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马图里迪学派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马图里迪学派(El—Maturidiyyah)系伊斯兰教逊尼派教义学的两大支柱学派之一。伊斯兰社会转型时期,在关于伊斯兰教义的激烈论战中,马图里迪学派从当时多民族、多宗教的社会现实出发,根据伊斯兰教的普世、灵活性,深入研究了伊斯兰教义,建构起了一个旨在论证和阐述伊斯兰教义的学科体系,为多元的伊斯兰社会奠定了统一与和谐的理论基础。马图里迪学派教义学体系庞大完整,有其独特的内容和特征,它既保证经典的至上性,又维护理性的作用,亦倡导宗教的宽容、温和与中正,开创了一个以中正原则为基础的逊尼派教义传统,成为历代穆斯林中正主义的思想源泉,影响极为深远。本文综合研究了马图里迪学派思想体系,旨在对该派的主要思想及其内涵做一整体性的评介。
     本文包括五个部分。绪论部分提出了本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综述了这一研究的国内外现状,以及本研究的创新点、难点、研究方法与思路。第一章概述了马图里迪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发展与传布。笔者从该派奠基人的生平著作、思想渊源、教义学方法论及该派主要代表人物等方面分别作了阐述。第二章论述了马图里迪学派的主要思想。笔者从该派的认识论、神性论、圣品说、信仰观、定然论和后世说等分别作了系统阐释。第三章是对马图里迪学派思想的全面评价。笔者通过与其它教义学派的比较,对马图里迪学派思想进行了评析,重点突出了马图里迪学派思想的创新、中正之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马图里迪学派思想的影响与现实意义。
     马图里迪学派作为逊尼伊斯兰教义学派,从伊斯兰教义的视角,通过与其它派别、宗教和哲学思想代表对话的方法,进行了对伊斯兰教义的研究和探讨,从而探求如何学术地解决穆斯林内部矛盾的教义思想基础,探求如何向其他宗教或哲学流派追随者宣教以及与之和睦共处之道,并就穆斯林大众所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的问题,给予思想和方法上的指引,以期穆斯林乌玛和伊斯兰社会的和谐统一。在当今全球化、多元化的国际形势下,加强对马图里迪学派教义思想与方法理念的研究,不仅对当代穆斯林应对全球化挑战,避免宗教极端有着积极意义,而且对深入了解伊斯兰教、加强文明传统间的宗教理解、促进我国与穆斯林世界的文化交流与国际合作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引文
①卓新平:《宗教理解》,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93页。
    ②圣经多次预言过耶稣之后要出圣人:“圭必不离犹大,杖必不离他两脚之间,直等细罗【就是赐平安者】来到,万民都必归顺。”(创世记,49:10)“只等真理的圣灵来了,他要引导你们明白(原文作进入)一切的真理;因为他不是凭自己说的,乃是把他所听见的都说出来,并要把将来的事告诉你们。”(约翰福音,16:12)。
    ④艾哈迈德·爱敏:《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第一册,纳忠译,北京:商务出版社,2001年,第269页。
    ①麦格迪悉:《最佳的地区分类》,第294页,转引自艾哈迈德·爱敏:《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第五册,第248页。
    ②参见《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第469页。
    ③撒马尔罕迪为马图里迪的别名,是以撒马尔罕地名命名的。
    ②参见:《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第200~201页。
    ①参见Edited by C.E. Bosworth, E. van Donzel and Ch. Pellat Encyclop dia of Islam,2nd Edition.,vol6. indexes and etc., Leiden: E. J. Brill,1960–2005,p.847.
    ②参见:《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第475~476页。
    ③参见W. Madelung,"The Spread of Maturidism and the Turks," published in Actas do IV Congressode EstudosArabes e Islamic Coimbra-Lisboa,1968, p.109.引自丁世仁主编:《伊斯兰文化》,第四辑,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16页。
    ④参见:《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第69~70页。
    ②参见马平:《中国伊斯兰教简史》,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9页及其后。
    ③参见《中国伊斯兰教研究文集》,中国伊斯兰教研究文集编写组编,宁夏人民出版社,292页。引见于丁世仁主编:《伊斯兰文化》,第119页。
    ④参见《中国新疆地区伊斯兰教史》,中国新疆地区伊斯兰教史编写组,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第二册,第82页。
    ⑤参见杨怀中、余振贵主编:《伊斯兰与中国文化》,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8~117页。
    ⑥参见W. Madelung,"The Spread of Maturidism and the Turks," published in Actas do IV Congressode EstudosArabes e Islamic Coimbra-Lisboa,1968, p.117.引见于丁世仁主编:《伊斯兰文化》,第12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第240页。引自朱普选:《丝绸之路上的伊斯兰教》,《西北史地》1996年,第4期,第22页。
    ②参见周燮藩、沙秋真:《伊斯兰教在中国》,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年,第42页及其后。又见韩毅:《“丝绸之路”与唐代伊斯兰教传入西北》,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04期,第
    59页及其后。
    ③杜环在公元751年随高仙芝大军西征,在怛逻斯战役中被大食所俘,从中亚到阿拔斯朝首都库法(今伊拉克纳杰夫),居大食十二年。宝应初年(762年)从波斯湾搭乘商船回到广广州。归来以亲历目睹著《经行记》。
    ④参见:《伊斯兰与中国文化》,第61页。
    ①参见赵葆珉、徐慧娟:《伊斯兰教在中亚的征服及其对中国西部的影响》,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年05期,第80页。
    ②参见:《中国伊斯兰教简史》,第53页。
    ③参见:《中国伊斯兰教简史》,第91页及其后。
    又见吴海鹰主编:《回族典藏丛书》,第20册,《天方典礼》,甘肃人民出版社,第113页。
    ①《天方典礼》,第1册第93~94页。
    ⑤王岱舆:《清真大学》,中国回族古籍丛书,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第233~234页。
    ②《清真大学》,第231页。
    ①译文引自祁学义译本《布哈里圣训实录全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版第4卷133页。
    ①《布哈里圣训实录全集》,3576,第三卷,第334页。又见.4~κ②《布哈里圣训实录全集》,3637,3636,第二卷,第345页。
    ③《布哈里圣训实录全集》,4710,第三卷,第173页。又见第二卷,第392~394页。
    《布哈里圣训实录全集》记载:使者说:“你当紧跟穆斯林大众和他们的伊玛目。”我说:“如果无穆斯林团体也无伊玛目呢?”他说:“你当避开那一切派别,即便你咬紧树根去死。”见祁学义译本《布哈里圣训实录全集》,7084,第4卷,第271页。
    《布哈里圣训实录全集》有关哈里发的记载有:“这件事应在古莱什人中产生,只要他们恪守正教。凡对抗他们者,真主必使他倒栽于火狱之中。”另有:“只要还有两个古莱什人活着,这件应在他们中间产生。”见祁学义译本《布哈里圣训实录全集》,7139,7140,第4卷,第281
    ③译文引自祁学义译本《布哈里圣训实录全集》,第4卷,第168页。
    ⑤《教典》,第68页。
    ②《正教真诠》,第152页。
    ③马注:《清真指南》,中国回族典籍丛书,第3册第127页,出版社不详。
    ③参见赛尔顿丁:《教典诠释》,马坚译,北京: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出版,1988年,第64页。
    ②译文引自祁学义译本《布哈里圣训实录全集》,第一卷,第277页。
    ②《四典要会》,第4册,第840页。
    ①《四典要会》,第4册第840~842页。
    ①祁学义译:《布哈里圣训实录全集》,3244,第二卷,第268页。
    ④祁学义译:《布哈里圣训实录全集》,4730,第三卷,第183页。
    ①祁学义译:《布哈里圣训实录全集》,7423,第四卷,第340页。
    ③马注:《清真指南》,中国回族典籍丛书,第3册第730页,出版社不详。
    ④《正教正诠》,第142~143页。
    ①新马兹达克教(Neo-Mazdakite),又译新马资达克派、新玛兹达克教。产生于公元8世纪后期,是一个在波斯马兹达克教教义的基础上,吸收了部分伊斯兰教思想理论而形成的宗教派别。
    ①Cf. Ayyub ‘Ali:‘Aqidat al-lslam wa al-Imam al-Maturidi (Bangladesh: al-Mu ‘assasaal-lslamiyya,1983), pp.387~390, taken up in Mustafa Ceric, A study of the theology of Abu MansurAl-Maturidi,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 the division of the humanities in candidacy for the degree ofdoctor of philosophy,Department of near eastern languages and civilization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1987,p.219.
    ②Mustafa Ceric, A study of the theology of Abu Mansur Al-Maturidi,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 thedivision of the humanities in candidacy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Department of neareastern languages and civilization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1987,pp.219~220.
    ①刘智:《天方性理》,中国回族典籍丛书,第1册第604~605页,出版社不详。
    ②刘智:《天方性理图传》,中国回族典籍丛书,第1册第638页,出版社不详。
    ③为中世纪艾什阿里学派教义学家赛尔顿丁·泰夫塔扎恩)的名著。
    ④为中世纪艾什阿里学派教义学家伊德杜·丁·阿卜杜·拉赫曼·伊吉(,约
    128l~1355)的传世名著。
    ①《天方性理图传》,第645页。
    ②《天方性理图传》,第882页。
    ③为中世纪艾什阿里学派教义学家赛尔顿丁·泰夫塔扎恩(Κ Κ δ1312~1389)的名著。
    ④为中世纪艾什阿里学派教义学家伊德杜·丁·阿卜杜·拉赫曼·伊吉(,约128l~1355)的传世名著。
    《布哈里圣训实录全集》有关哈里发的记载有:“这件事应在古莱什人中产生,只要他们恪守正教。凡对抗他们者,真主必使他倒栽于火狱之中。”另有:“只要还有两个古莱什人活着,这件事应在他们中间产生。”见祁学义译本《布哈里圣训实录全集》,7139,7140,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版第4卷281页。
    《布哈里圣训实录全集》记载:使者说:“你当紧跟穆斯林大众和他们的伊玛目。”我说:“如果无穆斯林团体也无伊玛目呢?”他说:“你当避开那一切派别,即便你咬紧树根去死。”见祁学义译本《布哈里圣训实录全集》,7084,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第4卷,第271页。
    ①马吉德法赫:《伊斯兰哲学史》,陈中耀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61页。
    ②亦称耶稣。
    ①参见阿卜杜勒麦里克萨迪:《伊斯兰教教义学大纲》,马文才、韩文清编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第85页。
    ①参见:《伊斯兰教教义学大纲》,第88页。
    ②参见:《伊斯兰教教义学大纲》,第138~139页。
    ⑤见祁学义译本《布哈里圣训实录全集》,6772,第4卷,第205页。
    ①参见:《教典诠释》,第92页。
    ①赖永海:《宗教学概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66页。
    ②引自陈麟书、陈霞主编:《宗教学原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第277页。
    ③何光沪:《百川归海:走向全球宗教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9页。
    ①《宗教学概论》,第266页。
    ②《宗教学概论》,第267页。
    ①吕大吉:《宗教学纲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32页。
    ②《百川归海:走向全球宗教哲学》,第6~7页。
    ③《教典诠释》,第8页。
    ①《清真大学》,第234页。
    ②《清真指南》,中国回族典籍丛书,第3册第115页。
    ①马耀祖编著:《马复初遗著选》,香港:国际华人(香港)出版社,2003年,第465页。
    ①吴云贵:《伊斯兰教义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74页。
    ②见敏敬:《从努尔西到努尔库运动—土耳其文化伊斯兰概说》,《西亚非洲》,2004年02期,第44页。
    ③见李艳枝:《现代土耳其伊斯兰复兴运动思想家——赛义德·努尔西》,《世界宗教文化》,2007年04期,第18~20页。
    1.[埃]艾哈迈德爱敏:《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2.[埃]穆罕默德·阿布笃:《回教哲学》,马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年。
    3.[巴]马茂德:《伊斯兰教简史》,吴云贵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4.[巴]赛义德·菲亚兹·马茂德:《伊斯兰教简史》吴云贵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5.[波]安萨里:《圣学复苏精义》,张维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6.[波]贾米:《光辉的射线》,阮斌译,康有玺校,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7.[俄]札巴罗夫、德列斯维扬斯卡娅:《中亚宗教概述》,高永久、张宏莉译,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
    8.[法]马塞:《伊斯兰教简史》,王怀德、周祯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
    9.[荷]第博尔:《伊斯兰哲学史》,马坚译,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
    10.[加]徐志伟:《基督教神学思想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11.[美]奥尔森:《基督教神学思想史》,吴瑞诚、徐成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12.[美]马吉德法赫里:《伊斯兰哲学史》,陈中耀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年。
    13.[美]米尔恰·伊利亚德:《宗教思想史》,晏可佳、吴晓群、姚蓓琴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
    14.[美]希提:《阿拉伯通史》,马坚译,北京:新世纪出版社2008年。
    15.[摩]伊本·白图泰著:《伊本·白图泰游记》,马金鹏译,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
    16.[日]井筒俊彦:《伊斯兰思想历程-——凯拉姆神秘主义哲学》,秦惠彬译,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
    17.[塔]M.S.阿西莫夫等主编:《中亚文明史》第四卷,华涛等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0年。
    18.[突]法土拉·葛兰:《穆罕默德的生平面貌》,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
    19.[伊]阿卜杜勒麦里克萨迪:《伊斯兰教教义学大纲》,马文才、韩文清编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
    20.[伊]穆萨穆萨威:《阿拉伯哲学》,张文建、王培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版。
    21.[英]麦格拉思:《基督教概论》,马树林、孙毅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22.《布哈里圣训实录全集》,祁学义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
    23.《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
    24.艾布哈尼发:《大学》,阿里贾利注,伊德译,民间出版物2002年。
    25.蔡德贵:《阿拉伯世界的伊斯兰宗教哲学》,《济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01期。
    26.蔡伟良:《灿烂的阿拔斯文化》,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
    27.蔡伟良:《中世纪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
    28.陈麟书、陈霞主编:《宗教学原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
    29.陈万里:《伊斯兰教简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年。
    30.达浦生:《伊斯兰六书》,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31.单纯:《宗教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32.丁俊:《<认一论大纲>译注》,《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第02期。
    33.丁俊:《当代伊斯兰“中间主义”思潮述评》,《阿拉伯世界》,2003年第03期。
    34.丁士仁:《简明圣训学》,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
    35.丁世仁:《中国笋尼派溯源》,《伊斯兰文化》,2011年第四辑。
    36.范若兰等著:《伊斯兰教与东南亚现代化进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37.高惠珠:《阿拉伯的智慧:信仰与务实的交融》,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
    38.国少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研究》,北京:时事出版社2009年。
    39.哈宝玉:《穆尔太齐赖学派思想简论》,《西北民族研究》,2002年第02期。
    40.何光沪:《百川归海:走向全球宗教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41.金宜久主编,《当代伊斯兰教》,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年。
    42.金宜久主编,《伊斯兰教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43.金宜久主编,《伊斯兰教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
    44.金宜久主编:《伊斯兰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45.赖永海:《宗教学概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46.李进新:《新疆伊斯兰汗朝史略》,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
    47.李兴华:《浅谈回族文化》,《回族研究》,2007年第04期。
    48.李兴华等著:《中国伊斯兰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49.李艳枝:《现代土耳其伊斯兰复兴运动思想家——赛义德努尔西》,《世界宗教文化》,2007年04期
    50.李振中:《伟大的教义学家、哲学家、伊斯兰权威安萨里》,《回族研究》,2002年第03期。
    51.刘一虹主编:《信仰与理性》,沈阳:沈阳出版社1997年。
    52.刘智:《天方典礼》,中国回族典籍丛书,出版社不详。
    53.刘智:《天方性理》,中国回族典籍丛书,出版社不详。
    54.刘智:《天方至圣实录》,北京: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印,1984年。
    55.吕大吉:《宗教学纲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56.马崇义:《穆罕默德——伊斯兰教至圣、世界历史伟人》,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年。
    57.马福德:《近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先驱——瓦哈卜及其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58.马复初:《四典要会》,中国回族典籍丛书,出版社不详。
    59.马海成:《浅论伊斯兰教拜主行善的价值观》,《中国穆斯林》,2011年第06期。
    60.马吉德法赫:《伊斯兰哲学史》,陈中耀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年。
    61.马明良:《简明伊斯兰教史》,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年。
    62.马明良:《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交往历程和前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63.马明良著:《伊斯兰文化新论》(修订本),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
    64.马平:《中国伊斯兰教简史》,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
    65.马通:《伊斯兰思想史纲》,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年
    66.马维拉:《艾什尔里的折衷宗教哲学》,《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s1期。
    67.马秀梅:《伊斯兰教义学及其在中国的传承系统》,《回族研究》,2004年第03期。
    68.马耀祖:《马复初遗著选》,香港:国际华人(香港)出版社2003年。
    69.马注:《清真指南》,中国回族典籍丛书,出版社不详。
    70.马注:《清真指南》,中国回族典籍丛书,出版社不详。
    71.敏敬:《从努尔西到努尔库运动—土耳其文化伊斯兰概说》,《西亚非洲》,2004年02期
    72.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73.穆罕默德·胡泽里:《穆罕默德传》,秦德茂、田希宝译,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
    74.穆罕默德·侯赛因·海卡尔:《穆罕默德生平》,王永方、赵桂云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年。
    75.穆罕默德·肖天福:《古兰经汉译注释汇集》,香港:香港天马出版社2006年。
    76.穆萨·穆萨威:《阿拉伯哲学——从铿迭到伊本·鲁西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
    77.纳忠:《阿拉伯通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78.奈季穆·丁·乌迈尔·奈塞菲:《教典》,赛尔顿丁诠释,马坚译,北京: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出版1988年。
    79.彭树智主编:《伊斯兰教与中东现代化进程》,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
    80.祁学义:《圣训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
    81.钱学文:《简明阿拉伯伊斯兰史》,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
    82.秦惠彬:《伊斯兰文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83.任继愈主编:《宗教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
    84.赛义德·菲亚兹·马茂德:《伊斯兰教简史》,吴云贵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85.赛义德·侯赛因·纳苏尔著:《伊斯兰教》,王建平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86.沙宗平:《从“凯拉姆”思潮到“凯拉姆学”——伊斯兰哲学初探》上,《阿拉伯世界》,1993年第03期。
    87.沙宗平:《从“凯拉姆”思潮到“凯拉姆学”——伊斯兰哲学初探》下,《阿拉伯世界》,1994年第01期。
    88.沙宗平:《伊斯兰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89.沙宗平:《中国的天方学:刘智哲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90.孙承熙:《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纲》,北京:昆仑出版社2001年。
    91.筒井俊彦:《伊斯兰教思想历程》,秦惠彬译,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
    92.宛耀宾总主编:《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年。
    93.王岱舆:《清真大学》,中国回族古籍丛书,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94.王怀德、郭宝华:《伊斯兰教史》,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年
    95.王怀德:《伊斯兰教教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96.王家瑛:《伊斯兰文化哲学史》,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
    97.王家瑛:《伊斯兰宗教哲学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
    98.王俊荣,冯今源:《伊斯兰教学》,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年。
    99.王希:《伊斯兰哲学中的“是”、“存在”和“本质”》,《哲学动态》,2004年第03期。
    100.王新生:《古兰经与伊斯兰文化》,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年。
    101.王有勇:《阿拉伯语言风格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
    102.王宇洁:《伊朗伊斯兰教史》,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
    103.吴冰冰编:《什叶派现代伊斯兰主义的兴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104.吴海鹰主编:《回族典藏丛书》,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年。
    105.吴云贵、周燮藩:《近现代伊斯兰教思潮与运动》,北京:社会科学文化出版社2000年。
    106.吴云贵《:历史与现实中的伊斯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2002年。
    107.吴云贵:《逊尼派宗教思想形成的基本标志》,《世界宗教研究》,1984年第03期。
    108.吴云贵:《伊斯兰教法概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109.吴云贵:《伊斯兰教义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110.吴云贵:《伊斯兰教义学的阶段性特征》,《世界宗教研究》,1993年第4期。
    111.吴云贵:《伊斯兰教义学的三部早期文献》,《回族研究》,1993年第04期。
    112.吴云贵:《真主的法度—伊斯兰教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113.希文:《艾什尔里与伊斯兰教义学》,《中国穆斯林》,1997年第06期。
    114.杨桂萍:《马德新思想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
    115.杨怀中、余振贵主编:《伊斯兰与中国文化》,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年。
    116.杨怀中:《回回民族二元一体的文化结构》,《回族研究》,2006年第06期。
    117.杨克礼:《伊斯兰教艾什耳里派哲学思想初论》,《宁夏社会科学》,1985年第04期。
    118.杨启辰;杨华主编:《中国伊斯兰教的历史发展和现状》,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
    119.杨启辰主编:《古兰经哲学思想》,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
    120.叶海亚艾麦利克编,《伊斯兰学》,阿立蒋敬译,民间出版物,2000年。
    121.余振贵、杨怀中:《中国伊斯兰文献著译提要》,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
    122.张秉民主编:《简明伊斯兰哲学史》,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
    123.张庆熊:《基督教神学范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124.张文建:《信主独一:伊斯兰教》,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
    125.张新樟:《“诺斯”与拯救:古代诺斯替主义的神话、哲学与精神修炼》,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出版2005年。
    126.张志刚:《宗教文化学导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
    127.张宗奇:《伊斯兰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的整合》,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
    128.赵葆珉、徐慧娟:《伊斯兰教在中亚的征服及其对中国西部的影响》,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129.赵敦华:《基督教哲学1500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130.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等编:《伊斯兰文化论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131.中国新疆地区伊斯兰教史编写组:《中国新疆地区伊斯兰教史》,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132.周烈:《阿拉伯语与阿拉伯文化》,北京:外语教学出版社2001年。
    133.周烈:《阿拉伯语语言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年。
    134.周燮藩、沙秋真:《伊斯兰教在中国》,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年。
    135.周燮藩:《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136.周燮藩:《真主的语言—<古兰经>简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137.朱普选:《丝绸之路上的伊斯兰教》,《西北史地》1996年第04期。
    138.朱威烈:《伊斯兰文明与世界》,《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0期。
    139.朱威烈:《站在远东看中东》,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
    140.卓新平:《当代西方新教神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
    141.卓新平:《宗教理解》,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1. J.Wensinck, The Muslim Cree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2.
    2. S. Tritton, Muslim Theology, London, Luzac,1947.
    3. Ameer Ali, The Spirit of Islam: A History of the Evolution and Ideals of Islam,Humanities Press, New York,1974.
    4. Andrew Rippin, Muslims: Their Religious Beliefs and Practices, Routledge, Londonand New York,1990.
    5. Cf. AyyubAli,Aqidat al-lslam wa al-Imam al-Maturidi,Bangladesh: al-Mu‘assasaal-lslamiyya,1983.
    6. Cyril Glassé, The New Encyclopedia of Islam, Revised one of the Concise Encyclopediaof Islam, Rowman and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2001.
    7. Dan Cohn-Sherbok ed., Islam in a World of Diverse Faiths, Macmillan Academic andProfessional Limited,1991.
    8. Duncan Black MacDonald, Development of Muslim Theology, Jurisprudence andConstitutional Theory, N.Y., Chares Scribner’s Sons,1903.
    9. Encyclopedia of Islam, Leiden E. J. Brill1978. New Edition.
    10. Fazlur Rahman, Islam,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and London,1979.
    11. Frederick Copleston, Medieval Philosophy, London and New York,2003.
    12. G. E. von Grunebaum, Theology and Law in Isla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69.
    13. H. A. R. Gibb, J. H. Kramers, Concise Encyclopaedia of Islam, Brill AcademicPublishers, INC, Boston, Leiden,2001.
    14. Harry Austryn Wolfson, The Philosophy of the Kalām, Havard University Press,1976.
    15. Ira M. Lapidus, A History of Islamic Societies, 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1988.
    16. John L. Esposito ed., The Oxford Encyclopedia of the Modern Islamic World, New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17. M. Saeed Sheikh, A Dictionary of Muslim Philosophy, Institute of Islamic Culture,1981.
    18. M. Saeed Sheikh, Islamic Philosophy, London, The Octagon Press,1982.
    19. M. Saeed Sheikh, Muslim Philosophy, Pakistan Philosophical Congress,1962.
    20. M.M. Sharif ed., A History of Muslim Philosophy, Pakistan Philosophical Congress,1966.
    21. Michael E. Marmura ed., Islamic Theology and Philosophy: Studies in Honor ofGeorge F. Hourani,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1984.
    22. Morris S. Seale, Muslim Theology, Luzac and Company Limited,1964.
    23. Mustafa Ceric, A study of the theology of Abu Mansur Al-Maturidi,A dissertationsubmitted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philosophy,Department of near eastern languagesand civilization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1987.
    24. Nagel, Tilman, The History of Islamic Theology, from Muhammad to the Present,Markus Wiener Publishers, Princeton,2000.
    25. Seyyed Hossein Nasr and Oliver Leaman, History of Islamic Philosophy, Routledge,London and New York,1996.
    26. Seyyed Hossein Nasr, Traditional Islam in the Modern World, Kegan PaulInternational Ltd, London and New York,1987.
    27. T.J. De Bore, tr. by Edward R. Jones, B.D.,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in Islam, NewYork, Dover Publications, Inc.1967.
    28. Toshihiko Izutsu:The concept of Belief in Islamic Theology, Tokyao, Keio Institute ofCultural and Linguistic Studies; Yokohama, Yurindo,1965.
    29. W. Montgomery Watt, Islamic Philosophy and Theology,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1962.
    30. W. Montgomery Watt, Islamic Philosophy and Theology: an extended one, EdinburghUniversity Press,1985.
    31. W. Montgomery Watt, Predestination and Free Will in Early Islam, London, Luzac,1948.
    32. W. Montgomery Watt, The Formative Period of Islamic Thought,EdinburghUniversity Press,1973.
    33. Wilferd Madelung, Religious Schools and Sects in Medieval Islam, Variorum Reprints,London,1985.
    34. W. Madelung, The Spread of Maturidism and the Turks, published in Actas do IV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