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农地流转机制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农村土地转让权的赋予以及农地流转的出现可谓是新中国土地制度史上的又一次重要改革。随着农地流转的逐步普及,各地也开始探索不同的流转类型及运行模式,如近年来出现的由乡村集体参与的大规模流转模式,以及部分地区产生的一些专门为农地流转服务的中介组织等。对于现实社会中出现的各种农地流转现象及其产生、运行与发展的内涵如何加以理论层面的归纳,并以此提炼出中国农地流转的运行机制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这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未来的社会经济改革方向,也能帮助我们指导当前的农地流转实践,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迄今为止,有关农地流转机制的研究主要是从农地流转中的农户行为、农地流转与规模经营、农地流转的市场机制、农地流转中的市场中介以及农地流转中的政府干预等几方面展开的。通过系统的文献回顾发现,已有的研究并没有对农地流转中出现的一些新现象(如外来农户大量涌入城市郊区从事农业生产,“三资”开始进入农业开发农业等)做出系统的解释,而对于农地流转供需双方的经济行为及流转价格的形成机理、农地流转中介组织及其运行机制等问题的阐述也不多见。为此,本文旨在结合对南京市农地流转发展情况的实地调查深入探讨现阶段农地流转的一般运行机理,具体包括农地流转中的供需双方经济行为及流转价格的形成机理、中介组织在流转中的成因及运行原理、以及制度(政策)改革对于农地流转的影响等方面。
     考虑到不同类型农地流转模式的产生与发展本质上是与农地流转的不同发展阶段密切相关的。因此,论文首先基于不同发展背景下的农地流转实践,构建了一个反映农地流转运行模式及其演进规律的理论分析框架。从而,为后面深入、系统的理论提炼及实证分析提供了必要的分析视角、范围和逻辑结构。
     文章首先系统分析了我国农地流转发展的现状与特征。不难发现,当前我国的农地流转正处于不断规范和完善的发展阶段,流转行为主要呈现出五大特征:一是流转市场发育缓慢;二是流转形式多样化;三是流转主体多元化;四是流转价格偏低且地域差异性明显;五是流转的中介组织应运而生。随后,论文还进一步提出当前的农地流转还存在着侵害农民权益和管理滞后等问题。这些都为后面深入探讨农地流转的运行机制提供了研究背景和逻辑基础。
     基于对农地流转现状与发展特征的深入考察,结合前面所构建的一般理论分析框架,本文开始着重研究农地流转的运行机制。首先,文章从理论层面探讨了农地流转中的供需双方经济行为及流转价格的形成机理。研究指出,农地流转均衡价格的形成是影响农地流转中供给和需求各有关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而言,这些因素主要可以归结为自然因素(包括区位和地形条件)、经济社会因素(包括农产品需求变化、地权稳定性等)和政策制度因素(包括农业税费和补贴政策等)三大方面。其次,论文系统研究了农地流转的中介组织及其运行机理。由于农地流转中包含着众多的交易成本,如收集信息的成本、起草合同、谈判的成本、签订合同、执行合同的成本、事后的交易成本等。因此,为节约这些成本,提高农地流转效率,中介组织才有了存在的空间。总体来看,农地流转中介组织的产生,不仅有利于节约大规模农地流转中的交易成本和扩大农地流转的交易半径,克服交易封闭性,也能够有效地将交易成本分摊给众多的交易参与者,避免“搭便车”现象的出现,将农地流转给生产效率更高的使用者。再次,论文还进一步探讨了制度(政策)改革与创新对于农地流转的影响机理。这主要可以区分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两大层面。具体地,中央政府对农地流转的制度供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政策上:(1)财税政策,主要涉及粮食直补和农业税费减免这两项惠农政策,在实施上述政策之后,农地流转的交易数量明显减少,流转价格显著上升;(2)社会保障政策,中央政府通过大力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并未能从根本上替代土地所承担的种种社会保障功能,土地承担了应由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职能,这种职能错位,阻碍了农地流转的供给;(3)土地政策,中央政府从最开始的禁止农地流转到鼓励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促进了土地流转和向规模经营集中。当然,地方政府的政策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促进农地流转。地方政府最能了解当地人民对制度的需求情况,能够结合当地的实际进行制度创新,提供最适合当地的政策。此外,在共享外部利润的情况下,中央政府的制度供给和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形成了农地供给者、农地需求者、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等的共赢。
     针对上述理论探讨所得出的相关论点,文章接下来结合对南京市的实地调查,分别从南京市农地流转的供需行为、均衡价格的形成、中介组织的运行以及制度变革的效果等方面展开了系统的实证分析。从而获得了以下主要的实证观点:(1)对于南京市的本地一般农户而言,其对土地的供给意愿大于转入土地的意愿;外来农户、种养大户和农业企业的到来则使得土地的供求趋于平衡。而对于农地流转的价格而言,其主要是由农地所在的区位条件、土地产品需求变化、农地流转的期限、地权稳定性、农地的类型、农地的地形条件和国家的宏观政策等因素共同决定的。(2)从南京市农地流转的发展实践来看,过去土地主要是在熟人之间相互流转,因此交易成本很小,故流转的中介组织并未出现。而近年来随着近郊蔬菜生产基地大量的外来农户涌入和大规模土地流转形成的发生,农地流转的中介组织应运而生。此外,南京市的农地流转实际也反映出政府及其代理人——村委会在某种程度上承担了中介组织的功能。政府的职能发生了越位,承担了本应该由市场解决的问题,这和政府逐渐从微观竞争领域不断退出的方向发生了抵触。一旦农地流转发生了纠纷,群众很容易将矛头指向政府,从而不利于政府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在当前市场中介组织并不健全的情况下,政府及其代理人却又是推动农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的重要推动者,并发挥了节约农地流转交易成本,扩大农地流转交易半径等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地流转交易封闭性的问题。(3)南京市近年来出现的一些地方政策和制度创新模式也大大推进了农地流转的发展。具体地,相关地方政策强调了要加强土地流转的区域规划,近郊区和城镇所在地要做好土地流转与城市发展规划的衔接,并规定了农地流转收益的递增机制;加上市郊一些地区出现的土地股份合作制和规模经营等制度创新形式也都很好地印证了南京市的制度(政策)改革与创新对农地流转的积极影响。
     最后,文章对上述主要研究结论作了简要归纳和总结。总之,通过对农地流转运行机制的理论探讨与相应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阐明了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农地流转均衡价格的决定因素;(2)农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因素;(3)交易成本与农地流转中市场中介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4)中央政府的制度供给和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对农地流转的作用机理。基于这些理论研究成果及实证结论,论文也为今后农地流转的有序发展提供了一些政策启示。主要包括:要大力发展农地招商;逐步规范农地流转的相关合同;充分发挥价格机制在农地流转中的作用;积极培育农地流转的市场中介组织;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以及积极探索农地流转的相关制度创新模式等。
The right of the rural land transfer and emergence of the rural land transfer is an important reform in Chinese system. With the gradual transfer of agricultural land universal and localities have also begun to explore the transfer of different types and operation mode, such as villages take part in the large-scale circulation patterns in recent years, as well as some intermediary agency participated in the land transfer, and so on. How the connotation of the various land transfer phenomena and its happening 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can be summed up theoretical level. Undoubtedly, extract the land transfer operation mechanism, have a very important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Not only helped us to better grasp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the socio-economic reforms, but also we can help guide the current practice of the land transfer and promote the optimal allocation of land resources and efficient use.
     So far, the main research of the land transfer is about: farmer's behavior, land transfer and scale of operations, the land market mechanism, the intermediary agency and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Through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we can found that the study did not research on the emergence of some new phenomena (such as the large influx of foreign farmers in suburban areas engaged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hree-capital" has begun to enter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etc.) but didn't make systematic explanation, only a few articles talk about the economic behavior of the both supply and demand and pric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ransfer, intermediary agency and its operating mechanism. Therefore, based on Nanjing's pract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case study, discussed the general operation mechanism at this stage, specifically including the supply and demand bilateral economic behavior, and the transfer price formation mechanism, the reason why the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s come into being and running principle, as well as the impact of the institution (Policy) reform to agricultural land transfer, and so on.
     Taking the different types of agricultural land transfer into account, its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is essentially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different stages in agricultural land transfer. First of all, based on the transfer development, the article build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about the operation mode and its evolution rule. Thus, provides a necessary analysis perspective, scope and logical structure for the in-depth and systematical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First of all, the article analyse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characteristics systemicly. 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that the transfer in China is still in development stage, has five main characteristics: Firstl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rket is slowly; Secondly, the forms is various; thirdly the main partners are diversificated; fourthly, the transfer price is very low and the geographical differences is obviously; fifthly, the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s have emerged. Subsequently, there are two issues in the agricultural land transfer, the first one is that the infraction of the farmer's right and second one is that the transfer managemen is lagged. These are the basis which provided the background and logic for the later study on the agricultural land transfer operating mechanism.
     Based on the transfer status and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combine with the former general theory of analytical framework, the paper began to focus on the operational mechanism. First, the article analyse the supply and demand in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the transfer price formation mechanism from the theoretical level. The results shows that the equilibrium price is affected by the the relevant factors of the supply and demand. Specifically, these factors can mainly be attributed to natural factors (including location and terrain conditions),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factors (including changes in demand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s, the right to stability, etc.) and policy and system factors (including agricultural subsidies and tax policies, etc.). Second, the thesis research in the fields of the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s, and its operation mechanism. As in the transfer of agricultural land contains a large number of transaction costs, such as the cost of gathering information, the drafting of contracts, the cost of negotiations, signed a contract, the cost of the contract after the transaction costs. Therefore, in order to save costs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circula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 the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s have space to be existed. Overall, the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s is not only save transaction costs and expand the transaction radius, overcome the closure of the transaction, but also will be able to apportion the transaction effectively to all participants in the transaction, to avoid "free-rider" phenomenon, and transfer the agricultural land to the more efficient users. Third, the paper also further explores the mechanism that the institution (policy) reform and innovation for the transfer of agricultural land. Thi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levels: the central governments and the local governments. Specificall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on the transfer of agricultural land supply system is mainly embodied in the following three policies: (1) fiscal policies, mainly related to the direct food subsidy and agriculture tax relief. After the two policies, the number of transaction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the rent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2) social security policy, the new-type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care system, can not substitute for land from the fundamental commitment by the various social support functions which shoulf provide by the government. This function is distorted and impeding the transfer of the agricultural land supply, (3) land policy, first the central government ban the transfer, but now they encourage landowners to focus on moderate scale operation, and promote land transfer to the scale of operations and concentrated. Certainly,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local government's policy innovation can also promote the transfer of the agricultural land. The local governments understand the needs of the local people best, be able to provide the most suitable policy for the local people. In addition, they are sharing the external profit, the central government's institution supply and the local government's innovation formered thesupplierers of agricultural land, the demanders of the agricultural land, 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to a win-win situation.
     In response to these derived from the theory of the former arguments, the article followed with a field survey in Nanjing, including the transfer of supply and dem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equilibrium price,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s, as well as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and so on. To obtain the following major empirical perspective: (1) For the local general farmers, their land into land supply will more than the wishes of foreign farmers, cultivating large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and the arrival of the land is made supply and demand into balance. As for the transfer of agricultural land prices, its mainly by the agricultural land where the geographic conditions, changes in product demand land, the transfer of farmland period, the right to stability, the type of agricultural land, agricultural land terrain conditions and the country's macro-common factors such as policy decisions. (2) From the transfer development practice in Nanjing, in the past, the transfer is occurred between acquaintances, the transaction costs are small, so the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 is not happening. In recent years, a large number of foreige farmers come into the suburban vegetable production base and large-scale transfer happened, the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s have emerged. In addition, the transfer of agricultural land in Nanjing also reflects theactual Government and its agents——the village committee, to some extent, take on theobligation of the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s. It is conflicted with the direction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gradually withdraw from the areas of micro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Once the disputes happened, and the masses can easily directed against to the Government, thus not conducive to the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government work. But the market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s isn't healthiness, the government and its agents are the best promoters to promote moderate scale operation, and can save transaction costs, and expand transfer radius, thus to a certain extent solved the circula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 transactions closed issue. (3) In recent years, some of Nanjing's local policy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model has also great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rcula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 Specifically, the relevant local policy stresses the need to strengthen the regional land transfer planning, coupled with the peri-urban areas's transfer and the urban development planning, and provides rent increasing mechanism. The emergence of local policy innovation, such as the shareholding co-operative system and the scale operation are propitious to promote the transfer.
     Finally, we are drawing a conclusion. In short, the transfer of agricultural land through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of the theory with the corresponding empir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is mainly to solve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1) the deciding factor of the equilibrium price, (2) the factors which affect the agricultural land's transfer willingness (3) transaction costs and its mutual relationship with the intermediary agency (4)the role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institution supply and local government's institution innovation to the agricultural land transfer mechanism.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se theories and empirical research findings, we can draw a conclusion that: We can use agricultural land to attract investment; gradually regulate the contracts; make full use of the price mechanism; develop the intermediary agency; consummate the rural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s well as explore the institution innovation.
引文
1 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3
    2 陈志刚:《农地产权结构与农业绩效——基于转型期中国的实证研究》,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6
    3 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1 华彦玲,施国庆,刘爱文:“国外农地流转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世界农业》2006年第9期:P.10-12
    2 张红宇:“中国农地调整与使用权流转:几点评论”,《管理世界》,2002第5期:P.76-87
    3 陆文聪,朱志良:“农地流转供求关系实证分析——以上海市为例”,《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第1期:P.45-51
    4 王景新:《现代化进程中的农地制度及其利益格局重构》,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5 田传浩,曲波,贾生华:“农地市场与地权配置:国际经验及其启示”,《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P.64-68
    6 孔令丞,邵春杰:“均分地权条件下的农业规模化经营”,《农业技术经济》2005年第4期:P.42-46
    7 王景新:《现代化进程中的农地制度及其利益格局重构》,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8 克劳斯·丹宁格:《促进增长与减少贫困的土地政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 卫新,毛小报,王美清:“浙江省农户土地规模经营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10期:P.31-36
    2 张红宇:“中国农地调整与使用权流转:几点评论”,《管理世界》2002年第5期:P.76-87
    3 姚洋:“非农就业结构与土地租赁市场的发育”,《中国农村观察》1999年第2期:P.16-21
    4 克劳斯·丹宁格:《促进增长与减少贫困的土地政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 刘甲朋,崔嵬:“中国农地流转研究观点综述”,《经济纵横》2003年第6期:P.55-59
    6 钟涨宝:《农地资源流转过程中的农户行为分析》,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7 钱忠好:“乡村干部行为与农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流转”,《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P.41-45
    8 车裕斌:《中国农地流转机制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9 Xiao-yuan Dong:"Two-tier land tenure system and sustained economic growth in post-1978 China",World Development,1996,24(5)(May,1996),P.915-928.
    10 James Kai-sing Kuang:"Off-farm labour markets and the emergence of land rental markets in rural China",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2,30(2),P.395-414.
    11 钱忠好:“农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流转:理论与实证分析——基于农户层面的经济分析”,《经济研究》2003年第2期;P.83-91
    1 初玉岗:“企业家短缺与农地流转之不足”,《中国农村经济》2001年第12期:P.61-63
    2 钱文荣:“农地市场化流转中的政府功能探析——基于浙江省海宁、奉化两市农户行为的实证研究”,《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9期:P.154-160
    3 钟太洋,黄贤金,孔苹:“农地产权与农户土地租赁意愿研究”,《中国土地科学》2005年第1期:P.49-55
    4 Zhang Qian Forrest,Ma Qingguo and Xu Xu:"Development of Land Rental markets in Rural Zhejiang:Growth of Off-farm Jobs and Institution Building",The China Quarterly,2004 180:1031-1049.
    5 Shuyi Feng:"Land Rental Market and Off-farm Employment Rural Households in Jiangxi Province,P.R.China",Ph.D Thesis.Wageningen University,2006.
    6 陈和午,聂斌:“农户土地租赁行为分析——基于福建省和黑龙江省的农户调查”,《中国农村经济》2006年第2期:P.42-48
    7 钱文荣:“浙北传统粮区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与行为的实证研究”,《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7期:P.64-68
    8 陈成文:“农村社会阶层对土地流转的影响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1期:P.5-11
    1 杨林娟:“美国与日本的农地流转制度”,《农村工作通讯》2007年第2期:P.62
    2 王继权,董杰:“试论农村地经营权流转市场与中介组织建设”,《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P.14-16
    3 浙江大学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浙江省农业厅联合调查组:“农村土地流转:新情况、新思考——浙江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调查”,《中国农村经济》2001年第10期:P.11-18
    4 王景新:《现代化进程中的农地制度及其利益格局重构》,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1 王景新:《现代化进程中的农地制度及其利益格局重构》,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 Zhang Qian Forrest,Ma Qingguo and Xu Xu:"Development of Land Rental markets in Rural Zhejiang:Growth of Off-farm Jobs and Institution Building",The China Quarterly,2004 180:1031-1049.
    3 杨展:“土地流转中的中介组织:非合作博弈框架下的分析”,《世界经济情况》2006年第2期:P.30-33
    4 钟涨宝,狄金华:“中介组织在土地流转中的地位与作用”,《农村经济》2005年第3期:P.35-37
    5 浙江大学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浙江省农业厅联合调查组:“农村土地流转:新情况、新思考——浙江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调查”,《中国农村经济》2001年第10期:P.11-18
    6 陈锡文,韩俊:“如何推进农民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中国改革(农村版)》2002年第9期:P.35-37
    1 钱忠好:“乡村干部行为与农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流转”,《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P.41-45
    2 Zhang Qian Forrest,Ma Qingguo and Xu Xu:"Development of Land Rental markets in Rural Zhejiang:Growth of Off-farm Jobs and Institution Building".The China Quarterly,2004 180:1031-1049.
    3 张红宇:“中国农地调整与使用权流转:几点评论”,《管理世界》2002年第5期:P.76-87
    4 Zhang Qian Forrest,Ma Qingguo and Xu Xu:"Development of Land Rental markets in Rural Zhejiang:Growth of Off-farm Jobs and Institution Building",The China Quarterly,2004 180:1031-1049.
    5 Peter Ho:"The Wasteland Auction Policy in Northwest China:Solving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nd Rural Poverty?",The Journal of Peasant Studies",2003,30:121-159.
    6 陈剑波:“土地集体所有的治理结构:一个需要重新审视的基本制度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第186号(总2456号),2005年第11月7日
    7 熊红芳,邓小红:“农地流转、地方政府和制度实施”,《广东商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P.47-51
    8 Besley,T:"Property Rights and investment Incentives: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China".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5,103(5),P.903-937.
    9 姚洋:“中国农地制度一个分析框架”,《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P.54-65
    1 钟涨宝,汪萍:“农地流转过程中的农户行为分析——湖北、浙江等地的农户问卷调查”,《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第6期:P.55-64
    2 姚洋:“农地制度与农业绩效的实证研究”,《中国农村观察》1998年第6期:P.1-10
    3 贺振华:“农村土地流转的效率分析”,《改革》2003年第4期:P.87-92
    4 贾生华,田传浩:“农地市场对土地使用权配置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苏、浙、鲁1083个农户的调查”,《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10期:P.24-30
    5 Binswanger,H.and K.Deininger."World Bank Land Policy:Evolution and Curent Challenges",In D.Umali Deininger and C.Maguire,eds:"Agriculture in Liberalizing Economics:Changing Roles for Government:Procedings of the Fourteenth Agricultural Sector Symposium",Washington:The World Bank,1995.
    1 克劳斯·丹宁格:《促进增长与减少贫困的土地政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 方鹏,黄贤金,曲福田:“区域农地市场运行模型及其机制分析——以江苏省常熟市、南京市、宝应县为例”,《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P.111-116
    3 姚洋:“非农就业结构与土地租赁市场的发育”,《中国农村观察》1999年第期:P.16-21
    1 陈志刚:《农地产权结构与农业绩效——基于转型期中国的实证研究》,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6
    2 张红宇:“中国农地调整与使用权流转:几点评论”,《管理世界》2002年第5期:P.76-87
    3 车裕斌:《中国农地流转机制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4 黄贤金,方鹏,周建春:《农村土地市场运行机制研究》,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3
    1 张海亮:“江浙农业规模经营条件和适度规模确定”,《经济地理》1998年第1期:P.85-90
    1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 亨利·勒帕日:《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1 西蒙:《管理行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 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3 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
    4 邓大才:“制度供给与地方政府‘搭便车'”,《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第8期:P.10-15
    5 樊纲:“有关交易成本的几个问题”,《经济学动态》1992年第4期:P.49-55
    6 平新乔:《微观经济学十八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 李明秋,王宝山:《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及农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研究》,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4
    1 李时敏:“交易过程与交易成本”,《财经问题研究》2002年第12期:P.20-26
    2 胡进:“威廉姆森与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发展”,《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P.56-59
    3 曲福田,黄贤金,王同顺,吴群:《中国土地制度研究——土地制度改革的产权经济分析》,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7
    1 华彦玲,施国庆,刘爱文:“国外农地流转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世界农业》2006年第9期:P.10-12
    2 刘书楷:《土地经济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3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 约翰·伊特韦尔,默里·米尔盖特,彼得·纽曼:《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1 姚洋:“中国农地制度:一个分析框架”,《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P.54-65
    2 姜开宏,陈江龙,陈雯:“比较优势理论与区域土地资源配置——以江苏省为例”,《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12期:P.16-21
    3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1 叶剑平,蒋妍,丰雷:“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调查研究——基于2005年17省调查的分析和建议”,《中国农村观察》2006年第4期:P.48-55
    2 王景新:《村域经济转轨与发展——国内外田野调查》,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3 田延春等:“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探索与研究”,《山东农业》2003年第10期:P.14-15
    4 农业部:《中国农业发展报告(1995年)》,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5 姚洋:“非农就业结构与土地租赁市场的发育”,《中国农村观察》1999年第2期:P.16-21
    6 张红宇:“中国农地调整与使用权流转几点评论”,《管理世界》2002年第5期:P.76-87
    1 刘克春:《农户农地流转决策行为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 叶剑平,蒋妍,丰雷:“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调查研究——基于2005年17省调查的分析和建议”,《中国农村观察》2006年第4期:P.48-55
    2 赵阳:“农地市场的发育:非农经济、粮食市场与产权边界”,《改革》2006年第12期
    3 鲍海君,吴次芳:“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管理世界》2002年第10期:P.37-42
    4 钟太洋,黄贤金,孔苹:“农地产权与农户土地租赁意愿研究”,《中国土地科学》2005年第1期:P.49-55
    5 胡瑞卿,张岳恒:“不同目标下耕地流转的理论与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第1期:P.36-44
    6 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1 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 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1 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 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3 王景新:《村域经济转轨与发展——国内外田野调查》,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1 文化,王爱玲,陈俊红:《聚焦都市农业——农业在首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 侯喜林,张增翠,李友生:《都市农业》,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 叶剑平,蒋妍,丰雷:“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调查研究——基于2005年17省调查的分析和建议”,《中国农村观察》2006年第4期:P.48-55
    4 金晶:《集体农地流转市场研究——以新疆昌吉市为例》,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5 李丽:《安康市农地使用权流转研究》,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6 陆文聪,朱志良:“农地流转供求关系实证分析——以上海市为例”,《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第1期:P.45-51
    1 王景新:《村域经济转轨与发展——国内外田野调查》,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 顾益康,邵峰,葛永明:“新阶段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对策研究”,《农村工作通讯》2002年第2期
    1 钟涨宝,狄金华:“中介组织在土地流转中的地位与作用”,《农村经济》2005年第3期:P.35-37
    2 陈锡文:“土地流转必须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的基本权利”,《农村工作通讯》2001年第9期:P.18-20
    3 赵经义,孙晔,张新中:“建立农地经营权流转机制促进农村经济快速持续发展”,《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P.28
    1 张丁,万蕾:“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04年的15省(区)调查”,《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第2期:P.24-34
    2 陈晓红:“经济发达地区农户兼业及其因素分析——来自苏州农村的实证调查”,《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年第10期:P.90-94
    3 贺振华:“农户兼业及其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影响——个分析框架”,《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P.72-78
    4 王图展,周应恒,胡浩:“农户兼业化过程中的‘兼业效应'、‘收入效应'”,《江海学刊》2005年第3期:P.70-75
    1 贺振华:“农地流转中土地租金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社会科学》2003年第7期:P.22-27
    1 诸培新:《农地非农化配置:公平、效率与公共福利——基于江苏省南京市的实证分析》,南京: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1 初玉岗:“企业家短缺与农地流转之不足”,《中国农村经济》2001年第12期:P.61-63
    2 卓建伟,史清华,周小伟:“农地租赁均衡价格形成及演变的实证研究”,《北京农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P.54-57
    1 Villy Sogard:"The Land market Cycle",European 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1993,20(2).
    1 刘书楷:《土地经济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 刘书楷:《土地经济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3 贺振华:“农村土地流转的效率分析”,《改革》2003年第4期:P.87-92
    1 贺振华:“农地流转中土地租金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社会科学》2003年第7期:P.22-27
    2 Armen A.Alchian.Harold Demsetz:"The Property Right Paradign',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1973,33(1).
    3 姚洋:“农地制度与农业绩效的实证研究”,《中国农村观察》1998年第6期:P.1-10
    4 Loren Brandt,李果,黄季焜,Scott Rozelle:“中国土地使用权和转移权:现状评价”,《经济学(季刊)》2004年第4期:P.951-982.
    1 郭登明,刘国华:“化解回流:农村土地流转的新课题”,《江苏农村经济》2005年第11期:P.40-41
    1 张雁,刘峰:“从分工看市场演进与中介组织的产生”,《特区经济》2004年第7期:P.26-28
    2 张展:“中国市场中介组织的历史演进与展望”,《商业现代化》2005年第12期:P.165-166
    1 宋光华:《市场中介组织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
    2 吕凤态:《社会中介组织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1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2005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5
    2 郭国庆,王海龙:“市场中介组织的规范与发展”,《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年第2期:P.37-41
    3 王桂敏:“国外中介组织的运作及启示”,《工业技术经济》2006年第1期:P.55-57
    4 肖运鸿:“德国中小企业发展中政府和中介组织的作用”,《中国中小企业》1999年第4期:P.32-33
    1 张瑞敏,陈兴祖,姬月英:“市场中介组织的分类”,《中国中小企业》1997年第9期:P.38
    2 王冰,陈纲:“作为一种协调机制的市场中介组织”,《学术研究》2004年第10期:P.43-47
    3 姚洋:“非农就业结构与土地租赁市场的发育”,《中国农村观察》1999年第2期:P.16-21
    1 黄英良:“交易成本和农地使用权流转组织形式的选择”,《理论学刊》2005年第10期:P51-53
    2 何坪华,杨名远:“中介组织降低农业家庭经营市场交易成本分析”,《农业技术经济》1999年第4期:P.9-12
    3 钱忠好:“农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流转:理论与实证分析——基于农户层面的经济分析”,《经济研究》2003第2期:P.83-91
    4 钱忠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产权残缺与市场流转困境——理论与政策分析”,《管理世界》2002年第6期:P.35-45
    1 钱忠好:“农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流转:理论与实证分析——基于农户层面的经济分析”,《经济研究》2003第2期:P.83-91
    2 王国顺,周勇,汤捷:《交易、治理与经济效率:O.E.威廉姆森交易成本经济学》,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1 庄丽娟:“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利益分配的制度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0年第4期:P.29-32
    2 钱忠好:“节约交易费用;农业产业化经营成功的关键”,《中国农村经济》2000年第8期:P.62-66
    3 钟涨宝,狄金华:“中介组织在土地流转中的地位与作用”,《农村经济》2005年第3期:P.35-37
    1 高帆:“土地纠纷——个宏观视角”,《学海》2006年第4期:P.47-53
    2 肖文韬:“交易封闭性、资产专用性与农村土地流转”,《学术月刊》2004年第4期:P.37-42
    1 张晓山:《联结农户与市场:中国农民中介组织探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 钟涨宝,狄金华:“中介组织在土地流转中的地位与作用”,《农村经济》2005年第3期:P.35-37
    3 陈剑波:“土地集体所有的治理结构:一个需要重新审视的基本制度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第186号(总2456号),2005年第11月7日
    1 陈和午,聂斌:“农户土地租赁行为分析——基于福建省和黑龙江省的农户调查”,《中国农村经济》2006年第2期:P.42-48
    1 邓大才:“制度供给与地方政府‘搭便车'”,《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第8期:P.10-15
    2 伍山林:“制度变迁效率评价——以中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为例”,《经济研究》1996年第8期:P.31-36
    3 张曙光:《中国转型中的制度结构与变迁》,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4 李前兵:“农民中介组织发育的两条路径”,《经济问题》2003年第3期:P.34-36
    5 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6 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7 汪丁丁:“制度创新的一般理论”,《经济研究》1992年第5期
    1 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2 吴秋瑾:《虚拟经济制度与结构变迁称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1 Peter Jones:"Adam Smith Reviewed",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1992.
    1 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 肖晖:《中国经济制度变迁中的民有经济研究》,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4
    3 钱忠好:《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和创新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4 杨瑞龙:“论制度供给”,《经济研究》1993年第8期
    1 韩喜平,蔺荔:“我国粮食直补的经济学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07年第3期:P.80-84
    2 《粮农补贴政策实施效果及政策建议实证研究》课题组:“粮农补贴政策实施效果及政策建议实证研究——以江西省为例”,《调研世界》2007年第4期:P.18-21
    1 韩喜平,蔺荔:“我国粮食直补的经济学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07年第3期:P.80-84
    2 当然,这个仅仅只是根据“经济人”假说推导出来的。在实际调查过程中,笔者曾遇到一个退休银行职工,他将土地流转给本村的一个农户,签订了流转合同,并邀请村委会作为见证单位,但是流转不要租金,并且将农地流转后的粮食补贴给了转入土地农户。他认为粮食补贴是由于种植了粮食才有补贴,并不是因为自家拥有承包地。
    3 乔榛,焦方义,李楠:“中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与农业增长”,《经济研究》2006年第7期:P.73-82
    1 刘金红,段庆林,董明辉:“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中国软科学》2001年第1期:P.35-38
    2 彭慧蓉,钟涨宝:“论土地社会保障职能及对农地流转的负面影响”,《经济师》2005年第3期:P.265-266
    1 姚洋:“中国农地制度:一个分析框架”,《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P.54-65
    2 克劳斯·丹宁格:《促进增长与减少贫困的土地政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 Loren Brandt,李果,黄季焜,Scott Rozdle:“中国土地使用权和转移权:现状评价”,《经济学(季刊)》2004年第4期:P.951-982
    4 鲍海君,吴次芳:“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管理世界》2002年第10期:P.37-42
    5 钱忠好:“农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流转:理论与实证分析——基于农户层面的经济分析”,《经济研究》2003第2期:P.83-91
    6 高帆:“土地纠纷——一个宏观视角的解析”,《学海》2006年第4期:P.47-53
    1 梁伟:“失地农民权益流失探析”,《农业经济》2003年第11期:P.27-29
    2 钱忠好:“农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流转:理论与实证分析——基于农户层面的经济分析”,《经济研究》2003第2期:P.83-91
    3 钟太洋,黄贤金,孔苹:“农地产权与农户土地租赁意愿研究”,《中国土地科学》2005年第1期:P.49-55
    4 胡瑞卿,张岳恒:“不同目标下耕地流转的理论与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第1期:P.36-44
    5 朱明芬:“农户家庭劳动力非农就业史的调查分析——以浙江为例”,《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10期:P.69-75
    1 Loren Brandt,李果,黄季焜,Scott Rozelle:“中国土地使用权和转移权:现状评价”,《经济学(季刊)》,2004年第4期:P.951-982
    2 http://www.moh.gov.cn/newshtml/18142.htm 2007年3月12日卫生部例行新闻发布会实录
    3 资料来源于2007年元月南京市汤山街道办事处初保办的《致居民一封信》
    1 丁士军,Sarah Cook:“农户资源与家庭保障——来自湖北农户调查的统计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第1期:P.23-28
    1 钱忠好:“农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流转:理论与实证分析——基于农户层面的经济分析”,《经济研究》2003第2期:P.83-91
    2 王克强,刘红梅,韩桐魁:“中国农村土地市场实践与理论研究的阶段分析”,《社会科学研究》1997年第4期:P.37-40
    1 陈锡文:“土地流转必须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的基本权利”,《农村工作通讯》2001年第9期:P.18-20
    2 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 傅晨:“社区型农村股份合作制产权制度研究”,《改革》2001年第5期:P.100-109
    1 Zhang Qian Forrest,Ma Qingguo and Xu Xu:"Development of Land Rental markets in Rural Zhejiang:Growth of Off-farm Jobs and Institution Building",The China Quarterly,2004 180:1031-1049.
    1 钱忠好:“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非正式制度安排与农地制度创新”,《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P.1-8
    1 张红宇:“中国农地调整与使用权流转几点评论”,《管理世界》2002年第5期:P.76-87
    2 约翰·克劳奈维根:《交易成本经济学及其超越》,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1 王国顺,周勇:《汤捷.交易、治理与经济效率——O.E.威廉姆森交易成本经济学》,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 沈满洪:“水权交易与契约安排——以中国第一包江案为例”,《管理世界》2006年第2期:P.32-40
    1 Bromiley,P.and L.L.Cummings:"Transactions Costs in Organizations with Trust.Working Paper,Carlson School of Management.University of Minnesota,Minneapolis,1992.
    2 约翰·克劳奈维根:《交易成本经济学及其超越》,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1 钱忠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产权残缺与市场流转困境——理论与政策分析”,《管理世界》2002年第6期:P.35-45
    2 靳相木:《中国乡村地权变迁的法经济学分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 钱忠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产权残缺与市场流转困境——理论与政策分析”,《管理世界》2002年第6期:P.35-45
    2 张晓山:《联结农户与市场:中国农民中介组织探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 钱忠好:“农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流转:理论与实证分析——基于农户层面的经济分析”,《经济研究》2003年第2期:P.83-91
    1 张红宇,刘玫,王晖:“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变迁:阶段性多样性与政策调整”,《农业经济问题》2002年第2期:P.12-20
    1 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修订版)》,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2 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3 卓建伟,史清华,周小伟:“农地租赁均衡价格形成及演变的实证研究”,《北京农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P.54-57
    1 曲福田,石晓平:“城市国有土地市场化配置的制度非均衡解释”,《管理世界》2002年第6期:P.46-53
    1.Airmen A.Alchian,Harold Demsetz:"The Property Right Paradigm".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1973,33(1)
    2.Beasley.T:"Property Rights and investment Incentives: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China".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5,103(5)
    3.Binswanger,Hans,Klaus Deininger and Gershon Feder:"Power,Distortions,Revolt and Reform in Agricultural Land Relations",In J.Behrman and T.N.Srinivasan eds:"Handbook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Vol.3B",Amsterdam:North-Holland,1995.
    4.Binswanger,H.and K.Deininger:"World Bank Land Policy:Evolution and Curent Challenges",In D.Umali Deininger and C.Maguire,eds:"Agriculture in Liberalizing Economics:Changing Roles for Government:Procedings of the Fourteenth Agricultural Sector Symposium",Washington:The World Bank,1995.
    5.Bromiley,p.and L.L.Cummings:"Transactions Costs in Organizations with Trust",Working Paper,Carlson School of Management,University of Minnesota,Minneapolis,1992.
    6.Douglass C.North and Robert P.Thomas:"The Rise of the Western Worl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3.
    7.James Kai-sing Kuang:"Off-farm labour markets and the emergence of land rental markets in rural China",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2,30(2)
    8.Meade,James E.:"The Theory of Economic Exiernalities",Institute Universitaire De Hautes Etudes Internationales,1973.
    9.Peter Ho:"The Wasteland Auction Policy in Northwest China:Solving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nd Rural Poverty?",The Journal of Peasant Studies",2003,30.
    10.Peter Jones:"Adam Smith Reviewed",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1992.
    11.Shuyi Feng:"Land Rental Market and Off-farm Employment Rural Households in Jiangxi Province,P.R.China",Ph.D Thesis.Wageningen University,2006.
    12.Varian,Hal R.:"MicroeconomicAnalysis",(2~(nd) ed.),W.W.Norton & Company,1984.
    13.Villy Sogard:"The Land market Cycle",European 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1993,20(2)
    14.Xiao-yuan Dong:"Two-tier land tenure system and sustained economic growth in post-1978 China",World Development,1996,24(5)
    15.Zhang Qian Forrest,Ma Qingguo and Xu Xu:"Development of Land Rental markets in Rural Zhejiang:Growth of Off-farm Jobs and Institution Building",The China Quarterly,2004,180.
    16.鲍海君,吴次芳:“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管理世界》2002年第10期
    17.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2005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5
    18.车裕斌:《中国农地流转机制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19.陈成文:“农村社会阶层对土地流转的影响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1期
    20.陈和午,聂斌:“农户土地租赁行为分析——基于福建省和黑龙江省的农户调查”,《中国农村经济》2006年第2期
    21.陈剑波:“土地集体所有的治理结构:一个需要重新审视的基本制度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 中心调查研究报告》第186号(总2456号),2005年第11月7日
    22.陈锡文,韩俊:“如何推进农民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中国改革(农村版)》2002年第9期
    23.陈锡文:“土地流转必须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的基本权利”,《农村工作通讯》2001年第9期
    24.陈晓红:“经济发达地区农户兼业及其因素分析——来自苏州农村的实证调查”,《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年第10期
    25.陈志刚:《农地产权结构与农业绩效——基于转型期中国的实证研究》,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6
    26.初玉岗:“企业家短缺与农地流转之不足”,《中国农村经济》2001年第12期
    27.邓大才:“制度供给与地方政府‘搭便车'”,《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第8期
    28.丁士军,Sarah Cook:“农户资源与家庭保障——来自湖北农户调查的统计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第1期
    29.樊纲:“有关交易成本的几个问题”,《经济学动态》1992年第4期
    30.方鹏,黄贤金,曲福田:“区域农地市场运行模型及其机制分析——以江苏省常熟市、南京市、宝应县为例”,《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31.傅晨:“社区型农村股份合作制产权制度研究”,《改革》2001年第5期
    32.高帆:“土地纠纷——个宏观视角的解析”,《学海》2006年第4期
    3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4.顾益康,邵峰,葛永明:“新阶段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对策研究”,《农村工作通讯》2002年第2期
    35.郭登明,刘国华:“化解回流:农村土地流转的新课题”,《江苏农村经济》2005年第11期
    36.郭国庆,王海龙:“市场中介组织的规范与发展”,《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年第2期
    37.韩喜平,蔺荔:“我国粮食直补的经济学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07年第3期
    38.何坪华,杨名远:“中介组织降低农业家庭经营市场交易成本分析”,《农业技术经济》1999年第4期
    39.贺振华:“农村土地流转的效率分析”,《改革》2003年第4期
    40.贺振华:“农户兼业及其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影响——个分析框架”,《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41.亨利·勒帕日:《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42.侯喜林,张增翠,李友生:《都市农业》,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43.胡进:“威廉姆森与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发展”,《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44.胡瑞卿,张岳恒:“不同目标下耕地流转的理论与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第1期
    45.华彦玲,施国庆,刘爱文:“国外农地流转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世界农业》2006年第9期
    46.黄贤金,方鹏,周建春:《农村土地市场运行机制研究》,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3
    47.黄英良:“交易成本和农地使用权流转组织形式的选择”,《理论学刊》2005年第10期
    48.贾生华,田传浩:“农地市场对土地使用权配置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苏、浙、鲁1083个农户的调查”,《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10期
    49.姜开宏,陈江龙,陈雯:“比较优势理论与区域土地资源配置——以江苏省为例”,《中国农村 经济》2004年第12期
    50.金晶:《集体农地流转市场研究——以新疆昌吉市为例》,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51.靳相木:《中国乡村地权变迁的法经济学分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52.克劳斯·丹宁格:《促进增长与减少贫困的土地政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3.孔令丞,邵春杰:“均分地权条件下的农业规模化经营”,《农业技术经济》2005第4期
    54.李丽:《安康市农地使用权流转研究》,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55.李明秋,王宝山:《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及农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研究》,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4
    56.李前兵:“农民中介组织发育的两条路径”,《经济问题》2003年第3期
    57.李时敏:“交易过程与交易成本”,《财经问题研究》2002年第12期
    58.《粮农补贴政策实施效果及政策建议实证研究》课题组:“粮农补贴政策实旖效果及政策建议实证研究——以江西省为例”,《调研世界》2007年第4期
    59.梁伟:“失地农民权益流失探析”,《农业经济》2003年第11期
    60.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3
    61.刘甲朋,崔嵬:“中国农地流转研究观点综述”,《经济纵横》2003第6期
    62.刘克春:《农户农地流转决策行为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63.刘金红,段庆林,董明辉:“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中国软科学》2001年第1期
    64.刘书楷:《土地经济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65.刘书楷:《土地经济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66.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
    67.陆文聪,朱志良:材农地流转供求关系实证分析——以上海市为例”,《中国农村经济》2007第1期
    68.Loren Brandt,李果,黄季焜,Scott Rozelle:“中国土地使用权和转移权:现状评价”,《经济学(季刊)》2004年第4期
    69.吕凤态,《社会中介组织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7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71.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72.农业部:《中国农业发展报告1995》,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73.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74.彭慧蓉,钟涨宝:“论土地社会保障职能及对农地流转的负面影响”,《经济师》2005年第3期
    75.平新乔:《微观经济学十八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6.钱文荣:“农地市场化流转中的政府功能探析——基于浙江省海宁、奉化两市农户行为的实证研究”,《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9期
    77.钱文荣:“浙北传统粮区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与行为的实证研究”,《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7期
    78.钱忠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产权残缺与市场流转困境——理论与政策分析”,《管理世界》 2002年第6期
    79.钱忠好:“农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流转:理论与实证分析——基于农户层面的经济分析”,《经济研究》2003第2期
    80.钱忠好:“乡村干部行为与农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流转”,《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81.钱忠好:“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非正式制度安排与农地制度创新”,《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
    82.钱忠好:《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和创新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83.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84.曲福田,黄贤金,王同顺,吴群:《中国土地制度研究——土地制度改革的产权经济分析》,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7
    85.曲福田,石晓平:“城市国有土地市场化配置的制度非均衡解释”,《管理世界》2002年第6期
    86.曲福田:《资源经济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87.沈满洪:“水权交易与契约安排——以中国第一包江案为例”,《管理世界》2006年第2期
    88.盛洪:“外部性问题和制度创新”,《管理世界》1995年第2期
    89.宋光华:《市场中介组织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
    90.田传浩,曲波,贾生华:“农地市场与地权配置:国际经验及其启示”,《江苏社会科学》2004第4期
    91.田延春等:“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探索与研究”,《山东农业》2003年第10期
    92.汪丁丁:“制度创新的一般理论”,《经济研究》1992年第5期
    93.王冰,陈纲:“作为一种协调机制的市场中介组织”,《学术研究》2004年第10期
    94.王桂敏:“国外中介组织的运作及启示”,《工业技术经济》2006年第1期
    95.王国顺,周勇,汤捷:《交易、治理与经济效率:O.E.威廉姆森交易成本经济学》,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96.王继权,董杰:“试论农村地经营权流转市场与中介组织建设”,《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3第3期
    97.王景新:《现代化进程中的农地制度及其利益格局重构》,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98.王景新:《村域经济转轨与发展——国内外田野调查》,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99.王克强,刘红梅,韩桐魁:“中国农村土地市场实践与理论研究的阶段分析”,《社会科学研究》1997年第4期
    100.王图展,周应恒,胡浩:“农户兼业化过程中的‘兼业效应'、‘收入效应'”,《江海学刊》2005年第3期
    101.王万茂:《土地资源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02.卫新,毛小报,王美清:“浙江省农户土地规模经营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3第10期
    103.文化,王爱玲,陈俊红:《聚焦都市农业——农业在首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104.吴秋瑾:《虚拟经济制度与结构变迁称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105.伍山林:“制度变迁效率评价——以中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为例”,《经济研究》1996年第8 期
    106.西蒙:《管理行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107.肖文韬:“交易封闭性、资产专用性与农村土地流转”,《学术月刊》2004年第4期
    108.肖运鸿:“德国中小企业发展中政府和中介组织的作用”,《中国中小企业》1999年第4期
    109.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110.熊红芳,邓小红:“农地流转、地方政府和制度实施”,《广东商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11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12.杨林娟:“美国与日本的农地流转制度”,《农村工作通讯》2007第2期
    113.杨展:“土地流转中的中介组织:非合作博弈框架下的分析”,《世界经济情况》2006第2期
    114.姚洋:“非农就业结构与土地租赁市场的发育”,《中国农村观察》1999年第2期
    115.姚洋:“农地制度与农业绩效的实证研究”,《中国农村观察》1998年第6期
    116.姚洋:“中国农地制度:一个分析框架”,《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117.叶剑平,蒋妍,丰雷:“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调查研究——基于2005年17省调查的分析和建议”,《中国农村观察》2006年第4期
    118.叶依广:《区域经济学原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119.约翰·克劳奈维根:《交易成本经济学及其超越》,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120.张丁,万蕾:“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04年的15省(区)调查”,《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第2期
    121.张海亮:“江浙农业规模经营条件和适度规模确定”,《经济地理》1998年第1期
    122.张红宇,刘玫,王晖:“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变迁:阶段性多样性与政策调整”,《农业经济问题》2002年第2期
    123.张红宇:“中国农地调整与使用权流转:几点评论”,《管理世界》2002年第5期
    124.张宏军:“西方外部性理论研究述评”,《经济问题》2007年第2期
    125.张瑞敏,陈兴祖,姬月英:“市场中介组织的分类”,《中国中小企业》1997年第9期
    126.张曙光:《中国转型中的制度结构与变迁》,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127.张晓山:《联结农户与市场:中国农民中介组织探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28.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129.张雁,刘峰:“从分工看市场演进与中介组织的产生”,《特区经济》2004年第7期
    130.张展:“中国市场中介组织的历史演进与展望”,《商业现代化》2005年第12期
    131.赵阳:“农地市场的发育:非农经济、粮食市场与产权边界”,《改革》2006年第12期
    132.浙江大学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浙江省农业厅联合调查组:“农村土地流转:新情况、新思考——浙江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调查”,《中国农村经济》2001第10期
    133.钟太洋,黄贤金,孔苹:“农地产权与农户土地租赁意愿研究”,《中国土地科学》2005年第1期
    134.钟涨宝,狄金华:“中介组织在土地流转中的地位与作用”,《农村经济》2005第3期
    135.钟涨宝,汪萍:“农地流转过程中的农户行为分析——湖北、浙江等地的农户问卷调查”,《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第6期
    136.钟涨宝:《农地资源流转过程中的农户行为分析》,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137.朱明芬:“农户家庭劳动力非农就业史的调查分析——以浙江为例”,《中国农村经济》2004 年第10期
    138.诸培新:《农地非农化配置:公平、效率与公共福利——基于江苏省南京市的实证分析》,南京: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139.卓建伟,史清华,周小伟:“农地租赁均衡价格形成及演变的实证研究”,《北京农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