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从“目的论”视觉看《商道》的翻译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商道》是“韩流”初期最初被翻译到中国的畅销书之一。它在体裁上属于报纸连载小说,同时也属于经济类,人物传记类历史小说,还属于信仰或哲理小说。作为正统的纯文学作品,《商道》创下了韩国新千年以来的首个畅销书纪录,共发行300万部,从而不仅在韩国,而且在中国,日本,新加坡等亚洲国家迅速荣登当时的畅销书榜,在亚洲掀起了“商道”的潮流。2003年8月,世界知识出版社首次在国内推出汉译本以来连续几年都有不错的销售纪录。
     本文以《商道》的汉译为研究对象,从“目的论”的视角尝试对汉译本进行翻译质量评价,目的是通过对翻译实例的考察和分析确定“目的论”在文学作品翻译批评中的适用程度以及其局限性。以往对文学作品的翻译批评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仅限于对误译问题的纠错性分析上。因此,本文结合目前在翻译界广泛热议的“目的论”为切入点,结合优秀韩国文学作品的汉译实例,试图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并重的角度进行翻译批评性研究。
     论文的主要结果是“目的论”给翻译的一些变体,如编译方法等以正当的地位,使翻译批评从宏观的角度再到微观的顺序进行,弥补了现有翻译标准理论的不足,但因“目的论”缺乏具体的操作理论仍要与其他理论相结合来研究翻译批评问题。通过以“目的论”为主要视角的考察,《商道》汉译本是一部比较充分反映翻译行为目的的翻译作品,它作为独立于原作的新的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和可读性。而在对原文的翻译中存在语用、文化、语言层面的误译,这使得译文缺乏文本内的连贯性,违反了“目的论”的“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因此,《商道》汉译本不能成为翻译佳品。
引文
1 #12
    2 金长善(2006),“20世纪后半期韩国文学译介在中国”,《世界文学评论》
    3 #12
    4 #12
    5 赵莉(2006:15),“韩国文学翻译三十年(1976-2006)”,《外国文学动态》
    6 《菊花香》,南海出版公司,2002.7
    7 #12
    8 朱自奋,“《菊花香》使人误会了韩国当代小说”,《文汇读书周报》2003.8.27
    9 #12
    10 卞建华·崔永禄(2006),“功能主义目的论在中国的引进、应用与研究(1987-2005)”,《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11 文军·高晓鹰(2003),“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外语与外语教学》
    文军·高晓鹰(2003),“归化异化,各具一格-从功能翻译理论角度评价《飘》的两种译本”,《中国翻译》
    12 陈刚·胡维佳(2004),“功能翻译理论适合文学翻译吗?-兼析《红楼梦》咏蟹诗译文及语言学派批评”,《外语与外语教学》
    13 周志莲(2007),“从《洛丽塔》译本看目的论的局限性”,《怀化学院学报》
    14 范敏(2007),“目的论对《红楼梦》中谚语翻译的启示”,《红楼梦学刊》
    15 徐菊(2008),“从目的论看小说章节标题的翻译-以《嘉莉妹妹》为例”,《作家》
    16 刘欢(2008),“从目的论看林语堂翻译《吾国与吾民》”,《文教资料》
    17 施扬(2005),“魂归东方-论当代韩国作家崔仁浩的小说《商道》”,《当代外国文学》
    18 孙文娟(2006),“道在人间-简评韩国小说《商道》”,《山东文学》
    19 #12
    20 #12
    21 卢树(1997),“论翻译标准的具体化”,《四川外语学院学报(重庆)》
    22 彭春艳(2004),“翻译标准新论-修正辜正坤教授建立的翻译标准系统”,《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3 #12
    24 #12
    25 #12
    26 #12
    27 张美芳(2001),“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翻译中的对等”,《现代外语》(季刊)
    28 司显柱(2002),“语篇翻译再探讨”,《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9 #12
    30 张美芳·黄国文(2002),“语篇语言学与翻译研究”,《中国翻译》
    31 李运兴,《语篇翻译引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pp.17-24
    32 #12
    33 李运兴(2003),“论语篇翻译教学-《英汉语篇翻译》第二版前言”,《中国翻译》
    34 吴义诚(1994),“对翻译等值问题的思考”,《中国翻译》
    35 #12
    36 #12
    37 #12
    38 #12
    39 司显柱(2005),“功能语言学视角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兼评《孔乙己》英译本的翻译质量”,《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40 #12
    41 俞德海(2006),“从动态对等的视角看文化词语的翻译”,《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2 潘珺(2005),“功能对等与交际翻译之交汇点:交际对等”,《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3 #12
    44 吴义诚(1994),“对翻译等值问题的思考”,《中国翻译》
    45 #12
    46 范敏,(?).
    47 #12
    48 #12
    张美芳,王克菲等译.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pp.35-40
    49 周锰珍.“目的论”与“信达雅”--中西方两种译论的比较[J]《学术论坛》2007年(8)PP.154-158
    50 张锦兰,“目的论与翻译方法”,《中国科技翻译》2004年第17卷1期pp.35-37
    51 薛金凤(2008),“翻译目的论述评”,《华章》
    52 周志莲,(?).
    53 范祥涛·刘全福(2002),“论翻译选择的目的性”,《中国翻译》
    54 郜元宝(2005),“近十年中国文学与宗教关系略考”,《作家》
    55 张桃洲(2004),“宗教因素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三种表现形态-以许地山、无名氏和张承志作品为中心”,《社会科学研究》
    56 谭桂林(1999),“宗教文化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求索》
    57 葛兆光(1997),“难得舍弃,也难得归依”,《东方文化》
    58 阿城(?)《棋王》(?)张炜(?)《古船》
    59 张承志(?)《心灵史》
    60 陈忠实(?)《白鹿原》
    61 北村(?)《愤怒》
    62 #12
    63 #12
    70 姜蓉(2008),“目的论对翻译过程的描述及其意义”,《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71(?)(2000:69,71)
    72 #12
    76 #12
    77 #12
    78 #12
    79 #12
    80 #12
    81 李昌龍,“文学作品 翻译论”,人文科学论叢[(?)19(?),1987]
    85 #12
    86 #12
    87 吕家林(1995),“谈‘兮'字”,《贵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季刊)
    88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89 #12
    90 张锦兰(2004),“目的论与翻译方法”,《中国科技翻译》
    91 陈小慰(1998),“从文化接受角度试析《首席》英译本的得与失”,《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92 张志强(2002),“双语词典中的‘文化词语'释义”,《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93 孙致礼(2003),“再谈文学翻译的策略问题”,《中国翻译》
    94 #12
    95 #12
    96 #12
    97 #12
    98 #12
    99(nord1997:74)
    100 陶友兰(2006),“翻译目的论观照下的英汉汉英翻译教材建设”,《外语界》
    [1]#12
    [2]王宜胜 等译《商道》,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8月
    [1]王涛.编译标准初探[J].上海科技翻译,2000,(4)
    [2]刘丽芬,黄忠廉.编译的基本原则-变译方法研究[J].中国科技翻译,2001,14(1)
    [3]黄忠廉.变译的七种变通手法[J].外语学刊,2002,(1)
    [4]张美芳.编译的理论与实践-用功能翻译理论分析编译实例[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20(2)
    [5]田传茂.编译方法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27(4)
    [6]刘树森.编译:外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应当掌握的一种能力[J].中国翻译,1993,(3)
    [7]许明武.编译研究概说[J].中国翻译,1998,(6)
    [8]魏晋慧.浅谈编译[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2)
    [9]金长善.20世纪后半期韩国文学译介在中国[J].世界文学评论,2006
    [10]赵莉.韩国文学翻译三十年(1976-2006)[J].外国文学动态,2006
    [11]文军,高晓鹰.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1)
    [12]文军,高晓鹰.归化异化,各具一格--从功能翻译理论角度评价《飘》的两种译本[J].中国翻译,2003,24(5)
    [13]杨自俭.简论翻译批评--《文学翻译批评论稿》序[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29(1)
    [14]仲伟合,钟钰.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J].中国翻译,1999,(3)
    [15]范祥涛,刘全福.论翻译选择的目的性[J].中国翻译,2002,(6)
    [16]李运兴.论语篇翻译教学--《英汉语篇翻译》第二版前言[J].中国翻译,2003,24(4)
    [17]吴义诚.对翻译等值问题的思考[J].中国翻译,1994,(1)
    [18]陈小慰.翻译功能理论的启示--对某些翻译方法的新思考[J].中国翻 译,2000,(4)
    [19]陈小慰.从文化接受角度试析《首席》英译本的得与失[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8,(1):79-84.
    [20]司显柱.功能语言学视角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兼评《孔乙己》英译本的翻译质量[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28(5)
    [21]袁锦翔.略谈篇章翻译与英汉篇章结构对比[J].中国翻译,1994
    [22]张美芳.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翻译中的对等[J].现代外语,2001,24(1)
    [23]司显柱.语篇翻译再探讨[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3)
    [24]张美芳,黄国文.语篇语言学与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2,23(3)
    [25]俞德海.从动态对等的视角看文化词语的翻译[J].宁德师专学报,2006,(4)
    [26]潘珺.功能对等与交际翻译之交汇点:交际对等[J].江苏大学学报,2005,7(5)
    [27]徐亚丽.文化词语的翻译策略[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7,3(1)
    [28]孙致礼.再谈文学翻译的策略问题[J].中国翻译,2003,(1)
    [29]王舫.浅谈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学翻译策略[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7,(4)
    [30]孙姣夏.翻译标准浅说[J].榆林学院学报,2004,14(2)
    [31]彭春艳.翻译标准新论--修正辜正坤教授建立的翻译标准系统[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24(5)
    [32]薄振杰,孙迎春.国内关联翻译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9)
    [33]叶定国.论翻译标准的多元性[J].郑州大学学报,1999,32(2)
    [34]卢树.论翻译标准的具体化[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7(3)
    [35]金春笙.论翻译的目的与效果--读汉诗英译随感[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14(4)
    [36]张南峰.走出死胡同,建立翻译学[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5,(3):1-3.
    [37]李延林,伍先禄.谈翻译中的风格问题[J].语言与翻译(汉文),2003,(1)
    [38]王碧.翻译批评标准--从翻译标准与翻译批评标准的差异说起[J].现代语文,2007,(6)
    [39]翁凤翔.翻译批评标准意义的新视角[J].上海翻译,2005,翻译学词典与翻译理论专辑
    [40]陈刚,胡维佳.功能翻译理论适合文学翻译吗?--兼析《红楼梦》咏蟹诗译文及语言学派批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2)
    [41]庄恩平,章琦.评论异化翻译的跨文化价值[J].上海翻译,2007,(1)
    [42]郜元宝.近十年中国文学与宗教关系略考[J].作家,2005,(5):26-27.
    [43]张桃洲.宗教因素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三种表现形态--以许地山、无名氏和张承志作品为中心[J].社会科学研究,2004,(3):135-140.
    [44]谭桂林.宗教文化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J].求索,1999,(1):26-39.
    [45]葛兆光.难得舍弃,也难得归依[J].东方文化,1997,(7)
    [46]徐菊.从目的论看小说章节标题的翻译--以《嘉莉妹妹》为例[J].作家,2008,(5):180-181.
    [47]刘欢.从目的论看林语堂翻译《吾国与吾民》[J].文教资料,2008,6(2):21-22.
    [48]杨敏.功能目的论下:译者在翻译富含文化词语中角色[J].时代文学,2008(9):63-64.
    [49]薛金凤.翻译目的论述评[J].华章,2008:62-63.
    [50]姜蓉.目的论对翻译过程的描述及其意义[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10):249-252.
    [51]范敏.目的论对《红楼梦》中谚语翻译的启示[J].红楼梦学刊,2007(2):187-201.
    [52]曹明伦.文本目的-译者的翻译目的--兼评德国功能派的目的论和意大利谚语“翻译即叛逆”[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14(4)
    [53]周志莲.从《洛丽塔》译本看目的论的局限性[J].怀化学院学报,2007,26(8):86-88.
    [54]张锦兰.目的论与翻译方法[J].中国科技翻译,2004,17(1):35-37.
    [55]周锰珍.“目的论”与“信达雅”--中西方两种译论的比较[J].学术论坛,2007(8):154-158.
    [56]施扬.魂归东方-论当代韩国作家崔仁浩的小说《商道》[J].当代外国文学,2005
    [57]张琦.中韩文化对比及韩译中时文化因素的处理[J].比较文化研究,2005,9(2)
    [58]崔雄权,金一.韩国小说在中国的传播与研究[J].东疆学刊,1999,16(4)
    [59]吕家林.谈‘兮'字[J].贵阳师专学报,1995,(4)
    [60]孙文娟.道在人间-简评韩国小说《商道》[J].山东文学,2006
    [61]汤(竹)君.译本批评的方法[J].外语教学,2006,27(1)
    [62]#12
    [63]潘平亮.翻译目的论及其文本意识的弱化倾向[J].上海翻译,2006,(1):13-17.
    [64]李慧坤.由源文到译文--简述汉斯.费尔梅的“翻译目的论”[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3,5(增刊):113-114.
    [65]陶友兰.翻译目的论观照下的英汉汉英翻译教材建设[J].外语界,2006,(5):33-39.
    [66]卞建华,崔永禄.功能主义目的论在中国的引进、应用与研究(1987-2005)[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29(5):82-87.
    [67]彭长江.翻译标准多,何以断是非[J].外国语,2000,(5):62-69
    [68]张志强.双语词典中的“文化词语”释义[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18(1):123-124
    [69]王祥兵.论《时代》周刊中国报道文章对汉语文化词语的翻译[J].上海科技翻译,2002,(2):19-22
    [70]王焕池.特定文化词语与《浮生六记》译本[J].外语学刊,2004,(2):104-106
    [71]胡兆云.中英美四大政法文化词语系统与对应翻译策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9)
    [72]王小凤.文化语境顺应与文学翻译批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8):41-44.
    [73]申丹.从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分看如何避免批评理论中的片面性[J].国外文学,1998(2):3-8.
    [74]王云桥.谈段落作为语篇翻译的操作单位[J].中国翻译,1998(5):41-43.
    [1]张美芳,王克菲等译.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35-40
    [2]张美芳.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3]张南峰.中西译学批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杨自俭.翻译新论[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12-13;622-623;630-631.
    [5]金堤.等效翻译探索[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6]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7]李运兴.语篇翻译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8]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9]许钧.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M].译林出版社,2001
    [10]许钧.译事探索与译学思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11]许钧.翻译论[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12]杨晓荣.翻译批评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13]王宏印.文学翻译批评论稿[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14]吕俊,侯向群.翻译学-一个建构主义的视角[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15]黄忠廉.翻译变体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1]朱自奋.《菊花香》使人误会了韩国当代小说[N].文汇读书周报,2003,8(27)
    [1]#12
    [2]#12
    [3]#12
    [4]#12
    [5]#12
    [6]#12
    [7]#12
    [8]#12
    [9]#12
    [10]李昌龍(1987),“文学作品 翻译论,”人文科学论叢,19
    [11]#12
    [12]#12
    [13]#12
    [14]#12
    [15]#12
    [16]#12
    [17]#12
    [1]#12
    [2]#12
    [3]#12
    [4]#12
    [1]李龍海.中韓翻译教程(韓文)[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
    [1]#12
    [2]#12
    [3]http://hanshi.co.kr/gicho.htm
    [4]#12
    [5]http://www.cctv.com/culture/special/C14779/20051014/102180.shtml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