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酒、酒器与传统文化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物质生产既是精神世界的源头,又是精神文明的参与者,由此形成兼具物质与精神双重特性的文化现象,酒文化便是一例。酒及酒器为古人于物质生产中创造出来后,就渗入民俗、文学等精神领域当中,创造出褒贬利弊、功过毁誉、善恶并举、雅俗共见的“酒文化”,并随着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对国家和社会有相当的影响。既往有关酒文化的研究偏于片面,本文冀从传统文化的历史进程出发全方位考察中国酒文化,综合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层面酒文化的发展概况,阐明酒文化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本文分以下章节进行阐述:绪论部分介绍选题动机和综合研究酒文化的意义,而后对酒文化研究历史作一回述,并对史料来源及酒文化的概念等问题略加诠释。第二章主要叙述酒的起源及其发展概况。首先从人物、神话、谷物及动物等方面论述酒的起源,说明酿酒技术的掌握是人类生产劳动的结果;其次分时代叙述中国古代酿酒技术的发展,指出曲蘖酿酒法是中国古代酒文化的一个重要成果;再次对中国古代酒政作一历史回顾,旨在探讨酒在国家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第三章着重从名酒、药酒与酒器等方面阐述中国古代物质酒文化。在名酒方面分浓香、酱香、清香、米香诸类介绍中国古代名酒;随后将药酒的历史、种类、功能及饮用禁忌等方面论述中国古代药酒的应用;最后从酒器的历史、分类及酒器礼仪文化等方面全面阐述中国古代酒器文化的发达。第四章突出论述民俗、文学及酒令等反映精神酒文化的内容。首先分习俗酒、民俗酒等方面说明民俗与酒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说明酒对人们生活习俗的影响;其次从诗歌、小说等方面论述文学与酒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说明酒对人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最后,通过对古代各种酒令的叙述,体现酒文化增添生活色彩的娱乐功能。第五章在总结古代中国酒文化的灿烂辉煌后,对如何弘扬酒文化提几点意见。
     在研究过程中,本人尽量捕捉散存于笔记小说、书画中有关酒文化的相关史料,并广泛收集有关的考古及实物资料,力图通过文献与实物的比较参照而有所发现。但由于涉及的时间长、范围广、层面多,相关材料的缺乏仍然是本论文面临的最大困难,且囿于才学识见,在写作过程中难免挂一漏万,冀望日后能逐步完善。
Material production is the source of the spiritual world,but also a spiritual participant,which gives rise to a cultural phenomenon,that has the character of both material and spirit.The culture of wine is a typical instance.After being created,wine and wineset has been revolved in folk-custom,literature,etc,generating the wine culture,which is increasing prosperous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The former study of wine culture was somewhat not conprehensive,thus, the aim of writing up this paper is to analyze,I could mean from all aspects,the culture of wine in ancient China,to discuss the issue from different periods,different distincts & different level of the growth wine culture,so as to illustrate the key position of wine culture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is paper is made up of the following parts:Preface Contexts(Chapter 2,3&4) and Summary(Chapter 5).The prologue reveals the motivation of choosing this topic an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Also,the first part explains the origin of some historical datum and certain concept of wine-culture.The second part mainly discuss the origin of wine and how it has developed.A threshold point is that,discussing the origin of wine from the views of characters,tales,grains and animals,proves that mastering the method of wine making is the resultof human labors.Then pursue the wine-making and liquor policy history in different time period.The main content of the third chapter is about the substance civilization of wine,which can be explained from the aspects of famous vintage,medical wine and excessive stoup.After this chapter,you can find that the civilization of wine in anciet China was so upgrowth.Following the third chapter is something about the spiritual civilization of wine,which could be illuminated in the literature,the convention and the drinking games.From the literature we can concluded that the wine had a deeply impact on people's values. Through the convention we know that the wet goods which was so important in people's life run through the history,and that drinking games serves as an important role in entertainment in anciet times.In the end,it is a sum-up of the culture of the drink in ancient China and some advice for how to developing the culture of wine in the future.
     During the process of my research,I tried pretty hard to catch the fragmentary material,which is related to the culture of wine,like the history data from notes, arecdotes,paintings,and at the same time,compared those datum with practicality in order to find something special & new.However,as this paper has covered such a long period of history,it's rather difficult for me to collect all relavert stuff,especially things before Ming Dynasty.I have tried my best to describe and explain "wine culture" by the use of various analyses,but it's for sure that there're still a few weak points in my paper.It's my sincere hope that I could improve that later.
引文
[1]黄清连:《中国酒与文化》,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出版,1999年,第3页.
    [2]杨维杰编:《皇帝内经素问译解》·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乐群出版公司.1978年,第113页.
    [1]罗焕光:《概说中国酒文明发展》,2002年,第14页。
    [2]万国光:《中国的酒》,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3页。
    [3]《笔记小说大观》(4编),台湾新兴书局有限公司,1984年,第671页。
    [4]高诱注:《吕氏春秋》,艺文印书馆,1967年10月,第597页。
    [5]刘向:《战国策》卷23,《丛书集成新编》(109),新文丰出版公司,1991年,第744页。
    [1]孔鲋:《孔丛子》,《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695)·儒家类,台湾商务印书馆,第307页.
    [2]刘向;《战国策》·魏二,《丛书集成新编》(109),新文丰出版社,1991年,第744页.
    [3]袁立泽:《饮酒史话》,国家出版社,2003年,第19页.
    [4]高海夫等主编:《中国文学总欣赏·古诗新赏7》,地球出版社,1997年,第17页。
    [1]吴兆洛、刘奕云:《杜康造酒醉刘伶》,载阜阳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印:《民间故事选》。
    [2]罗焕光:《概说中国酒文明发展》,2002年,第15页。
    [3]段玉裁:《断句套印本说文解字注》,汉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80年,第189页。
    [4][宋]窦革:《酒谱》,四库全书卷一百十五(子部二十五)。
    [1]《晋书·天文志》,中华书局,1959年,第82页。
    [2]《山海经》,《四部丛刊初偏·子部》(027),第51页.
    [3]《笔记小说大观》(13编),《神异经》,台湾新兴书局有限公司。1984年,第36页。
    [4]袁立泽:《饮酒史话》,国家出版社,2003年,第24页。
    [5]《笔记小说大观》(13编),《神异经》,台湾新兴书局有限公司,1984年,第35页。
    [6]田明扬:《酒史与酒诗》,长春树书坊,1984年,第132页。
    [1]《左传》,《十三经注琉》(6),艺文印书馆,1987年,第152页。
    [1]庄华峰:《中国社会生活史》,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6页。
    [2][明]李日华:《篷栊夜话》,齐鲁书社,1996年,第118页。
    [3]徐珂:《清椑类钞》饮食类,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年。
    [4][滑]李调元:《粤东笔记》,会文堂,1915年,第28页。
    [1]丁原植:《淮南子与文子考辨》,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1999年,第1999页。
    [1]《礼记·礼运》,《十三经注疏》(5),艺文印书馆,2001年,第416页。
    [1]周文顺、徐宁生:《河洛文化》,五洲传播出版社,1998年,第358页。
    [2]袁立泽:《饮酒史话》,国家出版社,2003年,第35页。
    [1]段玉裁注:《断句套印本说文解字注》,汉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80年,第754页。
    [2]《尚书·说命》(下),《十三经注疏》(1),艺文印书馆,2001年,第142页。
    [3]黄世堂、晏政风:《春俗大观》,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0页。
    [1]《周礼·内司服》,《十三经注疏》(3),艺文印书馆,2001年,第135页。
    [2]《礼记·月令》,《十三经注疏》(5),艺文印书馆,2001年,第286页。
    [3]《周礼·酒正》,《十三经注疏》(3),艺文印书馆,2001年,第76页。
    [1]徐文苑:《中国饮食文化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71页。
    [2]《左传》,《十三经注疏》(6),艺文印书馆,2001年,第597页.
    [1]袁立泽:《饮酒史话》,国家出版社,2003年,第42页。
    [2]《汉书·食货志》卷24,中华书局,1959年,第306页。
    [3]李如森:《汉代丧葬礼俗》,沈阳出版社,2003年,第102页。
    [4]贾思勰:《齐民要术·笨曲饼酒》,《笔记小说大观》(5编),新兴书局,1984年,第959页.
    [1]魏明孔:《中国手工业经济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50页。
    [2]贾思勰:《齐民要术》,《笔记小说大观》(5编),新兴书局,1984年,第947页.
    [3]贾思勰:《齐民要术》,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七卷.
    [1]缪启愉、缪桂龙:《齐民要术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528页.
    [2]贾思勰:《齐民要术·造神曲并酒》,《笔记小说大观》(5编),新兴书局,1984年,第954页。
    [3]林正秋:《浙江经济文化史研究》,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44页。
    [1][宋]朱肪:《北山酒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150)谱录类,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827页.
    [2][宋]朱肪:《北山酒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150)谱录类,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822页.
    [3][宋]朱肪:《北山酒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150)潜录类,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830页.
    [4]袁立泽:《饮酒史话》,国家出版社,2003年,第49页.
    [1]刘向:《战国策·魏二》,《丛书集成新编》(109),新文丰出版社,第744页。
    [1]刘向:《新序·刺奢》,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35页.
    [1]《左传·成公十三年》,《十三经注疏》(6),艺文印书馆,第459页。
    [2]《周礼》,《十三经注疏》(3),艺文印书馆,第512页。
    [1]《周礼》.《十三经注疏》(3),艺文印书馆,第318页。
    [2]《周礼》,《十三经注琉》(3),艺文印书馆,第15页.
    [3]商业部商业经济研究所:《中国的酒类专卖》,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年,第8页。
    [4]邱浚:《大学衍义补》卷三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18)儒家类,台湾商务印书馆,第385页。
    [5]刘向:《新序·刺奢》,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36年,第36页。
    [6]《韩非子》第六卷·外储说,《四部丛书》(初编)子部,第68页。
    [7]《史记》·刺客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640页.
    [1]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十七·征榷考,新兴书局,1963年,第208页。
    [2]《汉书》文帝本记,中华书局,1959年,第68页。
    [3]《后汉书》和帝记,中华书局,1959年,第68页。
    [1]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十七·征榷考四,新兴书局,1963年,第216页.
    [2]《汉书》·武帝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第217页.
    [3]商业部商业经济研究所:《中国的酒类专卖》,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年,第二章。
    [4]《盐铁论·本议》,《四部丛刊》(初编子部019),第.3页.
    [1]《汉书》昭帝本记,中华书局,1959年,第65页。
    [2]《后汉书》孔融,中华书局,1959,第592页。
    [3]欧阳询:《艺文类聚》卷72·食物部,《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193)类书类,台湾商务印书馆,第527页.
    [4]《清朝文献通考》征榷考,新兴书局,1963年,第5111页。
    [5]陈寿:《三国志》蜀志·简雍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154页。
    [6]陈寿:《三国志》吴志·顾雍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318页。
    [1]《晋书》卷七十八·孔严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530页。
    [2]《晋书》卷八十八·庾衮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530页。
    [3]《宋书》建平王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476页。
    [1]《晋书》载记第五,中华书局,1959年.第701页。
    [2]《魏书》刑罚志,中华书局,1959年,第734页.
    [3]《魏书》烈女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982页。
    [4][后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四部丛刊》三编,史部(060),第9页。
    [1]《隋书》志19·食货,中华书局,1959年,第178页。
    [2]《新唐书》卷54·食货四,中华书局,1959年,第370页。
    [3]《北宋版通典》,日本汲谷书院,1980年,第326页。
    [4]《新唐书》卷54·食货四,中华书局,1959年,第370页。
    [5]《新唐书》卷54·食货四,中华书局,1959年,第370页。
    [6]《新唐书》卷54·食货四,中华书局,1959年,第370页.
    [7]《旧唐书》本纪12·德宗上,中华书局,1959年,第109页。
    [8]《新唐书》卷54·食货四,中华书局,1959年,第370页。
    [9]《旧唐书》志29·食货下,中华书局,1959年,第555页。
    [1]《新唐书》卷54·食货四,中华书局,1959年,第370页。
    [2]《新唐书》卷54·食货四,中华书局,1959年,第370页。
    [3]《新唐书》卷54·食货四,中华书局,1959年,第370页。
    [4]马端临:《文献通考》卷17征榷考,《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368)政书类,台湾商务印书馆,第381页。
    [5]《旧五代史》卷146,志八·食货,中华书局,1959年,第502页。
    [1]《宋史》卷185,志138·食货下七,中华书局,1959年,第1113页。
    [2]商业部商业经济研究所:《中国的酒类专卖》,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年,第五章.
    [3]吴莘兆,《中国税制史》,商务印书馆出版,1937年,第六章。
    [4]商业部商业经济研究所:《中国的酒类专卖》,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年,第五章。
    [1]《宋史》卷374,列传133,中华书局,1959年,第2750页.
    [2]《宋史》卷138,食货下七,中华书局,1959年,第1178页。
    [3]《宋史》卷185,志138·食货下七,中华书局,1959年,第1175页。
    [4]《宋史》卷185,志138·食货下七,中华书局,1959年,第1174页。
    [1]《明史》食货,中华书局,1959年,第533页。
    [2]商业部商业经济研究所:《中国的酒类专卖》,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年,第七章。
    [1]商业部商业经济研究所:《中国的酒类专卖》,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年,第135页.
    [2]方苞:《请定经制札子》。
    [1]《汉书·食货志》,中华书局,1959年,第306页。
    [2]《晋书》卷78·孔群,中华书局,1959年,第530页.
    [3]嵇含:《南方草木状·草曲》,《丛书集成新编》(44),新文丰出版社,1984年,第2页.
    [4]崔敦礼、李衡:《金楼子》,《笔记小说大观4编》,新兴书局,1984年,第1017页.
    [1]《中国方至丛书·浙江省绍兴县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37年,第351页。
    [2]《丛书集成新编》(30),《随缘食单》,新文丰出版社,1984年,第201页.
    [3]李汝珍:《镜花缘》第96回,大东书局,1963年,第266页。
    [4]徐珂:《清稗类钞》饮食类,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408页。
    [1]《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5)别集类,《李白全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385页。
    [2]《北史》卷三,《高祖孝文帝》,中华书局,1959年,第87页.
    [3]《北史》卷三,《高祖孝文帝》,中华书局,1959年,第87页.
    [4]《丛书集成新编》(93),新文丰出版社,1984年,第422页.
    [1]《四部丛刊》初编,集部(078),《萨都刺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65年,第49页.
    [2]《丛书集成新编》(94),《吴郡志》,新文丰出版社,1984年,第2页。
    [3]《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19),《白香山诗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91页。
    [4]李汝珍:《镜花缘》第96回,大东书局,1963年,第266页。
    [1]张淑琼主编:《中国文学总欣赏-唐诗新赏Ⅱ》,地球出版社,1989年,第56页.
    [2]张淑琼主编,《中国文学总欣赏-唐诗新赏Ⅱ》,地球出版社,1989年,第89页.
    [3]《丛书集成新编》(83),《唐国史补》,新文丰出版社,1984年,第385页.
    [4]《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19).《白香山诗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86页.
    [5]《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19),《白香山诗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328页.
    [1]《宋史》食货下·土酒,中华书局,1959年,第173页。
    [2]《万有文库荟要·黄山谷诗选注》,《船山诗草》,台湾商务印书馆,1965年,第145页。
    [3]《丛书集成新编》(72),《船山诗草》,新文丰出版社,第660页。
    [1]《丛书集成新编》(72),《船山诗草》,新文丰出版社,第681页.
    [2]《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19),《黄山谷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34页。
    [3]《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19),《黄山谷诗注》,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98页.
    [4]《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19),《黄山谷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85页.
    [1]《丛书集成新编》(83),《唐国史补》,新文丰出版社,1984年,第274页.
    [2]黄尚毅撰:《新修方志丛刊·绵竹县志》(三),台湾学生书局,1963年,第91页。
    [1]《笔记小说大观》4编,《华阳国志》卷一巴志,新兴书局,1984年,第264页.
    [2]《丛书集成续编》(163)·《张文昌文集》,新文丰出版社,1988年,第209页.
    [3]《杜甫全集》,台北:河洛图书出版社,1975年,第201页.
    [4]《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21),《李义山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3211页.
    [5]《中国西南文献丛书》153,《雍陶诗集》,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68页.
    [6]《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271),《薛涛诗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341页.
    [1]李汝珍:《镜花缘》第96回,大东书局,1963年,第266页。
    [2]《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八),《宿州志》,新文丰出版社,1985年,第133页。
    [1]《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46),《苏东坡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43页。
    [2]《丛书集成三编》(36),《魏武帝集》,新文丰出版社,1996年,第418页.
    [1]刘宗向主编:《民国史料丛刊》(11),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1年,第236页。
    [1]《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2),《陶渊明全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512页。
    [2]《笔记小说大观》(85编),《酒谱》,新兴书局,1984年,第3019页。
    [3]《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150),《北山酒经》,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832页。
    [4]《丛书集成续编》(194),《绿罗山庄骈体文集》,新文丰出版社,1988年,第333页。
    [5]李汝珍:《镜花缘》第96回,大东书局,1963年,第266页。
    [1]《丛书集成续编》(239),《锦县志》,新文丰出版社,1988年,第345页。
    [2]《北齐书》帝记第七·武成,中华书局,1959年,第27页。
    [1]《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5),《李白全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19页。
    [1]梁绍壬著:《两般秋雨庵随笔》,第20页.
    [2]李汝珍:《镜花缘》第96回。大东书局,1963年,第266页.
    [3]《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17),《州郡志》下,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75页。
    [4]《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23),《罗昭谏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29页.
    [5]《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5),《李白全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54页.
    [1]《续修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660),《湖北通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625页.
    [2]李汝珍:《镜花缘》第96回,大东书局,1963年,第266页。
    [1]《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150),《北山酒经》,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830页.
    [2]《万有文库荟要·水经注·河水》卷五,台湾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55页.
    [3]《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19),《白香山诗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72页。
    [1]《笔记小说大观》(282编),《曲洧旧文》,新兴书局,1984年,第438页。
    [2]《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101),《放翁诗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08页.
    [3]《笔记小说大观》(4编),《酒史》,新兴书局,1984年,第4112页。
    [4]《杜甫全集》,台北:河洛图书出版社,1975年,第146页。
    [5]《丛书集成初编·国策地名考》,《桂海虞衡志》,中华书局,1985年,第8页。
    [1]《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202),《顾华玉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35页.
    [1]《续修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715),《湖南通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687页。
    [2]《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5),《李白全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35页.
    [3]《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101),《放翁诗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441页。
    [4]《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68),《简斋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663页。
    [1]《宋史》食货下土酒,中华书局,1959年,第173页。
    [2]《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5),《李白全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52页.
    [3]《杜甫全集》。河洛图书出版社,1975年,第257页。
    [4]《杜甫全集》,河洛图书出版社,1975年,第131页。
    [1]《万有文库荟要·韩昌黎集》第十卷,台湾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20页。
    [2]《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21,《李义山诗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51页。
    [3]《万有文库荟要·王临川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37页。
    [4]《杜甫全集》,河洛图书出版社,1975年,第144页。
    [5]《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21),《李义山诗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04页。
    [1]《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428),《花间集卷四》.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5页。
    [2]《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428),《浣花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9页.
    [3]《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101),《放翁诗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35页.
    [4]《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101),《放翁诗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76页。
    [5]《杜甫全集》,河洛图书出版社,1975年,第168页。
    [6]《吉林通志》食货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第619页.
    [1]《续修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715),《尊义府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385页。
    [2]《笔记小说大观》(85编),《酒谱》,新兴书局,1984年,第3019页。
    [1]《史记》秦本纪第五,中华书局,1959年,第52页。
    [2]《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46),《苏东坡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56页.
    [1]《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297),《山东通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481页。
    [1]《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5),《李白全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347页。
    [2]高海夫等主编,《中国文学总欣赏--古诗欣赏14》瘐信,地球出版社,1993年,第101页.
    [3]《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228),《震川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49页.
    [4]《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S6),《类李白全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355页。
    [1]李志刚:《酒文化与药酒养生》,台北大作文化,1999年,第212页。
    [2]杨维杰:《皇帝内经素问译解》,乐群出版公司,1978年,第114页。
    [3]班固:《国学基本丛书--白虎通义》,商务印书馆,1940年,第254页。
    [1]李志刚:《酒文化与药酒养生》,台北大作文化,1999年,第213页。
    [2]《十三经注疏》(1),《尚书·说命》下,艺文印书馆,第142页.
    [3][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台北:中华丛书委员会,1955年,第413页。
    [4][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年,第892页.
    [5]李志刚:《酒文化与药酒养生》,台北大作文化,1999年,第214页.
    [6][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年,第892页。
    [1]杨维杰:《皇帝内经素问译解》,乐群出版公司,1978年,第125页。
    [2]《史记》卷一百五·仓公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710页。
    [3]李志刚:《酒文化与药酒养生》,台北大作文化,1999年,第215页.
    [1]《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40),《肘后备急方》,台湾商务印书馆。第365页。
    [2]杨勇校笺:《陶渊明集校笺》,台北正文书局,1988年,第54页。
    [3]李志刚:《酒文化与药酒养生》,台北大作文化,1999年,第216页。
    [4]《笔记小说大观》(21编),《梦粱录》,南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年,第975页.
    [5]《四部丛书初编》子部第27册,《西京杂记》,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10页.
    [6]《丛书集成续编》(85),《新修本草》,新文丰出版社,第625页。
    [7]《四库未收书藉刊》(九辑十一册),《千金方》,北京出版社,第392页。
    [8]《四库未收书藉刊》(九辑十一册),《千金方》,北京出版社,第488页。
    [1]参见王怀隐:《太平圣惠方》。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年。
    [2]赵估:《圣济总录》,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第38页.
    [3]胡龙才:《实用药酒疗法》,台北:正中书局,1997年,第10页。
    [1]李志刚:《酒文化与药酒养生》,台北:大作文化,1999年.第217页。
    [2]李志刚:《酒文化与药酒养生》,台北:大作文化,1999年,第218页。
    [3]参见朱橚:《普济方》,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1]参见龚廷贤:《万病回春》,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年;龚廷贤:《寿世保元》,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
    [2]《续修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万氏家传养生四要》,第32页.
    [3]王盂英:《随息居饮食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第15页。
    [1]杨维杰:《皇帝内经素问译解》,乐群出版公司,1978年,第114页。
    [2]杨维杰:《皇帝内经素问译解》,乐群出版公司,1978年,第110页.
    [3]胡龙才:《实用药酒疗法》,台北:正中书局,1997年,第22页。
    [4]《汉书》食货志第四下,中华书局,1959年,第307页。
    [1]李志刚:《酒文化与药酒养生》,台北:大作文化,1999年,第231页。
    [2]张伯福:《中国食品商品学》,安徽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06页。
    [3]李志刚:《酒文化与药酒养生》,台北:大作文化,1999年,第233页。
    [1]孟国栋:《孟维礼中医世家经验辑要》,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第53页。
    [2]《丛书集成初编·汤液本草》,台北:中华书局,1991年,第234页。
    [1]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编:《中医学》上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第34页。
    [1]李志刚:《酒文化与药酒养生》,台北:大作文化,1999年,第236页。
    [1]杨维杰:《皇帝内经素问译解》,乐群出版公司,1978年,第218页。
    [2]杨维杰:《皇帝内经素问译解》.乐群出版公司,1978年,第42页。
    [3]朱橚:《普济方·食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1]张仲景:《中医十大经典著作题解》,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56页。
    [1]杨维杰:《皇帝内经素问译解》,乐群出版公司,1978年,第58页.
    [2]《中国医学大成》(47),《神农本草经》卷一上经,牛顿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第15页。
    [3]《丛书集成初编·汤液本草》,台北中华书局,1991年,第234页.
    [4]王道端:《中医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1年,第85页。
    [1]杨维杰:《皇帝内经素问译解》,乐群出版公司,1978年,第30页。
    [2][元]忽思慧:《饮膳正要》,上海书店,1989年,第24页。
    [1]葛洪,《抱朴子·内篇》,台湾书房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第23页。
    [1]张可礼:《东晋文艺综合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97页.
    [1]赵化成、高崇文:《秦汉考古》,文物出版社,2002年,第187页。
    [2]《晋书》志第17·五行上,中华书局,1959年,第218页。
    [3]《新译昭明文选》(四)卷47,三民书局,2001年,第2245页。
    [1]《隋书》·何稠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408页.
    [2]《隋书》·何稠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408页.
    [3]岳洪彬、杜金鹏:《唇边的微笑--酒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69页.
    [4]耿宝昌编:《邛窑古陶瓷研究》,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6页。
    [1]中华大酒典编辑部:《中华大酒典》,中国商业出版社,1997年,第1265页。
    [2]张文骥:《宝石学》,总代理艺美图书公司,1980年,第187页。
    [3]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中国古陶瓷研究》,中国博物院紫金城出版社,1988年,第37页。
    [1]高占祥:《中国文化大百科全书》,长春出版社,1993年,第274页。
    [2]中华大酒典编辑部:《中华大酒典》,中国商业出版社。1997年,第1268页.
    [1]冯先铭:《中国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669页.
    [2]岳洪彬、杜金鹏:《唇边的微笑·酒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27页。
    [1]岳洪彬、杜金鹏:《唇边的微笑--酒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28页。
    [1]《十三经注疏》(5),《礼记·月令》,艺文印书馆,2001年,第345页。
    [2]马振亚:《中国古代文化概说》,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527页。
    [3]李泽奉、石瑄、刘如仲等撰:《古器物图解》,万卷楼图书公司出版,1993年,第24页.
    [4]李泽奉、石瑄、刘如仲等撰:《古器物图解》,万卷楼图书公司出版,1993年,第24页。
    [1]《十三经注疏》(3),《周礼·司尊彝》,艺文印书馆,2001年,第305页。
    [1]《十三经注疏》(2),《诗经·大雅江汉》,艺文印书馆,2001年,第687页。
    [2]《十三经注疏》(8),《尔雅·释器》,艺文印书馆,2001年,第345页。
    [3]段玉裁注,《断句套印本说文解字注》,汉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80年,第187页。
    [4]段玉裁注,《断句套印本说文解字注》,汉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80年,第187页。
    [5]《十三经注琉》(2),《诗经·卷耳》,艺文印书馆,2001年,第34页.
    [1]《十三经注疏》(5),《礼记·礼器》,艺文印书馆,2001年,第454页。
    [2]《十三经注疏》(3),《周礼·礼器》,艺文印书馆,2001年。第454页.
    [1]段玉裁:《断句套印本说文解字注》,汉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80年,第189页。
    [2]闻人军:《考工记导读图译》,明文书局,1990年,第205页。
    [3]《十三经注疏》(4),《仪礼·燕礼》,艺文印书馆,2001年,第162页。
    [4]段玉裁:《断句套印本说文解字注》,汉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80年,第189页。
    [5]《四部备要·经部》方言,中华书局,1965年,第1页。
    [6]《史记》项羽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第87页。
    [1]《汉书》食货志·卷24下,中华书局,1959年,第26页。
    [2]《四部各要·经部》玉篇,中华书局,1965年,第43页.
    [3]段玉裁:《断句套印本说文解字注》,汉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80年,第187页。
    [4]《十三经注疏》(2),《诗经·卷耳》,艺文印书馆,2001年。第33页。
    [5]《十三经注疏》(8),《尔雅·释器》,艺文印书馆,2001年,第77页。
    [6]《十三经注疏》(2),《诗经·小雅蓼莪》,艺文印书馆,2001年,第436页.
    [1]《十三经注疏》(8),《尔雅·释器》,艺文印书馆,2001年,第87页.
    [2]《四部备要·经部》玉篇,中华书局,1965年,第42页。
    [3]《十三经注疏》(6),《左传》,艺文印书馆,2001年,第431页。
    [1]张亮东:《中国风俗史》,团结出版社,2005年,第16页。
    [2]《十三经注疏》(7),《尔雅·释诂》,艺文印书馆。2001年,第30页.
    [3]《十三经注疏》(5),《礼记·王制》,艺文印书馆,2001年,第212页.
    [1]《十三经注疏》(3),《周礼·礼器》,艺文印书馆,2001年,第454页。
    [2]《十三经注疏》(5),《礼记·王制》,艺文印书馆,2001年,第212页.
    [3]《十三经注疏》(4),《仪礼·士冠篇》,艺文印书馆,2001年,第30页.
    [4]《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150),《北山酒经》,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814页。
    [5]段玉裁:《断句套印本说文解字注》。汉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80年,第98页。
    [1]逢振镐:《东夷文化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134页.
    [1]文物编辑委员会:《文物考古十年:1979-1989》,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222页。
    [2]张淑琼主编:《中国文学总欣赏--唐诗新赏4》,地球出版社,1989年,第147页。
    [3]《丛书集成续编》(163),《张文昌文集》,新文丰出版社,1988年,第223页。
    [4]张远芬:《中国酒典》,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91页。
    [5]《四部丛刊初编》(042),《李义山诗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65年,第56页。
    [1]欧丽娟:《唐诗选注》,1991年,里仁书局。1995年,第60页。
    [2]李嘉:《蓬莱谈古说今》,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第226页。
    [3]黎福清:《中国酒器文化》,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40页.
    [4]李耀宗:《李下斋文选》,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285页。
    [5]《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169),《碧筒饮》。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339页.
    [1]《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169),《郑板桥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339页。
    [2]《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169),《郑板桥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45页。
    [3]《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169),《郑板桥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316页.
    [4]《丛书集成新编》(59),新文丰出版公司,1984年,第59页。
    [1]张建英、许艳:《陶艺》,广西美术出版社,2003年,第56页.
    [2]王明阁:《先秦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83页.
    [3]参见:杜金鹏:《中国古代酒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5年版。
    [1]庹修明:《傩戏论文选》,贵州民族出版社,1987年,第105页。
    [2]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集体工业》,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年,第487页。
    [3]黎福清:《中国酒器文化》,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492页。
    [4]黎福清:《中国酒器文化》,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26页。
    [1]罗贯中:《三国演义》,中正书局,第284页。
    [1]黎福清:《中国酒器文化》,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26页。
    [1]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娶妇》,世界书局,1999年,第224页。
    [1]《苏东坡全集》(下),世界书局,1964年,第78页。
    [2]《苏东坡全集》(下),世界书局,1964年,第77页.
    [3]《笔记小说大观》(4),戒庵老人漫笔·卷八·戒宿倡酗酒二文,新兴书局,1984年,第336页。
    [4]《笔记小说大观》(4),戒庵老人漫笔·卷四·醉乡律令,新兴书局,1984年,第162页.
    [5]《笔记小说大观》(4),戒庵老人漫笔·卷四·醉乡律令,新兴书局,1984年,第161页。
    [1]施耐庵:《水浒传》,大东书局,1961年,第336页。
    [1]《笔记小说大观》(14编)闲处光阴(卷下),新兴书局,1984年,第26页。
    [2]张远芬:《中国酒典》,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937页.
    [3]陈广新:《中国筵席宴会大典》,青岛出版社,1995年,第301页。
    [1]赵富荣:《佤族风俗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23页.
    [2]郑度:《中国的青藏高原》。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252页.
    [3]曹成章:《傣族村社文化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99页。
    [4]沙马拉毅:《彝族文化研究文集》,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315页.
    [1]《十三经注疏》(5),《礼记》,艺文印书馆,2001年,第636页。
    [1]《诗经》卷耳四章·国风(周南),《诗经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41页.
    [2]《诗经》鸡鸣三章·国风(齐),《诗经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28页.
    [3]《诗经》七月·国风(豳),《诗经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99页。
    [4]《诗经》叔于田·国风(郑),《诗经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09页。
    [1]《诗经》宾之初筵·小雅(甫田之什),《诗经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343页。
    [2]高海夫、金性尧主编:《中国文学总欣赏·古诗新赏7》,地球出版社,1993年,第17页。
    [3]《晋书》卷四十九列传十九,《阮籍传》,中华书局,1987年。
    [4]《晋书》卷四十九列传十九,《阮籍传》,中华书局,1987年。
    [1]《晋书》卷四十九列传十九,《阮籍传》,中华书局,1987年.
    [2]《晋书》卷四十九列传十九,《阮籍传》,中华书局,1987年.
    [1]《新译昭明文选--二》卷29,三民书局,2001年,第1286页。
    [2]《世说新语·文学》,台湾:吉籍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第149页。
    [3]《晋书》卷四十九列传十九,《刘伶传》,中华书局,1987年.
    [4]《新译昭明文选》(四)卷47,三民书局,2001年,第2245页.
    [5]《世说新语·文学》,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第149页。
    [1]《晋书》卷九十四列传六十四,《隐逸》,中华书局,1987年。
    [2]王叔岷撰:《陶渊明诗笺证搞》,艺文印书馆,1975年。第274页。
    [3]高海夫、金性尧主编:《中国文学总欣赏--古诗新赏10》.地球出版社,1993年,第127页.
    [4]王叔岷撰:《陶渊明诗笺证搞》,艺文印书馆,1975年。第297页、第335页.
    [5]魏正申:《陶渊明评传》。文津出版社,1996年,第9页。
    [6]杨勇:《陶渊明集校笺》游斜川,香港吴兴书局,1971年,第64页。
    [7]杨勇:《陶渊明集校笺》饮酒诗之十四,香港吴兴书局,1971年,第159页.
    [8]杨勇:《陶渊明集校笺》饮酒诗之五,香港吴兴书局,1971年。第144页。
    [1]杨勇:《陶渊明集校笺》归田园居,香港吴兴书局,1971年,第56页。
    [2]杨勇:《陶渊明集校笺》连雨独酌,香港吴兴书局,1971年,第83页。
    [3]《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诗文汇评》,明伦出版,1970,第9页。
    [4]杨勇:《陶渊明集校笺》饮酒诗之十四,香港吴兴书局,1971年,第159页。
    [5]杨勇:《陶渊明集校笺》饮酒诗之七,香港吴兴书局,1971年,第148页。
    [6]杨勇:《陶渊明集校笺》饮酒诗之三,香港吴兴书局,1971年,第142页.
    [7]杨勇,《陶渊明集校笺》杂诗之一,香港吴兴书局,1971年,第199页.
    [8]《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诗文汇评》,明伦出版,1970年,第9页。
    [1]韩奕:《十三经注疏》(2),《诗经·大雅》,艺文印书馆,2001年,第679页.
    [2]袁立泽:《饮酒史话》,台湾:国家出版社,2003年,第184页。
    [3]欧丽娟选注:《唐诗选注》,里仁书局,1995年,第214页.
    [4]欧丽娟选注:《唐诗选注》,里仁书局,1995年,第214页。
    [1]《丛书集成新编》(59),《留宾客文集》卷25,新文丰出版社,1984年,第598页.
    [2]《万有文库荟要·白香山诗集》卷18。台湾: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58页。
    [3]袁立泽:《饮酒史话》,台湾:国家出版社,2003年,第185页。
    [4]张淑琼主编:《中国文学总欣赏·唐宋词新赏9》,地球出版社。1994年。第151页。
    [5]《丛书集成新编》(63),《简斋集》卷16,新文丰出版社,1984年,第460页.
    [6]张淑琼主编《中国文学总欣赏-唐宋词新赏6》,:地球出版社,1994年,第162页。
    [7]张淑琼主编:《中国文学总欣赏-唐宋词新赏3》,地球出版社,1994年,第50页。
    [1]张淑琼主编;《中国文学总欣赏-唐宋词新赏3》,地球出版社,1994年,第23页.
    [2]《丛书集成新编》(80)《得全居士词》,新文丰出版社,1984年,第581页。
    [3]袁立泽:《饮酒史话》,台湾:国家出版社,2003年,第185页。
    [4]山东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所:《杜甫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12页.
    [1]周勋初:《唐诗大辞典》,凤凰出版社,2003年,第745页。
    [2]《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下·李白,中华书局,1959年,第1920页。
    [3]《万有文库荟要·李太白诗集》卷15,台湾: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67页。
    [1]《万有文库荟要·杜少陵集详注》卷15,台湾: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137页.
    [2]吕晴飞主编:《中国文学总欣赏·散文欣赏2》,地球出版社,1998年,第394页。
    [3]袁立泽:《饮酒史话》,台湾:国家出版社,2003年,第193页.
    [4]《万有文库荟要·杜少陵集详注二》卷十六,台湾: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36页.
    [5]《万有文库荟要·杜少陵集详注》卷二,台湾: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26页.
    [6]欧丽娟选注;《唐诗选注》,里仁书局,1995年,第251页.
    [7]《明史》卷286,《祝明允》,中华书局,1959年,第1886页。
    [1]《明史》卷286,《唐寅》,中华书局,1959年,第1887页。
    [2]《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唐寅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638页.
    [1]《续修四库全书》集部戏剧类,《宝剑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256页。
    [1]《续修四库全书》集部戏剧类,《牡丹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529页.
    [2]《续修四库全书》集部戏剧类,《醒世恒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4页。
    [1]《续修四库全书》集部戏剧类,《醒世恒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58页。
    [2]《续修四库全书》集部戏剧类,《醒世恒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59页.
    [3]《续修四库全书》集部戏剧类,《醒世恒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52页。
    [4]《续修四库全书》集部戏剧类,《醒世恒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51页.
    [1]兰陵笑笑生:《金瓶梅》,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486页.
    [1]兰陵笑笑生:《金瓶梅》,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66页。
    [2]《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小说类,《警世通言》卷12,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664页。
    [1]何良俊:《四有斋丛说》卷33,中华书局,1959年,第298页.
    [1]王春瑜:《明朝酒文化》卷3,《月斜不靳酒等多》,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0年,第11页.
    [2]褚人获:《坚瓠集·補集》卷3。台北:新兴书局,1978年,第11页.
    [3]田艺蘅:《留青日札》卷25,《酒令》,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831页.
    [4]周晖:《金陵琐事》,文学古籍刊印社,1955年,第1035-1036页。
    [1]褚人获:《坚瓠集·補集》卷3,台北:新兴书局,1978年,第11页。
    [2]俞敦培:《酒令丛钞》卷2《雅令》,艺云轩,1878年,第39页。
    [3]冯蔓龙:《古今笑史·谈资部第二九》,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500页。
    [4]《明史》卷163·《刘铉传》,第4426页。
    [1]陆客:《菽园杂记》卷6,中华书局,1985年,第76页.
    [2]郎瑛:《七修类稿》卷下,《奇虐类》,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第198页.
    [3]《丛书集成新编》(87),《苏谈》,新文丰出版社,1984年,第585页.
    [1]王春瑜:《明朝酒文化·月斜不靳酒等多》,台湾东大图书公司初版,1990年,第101页
    [2]冯蔓龙编:《明清民歌时调集》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02-103页。
    [1]《十三经注疏》(8),《孟子·公孙丑下》,艺文印书馆,2001年,第73页。
    [2]《十三经注疏》(8),《论语·阳货17》,艺文印书馆,2001年,第154页。
    [1]袁立泽:《饮酒史话》,台湾:国家出版社,2003年,第195页.
    [2]沈汉、朱自清:《中国茶酒文化史》,台湾:文津出版社,1995年,第314页.
    [3]沈汉、朱自清:《中国茶酒文化史》,台湾:文津出版社,1995年,第314页.
    [4]蒋星煜、齐森华:《明清传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第963页。
    [1]沈汉、朱自清:《中国茶酒文化史》,台湾:文津出版社,1995年,第315页.
    [2]沈汉、朱自清:《中国茶酒文化史》,台湾:文津出版社,1995年,第316页.
    [3]沈汉、朱自清:《中国茶酒文化史》,台湾:文津出版社,1995年,第316页.
    [4]《十三经注疏》(2),《诗经·小雅·宾之初筵》,艺文印书馆,2001年,第496页。
    [1]袁立泽:《饮酒史话》。台湾:国家出版社.2003年。第195页。
    [1]《汉书》卷65,《东方朔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729页。
    [2]《笔记小说大观》29编,《酒令丛钞·卷一古今令》,新兴书局,1984年,第4783页。
    [1]杨家骆主编:《新校本宋书附索引一》卷27·符瑞志,鼎文书局,1987年,第768页。
    [2]《笔记小说大观续编》(一),《西京杂记》。新兴书局,1962年,第1页。
    [3]欧丽娟选注:《唐诗选注》,里仁书局,1995年.第621页。
    [4]《万有文库荟要·白香山集四》卷十八,台湾: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28页。
    [1]《十三经注疏》(2),《诗经·小雅·宾之初筵》,艺文印书馆,2001年,第492页。
    [2]《十三经注疏》(2),《诗经·小雅·宾之初筵》,艺文印书馆,2001年,第495页。
    [3]《十三经注疏》(2),《诗经·小雅·宾之初筵》,艺文印书馆,2001年,第495页。
    [4]《十三经注疏》(2),《诗经·小雅·宾之初筵》,艺文印书馆,2001年,第495页。
    [5]《十三经注疏》(1),《尚书·伊训》,艺文印书馆,2001年,第115页。
    [1]《万有文库荟要·白香山集四》卷十八,台湾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28页.
    [2]《丛书集成新编》(59),《留宾客文集》·卷25.新文丰出版社,1984年,第593页.
    [1]《丛书集成续编》102。《酒社刍言》,新文丰出版,1988年,第741页。
    [2]《十三经注疏》(6),《左传·昭公十二年》,艺文印书馆,2001年,第790页。
    [3]《十三经注疏》(6)。《左传·昭公十二年》,艺文印书馆,2001年,第790页。
    [1]《十三经注疏》(6),《左传·昭公十六年》,艺文印书馆,2001年,第829页.
    [2]《后汉书》卷24马援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228页.
    [3]《丛书集成初编》(45),《诸葛侯武全集·后出师表》,中华书局,1985年,第5页。
    [4]《史记》卷63。老子韩非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543页。
    [5]《十三经注疏》(8),《论语·季氏》,艺文印书馆,2001年。第149页。
    [1]《十三经注疏》(1),《尚书》,艺文印书馆,2001年。
    [2]《十三经注疏》(2),《诗经》,艺文印书馆,2001年。
    [3]《十三经注疏》(3),《周礼》,艺文印书馆,2001年。
    [4]《十三经注疏》(4),《仪礼》,艺文印书馆,2001年。
    [5]《十三经注疏》(5),《礼记》,艺文印书馆,2001年。
    [6]《十三经注疏》(6) 《左传》,艺文印书馆。2001年。
    [7]《十三经注疏》(7)(8),《尔雅》,艺文印书馆,2001年。
    [8]《十三经注疏》(8),《孟子》,艺文印书馆,2001年。
    [9]《十三经注疏》(8),《论语》,艺文印书馆,2001年。
    [10]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
    [11]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59年。
    [12]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59年。
    [13]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
    [14]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1959年。
    [15]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5年。
    [16]萧子显:《南齐书》,中华书局,1974年。
    [17]姚思廉:《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
    [18]姚思廉:《陈书》,中华书局,1971年。
    [19]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5年。
    [20]李百药:《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
    [21]令狐德莱等:《周书》,中华书局,1974年。
    [22]魏徵:《隋书》,中华书局,1959年。
    [23]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
    [24]李延寿:《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
    [25]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26]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27]薛居正等:《旧五代史》,中华书局,1976年。
    [28]欧阳修:《新五代史》,中华书局,1976年。
    [29]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
    [30]脱脱等:《辽史》,中华书局,1974年。
    [31]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
    [32]宋濂等:《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
    [33]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
    [34]《四部丛书》初编,《韩非子》。
    [35]《四部丛刊》初编(019),《盐铁论》。
    [36]《四部丛刊》初偏(027),《山海经》。
    [37]《四部丛书》初编(27),《西京杂记》,商务印书馆,1985年。
    [38]《四部丛刊》初编(042),《李义山诗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65年。
    [39]《四部丛刊》初编(078),《萨都刺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65年。
    [40]《四部丛刊》三编·史部(060),《洛阳伽蓝记》,。
    [41]《四部备要》经部方言,中华书局,1965年。
    [42]《四库未收书藉刊》(九辑十一册),《千金方》,北京出版社。
    [43]《四部备要·经部》玉篇,中华书局,1965年。
    [44]《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17),《州郡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45]《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297),《山东通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46]《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368),《文献通考》,台湾商务印书馆。
    [47]《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18),《大学衍义补》,台湾商务印书馆。
    [48]《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40),《肘后备急方》,台湾商务印书馆。
    [49]《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150),《北山酒经》,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50]《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150),《北山酒经》,台湾商务印书馆。
    [51]《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193),《艺文类聚》,台湾商务印书馆。
    [52]《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695),《孔丛子》,台湾商务印书馆。
    [53]《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2),《陶渊明全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54]《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5),《李白全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55]《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19),《白香山诗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56]《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19)·《黄山谷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57]《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19)·《黄山谷诗注》,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58]《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21),《李义山诗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59]《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23),《罗昭谏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60]《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46),《苏东坡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61]《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56),《李白全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62]《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68),《简斋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63]《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101),《放翁诗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64]《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169),《碧筒饮》,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65]《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169),《郑板桥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66]《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202),《顾华玉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67]《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228),《震川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68]《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271),《薛涛诗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69]《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428),《花间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70]《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428),《浣花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71]《续修四库全书》史部(660),《湖北通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72]《续修四库全书》史部(715),《湖南通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73]《续修四库全书》史部(715),《尊义府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74]《续修四库全书》子部,《万氏家传养生四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75]《续修四库全书》集部,《警世通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76]《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唐寅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77]《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宝剑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78]《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牡丹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79]《续修四库全书》集部,《醒世恒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80]《万有文库荟要·黄山谷诗选注》,《船山诗草》,台湾商务印书馆,1965年。
    [81]《万有文库荟要·韩昌黎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28年。
    [82]《万有文库荟要·王临川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28年。
    [83]《万有文库荟要·白香山诗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28年。
    [84]《万有文库荟要·李太白诗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28年。
    [85]《万有文库荟要·杜少陵集详注》,台湾商务印书馆,1928年。
    [86]《万有文库荟要·杜少陵集详注二》,台湾商务印书馆,1928年。
    [87]《万有文库荟要·李太白集四》,台湾商务印书馆,1928年。
    [88]《万有文库荟要·水经注》河水卷五,台湾商务印书馆,1928年。
    [89]《丛书集成初编·国策地名考》,《桂海虞衡志》,中华书局,1985年。
    [90]《丛书集成初编·汤液本草》,台北:中华书局,1991年。
    [91]《丛书集成三编》(36),《魏武帝集》,新文丰出版社,1996年。
    [92]《丛书集成新编》(44),《南方草木状·草曲》,新文丰出版社,1984年。
    [93]《丛书集成初编》(45),《诸葛侯武全集》,中华书局,1985年。
    [94]《丛书集成新编》(30),《随缘食单》,新文丰出版社,1984年。
    [95]《丛书集成新编》(59),《留宾客文集》,新文丰出版社。
    [96]《丛书集成新编》(63),《简斋集》卷16,新文丰出版社,1984年。
    [97]《丛书集成新编》(72),《船山诗草》,新文丰出版社。
    [98]《丛书集成新编》(80),《得全居士词》,新文丰出版社,1984年。
    [99]《丛书集成新编》(83),《唐国史补》,新文丰出版社,1984年。
    [100]《丛书集成续编》(85),《新修本草》,新文丰出版社。
    [101]《丛书集成新编》(87),《苏谈》,新文丰出版社,1984年。
    [102]《丛书集成新编》(93),新文丰出版社,1984年。
    [103]《丛书集成新编》(94),《吴郡志》,新文丰出版社,1984年。
    [104]《丛书集成续编》102,《酒社刍言》,新文丰出版,1988年。
    [105]《丛书集成新编》(109),《战国策》,新文丰出版社。
    [106]《丛书集成续编》(194),《绿罗山庄骈体文集》,新文丰出版社,1988年。
    [107]《丛书集成续编》(163),《张文昌文集》,新文丰出版社,1988年。
    [108]《丛书集成续编》(239),《锦县志》,新文丰出版社,1988年。
    [109]《笔记小说大观》(4编)戒庵老人漫笔,新兴书局,1984年。
    [110]《笔记小说大观》(4编),《华阳国志》,新兴书局,1984年。
    [111]《笔记小说大观》(4编),《酒史》,新兴书局,1984年。
    [112]《笔记小说大观》(4编),《金楼子》,新兴书局,1984年。
    [113]《笔记小说大观》(5编),《齐民要术·笨曲饼酒》,新兴书局,1984年。
    [114]《笔记小说大观》(5编),《齐民要术》,新兴书局,1984年。
    [115]《笔记小说大观》(13编),《神异经》,台湾新兴书局有限公司,1984年。
    [116]《笔记小说大观》(14编),《闲处光阴》,新兴书局,1984年。
    [117]《笔记小说大观》(21编),《梦粱录》,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年。
    [118]《笔记小说大观》(29编),《酒令丛钞》,新兴书局,1984年。
    [119]《笔记小说大观》(85编),《酒谱》,新兴书局,1984年。
    [120]《笔记小说大观》(282编),《曲洧旧文》,新兴书局,1984年。
    [121]《笔记小说大观续编》(一),《西京杂记》,新兴书局,1962年。
    [1]刘向:《新序·刺奢》,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36年。
    [2]班固:《国学基本丛书·白虎通义》,商务印书馆,1940年。
    [3]张仲景:《中医十大经典著作题解》。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
    [4]葛洪:《抱朴子》,台湾书房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
    [5]贾思勰:《齐民要术》,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
    [6]李嘉:《蓬莱谈古说今》,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
    [7]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十七·征榷考四,新兴书局,1963年。
    [8]朱橚:《普济方》,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9]龚廷贤:《万病回春》,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年。
    [10]李耀宗:《李下斋文选》,民族出版社,2006年。
    [11]龚廷贤:《寿世保元》,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
    [12]忽思慧:《饮膳正要》,上海书店,1989年。
    [13]曹雪芹:《红楼梦》,岳麓书社,2001年。
    [14]罗贯中:《三国演义》,岳麓书社,2001年。
    [15]施耐庵:《水浒传》,大东书局,1961年。
    [16]吴承恩:《西游记》,岳麓书社,1987年。
    [17]兰陵笑笑生:《金瓶梅》,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年。
    [18]李时珍:《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年。
    [19]李日华:《篷栊夜话》,齐鲁书社,1996年。
    [20]李调元:《粤东笔记》,会文堂,1915年。
    [21]褚人获:《坚瓠集》,台北:新兴书局,1978年。
    [22]陆客:《菽园杂记》卷6,中华书局,1985年。
    [23]冯蔓龙:《古今笑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
    [24]俞敦培:《酒令丛钞》卷2《雅令》.艺云轩,1878年。
    [25]何良俊:《四有斋丛说》,中华书局,1959年。
    [26]田艺蘅:《留青日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27]周晖:《金陵琐事》,文学古籍刊印社,1955年。
    [28]宋应星:《天工开物》,台北:中华丛书委员会,1955年。
    [29]赵佶:《圣济总录》。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
    [30]王怀隐:《太平圣惠方》,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年。
    [31]李汝珍:《镜花缘》,大东书局,1963年。
    [32]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娶妇》,世界书局,1999年。
    [33]郎瑛:《七修类稿》,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
    [34]田明扬,《酒史与酒诗》,长春树书坊,1984年。
    [35]杜金鹏:《中国古代酒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5年版。
    [36]黎福清:《中国酒器文化》,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
    [37]张远芬:《中国酒典》,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
    [38]陈广新:《中国筵席宴会大典》,青岛出版社,1995年。
    [39]袁立泽:《饮酒史话》,台湾:国家出版社,2003年。
    [40]王春瑜:《明朝酒文化》,台湾东大图书公司初版,1990年。
    [41]沈汉、朱自清:《中国茶酒文化史》,台湾:文津出版社,1995年。
    [42]万伟成、丁玉玲:《中华酒经》,天津:百化文艺出版社,2008年1月。
    [43]黄清连:《中国酒与文化》,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出版,1999年。
    [44]罗焕光:《概说中国酒文明发展》,2002年。
    [45]万国光:《中国的酒》,人民出版社,1986年。
    [46]岳洪彬、杜金鹏:《唇边的微笑--酒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
    [47]张伯福:《中国食品商品学》,安徽人民出版社,1986年。
    [48]张文骥:《宝石学》,总代理艺美图书公司,1980年。
    [49]冯先铭:《中国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50]王道端:《中医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1年。
    [51]李志刚:《酒文化与药酒养生》,台北大作文化,1999年。
    [52]陈可冀:《中国宫廷医学》,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
    [53]王孟英:《随息居饮食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
    [54]胡龙才:《实用药酒疗法》,台北:正中书局,1997年。
    [55]孟国栋:《孟维礼中医世家经验辑要》,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
    [56]杨维杰:《皇帝内经素问译解》,乐群出版公司,1978年
    [57]《中国医学大成》(47),《神农本草经》,牛顿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58]黄世堂、晏政风:《春俗大观》,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59]徐文苑:《中国饮食文化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60]马振亚:《中国古代文化概说》,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年。
    [61]李泽奉、石瑄、刘如仲等撰:《古器物图解》,万卷楼图书公司出版,1993年。
    [62]闻人军:《考工记导读图译》,明文书局,1990年。
    [63]张亮东:《中国风俗史》,团结出版社,2005年。
    [64]逢振镐:《东夷文化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65]《中国西南文献丛书》153,《雍陶诗集》,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
    [66]高占祥:《中国文化大百科全书》,长春出版社,1993年。
    [67]王明阁:《先秦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
    [68]张建英、许艳:《陶艺》,广西美术出版社,2003年。
    [69]魏明孔:《中国手工业经济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70]庹修明:《傩戏论文选》,贵州民族出版社,1987年。
    [71]李如森:《汉代丧葬礼俗》,沈阳出版社,2003年。
    [72]缪启愉、缪桂龙:《齐民要术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73]林正秋:《浙江经济文化史研究》,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
    [74]郑度:《中国的青藏高原》,科学出版社,1985年。
    [75]赵富荣:《佤族风俗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
    [76]曹成章:《傣族村社文化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
    [77]沙马拉毅:《彝族文化研究文集》,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
    [78]郭杰:《中国文学史话》,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
    [79]周文顺、徐宁生:《河洛文化》,五洲传播出版社,1998年。
    [80]庄华峰:《中国社会生活史》,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年。
    [81]吴莘兆,《中国税制史》,商务印书馆出版,1937年。
    [82]商业部商业经济研究所:《中国的酒类专卖》,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年。
    [83]文物编辑委员会:《文物考古十年:1979-1989》,文物出版社,1990年。
    [84]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集体工业》,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年。
    [85]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编:《中医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
    [86]《中国古典文学精华》,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5年。
    [87]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中国古陶瓷研究》,中国博物院紫金城出版社,1988年。
    [88]中华大酒典编辑部:《中华大酒典》,中国商业出版社,1997年。
    [89]高诱注:《吕氏春秋》,艺文印书馆,1967年10月。
    [90]徐珂:《清梓类钞》饮食类,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年。
    [91]丁原植:《淮南子与文子考辨》,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1999年。
    [92]何满子:《中国酒文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93]张可礼:《东晋文艺综合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
    [94]耿宝昌编:《邛窑古陶瓷研究》,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
    [95]赵化成、高崇文:《秦汉考古》,文物出版社,2002年。
    [96]刘宗向主编:《民国史料丛刊》(11),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1年。
    [97]《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八)》宿州志,新文丰出版社,1985年。
    [98]《中国方至丛书·浙江省绍兴县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37年。
    [99]黄尚毅撰:《新修方志丛刊·绵竹县志(三)》,台湾学生书局,1963年。
    [100]杨家骆主编:《新校本宋书附索引》,鼎文书局,1987年。
    [101]《新译昭明文选》,三民书局,2001年。
    [102]《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诗文汇评》,明伦出版,1970年。
    [103]《世说新语》,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
    [104]《苏东坡全集》,世界书局,1964年。
    [105]《杜甫全集》,台北:河洛图书出版社,1975年。
    [106]《吉林通志》食货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
    [107]段玉裁注:《断句套印本说文解字注》,汉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80年。
    [108]山东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所:《杜甫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109]王叔岷撰:《陶渊明诗笺证搞》,艺文印书馆,1975年。
    [110]杨勇:《陶渊明集校笺》,香港吴兴书局,1971年。
    [111]魏正申:《陶渊明评传》,文津出版社,1996年。
    [112]冯蔓龙编:《明清民歌时调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13]周勋初:《唐诗大辞典》,凤凰出版社,2003年。
    [114]欧丽娟:《唐诗选注》,1991年,里仁书局,1995年。
    [115]高海夫、金性尧:《中国文学总欣赏·古诗新赏7》,地球出版社,1993年。
    [116]吕晴飞主编:《中国文学总欣赏·散文欣赏2》,地球出版社,1998年。
    [117]蒋星煜、齐森华:《明清传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
    [1]张宗福:论杜甫诗歌的酒文化内涵[J],杜甫研究学刊,2007(4)。
    [2]陈春保:汉赋与汉代酒文化的以乐为本及其流变[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
    [3]李延梅、汪东锋:浅议唐诗中的酒文化[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7(4)。
    [4]路开源:唐代诗歌中的酒文化[J],今日科苑,2007(8)。
    [5]齐运东:试论《儒林外史》中的酒文化[J].酿酒,2007(4)。
    [6]欧阳娜:《红楼梦》与酒文化[J],语文天地,2006(9)。
    [7]杨子华:《水浒》所反映的宋元杭州酒文化[J],菏泽学院学报,2006(4)。
    [8]张学:古典诗词中的酒文化赏析[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6(8)。
    [9]周玲:元杂剧中的酒文化习俗[J],江西社会科学,2005(7)。
    [10]陈东林:论《水浒传》中的酒文化[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11]陆精康:《将进酒》的文化精神和豪放风格[J],语文天地,2004(13)。
    [12]彭鲜红:《红楼梦》与《水浒传》酒文化的比较--“贵族”酒文化与“好汉”酒文化的比较[J],邯郸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
    [13]王文娟:浅论中国古代诗酒文化[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
    [14]王恭堂:《饮中八仙》与盛唐酒文化[J],中国酒,2003(5)。
    [15]孟庆茹、索燕华:《诗经》与酒文化[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16]葛景春:诗酒风流--试论酒与酒文化精神对唐诗的影响[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17]俞润生、刘宏起:《红楼梦》中的酒文化[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4).
    [18]王冠、柳春生、马泽:陕北民俗中的酒文化[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1(2)。
    [19]陈伟明:从《金瓶梅》看明代的酒文化[J],农业考古,2000(3)。
    [20]李柳芳:唐代诗歌与中国的酒文化[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8(4)。
    [21]方川:《红楼梦》与酒文化[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1998(1)。
    [22]黄华童:《水浒传》与酒文化[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6)。
    [23]尹乐:《水浒传》与宋代酒文化[J],东方食疗与保健,2006(11)。
    [24]刘建华:《水浒传》的酒文化[J],食品与健康,1998(10)。
    [25]祖存基:《三国演义》与中国酒文化[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7(3)。
    [26]祖存基:《水浒》与中国的酒文化[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7(4)。
    [27]李裴:文学与酒文化--《金瓶梅》、《红楼梦》、《儒林外史》饮酒艺术表现及文化哲学含蕴之比较[J],贵州社会科学,1996(1)。
    [28]范金梅:《水浒传》酒文化初探[J],职大学报,1996(1)。
    [29]张毅真、李晓文:《三国演义》的酒文化[J],中国酿造,1995(2)。
    [30]宋超先:《水浒全传》中的酒文化[J],酿酒科技,1995(6)。
    [31]吴晓明:《金瓶梅》中的酒文化[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
    [32]杨宗正:中国酒文化的奇葩--酒令[J],东方食疗与保健,2005(11)。
    [33]葛景春:李白与唐代酒文化[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3)。
    [34]梁建民:从苏轼看宋代酒文化[J],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4(4)。
    [35]周蒙,冯宇:从《诗经》看商周酒文化现象及其精神[J],社会科学战线,1993(5)。
    [36]杨成刚:从唐宋词看酒文化[J],商业研究,1991(10).
    [37]夏如秋:从“三星堆”到剑南烧春“天益老号”--古代四川酒文化历史源流考[J],中国酒,2001(5)。
    [38]陈剑:四川酒文化考古新发现述析[J],中华文化论坛,2001(2)。
    [39]霍明琨:与嗜酒仙人共享唐代酒文化[J],养生大世界,2007(11)。
    [40]李方舟:酒令--酒文化的珍品[J],质量天地,1998(1)。
    [41]刘安荣:晋商与汾酒文化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4)。
    [42]傅保卫:绍兴酒文化之品牌篇[J],中国酒,2007(2)。
    [43]彭瑛:论土家族酒文化的价值[J],民族论坛,2007(6)。
    [44]潘俞先、杨柳:水酒--景颇族酒文化小议[J],酿酒,2007(4)。
    [45]泽君、杨柳:藏族酒文化[J],酿酒,2007(5)。
    [46]陈捷:羌族的“咂酒”文化[J],酿酒科技,2007(10)。
    [47]符美明:浅析黎族酒文化之韵[J],酿酒科技,2007(10)。
    [48]刘正刚、刘强:清代台湾少数民族洒文化探析[J],贵州民族研究,2005(1)。
    [49]宋自华:哈尼族的“酒文化”[J],民族艺术研究,2005(2)。
    [50]连允东:趣话客家酒文化[J],科学与文化,2005(4)。
    [51]凌受勋:黄庭坚与宜宾酒文化[J],中华文化论坛,2005(4)。
    [52]傅金泉:中国古代酿酒遗址及出土古酒文化[J],酿酒科技,2004(6)。
    [53]段世琳、杨宝康、刘青:佤族酒文化的价值与开发的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
    [54]王宏刚:满族的酒文化[J],社会科学战线,1995(2)。
    [55]萧家成、孙家申:阿昌族酒文化调查[J],民族研究,1995(2)。
    [56]柏贵喜:南方少数民族酒文化[J],民族论坛,1996(3)。
    [57]何明:少数民族酒文化刍论[J],思想战线,1998(12)。
    [58]王明辉:酒文化与保健养生[J],东方食疗与保健,2003(1)。
    [59]姜昭甫:酒文化与健康饮酒[J],武汉商界,2007(4)。
    [60]李德民:酒象与诗魂--酒文化探微[J],学术交流,2005(5)。
    [61]蒋超:所谓“酒文化”的批判[J],时事(时事报告中学生版),2001(4)。
    [62]龚若栋:试论中国酒文化的“礼”与“德”[J],民俗研究,1993(2)。
    [63]丁季华:中国酒文化的结构与功能[J],历史教学问题,1991(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