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康德目的论及其与马克思哲学的关系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作为西方哲学中最古老问题之一的目的论,在人类发展走向现代性的进程中,逐渐走向衰落。在反思近代西方理性文化的基础上,康德走上了理性的批判,建立了庞大而深刻的批判哲学思想体系,奠定了自己在思想界令人瞩目的地位。由于独特而深刻的哲学思想底蕴,康德以人是目的为核心缔造出了个性鲜明、体系相对完整的目的论思想。具体地说,康德从人出发对人类生存的目的,人与自然目的关系、人类发展的目的作出了独到的理解。实际上,这三个问题之间是有着内在逻辑理路的。康德目的论的核心问题是解决人类生存的最终目的,而这一目的必然在感性现实世界中得以实现,进而延展到人类生存的目的与整个自然界之关系的思考中。同时,只有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这一目的才能得以实现,这就涉及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最终目的。人是目的是康德对“人是什么”的最终回答,也是自文艺复兴以来,人摆脱神的束缚、逐渐走向独立、自觉的进程中形成的理论结晶。康德目的论所蕴含的合理性精神在马克思哲学中得到了阐扬,马克思哲学超越并推进了康德目的论理论的革命性成果。如何走出当代人类生存困境已经成为诸多思想家关注的焦点性问题,而从目的论中寻找摆脱危机的良策成为当代一部分思想家的主要研究路数。康德目的论体现着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关心和警醒,对摆脱当代人类生存危机具有重大启示意义。同时,我们可藉此研究,以更深入的思使得我们对目的论这一哲学理论的根本性质及其当代意义的整个视域有所改观,瓦解当代诸哲学流派对目的论的遮蔽。
Teleology as one of the oldest theory in the Western philosophy, guradually declined, in the process of human development towards modernity. On the basis of the reflection of rational culture of modern Western, Kant took rational criticism, and established a large and profound ideology of critique philosophy.Due to the unique and profound heritage of philosophy, Kant created a distinct individuality、relatively complete system of teleological thinking, to the core that people is the purpose.Specifically, Kant made a unique understanding on the purpose of human existence,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purpose of human existence and nature,the purpose of human development.In fact,there are Logical thinking on the inner between three issues.the core issue of Kant's teleology is to solve the ultimate purpose of human existence,and the purpose must be realized in the Real world, And then,Extended to the thinking between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purpose of human existence and nature.At the same time, the purpose only can be achiev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history,and it involves the ultimate purpose of development of human history. Human-head is kant'ultimate answer to the purpose of human existence, is also crystallization of the theory formed in the process that people shaked off the shackles of of God,gradually become independent, self-conscious, since the Renaissance in the Western. The re-rational spirit that inherent in Kant's teleology had been extolled in the Marxist philosophy, the Marxist philosophy advanced and promoted the revolutionary results of Kant's teleology.The question that how walk out of the dilemma of Human survival have become the focus of many issues, and It is main direction of Research that many thinker find out good way from the traditional teleology in the modern times.Kant's teleology embodies a great thinker'the care and vigilance to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there ar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the thing that the human Get rid of the crisis of the survival of the human.In addition, taking the research, we can further think in order to make improve to the entire view of the fundamental nature and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of the teleology,and to collapse the shelter of the Various schools of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to the teleology.
引文
①[美]赫舍尔.人是谁[M],隗仁莲译.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3页.
    ②[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的辩证法[M],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页.
    ③[法]皮埃尔.卡兰默.破碎的民主[M],高凌瀚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1页.
    ①[美]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科学[M],马季方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32页
    ①[美]A.麦金太尔.德性之后[M],龚群、戴扬毅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148页.
    ①[德]里夏德.克朗纳.论康德与黑格尔[M],关子尹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6页.
    ①[德]恩斯特.卡西尔.卢梭.康德.歌德[M],刘东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第119页.
    ② kojin karatani. Transcritique On Kant and Max, translated by sabu kohso. London:The Mtt Press,2003.p vii.
    ① kojin karatani. Transcritique On Kant and Max, translated by sabu kohso. London:The Mtt Press,2003.p vii.
    ②[意]德拉.沃尔佩.卢梭和马克思[M],赵培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52页.
    ③ Paul Johnson.Intellectuals-From Marx and Tolstoy to Satte and Chomsky.New York:Harper Perennia,2007.p52.
    ①[德]卡尔.雅斯贝尔斯.大哲学家[M],李雪涛主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544页.
    ②[苏]阿尔森.古留加.康德传[M],贾泽林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310页.
    ①郑听.康德学述[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1页.
    ①曹俊峰.康德美学引论[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34-135页.
    ②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第353页.
    ③[苏]阿尔森.古留加.康德传[M],贾泽林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188页
    ④[苏]阿斯穆斯.康德[M],孙国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329页.
    ①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394页.
    ②邓晓芒.审美判断力在康德美学中的作用[J].文艺研究,2005(5).
    ①陈嘉明.建构与范导——康德哲学的方法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179页.
    ①俞吾金.从康德到马克思——千年哲学的沉思[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页.
    ① A.C. Genova.Kant's Concept of Teleology by J.D.McFarland,出自Ethics.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Vol.81, No.2 (Jan,1971), p186-189.
    ①[英]w.c丹皮尔.贝尔.科学史[M],李衍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77页.
    ①[德]海德格尔.谢林论认为自由的本质[M].沈阳:辽宁交出出版社,1999年.第59页.
    ②H.柯享.康德伦理学的基础.柏林,1877,第312页.转引自:[德]格尔哈特·克勒姆林.作为可能世界的至善—康德的文化哲学和体系建筑术的关系[J],邓安庆译.云南大学学报,2007(6).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19页.
    ②[德]黑格尔.哲学史演讲录(第1卷)[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354页.
    ③参看:Simom Blackburn:Oxford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Oxford:Oxford Uninversity press,1994, p374.
    ①参见:[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106页.
    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4页.
    ③[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5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90页.
    ①[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5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28页.
    ②[美]里奇拉克.发现自由意志与个人责任[M],许泽民、罗选民译.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9页
    ①[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5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2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02页.
    ②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7页.
    ③[德]A.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M],欧力同吴仲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102页.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第6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第3474页
    ② Nicholas Bunnin and Jiyuan Yu.The Blackwell Dictiona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London:Blacewell publishing ltd,2004.p679.
    ②不列颠百科全书(第16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第524页
    ④ Simom Blackburn.Oxford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Oxford:Oxford Uninversity press,1994, p374.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4页.
    ②[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M],何兆武、李约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11页.
    ①参见:衣俊卿.历史与乌托邦[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3—15页.
    ②[德]埃.弗洛姆.为自己的人[M],孙依依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第56页.
    ③[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4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页.
    ④[德]卡尔.雅斯贝尔.雅斯贝尔斯哲学自传[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46页.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56页.
    ②[德]蒂利希.系统神学[M],转引自:新编现代西方哲学[M].刘放桐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04页.
    ① Nicholas Bunnin and Jiyuan Yu.The Blackwell Dictiona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London:Blacewell publishing ltd, 2004. p679.
    ①[加拿大]查尔斯.泰勒.黑格尔[M],吴国清、朱进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第6页.
    ② Howard, Caygill. A Kant Dictionary. London: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0. p388.
    ①[德]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卷)[M],罗达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62页.
    ②[德]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卷)[M],罗达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62页.
    ③参见:邓晓芒.古希腊罗马哲学讲演录[M].北京.广州.上海.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第45页
    ④[美]撒穆尔.斯通普夫,詹姆斯.菲泽.西方哲学史(第七版)[M],丁三东、邓晓芒等译.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32页
    ⑤[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M],何兆武、李约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95页.
    ①[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1卷)[M],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07页.
    ②[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1卷)[M],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06页.
    ③[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1卷)[M],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06页.
    ①[德]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卷)[M],罗达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176页.
    ②[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第2卷)[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年.第204页.
    ③[德]尼古拉.哈特曼.存在学的新道路[M],庞学诠、沈国琴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页.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40页.
    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7页.
    ③[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47页.
    ④ Andrew Woodfield:Teleology.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6. p6.
    ⑤[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年.第309-310页.
    ①[英]A.N.怀特海.科学与近代世界[M],何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第9页.
    ②[英]柯林武德.自然的观念[M],吴国盛、柯映红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年.第120页.
    ③[德]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卷)[M],罗达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31页.
    ④[德]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卷)[M],罗达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32页.
    ①[德]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卷)[M],罗达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9页.
    ②[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第6页.
    ③[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张峰、吕世平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年.第129页.
    ①[德]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卷)[M],罗达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9页.
    ②[古希脚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106页.
    ③[美]撒穆尔.斯通普夫,詹姆斯.菲泽.西方哲学史(第七版)[M],丁三东、邓晓芒等译.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23页
    ①[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M],何兆武、李约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100页.
    ① Saint Thomas Aquinas. summa theological。Christian Classics Ethereal Library,1947. pP17.
    ②[德]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卷)[M],罗达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9页.
    ①[美]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存在主义哲学研究[M],段德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第25—26页.
    ② Simom Blackburn. Oxford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Oxford:Oxford Uninversity press,1994. p374.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页.
    ②[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第22页.
    ③[英]科林伍德.自然的观念[M],吴国盛、柯映红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年.第105页.
    ④参见:[美]戴维.林德伯格,西方科学的起源[M],王珺等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289—290页.
    ①[美]伯纳德·科恩.科学革命史[M],杨爱华译.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105页.
    ②[美]大卫.格里芬.科学的反魅[M],马季方译.出自:江怡.理性与启蒙——后现代经典文选[C].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年.第606页
    ①[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3卷)[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64页.
    ②[法]弗朗索瓦.夏特莱.理性史[M],翼可平、钱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65页.
    ①[英]培根.新工具[M],许宝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106页.
    ②[法]笛卡尔.谈谈方法[M],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44页.
    ①[法]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上卷)[M],管士滨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10页.
    ②[荷兰]斯宾诺莎.伦理学[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年.第39页.
    ③[德]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下卷)[M],罗达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552页.
    ④[荷兰]斯宾诺莎.伦理学[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年.第97页.
    ①[德]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张庆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第6页.
    ②参见:[德]奥特弗里德.赫费.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M],郭大为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8-10页.
    ①[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1卷)[M],李秋零编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18页.
    ②[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1卷)[M],李秋零编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1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97页.
    ②[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1卷)[M],李秋零编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26页.
    ③ Eric Watkins. Kant and the Metaphysics of Causality. Edinburgh:the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5.p7
    ①参见:Peter Byrne,Kant on God.London;New York: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2007. p7-8.
    ①[德]奥特弗里德.赫费.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M],郭大为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7页.
    ②参见:韩志伟.论康德的目的论思想[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7(9).
    ③参见:王平.目的论的援引:康德警惕现代性的姿态[J].南昌大学学报,2007(3).
    ①[德]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张庆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第141页.
    ①[德]恩斯特.卡西尔.启蒙哲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23页.
    ①[法]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录[M],庞景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21页.
    ②[英]休谟.人类理解研究[M],关文运译.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年.第66页·
    ①[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4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6页.
    ②[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4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73页.
    ①[英]A.N.怀特海.科学与近代世界[M],何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第13页.
    ③[德]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下卷)[M],罗达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859页.
    ②[德]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张庆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第87页.
    ④何兆武、陈启能.西方近代社会思潮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55页.
    ①[德]福柯.词与物[M],莫伟民译.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450—451页.
    ②[英]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M],董乐山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第97页.
    ③[德]恩斯特.卡西尔.卢梭.康德.歌德[M].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第22-23页.
    ④[法]卢梭.论艺术和科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年.第28页.
    ①[德]康德.实用人类学[M],邓晓芒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67页·
    ②[德]黑格尔.哲学史演讲录(第4卷)[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5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24页.
    ①[德]黑格尔.哲学史演讲录(第4卷)[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5页.
    ②[德]黑格尔.哲学史演讲录(第4卷)[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93页.
    ③[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4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58、261页.
    ①[德]康德.逻辑学讲义[M],许景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18页.
    ②[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3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9页.
    ③[德]海涅.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M],海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108页.
    ①[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4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3页.
    ②[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3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69页.
    ③[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3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07页.
    ①[德]福柯.福柯集[M],杜小真选编.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第75页.
    ①[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3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64页.
    ①[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3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18页.
    ②[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1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46页.
    ③[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M],何兆武、李约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2页.
    ①[英]培根.新工具[M],许宝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24页.
    ①[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3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09页.
    ②[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3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21页.
    ③[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3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53页.
    ①[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3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54页.
    ②[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3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45页.
    ③[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3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81页.
    ①[法]昂利.析格森.创造进化论[M],肖聿译.北京:华夏出版社出版社,2000年.第42页.
    ②[荷兰]斯宾诺莎.伦理学[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年.第37页.
    ①[苏]阿尔森.古留加.康德传[M],贾泽林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125页.
    ①[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3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7页.
    ②[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5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页.
    ①张汝伦.康德二百年祭[J].读书,2004(8).
    ①[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5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66页.
    ②[德]马克斯.舍勒.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上册)[M],尼梁康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第4页.
    ①[德]马克斯.舍勒.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上册)[M],尼梁康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第5页.
    ②[德]恩斯特.卡西尔.卢梭.康德.歌德[M],刘东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第1页.
    ③转引自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9页.出自科学院版《康德全集》(弟
    20卷).第58页.④[德]赫尔德《人性升华书简》,第七十九封,Suhan版《全集》第十七封.第404页.转引自[德]恩斯特.卡西尔.卢梭.康德.歌德[M],刘东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第16页.
    ①[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M],冯克利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30页.
    ①[加]查尔斯.泰勒.现代性之隐忧[M],程烁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6页..
    ②[美]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存在主义哲学研究[M],段德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第25—26页.
    ③[德]埃.弗洛姆.逃避自由[M],刘海林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2002年.第75页.
    ①[英]休谟.道德原则研究[M],曾晓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141页.
    ②[德]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43页.
    ①[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2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17页.
    ②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一书中康德提出了道德哲学的三项任务:建立道德的最高原理、批判地检验实践理性、建立一个道德的形而上学。康德认为,在《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中,确立了道德的规范,而在1788年《实践理性批判》中,对道德的主体进行了分析,在《道德形而上学》中,最终建立了一门道德形而上学。
    ①[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5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9页.
    ①[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5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69页.
    ①[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4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01页.
    ① Evgenia Cherkasova.Dostoevsky and Kant.Amsterdam—New York:Rodopi B.V,2009. P2.
    ②[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4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35页.
    ③[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6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08页.
    ①[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4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37页.
    ②[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4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37页.
    ③[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6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94页.
    ①[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6卷)[M],李秋零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95页.
    ①[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5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30页.
    ②[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4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423页.
    ①[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5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18页.
    ②[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5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26页.
    ①[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5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99页.
    ②[苏]瓦.费.阿斯穆斯.康德[M],孙鼎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295页.
    ③[德]马克斯.舍勒.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上册)[M],尼梁康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第10页.
    ④[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169页.
    ①[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5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29页.
    ②[德]叔本华.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M],任立、孟庆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35页.
    ③关于自由的悬设,本节没有做出论述。因为上面已经涉及到了。自由在康德看来,就是全部道德法则产生的基础,也是实践理性批判的基础,因为,如果人存在一个必然的世界中,没有自由可言,一切都是被决定的,也就没有人类自主的行为,相应也就不会有道德选择、道德义务存在了。没有自由,康德整个道德哲学大厦的地基就不复存在了。实际上,在第二章中,我们论述康德限制了认知理性,凸显了自由的存在,进而为实践理性批判留出了空间,也是这个意思。在三个悬设之中,康德指出自由是核心。在后来的《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写道:“在三个纯粹的理性理念亦即上帝、自由和不死中,自由的理念是超感性的东西的惟一概念,通过自由在自然中可能的结果而(凭借在这个概念中所思维的因果性)在自然身上证明了自己的客观实在性,并由此而使另外两个概念与自然相联结,所有这三个概念彼此相联结为一个宗教成为可能”。([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5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96页.)
    ①[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5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33页.
    ①[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3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23页·
    ①[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3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29页.
    ②[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3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26页.
    ①[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3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28页.
    ②[德]叔本华.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M],任立、孟庆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3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6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4页.
    ④张奎良.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31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0页.
    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7页.
    ②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7页.
    ③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页.
    ②参看:衣俊卿.衣俊卿集[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38页.
    ③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2页.
    ①参见:张奎良.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58-6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5页.
    ③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28页.
    ①[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5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39页.
    ②夏甄陶.关于目的的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449页.
    ③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M].北京:三联书店,1962年.第627页.
    ①[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5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81页.
    ②[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164页.
    ①[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4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97页.
    ②[德]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42页.
    ③[德]黑格尔.哲学史演讲录(第4卷)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5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21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211-212页.
    ①[德]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与超验现象学[M],张庆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第78页.
    ②[美]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存在主义哲学研究[M],段德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第36页.
    ③[法]亚历山大.柯瓦雷.从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M],邬波涛、张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页.
    ①[德]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下卷)[M],罗达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731页.
    ②[德]于尔根.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曹卫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23页.
    ③ Howard, Caygill. A Kant Dictionary. London: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0. p389.
    ①[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5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84—185页.
    ②[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5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85页.
    ①[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5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85页.
    ②[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5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06页.
    ①[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5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88—189页.
    ①[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5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90—191页.
    ①[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5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93页.
    ①[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5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02页.
    ①[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5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10页.
    ②[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5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29页.
    ①[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5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02页.
    ①[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5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02页.
    ②转引自:[美]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M],黄勇、薛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第130页.出自赫尔曼.莫尔肯《康德论想象力》.载《哲学与现象学研究年鉴》,第九卷(哈勒1930年).第478—479页.
    ①[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5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66页.
    ①[德]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下卷)[M],罗达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576页.
    ②[德]黑格尔.逻辑学(下卷)[M],杨一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422页.
    ③[德]黑格尔.逻辑学(下卷)[M],杨一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423页.
    ①[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5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02页.
    ①[德]鲍桑葵.美学史[M],张今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1页.
    ②[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70页.
    ③参见:[德]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下卷)[M],罗达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699-706页.
    ①[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5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47-448页.
    ②[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5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49页.
    ①[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5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50页.
    ②[苏]阿尔森.古留加.康德传[M],贾泽林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187页.
    ③[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5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51-452页.
    ①[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5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74页.
    ①[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5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74页.
    ②[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5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54页.
    ①[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5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7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7页.
    ②[匈牙利]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本体论下卷[M],白锡壑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12-13页.
    ③夏甄陶.关于目的的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2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269页
    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6页
    ②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9页.
    ③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6页.
    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7页.
    ①[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5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71页.
    ②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第352-35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15页.
    ③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M].北京:三联书店,1962年.第452页.
    ①牟宗三.心体与性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50页.
    ②[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M],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258页.
    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12页.
    ②有必要在此补充一个问题,我们常说康德的一个缺陷在于并没有解释人的一切先天能力的来源问题。这种论断对康德来说未免有失公正。实际上关于先天能力的来源问题在三大批判中,康德并没有做出过多的阐释,更多倾向于这些能力是人类所先天具有的。但是,在历史哲学中,康德试图解决这一问题,很明显他提出了人类向理性发展的四阶段(后文有论述),康德的缺点在于他这种理解是一种臆测,脱离了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的现实基础。所以我们应该说,康德没有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并不能说他没有解释这个问题。
    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8页.
    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07页.
    ②康德并没有写一部《历史理性批判》,只是撰写了几篇讨论历史哲学问题的短文。1784年发表在《柏林月刊》11月和12月两期上的两篇文章《在世界公民的观点下的普遍历史之理念》、《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以及《评赫尔德<人类史的哲学之理念>》第一、二卷(1785年发表),《人类史之臆测的开端》(1786年发表)《万物之终结》(1794)以及《论俗语所谓:这在理论上可能是正确的,但不适于实践》(1793年发表)二文,亦部分或间接地涉及历史哲学的问题,最后康德还有一些未发表过的札记,亦涉及历史哲学的问题。因此,对康德有没有“历史理性批判”或“第四批判”的说法在学术界一直存有异议。一种观点认为,康德除了三大批判外应该还有“第四批判”,即所谓的“历史理性批判”,主要代表人物何兆武。何兆武将康德上述著作翻译成中文,并集结成为《历史理性批判》一书出版。在他看来,康德哲学中的这些关涉历史学与政治学的著作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故称之为“历史理性批判”。另一种观点以邓晓芒为代表,他认为将历史散论称之为第四批判,是对康德整体性哲学的误解。邓晓芒着重从文本结构的方式对康德批判哲学体系做出了分析。他指出,“三大批判”从结构看都有一致性,它体现了思想自身的“建筑术,,(所谓“建筑术”,如“分析论”、“辩证论”、“方法论”之类)唯独“第四批判”,而把十多年间陆续写就的一些论文单独抽出汇集起来,称作“第四批判”,这是“不可思议的”(参见:邓晓芒.康德历史哲学:“第四批判,,和自由感——兼与何兆武先生商榷[J],哲学研究.2004(4)).
    ②[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68页.
    ①[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18页.
    ②[德]卡尔.洛维特.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M],李秋零、田微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4页.
    ③[德]卡尔.洛维特.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M],李秋零、田微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5页.
    ①[德]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卷)[M],罗达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31页.
    ②[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1页.
    ③[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1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41页.
    ①[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84页.
    ②[德]卡尔.洛维特.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M],李秋零、田微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3页.
    ①[德]托比茨.马克思主义与灵知[J],李秋零译.出自刘小枫.灵知主义与现代性[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06-107页.
    ①[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2页.
    ②[法]卢梭.论人类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李常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20页.
    ①[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2页.
    ②[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18页.
    ③[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20页.
    ①[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第226页.
    ②[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205页.
    ③[英]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何兆武、张文杰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第150页.
    ①[法]弗朗索瓦.夏特莱.理性史[M],翼可平、钱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16页·
    ②[俄]别尔嘉耶夫.历史的意义[M],张雅平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第4—5页.
    ①[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3页.
    ②[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67页.
    ③[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65页.
    ①[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152页.
    ②[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67页.
    ①[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M],黄胜强、许铭原译.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8年.第76页.
    ②[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15页.
    ①[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118页.
    ②[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12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9页.
    ②阿格妮丝·赫勒在《现代性理论》中指出,自由主义认为人类发展向着一个无限进步的方向持续前进,而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看来,人类的发展并不是持续进步的,而是存在着一个转折点,在这个转折点上,人类的最完善的世界才一举现身.
    ①[匈]阿格妮丝.赫勒.现代性理论[M],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出版社,2005年.第17-18页.
    ②[德]卡尔.洛维特.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M],李秋零、田微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71页.
    ③[法]米歇尔.勒维.马克思的两种历史进步观:封闭的与开放的[J],思再译.国外理论动态,2001(4).
    ④[美]弗朗西斯.福山.厉史的终结[M],黄胜强、许铭原译.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8年.第2页.
    ⑤[法]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M],何一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00-10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8-7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4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45页.
    ③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6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6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7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95-69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18-11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2—73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9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0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5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311—312页.
    ①[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81页.
    ①[美]亨利.N.波拉克.不确定的科学与不确定的世界[M],李萍萍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3页.
    ②[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86页.
    ③ Paul Guyer:Kant, Kant. London; New York:Rutledge press,2006.p360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2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236页.
    ③[苏]瓦·费·阿斯穆斯.康德[M],孙国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286页.
    ①[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曹雷雨、姜丽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3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页.
    ③[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21页.
    ①邓晓芒.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继承了什么[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2).
    ②[德]卡尔.洛维特.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M],李秋零、田微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81页.
    ③邓晓芒.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继承了什么[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2)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2页.
    ①[德]卡尔.洛维特.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M],李秋零、田微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7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4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85页.
    ①[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11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8页.
    ①[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第1页.
    ①[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第7页.
    ①[苏]阿尔森.古留加.康德传[M],贾泽林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1页.
    ②[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3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14页.
    ③[德]康德.康德书信百封[M],李秋零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99页.
    ④[德]康德.逻辑学讲义[M],许景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15页.
    ①[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3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35页.
    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7页.
    ①[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3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35-536页.
    ②[德]康德.逻辑学讲义[M],许景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15页.
    ③[德]康德.逻辑学讲义[M],许景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14页.
    ①[德]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下卷)[M],罗达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733页.
    ①[苏]阿尔森.古留加.康德传[M],贾泽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187页.
    ①[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3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33页.
    ②[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3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36页.
    ③[德]康德.实用人类学[M],邓晓芒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页.
    ①王奇.走向绝望的深渊—克尔凯郭尔的美学生活境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1页.
    ①[德]尼采.尼采文集-权力意志卷[M],王岳川编,周国平等译.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页.
    ②[德]尼采.尼采文集-权力意志卷[M],王岳川编,周国平等译.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页.
    ①[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的辩证法[M],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72页.
    ②[日]池田大作、[英]汤因比.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M],荀春生、朱继征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第30页.
    ①[德]马克斯.舍勒.价值的颠覆[M],罗悌伦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第147页.
    ②[德]约翰·约纳斯.灵知主义、存在主义、虚无主义[J],张新樟译.出自刘小枫.灵知主义与现代性.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8页.
    ①[德]埃.弗洛姆.逃避自由[M].刘林海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第101页
    ②[德]埃.弗洛姆.逃避自由[M].刘林海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第132页
    ①[英]佩里.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96页
    ②[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张峰、吕世平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年,第7页
    ③[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张峰、吕世平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年,第1页
    ①[美]马尔库塞.审美之维[M],李小兵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12页.
    ①[美]路易斯.p.波伊曼.宗教哲学[M],黄瑞成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第44页.
    ②[德]恩斯特.海克尔.宇宙之谜[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244页.
    ①[德]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张庆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第7页.
    ②[法]莫里斯.梅洛.庞帝.哲学赞词[M],杨大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185页.
    ③[奥]B.E.马赫.感觉的分析[M],洪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iii页.
    ①[英]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M],傅季重、纪树立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56-57页.
    ②[法]萨特.存在与虚无[M],陈宣良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第550页.
    ①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405页.
    ②[加]查尔斯.泰勒.现代性之隐忧[M],程烁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4页
    ①[美]海伦.杜卡斯、巴纳西.霍夫曼.爱恩斯坦谈人生[M],高志凯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30—31页
    ②[美]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科学[M],马季方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3页
    ①[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M],何兆武、李约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111页.
    ②转引自:[美]冯.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M],林康义、魏宏森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4页.出自弗兰克为控制论会议提出的一份纲领性发言.
    ③ Amy cutmann。Multiculturalism,United Kingdo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4,P3
    ①[英]莱斯诺夫.二十世纪的政治哲学家[M],冯克利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32页。
    ②转引自:江怡.理性与启蒙——后现代经典文选[C].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年.第9页.出自韦伯.以学业为重,载于其《社会学文集》,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1946年.第156页.
    ③[加]查尔斯.泰勒.现代性之隐忧[M],程烁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12页
    ④转引自:[美]冯.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M],林康义、魏宏森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4页.出自弗兰克为控制论会议提出的一份纲领性发言.
    ①[加]查尔斯.泰勒.现代性之隐忧[M],程烁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3页
    ①[德]卡尔.雅斯贝尔斯.大哲学家[M],李雪涛主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528页
    ①[美]弗兰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M],黄胜强、许铭原译.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8年.第17页。
    ①[美]雅克.巴尔赞.从黎明到衰落[M],林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第10—11页
    [1][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1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2][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2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3][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3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4][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4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5][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5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6][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6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7][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8][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9][德]康德.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10][德]康德.康德三大批判精粹[M],杨祖陶、邓晓芒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11][德]康德.实用人类学[M],邓晓芒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12][德]康德.逻辑学讲义[M],许景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
    [13][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
    [1][加拿大]约翰.华特生.康德哲学讲解[M],韦卓民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2][美]亨利.阿利森.康德的自由理论[M],陈虎平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
    [3][德]吉尔.德勒兹.康德与柏格森解读[M],张宇凌、关群德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4][苏]AA.卡拉毕契扬.康德哲学的批判分析[M],江文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
    [5][苏]瓦·费·阿斯穆斯.康德[M],孙国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6][苏]何尔森.古留加.康德传[M],贾泽林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
    [7][苏]何尔森.古留加.德国古典哲学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8][美]曼弗雷德.库恩.康德传[M],黄添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29页.
    [9][日]安倍能成.康德的实践哲学[M],于凤悟王宏文译.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
    [10][德]奥特弗里德.赫费.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M],郭大为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11][德]奥特弗里德.赫费.康德:生平、著作与影响[M],郑伊倩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12]郑昕.康德学述[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
    [13]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
    [14]杨河、邓安庆.康德黑格尔哲学在中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15]杨祖陶.德国古典哲学逻辑进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
    [16]曹俊峰.康德美学引论[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年.
    [17]邓晓芒.冥河的摆渡者——<康德判断力批判>[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
    [18]陈嘉明.建构与范导——康德哲学的方法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
    [19]张政文.从古典到现代康德美学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年.
    [20]张政文.康德批判哲学的还原与批判[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21]温纯如.认知、逻辑与价值[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22]张志伟.康德的道德世界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
    [23]范进.康德文化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2、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8][德]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M].北京:三联书店,1962年.
    [9][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的辩证法[M],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10][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审美之维[M],李小兵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11][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张峰、吕世平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年.
    [12][德]埃.弗洛姆.逃避自由[M],刘海林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2002年.
    [13][英]戴维.麦克莱伦.卡尔.马克思传[M],王珍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14][德]卡尔.科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M],王南湜,荣新海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
    [15][意]德拉.沃尔佩.卢梭和马克思[M],赵培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
    [16][英]佩里.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
    [17][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曹雷雨、姜丽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18]衣俊卿等.20世纪的新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
    [19]衣俊卿.衣俊卿集[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
    [20]赵建英、俞吾金.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21]张奎良.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22]俞吾金.从康德到马克思——千年哲学的沉思[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1][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1卷)[M],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
    [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4][法]拉美特利.人是机器[M],顾寿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
    [5][英]培根.新工具[M],许宝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
    [6][法]笛卡尔.谈谈方法[M],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7][法]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
    [8][德]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上卷)[M],管士滨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
    [9][法]卢梭.论科学与艺术[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
    [10][法]卢梭.论人类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李常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11][英]休谟.人类理解研究[M],关文运译.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年.
    [12][英]休谟.道德原则研究[M],曾晓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13][荷兰]斯宾诺莎.伦理学[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年.
    [14][德]尼古拉.哈特曼.存在学的新道路[M],庞学诠、沈国琴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年.
    [15][德]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
    [16][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
    [17][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年.
    [18][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3卷)[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
    [19][美]伯纳德·科恩.科学革命史[M],杨爱华译.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年.
    [20][英]柯林武德.自然的观念[M],吴国盛、柯映红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年.
    [21][美]撒穆尔.斯通普夫,詹姆斯.菲泽.西方哲学史(第七版)[M],丁三东、邓晓芒等译.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22][英]休谟.道德原则研究[M],曾晓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23][德]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卷)[M],罗达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
    [24][德]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下卷)[M],罗达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
    [25][法]昂利.柏格森.创造进化论[M],肖聿译.北京:华夏出版社出版社,2000 年.
    [26][德]尼采.尼采文集-权力意志卷[M],王岳川编,周国平等译.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27][英]A.N.怀特海.科学与近代世界[M],何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
    [28][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M],何兆武、李约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
    [29][加]查尔斯.泰勒.黑格尔[S],吴国清、朱进东译.江苏:译林出版社,2002年.
    [30][加]查尔斯.泰勒.现代性之隐忧[M],程烁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
    [31][美]路易斯.p.波伊曼.宗教哲学[M],黄瑞成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32][德]亨利希.海涅.论德国[M],薛华、海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
    [33][德]叔本华.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M],任立、孟庆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
    [34][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
    [35][德]恩斯特.卡西尔.卢梭.康德.歌德[M],刘东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
    [36][英]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M],何兆武、张文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37][法]弗朗索瓦.夏特莱.理性史[M],翼可平、钱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38][法]孔德.论实证精神[M],黄建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
    [39][英]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M],何兆武、张文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40][美]赫舍尔.人是谁[M],隗仁莲译.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
    [41][法]亚历山大.柯瓦雷.从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M],邬波涛、张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42][德]鲁道夫.奥伊肯.生活的意义与价值[M],万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
    [43][英]卡尔.波普尔.开放的宇宙[M],李本正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9年.
    [44][英]卡尔.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M],杜汝楫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
    [45][英]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M],傅季重、纪树立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6年.
    [46][德]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与超验现象学[M],张庆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
    [47][美]路易斯.p.波伊曼.宗教哲学[M],黄瑞成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48][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M],冯克利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
    [49][德]马克斯.舍勒.人在宇宙中的位置[M],李柏杰译.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
    [50][德]马克斯.舍勒.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上册)[M],尼梁康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
    [51][法]萨特.存在与虚无[M],陈宣良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
    [52][美]亨利.N.波拉克.不确定的科学与不确定的世界[M],李萍萍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
    [53][德]埃.弗洛姆.为自己的人[M],孙依依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
    [54][俄]比尔嘉耶夫.历史的意义[M],张雅平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
    [55][法]弗朗索瓦.夏特莱.理性史[M],翼可平、钱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56][美]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存在主义哲学研究[M],段德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
    [57][德]福柯.词与物[M],莫伟民译.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
    [58][美]亨利.N.波拉克.不确定的科学与不确定的世界[M],李萍萍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年.
    [59][法]莫里斯.梅洛.庞帝.哲学赞词[M],杨大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60][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M],黄胜强、许铭原译.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8年.
    [61][美]里奇拉克.发现自由意志与个人责任[M],许泽民、罗选民译.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
    [62][英]约翰.科廷汉.理性主义者[M],江怡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63][德]马克斯.舍勒.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上册)[M],尼梁康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
    [64]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
    [65]哈佛燕京学社.启蒙的反思[M].长沙: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66]牟宗三.心体与性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50页.
    [67]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
    [68]何兆武、陈启能.西方近代社会思潮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
    [69]江怡.理性与启蒙——后现代经典文选[C].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年.
    [70]刘小枫.灵知主义与现代性[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71]张志伟.康德的道德世界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
    [72]王奇.走向绝望的深渊—克尔凯郭尔的美学生活境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73]夏甄陶.关于目的的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74]衣俊卿.历史与乌托邦[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
    [75]贺来.边界意识和人的解放[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76]鲁品越.西方科学历程及其理论透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
    [77]张凤阳.现代性的谱系[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78]袁建新.科学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结构关系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79]吴国盛.让科学回归人文[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80]吴伟赋.论第三种形而上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
    [1]李泽厚.循康德、马克思前行[J].读书,2007(1).
    [2]张汝伦.康德二百年祭[J].读书,2004(8).
    [3]衣俊卿.人之存在与哲学本体论范式—兼论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意蕴[J].江海学刊,2002(4).
    [4]许景行.关于康德逻辑目的论的若干问题[J].社会科学战线1991(4).
    [5]赵仲牧.目的论.因果论.辩证论—中西方传统哲学中的三种秩序论模式[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6]陈新夏.康德的目的论与“人类中心主义”问题[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7]E.卡西尔.康德历史哲学的基础,吴国源译[J],世界哲学,2006(3).
    [8]邓南海.从实体转向调节性思维原则的目的论—自然目的论从古希腊到康德的发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2).
    [9]王平、郭蓉.目的论的援引—康德警惕现代性的姿态[J].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10]邓晓芒.审美判断力在康德美学中的作用[J].文艺研究,2005(5).
    [11]王平.目的论视域下的康德历史哲学[J].中国博士论文库,2004年.
    [12]李欣.辩证法视域中的善、美和目的论—从康德哲学引出的一种思考[J].中国博士论文库,2004年.
    [1]JD McFarland. Kant's Concept of Teleology. Edinburgh:University of Edinburgh Press,1970.
    [2]Ralph C.S.Walker. Kant on Pure Reason.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
    (Charlie Dunbar). Kant, An Introduc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3]L.W.Beck. A Commentary Kant's 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 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60.
    [4]L.W.Beck. Studies in the Philosophy of Kant. New York:Bobbs-Merrill Company, 1965.
    [5]Rubecca Kukla. Aesthetics and Cognition Kant's Critical Philosoph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6]Patric R. Frierson. Freedom and Anthropology in Kant's Moral Philosoph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7]Andrew Woofield. Teleology.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6.
    [8]Nicholas Bunnin and Jiyuan Yu. The Blackwell Dictiona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London: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4.
    [9]kojin karatani. Transcritique On Kant and Max, translated by sabu kohso. London: The Mtt Press,2003.
    [10]Howard,Caygill. A Kant Dictionary. London:Blackwell publishing Ltd,1995.
    [11]James Kirwan. The Aesthetic in Kant:A Critique, London;New York:Continuum, 2004.
    [12]Peter Byrne. Kant on God, London:Ashgate press,2007.
    [13]Monte Ransome Johnson. Aristotle on Teleology.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14]Paul Guyer. Kant on freedom, law, happines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15]Paul Guyer. Kant. London; New York:Rutledge press,2006.
    [16]Amy cutmann.Multiculturalism, United Kingdo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