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基于政府绩效评估的当代中国政府公信力提升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明确指出“健全社会信用体系”。2010年6月2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不断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努力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温家宝总理2011年2月27日在与网友在线交流时说:“现在影响我们整个社会进步的,我以为最大的是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的诚信,一是政府的公信力。这两个方面解决好了,我们社会就会大大向前迈进一步。”
     本文以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运动和我国政府诚信水平提升为宏观背景,借鉴和学习西方国家以及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经验、实践和理论研究成果,研究了以政府绩效评估理论为指导的当代中国政府公信力建设与提升问题。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一是当代中国政府公信力建设的价值是什么?当代中国政府公信力建设的标准是什么?当代中国政府公信力建设遇到了哪些困难?二是为什么说政府绩效评估与当代中国政府公信力建设是契合的?三是系统、科学的政府公信力评估体系的结构具有什么样的本质属性?如何从绩效改善视角提升当代中国政府公信力?
     围绕上述问题,本文完成的研究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阐释了政府公信力与政府绩效评估基础理论,主要论述了政府公信力的基本内涵、政府绩效评估的基本内涵以及政府绩效评估与当代中国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关系。2、描述了当代中国政府公信力建设标准与困境,主要论述了当代中国政府公信力建设价值、当代中国政府公信力建设标准、当代中国政府公信力建设困境。3、论述了政府绩效评估与当代中国政府公信力建设两者的契合,主要体现在价值取向、理论逻辑、实践运作方面的契合。4、系统分析了当代中国政府公信力评估体系的构建,并提出了当代中国政府公信力提升的绩效方略。5、进行了当代中国政府公信力提升的实证研究,主要是结合湖南省岳阳县的实践活动,分析绩效评估对于政府公信力建设的推动。
     本文的主要结论和创新工作在于:本文指出了政府公信力建设是当代中国政府建设的当务之急。政府绩效评估对于当代中国政府公信力建设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政府公信力评估体系是由评估主体、指标、程序以及在这些方面的制度安排组成的有机系统。通过从更新思想观念、完善政策法规、优化治理结构、加强信息公开方面着手绩效改善来促进当代中国政府公信力建设。
The 16th Congress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proposed clearly“To improve the social credit system of the contemporary market economy”. The report of the 17th Congress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stressed the point again.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establishing a government under the rule of law, it was emphasized to develop the administration confirming with the laws comprehensively and enhance the power of implementation and the governmental credibility constantly in the State Council routine conference on June 23, 2010. Premier Wen Jiabao said, when he communicated with the friends online on February 27, 2011:“Now there are top two aspects, which are affecting the progress of our entire society:one is the integrity of the society; the other is the governmental credibility. When these two things are settled, our country will forge ahead a magnificent step.”
     The dissertation takes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movement of western countries and the promotion of Chinese governmental credibility as the macroscopical background. This dissertation has studied the topic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with the evaluation theory on governments on the basis of learning from the evaluation experience and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both on practice and theories in western countries . The research mainly focus on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Firstly, what is the value and standar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government credibility, and difficulties we’ve encountered during the constructive process? Secondly, why do the strategies of the government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atch the credibility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government? Thirdly, what in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ucture should be with the evaluation system? How can we improve the Chinese governmental credibility from the view of the governmental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The dissertation mainly embodies the following aspects focusing on the above-mentioned questions:1、having explained the basic theories of the governmental credibility and government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which includes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governmental credibility and government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rategies of government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the credibility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government. 2、having stated the standard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governmental credibility construction and the difficult situa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governmental credibility construction, mainly dissertated the value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governmental credibility construction, the standard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governmental credibility construction and the difficult situa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governmental credibility construction. 3、having dissertated the conjunction of the government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trategies and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governmental credibility construction, mainly reflecting on the conjunction of these three aspects: value orientation, theory logic, practice operation . 4、having a systemic analyses on the systemic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governmental credibility evaluation and introduced the strategie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governmental credibility promotion. 5、having committed an empirical stud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governmental credibility promotion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al case of Yueyang County in Hunan Province, which analyzed the promotion to governmental credibility construction resulting from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The conclusions and innovations of this article lie in: it points out the urgency to build the government credibility. The government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plays great role in promoting the constructs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government. The governmental credibility evaluation system is an organic system which is composed in the body, the target, the process and the arrangements of some legislation related to these aspects.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governmental credibility is promoted by the way of improving the governmental performance, which is achieved through these aspects, such as reforming in thinking, the adjustment of the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improving the management structure, the strengthening public information.
引文
①王大鹏:《拯救政府公信力》,载《南风窗》2010年4月20日。
    ②《小康》研究中心:《2006~2007年度中国信用小康指数》,载《小康》2007年第8期。
    ①《小康》研究中心:《信用最差和最好的时代—2008~2009年度中国信用小康指数》,载《小康》2009年第8期。
    ②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诚信恐慌—2009~2010年度中国信用小康指数》,载《小康》2010年第8期。
    
    ①蔡立辉:《政府绩效评估的理念与方法分析》,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10月。
    ②桑助来:《中国政府绩效评估报告》,载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年版。
    ①Nicholson,N.eds.,Encyclopedic Dictionary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Malden: Blackwell Publishers Inc. 1998:584
    
    ①《小康》研究中心:《2006~2007年度中国信用小康指数》,载《小康》2007年第8期。
    ②圣经·诗篇
    ③刘莘,邓毅:《行政法之原则刍议》,载《行政法学研究》2002年第4期。
    ①贺培育,杨畅:《政府公信力研究综述与展望》,载《求索》2005年第12期。
    ②龚培兴,陈洪生:《政府公信力:理念、行为与效率的研究视角——以“非典型性肺炎”防治为例》,载《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3年第3期。
    ③何显明等:《地方政府公信力与政府运作成本相关性的制度分析》,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专刊。
    ④吴威威:《良好的公信力:责任政府的必然追求》,载《兰州学刊》2003第6期。
    ①卢汉桥、刘超、周威:《提升政府公信力建设公信政府》,载《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第4期。
    ②何显明等:《地方政府公信力与政府运作成本相关性的制度分析》,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专刊。
    ③龚培兴,陈洪生:《政府公信力:理念、行为与效率的研究视角——以“非典型性肺炎”防治为例》,载《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3年第3期。
    ④薄贵利:《十大因素影响政府公信力》,载《人民日报》2008-11-05。
    ①唐铁汉,李军鹏:《努力提高政府公信力》,载《光明日报》2005-2-1。
    ②唐铁汉,李军鹏:《努力提高政府公信力》,载《光明日报》2005-2-1。
    
    ①何显明等:《地方政府公信力与政府运作成本相关性的制度分析》,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专刊。
    ②童中贤,杨畅:《和谐社会观照下的政府诚信建设》,载《理论探讨》2008年底1期。
    ③吴威威:《良好的公信力:责任政府的必然追求》,载《兰州学刊》2003第6期。
    ①其中,释估:允、孚、宜、展、湛、诚、亮、询,信也。展、堪、允、慎、宜,诚也。释训:有客信信,言四宿也。释地:炬齐州以南,戴日为丹穴,北戴斗极为空桐,东至日所出为大平,西至日所入为大蒙太平之人仁,丹穴之人智,大蒙之人信,空桐之人武。
    ②参见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徐德明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①程雄:《公信力:评价领导者的重要尺度》,载《领导科学》2003第17期。
    ②商玉生:《加强公信力建设构建中国一流NPO》,载《学会》2005年第1期。
    ③张军锐:《论公信力语境的实现》,载《新闻爱好者》2005第4期。
    ①龚培兴,陈洪生:《政府公信力:理念、行为与效率的研究视角——以“非典型性肺炎”防治为例》,载《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3年第3期。
    ②贺培育,杨畅:《政府公信力建设研究综述与展望》,载《求索》2005年第12期。
    ③龚培兴,陈洪生:《政府公信力:理念、行为与效率的研究视角——以“非典型性肺炎”防治为例》,载《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3年第3期。
    ④何显明等:《地方政府公信力与政府运作成本相关性的制度分析》,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专刊。
    ⑤吴威威:《良好的公信力:责任政府的必然追求》,载《兰州学刊》2003第6期。
    ①新华词典(修订版),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422页。
    ②新华词典(修订版),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988页。
    ③Bernardin, H·J·& Beatty, R·W, Performance Appraisal: Assessing Human Behavior at Work, Noston: Kent Publishers, 1984.
    ①Campbell, J·P·, McCloy, R·A·, Oppler, S·H·& Sager, C·E·, A Theory of Performance, In N·Schmitt & W·C·Borman(Eds), Personnel Selection in Organizations (PP·35-70),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1993.
    ②Porman, W·C·& Motowidlo, S·J·, Expanding the Criterion Doman to Include Elements of Contextual Performance, IN: N·Schmitt, & W·C·Bormaned, Personnel Selection in Organization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1993:71-98.
    ③彭国甫:《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6页。
    ④彭国甫等著:《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⑤于军:《英国地方行政改革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183页。
    
    ①战略管理: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57774.htm?fr=ala0_1
    ②蔡立辉:《政府绩效评估的理念与方法分析》,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③蔡立辉:《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理念及其启示》,载《清华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①彭国甫等著:《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①徐逸伦:《从群体性事件看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2010年)》。
    ①彭国甫:《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全力推进科学跨越》,2009年2月11日在岳阳县党政负责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①潘小刚,杨畅:《基于信息非对称的政府信用流失和行政成本研究》,载《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公共行政》2006年第6期全文转载。
    ②洛克:《政府论(下)》,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①童中贤,杨畅:《和谐社会观照下的政府诚信建设研究》,载《理论探讨》2008年第1期。
    ②司马光:《资治通鉴》,黄山书社1997年版。
    ①[英]詹姆士·哈林顿:《大洋国》,何新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②[英]J·S·密尔:《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③[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①[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长果泽,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①童中贤,杨畅:《和谐社会观照下的政府诚信建设研究》,载《理论探讨》2008年第1期。
    ②陆震:《政府诚信三题》,载《城市管理》2004第5期。
    ①[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①[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②喻中:《政府的“经济人”角色评析》,载《桂海论丛》2004年第5期。
    ①何怀宏:《良心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①刘京希:《生态政治论》,载《学习与探索》1995年第3期。
    ②新华社调研小分队:《我国贫富差距正在逼近社会容忍“红线”》,载《经济参考报》2010年5月10日。
    ①潘小刚,杨畅:《基于信息非对称的政府信用流失和行政成本研究》,载《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公共行政》2006年第6期全文转载。
    ②沈荣华,钟伟军:《信息非对称视角下我国地方政府的职能转变》,《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6期。
    ③布坎南:《民主政治中的财政》,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152-154页。
    ①温家宝:《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2010年3月5日。
    ①郭立场:《政务电话空号折射政府责任淡化》,载《燕赵都市报》2010年02月27日。
    ①熊跃根:《转型经济国家中的“第三部门”发展:对中国现实的解释》,载《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1期。
    ①孙迎春:《政府绩效评估的理论发展与实践探索》,载《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9期,第29-33页。
    ②彭国甫:《价值取向是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深层结构》,载《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7期,第75-84页。
    ③周志忍:《政府管理的行与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2页。
    ④周志忍教授将“民众为本”的价值取向归结为5个要素:(1)回应民众需求;(2)倾听民众的呼声;(3)民众选择权;(4)公共服务设计和提供过程中的民众参与;(5)部门绩效评价以民众为主体。参见周志忍:《政府管理的行与知》[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6页。
    
    ①王振海:《论政府的代理身份与代理行为》,载《政治学》(人大复印资料), 2005, (4)
    ②王前、谭望:《政府绩效评估中的委托代理风险及其防范》,载《前沿》2007年第5期。
    ③王前、谭望:《政府绩效评估中的委托代理风险及其防范》,载《前沿》,2007年第5期。
    
    ①刘春萍、徐露辉:《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与责任政府建设》,载《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5期。
    ②王前、曾学清:《地方政府管理责任机制:反思与建构》,载《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③周志忍:《政府管理的行与知》[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55页。
    ①[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②[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③哈斯塔娜:《工具理性与实用主义之辨》,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④张凤阳认为工具理性的典型特征包括:(1)抽象还原、定量计算的标准化逻辑;(2)预测和控制外部对象的基本旨趣;(3)追求最佳方案、最佳手段、最佳效率的有效性思维;(4)人类物质需求相对于其它需求的绝对优先性。哈斯塔娜则把工具理性的特征概括为:(1)精确性和系统化;(2)功利化和追求效益的最大化;(3)现实性和实用性;(4)独立性和进取性;(5)法制化和标准化。参见张凤阳:《论工具理性的社会蔓延》,载《江海学刊》1995年第5期;哈斯塔娜:《工具理性与实用主义之辨》,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⑤张康之:《公共行政:超越工具理性》,载《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7期。
    ⑥卓越、赵蕾:《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双导效应》,载《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①冉冉:《提高政府公信力:第七届全球政府创新论坛综述》,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年第5期。
    ②此为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秘书长高小平对施雪华《“服务型政府”的基本涵义、理论基础与建构条件》一文的评审意见。参见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第11页。
    ③施雪华提出了理解“服务型政府”的四个要点:(1)服务型政府职能结构的重心在于社会服务;(2)服务型政府提倡民众参与,并健全民众参与机制;(3)服务型政府与民众之间存在平等、合作的新型互动关系;(3)服务型政府是对传统政府管理模式的根本性改变或曰超越。参见施雪华:“服务型政府”的基本涵义、理论基础与建构条件》,《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④施雪华:“服务型政府”的基本涵义、理论基础与建构条件》,《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①陈丽君、张存如:《政府诚信:政府公信力的源泉和基础——西方政府诚信研究及其启示》,载《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8年第3期。
    ②李砚忠:《政府信任:一个值得关注的政治学问题》,载《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年第4期。
    ①李砚忠:《以“合作式治理”提高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政府信任》,载《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第2期。
    ②程倩:《转型期对合作型政府信任关系的诉求——从服务型政府建设到和谐社会构建》,载《探索》2007年第1期。
    ①欧阳向旭:《发达民主国家的信任危机》,载《国外理论动态》2000年第3期。
    ②周志忍:《政府管理的行与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7页。
    ③周志忍:《政府管理的行与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8页。
    ④参见周志忍:《政府管理的行与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8-140页。
    ⑤Core,Al.Report of the National Performance Review : From Red Tape to Results-Creating a Government That Works Better&Costs Less[R].Washington : the 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93,P1.
    ①陈天祥:《美国政府绩效评估的缘起和发展》,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②陈天祥:《美国政府绩效评估的缘起和发展》,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③National Partnership for Reinventing Government.Who We Are A Brief History.Washington:the 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99.P6.
    ④周志忍:《公共组织绩效评估:中国实践的回顾与反思》,载《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①周志忍:《当代国外行政改革比较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②腾讯网:《1996年烟台社会服务承诺制经验全国推广》http://news.qq.com/a/20081031/000998.htm
    ③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联合课题组:《关于政府机关工作效率标准的研究报告》,载《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3期。
    ④吴建南,庄秋爽:《“自下而上”评价政府绩效探索:“民众评议政府”的得失分析》,载《理论与改革》,2004年第5期。
    
    ①包国宪、周云飞:《中国政府绩效评价:回顾与展望》,载《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年第07期。
    ②参加彭国甫:《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③彭国甫等:《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的绩效评估与模式创新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④中共岳阳县委、岳阳县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党政管理绩效评估工作的意见(试行)》。
    ①邱法宗,张霁星:《关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主体系统构建的几个问题》,载《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3期。
    ②姜洁:《25个省设专门机构领导查干部作风治庸治懒》,载《人民日报》2011年1月6日。
    ②比德曼:《社会指标与目标》,载《社会指标》,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1966年版,第97页。
    ②马克·霍哲:《公共部门业绩评估与改善》,张梦中译,载《中国行政管理》2000年第3期。
    ①霍仕明,张国强:《辽宁启动政府工作报告网上评议》,《法制日报》,2010年6月29日。
    ②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92页。
    ③颜佳华:《公共行政的价值选择与观念转型——和谐社会视野中的阐释》,载《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第2期。
    ①胡锦涛:《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2010年9月16日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的讲话。
    ②颜佳华:《公共行政的价值选择与观念转型——和谐社会视野中的阐释》,载《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第2期。
    ①彭国甫:《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33页。
    ①彭国甫:《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33页。
    ①布莱斯:《现代民主政治》(第一编),参议院公报科1923年版。
    ①唐湘岳,江静:《湖南推进为民办实事工程新增通电话自然村1139个》,载《光明日报》,2008年04月03日。
    ②唐婷:《徐守盛:以绩效评估全面促进"四化两型"建设》,载《湖南日报》,2010年08月21日。
    
    ①谢苗枫:《幼儿园招生怪象频出学费赞助费跟风上涨》,载《南方日报》,2010年07月28日。
    ②张康之:《限制政府规模的理念》,载《行政论坛》,2000年第4期,第7-13页。
    ①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页。
    ①赵晶:《长沙市行政问责办法1日起实施拍脑袋决策要问责》,《潇湘晨报》2010年9月1日。
    ①胡宁生:《中国地方政府形象战略》,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
    ②彭国甫:《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28页。
    ①[英]坎南:《亚当·斯密关于法律、警察、岁入及军备的演讲》,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②颜佳华、易成志:《走向一种理论范式的新公共管理——兼论对当代中国公共行政改革的启示》,载《公共管理高层论坛》2008年第1期。
    
    ①王名:《清华发展研究报告2003:中国非政府公共部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②Coop. (1989). Public Administration. 2nd Edition.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 Hall, Inc..P311.
    ①《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两年供需矛盾亟待解决》,《人民日报》2010年5月13日。
    ①高小平,盛明科,鄢洪涛:《绩效管理助推县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又一范——对湖南省岳阳县党政管理绩效评估的调查与思考》,载《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第1期。
    ②彭国甫:《以党政管理绩效评估为杠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省委座谈会上的发言》,http://www. yyxjxgl.com/Html/?586.html.
    ①高小平,盛明科,鄢洪涛:《绩效管理助推县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又一范——对湖南省岳阳县党政管理绩效评估的调查与思考》,载《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第1期。
    ①彭国甫:《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全力推进科学跨越》,2009年2月11日在岳阳县党政负责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②高小平,盛明科,鄢洪涛:《绩效管理助推县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又一范——对湖南省岳阳县党政管理绩效评估的调查与思考》,载《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第1期。
    ①人民日报评论:《应把政府公信力构筑在法治基础上》,《人民日报》2011年3月3日。
    ②时事点评:《提升政府公信力》,《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3月16日。
    [1]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的研究途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邓国胜,肖明超.群众评议政府绩效:理论、方法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喻敬明,林均跃,孙杰.国家信用管理体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张海新.国家信用[M]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5]吴晶妹.现代信用学[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6]董克用.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7]范柏乃.政府绩效评估理论与实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8]金太军.行政改革与行政发展[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9]井敏.构建服务型政府: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0]李军鹏.公共服务型政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1]李习彬等.政府管理创新与系统思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2]刘靖华等.政府创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3]刘星.服务型政府:理论反思与实践创新[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14]刘旭涛.政府绩效管理:制度、战略与方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15]刘宇.顾客满意度测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6]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17]马骏等.西方公共行政学理论前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8]孟华.政府绩效评估:美国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9]彭国甫.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20]彭国甫.行政组织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21]彭国甫等.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22]彭国甫等.县级政府管理模式创新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23]彭国甫.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估与模式创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4]颜佳华.行政哲学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5]颜佳华等.公共决策研究:文化视野中的阐释[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26]颜佳华.行政哲学研究[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09.
    [27]彭和平,竹立家等.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M].北京:中共中央学校出版社,1997.
    [28]齐中英,朱彬.公共项目管理与评估[M].北京:科学出版社,武汉出版社,2004.
    [29]邱东.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的系统分析[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
    [30]宋世明.美国行政改革研究[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
    [31]唐铁汉.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6.
    [32]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33]吴声功.服务型政府的构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4]肖陆军.服务型政府:理论反思与实践创新[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35]谢庆奎.中国地方政府体制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8.
    [36]徐经泽.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7]杨冠琼.政府治理体系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38]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9]曾峻.公共管理新论——体系、价值与工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0]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1]张德信,薄贵利,李军鹏.中国政府改革的方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2]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3]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4]周凯.政府绩效评估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5]周志忍.当代国外行政改革比较研究[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
    [46]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M].北京: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47]朱国玮.公共服务供给绩效评价研究[M].北京: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2006.
    [48]卓越.公共部门绩效管理[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49] [澳]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彭和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0]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邓正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51]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2]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53] [美]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M].张成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4] [美]H·詹姆斯·哈里顿等.标杆管理——瞄准并超越一流企业[M].欧阳袖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55] [美]阿里·哈拉契米等.政府业绩与质量测评——问题与经验[M].张梦中等译,北京: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56] [美]彼得·罗西,霍华德·弗里曼,马克·利普希.项目评估:方法与技术(第六版)[M].邱泽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57] [美]查尔斯·沃尔夫.市场或政府[M].谢旭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
    [58] [美]戴维·H·罗森布鲁姆,罗伯特·S·克拉夫丘克.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M].张成福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9] [美]戴维·奥斯本,彼德·普拉斯特里克.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M].谭功荣,刘霞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60]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周敦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61] [美]丹尼斯·C·缪勒.公共选择理论[M].杨春学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62] [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历以平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
    [63] [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刘守英译,北京:上海三联书店1994.
    [64] [美]菲利克斯·尼格罗等.公共行政学简明教程[M].郭晓平等译,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65] [美]赫伯特·西蒙.管理行为:管理组织决策过程的研究[M].杨砾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
    [66] [美]凯瑟琳·纽科默等.迎接业绩导向型政府的挑战[M].张梦中等译,北京: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67] [美]罗伯特·S·卡普兰,大卫·P·诺顿.战略中心型组织[M].周大勇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68] [美]马克?霍哲.公共部门业绩评价与改善[J].张梦中译,中国行政管理,2000,(3).
    [69] [美]迈克尔·麦金尼斯.多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M].毛寿龙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70] [美]曼库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陈郁,郭宇峰,李崇新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
    [71] [美]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第七版)[M].项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Prentice-Hall,2002.
    [72] [美]帕特里夏·基利,史蒂文·梅德林,休·麦克布赖德,劳拉·朗迈尔.公共部门标杆管理——突破政府绩效的瓶颈[M].张定淮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73] [美]帕特里夏·基利等.公共部门标杆管理:突破政府绩效的瓶颈[M].张定淮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74]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75] [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邓正来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76] [英]科恩.论民主[M].聂崇信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77] [英]理查德·威廉姆斯.组织绩效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78] [英]约翰·洛克.政府论两篇[M].赵伯英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79]包国宪,曹西安.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价的回顾与模式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80]包国宪,孙加献.政府绩效评价中的“顾客导向”探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6,(1).
    [81]包国宪.绩效评价:推动地方职能转变的科学工具[J].中国行政管理,2005,(7).
    [82]蔡立辉.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的理念及其启示[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83]蔡立辉.政府绩效评估:现状与发展前景[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84]蔡立辉.政府绩效评估的理念与方法[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5).
    [85]陈天祥.政府绩效评估的经济、政治和组织功能[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86]程倩.行进中的服务行政理论[J].中国行政管理,2005,(4).
    [87]邓琼.政府绩效评估中的民众参与[J].行政与法,2004,(11).
    [88]高建华.论服务行政视域下的政府绩效评估[J].学术论坛,2005,(7).
    [89]郭小聪,肖生福.中国行政学学科建设:困境与出路[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6).
    [90]何大义.构建中国顾客满意度指数(CCSI)的设想[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0,(10).
    [91]胡宁生.构建公共部门的绩效管理体系[J].中国行政管理,2006,(3).
    [92]胡税根,金玲玲.我国政府绩效管理和评估法制化问题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07,(1).
    [93]李景鹏.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J].新视野,2004,(5).
    [94]李靖.在中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基础[J].政治学研究,2005,(4).
    [95]李习彬.中国政府管理创新体系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6).
    [96]林尚立.政府改革:责任、能力与绩效[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97]杨畅.长株潭区域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估体系构建背景与价值[J].求索,2010,(6).
    [98]杨畅,王前.政府绩效评估与当代中国政府公信力建设的价值与逻辑契合[J].伦理学研究,2011,(2) .
    [99]杨畅.绩效提升视角的当代中国政府公信力评估实施方略[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3).
    [100]杨畅,贺培育.标杆管理:地方社会科学院科研管理创新探析》[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9,(4).
    [101]杨畅.标杆管理: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系统改进思路探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8,(6).
    [102]杨畅.基于标杆管理的地方经济发展绩效提升研究[J].求索,2008,(5).
    [103]杨畅.地方政府公共事业发展经费保障机制研究[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7,(3).
    [104]杨畅.县级政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职能重点[J].企业家天地,2007,(3).
    [105]杨畅等.绩效文化:政府绩效管理之魂[J].湖南社会科学,2004,(3).
    [106]童中贤,杨畅.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政府诚信建设研究[J].理论探讨,2008,(1).
    [107]王前,杨畅.构建治理型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机制的创新途径[J].湖南社会科学,2008,(1) .
    [108]潘小刚,杨畅.基于信息非对称的政府信用流失与行政成本研究[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6,(1).
    [109]贺培育,杨畅.政府公信力研究综述与展望[J].求索,2005,(12).
    [110]刘贵忠,杨畅.公众满意:创新政府管理的价值引导[J].湖湘论坛,2004,(5).
    [111]张旭霞.试论政府公信力和公众的话语权[J].中国行政管理,2006,(9).
    [112]吴建南.公众参与、绩效评价与公众信任——基于某市政府官员的实证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2007,(2).
    [113]刘熙瑞.服务型政府:本质及其理论基础[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5).
    [114]冉冉.提高政府公信力:第七届全球政府创新论坛综述[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5).
    [115]石亚军.构建和谐社会中政府风险管理的公权角色[J].中国行政管理,2005,(9).
    [116]刘旭涛,许铭桂.论绩效型政府及其构建思路[J].中国行政管理,2004,(3).
    [117]唐铁汉,李军鹏.努力提高政府公信力[N].光明日报,2005-2-1.
    [118]王翠英.现代公信力的道德价值[N].光明日报,2005-7-26.
    [119]薄贵利.十大因素影响政府公信力[N].人民日报,2008-11-05.
    [120]罗德刚.论全面推进地方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J].中国行政管理,2004,(7).
    [121]张维迎.中国目前最稀缺的资源是信用[J].中国改革,2001(9) .
    [122]张维迎,柯荣住.信任及其解释:来自中国的跨省调查分析[J].经济研究,2002(10).
    [123]李春成.信息不对称下政治代理人的问题行为分析[J].学术界,2000(3).
    [124]欧阳向旭.发达民主国家的信任危机[J].国外理论动态,2000(3)
    [125]章延杰.政府信用和政治合法性[J].兰州学刊,2004(4).
    [126]张旭霞.现代政府信用及其建构的对策性选择[J].南京社会科学,2002(11).
    [127]张旭霞.论官僚制条件下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关系[J].教学与研究,2004(2).
    [128]王和平.政府信用的“危机”与重建[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5).
    [129]罗忠桓.论信用政府与政府信用[J].湖南社会科学,2002(6).
    [130]何显明.转型期地方政府信用资源流失的制度分析[J].学习与探索,2003(2).
    [131]刘军,魏长顺.政府信用的缺失与建构[J].湖北社会科学,2003(7).
    [132]孙智英.加强政府信用建设的若干问题[J].东南学术,2003(2).
    [133]王和平.论政府信用建设[J].政治学研究,2003(1).
    [134]张成福,孟庆存.重建政府与民众的信任关系—西方国家的经验[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3(3).
    [135]孟华.中国政府绩效评估实践的特色——从基础因素分析入手的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136]南剑飞.试论顾客满意度的内涵、特征、功能及度量[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3,(9).
    [137]倪星.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的设计与筛选[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138]彭国甫.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139]彭国甫.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程序的制度安排[J].新华文摘,2005,(8).
    [140]彭国甫.构建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的三个基本问题[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141]彭国甫.基于绩效评价的地方政府公共事业治理研究纲要[J].新华文摘,2006,(22).
    [142]彭国甫.绩效评估: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的新途径[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143]彭国甫.中国政府绩效评估研究的现状及展望[J].中国行政管理,2006,(11).
    [144]颜佳华.公共行政价值选择与观念转型——和谐社会视野中的阐释[J].科学社会主义,2007,(2).
    [145]颜佳华,易承志.走向一种理论范式的新公共管理——兼论对当代中国公共行政改革的启示[J].公共管理高层论坛,2008,(1).
    [146]颜佳华,王升平.论善治理论在我国地方公共管理中的适用性——基于善治理论缺失的考察[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1).
    [147]颜佳华,李红波.当前我国政府权力运行机制研究综述[J].湖南社会科学,2007,(1).
    [148]盛明科,刘贵忠.政府服务的公众满意度测评模型与方法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06,(1).
    [149]盛明科,彭国甫.公共服务型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构建研究论纲[J].东南学术,2008,(3).
    [150]盛明科.服务型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151]王健.重塑地方政府政绩指标[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1).
    [152]王谦,李锦红.政府部门公众满意度评价的一种有效实现途径[J].中国行政管理,2006,(1).
    [153]吴建南,孔晓勇.以公众服务为导向的政府绩效改进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5,(8).
    [154]吴建南,庆秋爽.自上而下“评议政府绩效探索:民众评议政府”的得失分析[J].理论与改革,2004,(5).
    [155]武玉英,张璋.我国政府绩效指标体系设计的几个基本取向[J].中国行政管理,2007,(5).
    [156]徐风华,王俊杰.“十一五”规划指标体系更新与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改进[J].中国工业经济,2006, (7).
    [157]徐绍刚.建立健全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J].政治学研究,2004,(3).
    [158]徐友浩,吴延兵.顾客满意度在政府绩效评估中的运用[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4).
    [159]尤建新,邵鲁宁,杨淼.公众满意度理念及公众满意度评价[J].上海管理科学,2004,(2).
    [160]尤建新.公众满意理念及公众满意度评价[J].上海管理科学,2004,(2).
    [161]郁建兴,昊国骅.超越新公共管理——基于政治层面的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4,(1).
    [162]臧乃康.政府绩效评估及其系统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04,(2).
    [163]臧乃康.政府绩效评估价值缺失与指标体系重构[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9).
    [164] Alan K. Campbell. Reflections on CSRA’s First Decade[J]. the GAO Journal, Spring, 1989.
    [165] Angela Antonelli. The 1993 Results Act: What are the results? [J].Regulation, Washington, Summer, 1998.
    [166] Barry White. Performance-Informed Managing and Budgeting for Federal Agencies: An Update, Council for Excellence in Government[M]. 2003.
    [167] Beryl A Radin.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hips and the Federal Performance Movement[J]. Publius, Philadelphia, Winter, 2000.
    [168] Beryl A. Radin. The Government Performance and Results Act[J].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1998(8).
    [169] Carl DeMaio. Government Logic Model[EB/OL]. http://www.performance web.org/, 2003.
    [170] Claudle, S. L.. Productivity Politics: Guilding the Farthing[J]. Public Productivity Review, 1987,(44).
    [171] David N. Ammons. Common Barriers to Productivity Improvement in Local Government[J]. Public Productivity Review, 1985.
    [172] Donahue, Amy K., Selden, Sally C. and Ingraham, Pattricia W. Measuring Government Management Capacity: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ity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Systems[J].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V.10, 2000.
    [173] DonaId F. Kettle. Putting Performance Management to Work in the Federal Government[C]. Paper of the 2001 Ananual.
    [174] Donald F. Kettl. Reinventing Government: A Fifth-Year Report Card[R]. A repoet of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s Center for Public Management,1998.
    [175] Dwight Wa1do. The Administrative State[M]. New York: Ronald press,1948.
    [176] Dwight Waldo. The Administration and Culture[C].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Democracy: Essays in Honor of Paul Appleby.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1965.
    [177] Ellen Taylor, Powell. The Logic Model: Program Performance Framework [EB/OL]. Http://www.raguide.org , 2001.
    [178] Executive Session on Public Sector Performance Management, John F. Kennedy School of Government, Harvard University. Get Results Through Performance Management: An Open Memorandum to Government Executives[R].State and Local Version, 2001.
    [179] Fandray, Dayton. The new thinking in performance appraisal[J]. Workforce, 2001,(5).
    [180] Gortner, Harold F., Julianne Mahler and Jeanne Bell Nicholson. Organization Theory: A Public Perspective (Second Edition)[M].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 1997.
    [181] Gulick, Luther. Science, Value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C]. The Science of Administration. New York: Institut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1937.
    [182] H. G. Fnedericksen. Classic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M]. Hart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ohers. Fort worth: texas, 1997.
    [183] H. G. Fnedericksen. Classic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M]. Hart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ohers. Fort worth: texas, 1997.
    [184] H. P. Hatry, J. R. Fountain, J.M. Sullivan, JR., L. Kremer. Service Efforts and Accomplishments Reorting: Its Time Has Come[M]. Norwalk, CT: Government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1990.
    [185] Halachmi, Arie. Community Disaster: Implication for management[J]. Midwest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1978,(12).
    [186] Hood christopher. A public management for all seasons?[J]. Public Admini- stration, 1991,(1).
    [187] Hughes, O. E..PublicManagement & Administration——An Introduction[M]. London: Macmillan Press Ltd, 1998.
    [188] Issac-Henry, Kester. Management in the Public Sector:Challenge and Change [M]. London:Thomson Business Press, 1997.
    [189] James B. Whittaker. Strategy and Performance Management in the Government [EB/OL]. http://www.pilotsoftware.com, 2005.
    [190] James L. Perry. Handbook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econd Edition)[M]. Jossey-Bass Inc., Publishers,1996.
    [191] Janet M. Kelly, David Swindell. A Multiple-Indicator Approach to Municipal Service Ealuation: Correlating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and Citizen Satisfaction across Jurisdictions[J].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Sep/Oct, 2002.
    [192] Patricia W. Ingraham and Donald P. Moynihan, Evolving Dimensions of Performance From the CSRA onward,the Future of merit——Twenty years after the Civil Service Reform Act[R], 2000.
    [193] Paul Epstein. Engaging Citizens in Achieving Results that Matter:A Model for Effective 21st Century Government[R]. ASPA’s Center for Accountability and Performance Conference, February, 2000.
    [194] http://www.sociology.cass.net.cn/shxw/
    [195] http://baike.baidu.com
    [196] http://jxgl.hunan.gov.cn
    [197] http://www.people.com.cn
    [198] http://www.chinalaw.gov.cn
    [199] http://news.sina.com.cn
    [200] http://www.northeast.com.cn
    [201] http://news.eastday.com
    [202] http://www.yyxjxgl.com
    [203] http://news.163.com
    [204] http://www.chinanews.com.cn
    [205] http://news.sohu.com
    [206] http://www.hn.xihuanet.co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