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早商文化对山西地区的文化传播与影响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对商文化的研究历来都是学界关注的热点,特别是近几年来,商文化起源研究、商文化与周边相邻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关系问题等受到了广大学者的关注。关于商文化北渐的问题,也有学者作了深入研究,但大多是从夏商周这个大的时间跨度内对其作宏观的分析。本文将时间的角度锁定在早商时代,将北渐的空间范围控制在山西地区,结合近些年来新发现的考古资料以及最新的研究成果,来深入分析早商文化对山西地区的文化传播与影响。
     全文共分六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对商文化、商文化的分期、早商文化、山西地区等概念进行阐释与界定;简要回顾了目前学术界对本课题的研究概况;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部分是山西地区早商时代文化的确定。对山西地区早商时代典型考古学遗存的性质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总结了山西地区早商文化的主要特征,并细分出同时期山西地区的其它两种考古学文化——白燕文化和朱开沟文化,对其进行了详细地介绍。
     第三部分为早商文化对山西地区的传播。通过对山西地区主要早商文化遗址起始年代的分析,在中原地区二里岗期商文化分期的基础上,将山西地区早商文化划分为山西地区早商文化一期、二期和三期,其大致时间分别相当于二里岗二期、三期、四期时段,从而得出中原地区早商文化在二里岗二期阶段传入山西地区。根据山西地区文化分布面貌以及地理特征将其划分为晋西南、晋东南、晋中南、晋中、晋东北、晋西北等六区,早商文化在山西地区的传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其传播的区域包括今山西地区的晋西南、晋东南、晋中南、晋中、晋西北等大部分地区。
     第四部分是早商文化对山西地区的影响。通过文化因素法,得知白燕文化和朱开沟文化是一支不同于二里岗期商文化的考古学文化,但两种考古学文化吸收了早商文化的部分文化因素。显然,白燕文化和朱开沟文化受到了中原地区早商文化的积极影响。
     第五部分是早商文化对山西地区传播与影响的路线及形成原因。依据考古、自然地理、文献与甲骨卜辞等资料,文章认为自然环境、战争扩张等是早商文化向山西地区传播的主要原因,早商时代传播路线主要有三条:一是从伊洛地区到豫西三门峡—运城盆地—临汾盆地—晋中地区—晋西北地区;二是从济源经邵原—垣曲商城—运城盆地—临汾盆地—晋中地区—晋西北地区,这是早商时代最重要的一条通道;三是由焦作—晋城—晋东南盆地—晋中地区—晋西北地区,形成了晚商文化时期的另一条传播路线,这与早商文化晚期商文化重心北移有着很大关系。
     第六部分是结语。对全文总结、概括。
The research on the Shang culture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the attention. E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rigin of Shang culture and the new discovery archaeological culture has attracted the majority of the scholars. As to the issue of the Shang culture northward, scholars had made in-depth study, but mostly from a large time span of Xia,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for macro-analysis. In this paper try to find th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influence of the early Shang culture on the Shanxi province.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six sections. The first part is an introduction. It will make a definition of the relevant concepts, such as Shang culture, the staging of Shang culture, the early culture in Shanxi province and a brief review of current academic research on the topic;and introduce the research methods, purpose and meaning.
     The second part is about the early Shang culture in Shanxi province. Firstly, it start to analyse the archaeological remains in the early Shang times in Shanxi province; Secondly, it summarized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early Shang culture in Shanxi province, and also subdivided into two other areas of archaeology of Shanxi culture——Baiyan culture and Zhukaigou culture. Then the author give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m.
     The third part is about the culture communication of the early Shang culture on the Shanxi province. By analyzing of the starting time in the cultural sites in Shanxi, the early Shang culture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three period, which is equivalent to the second, third and fourth period of Erligang culture, and then draw a conclusion that the early Shang culture come to Shanxi at the two period of Erligang culture. According to the distribution of Shanxi regional cultural and geographical features of the face, we can divided Shanxi province into six areas——southwest, southeast, the central south, the central, northeast and north west, which are almost on the effect of the early Shang culture by three periods.
     The fourth part is about the influence of the early Shang culture on the Shanxi province. By the cultural factors, Baiyan culture and Zhukaigou culture are different from the Erligang culture, but the two archaeological cultures absorb some factors of the Shang culture; So, it is clear that Baiyan culture and Zhukaigou culture are both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early Shang culture.
     The fifth part is about the route and the causes of the culture spreading. In author's view, based on archeology, geography literature and turtle shells and bones etc,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was the main causes for the spreading.. There are three lines. First, it had spread from Yiluo region to Sanmenxia-Yuncheng in basin-Linfen and basin-Jinzhong-northwest Shanxi province. Second, culture had spread from Jiyuan by Shaoyuan-yuanqu mall-Yuncheng basin-linfen basin-jinzhong -northwest of Shanxi province, which is the most important channe. Third, it had spread from Jiaozuo-jincheng-jindongnan basin-Jinzhong-northwest of Shanxi province, which is relevant to the northwards of the cultural center of the Shang culture. And the sixth part is the conclusion.
引文
[1]邹衡:《试论夏文化》,《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95-182页。
    [1]考古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第451页。
    [2]李伯谦:《试论夏家店下层文化》,北京大学考古系编《纪念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三十周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170页。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8页。
    [1]张国硕、尤悦:《商文化阶段划分刍议》,《中国文物报》,2008年7月4日,第007版,第4-5页。
    [1]罗彬柯:《小议郑州南关外期商文化——兼评“南关外型”先商文化说》,《中原文物》1982年第2期。
    [1]高煦:《略论二里岗期商文化的分期和商城年代——兼谈其与二里头文化的关系》,《中原文物》1985年第2期。
    [2]安金槐:《关于郑州商代二里岗期陶器的分期问题的再探讨》,《华夏考古》1988年第4期。
    [3]B.G.特里格(陈淳译):《论文化的起源、传播与迁徙》,《文物季刊》1994年第1期第84页。
    [1]何弩:《考古学文化因素分析法与文化因素传播模式论》,《考古与文物》1990年第6期。
    [2]田名利:《考古学文化的传播与迁徙》,《中原文物》2001年第3期。
    [3]张文英:《试论东夷文化在中原地区的传播》,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5月。
    [1]李百勤:《山西平陆前庄商代遗址清理简报》,《文物季刊》1994年第4期。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夏县东下冯》,文物出版社,1988年。
    [3]a、中国历史博物馆、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垣曲县博物馆编:《垣曲商城1985—1986年度勘察报告》,科学出版社,1996年。b、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1988~1989年山西垣曲古城南关商代城址发掘简报》,《文物》1997年第10期。c、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1991~1992年山西垣曲商城发掘简报》,《文物》1997年第12期。
    [4]解希恭:《光社遗址调查试掘简报》,《文物》1962年4、5合期。
    [5]高礼群:《太原市南部许坦村发现石棺墓葬群》,《考古》1962年9月。
    [6]晋中考古队:《山西太谷白燕遗址第一地点发掘简报》,《文物》1989年第3期。
    [7]a.晋中考古队:《山西汾阳孝义两县考古调查和杏花村遗址的发掘》《文物》1989年第4期。b.晋中考古队:《山西娄烦、离石、柳林三县考古调查》,《文物》1989年第4期。c.国家文物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学系:《晋中考古》,文物出版社,1998年。
    [8]忻州考古队:《山西忻州市游邀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9年第4期。
    [9]赵菊梅:《晋陕高原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格局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4月。
    [1]中国历史博物馆、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垣曲县博物馆:《垣曲商城1985—1986年度勘察报告》,科学出版社,1996年。
    [2]薛新民、宋建忠:《山西垣曲县宁家坡遗址发掘纪要》,《华夏考古》2004年第2期。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夏县东下冯》,文物出版社,1988年。
    [4]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夏县博物馆:《山西夏县东阴遗址调查试掘报告》,《考古与文物》2001年第6期。
    [5]李百勤:《山西平陆前庄商代遗址清理简报》,《文物季刊》1994年第4期。
    [6]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国家博物馆考古部、运城市文物局:《山西绛县柳庄夏商遗址发掘报告》,《华夏考古》2010年第2期。
    [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晋南考古调查报告》,《考古学集刊》1989年第6集。
    [8]a.周忠、田建文:《山西侯马市古文化遗址调查报告》,《文物季刊》1992年第1期。b.田建文:《侯马市乔村新石器时代及商周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文物出版社,1990年。
    [9]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襄汾、曲沃、闻喜、侯马三县一市考古调查报告》,《文物季刊》1993年第3期。
    [10]田建文:《山西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汾河湾——丁村文化与晋文化考古学术研究会文集》,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6年版。
    [1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晋南考古调查报告》,《考古学集刊》1989年第6集。
    [12]郭勇:《山西长子县北郊发现商代铜器》,《文物资料丛刊》第三辑,文物出版社,1980年。
    [13]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晋东南工作站:《山西黎城古文化遗址调查报告》,《文物季刊》1998年第4期。
    [14]许伟、杨建华:《山西太谷白燕遗址第一地点发掘简报》,《文物》1989年第3期。
    [15]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榆社台曲遗址发掘》,《三晋考古》第一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16]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系1997年发掘资料。
    [17]侯毅:《山西滹沱河流域考古调查报告》,《山西省考古学论文集(三)》,山西古籍出版社,2000年 11月。
    [1]王连葵:《河套和岱海地区夏商时期文化初探》,《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海洋出版社,1991年第186页。
    [1]中国历史博物馆、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垣曲县博物馆:《19821984年山西垣曲古城东关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6年第6期。
    [2]中国历史博物馆、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垣曲县博物馆:《垣曲商城19851986年度勘察报告》,科学出版社,1996年。
    [1]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1988-1989年山西垣曲古城南关商代城址发掘简报》,《文物》1997年第10期。
    [2]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1991-1992年山西垣曲商城发掘简报》,《文物》1997年第12期。
    [3]王月前、佟伟华:《垣曲商城遗址的发掘与研究——纪念垣曲商城发现20周年》,《考古》2005年第11期。
    [4]张国硕:《从夏族北上晋南看夏族的起源》,《郑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夏县东下冯》,文物出版社,1988年。
    [2]杭侃:《夏县东下冯的圆形建筑浅析》,《中国文物报》1996年6月2日。
    [3]王建华:《东下冯遗址与夏商文化分界》,《殷都学刊》2006年第4期。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夏县东下冯》,文物出版社,1988年。
    [2]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夏县博物馆:《山西夏县东阴遗址调查试掘报告》,《考古与文物》2001年第6期。
    [1]卫斯:《平陆县前庄商代遗址出土文物》,《文物季刊》1992年第1期。
    [2]李百勤:《山西平陆前庄商代遗址清理简报》,《文物季刊》1994年第4期。
    [3]张崇宁:《山西平陆前庄商代遗址分析》,《三代文明研究(一)——1998年河北邢台中国商周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
    [4]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国家博物馆考古部、运城市文物局:《山西绛县柳庄夏商遗址发掘报告》,《华夏考古》2010年第2期。
    [1]侯马市博物馆:《山西省侯马市上北平望遗址调查简报》,《华夏考古》1991年第3期。
    [2]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襄汾、曲沃、闻喜、侯马三县一市考古调查报告》,《文物季刊》1993年第3期。
    [1]唐兰:《从河南郑州出土的商代前期青铜器谈起》,《文物》1973年第7期。
    [1]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晋东南工作站:《山西黎城古文化遗址调查报告》,《文物季刊》1998年第4期。
    [1]胡建、郭宝利、赵曙光:《山西商代考古学文化的若干问题》,《山西省考古学会论文集》(三),山西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252页。
    [1]邹衡:《关于夏商时期北方地区诸邻境文化的初步探讨》,《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233—270页。
    [2]国家文物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学系:《晋中考古》,文物出版社,1998年。
    [3]许伟:《晋中地区西周以前古遗存的编年与谱系》,《文物》1989年第4期。
    [4]宋建忠:《晋中地区夏时期考古遗存研究》,山西省考古学会、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著《山西省考古学会论文集》(二),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5]严志斌:《试析长治小神遗址二里头时期遗存》,《北方文物》1999年第1期。
    [6]晋中考古队:《山西太谷白燕遗址第一地点发掘简报》,《文物》1989年第3期地22—34页。
    [7]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汾阳峪道河遗址调查》,《考古》1983年第11期。
    [8]胡建、郭宝利、赵曙光:《山西商代考古学文化的若干问题》,《山西省考古学会论文集》(三),山西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252页。
    [9]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孝义柳湾煤矿二十九亩地采集的夏时期遗存》,《文物季刊》1994年第1期。
    [10]宋建忠:《晋中地区夏时期考古遗存研究》,山西省考古学会、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著《山西省考古学会论文集》(二),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11]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榆社台曲遗址发掘》,《三晋考古》(第一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1]马升、段沛庭:《山西汾阳县宏寺遗址调查》,《文物季刊》1996年第2期。
    [2]a.晋中考古队:《山西太谷白燕遗址第一地点发掘简报》,《文物》1989年第3期地1一21页。b.晋中考古队:《山西太谷白燕遗址第二、三、四地点发掘简报》,《文物》1989年第3期第22—34页。
    [3]河北省文物工作委员会:《藁城台西商代遗址》,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1]张家口考古队:《蔚县夏商时期考古的主要收获》,《考古与文物》1984年第1期。
    [1]国家文物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学系:《晋中考古》,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64页。
    [2]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朱开沟遗址》,《考古学报》1988年第3期。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1983年秋季河南偃师商城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第10期。
    [1]佟伟华:《商代前期垣曲盆地的统治中心——垣曲商城》,《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8年第1期。
    [2]王月前、佟伟华:《垣曲商城遗址的发掘与研究——纪念垣曲商城发现20周年》,《考古》2005年第11期。
    [1]王睿:《垣曲商城的年代及其相关问题》,《考古》1998年第8期。
    [2]董琦:《垣曲商城遗址始建年代研究》,《中原文物》1997年第2期。
    [3]董琦:《城门磔人——垣曲商城遗址研究之二》,《文物季刊》1997年第1期。
    [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夏县东下冯》,文物出版社,1988年。
    [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夏县东下冯》,文物出版社,1988年。
    [1]程峰:《夏商文化冲突的产物——东下冯、垣曲、府城商城比较研究》,《华夏考古》2005年第4期。
    [2]王建华:《东下冯遗址与夏商文化分界》,《殷都学刊》2006年第4期。
    [3]何毓灵、胡洪琼:《试论早商城址的性质及相互关系》,《殷都学刊》2002年第4期。
    [1]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国家博物馆考古部、运城市文物局:《山西绛县柳庄夏商遗址发掘报告》,《华夏考古》2010年第2期。
    [1]薛新民、宋建忠:《山西垣曲宁家坡遗址发掘纪要》,《华夏考古》2004年第2期。
    [2]侯马市博物馆:《山西省侯马市上北平望遗址调查简报》,《华夏考古》1991年第3期。
    [3]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襄汾、曲沃、闻喜、侯马三县一市考古调查报告》,《文物季刊》1993年第3期。
    [1]晋中考古队:《山西太谷白燕遗址第一地点发掘简报》,《文物》1989年第3期。
    [1]a.王克林:《山西考古工作的回顾与展望》,《山西文物》1986年第1、2期。b.宋建忠:《山西龙山时代考古遗存的类型与分期》,《文物季刊》1993年第2期。c.许伟:《晋中地区西周以前古遗存的编年与谱系》,《文物》1989年第4期。d.杨富斗:《山西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山西省考古学会论文集(二)》,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2]田建文:《山西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汾河湾——丁村文化与晋文化考古学学术研讨会文集》,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6年版。
    [1]秦小丽:《晋西南地区二里头文化到二里岗文化陶器演变研究》,《考古》2006年第2期。
    [1]马保春:《由晋南二里岗期早商文化的分布论其进入、传播》,《中原文物》2004年第6期。
    [1]苏秉琦:《晋文化问题一在晋文化研究会上的发言(要点)》,《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考古寻根记》,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8页。
    [1]刘绪:《东下冯类型及其相关问题》,《中原文物》1992年第2期。
    [2]董琦:《垣曲商城城址始建年代研究》,《中原文物》1997年第2期。
    [3]马保春:《由晋南二里岗期早商文化的分布论起进入传播》,《中原文物》2004年第6期。
    [1]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3]张国硕:《郑州商都文化》,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
    [4]陈旭:《夏商考古》,文物出版社,2001年。
    [5]国家文物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学系:《晋中考古》,文物出版社,1998年。
    [6]邹衡:《试论夏文化》,《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
    [7]考古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
    [8]李伯谦:《试论夏家店下层文化》,北京大学考古系编《纪念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三十周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170页。
    [9]罗彬柯:《小议郑州南关外期商文化——兼评“南关外型”先商文化说》,《中原文物》1982年第2期。
    [10]安金槐:《关于郑州商代二里岗期陶器的分期问题的再探讨》,《华夏考古》1988年第4期。
    [11]解希供:《光社遗址调查试掘简报》,《文物》1962年第4、5合期。
    [12]高礼群:《太原市许坦村发现石棺墓葬群》,《考古》1962年第9期。
    [13]晋中考古队:《山西太谷白燕遗址第一地点发掘简报》,《文物》1989年第3期。
    [14]晋中考古队:《山西汾阳孝义两县考古调查和杏花村遗址的发掘》,《文物》1989年第4期。
    [15]晋中考古队:《山西娄烦、离石、柳林三县考古调查》,《文物》1989年第4期。
    [16]忻州考古队:《山西忻州市游邀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9年第4期。
    [17]赵菊梅:《晋陕高原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格局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4月。
    [18]田建文:《山西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汾河湾——丁村文化与晋文化考古学术研讨会文集》,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6年版。
    [19]王克林:《山西考古工作的回顾与展望》,《山西文物》1986年第1、2期。
    [20]宋建忠:《山西龙山时代考古遗存的类型与分期》,《文物季刊》1993年第2期。
    [21]许伟:《晋中地区西周以前古遗存的编年与谱系》,《文物》1989年第4期。
    [22]杨富斗:《山西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山西省考古学会论文集》(二),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23]李百勤:《山西平陆前庄商代遗址清理简报》,《文物季刊》1994年第4期。
    [24]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国家博物馆考古部、运城市文物局:《山西绛县柳庄夏商遗址发掘报告》,《华夏考古》2010年第2期。
    [25]周忠、田建文:《山西侯马市古文化遗址调查报告》,《文物季刊》1992年第1期。
    [26]田建文:《侯马市乔村新石器时代及商周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文物出版社,1990年。
    [27]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襄汾、曲沃、闻喜、侯马三县一市考古调查报告》,《文物季刊》1993年第3期。
    [28]山西文管会郭勇:《山西长子县北郊发现商代铜器》,《文物资料丛刊》第3辑,文物出版社,1980年。
    [29]中国历史博物馆、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垣曲县博物馆:《1982—1984年山西垣曲古城东关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6年第6期。
    [30]中国历史博物馆、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垣曲县博物馆编:《垣曲商城1985—1986年度勘察报告》,科学出版社,1996年。
    [31]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1988-1989年山西垣曲古城南关商代城址发掘简报》,《文物》1997年第10期。
    [32]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1991-1992年山西垣曲商城发掘简报》,《文物》1997年第12期。
    [33]王月前、佟伟华:《垣曲商城遗址的发掘与研究一纪念垣曲商城发现20周年》,《考古》2005年第11期。
    [34]张国硕:《从夏族北上晋南看夏族的起源》,《郑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
    [3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夏县东下冯》,文物出版社,1988年。
    [36]杭侃:《夏县东下冯的圆形建筑浅析》,《中国文物报》1996年6月2日。
    [37]王建华:《东下冯遗址与夏商文化分界》,《殷都学刊》2006年第4期。
    [38]卫斯:《平陆县前庄商代遗址出土文物》,《文物季刊》1992年第1期。
    [39]张崇宁:《山西平陆前庄商代遗址分析》,《三代文明研究(一)—1998年河北邢台中国商周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
    [40]侯马市博物馆:《山西省侯马市上北平望遗址调查简报》,《华夏考古》1991年第3期。
    [41]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晋东南工作站:《山西黎城古文化遗址调查报告》,《文物季刊》1998年第4期。
    [42]薛新民、宋建忠:《山西垣曲县宁家坡遗址发掘纪要》,《华夏考古》2004年第2期。
    [43]侯毅:《山西滹沱河流域考古调查报告》,《山西省考古学论文集(三)》,山西古籍出版社,2000年11月。
    [44]唐兰:《从河南郑州出土的商代前期青铜器谈起》,《文物》1973年第7期。
    [45]胡建、郭宝利、赵曙光:《山西商代考古学文化的若干问题》,《山西省考古学会论文集(三)》,山西古籍出版社,2000年。
    [46]邹衡:《关于夏商时期北方地区诸邻境文化的初步探讨》,《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第二版),科学出版社。
    [47]宋建忠:《晋中地区夏时期考古遗存研究》,山西省考古学会、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学论文集(二)》,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48]严志斌:《试析长治小神遗址二里头时期遗存》,《北方文物》1999年第1期。
    [49]晋中考古队:《山西太谷白燕遗址第二、三、四地点发掘简报》,《文物》1989年第3期。
    [50]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汾阳峪道河遗址调查》,《考古》1983年第11期。
    [51]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孝义柳湾煤矿二十九亩地采集的夏时期遗存》,《文物季刊》1994年第1期。
    [52]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榆社台曲遗址发掘》,《三晋考古》(第一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53]马升、段沛庭:《山西汾阳县宏寺遗址调查》,《文物季刊》1996年第2期。
    [54]王睿:《垣曲商城的年代及其相关问题》,《考古》1998年第8期。
    [55]董琦:《垣曲商城遗址始建年代研究》,《中原文物》1997年第2期。
    [56]程峰:《夏商文化冲突下的产物—东下冯、垣曲、府城商城比较研究》,《华夏考古》2005年第4期。
    [57]何毓灵、胡洪琼:《试论早商城址的性质及相互关系》,《殷都学刊》2002年第4期。
    [58]董琦:《城门磔人—垣曲商城遗址研究之二》,《文物季刊》1997年第1期。
    [59]秦小丽:《晋西南地区二里头文化到二里岗文化的陶器演变研究》,《考古》2006年第2期。
    [60]徐昭峰、李丽娜:《夏商之际王朝文化北向传播的通道及背景探析》,《中原文物》2009年第5期。
    [61]刘绪:《东下冯类型及其相关问题》,《中原文物》一九九二年第二期。
    [62]马保春:《由晋南二里岗期早商文化的分布论其进入、传播》,《中原文物》2004年第6期。
    [63]陈朝云:《中原商文化的北渐及商王朝势力的北向拓展》,《华夏考古》2008年第1期。
    [64]韩金秋:《夏商西周时期中原文化中的北方文化因素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6月。
    [65]周书灿:《商代对晋南地区的经营》,《晋阳学刊》2008年第6期。
    [66]蒋刚:《夏商西周文化队其西方和北方地区文化渗透的方向性与层级性》,《考古》2008年第12期。
    [67]杨建华、赵菊梅:《晋中地区与晋陕高原及中原文化的关系》,见杨建华、蒋刚主编《公元前2千纪的晋陕高原与燕山南北》,科学出版社,2008年。
    [69]蒋刚:《太行山两翼北方青铜文化的演进及其与夏商西周文化的互动》,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6月。
    [70]蒋刚:《论白燕文化及其相关问题》,《考古与文物》2009年第5期。
    [71]张国硕、尤悦:《商文化阶段划分刍议》,《中国文物报》2008年7月4日第007版。
    [72]穆洁:《商代甲骨卜辞中所见山西地区重要方国考》,《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增刊。
    [73]张忠培、朱延平、乔梁:《晋陕高原及关中地区商代考古学文化结构分析》,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
    [7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晋南考古调查报告》,《考古学集刊》,1989年第6集。
    [75]张文君、高青山:《晋西南三县市古文化遗址的调查》,《考古与文物》1987年第4期第3—16页。
    [76]张国维:《山西闻喜古文化遗址调查简报》,《考古》1990年第3期。
    [77]侯马市博物馆:《山西侯马市古文化遗址调查报告》,《文物季刊》1992年第1期。
    [78]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晋西南地区新石器时代和商代遗址的调查与发掘》,《考古》1962年第9期。
    [79]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朱开沟遗址》,《考古学报》1988年第3期。
    [80]武俊华:《晋南商时期考古遗存的相关问题》,《沧桑》2010年第2期。
    [81]吕智荣:《鬼方文化及相关问题初探》,《文博》1990年第1期。
    [82]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晋东南工作站:《山西长治小神村遗址》,《考古》1988年第7期。
    [83]种建荣:《关于考古学“文化因素分析方法”的几点思考》,《唐都学刊》2008年5月第24卷第3期。
    [84]张玲:《文化因素分析法解析——以楚文化考古学研究为例》,《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
    [85]段宏振:《关于早商文化的起始年代及形成问题》,《三代文明研究(一)》,1998年河北邢台中国商周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
    [86]林法:《商文化青铜器与北方地区青铜器关系之再研究》,《考古学文化论集》(一),文物出版社,1987年。
    [87]张庆捷:《山西考古工作的世纪回顾与展望》,《考古》2002年第4期。
    [88]宋叶:《殷商疆域研究》,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6月。
    [89]李雪山:《商代封国方国及其制度研究》,郑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4月。
    [90]李维明:《论“白家庄期”商文化》,《中原文物》2001年第1期。
    [91]王惠德:《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发现与研究》,《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1卷第5期。
    [92]安金槐:《对郑州商代二里岗期青铜容器分期问题的初步探讨》,《中原文物》1992年第3期。
    [93]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夏县博物馆《山西夏县东阴遗址调查试掘报告》,《考古与文物》2001年第6期。
    [94]韩香花:《小双桥与郑州商城遗址白家庄期商文化的比较》,《中国历史文物》2010年第2期。
    [95]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郑州二里岗》,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科学出版社,1959年。
    [96]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第一队:《郑州白家庄遗址发掘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4期。
    [97]田名利:《考古学文化的传播与迁徙》,《中原文物》2001年第3期。
    [98]张文英:《试论东夷文化在中原地区的传播》,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5月。
    [99]何弩:《考古学文化因素分析法与文化因素传播模式论》,《考古与文物》1990年第6期。
    [100]B.G.特里格(陈淳译):《论文化的起源、传播与迁徙》,《文物季刊》1994年第1期。
    [101]河北省文物工作委员会:《藁城台西商代遗址》,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102]张家口考古队:《蔚县夏商时期考古的主要收获》,《考古与文物》1984年第1期。
    [103]王连葵:《河套和岱海地区夏商时期文化初探》,《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 海洋出版社,1991年。
    [104]苏秉琦:《晋文化问题——在晋文化研究会上的发言(要点)》,《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考古寻根记》,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
    [105]张国硕:《夏商周考古讲义》(未发表)。
    [106]张国硕:《文明起源与夏商周文明研究》,科学出版社,2004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