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科学表征与社会建构之间的张力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社会学方法论的争论中,实证与理解、个体与整体、结构与行动、宏观与微观等二元框架经常被视为主要的分析范畴,与之相应,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也常被归结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但从学科性质定位及其方法论基础来看,科学(性)与社会(性)的关系也是社会学中不容忽视的基本问题之一,其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则主要表现为客观再现与社会建构旨趣的两难选择。
     二十世纪末爆发的科学大战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就是以科学与社会学为学科依托的两大知识阵营之间,关于科学(性)与社会(性)关系的论战。大战双方围绕“科学知识究竟是自然实在的客观再现还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科学大战因此在方法论上体现为“表征与建构之争”。而结合社会学学科发展历程把脉科学大战的原因,科学表征与社会建构这对二元范畴便为理解社会研究方法论洞开了一方新的运思空间。
     社会学诞生之初,出于学科建制化与合法化的需要,将科学表征作为研究的核心旨趣,强调要像自然科学那样研究社会,科学化因此成为学科的最大诉求和目标。这是因为,自近代科学诞生以来,伴随着科学乌托邦愿景的一再实现,科学成为知识的尺度,而其背后的方法论支撑——客观真实准确地再现实在——亦即表征便成为研究的美德。以实在论、“自然”主义和数学化为核心特征的表征取向日益扩展,推动了科学主义思潮的兴起,研究领域的学科化与科学化进程也因此紧密交织在了一起。以“学科皇后”自居的社会学为了确立自身在知识王国的地位,面向客观实在的社会,强调把社会事实当作物来研究,主张尽可能用数学语言书写社会之书,由此实现了与方法论的科学表征旨向的完美契合与对接,也为其学科化铺平了道路。
     但随着科学敌托邦魇景的显现,表征观念中隐涵的地方性、实用性、社会性因素日益释放。由于对实在的过度依赖、对精确性的过分追求以及在各种政治伦理情感面前的“不作为”,表征取向因此面临“实在何以存在、真理的历史与境性、数学化的贫困、价值无涉的风险”等诸多难题的困扰。以科学表征为主要研究旨趣的社会学因而也遭遇了想象力日益枯竭和科学化理想沦落的危机,一味地追求客观真实准确地再现社会实在,无视学科诞生之初的社会关怀与救赎使命,丧失了本应有的批判气质与解放气度,陷入研究的真实性、客观性与准确性困境之中。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科学知识社会学(简称SSK,通常也称之为科学的社会建构论或曰社会建构论)在与知识社会学和科学社会学研究传统的继承式决裂的基础上,将知识社会学的原理推进到科学知识生产领域,提出科学知识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在学术界引起强烈的轰动,也由此推动了建构主义思潮的兴起。在这一思潮的影响下,研究不再是一种“客观发现”的过程,而是一种“制造知识”的过程,不是“准确呈现”外部世界的过程,而是一种“社会建构”某种事实的过程。建构而非表征、社会性而非科学性在研究中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而社会性其实是社会学与生俱来的独特分析视角,它不再把社会事实当作物来研究,而是坚持把物当作社会事实来研究,强调以社会建构的眼光审视现实,揭示现象背后的社会性动因。社会学的发展谱系中有着丰厚的建构主义思想,无论是强调“社会被建构而成”的解释性社会建构论,如韦伯的理解社会学、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米德的符号互动论、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加芬克尔的常人方法论等,还是强调“被社会建构而成”的客观性社会建构论,如孔德的社会实证论、涂尔干的社会团结理论、马克思的社会实践论、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科塞的社会冲突论等,都不同程度地强调了人类生活的社会建构性。在此意义上,社会学本身即是一门强调社会因素的建构性作用的学科。这种学科自身内蕴的“社会建构”倾向对“科学表征”形成了巨大的冲击,通过用社会生成论替代社会实在论、用社会化方法替换物化研究方法、用话语书写取代数学表征,社会学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科学表征的危机,实现了某种完美的自我救渡。
     随着科学的社会建构论的影响的扩展,以社会学作为知识泉源的社会建构迅速发展成一种几近影响到所有学科固有研究范式的方法论,从而使得研究世界中出现了方法论的“社会建构”转向。因为它在预设前提上具有鲜明的社会批判性,强调建构客体的生成论、建构法则的“社会”主义以及建构载体的话语化倾向,重视对知识及现实进行深入的权力、利益、话语分析,认为一切知识及现实都是社会建构的产物,社会的幽灵无处不在,因此方法论的社会建构转向也可以说是一种“社会学转向”。
     但科学的社会建构论由于一味关注不确定性与复杂的偶然性,解构并摧毁了对客观性的承诺,遭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质疑,开始呈现出疲软的态势。很多科学哲学家抨击了SSK观点的自负,认为它将科学的社会性推到了决定性的地位,忽略了自然因素及确定性在科学知识生产中的作用。在SSK内部,皮克林、拉图尔、伍尔伽、林奇等人则将研究视角从作为知识的科学转向作为实践的科学,指出把“社会性”理论化为核心的组织和解释概念是不恰当的,从而导致了后SSK的兴起。
     随着科学的社会建构论的式微,社会建构取向的研究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批评,它否认存在客观性与确定性的东西,强调社会建构的决定性力量,带有强烈的相对主义倾向,无法解释自身的社会建构性这一反身性难题,从而落入自我驳斥的深渊,日益陷入方法论的恐惧之中。社会建构论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相对主义取向直接导致了本体论的社会实在论,使其不断释放出自身当中致力于颠覆自身、毁灭自身的那些要素。对社会因素的过度依赖与对实在的“过度作为”,使它将整个人类世界看作是一个巨大的“名利场”、“政治角斗场”,这使其丧失了对自然实在的某种敬畏之心,忽略了适度妥当的确定性与稳定性对人类生存生活的必要性,可能将人类置于某种无法安身立命的境地。
     应该说,科学表征与社会建构作为研究的两种不同取向,在社会学发展过程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两者也都不同程度地削弱了研究效力的可持续发挥。前者强调客观准确地再现社会事实,发现社会秩序结构和规律,放弃了社会学题中应有的“社会性”之义,而纠结于何以价值无涉的问题;后者强调现实的社会建构性,发掘现象背后的社会幽灵,抛却了研究中的理性与确定性根基,而困守于相对主义的牢笼里。这种方法论取向的二元对立的背后反映的乃是社会学的科学性与社会性诉求的两难抉择,而好的研究既应当是科学的,也应当是社会的,既应当是表征的,也应当是建构的。科学表征与社会建构其实是辩证地存在于研究过程之中的,以“构现二象性”的形态共生共融于研究场域的观照之下,从而使得研究每每呈现出双重性的取向。
     表征与建构的二象性意味着研究并非是运行于科学性与社会性两条独立并列的轨道上,而是合流于一条知识生产的航道线之中。二象性对二元论的取代,使研究跳出了科学性的机械旁观与社会性的循环自反的困境,将两者混融于研究大同之中,展示了“真实的研究”场景具有的无限的可能。而当代理论的实践转向则为理解研究世界中表征与建构的关联作用机制,提供了最佳的方法论场地与凭据。无论是后SSK的实践建构论还是实践社会学的洞识,都让我们意识到研究本身是一种知识生产的实践活动,其具有深刻彻底的实践本性。而研究过程遵循“问题化-科学化-社会化-客观化”的实践路径实现着知识的阶跃增长,其中问题化与社会化其实是“表征的建构化”过程或曰“(科学)知识的社会学化”的过程,是一种“增殖的实践”,而科学化与客观化的过程其实是“建构的表征化”过程或曰“社会性知识的科学化”的过程,是一种“纯化的实践”。它们将表征与建构有机地整合到了一起,使表征与建构脱离了各自的束缚、实现了动态的“转译”,并在实践的冲撞中有效运转起来,展示出知识生产的实践逻辑,超越了两种方法论取向长期以来的无休止的对抗。总之,知识生产正是在科学表征与社会建构的逻辑交替循环递进过程中获得了进步和发展。
In the discussions about sociological methodology, there are many analytical categories such as positivist or interpretive approaches, individual or whole perspectives, macro-or micro-views, and the primacy of structure or action, which are known as dualistic frameworks. Accordingly, the major theme can be usually attributed to the interplay between individual and society in the discipline of sociology. However,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cience (or the scientific) and society (or the social) functions effectively as one key issu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ology, especially as far as the disciplinary nature and methodological basis are concerned. Generally, it reveals the hard choice between two opposite orientations, representing objectively or constructing socially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research.
     Depending on different disciplinary backgrounds, the Science Wars might be portrayed as simply as battles happened between science and sociology which focus on the autonomy and the social nature of science. Scientists insist that scientific knowledge represent objective reality, and sociologists emphasize that scientific knowledge be a social construct. Therefore, scientific representation and social construction can be taken as a dual framework to understand sociological methodology.
     The origin of sociology was influenced by natural science. It regarded scientific representation as the core target of research in order to gain academic legitimacy, which had been eager to import the methods of natural science to the study of the social world. As science became the scale of knowledge and representation became the virtue of research, sociology advocated that the book of society should be written in mathematics and social facts should be taken as things. Only if these claims were fulfilled could the disciplinary justification be ensured.
     And yet, as a result of excessive pursuit of accuracy and certainty, the orientation of scientific representation was increasingly exposed to many difficulties. It could not explain the existence of ultimate reality convincingly and the contextual variables of truth. Sociology oriented towards scientific representation thus fell into crisis. Its imagination seemed to have dried up and its scientific hope had been destructed, and it was besieged by scientific failures. Disregarding of the social mission and the humanistic concern, sociology lost its critical thinking and the emancipatory potential, which made it fall into the crisis of authenticity, objectivity and precision.
     In the1970s, 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SSK), which is also called social constructionism, inherited the ideas that all human knowledge except scientific knowledge were causally determined by various social factors from sociology of knowledge and sociology of science. But SSK applied the principles of sociology of knowledge to the field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claimed that scientific knowledge was the product of social construction. This view triggered a quiet stir in academic circle and resulted in the rise of constructivist trends of thought. Social construction began to be valued high in 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Social construction has been inherent in sociology and it is a uniqu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It takes things as social facts and tries to see through the social causes of phenomenon. There are rich constructivist resources in the theoretical genealogy of sociology. The discovery of social construction made sociology out of crisis and realized self-salvation, which replaced social realism with social creationism, reification with socialization, mathematical representation with discursive expression. The achievement of autonomy of sociology made it to some extent counter the evil of scientific dystopia successfully.
     With the spread of social constructionism of science, social construction had become one influential orientation of methodology in the world of research such as sociology, politics, psychology, archaeology, and history. It possessed ethos of social criticism, preferred interests and power analysis, and considered that the social ghost was ubiquitous. In this way, the turn of social construction might be called the sociological turn in methodology.
     But it is keenly known that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scholars begin to doubt the rationality of social constructionism and fight against its radicalness and extremity. Many philosophers of science criticize that social constructionism ignores the importance of reality and certainty in the production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In the SSK, some prestigious scholars, who transformed their insights from science as knowledge to science as practice, were called as post-SSK.
     With the decline of social constructionism, the methodological orientation of social construction has entered into dramatic predicaments. It denies natural objectivity and emphasizes social determinism, which makes it difficult to explain itself as a social construct. It neglects the necessity of certainty and stability in human life. The relativist epistemology leads it to plunge deeply into the chasm of self-refutation and methodological horror.
     As two different kinds of orientations, scientific representation and social construction once both played important rol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ology, but each of them also hindered the progress of social research. In fact, a good research should be not only scientific but also social, and its aims should include representation and construction. Therefore, they coexist in one field of research in the manner of 'representation-construction duality'. From dualism to duality, research activities approximately overcome the methodological difficulties from scientific representation or social construction.
     The practice turn in contemporary theory offers some beneficial inspirations to understand the correlation mechanism between scientific representation and social construction in research. The insights from the practical sociology and the practical constructionism of post-SSK make people realize that research activities can be one productive practice about knowledge. Following the route from problematization to scientificalization, to socialization and to objectivization, the practice pushes the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forward.
     The process of problematization and socialization can be viewed as proliferative practice which focuses on the constructionization of representation, and the process of scientificalization and objectivization can be viewed as purificatory practice which concentrates on the representationization of construction. Beyond the methodological dualism, the production of knowledge works well in dynamic alternative recycling process of scientific representation and social construction.
引文
①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解释了长久以来一直困扰笔者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国内科学社会学的研究者大都集中在科学技术哲学领域。笔者在一篇介绍国内科学社会学研究现状的文章中也特别提到过“无社会学的科学社会学”(参见林聚任、刘翠霞:《国内科学社会学研究的发展及面临的问题》,《科学与社会》2011年第1期)。这一现象背后体现的知识分层或曰学科政治大有深意。社会学出身的笔者进行的这一研究不知是否可以称得上是“弱者的抗争”,不管怎样,笔者都希望在科学技术哲学领域可以有更多的社会学的声音,使得关于科学的研究能够在更广阔的空间施展开来,充分展现对科学进行研究的价值意义。
    ① [加]大卫·莱昂: 《后现代性》,郭为桂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页。
    ② 魏屹东: 《“科学论战”为哪般?》,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年第1期。
    ① [美]奥利卡·舍格斯特尔编: 《超越科学大战——科学与社会关系中迷失了的话语》,黄颖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13页。
    ② 参见[美]拉宾格尔、[英]柯林斯主编: 《一种文化?:关于科学的对话》,张增一等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年;[美]舍格斯特尔编: 《超越科学大战——科学与社会关系中迷失了的话语》,黄颖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③ 郭贵春、魏屹东主编: 《科学大战与后现代主义科学观》,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89页。
    ① [美]奥利卡·舍格斯特尔编: 《超越科学大战——科学与社会关系中迷失了的话语》,黄颖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页。
    ② 邢冬梅: 《实践的科学与客观性回归》,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25页。
    ① 由于“社会学研究”涉及的范围较广,相关的理论探讨也包含在内,其可能牵涉到抽象理论的表征与建构问题,超出了笔者关心的分析视域和思维驾驭的能力,因此这里笔者使用“社会研究”一词,实际主要是特指社会学领域内的经验研究和应用研究。当然,在一定意义上,它也是众多研究社会现象的社会科学部可以普遍采用的一般性方法。参见风笑天: 《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4页。
    ① 在英语中,建构主义对应的术语包括两个constructionism和constructivism。著名的社会建构论学者肯尼思·格根认为它们之间有很大区别,因为后者主要来自于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理论,此概念跟数学哲学中的直觉主义、认知理论及某种艺术流派密切相关。特别是从艺术流派来说,constructivism通常被翻译为“构成主义”,主要来源于1913年至1917年的俄国艺术家。他们强调对绝对抽象形式和非写实化的追求,借助于长方形、圆形和直线等元素构成抽象的造型,以表现某种形式结构。而前者主要来自社会学,特别是源于美国社会学家彼得·伯格和托马斯·卢克曼的《现实的社会建构》(1966)一书,其中强调的是知识构成的社会基础,因此constructionism常被称为“社会建构论”。在本研究中,笔者更多地关注的是建构主义的“社会建构”意味。
    ① 当然,科学的“价值无涉”立场其实更多的是一种理想状态,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和相关研究者已经发现,科学研究中根本不可能价值无涉。论文中也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有学者将“价值无涉”等同于“价值中立”,但在笔者看来,二者是有本质不同的,价值中立本身仍然是有价值偏好的,是刻意保持在多种价值取向之间的平衡。学术界关于价值立场的争论,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跟与这两者的理解混淆有关。
    ① J.A. Holstein & J.F. Gubrium(eds.).2008. Handbook of Constructionist Research. 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
    ① Michael Lynch.1998. "Towards a Constructivist Genealogy of Social Constructivism", in Irving Velody and Robin Williams(eds.). The Politics of Constructionism.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P.14.
    ① Michael Lynch.1998. "Towards a Constructivist Genealogy of Social Constructivism", in Irving Velody and Robin Williams(eds.). The Politics of Constructionism.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Pp.17-18.
    ① [英]雷蒙·威廉斯: 《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三联书店,2005年,第406页。
    ② 孟强: 《从表象到介入:科学实践的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69页。
    ③ 转引自郝永华《Representation从再现到表征》,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① 魏屹东: 《表征概念的起源、理论演变及本质特征》, 《哲学分析》,2012年第3期。
    ① 参见魏屹东:《科学表征一种新的科学哲学》,山西日报2013年1月22日第C2版。
    ① 从学科史和方法论史来看,社会科学是一个相对晚出的概念,是近二三百年才发展出来的一个学科群。它的母体是古典人文学科,因此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常被合起来作为一个与自然科学相对立的整体,即人文社会学科,也有很多著名的学者称其为道德科学、历史科学、文化科学、精神科学等。一般来说,社会科学是介于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之间的一个研究领域。这里的社会科学,笔者主要关注的是如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心理学、宗教学、管理学、教育学、历史学等学科。相关界定分类参见陈向明: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年;朱红文: 《人文精神和人文科学——人文科学方法论导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
    ① 殷杰: 《当代西方的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现状、趋势和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② 翟本瑞等著: 《社会实体与方法—韦伯社会学方法论》,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9年,第28页。
    ① 殷杰: 《当代西方的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现状、趋势和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② 参见[美]杰罗姆·凯根: 《三种文化:21世纪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王加风、宋严萍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1年。
    ③ 参见[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著: 《否思社会科学——19世纪范式的局限》,刘琦岩、叶萌芽译,三联书店,2008年。
    ① 通过检索,国内有关“建构主义”的文献数量共有16981篇,有关“社会建构论/主义”的文献1318篇,这其实也表明了社会建构论与建构主义之间的差异:建构主义牵涉的学科及问题域是十分广泛的:而社会建构论则有着相对较为具体的研究范围。另外,由于“表征”这一概念在学术界应用范围极广,在中国知网中以表征作为关键词检索的话,发现化学化工、材料科学、物理学、环境科学、生物学、药学等自然科学领域中的相关论文高达两万篇,但由于它们大多是在“利用数据或者图像来说明一种物质或结构的具体参数”意义上使用这一术语,与我们这里所说的表征在内涵范畴上有较大差异,因此这里只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关键词为表征的论文进行了统计。检索结果发现,有关“表征”的文献数量共有1548篇。
    ① 参见郭爱妹: 《社会性别:从本质论到社会建构论》,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左雪松、夏道玉: 《建构女性与女性建构:建构主义视域中“剩女”危机引发的社会学思考》, 《妇女研究论丛》,2008年第5期;王听: 《社会性别形象的主体建构》,《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等等。
    ② 参见赵万里、蔡萍:《建构论视角下的环境与社会——西方环境社会学的发展走向》,《国外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张虎彪: 《风险的社会建构——风险社会理论的认识论研究》, 《兰州学刊》,2008年第3期;蔡萍: 《环境建构论的方法论意义》,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等等。
    ③ 参见郭爱妹、石盈: 《“积极老龄化”:一种社会建构论观点》, 《江海学刊》,2006年第5期。
    ④ 参见陈世海等: 《留守儿童的社会建构:媒介形象的内容分析》,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年第2期;江立华: 《留守儿童问题的建构与研究反思》, 《入文杂志》,2011年第3期;等等。
    ⑤ 参见钟莹: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吸毒者与社会的“双向排斥”机制及解决策略》, 《福建论坛》,2010年第5期。
    ① 参见王华平:《第二自然的自然主义》,《哲学动态》,2009年第11期:《经验的现象特征与表征主义》,载《中国分析哲学:2009》,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 《知觉经验是否有表征内容》, 《厦门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② 参见吴彤: 《科学研究中的表征:从科学实践哲学的立场看》, 《哲学分析》,2012年第1期。
    ③ 参见覃方明: 《社会学方法论新探—科学哲学与语言哲学的理论视角》, 《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2、3期。
    ④ 参见吴小英: 《社会学危机的含义》, 《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1期。
    ⑤ 参见王宁: 《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对立的新思考》, 《中山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郇建立: 《个体主义+整体主义=结构化理论?——西方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述评》,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周业勤: 《从实体到关系: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的困境与超越》, 《上海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等等。
    ⑥ 参见陈曼蓉: 《当前社会研究方法的特点、趋势及问题》, 《社会》,2002年第5期。
    ① 参见杨善华、孙飞宇: 《作为意义探究的深度访谈》, 《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5期。
    ② 参见风笑天: 《追踪研究:方法论意义及其实施》,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③ 参见卢晖临、李雪: 《如何走出个案——从个案研究到扩展个案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④ 参见谢立中: 《多元话语分析:社会分析模式的新尝试》, 《社会》,2010年第2期:王鹏、林聚任:《话语分析与社会研究方法论变革》, 《天津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① 参见[英]雷蒙·威廉斯: 《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三联书店,2005年,第406页。
    ② [美]波林·玛丽·罗斯诺: 《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张国清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第136-137页。
    ① 参见魏屹东: 《表征概念的起源、理论演变及本质特征》, 《哲学分析》,2012年第3期。
    ② 关于这一点,美国科学史学家林德伯格有充分翔实的论证。参见[美]戴维·林德伯格:《西方科学的起源》(第二版),张卜天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
    ③ [英]A.N.怀特海: 《科学与近代世界》,何钦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17页。
    ④ 转引自[英]W·C·丹皮尔: 《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李珩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99页。
    ⑤ [英]A.N.怀特海: 《科学与近代世界》,何钦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6、13页。
    ① [英]W·C·丹皮尔: 《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李珩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17页。
    ② [日]古川安: 《科学的社会史:从文艺复兴到20世纪》,杨舰、梁波译,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22页。
    ③ [日]古川安: 《科学的社会史:从文艺复兴到20世纪》,杨舰、梁波译,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27页。
    ① [英]w·c·丹皮尔: 《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李珩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34页。
    ② 约翰·v·皮克斯通: 《认识方式:一种新的科学、技术和医学史》,陈朝勇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31页。
    ③ [英]w·c·丹皮尔: 《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李珩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38页。
    ④ [英]A.N.怀特海: 《科学与近代世界》,何钦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39页。
    ⑤ 参见[日]古川安: 《科学的社会史:从文艺复兴到20世纪》,杨舰、梁波译,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29页。
    ⑥ 默顿在《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一书中对近代科学的诞生进行了韦伯式的解答,强调清教与科学之间的亲和关系。
    ① 在《巴比伦以来的科学》(普赖斯著,任元彪译,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中,普赖斯指出,科学文明的诞生除了希腊-巴比伦的逻辑和数学传统外,肇始于阿基米德的实验方法也构成了科学的另一支点。
    ② [荷]H·弗洛里斯·科恩: 《世界的重新创造:近代科学是如何产生的》,张卜天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
    ③ 参见[美]萨莱诺:《超越启蒙时代:社会理论家的生平和思想》,傅永军、刘岱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5页。
    ④ 参见[英]A.N.怀特海: 《科学与近代世界》,何钦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24页。
    ⑤ 安维复: 《科学哲学新进展:从证实到建构》,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22页。
    ① 关于研究方法的相关理解及界定,受到陈向明等人的很多启发。参见陈向明: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4页。
    ② 袁方: 《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4页。
    ③ 参见孟强: 《从表象到介入:科学实践的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70-72页。
    ④ 参见Otavio Bueno.2008. "Scientific Representation and Nominalism:an Empiricist View", Principia. Vol.12, No.2.
    ① 参见约瑟夫·本-戴维: 《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赵佳苓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87-144页。
    ② 参见刘大椿: 《科学技术哲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68-75页。
    ① 庞晓光: 《科学与价值关系的历史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91页。
    ② [美]夏平: 《科学革命——批判性的综合》,徐国强等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35页。
    ③ [美]斯特龙伯格: 《西方现代思想史》,刘北成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第119页。
    ① [奥]瓦尔特尔·霍利切尔: 《科学世界图景中的自然界》,孙小礼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8页。
    ① 参见[英]迈克尔·马尔凯: 《科学与知识社会学》,林聚任等译,东方出版社,2001年。
    ② [英]巴里·巴恩斯: 《科学知识与社会学理论》,鲁旭东译,东方出版社,2001年,译者前言第4页。
    ③ [英]查尔默斯: 《科学究竟是什么——对科学的性质和地位及其方法的评价》,查汝强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0页。
    ④ 转引自胡娟: 《科学知识:表象抑或建构》,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① 吴彤等: 《复归科学实践——一种科学哲学的新反思》,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6页。
    ① 王华平: 《第二自然的自然主义》, 《哲学动态》,2009年第11期。
    ② 关于表征取向的方法论预设前提的概括思考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哈金的相关分析,参见Ian Hacking. 1999.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What?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6.
    ③ 吴国盛: 《自然哲学的复兴—一个历史的考察》,载吴国盛纻主编《自然哲学》(第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① 参见庞晓光: 《科学与价值关系的历史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110页。
    ② “自然主义”恐怕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最“令人费解”的概念之一。哲学、认知科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学等学科中都有关于自然主义的理论观点,但由于立场角度以及参照系的不同,它们所指的意涌往往差异较大,甚至相互矛盾。比如,欧兰德森等人撰写的一部质性研究方法的著作《做自然主义研究——方法指南》,从研究范式的层面将自然主义等同于建构主义,强调研究要忠实地反映研究语境的共有建构;而在科学哲学领域,自然主义常被分为方法论的自然主义和形而上学自然主义两种,强调所有的自然现象都能用自然的原因和法则的术语加以解释。这里笔者偏重于文学与科学哲学层面的“自然主义”的含义。
    ③ J. S. Mill.1874. Three Essays on Religion. Henry Holt, New York. P.64.
    ① 吴彤等: 《复归科学实践——一种科学哲学的新反思》,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99页。
    ② [美]戴维·林德伯格: 《西方科学的起源》(第二版),张卜天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第401-402页。
    ③ 余沉、王恒:《从Ontology到Logology——利奥塔论实在》, 《江苏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
    ④ [英]A.N.怀特海: 《科学与近代世界》,何钦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101页。
    ⑤ [美]理查德·S.韦斯特福尔:《近代科学的建构:机械论与力学》,彭万华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导言第1页。
    ⑥ [美]莫里斯·克莱因: 《西方文化中的数学》,张祖贵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68页。
    ⑦ [英] A.N.怀特海: 《科学与近代世界》,何钦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27页。
    ⑧ [美]莫里斯·克莱因: 《西方文化中的数学》,张祖贵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8页。
    ① 王华平: 《第二自然的自然主义》, 《哲学动态》,2009年第11期。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372页。
    ③ [美]梯利: 《西方哲学史》,葛力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281-282页。
    ① 邬晓燕; 《科学乌托邦主义的建构与解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3页。
    ② 参见邬晓燕; 《科学乌托邦主义的建构与解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61-72页。
    ③ [美]杰罗姆·凯根: 《三种文化:21世纪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王加丰、宋严萍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43页。
    ① 关于科学主义的内涵,学术界的理解向来有很大分歧,对其的评价也褒贬不一。比如,奥尔森和本-戴维对科学主义持肯定态度,认为“科学是世界无限完美的一个象征”;而哈耶克、欧文等则持批判反对的态度,认为科学主义是一种偶像崇拜,与极权主义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说来,科学主义有多种不同的面相,如本体论的~、认识论的~、价值论的~、存在主义的~等。笔者这里的科学主义主要是就方法论层面而言的,也就是将自然科学的方法无限扩展到其他学科领域的倾向和努力。
    ② 参见[美]皮尔逊: 《科学的规范》,李醒民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第37页。
    ① 邬晓燕; 《科学乌托邦主义的建构与解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16页。
    ② 袁贵仁: 《人的哲学》,工人出版社,1988年,第9页。
    ③ 郭颖颐: 《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1900-1950)》,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6页。
    ④ 参见孔德: 《论实证精神》,黄建华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9-31页。
    ⑤ 欧力同: 《孔德及其实证主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第30、36页。
    ⑥ 金炳华等: 《哲学大辞典:分类修订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第43页。
    ① 庞晓光: 《科学与价值关系的历史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182页。
    ② 参见夏基松: 《现代西方哲学》(第二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页。
    ③ 曾欢: 《西方科学主义思潮的历史轨迹——以科学统一为研究视角》,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第86页。
    ④ 庞晓光: 《科学与价值关系的历史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150页。
    ① 陈嘉映: 《哲学科学常识》,东方出版社,2007年,第2页。
    ② [美]兰德尔·柯林斯、迈克尔·马科夫斯基: 《发现社会之旅——西方社会学思想述评》,李霞译,中华书局,2006年,第15页。
    ① 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认为社会学是一门科学,而且是科学之首,是“科学的皇后”。同时也有很多人把经济学称为“社会科学的皇后”。这样的比喻表面看来是对社会学与经济学的赞赏与推崇,但从社会性别理论来看,实则是对科学权威性的认定,其中包含着科学是“皇帝”的隐喻,在男权至上的社会中,皇帝的权力和尊严要远远高于皇后,或者说皇后也仅仅是皇帝的附庸而已。从这个角度而言,所谓“学科皇后”的说法本身就是科学主义思潮的产物了。
    ② [美]大卫·A·欧兰德森等: 《做自然主义研究——方法指南》,李涤非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译者前言。
    ③ Peter Ludwig Berger.1963. Invitation to Sociology:A Humanistic Perspective. Anchor Books. P.30.
    ① 叶启政: 《对社会学一些预设的反省:本土化的根本问题》, 《中国社会学刊》,1987年第11期。
    ② 肖瑛: 《回到“社会的”社会学》, 《社会》,2006年第5期。
    ③ 参见吴晓刚: 《定量研究方法与现代社会科学》, 《社会学家茶座》第1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31页。
    ④ [英]安东尼·吉登斯: 《社会学:批判的导论》,郭忠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第7页。
    ⑤ W. Wallance.1983.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Sociology. N.Y.Aldine Publishing. P.6.
    ① Stephen Cole(ed.).2001.What's Wrong with Sociology?New Brunswick, NJ.:Transaction Publishers. P.14.
    ② [英]安东尼·吉登斯: 《社会学:批判的导论》,郭忠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第8页。
    ③ [英]史蒂夫·布鲁斯: 《社会学的意识》,蒋虹译,译林出版社,2013年,秦晖序言,第3页。
    ④ 这里的“有机体隐喻”与前述第三部分论及自然主义之时所谓的“有机论”是不同的,后者是相对于机械论的自然观而言的,强调的是近代以前对自然的认识的神秘化倾向。而这里的有机体隐喻更多的是强调将社会“自然化”,其中的物化色彩较浓,其最终的目标可以说是希望由此能够实现对社会的机械化认识。
    ⑤ 成伯清: 《隐喻与社会想象》, 《社会学家茶座》第7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3页。
    ⑥ 卡伦、维吉伦特: 《社会学的意蕴》(第8版),张惠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0页。
    ① Norma R. A. Romm.2002. Accountability in Social Research:Issues and Debate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reface. ⅶ.
    ② [美]大卫·A·欧兰德森等: 《做自然主义研究——方法指南》,李涤非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译者前言。
    ① [美]兰德尔·柯林斯、迈克尔·马科夫斯基: 《发现社会之旅——西方社会学思想述评》,李霞译,中华书局,2006年,第4页。
    ② 叶启政: 《对社会研究“本上化”主张的解读》, 《香港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第3期。
    ① [英]威廉·乌思怀特: 《社会的未来》,沈晖、田蓉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5页。
    ② [法]E.迪尔凯姆: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狄玉明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63页。
    ③ [法]E.迪尔凯姆: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狄玉明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20页
    ④ E. Durkheim.1938. The Rules of Sociological Method. N.Y.:The Free Press. P.xlv.
    ⑤ [英]麦克·甘恩: 《法国社会理论》,李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43页。
    ① 朋尼维兹: 《布赫迪厄社会学的第一课》,孙智绮译,麦田出版,2012年,第34-35页。
    ② [法]E.迪尔凯姆: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狄玉明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25页
    ③ [法]E.迪尔凯姆: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狄玉明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51页。
    ④ 叶启政: 《对社会研究“本土化”主张的解读》, 《香港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第3期。
    ⑤ 这里之所以用“尽可能”,是因为以科学表征为旨趣的社会研究,严格来讲既包括强调数学化的定量研究,也可能包括一些非常客观的定性研究。正如有学者指出的, “许多很好的定性研究,基于观察所得的经验资料,运用科学主义的归纳逻辑,也可以被归入实证主义的范畴。”(参见吴晓刚: 《定量研究方法与现代社会科学》, 《社会学家茶座》第1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31页。)但从大多数学者的观点来看,所谓的实证主义或科学表征取向的研究主要依赖的还是统计或计量等定量方法,因为毕竟定性研究中掺杂了太多的主观诠释与不确定因素。
    ① 参见网易公开课:南开大学顾沛教授《数学文化》课程,http://v.163.com/special/cuvocw/shuxuewenhua.html。
    ② 林聚任、刘玉安: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第二版)》,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2页。
    ③ 戴维斯、赫斯: 《措辞与数学》,载麦克洛斯基等著: 《社会科学的措辞》,许宝强等编译,三联书店,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香港岭南学院翻译系,2000年,第57页。
    ④ 参见[美]兰德尔·柯林斯、迈克尔·马科夫斯基: 《发现社会之旅——西方社会学思想述评》,李霞译,中华书局,2006年,第15页。
    ① 敌托邦(Dystopia)这一术语由19世纪政治经济学家和哲学家约翰·穆勒杜撰,意指一个比我们现在更为糟糕的想象世界,在那里,任何事物都坏得不能再坏。其现代用法首先出现在1952年Glenn Negley和J.Max Patrick在The Quest for Utopia论集中的“导言”。科学敌托邦是科学乌托邦的对立面。科学乌托邦对科技发展与人类未来的前景预设了乐观的乌托邦构想,科学敌托邦则颠覆性地对科技发展和人类未来进行了悲观透视,描绘了科技化未来地狱般的可怖魇景。相关详细分析讨论参见邬晓燕:《科学乌托邦主义的建构与解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
    ② 赵万里: 《科学的社会建构: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理论与实践》,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1页。
    ① [德]胡塞尔: 《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张庆雄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第14页。
    ② 张之沧、张卨: 《多元方法论——对传统方法论的批判与解构》,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25页。
    ③ C. Wright Mills.2000.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16.
    ④ 邬晓燕: 《科学乌托邦主义的建构与解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5页。
    ⑤ 参见刘益东: 《智业革命——致毁知识不可逆增长逼迫下的科技转型、产业转型与社会转型》,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第2页。所谓“致毁知识”,即是“制造毁灭性武器等导致毁灭性灾难的各种产品或方案的核心原理、核心技术等核心知识”。
    ① [德]哈贝马斯: 《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李黎、郭官义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中译本序第2页。
    ② [美]保罗·法伊尔阿本德: 《自由社会中的科学》,兰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第86页。
    ③ [美]杰罗姆·凯根: 《三种文化:21世纪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王加丰、宋严萍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79页。
    ④ [美]兰德尔·柯林斯、迈克尔·马科夫斯基: 《发现社会之旅——西方社会学思想述评》,李霞译,中华书局,2006年,第3页。
    ⑤ [德]斯宾格勒: 《西方的没落》,吴琼译,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第362页。
    ① [美]杰罗姆·凯根: 《三种文化:21世纪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王加丰、宋严萍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81页。
    ① S. Moscovici.2000. Social Representations:Explorations in Social Psychology.Polity Press. Pp.6-7.
    ② 孙周兴选编: 《海德格尔选集:下卷》,三联书店,1996年,第918-919页。
    ③ B.C.Van Fraassen.2008. Scientific Representation:Paradoxes of Perspective.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24.
    ④ B.C.Van Fraassen.2008. Scientific Representation:Paradoxes of Perspective.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189.
    ⑤ B.C.Van Fraassen.2008. Scientific representation:Paradoxes of Perspective.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347.
    ⑥ Michel Ghins.2010. "Bas van Fraassen on Scientific Representation", Analysis. Vol.70, No.3. P.526.
    ⑦ F.A.Muller.2009."The Insidiously Enchanted Forest:Essay Review of 'Scientific Representation' by Bas C. van Fraassen", Studies in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Modern Science Part B. Vol.40, No.3. P.270.
    ① Otavio Bueno.2008. "Scientific representation and nominalism:an empiricist view", Principia. Vol.12, No.2. P.178.
    ② [英]斯图尔特·霍尔编: 《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徐亮、陆兴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48页。
    ③ 杨莉萍: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叶浩生序第15页。
    ① 参见舒炜光、邱仁宗主编: 《当代西方科学哲学述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49页。
    ② [奥]瓦尔特尔·霍利切尔: 《科学世界图景中的自然界》,孙小礼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8-9页。
    ③ [英]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 《观念的冒险》,周邦宪译,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169页。
    ④ 赵旭东: 《人类学视野下的权力与文化表达——关于非暴力支配的一些表现形式》, 《民族学刊》,2010年第1期。
    ⑤ [英]罗宾·柯林伍德: 《自然的观念》,吴国盛、柯映红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第193页。
    ⑥ [美]皮尔逊: 《科学的规范》,李醒民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第41页。
    ⑦ Stanley Fish.1989. Doing What Comes Naturally:Change, Rhetoric, and the Practice of Theory in Literary and Legal Studies. Durham.NC:Duke University Press.P.5.
    ① [英]史蒂文·夏平: 《真理的社会史——17世纪英国的文明与科学》,赵万里译,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页。
    ② [美]威廉·詹姆斯: 《真理的意义》,刘宏信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14页。
    ③ [美]莫里斯·克莱因: 《西方文化中的数学》,张祖贵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61页。
    ④ 叶启政: 《均值人与离散人的观念巴别塔——统计社会学思考迷思的两个基石》, 《台湾社会学》,2001年第1期。
    ① [美]莫里斯·克莱因: 《西方文化中的数学》,张祖贵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80页。
    ② [英]G.E.R.劳埃德:《认知诸形式:反思人类精神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池志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8页。
    ③ [英]G.E.R.劳埃德:《认知诸形式:反思人类精神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池志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页。
    ④ 叶启政: 《均值人与离散人的观念巴别塔——统计社会学思考迷思的两个基石》, 《台湾社会学》,2001年第1期。
    ⑤ [英]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 《观念的冒险》,周邦宪译,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312页。
    ⑥吴彤等: 《复归科学实践——一种科学哲学的新反思》,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400页。
    ① 叶启政: 《“个体化”社会的理论蕴涵——迈向修养社会学》, 《社会理论学报》,2004年第1期。
    ② 庞晓光: 《科学与价值关系的历史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150页。
    ③ 吕新雨:《“价值无涉”与学术公共领域:重读韦伯——关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笔记》,《开放时代》,2011年第1期。
    ④ 叶启政: 《社会理论的本土化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5页。
    ⑤ 谢宇: 《社会学方法与定量研究(第2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3页。
    ① 苏国勋: 《社会理论与当代现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9页。
    ② [英]伯特兰·罗素: 《我们关于外间世界的知识:哲学上科学方法应用的一个领域》,陈启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第2页。
    ③ C. Wright Mills.2000.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75.
    ④ [美]威廉·詹姆斯: 《真理的意义》,刘宏信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48页。
    ① 郭于华: 《从社会学的想象力到民族志的洞察力》,载郭于华主编: 《清华社会学评论》第5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3页。
    ② [美]查尔斯·霍顿·库利: 《社会过程》,洪小良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340页。
    ③ [美]查尔斯·霍顿·库利: 《社会过程》,洪小良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340页。
    ④ R. Collins.1989. "Sociology:Proscience or Antiscienc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54. P.124.
    ⑤ 参见Stephen Cole(ed.).2001. What's Wrong with Sociology? New Brunswick, NJ.:Transaction Publishers.
    ⑥ 吴小英: 《社会学危机的涵义》, 《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1期。
    ⑦ [英]麦克·甘恩: 《法国社会理论》,李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2页。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1730页。
    ② [美]詹姆斯·博曼: 《社会科学的新哲学》,李霞等译,苏国勋等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页。
    ③ [美]丹尼尔·贝尔: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高铦等译,新华出版社,1997年,第8页。
    ④ [美]威廉·詹姆斯: 《真理的意义》,刘宏信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4页。
    ⑤ [美]兰德尔·柯林斯、迈克尔·马科夫斯基: 《发现社会之旅——西方社会学思想述评》,李霞译,中华书局,2006年,第14页。
    ⑥ 叶启政: 《均值人与离散人的观念巴别塔——统计社会学思考迷思的两个基石》, 《台湾社会学》,2001年第1期。
    ⑦ Peter Ludwig Berger.1963. Invitation to Sociology:A Humanistic Perspective. Anchor Books. P.52.
    ① Pierre Bourdieu.1988. "Vive La Crise!:For Heterodoxy in Social Sciences", Theory and Society. No.17. Pp.773-778.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775页。
    ③ [英]安东尼·吉登斯: 《批判的社会学导论》,郭忠华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序言第1页。
    ④ [英]齐格蒙特·鲍曼、蒂姆·梅: 《社会学之思(第二版)》,李康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7页。
    ⑤ [澳]马尔科姆·沃特斯: 《现代社会学理论》,杨善华、李康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44页。
    ① Michael Lynch.2000. "Against Reflexivity as an Academic Virtue and Source of Privileged Knowledge", Theory. Culture & Society. Vol.17, No.3. P.45.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1797页。
    ③ 代州:《数学模型应用于社会科学的反思》, 《社会学家茶座》第1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25页。
    ④ [美]查尔斯·霍顿·库利: 《社会过程》,洪小良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336页。
    ① 戴维斯、赫斯:《措辞与数学》,摘自麦克洛斯基等著:《社会科学的措辞》,许宝强等编译,三联书店,(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香港岭南学院翻译系,2000年,第76页。
    ② 成伯清: 《社会学的修辞》, 《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5期。
    ③ 叶启政: 《均值人与离散人的观念巴别塔——统计社会学思考迷思的两个基石》, 《台湾社会学》,2001年第1期。
    ④ H.Garfinkel.1967. Studies in Ethnomethodology.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P.32.
    ⑤ 杨莉萍: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60页。
    ① 参见Joel Best.2008.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Defining Issues of Constructionist Inquiry", in J.A. Holstein & J.F. Gubrium(eds.). Handbook of Constructionist Research. 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 Pp.41-64.
    ① 苏国勋: 《社会理论与当代现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0页。
    ② 刘华杰: 《科学元勘中SSK学派的历史与方法论述评》, 《哲学研究》,2000年第1期。
    ③ 金吾伦: 《科学研究与科技伦理》, 《哲学动态》,2000年第10期。
    ① 杨莉萍: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81页。
    ② 赵万里、李路彬:《情境知识与社会互动——符号互动论的知识社会学思想评析》,《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09年第5期。
    ③ [德]舍勒: 《知识社会学问题》,艾彦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66页。
    ① 刘珺珺: 《科学社会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33页。
    ② 苏国勋: 《社会理论与当代现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0页。
    ③ P. Berger.1969. The Sacred Canopy:Elements of a Sociological Theory of Religion. New York:Doubleday. P.45.
    ④ [美]彼得·伯格、托马斯·卢克曼: 《现实的社会构建》,汪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6页。
    ① 魏屹东: 《“科学论战”为哪般?》,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年第1期。
    ② [美]理查德·罗蒂: 《哲学和自然之镜》,李幼蒸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3页。
    ③ 谢立中、阮新邦主编: 《现代性、后现代性社会理论:诠释与评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75-79页。
    ④ 苏国勋: 《社会理论与当代现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2页。
    ⑤ 苏国勋: 《社会理论与当代现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2页。
    ① 参见[英]巴里·巴恩斯: 《科学知识与社会学理论》,鲁旭东译,东方出版社,2001年。
    ② [英]大卫·布鲁尔: 《知识与社会意象》,艾彦译,东方出版社,2001年,第7-8页。
    ③ 苏国勋: 《社会理论与当代现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2页。
    ① 参见周丽昀: 《当代西方科学观比较研究:实在、建构和实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第118-119页。
    ① 赵万里: 《科学的社会建构: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理论与实践》,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7页。
    ② 参见弗里德曼: 《论科学知识社会学及其哲学任务》,张敦敏译, 《哲学译丛》,1999年第2期。
    ③ Jonathan Potter.1996. Representing Reality:Discourse. Rhetoric and Social Construction. SAGE Publications. P.5.
    ④ 参见赵万里: 《科学的社会建构: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理论与实践》,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4页。
    ⑤ 洪晓楠: 《科学文化哲学的研究纲领》, 《自然辩证法通讯》,2012年第6期。
    ① 参见赵万里: 《科学的社会建构: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理论与实践》,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22页。
    ② 参见Joseph Ben-David.1981. "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in J. F. Short (ed.). The State of Sociology. Beverly Hills, CA:Sage. Pp.40-59.
    ③ 参见[美]安德鲁·皮克林:《作为实践和文化的科学》,柯文、伊梅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页。
    ④ 转引自安维复: 《科学哲学新进展:从证实到建构》,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27页。
    ⑤ Steven Yearley.1990. "The Dictates of Method and Policy:Interpretational Structures in the Representation of Scientific Work", in Michael Lynch & Steven Woolgar (eds.). Representation in Scientific Practice. The MIT Press. P.338.
    ⑥ [英]史蒂文·夏平: 《真理的社会史——17世纪英国的文明与科学》,赵万里译,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页。
    ① Jonathan Potter.1996. Representing Reality:Discourse. Rhetoric and Social Construction. SAGE Publications. P.80.
    ② 尼采: 《哲学与真理》,田立年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第106页。
    ③ [美]约瑟夫·阿伽西: 《科学与文化》,邬晓燕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摘要第1页。
    ④ 参见庞晓光: 《科学与价值关系的历史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225页。
    ① 据雷蒙·威廉斯的考证,到了19世纪,society可以很清楚地被视为一个“具体存在的对象(object)这应该与社会学的诞生有直接关系。参见[英]雷蒙·威廉斯: 《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三联书店,2005年,第446-452页。
    ② 肖瑛: 《反身性与“曼海姆悖论”——兼论相对主义社会学的可能性》, 《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3期。
    ③ 《社会学家茶座》创刊号卷首语中曾提到: “据说在学术的百兽园中,原来群兽各安其位,井然有序,头大象来得最晚。它始则探进鼻子、轻叩门扉,继则迈开大步、踏破围栏,不仅群兽为之震骇,整个学术的情势也幡然改观。这头迟来的大象便是社会学。”这一比喻生动地反映了社会学在学术界的影响和地位。
    ④ [法]A.图雷纳: 《没有社会的社会学》,江小平译, 《国外社会科学》,1983年第11期。
    ① 转引自布迪厄、华康德: 《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1页。
    ② [德]彼得·瓦格纳: 《并非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社会科学的历史与理论--探》,李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84页。
    ③ 肖瑛: 《回到“社会的”社会学》, 《社会》,2006年第5期。
    ④ William Outhwaite.2006. The Future of Society. Blackwell Publishing. P.11.
    ⑤ Peter Ludwig Berger.1963. Invitation to Sociology:A Humanistic Perspective. Anchor Books. Pp.38-39.
    ① 郭大水: 《简析狭义社会学学科定位及其研究方法》, 《天津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
    ② 参见郭大水: 《“社会的”单一侧面研究方法论——探讨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新进路与新定义》,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③ 转引自William Outhwaite.2006. The Future of Society. Blackwell Publishing. P.72.
    ④ Joel M. Charon & Lee Garth Vigilant.2008. The Meaning of Sociology. Prentice Hall Higher Education. P.2
    ⑤ Steve Bruce.1999. Sociology: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17.
    ⑥ 肖瑛: 《回到“社会的”社会学》, 《社会》,2006年第5期。
    ⑦ 安维复: 《科学哲学新进展:从证实到建构》,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3页。
    ① Peter Ludwig Berger.1963. Invitation to Sociology:A Humanistic Perspective. Anchor Books. P.27.
    ② 参见孙立平:《“过程-事件分析”与当代中国国家-农民关系的实践形态》,载《清华社会学评论》特辑,鹭江出版社,2000年,第7页。
    ③ [澳]马尔科姆·沃特斯: 《现代社会学理论》,杨善华、李康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6页。
    ① 参见S.R. Harris.2008. "Constructionism in Sociology", in J.A. Holstein & J.F. Gubrium(eds.). Handbook of Constructionist Research. 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 Pp.231-247.
    ② [英]克里斯·希林、菲利普·梅勒: 《社会学何为?》,李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1页。
    ③ M.Weber.1978. Economy and Society.G. Roth & C. Wittich(ed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4.
    ④ 斯蒂芬·卡尔伯格: “马克思·韦伯”,载[美]乔治·瑞泽尔主编: 《布莱克维尔社会理论家指南》,凌琪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52-153页。
    ① [德]齐美尔: 《社会是如何可能的:齐美尔社会学文选》,林荣远编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页。
    ② [德]齐美尔: 《社会是如何可能的:齐美尔社会学文选》,林荣远编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72页。
    ③ K.普鲁默:“20世纪的符号互动论”,载[英]布赖恩·特纳编: 《Blackwell社会理论指南》(第2版)李康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35-236页。
    ① [美]鲁思·华莱士、艾莉森·沃尔夫: 《当代社会学理论:对古典理论的扩展》(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35页。
    ② 安妮·罗尔斯:“哈罗德·加芬克尔”,载[美]乔治·瑞泽尔主编: 《布莱克维尔社会理论家指南》,凌琪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73页。
    ③ H.Garfinkel.1967. Studies in Ethnomethodology.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P.68.
    ④ 李猛:“常人方法学”,载杨善华主编: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3页。
    ① [英]克里斯·希林、菲利普·梅勒:《社会学何为?》,李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9页。
    ② [美]兰德尔·柯林斯、迈克尔·马科夫斯基: 《发现社会之旅——西方社会学思想述评》,李霞译,中华书局,2006年,第14页。
    ③ Andrew Pickering.2005. "Decentering Sociology:Synthetic Dyes and Social Theory", Perspectives on Science. Vol.13, No.3. Pp.352-405.
    ④ D.R. Maines.2003. "Interactionism's Place", Symbolic Interaction. No.26. Pp.5-18.
    ① D.E. Smith.1990. Texts. Facts, and Femininity:Exploring the Relations of Ruling. New York:Routledge. P.2.
    ② 苏国勋: 《社会理论与当代现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1页。
    ③ [美]彼得·伯格、托马斯·卢克曼: 《现实的社会构建》,汪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6页。
    ④ 苏国勋: 《社会理论与当代现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1页。
    ① H. Garfinkel.1991. "Respecification:Evidence for Locally Produced, Naturally Accountable Phenomena of Order, Logic, Reason, Meaning, Method, etc. in and as of the Essential Haecceity of Immortal Ordinary Society (Ⅰ)-An Announcement of Studies", in G. Button (ed.). Ethnomethodology and the Human Scienc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11.
    ② Philip A. Mellor.2004. Religion. Realism and Social Theory:Making Sense of Society. Sage Publications. P.2.
    ① 尼尔逊、梅基尔、麦克洛斯基: 《学问寻绎的措辞学》,载I美]麦克洛斯基等著: 《社会科学的措辞》许宝强等编译,三联书店(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香港岭南学院翻译系,2000年,第20页。
    ① [英]罗素: 《人类的知识》,张金言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609页。
    ② [德]恩斯特·卡西尔: 《人文科学的逻辑》,关子尹译,上海译文出版社,译者序第5页。
    ③ Norma R. A. Romm.2002. Accountability in Social Research:Issues and Debate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reface. ⅶ.
    ④ 安妮·罗尔斯:“哈罗德·加芬克尔”,载[美]乔治·瑞泽尔主编: 《布莱克维尔社会理论家指南》,凌琪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69页。
    ⑤ [英]安东尼·伍迪维斯: 《社会理论中的视觉》,魏典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页。
    ① 成伯清: 《新肩蒙运动——当代社会理论的重新定位》, 《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② [英]大卫·布鲁尔: 《中文版序言》,见[英]巴里·巴恩斯等: 《科学知识:一种社会学的分析》,邢冬梅、蔡仲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页。
    ① [美]大卫·A·欧兰德森等: 《做自然主义研究——方法指南》,李涤非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译者前言。
    ② [瑞典]麦茨·埃尔弗森: 《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研究》,甘会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75页。
    ③ 苏国勋: 《社会理论与当代现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64页
    ④ Anthony Giddens.1986. Sociology:A Brief but Critical Introduction,2nd edition. Palgrave Macmillan. P.2.
    ⑤ 朋尼维兹: 《布赫迪厄社会学的第一课》,孙智绮译,麦田出版,2012年,第63页。
    ⑥ Peter Ludwig Berger.1963. Invitation to Sociology:A Humanistic Perspective. Anchor Books. P.38.
    ① Ian Hacking.1999.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What?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6.
    ② Ian Hacking.1999.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What?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35.
    ③ Kenneth J. Gergen.1998. "'Constructionist Dialogues and the Vicissitudes of the Political", in Irving Velody & Robin Williams(eds.). The Politics of Constructionism, SAGE Publications. P.34.
    ④ Ian Hacking.1999.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What?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58.
    ① Ian Hacking.1999.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What?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vii.
    ② Peter Ludwig Berger.1963. Invitation to Sociology:A Humanistic Perspective. Anchor Books. P.90.
    ③ 相关分析参见李猛:《福柯与权力分析的新尝试》,载谢立中、阮新邦主编: 《现代性、后现代性社会理论:诠释与评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64-165页。
    ① [瑞典]麦茨·埃尔弗森: 《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研究》,甘会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74页。
    ② [奥]阿尔弗雷德·许茨:《社会实在问题》,霍桂桓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引论(莫里斯·纳坦森)第17页。
    ③ 余沉、王恒:《从Ontology到Logology——利奥塔论实在》, 《江苏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
    ④ 转引自安维复: 《科学哲学新进展:从证实到建构》,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84页。
    ① [美]戴维·伊斯顿: 《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等译,华夏出版社,1998年,第83页。
    ② [美]兰德尔·柯林斯、迈克尔·马科夫斯基: 《发现社会之旅——西方社会学思想述评》,李霞译,中华书局,2006年,第6页。
    ③ [英]斯图尔特·霍尔编: 《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徐亮、陆兴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44页。
    ④ Norman Fairclough.1992. 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Cambridge, UK:Polity Press. Pp.3-4.
    ⑤ [西]米格尔·卡夫雷拉著、[美]玛丽·麦克马洪英译: 《后社会史初探》,李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2页。
    ① Norman Fairclough.1992. 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Cambridge, UK:Polity Press. Pp.63-64.
    ② 陶国山: 《批判性话语理论:福柯的人文学科话语型研究》, 《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第6期。
    ③ [英]乔纳森·波特、玛格丽特·韦斯雷尔: 《话语和社会心理学:超越态度与行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0页。
    ④ [瑞典]麦茨·埃尔弗森: 《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研究》,甘会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73页。
    ⑤ [法]亚历山大·柯瓦雷: 《牛顿研究》,张卜天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7页。
    ⑥ 苏国勋: 《社会理论与当代现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64页。
    ① 赵万里: 《科学的社会建构: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理论与实践》,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3页。
    ② James A. Holstein & Jaber F. Gubrium(eds.).2008. Handbook of Constructionist Research. The Guilford Press.
    ① 苏国勋: 《社会理论与当代现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64页。
    ② 参见Ian Hacking.1999.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What?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③ J. Best.2002. "Constructing the Sociology of Social Problems:Spector and Kitsuse Twenty-five Years Later", Sociological Forum. Vol.17, No.4. P.705.
    ④ [美]罗伯特·默顿: 《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林聚任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第92页。
    ⑤ [美]罗伯特·默顿: 《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林聚任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第92页。
    ⑥ 苏国勋: 《社会理论与当代现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64页。
    ① 参见叶浩生: 《第二次认知革命与社会建构论的产生》, 《心理科学进展》,2003年第1期。
    ② Kenneth J. Gergen.1985. "Social Constructionist Movement in Modern Psychology", American Psychologist. No.3. Pp.269-271.
    ③ 参见D. Hosking & I. Morley.2004. "Social Constructionism in Community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Journal of Community &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Vol.14. Pp.318-331.
    ④ 参见F. Hibberd.2005. Unfolding Social Constructionism. Springer:Springer Science+ Business Media, Inc.
    ⑤ 参见[美]亚历山大·温特: 《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⑥ 参见郭树勇: 《建构主义与国际政治》,长征出版社,2001年。
    ⑦ 参见[英]斯图尔特·霍尔编:《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徐亮、陆兴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5页。
    ⑧ [英]斯图尔特·霍尔编: 《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徐亮、陆兴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1页。
    ① [英]斯图尔特·霍尔编: 《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徐亮、陆兴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8页。
    ② Michael Lynch & Steve Woolgar.1990. "Introduction:Sociological Orientations to Representational Practice in Science", in Michael Lynch & Steve Woolgar (eds.). Representation in Scientific Practice. The MIT Press. P.2.
    ③ Michael Lynch & Steve Woolgar.1990."Introduction:Sociological Orientations to Representational Practice in Science", in Michael Lynch & Steve Woolgar (eds.). Representation in Scientific Practice. The MIT Press. P.5.
    ④ Michael Lynch & Steve Woolgar.1990. "Introduction:Sociological Orientations to Representational Practice in Science", in Michael Lynch & Steve Woolgar (eds.). Representation in Scientific Practice. The MIT Press. P.6.
    ① 吴炜、姜海龙:《科学:正当性与合法性之源——对中国现代思想史中几个重要问题的一种新解读》,《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① 张国启: 《儒家修身理论的现代转化向度》, 《南通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② 杨文衡: 《“科学”一词的来历》, 《中国科技史杂志》,1981年第3期。
    ③ 王绪琴: 《格物致知论的源流及其近代转型》, 《自然辩证法通讯》,2012年第1期。
    ④ 任冬梅:《从清末“科学小说”的流布看“科学”一词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中国科技史杂志》,2012年第1期。
    ⑤ 周程:《亦谈“科学”为何取代了“格致”》,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年第2期。
    ① [法]塞尔日莫斯科维奇: 《社会表征》,管健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71页。
    ② 尚智丛: 《1886-1894年间近代科学在晚清知识分子中的影响——上海格致书院格致类课艺分析》, 《清史研究》,2001年第3期。
    ① 尚智丛: 《1886-1894年间近代科学在晚清知识分子中的影响——上海格致书院格致类课艺分析》, 《清史研究》,2001年第3期。
    ② 国内很多学者认为“科学”一词是从日本引进的,但也有学者存有异议,指出尽管西学东渐之前“科学”·词在汉语文献中出现的频率不高,往往指“科举之学”,但仍有学者间或使用,偶尔也可解作“分科之学”参见周程:“科学”一词并非从日本引进, 《中国文化研究》,2009年夏之卷。
    ③ 周程: 《“科学”的起源及其在近代中国的传播》, 《科学学研究》,2010年第4期。
    ④ Benjamin Elman《为什么Mr. Science中文叫“科学”》, 《浙江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⑤ 王扬宗:《汉语“科学”‘词的由来》, 《中国科学报》2012年5月14日B3版。
    ⑥ 尚智丛: 《1886-1894年间近代科学在晚清知识分子中的影响——上海格致书院格致类课艺分析》, 《清史研究》,2001年第3期。
    ① 陈首、任元彪:《<科学>的科学——对<科学>的启蒙含义的考察》,《自然科学史研究》,2003年增刊。
    ② 伍光良、吕乃基: 《“科玄论战”的出场语境分析》,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年第3期。
    ① 任定成、陈天嘉、李政、阎瑞雪、郑丹:《“文化簇”与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北京大学“科学文化史”讨论班述要》, 《中国科技史杂志》,2010年第1期。
    ② 董贵成: 《中国传统观念对近代科学技术的“排异”反应》,《自然辩证法通讯》,2011年第5期。
    ③ A. Mckinlay & J. Potter.1987.'"Social Representations:A Conceptual Critique", Journal for the Theory of Social Behaviour. No.4, Vol.17. Pp.471-487.
    ④ 王扬宗: 《汉语“科学”一词的由来》, 《中国科学报》2012年5月14日B3版。
    ① 张剑: 《从“科学救国”到“科学不能救国”——近代中国对科学认知的演进》, 《史林》,2010年第3期。
    ② 李丽:《科学主义的本土化特质》,《自然辩证法通讯》,2010年第5期。
    ① 吴海江: 《“科技”一词的创用及其对中国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影响》,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年第5期。
    ② 何亚平: 《科学社会学教程》,浙江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54页。
    ① 刘大椿等编著: 《现代科技导论》(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73页。
    ② 易小寒: 《科学、民主与民族精神重构——五四运动再思考》,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8期。
    ③ 张绪山: 《论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科学信仰”——以归国留学生骨干为分析对象》,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① 赵曾珏: 《科学与技术》,中华书局,1948年。
    ② 郭建荣: 《中国科学技术纪事:1949-1989》》,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73、89页。
    ① 余英时: 《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7页。
    ② 吴海江: 《“科技”一词的创用及其对中国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影响》,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年第5期。
    ① Wolfgang Wagner.1996. "Queries about Social Representation and Construction", Journal for the Theory of Social Behaviour. Vol.26, No.2. P.115.
    ② [英]斯图尔特·霍尔: 《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徐亮、陆兴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页。
    ① 吴海江: 《“科技”。一词的创用及其对中国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影响》,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年第5期。
    ② 参见陈其荣: 《科学与技术认识论、方法论的当代比较》, 《上海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① 尹奇岭: 《新文化运动中“科学”观念的检讨》, 《学术界》,2011年第7期。
    ① 丁原明、吴蕊: 《中国传统哲学与科学技术》, 《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① Peter Ludwig Berger.1963. Invitation to Sociology:A Humanistic Perspective. Anchor Books. P.90.
    ② Michael Lynch.1998. "Towards a Constructivist Genealogy of Social Constructivism", in Irving Velody & Robin Williams(eds.). The Politics of Constructionism, SAGE Publications. P.29.
    ③ Irving Velody & Robin Williams(eds.).1998. The Politics of Constructionism. SAGE Publications. P.1.
    ① Michael Lynch.1998. "Towards a Constructivist Genealogy of Social Constructivism", in Irving Velody & Robin Williams(eds.). The Politics of Constructionism, SAGE Publications. P.29.
    ② Ian Hacking.1999.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What?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vii.
    ③ Michael Lynch.2000. "Against Reflexivity as an Academic Virtue and Source of Privileged Knowledge", Theory. Culture & Society.Vol.17, No.3. P.26-54.
    ④ 曹天予: 《社会建构论意味着什么——一个批判性的评论》,白彤东译,范岱年校, 《自然辩证法通讯》,1994年第4期。
    ① 曹天予:《社会建构论意味着什么——一个批判性的评论》,白彤东译,范岱年校,《自然辩证法通讯》1994年第4期。
    ② 参见蔡仲、郑玮: 《从“社会建构”到“科学实践”》,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年第4期。
    ① 姚国宏: 《“当代科学技术与哲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7年第1期。
    ② 社会实在论曾经是科学表征取向的社会学研究的本体论要求,但恰恰在SSK那里,这一本体论依据被转化成认识论与方法论基础,反而成就了其敌对者——社会建构论——的辉煌,这其中的矛盾对立以及辩证逻辑本身就已经暗示了科学表征与社会建构之间相融的可能。
    ③ [美]安德鲁·皮克林: 《作为实践和文化的科学》,柯文、伊梅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6页。
    ④ [美]安德鲁·皮克林: 《作为实践和文化的科学》,柯文、伊梅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8页。
    ⑤ [美]安德鲁·皮克林: 《作为实践和文化的科学》,柯文、伊梅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2页。
    ⑥ 刘大椿、刘永谋: 《思想的攻防:另类科学哲学的兴起和演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59页。
    ⑦ Thomas S. Kuhn.1992. The Trouble with the Historical Philosophy of Science:Robert and Maurine Rothschild Distinguished Lecture. Harvard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Cambridge.
    ⑧ 参见Langdon Winner.1993. "Upon Opening the Black Box and Finding it Empty:Social Constructivism and th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Science, Technology and Human Values. Vol.18. Pp.362-378.
    ⑨ [美]劳丹: 《进步及其问题》,刘新民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第207页。
    ① 参见[美]苏珊·哈克: 《理性地捍卫科学——在科学主义与犬儒主义之间》,曾国屏、袁航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② 参见Steven Cole.1992. Making Science:Between Nature and Societ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③ Steven Cole.1996. "Voodoo Sociology", in P.R.Gross, N.Levitt & M.W.Lewis (eds.). The Flight from Science and Reason. N.Y.: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P.274.
    ④ [英]约翰·齐曼: 《真科学:它是什么,它指什么》,曾国屏、匡辉、张成岗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页。
    ⑤ [英]约翰·齐曼: 《真科学:它是什么,它指什么》,曾国屏、匡辉、张成岗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86页。
    ① [英]B.巴恩斯、D.布鲁尔: 《相对主义、理性主义和知识社会学》,鲁旭东译, 《哲学译丛》,2000年第1期。
    ② [美]约瑟夫·阿伽西: 《科学与文化》,邬晓燕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摘要第1页。
    ① [英]B.巴恩斯、D.布鲁尔: 《相对主义、理性主义和知识社会学》,鲁旭东译, 《哲学译丛》,2000年第1期,第5页。
    ① [英]大卫·布鲁尔: 《知识和社会意象》,艾彦译,东方出版社,2001年,第260页。
    ② 转引自[荷]乌斯卡里·迈凯编: 《经济学中的事实与虚构:模型、实在论与社会建构》,李井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05页。
    ③ 常春兰: 《科学哲学中的相对主义及其超越》,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48页。
    ④ [美]威廉·詹姆斯: 《真理的意义》,刘宏信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55页。
    ① D. Bloor.1976. Knowledge and Social Imagery. 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Press. P.5.
    ② 肖瑛: 《反身性与“曼海姆悖论”——兼论相对主义社会学的可能性》, 《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3期。
    ③ S. Woolgar.1988."Reflexivity is the Ethnographer of the Text", in Steve Woolgar (ed.). Knowledge and Reflexivity:New Frontiers in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London:Sage.
    ④ 参见Michael Lynch.2000. "Against Reflexivity as an Academic Virtue and Source of Privileged Knowledge" Theory. Culture & Society. Vol.17, No.3. P.26-54.
    ① 参见S. Fuchs.1992. "Relativism and Reflexivity in the 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in George Rizer (ed.). Metatheorizing. 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s Inc.;肖瑛: 《反身性与“曼海姆悖论”——兼论相对主义社会学的可能性》, 《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3期。
    ② Michael Lynch.2000. "Against Reflexivity as an Academic Virtue and Source of Privileged Knowledge", Theory. Culture & Society. Vol.17, No.3. P.26-54.
    ③ [英]麦克·甘恩: 《法国社会理论》,李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86页。
    ① Michael Lynch.2000. "Against Reflexivity as an Academic Virtue and Source of Privileged Knowledge", Theory, Culture & Society. Vol.17, No.3. P.26-54.
    ② 这里为了表述更贴合论述的对象“社会建构论”,方便对其的理解,在语义不变的情况下,将原有的“切都不是自然决定的产物”,转为“一切都是社会建构的产物”来分析。当然,这其中会忽视一些东西,因为“不是自然决定的产物”并不一定就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在自然与社会之间有很多灰色地带与逻辑空隙。但就一般意义而言,它对我们这里的分析影响并不大。
    ① [英]伯特兰·罗素: 《我们关于外间世界的知识:哲学上科学方法应用的一个领域》,陈肩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第4页。
    ② 胡志刚: 《价值相对主义探微》,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6页。
    ③ 参见Richard B. Felson.2001. "Blame Analysis:Accounting for the Behavior of Protected Groups", in Stephen Cole(ed.). What's Wrong with Sociology? New Brunswick, NJ.:Transaction Publishers. P.223-246.
    ① 论文后半部分将科学表征与社会建构并立的分析较多,为了表述方便,后面将两者简称为表征与建构。
    ② 参见[法]迪尔凯姆: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狄玉明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23-34页。
    ③ 当然,如前所述,这里的社会事实已不同于表征理念下的客观普遍独立的社会事实,而更多地是以社会事实的非确定性、主观人为性、相互依存性来彰托物的社会建构性。
    ① 风笑天: 《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页。
    ② 李沛良: 《社会研究的统计应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3页。
    ③ 参见[美]艾尔·巴比: 《社会研究方法》(第10版),邱泽奇译,华夏出版社,第12-13页。
    ④ 叶启政: 《均值人与离散人的观念巴别塔——统计社会学思考迷思的两个基石》, 《台湾社会学》,2001年第1期。
    ⑤ 周晓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若干问题》, 《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
    ① [法]布鲁诺·拉图尔: 《我们从未现代过——对称性人类学论集》,刘鹏、安涅思译,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年,中文版序言第1页。
    ① 这段话的言说者是台湾成功大学公共卫生研究所的陈美霞教授,原文出自[美]韦恩·C·布斯等著: 《研究是一门艺术》,陈美霞等译,新华出版社,2013年,译者序。
    ① [法]弗朗索瓦·迪贝: 《社会学有什么用?》,陈艳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年,第39页。
    ② [法]弗朗索瓦·迪贝: 《社会学有什么用?》,陈艳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年,第39页。
    ① 参见H.Garfinkel.1967. Studies in Ethnomethodology.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D.Zimmerman. & M. Pollner.1990. "The Everyday World as a Phenomenon", in J. Coulter(ed.). Ethnomethodological Sociology. Edward Elgar.; M.Pollner.2012. "The End(s) of Ethnomethodology", American Sociologist. Vol.43, No.2. Pp.7-20.
    ② 李猛:“舒茨和他的现象学社会学”,载杨善华主编: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0-2I页。
    ① 张掌然: 《问题的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5页。
    ② 参见[美]劳丹: 《进步及其问题》,刘新民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
    ③ 张兆曙: 《社会研究中的问题和从问题出发的社会研究》, 《天津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
    ① 朋尼维兹: 《布赫迪厄社会学的第一课》,孙智绮译,麦田出版,2012年,第48页。
    ② [美]波林·玛丽·罗斯诺: 《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张国清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第71页。
    ③ [英]伯特兰·罗素: 《我们关于外间世界的知识:哲学上科学方法应用的一个领域》,陈启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第49页。
    ④ [英]伯特兰·罗素: 《我们关于外间世界的知识:哲学上科学方法应用的一个领域》,陈启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第49页。
    ① [美]兰德尔·柯林斯、迈克尔·马科夫斯基: 《发现社会之旅——西方社会学思想述评》,李霞译,中华书局,2006年,第3页。
    ① [瑞典]彼得·赫斯特洛姆: 《解析社会:分析社会学原理》,陈云松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6页。
    ② [美]奥西多·夏兹金等主编: 《当代理论的实践转向》,柯文、石诚译,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页。
    ① [美]安德鲁·皮克林: 《作为实践和文化的科学》,柯文、伊梅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译者序第2页。
    ② 蔡仲、郑玮:《从“社会建构”到“科学实践”》,《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年第4期。
    ③ [美]安德鲁·皮克林: 《作为实践和文化的科学》,柯文、伊梅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译者序第5页。
    ④ 参见吴莹、卢雨霞、陈家建、王一鸽: 《跟随行动者重组社会——读拉图尔的<重组社会:行动者网络理论>》, 《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2期,第230页。
    ⑤ Gesa Lindermann.2011. "On Latour's Social Theory and Theory of Society, and His Contribution to Saving the World", Hum Stu. Vol.34. Pp.93-110.
    ① 蔡仲、郑玮: 《从“社会建构”到“科学实践”》,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年第4期。
    ② [美]安德鲁·皮克林: 《作为实践和文化的科学》,柯文、伊梅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9页。
    ③ 刘大椿、刘永谋: 《思想的攻防:另类科学哲学的兴起和演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61页。
    ④ Andrew Pickering.2005. "Decentering Sociology:Synthetic Dyes and Social Theory", Perspectives on Science. Vol.13, No.3. Pp.352-405.
    ⑤ 安德鲁·皮克林: 《实践与后人类主义——社会理论与力量的历史》,载[美]西奥多·夏兹金、[美]卡琳·诺尔·塞蒂纳、[德]埃克·冯·萨维尼编: 《当代理论的实践转向》,柯文、石诚译,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89页。
    ⑥ 参见[美]安德鲁·皮克林: 《实践的冲撞——时间、力量与科学》,邢冬梅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0-21页。
    ⑦ 参见[美]迈克尔·林奇: 《科学实践与日常活动:常人方法论对科学的社会研究》,邢冬梅译,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年。
    ⑧ 参见[美]约瑟夫·劳斯: 《涉入科学:如何从哲学上理解科学实践》,戴建平译,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年。
    ① Andrew Pickering(ed.).1992. Science as Practice and Culture.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14.
    ② 参见[加]伊恩·哈金: 《表征与干预:自然科学哲学主题导论》,王巍、孟强译,科学出版社,2011年。
    ③ 林聚任: 《默顿与科学社会学——科学社会学在美国的发展叫顾与展望》, 《科学与社会》,2012年第3期。
    ① Pierre Bourdieu.1977. 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trans. Richard Nice. Cambridge, 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2.
    ① 黄宗智: 《认识中国——走向从实践出发的社会科学》, 《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② 布迪厄、华康德: 《实践与反思》,李猛、李康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11页。
    ③ 布迪厄、华康德: 《实践与反思》,李猛、李康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19页。
    ① 刘森林: 《“实践”解释的方法论思考:从一种主体性到另一种主体性》,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② Pierre Bourdieu.1977. 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trans. Richard Nice. Cambridge, 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79.
    ③ [美]鲁思·华莱士、艾莉森·沃尔夫: 《当代社会学理论:对古典理论的扩展》(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40页。
    ① 参见H.Garfinkel.1967. Studies in Ethnomethodology.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D.Zimmerman. & M. Pollner.1990. "The Everyday World as a Phenomenon", in J. Coulter(ed.). Ethnomethodological Sociology. Edward Elgar.; M.Pollner.2012.'The End(s) of Ethnomethodology", American Sociologist. Vol.43, No.2. Pp.7-20.
    ② 刘少杰主编: 《国外社会学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56页。
    ③ 在国内的翻译中,reflexivity有两种译法,一为反身性,一为反思性。一般来说,前者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比如社会建构论便被指责面临反身性难题,而后者的褒义色彩要浓一些,常常被视为一种理论或研究或行动应有的美好品质。
    ④ 林聚任: 《从话语分析到反思性——科学知识社会学发展的一个新趋向》,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7年第2期。
    ⑤ Pierre Bourdieu.2004. Science of Science and Reflexivity. Cambridge:Polity Press. P.88.
    ⑥ A. W. Gouldner.1970. The Coming Crisis of Western Sociology. New York:Basic Books, Inc. P.55.
    ① [美]艾尔维森、舍尔德贝里著:《质性研究的理论视角:一种反身性的方法论》,陈仁仁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6页。
    ② 布迪厄、华康德: 《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27页。
    ③ 吴彤等: 《复归科学实践——一种科学哲学的新反思》,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4页。
    ④ [美]斯蒂芬·P·特纳、保罗·A·罗思: 《社会科学哲学》,杨富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06页。
    ① [美]奥西多·夏兹金等主编: 《当代理论的实践转向》,柯文、石诚译,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6页。
    ② 刘森林: 《“实践”解释的方法论思考:从一种主体性到另一种主体性》,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① [美]斯蒂芬·P·特纳、保罗·A·罗思: 《社会科学哲学》,杨富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66页。
    ① [瑞典]皮亚杰: 《心理发生与科学史》,姜志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68页。
    ② S. Atran.1990. Cognitive Foundations ofNatural Histroy:Towards an Anthropology of Science. Cambridge. Pp.1-2.
    ③ S. Lahlou.1996. "The Propagation of Social Representation", Journal for the Theory of Social Behaviour. Vol.26, No.2. Pp.157-175.
    ④ 相关启发参见吕炳强: 《行动历程中的叙事与筹划》, 《社会》,2011年第4期。
    ① 十八世纪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布莱克最著名的代表作是《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其描述了由“人类灵魂的两个相反状态”所看到的同一个世界。前者充满了天真、快乐,但也不乏邪恶、不公、和凄惨的描写,不过,总的基调是欢愉的:后者即由人的灵魂的“经验”状态所看到的世界,是一一个充满贫穷、疾病、战争、阴谋以及社会、制度、性欲方面种种压抑的丑陋、恐怖的世界。他认为,这两种相反的状态实质上处于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中。那种纯粹简单的天真状态必须经由并同化它的对立面——经验状态,通过相象力的作用,才能进化到第三个——即最高能状态:“有机的天真”,这一状态包含并超越了前两者。而有机的天真其实也就是一个人“既能看出人世间的种种乌烟瘴气,仍然不失其天真的童心”。笔者对于表征与建构关系的思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有机的天真”的思想的启发。
    ② [英]G.E.R.劳埃德:《认知诸形式:反思人类精神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池志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97页。
    ① 参见[美]肯尼思F.基普尔主编: 《剑桥世界人类疾病史》,张大庆主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年。
    ② [英]麦克·甘恩: 《法国社会理论》,李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45页。
    ③ 江晓原、刘兵著: 《温柔地清算科学主义:南腔北调2》,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20页。
    ① [美]威廉·考克汉姆: 《医学社会学》(第11版),高永平、杨渤彦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4页。
    ② 约翰·V·皮克斯通: 《认识方式:一种新的科学、技术和医学史》,陈朝勇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52页。
    ① 布迪厄: 《实践感》,蒋梓骅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第133页。
    ① [英]A.N怀特海: 《科学与近代世界》,何钦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204页。
    ② 长期以来,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都被视为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比如美国社会学家乔恩·威特便认为:社会学是对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差异性后果的系统研究([美]乔恩·威特:《社会学的邀请》,林聚任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35页)。国内相关讨论参见郑杭生: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2-13页;谭明方:《论社会学的“基本问题”》,《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5期;谭明方: 《再论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与郑杭生先生商榷》, 《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6期;郑杭生: 《也谈社会学基本问题——兼答对我的社会学观点的某些批评》, 《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3期;杨心恒、刘豪兴、周运清: 《论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 《南开学报》,2002年第5期;郑杭生、杨敏:《论社会学元问题与社会学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的逻辑结构要素和特定历史过程》,《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郭大水: 《社会学基本问题及其争论的方法论思考》, 《南开社会学评论》,2004年第2期。
    ① 布尔迪厄: 《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7页。
    ② 费孝通: 《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 《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美]约瑟夫·阿伽西: 《科学与文化》,邬晓燕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瑞典]麦茨·埃尔弗森: 《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研究》,甘会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美]艾尔维森、[美]舍尔德贝里:《质性研究的理论视角:一种反身性的方法论》,陈仁仁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安维复:《社会建构主义的“更多转向”——超越后现代科学哲学的最新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安维复:《科学哲学新进展:从证实到建构》,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白小瑜: 《社会性的终结?》,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11年。
    [美]艾尔·巴比: 《社会研究方法》(第10版),邱泽奇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英]巴里·巴恩斯: 《科学知识与社会学理论》,鲁旭东译,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
    [英]巴里·巴恩斯等:《科学知识:一种社会学的分析》,邢冬梅、蔡仲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法]加斯东·巴什拉: 《科学精神的形成》,钱培鑫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英]齐格蒙·鲍曼: 《后现代性及其缺憾》,郇建立、李静韬译,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英]齐格蒙特·鲍曼、蒂姆·梅: 《社会学之思(第二版)》,李康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德]乌尔里希·贝克、[英]安东尼·吉登斯、[英]斯科特·拉什: 《自反性现代化》,赵文书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约瑟夫·本-戴维: 《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赵佳苓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美]彼得·伯格、托马斯·卢克曼: 《现实的社会构建》,汪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美]詹姆斯·博曼:《社会科学的新哲学》,李霞等译,苏国勋等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英]乔纳森·波特、玛格丽特·韦斯雷尔:《话语和社会心理学:超越态度与行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法]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法]皮埃尔·布迪厄: 《实践感》,蒋梓骅译,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
    [法]皮埃尔·布尔迪厄: 《科学之科学与反观性》,陈圣生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英]大卫·布鲁尔: 《知识和社会意象》,艾彦译,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
    [英]史蒂夫·布鲁斯: 《社会学的意识》,蒋虹译,译林出版社2013年版。
    [美]韦恩·C·布斯等:《研究是一门艺术》,陈美霞等译,新华出版社2013年版。
    蔡仲:《后现代相对主义与反科学思潮——科学、修辞与权力》,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蔡仲、郑玮:《从“社会建构”到“科学实践”》,《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年第4期。
    曹天予: 《社会建构论意味着什么?——一个批判性的评论》,白彤东译,范岱年校, 《自然辩证法通讯》,1994年第4期。
    [英]查尔默斯: 《科学究竟是什么——对科学的性质和地位及其方法的评价》,查汝强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常春兰:《科学哲学中的相对主义及其超越》,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陈嘉映: 《哲学科学常识》,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
    陈其荣、曹志平:《科学基础方法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 比较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陈瑞麟: 《社会建构中的“实在”》, 《台湾政治大学哲学学报》,2001年第7期。
    陈向明: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成伯清: 《情感、叙事与修辞:社会理论的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成素梅:《拉图尔的科学哲学观——在巴黎对拉图尔的专访》,《哲学动态》,2006年第9期。
    [英]W·C·丹皮尔: 《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李珩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英]吉尔德·德兰逖: 《社会科学:超越建构论和实在论》,张茂元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美]邓津、林肯主编:《定性研究:方法论基础(第1卷)》,风笑天等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法]弗朗索瓦·迪贝: 《社会学有什么用?》,陈艳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年版。
    [法]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狄玉明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美]保罗·法伊尔阿本德:《自由社会中的科学》,兰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美]保罗·法伊尔阿本德: 《反对方法——无政府主义知识论刚要》,周昌忠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
    [英]诺曼·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殷晓蓉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风笑天: 《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英]哈维·弗格森:《现象学社会学》,刘聪慧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法]米歇尔·福柯: 《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莫伟民译,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弗里德曼:《论科学知识社会学及其哲学任务》,张敦敏译, 《哲学译丛》,1999年第2期。
    [英]麦克·甘恩:《法国社会理论》,李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高宣扬: 《布迪厄的社会理论》,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美]肯尼迪·格根: 《社会构建的邀请》,许婧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美]肯尼迪·格根: 《语境中的社会建构》,郭慧玲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法]A.J.格雷马斯:《符号学与社会科学》,徐伟民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美]大卫·格里芬编:《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马季方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年版。
    [美]大卫·雷·格里芬编: 《后现代精神》,王成兵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美]保罗·格罗斯、诺曼·菜维特:《高级迷信:学术左派及其关于科学的争论》 (第二版),孙雍君、张锦志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葛忠明:《长度访谈:经验社会研究的一种质性方法》,《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日]古川安: 《科学的社会史:从文艺复兴到20世纪》,杨舰、梁波译,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管健: 《社会表征理论的起源与发展——对莫斯科维奇<社会表征:社会心理学探索>的解读》, 《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4期。
    郭爱妹: 《社会性别:从本质论到社会建构论》,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郭爱妹、石盈: 《“积极老龄化”:一种社会建构论观点》, 《江海学刊》,2006年第5期。
    郭大水:《社会学基本问题及其争论的方法论思考》, 《南开社会学评论》,2004年第2期。
    郭大水:《“社会的”单一侧面研究方法论——探讨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新进路与与新定义》,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郭大水: 《简析狭义社会学学科定位及其研究方法》, 《天津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
    郭贵春、魏屹东主编:《科学大战与后现代主义科学观》,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郭俊立: 《巴黎学派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及其哲学意蕴评析》,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年第2期。
    郭树勇: 《建构主义与国际政治》,长征出版社2001年版。
    郭兴华、翟源静: 《视角的转换:从实验到实验室——兼论卡琳·诺尔·塞蒂娜的实践观》,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年第9期。
    郭颖颐: 《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1900-1950)》,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英]弗里德里希·A.哈耶克: 《科学的反革命》,冯克利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德]哈贝马斯: 《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李黎、郭官义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加]伊恩·哈金:《表征与干预:自然科学哲学主题导论》,王巍、孟强译,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韩东屏: 《实践:问题、知识、标准》, 《天津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
    贺建芹: 《行动者的能动性观念及其适当性反思》,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1年。
    [瑞典]彼得·赫斯特洛姆: 《解析社会:分析社会学原理》,陈云松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洪晓楠: 《科学文化哲学的研究纲领》,《自然辩证法通讯》,2012年第6期。
    胡志刚: 《价值相对主义探微》,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德]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张庆雄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8年版。
    [法]华康德: 《“一切都是社会的”:皮埃尔·布迪厄》, 《文化研究》第四辑,李怀亮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
    [美]华勒斯坦等著: 《开放社会科学:重建社会科学报告书》,三联书店1997年版。
    [美]鲁思·华莱士,[英]艾莉森·沃尔夫:《当代社会学理论——对古典理论的扩展》(第六版),刘少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奥]弗利兹·华尔纳, 《建构实在论》,王荣麟、王超群译,台湾: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
    [英]A.N.怀特海: 《科学与近代世界》,何钦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英]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 《观念的冒险》,周邦宪译,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
    [英]斯图尔特·霍尔编: 《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徐亮、陆兴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奥]瓦尔特尔·霍利切尔: 《科学世界图景中的自然界》,孙小礼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美]詹姆斯·保罗·吉: 《话语分析导论:理论与方法》,杨炳钧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 《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李康、李猛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 《批判的社会学导论》,郭忠华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 《社会学:批判的导论》,郭忠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版。
    [美]克利福德·吉尔兹: 《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王海龙、张家宣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美]肯尼思·F.基普尔主编: 《剑桥世界人类疾病史》,张大庆主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江晓原、刘兵著: 《温柔地清算科学主义:南腔北调2》,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金吾伦: 《科学研究与科技伦理》, 《哲学动态》,2000年第10期。
    金耀基:《全球化、文化转向与多元现代性》,《社会学家茶座》(第1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西]米格尔·卡夫雷拉著、[美]玛丽·麦克马洪英译: 《后社会史初探》李康中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卡伦、维吉伦特: 《社会学的意蕴》(第8版),张惠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德]恩斯特·卡西尔: 《人文科学的逻辑》,关子尹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 《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张志斌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美]杰罗姆·凯根: 《三种文化:21世纪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王加风、宋严萍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1年版。
    [美]威廉·考克汉姆:《医学社会学》,高水平、杨渤彦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荷]H·弗洛里斯·科恩: 《世界的重新创造:近代科学是如何产生的》张卜天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版。
    [美]S.科尔: 《巫毒社会学:科学社会学最近的发展》,刘华杰译, 《哲学译丛》,2000年第2期。
    [美]S.科尔: 《科学的制造:在自然界与社会之间》,林建成、王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美]莫里斯·克莱因: 《西方文化中的数学》,张祖贵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英]哈里·柯林斯: 《改变秩序:科学实践中的复制与归纳》,成素梅、张帆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英]哈里·柯林斯、[英]特雷弗·平奇: 《勾勒姆医生:作为科学的医学与 作为救助手段的医学》,雷瑞鹏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美]兰德尔·柯林斯、迈克尔·马科夫斯基:《发现社会之旅——西方社会学思想述评》,李霞译,中华书局2006年版。
    [英]罗宾·柯林伍德: 《自然的观念》,吴国盛、柯映红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美]诺里塔·克瑞杰主编:《沙滩上的房子——后现代主义者的科学神话曝光》,蔡仲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美]刘易斯·A.科塞: 《社会思想名家》,石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亚历山大·柯瓦雷:《牛顿研究》,张卜天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孔德: 《论实证精神》,黄建华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美]托马斯·库恩: 《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美]杰伊·A·拉宾格尔、哈里·柯林斯主编: 《一种文化?:关于科学的对话》,张增一等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法]布鲁诺·拉图尔、[英]史蒂夫·伍尔加: 《实验室生活:科学事实的建构过程》,张伯霖、刁小英译,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
    [法]布鲁诺·拉图尔: 《科学在行动:怎样在社会中跟随科学家和工程师》刘文旋、郑开译,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
    [法]布鲁诺·拉图尔: 《我们从未现代过:对称性人类学论集》,刘鹏、安涅思译,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加]大卫·莱昂: 《后现代性》,郭为桂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英]G.E.R.劳埃德: 《认知诸形式:反思人类精神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池志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美]劳丹: 《进步及其问题》,刘新民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美]约瑟夫·劳斯:《涉入科学:如何从哲学上理解科学实践》,戴建平译,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法]利奥塔尔: 《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车槿山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德]H.李凯尔特: 《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涂纪亮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李沛良: 《社会研究的统计应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李三虎: 《当代西方建构主义研究述评》,《国外社会科学》,1997年第5期。
    李淑英: 《事实与建构——从诺尔-塞蒂纳的实验室研究看理论实体的实在性与非实在性》,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年第2期。
    李醒民: 《科学论:科学的三维世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李正风: 《实践建构论:对一种科学观的初步探讨》, 《哲学研究》,2006年第1期。
    [美]戴维·林德伯格: 《西方科学的起源》(第二版),张卜天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版。
    林聚任: 《从话语分析到反思性——科学知识社会学发展的一个新趋向》《自然辩证法通讯》,2007年第2期。
    林聚任:《话语分析与社会实在的建构——马尔凯观点简评》,《科学文化评论》,2007年第6期。
    林聚任: 《林聚任讲默顿》,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林聚任: 《默顿与科学社会学——科学社会学在美国的发展回顾与展望》,《科学与社会》2012年第3期。
    林聚任、刘玉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第二版)》,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美]迈克尔·林奇:《科学实践与日常活动:常人方法论对科学的社会研究》,邢冬梅译,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刘保、肖峰:《社会建构主义——一种新的哲学范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刘大椿: 《科学技术哲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刘大椿等编著: 《现代科技导论》(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刘大椿、刘永谋:《思想的攻防:另类科学哲学的兴起和演化》,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刘华杰: 《科学元勘中SSK学派的历史与方法论述评》, 《哲学研究》,2000年第1期。
    刘珺珺: 《科学社会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刘鹏、蔡仲: 《从“认识论的鸡”之争看社会建构主义研究进路的分野》,《自然辩证法通讯》,2007年第4期。
    刘鹏: 《科学哲学:从“社会学转向”到“实践转向”》, 《哲学动态》2008年第2期。
    刘森林: 《“实践”解释的方法论思考:从一种主体性到另一种主体性》《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刘少杰主编: 《国外社会学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刘世风: 《试论拉图尔的科学实践观》,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年第2期。
    刘益东:《智业革命——致毁知识不可逆增长逼迫下的科技转型、产业转型与社会转型》,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版。
    刘拥华: 《布迪厄的终生问题》,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
    [美]詹姆斯·鲁尔: 《社会科学理论及其发展进步》,郝名玮、章士嵘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陆益龙: 《建构论与社会学研究的新规则》, 《学海》,2009年第2期。
    陆益龙: 《定性社会研究方法》,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美]罗兰·罗伯森:《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梁光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美]理查德·罗蒂:《哲学和自然之镜》,李幼蒸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美]波林·罗斯诺:《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张国清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
    [英]罗素: 《人类的知识》,张金言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英]伯特兰·罗素:《我们关于外间世界的知识:哲学上科学方法应用的一个领域》,陈启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
    吕炳强: 《行动历程中的叙事与筹划》, 《社会》,2011年第4期。
    吕新雨:《“价值无涉”与学术公共领域:重读韦伯——关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笔记》, 《开放时代》,2011年第1期。
    [英]迈克尔·马尔凯: 《科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林聚任等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英]迈克尔·马尔凯: 《科学与知识社会学》,林聚任等译,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
    [英]迈克尔·马尔凯:《词语与世界:社会学分析形式的探索》,李永梅译,林聚任校,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马来平:《科学的社会性和自主性:以默顿科学社会学为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美]格雷格·迈尔斯: 《书写生物学——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文本》,孙雍君等译,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荷]乌斯卡里·迈凯编:《经济学中的事实与虚构:模型、实在论与社会建构》,李井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美]麦克洛斯基等著: 《社会科学的措辞》,许宝强等编译,三联书店,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香港岭南学院翻译系,2000年版。
    [英]菲利普·梅勒: 《理解社会》,赵亮员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英]提姆·梅伊、詹森·L·鲍威尔: 《社会理论的定位》 (第二版),姚伟、王璐雅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孟强:《从表象到介入:科学实践的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英]约翰·斯图尔特·密尔:《精神科学的逻辑》,李涤非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美]罗伯特·默顿:《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林聚任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
    [美]罗伯特·默顿:《科学社会学》,鲁旭东、林聚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美]罗伯特·默顿: 《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唐少杰、齐心等译,南京: 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
    [美]罗伯特·默顿:《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范岱年等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法]塞尔日·莫斯科维奇: 《社会表征》,管健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奥]奥托·纽拉特: 《社会科学基础》,杨富斌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尼采: 《哲学与真理》,田立年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美]大卫·A·欧兰德森等: 《做自然主义研究——方法指南》,李涤非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欧力同: 《孔德及其实证主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潘睿: 《科学表述的社会建构》,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5年。
    潘绥铭等: 《论方法:社会学调查的本土实践与升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庞晓光:《科学与价值关系的历史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朋尼维兹:《布赫迪厄社会学的第一课》,孙智绮译,麦田出版2012年版。
    [美]皮尔逊: 《科学的规范》,李醒民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约翰·V·皮克斯通: 《认识方式:一种新的科学、技术和医学史》,陈朝勇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美]安德鲁·皮克林: 《实践的冲撞——时间、力量与科学》,邢冬梅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美]安德鲁·皮克林:《建构夸克——粒子物理学的社会学史》,王文浩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版。
    [美]安德鲁·皮克林编著: 《作为实践和文化的科学》,柯文、伊梅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瑞典]皮亚杰: 《心理发生与科学史》,姜志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美]W.D.珀杜: 《西方社会学——人物·学派·思想》,贾春增、李强等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普赖斯: 《巴比伦以来的科学》,任元彪译,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版。
    [美]希拉里·普特南: 《事实与价值二分法的崩溃》,应奇译,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
    [英]约翰·齐曼:《真科学:它是什么,它指什么》,曾国屏、匡辉、张成岗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德]齐美尔: 《社会是如何可能的:齐美尔社会学文选》,林荣远编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秦亚青: 《文化与国际社会: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
    [美]乔治·瑞泽尔主编: 《布莱克维尔社会理论家指南》,凌琪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美]乔治·瑞泽尔: 《当代社会学理论及其古典根源》(英文影印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美]萨莱诺:《超越启蒙时代:社会理论家的生平和思想》,傅永军、刘岱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美]史蒂文·塞德曼:《有争议的知识——后现代时代的社会理论》,刘北成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美]卡琳·诺尔·塞蒂纳: 《制造知识:建构主义与科学的与境性》,王善博等译,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
    [美]约翰·R.赛尔著: 《社会实在的建构》,李步楼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美]苏珊·桑塔格: 《疾病的隐喻》,程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邵迎生:《话语与心灵的社会建构——对当下话语社会建构论演进的初步考量》, 《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美]舍格斯特尔编:《超越科学大战——科学与社会关系中迷失了的话语》,黄颖、赵玉桥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德]舍勒: 《知识社会学问题》,艾彦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盛晓明: 《巴黎学派与实验室研究》,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年第3期。
    盛晓明: 《话语规则与知识基础:语用学维度》,学林出版社2009年版。
    [奥]阿尔弗雷德·舒茨:《社会世界的意义构成》,游淙祺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舒炜光、邱仁宗主编: 《当代西方科学哲学述评》(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德]斯宾格勒: 《西方的没落》,吴琼译,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美]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主编: 《教育中的建构主义》,高文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美]斯特龙伯格: 《西方现代思想史》,刘北成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宋林飞: 《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苏国勋: 《社会理论与当代现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苏国勋编: 《当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第十卷社会哲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孙周兴选编: 《海德格尔选集:下卷》,三联书店1996年版。
    [美]索卡尔、德里达、罗蒂等:《“索卡尔事件”与科学大战:后现代视野中的科学与人文的冲突》,蔡仲、邢冬梅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陶国山:《批判性话语理论:福柯的人文学科话语型研究》, 《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第6期。
    [英]布赖恩·特纳编:《Blackwell社会理论指南》(第2版),李康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美]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邱泽奇等译,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美]乔纳森·特纳、勒奥纳德·毕福勒、查尔斯·鲍尔斯:《社会学理论的兴起》(第五版),侯钧生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美]斯蒂芬·P.特纳等编: 《社会科学哲学》,杨富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法]A.图雷纳:《没有社会的社会学》,江小平译,《国外社会科学》,1983 年第11期。
    [德]彼得·瓦格纳:《并非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社会科学的历史与理论一探》,李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王华平: 《第二自然的自然主义》, 《哲学动态》,2009年第11期。
    王华平、盛晓明: 《社会建构论的三个思想渊源》, 《科学学研究》,2005年第5期。
    王娜:《实验室研究:从科学哲学到社会学范式的转变》,《云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王鹏、林聚任: 《话语分析与社会研究方法论变革》, 《天津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王小章: 《社会建构论和社会心理学研究》, 《浙江学刊》,1997年第4期。
    王小章: 《社会的客观知识是否有效及如何可能》, 《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3期。
    王昕: 《社会性别形象的主体建构》,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王彦雨、林聚任:《科学世界的话语建构:马尔凯话语分析研究纲领探析》,《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年第6期。
    王至元、陈晓希:《从结构主义到建构主义——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介绍之一》,《国内哲学动态》,1983年第2期。
    [德]马克思·韦伯: 《社会科学方法论》,韩水法、莫茜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英]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三联书店2005年版。
    [德]罗尔夫·魏格豪夫: 《法兰克福学派:历史、理论及政治影响》,孟登迎、赵文、刘凯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理查德·S.韦斯特福尔: 《近代科学的建构:机械论与力学》,彭万华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魏屹东: 《表征概念的起源、理论演变及本质特征》, 《哲学分析》,2012 年第3期。
    文军:《传承与创新:现代性、全球化与社会学理论的变革》,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文军主编:《西方社会学理论:经典传统与当代转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英]彼得·温奇: 《社会科学的观念及其与哲学的关系》,张庆雄、张缨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著:《所知世界的终结——二十一世纪的社会科学》,冯炳昆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著: 《否思社会科学——19世纪范式的局限》,刘琦岩、叶萌芽译,三联书店2008年版。
    [澳]马尔科姆·沃特斯: 《现代社会学理论》,杨善华、李康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吴彩强:《从表征到行动:意向性的自然主义进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英]安东尼·伍迪维斯: 《社会理论中的视觉》,魏典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吴国盛主编: 《自然哲学》(第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英]威廉·乌思怀特: 《社会的未来》,沈晖、田蓉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邬晓燕: 《科学乌托邦主义的建构与解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吴小英: 《社会学危机的含义》, 《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1期。
    吴彤等: 《复归科学实践——一种科学哲学的新反思》,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吴畏: 《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哲学发展的三种态势》, 《哲学动态》,2008 年第7期。
    吴莹、卢雨霞、陈家建、王一鸽: 《跟随行动者重组社会——读拉图尔的<重组社会:行动者网络理论>》, 《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2期。
    [英]克里斯·希林、菲利普·梅勒: 《社会学何为?》,李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夏光: 《后结构主义思潮与后现代社会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夏基松: 《现代西方哲学》(第二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英]史蒂文·夏平《真理的社会史——17世纪英国的文明与科学》,赵万里等译,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美]史蒂文·夏平:《科学革命——批判性的综合》,徐国强等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美]西奥多·夏兹金、[美]卡琳·诺尔·塞蒂纳、[德]埃克·冯·萨维尼编:《当代理论的实践转向》,柯文、石诚译,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肖瑛: 《回到“社会的”社会学》, 《社会》,2006年第5期。
    肖瑛:《反身性与“曼海姆悖论”——兼论相对主义社会学的可能性》,《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3期。
    谢立中、阮新邦主编: 《现代性、后现代性社会理论:诠释与评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谢立中: 《走向多元话语分析:后现代思潮的社会学意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谢立中: 《社会现实的话语建构——以“罗斯福新政”为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谢宇: 《社会学方法与定量研究》(第二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邢冬梅: 《实践的科学与客观性回归》,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邢怀滨、陈凡:《社会建构论的思想演变及其本质意含》,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2年第5期。
    [奥]阿尔弗雷德·许茨: 《社会实在问题》,霍桂恒、索听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奥]阿尔弗雷德·许茨: 《社会理论研究》,霍桂桓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美]J.C.亚历山大: 《社会学二十讲》,贾春增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美]J.C.亚历山大: 《世纪末社会理论》,张旅平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美]J.C.亚历山大:《社会学的理论逻辑(第一卷):实证主义、预设与当前的争论》,于晓、唐少杰、蒋和明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闫志刚:《社会建构论视角下的社会问题研究:农民工问题的社会建构过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严翅君、韩丹、刘钊: 《后现代理论家关键词》,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杨莉萍: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杨莉萍、Kenneth J. Gergen:《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及其发展:对话科尼斯·格根》,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年第4期。
    杨善华主编: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叶浩生:《第二次认知革命与社会建构论的产生》,《心理科学进展》,2003年第1期。
    叶浩生: 《社会建构论视野中的心理科学》,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2期。
    叶浩生: 《社会建构论及其心理学的方法论蕴含》, 《社会科学》,2008年第12期。
    叶启政: 《社会理论的本土化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美]唐·伊德: 《让事物“说话”:后现象学与技术科学》,韩连庆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美]戴维·伊斯顿: 《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等译,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
    殷杰: 《当代西方的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现状、趋势和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余沉、王恒: 《从ontology到Logology——利奥塔论实在》, 《江苏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
    袁方: 《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袁贵仁: 《人的哲学》,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
    曾欢:《西方科学主义思潮的历史轨迹——以科学统一为研究视角》,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
    翟本瑞等著:《社会实体与方法—韦伯社会学方法论》,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9年版。
    [美]威廉·詹姆斯:《真理的意义》,刘宏信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张虎彪:《风险的社会建构——风险社会理论的认识论研究》,《兰州学刊》,2008年第3期。
    张建伟、陈琦: 《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张庆雄: 《社会科学的哲学——实证主义、诠释学和维特根斯坦的转型》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张一兵: 《科学实践场与社会历史构境:兼评皮克林<实践的冲撞>》, 《哲学研究》,2010年第6期。
    张掌然: 《问题的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张兆曙:《社会研究中的问题和从问题出发的社会研究》,《天津社会科学》,201 3年第4期。
    张之沧、张高:《多元方法论——对传统方法论的批判与解构》,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赵汀阳: 《二元性和二元论》, 《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1期。
    赵万里: 《科学的社会建构》,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赵万里、蔡萍:《建构论视角下的环境与社会——西方环境社会学的发展走 向》, 《国外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赵万里、李路彬:《情境知识与社会互动——符号互动论的知识社会学思想评析》,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09年第5期。
    赵旭东:《文化的表达:人类学的视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赵旭东:《人类学视野下的权力与文化表达——关于非暴力支配的一些表现形式》, 《民族学刊》,2010年第1期。
    郑杭生等: 《社会转型与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周丽昀:《当代西方科学观比较研究:实在、建构和实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周晓虹: 《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若干问题》, 《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
    周晓虹:《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朱国华: 《权力的文化逻辑》,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朱红文:《人文精神和人文科学——人文科学方法论导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
    Agassi, J.2003. Science and Culture. London:Springer.
    Agger, B.1991. "Critical Theory, Poststructuralism, Postmodernism:Their Sociological Relevance."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Vol.17.
    Albrow, M.1990. Max Weber's Construction of Social Theory. London: Macmillan.
    Alexander, J.C.1988. "The New Theoretical Movement." In N. Smelser. (ed.). Handbook of Sociology. Newbury Park:Sage Publications.
    Alvesson, M., and K. Skoldberg.2000. Reflexive Methodology:New Vista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Ashley, D., and D.M. Orenstein.1998. Sociological Theory:Classical Statements. London:Allyn & Bacon.
    Ashmore, M.1989. The Reflexive Thesis:Wrighting 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arnes, B.1974.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Sociological Theory. London: Routledge.
    Barnes, B., D. Bloor, and J. Henry.1996. Scientific Knowledge:A Sociological Analysis.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erger, P.L., and T. Luckmann.1966.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A Treatise of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New York:Doubleday.
    Berger, P.L.1969. The Sacred Canopy:Elements of a Sociological Theory of Religion. New York:Doubleday.
    Best, J.2002. "Constructing the Sociology of Social Problems:Spector and Kitsuse Twenty-five Years Later." Sociological Forum. Vol.17, No.4.
    Best, S., and D. Kellner.1997. The Postmodern Turn. New York:Guilford Press.
    Bloor, D.1991. Knowledge and Social Imagery.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lumer, H.1969. Symbolic Inter actionism:Perspective and Method. New Jersey:Prentice-Hall.
    Bourdieu, P.1977. 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ourdieu, P.1990. The Logic of Practice.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Bourdieu, P.1993. Sociology in Question.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Bourdieu, P.2004. Science of Science and Reflexivity. Cambridge, UK:Polity Press.
    Bourdieu, P., J.C.Chamberon, and J.C.Passeron.1991. The Craft of Sociology: Epistemological Preliminaries. Berlin:Walter de Gruyter.
    Bourdieu, P., and L. Wacquant.1992. 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owlin, J.R., and P.G.Stromberg.1997. "Representation and Reality in the Study of Culture."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New Series). Vol.99. No.1.
    Brown, J.R. (ed.).1984. Scientific Rationality:The Sociological Turn. D.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
    Brown, R.H.1990. "Rhetoric, Textuality, and the Postmodern Turn in Sociological Theory." Sociological Theory. Vol.8, No.2.
    Bueno, O.2008. "Scientific Representation and Nominalism:An Empiricist View." Principia, Vol.12, No.2.
    Bunnin, N., and Yu Jiyuan.2004. The Blackwell Dictiona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Oxford: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Burr, V.1995/2003. 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Constructionism. London: Routledge.
    Button, G. (ed.).1991. Ethnomethodology and the Human Scienc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lhoun, C., C. Rojek and B.S. Turner(eds.).2006. Handbook of Social Theory.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Callon, M.1997. Representing Nature, Representing Culture. Paris:CSI.
    Charon, J.M., and L.G. Vigilant.2008. The Meaning of Sociology. Prentice Hall Higher Education.
    Chomsky, N.1980. Rules and Representation. Oxford:Blackwell.
    Cohen, B.R.2001. "Science and Humanities:Across Two Cultures and into Science Studies." Endeavour. Vol.25, No.1.
    Cole, S.1992. Making Science:Between Nature and Societ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ole, S. (ed.).2001. What's Wrong with Sociology? New Brunswick, NJ.: Transaction Publishers.
    Collins, H.1981. "Stages in the Empirical Programme of Relativism."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Vol.11, No.1.
    Collins, H.1985. Changing Order:Replication and Induction in Scientific Practice.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ollins, R.1989. "Sociology:Proscience or Antiscienc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54.
    Crook, S., J. Pakulski, and M. Waters.1992. Postmodernization:Change in Advanced Society.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Dawe, A.1970. "The Two Sociologie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Vol.21.
    Delanty, G.1997. Social Science:Beyond Constructivism and Realism. 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
    Delanty, G.2002. "Constructivism, Sociology and the New Genetics." New Genetics and Society. Vol.21. No.3.
    Denzin, N., and Y. Lincoln (eds.).2005.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Dewey, J.1929. The Quest for Certainty:A Study for the Relation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New York:Minton, Balch & Company.
    Durkheim, E.1938. The Rules of Sociological Method. New York:The Free Press.
    Elder-Vass, D.2012. The Reality of Social Construc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airclough, N.1992. 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Cambridge, UK:Polity Press.
    Fairclough, N.2001. Language and Power. London:Longman.
    Farr, R.M.1993. "Common Sense, Science and Social Representations."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No.2.
    Foucault, M.2002. The Order of Things. London:Routledge.
    Fuller, S.2004. Philosophy, Rhetoric, and the End of Knowledge:A New Beginning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Mahwah, 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Gane, M. (ed.).2004. The Future of Social Theory. London:Continuum.
    Garfinkel, H.1967. Studies in Ethnomethodolog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Gergen, K.J.1985. "The Social Constructionist Movement in Modern Psychology." American Psychologist. Vol.40, No.3.
    Gergen, K.J.1999. An Invitation to Social Construction.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Gergen, K.J.2001. Social Construction in Context.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Gergen, M., and K.J. Gergen(ed.).2003. Social Construction:A Reader.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Ghins, M.2010. "Bas van Fraassen on Scientific Representation. " Analysis. Vol.70, No.36.
    Giddens, A. (ed.).1974. Positivism and Sociology. London:Heinemann.
    Giddens, A.1976. New Rules of Sociological Method:A Positive Critique of Interpretive Sociologies. London:Hutchinson.
    Giddens, A., and J.Turner(eds.).1987. Social Theory Today.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Gieryn, T.F.1982. "Relativist/Constructivist Programmes in the Sociology of Science:Redundance and Retreat."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Vol.12, No.2.
    Gould, S.J.2000. Deconstructing the "Science Wars" by Reconstructing an Old Mold. Science.287(5415):253-261.
    Gouldner, A.W.1970. The Coming Crisis of Western Sociology. New York: Basic Books.
    Gross, P.R., and N. Levitt.1994. Higher Superstitions:The Academic Left and its Quarrel with Science.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Habermas, J.1996. Between Facts and Norms:Contributions to a Discourse Theory of Law and Democracy. Cambridge, UK:Polity Press.
    Hackett, E.J., O. Amsterdamska, M. Lynch, and J. Wajcman(eds.).2008. The Handbook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Cambridge, Ma.:MIT Press.
    Hacking, I.1999.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What?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acking, I.2010. Representing and Intervening:Introductory Topics in the Philosophy of Natural Scien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Science Press.
    Harrington, A. (ed.).2005. Contemporary Social Theory. Oxford:Blackwell.
    Harris, S.R.2010. What is Constructionism? Navigating Its Use in Sociology. Boulder, Colorado: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Hibberd, F.J.2005. Unfolding Social Constructionism. New York:Springer.
    Holstein, J.A.,and G. Miller(eds.).1993. Reconsidering Social Constructionism: Debates in Social Problems Theory. New York:Aldine de Gruyter.
    Holstein, J.A., and J.F. Gubrium(eds.).2008. Handbook of Constructionist Research. 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
    Jasanoff, S., et al. (eds.).1995. Handbook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New York:Sage Publication.
    Jones, M.P.1996. "Posthuman Agency:Between Theoretical Traditions." Sociological Theory. Vol.14, No.3.
    Keat, R., and J.Urry.1975. Social Theory as Science. 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
    Keller, R.2011.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Approach to Discourse." Hum Stu. No.34.
    Knorr-Cetina, K.1981. The Manufacture of Knowledge:An Essay on the Constructivist and Contextual Nature of Science. Oxford:Pergamon.
    Knorr-Cetina, K.1999. Epistemic Culture:How the Science Make Knowledge.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Knorr-Cetina, K.D., and A.V. Cicourel(eds.).1981. Advances in Social Theory and Methodology:Toward an Integration of Micro- and Macro-Sociologies. Boston, MA.:Routledge & Kegan Paul.
    Knorr-Cetina, K., and M. Mulkay(eds.).1983. Science Observed:Perspectives on the Social Study of Science.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Kukla, A.2000. Social Constructivism and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London: Routledge.
    Kuhn, T.S.1962.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abinger, J.A., and H. Collins(eds.).2001. The One Culture? A Conversation about Science.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ash, S.1990. Sociology of Postmodernism. London:Routledge.
    Latour, B.1987. Science in Action. Milton Keynes:Open University Press.
    Latour, B.2005. Reassembling the Social:An Introduction to Actor-Network-Theory.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atour, B., and S. Woolgar.1979/1986. Laboratory Life: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Facts. 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Layder, D.2006. Understanding Social Theory.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Lewis, J.D., and R.L. Smith.1980. American Sociology and Pragmatism:Mead, Chicago Sociology and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Chicago, I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indermann, G.2011. "On Latour's Social Theory and Theory of Society, and His Contribution to Saving the World." Hum Stu. No.34.
    Loseke, D.R.1999. Thinking about Social Problems:An Introduction to Constructionists Perspectives. NY:Aldine de Gruyter.
    Lynch, M.1982. Art and Artefact in Laboratory Science. 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Lynch, M.1993. Scientific Practice and Ordinary Ac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ynch, M., and S.Woolgar(eds.).1990. Representation in Scientific Practice. Cambridge, Ma.:The MIT Press.
    Lynch, M.2000. "Against Reflexivity as an Academic Virtue and Source of Privileged Knowledge." Theory, Culture & Society. Vol.17, No.3.
    Lyotard, Jean-Francois.1984.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A Report on Knowledge. 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Macdonell, D.1986. Theories of Discourse:An Introduction. Oxford:Basil Blackwell.
    Maines, D.R.2003. "Interactionism's Place." Symbolic Interaction. No.26.
    Mannheim, K.1952. Essays on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Marshall, B., and A.Witz.2004. Engendering the Social. Maidenhead:Open University Press.
    May, T.1998. "Reflexivity in the Age of Reconstructive Social Sci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Research Methodology:Theory and Practice. Vol.1, No.1.
    Mellor, P.A.2004. Religion, Realism and Social Theory:Making Sense of Society.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Meltzer, B., J. Petras and L. Reynolds.1975.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London: Routledge.
    Merton, R.K.1967. On Theoretical Sociology:Five Essays, Old and New. New York:The Free Press.
    Merton, R.K.1968. 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 New York:The Free Press.1957.
    Merton, R.K.1970.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in Seventeenth Century England. New York:Howard Fertig.
    Merton, R.K.1979. The Sociology of Science:An Episodic Memoir. Carbondale:University of Southern Illinois Press.
    Mills, C. W.2000.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oscovici, S.2000. Social Representations:Explorations in Social Psychology. Cambridge, UK:Polity Press.
    Mulkay, M.1979. Science and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London:George Allen and Unwin.
    Mulkay, M.1985. The Word and the World:Explorations in the Form of Sociological Analysis. London:George Allen and Unwin.
    Mulkay, M.1991. Sociology of Science:A Sociological Pilgrimage. Milton Keynes:Open University Press.
    Parker, I. (ed.).1998. Social Constructionism, Discourse and Realis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Phillips, N., and C. Hardy.2002. Discourse Analysis:Investing Processes of Social Construction.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Pickering, A.1984. Constructing Quarks:A Sociological History of Particle Physics.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ickering, A. (ed.).1992. Science as Practice and Culture.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ickering, A.1995. The Mangle of Practice:Time, Agency and Science.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ickering, A.2005. "Decentering Sociology:Synthetic Dyes and Social Theory." Perspectives on Science.Vol.13, No.3.
    Pickering, A., and K. Guzik(eds.).2008. The Mangle in Practice:Science, Society and Becoming. 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
    Pollner, M.2012. "The End(s) of Ethnomethodology." American Sociologist. Vol.43,No.2.
    Potter, J.1996. Representing Reality:Discourse, Rhetoric and Social Construction.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Potter, J.2012. "Re-reading Discourse and Social Psychology:Transforming Social Psychology."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Vol.51.
    Potter, J., and M. Wetherell.1987. Discourse and Social Psychology:Beyond Attitudes and Behaviour.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Potter, J., M. Wetherell, R. Gill, and D. Edwards.1990. "Discourse:Noun, Verb or Social Practice?" Philosophical Psychology. Vol.3. No.2.
    Powell, J.L., and T. Owen(eds.).2007. Reconstructing Postmodernism. New York:Nova Science.
    Powell, J.L.2007. Rethinking Social Theory and Later Life. New York:Nova Science.
    Raven, D., L. van Vucht Tijssen, and Jan de Wolf (eds.).1992. Cognitive Relativism and Social Science. New Brunswick, NJ.:Transaction Publishers.
    Ritzer, G.1990. Frontiers of Social Theory:The New Syntheses.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Ritzer, G. (ed.).1992. Metatheorizing.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Ritzer, G.1997. Postmodern Social Theory. MaGraw-Hill.
    Ritzer, G. (ed.).2005. Encyclopedia of Social Theory.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Rorty, R.1991. Objectivity, Relativism, and Truth.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osenau, P.M.1992. Post-modernism and the Social Sciences:Insights, Inroads and Intrusions. 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Rule, J.B.1997. Theory and Progress in Social Scien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arton, G.1931/1962.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he New Humanism. 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Sayer, A.1992. Method in Social Science:A Realist Approach. London: Routledge.
    Schatzki, T.R., et al (eds.).2001. The Practice Turn in Contemporary Theory. London:Routledge.
    Scheurich, J.1997. Research Method in the Postmodern. London:Falmer.
    Schutz, A.1967. The Phenomenology of the Social World. Evanston, IL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Seidman, S., and D.G. Wagner(eds.).1992. Postmodernism and Social Theory. Oxford:Blackwell.
    Seidman, S.2004. Contested Knowledge:Social Theory Today. Oxford: Blackwell.
    Shotter, J.1992. "Social Constructionism and Realism:Adequacy or Accuracy?" Theory & Psychology. No.2.
    Sibeon, R.2004. Rethinking Social Theory.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Simmel, G.1950. The Sociology of Georg Simmel,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K. Wolff. New York:Free Press.
    Sismondo, S.1993. "Some Social Construction."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Vol.23,No.3.
    Sismondo, S.1996. Science Without Myth:On Construction, Reality, and Social Knowledge. 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Smith, D.E.1990. Texts, Facts,and Femininity:Exploring the Relations of Ruling. New York:Routledge.
    Smith, D.E.1999. Writing the Social:Critique, Theory and Investigations. 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Smith, N.1993. "Putting Practice into Theory:A Review Essay." Radical Philosophy. Vol.63.
    Snow, C.P.1959. The Two Cultures and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ontag, S.1991. Illness as Metaphor and AIDS and its Metaphors. London: Penguin.
    Spector, M., and J.I. Kitsuse.1977/2000. Constructing Social Problems. New York:Aldine de Gruyter.
    Sperber, D.1996. Explaining Culture:A Naturalistic Approach. Oxford: Blackwell.
    Sperber, D.1985. "Anthropology and Psychology:Towards an Epidemiology of Representations." Man (New Series). Vol.20, No.1.
    Steier, F. (ed.).1991. Research and Reflexivity.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Strasser, S.1985. Understanding and Explanation:Basic Ideas Concerning the Humanity of the Human Sciences. Pittsburgh, PA:Duquesne University Press.
    Strydom, P.2000. Discourse and Knowledge:The Making of Enlightenment Sociology. Liverpool:Liverpool University Press.
    Turner, B. (ed.).1990. Theories of Modernity and Postmodernity.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Turner, B.S. (ed.).1996. A Companion to Social Theory. Oxford:Blackwell.
    Turner, B.S.(ed.).2009. The New Blackwell Companion to Social Theory. Oxford:Blackwell.
    Turner, J.2003. The Structure of Sociological Theory. Belmont, CA. Wads worth.
    Turner, S.1991. "Social Constructionism and Social Theory." Sociological Theory. Vol.9, No.1.
    Turner, S.P.1996. Social Theory and Sociology:The Classics and Beyond. Oxford:Blackwell.
    Urry, J.2000. Sociology beyond Societies:Mobilitie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London:Routledge.
    Van Fraassen, B.C.2008. Scientific Representation:Paradoxes of Perspective.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Van Maanen, J. (ed.).1995. Representation in Ethnography. Thousand Oaks, CA.:Sage Publications.
    Van Dijk, T.A.2008. Discourse and Context:A Sociocognitive Approach.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Velody, I., and R.Williams(eds.).1998. The Politics of Constructionism.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Wagner, W., et al.1999. "Theory and Method of Social Representations.'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No.2.
    Wallace, R.A. (ed.).1989. Feminism and Sociological Theory.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Wallace, R.A., and A. Wolf.2006. Contemporary Sociological Theory: Expanding the Classical Tradition. Upper Saddle River, NJ.:Pearson Education.
    Waters, M.1994. Modern Sociological Theory.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Webb, J., T. Schirato, and G. Danaher.2002. Understanding Bourdieu.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Weber, M.1978. Economy and Society. G. Roth & C. Wittich(ed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Wetherell, M., Stephanie T. and S.J. Yates.2001. Discourse Theory and Practice:A Reader.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Williams, M., and T. May.1996.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Social Research. London:UCL Press.
    Winch, P.1990. The Idea of a Social Science and its Relation to Philosophy. London:Routledge.
    Woolgar, S. (ed.).1988. Knowledge and Reflexivity:New Frontiers in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Yearley, S.2005. Making Sense of Science:Understanding the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