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老庄“自然”观念的产生和变化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自然”观念是中国思想史上极为重要的思想观念,它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古代理论思维出现了质的飞跃。本文探讨老庄“自然”观念产生和变化的过程。尝试运用社会史与思想史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老庄“自然”观念产生的社会历史基础,运用认知科学及其认知语言学、认知隐喻学的方法分析“自然”观念的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与思想急剧变动,产生社会变迁的主要原因是西周氏族宗法制度的动摇,与此相关联的政治、经济、思想观念也在不同的层次上不断重组,逐渐形成各种复杂的关系,并产生新的意义。当时,人们面临的主要历史问题是,应否清算或如何清算西周遗制,也就是如何面对急剧变化的现实世界的问题。
     老子提出“道”的观念,突破商周以来的宗教思想,对世界做总体的思考,“自然”观念是老子在深思“道”的意义的过程中提出的。“自然”观念的产生与老子思想的继承性和创造性密切相关。本文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分析了老子思想的创造性,并讨论了老子“自然”观念的特点,认为“自然”观念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思想的总体特征,即一元的和谐论。“道法自然”这个重要命题是一个隐喻结构。喻源域“道”的丰富影象映射到目标域“自然”之上,二者互动产生了“常”、“有无”等新的意义。老子思想有明显的史官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维倾向。他指出人的行为是从自然之道的运行过程中发源的,自然之道规定了人的行为。
     庄子以“自然”为中心继承和发挥了老子的思想,以强烈的怀疑和批判精神,消除老子对“道”进行实体化描述的努力,剔除老子思想中阴谋诡诈、伪而不诚的暗藏因素。对老子提出的“自然”观念进行了全面的深化。以两行的态度、怀疑的方法、深层的直觉、灵活的语言、丰富的想象、超越的精神创造了一系列新观念、新用法对“道”、“自然”等观念进行了更深入的解释,将“自然”观念引入更丰富、更开放、有更多可能性和差异性的世界。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深化为“道兼于天”的思想,突出了“自然”观念的超越性。并从深入体验、对现实世界的开放性认知、勤行实践、站在较高层面上的全面反思等方面阐释了“自然”观念的超越性。
Zi ra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deas in the ancient Chinese ideology.Among the ancient Chinese thinkers,Lao Zi was the first man who introduced Zi ran into Chinese thought history.The idea is also interpreted as "Tian" by Zhuang Zi who was the most excellent descendent of Lao Zi's thought.
     This dissertation disscuses the origins of Zi ran.We think that the idea of Zi ran origins as historicity and cultural experience,as consious assertions of ideas and ideals.Chinese culture is an intrinsic reverence for heaven and ancetral spirits,which provide the source of meaning for the ethical,social and political life of Chinese people.In the life-world of ancient Chinese,what is important is life in the totality of nature and an entity is not worthy of reverence if it does not benefit life and specifically human life as the a whole.We think that there is an intrinstic organic interrelation between the rise of belifs in Shang di and Tian,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Li as a system of social ordering and the formation of a unified social-political economy based on agritulture.The spirit of this development is the sense of non-separation between an individual man and his family,his community,his state and nature as a whole.There is a deeply rooted sense of affective accord and consanguine harmony among all these entities.
     In the Dao De Jing,there are two main themes:first,the deconstraction and critique of human knowledge and cultural artificality and their consequentical desire-hidden styuggles and strife;second,the disclosure or presentation of an onto-cosmological ponit of view which shows the selfless,desireless,speechless, ceaseless,creativity of life and truth.The former theme leads to the idealization of a government or non-action;the latter theme leads to a full-scale philosophy or metaphysics of Dao.Lao Zi's idea of Zi ran is the result of thinking deeply the meaning of Dao.The dissertation discusses that the origin of Lao Zi's Zi ran and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dea."Dao fa zi ran"(way-making emulates what is spontaneously so道法自然) is the core of Lao Zi.This proposition is a metaphorical structure which zi ran is target domain and dao is source domain.The meaning of zi ran is the result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target domain and source domain in which some of the structural relations and domain-specific properties of one domain,the source domain(dao),are mapped onto the other,the target domain(zi ran).Similarity can be physical or psychological.It can exist in the real world or in an imaginary world.The degree of metaphoricity of a metaphor depends on the degree of similarity between the two domains in the proposition.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zi ran and dao create two new important meanings which are chang(常) and you-wu(有-无).Lao Zi uses the meanings to the social sphere.He judges all things on the basis of the meanings of dao-fa-zi-ran.
     Zhuang Zi deepened LaoZi's thought,especially the idea of zi ran.He developed Lao Zi's dao and abandoned the entity of dao.Zhuang Zi holds that the crisis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770-476 B.C) and the Warring States(475-221 B.C) is derived from philosophical,ideological and linguistic fators deeply.He creates lot of new ideas which explain the meaning of dao and zi ran.He develops the proposition dao-fa-zi-ran to dao-jian-yu-tian(道兼于天) which highlights the transcendence of zi ran.The idea of zi ran changes and has lot of new meaning in the system of Zhuang Zi's thought.The dissertation further investigates the new meaning of zi ran in Zhuang zi and its potential for intiating deep thinking based on the transcendence. This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depth experience,open cognitive,diligent practice and meditation.
引文
[1]张岂之 主编:《中国思想史·原序》,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p2。
    [2](意)克罗齐:《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田时纲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pp25-26。
    [3](英)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p37。
    [1](美)梯利:《西方哲学史》葛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p13。
    [2]候外庐:《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自宇》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3](美)洛夫乔伊:《存在巨链--对一个观念的历史的研究》张传有高秉江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pl 5。
    [1]张岂之:《历史唯物论与中国思想史研究》载《历史研究》2007年第1期。
    [2]参见 侯外庐 赵纪彬 杜国庠 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p133。
    [1]孙以楷:《老子通论》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p152。
    [2]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外二种)》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p273。
    [1]陈鼓应:《老庄新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p189。
    [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pp35-36
    [1]侯外庐 赵纪彬 杜国庠 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p28。
    [2]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p6。
    [3]参见 侯外庐 赵纪彬 杜国庠 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pp11-12。
    [4]李伯谦:《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形成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郑州大学学报》2003-5。
    [1]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p176。
    [2]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pp46-7。
    [3]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p34。
    [4]杨伯峻:《论语译注·为政》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1]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p11。
    [2]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p27。
    [3]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p55。
    [4]李济:《中国学术经典·李济卷·中国文明的开始》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p405。
    [5]李伯谦:《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形成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郑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1]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p542。
    [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3]参见 胡厚宣:《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pp144、145、151。
    [4]张光直:《美术、神话与祭祀》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年版2002年,p97。
    [5]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二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0年.p5。
    [1]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p105。
    [2]王国维:《观堂集林(外二种)》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p232。
    [3]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外二种)》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p482。
    [4]李济:《安阳》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p186。
    [1]胡厚宣:《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p104。
    [2]胡厚宣:《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p133。
    [3]参见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pp299-302。
    [4]侯外庐 赵纪彬 杜国庠 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p16。
    [1]参见 许倬云:《西周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pp77-88。
    [2](汉)司马迁:《史记·周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3]程俊英 蒋见元:《诗经注析》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p1012。
    [1]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p113。
    [2]李民 王健 撰:《尚书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p204。
    [3]候外庐 赵纪彬 杜国庠 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p68。
    [4]参见 李济:《安阳》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pp194-199。
    [5]李民 王健 撰:《尚书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p184。
    [1]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p306。
    [2]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p312。
    [3]参见 胡厚宣:《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p239。
    [1]蒲慕洲:《追寻一己之福--中国古代的信仰世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p34。
    [2]侯外庐 赵纪彬 杜国庠 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p87。
    [3]傅斯年:《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傅斯年卷·性命古训辨证》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p82。
    [1]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外二种)》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p260。
    [2]畅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p388。
    [3]任继愈 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p92。
    [4]许倬云:《西周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p152。
    [1]许倬云:《西周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p155。
    [2]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p161。
    [3]参见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p113。
    [4]侯外庐 赵纪彬 杜国庠 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p79。
    [5]候外庐 赵纪彬 杜国庠 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p23。
    [1]参见(美)李峰:《西周的灭亡》徐峰 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pp112-115。
    [2]参见(美)李峰:《西周的灭亡》徐峰 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p107。
    [1]白寿彝 主编:《中国通史·第三卷·上古时代(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p574。
    [2]许倬云:《求古编》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p80。
    [1]侯外庐 赵纪彬 杜国庠 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p100。
    [2]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p191。
    [3]候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p366。
    [4]候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p366。
    [1]许倬云:《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流动》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pp1-2。
    [2]参见 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校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pp310-311。
    [3]童书业:《春秋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p92。
    [1]候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p96。
    [2]许倬云:《球古编》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p283。
    [3]许倬云:《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流动》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p45。
    [4]杨宽:《战国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p178。
    [1]杨宽:《战国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p214。
    [2]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p96。
    [3]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p22。
    [1]金吾伦、蔡仑:《对整体论的新认识》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1]参见 侯外庐 赵纪彬 杜国庠 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pp109-122。
    [2]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p309。
    [3]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1]参见 杨宽:《古史新探》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p207。
    [2]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校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p309。
    [3]博斯年:《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傅斯年卷·战国子家叙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p300。
    [4]参见 赵世超.卫崇文:《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运动》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7期。
    [5]候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p243-244。
    [1]王国维:《观堂集林(外二种)》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p132。
    [1]任继愈 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p93。
    [2]任继愈 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p94。
    [3]任继愈 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p123。
    [4]傅伟勋:《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桂2006年,p17。
    [1]李守常:《史学要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p74。
    [2]侯外庐 赵纪彬 杜国庠 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pp 17-18。
    [1]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pp5-6。
    [2]陈鼓应 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郭店〈老子〉简初探》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pp27-30。
    [1]章太炎:《中国现代学术经典·章太炎卷·诸子学略说》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p484。
    [2]高亨:《关于老子的几个问题》载《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1期。
    [1]孙以楷:《老子通论》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p205。
    [2]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外二种)·青铜时代·先秦天道观之进展》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p272。
    [3](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4]参见 傅斯年:《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傅斯年卷·战国子家叙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pp289-295。
    [1]柳诒徵:《国史要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pp6-7。
    [2]参见 高亨:《重订老子正诂·史记老子传笺证》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年,p162。
    [3]参见 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pp1-8。
    [4]参见 白寿彝 主编:《中国史学史(第一卷):先秦时期·中国古代史学的产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pp137-138。
    [1]柳诒徵:《国史要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p25。
    [2]王弼 注《老子道德经》见《诸子集成》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7年。
    [1](清)郭庆藩:《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2]参见 孙以楷:《老子通论》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pp239-246。王博《老子思维方式的史官特色》载《道家文化研究(第四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pp46-57。
    [1]龚自珍 著.夏田蓝 编:《龚定盦全集类编·尊史》北京:中国书店1991年。
    [2](德)卡尔·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魏楚雄 俞新天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p8。
    [1]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外二种)·青铜时代·先秦天道观之进展》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p273。
    [2]任继愈:《老子绎读》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p245。
    [1](清)沈德潜 编选:《古诗源》长沙:岳麓出版社1998年,p1。
    [2]孙以楷 主编:《道家与中国哲学(先秦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p49。
    [1]孙以楷:《老子通论》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p206。
    [2]侯外庐 赵纪彬 杜国庠 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p25。
    [1]参见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外二种)·青铜时代·先秦天道观之进展》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pp266-267
    [2]参见 张光直:《商代的巫与巫术》载《中国青铜时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pp39-66,该文对商代巫术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并给出了研究中国古代巫术的主要线索。又可参见《美术、神话与祭祀》pp61-71。
    [3]庞朴:《庞朴文集》(第一卷)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pp76-83
    [4]吕思勉:《先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p437。
    [1]金景芳 吕绍纲:《周易全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2]阮元 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p2029。
    [1]李学勤:《中国学术的源起》载《光明日报》2008年6月30日,第12版。
    [2]孙以楷:《老子通论》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pp210-211。
    [1]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外二种)·青铜时代·先秦天道观之进展》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p267。
    [2]孙以楷:《老子通论》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pp205-206。
    [3]孙以楷 甄长松:《庄子通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年,p66。
    [1]任继愈:《老子绎读》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p255。
    [2]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自然》转引自 朱良志 编:《中国美学名著导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p127。
    [3]参见 卢嘉锡 总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通史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p193。
    [1]卢嘉锡 总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医学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年,p50。
    [2](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何兆武 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pp175-176。
    [1]参见 徐朝华:《上古汉语词汇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pp134-138。
    [1]陆俭明 沈阳 著《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p1。
    [2]参见(美)Robert J.Sternberg著:《认知心理学》杨炳钧 陈燕 邹枝玲 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pp226-231。
    [3]陆俭明 沈阳 著《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pp2-3。
    [1](德)恩斯特·卡西尔 著:《人论》甘阳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p35。
    [2]史忠植 编:《认知科学》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年,p266。
    [3]参见:(美)Robert J.Sternberg著:《认知心理学》杨炳钧 陈燕 邹枝玲 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p259。
    [4]高名凯:《高名凯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p9。
    [1]高名凯:《高名凯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p24。
    [2]参见(美)Robert J.Sternberg著:《认知心理学》杨炳钧 陈燕 邹枝玲 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p42。
    [3]《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p3。
    [4](美)约翰·霍兰德:《涌现》陈禹 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p4-5。
    [1]王士元:《语言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载《清华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2]许国璋:《许国璋论语言》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1年,p10。
    [1]张世禄:《张世禄语言学论文集》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年,pp32-34
    [2]吕叔湘 等著 马庆株 编:《语法研究入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pp33-34。
    [3]《说文解字前序》参见 许国璋:《许国璋论语言》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1年,pp65-75。
    [1]参见 许国璋:《许国璋论语言》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1年,pp65-75。
    [1]钱锺书:《管锥编》(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pp408-409。
    [2]参见 王树人:《中国的“象思维”及其原创性问题》载《学术月刊》2006年第1期。
    [3]孙以楷:《老子通论》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pp373-374。
    [1]参见 刘笑敢:《老子古今--五种对勘和析评引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p230。
    [2]《韩非子·解老》曰:“道有积而德有功,德者道之功。功有实而实有光,仁者德之光。光有泽而泽有事,义者仁之事也。事有礼而礼有文,礼者义之文也。故曰:失道而后失德.失德而后失仁,失仁而后失义,失义而后失礼。”韩非引《老子》此章较王弼本多出四个“失”字,“道”的根本性意义更加显豁。又参见高明《帛书老子校注》p5。
    [3]参见 宗白华:《艺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p148。
    [1]萧萐父:《道家风骨略论》载《道家文化研究》第二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p1。
    [1]关于认知科学的进展,可参见周昊天 傅小兰《认知科学--新千年的前沿领域》载《心理科学进展》2005年第4期。
    蔡曙山《认知科学:世界的和中国的》载《学术界》2007年第4期。
    史忠植 编著:《认知科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年,pp1-19。
    [2]参见 张岂之:《中国思想史·原序》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p1。
    [1]转引自 史忠植 编:《认知科学》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年,p367。
    [2](美)欧文·M·柯匹.卡尔·科恩 著《逻辑学导论》张建军 潘天群 等 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p6。
    [3]关于人类思维形态的讨论参见史忠植编:《认知科学》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年,pp350-376。
    [4]方孝孺:《苏太史文集序》见《逊志斋集》卷12.四部备要本。
    [1]任继愈:《老子绎读》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p12。
    [2]张岂之:《中华人文精神》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p230。
    [1]史忠植 编:《认知科学》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年,p375。
    [1]孙以楷:《老子通论》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p374。
    [1](美)Robert J.Sternberg著:《认知心理学》杨炳钧 陈燕 邹枝玲 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p303。
    [2]参见(美)Robert J.Sternberg著:《认知心理学》杨炳钧 陈燕 邹枝玲 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p308
    [1](美)Robert J.Sternberg著:《认知心理学》杨炳钧 陈燕 邹枝玲 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p386。
    [1]张继禹 主编:《中华道藏》第九册《道德真经指归》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p54。
    [1]张继禹 主编:《中华道藏》第九册《道德真经指归》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p76。
    [2]张继禹 主编:《中华道藏》第九册《道德真经指归》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p77。
    [3]张继禹 主编:《中华道藏》第九册《道德真经注》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p140。
    [4]王弼 著.楼宇烈 校释:《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p195。
    [1]王弼 著,楼宇烈 校释:《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p196。
    [2]王弼 著,楼宇烈 校释:《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p65。
    [3]此句帛书甲乙本均作:“故从事而道同于道。”王弼注与此契合,通行本经文衍“道者”二字,参《帛书老子校注》p347。
    [4]王弼 著,楼宇烈 校释:《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p58。
    [1]张继禹 主编:《中华道藏》第九册《老子道德经开题》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pp231-232。
    [2]张继禹 主编:《中华道藏》第九册《老子道德经义疏》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p251。
    [3]张继禹 主编:《中华道藏》第十一册《道德真经口义》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p254。
    [4]张继禹 主编:《中华道藏》第九册《老子道德经义疏》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p253。
    [5]张继禹 主编:《中华道藏》第九册《老子道德经义疏》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p283。
    [1](宋)张君房 编,李水晟 点校:《云笈七签》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p11。
    [2]张继禹 主编:《中华道藏》第九册《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p415。
    [1]《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参见 胡道静 主编:《十家论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p11。
    [2]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p79。
    [3]陈鼓应:《老庄新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pp25-26。
    [1]赵志军:《作为中国古代审美范畴的自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p6。
    [2]刘丹青 主编:《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p113。
    [3]刘丹青 主编:《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p317。
    [1]侯外庐 赵纪彬 杜国庠 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pp298-300。
    [2]侯外庐 赵纪彬 杜国庠 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pp301-302。
    [1]参见 刘笑敢:《老子古今--五种对勘与析评引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pp291-292。
    [2]刘笑敢:《老子之人文自然论纲》载《哲学研究》2004年第12期。
    [1]刘笑敢:《老子之人文自然论纲》载《哲学研究》2004年第12期。
    [1]参见 孙以楷:《老子通论》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pp66-79。
    [1]参见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外二种)·青铜时代·先秦天道观之进展》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p273。
    [1]参见:The MIT Encyclopedia of the Cognitive Sciences edited by Robert A.Wilson andFrank C.Keil,p134。The MIT Press Cambridge.Massachusetts.London.England.
    [2]刘丹青 主编:《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p2。
    [1]束定芳:《隐喻学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P30。
    [2]郭贵春:《科学隐喻的方法论意义》载《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1]胡壮麟:《认知隐喻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p13。
    [1]刘丹青 主编:《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pp2-3。
    [2]周振甫:《文心雕龙今释》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pp9-10。
    [3]参见 许国璋:《许国璋论语言》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年,pp37-39。
    [1]胡壮麟:《认知隐喻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p10。
    [2]参见 牟钟鉴:《论道》载《中国哲学史》1996年第3期。
    [1]参见 牟钟鉴:《论道》载《中国哲学史》1996年第3期。
    [2]俞宣孟:《本体论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p83。
    [1]任继愈:《老子绎读》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pp253-254。
    [2]本文《老子》的今译部分主要参照任继愈《老子绎读》,下同。
    [1](清)王夫之 著:《船山思问录·附录·老子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p132。
    [1](战国)文子 著,李定生 徐慧君 校释:《文子校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p304。
    [2]张继禹 主编:《中华道藏》第九册《老子道德经义疏》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p234。
    [1]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pp61-62。
    [2]金岳霖:《中国哲学》载《哲学研究》1985年第9期。
    [3](意)维科:《新科学》朱光潜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p417。
    [1]参见 胡壮麟:《认知隐喻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pp90-92。
    [1]参见 刘笑敢:《老子古今--五种对勘和析评引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pp288-289。
    [2]参见 石毓智:《论语言表达的创新机制》载《外语研究》2007年第3期。
    [1]叶维廉:《道家美学与西方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p82。
    [2]余治平:《万物都处于生生状态》载《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6年2月16日。
    [1]孙以楷:《老子通论》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p333。
    [2]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pp23-24。
    [1]任继愈:《老子绎读·前言》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p3。
    [1]王叔岷:《先秦道法思想讲稿》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pp37-38。
    [1]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p202。
    [1]钱锺书:《管锥编》(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pp409-410。
    [2]张继禹 主编:《中华道藏》第九册《老子道德经义疏》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p233。
    [1]张默生:《老子章句新释》济南:山东文化学社1933年,p20。
    [1]王叔岷:《先秦道法思想讲稿》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p54。
    [2](印度)泰戈尔:《泰戈尔诗选·飞鸟集》谢冰心 石真 郑振铎 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p512。
    [1]王弼 著,楼宇烈 校释:《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p196。
    [2]孙以楷:《老子通论》台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pp373-374
    [1]沈家煊:《复句三域“行、知、言”》载《中国语文》2003年第3期。
    另 参见 沈家煊《三个世界》载《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6期。
    [1]《艺概·书概》参见 朱良志 编著:《中国美学名著导读》p328。
    [1]《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外二种)·十批判书·庄子的批判》p621。郭沫若认为:“庄子是从颜氏之儒出来的,……他在黄老思想里面找到了共鸣,于是与儒、墨鼎足而三,也成立了一个思想上的新的宗派。”p628这个论断却不见得就是正确的。
    [2]孙以楷 甄长松:《庄子通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年,pp4-5
    [1]孙以楷 甄长松:《庄子通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年.p82
    [1]孙以楷 甄长松:《庄子通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年.p87
    [2]萧萐父:《吹沙集》成都:巴蜀书社1991年,pp153-154。
    [1]参见 王叔岷:《庄学管窥》附录《庄子佚文》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p239。
    [1]王叔岷:《先秦道法思想讲稿》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p116
    [2](清)王夫之 著 王孝鱼 点校:《庄子解》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pp283-284
    [3](清)王夫之 著 王孝鱼 点校:《庄子解》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p249
    [1](清)王夫之 著 王孝鱼 点校:《庄子解》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pp284-285。
    [1]金岳霖:《中国哲学》载《哲学研究》1985年9期。
    [2](英)葛瑞汉:《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论辩》张海宴 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p4。
    [1]参见(美)Robert J.Sternberg著:《认知心理学》杨炳钧 陈燕 邹枝玲 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p319。
    [2](清)王夫之 著 王孝鱼 点校:《庄子解》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p277。
    [1]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二册)·古典新义·庄子》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pp280-282。
    [2]王叔岷:《庄子校诠》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p1088。
    [1]孙以楷 甄长松:《庄子通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年,p8。
    [2]王叔岷:《庄子校诠》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p1089。
    [3]孙以楷 甄长松:《庄子通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年,p10。
    [1]钱锺书:《管锥编》(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p445。
    [1](清)王夫之 著 王孝鱼 点校:《庄子解》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p284。
    [1]转引自 傅伟勋:《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p391。
    [1]王叔岷:《庄学管窥》附录《庄子佚文》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p232。
    [1](清)王夫之 著 王孝鱼 点校:《庄子解》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pp17-18。
    [2](清)王夫之 著 王孝鱼 点校:《庄子解》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p19。
    [3](美)曼弗雷德·库恩:《康德传》黄添盛 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p219。
    [1]朱自清:《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p129。
    [1]张沛:《隐喻的生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p224。
    [1]宗白华:《艺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pp146-147。
    [2]周振甫:《文心雕龙今释》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p352。
    [1]钱锺书:《管锥编》(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pp13-14。
    [1]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形影神·神释》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p67。
    [1]泰戈尔:《人生的亲证》宫静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p81。
    [1]李晨阳:《道与西方的相遇--中西哲学重要问题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p29
    [2]王叔岷:《庄学管窥》附录《庄子佚文》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p248。
    [1](美)梯利:《西方哲学史》葛力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p640。
    [2](法)服尔德 著:《老实人》傅雷 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p112。
    [1](美)亨利·梭罗 著:《瓦尔登湖》徐迟 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296。
    [2]《古学千金谱》转引自 袁行霈:《清思录》北京:首都师范出版社2008,p149。
    (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三卷·上古时代(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第一卷·先秦时期·中国古代史学的产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蔡曙山.认知科学:世界的和中国的[J].学术界,2007,4A
    裘锡圭.郭店《老子》简初探[A].陈鼓应.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陈鼓应.老庄新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M].北京:中华书局,1988
    程俊英 蒋见元.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1
    邓晓芒.中国百年西方哲学研究中的八大错位[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A
    (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法)服尔德.老实人[M].傅雷 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傅斯年.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傅斯年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傅伟勋.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傅伟勋.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高亨.关于老子的几个问题[J].社会科学战线,1979,1A
    高亨.重订老子正诂[M].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
    高明.帛书老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6
    高名凯.高名凯语言学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外二种)[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郭贵春.科学隐喻的方法论意义.中国社会科学,2004 2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2
    (英)葛瑞汉.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论辩[M].张海宴 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龚自珍.夏田蓝 编.龚定盒全集类编[M].北京:中国书店,1991
    (美)亨利·梭罗.瓦尔登湖[M].徐迟 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侯外庐.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侯外庐 赵纪彬 杜国庠.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胡厚宣.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胡道静.十家论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金景芳 吕绍纲.周易全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金岳霖.中国哲学.哲学研究1985 9
    金吾伦、蔡仑对整体论的新认识[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1A
    蒋锡昌.老子校诂[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
    (德)卡尔·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M].魏楚雄 俞新天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意)克罗齐.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M].田时纲 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英)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M].何兆武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李晨阳.道与西方的相遇--中西哲学重要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李伯谦.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形成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郑州大学学报,2003,5A
    李济.中国学术经典·李济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李济.安阳[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美)李峰.西周的灭亡[M].徐峰 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李民 王健.尚书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李守常.史学要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李学勤.中国学术的源起[N]光明日报,2008-6-30(12)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M].何兆武 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刘丹青.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刘笑敢.老子古今--五种对勘与析评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刘笑敢.老子之人文自然论纲[J].哲学研究,2004,12A
    陆俭明 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吕叔湘 等著 马庆株 编.语法研究入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吕思勉.先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美)洛夫乔伊.存在巨链--对一个观念的历史的研究[M].张传有 高秉江 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
    柳诒徵.国史要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卢嘉锡.中国科学技术史·通史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美)Robert J.Sternberg.认知心理学[M].杨炳钧 陈燕 邹枝玲 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美)曼弗雷德·库恩.康德传[M]黄添盛 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牟钟鉴.论道[J].中国哲学史,1996,3A
    (美)欧文·M·柯匹,卡尔·科思.逻辑学导论[M].张建军 潘天群 等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庞朴.庞朴文集(第一卷)[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蒲慕洲.追寻一己之福--中国古代的信仰世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钱锺书.管锥编(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9
    任继愈.老子绎读[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阮元 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石毓智.论语言表达的创新机制[J].外语研究,2007,3A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孙以楷.老子通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
    孙以楷 甄长松.庄子通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
    孙以楷.道家与中国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清)沈德潜.古诗源[M].长沙:岳麓出版社,1998
    沈家煊.复句三域“行、知、言”[J].中国语文,2003,3A
    沈家煊.三个世界[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6A
    史忠植.认知科学[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
    (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印度)泰戈尔.人生的亲证[M].宫静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印度)泰戈尔.泰戈尔诗选[M].谢冰心 石真 郑振铎 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美)梯利.西方哲学史[M].葛力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校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8
    童书业.春秋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楼宇烈.王弼集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0
    (魏)王弼.老子道德经.诸子集成[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7
    王博.老子思维方式的史官特色[A].道家文化研究(第四辑)[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清)王夫之.船山思问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清)王夫之 著 王孝鱼 点校.庄子解[M].北京:中华书局,1964
    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二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
    王国维.观堂集林(外二种)[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王士元.语言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J].清华大学学报,2006,6A
    王叔岷.庄子校诠[M].北京:中华书局,2007
    王叔岷.庄学管窥[M].北京:中华书局,2007
    王叔岷.先秦道法思想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7
    王树人.中国的“象思维”及其原创性问题[J].学术月刊,2006,1A
    (战国)文子 著.李定生 徐慧君 校释.文子校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意)维科.新科学[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萧萐父.吹沙集[M].成都:巴蜀书社,1991
    萧萐父.道家风骨略论[A].道家文化研究(第二辑)[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许国璋.许国璋论语言[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1
    许倬云.西周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许倬云.求古编[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许倬云.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流动[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徐朝华.上古汉语词汇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叶维廉.道家美学与西方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1980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0
    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杨宽.战国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杨宽.古史新探[M].北京:中华书局,1965
    余治平.万物都处于生生状态[J].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6-2-16
    俞宣孟.本体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袁行霈.清思录[M].北京:首都师范出版社,2008
    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
    (美)约翰·霍兰德.涌现[M].陈禹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宋)张君房 编,李永晟 点校.云笈七签[M].北京:中华书局,2003
    张继禹.中华道藏[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张岂之.中国思想史[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3
    张岂之.中华人文精神[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
    张岂之.历史唯物论与中国思想史研究[J].历史研究,2007,1A
    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张默生.老子章句新释[M].济南:山东文化学社,1933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二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0
    张光直.美术、神话与祭祀[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年版,2002
    张沛.隐喻的生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张世禄.张世禄语言学论文集[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
    章太炎.中国现代学术经典·章太炎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朱良志.中国美学名著导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朱自清.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赵世超,卫崇文.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运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7A
    赵志军.作为中国古代审美范畴的自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周昊天 傅小兰.认知科学--新千年的前沿领域[J].心理科学进展,2005,4A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6
    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