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清末民初报刊言情小说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清末民初中国文学古今演变之际,言情小说一度呈独领风骚之势,并初步完成了古代小说向现代小说的过渡,成为现代通俗小说的重要品种。在这一过程中,根植于传统的类型意识扮演了重要角色。中国古代言情小说传统包括了“三言二拍”的部分篇目、才子佳人小说、《红楼梦》、《花月痕》等具有广泛影响的作品。清末民初作者、读者和批评家对类型的自觉促使他们体认、承继与改造言情小说传统,使之成为一种现代小说类型的文学资源。另一方面,当时小说的创作和传播以报刊为中心,这不仅改变了作品发表方式,也构造了新的“作者-作品-读者”关系。报刊媒体与小说创作二者的互动,形成了传统转化的情境与动力。
     本文以1901-1917年间的报刊言情小说为考察对象,在掌握文本的基础上,结合相应的报刊史、文学史研究,分析报刊与小说结合的成因与过程,探讨编者、作者与读者对报刊言情小说兴起的历史过程所发生的影响,并以言情小说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为线索,审视其在主题、价值观、叙事与文体等方面产生的特色与新变,阐释言情小说向现代小说类型的转化,及其历史意义所在。
Romantic fiction once dominated the trend at the turn from Qing dynasty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during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from ancient to modern, and initially completed the transition from ancient novels to modern novels, taking an important place in popular fiction. In this process, the consciousness of genre fiction rooted in the fiction tradition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Chinese tradition of romantic fiction includes part of San Yan and Er Pai, Caizi-Jiaren novels, Dreams of the Red Mansion, Hua Yue Hen and other works with a wide-ranging implication. Authors, readers and critics at the turn from Qing dynasty to the ROC were conscious of genre fiction, which led to the realization, inheritance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tradition of romantic fiction that was regarded as literature resources for a type of modern fic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cre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novels centered in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at that time, which not only changed the way of published works, but also constructed a new "author-work-the reader"relationship.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press media and novel formed the situation and power which support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
     This thesis is on romantic fiction on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between 1901-1917. With the basis of the text and the corresponding reserach on the history of press and literature, it analyze the causes and process of the combination of novels and the press,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the press editors, authors and readers to the historic process of the rise of romantic fiction on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examine characteristics and new changes of the novels on themes, values, narrative, style or other aspects for clue to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of the tradition of romantic fiction, and then explains the transformation to a type of modern fiction as well as its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引文
1一些文艺期刊的编者对所刊小说分类标示往往有所说明,如梁启超《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见《新民丛报》第14号,1902年。又如《<月月小说>发刊词》,见《月月小说》第1年第3号。寅半生《小说闲评》等“小说话”,有时也会为评介的小说加上标示。几种小说专论均谈及小说分类并详加讨论。见管达如《说小说》,《小说月报》第三卷第5、第7一11号,1912年。又见成之《小说丛话》,《中华小说界》第一年第3—8期,1914年。
    2陈大康《关于“晚清”小说的标示》,《明清小说研究》2004年第2期。
    3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80页。
    47《小说管窥录》,不题编者姓名,载《小说林》第一卷(1907—-1908)。《小说小话》,不题编者姓名,载《小说林》第一卷(1907—1908)。《客云庐小说话》第四卷“新小说品”,邱炜萲,载《新小说丛》第一期(1907)。《小说闲评》,寅半生(钟骏文),载《游戏世界》第1-18期(1906-1907)。《说小说》,新厂,载《月月小说》第一卷(1906)。
    5饮冰《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第1号,1902年。觉我《余之小说观》,《小说林》第9-10期,1908年。
    110文娟《结缘与流变——申报馆与中国近代小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27-130页。《听夕闲谈》也被翻译成传统章回小说的形式。
    111陈大康《报刊文学与商业交换规则——以<瀛寰琐纪>的出版史为分析个案》,《学术月刊》2006年第5期。
    112创办《申报》的英国商人美查(Ernest Major)在《本报作报意》(载《申报》光绪元年十一月初四)中说:“若本馆之开馆,余愿直言不讳焉,原因谋利所开者耳。”美查出于谋利目的而办报,申报馆的各种出版活动(包括报纸、杂志、书籍的出版)都是为了获利。
    113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71-72页。
    114卓南生《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215-216页。
    115秦绍德《上海近代报刊史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1-22,29页。
    116申报馆编辑部《最近之五十季》,申报馆,1923年,第117页。
    117《通问报》主笔英国吴板桥博士《新闻报为中国新闻事业之先导及表率》,新闻报馆编《新闻报三十年纪念册·译文》,新闻报馆,第19页。
    118转引自胡适《<海上花列传>序》,见《胡适全集》第三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508页。
    119梁启超《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编《中国近代报刊史参考资料(上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79年,第243页。
    120梁启超《在北京报界欢迎会之演说词》(原名《鄙人对于言论界之过去及将来》),转引自杨光辉、熊尚厚编等编《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新华出版社,1986年,第24页。
    121姚公鹤《上海报纸小史》,《上海闲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29页。
    122康有为《上海强学会后序》,引自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第172页。
    123胡思敬《戊戌履霜录》,杨家骆编《戊戌变法文献汇编(第一册)》,鼎文书局,1973年,第373页。
    124胡思敬《戊戌履霜录》,杨家骆编《戊戌变法文献汇编(第四册)》,鼎文书局,1973年,第47页。
    125桑兵《清末民初传播业的民间化与社会变迁》,《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6期,第54-55页。
    126姚公鹤《上海闲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31页
    127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大华出版社,1971年,第150页。
    128孔慧怡《还以背景,还以公道——论清末民初英语侦探小说中译》,引自王宏志编《翻译与创作:中国近代翻译小说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88页。可作佐证的是康有为《日本书目志》的分类方法:将小说与文学分开,像政治、法律类书籍一样,另立一门。
    129几道、别士(严复、夏曾佑)《本馆附印说部缘起》,《国闻报》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十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八日,转引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1897—1916)》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2页。
    130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八篇《清之谴责小说》,引自《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291页。
    131梁启超《清议报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转引自杨光辉、熊尚厚编《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新华出版社,1986年,第12页。
    132创办《启蒙画报》、《京话日报》、《中华报》的彭翼仲就是其中的显例。据梁漱溟回忆:“当时风气未开,社会一般人都没有看报习惯。虽取价低廉,而一般人家总不乐增此一项开支。两报因此销数都不多。而报馆全部开支却不小。自那年(1902年)春天到年尾……彭公家产已赔垫干净,并且负了许多债……彭公忧煎之极,几乎上吊自缢……他们一心要开发民智,改良社会。这是由积年对社会腐败之不满,又加上庚子(1900年)亲见全国上下愚蠢迷信,不知世界大势,几乎招取亡国大祸所激动的。……到第三年,报纸便发达起来了。然主要还是由于鼓吹几次运动,报纸乃随运动之扩大而发达。”彭翼仲和《京话日报》是北京早期近代报刊与报人的代表,其办报动因与目的、以及报纸由销路不畅而渐趋发达的过程,颇具典型性。见梁漱溟《我的自学小史》,引自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编《梁漱溟全集》第二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671页。
    133摩西(黄人)《<小说林>发刊词》,《小说林》第1期,1907年。
    134晚清民国时期所谓“新闻纸”,一般是指以刊载新闻为主的散页出版物,即报纸(可能译自newspaper),与今日所称的“新闻纸”不同。如《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4年刊载的《新闻纸略论》,是一篇论述西方报纸起源、现状和新闻自由等问题的论文;如林则徐1839年创办的《澳门新闻纸》,是一份文摘式的译报。国人撰写的第一部新闻学著作为徐宝璜《新闻学》,亦将报纸称为“新闻纸“,如第二章为“新闻纸之职务”。不过早期的报纸与杂志并不截然两分,有“杂志式报纸”,有称“某某报”的杂志,尤其以时事政治为主要内容的期刊,常被视为报纸,故有时“新闻纸”也指一部分期刊。
    135梁启超《新小说第一号》,《新民丛报》第二十号,1902年,引自下河边半五郎编《壬寅新民丛报汇编》, 新民丛报社,1904年,第861页。
    136梁启超《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第1号,1902年。
    137“清末民初小说在整个出版物中所占的比例实在异乎寻常的大。”相关论述详见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1897-1916)》,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75页。
    138清末民初小说中举凡翻译创作的此消彼长,短篇小说的兴起,小说类型的兴衰,小说理论的发展,都能在小说专刊和其他登载小说的报刊上寻绎其来龙去脉。而单行本小说对于反映小说的发展变化则相对滞后。
    139“晚清的各类报纸以及政治、教育、经济、农业等专门刊物,也都刊载一点小说以招徕读者;但真正影响小说发展的是报纸文艺副刊与专门文学杂志的出现。”见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1897-1916)》,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67页。
    140《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新民丛报》十四号,1902年,转引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1897—1916)》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41页。
    141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绪言》,《新小说》第1号,1902年。
    142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大华出版社,1971年,第318页。
    143剑胆《文字狱》,于润琦主编《清末民初小说书系·社会卷下》,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年,第900页。
    144寅半生(钟骏文)《<小说闲评>叙》,《游戏世界》第1期,1906年。
    145范伯群、汤哲声、孔庆东著《20世纪中国通俗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3页。
    146佚名《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上》,原载《时报》乙巳五月二十七日,1905年,转引自《东方杂志》第二卷第八期,1905年,第163页。
    147郭浩帆《<新小说>创办刊行情况略述》,《明清小说研究》2002年第4期,第219-226页。
    148阿英《清末小说杂志略》,引自张静庐辑注《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中华书局,1957年,第109页。
    149《小说林》主编一般著录为曾朴、徐念慈、黄人,或徐念慈、黄人(时萌《曾朴研究》、郭浩帆《中国近代四大小说杂志研究》等),一说黄人主编(阿英《晚清文艺报刊述略》、上海图书馆编《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等)。曾朴为小说林社的创办者和《小说林》的发起人,也是主要作者之一,并担任过创作编辑(《杨世骥《文苑谈往·徐念慈》)。从现存史料看,黄人是否参与《小说林》编辑,尚存疑问,相关辩证见温庆新《黄人与<小说林>之关系鳌正》,《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小说林》主编亦即实际掌舵者应是徐念慈,他于1908年夏猝然去世后,《小说林》仅再出一期,即告停刊。陶报癖《前清的小说杂志》(载《游戏世界》第18期,1922年)也说《小说林》“发起者曾孟朴,编辑徐彦士,徐病故后,由陈鸿璧女士继任”。
    150觉我(徐念慈)《余之小说观》,《小说林》第9期,1908年。
    151据《丁未年小说界发行书目调查表》(载《小说林》第9期)统计,1907年在上海一地,小说林社出版的小说数量占当年小说单本出版总量的三分之一强,仅比商务印书馆少3种。这一统计仅限于徐念慈所见,限于上海,难免有所疏漏,但上海为当时“新小说”出版的中心,小说林社亦在小说出版界举足轻重,徐念慈调查所得大体上亦能反映出当时小说出版的整体局势。
    152此10种报刊为:《时报》、《月月小说》、《中外日报》、《神州日报》、《申报》、《新闻报》、《小说时报》、《小说月报》、《天铎报》、《图画日报》。《时报》登载言情小说始于1905年。
    153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5、202页。
    154同注151。
    155见第一节表三所示。
    156王燕《晚清小说期刊史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21页。
    157“当时报纸,除小说以外,别无稿酬,写稿的人,亦动於兴趣,并不索稿酬的。”见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大华出版社,1971年,第349页。期刊方面,自《新小说》创刊号的《本社征文启》首次为小说稿件分等第按字数明码标价开始,以后的小说期刊多在征集稿件时说明稿酬,如《月月小说》、《小说林》、《小说月报》皆是。另外,作者还可将小说直接投给书局,如商务印书馆给林纾的稿费是千字五元至六元。
    158郭浩帆《中国近代四大小说杂志研究》,山东大学2000年博士论文,第187页。
    159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大华出版社,1971年,第357页。
    160如吴趼人以创办《采风报》等小报成名,但1902年“回思五六年中,主持各小报笔政,实为我进步之大阻力”,认为办小报是虚掷光阴,“悔之晚矣”,同时受“小说界革命”和《新小说》的影响,开始创作小说,处女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即在《新小说》发表。吴趼人除担任《新小说》后期主笔外,还曾仿梁启超《李鸿章》一文体例,作小说《胡宝玉》,见魏绍昌编《吴趼人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270、250页。
    161周作人《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引自陈为民编选《周作人文集》,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257页。
    162饮冰室主人(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绪言》,《新小说》第1号,1902年。
    163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引自《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291页。
    164公奴(夏颂莱)《金陵卖书记》,开明书店,1902年。
    165黄人《<小说林>发刊词》,觉我《<小说林>缘起》,《小说林》第1期,]907年。
    166菽园(邱炜菱)《新小说品》,《新小说丛》第1期,1908年。
    167林纾《<不如归>序》,日本德富健次郎原著、日本盐谷原荣英译、闽县林纾、仁和魏易重译《不如归》,商务印书馆,1914年。
    168松岑《论写情小说与新社会之关系》,《新小说》第17号,1905年。
    169因梁启超“狂爱”《本馆附印说部缘起》,《新小说》设“写情小说”也是标举“公性情”,称其“固天地间一要素矣”,见《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新民丛报》十四号,1902年,转引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1897—1916)》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45页。梁启超后来在英雄、男女之外,又加上鬼神,认为此三类足以概括中国传统小说。这一观点在当时颇具影响。
    170《本社征文启》,《新小说》第1号,1902年。
    171松岑(金松岑)《论写情小说于新社会之关系》,《新小说》第十七号,1905年。寅半生(钟骏文)《读<迦因小传>两译本书后》,《游戏世界》第十一期,1907年。二文均痛诋林纾译出的“怀孕一节”,认为此情节使“迦因之身价忽坠九渊”,“于社会毫无裨益”,但同时又盛赞蟠溪子(杨紫麟)、包天笑的节译本,认为其中的迦因“清洁娟好”,乃“情界之天仙”,其人格足以为人深爱,可见除了道德上难以接受的部分,二文作者仍为这个爱情故事而感动。
    172同注151。
    173世(黄世仲)《小说风尚之进步以翻译说部为风气之先》,《绘图中外小说林》第2年第4期。
    174“小说界革命”的首倡者梁启超十八岁在上海“购得《瀛环志略》读之,始知有世界五大洲各国”(梁启超《三十自述》,《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一),其时为1890年,而士人中风气闭塞如此。对小说重要性开始有所认识,则在1897年,见于《变法通议》的“论幼学”部分,真正对国外小说有感性认识则在戊戌变法以后,开始译《佳人奇遇》时还在学习日语。晚清译家中,如林纾不通外文,需与口译者合作,包天笑粗通日文,都非鲜见的情形,时人不以为忤。晚清翻译小说界普遍采用意译甚至译述的翻译方式,也与此有关。亦有通外文、嗜小说者,如周桂笙,通英文、法文,读外文小说达“千有余种”,但他和同时代的其他译家一样,选择译本以通俗小说为主。
    175陈平原先生曾列表展示清末民初世界小说名著的翻译,20部名著中,17部译于1906年以后,见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1897-1916)》,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30-31页。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还有传统小说观念的影响,译者注重情节的曲折、故事的趣味,而倾向于翻译通俗小说。
    176“书局创刊的期刊都比较注意发行推广,比较注重适应生存环境,寿命都相对比较长些。个人创办或诸人组成编译所办的,除非经济后台非常扎硬,或经营较得法,否则很难长期支持。”见马光仁等编《上海新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78页,又见第224-226页。
    177如果将《小说月报》的“编辑大意”与《本馆编印<绣像小说>缘起》对照,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不到十年间晚清小说和小说期刊发展中的时势变化。如论者所指出的,《小说月报》是商务印书馆“出于商业利润和文化追求双重考虑而创办杂志的一个典型的范例”,“《小说月报》创刊后的社会形势已经决定了这份杂志不再可能像《绣像小说》那样站在时代的潮尖上,参与整个社会对一种宏伟理想的建构……《小说月报》也找不到像《绣像小说》那样的荣光和时代的使命感。”见谢晓霞《<小说月报>1910-1920:商业、文化与未完成的现代性》,三联书店,2006年,第28页。
    178《中外小说林》、《绘图中外小说林》发表言情小说总计4种,其中《好姻缘》、《双美缘》出自黄伯耀之手,占总数的一半。
    179伯(黄伯耀)《义侠小说与艳情小说具输灌社会感情之速力》,《中外小说林》第1年第7期,1907年。
    180亚荛《小说之功用比报纸之影响为更普及》,《中外小说林》第1年第11期,1907年。
    181同注180。
    182魏绍昌、吴承惠编《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上》,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第590页。
    183范烟桥《中国小说史》,苏州秋叶社排印本,1927年,第268页
    184吴双热《<孽冤镜>自序》,吴双热《孽冤镜》,民权出版部,1915年。
    185《小说时报》原为陈景韩(冷血)、包天笑轮流主编,1912年陈景韩为史量才挖去,担任《申报》总主笔,此后因报务繁忙,陈景韩无暇参与《时报》与《小说时报》编务,文学创作与翻译也大为减少。其间经过,参见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大华出版社,1971年,413-414页。
    186据张静庐先生说,包天笑与王钝根“在民国二三年间”是“文坛的领袖者”、“二个巨头”,后者势力还在前者之上。张静庐《在出版界二十年》,上海书店,1984年,第34页。
    187《民权素》创刊号主编为刘铁冷、蒋箸超,自第2集起至终刊,主编为蒋箸超。
    188恽铁樵《答刘幼新论言情小说书》,《小说月报》第6卷第4号,1915年。
    189恽铁樵认为文学“颓败不自今始,自光绪初元以迄清室告终。三十余年之中,文敝道丧……简单言之,全国学者皆断断于雕词琢句,往昔之国粹皆以沦亡,又当新旧绝续之交,旧者即已吐弃,新者胎孕未成,学术荒落达最高度,实在此时。”可见其反对骈文词章的古文家立场。见恽铁樵《复陈光辉君函》,《小说月报》第7卷第1号,1916年。
    190管达如《说小说》,《小说月报》第3卷第8号,1912年。恽铁樵《答某君书》,《小说月报》第8卷第2号,1917年。
    191茅盾《语体文欧化之我观》,原载《小说月报》第12卷第6号,引自《茅盾全集第十八卷中国文论一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第110页。
    191时萌《<玉梨魂>真相大白》,《苏州杂志》1997年第1期,第55-57页,转引自范伯群《插图本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41页。
    193袁进《中国文学的近代变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0页。
    194蒋箸超《序一》,《民权素》第1集,1914年。
    195徐枕亚说:“窃尝论小说之势力,最足以普及于社会,小说之思想,最足以感动夫人心,得千百名师益友,不如得一二有益身心之小说。”(《答友书论小说之益》,载《枕亚浪墨》)李定夷认为:“欲求移风易俗之道,惟在潜移默化之文,则编译新小说以救其弊,庸可缓耶?”(顾靖夷《<红粉劫>序四》)这些主张显然受到“新小说”理论的影响,只是把小说的启蒙目标从政治的进化下降为有益身心、移风易俗。
    196如《民权素》第11集有“惨情短篇”、“险情短篇”、“爱情短篇”、“哀情短篇”、“言情小说”等,该集13篇小说中,10篇为言情小说。
    197张灏《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转型时代》,见张灏《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137页。
    198如恽铁樵是阳湖派古文家恽敬的后人,王钝根是桐城派古文家王鸿烈之孙。
    199“国粹”一词是由日语词而来,日本也曾在欧化主义风潮之后,于19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国粹保存运动,强调民族自尊心的民族主义思潮盛行于日本社会。日本国粹主义对中国的国粹主义者颇有启发。
    200尽管国粹主义思潮与革命派的政治宣传有一定程度的结合,但提倡保存国粹的并不都是反清的革命者。清政府的封疆大吏如张之洞也同样赞成保存国粹、兴复古学。事实上,在关心国粹的文化保守主义阵营中,不仅有革命党、清廷大吏,还有梁启超、张謇等主张君主立宪的改良派。
    201钱锺书在《林纾的翻译》中回忆文坛旧事,提到陈衍认为“文学不必向外国去学”,见钱锺书《七缀集》,三联书店,2002年,第102页。
    202高旭《南社启》,原载《民吁日报》1909年10月17日,引自邬国平、黄霖主编《中国文论选·近代卷下》,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435页。
    203郑逸梅《南社丛谈·前言》,见郑逸梅《南社丛谈》,中华书局,2006年,前言第3页。
    204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76页。
    205林毓生著、朱学勤编《热烈与冷静》,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296页。
    206孙中山《建国方略》,见《孙中山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104-105页。
    207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年,第149页。
    208沈东讷《序》,见《民权素》第1集,1914年。
    209刘铁冷《铁冷碎墨》,中原书局,1926年。
    210徐枕亚《序一》,见刘铁冷《铁冷碎墨》,中原书局,1926年。
    211金克木《玉梨魂不散金锁记重来——谈历史的荒诞》,《读书》1989年5月,第87页。
    212袁进《试论民初政治小说退潮与作家的抗争》,《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第17卷第3期,2004年5月。
    213徐枕亚及许多南社文人都颇有放诞风流的才子气、名士气,与晚明文人相通,也可说受到晚明文学的影响。徐为《民权素》创刊号所作《序》中说:“不痴不聋,难为共和国民,无声无臭,省却几多烦恼。”《<小说丛报>发刊词》说:“天胡此醉,斯人竟负苍生,客到穷愁,知己惟留斑管,有口不谈家国,任他鹦鹉前头,寄情只在风花,寻我蠹鱼生活。”这种政治压力下被迫缄口的愤懑,也常见于晚明文学之中,如陈继儒《文娱序》云:“往丁卯前,挡网告密,余谓董思翁云:‘吾与公此时,不愿为文昌,但愿为天聋地哑,庶几免于今之世矣。’郑超宗闻而笑曰:‘闭门谢客,但以文自娱,庸何伤?”
    214钝根《<礼拜六>出版赘言》,《礼拜六》第1期,1914年。徐枕亚《<小说丛报>发刊词》,《小说丛报》第1期,1914年。瓶庵《<中华小说界>发刊词》,《中华小说界》第1期,1914年。铁樵《编辑余谈》,《小说月报》第5卷第1号,1914年。
    215“在清末小说救国神话破灭以后,民初小说从政治传声筒和政治附庸品的地位中解脱出来,走向了世俗化……民初小说观念这一次貌似退步(向传统小说观念回归)的调整,其实恰恰是一种进步(世俗化本身就是近代化的一种表现)。”李国平《于畅谈风月之中,寓谐铎谲谏之意——“退中有进”的民初小说理论》,《殷都学刊》,2005年第3期,第82页。
    216黄翠凝、陈信芳译《地狱村》,《小说林》第9-12期,1908年。《月月小说》第1年第1、2、5号载“写情小说”《情中情》,署“侠心女史译述”、“我佛山人点定”,但“侠心女史”是否真为女性则无考。
    217谭正璧《中国妇女文学史话》,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第20页。
    218黄梅《推敲“自我”——小说在18世纪的英国》,三联书店,2003年,第391页。
    219觉我《余之小说观》,《小说林》第10期,1908年。
    220张丽华《读者群体与<时报>中“新体短篇小说”的兴起》,《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第29-30页。
    221林培瑞《论一二十年代的传统样式的都市通俗小说》,贾植芳编《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潮》,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25页。
    222杰克《状元女婿徐枕亚》,《万象》(香港)第1期,1975年7月1日。
    223梁启超《告小说家》,《中华小说界》第2卷第1期,1915年。
    224铁樵《论言情小说撰不如译》,《小说月报》第6卷第7号,1915年。
    225树珏(恽铁樵)《关于小说文体的通信》,《小说月报》第7卷第1号,1916年。
    226陈平原《文学史的形成与建构》,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22页。
    227柳无忌编《柳亚子文集南社纪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58页。
    228明显的一个例子,是包天笑《<小说大观>宣言短引》直接对梁启超小说理论提出质疑,认为过去“期望过高”,而现实“宁不可悲也耶”,并指出小说固然能“转移人心风俗”,而“人心风俗亦足以转移小说”。《<小说大观>宣言短引》载《小说大观》第1集,1915年。
    229“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几乎90%为娱乐信息,其社会功能的95%以上为欲望的满足。”[日]竹内郁郎著、张国良译《大众传播社会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35页。
    230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大华出版社,1971年,第384页。
    231恽铁樵《堕落·后记》,《小说月报》第7卷第11号,1916年。
    232蟠溪子(杨紫麟)译《迦因小传》,文明书局,1903年,第1-2页。
    233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大华出版社,1971年,第171-172、227页。
    234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1897-1916)》,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8-10页。
    235邓伟《分裂与建构:清末民初文学语言新变研究1898-191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195-199页。
    236任公(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清议报》第一册。
    237同上
    238阿英说:“两性私生活描写的小说,在此时期不为社会所重,甚至出版商人,也不肯印行。”见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5页。
    239王宏志《重释“信达雅”——20世纪中国翻译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47-148页。
    240松岑(金松岑)《论写情小说于新社会之关系》,《新小说》第17号,1905年。寅半生(钟骏文)《读<迦因小传>两译本书后》,《游戏世界》第11期,1907年。
    241《迦因小传》林译本较之杨、包译本更接近原著一些,但也有增删更动之处,不算是忠实译本。晚清小说中有不少难以判断翻译还是创作,经两三道重译的文本比比皆是,还有一些“翻译小说”明确说明是半译半著,或在其他译本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即以报刊登载的翻译言情小说而论,《电术奇谈》(一名《催眠术》)标“日本菊池幽芳氏原著”、“东莞方庆周译述”、“我佛山人衍义”,其实原著为一部至今仍不知名的英文小说,菊池幽芳将其译成日文小说《新闻卖子》,方庆周再缩译成六回的文言小说,最后我佛山人(吴趼人)在文言译本基础上“衍义”为二十四回的白话小说,“书中间有议论谐谑等,均为衍义者插入,为原译所无。衍义者拟借此以助阅者之兴味,勿讥为蛇足也。”冷(陈景韩)译述的《白云塔》(一名《新红楼》)是“参酌东西译本,而加以自构者,非纯然译文,亦非纯然自作”。又如平情居士(狄楚青)所译《噫有情》,原著即雨果的《海上劳工》,但译者不懂法文,“乃购得译就之本,将原译之文改去十之六七,所存者仅其大意……且原稿凡属精义之处,多有不甚可解者,以是不得不参以鄙意焉。”
    242邹振环《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6年,第187-188页。可作佐证的是全译本《迦茵小传》曾多次再版,见樽本照雄编《新编增补清末民初小说目录》,齐鲁书社,2002年,第316-317页。
    243阿英《翻译史话》,引自《阿英全集》第5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795页。
    244林纾《<剑底鸳鸯>序》,英国司各德著、闽县林纾、仁和魏易同译《剑底鸳鸯上卷》,商务印书馆,1907年。
    245平子《小说丛话》,《新小说》第9号,1904年。侠人《小说丛话》,《新小说》第12号,1904年。
    246棣(黄世仲)《小说种类之区别实足移易社会之灵魂》,《中外小说林》第13期,1907年。
    247铁樵《函件最绿》,《小说月报》第7卷第3号,1916年。
    248恽铁樵《答某君书》,《小说月报》第8卷第2号,1917年。
    249铁樵《论言情小说撰不如译》,《小说月报》第6卷第7号,1915年。
    250《时报》1905年11月10日。
    251林纾《<洪罕女郎传>序》,英国哈葛德著、林纾、魏易合译《洪罕女郎传上卷》,商务印书馆,1906年。
    252林纾《<埃及金塔剖尸记>译余剩语》,赫格尔德著、林纾、曾宗巩同译《埃及金塔剖尸记》,商务印书馆,]905年。
    253菊池幽芳原著、东莞方庆周译述、我佛山人衍义《电术奇谈》,《新小说》第8-18号,1903-1905年。
    254当时大量言情小说以女主角的名字命名,报刊小说中有《爱芩小传》、《柳非烟》、《缦卿小传》、《邵飞飞》、《沈燕娘》、《波痕荑因》、《采蘋别传》、《赛雪儿》、《莲孃小史》、《周利亚》等。较有影响的言情小说中,女主角也往往更引人注目,成为小说的代表,如茶花女之于《茶花女》,迦茵之于《迦茵小传》,棣华之于《恨海》,等等。考虑到小说著译者几乎清一色为男性,大部分读者也是男性,女主角的重要地位正是女性处于“男性凝视”下的对象性的体现。
    255林纾《<劫外昙花>序》,《中华小说界》第2卷第1期,1915年。
    256陈平原指出:“政治事件作为一个重要角色,直接介入小儿女的情感生活,打破了此前才子佳人小说中常见的。后花园’的自我封闭。”陈平原《文学史的形成与建构》,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24页。
    257吴江任墨缘译、东海觉我润辞《魔海》,《小说林》第1-8期,1907-1908年。
    258天僇《恨海鹃声谱》,《天铎报》,1910年。
    259报癖著、阿阁评《恨史》,《月月小说》第1年第8号,1907年。
    260前度《莲孃小史》,《小说月报》第2年第7期,1911年。
    261[清]文康《儿女英雄传(上册)》,浙江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4页。
    262天虚我生《柳非烟》,《月月小说》第1年第11号-第2年第2号,第2年第4-6号,1907年-1908年。凤雏《情天红线记》,《小说月报》第2年第8期,1911年。
    263我佛山人《劫余灰》,《月月小说》第1年10-11号,第2年第1、3-9、11.12期,1907-1909年。趼人《情变》,《舆论时事报》,1910年。
    264我佛山人《劫余灰》,《月月小说》第十号,1907年。
    265我佛山人《劫余灰》,《月月小说》第二年第五期(原十七号),1908年。
    266冯梦龙《冯梦龙全集7情史》,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36页。
    267这里引用了韩南《<恨海>的特定文学语境》一文的观点。韩南先生认为,《恨海》的特定文学语境由两部小说构成,其中之一为《禽海石》,《恨海》与《禽海石》的关系可以通过相近情节元素的累积来建立,同时它们在爱情与婚姻的问题上观点完全相反,吴趼人可能是有意用类似的情节元素与《禽海石》唱反调。韩南著、徐侠译《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01-203页。
    268冯梦龙的《情史》“事专男女”,他作为通俗文学家也相当重视“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儿女英雄传》中“儿女之情”的成分不多,也并不刻意遏抑。《禽海石》虽也承认“儿女之情,情之小焉者也”,但又认为其“足为造物者之代表”,“善言情者”写“儿女悲欢离合之情”,能“泄造物者之秘奥”。
    269复旦大学中文系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东欧女豪杰自由结婚瓜分惨祸预言记等》,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114页。
    270韩南著、徐侠译《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05页。
    271王宏志编《翻译与创作:中国近代翻译小说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41页。
    272《毒蛇圈》第十八回的回末评语中,吴趼人在质疑自由结婚的同时,明确表达了自己对“新学少年”的厌恶,见《新小说》第2年第5号(第17号),1906年,第118-119页。
    273复旦大学中文系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 九命奇冤 上海游骖录 云南野乘等》,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528页。按张之洞《劝学篇》云:“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然不先以中学固其根柢,端其识趣,则强者为乱首,弱者为人奴。”吴趼人的立场、理路实与之异曲同工,仍不脱“中体西用”范围。
    274周桂笙《新庵译屑·自由结婚》,见海风主编《吴趼人全集》第九卷,北方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230页。以中国女性的节烈自豪,在当时是相当普遍的观念,即使是提倡女权者、革命派也不能例外。金松岑《女界钟》就认为寡妇守节是“独优于世界者”。又如张肇桐《自由结婚》第十四回借一飞公主之口说,女人能替丈夫守节是“极好极好的性质”。
    275报癖著、阿阁评《恨史》,《月月小说》第1年第8号,1907年。
    276吴趼人认为“吾粤几不知有淫风二字”的“良风俗”,是木鱼书宣扬忠孝节义之功,“要其大旨,无一非陈说忠孝节义者,甚至演一妓女故事,亦必言其殉情人己死。”可与前述《恨史》阿阁评参看,趼《小说丛话》,《新小说》第2年第7号(第19号),1906年。
    277笑《一缕麻》,《小说时报》第2期,1909年。
    278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大华出版社,1971年,第361页。
    279梅兰芳《缀玉轩回忆录》,载《大众》,1943年,转引自孙昌建《钏影楼上包天笑百年之后一缕麻》,《西湖》2008年第2期。
    280《宛如约》的女主角赵如子为求佳偶,主动出外寻访,这种由佳人一方采取主动的情况比较少见。
    281邹弢《海上尘天影》,《古本小说集成》影印光绪三十年(1904)上海石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282《电术奇谈》与《新闻卖子》的情节大致相同,并没有大的改动。见姜小凌《明治与晚清小说转译中的文化反思——从<新闻卖子>(菊池幽芳)到<电术奇谈>(吴趼人)》,陶东风、金元浦、高丙中主编《文化研究第5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99页。
    283天僇生(王钟麒)《中国历代小说史论》,《月月小说》第一年第十一号,1907年。
    284载于《天铎报》的《恨海鹃声谱》一说为贡少芹所著,见郑逸梅《书报话旧》,中华书局,2005年,第229页。
    285微《邵飞飞》,《小说时报》第3期,1910年。
    286微《邵飞飞》,《小说时报》第三期,1910年。
    287慰元《樱花恨》,《小说时报》第十一期,1911年。
    288与此相应的,反对自由结婚的理由也通常是担心离婚或苟合成风,认为儿女不如父母有见识、能择佳偶,或女子易受男子愚弄欺侮等。见周桂笙《新庵译屑·自由结婚》,见海风主编《吴趼人全集》第九卷,北方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229-235页。吕碧城著、李保民笺注《吕碧城词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546-547页。
    289孟瑶《中国小说史》,传记文学出版社,1970年。
    290指严《堕溷花》,《小说月报》第1年第5期,1910年。指严《香囊记》,《小说月报》第2年第1期,1911年。况槑《啼鹃血》,《小说时报》第10期,1911年。
    291平情居士(狄楚青)《噫有情》,《小说时报》第7期,1910年。
    292饮冰《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第1号,1902年。
    293“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采,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载《静庵文集》,光绪三十一年(1905)刊本。
    294指严《绿窗残泪》,《小说月报》第2年临时增刊,1911年。
    295李燕乔等译《普实克中国现代文学论文集》,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2-3页。
    296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1897-1916))),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17页。
    297“新文学的始基”一说,出自钱玄同致胡适的信,他认为苏曼殊能描写人生真处,有真情实感。胡适则对其评价不高,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也未提及苏氏,但这并未影响新文学家当中“曼殊热”的形成和升温,郭沫若在写于1927年的《杂评曼殊的作品》中,甚至认为这使“一般年轻气盛的文学家,都起了反感,竭力的在为曼殊出气”。见柳亚子编《苏曼殊全集四》,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第62页。
    298周作人在《答芸深先生》中说:“先生说是曼殊是鸳鸯胡蝶派的人,虽然稍为苛刻一点,其实倒也是真的……曼殊在这派里可以当得起大师的名号……”见钟叔河编订《周作人散文全集5》,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17页。建国后至新时期以前的典型意见,如《辛亥革命后小说的反动——‘鸳鸯蝴蝶派’文学和黑幕小说》在批判鸳蝴派和黑幕小说的“逆流”之前,“先要讲讲与它们不同而在当时也颇有很大消极影响的苏曼殊的小说”,认为“他的作品对。鸳鸯蝴蝶派’文学也有一点影响。”见魏绍昌编《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上史料部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第143、145页。新时期对苏曼殊的研究,则大多都会提及苏曼殊与鸳鸯蝴蝶派文人的关系、对鸳蝴派言情小说的影响等。
    299刘扬体、范伯群等学者都认为苏曼殊不应归入鸳蝴派,见刘扬体《流变中的流派——鸳鸯蝴蝶派新论》,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年。范伯群主编《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
    300寒光《林琴南》,薛绥之、张俊才编《林纾研究资料》,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02页。
    301袁进《觉醒与逃避——论民初言情小说》,《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2年第2期,第175页。
    302米列娜编、伍晓明译《从传统到现代:19至20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小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52页。
    303范烟桥认为“最近之十五年”即1912-1927年“谓为中国小说史全盛时期之沸点亦无不可”。范烟桥《中国小说史》,苏州秋叶社排印本,1927年,第267页。
    304袁进《觉醒与逃避——论民初言情小说》,《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2年第2期,第176-179页。
    305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24页。
    306林明德编《晚清小说研究》,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年,第485-486页。
    307这一点后来在《雪鸿泪史》出单行本时被读者发现,徐枕亚也承认,该书重版时便删去了他人诗词,补换上自己所作。曹家俊《“鸳鸯蝴蝶派”开山鼻祖徐枕亚》,屠雪华主编《苏州近现代人物第2辑》,古吴轩出版社,2008年,第249页。
    308趼《杂说》,《月月小说》第1年第8号,1907年。徐枕亚《<茜窗泪影>序》,李定夷《茜窗泪影》,国华书局,1914年。
    309蕉心《青灯影》,《小说丛报》第5期,1914年。
    310徐枕亚《<孽冤镜>序》,吴双热《孽冤镜》,民权出版部,1915年。
    311枕亚《雪鸿泪史》,《小说丛报》第13期,1915年。李定夷《黄玉怨》第一回亦有类似见解。
    312姚玳玫《极致“言情”:鸳鸯蝴蝶派小说的叙事策略与修辞效应》,《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第150-151页。
    313对清末民初接受和模仿《茶花女》的小说实践,陈平原举出《新茶花》、《碎琴楼》、《柳亭亭》、《碎簪记》、《玉梨魂》等作为明显的例子,并指出茶花女是晚清最为人传颂的两大小说人物之一(另一为福尔摩斯)。见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1897-1916))),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55页。
    314黄轶《现代启蒙语境下的审美开创——苏曼殊文学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84-85页。
    315范烟桥《中国小说史》,苏州秋叶社排印本,1927年,第228页。
    316晏立豪《<碎琴楼>作者何诹考评》,《明清小说研究》1997年第3期,第225页。
    317苏曼殊癸丑十二月《与刘三书》云:“燕影伏枕上言。”《天涯红泪记》主人公为燕影生,其刊于《民国》杂志时署“三郎”,即《断鸿零雁记》主人公之名。丙辰十一月《与刘半农书》云:“昙鸾再拜。”《绛纱记》、《焚剑记》发表于《甲寅》时均署名“昙鸾”,前者以昙鸾口吻写成,且另一主人公梦珠名瑛,而苏曼殊原名元瑛,梦珠与“曼殊”亦为谐音。陈独秀《<绛纱记>序》云:“昙鸾与其友梦珠行事绝相类,庄周梦蝴蝶,蝴蝶化庄周,予亦不暇别其名实。”昙鸾与梦珠皆为作者之化身。昙鸾的爱人名为五姑,而其甲寅二月《与刘三书》云:“海上花卿五姑辈,通个消息否?”据说五姑即花雪南。苏曼殊与柳亚子等人在上海吃花酒时,常叫花雪南,与其相善。《碎簪记》主人公为庄湜,而苏曼殊在成城学校读书时学名为苏湜。见柳亚子编《苏曼殊全集 四》,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第87-88,77-88页。
    318饶芃子等著《中西小说比较》,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221页。
    319民初自叙传性的言情小说还有陈蝶仙的《黄金祟》(连载于《申报》)。
    320如周瘦鹃曾与女学生周吟萍相恋,因门第有别,贫富悬殊,对方父母坚决不允,婚事终于化为泡影,这段情伤使他翻译、创作了大量言情小说,成为“哀情巨子”。见王智毅编《周瘦鹃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76页。
    321《玉梨魂》中何梦霞曾痛饮狂歌,抒发自己愤世嫉俗的情怀,他对白梨影的恋慕除了敬其德行,爱其才貌以外,更有同遭天妒的同病相怜之感,但这些是才子落拓江湖、怀才不遇的表现,而很难算是浪漫主义式的个人英雄。《断鸿零雁记》中,三郎的遁世弃爱、流浪人间有萧然独立的意趣,但个人与世界的对峙以一方的逃避为结局,并不深入。《焚剑记》写了一位弃绝富贵、仗剑复仇的侠士独孤粲,但这个人物一半以上的情节里处于幕后,对其内心的刻画也很少。
    322姚玳玫《极致“言情”:鸳鸯蝴蝶派小说的叙事策略与修辞效应》,《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第151页。
    323鲁迅《自选集·自序》,《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468页。
    324郑逸梅《瓶笙花影录下》,山房书局,1936年,第69页。
    325瘦鹃《真假爱情》,《礼拜六》第5-6期,1914年。
    326沈伊耕《鹃声雁影》,《小说时报》第18期,1913年。
    327章士钊作《双枰记》应在1906年,其时他有留英打算,将小说前半部交友人彭希明带到梁启超处“求鬻”,“梁欲得之”,支付稿费一百元。章于赴英后的次年完成了《双枰记》,因生活困窘,又决定将小说转售《帝国日报》,遂与梁启超通信,商议取回小说前半并“别筹偿前百元之法”。梁请章为其新著作序,稿费之事以此了结,《双枰记》遂首先在《帝国日报》发表。见章士钊《致杨怀中》,郑逸梅、陈左高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第9集·第23卷·书信日记集一》,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年,第329页。又见李日《大时代的旁观者——章士钊新闻理论与实践研究》,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32页。
    328烂柯山人(章士钊)《双枰记》,《甲寅》1卷4号,1914年。
    329孤桐(章士钊)《字说》,《甲寅周刊》1卷1号,1925年。
    330双热《花开花落》,《民权素》第12集,1915年。
    331天笑《冥鸿》,《小说大观》第2-4集,1915年。
    332陈平原《清末民初言情小说的类型特征》,陈平原《文学史的形成与建构》,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25-126页。
    333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新青年》第5卷第1号,1918年。
    334箸超《英雄……美人……学者》,《民权素》第1集,1914年。
    335碧痕《襟前血泪》,《民权素》第9集,1915年。羽白《同命鸳鸯》,《小说旬报》,1914年。
    336叶匋《飞絮沾泥录》,《礼拜六》第20期,1914年。
    337梁启超1915年在《告小说家》里也通过指斥当时小说“什九诲淫诲盗”表达了类似的见解,如夏志清指出的,“梁启超依然相信小说对社会的巨大力量,但他年轻时对新中国的幻景已然消失,提倡政治小说的雄心也就因不满现状而消沉。他觉得小说家只要能记住他们对社会的道德义务也就够了。”见夏志清《人的文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96页。
    338强调“情”要合于礼义、不背名教的语句,在民初言情小说的序跋中俯拾皆是,见赵孝萱《“鸳鸯蝴蝶派”新论》,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11页。徐枕亚的《梅柳争春》写咸丰年间烈女屈小柳的节烈事迹,发表于《民权素》第2集,此篇略作改动后更名《屈贞女》,再次发表于《民权素》第4集。《民权素》第7集载“烈情短篇”《曹碧碧》,借女主人公之口宣扬女子“名节乃堪千古”。李定夷《廿年苦节记》这部小说述一女子守节17年,“代夫尽孝”,“节孝双全”,最后殉夫而亡。这部小说受到北洋政府褒奖,作者也引以为豪,认为“敝著当推《廿年苦节记》为首”。民初社会节烈观念的强固和普遍,使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突破口之一,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甚至把“贞节”与“孔教”、“礼法”等相提并论,见《新青年》第6卷第1号,1919年。
    339陈独秀《质问<东方杂志>记者——<东方杂志>与复辟问题》,《新青年》第5卷第3号,1918年
    340许纪霖、陈达凯编《中国现代史》第一卷,三联书店,1995年,第296页
    341铁樵《论言情小说撰不如译》,《小说月报》第6卷第7号,1915年。
    342铁樵《落茵记杂剧·后记》,《小说月报》第4卷第1号,1913年。
    343夏志清《爱情·社会·小时候》,纯文学出版社,1970年,第233页。
    344引领潮流和影响较大的小说期刊如《礼拜六》、《小说丛报》、《小说月报》、《中华小说界》都在上海出版,北京、杭州、成都等地的报刊出现新的言情类小说标示均迟于上海,言情小说增多的趋势也出现得较晚。
    345如李定夷在10年内创作长篇小说40多种,李涵秋15年内的小说创作量超过1000万字。
    346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1897-1916))),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14、113页。
    347姚民哀《<双鬟记>跋》记徐枕亚述其作小说缘由,谓:“不得已恣情小说,以一泻此衷肠积闷……捐弃此道,则出仕不善钻营,为商不善经计,而一腔孤愤,无从发泄,恐常潆回于脏腑间,倍受精神痛苦……”既有谋生的考虑,也有遣情泄愤的需要,是比较全面的说法,在当时小说家中也有一定代表性。
    348本雅明语,转引自王岳川等编《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53页。
    349同上,第114页。
    350[美]伊恩·P·瓦特著,高原、董红钧译《小说的兴起——笛福、理查逊、菲尔丁研究》,三联书店,1992年,第6页。
    351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4页。
    352姚公鹤《上海闲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25页。
    353铁樵《再答某君书》,《小说月报》第7卷第3号,1916年。
    354铁樵《函件最绿》,《小说月报》第7卷第3号,1916年。
    355箸超《白骨散》,《民权素》第1集,1914年。
    356双热《孽冤镜》,《民权报》,1912-1913年。定夷《贾玉怨》,《民权报》,1912-1913年。悔初《膏肓泪》,《民权素》,1916年。休宁华魂《双泪落》,《礼拜六》第10期,1914年。恨人《离恨天》,《礼拜六》第10期,1914年。
    357枕亚《棒打鸳鸯录》,《小说丛报》第13-22期,1915-1916年。壮悔《娇樱》,《娱闲录》第12期,1915年。
    358凤仪口述、东讷戏墨《结婚前之佳话》,《小说丛报》第17期,1915年。
    359李定夷《伉俪福》,《小说新报》第1年第1-12期,1915-1916年。双热《蘸着些儿麻上来》,《礼拜六》第7-12期,1914年。铁冷《金闺第一宵》,《小说丛报》第6期,1914年。瘦鹃《九华帐里》,《小说画报》第6期,1917年。冷蝶《瞧着庞儿第一遭》(剑魂原稿),《小说丛报》第10期,1915年。天虚我生《玉田恨史》,《申报》,1913年。天笑《冥鸿》,《小说大观》第2-4集,1915年。瞻庐《旧时月色》,《小说月报》,第5卷第10号,1914年。允倩《痴心男子》,《礼拜六》第46期,1915年。
    360陈平原《清末民初言情小说的类型特征》,陈平原《文学史的形成与建构》,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31页
    361郭沫若《杂评曼殊的作品》,见柳亚子编《苏曼殊全集四》,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第65页。
    362成之《小说丛话》,《中华小说界》第1年第5期,1914年。
    363“天下事有好些不平的所在。假如男人死了,女人再嫁,便道是失了节、玷了名、污了身子,是个行不得的事,万口訾议。及至男人家丧了妻子,却又凭他续弦再娶,置妾买婢,做出若干的勾当,把死的丢在脑后,不提起了,并没人道他薄幸负心,做一场说话。就是生前房室之中,女人少有外情,便是老大的丑事,人世羞言。及至男人家撇了妻子,贪淫好色,宿娼养妓,无所不为,总有议论不是的,不为十分大害。所以女子愈加可怜,男人愈加放肆。这些也是伏不得女娘们心里的所在。”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上册)》卷十一《满少卿饥附饱飏 焦文姬生仇死报》,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217页。
    364壮悔《妬之花》,《娱闲录》第14期,1915年。
    365马二先生《怨耦》,《礼拜六》第50期,1915年。
    366陈建华《从革命到共和:清末至民国时期文学、电影与文化的转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32页。
    367黄霖、韩同文选注《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上)》,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90页。
    368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69页。
    369我佛山人《劫余灰》,《月月小说》第2年第5期(原17号),1908年。
    370程公达《论艳情小说》,《学生杂志》第1卷第6期,1914年。
    371胡适《胡适文存》第1册,远东图书公司,1953年,第43页。
    372“几个主要的鸳蝴作家,其言情小说的毛病不但不是太淫荡,而且是太圣洁了——不但没有性挑逗的场面,连稍为肉欲一点的镜头都没有,至多只是男女主人公的一点‘非分之想’。”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1897-1916)》,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214页。
    373《雪鸿泪史》虽不及《玉梨魂》轰动一时,但也颇受欢迎,是《小说丛报》早期的主打作品,据说其连载曾令《小说丛报》销数猛增,见秋翁《三十年前之期刊》,《万象》第4年第3期,1944年。嗣后出版单行本,为其作序者多达十人。
    374休宁华魂《可怜侬》,《礼拜六》第11-12期,1914年。
    375东垫《棠影录》,《礼拜六》第1期,1914年。
    376枕亚《燕市断云》,《民权报》,1913年。无愁《兰摧蕙折》,《小说时报》第29期,1917年。
    377上述苏曼殊、李定夷、何海鸣的言论转引自袁进《觉醒与逃避——论民初言情小说》,《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2年第2期,第179页。
    378转引自袁进《觉醒与逃避——论民初言情小说》,《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2年第2期,第182页。
    379花奴《太虚幻境》,《小说新报》第1年第4期,1915年。
    380韵清女史(吕韵清)《凌波阁》,《七襄》第2期,1914年。
    381烂柯山人《双枰记》,《甲寅》1卷4号,1914年。
    382苏曼殊《燕子龛随笔》,柳亚子编《苏曼殊全集四》,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第30页。
    383《列子·黄帝第二》:“今知至道不可以情求矣。”苏曼殊《燕影生杂记》征引此句,见文公直编《曼殊大师全集》,教育书店,1947年,第265页。
    384陈独秀《<绛纱记》序二》:“王尔德以自然派文学驰声今世……”这显然是错误的说法。见昙鸾《绛纱记》,《甲寅》]卷8号,1915年。
    385钱玄同《钱玄同文集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6页。
    386鹓雏(姚鵷雏)《焚笔》,《小说画报》第6期,1917年。
    387何炳棣《从爱的起源和性质初测<红楼梦>在世界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中国文化》第10期,1994年,第20-21页。
    388南邮《偣偣艳史》,《礼拜六》第11-12期,1914年。圣陶《玻璃窗内之画像》,《小说丛报》第2期,1914年。钝根《心许》,《礼拜六》第78期,1915年。瘦鹃《遥指红楼是妾家》,《礼拜六》第13期,1914年。瘦鹃《画里真真》,《礼拜六》第29期,1914年。瘦鹃《午夜鹃声》,《礼拜六》第38期,1915年。
    389元陶宗仪辑《说》清顺治三年(1646)宛委山堂刊本收《松窗杂记》,署名为“唐杜荀鹤”,第一则“唐进士赵颜”云云即“画里真真”故事。又《太平广记》引无名氏《闻奇录》佚文三十八则,中有《画工》一则,其文与《松窗杂记》第一则略同。
    390[英]蔼理士原著、潘光旦译注《性心理学》,引自《潘光旦文集》第十二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85页。
    391据统计,民初报刊登载的翻译言情小说在全部报刊言情小说中所占比重不到15%,数据来源见附录。
    392叶圣陶《过去随谈》、《杂谈我的写作》,刘增人、冯光廉编《叶圣陶研究资料》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年,第115、245页。
    393周瘦鹃《说觚》,芮和师、范伯群主编《鸳鸯蝴蝶派文学资料(上册)》,1984年,福建人民出版社,第54页
    394叶圣陶《<叶圣陶选集>自序》,刘增人、冯光廉编《叶圣陶研究资料》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年,第256页。
    395闽县超西子著述、青浦钝根润辞《周利亚》,《申报》,1911年。
    396范伯群《<姚鵷雏文集>序言》,姚鵷雏《姚鵷雏文集小说卷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序言第7-8页。
    397即早期的电影,当时江浙一带称电影为“影戏”,见胡霁荣《中国早期电影史1896-1937》,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44页。
    398瘦鹃《WAITING》,《礼拜六》第25期,1914年。周瘦鹃《旁贝城之末日》,《礼拜六》第32期,1915年。
    399铁樵《论言情小说撰不如译》,《小说月报》第6卷第7号,1915年。
    400冻华《偷吻》,《中华小说界》第1年第5期,1914年。
    401《玉珰缄札》中的美国女郎迦南也属此类形象,她“语言慷爽,固已有侠丈夫风,其婉妙处条理井然,又足参议政事而有余”,勇盗军书,智谏华盛顿,后又与未婚夫远赴南美主导革命运动,而面对爱人则“弱不胜衣”,“似童稚亦可胜之”。该小说旨在以华盛顿“主张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二次”反对军人专制,不属于言情小说,故在此不赘。鵷雏《玉珰缄札》,《小说海》第2卷第7号,1916年。
    402鵷雏《碧海青天》,《民国日报》,1916年。鵷雏《十五年前》,《小说大观》第9集,1917年。鵷雏《冰天鹣鲽》,《小说海》第3卷6号,1917年。鵷雏《宾河鹣影》,《春声》第1集,1916年。英司各特氏著、伯子迻译《鸳泪鲸波录》,《民国日报》,1916年。
    403英国科南达利SIR. A.CONNAN DOYLE著、瘦鹃译《缠绵(原名SWEETHEARTS)》,《礼拜六》第57期,1915年。东垫译《速死之药》,《礼拜六》第38期,1915年。法国施退尔夫人著、瘦鹃译《无可奈何花落去》,《礼拜六》第20期,1914年。大拙山人、彭年同译《何以我永不嫁》,《小说时报》第27期,1916年。英国近代女文豪MARIE CORELLI著、瘦鹃译《三百年前之爱情》,《女子世界》第6期,1915年。
    404湘影《归梦》,《中华小说界》第2年第1-6期,1915年。
    405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新民丛报》,1902年,引自下河边半五郎编《壬寅新民丛报汇编》,新民丛报社,1904年,第457页。
    406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大华出版社,1971年,第378页。
    407约翰·伯格的《观看之道》以“凝视”理论分析西方绘画的女性形象,指出女性有着双重的凝视,“女性把内在于她的‘观察者’(surveyor)与‘被观察者’(surveyed),看作构成其女性身份的两个既有联系又是截然不同的因素”,“她必须观察自己和自己的行为,因为她给别人的印象,特别是给男性的印象,将会成为别人评判她一生成败的关键”,“男性观察女性,女性注意自己被别人观察,这不仅决定了大多数的男女关系,还决定了女性自己的内在关系,女性自身的观察者是男性,而被观察者为女性”。见(英)伯格著、戴行钺译《观看之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6-47页。又见陈玉玲《寻找历史中缺席的女人:女性自传的主体性研究》,南华管理学院,1998年,第111页。
    408早期启蒙思想家、《循环日报》主办者王韬提倡西方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但在其笔记小说集《淞隐漫录》的一些篇章里,男主人公往往在正妻的推动下被动地纳妾。这种理论主张与欲望表现的裂痕及其弥合 方式,颇能代表近代一些男性文人的心态。
    409周作人《曼殊与百助》,钟叔河编订《周作人散文全集第五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10页。
    410烂柯山人《双枰记》,《甲寅》1卷4号,1914年。
    411关于《黄金祟》的女主人公筝儿,陈蝶仙为她写了许多诗词,并有散文《筝楼记》记述与她的交往,甚至一些虚构成分较多的小说如《柳非烟》,也能看到筝儿及其母的影子。
    412韩南著、徐侠译《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16-217页。
    413花奴《似侬》,《民权素》第3集,1914年。
    414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大华出版社,1971年,第359页。
    415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续编》,大华出版社,1973年,第47页。
    416叶中强《从想象到现场——都市文化的社会生态研究》,学林出版社,2005年,第142页。
    417如高剑华的丈夫许啸天在《眉语》第1卷第6号发表的《前度刘郎》,就是写一位少女本已有真心爱她 的未婚夫,但被某留学生诱骗,阴差阳错之下嫁给此人,不久丈夫露出浪荡本性,嫖妓置妾,无所不为,使她悔恨无及,郁郁病死。
    418鲍震培《清代女作家弹词小说论稿》,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129-134页。
    419韵清女史吕逸《秋窗夜啸》,《女子世界》第3期,1915年。
    420顾颉刚《<隔膜>序》,刘增人、冯光廉编《叶圣陶研究资料》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年,第128页。王钝根在《<小说丛刊>序》中也归纳言情小说的“程式”为:“一痴男一怨女外无他人也;一花园一香闺外无他处也;一年届破瓜一芳龄二八外无他时代也;一携手花前一并肩月下外无他节候也”。但王说略显夸张,叶圣陶的批评更接近事实一些。
    421王钝根《钝根序》,周瘦鹃译《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上册》,中华书局,1917年。
    422“识得几个俗字,看得几本盲词,便贸贸然援笔作小说,文学非所长也,地理非所知也,掌故非所悉也,方言非所习也,年不满二十,足不出百里,目未经名山大川,耳未闻人情世故,仅仅以小儿女之见解,衍为村词俚语,美其名曰‘言情小说’。”王钝根《<小说丛刊>序》,转引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1897—1916)》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473页。
    423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1页.
    424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75页。
    425鲁迅《忆刘半农君》,《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74页。
    426陈平原《小说史: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57-258页。
    427秋江《江城冷梦》,《七襄》第5期,1914年。
    428蔡九迪指出:“《撷芳集》和《名媛诗纬》两部妇女诗集所收集的女鬼之诗固数量可观,以上所举其他一般性诗集中的女诗鬼也是大大多于男鬼及性别不明者的总和。”“以上所举其他一般性诗集”包括《列朝诗集》、《全唐诗》、《国朝山左诗抄》,其中《全唐诗》虽然旨在“提供一部唐诗大全”,但“其对仙鬼诗的收集和分类无疑反映了十七世纪知识界的特殊趣味风尚”。《聊斋志异》的“五百多个故事中只有二十个左右引用了诗作,这些诗大多出于女鬼之手,可以说在一种象征意义上,《聊斋》中女子的诗才已经转化为一种‘鬼才’。”蔡九迪《“女鬼”与“鬼诗”——从<聊斋>看十七世纪中国文学中对“阴柔”的人格化与诗意化》,《学术月刊》1994年第9期,第112页。
    429赵孝萱《“鸳鸯蝴蝶派”新论》,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2-13页。
    430枕亚《刻骨相思记》,《小说丛报》第13-15期,1915年。鵷雏《焚芝记》,《小说大观》第11集,1917年。林纾《劫外昙花》,《中华小说界》第2年第1-2期,1915年。剑鹿氏《柳姝》,《眉语》第1卷第4号,1915年。吴佩华《故宫花》,《眉语》,第1卷第4号,1915年。
    431瘦鹃《西子湖底》,《小说大观》第7集,1916年。
    432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1897-1916))),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36页。该页对《西子湖底》的刊载注释有误,其刊于《小说大观》第7集而非第3集,时为1916年而非1915年。
    433瘦蝶《画师》,《民国汇报》第1卷第2期,1913年。
    434林纾《<块肉余生述前编>序》,英国却而司迭更司著、林纾、魏易译《块肉余生述前编上卷》,商务印书馆,1908年。
    435林纾《<孝女耐儿传>序》,英国却而司迭更司著、林纾、魏易译《孝女耐儿传上卷》,商务印书馆,1908年。
    436常觉、小蝶译《怪指环》,《女子世界》第1-6期,1914-1915年。
    437吴佩华女士著《怎当他兜的上心来》,《眉语》第1卷第]号,]914年。
    438许啸天《怎不回过脸儿来》,《眉语》第1卷第3号,1914年。
    439倚虹《检察官之妻》,《小说时报》第27期,1916年。
    440典型的表述如《礼拜六》第10期所载《离恨天》,女学生之父反对女儿自由婚恋,大怒说:“婢子不识羞,父母之命如上帝,世界上金钱万能……”
    441瘦鹃《檐下》,《小说画报》第1期,1917年。瘦鹃《千钧一发》,《礼拜六》第23期,]914年。
    442转引自贾植芳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潮》,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31-138页。
    443钝根《出版赘言》,《礼拜六》第1期,1914年。
    444韩南著、徐侠译《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29页。
    445以“小说”对应Novel,始于19世纪的在华传教士,他们撰写的一些著作也最早将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同时纳入Novel范围,列入文学(literature)之中。见冯天瑜、刘建辉、聂长顺主编《语义的文化变迁》,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27-330页。华文报刊将西方的Novel称为“小说”,可能始于《瀛寰琐记》连载的翻译小说《昕夕闲谈》,《申报》登载的广告称其为“新译英国小说”。蠹勺居士《<昕夕闲谈>小叙》论述了传统小说的由来、艺术特色和社会价值,并云:“今西国名士,撰成此书……因逐节翻译之,成为华字小说……”另,林纾译《巴黎茶花女遗事》,时人有称之为“外国《红楼梦》”者。至“小说界革命”起,以“小说”称西方虚构叙事作品,并将它们与本国的“小说”比较,就成为文人的一般概念及文坛的普遍风气。另外,从《新小说》开始清末民初的小说杂志一般都有英文名,其中将“小说”译作novel、short story、 story等,不一而足。
    446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1897-1916)》,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42页。
    447[美]韦勒克著,丁泓、余征译《批评的诸种概念》,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年,第61页。
    448陈平原指出:“‘现代文学’之不同于‘古典文学’,除了众所周知的思想意识、审美趣味、语言工具等,还与其生产过程以及发表形式密切相关。换句话说,在文学创作中,报章等大众传媒不仅仅是工具,而是已深深嵌入写作者的思维与表达。”陈平原、(日)山口守编《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第562页。
    449清末民初影响较大的白话言情小说仅有《恨海》,但其非报刊小说。
    450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1897-1916)》,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42-149页。
    451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所论“小说”,主要是指长篇章回小说,《<新小说>第一号》谈“新小说”之难,有“一部小说数十回”之语,又云“其风格笔调却又与《水浒》《红楼》不相上下”。晚清小说理论家谈论小说的特性、价值等,也大多标举《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红楼梦》等长篇白话章回小说。直至民初仍是如此,管达如《说小说》和成之《小说丛话》作为代表性的小说专论,都认为长篇章回体小说“趣味之浓深”,“感人之力之伟大”,远胜过短篇笔记体小说。张丽华《读者群体与<时报>中“新体短篇小说”的兴起》中指出,1904年以后,西洋短篇小说通过日本报刊被零星译介到中国,但作为一种新兴文类的“短篇小说”(The Short-story)仍然不被理解、不受欢迎,小说期刊编者认为其“篇幅短,趣味少,恐不能餍读者望”。《月月小说》14、15号发布短篇小说征文启事后,短篇小说“没有明显的增加,倒有渐渐衰落之势”,实际上并没有改变晚清“唯长篇是尚的社会阅读习惯”。见张丽华《读者群体与<时报>中“新体短篇小说”的兴起》,《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第27-28页。
    452“倘若不把小说单纯看成通俗教育的工具,而是强调其独立之文学价值,那就没必要独尊白话;甚至应该反过来推崇文言,因为文言经骚人墨客千百年之锤炼,更富文学趣味。”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1897-1916))),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60-161页。
    453当然《聊斋志异》中并不全是传奇体小说,但传奇体小说是其文学价值与艺术成就的代表。
    45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引自《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219页。
    455王韬《淞隐漫录》最初连载于《点石斋画报》,申报馆尚未结集出版时,“味间庐就把收集来的小说文字和吴友如的绘图编成书,改名为《后聊斋志异图说》石印出版”,文娟《试论近代小说出版中的盗版现象一一以<申报>小说广告为例》,《明清小说研究》2005年第2期,第87页。由盗印的书名,亦可见《淞隐漫录》的创作与接受都受到《聊斋志异》的巨大影响。
    456陈文新《论笔记体与传奇体的品格差异》,《学术研究》1995年第1期,第108页。
    457相反的例子是蔡友梅(损公)载于《进化报》的小说《小额》,“初欲以文话译出,因碍于报格,不得已仍用平浅文字,登于小说一栏”(杨曼青《<小额>序》)。《进化报》是蔡友梅所办的白话报纸。
    458话本(拟话本)小说在晚明以“三言二拍”为代表发展到顶峰,入清后仍一度较为兴盛,但到康乾时期已衰落下去,《娱目醒心编》后再也未能挽回颓势。欧阳代发《话本小说史》,武汉出版社,1994年。到鲁迅作《中国小说史略》时,“三言”中只见《醒世恒言》。
    459卓呆《小说无题录》,《小说世界》第1卷第7期,1923年。
    460如前章第四节所述,华盛顿·欧文在民初作家中颇有声誉,且其作品还通过中学英文教本的形式影响了青年学生。关于莫泊桑作品的译介,据陈平原统计,1904-1915年间至少有9人译过他的12篇小说,虽然其中不无误读,但周瘦鹃已注意到他作为“短篇小说之王”的艺术特色。见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1897-1916)》,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47-148页。另,周瘦鹃对于译介莫泊桑作品颇具热 情,仅1917年9-12月的报刊言情小说范围内,就译有5篇小说,分别标“言情小说”、“奇情小说”、“哀情小说”等,即载于《小说大观》第12集的《心照》、《鹦鹉》,载于《新申报》的《情诠》、《墓志铭》、《天》。
    461蘤奴《桃花人面》,《礼拜六》第45期,1915年。
    462笑《电话》,《中华小说界》第1年第1期,1914年。
    463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1897-1916)》,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55-156页。
    464天笑《飞来之日记》,《中华小说界》第2年第2期,1915年。
    465郁达夫《林道的短篇小说》,《郁达夫文论集》,浙江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626页。
    466陈文新《文言小说审美发展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80、395-398、439页。
    467赵孝萱《“鸳鸯蝴蝶派”新论》,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29页。
    468蒋晓丽《中国近代大众传媒与中国近代文学》,巴蜀书社,2005年,第172-176页。
    469丁晓原《论近代报章政论体之始——“王韬体”》,《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第145页。
    470鵷雏《焚芝记》,《小说大观》第11集,1917年。
    471长篇小说历来被视为白话小说的天下,清中期虽有屠绅《蟫史》,但仅此一例,且其影响很有限。
    472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大华出版社,1971年,第325页。
    473陈文新《文言小说审美发展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39-451页、517-529页。
    474吴微《“小说笔法”:林纾古文与“林译小说”的共振与转换》,《明清小说研究》2002年第3期,第112-115页。
    475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转引自吴微《“小说笔法”:林纾古文与“林译小说”的共振与转换》,《明清小说研究》2002年第3期,第117页。
    476钱锺书《钱锺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294-295、299页。
    477公奴《金陵卖书记》称:“小说之妙处,须含词章之精神,所谓词章者,非排偶四六之谓,中外之妙文,皆妙于形容之法,形容之法莫备于词章,而需用此法最多者莫过于小说。”特意声明“所谓词章者,非排偶四六之谓”,其实正可说明当时把“排偶四六”视为“词章”的普遍观念。
    478恽铁樵曾有分析,“或谓西洋所谓小说即文学,于是以骈体当之,虽不能真骈,亦必多买胭脂,盖以为如此,庶几文学也,而不知相去弥远。”(铁樵《答刘幼新论言情小说书》,《小说月报》第6卷第4号,1915年。)这是指作者以骈体追求小说的“文学价值”。关于民初言情小说的自著远多于翻译,恽铁樵认为“今之撰小说者,类于文学上略有经验”,而“译小说者多青年,下笔苦不腴润”,此为“阅者不欢迎译本之最大原因”。(铁樵《论言情小说撰不如译》,《小说月报》第6卷第7号,1915年。)可见读者也相当重视小说的词藻,这也构成了骈体小说风行的接受环境。
    479郭战涛《民国初年骈体小说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9页。
    480同上,第86-90页。25种报刊言情小说为:《玉梨魂》、《俞影》、《燕市断云》(《民权报》),《洛阳鸳鸯劫》、《鸳鸯铁血记》、《桃花泪》、《膏肓泪》(《民权素》)、《血鸳鸯》、《双鸳恨》、《江采霞传》、《青灯影》、《瞧着庞儿第一遭》、《更无一个是男儿》、《落花时节又逢君》、《结婚前之佳话》、《拟燕山外史》、《箧诗记》、《不堪回首》(《小说丛报》),《鸳鸯劫》、《同命鸳鸯》(《小说荀报》),《移花接木》、《西湖倩影》、《璇闺怨》(《小说新报》),《驻凤村》(《莺花杂志》),《梨墅恨》(《小说海》)。
    481赵孝萱《“鸳鸯蝴蝶派”新论》,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37页。
    482郭战涛《民国初年骈体小说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93页。
    483虽然最早的报刊言情小说为《迦因小传》,但《励学译编》是一种较为简陋的地方性刊物,传布不广。《迦因小传》刊为单行本后才引起了一些注意,而真正发生较大影响的是林纾译出的全本《迦茵小传》。相比之下,《电术奇谈》载于名重一时的《新小说》,《白云塔》载于新兴的日报《时报》,自然更引人注目一止匕
    484这里的翻译小说包括缩译、节译、改作等情况,凡标明“译”、“译意”、“译述”者,或另有说明为译作者(如《申报》载《女妬》,说明“《女妬》为英国大文豪所撰”云云)都列入。晚清的小说翻译有其时代特殊性与局限性,很难以现今的翻译标准衡量。
    485 1909年《民呼日报》、《安徽白话报》、《民吁日报》、《小说时报》均在登载言情小说时使用了短篇小说类标示,如“哀情短篇”、“短篇新作”、“短篇言情小说”等。此前登载言情小说并使用短篇小说标示或栏目的仅有《时报》、《月月小说》、《中外小说林》、《中外日报》四家。
    486《本报通告一》,《小说时报》第1期,1909年。
    487《小说月报》所载的“长篇”有两三期内完结者,其实都是较长的短篇,如第2年第10-11期的《十字碑》即是。
    488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大华出版社,1971年,第377-378页。应该指出“必在两期内登完”的说法不很确切,《琼岛仙葩》连载了3期。当然,大部分小说都是一期登完的。
    489刘运峰编《鲁迅序跋集上卷》,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第204页。
    490胡适《论短篇小说》,季羡林编《胡适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36页。
    491 梁启超《<十五小豪杰>译后语》:“原拟依《水浒》、《红楼》等书体裁,纯用俗话,但翻译之时,甚为困难,参用文言,劳半功倍。”鲁迅《<月界旅行>辨言》:“初拟译以俗语……然纯用俗语,复嫌冗繁,因参用文言,以省篇页。”
    492启明《小说与社会》,《绍兴县教育会月刊》第5号,1914年。
    493歙县吴曰法《小说家言》,《小说月报》第6年第6期,1915年。
    494管达如《说小说》,《小说月报》第3年第5期,1912年。
    495梦生《小说丛话》,《雅言》第1卷第7期,1914年。
    496狄楚青《小说新语》,《小说时报》第9期,1911年。
    497见附录。
    498瘦菊《柔乡苦海录》,《礼拜六》第9期,1914年。天笑生《补过》,《小说大观》第8集,1916年。
    499黄丽珍《浅议民初鸳鸯蝴蝶派的白话小说语体》,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编.《人文述林第8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94页。
    500出现了一些文白夹杂的小说,如马二先生《怨耦》(《礼拜六》第50期,1915年),小说的叙述语言为白话,但主体是女主人公的文言书信,篇末“作者曰”又为文言,故文体看来颇觉驳杂。
    501赵毅衡指出:“中国白话传统小说中倒述偏少,预述却偏多。”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5页。
    502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41-53页。
    503这里采用胡亚敏《叙事学》对“逆时序”的区分,但用“倒叙”、“预叙”而不用“闪回”、“闪前”。胡亚敏《叙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65-73页。
    504天白《瑶光情泪记》,《礼拜六》第17期,1914年。
    505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第62页。
    506唐援朝《论<红楼梦>的叙事时间》,《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2卷第3期,1995年,第28页。
    507关于叙事视角,从人称、单复数、固定与否、故事内外等可作许多区分,赵毅衡列举9种叙述方位,比较全面,此处的“第一人称限知视角”包括赵毅衡举出的第一人称主角人物视角、第一人称次要人物视角。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29页。胡亚敏根据热奈特的理论将视角划分为“非聚焦型”、“内聚焦型”、“外聚焦型”,“限知视角”即指内聚焦型视角。胡亚敏《叙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4页。
    508米列娜编、伍晓明译《从传统到现代:19至20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小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83页。
    509铁樵《答刘幼新论言情小说书》,《小说月报》第6卷第4号,1915年。
    510成之《小说丛话》,《中华小说界》第1年第4期,1914年。
    511现代小说理论家也有认为人称区别用得太滥,且不足以说明问题的,如布斯就认为,“说出一个故事是以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来讲述的,并没有告诉我们什么重要的东西。”布斯著、华明、周宪译《小说修辞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68页。但是在清末民初限知视角刚刚开始得到注意的时候,第一人称确实是突破全知视角的主力。
    512侠心女史译述、我佛山人点定《情中情》,《月月小说》第1年第5号,1906年。
    513本照雄编《新编增补清末民初小说目录》,齐鲁书社,2002年,第122页。
    514魏绍昌编《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上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第278页。
    515钝根《情书》,《礼拜六》第98期,1916年。
    516天笑《飞来之日记》,《中华小说界》第2年第2期,1915年。瘦鹃《断肠日记》,《礼拜六》第52期,1915年。玄父《箇侬日记》,《双星杂志》第2期,1915年。庆霖《觉悟日记》,《小说新报》第3年第11期,1917年。
    517参见黄大宏《唐代小说重写研究》,重庆出版社,2004年,第325-345页。
    518[明]高儒《百川书志》卷六,清光绪二十九年观古堂书目丛刊本。
    519陈益源《从<娇红记>到<红楼梦>》,辽宁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5页。
    520李定夷《茜窗泪影》,国华书局,1914年。
    521李定夷《定夷说集·后编附刊》,国华书局,1917年。
    522魏绍昌、吴承惠编《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上》,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第573页。
    523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载《静庵文集》,光绪三十一年(1905)刊本。
    524刘鹗《老残游记》,上海亚东图书馆,1925年。
    525瘦鹃《午夜鹃声》,《礼拜六》第38期,1915年。
    526魏秀仁《花月痕》,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2页。
    527昙鸾《绛纱记》,《甲寅》1卷8号,1915年。
    528侠人《小说丛话》,《新小说》第12号,1904年。
    529韦秋梦《序四》,徐枕亚《雪鸿泪史》,清华书局,1916年。
    530[苏]格·尼·波斯彼洛夫《文学原理》,三联书店,1985年,第258页。
    531鲁迅《我之节烈观》,《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130页。
    532这里借用了林培瑞的概念,说详第三章第四节。
    533李长之、艾芜等著,孙郁、张梦阳编《吃人与礼教论鲁迅(一)》,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8页。
    534徐德明《中国现代小说雅俗流变与整合》,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46页。
    535《晚清小说目录》归此篇入自著小说,误。刘永文《晚清小说目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35页。
    536孟庆澍《<绿波传>》非章士钊所作》,《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年第6期。《中国文学大辞典》、《章士钊全集》均误为章士钊著。
    537《晚清小说目录》著录期卷数有误,小说共连载9期,见刘永文《晚清小说目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73页。
    538该刊前身为《新朔望报》,所载《空花》即接续《新朔望报》而来。
    539第1期未见,但第2期所载《铁血宰相恩笃俾士麦轶事》为接续前期,故刊载期卷数应为第1-4期,第1期出版日期据《中国近代报刊名录》补。《湘灵瑟》情况亦同。
    542《舆论时事报》1910年9月23日第999期后恢复《时事报》原名。马光仁主编《上海新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362页。
    1. 《新小说》,日本横滨、上海,第1-24期
    2. 《月月小说》,上海,第1-24期
    3. 《东方杂志》,上海,第1-9卷
    4. 《小说林》,上海,第1-12期,增刊1期
    5. 《中外小说林》,香港,第1-2年
    6. 《小说时报》,上海,第1-33期
    7. 《小说月报》,上海,第1-8卷
    8. 《民权素》,上海,第1-17集
    9. 《礼拜六》,上海,第1-100期
    10.《中华小说界》,上海,第1-3卷
    11.《小说丛报》,上海,第1-4年
    12.《小说新报》,上海,第1-3年
    13.《娱闲录》,成都,第1-24期,第2卷1-2号
    14.《眉语》,上海,第1-2卷
    15.《妇女时报》,上海,第1-20期
    16.《小说大观》,上海,第1-12集
    17.《七襄》,上海,第1-9期
    18.《甲寅》,日本东京,第1-8号
    19.《女子世界》,上海,第1-6期
    20.《民国汇报》,上海,第1-4号
    21.《申报》,上海,1908-1917年
    22.《时报》,上海,1905-1916年
    23.《民权报》,上海,1912-1913年。
    24.蟠溪子(杨紫驎)译《迦因小传》,文明书局,1903年。
    25.吴双热《孽冤镜》,民权出版部,1915年。
    26.徐枕亚《雪鸿泪史》,清华书局,1916年。
    27.周瘦鹃译《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中华书局,1917年。
    28.刘铁冷《铁冷碎墨》,中原书局,1926年。
    29.文公直编《曼殊大师全集》,教育书店,1947年
    30.刘永文《晚清小说目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31.樽本照雄编《新编增补清末民初小说目录》,齐鲁书社,2002年。
    32.陈大康《中国近代小说编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33.上海图书馆编《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全6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1984年。
    34.史和、姚福申、叶翠娣编《中国近代报刊名录》,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
    35.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1897—1916)》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36.魏绍昌、吴承惠编《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上》,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
    37.芮和师、范伯群主编《鸳鸯蝴蝶派文学资料(上册)》,1984年,福建人民出版社。
    38.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大华出版社,1971年。
    39.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续编》,大华出版社,1971年。
    40.郑逸梅《南社丛谈》,中华书局,2006年。
    41.郑逸梅《瓶笙花影录》,山房书局,1936年。
    42.姚公鹤《上海闲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43.张静庐《在出版界二十年》,上海书店,1984年。
    44.阿英《小说四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45.范伯群主编《中国近现代通俗作家评传》,南京出版社,1994年。
    46.薛绥之、张俊才编《林纾研究资料》,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
    47.王智毅编《周瘦鹃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
    48.刘增人、冯光廉编《叶圣陶研究资料》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年。
    49.张静庐辑注《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中华书局,1957年。
    50.张静庐辑注《中国出版史料补编》,中华书局,1957年。
    51.杨光辉、熊尚厚编等编《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新华出版社,1986年。
    52.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1897-1916)》,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53.陈伯海、袁进主编《上海近代文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54.陈平原《文学史的形成与建构》,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55.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56.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
    57.范烟桥《中国小说史》,苏州秋叶社排印本,1927年。
    58.范伯群主编《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
    59.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60.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61.陈文新《文言小说审美发展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
    62.吴礼权《中国言情小说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95年。
    63.袁进《中国文学的近代变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64.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65.赵孝萱《“鸳鸯蝴蝶派”新论》,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
    66.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67.贾植芳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潮》,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
    68.韩南著、徐侠译《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69.王宏志编《翻译与创作:中国近代翻译小说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70.王宏志《重释“信达雅”——20世纪中国翻译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71.邓伟《分裂与建构:清末民初文学语言新变研究1898-191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72.林明德编《晚清小说研究》,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年。
    73.米列娜编、伍晓明译《从传统到现代:19至20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小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74.李燕乔等译《普实克中国现代文学论文集》,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
    75.陈建华《从革命到共和:清末至民国时期文学、电影与文化的转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76.黄轶《现代启蒙语境下的审美开创——苏曼殊文学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77.郭战涛《民国初年骈体小说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78.王燕《晚清小说期刊史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
    79.马光仁等编《上海新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80.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年。
    81.陈平原、(日)山口守编《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
    82.洪煜《近代上海小报与市民文化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
    83.文娟《结缘与流变——申报馆与中国近代小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年。
    84.谢晓霞《<小说月报>1910-1920:商业、文化与未完成的现代性》,三联书店,2006年。
    85.[美]韦勒克著,丁泓、余征译《批评的诸种概念》,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年。
    86.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87.胡亚敏《叙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88.[美]伊恩·P·瓦特著,高原、董红钧译《小说的兴起——笛福、理查逊、菲尔丁研究》,三联书店,1992年。
    89.叶中强《从想象到现场——都市文化的社会生态研究》,学林出版社,2005年
    90.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第1号,1902年。
    91.徐念慈《余之小说观》,《小说林》第9-10期,1908年。
    92.金松岑《论写情小说与新社会之关系》,《新小说》第17号,1905年。
    93.寅半生《读<迦因小传>两译本书后》,《游戏世界》第11期,1907年。
    94.恽铁樵《答刘幼新论言情小说书》,《小说月报》第6卷第4号,1915年。
    95.恽铁樵《论言情小说撰不如译》,《小说月报》第7卷第7号,1915年。
    96.恽铁樵《复陈光辉君函》,《小说月报》第7卷第1号,1916年。
    97.管达如《说小说》,《小说月报》第3卷第5、7-11号,1912年。
    98.王钟麒《中国历代小说史论》,《月月小说》第1年第11号,1907年。
    99.黄人《<小说林>发刊词》,《小说林》第1期,1907年。
    100.袁进《觉醒与逃避——论民初言情小说》,《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2年第2期。
    101.袁进《试论民初政治小说退潮与作家的抗争》,《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第17卷第3期,2004年5月。
    102.姚玳玫《极致“言情”:鸳鸯蝴蝶派小说的叙事策略与修辞效应》,《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103.何炳棣《从爱的起源和性质初测<红楼梦>在世界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中国文化》第10期,1994年。
    104.唐援朝《论<红楼梦>的叙事时间》,《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2卷第3期,1995年。
    105.李国平《于畅谈风月之中,寓谐铎谲谏之意——“退中有进”的民初小说理论》,《殷都学刊》,2005年第3期。
    106.张丽华《读者群体与<时报>中“新体短篇小说”的兴起》,《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107.陈大康《关于“晚清”小说的标示》,《明清小说研究》2004年第2期。
    108.陈文新《论笔记体与传奇体的品格差异》,《学术研究》1995年第1期。
    109.陈大康《关于近代小说研究的一些思考》,《明清小说研究》2001年第1期。
    110.陈大康《近代小说研究的数理描述》,《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4卷第四期,2002年7月。
    111.陈大康《报刊文学与商业交换规则——以<瀛寰琐纪>的出版史为分析个案》,《学术月刊》2006年第5期。
    112.郭浩帆《<新小说>创办刊行情况略述》,《明清小说研究》2002年第4期。
    113.晏立豪《<碎琴楼>作者何诹考评》,《明清小说研究》1997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