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课程整合效果的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站在新课程改革的层面,通过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课程整合的理论研究,以常规整合课为案例,以调查问卷结果及学生成绩为依据,分析了现阶段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第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优化生物教学环境,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第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培养学生能力。第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助于提高学生成绩。第五,我国由于起步较晚,加之历来受以教为主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仍存在观念、体制和实际操作上的误区。只有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建立完善的保障体制和新型的教学结构才能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对于高中生物教师在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全面变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新课程改革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In face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ing in high school,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questionaire and the students’marks in the examinations , the research analysed the teaching design and teaching effects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biology curriculum and drew some conclusions:
     First, the integration can help arouse the students’interest and desire for knowledge.Second, it can improve the biological teaching environment to help teachers with the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Third, it changed the way of learning for students and develop their ability, meanwhile it also make the teaching more efficient for teachers.Forth, it can help students get higher marks in their examinations.Fifth, though the integration has some good effects, it meets some difficulty in educational system and daily teaching practice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teaching–centred”teaching thought. In all, only under the guidance of advanced educational theory and teaching system can we make full use of the results caused by the further integration of IT and biology curriculum.
     This research can guide us along the road to improving the way of learning for students and teaching for teachers . Surely , the integration will provide some practical guidance to develop students’creative ability to achieve success .
引文
[1]胡礼和.现代教育技术学.[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 孙杰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7).
     [3]张可柱,张祥沛.高中生物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M].商务印书馆.2006(4).
    [1]胡礼和.现代教育技术学.[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孙杰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7).
    [3]张可柱,张祥沛.高中生物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M].商务印书馆.2006(4).
    [4]刘儒德.信息技术与教育相整合的进程.[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9(3).
    [5]何克抗.计算机辅助教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6]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J].中国电化教育,2001(2)
    [7]祝智庭.教育信息化---走向信息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8]李争平、孙红霞.中学新课标资源库(生物卷).[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7).
    [9]解月光.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模式.[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6).
    [10]余胜泉.基于 Internet 的学习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1998(4).
    [11]骆魁敏.高中数学的“网上协作”学习.[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6).
    [12]2001 年信息技术教育大盘点之一梳理:“课程整合”研究与实践走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J].2002(1、2 期合刊).
    [13]韩志坚等.现代教育技术教程.[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
    [14]李洪莹.教育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现代化的影响.[J].电化教育研究杂志.1999(6).
    [15]赵士滨.虚拟现实技术进人高校教学的研究与实现.[J].电化教育研究杂志,2001(2).
    [16]李绯.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基于问题解决学习的教学模式的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杂志,1999(3).
    [17]肖刚.网络教育的教育学思考.[J].教育现代化杂志,2001(3).
    [18]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方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2001(8).
    [19]丁远毅,崔鸿.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湖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0]许冠学,邱才训,林祖荣.高中生物新课程理念与实施.[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
    [21]刘恩山,汪忠.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2]施良方著.学习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10).
    [23]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1).
    [24]王治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体现更完整意义的目标价值.[J].中国教育报,2001 年 12 月 20 日第 3 版.
    [25]叶良文等.新课程新整合新探索---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探素.[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12).
    [26]钟志贤著.信息化教学模式.[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
    [27]张家合著.网络与教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
    [28]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0).
    [29]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M].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5).
    [30]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 http://www.etc.elec.bnu.edu.cn/articledigest8/info-course.htm
    [31]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J].中国电化教育.2002(1).
    [32]董文君 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现存问题及解决方法 《人民教育出版社》
    [33][美]科斯坦斯·斯派罗.技术整合:对课程与教学方案开发的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03(2).
    [34][美]杜威.我们如何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35][英]爱恩·戴维斯.教师一定要思考的四个问题.[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36][德]约翰·韦尔茨.信息社会对教育的挑战.德国议会报教育部职教所编译.教育通讯.www.etc.edu.cn/articledigest14/deguo-zhuanjia.htm
    [37][美]琳达·S·贝阿尔-霍伦斯坦著.当代课程问题(第 1 版).[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1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