第94-95、104页,转引自白拉都格其、金海、赛航撰写:《蒙古民族通史》,卷5(上),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8页。
    ②白拉都格其、金海、赛航撰写:《蒙古民族通史》,卷5(上),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8页。
    ③ 阿·波斯德涅耶夫:《蒙古及蒙古人》,卷2,第101-102页,转引自白拉都格其、金海、赛航撰写:《蒙古民族通史》,卷5(上),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9页。
    ④ 《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二册,第1119-1123页,转引自白拉都格其、金海、赛航撰写:《蒙古民族通史》,卷5(上),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2002年,第29页。
    ① 白拉都格其、金海、赛航撰写:《蒙古民族通史》,卷5(上),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24-125页。
    ② 参见白拉都格其、金海、赛航撰写:《蒙古民族通史》,卷5(上),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26-127页。
    ③ 参见白拉都格其、金海、赛航撰写:《蒙古民族通史》,卷5(上),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61-62页。
    ①卢明辉:《清代蒙古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216页。
    ② 参见白拉都格其、金海、赛航撰写:《蒙古民族通史》,卷5(上),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24-125页。
    ③ 卢明辉:《清代蒙古史》,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第220页。
    ④ 白拉都格其、金海、赛航撰写:《蒙古民族通史》,卷5(上),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56页。
    ①白拉都格其、金海、赛航撰写:《蒙古民族通史》,卷5(上),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59页。
    ②参见白拉都格其、金海、赛航撰写:《蒙古民族通史》,卷5(上),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60-262页。
    ③ 大场辰之助:《东部内蒙古开发通史》(日本油印)第110-113页,1936年,转引自白拉都格其、金海、赛航撰写:《蒙古民族通史》,卷5(上),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36页。
    ① 白拉都格其、金海、赛航撰写:《蒙古民族通史》,卷5(上),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75页。
    ② 参见白拉都格其、金海、赛航撰写:《蒙古民族通史》,卷5(上),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83-186页。
    ① 李天龙主编:《喀左蒙古族史略》,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62页。
    ② 图齐、海西希:《西藏和蒙古的宗教》,耿升译,第353页,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年,转引自乌云毕力格、成崇德、张永江撰写:《蒙古民族通史》,卷4,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68页。
    ③ 张亚光整理:《蒙古述略—蒙古史》,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2年,第69页。
    ④ 《内蒙古近现代史纲》,第91页,转引自乌云毕力格、成崇德、张永江撰写:《蒙古民族通史》,卷4,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70页。
    ⑤ 张亚光整理:《蒙古述略—蒙古史》,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2年,第69页。
    ① 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文历史研究所:《蒙古族简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81页。
    ② 参见朝克图:《胡仁·乌力格尔研究》[蒙文],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55-72页和包金刚:《说书艺人与胡仁乌力格尔好来宝叙事民歌》,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63~166页。
    ③ 呼格吉勒图:《艺术》[蒙文](上),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459页。
    ④ 巴雅尔:“关于蒙古秘史的作者和译者”,卢明辉、余大钧、高文德编:《蒙古史研究论文集》,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84年,第170页。
    ① 包金刚:《说书艺人与胡仁乌力格尔好来宝叙事民歌》,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76页。
    ① 叁布拉诺日布、王欣:《蒙古族说书艺人小传》,沈阳:辽沈书社,1990年,第1页。
    ② 阿拉坦嘎日迪、包德、满都胡、陶腾白拉、通拉嘎编著:《蒙古贞宗教》,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4年,第177页。
    ① 萝卜桑悫丹:《蒙古民俗鉴》[蒙文],哈·丹碧扎拉森批注,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04页。
    ② 萝卜桑悫丹:《蒙古民俗鉴》[蒙文],哈·丹碧扎拉森批注,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08页。
    ③ 萝卜桑悫丹:《蒙古民俗鉴》[蒙文],哈·丹碧扎拉森批注,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09页。
    ④ 萝卜桑悫丹:《蒙古民俗鉴》[蒙文],哈·丹碧扎拉森批注,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16页。
    ② 萝卜桑悫丹:《蒙古民俗鉴》[蒙文],哈·丹碧扎拉森批注,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09页。
    ③ 胡格吉夫:《蒙古民间文学艺术形象研究》[蒙文],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第458-459页。
    ① 包玉林、白音那:《说书调》[蒙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3页。
    ② 博特乐图、哈斯巴特尔:《蒙古族英雄史诗音乐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257页。
    ② 乌力吉昌、迪申加布、海红汇编:《蒙古族民歌》,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650页。
    ① 仁钦道尔吉编著:《萨满诗歌与艺人传》[蒙文],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年,第406页。
    ② 叁布拉诺日布:《科尔沁曲艺》,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第105页
    ① 却吉戈瓦整理编写:《蒙古族传统好来宝》[蒙文],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231页,笔者译。
    ② 双喜:《新耍尔》(盒带),学苑音像出版社,1990年。笔者译
    ③ 却吉戈瓦编著:《蒙古族传统好来宝》[蒙文],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页。笔者译
    ① 双喜:《新耍尔》(盒带),学苑音像出版社,1990年,笔者译。
    ① 乌兰杰编:《科尔沁长调民歌》[蒙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页。
    ① 乌兰杰编:《科尔沁长调民歌》[蒙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6-9页。
    ① 见于博特乐图:《胡尔奇: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
    ① 参见白翠英、邢源、福宝林、王笑:《科尔沁博艺术初探》(内部资料),通辽:哲里木文化处编,1986年,第67-80页。
    ② 白翠英、邢源、福宝林、王笑:《科尔沁博艺术初探》(内部资料),通辽:哲里木文化处编,1986年,第175页。
    ③ 李青松:《胡尔沁说书》,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96页。
    ④白翠英、邢源、福宝林、王笑:《科尔沁博艺术初探》,通辽:哲里木文化处编(内部资料), 1986年,第198页。
    ①乌力吉昌、迪申加卜、海红汇编:《蒙古族叙事民歌》[蒙文](下册),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022页。
    ① 参见达力扎布编著:《蒙古史纲要》,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82页。
    ② 叁布拉诺日布、王欣:《蒙古族说书艺人小传》,沈阳:辽沈书社出版发行,1990年,第1 页。
    ① 包·达尔汗:《蒙古族佛教音乐文化的多元性》,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第84页。
    ② 李双喜:《冬和尔大喇嘛》(盒带),学苑音像出版社,1990年。
    ① 陶立璠:《民俗学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第46页。
    ② 参见呼日勒沙主编:《科尔沁民俗文化研究》[蒙文],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5页。
    ③ 呼日勒沙主编:《科尔沁民俗文化研究》[蒙文],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2页。
    ① 博特乐图:《胡尔奇: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第80页。
    ① 参见周青青:《中国民间音乐概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第90~91页。
    ② 参见周青青:《中国民间音乐概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第119页。
    ③ 宝音朝古拉、阿尔斯楞:《郭尔罗斯乌力格尔与曲调》,北京: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2006年,第129-131页。
    ③ 博特乐图:《胡尔奇: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第108页。
    ① 诺勒玛扎布、那木斯来、何凤仪搜集整理:《蒙古贞民歌》,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86年。
    ① 参见博特乐图:《胡尔奇: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第150~170页。
    ② 博特乐图:《胡尔奇: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第163-164页。
    ③ “书曲”出自《布仁巴雅尔演唱专辑》,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年;“杜意”出自《科尔沁恋歌》(第28集,双喜演唱),北京音像公司出版,1994年。
    ① 详见那达密德、福宝琳整理:《乌力格尔曲调300首》(哲里木盟文学艺术研究所内部资料),通辽:通辽教育印刷厂印刷,1989年,第1~33页。
    ② 包玉林、白音那编:《说书调》[蒙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45页。
    ① 乌力吉仓、迪申加卜、海红汇编:《蒙古族叙事民歌》[蒙文](上册),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第62页。
    ① 叁布拉诺日布:《科尔沁曲艺》,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86-94页。
    ① 通辽市文学艺术研究所编:《科尔沁叙事民歌》[蒙文6卷、汉文4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2年。
    ① 叁布拉诺日布:《科尔沁曲艺》,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80-85页。笔者分类
    [1]安波、许直、胡尔查编:《蒙古民歌集》,呼和浩特:内蒙古日报社出版发行,1949年。
    [2]安波、许直、胡尔查编:《东蒙民歌选》,上海: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2年。
    [3]包玉林、白音那编:《说书调》[蒙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
    [4]巴特尔、其其格:《论蒙古族民间文学》[蒙文],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85年。
    [5]宝音套格套、郭松青、齐文学搜集整理:《蒙古镇好来宝选》[蒙文],海拉尔:内蒙文化出版社,1988年。
    [6]巴·苏和等《科尔沁文学概要》[蒙文],北京:民族出版社,1993年。
    [7]孛·吉雨格勒著:《蒙古政教史论》[蒙文],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6年
    [8]包玉林主编:《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内蒙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7年。
    [9]包·达尔汗:《蒙古佛教音乐》,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6年
    [10]博特乐图:《胡尔奇: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
    [11]孛儿只斤·布仁赛音:《近现代蒙古人农耕村落社会的形成》,娜仁格日勒译,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
    [12]包色音白乙拉:《科尔沁民歌研究》[蒙文],通辽: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年。
    [13]博·照日格图主编:《科尔沁民歌研究论文集》[蒙文],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0年。
    [14]包色音白乙拉、特木尔其其格、包庆文:《科尔沁经典民歌“天上的风”研究》[蒙文],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0年。
    [15]包色音白乙拉、策·布和德力格尔、王高娃、苏义勒:《奈曼民歌研究》[蒙文],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0年。
    [16]博特乐图、哈苏巴特尔:《蒙古族英雄史诗音乐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
    [17]博特乐图:《表演、文本、语境、传承——蒙古族音乐的口传性研究》,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年。
    [18]白音朝克图:《科尔沁土语研究》[蒙文],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年。
    [19]却吉戈瓦整理编写:《蒙古族传统好来宝》[蒙文],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7年。
    [20]朝克图:《“胡仁乌力格尔”研究》[蒙文],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
    [21]朝克图、陈刚龙:《琶杰研究》[蒙文],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2年。
    [22]朝克吐、陈钢龙、胡格吉夫、包·达尔汗等:《毛依罕研究》[蒙文],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6年。
    [23]乞牙惕·沙·贺喜歌芒来:《蒙古族曲艺新探索》,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年。
    [24]陈铭道主编:《书写民族音乐文化》,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年。
    [25]朝格土、额尔很白乙拉编著:《蒙古族说书艺人口述史》[蒙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2年。
    [26]道荣尕整理:《琶杰格斯尔传》(上、下册)[蒙文],北京:民族出版社,1989年。
    [27]代兴安:《嘎达梅林之歌研究》[蒙文],呼伦贝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9年。
    [28]额尔德木图、孟和编著:《科尔沁文化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
    [29]额尔德木图、包满都拉编著:《科尔沁民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
    [30]额尔德木图主编:《科尔沁历史与地理》,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0年。
    [31]格·德力格尔朝克图:《蒙古族史诗》[蒙文],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4年。
    [32]呼格吉勒图:《蒙古族音乐史》[蒙文],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年。
    [33]呼日勒沙、斯日古冷编:《科尔沁民歌人物传说与传》[蒙文],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9。
    [34]胡日查、长命:《科尔沁蒙古史略》,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
    [35]呼日勒沙主编:《科尔沁民俗文化研究》[蒙文],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3年。
    [36]吕宏久:《蒙古族民歌调式初探》,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
    [37]卢明辉:《清代蒙古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
    [38]李青松:《胡尔沁说书》,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
    [39]劳斯尔编著:《扎那研究及其作品选》[蒙文],通辽: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年。
    [40]李天龙主编:《喀左蒙古族史略》,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62页。
    [41]朱荣阿、材音博彦、苏利娅编著:《蒙古族格言俗语集萃》,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年。
    [42]门德巴雅尔编:《蒙古族民间说唱音乐套曲选》[蒙文],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0年。
    [43]满都夫:《蒙古族美学史》,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
    [44]满都呼编:《科左后旗好来宝选》[蒙文],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9年。
    [45][美]罗兹·墨菲:《亚洲史》,黄磷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年。
    [46]内蒙古自治区编辑组:《蒙古族社会历史调查》,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
    [47]那达密德、福宝琳:《乌力格尔曲调300首》,内蒙古哲里木盟文学艺术研究所,内部资料,1989年。
    [48]诺敏编译:《科尔沁叙事歌》,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
    [49]那木珠:《蒙古族简史》[蒙文],通辽: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年。
    [50]那木斯来:《清代蒙古史》[蒙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1年。
    [51]仁钦道尔基、好必图编:《蒙古书习语》[蒙文],通辽: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1988年。
    [52]仁钦道尔吉编著:《萨满诗歌与艺人传》[蒙文],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年。
    [53]叁布拉诺日布、章虹:《蒙古胡尔齐三百人》,通辽:哲里木盟文学艺术研究所内部资料,1989年。
    [54]叁布拉诺日布、王欣:《蒙古族说书艺人小传》,沈阳:辽沈书社,1990年。
    [55]色·白音吉日嘎拉:《蒙古民歌欣赏》[蒙文],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2。
    [56]叁布拉诺日布:《科尔沁曲艺》,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
    [57][匈]贝拉·巴托克:《匈牙利民歌研究——匈牙利农民曲调的体系化》,金经言译,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
    [58]斯琴托亚:《叙事民歌口头叙事研究》[蒙文],呼伦贝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9年。
    [59]陶立璠:《民俗学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第46页。
    [60]田联韬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上册),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
    [61]图力古尔、博·索德:《科尔沁土语演变与发展趋势研究》[蒙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
    [62]陶格图:《科尔沁民歌传播研究》[蒙文],呼伦贝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9年。
    [63]乌兰杰:《蒙古族古代音乐舞蹈初探》,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
    [64]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
    [65]乌兰杰:《蒙古族音乐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
    [66]王耀华、乔建中主编:《音乐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67]王海荣:《蒙古族好汉歌研究》[蒙文],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1年。
    [68]乌·辛巴雅尔、呼和吉日嘎拉、乌·茹意米朵格整理:《乌斯夫宝音乌力格尔好来宝集》,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11年。
    [69]徐国清、苏和巴鲁、乌云格日勒编著:《吉林蒙古族民歌及其研究》,通辽: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
    [70]原著:佚名《蒙古述略》,蒙文点校:张亚光,汉译注释:波·少布、何日莫奇,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2年
    [71]闫天灵:《汉族移民与近代内蒙古社会变迁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
    [72]阎淑兰主编:《科尔沁蒙古族民歌100首》[蒙文],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6年。
    [73]杨民康:《音乐民族志方法导论——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实例》,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
    [74]照日格图编:《图什业图好来宝集》(上、下册)[蒙文],海拉尔:内蒙古 文化出版社,2012年。
    [75]照日格图:《马背情缘——照日格图乌力格尔、好来宝选》[蒙文],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2年。
    [1]博·朝克吉乐图主编:《库伦民歌集成》[蒙文],民族出版社,1990年。
    [2]道尔吉、欧东编:《昭乌达民歌》(上、下)[蒙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2年
    [3]胡日查主编:《蒙古族民歌集成》(1至5卷)[蒙文],海拉尔:内蒙文化出版社,1991~1995年。
    [4]杭图德·乌顺包都嘎、斯琴、高·呼斯乐图编:《奈曼民歌》[蒙文],通辽: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年。
    [5]孟和巴雅尔、宝音楚古拉、阿尔斯楞搜集整理:《吉林蒙古民歌》[蒙文],通辽: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1993年。
    [6]诺勒玛扎布、那木斯来、何凤仪搜集整理:《蒙古贞民歌》[蒙文],海拉尔:内蒙文化出版社,1986年。
    [7]仁钦道尔基主编:《蒙古民歌一千首》[蒙文] (共5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通辽: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1979-1984年。
    [8]通辽市文学艺术研究所编:《科尔沁叙事民歌》[蒙文6卷,汉文4卷],通辽:通辽市文学艺术研究所编,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2年。
    [9]乌·那仁巴图、达·仁钦:《蒙古民歌五百首》[蒙文](上、下册),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
    [10]乌力吉昌、白·色音巴雅尔整理:《民歌——民间歌手查干巴拉演唱集》[蒙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
    [11]乌力吉昌、乌力更、斯琴高娃编:《科尔沁民歌》[蒙文](1、2册),海拉尔:内蒙文化出版社,1987年。
    [12]乌力吉昌、迪申加卜、海红汇编:《蒙古族叙事民歌》[蒙文](上、下册),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
    [13]乌兰杰主编:《扎赉特民歌》[蒙文],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
    [14]乌恩宝音主编:《蒙古族民歌》[蒙文](上、下册),通辽: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年。
    [15]扎木苏搜集编:《叙事歌》[蒙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2年。
    [1]巴布道尔吉:“蒙古族民歌中‘嘿’、‘哒’、‘啦’、‘咻’、‘哳’的意义”[蒙文],《内蒙古大学学报》,1960年第1期。
    [2]毕都里安尚图:“关于东部民歌的初步了解”[蒙文],《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84年第1期。
    [3]巴特尔:“蒙古民歌中的审美”[蒙文],《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92年第2期。
    [4]包金钢:“近现代乌力格尔图哆产生的社会根源”[蒙文],《中国蒙古学研究》, 2005年第4期。
    [5]其日麦胡:“论‘宾图王宫其格斯愣的歌’”[蒙文],《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81年第2期。
    [6]其日麦胡:“乌力格尔图哆的发展和土地问题”[蒙文],《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85年第3期。
    [7]额尔德木图:“怎样评价叙述喇嘛爱情的叙事民歌”[蒙文],《蒙语文文学》,1987年第2期。
    [8]额尔敦哈达:“关于蒙古悲剧民歌”[蒙文],《蒙古学研究》,1993年第2期。
    [9]哈斯巴特尔:“关于民歌里的来自本子故事的比喻比兴”[蒙文],《蒙古学研究》,1998年第2期。
    [10]胡日勒沙:“科尔沁民歌的历史根源”[蒙文],《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11]孟金宝:“东部史诗歌的地域性”[蒙文],《内蒙古社会科学》,1992年第6期。
    [12]牧·赛吉拉胡:“东部民歌中的科尔沁文化个性反映”[蒙文],《蒙语文文学》,2001年第5期。
    [13]那仁满都拉:“乌力格尔图哆的稳定与不稳定性”[蒙文],《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87年第1期。
    [14]纳·色敦扎布:“乌力格尔图哆中的婚俗体现”[蒙文],《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90年第3期。
    [15]齐占柱:“科尔沁乌力格尔图哆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16]仁钦道尔吉:“关于民歌‘奴热’”[蒙文],《蒙文文学历史》,1959年第2期。
    [17]斯琴高娃:“关于蒙古族叙事民歌”[蒙文],《蒙语文文学》,1981年第3期。
    [18]叁布拉诺日布:“关于民歌‘白虎哥哥’的由来”[蒙文],《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84年第1期。
    [19]色·奥特根巴雅尔:“乌力格尔图哆的历史价值”[蒙文],《蒙语文文学》,1986年第3期。
    [20]斯琴图雅:“论科尔沁民歌中的诙谐形象”[蒙文],《蒙语文文学》,2002年第6期。
    [21]特·赛音巴雅尔:“关于向民歌学习”[蒙文],《蒙古历史语文》,1958年第8期。
    [22]通拉嘎:“关于民歌‘陶克套’”[蒙文],《蒙文文学历史》,1962年第2期。
    [23]田瑞芳:“观察科尔沁民歌中的妇女形象”[蒙文],《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94年第5期。
    [24]特木尔其其格:“分析科尔沁民歌中的妇女地位”[蒙文],《内蒙古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25]乌力吉昌:“歌海奇珍艺苑瑰宝——简论蒙古族叙事民歌”,《草原艺坛》,2003年第1期。
    [26]乌兰其其格:“近现代科尔沁标志性文化——长篇叙事民歌”,《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9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